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3 17:15:5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史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最新历史论文致谢词
弹指一挥间,大学四年已经接近了尾声。当自己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完成这篇毕业论文的时候,自己也从当年一个从山里走出的懵懂孩子变成了一个成熟青年,回想自己的十几年的求学生涯,虽然只是一个本科毕业,但也实属不容易。首先,从小学到大学的学费和生活费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这当然要感谢我的爸爸妈妈,他们都是农民,没有他们的勤勤恳恳和细心安排,我是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我的大学生活。没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我也不可能完成我经济学第二专业的学习。当然,一个农民家庭要同时供两个大学生上学,没有别人的帮助和接济是相当困难的。因此我要感谢那些在我求学时对我经济和精神上帮助的亲戚、朋友、老师和同学们,我的生活因你们而精彩和充实。
华中科技大学,这里严谨的学风、优美的校园环境使我大学四年过的很充实和愉快。我第一学期是在哲学系度过的。在这短短的半年时间里,我有幸和许多优秀的同学一起学习,听睿智的哲学老师讲授哲学。后来由于一些本可抗拒但一时冲动的原因,我依依不舍的离开了哲学系,离开了亲爱的哲学系的老师和同学们。虽然只有短短的半年时光,但我确实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尤其是对我思想和方法上的指导。这些有用的东西一直对我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我相信,这些东西将伴随我走完整个人生的道路。现在回想起在哲学班的日子,还是那么的温馨和惬意,我不能不感谢当时哲学班的每一位同学和老师,跟你们在一起学习、生活,那真是其乐融融,妙不可言!
1.历史图片是进行历史内容教学的最好资源。
学生通过对历史图片的有效学习,可以近距离地与历史进行接触,进而能够很好地去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比如,我们在学习到“西方列强在19世纪末掀起了对我国的瓜分狂潮”相关的内容时,这个历史事实在《时局图》中就得到了充分地反映。而“中日”之后,当时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就是《时局图》作者创作的历史背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这些内容再结合这幅图进行对照,就能使学生很快地理解这幅漫画反映出来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漫画的了解又能够进一步加深对当时历史事件的印象,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效率。
2.看图叙史。
历史图片作为历史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文字信息的必要补充,同时又具有文字形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而且,合理使用历史图片,能够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单张图片来讲述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概况和前因后果,也可以利用多张图片,让学生梳理相关历史知识的发展进程及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记忆,而且相对于传统的死记硬背而言效果更好。因此,在教学中进行看图叙史,既能让学生解读图片中的历史信息,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也能得到有效锻炼。
二、有效结合地图进行教学,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历史图片是一种形象直观的教学资源。有效的图片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对相关历史知识进行综合把握;刺激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以此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有效培养学生解读历史图片能力的目的。
1.感知历史,掌握史实。
历史图片是历史知识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获取历史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教材中的史料图片,并且要注意充分合理地运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相关的内容,促进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提高。例如,“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一课,我们在学习到经济危机给德国带来的影响时,教材也从多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但是学生却没有形成直观的认识。为了让学生更直接地认识到这场危机,我们历史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教材中的一幅图片进行讲解。如教师可以结合“1927年的德国关于经济危机预言性的漫画”,让学生来仔细观看这幅图,进而结合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这样,学生就能够很直观地体会到那时的德国贫富悬殊,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从而使学生很容易地掌握经济危机的相关背景,进而使学生形成立体的知识网。
2.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图片,不失为我们教师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好素材。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课本图片中蕴含的一些历史信息,让学生进行读图的时候,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真正促进历史课堂效率的有效提高。例如,“美国国父华盛顿”这节内容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即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担任总统期间的主要事迹。对此,我们教师可以结合该课中的最后一张插图“在美国南达科他州拉什莫尔山上刻的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头像”来作为新知识的导入,指导学生看图,然后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华盛顿能够列入美国最伟大的总统?为什么华盛顿被称为美国的国父?”之后,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看书,自主探究。这样也可以使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吸收和认同。这样,学生也会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师提出的这两个问题,有效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学生所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行素养内在结构是复杂的,但是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从广义概括看,包括了集体爱国主义和自身品行道德部分,也就是一方面在面对国家民族存亡危难之际,能够贡献出个人的力量,捍卫国家的、领土以及民族尊严,而另一个方面在和平时代,青年学生能够主动承担社会民族的责任,参与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当中。因此,初中历史所包含的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个部分,能够较好以生动的历史事实告诉学生,什么品德和行为是值得尊敬和学习的,什么行为和品格是让人所唾弃的。因此,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的过程当中,要擅长运用多种不同的方式,促进学生形成完整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判断。
