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8 17:51:4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创新实践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社会实践
大学生就业是一件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大学生就业难也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之一。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缺乏和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在求职时缺乏竞争力而陷入困境。本文所说的社会实践,指大学生在学校课堂之外的一切实践活动。包括假期实习、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考察、社团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志愿者活动,勤工助学、兼职工作、创业活动,自助旅游等。正如徐小平老师所说,成功就业是教育和经验的均衡。大学生在追求知识和学历的同时,增加个人的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核心解决方案。
一、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难题
笔者在日常就业指导教学和就业心理咨询中发现毕业生在求职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困难,现将部分问题分类整理如下:
1、信息缺乏
很多学生对招聘单位、具体岗位、所在城市和行业的了解不多,搜集信息的渠道少,获取信息的能力差,掌握的信息表层化社会实践论文,过于依赖学校和老师等。调查显示,50.2%的毕业生认为学校应该提供准确的就业信息。“就业岗位信息不足”是毕业生求职中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比如一些同学经常会问:这个岗位好吗?会有发展吗?工资能养否活自己?您能给我说说各大银行的岗位情况和相应的待遇吗?一些北方的同学很少关注南方企业,究其原因是不了解外面的世界甚至其没有出省的经历。
2、简历内容不充实
简历是用人单位筛选应聘者的第一道关口,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经历的浓缩,直接关系到能否参加面试。有些同学的简历比较丰富,参加了校内外的诸多活动、担任了一定的职务、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励、取得了若干资格证书、具有突出的爱好和特长。但这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整体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多数同学都属于简历内容比较匮乏:无社团活动经历、无兼职经验、无获奖和证书,专业成绩平平,爱好特长就是上网、看书、听音乐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有些同学除了基本信息就无话可说。
3、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强
“工作经验和就业能力缺乏”是毕业生求职面临的主要问题中位列第三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欠缺的问题也比较常见。有些单位会在面试中问求职大学生一些专业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难以令考官满意。某银行、某药业公司和某财务集团在招聘现场考察学生使用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能力,学生的表现均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而使之失望。但社会实践经历丰富的同学普遍反映在实践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忍耐,学会了重新审视自我,学到了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了具体操作能力、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更能坦然面对求职中的困难。
4、职业决策困难
在上海一家公司招聘电话营销岗位的面试中,笔者遇到两位同学,一位同学兴高采烈说:老师,我这次面试成功真是太高兴了。在职业生涯规划课中听您讲在大学期间最好做份兼职,我就在商场做了段销售,我特别喜欢那种顾客接受你的感觉,能接受你推荐的产品,而且我一直想去上海工作。这时另外一个女同学则紧锁眉头、愁容满面,“我也被录取了,但是我不知道自己适不适合这份工作,能不能干好社会实践论文,我也没做过营销类的工作,到底去不去呢?”。还有些同学面临升学或就业,考公务员还是去企业,接到几家用人单位的录用通知时,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二、社会实践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和毕业生本人的努力与配合。但正确认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价值,创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和营造积极参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的氛围,对提高的学生的求职能力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社会实践是实现大学生社会化的必由之路。人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个体的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的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社会角色、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很多学生在初入大学时出现了适应不良的情况,这是“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过程中发生的反应。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大学生可以广泛了解和深入社会,全面地、恰当地评价自我,找到理想中的我与实际中的我差距。调整角色期望值,不断完善自我,积极锻炼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促进大学生健康社会化。
2、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大学期间完成了“儿童我”向“社会我”转变以后,大学生求职时面临着从“社会我”向“职业我”的转变。高考的评价标准和职场的评价标准截然相反:我国的教育体系大量依靠记忆,分数几乎成为高考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但职场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说写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的毕业生,个体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成为用人单位选拔人才的标准。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和积累工作经验,大学生能认识并深刻体验到评价标准的变化,改变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生活以获得平衡的职业生涯。
3、社会实践有利于形成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育体系。高等教育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社会需求往往是具体的、不断创新的,二者不能做到完全对接社会实践论文,需通过社会实践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从而达到学以致用,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目标。社会实践能让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前沿和方向,架起学校与社会的桥梁,学校也可根据社会的需要适当调整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三、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
构建“政府重视、社会参与、学校组织、家庭支持、个人践行”的社会实践网络体系来促进大学生就业,能提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改变我国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在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引导,保障大学生社会实践必要的人力和经费投入;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呼吁用人单位提供更多的实践岗位和多层次的职位;政府出面整合社会、高校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相关问题研究,提高社会各界对开展大学生实践的责任意识,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建设。
2、高校重视和参与,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体系。高等学校要把社会实践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经费,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应针对不同专业、年级、层次的学生特点,提出不同的目标和要求,提供师资指导和后续辅导,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
3、家庭支持和学生投入,完善大学生自我发展体系。传统观念认为学生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家长一般不太鼓励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兼职、志愿者等经验。“一个好工作靠的是关系”之类的想法,也影响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但到求职时社会实践论文,“实习经历”被专科生认为是就业中最具竞争力的个人因素。有超过2/3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把“提升个人素质,促进自身成长”作为出发点和主要目的。大学生要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专业和职业发展方向,有选择参加适合自己的实践,在各种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增加社会经验和完善自己性格。
大学生就业影响着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影响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文化基础知识和社会实践经验的平衡,个体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是多种角色平衡的结果,因此社会实践在大学生成长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1]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首选调查报告[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18).
[2 ] 宋江照,王俊京,赵海娟,王晶晶.对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10).
