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商贸流通业

商贸流通业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14 16:58:4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商贸流通业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商贸流通业

篇(1)

1、区商务局的政府职能和管理的行业

(一)、贯彻执行国家、自治区及*市关于商贸流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制定*区商贸流通发展规划。

(二)、研究提出流通体制改革意见,培育发展城乡市场,推进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化流通方式。

(三)、负责对*区各种经济成分的商贸流通企业实施宏观管理和指导,研究拟定现有商业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推进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建立,指导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改造。

(四)、负责全区流通领域的行业管理,包括从事日用工业品、副食品、服务、旅游、进出口的经营活动。监测分析市场运行和商品供求状况,组织实施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和重要生产资料流通管理。

(五)、负责全区商贸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协调指导商业企业的招商引资活动,帮助商业企业申请项目,争取资金。

(六)、研究拟定规范市场运行、流通秩序和打破市场垄断、地区封锁的政策措施。对煤炭和成品油市场经营业户的资质进行初审,对其经营场所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

1、组织实施烟、酒等重要消费品市场调控和监管,对煤炭、成品油、散装水泥等重要生产资料的流通管理。

2、负责对拍卖、典当、租赁、医药流通、民爆器材经营流通、旧机动车交易、废旧钢材等旧货流通行业业户的资质进行审查并对其业务指导和管理,监督其依法经营。

3、负责全区畜禽屠宰市场的规划、审批和管理。

4、负责全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集贸市场等各类市场建设的规划和审批及各类市场物业的规范和管理。

5、负责全区危化品经销行业的规划、管理或备案。

(七)、分析研究国际、国内贸易政策,提供区内外贸易、进出口贸易信息并组织相关活动,指导并帮助企业按国际化标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争取商品出口配额,解决贸易争端。

(八)、负责外经贸发展促进资金、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项目的申报和管理;协调办理出口退税工作;指导外经贸企业的会计、统计业务;收集、分析、对外经贸信息和信息咨询服务。

(九)、代表区政府协调海关、商检、外汇管理、国税等中区直部门落实有关外经贸企业的优惠政策。

(十)、承办*区人民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交办的其它工作。

2、全区商贸流通及服务业的基本情况

到*年全区各类商业网点达1.98万个,其中:城区网点15268个,农区网点4450个;商品交易市场38个(含4个在建市场),交易额66.9亿元,其中:城区市场22个,年交易额58.3亿元,农区市场16个,年交易额8.2亿元;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市场有8个;规模较大的业态形式有综合、专业及集贸市场38个,连锁超市60个,大中型百货店9个。大型宾馆10所。全区现有建成营业面积144万平方米,其中:市区114.5万平方米;商贸流通业从业人员有7.8万人;新型商业流通业态正在形成,各类连锁超市网点已发展到60多家,国内大型连锁超市店、品牌店纷纷进驻*区,连锁经营收入近10亿元,年均增长90%,占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由2000年的0.95%,增长到了14.5%。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及环境改造的快速发展,社区商业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现代物流开始起步,多层次物流体系、多元化市场格局日渐形成。

全区个体商业实现营业额50亿元以上,占全区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的80%以上,剔除石油、烟草等垄断行业营业额,个体私营商业已经成为商贸流通业的绝对主力。

二、区商务局的重点工作

*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总体思路。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推进流通现代化发展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调整业态,扩大规模,提高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流通行业在我区经济增长中的先导性作用,促进内蒙古东部商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城市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

1、打造蒙东商流、物流、信息流中心城市,做大作强蒙东物流园、工业物流园。以*物流园区为核心,加强物流信息整合,促进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的现代商贸物流业的发展;

2、要加快我区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就要尽快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在现代商贸流通理论的指导下,改变现有的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企业规模整体偏小、业态雷同、服务功能不全、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的粗放式发展方式。我们认为,制定发展规划,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高起点建设全国性商品批发市场。走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共同发展的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路子。并建立适应商品特性的流通方式,按专业特点分层次组织批发市场。为此,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避免出现重复建设、有场无市的局面,要改变现有的招商、摆摊和赶集等落后模式,充分发挥大批量集散、配送、加工、信息处理等现代物流功能;二是继续构筑多元化的商贸网点建设投资格局。在政府的统一规划和管理下,通过招商引资和调控投资导向,积极调动本地商人积极性,鼓励各方按规划要求参与商贸网点建设投资;三是加强软件建设,强化商业网点建设监督、管理和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商贸网点建设的现代化、规范化程度,提升商贸流通品位;四是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品牌连锁企业,催生新型流通业态,加快流通活市进程。整个流通经济以开放、激活零售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商业连锁、超市、专业店、特许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会展营销等新型流通业态方式。

3、根据科区商业网点建设的实际情况和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科区商务局会同市商务局共同聘请北京时代澳商城市环境研究院完成了《*市城区商业网点规划*-2010》编制工作,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

4、目前推动的重点工作

一是全面推动*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工作,加强农牧区商业网点建设改造力度,满足广大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需要。到*年底前,将有196个“农资农家店”以崭新的面貌为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二是协调、服务、建设好以华融五金建材市场及木里图工业园区综合物流园为代表的市、区重点市场物流项目。

三是着力培育以百货大楼、金叶广场、太平洋商业广场、露天市场为主要构成的明仁大街城市商业中心,规范发展大中型零售商业网点。

四是着力培育以清谷新禾、万顺达淀粉、威世国贸、兴合化工、富铧农业等外贸企业为主的出口创汇能力,特别是要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努力提高加工贸易在出口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档次,逐步改变我区“大内贸,小外贸”的局面。

五是大力扶持餐饮服务业,特别是以蒙古族饮食风格为主的特色餐饮。

篇(2)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 商贸流通产业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已成为特色鲜明的基础产业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重点是推进产业一体化,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区域商贸流通产业链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区域间的合理分工将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使资源在区域内部达到优化配置。

信息技术的飞跃推动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电子化交易方式降低了商贸流通企业的成本,电子商务网店不断建立,和大型购物中心、仓储式超市、大卖场、百货店等组成了较为完善的I态结构体系。多元化业态的建立,促进了商贸流通市场的信息化管理,使商贸流通企业的交易和物流更加方便。商业连锁经营的发展,带动了上游的生产企业和下游的销售企业,提高了商业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商贸流通业态结构的多元化,加快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高了第三产业在整个GDP中的占比。

区域经济一体化取消了对商品流动的限制,区域内的经济政策逐渐协调,但同时,区域商贸流通业发展非均衡现象也日益显著,这体现为:区域经济越发达,流通发展水平越高,且城市和农村的商贸流通组织存在较大差距。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地区,外资商业比重提高,商贸流通产业国际化明显;而农村消费水平普遍较低,缺乏承接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的商业设施,商贸流通市场的小型零售组织占有很大的市场份额。城市和农村的商贸流通企业组织集中度不能对接,亟需区域经济协作来实现商贸流通的城乡统筹。