(一)历史事件具备强烈的爱国品德感染力
历史事件的感染力比枯燥的道德说教更容易打动初中学生,因为历史事件非常生动,具备非常丰富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以更加直观的方式理解道德价值观这些抽象概念所产生的影响。比如在历史的讲述当中,可以让学生非常直接理解到抗击日本侵略战争当中无数革命烈士选择杀身成仁的原因,特别是整个世界上,比人类生命更加高贵的是民族尊严。学生也能够从汉奸、特务背叛民族和国家利益的历史事实当中,理解到苟且偷生让人不齿的原因。这些方面都能够对中学生的爱国情怀进行培养。爱国精神对于新时代的青年学生而言,虽然已经不再是杀身成仁了,但是杀身成仁的历史事实可以生动地告诉学生,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肩负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责任,参与到社会的建设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民族气节在中国古往今来的历史当中都是鲜活的、非常直观的品行事实。
(二)历史事件具备民族团结的培养力
中国是一个不断融合的多民族国家。从古代中国炎黄部落战争,到中国和番邦结盟、民族大迁徙等历史过程,中国面对的分分合合是非常多的。而面对国家的分合,历史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对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形成价值观取向。中国有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了维系良好的民族关系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以及牺牲,诸如汉代的昭君出塞,唐代的文成公主和吐蕃联姻等,都是促进国家民族统一的行为,其彪炳功勋也和郑成功等民族英雄一样,都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些都是民族团结培养力量的重要来源。
二、初中历史教师运用历史教学进行品行塑造的思考
(一)教师要深入到历史材料当中挖掘品行教育内容
正如上述所分析的两种常见的历史教学的品行道德教学的影响方向,教师仍然可以继续挖掘出更多丰富的品行道德历史教学内容。历史教材本身的内容和跨度是非常丰富的,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发展当中,中国以及外国都有十分多的历史事实。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应该深入到历史教材当中进行教学,由教材当中挖掘出能够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形成教育意义的历史材料,结合当前的一些现实状况,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进行塑造和教学。比如孔子的儒家思想当中就包含很多道德品行的思考,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都可以进行适当地阐发,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对于一些历史性的观点,教师也应该采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法,要让学生能够分清楚一些负面的价值观、陈旧落后的价值观等,比如对于汉代学者董仲舒当时提出的一些观点,如天人合一等,应该去除其封建迷信的部分,将其正确和科学的观点予以吸收。这一点也是历史在进行历史材料的挖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
(二)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多途径地进行品行引导
初中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历史教师可以考虑从不同的载体以及不同的途径当中,对学生进行品行和道德方面的引导。比如在教授一些相关的历史内容,如,或者是巴黎和会,都可以把一些相关的历史影片节选之后进行播放,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当时的历史事件发展的过程,以及当时各个方面的价值情感状态。初中历史教师也应该更加大胆地进行创新,比如历史课题的探究,布置一些历史课题让学生通过电子计算机互联网等途径去搜索,然后将这一部分的内容整理成为课外的历史探究报告等,而历史课题的探究可以结合道德品行方面的课题,比如巴黎和会上当中民国政府的和谈代表顾维钧拒绝各个国家公使的原因等,这一方面又可以从顾维钧个人的品行和价值观方面进行分析。而针对巴黎和会等,初中历史教师也可以举行模拟的和会,让各个参与的学生组成不同的国家,从当时各个国家的利益点出发,进行模拟和会磋商,从而感受到当时各个国家互相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碰撞,形成更为立体的价值观评价体系,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品行价值观。
三、结束语
我们通过传授和引导学生去体验和感受历史中的事件、思想和观念,但是我们要运用最现代化的、最新潮的教学理念来引导和组织学生。新课改以来,我们实行了更加开放性的教育原则,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思想和理念,从而开辟了一条更加民主和宽松的学习环境,为学生自主发展和提升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加能够推动学生承担起学习的任务,增强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小的辩论会,或者让学生演一些有趣的、有意义的小话剧等灵活的教学形式,来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快速地走进历史角色之中,激发其自主探索的意识,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和体会历史,增强自主学习的效率和动力。同时,质疑也是学生独立成长、自主学习不可缺少的能力,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要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以及独立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能够对历史事件、历史观念甚至是一些见解提出疑问,勇敢地反驳教师的一些看法或观点,并且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来探索真正的答案,争取能够做到想别人之所不想、见别人之所不见,不断优化和提高自己的创造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更加宽广的发展,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使历史课堂成为塑造人才的基地。