[3] 尹德树.论新时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的建立[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7).
[4] 李霞.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状况的调查分析.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1).
[5] 刘同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
注:本文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大学生专业学习动力与高中生报考目标群前置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06AIL0210196.)的子课题《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后续指导必要性与实现路径探究》(项目编号:D203022)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本文将主要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意义以及创新的路径展开探讨。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问题分析
1.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高校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不足,缺乏对该课的正确认识和足够重视,普遍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选修课或公共课,不能与专业课放于同等位置,认为学生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学习上。同时,高校关于该教学的资金及人员投入很少。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加对其学习不重视,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获得学分的途径,难以取得预期的实践成效。以我校为例,理工类院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基础较薄弱、思想认识上有所偏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等,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部分理工类大学生还固守工科思维模式,崇尚理化,轻视人文,重视专业知识学习,淡化理论素质培养,也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2.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式和方法过于单一。教学采用传统低效的教学方法,单一而乏味,不能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目前大班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形式,而实践教学则主要以专题讨论或实践论文为主要形式。这些教学方式和实践方法十分单一,而且学生较少有机会进行踊跃的发言和激烈的讨论。实践教学,学生大多走形式,而非真正深入实践。此外,实践教学缺乏完整的教学体系,尤其体现在教学目标、教学计划以及教学大纲的非具体化,实践教学的随意性等。教学难以得到有序、有效地开展。
3.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参与率不高。目前,高校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专业课程和实习基地建设上,较少关注思想政治课实践基地建设,造成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学生参与率不高等问题。一方面是由于领导的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则由于该课教学经费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参与率很低,无法实现教学的目的和效果。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的重要意义
实践教学基本内涵包括以人为本、立足发展的教育理念,多元的教育教学目标,开放的教学环境和多维的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组织管理。针对理工类高校学生主体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个性特征,结合现阶段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环境,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新鲜活泼的方式开展教学,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把思政课的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方式,从生活学习的点点滴滴中接受正思维、正能量的塑造、影响,进而在不知不觉中外化为实践行动,从而实现把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教学目标。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等重要,高校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在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的背景下,高校必须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强调教学内容在实践环节的渗透和内化,强调学生借助先进的思想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踏实肯干,学以致用。
2.采用多样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教师应创新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教学,融合各类新媒体,以主题式实践教学活动为主要形式建立起“多媒体+网络+专题”的教学体系。多媒体教学环节要运用集文、图、音、像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画面,网络环节应广泛借助社交工具QQ、微博、微信等,也可以通过QQ群等开展网络专题讨论。通过“多媒体+网络+专题”教学方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随时随地交流,可以及时把握大学生思想动态,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切实提高实践教学的亲和力。
3.建立多渠道的保障机制。高校应结合自身条件,保证该实践教学的人力、物力及财力支持。首先,构建形式各异的实践基地。具体可以包括就业基地、实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志愿者服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以实践基地为基础,合理安排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其次,拓宽教学经费来源。一方面,积极争取教学专项经费。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以及学生社会活动经费、科研经费、实习实训经费等弥补其教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保障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是高校学生的重要任务。对此体系的创新必须建立在当前高校实践教学存在问题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必须充分结合高校的具体实际。
参考文献:
李凌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8).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研究创新性教学;科研型;应用型;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H191
目前,国际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我国耕地和淡水资源短缺压力加大,农业发展面临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的任务更加艰巨[1]。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土壤学可能将成为关系我国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学科。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基于“生态性创新型大学”的理念,把环境科技学院更名为环境与资源,就是为了让本学院更好地以土壤学硕士学位点为基点,把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本科生更多地培养成应用型人才,研究型人才,创新型人才。通过对《土壤学》的多年教学改革和创新探索经验,笔者认为面对社会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为了让当代农林院校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应该对《土壤学》教学进行以下的改革和创新。
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坚持的基本原则
