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4 16:58: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生活化教学理念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高中历史;生活化教学;应用实践;教学评价
1.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创造来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有别于初中阶段的教学,不只是简单地识记知识,对学生还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比如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认知、把握和应用。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当能够准确把握历史发展规律,需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本质。然而,历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理解难度非常大,这就要求老师必须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场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以《“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教学为例,战国时期的学术流派非常多,思想主张大相径庭,学生记忆难度比较大,容易混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创设一些形象的教学情境,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话剧表演,带学生穿越历史,让学生饰演诸子文豪(需注意的是按时展的先后顺序,依次登场),然后聚在一起,进行一次别开生面的、穿越历史的现实生活版的百家争鸣,用个人的思想说服其他各家。教师通过组织学生扮演、辩论,可以使学生加深对“三教九流”的思想主张的认识,有利于学习记忆。
2.采用生活化的教学形式来提高教学效率
高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过程中,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应用实践,实际上就是要将教学模式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此过程中,老师应当重新审视和定位自己和学生的关系,并且适当延伸和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以《》为例,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现场辩论赛,将学生进行分派,即洋务派、顽固派,然后事先安排学生搜集材料,采取小组成员合作的形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活动筹备中来,派代表辩论,以体现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学习热忱。再如,在《近代物质文化生活的变迁》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婚俗变化方面的内容教学实践中,可以利用《一对恋人的悄悄话》这一历史短剧的形式,使旁白声情并茂、表演绘声绘色,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在“乐中学、在学中乐”。以上生活化的教学模式应用,可以让学生将原本比较枯燥、抽象的历史名词用个人的语言表达出来,使课堂活起来,提高课堂的持久生命力。
3.教学评价生活化实践
教学评价是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能够有效促M学生的学习,对于提升历史学科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学评价作为必要一环,也要趋向于生活化,使学生感到亲切、暖心。第一,评价内容避免单一。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一定要全面、综合、生活化。在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基础上,应当立足三维目标,不断提高对学生的评价要求。实践中,应当针对知识、技能进行评价,重点在于知识的理解应用、感受体验。针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应当侧重于决策、解决问题。至于价值观以及情感观的评价,应当更加侧重于学生的兴趣、情操,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二,评价方法应当多元化、生活化。历史教学评价过程中,建议采用档案袋评价方式,老师指导学生充分反映个人的学习状况,按情景实物材料(如历史制作、小论文以及考察报告等)进行档案袋评价。在此过程中,还可采用表现评价法,该方法更加侧重于质性、过程的评价。比如,《重农抑商政策》一文中的相关政策利弊讲解时,辩论赛是比较好的选择,学生慷慨陈词、针尖对麦芒,可以提高课堂活跃度,提升他们的材料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样的评价更加客观、更加生活化。
生活化是当前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是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我们应当将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优化教学课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杨 波.谈谈高中历史教学中加强生活化教学应注意的问题[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12):181-182.
[2]童乐敏.生活化教学理念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新课程(下旬刊),2015(9):49-50.
关键词: 初中作文教学 生活化 实施策略
所谓“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以学生现实生活世界为写作对象,从丰富学生习作内容着手,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习作热情,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运用语言表现生活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简言之,“作文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践行“生活作文”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实施初中作文教学生活化应把沟通习作与生活的桥梁作为研究与实践的重点,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作文,指导学生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来反映现实生活,并在练习作文的过程中做热爱生活、热爱写作,有高雅品位和高尚情操的人。
一、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指导思想
首先,我们看看叶圣陶先生关于作文教学的论断:“教学生作文,老师先要自己明白为什么写作,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为了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息。”“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预备方法。”叶圣陶先生的这些著名论断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生活与作文的密切关系。
其次,课程标准积极倡导作文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四学段的“阶段目标”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二、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首先应实现作文题材生活化