二、有效利用挂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分析和总结能力
挂图是历史教学课堂中十分直观和形象的教学工具,能够帮助教师轻松地突出历史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历史学科由于其自身拥有十分繁琐的年代、人物、地名等内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想要清晰地牢固掌握具有难度,并且在这些知识的记忆过程中会拥有强烈的枯燥和乏味的感觉。教师想要让学生摆脱这种不良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对历史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生动想象的语言来进行描述和启发,还可以使用历史挂图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历史教学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以及总结的能力,而且要让学生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去分析、概括和总结。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重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这些能力。比较顺利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学任务。挂图能够帮助教师详细地分析和讲解每一个事件的原由、经过和影响,让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其中的道理和真谛,从而准确地把握和理解每一个历史事件,并且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来辩证的看待每一件事情。
三、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不断磨练自己的思维能力
只有自身亲身感悟和体验过程的事情才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体会。学习也是如此,学生的成长更是如此。因此,在学生学习以及成长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习一定的“放手”政策,让学生能够自己独立地去探索和学习一些知识和事情,在历史课堂中能够勇敢地进行冒险的探索和尝试,大胆发挥自己的创造思维能力,敢于犯错,用于承担错误并且改正错误。这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独立地成长起来,才能够在错误中不断地磨练自己,使自己更加强大。为此,我们要正视学生在探索道路中出现的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出现的时候一定要多加自悟和更新,自主创造成功大门的钥匙。同时,教师也要善于为学生提供一些错误的案例,采用积极点播和指导的教学方式,激励、暗示和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正确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和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早日形成更加成熟、宽广的思维。
四、提供给学生自我实践的机会,通过动手操作来锻炼自己的创造意识
在农业革命以前,人口一直是很少的,人类活动的范围也只占地球表面的极小部分;同时,从总体上讲,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力很小,还只能依赖自然环境,以采集和猎取天然动植物为生。此时,虽然已经出现了环境问题,但并不突出,地球生态系统还有足够的能力自行恢复平衡。农业革命以后,人口急剧增加,对地球环境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也随之增大。随着耕种作业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与作用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由于大面积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加上刀耕火种等落后生产方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大片肥沃的土地逐渐变成了不毛之地。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不仅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人类文明的进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地中海、中美洲玛雅文明等古文明之所以失去昔日的辉煌或消失在历史的遗迹中,其根本原因即在于破坏了生态结构和生态平衡。在中国历史上,生态环境的变迁对历史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这里以长江流域的环境变迁为例。历史事实表明,长江流域水患越到近期越为频繁,其根本原因不在天灾,而在于流域生态安全体系的人为破坏。其中区域开发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无霜期长,雨量丰沛,上游地区多崇山峻岭,自古以来是我国生态资源丰富的地区。隋唐以前,这里森林广布,生态环境绝佳,这在左思的《蜀都赋》中多有描述。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长江流域的一些江河是“左右深植,筠柏交阴”、“连山插汉,秀木千云”。正由于此时期有着优良的生态环境,所以唐代以前长江流域灾害很少。但是,唐代以降,长江流域的开发明显加快。在唐代对山地的开发方式中,有些方式对山林生态破坏较大,如畬田的开垦即如此。畬田是一种刀耕火种的山地林区耕作方式,以烧山为主,唐人诗句“南风吹烈火,焰焰烧楚泽”、“犬声扑扑寒溪烟,人家烧竹种山田”,描述了畬田作业的部分情况。因畬田不改变山地坡度,雨水冲刷力仍强;天然植被焚除后,地面或,或稀疏种植旱地作物,无法保持水土,故其对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很大。唐宋之际,尤其到了南宋,随着北方人口大量南迁,致使长江流域人口急剧增加,熟地渐感不足,人们纷纷在丘陵山区开垦荒地。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其《骖鸾录》中叙述1173年他从苏州经湖南赴桂林途中所见到的景象:“湘江……皆土山,略无峰峦秀丽之意,但荒凉相属耳。”其主要原因也是由于畬田耕作方式所造成的,所谓“沅湘间多山”,“每欲布种时,则先伐其林木,纵火焚之,俟其成灰,即布种期间”,“盖史谓刀耕火种也”(许观:《东斋记事·刀耕火种》)。环境的容纳量是有限的。明清时期,长江流域人口压力进一步增大,从而使该地区的人地关系一下子紧张起来,政府不遗余力地募集流民无休止地毁林垦荒和围湖造田,由此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如荆襄一带湖泊广延千余里,每逢涨水,“必籍余地容纳”,但由于当地百姓“于岸脚湖心,多方截流以成淤……四周筑堤以成垸”,结果洪水期至,隄塍城郭被冲毁殆尽,数万人被淹死(《清高宗实录》卷1312)。浙江一带的湖泊也因“民间占垦甚多”,“殊妨水利”(《清史稿·潘思榘传》)。总之,人地矛盾已十分尖锐。
综上可见,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和沙漠化、土地日趋贫瘠、自然灾害频发这一系列人们今天为之头痛的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期都已凸显出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人类文明变迁的历史告诉我们,生态环境变迁直接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因而在史学研究中加强对生态环境史的研究,不但十分必要,而且刻不容缓!
