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4 16:58: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大学生交通安全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参考文献:
[1]陈明乐.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选择[J].经济研究导刊,2011,(24).
[2]许军民.浅谈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12.
[3]禹勇.大学生安全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D].四川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10.
[4]朱忠祥,童政权.大学生安全意识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南京工业大学学生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0,(3).
[5]刘芳丽.大学生安全意识及防范技能的现状调查和对策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0(3).
[6]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6.
[7]皮祖训,刘何清,朱国梅.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评述[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8]郭亚芳.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改量探讨[J].科技信息,2013(22).
[9]程海梅,陈思源.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11).
[10]胡如朝.论大学生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1).
[11]丁淑敏.关于高等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12]薛立辉.新时期大学生安全意识的探讨[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参考文献:
[1]王世鹏,甘新东安全教育要让学生终身受益[J].河北教育,2006(4):24
[2]宋洋,王雪松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策略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2):155-161
[3][21]李开勇,冯维我国中小学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9(5):86-87
[4]陶海寄宿学生安全教育探析[J].新西部,2014(14):122
[5][17]欧文姬应试教育归因下学校安全教育的异化[J].小学德育,2010(6):9-11
[6]蔡之青,陶渊博,徐培全安全教育三维设计的基本架构[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7):107
[7]刘畅中小学安全教育目标的构建与实现条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
[8][13][14]孙盼想江西省潘阳县S农村小学安全教育的现状调查及对策探讨[D].江西:江西師范大学,2012
[9]曹海永莫让制度管理成为安全教育的软肋[J].教学与管理,2010(5):6-7
[10]王霞学校安全教育制度——现代学校制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J].教育与教学究,2010(11):19-21
参考文献
[1]2016两会聚焦教育热点话题[EB/OL].http://gaokao.xdf.cn/201603/10433032.html,2016-03-11,新东方网.
[2]陈贵兵.完善教育渠道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成效[J].北京教育(高教),2012(10):64-65.
[3]李丹,程燕.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教学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72-73.
[4]周水平,万江红,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江西为例[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48-150.
[5]耿一波.实施体验式教学,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J].江苏教育研究,2013(11):49-51.
[6]张金华,叶磊.体验式教学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6):143-145.
论文关键词:高校;毕业班学生;安全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大众化,各高校毕业班学生人数大幅增加。同时随着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越来越密切,高校校园由过去封闭型的“世外桃源”转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高校学分制改革后,学生的流动性增大,班级的日常管理松散,高校毕业班学生个性化问题突出,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使得毕业班学生的安全问题存在很大的隐患,涉及高校毕业班学生人身、财产安全等突发事件频发。
当代高校毕业班学生面对的安全问题日趋繁多和复杂化,对此除了高校要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安全教育和管理工作外,还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对高校毕业班学生这个群体给予高度关注。1992年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暂行规定》指出:“高等学校应将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列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作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毕业班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更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一、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安全存在的隐患
近年来,随着高等学校制度改革的深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高校的社会化进程加速,高校的办学形式和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变化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认识空间,为学生毕业后从校园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提前做了预习和准备;但另一方面,这些变化也给在校大学生带来了一些冲击,使其安全方面存在更多新的隐患。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就业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高校毕业班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尤其是在当前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社会背景下,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设置骗局和陷阱,给毕业班学生的顺利就业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其中误入非法“传销”陷阱是对毕业班学生人身安全的最大威胁之一。国内某些地区非法传销活动猖獗,不法分子利用高校毕业班学生急于求职的心理,通过熟人联络等方式诱骗大学生从事非法传销活动。还有一些假冒公司,打着招聘的旗号向应聘者收取“培训费”等各种费用,或者以“剥削性”试用期的方式招收免费劳动力。这些非法组织骗钱害人,而毕业班学生缺乏此类相关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这使其生命安全时刻处于危险的境地。
