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教学研究

教学研究精品(七篇)

时间:2022-11-08 11:45: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教学研究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教学研究

篇(1)

英文名称: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

主管单位:江西省出版总社

主办单位:江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周期:旬刊

出版地址:江西省南昌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284X

国内刊号:36-1052/G4

邮发代号:44-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1转变观念,统一认识,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教研工作

人们习惯把学校工作概括为“教育教学、总务后勤”工作,其中就没有包含教研。这个观念显然比较落后了。同时,现在很多人(包括许多教师和领导)都片面地认为只要抓好了“升学率”这个牛鼻子,其他的什么都可以不要。因此,从主观上导致了教研时间被挤占,教研经费得不到保障。教研活动就成了“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配角了。

要搞好教研工作,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普遍支持和广泛的重视。正确处理好“以教研为龙头,以教学为中心,以德育为首位,以后勤为保障”的重要关系,提供必要的教研经费,以供教学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避免“纸上谈兵”的教学研究活动形式。

要转变教师的只要教好书,其余什么都可以不管的错误观点。要认识到教研活动的开展,不仅是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更是给教师提供的一次再学习、再充电的良好机会,也是锻炼自己,打造品牌形象的有利平台。教师只有广泛参加教研活动,也才能更好地学习先进教学方法,更好地教好书、育好人。

2制定切实可行的教研计划,力争短时高效

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战略,就必须搞好教学研究。当前在农村中小学,亟待解决的是增强教师的责任心、增强教师的敬业奉献意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力开展教法探讨、学法指导、集体备课活动,从而才能根本体现教研工作服务于教学的思想。

(1)把校本培训融入到学校政治学习活动中,融入到学校全体教师会议中,合理安排时间,组织专题学习,并要求教师做好学习笔记,并进行考试。通过校本培训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的责任感、奉献意识,拓宽知识领域和认知空间。

(2)把校本培训纳入各教研组的活动中去,作为教研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训内容以学科教学方法的研究为主,增强教师的学科教学驾驭能力。

(3)学校教研活动以专题月的形式开展活动:学校教研活动大致可分为理论学习、学科竞教、集体备课、教法探讨、学法指导交流、论文及个案展评、总结评比等形式。可实行每月一个专题,一个专题一个中心,统一安排部署,教会教师如何开展教研活动。同时也方便指导和管理督察,

各阶段采用不同的要求:

(1)理论学习采用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期集中学习不少于五次,撰写学习笔记不少于五千字,并写出学习心得。

(2)学科竞教,要求人人参与,新到教师上好推门课,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一般教师上好合格课。每位教师一学期上一堂公开展示课,所有教师都积极参加教研组内的听评课活动,每期教师听课不少于十五节。管理人员听课不少于三十节。在竞教活动中,要做好说课——上课——评课各个环节。

(3)集体备课是一种教法的联合探讨形式,要求有专人执笔撰写教案,联合探讨教法,形成规范教案,并在课堂教学中试讲,论证其可行性与合理性。集体备课的另一种形式是训练教师如何备、说、听、评课。让教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使人人成为教学的能手。

(4)行动研究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际教学中,问题随时伴随着整个过程,教师如何解决好教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学活动过程的关键,教学研究应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以解决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目的。教法探讨、学法指导交流是实行教师知识向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转化过程。只有培训出合格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所以,必须重视这种联合教研形式,改变过去那中各自为阵的做法。教研工作的目的是把好教师的出口关,而教学工作则是把好学生的出口关。做好教法探讨、学法指导交流工作是教研工作的目的和价值体现。反之教研工作就失去了其价值和意义。

(5)论文、个案的撰写是每个教师必不可少的任务,要求教师及时把教学心得进行整理成文,鼓励教师向各级刊物投稿,校内组织在校刊上发表和评比工作。

3建立一支强有力的骨干教师队伍

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学的中坚力量,培养一支强有力的骨干教师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开展“一帮一”工程,建立国家、省、市、区、校五级骨干教师体系,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以此带动全体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

4开展切合实际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教育科研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教育科研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是教研工作的最高境界。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本着“问题就是课题,方法即成果”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工作,以解决教学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为出发点,设立主课题。参与课题研究的人员应是教学中的骨干,不宜人人都必须参与。注意研究的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使之真正服务于教学,发挥科研成果的引领作用。

