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14 16:58: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企业财务审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企业财务审计论文

篇(1)

县级基层供电公司上划到国家电网后,国网公司对基层单位的管理力度加大,各方面要求也愈发规范、严格,因此,开展内部审计以防范各类风险显得尤为迫切。现阶段我国的电力资产整合,为地方电力发展搭建了平台,以提高县域内的供、配电可靠性、实现城乡用电同网同价为目标,以促进地方电力事业的发展。而与此同时,问题也相继浮现出来,体现在供电公司财务审计的风险上,主要是以下几点。

1.传统财务审计方式落后

供电企业财务审计的意义在于防止和规避差错,而目前应用较多的审计方式是就账查账的逐笔审查法,手工收集资料,工作效率偏低,而且审计中无法将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地结合。近几年来,财务方面的管控配套系统逐渐被企业应用,但是,相关系统数据平台的标准不统一,这就限制了审计手段及技术的推广实施。同时,对固定资产审计偏重也不合理。供电企业开展固定资产审计,如竣工工程财务决算审计、工程造价审计等,审计中对于工程建设阶段的关注度,明显高于资产运行阶段;对财务风险的关注度,明显高于对资产管理风险的关注度;而审计工作揭示出的问题,大多在资产管理的合法性上,而不在资产运营机制等深层范畴之上。这些问题都不利于供电企业的财务审计模式转型。

2.审计部门欠缺独立性

供电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往往受到本单位负责人的直接领导,与单位利益牵扯较多,审计工作的开展无疑与有关部门和个人的利益紧密相关,欠缺公正性。不先进、不客观的审计管理模式,必然难以保持财务审计部门的自身独立性,它只能服务企业大局,而不能在供电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

3.审计人力资源结构欠缺合理性

当前,供电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高,而实际中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极其缺少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技术熟练的审计人才。同时,人才结构也不尽合理,专业结构单一,员工无法适应复杂的审计任务。虽然供电企业内部以提高员工的素质为目的,对审计人员开展训练、培训的力度正在不断加强,但是审计部门中仍然普遍缺少有用的复合型人才。

二、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1.财务审计工作不断拓展

当前,供电企业的财务审计业务范围正在不断扩大,审计业务项目也突破了对收支、经济责任的审计,而是向招投标、电费、合同、安全等多方面的管理领域延伸,并且各个项目相互交错。这也要求审计过程中,审计部门与各业务部门之间必须加强协作。这种复杂的情况使得审计人员承担了更多责任,财务审计风险由此增加。此外,工程项目审计的复杂性也值得关注。供电企业下设的基层网点分散,各种工程项目数量繁多,这对项目审计提出了更高的技术性要求,审计人员的知识要全面,还要充分了解施工方案及工程具体情况,工作难度较大。

2.经济责任审计范畴广

供电企业面对的基层单位,干部流动上具有频繁性,加上供电企业上划,经济责任审计一直是题中应有之意,而界定个人经济责任则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实反映出以下几类问题:行政主要领导在任期间,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出问题,其责任的界定存在难点;基层单位同时存在个人与集体违纪行为时,互相推卸责任而加大责任界定的难度;对离任领导的经济责任欠缺约束性等等,这些均会增加财务审计的风险。

3.财务审计能力偏低

现阶段供电企业的财务审计,在方法和技术上都有滞后性。例如,审计中,统计抽样技术未能得到很好的运用,抽样结果存在漏洞,其与总体判断之间的误差较大。又如,审计证据不全面,质量误差凸显。总的来说,企业的财务审计部门缺少事前计划、报告、复核等一系列程序,并且审计录入信息不完整,取证难度的增加可导致审计质量误差的出现,风险也由此增加。还有一点是,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过大,欠缺职业道德及风险防范意识,其职业行为必然会受到多方干扰,给企业财务审计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的控制措施

1.强化财务审计部门的独立性

企业财务审计部门的发展壮大,需要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和领导支持,以提升财务审计的权威性。而基础供电公司上划的现实情况,更要求审计部门保证自身的相对独立性,从机构设置、业务开展、经费、人员管辖等多方面体现独立,使本部门不与企业的各个职能部门有所牵涉。与此同时,要注意审计人员的身份,避免工作人员与被审计的业务、单位、部门等有瓜葛,并有能力合理分析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发现的各类问题,严格审计程序,从而以强大的组织保障机制来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

2.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的严谨性

经济责任审计仅针对经济活动,并仅对主要责任和直接责任进行结果评价,而基层单位的任职领导在审计过程中所承担的责任可能涉及多个方面,所以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更需严谨。审计时要保证客观、力求公正,尤其是在审计评级环节要注意:评级仅限于规定范围之内的审计事项;评价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可靠;用词妥当、涵盖事实,保证应有的职业谨慎性。另一方面,建议将经济责任审计纳入到供电企业的干部管理制度之中,以加强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责任感,避免连续的企业经济活动与领导任期期满而遗留问题之间的矛盾。

3.改进财务审计方法及技术

鉴于供电企业财务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加之审计业务仍在不断延伸,所以,抽取样本以判断总体的审计方式仍然应当占有一席之地。而实践表明,采用统计抽样技术比判断抽样技术更为合理。因为统计抽样法要求事先依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设定置信区间,进而确定抽取样本的范围,由工作人员熟练运用抽样技术可以降低风险。与此同时,要实施财务审计质量控制,围绕事前计划来开展工作,充分分析基层单位的相关资料,保证证据准确,并且做到责任到人。此外,引入会计电算化审计软件,统一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规范,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审计风险。

4.建设高素质的财务审计人才队伍

财务审计工作要求较高的技术性与专业性,审计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多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能够与时俱进地更新相关的知识技能。这就要求供电企业对审计工作者开展后续教育培训,以提高人员的素质水平,防控审计风险。同时,积极建立审计人员职业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以及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以取代手工审计方式,这都有利于规范财务审计行为,减轻审计人员的工作强度,进而化解员工的职业风险。