2.交通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交通安全的环境,包括大学生在校园内和校园外的道路行走、乘坐交通工具时的人身安全的环境。随着高校改革的深入和社会化的加深,高校就处于社会之中,校园的人流量、车流量急剧增加,增加了校园内的交通安全隐患。同时,在学分制背景下,毕业班学生除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外,基本上都已经没有课了,许多毕业班学生由于考研复试、找工作或者实习等原因要经常离校外出,而其对交通法规的漠视、交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或者思想麻痹大意,这都有可能发生交通意外,由交通引起的人身安全问题也屡有发生。
3.宿舍环境存在的安全隐患
高校毕业班的学生由于自身流动性比较大,同一宿舍的人在宿舍停留的时间不统一,个性化问题比较多,给班级和宿舍管理带来很大难度。毕业班学生在宿舍内大功率电器的使用率高,而学生自身的防火防盗意识薄弱,这不仅加大了宿舍管理的难度,也在无形中埋下了很多安全隐患。另外,一些高校毕业班学生以在外实习、求职等名义,私自在校外租房居住,这也对毕业班学生人身安全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4.大学生自身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高校普遍都非常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当前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现实,给遍寻就业机会的毕业班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同时,高校毕业班学生还面临着学业压力、感情压力、经济压力、家庭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等,如果不能很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和压力,就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负担,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抑郁、不安、恐惧、自卑、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等。在这些心态下,有的毕业班学生在找到工作签约时患得患失,在签不签约的选择中犹豫不定;有的毕业班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几经波折,却屡试屡败,开始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给学校的安全稳定和学生自身的安全带来隐患。因此高校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关注。
二、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分析
高校毕业班学生作为在校大学生的一个特殊时期的群体,其存在的安全隐患与在校大学生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很多共性。因此,究其原因方面二者也具有共性,甚至前者是后者的沿袭,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对安全教育的力度不够
主要表现在:第一,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机构设置不规范,责任混乱不明确,出现事故时相互推脱责任、安全教育得不到落实、安全教育质量不高。第二,重管理,轻教育。针对学生的安全问题,目前高校主要还是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加强日常管理、加大惩处力度等手段,而对于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培训、安全教育的质量好坏、在安全事故中的求生技能和能力如何等方面的重视不够。第三,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轻预防,重善后。高校安全工作具有不可预测性,对其的预防容易被疏忽,多数情况下只有发生了安全责任事故,才会引起高度重视,然后再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管理,其实这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第四,高校的安全教育不成系统,与实际相脱节,形式化严重,实用性不高。
2.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制度不完善和执行力度不够
一方面,由于毕业班学生的流动性大,日常的管理制度对其又存在某些不适用性,而针对毕业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有效管理制度尚未制定,在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和难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宿舍楼管、高校保卫人员、辅导员、学生干部等制度制定和执行者之间缺少充分的联系与合作,使得管理工作中出现一些不协调现象。目前各高校宿舍管理基本是物业化,物业管理人员的组成复杂,大多是面向社会招聘而来,个人素质参差不齐,责任心欠缺,严重缺乏专业性管理知识和技能,使安全管理制度在执行力度上大打折扣。 转贴于
3.社会外界的诱惑和影响
现实社会中存在各种各样的诱惑和陷阱,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让身在其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深受其影响。我们变得越来越倾向速食主义,对某一事物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判断好坏、去分辨是非。对于毕业班学生而言,求职心切的同时,又抱有一些不合实际的想法,比如渴望一步登天,能够有迅速致富的快捷道路,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有了可钻的漏洞,制造一些就业陷阱,打着高薪招聘的旗号,招摇撞骗,骗取钱财。
4.学生自身安全意识淡薄,面临的压力过大,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增强大学生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是安全防范的关键。而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大学生都抱有侥幸心理,总觉得伤害或者事故不可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善于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3]认为那与自己无关,其安全防范意识非常淡薄,这为意外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给不法侵害者有可乘之机。大学生普遍缺乏对生命的认识、珍惜和尊重的意识,而在其复杂的成长环境中,会面临越来越多的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冲突。当其遭遇某些挫折时,如学业困难、就业失败、情感困惑、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生理疾患、人际关系紧张等压力时,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缺乏必要的社会应对经验。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出现负面的消极的心理情绪,甚至会造成轻生等严重后果。