5建立有效的教研评价机制

教育科研的重心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考核一个教师的业绩要看他出了多少成果(公开课、教学设计、、获奖、教学业绩),特别是要考察其教育教学的情况。

(1)建立骨干教师考核机制,严格骨干教师考核晋级体系,对不按规定参加活动、不完成规定任务、教学业绩居后者进行谈话警告、直至取消骨干教师资格。

篇(3)

教学实践是一项复杂的动态工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教育思想、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都在不断地变革,由此产生大量的新问题在原有的教育理论中是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的。因此,需要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解决。教育活动是人类为了传递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为改造和发展人类自身而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一名教师要想在面对不断变更的教学对象和教学工作中都取得成功,就得不断地进行改革与研究,而不能靠简单模仿,机械照搬自己的、甚至优秀教师的经验,即使是教育理论也不能简单地套用。教学研究有反映当前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所以理论研究的学术性和普遍性要通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内化才能成为指导教学工作的活的力量,才能把理论原理变为人们活生生的思想和感情,况且当今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的实施要求教师本身具备很好的研究素质。因此,教学研究是高校理论教学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研究是促进高校教师提高自身素养的源动力

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也是提高自身业务素养的一种有效方法。一位教师,如果只凭原本所学的专业功底和最起码的教育理论知识就心安理得地去从事一生的教学工作,只凭良好的教育愿望和固定不变的程式与措施去实践,把充满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理解为教师单向消耗才华的简单输出与低层次的重复劳作,而不重视自身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素养的进一步拓宽与提高,他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喜欢的名优教师,教书也不可能成为他真正喜爱的职业。

这对于当今及日后教育竞争日益激烈,教学要求日益提高,教书职业越来越受人青睐的社会,其处境是日益尴尬与危险的。教师下岗不再是新鲜事物,当然简单的下岗做法并非治本之良策。因此,目前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和督促教师参加各级各类访问、进修和学历提高教育。随着当今日新月异的科技迅猛更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和国内外访学进修等在世界各国已受到普遍重视,我国也是如此。

开展教学研究,就可以引导教师自觉地研究教学的各类问题,自觉地进行教改探索,从而促使教师广泛阅读各种有关的文献资料,接受新信息、改变旧观念,培养创造能力,提高从事教学实践的工作效率,使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三、以人才培养和课堂教学为目标,是高校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

教师开展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每位教师要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开展教学研究的重要目的。然而,在当今社会,教师们被置于一种“尴尬”的境地。教学的成功被狭隘地定义为效率与产出,而测量的依据则是学生在考试中的成绩、达标情况以及在检查报告中表现良好。其结果是学校与老师不得不将关注的重点集中于学生的学业需要,而忽视了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及社会与情感等多方面的需求。

在考试的压力下,教师难以对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做出灵活反应。他们的教学关注点被迫不断缩小,教学的方式亦难以促进真正的学习。(1)内容上,为应付考试,教师将更多的重点放在高风险考试所涉及的材料上,而对其他内容的关注则减少;(2)教学深度上,由于标准化的考试只考察课程的部分内容,因而花费在考试准备上的精力往往过分强调基本技能学科,而忽视了需要高度思考能力的学习内容;(3)教学方式上,当基于学生考试合格率评价学校时,学校与教师会对那些不能达到考试标准的学生进行操练,但这些操练并不会提高学生的实际能力;(4)教学时间分配上,过多的时间被浪费在训练学生如何回答特定的考试项目上,真正有意义的教学被剥夺;(5)学校资源配置上,在强调考试准备的学校中,项目预算被集中于与考试相关的材料上,而不是学生实际所需的资源上。真正有意义的教学与学习正在考试的重压下经受挤压。这种现状,是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扭转的。例如,在我国,粮食工程专业属于新兴专业领域。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可以针对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所设置的专业课程,设置更适合所学专业的教材体系,在精品课程建设、粮食工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粮食工程课程实习、网络教学资源开发、在线辅导、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等方面积极开展教学研究。

篇(4)

由关注教师转变为关注学生

教学观摩是一种常见的教学实践活动。具体说来,就是从上课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和吸取教学经验及教学技巧。然而,一直以来,教学观摩更重视教师的教。上课教师教学的技巧、策略、模式,甚至应对课堂偶发事件的机智,都成为教学观摩中津津乐道的内容。其实,这是不太好的。一堂好课,最终落脚点是学生的学习;一场有效的教学观摩,也应当立足于学生的学习。教师通过观摩,倾听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的合作、学习效果和学习障碍,并从中获得教育灵感与智慧,这应该是教学观摩的主要内容。

