时间:2023-04-19 16:49:0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煤气化工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中国;煤化工;发展;思考
中图分类号:TF526+.4文献标识码: A
一、煤气化技术的选择
煤气化是煤化工的龙头和基础,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煤化工项目的效率、成本和发展。我国从70年代开始,先后引进了鲁奇、德士古、壳牌等技术,国内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相关企业在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了各种不同特色的煤气化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有些技术指标已经很先进,但核心技术没有大的突破。
与鲁奇气化技术相似的有常压固定床和熔渣气化BGL等;与GE气化技术相似的有四喷嘴对置炉、清华炉等;与壳牌气化技术相似的有GSP、航天炉、五环炉等;与熔渣流化床技术相似的有灰熔聚炉等;与非熔渣流化床技术相似的有TRIG炉以及正在发展的褐煤提质炉等。煤气化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技术组合体,涉及到煤炭科学和煤炭化学,材料科学和材料应用科学,工程设计和装备制造。而工厂的组织和管理是确保煤气化装置正常运行的关键。煤气化技术的发展应在提高转化率和煤种适应性上下功夫。积极开发和研究对高水分、高灰分、高硫分低热值的低阶煤的高效转化利用。应以碳转化率、冷煤气效率、单位一氧化碳加氢气气化岛投资、氧耗、电耗、水耗、等综合能耗指标来评价煤气化技术的相对优劣。另外煤气化技术的安全性、清洁性、可操控性和检修维护费用的高低也很重要。选择什么样的煤气化技术很关键。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万能的气化炉或气化技术,各种煤气化技术都有其优缺点,都有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在选择煤气化技术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也就是使用的煤种,中间和最终产品,地域的环境和水资源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尤其要对煤的性质要有足够的了解,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煤气化技术。选择本身就是个困难的过程,择其利而避其害很不容易,一定要慎之再慎。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多,反倒是教训不少。尤其是在煤化工产业大力发展,装置不断大型化,产品更加多元化的时候,煤化工技术的选择尤为重要。因此对煤气化技术来说,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用的。
二、传统煤气化的出路
传统煤化工产能过剩严重,结构调整是未来发展趋势。传统煤化工包括煤炼焦产业链、煤经合成氨制化肥产业链以及煤经电石制PVC产业链。由于技术门槛较低,国内传统煤化工行业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综合经济效益不好。只有个别企业和石油化工关联度较高,产品新型、多样的发展生存的较好,但仍然面临产能过剩,竞争加剧的格局。
10多年以来,焦炉煤气的加工一度是煤化工的亮点,但最近也因焦炭市场疲软导致气源不足,面临装置开工不足的困境。最近针对低阶煤的开发利用,国内外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业做了很多工作,有不少炉型和技术正在示范和建设。最近几年,以合成氨、甲醇、聚氯乙烯等为代表的传统煤化工产品重复建设也很严重。这说明绝大部分传统煤化工还没有摆脱只靠上项目求发展的思路。不过也有一些传统煤化工企业这几年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上。通过努力,合成氨装置的能力提高了,综合能耗下降了,装置的自动化水平和本质安全度大幅提高,废水实现了综合利用,废气实现了达标排放。这些企业的实践告诉我们,只要做到控制产能、淘汰落后工艺、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传统煤化工产业同样大有前途。
三、新型煤化工的核心
1、严格的指标体系
新型煤化工是属于技术密集型和投资密集型的产业,应采取最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设及运行方式。新型煤化工的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基地化、集约化、大型化、新型化,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进入“十二五”以来新型煤化工发展迅速,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共收到全国各地上报的煤化工项目104个,如果申请项目全部在“十二五”期间开工建设,投资规模将高达2万亿元。将形成更大范围的资源浪费和产能过剩。目前,新型产品煤化工多集中在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项目上,还是传统的老观念,只注重了产品的市场需求而忽略了资源和能源的高效清洁转化和利用。我们不应该简单地以产品来划分新型煤化工与传统煤化工。新型煤化工的概念不能仅仅只是新的煤气化技术;也不仅仅只是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这几种煤化工产品;我们更不应简单地以装置规模为准入门槛,而应有严格的指标体系。