四、结语

篇(2)

论文摘要:内部审计是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组织内部的一种独立评价活动。正确认识并恰当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是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内部审计制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企业内部审计具有经济监督职能,经济评价职能,间接管理职能,而不具有鉴证职能。

内部审计是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和本部门、本单位规章制度,执行定期考察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以协助管理部门更加有效地控制组织经营的一种组织活动,是相对于注册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对企业组织所进行的外部审计(习惯称为社会审计或民间审计)而言的。我国的现代内部审计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在政府的推动下伴随着现代国家审计制度的建立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一、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

虽然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政府的推动下建立起来并且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表现在:

1.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几乎形同虚设。内审机构在企业中的地位不明确,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同时,由于大多数领导对内部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它的重视程度不够,甚至有些领导误认为内部审计是“奸细”、是“内线”等等。这些不正确的观点给内部审计的发展带来了重重困难,使得企业内部内审机构势单力薄,被其他部门所隔离,最重要的是,内审人员的专业知识也不够,对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它的双重角色和自身局限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从而制约了审计职能的发挥。

2.审计手段没有电算化、信息化,审计程序没有规范化。由于我国内部审计起步比较晚,各种专业软件开发滞后,审计手段仅仅依靠企业内部素质不高的内审人员手工操作,缺乏有效性和权威性。特别是审计到往来款项函证,银行存款对账,审计线索外调等事项,缺乏法律上规定的审计权限和强制手段。在审计程序上,各个企业由于没有共同的参考标准,程序设计上多样化。在对本公司实际情况的审计方案规划时,考虑不全面,取证不合理,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影响了审计质量,加大了审计风险,进而影响了管理者的正确决策。

3.审计范围狭窄,仅仅局限于财务报表的差错防弊上。目前大部分企业内部审计基本上停留在财务审计,即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损益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查证上,忽视了经营管理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不便于内部审计职能的充分发挥,也不能对企业的正确决策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探讨

基于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做进一步的探讨。

笔者认为企业内部审计应具有以下几种职能:

(一)经济监督职能

经济监督职能是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评价依据,对被审对象的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在现代企业里,随着经营规模的扩大,经营事务的多样化和管理层次的多级化使得管理阶层对供应、生产、销售、财务的第一情况难以及时准确地了解,这就客观上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审计机制对有关事项进行监督,监督各经济责任承担者按既定的目标、方针、政策、制度、计划、预算等要求,认真履行其承担的经济责任,达到加强控制、严肃制度、加强管理的目的。

从1983年建立内部审计以来,我国一直强调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双向监督。内部审计既要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对企业保障国家财产保值增值进行监督,又要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企业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进行监督。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政府职能已发生根本转变,从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干预企业的经营转变为通过宏观调控促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这样,内部审计摆脱了双重身份,代表国家监督企业的职能将逐步由社会审计来替代。它的监督职能,将主要站在企业立场上,为企业的有效经营、健康发展服务。

(二)经济评价职能

经济评价就是通过审核检查,对企业中的各种计划、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定,对经济活动中的执行情况和进度进行评定,对经济效益的优劣和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有效进行评定等,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它是由监督职能派生出来的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项职能也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中国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着世界同行的激烈竞争,这些竞争迫使企业向管理要效益,向技术进步要效益,向优化资源配置要效益,向调整产品结构要效益,向降低成本费用要效益。因此,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员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通过各种计量手段评价企业中各个环节各项费用、成本、支出的合理性,评价企业财务收支、经营成本及效益分配的真实性,评价企业运行效果,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真实、可靠、有效。

(三)具有间接管理职能

从内部审计发展的历史来看,内部审计一直是为管理者服务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内部审计人员要参加日常的经营管理。相反,由于内部审计独立性的要求,内部审计机构不能承担任何具体的管理责任。只有这样,审计工作的质量才有保证,审计人员发表的意见、结论、建议的公正性才不会受到影响。但是,由此认为“内部审计不具有管理职能,认为它应当独立于管理部门之外,是对管理控制的再控制,对管理监督的再监督”也是不全面的。虽然内部审计人员并不具有管理具体事务的权限,但是由于其最基本“独立性”,导致内部审计具有特殊的地位和对企业情况全面了解的能力。因此,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内部审计均不应独立于管理之外而应从属于管理,发挥间接管理职能,和其他部门一样为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加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总之,由于内部审计特殊的性质使它在企业内部中既处于“参与者”又处于“协调者”的地位,间接参加企业管理同时也不失其独立性进而影响公平性。

(四)不具有鉴证职能

有观点认为,内部审计对企业所属各级组织进行审核,作出审计结论,是一种鉴定,只不过内部审计的鉴证职能对外无效,但对董事会下属的各级组织仍是有效的,因而内部审计有经济鉴证职能。笔者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从鉴证最大的特点(由当事人以外的独立的第三者履行)来看,内部审计机构并非第三者,因为内部审计人员和委托人(董事会)并不是毫无利害关系,而是上下级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聘用和被聘用的关系,因此,内部审计机构作出的决定最多只能是一种“自我鉴定”,对外没有充足的说服力,同时,其作出的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性也是有限的。

三、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尤其是当我国加入WTO后,不仅具有先进管理手段和经验的跨国公司要进入中国市场,而且我们的企业也要走向世界,融入现代国际经济之中。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也要与国际接轨,也要认识到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同时又要正确地意识到规范对策的重要性。

(一)发展趋势

1.内部审计将由财务领导转为由企业最高管理层领导的独立机构。随着内部审计重要性日益突出,管理者对它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强,企业中内部审计的地位也越来越高,其职能范围也越来越广,由一开始的监督发展到服务咨询等多个方面,包括检查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适用性、有效性;检查内部各部门及单位对政策、计划、程序、法律和规章的执行情况;检查业务经营和规划中既定目标的完成情况等。同时,由于内部审计要及时将发现的问题向最高管理当局报告,以便得到及时解决。这就要求内部审计成为独立机构,并由企业最高管理者直接领导。