目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综合评价体系已初步建立,使用流通规模、流通效率、流通结构和信息化水平等指标来衡量地区商贸流通产业竞争力,建立了反应商贸流通企业发展潜力的检测体系。商贸流通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突破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推进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

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随着商品流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商贸流通业已经逐渐成为决定经济运行速度和质量的引导性力量。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呈现出两大特点。

其一,商贸流通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升,跨区域发展的商贸流通企业增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速增长。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78年的1558亿元,扩大到2014年的27.19万亿元,近3年的平均增速达到了20%。商贸流通产业提升了相关产业的整体收益,提高了对政府财政收入的贡献率。但是,地区之间的流通规模差距增大、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也加大了商贸流通业的管理难度。

其二,商贸流通方式现代化,流通机制市场化。目前,在流通方式上,我国商贸流通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流通方式广泛运用于商贸流通市场,在流通业的发展中实现了网络营销、网上支付、网络信息反馈等功能,电子商务交易额比重增加。商贸流通的物流方面正逐渐实现由传统物流模式向现代化物流配送的转变,开始建立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增加与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作,使商贸流通方式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求,并形成了多层次的物流体系。

同时,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是商贸流通市场结构不合理,商业业态结构不够完善。我国商贸流通市场结构不断调整,在城市化进程中加大了城市商贸流通市场的要素流动,但流通市场对区位聚集依赖性较强,城市交通拥挤的负效应导致流通市场结构出现分散化倾向,不利于商贸中心的建立。而农村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发展需求得不到满足,小型商贸企业经营困难。整个流通市场结构呈现“两多两少”的局面,即单一流通网点多、零售市场多;综合型网点少、专业市场少。此外,我国的商业业态结构不完善,表现为创新能力不足。商贸流通的传统业态层次低、效益差,极大地制约了商贸业的自主创新。

其次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流通产业的地区差距加大,总体上呈现“东强西弱”的格局。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结构合理,拥有较为完备的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商业氛围浓厚,商贸流通业发展较快。中部地区居民人均收入增长较快,居民消费能力提高,其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次于东部地区。西部内陆地区城市人口少,商贸流通发展内动力不足,流通水平相对落后。但西部地区环境压力较小,普遍拥有丰富的土地和能源资源,商贸流通产业的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从市场环境体系建设、流通主体、商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

加强流通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体系建设。商品交易市场的规范化和法制化是商贸业高效发展的必然要求。探索建立商贸流通市场的长效管理机制,政府部门应在商品流通组织形式、商品市场调控体系等方面做好宏观指导和政策引导工作,通过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建立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制度。此外,还应加强商贸流通的法治建设,为商贸流通企业建立共同的行为约束准则,坚决打击各种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维护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提高社会参与监督商贸流通市场的程度。构建商贸流通业战略协调机制,政府各部门之间要进行良好的沟通协作,及时收集商贸流通领域的基础数据,确保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的科学性,最终建立健全统一开放、规范有序的商贸流通市场体系。

积极创新商贸业态,培育多元流通主体。一是引导中小商贸流通企业进入农村地区发展,减少农产品“卖难”与工业品“买难”同时存在的现象,带动农村商贸发展。二是构建城乡连锁经营体系。依托城镇化发展促进农村市场传统流通模式的变化,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推广农贸市场超市化,着重发展特许加盟和自由连锁,建立农村连锁超市,提高连锁经营的总体规模和水平,构筑大市场和大流通的商贸格局。三是形成电子商务体系。做好商贸流通网点的建设,完善商业网点布局,建立多层次的商业空间网络体系。培育多职能的行业门户网站,规范发展虚拟经营,从而扩大居民网上消费。

加快商贸流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完善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商贸流通信息技术的投入,政府应对商贸流通业信息技术创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给予税收优惠,加快商贸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改造升级。在物流方面,商贸企业通过与传统物流商合作,推进网上商贸信息和商务平台的建设,促进电子物流的集约化发展,缩短流通环节,减少流通成本。做好商贸流通的信息采集与工作,建立商贸流通信息平台和有效的市场信息传导机制,完善商业基础设施建设,如增加流通运输工具、扶持商贸流通市场安检设备建设、加强信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等,促进国内商贸流通相关技术与国际标准对接。

作为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商贸流通产业已经逐渐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之一,面对流通业市场结构不合理、业态结构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我国应积极扩大内需,提升城乡消费市场潜力,适时制定和调整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政策,构建规范有序的流通市场。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经济管理研究院)

【参考文献】

①徐乔梅、梁芷铭:《商贸流通与区域经济共生发展路径选择》,《商业时代》,2013年第13期。

②李杨超、祝合良:《中国流通现代化区域性差异实证分析化》,《中国流通经济》,2014年第10期。

③宋则、王京:《新时期流通业的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调整》,《财贸经济》,2002年第11期。

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村商贸流通业;二者关系

一、引言

为加快我国城市发展水平,相关政府部门积极研究探索,发现新型城镇化可以充分的促进我国的城市建设。而农村商贸流通业对我国新型城镇化关系密切,可以通过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建设也会促进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所以二者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共进关系。

二、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概括

1.新型城镇化的意义。新型城镇化作为一种新的城镇发展方式,与传统的城镇发展相比具有节约集约、城乡统筹、和谐发展及适宜的生态环境,同时还具备城市与农村共同发展进步等优点。新型城镇化还注重农村的发展,在保证不影响农民的日常生产生活及保障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将城镇化覆盖农村,实现乡镇平等,共同发展进步的良好建设目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新”是指新的城镇建设理念,采用新的建设技术及新的工业化等等。“型”是指产业结构、交通系统及施工场地等的转型。可以说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包括的环境、服务、农村建设的多方面内容,将成为我国城镇建设的主要形式。

2.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内涵。商贸流通业是商品之间的流通。商贸流通业不接包括农村商贸流通业,海还包括餐饮、物流及日常零售店等。农村商贸流通业就是指农村生产的农业产品与生活服务之间进行流通的一种经营形式。农村商贸流通业目前作为连接城市与农村经济的一种产业。发展情况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重点关注,特别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商贸流通业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农村商贸流通业体系,才能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促进我国城市发展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和农村商贸流通业之间的关系

1.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为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内在源力。新型城镇化在建设过程中会大大提高人们对生活的需求。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会带动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在保证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下,为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方便城乡之间的商品流通,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另外新型城镇的建设还会为农带来更多的生产性需求,促使农村改善生产的产业结构。不断产生新形式的生产方式。使农村富余来动力加入到生产规模中。保障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劳动力及原材料充足。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