由切磋教法转变为共建学法

研讨,应该理解成教师为解决共同面临的教学问题而举办的集体协商活动。就教学而言,研讨起码覆盖两个方面:一是切磋教法,着力化解教的障碍;二是共建学法,着力化解学的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讲,课例研讨教法,离不开对其他教师“评头论足”,必须就哪里教得好、哪里教得不好进行点评并给出建议。这也是传统教学中常见的研讨方式。事实上,对教法研讨的结果,在以学习为中心的教育生活中,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而且,教无定法,每名教师可能都有适合自己的教法,在这个上面过多讨论毫无价值。

教学研讨为造就精彩课例而存在,其中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应该是学法问题,应该是群策群力去探寻一条路子,帮助学生越过学习障碍,更好地做到“会学”。课题研究中,学校尝试以学科组为单位,推动教师共同为所要面对的学生“谋划”学习,无所保留。在这样的研讨活动中,每名教师都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围绕面临的现实问题,一起努力想办法、建模式,这有利于形成学术氛围浓、攻关能力强的教师团队。

由理论指导转变为经验分享

学校举办讲座是常见的教研行为方式。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座是为了“扩大认识”,听取讲座,或许更能获得对事物焕然一新的见解,对于自身的提升是有益无害的。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常常“请进来”,即邀请有关教育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其中也不乏这种现象,教育专家讲的时候老师热血沸腾,跃跃欲试,但真在教学实践中做起来却举步维艰。究其原因,在于专家讲的多是理论层面的东西,用理论指导实践,还有一个联系实际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比较难把握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避免讲座的“高大上”,推动讲座向经验交流转变。在同一个学校,尤其对于任教同年级的老师来说,他们有相似的工作背景和相同的工作对象,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获得的方法与技巧、观点与灵感等,对另一名教师来说可能至关重要,帮助他少走弯路,甚至帮助他应对教学中突如其来的挑战。

由自我改进转变为借鉴颠覆

教研行为的第四种方式――反思。如果说观摩是基于事实的行动研究,研讨是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讲座是基于优势的行动研究,那么,反思则是基于缺陷的行动研究。一般来说,不论是预测性的课前反思、监控性的课中反思,还是批判性的课后反思,都是对课例中不足的清醒认识和有效改进。^常见的一类反思是教师基于自我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由此发现自我的教学缺陷与不足,然后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使自己接下来“导演”的课例更加完美。这样的反思是继承基础上的改进,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方式,但也往往局限于自我设定的框架。

其实,反思不能局限于“自说自话”。有时候教师苦苦追寻一种理想的结果而不可得,反而在某一次阅读中却突然发现,别人早已写在书中了,或者在一次考察学习中突然看到鲜活的事实了。因此,在反思中教师既要看到自己的不足,又要结合他人的经验。将他人的先进理念与做法作为一面镜子,照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从而找到新的突破口与生长点,突破旧的认识框框,创造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这种反思可以是“借鉴条件下的整合”,以“集成”方式实现再造;也可以是“颠覆情况下的重构”,在“空白”处找到再造途径与方法。

篇(5)

关键词 例题 心理品质 思维品质 “引导性”问题

数学例题是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提高、数学思想方法的养成、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都需要数学例题的教学去实现,“通过例题教学,要达到掌握双基、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启发思想、培养能力的目的”。[1]因此,数学例题教学是决定数学教学效果的关键之一。

一、数学例题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数学例题教学功能没有全面的认识

《谈新课标下高一数学差生的原因及培养策略》一文,作者对某地高一年级学生做了调查,分析发现:“70%的学生数学成绩差,不理想,学习困难吃力;20%学生成绩属于中等水平;10%的学生数学成绩较好。”[2]我们不妨把这70%的数学成绩差的学生称为“学差生”,“学差生”的比例很高,这不禁让人深思,新课标下的数学教育存在哪些问题?数学“学差生”的产生,有智力的与非智力的因素。通过对有关研究数学“学差生”文献资料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为解决学生数学学习困难,老师们想了很多方法和措施,这些方法和措施的实施,共同的作用就是加大了学生的学习强度。比如有研究者认为:“数学课教师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科学设置例题,精讲多练,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3]而从改进例题教学的角度去解决数学“学差生”问题的研究不多。