这一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要素:资源的清洁高效转化和利用,优先使用劣质资源就地加工转化,选用先进、适用、可靠的煤气化技术,环境友好,产生的污染物少,且容易处理和回收利用,装置规模、技术经济合理。
煤化工技术的核心是煤气化,所以应优先就气化岛构建指标体系。气化岛不论采用的是什么煤气化技术,应相对比较其单位一氧化碳加氢气综合能耗和单位一氧化碳加氢气投资这一指标,当然,污染物排放达标和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应是高水平的。
2、原料的选择
气化岛比较完成后,应根据其最终产品和工艺路线比较其最终的资源、能量转化效率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发展的最终产品是为替代能源和石化产品的煤化工路线,不应该以牺牲优质煤炭为代价。
原料的选择以低阶煤为主,能量转化效率高,最终消费品二氧化碳排放少。应优先进行示范装置的建设,不应大规模冒进。只有在煤炭的清洁高效转化和利用技术上有所突破,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新型煤化工。
结束语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的石油资源相对比较匮乏。为了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石油大都是依托从其他国家进口,因此,深入了解新型煤化工的核心,加大煤化工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充分利用好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这些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同时,注意煤化工所带来的诸如资源或者环境等方面的负面效应,在煤化工业的发展中,尽量降低其所带来的风险,虚心学习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取长补短,合理定位,并从我国实际国情出发,使得煤化工业真正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注入更强的动力。我们有理由相信,煤化工在我国将拥有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雍永祜. 中国煤化工发展的思考[J]. 煤化工,2007,05:1-8.
[2]王基铭. 中国煤化工发展现状及对石油化工的影响[J]. 当代石油石化,2010,06:1-6+49.
[3]雍永祜,冯孝庭. 21世纪中国煤化工展望[J]. 煤化工,2002,03:3-7.
《石油和化工节能》征稿启事
“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
油田注水系统节能经济运行的研究与实践
氯碱行业“十一五”节能减排回顾及“十二五”展望
节能型水溶液全循环尿素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莫尔液节能环保技术
采用燃气发电技术充分利用电石炉炉气
实施综合改造实现节能目标
冷却系统空冷器的节能改造
热泵技术在辽河油田欢三联合站原油加热中的应用
氯气液化装置的安全生产与节能
酮苯脱蜡脱油联合装置的节能改造
永胜能源化工以技术支撑节能减排
推行成本精细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推行系统优化和管理实现炼油厂节能降耗
国外节能服务体系建设经验及启示
油气田温室气体排放测试与评估方法
第二届石油和化学工业节能技术交流大会即将召开
沧州大化节能减排工作受河北省委省政府表彰
《石油和化工节能》征稿启事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
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炼厂节能技术和系统全局综合优化方法
油气田生产企业的能耗对标分析
胜利油田孤东采油厂用能现状分析及对策
节能环保的仪表电伴热系统
增效节能型流量计的原理及应用
乙二醇蒸气喷射泵节能新技术
油田35kV变电所何时可投单台主变
聚乙烯醇车间醋酸系统能量优化
100万吨/年重油催化裂化装置节能分析
中原石化裂解炉的综合节能
合成氨脱碳系统的节能改造
中国海油提前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双星集团闯出节能减排新路子
日本百年节能史及其对中国节能的启示
专利信息
独山子石化实现甲醇利用回收废气生产
晋煤集团煤化工再获重大突破
第九次石油和化工节能论文征集与评选启事
国资委关于印发《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统计监测报表》的通知
中国-印尼第三次能源论坛举行
国家发改委关于降低成品油价格的通知
环保部确定今年节能减排重点
山东将实行节能产品强制采购
固定床煤气化工艺的节能技术措施
濮城油田油气集输系统优化改造项目的节能评价
游梁式抽油机电动机配套选择模板研究
水动风机冷却塔节电技术
溴化锂机组低温余热制冷技术
芳烃加热炉节能减排技术应用
谐波污染与无功补偿装置改进治理效果分析
燃气加热炉在铝粉装置节能改造中的应用
甲醇系统三塔精馏的优化运行
平衡18万吨合成氨综合节能项目节能测算
依靠管理和技术创新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
能源计量为企业挖金掘银
关键词:甲醇 合成 进展