2.内部审计由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我国加入WTO后,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在完善企业管理中求得企业发展。这时,企业的经营者面临的大问题不是资金问题,而是由于企业内部管理失控导致的风险加大和效益下降问题。因此,企业必须实现自我约束,建立自我约束机制。于是,为了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为了规范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满足投资和管理层次多元化的需要,内部审计被赋予了更新的职责和使命,即从单纯的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发展。

(二)规范对策

1.在企业内部建立总审计师制度:使企业内部审计在组织上加强,在制度上得到保证,进一步深化审计的深度和广度,协调审计监督和其他监督的关系,一改目前从属地位的状况。

2.尽快完成内部审计向管理审计职能的转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善于提出改进问题的建议,不仅要查错防弊、评价企业内部各机构履行经济责任的状况,还要审查企业资源的取得是否实现效益最大化,还要关注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时刻注意为管理当局及被审单位提供建设,改单纯的财务审计为全方位的管理审计。

3.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搞好内部审计工作,关键是要有合适的审计模式,健全的独立审计机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模式主要有董事会领导模式、总经理领导模式和监事会领导模式。因此,在对领导模式进行选择时,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篇(3)

    一、小微企业内部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按照内部审计之父索耶的定义,小微企业内部审计指对企业各项经营业务和内部管控进行客观、独立评价,以确认小微企业是否遵循公认的原则和程序,是否合乎管理规定和操作标准,资源利用是否高效经济,组织目标是否有效实现。内部审计的参照遵循依据有:国家政策法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审计水平观测点则是信息真实、合法、合规、内控制度健全、有效。内部审计旨在是通过对小微企业资产负债、成本收益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审计,从而有利于小微企业改进经营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内控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小微企业资本金少、组织规模小,业务范围窄,随时面对风险多变和激烈竞争的市场,市场环境迫使小微企业必须着手改善管理,将内部财务审计工作置于企业核心地位,管控风险、约束越轨、预防失范行为。小微企业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凭借审计行业的信息管理与分析软件工具,依托专业的技术和方法,经过全过程内部审计,能够预测风险并及时预警,评价风险并改进风险管理,控制风险、治理风险,使得小微企业从容应对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从而保证其稳健应对“两高两难两门”:成本高、税负高;用工难、融资难;玻璃门、弹簧门。

    二、小微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问题

    (一)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处于弱势地位。

    小微企业规模小,成本缩减、投入受限,所以组织机构精简、人员配备简单,少有专业内审机构与内审人员。管理者主要精力集中于日常生产与销售等常规事务,故其认识上存在偏差与短视,片面认为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的非增值环节,不能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未能认识到内部审计在改善管理、风险控制、参与价值创造方面的积极作用。其实内部审计通过增加组织价值,能从根本上实现小微企业预设的组织目标,进而实现自身成长。而现实中小微企业内部审计要么全无设置、要么形同虚设。小微企业内部组织设计中没有赋予内审机构对同级财务部门、管理部门的监督权,在其业务管理流程中也未深度嵌入内部审计监督的制度设计。

    (二)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客观性。

    独立即为“审计机构无阻碍地决定工作范围和无阻碍地完成工作的能力”,独立是内部审计的必要条件,也是保证内部审计效果和绩效的重要要求,独立程度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审计综合职能的作用范围和实施效果。遵守独立性有助于达到客观性,审计机构独立是为了保证审计结果客观,独立是手段,客观是最终目标。内部审计部门提出的改进经营管理与流程控制的分析与建议是客观的,才能有助于现实组织目标,提升小微企业附加价值。小微企业的特殊组织结构与运作体制决定了其决策、管理、执行与监督高度融合,四位一体边界模糊,难以相互独立、相互制衡,既导致内部审计活动、审计人员失去独立性,又导致审计结论丧失客观性。实践中专业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难以充分应用,大大减损了审理效果和效率,最终导致从查错防弊到验证财务报表的公允性、服务高层决策的内部审计目标都无从实现。

    (三)企业内控机制薄弱,会计审计基础差。

    小微企业极易从主观上简单化的进行成本—效益核算,千方百计减少人力物力投入,牺牲必要的“安全性、保障性”投入,导致财务管理基础薄弱;同时没有依照现代企业制度投入资源建设内控机制,内部监控管理也随之失去依凭、流于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三成以上小微企业财务清查、成本核算、财务收支审批等基本制度没有落实;没有执行不相容业务分离原则。会计制度执行非常不严格、不规范,会计操作随意性强、出入较大,很难做到账物相符、账账相符,会计基础工作及其薄弱,甚至个别小微企业至今从未建立明确的成本核算方法与制度。

    此外内部审计长期受忽视,决策管理层认识存在严重偏差,内部审计部门往往附属于财务部门,既没有独立性,有没有权威性,导致内控机制软弱无力,低能无用。

    (四)业者水平与素质普遍不高。

    一般的现代中大型企业都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因此传统的内部审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降低成本而设计的。但是小微企业业主往往集投资者、经营者于一身,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这种企业运行模式势必给内部审计带来负面影响。大部分小微企业业主专业水平不高、缺乏现代财务管理意识,对审计理念和方法缺乏基本的理解和重视,又喜集权揽权,又致使其动辄越权行事,处处干预,监审不分,使得内部审计地位不显,作用不彰。

    此外,由于小微企业的职业前景、薪酬待遇、劳保水平等方面社会认可程度低,其对优秀审计人员的吸引力远不如中大型企业。实[lunwen.1KEJIAN. com 第一论文 网]践中小微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普遍素质较低,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既系统又不扎实,基本的业务能力尚付阙如,这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实务操作中囿于能力,很难发现深层次问题。