自1985年建校开始,土壤学课程就是本校的重点建设课程,在其教学内容更新、课程实验改革、实习内容安排以及授课方式创新等方面都积累了十分重要的教学经验,同时也成功申请了国家级精品课程,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但是,随着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给我们人类来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土壤,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环境质量问题。因此,土壤学的地位也日益显得十分重要。新的变化形式和当代大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也不时地督促着我们对土壤学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创新[2]。土壤学是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最主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学生是当代农业科技创新人才的主要源泉,他们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扎实地掌握土壤学重要的基础知识,也要认真的学习农业土壤研究最新成果(如,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修复和土壤肥力提高等),同时也要重点掌握它们的应用和推广技术等方面知识。面对目前的情况,我们在对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土壤学课程改革与创新中,始终坚持“夯实基础,强调现代应用,突出前沿热点,各种学科交叉灌输”的原则,增加其适应性,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范围,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内容的合理改革和设置
教师授课的目的是通过课堂、实验和实习来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课本基本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专业技术分析和应用能力,因此在上《土壤学》的基础理论课、实验课和实习课之前是同学们对本堂课的知识范围和目的有个初步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笔者采取了一下措施。
首先绪论的认真讲解和让学生养成上课之前必须预习的习惯。绪论是支撑这门课程成功的关键开端,它涵盖了整本书意义的精华,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之门。任课老师一定要详细的阐明《土壤学》在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的所起到的作用,表明该课程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联性,所涉及的知识对当代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时也要表达出这门课程对将来毕业直接走向社会的和从事科研机构的学生所起的关键作用。这样会大大的启发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其次教学方式的合理运用。土壤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为了使学生对此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根据《土壤学》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的讲解和阐述。例如,在上土壤重金属污染与土壤环境污染修复、土壤有机污染与土壤自净能力和环境土壤学研究方法章节属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内容的课程之前,笔者会把班级想毕业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5~6个人,分成一个组,每个组的成员分别搜集3~4个不同研究方法,做成PPT的形式,再派出一个代表在讲台上进行系统的分类讲解,然后小组之间进行对比和讨论,最后小组再写出一个报告总结,作为本堂课的作业,算入平时的考核分数。另外例如对土壤中非污染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大气环境质量的关系等学术研究性较强的内容,也采取上面类似的教学方式。这对于激发学生从主动学习土壤科学知识到被动学习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明确教学内容知识的现代性,与科学研究相结合,体现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内容与时俱进,确立教学的基本点和切入点,提高学生把基本的理论知识与科学研究和目前社会适用技术相结合的水平。针对土壤肥力的衰减和提高内容,我们常常利用常规的土壤化验分析来指导施肥进行讲解和分析。但是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最新科研工作进行讲解。比如我们可以把最近科研动态热门的生物质碳(Biochar)作为一个学术成果较好的例子进行讲解,从实验的设计、样品的采集化验、数据的记录分析以及归纳总结进行一个完整的剖析,使学生科学地认识到从教学内容学习的知识所应用的方向,与现在农业科技结合的创新点,突出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实用性、创新性和科学性。
三、实验和实习教学内容的合理改革
实验和实习课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吸收消化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实验和实习的合理组织安排对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3]。以前实验和实习不仅与课程内容脱节,同时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多是应付为主。这样就无法让实验课和土壤学课程内容有很好的融合,也不能保证让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得到合理的应用验证。
针对以前的情况,我们把实验、实习环节与土壤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首先实验课程尽量安排在课堂的基础理论课之后,保证不脱节。同时实验课程组织安排分成“基础型”、“科研型”和“应用型”的分析测试系列实验组,每组4~5之人,并且每组实验内容尽可能与教师的科研创新项目、大学生的创新科研项目、研究生论文工作及生产单位土壤资源分析调查任务结合起来;而且每个小组的实验设计、样品采集与处理、数据分析、实验报告写作等环节均让其学生参与并独立认真的完成。此外鼓励每个小组学生发表成功的小论文可以作为本组成员的毕业论文。这样可以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动手的操作应用能力。最近几年的改革实践成果表明有很好的成效,学生也一致反映良好。
其次对于每次的实习课程,要求每位学生写出一份实习心得报告。这样可以有效地把实习与土壤学知识和实验内容更好地融合,显著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满足了社会生产及一些科研单位项目的需求。
四、考核制度的适度改革
教师对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学生土壤学课程成绩的科学和客观考核,会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每个学生对该课程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4]。土壤学课程在实际的教学中,多数的学生反映该课程总体上难度不强。大学生的考试本来就是主要考察其的思维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向,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采取基础知识充分理解的前提下,让其运用实验和实习过程掌握科学思维方式去分析、归纳和总结做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在以后社会和科研单位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自学的主动性,在土壤学考试课程中也应该加大实验课程内容和实习过程的技术能力的测试。学生课堂问题提问和讨论气氛的活跃性和平时学习过程旷课、迟到、早退现象,以及其实验和实习过程表现和实验内容实习报告的质量程度,也应该作为学生考核的一个重要部分,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平时松,考试严”的心里状态。
因此该课程学生成绩的考核应该包括基础理论测试,实验课程内容和实习过程等的实际应用能力考核,学生课堂及其平时学习过程中表现评价。其中考试占据考核分数的60%,实验实习能力考核占据30%,学生平时态度变现占据10%。这样综合的科学评价方法对学生课程理论基础的学习,实验实习技术应用操作能力,以后社会工作和科研态度都能有较好的体现。
五、总结
土壤学是各高校农业资源与利用专业最基本的重要专业课,有着较强的科研和实际运用价值,对学生以后的社会工作和科研学习肩负着重要的任务。目前,面对社会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各种新型农业科学技术人才的需求,及一系列新的农业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授课教师应该及时的对土壤学课程做出更新和改革,来满足学生对知识渴求和时代的需求。合理的组织安排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实验实习的教学内容,科学负责的对待学生的考核结果,夯实学生基础知识和真正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其能迅速地适应和融入到以后的社会和科研工作中。
参考文献:
苏德纯.土壤重金属污染与食品安全[J].世界环境,2010,(5):18~19.