合成甲醇是煤化工技术在能源转换背景下研究开发的,其宗旨是以水煤气为原料,扩大炭资源的使用范围,缓和石油危机。随着天然气资源的大量开发,加之天然气转换合成气技术日益成熟,使以天然气为原料经合成气合成的甲醇比以煤炭为原料经合成气合成的甲醇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因此在合成甲醇的原料中,用得最多的是天然气。70年代,大型甲醇厂均以天然气为合成甲醇的原料。但是到80年代末,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以煤合成甲醇的成本大幅度降低,与天然气合成甲醇相当,所以在近几年来又有回到煤合成甲醇的趋势,预计未来甲醇合成工业仍以煤炭资源为主。
一、氯甲烷水解
在常压、温度为573~620K 的操作条件下,氯甲烷在碱性溶液中可以水解制取甲醇。
氯甲烷的转化率为98%,甲醇得率为67%。该工艺虽然简单,同时又是令人所期望的常压操作,甲醇产率和氯甲醇的转化率也比较理想,但是迄今为止此法尚未得到工业应用。其原因是氯甲烷是以氯化钙的形式损失,成本太高。尽管如此,这还是实验室制备甲醇的一种常用方法。
二、甲烷氧化工艺
甲烷可以直接氧化合成甲醇, 在热力学上是可行的, 分为催化选择性氧化和非催化氧化两种方法。
1.催化氧化法
目前催化氧化的工艺技术是基于天然气蒸汽转化即部分氧化成甲醇后再部分氧化成合成气。但是,由于活化甲烷分子比较困难,所以氧化甲烷的条件很苛刻。鉴于甲烷氧化为甲醇后又极容易再度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氢气,所以从热力学上考虑,目的产物甲醇是不稳定的。因此,选择甲烷氧化制甲醇的催化剂必须具备高的选择性,同时又具有较好的稳定性[1]。一般的催化剂随温度的升高,甲烷的转化率升高,而甲醇的选择性则降低。典型的较理想的催化剂的转化率只有5%,甲醇的选择性只有50%,其他产物主要是甲醛、甲酸,约占40%。
2.间接氧化法
甲烷无催化剂直接选择氧化制甲醇的研究始于1980年,Francis[4]Michael[5]等人作了大量的工作,他们在1992年分别各自研究了没有催化剂存在条件下,如何控制甲烷部分氧化成甲醇。他们认为,该法能够大量降低投资和能耗,但控制条件较为苛刻。原料中不宜存在某些烃类,否则将降低转化率,氧含量宜在8%左右,过小则转化率降低,过大则氧化过度,操作条件在644~755K,9Mpa,宜采用小直径反应器。所得甲醇收率(摩尔分数)为217%, Hunter 等人在温度为723K、6MPa的压力操作条件下,所得收率(摩尔分数),可达8~9%。据报道经济可行的转化率(摩尔分数)为10~15%。
三、生物催化氧化法
除了甲烷选择控制催化制取甲醇外,国内中科院兰化所尉迟力[8]等对甲烷生物催化氧化制甲醇进行了研究,据报道加氧酶的活性可为1kg酶1h生产2.02kg甲醇。他认为,由于大部分甲醇被甲醇脱氢酶继续氧化、代谢掉,寻找更好的抑制甲醇继续氧化的抑制剂,提高酶稳定性减少,酶活性的损失是甲烷生物催化氧化制甲醇的关键。
四、煤、气、油综合利用工艺
采用煤气化、天然气转化、渣油裂解(DCC)装置的副产气(CH4和H2 )作为生产甲醇的原料,经成分配比后生产甲醇,实现了原料的优势互补,多种能源的综合利用,达到了循环经济的目的。
五、CO2 加氢工艺
近年来,CO2 加氢制取甲醇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兴趣,成为甲醇合成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环境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警惕,据悉全世界大约每年向大气排放35亿t的CO2 (以每年消耗10亿t标准煤计算),CO2 引起的温室效应,已经影响到全世界的气候变化。欧共体、 日本等1990年在135个国家和地区参加的会议上承诺控制和减CO2 的排放量,美国答应每年提供7500万美元用于CO2 综合开发和利用[9]。用CO2 制取甲醇便成为甲醇合成的新课题,尤其是近年来连续发现CO2 大气田以及CO2 矿源,把这一课题又赋予新的意义。
由于二氧化碳的惰性以及热力学上的不利因素,使用二氧化碳难以活化还原,一般催化剂都存在甲醇选择性不高、 CO2 转化率低的不足。开发新型催化剂, 提高催化剂的活性和甲醇选择性是目前O2 加氢制甲醇的研究重点。
不少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中试装置。例如, 80年代初,HolderTopsUe公司利用炼油厂的废气中的H2 和CO2 直接合成甲醇,开发了一种CO2 加氢催化剂,仍以Cu-Zn为主,已完成中试。实验结果表明,在280e、120MPa的操作条件下,将H2 、CO2 通过催化剂绝热反应即可得到燃料用的或有机合成用的甲醇,还有醚、酯等少量副产物。东京瓦斯公司古田博贵等人用 CO2 和H2 在Cu-Zn-Al催化剂上合成甲醇,压力3~9Mpa,温度250~300e,空速5200~14000h-1,原料气中H2与CO2 的摩尔比为3~416,CO2 转化率为20%。
CO2 加氢与CO加氢表面上看来不一样, 但是由于存在水气转化反应,两者又有内在的联系, 所以开发CO2 加氢催化剂开始基于铜、锌、铝, 调节它们的比例; 增加一些金属Pt、Pd、W、Ga、Cr、Th、Rh、Re 等等[11];更换一些助剂, 如SiO2 [12]、ZrO[13]等。大多数催化剂的转化率都很低, 只有4%左右, 甲醇的选择性也只有50%左右, 因此还远不成熟, 距工业化应用还有一段距离。用H2 和CO2 合成甲醇的研究论文很多,目前尚未工业化的原因是催化剂没有过关能否找到合适的催化剂是用H2 和CO2 合成甲醇工业化的关键。
何谓核心竞争力
北大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核心竞争力即企业所具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这种独特性具体表现为“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偷不去”,即别人很难模仿你,如你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尤其是独有的品牌和企业文化等;“买不来”,即你所拥有的资源不能从市场上买到,因为你能买到的东西别人也能买到;“拆不开”,即企业的资源和能力具有互补性和整体性,合起来才值钱,分开就不值钱,比如鞋子,左只和右只具有互补性,别人拿走一只是没用的,所以你看好一只就行了;“带不走”,是指资源的组织性,个人的技术和才能是可以带走的,而整合企业的资源所形成的竞争力,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溜不掉”,是指企业的持久竞争力,今天拆不开、偷不走的资源,明天就可能被拆开、偷走,所以企业家真正的工作不是管理而是不断创造新的竞争力。