作文,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作文是因为生活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以写实为基础的、为交际服务的实用化作文,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不可分离的联系,即便是虚构的纯文学作品,也应取材于现实生活。笔者认为,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首先应实现作文题材生活化。赤橙黄绿青蓝紫,生活充满七色阳光,作文题材自然也是丰富多彩的。
针对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现实问题,语文教育专家相继提出了“作文命题的交际化”、“作文类型的实用化”等作文教学策略。那么,从作文题材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还应提倡“作文题材的生活化”的教学策略。笔者所说的“题材”,是指学生习作时为了表现主题、实现交际目的、增强表达效果而选用的事实素材。这些题材以整体描述或者片断引用的方式将习作充实起来,使习作内容有血有肉,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论述道理有根有据,从而增强习作的表现力、感染力与说服力。笔者所说的“生活”,包括初中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所社会生活,主要涵盖他们社会生活的见闻经历、平时所议的新闻时事、最爱探讨的人生话题、时常憧憬的未来图景、交往建构的人际关系及校园家庭的生活琐事等。笔者所说的“生活化”,是指初中生习作题材的选择尽量来源于他们所熟悉的现实生活。只有这样,学生在运用题材表达习作主题时,才会胸有成竹、左右逢源;也只有这样,初中生在生活中选择习作素材时,才会取舍有度,运用自如,而不至于望而生畏。
当然,要实现作文题材生活化,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引导。初中作文训练的内容方面也彰显了作文题材的生活化理念。利用这样的教材组织作文教学,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把学生习作往作文题材内容的生活化方向引领。
初中作文教学常常通过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四种体裁样式,训练学生的作文能力。在记叙文训练方面,教师如果能坚持不懈地引导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记叙文的题材内容就会自然而然地实现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融合;在应用文训练方面,教师要将应用文的种类选择控制在学生可能接触与使用的生活范畴之内,例如书信、报告、请示、申请等应用文种类等;在说明文训练方面,要引导学生选择熟悉的题材进行训练,要注意通过新颖的命题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议论文训练方面,则可以引导学生针对班级、学校或者社会上的某种现象或陋习,发表议论,各抒己见;也可以引导学生就老师教育学生、家长管教孩子及孝敬老人、建设和谐家庭、环境治理、打造温馨小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这方面题材内容的议论文训练,学生有感同身受的生活体验,能够调动生活储备,有助于发表出自内心的观点与态度,写起文章来自然会得心应手,走出“捉襟见肘”、“闭门造车”的困境。
三、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实施作文教学生活化符合学生的发展需要和作文教学改革的需要,能够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热爱生活,实现“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作文与生活的关系,注重生活体验,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味,流露出真情实感;能够有效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提高习作的自信心与习作水平;也有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作文教学能力。
作文教学生活化的有效实施,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作文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的基础之上。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要以友善的态度,给予学生温馨的人文关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通过习作命题的生活化、作文题材选择的生活化,最大限度地将作文教学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关注周围世界、关注社会变化。唯其如此,才能够给予学生体验生活与自由习作的时空,才能够调动学生捕捉素材的灵感,激发学生富有创意的表达热情。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中数学 高效课堂 建立措施
构建高中数学高效课堂,离不开师生们的共同努力。教师的教学效果决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能力影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必须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切实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构建高效的数学教学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效课堂是相对传统数学课堂教学而言的,指的是在日常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在数学教师的引导下,按照高中数学教学大纲,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高中数学的高效课堂就是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爱上数学,学会数学学习的技巧。
一、建设高效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数学学科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教师教学的难点。为什么在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数学高效课堂建设会如此受重视呢?在高考中,数学学科占据很大的比例,理科200分、文科160分。从应试教育角度出发,无论文科还是理科,都可以说得数学者得天下。而且,高中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其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主导。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是主讲,也是课堂的主角。通过高效数学课堂的建立,学生们数学学习积极性得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得以保证。建设高效数学课堂是符合学生需求,响应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号召的关键。
二、高效数学课堂构建策略