实际上,数学例题教学的过程,既是“掌握双基、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启发思想、培养能力”的过程,又是学生“思维品质、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良好的“思维能力”,也需要“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精神,需要“沉着冷静、细致周密”的处事风格等“心理品质”。也就是说,例题教学除了具有“掌握双基、传授方法、揭示规律、启发思想、培养能力”的功能之外,还应该具有培养学生“心理品质”的功能。这可以说是过去我们对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空白,需要教师去探索、去发掘。

2.数学例题教学方法认识偏差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对于数学例题的教学,很多教师教学目的单纯,就是以解决例题所涉及的问题为目的。因而也就不会花时间和精力去分析例题、研究例题对于学生的其他教育功能。“不少教师照本宣科,其枯燥乏味让学生大倒胃口,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热情。”[4]我们常常看到,在例题教学中,有很多老师要求学生记住一类问题的解法,数学题目解法类型化。大多数学生则只是模仿老师的解题思路与方法,例题教学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模仿”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实现学习目的的方法就是做大量的练习,学习方法简单地成为了“题海战术”,因而造成“一听就懂,一做就错”[5]的学习怪圈。学生的学习,都要依赖于多讲、多练、多辅导,节假日、双休日要补课就不足为奇了。

波利亚认为,中学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思考,数学例题教学也是这样。实际上,问题是千变万化的,只有培养学生有良好的心理品质,有较强的思维能力,才能使学生具备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任何数学例题的解决都有其知识经验的、思想方法的根源。因此,在数学例题教学方法上,不是老师教学生解题,应该是老师组织、指导学生分析问题,师生一道探究问题的解决策略,寻找例题的解决方法。

3.数学例题教学要求认识偏差

“懂了吗?”我们常常听到老师上课时会向学生发出这样的提问,尤其低年级更是如此。对于数学例题的教学,很多老师和学生也是把“听懂了”作为例题教学任务是否完成、教学目的是否实现的标志。“对例题学习的重要性,学生必须明确一点,学习数学没有‘差不多’已经懂了的概念,而只有懂与不懂两个层次。”[5]尤其是“学差生”,他们往往把“听懂了”作为学习数学的最高境界,“听懂了”他就满足了。什么叫“听懂了?”“懂”即“了解”、“明白”之意。对于数学学习来说,“懂了”不是数学例题教学的终极目的,“懂了”不应该是我们最终要达到的数学例题教学效果。从思维水平上分析,“了解”、“明白”只是学生对教师例题解法的认同与接受。而不是在教学互动中掌握了解题的思想方法,形成了自己的分析问题的思维结构。对于例题教学的目的要求,应该达到的教学效果,目前没有确定的标准,但数学家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根据波利亚的“怎样解题”表,学生的数学例题学习就不止于“懂与不懂”两个层次了。

二、数学例题教学中心理品质的养成

许多学生数学学习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其心理品质,许多学生数学学习良好也可归功于其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品质对能否有效解题影响很大。“数学差生的行为受到来自自我(self)的影响。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是消极的、偏执的、顽固的,对未来的自我是不怀希望的”[6]。

以“意志”为例,很多数学“学差生”不是因为智力低下,而是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缺乏毅力和恒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不能长期坚持勤奋刻苦的学习状态,一遇到困难就裹足不前、垂头丧气,甚至自暴自弃。由于各种因素,我国当代青少年特别是独生子女,意志品质薄弱者占有很大的比例。爱因斯坦告诫人们:“优秀的性格和钢铁般的意志,比智慧和博学更为重要”。“对于青少年积极心理品质发展而言,……如果我们能在学校心理健康课堂或学科教育课堂以及其他活动中对于适合其年龄阶段的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全方位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就能获得最有效的促进。”[7]

对于不同的学生,他的心理品质在他的解题过程中都能体现出来。有的沉着冷静、有的浮燥冒进、有的粗心大意、有的细致周密、有的自信勇敢、有的消沉懦弱等。因此,在例题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解题尝试,发现其心理品质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向学生指正,说明这些心理品质欠缺对其学习、成长的危害,并给予正确的导向。从而帮助学生改善其不良心理品质,发展、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应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不仅是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的过程,而且是检验人的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发展的过程,作为学生,要在数学学习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健全自己的心理品质。