生态环境史属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因此对它的研究既需要社会科学的方法,又需要自然科学的参与。环境史研究只有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充分吸收和利用人口学、生态学、地理学、地质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气候学、民族学、人类学、考古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的成果和知识,才能本质地、立体地反映历史上人类及其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演变规律。
(一)漫画演示教学法
漫画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漫画不仅会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而且会更加深刻地揭示教学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探索社会主义的道路》时,我就成功运用《肥猪赛大象》《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幅漫画达到了激情引趣的教学目的。当学生面对漫画哄堂大笑时,我却严肃的说:“同学们,这就是我们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严重失误,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党和政府又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会以更加饱满的状态投入到历史学习中。
(二)广告导入教学法
广告导入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安徽电视台经常播放的一则广告“古有陈胜王,今有大泽酒;惊天动地的震撼,荡气回肠的感觉”可作为《秦末农民战争》一课的导入。
(三)故事讲解教学法
如在讲授《商鞅变法和封建制度的确立》一课时,可利用“立竿取信”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前面介绍的几种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运用歌曲、插图、名言、表演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加强指导,促进课堂知识内化
导入是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有效的、恰当的、成功的导入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充满强烈的兴趣,也能为我们提供一种轻松、和谐、活泼的教学氛围。在这种轻松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就能够更活跃,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学习效率成倍提升,课堂更优化,教学更有效。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
(一)以故事导入在色彩斑斓的历史长卷中,有很多趣味浓厚的历史故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些故事加以包装和利用,让学生的注意力都沉陷在故事中,势必会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课堂教学伊始,我就说:“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请大家注意听,认真回答老师的问题。那是在1649年,英国伦敦的一个早晨,天气清冷中又透着一丝阴暗。在血淋淋的断头台上,侍卫们推上来一个全身穿着黑色长袍,脸色惨白的没有一点血丝的男人。请问,有谁知道这个人是谁?”在我绘声绘色的描述中,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就被吸引到故事中,微带神秘色彩的音调让他们都投入到故事的意境中。学生纷纷举手回答:“那是查理一世。”接着,我告诉学生:“在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中,查理一世被送上了断头台”这样就很轻松地就使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了新课的学习上。
(二)以成语导入很多历史故事经过了人们的精炼变成了成语典故流传至今。如果教师在导入时引入一些与历史情节相符的成语,就会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这些成语不胜枚举,如草木皆兵、围魏救赵、揭竿而起等。成语有言简意赅的特性,用它导入历史故事直截了当,有深刻的寓意。
(三)以时事导入时事既包括当前的社会热点,也包括学生比较关心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现实事件,还包括在报纸、网络上刊登的新闻。这种导入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对于历史的“违和感”,让历史更富时代气息,感觉更亲切,也能够让学生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规律,加深对当前事件的剖析和理解。
二、幽默的教学语言
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对语言的要求更高,教师如果不能妙语连珠,只是照着课本给学生读一遍,单纯地重复教材上的内容,学生肯定很不喜欢,时间一长就会觉得历史课非常枯燥,没有任何创新,他们对于历史的兴趣就会逐渐消失。历史教师的语言必须具备生动、直观的特点。这样,学生才能对历史事件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如学习《》这一课时,讲到变法失败的原因,我就将和谭嗣同的对话编成了一则故事:“在一天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谭嗣同穿上夜行衣,悄悄来到与约好的见面地点———法华寺,秘密约见。谭嗣同先是进行了一番试探,然后开门见山地问:“你听说天津阅兵的事了吗?”说:“听说了。”紧接着,谭嗣同就从怀中掏出了光绪皇帝的手谕。等看完后,谭嗣同很谨慎地又进行了一番试探:“目前只有你才有救皇上的能力了,你如果不想护主,就去向太后告密,说不准太后还会升你的官呢?”多狡猾啊,当然是不动声色了,还拍着胸脯说:“你把我老袁看成啥人了?皇上对我的恩泽深厚,救护皇上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谭嗣同放心,还说:“在阅兵的时候,只要皇上来到了我的军营里,一声令下,宰个荣禄不就跟宰只狗一样吗?”
三、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对学生来说,感觉距离比较遥远。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
(一)多媒体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幻灯、投影、语音室、计算机等手段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课文所需的画面、情境。真实、可视的画面和情境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感染力,甚至能帮助学生观察到凭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弄懂那些凭教师讲授或简单教具难于表达清楚的问题。
(二)组织学习小组,激发兴趣教师可在课堂上组织学习小组,或者直接采用课外形成的一些学习小组,让学生互帮互助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可为学生创造新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这对学困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而且,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