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4 16:58:3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业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农田保护,建设用地,目标对策
随着固始区域化经济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制度的不完善等重多因素,是导致耕地损失根本原因。因而我们固始的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村保护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耕地田的数量在减少,质量在降低。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固始县政府已在逐步加强耕地工作,切实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和整体保护,将质量好的土地优先用地农业,特别是粮、棉、油等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大力整治中低产品,增加农业收入,提高土地产出率,通过土地整理、复垦与开发增加耕地数量,从而在耕地数量和质量两方面保持动态平衡。
1.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是耕地中土壤肥力和水利、交通设施较好的土地,是粮棉油生产基地,是农民的“吃饭田”“保命田”,是一定时期保证人民生活的基本的不得占用的耕地。固始县根据上级分解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的数量指标和本县的实际情况,到2010年全县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确定为138524.61公顷,保护率为86.98%。论文参考网。县政府将基本农田规划中的耕地数量指标和保护区布局向各乡分解下达,各乡负责落实,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论文参考网。基本农田保护区以乡(镇)为单位进行化区定界。由固始县国土资源规划局与农业局组织实施,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县政府统一设立保护标志,并予以公告。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由国土资源规划局建立档案并抄送农业局。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后,必须经上级政府组织验收方能生效,县政府要求各乡(镇)把保护好基本农田列入政府日常的工作。论文参考网。
2.严格控制各项建设用地
严格控制城镇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城镇发展用地尽量少占耕地,不占好地,占用的耕地必须进行补偿,对能源、交通、水利等建设项目用地本着节约用地原则,统一规划,合理安排。为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对砖瓦窑等工矿废弃地和村庄空闲地、废弃地、边角地进行整理复垦,加以利用,同时,逐步对旧村庄进行改建,提高土地利用率。
3.规定保护区内的严格禁止行为
《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禁止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果业和挖潜塘养鱼。基本农田保护区内设立保护区标志,并设立公开告示保护区内的严格禁止行为。禁止行为包括:单位和个人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建窑、建房、建坟或者擅自挖砂、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弃物等擅自将保护区内的耕地转为非耕地的行为。一经发现,严厉查处,按有关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4.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基金
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一经破坏难以再恢复耕种条件。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基金可以使基本农田长期处于保护之中。县政府将保护基金专款用于土地的再造、规划、水利和管理。基本农田保护基金包括:造地补偿费,荒芜费,耕地占用税。建设单位用地除交纳其他用地款外,应交纳造地补偿款。造地补偿款收费标准由政府统一制定,向社会公开,任何单位用地都必须交纳造地补偿款。固始县政府出台文件适当提高征地款,这样可以养活土地资源只开发不利用现象。社会建设项目难免要战胜耕地,适当开发复垦一些耕地,作为后备土地资源,补充到基本农田中。土地开发复垦须要一定的经济条件,一定的时间,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造成符合耕种条件的耕地。基本农田保护基金专项专用,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5.利用耕地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有保持和培肥地力的责任
保持和培肥地力是生产者应尽的责任,对保持耕地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单产有十分重要意义。固始县是农业大县,经济条件不发达地区,大部分农民超出农村,到处打工或从事第三产业,农村中耕地出现荒芜现象,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推选了一系列措施,保护农民利益,提高粮食价格,提高了农民种地的利益和积极性。同时,也相应制定一些奖惩措施,对荒芜田地的农民进行一定的处罚,或签订一定的合同,对于确实有别的生存门路不愿种田的可以将其土地承包给有种田经验的能手,这样可以利益兼顾,又可保持土地肥力。对于土地的种植要注意科学化,机械化,信息化,不能走传统农业的老路。
6.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监督检查制度
政府在宏观管理上一直要紧紧跟上,各乡(镇)要管理好本辖区内的基本农田保护区,组织专门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并向社会公布检查结果。对错误的做法及时进行纠正,对违法用地的单位或个人及时上报县政府进行依法查处。县国土资源局对各乡(镇)进行动态监测,发现问题,联合有关部门立即查处。解决不了的,上报上一级政府解决。保证基本农田保护区的数量和质量。同时,县设立举报电话,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实践告诉我们,保护耕地是一项带根本性、全局性的大事业,仅靠喊口号、讲道理是做不好的,必须有一套有目标、有考核、有问责的过硬制度,从根本上改变耕地保护工作责任缺位的现象。同时,完善和强化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度,全面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新机制。主管部门还要把耕地保护列为重要考核指标,要更多地关注资源保护特别是耕地保护情况,指导基层领导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保护资源的关系。
参考文献
[1]晏涵,刘觉民,任国平,黄怡,刘丽,胡浩怡.长沙市耕地保护和利用问题的探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
[2]张晓玲,关欣,文倩.市(县)级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以醴陵市为例[J].农机化研究,2007,(03).
[3]李典友.我国土地整理中的生态学问题与对策探讨[J].皖西学院学报,2007,(02).
[4]高雅.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非农化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5.
[5]何晓丹,吴钰骅,张敏.土地利用规划中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J].农机化研究,2006,(04).
论文关键词:农产品信息大众传媒传播现状
研究缘起与研究对象
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农业生产者所考虑的是如何把自己的农产品宣传出去、推销出去。所以,当下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最直接最现实的途径,就是解决农产品宣传营销的问题。
虽然事实上农民所依赖的信息传播渠道往往来源于人际传播,但是要实现农产品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就必须要重视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它们受众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实现农产品信息及时而广泛的传播。因此,本文试图对有关大众传媒进行考察,分析其农产品信息传播的现状及问题,探讨新闻媒体对农产品流通和销售应该承担的责任,并就此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农产品信息主要包括农产品的价格、品性、产地、规格、质量、市场分布、流通信息等方面,其中,农产品流通信息主要指与农产品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一切消息、情报、数据、资料等的总称,是农情和商情的综合反映。
从对农民有实际影响的角度考虑,并且为尽量反映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全貌,笔者分别从传统媒体(涉农报纸、农业电视频道)、新媒体(农业网站)中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中央级媒体和地方媒体,对其在2009年3月的部分农产品信息进行随机抽样分析。这些媒体依次是《农民日报》和《山西农民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中国农业信息网和农博网。
传统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状况
作为全国性大报,《农民日报》注重宏观的报道。该报每期共有8个版面,但是并无专门的农产品信息版面或栏目,只有在周三的“市场信息”专刊中,每周定期国内外大宗农产品的价格信息。《山西农民报》每逢周二、周五出版,共16版,其中与农产品产销直接相关的市场信息集中在第10版“种养参谋”和第9版“农村财富”两个版面上。
央视七套农业频道的节目内容比较丰富,向观众提供大量致富信息、科技信息、种养殖技术、成功典型事例等。山东卫视农科频道是全国地方电视台中开通的少数涉农专业频道之一。该频道拥有“乡村季风”、“致富招招鲜”、“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等节目,同时还建有比较完善的网络平台,提供节目在线直播。主要问题有:
报道面过宽,针对性不足。涉农报纸用大量版面来报道国际国内时事新闻,甚至地方农业报纸也有这种情况。3月4日《农民日报》的8个版面中有2个版(第3,4版)刊登的全部巧篇报道都与“三农”无直接关系。3月6日《山西农民报》的16个版面中,有“娱乐”、“新闻天下”、“新闻热点”、“社会经纬”、“参考消息”、“时尚潮流”6个版面与“三农”没有直接关系。笔者认为,虽然农民也需要获知国内外的重大时事政治、经济新闻甚至娱乐新闻,但这些新闻己经通过各种综合媒体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农民可以从这些媒体上获知有关信息。而作为专业媒体的农业报刊,如果再进行报道,显然是一种重复和浪费。