三、加强当前高校毕业班学生安全教育的对策建议
1.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力度,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高校应采用多种形式在大学生中开展安全防范教育和普法教育,将安全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并将其规范化、制度化。高校的安全教育不仅仅只是针对新生入学时期,还应该针对不同时期、不同情况的学生,安排一系列的安全教育活动,使安全教育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高校的安全教育方式也不能只停留在课堂的理论性教学,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校报等校园媒体资源和各种相关的活动,以案说法,多渠道地采取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外,还可以通过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演习,通过丰富而贴近生活的亲身实践体验来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引导其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同时培养其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
2.完善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日常管理的规章制度,对高校特殊时期和特殊群体要有全面的、明确的、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对毕业班学生确保实现严格的请销假制度和宿舍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毕业班学生在外私自租房的现象,对于外出学生实行一周安全报告制度等。同时高校要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性强的辅导员队伍和公寓管理员队伍,完善对辅导员和公寓管理员的考核、选拨以及激励制度,切实加强学生公寓安全保卫工作,密切高校各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协调联动,加强对毕业班学生安全管理的执行力度。
3.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文明离校教育
毕业班辅导员要有预见性,详细摸排安全隐患,认真分析学生的真正动机和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毕业生文明离校工作方案,提前加强毕业班学生文明离校的教育和宣传。另外,开展一些与毕业生相关的班级活动,如欢送毕业生晚会、毕业典礼、毕业生聚餐、师生联谊、文体活动等,丰富毕业班学生的生活,转移和分散其注意力,引导其安全、文明、有序离校。
4.加强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受挫和抗压能力
随着毕业离校的时间越来越近,毕业班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会越来越大,再加上当前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生活环境比较优越,其受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普遍较低,一旦遇到挫折,很容易引起极大的心理波动,造成心理问题。[6]因此,高校应更加关注毕业班这一特殊时期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建立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经常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引导其科学地减轻压力,提高其心理的抗压能力。同时教育他们对生命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认识,培养其对社会的责任感,积极乐观面对困境、勇于承担责任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5.加强对毕业班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就业能力的培训
针对毕业班学生,高校在积极开展就业指导教育与服务的同时,要加强对毕业班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前的安全常识教育和防诈骗教育。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就业指导和应聘技巧培训活动,开展就业安全教育,拒绝非法传销,揭秘就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欺骗事件,帮助毕业班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培养其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提高识别非法传销组织和就业陷阱的能力。
6.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加强信息交流和互动
论文关键词:轻生,生命教育,生命意识
随着工业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资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中的大学生,刚从应试教育中脱胎出来的,一旦被抛入一个自主学习、生活环境中,会有一部分学生陷入无所适从的困惑之中。根据对大学生缺乏生命意识这一现状的了解,社会环境的导向、学校教育的缺乏和家庭教育的忽视对大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导致一部分大学生产生缺乏目标和追求、成长压力大、心理问题增多、人际关系处理不善等问题。本文以河北工业大学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的学生为基础,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量为200。本次调查采取问卷方式,共发放问卷215份,收回有效问卷200份。对四个年级学生随机编号,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大小为200,并由本小组成员拨打电话于被访同学预约,并监督被访同学填写问卷。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如下文。
一、大学生对轻生者的态度
35.5%的大学生认为,我们应该珍惜生命,同时加强防范,重视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教育;而33%的大学生认为,自杀行为是一种行为极端的做法,是不可取的;19%的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很傻和很愚蠢的事情,是一种逃避责任和消极悲观的做法;然而还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对此理解和赞成。
占总体84.5%和79%的大学生认为人际关系差以及生活压力大事造成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52%的大学生认为轻生者自杀的主要原因为缺乏正确的人生观,50%的大学生认为生活和就业压力大为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由于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导致轻生者在面对巨大的生活和就业压力时,无法认清自己的价值以及在社会上的地位,无法正确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很容易产生自己“自己是毫无用处的”这样的想法,尤其当他们的某些行为没有得到认可的时候,更加坚定了他们这样的想法;另有38.5%和30.5%的大学生分别认为感情受到挫折和个人心理承受能力差是导致大学生轻生的主要原因。