    三、改善小微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建议

    (一) 转变观念,重塑内部审计的核心地位。

    小微企业内部审计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业主,小微企业的投资人、管理人应重新发现内部审计对小微企业的贡献,尽管此种贡献往往是无形的、长期的且不可精确测量。在高度竞争且成本“过敏”的市场环境下,小微企业负责人应重塑内部审计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检查、鉴证、评价职能,努力创造良好的内审

    计工作环境,不断提高内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内审工作方式逐步标准化,实现独立性与客观性。

    小微企业应学习行业服务机构如咨询管理公司走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道路,,建立标准化内部审计体系,在企业内部开展综合审计业务,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工具部署,适时利用IT工具、审计软件对财务报告和合规性审计进行自动分析,进行系统化、专业化的风险分析与识别。

    在此基础上,小微企业坚持内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决定审计范围、开展工作及形成结论、汇报成果时不受干涉,这是独立性要求。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以下原则以确保客观性:(1)禁止内部审计师参与任何有可能影响其出具公允的评估结论的活动或关系;(2)防止内部审计师接受任何可能影响或假定会影响其职业判断的东西;(3)向内部审计师披露全部重要事实,确保审查不被歪曲。

    (三)扩大内审风险管理职能,提升人员素质。

    小微企业虽有船小好调头的优势,但面对内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企业风险暴露、风险敞口仍大量存在。大中型企业惯有的资产流失、资源浪费和无效使用等现象在小微企业同样存在,财务信息不足、审计标准贯彻失败是其自身固有的风险积累点,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家政策调整、消费者偏好变化等外部不可预知、不可克服的风险,迫切需要小微企业建立内部审计系统,扩大风险管理职能,用科学规范的方法来评估风险、改进风险治理。

    小微企业成长性强,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应是重要的支撑因素。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岗位要求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全面,既能宏观掌控全局,又能微观剖析细节,因此内部审计成为准经理培养的重要步骤,审计师、风险官最有可能成为准经理的候选人。小微企业应通过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机制培养职业经理人,增强[lunwen.1KEJIAN. com 第一论文 网]内部审计职位吸引力并进行有效的职业生涯培养。

    (四)改进内审组织方式与手段。

    促进内部审计职能组织由分散化向集中化转变。小微企业内部审计集中化有助于标准化的审计流程执行简单易行,同时有利于企业审计资源调度更加有效,也增加了内部审计独立性、权威性及方便小微企业负责人对内审的直接管控。

    推进内部审计外部化。随着分工的细化与专业化,在小微企业内部部署所有需要的审计技术及资源变得既不可行又不经济,因此出现了许多企业从外部购买内部审计服务,服务仍在企业内部进行,同时并未完全放权给外部服务机构。内部审计外部化在降低成本、保持企业的合理规模、使得领导者专注于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质量控制与专业保障方面独具优势,从根本上可以提升组织价值、实现组织目标。

    (五)内审向管理导向转型,最终增加企业价值。

    小微企业内部审计不能局限于财务会计审查,应该扩展到管理运营的方方面面,将重心从传统的“查错防弊”转移到内部管理、决策上来。内审人员要实现角色转换,从传统的合规监控角色转向管理角色、服务角色。管理审计业务应成为未来内部审计的基本职责,促进内审重点由财务审计向管理审计转变,通过流程审查和系统分析来增强小微企业效率,确保对流程再造和结构的战略性塑造,实现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型。

    内部审计角色定位于提供独立、客观的鉴证和咨询服务,旨在增加价值并改进企业的经营。这就要求内部审计积极参与价值创造活动,尽管内部审计对价值创造的贡献往往是间接的,但其关注的焦点跃升至组织整体的层次,能从价值链整合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合作,这就实质扩展了内部审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秦荣生.内部审计[M].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2]陈丹萍.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研究.2007,(06).

篇(4)

论文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代替了人工记账、算帐、报账等会计活动,成为会计行业的主要计算模式;是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以及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会计电算化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已经发展为一门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本文就会计电算化在行业中的实施对传统的会计职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电算化会计在行业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基本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主要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首先,是电子计算机为主要的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工会计下人工记录和处理数据的替代物。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2、其次,数据的处理是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一般对操作权限的限制设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再次,电算化会计与手工记账规则发生了变化,手工记账规定日记账、总账都要使用订本账册,明细账要采用活页式账册,通过若十个套账来实现相互牵制、相互核对。凭证、账本记录的错误之处要用划线法和红字更正法更正。电算化会计形成的账页都是通过打印输出的,可以装订成为活页式,打印输出的一般是日记账、总账和报表,由于明细账涉及大量的二级科目、三级科口,打印数量比较大,因此,一般都是用磁盘、光盘等形式输出,对账工作一般是依靠会计软件完成,只要输人的原始凭证是正确的,计算机可以迅速完成手工条件下的各种账务处理功能。手工会计下的账册核对功能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已由计算机代替,明细账记载的各种会计资料只需计算机查询功能就可完成显示或者在需要时打印出来。人们更多的是依赖电算化系统建立各种辅助账,更多地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

对于账簿记录错误的处理,已不再采用手工方式下的改错法,但为了保证监督审核。一般规定,凡是已经审核过的数据不得更改。如果出现错误,那一定是合理性问题,采用输人“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类同于红字更正法,这样就可以保留更正的痕迹。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对于财会工作的影响的基本特点

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使企业财务真正做到统一规范。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可以轻松的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在传统会计期间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企业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

2、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在传统会计时期,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间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便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超级秘书网

4、强化了财务管理。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三、会计电算化对于财务审计上的影响表现

篇(5)

[关键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内部审计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使得民营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九五”期末的2000年中国内资民营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约为42.8%,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的比重约为12.6%,二者之和约占GDP的55%。到“十五”期末的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所占比重约为50%,外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比重约为15%~16%,两者相加约占65%,占到了GDP的大半江山。GDP总量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对市场机制的运行也起了先导作用,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机制在民营经济中体现的最充分,民营经济的发展,扩大了社会就业,优化了劳动力资源配置,目前,民营企业已成为吸收就业的主渠道。