2.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集中人口的能力,存进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商品流通。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工作。可以达到农村人口的市民化,增加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人口对商品的需求,还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教育环境等。为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工作者。因为农民的工资待遇相对来说较低,可以为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减少资金的投入。使其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发展。

四、提升新型城镇化与农村流通业的具体探究

1.重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新型城市建设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建设过程中要保证建设的质量,符合相关规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及城镇人们的消费状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机会,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我国新城城镇化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关系表现为,新型城镇化占据主导地位,新型城镇化能充分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因此在具体建设是,要先进行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建设过程中要将人口问题、户籍制度、交通问题、环境问题及人们生活质量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充分刺激城镇人们的消费,提高其对消费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关于消费的服务。促进农村流通业的发展。

2.提高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经营能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村商贸流通业开展工作还存在一些弊端,例如产业结构单一、发展方式不足等。因此,在进行农村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时。良好的经营环境及基础设备建设水平与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关系密切。要积极改善与农村商贸流通业相关的基础建设设备及市场经营环境,才能促进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另外相关部门要积极探究,发现符合实际生活的农村商贸流通业产业结构,促进其全面发展。最后政府要对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给予政策支持,如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资金投入及交通方面的管理等。

3.运用新型城镇化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关系,促进共同进步。

在进行新城城镇化建设胡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时,要充分利用两者间的促进关系,实现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带动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在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同时完善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方式有通过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建立,如建设大型农村产品交易市场、建立连锁超市等扩充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将城市和农村链接起来。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五、结束语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于我国城市发展十分重要。是一项可行性城市建设方式,而农村商贸流通业能够良好的将城乡发展结合起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施,因此在实际建设是要注意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农村商贸流通业的关系。做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1.1商贸流通业税负水平的相关指标定义

参考相关学者对税负水平的研究,本文选取以下四个指标衡量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税负水平:

(1)宏观税负:该指标反映了商贸流通业的总体税收负担,也是反映商贸流通业单位占生产总值的税收贡献指标。一般地,商贸流通业的宏观税负用商贸流通业税收额占生产总值比重表示,计算公式为:宏观税负=商贸流通业税收额/商贸流通业增加值×100%。

(2)边际税负:即商贸流通业的税收弹性系数,反映了商贸流通业新增单位GDP的税收贡献。其计算公式为:边际税负=商贸流通业税收增加额/商贸流通业增加值的增量×100%。

(3)税收增额贡献率:该指标反映了商贸流通业的税收增长对我国税收增长的贡献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税收增额贡献率=商贸流通业的税收增加额/全国税收增加额×100%。

(4)税收协调系数:该指标反映了商贸流通业税收增长与商贸流通经济增长之间的协调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税收协调系数=商贸流通业税收占总税收的比重/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如果税收协调系数的值为1,则表明商贸流通业税收增长与商贸流通经济增长之间完全协调;如果税收协调系数的值大于1,则表明商贸流通业税收增长是超贡献的;如果税收协调系数的值小于1,则表明商贸流通业税收增长的贡献不足。

1.2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税负水平实证分析

选取2005~2013年我国商贸流通业两个细分行业的相关数据,计算各年份商贸流通业的税负水平相关指标。其中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税务统计年鉴》。

(1)宏观税负。对于批发和零售业,在2005~2013年期间,其宏观税负有不断增加的态势,且宏观税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我国商贸流通业宏观税负水平与全国平均税负水平之间的差距基本保持恒定。总体而言,我国批发和零售业的税负水平较高,换言之是超税负的。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即物流业),虽然2005~2013年期间其宏观税负水平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宏观税负水平总体上有逐年增加的态势,且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断减小。总体而言,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税负水平较低。

(2)边际税负。对于批发和零售业,在2005~2013年期间,其边际税负存在较为剧烈的波动态势,且边际税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而言,全国平均边际税负水平在2005~2013年期间的变化趋势则比较平稳。综合宏观税负和边际税负,分析来看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存在较大的税收负担。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2005~2007年其边际税负呈现平稳的下降趋势,在2010~2013年期间其边际税负又呈现平稳的上升趋势,但是在2007~2010年期间边际税负的波动非常大,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边际税负甚至小于零。

(3)税收增额贡献率。对于批发和零售业,在2005~2013年期间,其税收增额贡献率总体上呈现了提升态势,但局部波动仍然比较明显,特别是2006~2008年、2010~2012年期间税收增额贡献率起伏不定。同时,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增额贡献率基本保持了高于15%的位置,说明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增长对我国税收增长的贡献程度较高。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2005~2013年期间,其税收增额贡献率呈现了非常明显的震荡波动特征。特别是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税收增额贡献率为负。同时,2005~2013年期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的税收增额贡献率都低于5%,说明该行业的税收增长尚未给我国税收增长带来较大贡献。

(4)税收协调系数。对于批发和零售业,在2005~2013年期间,其税收协调系数变化比较平稳,都保持了大于1.7的高位,说明我国批发和零售业税收增长对整体税收增长的贡献是比较过度的,进一步说明了我国批发和零售业处于高税负的状态。对于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在2005~2013年期间,其税收协调系数变化虽然也比较平稳,但是税收协调系数值都低于0.6,这说明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税收增长对整体税收增长的贡献是不足的,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处于低税负的状态。

2我国商贸流通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根据分析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两大细分行业的税负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对我国税收增长的贡献也存在较大差别,商贸流通业内部税收存在不平衡性。而出现这种情况,与当前我国商贸流通业税收政策问题存在必然联系。我国商贸流通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如下:

2.1税收结构失衡,商贸流通业税负偏高

由于我国税收体系中,以消费税、增值税、营业税为代表周广为: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税负水平及税收政策优化研究与探讨的间接税额占税收总额的3/5以上,因而与消费直接相关的商贸流通业实际税负较重。近年来,我国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基本维持在14%左右,但商贸流通业整体税负却超过25%,尤其是批发和零售业的平均税负高于35%,可见我国商贸流通业的税收负担过高。而高税负也导致了商贸流通业税收增长与总体税收增长不相适应,批发和零售业税收增长贡献过度,而物流业税收增长贡献不足,显然商贸流通业内部税收贡献失衡。

2.2“营改增”试点政策难以回避一系列问题,政策体系亟待完善

自2012年起,我国于上海实施“营改增”试点,以完善增值税抵扣链条。近年来,试点范围不断扩大,逐步覆盖北京、江苏等区域。但是,这些试点区域与其他非试点区域存在税收洼地效应、物流业税负波动加大等问题,不利于物流业良好发展。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当前“营改增”试点区域约2/3企业实际上缴增值税平均增加税负5万元,有约57%的企业税负高于5万元,24%企业税负高于10万元。

2.3税收政策与商贸流通业发展不契合

随着我国商贸流通业新型发展模式、新业态不断出现,当前的税收政策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