央视农业频道主要涵盖农业科技、致富信息、致富典型、农民工问题、农村问题深度报道等方面,内容非常集中。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从6时到22时的30档节目中有巧档节目与“三农”相关,而这巧档节目中有7档是当日重播节目(主要包括“乡村季风”、“农资超市、城乡大卖场”、“致富招招鲜”)。从节目的时间长度来计算,涉农节目总时长为329分钟,占节目总时长(975分钟)的33.7%。可以看出,山东卫视农科频道的关注点非常丰富。然而,涉农节目数量偏少,重播率偏高,节目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偏低。
偏重各地农产品市场行情的综合性宏观报道。报纸的服务性和实用性距离农民的生产实际需求依然很远。例如2009年3月3日((农民日报》第6版“监测信息”有“批发市场价格周报”、“热点调查”、“统计分析”、“市场现象”、“市场说话”个栏目,共刊发4则蔬菜批发市场上市量消息,4则各地米价上扬消息,2则图片新闻,1则关于养猪业市场行情的预测分析,1则与养殖业有关的玉米市场价格预测分析。这些信息对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并不具有实际意义,因为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复杂,个别地区的市场信息,对于分布广泛的农村受众来说,无疑是杯水车薪,缺乏针对性。
当然,作为全国性报纸,《农民日报》在报道取向上偏重于宏观角度无可厚非。那么,地方农业报纸在这方面又做得如何呢?同日,《山西农民报》的“种养参谋”版共刊发5篇报道和一张山西农副产品市场行情表。“农村财富”版面共有7篇报道,其中有5篇分别介绍了5位农民的致富故事,另2篇则是关于如何理财和防止上当受骗。从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与农产品直接相关的有用信息。
传统媒体与受众互动不足。在《农民日报》、《山西农民报》样本中,并无读者来信来电,或“读者声音”之类的栏目或版面。央视农业频道和山东卫视农科频道也同样如此。究其原因,一是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决定了农民媒介消费能力不足,导致农民接触媒体的机会较少,更难进行信息反馈与交流。二是农民远未树立起信息消费的意识,缺乏和媒体进行有效沟通的动力和能力。三是媒体自身对农民渴望表达的需求不够重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平台,这就使农民无法获得有效渠道来传播自己的声音。
网络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现状
网络媒体的优势在于能够让网民免费各种供求信息,门槛低,信息更新速度快,覆盖面广,信息来源广泛。在各省(区、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中,已有83%的地级和45%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官方网站,其最大特点是权威性和可信度高,统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屋建领地传播各种信息。农博网的投资主体是北京一家农业信息科技企业,集行业在线媒体与专业性农业商务于一体。中国农业信息网中仅“资讯信息”和“服务社区”两个频道就设置了“批发市场”、“供求”、“网上展厅”、“农技推JL‑,“优质产品”、“促销平台”、“价格行情”、“分析预测”等近30个栏目。农博网除开设一般信息栏目外,专门设有“商务”板块,下辖“供应”、“求购”、“产品”、“网店”个栏目。网络的一大特色就是信息传播速度快、更新频率高,时刻保持信息更新是网站的生命之本。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村供求一站通”,截至3月13日12时,当天更新农产品求购信息25条、供应信息30条。与此同时,农博网新增供应信息更是高达419条,新增需求信息高达72条。
在网络媒体中电子商务得到发展,农产品网店已经走进互联网的视野。比如,农博网设立电子商务平台,网民只要免费在线注册,即可开通网上店铺。虽然目前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还远远不够完善,但是我们可以预见其巨大的上升空间。主要问题有:
内容重复。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几乎每一个综合性农业网站都设有“农业法律法规”这一专栏,而每一个专栏里都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在这两家网站中也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3月26日,这两家网站都了“农业部部署2009年定点扶贫及援疆、工作”、“农业部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保障春耕生产用种,加强种子市场管理”等新闻。
信息不够全面立体,图文、视频内容太少。农业生产技术的操作性很强,单纯依靠文字说明无法完整准确地指导农民。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农民很难对复杂的文字说明产生兴趣。因此应该将图片和视频作为农业网站的重要传播方式。然而,这两家网站图文及视频信息很少。比如,中国农业信息网的“农业科技”频道的所有文章均没有配备相应图片或视频。农博网虽然设有“视频”频道,但是其节目大部分是人物访谈、要闻剪辑、会议报道等,没有充分重视农业技术或农产品的推介。
服务性、实用性仍不足。涉农网站基本上仍然处于信息“传声筒”的初级阶段,习惯于自上而下传播信息,还没有将农户的实际需求放到最重要的位置。例如,农博网虽然开辟了“专家在线”专栏,然而其内容并非是专家在线咨询,而是专家个人成就介绍,只是专家的个人风采录而已,没有很好地发挥其专业指导作用。
讨论与对策
囿于样本覆盖范围小、数量少,本研究很难全面深刻地透析大众媒体农产品信息传播之现状,但是我们仍然能够从中窥斑见豹。笔者认为,涉农媒体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推进农产品信息有效而广泛的传播:
加强信息源建设。目前我国涉农传统媒体的信息主要来源于记者的采访报道,直接来自基层生产一线的信息还非常少,所占信息总量的比例很低。这就导致了媒体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农产品信息,而市场又是瞬息万变的,这必将造成信息时效性滞后,从而使得受众大量流失。农业网站的情况也类似,多数没有统一的架构和应用平台,也没有面向农村的、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模式,一直沿用传统网站建设和信息采集方法,使得农业信息资源匾乏。如综合信息多,科技文献信息少,实用技术信息少,可用中文数据库资源零散,不成系统。因此,涉农媒体要广开信息源,充分发挥广大农户、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购销商的信息渠道功能。
推动涉农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报网融合是媒体发展的一大战略趋势,涉农媒体也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在2005年举行的全国农业媒体高层论坛上,百家与会媒体联合提出创建“全国农业媒体联盟”。而一些理念超前的媒体已经付诸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2004年江苏农业科技信息网与《江苏农业科技报》实现报网整合,双方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补贴;高价补贴;低价补贴
中图分类号:F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一、引言
农业是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保障,我国对农业补贴的力度和幅度每年逐步提高,国外对农业补贴的力度更是如此,但是由于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生产情况不同,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形式和补贴环节各有差异,财政农业补贴的政策效果也各有差异。财政农业补贴会影响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把农业补贴分为“高价—补贴”模式和“低价—补贴”模式两种,前者是发达国家农业补贴经常采取的措施,后者是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的措施。
二、发达国家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
1.美国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
美国的农业保护政策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即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和对农业贸易的保护政策,目的都是保障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以及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美国财政农业补贴政策主要是目标价格补贴。
目标价格补贴本质上也是一种最低保护价政策,政府先确定补贴产品的目录,再确定高于市场价格的目标收购价格,以此作为计算差价补贴的基础。其他国家也采用保护价政策,但是美国最早从立法的角度逐步发展形成一整套完善体系。财政对农业的补贴方式、补贴范围以及农业信贷贷款利率等也都纳入了法制的范畴,早在1933年出台的《农业调整法》成为后来发达国家普遍实行“高价模式”补贴政策的基础。2002年美国农业法中对农业补贴做了很详细的规定,新法规定2002-2007年6年的年均法定补贴额高达190-210亿美元,比1996年法定补贴额提高了近40%-50%,也加大了农业补贴范围,最重要的是,该法把“直接补贴”纳入农业补贴的主要项目,也为后期“直接补贴”广泛运用提供了依据。
2.英、法国的财政农业补贴政策
法国对农产品的补贴政策进一步发展,到1957年法国建立了一套“农产品价格指数化”,规定小麦、牛肉等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随着农业所必需的工业品价格和除食品之外的其他产品的零售价格的变动而自动调整,以保证农民的收入不受价格水平影响,这一政策实施以后产生很多的消极影响而被取消,在以后的农业补贴政策不断完善的过程中,政府对农业的保护力度和幅度仍不断加强。英国在实行价格补贴的同时,对农场结构进行改革,增加农场资本补贴、农业合作补贴等,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投入。
3.小结
(1)政府保证价是发达国财政补贴的主要手段。从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来看,差价补贴是主要的手段,不论是美国的目标价格补贴还是法国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化”,都是想通过弥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使农产品的价格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农产品的价格得到补贴,就有可能获得与工业产品一样的利润空间,在有些国家,农业的资金利用率甚至高于工业,农业部门的发展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依靠自己的资金储蓄进行投资,这对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发达国家农业补贴手段多样化且补贴结构不断完善。从法国的“农产品价格指数化”政策来看,农业补贴政策不仅仅涉及价格补贴,还把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等市场挂钩,从而提高农产品的获利水平。发达国家还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补贴,不仅仅是对农产品价格补贴,还加大农产品生产部门的资本补贴。
