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特级教师论文

特级教师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17 17:29: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特级教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特级教师论文

篇(1)

第一,今年与三年前的上届南海区骨干教师相比,我校的数量翻了一番多,由原来的6位南海区级以上骨干老师变成现在的13名区级以上名校长、名班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拥有骨干老师数量比例在南海区公办学校处于首位。其中谢景如校长被聘为广东省教育学院客座教授,刘志伟主任被评为中学特级教师、广东省教育家培养对象、广东省中小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谢景如、刘志伟、关娜红、黎淑枝等十三位老师成为市、区的骨干校长、首席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第二,近六年有50多人先后在区级以上的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各级报纸杂志上发表教育教学改革文章50多篇,获奖论文200多篇。其中,刘志伟教师论文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评比获一等奖。第三,学校教师编写的《科技与创新》、《艺术与欣赏》和《半命题作文的写作》三种校本教材已由科学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部分内容在《广东科技报》连续转载43期。

二、通过教科研特色,有效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第一,近十年来我校升中考试成绩在南海区公办学校保持第一。第二,近六年学生比赛获省级以上奖励的有683人次、国家级的有412人次,57件作品获国家专利。其中,科技创新、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天文奥林匹克、物理、数学、化学、地理等竞赛成绩均居佛山市、南海区前列。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参加在美国举行的第27届、第28届、第29届、第31届和第33届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总决赛获得四个冠军、一个亚军和两个最佳创造力奖,成为本项目比赛成绩的世界最好纪录学校,参加全国青少年创意大赛连续六年获得金奖,参加第23届、第24届和第26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均获得奖励,参加第五届全国少年儿童“争当小实验家”科学体验活动获两个金奖其中洪浩源同学获总分第一名、。

三、通过教科研特色,有效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篇(2)

一.浮皮潦草,准备不足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上一堂有效的作文讲评课,需要做大量的具体的琐碎的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文讲评的材料准备应由三个方面组成:第一,批改学生习作,积累一定量的讲评材料;第二,搜集专家学者的相关经典理论材料;第三,作文讲评课中学生即席发言形成的鲜活材料。笔者认为,当前作文讲评课中,绝大多数教师不能作如此充分准备。究其原因有三:首先,作文讲评的目的性不明确。因为不知道讲什么,所以就不知道准备什么。其次,教学态度不端正,有些老师认为学生作文不是讲出来的,而是练出来的。我们认为如果学生一味练,错误地练,教师难辞其咎。持无师自通思想者是懒惰思想作祟。他们认为阅读教学够紧张的,阅读训练够多的,又因为作文水平的提高速度缓慢,不易出成绩,因此出现了作文题目随意出,作文批改敷衍了事,作文讲评随意说几句。有些教师只是读几篇优秀作文就算是作文讲评。试问,这样的作文讲评课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吗?这样的作文讲评课能解决学生的哪些问题呢?再次,就是教师本身的素质差,主要是一些青年教师,他们自己的写作能力不高,无法评价学生作文的优劣,自然就无法准备材料,无法上好作文讲评课。

二.面面俱到,目标不明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说过:每次作文,只要学生完成了教师设定的目标,就给高分。这给我们的作文讲评的启发是,作文训练是一个系统工程,作文训练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求全责备。大家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作文的兴趣从哪里来?我们认为让学生获得作文的成功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最佳途径。对此,教师就应该制订作文训练计划,作序列训练,譬如语言专项训练、结构专项训练、过渡专项训练、情节专项训练、例证专项训练等。每次专项训练只要基本合格,就应该作充分肯定,给予高分。我们必须区分平时作文训练与作文考试的界限。平时作文应专项突破,分步落实提高。但是,目前作文讲评却不是如此,不少教师充当的是法官,一次作文训练、一堂作文讲评课,总是涉及作文的方方面面,不是否定这,就是否定那,导致学生自认为这也不是,那也不是,自卑感油然而生。因为求全责备,所以一次次的训练,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打击,最终导致畏惧心理的产生。试问这样的讲评课属不属南辕北辙,事与愿违?