(1)物流业营业税存在3%和5%两种税率,增值税存在6%和11%两种税率,这种不统一性显然会造成税负不公平。

(2)商贸流通业服务外包明显,其中存在较多业务重复交税,也不利于社会公平与提高市场效率。

3我国商贸流通业税收政策的优化策略

由上述分析可知,我国商贸流通业的整体税负水平较高,但产业内部的税收结构失衡,不能适应商贸流通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国家有必要调整商贸流通业发展的相应税收政策,促进商贸流通业良好发展。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商贸流通业税收政策的优化策略。

3.1调整商贸流通业的税收结构,合理降低商贸流通业税负

(1)逐步减少流转税在税收中的份额,逐步提升所得税、财产税等税种的份额,促进商贸流通业税收结构不断优化,也促进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拉动内需,为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提供更大动力。

(2)进一步推行商贸流通业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缓解商贸流通业特别是批发和零售业的税收负担,保证商贸流通业健康发展。对于流转税,可将免征商贸流通环节增值税的政策逐步拓展到日常生活用品等领域,加快推进农产品进项税额的抵扣政策,对满足相关条件的商贸流通企业进口设备、配套技术、配套部件等,可尝试免收进口关税和增值税。对于所得税,商贸流通企业经营基本农产品所得的收入,可减按90%进行征税,所得税额用于购置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体系建设所需的设备及系统。

(3)逐步取消含有税收性质且重复征收的部门行政性税收,为商贸流通业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3.2完善“营改增”试点,健全相关配套政策体系

(1)进一步推行和完善“营改增”试点。一方面应兼并增值税税率,促进税率层次统一,减少“多征少扣”和“少征多扣”等现象,便于我国商贸流通业一体化发展。另一方面适当降低增值税税率,具体可尝试降低2至3个百分点,特别地,对生活必需品、医药用品等可实行低税率或直接免税策略。

(2)完善其他配套政策。一方面,探索实施跨区域商贸流通企业联合纳税政策,包括跨区域商贸流通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汇总纳税、企业兼并重组等措施。另一方面,统一商贸流通业各个业态领域的发票,尤其是物流业发票,实施税控装置开具发票,以减少偷税漏税行为。

3.3完善商贸流通业特殊领域的税收方案

(1)优化农村商贸流通业税收。适度兼并涉农税收优惠政策,逐步扩大农业农村税收优惠范围,对农村合作社在生产、销售、物流等方面免收增值税,降低农业企业所得税。农村商贸流通领域的相关企业或投资主体,对其投资项目减免税收,对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农业流通环节,实施免收增值税政策。

(2)完善出口贸易关税优惠政策。统一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等保税监管区的进入退税政策,加快完善出口退税政策,健全出口保税物流监管体系。

篇(5)

关键词:商贸流通服务业 前沿报告 六大新发现 十大新主张

报告摘要(上)・六大新发现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我国经济增长、稳定物价、促进就业和平衡对外贸易都存在一系列突出的问题,种种结构性矛盾也很难再久拖不决,经济增长动力已别无选择,只能更多依赖国内、依赖消费。但是,要在如此复杂的局势下加快我国经济转型,还面临许多深层障碍的困扰。在这种大格局下,将目光转向金融、商贸等服务业,寻求宏观经济层面新的解决方案,应该是合理的选择之一。其中,从商品流通领域入手,能否解决或促进解决国民经济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呢?这是值得探讨的重要思路。

众所周知,按照现行统计框架和口径,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贸流通服务业是专门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行业。但公众不了解的是,在现行国家统计口径之外,第一、第二产业还存在众多生产企业、经济组织自行设置的同样专业化的采购、分销和物流机构,拥有巨额的人财物资源。究其社会分工的性质,也应视为商贸流通服务业,但目前还大都疏于识别、统计与核算,并致使大量商品流通活动难以进入现行政策设计的视野。我国商品流通已具有庞大规模。最新统计显示,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已达47.2万亿元。与此相对应,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8.4万亿元,生产资料销售总额超过40万亿元,全年社会物流总额达到160万亿元,在商品流通领域的从业人员达1.39亿人之多。这些数据还将以10%以上的年增长率不断刷新。探寻这些天文数字背后的含义和趋势,是我国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也是本报告的主攻方向。

我们发现,长期以来对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评价不够完整准确,主要表现是偏重于直接影响力(因为比较直观),而低估了其间接影响力(因为比较隐蔽)。以往的研究和实践中注重测算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如增加值、直接就业、提供利税等等,其间接贡献(外溢效应)却没有真实完整体现在统计数字之中,从而大大低估了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和总体贡献。这个研究思路和新的发现,对重新认识现代服务业可能具有普遍意义。商贸流通业影响力,特别是间接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节约社会成本及吸收转移劳动力乘数效应等方面。

我国制造业的矛盾和问题最为突出,而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制造业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趋势也最为明显。第一,流通业影响力可以缓解制造业产能过剩。第二,流通业影响力可以优化制造业区域分工。第三,流通业影响力可以促使制造业节能降耗。第四,流通业影响力可以提升制造业国际地位。第五,流通业影响力可以强化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关注商贸流通服务影响力不断增强趋势,特别是其间接影响力贡献增强的趋势,具有极强的政策含义和战略性启示。以往只是看到了商贸流通领域充分竞争的一面,片面强调其市场性,而忽视了其间接影响力公益性贡献的另一面,因而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多有亏欠”。为使这种功能得到可持续发挥,应当合乎逻辑地将充分发挥其间接影响力纳入公共财政支持范畴,以使得这种外溢效应得到适当、合理的补偿,使得这种服务能够延绵不断地为社会造福(举一反三,合理解决这一问题对各种服务业领域都具有普遍意义)。

除了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日益增强这一基础性的新趋势之外,还存在新世纪“经济节奏较量加剧”的新趋势;互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呈井喷式发展的新趋势;商品生产采购销售与提供服务相互融合的新趋势;供应链向金融与商贸融合主导型转变的新趋势;商品流通成本绝对上升和相对上升的新趋势;等等。

其中,动态化的“新财富观”最具有战略启示。按照这种新财富观,就不仅要看我国每年生产了多少物质产品,更要看这些已经被生产出来的产品中有多少是真正处于实际发挥效能的状态,即看“有效产品率”的高低。社会财富存量既定以后,货畅其流,消灭耽搁迟滞、库存积压和断档脱销,努力使所有经济环节和领域趋近于“流畅平滑”、最为经济合理的有效状态,就是社会财富实际效用和总福利的真实增长,就意味着社会生产效率提高和人民生活得到实惠;反之,则是社会财富实际效用和总福利的虚假增长。假如缺乏动态化的、关注存量效能的“新财富观”,践行科学发展观就仍然是不完整的。