二、开展生命教育的需求
1生命教育现状
调查显示,45.5%的大学生接受过生命教育,但是开展的课程比较少,所得到的知识不够全面,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22%的大学生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生命教育,只是在其他课程中略有涉及;16%的大学生完全没有接受过生命教育;仅有16.5%的大学生比较系统的接受过生命教育。由此可见,高校生命教育开展情况令人担忧,大部分学生想接受但没有明确的途径指引他们。
2现有生命教育所取得效果
高校现有生命教育课程收效不大。38%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生命教育课程见效甚微,没有达到应有目标;20%的大学生表示根本没有起到作用;32.5%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命教育课程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达到期望的水准;仅有9.5%的大学生认为现有生命教育课程能够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
3期望生命教育开设课程
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大学生期望开设的课程集中在用电安全教育、交通安全教育以及消防安全教育上,该部分大学生分别占到了被调查者的64%、61.5%和57.5%;其他,比较集中在逃生教育、生理卫生教育以及突发性伤害教育上,分别占到了50.5%、48%和40.5%;而期望开展心理教育的相对较少,只占到了被调查者的24%。
三、结论与建议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家庭、学校、社会应当三位一体,三管齐下,共同加强学生的生命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
家庭是进行生命教育的第一站,父母应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意识教育和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要注重培养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培养孩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孩子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关键场所,学生踏入社会前的一切知识都是从学校里得到,因此,学校应加强生命意识教育,系统开始生命教育课程,使他们了解生命,真正的认识生命、热爱生命、呵护生命,从而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社会的关注可以让生命教育的效果更显著,同时也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发展。人生价值是在社会中实现的,社会对其的密切关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接受生命教育的效果。加强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关注,理解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对有需要的给予支持,使他们明确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刘洁,大学生轻生的原因分析,兴义民族师范学报,2010年8月。
2.肖海兵,大学生轻生现象及预防研究,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3.陈浩李娟,大学生轻生原因分析及干预对策,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11年
2013年审计署重点抽查25127个学校的1257.63万名走读生中,有4%的学生上学单程要徒步3公里以上,其中10.03万名要徒步5公里以上,且主要集中在山区或丘陵地区,上学路途消耗体力大,导致学习和在校活动时间相应减少。
以笔者学校为例,原下辖中心校一所,村小教学点14所(每个自然村都有一所完全小学),2000年以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以及农村适龄儿童、少年数量的减少,依次撤并了9所村小教学点,现存的5个村小教学点也仅办了1―4年级,五六年级均集中到中心校就读。笔者学校近期对五六年级学生做了一个调查,按学生日常步行时间统计,上学单程时间1小时以上的有117人,占五六年级学生总数的21.7%。笔者学校无校车,也没有办寄宿制,这21.7%学生上学选择步行的占25%,家长用摩托接送的占16.8%,家长租用“摩的”或其他非法营运车辆接送的占46.5%,仅有11.7%的学生能够乘坐农村短途公交车上下学。
笔者学校对学生上学乘坐的车辆和途经的道路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一辆“摩的”搭载3―4个学生是常例,一辆核定7座的面包车拉十几、二十个小学或幼儿也不鲜见,即使是有营运资格的公交车辆超载现象也十分严重;加之农村道路路况差、路面狭、转弯多、斜坡多,学生往返学校过程中安全隐患极大,严重威胁着学生生命安全。
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研究了各地解决学生上学远问题的案例,也调查走访了部分农村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同时结合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对解决农村学校学生上学交通问题,有如下建议:
一、办好现有的农村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
(一)改善村小办学条件,促使村小建设标准化、现代化
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持续加大了对现有村小教学点的改造投入,以笔者学校为例,5所村小中有3所教学楼进行了拆除重建,另两所进行了加固和修缮;5所村小均实现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开通了网络。但与城区学校或者乡镇中心校相比,村小在校舍、场地、教学设施设备等方面仍显得十分落后。
改善村小办学条件,促使村小建设标准化、现代化,一是要确保校舍场地标准化,要以体育运动场地标准化建设为重点,着力解决学校无田径场或场地过小、篮排球及乒乓球场地不足等问题。二是要确保教育教学装备标准化建设,尤其要注重图书、实验器材和音体美学科的装备配置,要对现有图书、实验器材进行全面清理,按照“办学条件标准”要求配齐图书资料和实验仪器。三是要加强村小信息化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差距”。充分利用“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组织教学点应用资源开展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帮助教学点开好国家规定课程,提高教育质量,真正实现教育的均衡化和优质化。
(二)落实师资配备,适当充实专职教师
笔者所在学校5所村小共有2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50余人,在职教师28人,其中11人包班教学。教师包班任教,多数立足语数学科教学,其他课程形同虚设(特别是音美一类的艺术学科),导致教学点学生艺术素养整体缺失,能力得不到全面培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在第四章第九条明确提出“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均衡配置教师、设备、图书、校舍等各项资源。”笔者学校在中心校音乐、美术等专职教师都不能配齐的情况下,积极探索中心校与村小一体化“排课”、中心校专职教师“走教”和骨干教师“送教下村”等校本行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小教师差编和专职教师不足的压力。