徐秋芳,孙向阳,姜培坤,等.高等林业院校土壤学课程的创新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8,9(9):56~59.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管理学院,福建长乐,350202)
[摘要]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构建民办高校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分析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设计动力,围绕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计人才培养规格,构建包含课程体系、第二课堂、专业实践技能实训和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平台。
[
关键词] 创新创业能力;民办高校;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5)01-0086-04
[收稿日期] 2015-01-16;[修回日期] 2015-01-26
[作者简介] 孙湘湘(1990-),女,福建宁德人,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营销。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讨论稿),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公共意识和创新精神,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具备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理论及管理方法,具有国际视野、本土情怀、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和沟通技能,能够在企事业单位、行政部门等组织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要想从根本上破解就业难,就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
一、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设计动力
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实质上是一个将民办高校、社会(企业)和大学生三方需求进行高效整合的过程。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在高校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构建一个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循环系统。通过良好的循环机制,有效地促成各方需求的满足,达到高校、社会(企业)、大学生的资源共享、互利互惠的目标。在循环系统中,民办高校根据学校办学定位、营销专业培养方案、校园文化及社会实践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社会和企业培养符合其需求的人才;营销专业学生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提升自身创新能力、创业技能等,完成预期学习目标,积极参与社会价值创造活动;社会(企业)把对人才的需求反馈给地方高校,主动参与学校变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工作,同时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平台(见图1)。
二、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构建
(一)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概况
1. 人才培养目标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网络营销、国际贸易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熟练利用外语和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营销策划、营销管理及销售业务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陈伟(2005)提出市场营销专业人才通常要掌握营销管理和策划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市场营销策划能力、市场拓展能力、公共关系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熟悉国际、国内市场行情,懂得商品知识,具有电子商务技能,胜任营销管理与策划工作等(见图2)。
资料来源:陈伟.市场营销专业人才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4)
因此,实践能力是营销专业学生的核心能力,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的历练则是加强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更贴近政府、社会与学生的主体需求,更符合大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更有利于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可见,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构成部分。
2. 人才培养定位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局面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应用型营销人才需求明显增加。因此,与社会需求对接,转变人才培养观念,不断优化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逐步构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模式,积极与企业需求接轨,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营销人才,对提高我校市场营销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为此,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市场营销专业设计了如下人才培养规格(见图3)。
(二)实践教学平台体系
市场营销是一门具有极强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在应用型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中,专业实践能力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尤为重要。因此,市场营销专业在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明确“以创业促进就业,以创业推动创新”的教学理念,构建民办高校营销专业实践教学平台,提高营销专业人才质量。相对于过去单纯理论知识巩固为主的实践教学体系而言,新的实践教学平台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逐步提升实战能力为目标,以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设计为核心,以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平台,以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方法为路径,采用量化的实践教学评估作为支撑,整合所有实践教学要素,实现立体而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 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在课程教学方面,采用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以案例分析教学法为例,该方法是适用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方法之一。1910年美国哈佛大学最早开始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其教学的有效性得到国际公认。案例分析教学法通常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由教师选择和安排,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案例进行分析、推理, 提出解决方案, 从而改变被动、消极地接受知识的状况;另一方面, 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综合分析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阶段的案例教学不同于mba,要循序渐进, 从单项性、教学型的案例逐步过渡到综合性、商业型的案例。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程为例,在对国际上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等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比尔盖茨、雷军等成功的创业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培养创业意识,增强创业的自信心。同时,通过创新创业的角色扮演,深入了解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第二课堂
目前,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第二课堂内容主要包括了生产劳动、社会实践活动、学术讲座、创新创业实践、学科竞赛(见表1)。我们特别设置了“创新创业实践”的第二课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小组合作发表实践论文、创新小发明等,激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从学分认可等政策保障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专业实践技能实训
福州外语外贸学院的专业实践技能主要有市场调查与分析(实践)、公共关系实务(实践)、网络营销实践、VBSE企业模拟实践、网站运营与管理综合实训、服务营销综合实训与跨境电商运营综合实训(见表2)。以“虚拟企业社会环境VBSE实验室”为例,该实验室是经济与管理专业方向富有特色的综合性、创新性实践平台。福州外语外贸学院VBSE实验教学平台营造了一个由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商业银行、政府服务机构(工商、税务等)组成的环境,让学生在此虚拟的市场环境、商务环境、政务环境和公共服务环境中,根据制造企业财务工作业务内容、管理流程、单据,结合教学设定的业务规则,将企业经营、财务核算、财务管理与现实工作接轨,进行仿真经营和业务运作,培养市场营销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与岗位胜任能力,突破市场营销专业学生顶岗实习的瓶颈制约。这种“将企业搬进校园”的模式,促进产教融合的实践教学改革,提升了营销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营销专业学生的竞争力。
4. 顶岗实习
组织学生到工商企业顶岗实习,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有关市场营销实务活动的基本程序与过程,在营销实践活动中摸索市场营销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营销实际操作能力。目前, 我校市场营销专业与百胜餐饮(福州)有限公司、福建省邮政速递物流有限公司长乐市分公司、福建省国际电子商务中心、中国海峡(晋江)人才市场等开展了深度的合作,共建多个校企合作基地。以百胜餐饮为例,2014年8月,管理学院共有包括市场营销专业及物流管理专业在内的11名学生参与了肯德基实训项目,通过师傅带徒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肯德基的厨房、总配、前台和大厅等工作岗位上,体验百胜的发展史、服务理念、企业文化等。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院学生在实训中的表现获得了肯德基相关负责人的一致好评。在企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维护方面, 我们本着“合作共赢”的理念,一方面企业给予学生顶岗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我们派出有经验的老师为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等服务。
顶岗实习的模式,真正让学生走进企业,在实战中形成创新创业理念,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在实践中锻炼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三、结语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落脚点在于实践,民办高校营销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的过程中,注重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创新创业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活动,加强营销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借助认识实习、顶岗实习等企业实践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培养创业自信心和增强竞争意识。
参考文献:
[1] 程琦,刘明菲.研究教学型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教研究(西南科技大学), 2013(1):53-55.
[2] 张宝艳.实施多维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 经济研究导刊,2009(32):216-218.
[3] 周彬,黄琴.大学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3):5-9.
[4] 李飞标,徐志玲.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J].继续教育研究,2011(6):15-18.