然而民营企业在日常经济活动中仍有许多不规范的行为,非常需要内部控制制度来约束。民营企业作为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没有一个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其经济活动就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大量的管理实践证明,民营企业的经营活动如果得到有利的控制,企业就会变的更强大,如果失控就会变的越来越弱,当然如果没有内部控制,企业就会大乱,甚至倒闭。因此,民营企业应该根据企业自身的特点,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建立、健全完善并且有可操作性的内部控制制度。而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中,民营企业往往会忽略内部审计的建设,最终使得所建立的内部控制难以得到有效运行。

内部审计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的一个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他环节的主要力量。在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内部审计人员被赋予了新的职责和使命。美国著名内部控制专家迈克尔?海默(Michaelhammer)曾说过:“内审机构应将自己视为公司的一种资源。在帮助管理当局更有效的达至预期目标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师的使命将从简单的‘我们实施审计’向‘我们帮助创建一些程序,以期达到组织工作需要的内部控制水平’的方向发展。”因此审计部门的作用不仅在于监督企业的内部控制是否被执行,还应该帮助组织进行“软控制”环境的营造,目前成为内部控制过程设计的顾问。近十几年,我国内部审计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目前很多民营企业成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许多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甚至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建设亟待加强。

一、准确定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内部审计职能是由内部审计目标决定的,而不同的企业审计目标也不同,因此,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受企业内部自身的特点影响。一般认为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是监督企业内部经营管理活动,并为管理者决策提供服务,而民营企业更重视的是服务职能。以往民营企业大多都将主要经历放在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审查和监督上,而不是对管理做出分析、评价和提出管理建议。由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一开始便以“查错纠弊”、“堵塞漏洞”等财务审计为主导,往往把被审计对象看作自己的“对立面”,很少以积极的方式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起点和定位都不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经营环境、经营规模、投资主体等都发生了变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更高的要求。如何防范经营和投资风险,如何降低成本,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如何加强财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等等,这些都需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转变单一的监督职能,增强服务职能,将内审工作的重点从传统的“查错防弊”逐步转向富有建设性的经营管理审计上来,为企业的管理、决策及效益服务,切实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是随着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和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建立内部审计机构,从事内部监督工作,提高企业生产效率,实现企业价值增值。国有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一般是评价和监督等服务,而我国民营企业的产权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与国有企业不同,民营企业的内部机构职能,还有改善企业的产权结构,为经营管理提供咨询的功能。民营企业产权的特点是:相对外部人员产权非常清晰,但在企业内部的产权很模糊。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该具有一项特殊服务功能—明晰内部产权,民营企业内部的产权清晰了,才能更有效的治理企业。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另一个重要职能是为管理者提供有效的管理服务。因此,咨询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服务职能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提供咨询服务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合法性、公允性,采购、生产、销售过程,人力资源管理,筹资、投资管理,发展战略,内部审计人员通过监督,把审计结论报告给管理层,并提出可行性建议,提高企业工作效率。在民营企业内部要实现价值增值,必须使经营者的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民营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必须为管理者提供更好的咨询,建立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内审凭借自己的特有工作性质,采用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为企业提供有效的咨询服务。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构建

1.科学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形成和发展是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和内部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内部审计与民营企业特性的结合。随着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要求必须建立内部审计制度。在民营企业这个大集体中,有可能会出现某些人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顾道德约束,可能会损害企业利益。如果没有内部审计人员监督可能会弄虚作假,虚增业绩,转移企业财产。另外民营企业内部各部门和人员所做的工作是否符合企业的标准,能否真正增加企业价值,需要一个相当独立的机构进行客观的评价。因为每个部门和个人是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行为的。因此民营企业非常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内部审计机构时首先要考虑其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的职能要求,确定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目前我国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定位主要有三种情况:

(1)由董事会的领导。这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由于其隶属关系和领导层次高而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可以在不受管理层影响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但是内部审计结果不直接向企业管理层报告,管理人员在根据审计结果改进内部控制方面要迟缓些。

(2)由总经理领导。与前一种形式刚好相反,内部审计机构根据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要求开展工作,并将审计结果直接向其报告,有利于企业管理人员采取措施完善内部控制,但内部审计工作有时会受到管理层的制约。

(3)由总会计师或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与前两种形式相比,这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在独立性和权威性、改进内部控制方面都比较差,不利于其监督与评价职能的发挥。

民营企业应根据企业的特点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及其功能。在民营企业无论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否分离,都应该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负责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效果,充分发挥监督和控制的职能,内部审计机构越独立、越有权威,其工作效率越高。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笔者建议民营企业应把审计机构直接设置在股东大会或董事会的领导下。对于规模大的民营企业,股东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需聘用职业经理人,审计机构应设在董事会的领导下。对规模小的民营企业,股东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管理,管理模式和决策机制都比较灵活,内部审计机构可以直接设立在股东大会的领导下,保障审计人员的绝对权威。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接受本企业的领导和管理,并对本单位的管理者负责。但应接受内部审计协会的业务指导,在执行审计过程中,应遵守《我国内部审计条例》和我国内部审计协会制定的内部审计基本准则等行业准则和规章。

2.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内容与重点

(1)进一步加强民营企业财务审计,并强化其管理审计。首先是保证民营企业建立科学的组织结构,使一切生产流程按照规范运行;其次是把内部控制系统控制经营活动的情况及时、准确的报告给经营管理者,经营管理者及时了解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随时调整内部控制。民营企业进行财务审计是进行管理审计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发挥内部审计的管理职责,内部审计人员先做好财务审计工作,才能帮助管理人员,提高组织机构运行的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大的财富,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2)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必须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必须加强产品质量控制。内部审计在审计产品时不仅应该严格遵循《内部审计实务标准》,并且按ISO9000的标准审计企业产品的质量。ISO9000系列标准的内容包括对产品质量进行严格管理,以保证质量达到一定标准。要求企业所有员工齐心协力,对每个工作流程、作业方式、管理方式、质量检查程序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以达到ISO9000的标准所以内部审计应严格按ISO9000的标准做好质量审计工作,只有这样民营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才会不断提高,实现企业的经营目的。