三、数学例题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养成

关于数学思维的积极性活动,人们共同的看法是它决定于思维品质。“数学思维品质”[9]实质就是人的数学思维的个性特征,它体现了每个个体思维水平、智力与能力的差异,是衡量数学思维优劣、判断数学能力高低的主要指标。它包括思维的目的性、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独创性、思维的条理性、思维的严谨性和思维的广阔性等。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主要就体现在思维品质的差异上。

多年来,国内外许多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经验表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是发展其数学能力的突破点和有效的途径。所以,在数学能力的培养上,往往要抓住数学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而数学例题教学则是学生数学思维品质养成的主要平台。在例题教学时,重视对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在体验思维品质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既是当前数学教学的短板,更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突破口。

四、数学例题教学分析举例

一般情况下,这个例题的教学就结束了。但如果是这样,作业布置下去,就会发现,会有绝大多数学生采用第一种解法。而这个例题是在学习“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时为巩固新知识、运用新知识的一道例题。学生为什么会选择解法一,原因很简单,就是解法一相对容易,解法二相对较难。因此,教师接下来还应该与学生一起比较两种解法,既肯定他们没有忘记旧知识,得出解法一,又强调学习上为获得新知识、培养新能力,要不怕困难,要有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一开始老师的三个提问,用到的都是第一人称“我们”,老师把自己与学生摆在同样的角色位置,学生和老师都是探索的主体,这样有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三个问题都是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目标,引导学生怎样思考与分析研究,问题(1)是常见的,多数学生也能这样思考;问题(2)的提出,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其思维指向广阔的知识经验;问题(3)则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目的。三个问题联结起来,形成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路,对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和系统性,是必不可少的。

例2 求函数y=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如果没有相关的经验,或没有得到思维品质的培养,学生一开始看到此题,真的一头雾水,不知所措。因此,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观察分析:首先这是求函数最值的问题,不同类型函数的最值问题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师生共同回顾有关函数的最值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广阔的展开。其次,可以从本题函数的内容、结构、变形上设计“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从内容上,有正弦、余弦,要讨论函数的性质,应该考虑弦化切;从函数式的结构形式上,可以类比两点连线的斜率公式;从函数变形上,可以考虑对函数式作适当变形,从而转化成asinx+bcosx的形式,这就是大家熟悉的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引导性”问题,要点到为止,启而不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分析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等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 涂荣豹,王光明,宁连华.新编数学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付光.谈新课标下高一数学差生的原因及培养策略[J].才智,2011(1).

[3] 周博.简析创设数学典型例题的策略和意义[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1(9).

[4] 卢忠扬.对高中数学例题教学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高中数学教学,2014(9).

[5] 屠丰庆.例题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分析和思考[J].复印报刊资料:中学数学教与学,2009(11).

[6] 彭熹.基于社会心理学的数学差生问题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7.

篇(6)

一、明确培养目标,努力形成特色

嘉善新世纪学校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思想,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设了英语课,使孩子开始获得基本的英语听说能力。小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尤其是听和说的基本训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使学生获得对英语的感性认识,打下扎实的语音语调基础,并获得初步的英语听说能力,为继续学好英语作好准备。

嘉善新世纪学校力创小学英语教学特色,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当小学英语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展开的时候,学校发挥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利用小班制的教学优势,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使儿童获得一些英语的感性知识,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引进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口语教学。尤其在小学低年级,充分利用孩子语言学习的“最佳期”,注重对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敢于大胆开口讲英语的习惯。

作为一所现代化的民办学校,嘉善新世纪学校选准突破口,创建特色,形成正确的办学思路,十分重视小学英语教学,明确其培养目标是:学生在小学毕业时能用英语进行日常的会话交流,具有初步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为了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学校自办少儿英语节目《LearnEnglish》在校电视台播出;每月定期进行英语手抄报展;在学校推广“校园英语50句”,要求所有的师生在课堂上用英语交流。另外还组织品学兼优的学生参加“剑桥少儿英语等级考试”,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学校还定期举办“少儿英语节”、“少儿英语口语大赛”、“英语书法比赛”,所有的这些活动,都给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英语氛围,丰富了学生的英语知识,陶冶了他们的情操,使小学生对英语喜爱有加。这些活动充分展示了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学特色,使学校形象具有明显的个性。