(三)加强村小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领村小教师专业发展
在不能解决外因的条件下,学校自身进一步强化村小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引领村小教师专业发展,成为了办好现有村小至关重要的因素。笔者学校通常的做法:一是开展村小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培训,着力提高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二是开展教学点教师艺术素养和艺术学科教学能力提高培训,鼓励村小教师学习艺体综合学科专业知识,不断提升专业教学技能。三是开展专题讲座、网络论坛、集体备课、课例研修、课件设计比赛、论文(案例)评选等校本教研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二、建寄宿制与发展校车两措并举,互为补充
按照国际惯例,解决学生上学远的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发展校车,二是寄宿制。相比而言,一般都会优先发展校车,因为成本相对低,也比较灵活。但中国农村有中国农村的实情,如3000万留守儿童的问题,与其放任其生长,不如集中起来,通过寄宿制解决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所以,农村小学应该建寄宿制与发展校车两措并举,互为补充。
(一)大力改善农村小学的寄宿、寄午条件
无论是支持者抑或质疑者,都会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有效改善了一批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在保证学龄儿童入学并完成义务教育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现实也表明,作为一种办学模式,寄宿制学校的有效运行并非仅仅“盖房子”那样简单。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常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而举步维艰。因此,改善农村小学寄宿条件,除了硬件设施的投入外,更要配齐配好寄宿制学校的生活教师和校医,尤其是对存在中、低年级低龄学生寄宿的学校,应适当增加生活教师配备数量,以人为本地做好中、低龄学生寄宿生活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同时,要建立完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编外炊事人员的经费补助制度,减轻农村学校后勤费用负担。对尚有小学生远距离上学、且无寄宿条件的农村小学,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广“寄午”制度,为学生解决午膳问题,减少远距离上学学生家校往返次数。
(二)尽快将农村学校配备校车提上议事日程
笔者学校中心校有学生1700余人,约有600学生需要乘坐安全规范的校车。据观察,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三五年内也并无在农村学校配备校车的意愿,他们似乎更乐意花三五几十万或者更多的钱修建村小单班教学点。笔者认为,这是不足取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生源减少是必然趋势,再花大力气去恢复或重建农村教学点必然造成“空壳学校”的资源浪费。而配备校车比建设学校更为灵活,可进可退,还可减少家庭教育成本,解除家长接送学生的负担。同时 “村村通”工程的实施,农村的道路建设已相对完善,也为开通校车提供了可能性。因此,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尽快把农村学校配备校车的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并着手加以解决。
三、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
全力确保学生交通安全
(一)进一步加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
近年来,中小学生出行发生交通事故的比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道路交通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而其中相当一部分原因是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因此,学校要加强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增强交通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农村小学要结合当地实际,加强对学生教育的针对性,教育学生在上下学时要靠公路边上行走,不在公路上嬉戏打闹,不强行横穿公路、铁路,不坐无牌无证、低速货车、三轮机动车、拖拉机、农用车等违法载客车辆,不坐超员、超速、酒后驾驶、疲劳驾驶等安全无保障的车辆,自觉抵制交通违法行为。
(二)进一步形成学生交通安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事故原因
一、背景
2005年5月2日某某大学一位学生在长江荆江段涉水,不幸滑落深水中,溺水身亡;2009年10月17日和2010年10月5日同一学校又发生两起溺水事故。据调查,这三起学生意外溺水事故都是班里几位同学一起到江边游玩,一时兴起而涉水造成的。2005年11月2日15时许,北京市林业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了爆炸起火,一男一女两名研究生在大火中丧生;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一栋女生宿舍楼发生火灾,4名女生在消防队员赶到之前从6楼宿舍阳台跳楼逃生,不幸全部遇难;2003年11月24日,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造成41名外国留学生死亡,近200人受伤,其中有中国留学生46人烧伤,11人死亡;2006年1月8日菲律宾马尼拉市北部大学区的一栋学生宿舍楼发生火灾,8人被烧死……。这些事故的发生,暴露了学校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反映了高校校园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加强高校学生安全教育是十分重要和紧迫的。同时,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更有义务和责任确保高校校园的安全,努力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进学生的成才和全面发展,在科教兴国、实现创新型国家中做出更大贡献职称论文。
二、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共性原因分析
安全科学有三条公理性基本观点,即任何事故都是原因的,任何事故都是由“人”和“物”两方面原因引起的,事故的严重程度和事故发生频率间存在“三角形”分布规律。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场所及其“物”方面原因可能完全不同。但是,从事故原因的深入分析中可以发现有三点是共同的,即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这三点是事故的间接原因)。根据海因里希(Heinrich)的事故“三角形”理论,这三个共同点间的关系为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可以产生两个结果,即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而人的不安全行为一部分直接导致了事故,一部分又导致了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再引起事故的发生。