这段表述生动形象地阐明了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和外延特征。如果非要给核心竞争力界定一个学院派的定义,那么,综合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关核心竞争力概念的各种论述,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管理尤其是战略管理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新阶段;是企业持续有效地优化整合各种资源,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独特能力;是企业所独有的,以创造超额价值来保持市场竞争优势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能力和资源。
电力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之间,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并没有实质性差异,但核心竞争力外延的具体表现和构成要素会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有性或独特性所决定的。因此,电力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自然会有自身的行业和专业特征。
市场信誉。市场实践证明,电力工程的投资和运营商选择承包商的首要因素就是承包商的市场信誉,因为建设市场的信誉是承包商综合实力的体现,是承包商经过长期市场竞争洗礼所形成的行业和社会认可度。选择市场信誉高的承包商可以有效降低投资和运营商的风险成本。电力施丁企业的市场信誉主要决定于其技术实力的综合管理水平;工程实体的质量、工艺水平;安全健康、环境保护的职业意识和专业管理水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是核心竞争力中无形的“润物细无声”的“软功”。企业文化的功能表现在:第一,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一种“黏合剂”,可以把全体员工紧紧地凝聚、团结在一起;第二,导向力。是企业该做什么、怎么做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导向;第三,约束力。是对企业员工不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软约束”;第四,激励力。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激励,能够有效激发员工的潜在能量。企业要想获得真正成功,赢得广泛信誉,就必须营造独特的企业文化。
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它越来越成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否生存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电力工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在电力工业领域的产业化应用,电力工业正向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作为电力工作物质基础的创造者,电力施工企业必须满足电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的要求,切实强化技术创新能力,以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开辟新的空间,以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人才的凝聚力。人是一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人力资源是比设备、资金更重要的第一战略资源,是推动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福利待遇、工作环境等方面处于绝对劣势的电力施工企业,必须结合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更高要求,结合电力施工行业的特殊性对“人才”的特殊要求,针对性地制定“人才战略”: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从以物为中心转到以人为中心,充分挖掘人才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员工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创造条件;营造培育人才、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的氛围和机制,使人才资源充分发挥整体效能。