二、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兴衰,系于教师。民办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素养,民办学校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培训,热情鼓励和充分尊重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推行发展性的教师评价机制,鼓励教师的自我成长,提供多方面的条件帮助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由于小学英语正处于一个不断发展的阶段,对小学英语教师进行培训就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的培训工作包括先进的教育观念的讨论与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观摩、说课及其评议。“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是行之有效的途径,所谓“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是指请有关教育专家到学校,针对该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培训。

只有小学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小学英语教学才能取得显著成效。作为民办学校,更要清楚认识到这一点。要想提高小学英语教师的素质,就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教研和科研活动,并纳入到学校发展和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之中。帮助教师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沟通,从而增强民办学校的凝聚力和教师的归属感。在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主要目的在于: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武装教师,使教师自觉地参与到民办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帮助教师全面关注学校的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民办学校要提供研究策略的咨询和辅导,使教师更多地理解自我成长中的价值,唤醒教师内在的探究需要,促进教师的自我反思、学会持续和全面成长。同时要激发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嘉善新世纪学校注重对小学英语教师的培训,经常派教师去外面听课学习,从而提高教师素质。学校还注重引导教师努力探索教育教学改革,逐渐淡化教师对工作稳定性的要求,使教师意识到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意识到只有进行有益的教育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自我”。

三、优化教学手段,赢得学生信任

任何教育,不论是活动、观念、还是措施,只有赢得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它们才是有效的。小学英语教师要明确无误地告诉学生:我们工作的最高目标就是为了他们能学好英语,告诉他们有什么比受到良好的教育更重要呢?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少年时期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期,也是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教师为了使学生能受到好教育,必须要优化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并用到教学实践中去。

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形式主要是注意、感知、理解、记忆和思维等几个心理过程的产生和发展。因此,小学英语教师要研究和熟知儿童心理,了解儿童心理,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直观教学和其它受小学生欢迎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努力把课上得生动有趣,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赢得学生对英语教师的喜爱和信任。在儿童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总会受到汉语的干扰,这就要求小学英语教师既要遵循儿童语言学习的一般规律,坚持听说领先和口语先行,又要积极创设小学英语教学情境,采用游戏和卡通片等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想方设法地调动其有意注意,尽量克服汉语的负面影响,使学生在轻松、自然、亲切的氛围中学习英语,形成一种“玩中学,学中玩”的教学模式。

为了赢得学生的信任,使学生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教师要把爱的阳光照耀在每个学生的身上,使学生在真正得到爱的同时,也会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积极参与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师生关系就会极为融洽,教学效果也会随之改善。教师在组织小学英语教学时,应该尽量采用实物、模型、图片、投影、录像、课件及体态语言等手段,力求情境逼真,交际仿真,游戏当真,这是小学英语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小学英语教师应以一种现代的教育理论为基础,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关爱,这样以“爱”为纽带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建立起了。由于教师采用了先进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不断优化教学手段,教师教得自如,学生学得轻松,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们都学得兴趣盎然。因而嘉善新世纪学校的小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家长、社会的认可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

四、促进家校联系,取得家长配合

民办学校的学生都寄宿在学校,为了使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学校就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取得家长的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民办学校应该向家长作出承诺:您的孩子在我们所属的学校,会受到充分的尊重和关爱,我们会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以便使他们获得自由、和谐、充分、全面的发展。让所有的家长理解,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家长的密切配合,需要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沟通与合作的关系。

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及时向家长反映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使家长了解自己的孩子在校英语学习的情况。有些家长不懂英语,认为小孩子学不学英语无所谓,反正到了初中还要重学,所以对孩子的英语学习不是很重视。教师要帮助这些家长分析儿童学习英语的有利因素,告诉家长小学阶段是孩子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使这些家长认识到儿童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建立一些家校联系卡,及时将孩子每个月的英语学习情况反馈给家长,并让家长检查孩子的英语学习情况。以这种方式来改变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隔绝状态,切实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这种方式不仅能促进小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而且对于整个民办学校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只有当家长对民办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学取得了认可,才能说明学校的小学英语教学确实卓有成效。小学英语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努力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并经常与家长取得联系,请家长来督促孩子的英语学习。每月定期向家长介绍孩子的英语学习内容,并且可以让学生把在校所学的英语会话回家说给家长听,让家长来评价教师教的和学生学的情况。这不仅会促进教师的教学活动,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孩子随时随地说英语,使孩子在脱离了课堂这个有英语氛围的情况下也能讲英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五、重视口语测试,实施素质教育