新世纪新主题是“经济节奏的较量”,是经济社会向加快节奏、减少耽搁迟滞的流通领域“投小钱、找大钱”。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储备信息正在取代储备商品,能力储备正在取代实物储备,高昂储备成本有望快速消失。互联网信息技术、电子商务呈井喷新趋势,深刻而迅速地改变着商贸流通业的整体面貌,以往被简单定义为低技术含量、高劳动密集型的传统服务业,正在向高技术含量和高资本投入的现代服务业转变。高端技术和专业管理人才奇缺,已经成为商贸流通服务业转变发展方式的最大瓶颈。据此推测,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将彻底改变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传统格局,引发难以想象的巨大变革,并迅速改变原有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金融与商贸业的融合发展,仓单质押、融资担保等等大大增强了商贸企业的融资能力,加快了资本周转速度,推动了流通创新。大销售商已越加占据供应链的中心地位,产供销和金融呈现出了紧密型供应链战略联盟。目前,类似于浙江物产集团、销售额上千亿元的批发商在我国工业品生产资料流通中有六家,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16家。而金融业加盟,将使商贸业如虎添翼,大型商贸物流企业将更容易得到金融支持,实现流通创新,并有希望成长为类似于日本商社的综合经济体,逐步形成金融与商贸联合主导的供应链。在新时期大型流通企业和金融融合发展的战略要点是进一步提高市场集中度、培育、掌控上游制造商,增强融资和资本运作能力,促使市场成交额向现代大批发商集中,从外延数量扩张阶段转向内涵化、国际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流通成本动态最值得注意。与产品生产―流通时间结构相对应,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结构也在发生趋势性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是低附加值商品的生产成本绝对下降,流通成本绝对上升。即在产品最终销售价格中,流通成本绝对超过生产成本,例如煤炭产区的坑口煤成本已经低于后续的运输成本,大品类蔬菜生产成本低于运输成本等。二是高附加值商品生产成本相对下降,流通成本相对上升。即这类产品流通成本虽然没有绝对超过生产成本,但在最终销售价格中的比重,却是上升的。三是在流通成本中,商流成本所占比重下降,物流成本比重上升。四是在物流成本中,仓储和管理成本所占比重下降,运输成本比重上升。流通成本上升,表明实体经济中综合成本的基本结构发生了趋势性变化,值得进一步研究。从体制和政策视角看,流通成本还可以划分为经济性成本与体制性成本。前者属于流通领域正常经营活动中所必然发生的成本,属于不可避免、需要补偿的合理成本;后者则是由于管理体制和政策缺陷引发的不合理成本。前者是设法降低的问题,后者是坚决剔除的问题。

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成本变动趋势最为明显。目前总的情况是,农产品蔬菜价格总会有一时的短期波动,而经营蔬菜的批发商、批发市场和“农超对接”中包含的经营成本、人工成本和生活成本却是刚性的,不但难以降下来,还将继续上涨。这就是为什么近年来农民“卖难”与市民“买贵”并存,产地菜价大跌,而销地价格依然坚挺的重要原因。

总体而言,商品实体的空间转移(储运等)难成虚拟,流通电子化降低商流成本的能力,远远大于降低物流成本的能力,人工成本、能源成本、减排成本刚性上升势头难以扭转;经济运行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生产的相对成本趋低,但流通的相对成本趋高,生产时间较短,但流通时间很长。因此,发展现代流通业,缩短流通耗时,降低流通成本,不仅关系到流通业本身的转型、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整体转型。而深化体制改革,彻底铲除流通过程中的体制性成本理应是今后的战略重点和主攻方向。

报告摘要(下)・十大新主张

本报告从商品流通和商贸流通服务业视角,提出以下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和长远的十大前瞻性的战略要点和主要结论:

(一)商贸流通服务业深度参与“转方式、调结构”战略

转变发展方式的要害是率先转变调整结构的方式。市场调节在现实生活中具体表现为参数调节、商务机制调节和中介机构调节。正因如此,我们发现服务业不仅是一个“产业”,还是一种经济调节“机制”。作为市场配置资源的“人格化”、“产业化”表现,服务业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市场运行效率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发挥金融、商贸服务机制的调节作用。倘若“调结构”的方式、特别是实体经济中制造业“调结构”的方式不能率先改革,那么十二五规划关于转变发展方式的诸多目标就有可能再度落空。

(二)政府机构改革、职能转变先导战略

围绕战略重点,最重要、最有效的战略举措就是按照“大部制”的思路大刀阔斧地深化改革、精简机构,在转变职能基础上实施商贸流通服务业相关管理机构重组。

(三)商贸流通服务业新思路促消费战略

促进消费增长要一手抓“增收”,一手抓“化解”,两手不可偏废,尤其需要根据收入增量有限而购买力存量巨大的突出特点,充分发挥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提供消费便利,改善消费环境条件,加快释放收入―消费能力的存量。鉴于我国已经进入高度依赖国内居民消费的时代,促消费必须理清思路、寻求战略突破。坦率而言,虽然促消费已谈论多年,但仍可发现这种谈论“跑题的多,扣题的少;虚的多,实的少;权宜之计多,长效机制少”。无论收入增长是高是低,总是个既定的量。因此,促消费贵在出实招。在增收措施既定和收入增长既定条件下还能做什么?这才是出实招、出奇招、可操作的关键思路。实际上,这些年确实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该做的似乎都做了,再煞费苦心也想不出更多更好的“招数”了。但调研发现,我国促消费还有潜力,甚至还有死角。在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增加收入的同时,着眼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对促消费长期战略还可以具体细化为有针对性的很多“实际招数”。例如,针对城乡诸多购物不便而抑制的消费潜力,实行“消费便利进万家”举措;针对几亿农民变市民的消费新特点、新动向实行“新市民实惠消费”活动;以及“安全诚信促消费”、“节能环保促消费”、“网购实体化促消费”、“高端产品促消费”、“关注农村留守群体促消费”、“反垄断促消费”、“库存(积压)家电产品半价促消费”等等。这些举措不仅将会收到立竿见影的近期实效,而且也是带有战略性的长效机制。

(四)商贸流通服务业公共财政支持战略

应明确将“优惠政策促进型”政策思路设定为长期战略而不再是权宜之计,要以财政补贴为后盾,减轻企业负担,充分发挥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保民生、促消费、转方式、调结构等多向性影响力。

(五)走出“中等规模陷阱”大型企业成长战略

商贸企业经过一段外延式的扩张之后,已经进入相对徘徊阶段,掉入了“中等规模陷阱”。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原有的片面追求外延、粗放、数量扩张的增长势头难以为继,如何突出重围,开创大型化、集约化、内涵化、国际化发展的新阶段,是新时期亟待解决的战略问题。