企业管理体制与机制。企业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内容,是始终保持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人才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但人才本身并不是核心竞争力,因为别人可能用比你更高的开价将其挖走。只有形成一种能使人才自主、自发地尽其才、尽其用的人才管理机制,才能使人才发挥最大效能并为企业创造核心价值,从而真正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样,先进的技术也只有通过适宜的管理机制,才能以最高的效率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因此,只有形成各种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并持续完善的管理体制与机制,才能为核心竞争力提供一个激活、催化、进发的通道和平台。
电力施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
1.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整体效能
建立学习型组织。电力施工企业应按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方法和目标,通过持续不断的强化培训,造就一大批具有技术专长又善经营管理的高层次、复合型、外向型人才。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要加紧对决策层和管理层进行WT0相关知识,国际经贸知识和惯例,工商管理、金融、法律、信息网络等知识的系统培训和计算机、外语技能的强化培训,全面提升决策层和管理层的综合素质;并在全体员工中形成共同的愿景,树立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观念,从而奠定企业坚实的人才基础;培育企业人才的“再造”机制,使企业成为“人才”的生产线和大熔炉。
此外,要大力推进“工人阶级”的素质结构重塑工程。作为“产业工人”主要载体的国有企业,尤其是“产业工人”比例较高的电力施工企业,必须尽快重塑“产业工人”的素质结构,即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的持续有效的教育培训和终身自我学习,使“蓝领”变为“白领”,提高“白蓝率”,使企业人力资源的知识总量和开发度增加,组织的整体学习能力增强,最终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锐意改革,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科学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生活目标、生活方式日益个性化发展。企业员工将变为“自我实现人”,即人们工作的价值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以人为本”的思想就必然成为新世纪管理哲学的指导思想。在野外作业,工作环境和条件艰苦,报酬不高的电力施工
企业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就更需要树立新的观念,建立新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第一,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所有人的企业“软环境”。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就是营造平等、融洽、协调的企业“软环境”。物质条件较差的电力施工企业,就更加需要以感情留住人,以事业留住人,以共同的价值实现留住人,以良好的“软环境”弥补“硬环境”先天不足。
第二,积极探索新型人才资源管理体制和机制。电力施工企业与其他国有企业一样,国有体制仍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制约瓶颈。从2l世纪知识经济的发展方向看,平等竞争与自由雇佣是必然的趋势。企业与员工将在全球范围内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中双向选择,“人才流”的“流动率”上升。但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又需要一定的连续性,客观上需要“核心业务”人员的稳定性。因此,应大胆探索,进一步引入竞争机制,对大量的“非核心”业务所需的劳动力则实行短期或临时合同雇佣。
第三,积极探索绩效评估和价值分配的机制。价值分配应从单一的“按劳分配”转向“按资分配”和“按知分配”(用技术入股、技术产出的比例回报)。操作层主要实行劳动定额承包制,以按劳分配为主,再加上个人股权的“按资分配”。管理层和决策层则主要实行按资分配、“按知分配”和“年薪制”等。工作绩效考核评估也要引入国际先进的测评考核指标体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形成目标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2.技术创新
加大R&D费用(政府或企业研究和开发费用)投入。
发达国家企业的R&D费用平均达5%~10%。而我国企业R&D费用投入占销售额的比例,全国企业平均只有0.5%左右。就电力施工企业而言,据统计全行业R&D费用仅占施工总产值的0.4%左右,低于全国企业平均水平。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电力施工企业技术创新实力的不足。根据目前电力施工企业的经营状况,当前可提高到l%左右,“十一五”期间则逐步提高3%-5%,应是可行的战略选择。