[5] 曲殿彬,许文霞.论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20-28.
[6] 郝克宁.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齐鲁师范学院市场营销专业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28(3):5-9.
关键词:创新创业 实践训练 摄影教学 私人肖像定制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1-0122-02
创新创业教育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思路,最初萌发于美国,现已在全球兴起。近年来,为适应教育发展需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我国日益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各地高校以教育部创设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载体,不断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力度,同时积极促进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的创新。本文结合笔者指导的艺术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实践,对创新创业培训项目之于商业摄影人才培养和教学方法的正向促进作用进行探讨。
一 “私人肖像摄影定制”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及成效
2013年,学院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名称为“私人肖像摄影定制”。该项目是一个结合艺术学科特点、具有前沿性、涉及多方向多领域的综合型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着重引导学生进行创业实战训练、创新能力训练、团队协作训练,旨在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创业,让项目参与者得到最大的收益。
(一)创业实战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的目的之一是强化学生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通过项目接轨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围绕这一目的,“私人肖像摄影定制”项目要求学生模拟商业运作模式,组建企业式工作室,通过市场调查、宣传营销、接单营业等商业运作,用知识技能创造商业价值,并通过商业实战训练,全面了解企业运作,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围绕项目训练目标,学生创建了一家名为“LOOP”的肖像摄影工作室,并设计了一套完整的VI视觉识别系统,包括工作室名称含义、工作室标志和宣传理念等。将企业理念、文化特质、服务内容、企业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概念性符号,塑造出独特的企业形象。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作可行性商业计划书,按照商业运作流程将项目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市场调查分析产品特色、塑造企业形象开展市场宣传、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试运营、接受客户订单正式营业。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学生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资金不足、设备缺乏等问题,成功打开了市场,提高了社会关注度,使工作室保持良好的运作。企业存在的核心价值是创造商业利润。项目将体现商业价值作为创业训练的重要内容。学生模拟实际企业运作,进行产品特色分析、盈利模式分析、财务风险分析等,积极进行市场策划,寻找营销策略,在半年内成功签订了两个商业订单,实现了盈利。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全新的创业实践,获得了创业成功的成就感,积累了宝贵的创业就业经验。
(二)创新能力训练。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又―重要目的是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施本项目需要模拟商业流程进行企业运作,对于学生而言,这是在一个全新的挑战。如何将商业、财务、市场营销等知识运用于实践,如何在工作室运作中最大限度实现摄影知识技能的商业价值,这是项目的难点,也是其创新价值所在。本项目注重从思维、方法、手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开拓性、创新性训练。在项目工作中,学生通过学习、研究、探讨,开拓思路,大胆实践,通过制订系统工作方案,寻找新型技术手段、有效解决具体问题,将艺术与商业在实践中有机结合,实现了项目训练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如在市场推介方面,学生通过系统策划,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推介,建立豆瓣网页发起摄影同城活动,举办优秀作品展并得到《番禺日报》的报道,成功获得一定人群的关注,打开了市场,收到了商业订单。
(三)团队协作训练。训练项目采取团队化工作模式,以锻炼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完成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需要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保证项目成员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重点事项进行有效协作。根据项目工作内容,“私人肖像摄影定制”组建了6人的项目团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特长和意愿进行合理分工,同时强化职责承担和协作配合。在纵向设定了工作室负责人、项目经理、专业工作者等角色;横向设定了摄影师、化妆师、后期制作、宣传策划、财务管理等角色。每个角色都有具体职责和工作任务,允许―人多岗。在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学生按照分工,分头学习、独立工作,同时集体研究、协作配合,既通过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又通过协作配合发挥聚合效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了职责明晰,协调配合的工作团队,学生增强了责任意识,学会了共同担当,协作精神、团队意识大大增强。
二 创新创业项目对商业摄影教学的正向促进作用分析
创新创业项目不仅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的平台,同时也有助于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手段。从“私人肖像摄影定制”项目训练成果来看,创新创业项目对高校商业摄影教学具有三方面正向促进作用。