三、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农业政策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扶持政策起点比较晚,农产品的相对价格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称为“低价-补贴”模式。
“低价—补贴”最早开始于苏联,在国家重工轻农时期,国家对农产品的采购价控制在很低的水平,对农业实行负补贴来支持工业的发展。由于农产品的价格无法弥补农业生产成本以至于农产品的供给出现短缺,政府又不得不提高农产品的价格。苏联政府曾在1966—1980年期间9次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补贴农业生产资料。很多发展中国家借鉴苏联的财政农业政策,对农业加大投入力度和优惠政策,最后这种“低价-补贴”模式逐步发展且完善。“低价—补贴”模式下,农产品的相对价格水平比较低,农产品的购销价格被政府主观分割,市场难以发挥机制,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对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补贴一般低于发达国家的农业价格补贴,农产品的价格要在很低的水平上提高,政府财政压力较大。
四、国外农业补贴政策的启示
1.逐步完善我国财政农业补贴政策体系
从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来看,应该建立一套完善的补贴制度,对补贴的范畴、补贴的方式、补贴的相关政策支持等加以规范。针对我国特有的经济结构,对农业的补贴需要整合各部门的资源,使得农产品从生产到购销环节都能够享受国家财政补贴政策的照拂。
2.进一步缩减工农产品价格差
农产品相对价格水平即所谓的“工农产品剪刀差”,在我国表现特别明显,在改革开发前,我国经济发展是以工业为主,农业为辅,牺牲农业来发展工业,工农产品剪刀差比较突出,随着经济繁荣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我国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以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差,使得农产品也具有工业产品同样的报酬率和竞争力。
3.加大对农业的补贴规模
从以上各国的农业补贴政策来看,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不仅仅增加对农业的补贴额度,还扩大农业补贴的范畴,从价格补贴到休耕补贴、灾害补贴、储蓄补贴等,农业补贴的结构不断完善,对改进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玲玲.财政支农补贴政策的经济效应.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1.
[2]马楚.WTO补贴与反补贴规则[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3]马海涛,李霁.入世后财政对农业补贴改革初探[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4).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国家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生产;“三农”问题;江苏证据
中图分类号:F81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7)07-0065-08
一、问题的提出
“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了早日解决“三农”问题,单纯依靠农村自身投入已经很难实现,政府必须发挥公共财政职能,加强对“三农”领域的财政支持,为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繁荣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业生产的效率问题,而政支农支出则是保护和支持农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具有其他任何农业保护政策都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于财政支农政策的制定和使用给予了关注,但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研究的方向有所不同。国外学者的研究重点多为利用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侧重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文献相对较少,Ram[1]对全球115个国家政府公共支出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Weber[2]利用美国二战以后有关数据估计了财政支出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国内学者的研究重点包括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分析和结构分析两个方面,相关学术成果非常丰富,但关于支农资金区域配置的文献相对匮乏[3]。
在财政支农的总量分析方面,李焕彰[4]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对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增长和农业产出增长之间存在因果关系,还有学者利用灰色相关度方法得出了类似的结论。胥巍和曹正勇[5]基于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的研究表明,财政农业支出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非常显著。魏朗[6]研究了1999―2003年我国各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财政支农支出的贡献大约占农业经济增长的30%。孙红霞[7]研究认为政府每投资1单位的财政支农支出,农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约1.65个单位。还有一些学者研究了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总量问题,但由于不同学者选择的研究样本和数据存在差异,所得结果不尽相同。郭玉清[8]通过C-D生产函数模型发现财政支农规模达到最优时,财政支农支出为农业产出的8.26%。何振国[9]利用Barro分析方法得出促进农业生产的最优支农规模大约为农业产出47.10%的结论,胡振虎[10]则运用Devarajan提出的模型得出最优支农规模是农业产出76.06%的结论。
在财政支农结构分析方面,国内学者大多使用的是统计年鉴口径,即在2007年财政收支分类项目改革前,年鉴中“财政”栏下的“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具体包括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和其他支出等。以农业经济增长作为财政支农支出的目标,国内学者对各项支出的影响效应进行了研究,所得结论并不一致。肖新成[11]分析认为弹性系数排在首位的是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其后依次是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农村救济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财政价格补贴支出。钟文明[12]对财政支农的结构进行了Johansen协整检验发现,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其边际产出依次呈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王文普和陈伟[13]通过VECM模型分析认为,农业生产性支出和农业消费性支出的作用方向不同,前者对农业经济增长呈正效应,而后者呈负效应。李琴等[14]分别对狭义和广义财政农业投入结构进行分析,其中狭义支出产出弹性从高到低排序为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广义支出产出弹性从高到低排序则为农业医疗卫生投入、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投入、农村义务教育投入。
农业天然处于弱势地位,又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因而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经济发达省份,江苏亦是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大省,自身的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与全国东部、中部、西部的梯度发展特征非常相似,故对江苏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理论上会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全方位的影响,但不同性质的项目支出对农业经济的作用效果并不一样,在不同地区的表现更是存在差异,需要进行准确的计量分析。国内学术界由于研究口径和数据的限制,2007年财政改革之后支农政策的最新研究成果较为匮乏。从上述背景出发,
由于2007年财政改革之后支农项目口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使研究结果更为科学严谨,本文研究数据集中在2007―2012年。在此期间数据划分口径完全一致,弥补了财政改革之后国内现有研究的不足与空白。为了更好地改进财政支农政策、提高资金利用效率,本文利用江苏省财政厅提供的财政支农相关原始样本数据,建立模型经验分析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二、江苏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
江苏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近年来全省财政支农政策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为农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相对而言,农业仍是江苏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洼地,未来江苏农业将进入发展新阶段,由传统外延增长方式转变为现代内涵增长方式,因而增加财政支农投入、促进农业经济增长是各级地方政府首要完成的任务。下文将分别从总量、结构与区域配置角度进行具体分析。
(一)财政支农支出的总量与结构分析
江苏财政支农力度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如表1所示,2007年以来财政支农支出呈稳步上升态势,且支农支出总量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基本达到了10%的国际标准。支农支出总量的提高是发展农业经济的重要保证,但目前相对于农村实际资金需求仍存在较大缺口。