技术创新占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第一,火电施工企业应重点对600MW以及上高参数、大容量、主效率火电机组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和配套施工技术装备、工器具的研究,因为这是其核心业务市场。加紧对循环硫化床(DFBC),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CCC)等洁净发电技术的研究,应先掌握洁净煤发电技术、火电机组的施工安装技术和调试技术,占领行业技术发展制高点。
第二,送变施工企业应重点研究全国联网工程中大电网直流背靠背联网技术,直流输电技术,750KV及1000KV特高压输电技术实施中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等应用技术。认真研究电力自动化,通讯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迅速掌握电网技术发展的实施过程中的“过程技术”,以迅速占领电网建设这一核心市场领域的技术制高点。
第三,针对电力工程施_丁的“过程技术”特点,特别注重对施工工艺过程的改进,施工工器具的研发改进等现场施工技术的研究。要切实强化对质量管理技术、安全管理技术和环保技术的深入研究,因为安全和质量管理水平已成为电力施工企业市场竞争的焦点。
第四,根据电力工程施工技术“跟进性”特点,即电力行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反映在其技术装备的不断升级与改进上,而电力施工企业则必须不断采用新的施工工艺来“跟进性”地满足这种技术装备的升级与改进。
第五,电力施工企业的技术创新必须注重其实用性和及时性。即必须强化技术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工作,将有限的研发资金用在能迅速转化为现场施工技术的项目上,强调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
3.管理创新
电力施工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要根据新世纪管理变革的趋势,结合电力工业体制改革的要求和企业的现状,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目标进行体制创新。顺应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要求,建立内部高效能的机制和运行机制。
第一,根据国发[2002]5号文精神,不断深化我国电力体制改革,目前已经到了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辅”企业如何改革的最困难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单一的公有制体制改革从外部政策支撑上看,现在已成熟。电力施工企业应积极主动地研究国家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实质精神,主动出击,以谋求最佳的改革方案。
第二,整合企业内的人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形成“四流合一”的高效的内部资源共享最大化机制。打破目前电力施工企业最普遍的职能处室管理组织机构模式,削减管理中间环节,逐步实现组织的“扁平化”和“网络化”。与国际接轨,按FIDIC条款(国际工程师联合会出版的“土木工程施工合同条件”)实行“项目法施工”,建立并规范以工程项目实施为主线的内部激励与约束机制。
第三,要适应新的市场变化,强化质量、安全管理和工程综合管理的创新,这是电力施工企业市场竞争的主要领域和竞争对手之间直接较量的关键环节,是市场信誉的主要来源。
第四,建立企业信息中心,设立CIO(首席信息官),以加快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为切入点,推进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强化对网络化信息流的疏导、筛选和管理,构筑可靠的企业信息安全防护墙,实现企业信息共享的最大化和安全化的统一。
4.企业文化建设
电力施工企业普通缺乏深厚的内在企业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外显企业形象。由于电力施工企业的特点,所以其企业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那么如何营造电力施工企业的“文化场”呢?
构筑个性鲜明的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是企业文化的外显表现,是企业文化的“硬件”部分。CIS是企业社会识别的第一印象。醒目完美、寓意深刻的企业标志、商标、企业标志性建筑等,往往成为企业的代名词。因此,电力施工企业应对CIS进行系统性的策划,并借助各种现代化手段,如设立企业网站、多媒体宣传展示等,对CIS进行多种方式、多种渠道、更大范围的宣传扩散,树立企业个性鲜明的外显形象。
熔铸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共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础与灵魂。作为中国企业,首先要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基础,树立“诚信”价值观。其次,要汲取世界先进文化的营养,树立“创新”的理念。创新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当今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唯一恒久的就是“创新”。“全方位创新,全过程创新,全员创新,时时创新,事事创新,处处创新”,“创新,创新,再创新”。这就是我们应有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