(一)促使教育理念实现三个转变。传统的艺术类高校教育,虽然也有写生、布展、毕业创作等实践类课程,但总体而言,还是比较注重统一的教材授课,课堂学习比重较大。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名合格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大量的实践经验、开阔的思维,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艺术教学理念必须更新。从“私人肖像摄影定制”项目的实施及成效来看,其推动商业摄影教育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由统一的教材授课向突出兴趣的实践训练转变。“私人肖像摄影定制”依托于基础的摄影学习,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导向,构建一个开放性的学习环境,打破学校课堂教学与外界商业社会实际运作模式间的隔阂,在真实的情景中,以实际任务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生投入实践,从统一的教材授课转向注重实践的教学和印证。二是由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转变。在系统性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训练项目帮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对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进行有效的强化训练,从而将知识技能内化为综合素养,外化为实践能力,从知识传授转向注重素质培养。三是由单一性学习向系统性研究转变。项目实施前,一般通过课堂传授学生理论知识和基本摄影技能。依托项目训练,针对市场实际需求,促使学生由知识点学习变为系统性学习,通过边学边用,边实践边总结,形成系统性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
(二)促使专业学习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深化。围绕项目工作的实际需求,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自主求学,由理论学习变为实践性运用学习,将专业知识和实际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专业知识在实践运用中不断深化。角色分工后,引导学生针对工作需要开始有针对性地学习和实践。摄影师开始练习肖像拍摄,并有目的地学习前沿拍摄技术和灯光应用技术,大量浏览不同类型的作品提升审美能力;化妆师开始关注时尚,并深入研究脸部结构及着装搭配;平面设计师开始研究企业形象和推广策略,并着手设计视觉识别系统;图像处理师负责照片后期处理,针对岗位需具备高超的图像处理技术和高水准的审美能力,有针对性地加强学习和实践;而项目经理则加强协调统筹能力训练,综合考虑项目进程、市场营销、团队协作、对外协调等工作。通过角色分设和有具体要求的学习实践,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真实具体,学生们逐渐寻找到了摄影专业学习和研究方法。从目前的效果来看,这种项目式教学方法,比批量化、模式化的学和实验教学更加适合当下环境。在项目工作中,学生按照兴趣点进行学习,摄影知识和技术随着实践深入而不断提升,专业思考能力、摄影认知、审美水平也取得显著的进步。经过几个月的学习实践,很快胜任项目中的角色,顺利完成工作任务。
(三)促使课题研究能力不断提升。“私人肖像摄影定制”是一个训练项目,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课题。在项目实施中,学生以项目工作方式进行选题、分析、实践和结题,通过将商业摄影课题融入商业模拟运作,将课题研究与企业运作有机结合,将调查、分析、评估、整合等方法综合运用于实践,在创新创业项目训练中完成了课题研究。随着项目训练的深入,学生在资料搜集、观点梳理、报告撰写等方面得到锻炼,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通过、编写研究报告、结题报告等,进行系统的思考和理论总结,完整掌握了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技能,课题研究能力明显增强。
三 关于实施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后续思考
创新创业项目是与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的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最大限度发挥项目训练的作用,实现对高校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教学创新的正向促进,笔者认为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注重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创新创业培训项目是―种教学载体,指导教师要将其作为一门特殊的课程,注重发挥教师的引导、指导、控制和促进作用。在这样的实践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理念、思路和方式要随之改变。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注重方法训练、突出实践过程的理念,从课堂传授知识转变为针对问题的探讨研究和因材施教的具体指导。
一是方向引导。这突出表现在项目的确定和训练方法的指导方面。项目选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力训练的内容。如何将项目研究内容与专业学习结合起来,取得有新意、有推广价值的项目成果,是项目选题所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打开眼界和思维,将专业特点与兴趣爱好、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在理论分析和实践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既有前沿性,又具有实践价值的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进行思维启发和头脑风暴,在理论指引和探讨的同时进行实践的教学和印证。二是专业指导。要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技术能力和兴趣爱好,为其设计专业训练计划,指导其按照学习一实践一学习一提升的良性循环,逐步形成自己的专业学习方法并提升专业技能。在“私人肖像摄影定制”项目工作中,以对摄影师的指导为例,笔者根据项目内容,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室内影棚模特摆姿美姿摄影布光教程》《埃里克时尚摄影及后期教程》《逐层布光――大卫.豪比的摄影》等实战性强的商业摄影教程,蓄积专业摄影知识,提升专业审美眼光,同时策划实际拍摄活动。引导学生对照分析大师作品与自己的练习作品,寻找差距。经过半年多的项目工作,发现学生在用光、构图以及在凸显人物个性和抓取人物瞬间精彩表情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三是进程推动。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要注重控制工作进度,推动解决问题,突破困境,实现项目训练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计划和控制,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行业需求奠定基础。
【关键词】美国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启迪
近年来,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对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高校创新人才,除了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以外,还应该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能够学以致用出创新成果的人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世纪以来,美国大学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刚好今年1月受单位委派到美国西北拿撒勒大学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访学交流,笔者实地考察和感受了美国大学的创新人才理念,确实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以人为本的教师管理体制