从表1中可以看出,江苏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30%―50%的要求仍然差距明显,因此,为了稳固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江苏未来必须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规定建立起支农资金的长效稳定增长机制。与国内传统研究使用统计年鉴支农口径不同,本文从江苏省财政厅获取了2007年财政改革之后13个省辖市财政支农各项原始数据,根据实际需要重新划分了财政支农支出的研究口径,可以发现,2007年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占财政支农支出的比重超过50%,农业补贴、农田建设保护和农业技术推广支出比较均衡,而农业合作经营支出相对较低。2007年以后,江苏加大了对农业补贴和农田建设保护的支持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支出略有下降,相比之下农业合作经营支出增幅最为明显。
(二)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配置分析
长期以来江苏一直存在比较明显的区域经济鸿沟,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地区无论是整体经济状况还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都存在明显差距,“南工北农”的两极分化格局对江苏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和干扰。虽然近年来省级财政不断加大对苏中、苏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但支农资金的区域配置效率仍有待改善。如表2所示,2007年以来三大地区支农支出总额都在稳步增加,从绝对值来看,初期呈“南高北低”的基本格局,苏南地区平均支农支出要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但自2009年开始,苏中和苏北地区已经赶上甚至超^苏南地区。但与此同时,三大地区支农支出的相对值依然差距明显,苏南地区在支农支出占政府财政支出比重低于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情况下,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却一直在显著提升,已基本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比重反映了财政支农政策的力度和深度,是政府重视农业、支持农业的重要体现。相比之下,虽经过多年努力,但苏中和苏北地区在该指标上与苏南地区仍有很大差距,从南到北下降趋势非常明显。
三、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根据农业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原理,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基本模型,产出变量以广义的农业生产为对象,投入变量确定为劳动力、资本与财政支农支出。巴罗和萨拉伊马丁首先提出了包括政府公共支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15],本文以此为基础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将财政支农支出引入农业生产函数,在中性技术进步假设条件下表示为:
Y=AKαLβGγ(1)
其中,Y为农业生产的产出变量,这里用第一产业增加值来表示;A为一个常数,反映了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K为农业生产中的固定资本投入,用第一产业固定资本形成额衡量;L为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用第一产业年底从业人数衡量;G为财政支农支出,G1―G5分别代表了农业补贴G1、农田建设保护G2、农业综合开发G3、农业技术推广G4和农业合作经营G5;α、β、γ分别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
本文旨在分析2007年财政改革之后支农结构的最新变化,因而可根据上文财政支农支出的划分口径,将式(1)改为如下形式:
Y=AKαLβGγ11Gγ22Gγ33Gγ44Gγ55(2)
对式(2)两边取对数,并引入随机误差项μ,可得需要估计的计量模型如下:
lnY=lnA+αlnK+βlnL+γ1lnG1+γ2lnG2+γ3lnG3+γ4lnG4+γ5lnG5+μ(3)
其中,Y、K、L的数据来自于2008―2013年《江苏统计年鉴》,财政支农支出G1―G5数据来自于江苏省财政厅,Y、K、G均以万元计量,L以万人计量。国内传统研究通常采用GDP指数和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数据进行缩减处理,但本文中的五类支农支出性质和用途各不相同,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统一指数进行平减,为了使研究数据保持准确一致,经验分析均采用当年价格表示的名义值。下文将以江苏13个省辖市2007―2012年市级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建立江苏农业经济增长与财政支农支出的面板数据模型,该模型不但可以描述样本数据的规律,还能捕捉各个省辖市之间的交互影响与区域差异。
(二)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生产的结构分析
本文研究对象的样本区间为2007―2012年,横截面为江苏13个省辖市。先进行F统计量检验以确定面板数据的模型形式,判断采用混合回归模型还是个体效应模型[16]。利用STATA11软件计算得到:F(12,58)=37.8800,Prob>F=0.0000。查阅F分布表得到5%显著水平下临界值为2.0300,因而拒绝原假设,应建立个体效应模型而非混合回归模型。再进一步通过Hausman检验确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还是随机效应模型,卡方统计量为39.8200,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0000,因此,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则应该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此时模型方程的拟合度比较好,R2= 0.9522,F(7,58)= 164.8800,Prob>F=0.0000。
本文最终采用离差变换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估计,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固定资本投入K的系数显著为正,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比较显著,反映现阶段农业生产对固定资本有着非常旺盛的需求。劳动力投入L与农业经济增长负相关,产出弹性系数非常小且不显著,说明同时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过多,富余人员过多导致实证检验呈现负效应[17]。总的来看,江苏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与带动作用,五类支出中农业补贴G1和农业合作经营G5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农田建设保护G2和农业技术推广G4的效果相对弱些,而农业综合开发G3没有显著作用。具体作用机制分析如下:(1)农业补贴G1。G1主要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而给予农民直接或间接的资金支持,该项支出不仅可以减少农民的生产成本,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模型结果表明,在五类支出中,G1不仅正向影响非常显著,而且弹性系数也是最大的,因此,为了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与效率,最简单直接的办法就是提高农业补贴的额度。(2)农田建设保护G2。G2主要用于对现有农田的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目的是提高农业土地的生产效率。农田保护会抑制当前农业生产的规模扩张,模型结果也说明G2的作用效果的确要相对弱些。不过其效应发挥存在一定滞后性,在现阶段农业面源污染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该项支出的长期意义非常重大。(3)农业综合开发G3。G3一方面用于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提升现有土地的产出能力;另一方面致力于开发新的农地资源,主要是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滩涂开发利用。G3的根本目的是缓解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虽然模型结果表明其系数并不显著,但该项支出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非常深远,不过短期作用效果难以体现而已。(4)农业技术推广G4。G4主要用于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以及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江苏农业生产已进入科技兴农阶段,该项支出应该对农业生产有正向促进作用,模型结果也说明其产生了一定的效果,系数大小仅次于G1,但显著性要差一些。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科技的推广运用,因此,长期来看G4的作用仍然不可缺少。(5)农业合作经营G5。G5主要用于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补贴和资助,目的是促进农业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江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位居全国前列,这与政府的财政支持密不可分。模型结果说明该项支出的确正向影响非常显著,仅次于G1的作用效果,这也是江苏近年来农业经济的亮点之一,因而未来仍需要进一步加大对G5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生产的区域差异分析