1.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导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高中生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丧失数学学习积极性,产生厌学情绪。笔者从长期的高中数学教学实践出发,发现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缺失是学困生的主要成因。所以,要想构建出高效数学课堂,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践证明,生活化数学教学情境的构建,可以有效地活跃数学课堂学习氛围,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情境,使课堂导入变得更加高效和直接。将学生身边的事例引入数学课堂教学,为学生们创设课堂讨论的生活化情境,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实现高效数学课堂的建立。
2.改善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想构建高效数学课堂,高中数学教师必须改善传统的数学教学结构,提高数学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在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中,复习、预习、教学、习题、测试等等都是叠加在课堂时间之中的。教师将课堂时间进行合理规划,突出课堂层次和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教学组织设计上,教师必须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自身智力水平和学习水平,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结构。在课堂结构设计中,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建设完整、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从课前预习、课堂训练到课后回顾等等环节,实施高效课堂策略。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对数学高效课堂的建立同样功不可没。多媒体技术以其容量大、展示方便、趣味性强,获得了众多师生的热捧。在图文资料、多媒体信息的协助下,高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了有效提高。不管是规划课堂结构还是多媒体技术的运用,都是以改善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效率为宗旨。
3.转变教学理念,寻求高效教学方法。在高中数学教职人员的努力下,一系列高效的数学教学方法不断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多媒体技术教学法等。总体而言,这些高效教学策略都是围绕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转变高中数学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实施的。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师主导,学生们只是课堂的配角和听众。但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则处于主导地位。要想实现高效数学教学课堂的创设,教师必须以服务学生为教学理念,通过教学角色的转换,让学生们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在每种数学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实际教学需求出发,结合学校教学的实际条件,选取行之有效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问题一:重视现代多媒体的使用而忽视传统教学手段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但是采用多媒体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工具,它是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服务的。在某些具体内容教学上,并不一定比传统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效果来得好。所以我们在构建生活化课堂上,千万不能把多媒体运用看作是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同时,我们也要防止由过去的“人灌”转变成“机灌”,要切实从教学情境创设上下功夫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对策分析:全方位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教育者必须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教师在多媒体课件素材资源选择上,要考虑到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学校实际等多种因素,尽量运用学生身边事、国内外重大时事。在多媒体素材展示形式上,注意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的合理运用,并对课件的背景、文字段落格式、色彩搭配等进行合理配置,以期达到更好应用效果。
问题二:重视素材数量,不求教学质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方式而形成的。这就要求教师一要大力开展情境教学,在提供的近乎真实的情境中帮助学生实现意义建构。二是要构建基于资源共享的新型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受到信息资源掌握程度的影响,教师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详实的资源背景下充分体验自主探究的乐趣。有些教师认为新课程背景下有效开展教学必须在生活化课堂中展示更多更丰富的资源,片面的贪大求全,结果学生无暇顾及素材全貌,所以资源是共享了,但是教学实效则是非常的低。因而我们在选择新课程教学素材时要充分“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合理构建符合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的教学情境。
对策分析:“生活化课堂”中重点关注的是学生的生活。一是真实的生活,即学生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二是现在的生活,即现实国内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现象、行为及蕴藏在其背后的理论。三是学生可能的生活,即学生在未来走上社会时可能面临的工作、生活和学习。
问题三:过分重视外在形式而忽视教学实效
新一轮课改的核心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就需要彻底转变传统的由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说学生做的教学方法,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然而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只注重课程生活化的形式,而忽视其内涵。“课程生活化”是为了降低思维难度,激发学生兴趣,转变学习方式。因而课程的“生活化”虽有“美丽”的外衣,却难以产生好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解“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这一框时,视频导入新课后,通过几大页的海尔集团发展的文字材料,利用余下的时间进行整个班级的分组讨论,讨论很热烈,学生总结的海尔集团发展的原因也很多。但是最后教师并没有进行适当的教学目标的总结。从表面上看,这位教师充分利用了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形式新颖,但是并没有通过一定途径让学生明确重点难点,因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