小学英语教学中听说能力的培养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改变“哑巴英语”的弊端,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加大听和说的比重,并辅以科学的口语测试,以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口语的训练,则必然导致学生对口语不重视,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当然也无法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素质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它强调以人为本,强调人的整体性,即全面素质。许多教育专家提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口语测试,突出语言的交际性,尊重个性差异,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意大利语言学家泰通提出的整体动态语言学习模式,为素质教育在课堂中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日常对外交流活动中,有不少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他们的英语阅读能力都很强,可是一见了外国人却说不出英语。这种交际失败的现象与目前的测试体系有关,传统的英语测试以笔试为主,口试几乎没有,所以导致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较差。小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口语测试?这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一种观点认为,口试费时费力,又有一定的随意性和偶然性,不能科学有效地测出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传统的书面测试更为大家熟知,也便于组织;另一种观点认为,若忽视了口语测试,则会导致学生说的能力跟不上。

嘉善新世纪学校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明确的目标,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口语测试。口语测试的最终目的不是要学生死记单词、句型和语法规则,而是要减轻学生负担,引导学生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达到在真实情境中能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小学英语口语测试采用等级制的评分方法,以取消差生的概念,改变应试教育只重视考试分数的倾向。学生一次没考好,可能是由于紧张或胆怯,教师应给机会让学生再次考,这也符合当前社会要求给学生减负的呼声。

篇(7)

一、文献来源

为了解我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研究现状,笔者对相关研究文献作了较为系统的研读分析。研读资料主要来源是 1999 至 2009 年出版的艺术类书籍以及公开发表,被中国知网( CNKI)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检索方法为: 以“主题”为检索项,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高师美术教育”为检索词进行检索,获得 1999 至 2009 年相关的研究文献105 篇,经审阅、筛选发现,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相关研究文章为 86 篇。本研究将之全部作为取样对象,分析维度主要是研究者的研究视角。

二、文献综述

( 一)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赵诗镜在《对高等师范美术专业的重新认识》一文中提出,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赫赫有名”的美术家,也不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般的美术工作者,而是培养热爱教育事业、有高尚思想品德、并具有相当教学能力的美术教师。[1]赵青在《对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中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进行了阐述,并给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2]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于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更好地服务于基础教育。这一点研究者存在共识,基本上没有异议。

2005 年《中国美术教育》杂志刊登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对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这样规定的: “高等师范院校美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

不难发现,伴随着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以及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不断提升。从过去美术教育工作者到今天的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 从适应基础教育到了解基础教育再到引领基础教育,这是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质的飞跃。

( 二)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结构研究

关于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研究者讨论最多的一个话题,梳理众多文献主要从以下层面展开论述。

1.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吴世宁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专业中的师范性特点》中指出,多年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体制基本上沿用了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无论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偏重于对专业知识的传授,过多强调专业技能。著名艺术教育家郭声健在《艺术教育论》中指出: “艺术师范教育中的艺术专业课程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即像专业艺术院校那样,在内容上偏专、偏精、偏深,而中小学艺术教育所需的东西却因其简单、基础浅而往往被忽视。结果,学生毕业上讲台,对中小学艺术教育中那些最基本的内容反而并不是感觉轻车熟路、游刃有余。”[3]邱长沛在《关于高师美术教育问题的思考》中强调,高师美术教育专业应该贯彻一专多能的原则,一专多能是师范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作为中等学校美术教师的重要条件。并提出了专业设置的一些实质性的建议,如专业基础课除素描、色彩外,应增设设计基础,素描课除传统素描外,应补充结构素描与意向素描,在工艺设计中开设电脑设计课等等。葛鸿志在文章《对当前师范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提出,在中外美术史和美术概论的基础上,增加美术欣赏课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教学。另外,还应开设美学、美术评论及与现代美术教流相适应的电脑美术和电脑设计,根据未来基础教学的特点,可以开设一些手工与美术相结合的课目,如泥塑、陶艺、纸工、金属竹木工艺等课。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提到,在我国高师美术专业课程特别注重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课程设计中约占总课程的 2/3,并以各种传统写实性的绘画为主,而忽视陶艺,染织、民间手工艺,版画、工艺制作、现代设计、电脑美术等内容,严重脱离基础教育的发展需要。尤其是三、四年级两个学年的国画、油画等专业学习和毕业创作,成为最重要的学业评价标准,完全沿用了美术学院的课程模式而偏离了师范的办学宗旨。[4]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研究者主要针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仍然沿用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的问题展开论述,提出了许多专业课程改革的建议和意见。