西北拿撒勒大学创办于1913年,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刚刚到大学的时候,第一印象学校就是一个大公园,生态非常好,空地非常多,学生教师比较少。第一次参加大学的教职工开学大会,就觉得这个大学的教师管理体制与国内的高校与众不同,首先教职工十分精简,大约200多名,会议提供咖啡和点心,大家随便坐,很随意。在校长和校长办公室的负责人简要的讲了这学期的工作要点后,每个职工可以现场提问和发言,校长及职能部门马上答复,会议气氛特别的轻松。每个老师还发了一张学期会议卡,上面明确了每个月举行教职工沙龙的时间和要求,我也得了一张,想不到的是,沙龙要求大家必须站立交流。以后的日子里,我与学校许多部门都交道过,发现一个共同的特点: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工作间,上班高效率,都彬彬有礼,中午只休息半个小时,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对待学生和老师非常热情。
该校由于提倡自律、高效、平等、博爱的精神,教职工非常尽心尽职,也格外珍惜工作机会,老师的待遇平均在年薪4万美元,在当地属于中上水平,团队合作意识是大学教职工的核心准则。
二、以学生的成长为绝对的中心
当今美国大学教育贯穿了一条红线,即“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都让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其中的道理,正如耶鲁大学斯密特德校长对学生所说:“你们就是大学!”到了西北拿撒勒大学,对此感受深刻。
拿撒勒大学主要是以本科为办学层次,本科生是其主体,该大学制定了大学教师招聘条例,不单看老师的文凭和研究水平,最看重的是教书育人的能力,考察教师的创新培养水平。笔者与商学院老师交流得知,该校所有的教师都有担负本科教学工作的职责,并在聘任书中载明这方面工作量的多少。如果教师教学成绩突出,不仅职称可以得到晋升,还可获得休假等奖励;而如果这方面工作做得不够好,职称评审等的结果很可能是“一票否决”。在西北拿撒勒大学不聘任任何不承诺教学工作的教师,并要定期检查各学院教师教学的情况,教师要取得终身制,他在教学方面必须有令人满意的记录。我在商学院上课的时候,充分领悟到这一点,教师每节课都准时,而且上课形式多元化,经常进行小测验,老师一般很快就给出成绩并及时评点,十分注意学生的教学反馈意见。
拿撒勒大学对学生的管理也非常灵活,基本上没有中国大学人数众多的辅导员队伍,实行了给学生以充分学习自由的学分制,集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尽管大学学生人数只有2000人,但开设的课程面广量多,学生选择的余地很大,我拿了一本选课手册,粗略估计大约有300多门课程,其中选修课程近百门,可以最大化的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笔者旁听了《管理经济学》,虽然每周只有3小时课程(每次上课一小时),但是平时布置了许多课外作业和实践论文,在课外,学生不仅要读书、写文章,更要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些都按比例构成了期末总成绩。教师充分地尊重每一个学生,既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有关教学内容的讨论,更鼓励学生在课外自主地学习、锻炼和提高。
三、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实践
拿撒勒大学对学生的服务非常到位,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学生提供了优质免费的图书馆与电脑机房,学生可免费使用图书馆藏书资源、免费无限量打印资料、免费使用学校计算机。图书馆免费为学生提供多种自习室,如单人间自习室、开放式阅览大厅、团队作业会议室等;提供免费的室内健身房、足球场、橄榄球场、网球场、室内篮球场等。校园内设有健康咨询服务处,免费向学生提供一般性的诊治、心理辅导及健康咨询。依照美国法律规定,学校将为每位学生强制保险,学生病重需要转入医院治疗时,保险可覆盖医院账单的95%以上。大学治学整体来说非常严谨,教学质量高,生活环境舒适,课余活动丰富,同学之间诚实友善,校内严禁烟酒,是一所深得美国家长信任的大学。
拿撒勒大学坚信:大学实践和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的主要路径,组建了各种学生和教职工社团,在活动中激发了学生创新精神,强化了实践能力。例如,学校专门安排不同专业的教授,轮流邀请国际学生到教师家庭聚会。大学国际中心每周星期五让国际学生参加基督教的礼拜活动等。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的社团,但如果学生感到现有的社团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可以与学校有关方面联系,申请建立一个新的社团。在拿撒勒大学的20个学生学术社团中,各学生社团每年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例如,商学院的一个网络购物社团,每季要举办一次沙龙,双月举办一次职业研讨班,此外,还经常组织会员到一些网络公司实地考察等等。大学还经常举办职业研讨会,开办讲座,与工商界人士和教师们聚餐,参与社区服务。
在美国大学,创业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拿撒勒大学在本科教育中开设创业课程,从大一开始就必修创业教育课程,学生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分组撰写创业计划,并可得到创业教育中心提供的1000-3000美元启动资金。到三、四年级时,创业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孵化器服务,设立了创业种子基金。笔者参加了商学院的创业教育课程,学校经常邀请成功创业人士来上课,这些成功人士既有著名企业家,也有规模非常小的业主,目的就是让学生直接感受到学习如何创业。从创业教育的发展中也可以看出,既重视课堂教学,更重视课外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是美国大学教育的一大特色。
四、启示
就民族学院大学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而言,西北拿撒勒大学的做法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今后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真正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目前民族学院最缺少的是教师的奖惩机制,老师的目标就是追求评职称,只要职称评定,就失去了发展动力,工资福利就没有差异,优秀教师和不称职教师待遇一样,年轻教师基本上处于自我发展的状态,缺失制度上的引导,进步较慢,大锅饭体制严重影响教职工的积极性。
二是改进服务意识,一切为了学生成长。学校要积极转变服务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型大学的理念,完善学生成长的路径,如设立创业课程,建立学生创业市场,实行教师上课、工作质量水平与职称工资福利水平相对应的机制,提高选修课程比例,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学生可以选择任课教师、评定班主任和行政人员工作成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三是加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学校整体还是属于填鸭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缺少实践经验,学生对上课兴趣不大,学以致用能力不足。既要加大对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又要积极引进社会实践人才参与学生授课,建立专兼职的社会实践教师队伍和学生日常性实习基地,依托社团等力量组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是全力打造身心健康的应用性人才。民族学院的创新性人才不但要拥有创新精神,还必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有大局观,有爱国兴藏的理念,有健康的身心,所以,我们应该立足打造身心健康的应用性可靠人才,完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水平,让学生都能够快乐成长、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晋武.地方院校财政学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8(1).