对策分析:教学方法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按照现代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在一定的与现实相同或相近的教学情境下,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来内化新知识的过程。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扮演指挥者、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所以,要弥补教学方法与教学实效之间的矛盾,必须构建基于共同生活情境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关系是平等和谐的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必然是符合学生展示个性需要的,又能促进学生自由平等发展的情境。再次,教师要通过自己角色的扮演,充分展示自己在性格、学识、人格魅力等方面的优势,通过言行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问题四:重视成绩考核,忽视全面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初期,不少地方仍然是“旧瓶装新酒”,仍然是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并没有使终结性评价让位于形成性评价。新课程在教学目标中提出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达成时就要求打破过去“教师中心、知识中心、书本中心、应试中心”的片面评价体系,形成评价观念、内容、主体、方法、标准相互联系、协调统一的开放评价体系。真正有效的评价中,评价主体应由教师评价让位于师生民主式评价,自评、互评、组评、师评结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初中作文 教学现状 问题分析 生活化教学
过去的初中作文教学采取封闭式的教学方式,仅仅在有限的课本内容中寻找写作的素材,这样的作文教学脱离实际,教学内容狭窄,写作成为“无本思源,空洞无味”,学生绞尽脑汁编写故事,久而久之,学生写作能力就会下降。
一、目前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学生对于写作存在抵触情绪
写作应该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通过写作将自己对事物或者所见所闻通过优美细致的文字来表达出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古代文人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是对现实生活观察的基础上使用夸张的手法,使文章显得更加优美。今天的初中学生,在对写作是否感兴趣的调查中,有60%的同学不喜欢写作,认为写作是一种负担。由此可见,学生对作文教学已经形成了抵触心理和恐惧心理。
(二)作文内容缺乏真实情感
写作就是将自己内心的想法通过文笔的渲染表达出来,供大家欣赏,只有这样,才能写好作文。但是,在我们平时作文写作中经常出现作文“造假”和模仿别人写作内容的情况。例如,在作文《我的父亲》的写作中,许多学生套用朱自清的《背影》模式,写作的内容明显脱离现实,脱离实际,而且在一些核心句子和修辞上与《背影》完全一致,致使学生的论文“假、大、空”,许多学生不愿意在写作中讲真话、说实话,不能在文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造成许多学生“造假”的主要因素是写作的要求过多,而且学生对写作对象的观察不够仔细,生活体验不足,形成“无米之炊”的局面,学生内心表达脱离现实素材,缺乏写作的灵感,写作中无话可说,无法正确清晰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只好胡编乱造来应付教师。
(三)学生写作十分困难,积极性不高
许多学生认为写作的难点在于没有可写的素材,缺乏写作的灵感,即使有了写作的素材也不会对写作对象进行叙述和准确地抒发自己的情感,无法用单纯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在对一名学生的访谈中,学生认为自己所写的作文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很少经历,就算是经历过,但是观察不够仔细,没有形成深刻的记忆,无法准确表达。这说明了初中生的写作素材非常缺乏,没有写作素材或者缺乏写作素材的写作显得单调乏味,学生“两点一线”的生活使学生缺乏对于生活的观察和体验,因此,学生的头脑缺乏编造故事的内容,便无法写出精彩的文章,写作手法的缺陷也限制着学生的写作效果。
二、初中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应试教育根深蒂固
传统作文教学的最大问题是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写作变成了机械枯燥的应试训练。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分数作为教学的中心使教师逐渐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培养,以考分为目的的写作教学是一种严重扭曲的语文教学思想。在语文试卷分值的设计中,作文分值占据很大的比例,这使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的教学计划都是以考试为中心,考试中的作文习作方向决定了初中生在平时的教学训练中选择何种类型的写作方式和培养什么样的情感表达能力。一些学生为了取得作文高分,会在考试前去背一些优秀的作文,将一些不存在的事实在试卷中表达出来,显得作文具有功利性。
(二)教师教学理念相对滞后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知识和思想的传播者,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从毕业之后进入到学校教学,很少有机会再次深造和培训,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地战斗在教学一线,久而久之,其教学理念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依然以主体地位居上,师生之间不能够平等交流,教师缺乏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部分教师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控制过严,使学生无法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真实的内心感受,阻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三)家庭教育相对缺失
作文教学不仅仅需要大量真实的写作素材,更重要的是需要语言的积累和情感的培养。许多家长经常忙于工作,对孩子的教育不够重视,只是关心孩子的生活问题和考试的成绩,很少对学生的写作进行指导,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词汇的积累等具体事项更是漠不关心,导致学生语言平淡,情感贫乏,无法支撑学生写作。
三、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对策
(一)作文教学回归生活
文章是一种对生活和心声的反映。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也是千变万化的。写作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学生在写作文时应该抱着为了反映生活现实而写作,不是为了分数而编造生活事件来进行写作的态度。写作教学如果脱离现实生活,会让学生对于生活的情感变得淡薄,学生对于现实生活缺少真实情感,让学生自主思考的思维产生钝化,这种错误的写作理念正是造成学生作文“假、大、空”的罪魁祸首。在进行写作时,要让作文回归生活,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进行创作。让作文和生活融为一体,通过丰富自身生活经历,提高写作内容的精度,改变无源之水的困惑。
(二)教师主动引导学生感悟生活
教师在进行作文生活化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不断地观察生活,学生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对于生活中大小事情的思想意义进行捕捉、洞察和发掘,在平凡的生活中品味哲理,丰富自身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取材,从自己熟悉的、轻松的生活写起,写出自己的所闻所想,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情感,创造轻松、略带欢乐的课堂环境,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拓展写作思路,充分表达自身情感。