(六)零售业主营业务回归战略

从“自营”到“联营”,从“零售商”到“零售服务商”,在现阶段有其生存土壤,有其优势、特点,否则早就夭亡了,更不可能普遍存在。零售商的服务租费只要大体属于竞争性的行业平均水平,也有其合理性、合法性。但它是市场发育特定阶段的暂时现象还是代表未来的主流方向?目前似不便过早下结论,需要尊重实践标准,持续密切观察分析。但即便如此,也需要指出它明显存在的硬伤和弊端。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做好自己的主营业务都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回归主营业务、重建大型企业规模化、高效能、低成本的流通渠道是今后的一项战略任务。假如“开店的不做买卖,做买卖的不开店”成为普遍长期现象,有实力零售商的主要注意力和主营业务发生蜕变,纷纷“自废武功”,则有可能造成一系列灾难性后果。放弃自营的主业,就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零售商主要注意力长期大面积不放在做买卖上,的确有不务正业的失职之嫌,就好比工人不做工、粮农不种地、公务员不上班、学生逃学、士兵开小差。零售商大面积普遍“失职”、“塌陷”终非长久之计,需要亡羊补牢、探寻良策。告别卖方市场后,我国应从战略高度,探索在买方市场环境下,推动主营业务回归,重建大零售商自主渠道的新途径。逐步形成“自营业务为主、提供服务为辅”(也即自营为主,联营为辅)的新格局,努力使两者保持适当比例。

(七)批发业微观基础转型升级战略

突出问题是:“市场大,商人小,秩序乱,隐患多”,工业品批发业依然严重滞后,困扰了国民经济的高效安全运行。这一强烈反差是中国工业品批发业滞后的症结所在,也是长期以来批发体系发展思路“重数量、轻质量”,“重场所建设、轻主体培育”所导致的必然后果。新动向显示,加快摊位商向公司制企业转型的时机已经成熟,公司化转型的比率有所提高。在成千上万的摊位商中,有相当一批已经完成原始积累,已经“发达”起来的个体摊位商认为,像以往那样为了偷逃税款而失去“大生意”,已经远不如堂堂正正开公司更“划算”。 要因势利导加速摊位商向公司化转型的进程。

(八)现代物流业健康发展战略

我国现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时机逐步成熟,需要将其纳入节能降耗、提高国民经济质量“总盘子”。将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化流程和大幅度降低传统制造业的物流成本作为重中之重。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关键是健全体制机制,理顺利益关系,降低税费负担,增强营运能力。当前尤其要坚决制止各地采用违背物流规律的做法“大办”物流产业的倾向。

(九)商贸流通能力向海外延伸战略

就服务贸易中的商贸和物流业而言,我国在海外的商业存在是逆差,是赤字,国际影响力是负数。长期以来,特别是持续的经济危机使人们更深切感到,自主渠道就是收入,自主品牌就是利润,渠道安全才有经济安全。在国际商品货物贸易市场上,我国是举足轻重的头号产品出口国和能源原材料进口国,但为什么总是“买啥啥贵,卖啥啥贱”,“剪刀差、里外里”地给贸易对手“无偿献血”?为什么贸易对手不但不买帐,还回过手来威胁对我实施“反倾销、反补贴”,指责我是“血汗工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缺乏海外的商业存在,在国内外没有足够强大畅通的自主购销渠道,价格话语权和采购分销渠道这个命脉掌握在别人手里。

从战略角度看,自主渠道向海外延伸将给我国带来巨大利益。我国需要反向思维,以自主渠道、品牌建设为中心,以现代服务业为基础,在下一个30年,应努力实现传统工业资本主导向商业资本主导转变;外资主导的流通渠道损毁正是我国商贸和物流企业“走出去”,抓紧培育自主分销网点来取而代之的重要契机。从长远看,我国巨大的商品输出必须同巨额的商业资本输出相匹配。只有这样的外贸战略和政策才是完整的,服务贸易逆差才有望根本扭转,有巨额效益的商品出口才可望回升。

总体而言,要抓住机遇构建内外贸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批发零售物流配送一体化的商贸物流渠道体系网点,实施国外抢滩、国内整合的“两头扩网”战略。我国应顺势走出陈旧的“传统制造业思维”,牢固树立“流通渠道同样是稀缺资源、是经济命脉”的新理念、新思维,充分发挥商贸和物流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抓住战略机遇期扩大我国在海外的商业存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努力改变世界的商业版图和国际分工,促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世界服务贸易新格局。

(十)农产品市场反周期调控战略

农产品市场是动态连续的过程。在市场信号强烈拉动供给的时刻,政府信号不要加码;市场信号明显减弱的时刻,政府信号应该加码。迄今为止,总是做反了,结果是两头花钱。极为强烈的高菜价信号预示着大宗蔬菜供给注定将接踵而至,这就是市场规律,但主管部门却总是很不合时宜地出台“顺周期”的刺激政策大肆鼓励。违背市场规律的结果,就是“政府加市场”,共同造成极为夸张的放大信号和强烈误导,造成蔬菜种植面积的瞬间叠加。这才是蔬菜过剩的真正原因。而将蔬菜如此大面积过剩、集中上市的责任一概都推给“气候原因”,显然是说不过去的。殊不知,瞬间叠加的种植、供给,就已经酝酿着下一次农产品供给过剩、价格瞬间大跌、种植面积瞬间萎缩的结局,如此循环不已。

几十年来,顺市场周期调控的政策思路是市场剧烈波动的直接原因之一。我国农产品市场大起大落绝不仅仅是“分散小生产闹的”,事前掉以轻心、浑然不觉,事后仓惶上阵、过度反应的政府调控也很“给力”。在这种场合,政府对市场调控已降低到了菜农、果农的水平。因为,当菜农、果农发现“菜多了、果多了”,大面积过剩了,有关机构才跟着“发现”。

篇(6)