三、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意识普遍不强,安全观念相对比较落后。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能力都难以令人满意,更谈不上安全习惯。在教职工中也普遍存在学生安全就是治安和消防的片面认识。这种现状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意识到学生安全事关高校全局,没有学生安全,高校校园稳定就失去了基础,而高校的安全稳定对于社会安全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学生安全涉及面广,包括健康、饮食、交通、学习、心理、恋爱、校园安全与社会安全等。出现安全问题的原因也纷繁复杂,有自然方面的,比如地震、海啸、台风、流行性传染性疾病等等;有社会方面的,比如社会治安、交通、国内社会矛盾和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矛盾与冲突等等;有学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比如消防隐患、饮食卫生差、教学设施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等等;有家庭和个人方面的,比如家庭经济困难、与家人感情不睦、个人学习压力、升学就业压力、恋爱和婚姻困扰、交友困扰、网络成瘾等问题都可能引发个人安全问题,个人安全问题处理不当,极有可能引发群体安全甚至社会安全。因此,必须加强高校的安全教育工作,研究和探索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任务紧迫而重要,也只有开展好在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才能有效预防和避免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四、高校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通过对高校学生事故共性原因的分析,我们得到事故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事故相关人员缺乏足够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因此,高校安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现代安全理念教育
从对事故的统计分析发现,在各种伤害事故中,不安全事故只占4%,不安全行为占96%。在所有事故中只有2%是天灾,98%是人祸,由此可见人的意识和行为在日常生产和工作中至关重要。要消除不安全行为,就必须有正确的安全意识和行为、态度,需要从思想上、意识上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科学技术进步、文化繁荣和知识经济时代,必须将“安全第一”、“安全至上”、“安全超越一切”的理论,即“安全第一公理”牢固树立在广大师生心中。“安全第一公理”的实质就是安全高于一切,其目的就是以人为本,人命关天,把关爱生命,珍惜人生,保护人类从事的一切活动的安全与健康放在首位,放在超脱一切的位置。因此,必须加大安全理念教育的力度,在校园中形成一个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树立“以人为本”和“一切事故都可以预防”的安全理念,培养出具有本质安全化的素质的人才。
对广大学生进行现代安全理念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升大学生的安全素质,这对于提高其走入社会安全生存具有基础性意义和战略性意义。大学生应具备的安全素质不仅包括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还包括安全伦理、情感、认知、态度、价值观和道德水平以及行为准则等。
(二)法制观念教育
作为培养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校,应加强法制宣传和教育,为社会输出的人才应是懂法、守法、执法的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因此,高校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以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从而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特别是要加强大学生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除在法律课、德育课等必修课中进行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外,在其他课程教学及安全教育中也要对大学生进行有关安全的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如:《宪法》、《刑法》、《安全生产法》、《国家安全法》、《保密法》、《消防法》、《游行示威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知识教育,使学生懂得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分清犯罪与非罪的界限,了解道德、纪律与法律的关系,明确什么事可做,什么事不可做,并能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和自身的利益和权益,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三)安全知识教育
安全知识教育应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一是基础安全文化知识,是指提高大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应具备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起居安全、一般用电安全、交通安全、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及避灾和逃生等。这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生存素质。二是专业安全文化知识,是指从事各类生产活动和科研活动时所具有的安全文化知识。例如,化工安全技术、矿业安全技术、冶金安全技术、消防安全技术、建筑安全技术、运输安全技术、机械安全技术、科研实验的各类安全防护技术等。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活常识和安全防范的基本知识,增强安全防范的意识和能力,既可以有效地保护自己,也可以在危险时更多地帮助周围的人。
(四)安全防范、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
增强学生的安全及防范意识是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高校要教育大学生懂得安全防范自救的一些基本知识,如熟记火警“119”、匪警“110”等报警电话号码,一旦发生火灾事故或自己、他人的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或侵害时,要立即想办法报警,如无法报警,要能沉着冷静地寻求自我保护和自我解救的方法。大学生还应懂得一些基本生活常识,如使用灭火器等知识。总之,在校内,学生特别要加强宿舍以防火为重点的安全防范,了解掌握防火、防盗、防骚扰等知识以及防受骗、防食物中毒、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更要掌握在校外防抢、防受骗、防流氓滋扰、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事故等常识。教育学生遵守校纪校规,不到偏远地方游玩,出游最好结伴而行。在人际交往中,特别是女生在与异往中,更要注意保护自己。学校在安全教育及日常管理中应经常不断地给学生讲授这些知识,警钟长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及自救的知识与能力。
参考文献:
1、傅贵,李宣东,李军.事故的共性原因及其行为科学预防策略[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5(2).
2、田毅,潘洪江,张福喜.高校学生安全工作体系建设的几个基本问题[J].中国青年研究,2007(6).