2. 课程结构中教育类科目所占比重

高师美术教育专业“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和所占整个课程的比例是广大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高师美术课程结构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较多文献提及了关于这方面的改革建议。还有专门讨论在高师美术教育专业中如何富有成效地开设教育理论、教育实践,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文献。张秀丽在《简论中国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中指出,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中教育课程仅占总课时 7%左右,学生学习不到足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毕业以后很难当好教师。美国、日本的课程结构则大不相同,它包含了较大比例的教育理论课程和学科教学法课程,约占总课程的 2/5 左右。为此,在高师课程中必须增加教育类课程,在增加教育实习学时的同时,可将一次性的教育实习改为: “教育见习—了解教师”“教育实习—学做教师”“教育研习—做好教师”不同目标和内容的三个阶段,以切实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4]

杨钧同样在《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中指出,高师美术课程设置重专业轻教育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中存在的十分普遍的问题。并用数据说明课程结构中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低。在教育类课程设置上,研究者主要围绕完善教育类课程,增加在整个课程结构中所占的比重,突出“师范”特色展开。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研究者很多都采用了中外比较研究的方法,学习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观点。

3. 课程与课程的交叉与融合

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是世界课程改革带有普遍性的趋势,艺术领域的改革也积极关注和反映了这一趋势。美术新课程改革反对科目本位主义,关注各课程知识的互相融合和渗透。徐建融在《美术教育展望》一书中指出: “不同学科间的交叉和融合是21 世纪教育、科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与之相适应,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也成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艺术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势。”[5]张志强在《新课改背景下高师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与发展策略探析》一文中指出,高师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之间的融合和交叉,将美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并重,增加人文课程在总课程中的比重,增设如宗教与艺术、文化人类学、文学、历史、音乐、建筑、戏剧等选修课程。[6]

杨钧《新课改环境下高师美术改革对策》、刘剑丽《论高师美术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规格与发展要求》等都在这方面给予关注。关于强调课程建设综合性,提倡学科综合类的文章出现较少,提倡高等师范美术教育课程之间融合与渗透将成为研究者新的关注点。

( 三)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与基础教育衔接研究

岳嵘琪、田卫戈在《建立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高师美术教学体系》中指出,为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实施,高师美术教育应大力进行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从课程教学、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7]赵胜利在《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美术教育的思考》中指出,以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为根本任务的高师美术教育,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挑战,应该从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方法以及招生体制等方面进行反思,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其办学模式,从而能够和美术基础教育相适应。[8]众多文献在此方面给予了一定关注,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学实践,对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不甚关注,教育教学中很少涉及美术新课改方面的内容,这就直接造成许多“未来的教师”不了解新课改的背景、性质、价值和目标,无法在理念、知识和能力上为将来实施新课程做好充分准备,造成培养的美育人才与基础课程改革对新型师资的需求之间出现不和谐因素。

三、文献研究分析

( 一) 研究成果重复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新颖性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更多的研究者认识到师资成为制约课程改革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开始对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给予更多关注。笔者将近十年的有关文献进行搜集发现,论文数目成直线上升趋势,文献数目急剧膨胀,时至今天仍是一个热点话题。综观文献,整体上都能看到高师美术教育存在不足及需要改进的部分,但有不少研究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层面上,缺乏将某一具体问题作为研究的焦点,进行层层深入的分析、论证。有些研究内容与已发表的文章内容重复,创新性和新颖性严重不足。

( 二) 研究多为定性研究,尚缺乏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

纵观高等师范美术教育的研究,研究的视野比较狭窄,往往局限于现状的分析,且较少关注国外美术教师教育的情况。从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上看,大都以思辨性研究为主。由于研究数据不足,许多论文在论证过程中,以经验和感觉作为论据,忽略了不同地区不同师范院校的具体境况,致使难以得出一些具有广泛性的结论,不能令人信服。笔者认为,目前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如何很好地适应,乃至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特别需要加强实证性的研究与分析,应多采用问卷、访谈等调查、实验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