所谓的“互联网+”实际上是传统产业的在线化、数据化,即对传统行业经营模式的一种技术性转化,并在转化的过程中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生活各部门的扩散、应用与融合的过程(宁家骏,2015),是一个系统性概念,涉及到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乃至互联网金融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包括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梁海红,2016;孟妍、王亚民,2016)、物流管理创新(郭金勇,2015)及经济发展(方巍巍,2017)等方面。”互联网+”促使信息更加对称(孙韬,2016),搜索成本大幅度下降,交易效率则大幅提升。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正在形成(辜胜阻等,2016),“互联网+”背景下国内创新创业的热情有增无减。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使得创新创业活动十分活跃,在当前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变革。在运用互联网技术方面,英美等国早就走在了前列,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Advanced Manufacturing Partnership,AMP)及《网络空间国际战略》(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Cyberspace,ISC),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ISC)的《JISC2010-2012战略》、《信息经济战略2013》等一系列行动计划和战略的提出与实施,旨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领域的领先优势。我国在2017年3月份了《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进一步表明国家对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发展,许多行业将会发生巨大变化,生产经营形态会发生革命性变革。数据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新经济的到来,充分把握数据时代机遇,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有望获得新的突破和机遇。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评价商贸流通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商贸流通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由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变成中心环节,由末端行业变成先导产业(任保平,2012),成为支撑相关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商贸流通业与消费市场和物流运输市场密切联系,涵盖了经济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起居离不开商贸流通业的支持。我国商贸流通业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中对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有赖其发展方式的转变。从传统的发展方式分析,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劳动、资本和技术的大量投入。如表1的统计,劳动贡献率(1997-2014)平均值为8.97%,而资本的贡献率达到了79.49%,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为77.23%,这种贡献率结构与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吻合。在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影响下,企业发展依靠投资主导,结构性失衡问题比较突出,这点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中也有明显的体现。从统计分析数据能够看出,无论是劳动、资本还是技术进步都对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贡献巨大,且贡献率处在不断的增长当中,技术进步和资本的贡献率基本持平,这与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实际情况是相符合的。1997年至2001年技术进步贡献率为53.42%,2001年至2005年资本的贡献率超过技术进步(70.81%),表明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对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逐渐由劳动密集型产业演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我国商贸流通业传统的发展方式在创造企业利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问题:一是传统发展方式下商贸流通业依靠单一进销差价盈利模式获得生存,盈利模式单一,增值服务相对缺乏,经营方式较为粗放;二是依赖简单重复的物流实现货物跨区域的运输,交通线路规划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导致企业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净利润微薄;三是企业库存管理经验性因素过多而技术性因素相对不足,容易出现产品积压和资金周转困难;四是传统发展方式下商贸流通领域的企业融资难问题制约其发展。

“互联网+”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

(一)“互联网+”的动力之源分析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商贸流通业的经营方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营方式被优化,价值链的主导模式被重构(宋瑞,2015),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高效快捷,交易成本逐渐降低,服务效率在不断提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资料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网络用户规模达到7.31亿,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提升了2.9个百分点。充分尊重行业发展规模,拥抱信息技术变革,利用互联网生态创造新的价值是商贸流通业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选择。如图1所示,“互联网+”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变革,使得经济参与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快捷,参与网络交易的各方积累了原始的数据资源(见表2),通过运算便可转换成新的生产要素。数据资源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在信息基础设施(云+网+端)上实现高效传递,并通过各类算法模型进行信息汇总分析,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以辅助商业决策。信息基础设施的广泛建立为分工形态提供了平台,使得不同主体之间能够实时进行协同合作与分工。“互联网+”催生出新生产要素,与资本、劳动等传统经济发展要素共同构成了现代经济增长的影响要素。信息时代里信息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经济要素,而在DT时代(数据时代)里各类数据构成了新的要素,云计算和大数据的出现能够将各类无关数据转换成有价值的信息,从中挖掘商业价值和商业机会。(二)互联网渠道运用分析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商业生态产生了系统性的变化。众多企业开始逐渐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业务推广,在国内互联网普及率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市场规模正在进一步扩大。根据CNNIC的调查,2016年我国企业选择互联网作为营销渠道的比例为38.7%,较上年提高了4.9%,手机渠道2015年为10.5%,2016年为10.6%,电视渠道2016年为17.6%,通过户外广告营销的比例为28.7%,占比要低于互联网渠道,整体而言借助互联网进行营销推广的比例远远超过其他推广模式。表3统计的是我国2010年至2015年间网民数量的增长情况,网民数量的大量增长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生态基础,是商贸流通企业开展网络营销的关键。表4所统计的是我国企业开展互联网营销的比例,2011年互联网营销占比24.2%,这一数据到了2016年已经增长为38.7%,增长趋势明显。就商贸流通企业而言,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行业的发展趋势,多数企业纷纷布局互联网领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行业变革,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提升市场竞争力。从表5的统计能够看出,企业开展在线销售和在线采购的比例逐渐增加,2016年在线销售比例达到45.3%,而在线采购比例为45.6%,增长幅度较大。从企业采购、销售、物流到消费者购物等各个方面,互联网技术发挥了决定性作用,这是“互联网+”背景下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就销售环节而言,互联网技术使得精准营销模式得到大幅度推广,企业获取客户的渠道越来越多,获取客户的成本也越来越低,对市场的分析能力逐步提升。互联网技术也使得物流配送的效率大幅度提高,对库存决策和物流路线规划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对消费者而言,通过互联网可以实现便捷购物,充分做到“货比三家”,提高了购物消费的效率,大大方便了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互联网+”背景下商贸流通业发展方式变革方向

篇(7)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服务*、发展*”的战略思路,以商贸流通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优化商贸业业种业态,提升产业能级;以突出特色,提高层次为着力点,培育高端品牌消费市场;以重大商业建设项目为支撑,稳步实施贸易拉动、品牌特色、联动发展、抓大框小、概念引资五大战略,全力打造商品交易和品牌展示两大平台,在优质、诚信、特色、错位发展中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实现商贸流通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通过商贸业的内涵发展与品质提升,促进商贸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持续优化、效益质量显著提高,商贸业流通力、集聚力和辐射力进一步增强。*年力争实现区域商贸销售总额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的工作目标。

三、工作重点

努力打造标志性商贸区域,增强解放碑商贸中心区的集聚辐射力,提升解放碑核心商圈的品位和形象;调整完善经营结构,推进市场品牌建设,增强朝天门市场竞争优势;完善功能、提升档次,树立菜园坝地区批发交易市场群新形象;积极发展两路口上清寺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等服务业;结合地区开发,建设培育大坪区域性商业中心;整合商业、旅游、文化资源,推动餐饮娱乐休闲产业发展,开发建设长滨路经济产业带及嘉滨路立体餐饮休闲带。

㈠强化贸易拉动,加快拓展商贸增长空间。

批发贸易业是区域流通业发展的重要内容。要紧紧依托我区历史形成的*乃至西南地区批发贸易中心的先发优势,大力发展批发贸易业,打造区域交易平台,增强集聚力,扩大辐射半径。一是要继续巩固朝天门市场在全市的地位,提升菜园坝市场群形象和品质,改善市场周边环境。二是继续扶持石油、金属材料、中西药等重点批发行业做大做强。三是强化招商引资工作,发展总部经济,引进具有强大营销功能,并拥有稳定市场分销网络的现代化批发企业,形成*贸易最集中的交易地,进一步增强商贸业的辐射能力。四是加快现代贸易与订单贸易相结合的贸易中心建设,培育发展要素市场和无形市场。五是积极推进电子商务,探索传统零售方式与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引导连锁经营企业加快电子商务的应用,促进银企合作,推广信用卡消费,扩大刷卡结算覆盖面。