由于江苏内部区域经济发展存在鸿沟,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域差异。为了对比分析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财政支农支出作用机制的区域差异,本文将针对这三大地区的样本数据,分别建立各自的实证分析模型[18]。与上文全省结构分析遵循同样的研究步骤,F统计量和H统计量的检验结果表明,三大地区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分析同样应该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详细过程此处省略,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固定资本投入K和劳动力投入L在三大地区的作用效果相似,固定资本投入K对农业生产有显著正向影响,劳动力投入L则影响不显著。这与上文全省实证分析的结果一致,也符合当前农业生产的现实。此外,三大地区常数项的检验结果表明,苏南和苏北地区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要强于苏中地区。总的来看,江苏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与促进作用在苏南地区效果要明显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这说明虽然近年来江苏财政加大了对苏中和苏北地区的支持力度,但由于历史与现实原因仍不能有效满足两地区农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未来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另外,五类支农支出影响效应的发挥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农业补贴G1在苏南地区的效果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这是因为苏南地区农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很小,而苏中和苏北地区则由于农业经济规模太大从而导致补贴资金相对不足、效果逊色。农田建设保护G2只在苏北地区没有显著影响,因为苏北地区是主要产粮区,当农地休耕保护时,在短期内会受到负面冲击,相比之下,苏南和苏中地区反而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过苏北地区长期仍是向好的。农业综合开发G3只在苏北地区产生了一定效果,因为苏北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潜力很大,而且滩涂资源也主要集中在苏北沿海地区,苏南和苏中地区则是进行耕地置换补偿。由于滩涂开发意义重大且全省广泛受益,需要另行分析,本文不对此进行单独分析。农业技术推广G4在苏中和苏北地区效果好于苏南地区,在苏北地区影响系数更大,这同样是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地位有关,苏中和苏北地区有推广利用先进农业技术的潜在需要。农业合作经营G5在三大地区都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近年来,江苏加大了对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三大地区作用效果的区别与地方政府财政实力以及政策支持力度有关,如果后续资金能够跟上,其效应的发挥可进一步提高。
综上所述,江苏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且无论是结构分析还是区域差异对比分析,五类支农支出中农业补贴G1和农业合作经营G5的作用效果都是最优的。不过上文对二者影响效应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具体,应该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重点探索,因此,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四、农业补贴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农业补贴政策在增加粮食生产、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国内传统研究通常针对农业“四补贴”政策,与之不同,本文采用了全新的研究口径[19]。为了深入分析G1的作用机制,本文根据江苏省财政厅提供的原始数据,将G1进一步细分为农业结构调整补贴GNS、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GNT、农业生产保险补贴GNI和农资综合补贴GNC。考虑到农业生产中粮食产量与农业补贴紧密联系,本文选择随机前沿分析方法,从农业补贴的视角对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进行研究。采用Battese和Coelli提出的模型,假定技术进步是中性的,本文以C-D生产函数形式构建粮食生产随机前沿模型如下:
lnYFit=β0+β1lnGNSit+β2lnGNTit+β3lnGNIit+β4lnGNCit+β5lnKit+β6lnLit+β7lnFit+Vit-Uit (4)
其中,i=1,2,…,13,表示江苏的13个省辖市;t为年份,本文选择2007―2012年;YFit为产出变量,用粮食总产量表示;Kit为粮食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动力投入;Lit为劳动力投入;Fit为化肥投入;
Vit ~ N(0、σv2)为随机误差项,表示样本单元在生产中不能控制的因素;Uit为技术效率损失,是非负随机变量,且独立于Vit,通常假定Uit ~ N(mit、σu2),模型中假定mit=Zitδ。本文构建的技术效率损失函数选取了3个衡量指标及1个地区的虚拟变量,具体表达式如下:
mit=δ0+δ1Z1+δ2Z2+δ3Z3+δ4Z4(5)
其中,Z1为有效灌溉率,用有效灌溉面积/年末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来表示;Z2为农业总产值占地区GDP的比重;Z3为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Z4为地区虚拟变量,以区分第二、第三产业非常发达的苏南地区和农业处于比较重要地位的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南5市为1,其他皆为0。
(二)模型估计结果
基于Frontier 4.10,本文采用一步法对粮食生产函数模型和效率损失模型进行极大似然估计,具体结果如表4所示。
1.生产函数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从表4中可以看出,机械动力投入K对粮食生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效用发挥有待改进,原因可能在于不同农作物需要的机械动力不同。劳动力投入L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说明劳动力投入存在过量现象,导致不必要的人力资本浪费。化肥投入F对粮食生产有着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远大于K和L,说明江苏粮食生产非常依赖化肥投入,可能存在过度施肥现象。总之,在江苏粮食生产的过程中,物质要素投入比劳动力更能带来产量效益。
总体而言,农业补贴的作用效果优于其他投入要素,四类补贴的影响效应各不相同:(1)农业结构调整补贴GNS系数为负且并不显著。该项支出用于推广应用先进农业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作用效果存在一定滞后性,而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难度很大,未来仍需加大投入。(2)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GNT系数显著为正且数值最大。该项支出用于补贴农民购买、使用相关生产资料及技术设备,覆盖整个粮食生产过程,模型结果说明其的确起到了促进粮食生产的作用。(3)农业生产保险补贴GNI系数也显著为正,效果仅次于GNT。该项支出用于购买相关农业保险的资助,免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4)农资综合补贴GNC系数为正,正向影响弱于GNT和GNI。该项支出是对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化肥、柴油、种子等)实行的直接补贴,覆盖范围和力度要逊于GNT,因而效果差一些。
2.效率损失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效率损失模型中各变量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系数大小和显著性各有不同:(1)有效灌溉率Z1系滴负,对技术效率有一定正向影响,这既说明有效灌概率的提高对粮食生产有促进作用,同时也说明现阶段江苏各市农业灌溉条件方面已差别不大。(2)农业总产值占地区GDP比重Z2系数为负,与Z1类似,也对技术效率有一定正向影响,说明当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下降时,农业的竞争优势会受到冲击,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也会有所下降。(3)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Z3系数为正,对技术效率存在明显负向影响。财政支农支出相对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升反而导致技术效率下降,看似不符合常理,其实是因为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经济规模庞大,从而导致财政支农支出相对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低于农业急剧萎缩的苏南地区,而经济发达的苏南地区粮食生产的技术效率要落后于农业占据主导地位的苏中和苏北地区。(4)地区虚拟变量Z4系数为正,对技术效率有着非常显著的负向影响,与Z3类似,同样说明苏南地区粮食生产效率显著低于苏中和苏北地区,国内学者的前期研究表明,2006年前后苏南地区粮食生产效率明显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但近年来,苏中和苏北地区在国家宏观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下已经开始逐渐赶超苏南地区。
五、农业合作经营支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农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世界各国农业领域的重要组织形式,其可以实现单个农户无法实现的集体功能[20]。与国内现有研究侧重微观分析不同,本文重点从政府财政的宏观层面分析农业合作社的积极作用。考虑到现阶段种植类农业合作社是江苏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主体构成,同时也是政府财政支持的重点,本文将以狭义的种植农业为对象,深入分析农业合作经营G5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根据农业投入产出的基本原理,同时为了减少数据波动和消除异方差性,采用双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如下:
lnYC=α+β1lnWl+β2lnWk+β3lnWf+γlnG5+μ(6)
其中,YC为不包括林牧渔在内的狭义农业总产值;α为常数项;β1、β2、β3、γ为各投入要素的产出弹性系数;μ为随机误差项;Wl、Wk、Wf分别为农业生产中的劳动力投入、机械动力投入和化肥投入;G5为政府财政对农业合作社的资金支持和补贴。
(二)模型估计结果
下文将通过江苏13个省辖市的市级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为了确定模型形式先进行F统计量检验,利用STATA11软件计算得到:F(12,61)=26.7000,Prob>F=0.0000。查阅F分布表,结果拒绝原假设,则应建立个体效应模型。随后进行Hausman检验,计算得到卡方统计量值为49.3700,接受原假设的概率为0.0000,因而拒绝原假设,则应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相应的估计方法。此时模型方程的拟合度比较好,R2= 0.9026,F(4,61)= 141.2900,Prob>F=0.0000。这里同样采用离差变换最小二乘估计法进行估计,具体结果如表5所示。
从表5中可以看出,劳动力投入Wl的系数显著为负,说明存在富余劳动力,应继续推广农业规模经营,转移剩余劳动力。机械动力投入Wk的系数显著为正,且数值最大,说明对各种农业机械的需求还是比较旺盛,未来应该继续加大资助。化肥投入Wf的系数为负且不显著,说明可能是由于过度施肥导致了化肥影响效应下降,为了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应该合理使用化肥。总的来说,劳动力、机械和化肥等要素的影响效应与前文农业补贴中的分析除系数显著性有所区别外,所得结论基本一致。