(三)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名著中感悟生活
论文摘要:在新课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掘、整合生活素材,将其融入课程知识,这将有利于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要用心筛选生活素材,构建学生内在的心理体验、感悟,要创设多元化、个性化、生活化情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体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要求,重视教学在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效果,将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中,以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结合的课程模块。而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堂教学应设计一个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因此,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行的教材,以学生实际生活为依托,合理整合课程资源,把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活化课标教学。
1,新课程教学中‘.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含义
首先,“贴近学生”是指教学活动贴近学生的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高中学生在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呈现新情况、新特点。另外,由于高考升学压力大,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存在不同问题,家庭经济条件有贫富之分。因此,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的理论知识和德育理论,还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思想和心理的现状,关L经济贫困学生和学习困难学生,帮助他们解决成长的烦恼和困难,进而引导学生树立自信。
其次,“贴近生活”是指教学内容要围绕学生实际生活。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新课程教学实践应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应当贴近我们的实际生活,尤其是贴近学生生活。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讲的基本观点,讲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要讲我们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讲学生身边的人与事。这样,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就不是空谈理论,而是具体的,具有指导作用。
最后,“贴近实际”就是贴近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贴近实际”要求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说明理论,最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在课程内容生活化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细心发现,挖掘生活素材,一定要对生活素材进行认真筛选,力求内容丰富,品位高雅,引领学生在这种生活背景中进行体验,使学生能自主获取自身发展的资源和力量。这样,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能透析事物本原,领悟生活真谛。
2如何将生活化素材引进高中思想政治课
一是挖掘、整合生活素材,引发学习动机和兴趣。新教材体系在编写上以生活为主线,删除了繁、难、偏、旧的东西,增加了生活实际和时代内容,充分体现了生活性和时效性。通俗易懂,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知识生活化,客观上,为我们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然而,生活是经常变化、发展的,有些教材内容中的生活事例,离学生现在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滞后性强,证明力弱。如果教学中,不适当加以改变、整合,不仅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有时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例如:在讲《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的途径(继承和创新)时,结合广东实际,以凉茶为例,它是怎样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和发展的。学生的兴趣很快调动起来,甚至有的学生要求自己说一说。在课堂教学时,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例代替教材中的离学生所处的实际生活环境较远的事例,更易引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学生更易理解教材的理论观点。
二是筛选生活素材,使学生体验感悟。生活素材是构建学生与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课程知识是前人从客观实际中概括出来的抽象概念、原理、观点等,它与学生的生活世界距离太远,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使课程内容体现出生活时代信息,选择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材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背景中去寻找知识原形,使生活情境成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文本知识的桥梁和纽带,促使其知识的内化和建构,使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生活《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时中,我受到《老汉杀鸡》漫画的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创设,我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是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还是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浓厚的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在生活中感悟到抽象的道理。