(3)民营企业为了长期获得最大利益,必须进行战略审计,并且评估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民营企业目前正在由家族式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制度的转化,现在的经营管理模式下,民营企业家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准确的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经营环境,创新能力也不是很强。这些不利条件使得民营企业发展的非常艰难,当出现投资决策和经营决策错误时,很可能出现企业现金短缺,甚至面临倒闭的危险。所以民营企业目前非常需要战略性内部审计,评估企业长期风险。内部审计部门应该评估企业的业务性质、产品市场占有率、管理模式、企业形象等战略性问题,帮助企业防范长期市场风险,获得长远利益。

(4)要做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必须做好以下辅助工作:首先,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绩效的重要因素。作为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敬业爱岗精神,更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业务素质包括职业技能、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沟通能力等,并且审计人员对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保持高度的警觉。在必要的情况下,审计机构可以在外部聘用相关的专业人士协助审计工作。其次,我国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只是审计财务,监督和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不太注重审计企业的投资是否得到相应的回报。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管理层必须大力支持内部审计工作。最后,改善同审计对象的关系提高内部审计地位。由于以往的审计理念是对审计对象的监督,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之间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往往造成审计对象与审计主体的对立。实践证明,审计主体与审计对象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审计人员为审计对象提供咨询和建议。因此,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要善于为审计对象出谋划策,为其在节约成本、改善管理程序、方法等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黄孟复胡德平:中国民营经济发展报告No.3(2005-2006)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程晓陵汤颖梅:民营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北京:企业管理,2005.11

[3]刘宏华:民营企业内部审计探讨[江西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04.04

[4]刘世谨张继勋: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J].南京: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06

篇(6)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06-0088-02

摘要:环境会计是通过综合评估环境绩效以及环境活动来影响企业财务成果的一门新兴学科,环境会计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我国实施环境会计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环境会计的实施保障了企业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找到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环境会计 可持续发展 绩效

一、环境会计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环境会计理论方面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我国环境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较晚,总体看水平较低。目前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虽然对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确认和计量上有所突破,每年的文献在逐步增加,但在实践应用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实践方面的文献非常少。与环境会计相关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没有针对环境会计的相关准则。各省市、企事业当中真正系统全面运用的也很少。环境会计无论对生产企业还是社会公众,还都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在环境会计制度推行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因此,加大环境会计的实践应用,建立健全环境会计制度迫在眉睫。

(一)缺乏对环境会计的认知与实践

环境会计是在当前的环境状态下,在经济学、环境学与会计学相结合的过程中衍生出来的一门新型学科,其不同于传统的会计体系。但由于我国研究环境会计的时间较短,所以人们对它的了解非常肤浅,只是单纯地停留在环境会计理论的理解上。近年来关于环境成本核算方面研究最多的是环境成本核算的一般性问题,环境成本核算中,确认和计量是核算的关键点,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最多。另外,发展与实施环境会计需要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必定会加大企业经营成本;而且即便企业对环境财务会计进行核算,所带来的环境收益也是收益甚微或者具有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况下,对于追求利润、对社会责任考虑较少、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的企业而言,对环境会计发展与实施往往不具有主观能动性,更不用说把环境会计应用到企业实践过程中。

(二)环境会计体系尚未建立

我国现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还没有把与环境会计相关的内容列入到相关的法律条文当中,没有一个明确的制度来保障环境会计的实施;在核算体系上,没有建立对应的环境会计科目,没有对环境成本单独进行核算,致使会计人员对于环境资源的消耗等问题不知如何处理。不论是从企业的角度还是国家宏观发展的调控上,绿色GDP都需要建立完善的环境会计体系,并且加大环境会计在企业实践中的应用。

二、我国发展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浪费也更加严重,全国各地持续的雾霾、地下水污染、耕田污染、植被被破坏严重等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我国的环境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党的十提出建立“五位一体”生态文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加快环境会计与环境审计的研究步伐。

(一)发展环境会计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环境会计的出现在引领企业关注自身利益的同时,让企业认识到关注环境问题、保护环境是他们自身长远利益发展的需要,支持环境会计的具体应用、发掘企业的自身潜力,是企业创造社会效益、立足经济领域的重要保障。国家整体大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企业自身效益都会得到有效的发展。这也是从企业责任到社会责任的必经之路,当企业向社会披露环境会计相关信息的同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二)环境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现行的传统财务会计,只是把关注点放在了企业所有权的物品上,却忽视了对人类无所有权但对生存具有关键意义的事物,如空气、海洋等,忽略了环境在人文发展中的重要性。环境会计所披露的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些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环保机构、企业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审计机构等相关部门。正确的决策是保证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如果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环境会计实施得好将会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经济效益的提高会促进社会效益的发展,社会效益的发展将会更进一步地促进环境会计的进步,三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环境会计要求企业必须将与本企业相关联的自然资源,赋予一定的价值和价格,同时把对环境和资源造成污染及破坏的项目,在履行治理义务时按照环境会计的准则进行确认、计量,结果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这样做可以促使企业改变传统的经济效益模式,协调环境会计、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见下图)。