一直以来,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改革都备受关注,人们从很早就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并在实践中发现了各种问题,这些问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且是我们一直以来都没有很好解决的。目前,国内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下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的研究。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聂志平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问题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2010),文章中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定位、师资队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现代汉语区别与衔接、教材与课程体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曾毅平的《“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若干问题》(2001),文中对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性质、教学的内容、教学语料的选取、教学方法和手段及开课时间等方面做了探讨。其中,他认为教学内容可进行一些改变,语音、词汇、语法知识可以进行压缩,另外增加语言与认知、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民族等内容;语料的选取方面可充分利用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的材料、利用港澳和海外学生语言生活方面的材料以及当代社会语用方面和大学生群体的语言变体材料;教学方法上可以引入讨论和专题调查等方式。关彦庆的《关于“语言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2010)一文也从课程定位、课程教学、师资队伍、教材等方面对语言学概論课程的建设加以研究,将其仍定位在基础性、理论性课程之上,提出了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的教学方法。此类的研究还有李树新的《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改革与实践》(2004)、王红梅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刍议》(2004)等等。
(2)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方面的研究。张先亮的《关于“语言学概论”内容与方法的再思考》(2010)一文提出不能一味地追求讨论法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应联系课程及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联想法、调查法、提问法、实践法等等,其别强调讲课的趣味性即通过有趣的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陈青松等的《“语言学概论”课程中用例选择和使用原则》(2012)一文对于怎样选择教学用例提出了有效、注意、情感三原则,这篇文章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罗耀华等在《“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2006)一文中提出“启发式教学、点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等模式。此类研究在杜道流9、熊赛男等人的文章中也有相关论述。
(3)与现代汉语区别与衔接研究。大多研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文章都会提到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与现代汉语教学内容有重合之处,对重合内容该怎样进行教学,也基本上会有一些区分和讨论。将此问题单独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彭泽润等的《“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教学协调改革研究》(2007),该文从“语言学概论”和“现代汉语”课程地位和教材建设现状分析中,发现两门课程为了更好的教学需要进行协调改革,主要在教学内容上形成互补,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教材中术语规范统一,内容紧跟学科前沿,语料要各有侧重来源。此方面的研究在梁驰华和蔡旭等人的文章中也有相关论述。
(4)教材与课程体系研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材是此课程急需改革的重点之一,许多文章都提出了“现有教材不适应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发展”这一观点,呼吁编订适应新形势的语言学课程的教材。岑运强的《语言学概论教学再探——谈语概教材的编写》(1997)从语言学概论教材的编写上探讨了语言学概论教学问题。他提出教材编写要注意方向问题,要作到面向学校、面向社会、面向应用和面向未来;教材的内容要在不断批判、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语言学史的范围内选择,要选择那些经过历史经验公认有效的,并对汉语研究最为有用的理论;教材采用语言和言语的语言学以及内部和外部语言学双重框架;在编写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新颖性、简明性、实用性和准确性。陈淑萍等的《教学体系构建与师范生语言能力培养——以“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为例》(2009)指出目前“概论”教材建设,主要存在两方面情况:一是缺乏针对性,二是缺乏时代性。师范类院校“概论”教材建设,既要保留以往教材中优秀的内容,又要充分吸收已有公论的现代语言学理论、现代汉语方言以及当代语言研究的新成果,努力使“概论”成为介绍和推广最新理论研究成果的阵地;同时还要坚持知识与能力协调发展,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的转变。此外,申小龙的《谈“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2005)及纪秀生的《高师语言学概论教学新体系的构建》(1997)等文章也在这方面做了相关研究。
(5)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研究。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师资问题也是大家讨论的一个重点,师资方面的研究不多,但问题却很突出。如教授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教师大多不是来源于理论语言学专业,大多教师兼讲授现代汉语及其他课程,不是专职的语言学教师等等。彭泽润等的《大学“语言学概论”课程问题和对策研究》(2010)针对语言学课程师资问题,提出增加课时和学期、加强师资力量和成立单独的教研室等对策。王健《“语言学概论课程”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2005)中认为语言学概论课程定位不明的表现之一是没有专任教师。张丽《“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011)中指出针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未设置语言学教研室,缺乏专业教师,一般由现汉和古汉教师兼任等问题。陆晓华《应用型本科院校语言类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究》(2010)中提出要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对启迪学生语言类课程的自主学习,起着导向性引领作用。周翠英《语言学概论课程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激发》(2004)中提出崇高的教师威望是培养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教师必须做到具有丰厚的知识储备和正确的教学理念,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崇高的威望等看法。
(6)教学效果评价方式方面的研究。刘淑霞 《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2010)中提出在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考核中,技能训练、口头语言表达应在总成绩中占一定比例。课堂积极发言者、课外实践论文都纳入考核方式中,最后期终闭卷也要体现出基本知识记忆及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两方面。肖灵《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若干思考》(2009)中提出要改革学业评价方式:一是平时学习状况与学习成效的考核,主要考查学生观察问题和应用理论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实践调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反应等几个方面进行;二是传统的考试,考试的内容一部分是教材或老师讲授过的语言学原理,一部分是应用语言学原理分析具体的语言现象。两种考核的最终总和便是学生的成绩,二者所占的比例不应相差太多。考核方式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对平时学习状况的关注,改变学生只关心期末成绩的错误认识,真正从根本上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素质。赵贤德、王红梅等也提到要“改变考试方式,教学检测多样化”。
此外,谢奇勇的《对“语言学概论”课程“双语教学”的反思》(2010)与冯学民、姜云龙的《语言学概论课双语教学初探》(2010),梁蕾的《地方本科院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现状和反思》(2012)等都提到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双语教学问题;申小龙《高校“语言学概论”课程的文化内涵》(2004)和马慧《试论语言学概论教学中文化意识的渗透》(2009)提出语言学概论课程中应该具有中国传统的人文内涵与意识;李红《对外汉语专业语言学概论课教学改革探微》(2011)从对外汉语专业角度研究了语言学概论课程的设置、内容等问题。
针对语言学概论课程改革的研究文章至少有上百篇,这些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该课程进行了研究,目的都是想让这门课程能够更好地发展下去,本文对这些研究进行简单的总结以期对后人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