前文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分析的结果表明,农业合作经营G5对农业生产有着非常明显的促进与带动作用。表5的结果同样也说明了这一点,农业合作经营G5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其对农业生产的正向影响非常明显。但与此同时,由于资金支持规模的限制,相对于其他投入要素,农业合作经营G5的弹性系数还比较小,并没有充分发挥其潜在的影响效应,未来提升空间很大,迫切需要政府财政的广泛重视。虽然目前江苏在农业合作社的普及推广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但江苏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已从初期的数量扩张过渡到质量提升的新阶段,无论是合作社覆盖范围还是产业深度都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改进,发展方向的转变亦需要政府财政未来全方位的支持和鼓励,同时还要给予政策、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江苏财政支农支出影响农业生产的研究,证明了前文在理论上所做出的推断: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农支出影响效应存在差异,农业补贴、农业合作经营支出更能促进与带动农业生产;财政支农支出在不同地区间的作用效果也存在差异,在苏南地区效果要明显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为了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效应,提升支农资金的政策绩效,未来江苏要继续加大投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的要求建立支农资金长效稳定增长机制,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积极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江苏财政支农政策应突出重点,在努力保持农田建设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技术推广现有资金规模的前提下,应将更多的资金用于支持农业补贴和农业合作经营等领域,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2)努力提升财政支农支出的区域配置绩效。为了促进全省农业经济平衡发展,省级财政层面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苏中和苏北地区的照顾和扶持,以弥补由地区经济水平差距导致的支农资金不足,同时也要注重完善两地区支农资金的配套体系和制度建设。(3)合理利用农业补贴促进江苏粮食生产。四类农业补贴作用效果各有侧重,在努力发挥农业生产资料与技术补贴、农业生产保险补贴影响效应的基础上,可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结构调整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以获得更好的长期效果。(4)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促进农业生产。农业合作社的增产潜力很大,未来既要加大重视程度,积极增加专项资金投入,又要对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广泛扶持,推行企业化、产业化经营战略,更要真正落实相关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避免流于表面。
参考文献:
[1] Ram, R.Government Size and Economic Growth:A New Framework and Some Evidence From Cross-Section and Time-Series Data[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6, 76(3):191-203.
[2] Weber, C.E.Fiscal Policy in General Equilibrium:Empirical Estimates From an Error Correction Model[J].Applied Economics, 1999, 31(7):907-913.
[3] 王勇.财政支持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效应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6-10.
[4] 王胜.财政支农的文献综述及其引申[J].改革,2009,(1):57-61.
李焕彰.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8):38-43.
[5] 胥巍,曹正勇.我国东西部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研究――基于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J].软科学,2008,(5):95-99.
[6] 魏朗.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7,(9):11-17.
[7] 孙红霞.财政支农支出总量与最优支出规模的实证分析[J].农村财政与财务,2008,(5):16-19.
[8] 郭玉清.中国财政农业投入最优规模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5):68-72.
[9] 何振国.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最优规模及其实现[J].中国农村经济,2006,(8):61-65.
[10] 胡振虎.中国最优财政支农支出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0,(3):34-39.
[11] 肖新成.财政资金支农投入与农业经济增长关联度[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5):55-58.
[12] 钟文明.财政支农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6):88-92.
[13] 王文普,陈伟.财政农业支出结构对农业经济的增长效应[J].华东经济管理,2008,(3):45-49.
[14] 李琴,熊启泉,李大胜.中国财政农业投入的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6,(8):10-16.
[15] 刘涵.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8,(10):30-35.
[16] 兰草.截面、面板数据分析与STATA应用[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288-290.
[17] 刘宏杰.中国财政支农支出与第一产业发展:1978―2006――基于VAR模型的经济计量分析[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9-43.
[18] 黎翠梅.地方财政农业支出与区域农业经济增长[J].中国软科学,2009,(1):182-188.
[论文关键词]长春市;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生产标准化
一、充分利用wto的规则。加大对长春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
(一)增加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农业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品质、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从长春市看,农业科研及技术服务设施的投入和建设,直接关系到农业增产潜力的开发。要保证农业的长期稳定发展,一要增加农业科研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农业科研工作的手段和条件,重点搞好农作物育种设施建设,建立起完善的以育种为主的农业科研设施。二要加大农业技术服务设施建设的力度,搞好市、县、乡三级农业技术推广设施建设,改善工作手段和工作条件,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速度。三要增加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经费,要保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费用不断增加。四要对农民教育培训进行投入。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主要是通过农业广播学校、职业技术教育等,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还要搞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设,让农民亲眼感受现代化科技,让农民真正想干、愿干、积极干。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科技应用和推广的实施者,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农业教育,增加农民科技培训费用,努力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二)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
继续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多年来,长春市农业生产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基础设施还比较脆弱,抗灾能力不强。近几年水旱灾害给长春市农业造成的巨大损失就说明了这一点。根据长春市水资源状况和农业发展的需要,要本着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的原则,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蓄、引、提并举,开源与节流兼顾,以打井和节水灌溉为重点,做到遇旱能灌,遇涝能排。要大力发展管道灌溉,积极发展喷灌、滴灌、微灌,提高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农田水利化,关键在于增加投入。因此,必须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长期进行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全面加强以水利、生态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农业信息工程建设的投入。长春市农村经济信息网已经开通,各市、县也要尽快建立相应的信息服务网络;各乡、镇要建信息站;村要设立兼职的信息员。要加强市场信息、科技信息和生产信皂、的分析预测、规范运作程序,提高农业信息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通过信息,为农民和农业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系统的政策、市场、技术等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利用国际国内互联网,积极发展网上农业、网上交易。
(三)制定和完善农业法律、法规,给农业和农民以法律支持和保护
依法支持保护农业和农民,要清理和修改现有的法律、法规,使我们的法律法规能与wto规则和国际惯例接轨。同时要加紧制定和出台有关法规,建立既适应wto规则、又能有效保护和促进我市农业发展的法律体系。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制定《长春市种子管理实施细则》、《长春市兽药、饲料添加剂管理办法》、《长春市农产品市场准人办法》等地方法规和政府章程,尽快完善我市农业标准化管理方面的法律体系。
二、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国际竞争力