三、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相关建议

(一)加企业环境责任的理念

企业的态度对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加强企业对环境的责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第一,政府可以采用激励机制等有效手段让企业真正关注环境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生态的好坏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企业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环境保护的号召,提高环保意识,加强产品的创新。第二,企业要健全内部控制体系,加强环境控制和监督。第三,国家通过完善与环境有关的法律法规,对企业实施强制责任和义务,加强企业事后的责任控制和风险的防范。政府积极建立环境会计制度,加强环境成本核算、强化环境成本控制。通过宏观调控将环境成本纳入到规划中,建立一个绿色环保理念,让企业主动采用环境会计的计量模式,为绿色GDP提供有效数据。第四,国家应大力向企业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激励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积极保护环境,减少环境的负面影响。

(二)建立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

环境会计实施后,必然会引起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抵触。建立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推动环境会计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虽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文件很多,但却没有针对环境会计的法律法规。因此,我国应当在《会计法》中增加环境会计的核算与监督的法律条文,在会计要素中增加与环境会计有关的资源和科目,明确环境会计的法律作用和地位,这样可以避免企业钻法律的空子,逃避对环境会计的信息披露,从国家强制力的角度保证环境会计的顺利实施。由于我国在环境会计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所以在制定环境会计准则时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从我国国情出发,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合理反映自然资源的变化,在资产负债表中准确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在强化环境会计理念的同时,注重把生态学、环境学、经济学有机结合到一起,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体系。可以从法律层面明确环境资源的价值和产权,对环境资源进行合理的估价,建立新的商品价格体系,即在对应的商品价格上体现环境资源的成本。在计量上明确环境会计的目标、对象、要素和准则,加大会计人员的培训,使环境会计在国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完善环境会计审计制度

环境会计的实施必然会影响企业自身的利益,为了真实有效地反映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r对环境带来的影响,全面披露企业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一定要建立健全环境审计制度。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首先,制定关于环境会计审计的法律法规,规范环境审计的工作流程,让审计人员在工作中有法可循。其次,制定一套不仅包括传统的财务审计,还要涉及环境方面的独立的审计准则,同时审计人员要加强对环境会计的学习,逐步推广环境审计,提高企业的治理效率。

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使得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资,越来越重视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实践。企业应该主动承担责任,在政府和相关机构的扶持下,把理论应用到企业的具体实践当中,推动我国的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强化企业的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给环境会计创造一个良性发展的土壤,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X

参考文献:

[1]杨知宇.完善环境审计的几点建议[J].财务与会计,2014,(06).

[2]邹纪元.国内外环境会计的研究分析及我国实施环境会计对策[J].商业会计,2013,(03).

[3]王琳,肖序.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实困惑与前景展望[J].财会月刊,2010,(1).

[4]周守华,陶春华.环境会计:理论综述与启示[J].会计研究,2012,(2).

[5]刘畅,卢静.创建环境会计知识平台系统 推进环境会计发展与实施[J].商业会计,2017,(2).

[6]姚一杰,张本越.美国环境会计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4).

[7]张赫.我国环境会计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8]唐琪.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会计报告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9]贺帆,张本越.日本环境会计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4).

篇(7)

论文摘要:目前传统的审计课堂教学普遍偏重对审计理论的讲授,缺乏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难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审计人才的需要,审计教育改革也就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以传统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缺陷为切入点,对传统案例教学模式进行改进并构建审计案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加强课后的实践教学,使审计案例教学得以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可能。 

0 引言 

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核心课程,该课程体系中既包括审计的理论又包括了审计的实务,课程的技术性及实践性极强。审计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审计基本理论,掌握审计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理论结合实践,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但由于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学生看来比较抽象,难以理解,要求学生对会计知识有较好的灵活运用的能力,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问题。为提高审计课程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对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把案例教学进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1 审计案例教学实施中仍然存在的问题 

经过实践,发现审计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仍有如下问题: 

(1)审计案例的选用不恰当。 

目前课堂教学的案例均存在着针对性不强,不够系统的问题。教师们在备课时所选用的案例多半都是国外的案例或者是上个世纪的案例,要么不能够有效的跟中国实际相结合,要么就是与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且很多只注重了会计实务的考核,反而忽略了审计的实务操作。 

(2)师资能力不足。 

进行案例教学需要授课教师具有渊博的专业的学识、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但现实情况是,目前高校的审计授课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不了解审计的实际工作流程和技巧,很难将较为抽象、晦涩难懂的审计理论放在实际例子中使之具体化、形象化,使之通俗易懂,这是审计课程枯燥、难懂、难学的原因之一,也是制约审计案例教学实施效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3)学生不习惯、不配合。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学生不仅积极性较差,而且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气息更使学业也带上了某种功利主义色彩。学生们学好一门课程通常有种种目的,或是为了拿到高分,或为了将来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导致学生注重追逐高分而忽视能力的培养、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其结果就是案例教学的参与热情不高或参与了也不配合,导致教师的提问、启示、分析、点评全成了唱“独角戏”,最终又回归到传统教学模式的老路上。 

2 审计案例课堂教学模式的改进 

(1)精选审计案例,建立审计案例库。 

审计案例一般可分为审计理论案例和审计实务案例,前者一般可独立成例,侧重于对审计理论的阐释,不需要有较多的审计实务经验,教师可以通过查阅中、外文献资料,搜集电视、新闻等媒体报道,或浏览相关网站等方式收集;后者则需要具备较丰富的审计实践经验,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业务较熟悉,并具备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能力。这部分案例最好是根据授课教师本人的亲自实践编成,或由授课教师对来源于审计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加工、整理,使之符合教学要求。总之,审计案例的编写不能仅靠若干个教师的个人努力,更需要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互通有无,建立比较成熟、系统的审计案例库。 

(2)科学设置课程,保证充分的课时。 

目前,审计课程并没有象会计课程那样,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会计等不同级次,以反映教学内容的不同难度,而在实际中,由于课时、专业、学生层次等的不同,授课教师经常将同一门审计课讲成审计基础与原理、审计技术与实务、审计理论与实务等多门课程。建议独立开设审计学原理,以讲授最基本、最必要的审计基础理论,其课时应尽量压缩;再单独开设审计案例课,其课时应充分保证课堂讨论的需要。两门课程之间应注意适当衔接。 