三是课程内容要紧贴学生的身心发展状况。课程内容要在知识、思想上、心理上与学生的经验储备、个性特点和思维水平相适应。因而,只有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的生活素材来创设教学情境,才有利于引导学生真实的情感体验,才有利于学生道德内化,帮助学生化知为行。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重视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状况来筛选生活事例,不注意贴近学生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材料;而用成年人的生活来取代学生的生活,这样,无法让学生获得有效的生活体验,也难以使课程知识内化。例如在讲授“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我让班上的六个学生排演了一个小品,他们中的小张同学过生日,他们五个准备怎么庆祝他的生日。这五个同学有的说要送给他一个90元钱的大蛋糕,有的准备送给他一支钢笔,小张本人也表示要花上个四五百块钱好好请他的这几个小伙伴。表演完后,我让班上的其他同学对他们各自的做法发表一下意见,同学们踊跃发言,指出他们各自消费行为的合理之处和不当之处,然后我及时地将课本上本节的知识点拨出来。这时既让学生深人地理解了知识,又让6位同学得到了感悟: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消费观,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了言传身教和结果。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亲切感,且接近了其文本与学生的距离,有利于学生从生活体验中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感悟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生活。
四是创设多元、个性化的生活情境。经济全球化、政治多元化、文化多样化是今天时展特征。人们的生活也随着时展而日益丰富多彩,异彩纷呈。人们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多彩多样的。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去体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让课程内容回归学生多元化的生活中去,不能将学生的学习生活定格学校内这一狭隘的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能促使学生学习进步、努力发展,还能促使学生情感丰富,个性完善,兴趣多样;能在多元化生活体验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办事。如果教学内容创设的生活情境局限,或割裂和肢解学生丰富多彩的多元化生活,这既难于使学生学习生活有滋有味,兴趣素然,又无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科学规划,认真实施,发动学生走出校门,进人工厂、农村、市场、机关单位等进行调查、访问、拓展视野,定期邀请专家作报告等,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丰富了生活,开拓了思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学习方式,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能力、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它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学习的内容或相近领域选择研究专题,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发展性和创造性能力为核心,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和完善人格为中心,以主动参与、协调合作、自主发展为主要特征。在政治课研究性学习中,主要以作调查、写论文报告等实践活动为重要途径,以必修课和活动课为载体,引导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互动,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关注社会,关心国家和人类的前途。如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一节的教学中可以就当前的新闻热点“农民工权益保护”、“都市繁华街区流浪乞讨人员管理”、“教育均衡化”等来讨论追求“社会公平”下的效率。如适度合理消费一节中,我们可以适当的设置一些子课题如:“绿色消费之我见”、“三代人的消费结构变化“、“中学生的高消费面面观”、“中学生名牌消费分析”、“寄宿制学生消费结构分析”、“中学生高消费剖析”、“现代消费方式与勤俭节约的辨证统一”等等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的基础上懂得了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中学生消费之我见”、“农民工与城市发展”、“贵族学校与教育均衡”三个专题,通过6课时的多种形式的研究,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和成果。在这一连串的研究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
关键词:小学合唱,主角,互动“复式”教学,回归生活
合唱是建立在互相协作的基础上的音乐艺术,是歌曲歌词意境分析、曲调调整、音色统一的聚合过程。论文大全,回归生活。合唱培养的是小学生的理性认识上的协作能力以及感性认识艺术的感染力,如何发挥出合唱的重要作用,怎样才能做好小学生的合唱教学工作,已成为小学音乐教师关注的重要话题。论文大全,回归生活。
一、合唱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合唱教学是小学时代的音乐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种提升小学生品位修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综合艺术成分。它不仅仅是一种互相协作的集体艺术,也是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检测自我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每个小学生都是课堂的主角。这种放开与自主掌握型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小学生内在音乐潜能的开发以及独立思考心智的培养,也是小学生学会自我学习的最便捷的渠道。
新一轮课程改革也指出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它反映的实质是让学生做主角,改变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状态,展示出学生对音乐知识的驾驭与领导位置。论文大全,回归生活。论文大全,回归生活。传统的小学合唱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一个课堂的“聆听者”,教师说什么,学生就记什么,至于学生理解与否,教师无从知晓,因此,“填鸭式”教学便成了传统教育的代名词。不容否认,这种教学方式注重的是对小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而忽略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作为音乐教师要认识到,音乐知识只是小学生学习的素材,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是教师“授业解惑”的关键所在。
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合唱的主角其实是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而“主角”的教学前试验教学法,则是小学生已获得的知识经验与合唱技巧的认知发展水平的“试金石”。试验教学法的实质是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合唱试验的机会,是帮助小学生验证在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合唱知识与技能、合唱思想和方法的过程。教学前的试验教学法是把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落到了教学的进程中。学生能唱的,让学生自己尝试一下,学生能想到的技巧和方法,让学生自己实践一下,真正做到把合唱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在合唱《好月亮,你走得这样静悄悄》一课中,教师事先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感受三度音程的音响效果,通过练练唱唱,将歌曲中要出现的音程关系让学生事先接触;而在课堂上,教师也是通过练练唱唱,让学生自己学会各声部的旋律,然后再小组合作或同桌合作,试唱双声部的旋律,最后再是教师进行指导纠正,这样的教学方法,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消除了学生对合唱歌曲学习的恐惧感,最后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合唱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这种教学前试验的理念,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尝试中发现对合唱知识与技巧的不足之处,从而实现对小学生合唱知识的学习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二、合唱氛围的营造——“生活”教学法