一、坚持“两主”理论,转变教学观念
现代教育在克服传统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目的就是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开卷考试更多地是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该更加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教法,转变观念,教师的主导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教师的指导作用。首先,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让学生主动、个性化地去学习、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交给学生怎样学习,如怎样阅读教材,怎样根据事实做出科学的判断、归纳、推理等等,让学生在方法指导下,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去识记、理解、应用课本内容,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进而提高能力。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习的内容。按照目标,在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对学生重点指导。如通过精讲,指导学生把握教材中概念、原理,指导学生分析教材的层次,把握基本的知识点,列出知识网络,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能找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结合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要注意两点:一是正确处理一般与个体的关系,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集体指导,个别出现的问题个别指导。二是教师的指导要体现较高的层次性,起到真正的主导作用。
(2)教师的引导作用。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要由指导学习变为引导学习,引导更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第一,通过创设情境方式,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学习的内容。如在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时,就可通过日本侵华期间:“”以及“香港、澳门政权交接仪式”等等有关录像,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对比中,产生强烈的震撼,从而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产生的巨大改变,进而从感情上更加热爱社会主义。创设情境的办法很多,如表演小品、朗读文章等等,教师可根据内容探究。第二,学生自学时,为学生提供导学提纲,提出导读建议。第三,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辩论等等,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理论联系实际,广开信息渠道
开卷考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重视课本知识又要关注社会生活,既要搞好课堂教学,又要重视社会实践。在教学中,广开信息渠道,理论联系实际,将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政治课教学的开放式。
(1)广泛搜集信息,加大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容量。开卷考试,避免了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死记硬背,命题方向指向了考查学生如何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的内容大多以一定的信息材料为载体。这就要求学生对许多问题,尤其热点、焦点问题都有所了解,否则,对有关问题很难做出判断与分析。如学生了解了有关“世界贸易组织”及“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系”,学生就能正确理解与分析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要性;再比如国内、国际上发生的一些大事都应有所了解。因此,开卷考试后教师首先要收集信息,然后通过适当的途径传给学生,同时还要对收集的信息加工,整理,并且分析与课本内容的联系,找出结合点。
(2)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认识,增长才干,锻炼能力是有效的社会实践,是生动的第二课堂,它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也引起学生的共鸣,提高学生行为的自觉性。例如,组织学生参观残害生命罪行的危害性的有关展览,就可使学生深刻认识的危害性,以及我国政府取缔的必要性,不仅能运用所学知识批判,而且思想上、行动上也与划清界限。再如,组织学生参观少年监狱,可以提高学生对青少年犯罪的危害性的认识,提高自己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还有组织学生当“一日交警”活动,学生亲自了解交通安全对人的生命财产的重要性,还可以体会交警的辛苦,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只要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在实践中亲自体验,面对开卷试题就会发挥自如,得心应手。
三、优化训练方式,培养学生能力
实行开卷考试,为思想政治课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变创造了条件。根据开卷考试的要求,教师对训练方式,应更优化,以便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能力。
(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知识迁移能力。比如,教师可出一些材料分析题,去培养学生的组织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材料可以设计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新闻以及重要的时事问题,或者选取一些现实生活热点问题。让学生通过所学,运用课本知识,去加以分析,判断,必要时,教师可以加以指导。这样反复练习,就能促进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高。
(2)撰写政治小论文。教师通过选取一些典型事例,针对一些焦点问题,如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反对“两国论”,反对“”等,让学生撰写政治小论文。撰写政治小论文的过程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通过这去对某一社会热点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分析判断。学生们只有认真思考,透彻分析,才能写出有独特见解的文章。撰写小论文,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观察、认识、分析现实社会中问题的能力,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生的创新能力。