(3)采取多种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针对审计教师大多缺乏审计实践经验、实际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建议采取以下多种途径提高师资能力和水平:①鼓励教师每隔二年或三年,即运用一学期时间到大型企业的内审部门、会计师事务所或政府审计机构做兼职或脱产实践,以增强实践经验。这要求改变以往主要以课时考核教师工作量的做法,适当压缩课堂教学工作量,增加一定的实践工作量。②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参加cia(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或cpa考试,取得cia或cpa资格。③通过网络培训等方式,补充专业理论方面的新知识,了解市场环境变化给审计带来的影响。④适时聘请实务经验丰富、业务素质过硬的审计实务高手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只有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审计案例教学有了好的“牵头人”、“领航人”,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4)改变考核方式,获得学生认同。 

传统审计课程考核主要采取带有标准答案的期末闭卷考试形式,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期末试卷的卷面成绩几乎决定了审计课程的最终成绩,这种考核制度不能不导致学生“唯分是图”。以我校为例,专业必修课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比例为3∶7,而平时成绩主要依据平时到课率、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回答问题情况等打出,学生之间分数几乎没有差别,根本无法反映课堂讨论情况,更没有包括审计实验、实训等环节。建议改变传统的审计考核形式,专门给课题实践成绩一个固定的比例,在平时成绩、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审计实验等之间建立一个合适的比例。相信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考核方式必然会导致学生对能力的重视,最终引起他们对审计案例教学模式的倾心认同。 

3 课堂案例教学建议模式 

(1)课堂讲授方式。 

以学生为讲授主体,教师进行总结。例如在审计理论课之后开设的审计案例分析课程中,教师提供国内外发生的一些典型审计案件,让学生以课程小组为单位,选取某个案件,查找相关资料,小组内进行讨论、分工协作,并推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该案例的分析。教师对整个分析过程及问题进行概括总结,帮助学生将审计理论与审计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堂讨论方式。 

该种教学形式主要运用于审计实务部分的课程讲授。为使学生充分领会及掌握会计报表审计及审计意见出具类型等知识点,教师根据教学要求编制不同内容的审计案例。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分别编制采购与付款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循环、货币资金及会计报表审计等不同内容的综合性审计实务案例。在案例编写过程中,力求既与课程知识点相结合,又贴近实际的审计工作,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修订。在教学使用时,为节约时间,可以将审计案例提前发到学生手上,让课程小组先进行课下讨论。课堂上再组织案例讨论,然后教师抽选某个小组进行课堂发言,其他小组进行提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可以就关键问题或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小组之间展开辩论。教师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讲评,对案例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就学生们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进行讲评。 

(3)案例情景模拟形式。 

即借助模拟现实场景,通过设身处地、寓教于乐的教习方式来强化学生对审计理论、审计程序、审计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主要运用于审计理论课程后的综合案例分析课程。在实际操作时,让每个课程小组编制一个5-10分钟的审计案例情景剧,在剧情中穿插一些违反审计准则的错误行为,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模拟演示该案例。其他小组则以抢答方式指出情景剧中的问题,教师最后进行总结。在案例考核时,可以从内容、表演、参与情况等几个方面对表演小组予以评价,从抢答情况及指出问题正误方面对其他小组作出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所模拟的案例情景涉及到业务承接、职业道德、货币资金审计、存货审计等诸多方面。角色涉及被审计单位经理、会计、出纳等不同岗位职员及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项目经理、注册会计师、审计助理等不同层次审计人员。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情景表演时小组全员参与,问题抢答时全班参与,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调动了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又在轻松的环境下达到了掌握知识的目的。在前述教学形式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总结与评价是极其重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个案例上,而是要通过教师的总结,将案例分析的目的定位在对相应的审计理论的理解上,以及具体审计技术、审计方法的掌握上。 

4 课后实践教学 

(1)校内模拟审计。 

模拟审计是在案例教学的基础上对审计实践各环节的一次综合模拟。目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极为方便的接触实际的条件,使学生无须走出校门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亲身体验到比较系统、全面的审计工作全过程,掌握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有利于加强对审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运用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将专业理论和审计实务紧密结合。 

校内模拟审计包括两个部分: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其中,手工审计模拟主要是结合审计学原理、内部控制、企业财务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专业主干课的学习,重点模拟审计技术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审计模拟中使用的指导教材可以是教师自主编写的教材,强调审计检查、计算、分析程序的基本功训练。模拟实习资料取材于公司的实务,并根据其大量真实的核算资料分析、筛选、增补而成。要求审计实习者完成财务报表审计的基本程序,即从取证到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直至撰写审计报告,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归档的全部过程。学生的模拟实习安排在大四上学期进行,共安排8周的时间。这为没有真正接触过审计工作,对审计中的审查程序、专业技术方法、职能岗位缺乏感性认识的学生提供了极好的锻炼机会。计算机审计模拟则是模拟操作相关审计软件,要求学生完成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的编制复核、整理任务,掌握相关审计证据的获取方法,模拟审计档案的归档管理。当然,这部分也可以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起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效果。 

(2)校外审计实习。 

审计实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一方面通过在校期间阶段性的审计实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及时了解课本理论与现实工作的差异,弥补理论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另一方面毕业实习是学生就业前的一项重要准备工作,可以让学生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工作,尽快把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审计实习包括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和毕业实习。其中,在校期间阶段性实习主要是根据本课程的进度和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及兴趣取向,将学生分批、分期送入审计实践基地接触真实审计实务;毕业实习则是在毕业前(一般在大四上学期期末安排两个月时间)安排学生实习,可以由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参与审计,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在实习期内,每位学生至少参与一个完整的审计业务,从而切实提高其对审计问题的分析与处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汪燕芳.审计案例教学模式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