合唱是在多个人声相互配合下,完成的演唱艺术形式。小学生合唱的意义在于自由中的约束,个人演唱是在具备演唱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发挥,而合唱则更是注重小学生的协作、互助、配合能力的培养。我们知道小学生正处在成长的重要阶段,具有很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学会运用鲜活的教学实例去引导小学生进行更宽角度的创造。论文大全,回归生活。鲜活的教学素来来自哪里呢,答案是实际的生活。小学音乐新的课程改革要求:不管是在音乐课程设置还是教师教学上,都要把小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作为出发点,以音乐教学回归生活为突破口,力求在实际生活的环境中,使小学生的情操得到熏陶,实践与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生活场景的构建,有助于提高小学生对音乐知识的共鸣度,他们可以及时的应用生活的中例子去验证所学的知识,也可以用知识去丰富自己的实际生活,从而让小学生从小便成为了生活和学习的主导者。生活化生活场景,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小学生在生活化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参与与收获的快乐。
我们知道合唱艺术和生活场景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内在联系,因为有了合唱艺术,生活场景才会更加生动与真实,因为有了生活场景,合唱艺术才能有更宽阔的表现空间。在合唱教学中,生活场景的设立可以把小学生思维不由自主的融入到生活中,从而培养了小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浓厚兴趣。例如在教学《绿色的祖国》一课时,我们不妨把教学的视角转向生活,首先应用生活化的道具为学生创设一种意境,如塑料的小绿树等,接下来教师开始提出问题,让小学生思考,如让学生描述一下自己对绿色的认识等,然后,教师再分别展示不同季节小树树叶的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近距离感官与观察,并对此展开讨论,增加小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让小学生在融入到歌曲的意境中时,气息平稳,并随旋律线的起伏自如地进行演唱。
音乐教学生活场景的构建,实质上是应用生活的模式去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的欲望,使小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得到生活的肯定与认可,从而让小学生懂得知识的价值所在,对于小学生更好的生活与学习打下了良好了基础。
三、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复式”合唱教学法
在小学生合唱教学过程中,互动教学模式本质上来讲是合唱前学生“教”学生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步骤是:教师在进行歌曲合唱教学前,首先把小学生分层若干个小组,让他们进行分组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与学习,例如《我们的田野》的这首歌,让学生讨论一下,在合唱过程中如何做到对力度、呼吸、咬字、速度、情绪控制等;在听录音中播放该歌曲时如何打拍子,如何听出歌曲的拍子,并能跟着歌曲录音进行边听边打拍子;以及如何进行气息训练的等。其次,提出“小组复式”合唱的理念,通过互动讨论,不但实现了学生对知识点的传递与补充,而且还增进了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此同时,讨论的结果也为教师进行下一步的课堂内容的“小组复式”教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小组复式”教学法是以互动教学为基础的,通过互动学习,教师获得到不同小组内的同学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的信息,针对此信息设计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并使该目标都能贴近于各个小组小学生学习的“发展区”,然后进行分层次指导与教学,让小学生在尝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成功喜悦的同时,获得更大程度的发展。例如,在《让我们荡起双桨》课中,教师先对全班进行了大致的摸底工作,然后从简单的旋律开始入手,让学生陶醉其中,接着教师又加重歌曲的旋律难度。特别是二声部的地方,从单音开始练习再到音程的练习,从单小节的练习到多小节练习,练习的难度都是从不同的层次出发,从不同的层次设计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更好的解决二声部中出现的歌曲难点,可谓是一举两得。
互动模式的“小组复式”教学法注重的是每个小组的差异化培养,也是消除各个小组差异的最便捷的途径,简而言之,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合唱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将自学后的观点及时的在小组内交流与沟通,在小组内交流完成之后,各个小组并对知识的获取量与理解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因此,在下一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上对小学生实行分层次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小组都能在自己掌握的内容的基础上,获得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小组分层教学,是以组为单位进行的,解决了传统模式“满堂灌”的教学弊端,通过小组差异化的培养,来实现对小学生对知识的整合与提升,进而促进全班小学生的共同进步。论文大全,回归生活。总之,“小组复式”展示的是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并运用分层次的理念来进行教学,旨在在班级的氛围中和教师的指导下,逐渐缩小小学生学习之间的差距。
在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学合唱教学应在注重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小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小学生在合唱中主角位置,并运用生活化的教学实例和素材,带动小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热情,让小学生在参与与互动中进步。与此同时,互动模式下的“小组复式”教学法在课堂的应用,不仅实现了小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知识的共享,而且分层次教学理念也促进了班级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景艳;合唱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年02期
[2]吴灵芬;对中小学合唱艺术教育的思考[N];中国艺术报;2009年
[3]李薇;关于中小学生合唱艺术素质培养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陈玉丹著.音乐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