(一)全面提升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师素质众所周知,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虽是高校公共必修课,但有别于一般理论公共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的理论性并不强,但应用性和现实性广泛,安全教育教师在课堂上既不能就理论讲理论,又不能让学生感觉这门课“学无所用”“浪费时间”,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学生在听死理论时,没有温度、没有触感、没有质量,这样的课学生不愿意听。”[7]在融媒体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下,建议从三个方面提升安全教育课教师素质,进行教学主体攻关,上好安全教育课。1.调整安全教育课教师授课的话语方式,放下传统“高大上”“一言堂”的灌输式理论宣讲方式,转变为“接地气”,与学生“聊天、对话”的“江湖式”交流方式,也就是说,教师在讲解安全教育内容时,根据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性质和课程特点,用一种生动的、活泼的、时尚的教学方式和接地气、感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讲好安全教育课,与青年学生对话,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老师有亲和力,老师的授课方式很有带入感,学生在内心为老师的教学水平点赞,师生之间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达成共识,形成“共同视域”,从而赢得学生的信赖和亲近,这种信赖、亲近、默契转化为有力量的学习动力,学生们愿意跟着老师的思维走,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2.提升安全教育课教师的业务技能。当代大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互联网”青年,安全教育课教师要想在课堂上赢得学生,就要增强对融媒体技术的理解、分析、辨别和使用能力,掌握融媒体技术特长,巧妙地将融媒体技术嫁接到课堂教学中去,具体而言,教师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5G、VR等技术,拍摄、编排、剪辑生活中的安全小视频,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案例素材补充进去,实现教学内容与形式、技术、平台的深度融合,教师用“事实和实力说话”的教学方式是传统的“一言堂”“灌输式”理论宣讲方式无法企及的。3.提升安全教育课教师读懂学习主体内在需求的本领。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坚持备教材,又要学会备学生,厘清融媒体环境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内在需求和自身弱项,弄明白学生在哪些安全问题上容易犯傻,哪些安全事情上不知所措,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预防和解决实际生活、学习、情感上的困惑,比如教师在讲授女生安全、交通安全时,可结合网上抄的很热的“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案”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心得,也可以以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学生改编成安全情景剧在下一次课上展示,这种既备教材又备学生的教学方式既符合学生的“求新”特征,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把“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真正贯彻到课堂教学中去。
(二)调整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内容结构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内容结构调整,既要考虑盘活课程存量,又要做到优化内容增量。1.盘活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内容存量。教师要整合大学生安全教育现有教材和教材内容中的重复部分,优化教材体系,避免重复、低效供给,以《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为例,教材中第九章:诈骗的防范与第十章:正确使用互联网,防止网络侵害,两章内容有诸多重复(其他章节也有类似情况),如此多的重复内容必然造成对学生的重复供给,学生在学习重复性内容的时候,很容易在思想上产生抵触情绪,觉得学这些是“浪费时间”“没有用”“无意义”。所以,类似这样的内容,授课教师必须进行内容优化,去粗取精,避免无效供给和低效供给。2.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内容增量。一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材的编写要与学习主体成长的时代背景紧密衔接,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思维习惯和接受机制,将教材中原有的大段文字加以精简,融入学生乐于接受的图片、视频短片等元素,采用“文字+图片+视频”的方式,给学生以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和心理感悟,如可以结合融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校园贷”问题录制成微视频,教师在讲解“校园贷”时,把视频穿插到教学活动中,组织学生观看、讨论,最后教师进行点评、总结,这远比教师在课堂上长篇大论式的宏观叙事方式要精彩。二是增加新颖的教材内容。还是以《当代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为例,该教材自2009年第一版发行,至今已有10年未对教材内容进行修订完善,教师在讲授那些“老掉牙”的理论和案例集时,学生先入为主地将其贴上“过时”标签,学生甚至对教师的教学水平产生质疑,虽然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也会适当增补诸如融媒体环境下出现的“校园贷”“网络诈骗”等安全教育内容,但教学中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加上教师主体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无法满足融媒体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的整体需求。
(三)优化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考核形式融媒体环境下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改革,不仅要改教材、改教法,提高安全教育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还应该改革安全教育课程的考核方式,打破过去“一卷定高低”的封闭式考核方式,众所周知,传统的封闭性考核方式强调以笔试为主,采用你问我答的方式,这样的考核方式是学生填鸭式的应答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不利于学生安全意识和发散性思维的养成,对培养学生掌握安全技能效果不明显。论文建议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评价”最早由美国哲学家斯克利芬提出,强调目标与过程的结合。那么,如何对安全教育课程实施过程性考核呢?具体而言,安全教育过程性考核的标准和形式可以由教师根据学习主体的实际情况制定,主要包括平时成绩(20%)、安全教育主题活动(40%)和理论知识测试(40%)。拿过程性考核中的平时成绩来说,教师怎么给学生平时成绩打分,依据是什么?这是学生关注的焦点,也是教师需要处理好的关键问题,在过程性考核里,教师首先要做到一把尺子量到底,公平公正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情况,如学生上课发言、回答问题情况,学生课堂坐座位情况(前3排每次加12分,后3排每次减12分),上课玩手机情况(课堂玩手机学生被抓住1次扣1分),给予学生一个合理区间的打分,学生为了获得较高的平时成绩,自然而然的往教室前排聚拢,至少不会坐在后3排,课堂玩手机现象也会因此明显减少,久而久之,学生在前排就座学习成为一种习惯,这对于提高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效果无疑大有裨益,而且使学生终身受益。对于安全教育主题活动,教师也可以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如教师可安排学生编写安全活动方案,进行安全实操训练,也可以安排学生拍摄安全主题类的微视频、微电影或者自导自演的安全情景剧,在课堂上进行成果展示,学生讨论、心得分享,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能够使学生脑洞大开,充分展示学生才华。总之,在过程性考核里,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内在的巨大潜能,通过过程性考核的形式让这股巨大的能量释放出来,当然,在进行过程性考核时,教师必须具备把控全局的能力,掌握安全教育主题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度,否则,单纯的就活动搞活动,把主题活动演变为娱乐活动,就会失去教学的本真,也就是说,教师“求新”的前提是坚持“内容为本”的底线教学思维。
四、结语
总之,在融媒体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师不能堵,只能疏,主动适应新环境,把融媒体技术与教学方式深度融合,大刀阔斧地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改革,让大学生安全教育课与时代接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构建安全堡垒,推进平安、和谐、美丽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