三.理论有余,升格不够

有经验的教师皆知,作文讲评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因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但是更要懂得的理论必须与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的道理。专家学者的理论必须与学生写作紧密结合,否则,这种理论只能是空洞的,无实践价值的。目前,一些教师从专家层面上大谈文章的起承转合,一套套的理论,一筐筐的方法,学生只能是望洋兴叹。我们认为,有效的作文讲评课应该是学生作文升格课,帮助学生一步步、一点点走出困境。这需要教师投之以热情,付之以耐心。作文升格讲评,实际上就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懂得作文水平提高的途径,才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才能使学生获得写作的兴趣。

四.主导过重,主体不明

上海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已深入人心,在阅读教学中广大教师能广泛践行,但是在作文讲评中却很少得到体现。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演独角戏,搞一言堂。大讲结果,忽视过程;大讲问题,忽视亮点;大讲理论,忽视实践。我们认为,作文讲评课特别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学生作文的问题产生是有原因的,应该让学生说明作文生成的过程。对此,可以让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讨论,营造民主的讲评氛围。在辩论中使学生获得真知,在辩论中使学生写作水平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新课改后,作文讲评中的问题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必须引起教育界的领导、专家、同行的高度重视,必须研究措施大力解决。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改变教学理念,重视作文教学

不论是传统语文教学,还是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绝大多数语文教师教学着力点是语知教学和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只是作为一个随机应变的角色。有时间就训练,没时间就少训练或不训练。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思想作祟。是的,从比较的角度分析,语知教学和阅读教学见效快,作文教学见效慢;语知教学和阅读教学易操作,作文教学难操作;语知教学和阅读教学学生感兴趣,作文训练多数学生害怕。对此,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深入思考,一名不会作文的中学生,能否称得上一名合格的中学生?一个只会读背分析的中学生,能否称得上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创造的中学生?古人言,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只有经典文章不断出现,人类的文明才能得以传承和发展,如果我们培养的接班人连文章都不会写,后果不堪想象。因此,作为人类文明传承者的语文教师必须站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高度来审视自己肩负的重大责任,不能被蝇头小利蒙蔽双眼。一方面要高瞻远瞩,做一个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另一方面要脚踏实地,教好学生作文,也只有教好学生作文,才能真正学好语文,也只有改变了教学理念,重视作文教学,才能花时间、花气力去讲评好作文。

二.认真研究学情,提高讲评效率

作文教学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强调训练和讲评的针对性、渐进性和反复性。对此,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调研所教学生作文的现状:学生已经训练了什么?训练了多少数量?文体、结构、语言和写法等还存在什么问题?以后还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必须反复解决?一个学生的数个语文教师实际上扮演的是接力赛的角色。作为一个有责任的语文教师必须花时间花气力深入研究学生的作文根底,周密部署,详细制订作文教学计划,分步有序进行作文训练和作文讲评。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作文讲评的效率。如果盲目训练,无序讲评,势必造成学生作文的厌烦心理,势必导致作文教学走入死胡同。

三.搭建成长平台,提高教师素养

作文讲评课存在的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部分教师的素质不高。有些教师自己写不出好文章,怎能指导学生写出好文章呢?对此,各地教育局、各校应制订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教师提高写作水平。可以硬性规定部分教师每学年完成若干篇论文,或举办教师论文比赛活动,或鼓励教师在正规报刊,或举办作文讲评课评比活动,或请有经验的教师开设作文讲评示范课,或请专家学者做作文讲评讲座,尽快让素养不高的教师成熟起来。

四.编写讲评教案,遵循规律上课

篇(3)

关键词:解决问题;变式教育;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0

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明确了数学教学改革的前进方向。新教材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提高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那么如何体现新课程的作用,成了数学教学活动中的重大挑战。