㈡大力发展高端商业,增强特色消费吸引力。

要借鉴发达城市中心城区都市商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立足我区独特的区位条件和资源优势,促进高端商业快速发展。围绕将解放碑商圈打造成为时尚之都的目标,坚持引进与调整结合、错位与特色并进,强化高档消费和高质量服务功能,大力培育解放碑商圈的高端商品和个性特色化的消费市场,展现“西部第一街”引领时尚和现代消费高地的个性魅力。一是有针对性地引进国际国内顶级商品品牌,着力发展品牌专卖店,引进异国餐饮,强化高档休闲娱乐功能,凸现解放碑商圈高端商品和服务的高集聚、高档次和高品味。二是围绕商贸中心区建设,引导培育新型商业业态,大力发展连锁便利、折扣商店等新型业态。三是综合利用市场、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大调整力度,将不符合发展导向和目标的业态逐步调整出去,充分实现解放碑商圈的品牌价值和效益。

㈢推进重点商业建设项目,调整结构,提高层次。

我区新一轮商贸发展将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重大商业建设项目的推进,对已有资源的整合,增强新的吸引力和发展动力。

1.积极推进主要街区建设,形成新的商业亮点。

⑴整合利用长滨路沿线珊瑚公园、滨江公园、川道拐等休闲娱乐设施,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明确功能定位,打造川道拐老街休闲娱乐区。

⑵加强朝天门市场环境整治,进一步整合朝天门广场、朝天门市场、朝天门码头,湖广会馆、规划陈列馆、洪崖洞民俗风貌区等各类资源,打造“朝天门商业旅游文化休闲区”。

⑶抓好嘉滨路重要节点商贸资源整合和潜在商贸资源利用工作,培育和打造水上步行街。充分利用嘉滨路沿线市政、环卫等部门的已有场地和设施,发展餐饮、娱乐、休闲业。协助做好洪崖洞民俗风貌区商业项目招商及开街庆典策划宣传工作。

⑷着力打造特色专业街,调整七星岗精品家居装饰一条街的经营品种,促其错位发展,推进以华夏产权交易市场为主的人和街二手房交易一条街建设工作,培育泰古广场旅游、文化、艺术品市场,提升东方女人用品一条街档次,巩固鹅岭汽车一条街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全力推进大坪商业副中心建设。利用大坪地区已形成的嘉华、莲花国际、华宇广场等商业设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购物中心为依托,发展特色超市,配之以各种专业店、专卖店以及餐饮和娱乐设施,在为周边居民提供日常生活需要和休闲需要的同时,着重提高大坪地区的集聚辐射能力。

3.紧紧依托上清寺至两路口沿线的*三峡博物馆、人民大礼堂、文化宫、少年宫、大田湾体育场等资源,引导培育发展健身、旅游、休闲业及便民购物等服务业,形成该区域特色发展。

4.扩大以得意不夜城为中心的较场口中央娱乐区(CED)的影响力、集聚力,改造完善周边的景观、灯饰等配套环境,修建音乐广场,定期举办各种音乐娱乐节目,逐步扩大八一路二期及周边地区的泛休闲娱乐业比重,增强和扩大夜间消费市场。

㈣积极发展会展经济,培育会展品牌。

打造*区标志性会展活动,办好旅游节、都市消费节、啤酒艺术节、国际服装节、禹王庙会等重大品牌节庆活动。在解放碑适时举办时尚品牌展示活动,打造西部时尚展示平台;组织举办菜园坝市场群金秋商品交易会,积极搭建工业、农业产品市场交易平台;引导对星级以上宾馆会展功能的开发,吸引国际国内知名会展活动来我区举办。

㈤加强市场监控,建立完善市场监测调控体系。

1.着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经营氛围。针对商贸流通领域各种新情况,严格按照相关法规、行业标准和服务规范,依法治商;强化商委、工商、质监、食品药品监督、卫生防疫等部门的协同配合,开展专项治理和综合执法,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不正当竞争等违法违规行为;公示有严重不良经营行为的企业,依法维护市场经营秩序。

2.建立健全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加强重要生产资料和肉类、粮油、食盐、食糖、蔬菜、成品油等生活必需品的市场监测、预警和调控,把握市场景气指数和国内外市场行情,建设市场信息快速反应系统,制定重要生产生活必需品市场异常波动应急预案。

3.继续实施食品放心工程。严格推行食品行业管理规范,严把食品市场准入关,建立健全包括酒类在内的食品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相结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确保消费者放心消费。

4.推进商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商贸流通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兴“诚信经商”之风,严守职业道德,做到诚实守信、童叟无欺。开展诚信市场评比和创建文明市场等活动。规范发展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充分发挥其行业自律作用。

㈥加大商贸服务业的统计力度,完善商贸业统计体系。

加强商贸统计,积极推进现代商贸业统计调查方法改革,探索建立商贸服务业的统计指标体系,重点加强对区域新兴服务业发展的动态统计,全面、准确、及时反映我区商贸业发展特点和水平。

四、工作措施

㈠加强领导,狠抓落实。

区商贸流通发展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责,加强对全区商贸流通工作的统筹和指导,提高决策水平和服务质量。相关部门务必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商贸流通业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转变职能,狠抓落实,明确目标和措施,大力推进各项重点项目,通过定期召开商贸流通领导小组会议,完善协调机制,解决实际问题,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㈡规划先行,强化商贸发展规划的权威性。

细化落实“*”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的权威性,增强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与商贸流通发展规划有机结合。加强对商业设施布局、建设和商业业态选择的调控和指导。控制房地产开发商、投资商将商业用房的同一楼层划小拆零销售。对区域内新建商贸设施的使用,要提出导向意见,凡符合我区商贸业发展导向要求的,要积极支持;对不符合的,要限制发展,并予以逐步调整。

㈢围绕商贸中心发展,加大商贸配套环境建设力度。

围绕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大投入力度,在增加商业项目建设的同时,注重结合消费需求多元化趋势,建设一批与其配套的灯饰、景观和市政设施项目,改善和提升商贸业硬环境,促使消费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增强我区消费环境吸引力。

㈣加快商贸业发展的政策研究,探索扶优扶强机制。

商业作为竞争性行业,主要依靠市场自身调节,但要强化商业的有序发展,必须加强对商贸的政策研究,引导和扶持一批重点商贸流通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扩大政策适用范围,延伸政策扶持领域,运用各种调节手段,促进我区商贸健康有序发展。

㈤积极推进商旅文产业结合,加快形成新的综合竞争优势。

利用各种标志性主题节庆活动和时令季节等特征,组织商贸企业开展各类主题营销活动。对重点地区开发、重点项目建设以及业态调整,坚持商旅文的融合,促进三大产业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