(一)培育大规模、高起点的龙头企业群体
入世后我们面对的经营主体是大型的跨国公司,因此,我们要创新我国农业经营体系,组建大规模、高起点的龙头企业群体。龙头企业要走大企业、大集团发展之路;龙头企业要向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龙头加工企业要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加工深度为主攻方向,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开发、由小规模生产向集约化经营、由低产高耗向高产高效方向发展,按国际标准生产营养食品、保健食品和方便食品。
龙头企业要与基地和农户结成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要切实完善利益联结和分配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以保持龙头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二)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国外实践和经验表明,只有把千家万户组织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经营,才能形成国际竞争力。在国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承担了生产、购销等一条龙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像美国的新奇士橙协会,由6500户果农、61个包装公司自发联合,统一商标,统一价格。首批新奇士打人我国市场,就是由这个协会“包打天下”的。类似这样的协会在美国就有上百家。所以,我们要借鉴国际的成功作法,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广大农民为基础,尽快建立各类农业协会。协会要制定和执行章程,代表农民和企业利益,切实发挥职能作用。
三、以入世为契机,加快长春市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一)按照比较优势的原则,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主要是稳定种植业,突出发展畜牧业,大力发展园艺特产和多种经营。特别是把发展畜牧业当作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种植业结构调整:实现以粮食为主的粮经二元种植结构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粮食作物向优质化、专用化发展。压缩普通玉米种植面积,增加专用玉米、绿色水稻和优质大豆种植面积。
经济作物要重点围绕薯类、瓜菜、果品、花卉苗木、优质烟叶、特种油料、药材、食用菌等类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努力把我市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我市蔬菜产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很多产品打人国际市场,入世给我市蔬菜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目前看,我市发展蔬菜产业还需慎重。人世后为避免种粮受到冲击,各地都在积极发展蔬菜生产。现在,蔬菜生产也出现了供大于求、价格下降的现象。比如,我国蔬菜出口总量持续增长,但贸易额却没有增加。因此,我们要以积极而又慎重的态度发展蔬菜生产。
饲料作物要重点发展高能量、高蛋白优质品种。现代三元种植结构排序是:饲料作物、经济作物、粮食作物。把长春市建成现代化畜牧业大市.必须以发展饲料作物为战略依托,积极引种饲料玉米、紫花苜蓿等高能量、高蛋白优质饲草,用优质青饲料作物替代以玉米为主的高成本精料和低养分粗料,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畜产品质量。
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我们要依托我市丰富的饲料饲草资源优势和畜产品深加工能力.瞄准国内外中高档消费群体市场,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努力把我市建成现代化畜牧业大市。
长春市人均耕地资源有限,农村劳动力过剩,人世后土地密集型粮食产品缺乏竞争优势,但却为劳动密集型畜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我市畜牧业产值已达到了农业总产值50%,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德大、皓月成功地打人国际市场,为我市参与国际竞争取得了经验;人世后粮食和饲料价格趋于平稳,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因此,发展畜牧业是我市应对人世,推进农业现代化、国际化的战略选择;是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最现实、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径。
(二)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长春市农村经济结构层次低,主要是工业化程度低,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滞后于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整个农村经济缺乏强有力的工业拉动,这也是我们与发达城市的主要差距所在。我市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不大、加工深度不够。长春市的粮食加工转化量仅占粮食商品量的25%,畜产品的屠宰加工量仅占肉类总量的23%,国外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多在90%以上;从加工规模看,长春市年加工玉米60万吨以上就是较大型的加工企业,而国外大型加工企业每天可加工1万吨以上;从加工深度看,仅以玉米为例,美国以玉米为原料加工产品达4000多种,而长春市常见的仅几十种。由此可以看出,长春市的农业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从三次产业的内部联系看,提高农业效益最终要靠农村工业化。没有工业的拉动,粮食经济搞不活,畜牧业也难以有更快的发展,大宗农产品就摆脱不了出卖原料的状况;发展第三产业,从根本上说,也要依赖于工业的发展,工业化达不到一定程度,服务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因此,突出工业拉动,加速农村经济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是长春市现阶段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
(三)加快发展小城镇建设,调整优化农村社会结构
无论是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是就业结构的调整。都不能就农业论农业,就农村论农村,而必须放眼于城乡结合。农业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农业结构调整必然受到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要内、外同时进行。外部调整主要是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加速推进是我国下阶段推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因。
加速推进城市化,不仅可以拓宽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渠道,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使农业发展增强内在的活力。因此推动以城市化打头的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这是区别于以往农村结构调整的最主要的特征。如果将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局限于农业,那就将使这一轮结构调整陷入困境。从我国现有的国情国力看要提高城市化水平,首先要大力发展小城镇建设。要把发展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集聚人口,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的作用。农民非农化,成为市民.改变农村社会结构,才能使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四)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
农业:早稻2.98万亩,晚稻6.71万亩,蔬菜1.56万亩,蔺草4900亩,西瓜5600亩,花卉苗木8500亩,葡萄2800亩,梨8200亩。
渔业:渔业总产量1126吨,产值563万元,其中淡水渔业70吨,产值35万元,海洋捕捞1056吨,产值528万元。
畜牧业:猪存栏36800头,出栏28000头;家禽存栏79.85万羽,出栏77.12万羽,禽蛋生产1527吨;奶牛存栏610头,牛奶830吨。
林特产业:“慈城”牌荸荠种系列杨梅、“洪塘”牌蜜梨均入选宁波十大名果。种植银杏、栾树、桂花、红叶石楠等树木20余个品种、10余万株;完成山地造林面积100亩,启动迹地更新200亩;完成道路绿化10公里,河湖库区绿化60亩,江河沿岸绿化5公里;创建绿化示范村建设6个、园林式村庄完善提高3个;实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5公里。
“双夏”情况:于月中旬日开镰,27日收割完毕,月底晚稻基本插种完毕。早稻每亩单产437公斤,比去年增加25公斤。安排收割机400多台,拖拉机1180台,预备库容为1万吨的仓库,配备烘谷机8台;农资市场稳定,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价格平稳、品种齐全、数量充足,用电、用水基本得到保障,柴油供应正常。今年50亩以上的生产大户有183户,其中100亩以上的大户为49户,比去年增加11户。
二、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财政投入和政策保障并重,帮扶力度不断加大,新农村建设实现新突破。
一是加大惠农支农财政投入力度。根据区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贯彻落实“630”行动计划,争取到区财政专项资金3000余万元用于30个惠农支农项目,比去年增加2000余万元,大力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年上半年投入财政资金4000余万元,用于村庄环境整治,启动3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二是做好政策配套保障。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重就30个惠农支农项目(农水局部分)制定了操作性强的6个配套文件,做到从政策上扶持、从资金上倾斜,带动各个项目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积极推行“领导联村、部门帮村、企业援村”模式。已经落实30位区领导与30个行政村结对;53个区级机关部门或文明单位与53个行政村结对,投入帮扶资金187余万元,建成标准化村落文化宫23个,村级小公园78个,做到了结对帮扶全覆盖所有区级机关部门;有139家骨干企业与110个行政村结对,实现了村村有结对企业的目标,共落实到位帮扶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改善农村饮水、道路等基础设施。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扶持力度,已建造标准厂房10100平方米,为发展集体经济打下良好基础。