在小学数学课中,数学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模式,就能达到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我们常常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转化成数学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然而,现行教材中的数学解决问题往往封闭性比较强。如教材中的例题一般只有一个结果,一种解答思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压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在练习题上也存在着"一例一练",这往往让学生养成模仿解题,而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弊端。基于这种情况,可以把教材中的有些例题和习题进行适当的"变式",也许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那么,什么是变式教学?所谓变式,就是对教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知识点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在课堂上展现知识发生、发展、形成的完整认知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研究、探索问题的能力。变式教学是"三基"教学、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变式教学在数学解决问题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要保证学生能积极参与。

如何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运用变式教学中的数学问题一题多用、多题重组。让学生参与数学解决问题的变式改编,让学生自己解答自己改编的解决问题,这样能带给学生以新鲜感,成就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能够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练习,一段布长42米,做衣服用去,用去了几米?

解答完后,老师将问题变式为:一段布长42米,做衣服用去,还剩下几米?这样的变式,非常通俗简单,个个都能参与。学生解答后,启发,还能怎么变?于是,就出现了以下问题。

变式1:一段布长42米,做衣服用去,还剩下几分之几?

变式2:一段布长42米,做衣服用去28米,用掉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变式3:一段布长42米,做衣服用去,最多做几件衣服?

等等这些变式既巩固了基本数量关系,培养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保持了学习的持续热情

2、运用变式教学,改变叙述方法形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

解决问题解答的首要步骤是读题,只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才能分析数量关系。小学生在接触新题型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一种思维定势,即按习惯思路思考问题,如前面所述的把"比...多"同加法"比...少"同减法建立起错误的联系,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让各种形式的变式题在练习中交插出现。只有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才能正确的找到各类解决问题的本质特征。思维定势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甚至碰到同类型但叙述形式稍有变化的题目,往往出现无从下手。为使学生理解题意,提高学生的解题水平,可以进行改变叙述方法的训练,就是使题意不变,仅改变题中的某些词、句的叙述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如:把"比...多"中的"多"改为"高、长、重、贵、远"等等,帮助学生分析较大数和较小数。

例如:教室的长是米,宽比长少米,教室的宽是多少米?

解答后,师引导学生保留其中的某些条件,改变某些条件,或变换提问的角度和方式,从而变出新的数学问题:

变式1:教室的长是米,长比宽多米,教室的宽是多少米?

变式2:教室的长是米,长与宽的差为,教室的宽是多少米?

变式3:长比宽多,教室的长是米,教室的宽是多少米?

通过这样不断的变换命题的叙述方式,叙述顺序,产生一个个既类似又有区别的问题,使学生不断面临挑战,在挑战中体会现实世界中基本数量关系的认识,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另外,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引发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与探索,帮助学生改变思维定势带来的问题,在对问题的不断探索中,发展了思维的广阔性。

3、运用变式教学,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利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从低年级起就要逐步培养。例如,在低年级,某些计算可在教师的引导下采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切实理解和掌握规律性知识和一般计算方法,中年级以后就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想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善于运用新观点,从多用度去思考问题,用自由联想的方式,并且要分析各种方法,采用简便的算法。但在一定条件下要允许学生灵活,不宜统得过死。

比如有这样一个例题:某工程队修一条马路,总共有8000米,修了9天,每天修800米,问还剩多少米?即8000-800×9=800(米)。在学生掌握了这道题的解法后,在随后的练习课中,可将例题进行"变换":即把"还剩多少米'变成'这个工程队完成任务了没有"?这样就使问题呈现出开放性。学生可能会因为思维定势很快就得出用第一种解法:即用比较总量的方法算800×9=7200(米),72009,所以还没有修完。第三种解法:8000÷9=800(米)......800(米),所以还有剩余。我认为在练习课中安排这道"变式",不但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类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更可以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运用变式练习,不仅深化了对变化中不变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动态处理,克服思维和心理定势,培养了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变式教学,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观念,具有鲜明地时代性。把变式教学与主体性教育结合起来,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摆脱"题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自觉思维,形成"趣学"、"乐学"的氛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减小差生面。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上仅属于个人在尝试变式教学中的几点体会,在我谈及的问题中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教,我将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