(二)深化股份合作制改革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并重,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深化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我区已完成34个村的股份合作制改革,占全区总村数的30.91%,年预计可完成10个村的股份制改革。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家,涉及茶叶、杨梅、小水果、蔬菜、家禽、农机等。三是强化农村土地承包管理。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土地承包权证管理,依法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四是减轻农民负担。加强涉及农民负担收费项目和标准的公开、审核和监督。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五是切实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坚持财务公开,强化督导审计,做到“三统一两规范”,健全农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决策、审核制度,规范村级会计委托制,维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的发展权、收益权。
(三)重点水利工程项目和防汛抗旱工作并重,管理工作不断完善,农村水利生产条件实现新提高。
一是认真做好三防各项工作。组织抢险队伍13支365人,配备冲锋舟6艘、救生衣200件,防汛编织袋2万只等救灾物资。完善防汛预案,加强水库安全管理工作,加强水库的巡查工作,加密巡查次数,严格水库控制运用,加强汛期水量调度,及时做好预泄工作。二是抓好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抓好姚江防洪堤防工程建设、慈江灵山段整治项目、英雄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扫尾工作、慈江中型灌区节水灌溉工程和荪湖水库保安工程前期工程。河道疏浚计划数为79.47公里,列入区政府实事工程为50公里,目前已完成51条,在建2条,累计完成长度55.036公里。列入“630行动计划”的河道砌石10公里,实际指标为17.25公里,目前已完成11条,在建3条,累计完成长度10.157公里。新建维修渠道11.435公里,小斗门维修6只,修建排水沟11.3公里,修建机耕路8.57公里,修建机埠16只。
(四)发展精品农业和优化产业结构并重,大力推广“农民信箱”,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水平有新成绩。
开发慈城塔牌、义茂年糕专用稻米生产试点基地1000亩,全面提升外漕蔬菜、苏冯甲鱼、裘市葡萄,西江、横山蜜梨、三勤白茶、毛岙红豆杉等特色产业;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今年三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计划投资1904万元用于技改项目;扶持农产品品牌建设,组织“佳佳牌鱿鱼丝”、“义茂年糕”等8个企业产品分别参加省、市两级名牌产品申报;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换证、认证工作。农业标准化工作全新起步,南方蜜梨标准化示范区已经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验收,三勤白茶产地正在申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宁波乳业集团、双顶山养猪场正在申报市级标准化示范区;农业信息化工作多点推开,农民信箱工程逐步完善。
(五)动植物防疫和安全监管并重,农业执法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取得新进展。
一是防疫工作成效显现。坚持不懈抓免疫、抓监测、抓消毒、抓无害化处理,防疫工作机制初步建立,实验室监测发挥积极作用,今年上半年检测样本996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加强对生猪“瘦肉精”抽查,重点抽查了庄桥、洪塘、慈城的养猪户,共抽检猪尿样品21批次,共计226份样品,未发现使用“瘦肉精”;对奶牛场、5000羽以上禽场的疫苗、抗体抽查,共检疫奶牛650头,抽取鸡、鸭、鹌鹑400羽份,实施禽流感抗体测定。对我区一家供沪生猪养殖场进行重点检测,确保生猪出栏无违法违禁现象发生。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制订《区农林水利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做好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动植物疫情防控和渔业安全工作;重视蔬菜质量安全监测,全区共检测样本1649只。强化质量意识,强化科技意识,以举办“农民田间流动学校”、各类培训班26期,参加人数884人次。三是开展农资市场执法专项行动。以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规范种子、肥料、杀鼠剂市场秩序和农药、卫生杀虫剂市场秩序为重点,组织开展农资打假为中心的“绿剑”春季、夏季集中执法专项行动。据统计,在上半年的“绿剑”系列行动中,共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04人次,检查各类生产、经营单位168家次,抽样检测样品农药15个,种子3个,肥料2个,合格率达100%。
(六)生态建设和产业建设并重,以科技兴林为增长点,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迈出新步伐。
一是做好生态建设。完成植树10余万株,做好道路、河湖库区、江河沿岸绿化工作,实施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实行补偿资金的“一户一卡”制;保护森林资源保护,做好林业行政许可和林业行政执法工作,认真开展了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调查排摸工作。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共清理病死松树2600余吨,投入人工8600工次。二是做好森林防火。通过森林防火四条防线的构建,严防森林火灾,全区无一起森林火灾的发生。三是发展林特产业。今年新发展改造茶园100亩,其中三勤50亩(龙井43)、金沙50亩(乌牛早)。今年春茶总产量144吨,产值758.4万元,比去年增加136.2万元。其中名茶4.5吨,产值312万元,比去年增加产值136.2万元。笋产量5280吨,产值935万元(其中毛竹笋3750吨,产值710万元),分别比去年增加880吨和350万元。葡萄种植面积大幅增加。杨梅生产形势喜人,产量1550吨,产值1860万元。
(七)作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一是百名干部下基层,积极开展便农惠农服务。全区“作风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召开以后,该局党委迅速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决定开展“真情5+1——百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和“农民田间流动学校”服务。“真情5+1”即每名机关干部结交5名农民朋友、帮扶1户困难户。通过这项活动,切实教育干部从思想上加深为农服务的认识,从感情上密切为农服务的联系,从行动上提高为农服务的自觉性。由40余名干部组成的“农民田间流动学校”,采取在田间地头现场讲解、手把手传授的方式,让农民在种植养殖地提问题,切实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并于今年6月获“区十佳党员志愿者(团队)”荣誉称号。二是群策群力谋发展,大兴学习调研之风。通过开展理论调研文章评选活动和在农经网上开设“我心中的新农村”献计献策活动专栏,征集干部和社会公众对新农村建设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百余条,不仅调动了广大干部的学习积极性,增强机关干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本领,也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了依据。三是创建评比转作风,提升同农民群众的感情。结合业务工作,开展了民主评议基层站所暨创建“群众满意基层站所(办事窗口)”活动、机关效能示范岗活动、服务明星评比活动,组织全体干部开展了一次撰写“情系三农”感想文章和演讲比赛,引导和激励干部立足岗位比技能、比服务、比贡献。
三、年下半年工作思路
(一)新农村建设方面。
贯彻落实区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按照区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抓紧落实“630”行动计划,做好“新农村推进月”各项工作。继续推进“百千”工程,抓好3个省市级示范村创建、6个村庄整治;做好经济薄弱村扶持工作。
(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
落实减轻农民负担管理工作,指导农村股份合作制改革;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土地承包管理,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和农家乐;加强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积极开展村级服务,通过提供仓储、运销、信息中介等有偿服务,实现服务增收。
(三)防汛抗旱工作和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方面。
牢固树立“防大汛、抗大灾”思想,继续抓好主汛期防汛防台抗旱工作;落实各项制度,加大巡查力度。继续做好慈江整治灵山段项目、城防工程和慈江中型灌区节水灌溉工程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做好河道疏浚、砌石,以及荪湖水库保安工程。
(四)林业方面。
全面推进区级生态公益林项目建设,年计划完成5.3万亩,实行“一户一卡”制。做好林业执法和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构建森林防火“四条防线”,严防森林火灾。
(五)农业执法方面。
继续做好对农资市场的整治,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推进和完善农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法制监督,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进一步加强夏秋季蔬菜生产质量安全监管和“瘦肉精”、“毒鼠强”等违禁药品的监管。
(六)重大动物疫病防疫方面。
做好秋季防疫工作,完善防疫通报工作,加强对高致病性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免疫工作和抗体监测工作。发放新的《动物防疫登记卡》、《区养殖场动物防疫手册》。
(七)科研工作方面。
重视科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按时、保质、高水平地完成各个科研项目,做好科研经费预算、科研人员分工和项目的督查与审核。争取4个项目顺利通过验收,争取在国家级期刊发表科研论文4篇以上。做好“甬选56号”杨梅单株良种认定、良种葡萄苗繁殖基地、红凉伞商品盆花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项目的申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