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问题讨论法论文

问题讨论法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2-10-31 08:06: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问题讨论法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问题讨论法论文

篇(1)

1.研究生法学教学方法之选择

2.论非法科法学研究生的培养     

3.法学研究生案例教学研究    

4.中国最早的法学研究生教育    

5.对法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6.中国法学领域内硕士研究生教育之路

7.法学研究生教学中应用性教学方法的运用研究    

8.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9.谈法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改革    

10.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反思与拓展    

11.法学研究生诊所式教育探析   

12.法理学研讨式教学及其对培养法学研究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13.对现行法学研究生教育模式的思考     

14.对高校法学专业研究生法律英语教学的思考    

15.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16.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  

17.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反思与探索——以实践性教学为视角

18.“三严三宽”育英才——民事诉讼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之检讨

19.地方高校法学专业研究生教育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20.试论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高

21.法学类硕士研究生法律职业能力培养路径探索

22.诉讼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

23.论法学类研究生教学方式的改革

24.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目标导向与教学方法变革

25.法律硕士(法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对策

26.金融全球化新时期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转型之思考

27.法学硕士研究生的“三教”

28.改革法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制度刍议

29.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30.对法学专业研究生教学模式的反思

31.法学思维在研究生管理中的应用

32.论法学硕士研究生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

33.法学硕士研究生法律英语词汇学习策略(混合方法)实证研究

34.法学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与路径探究

35.论法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改革

36.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法

37.全国法学专业研究生“企业法务征文奖”专题——公司非破产清算中的制约与权衡

38.硕士研究生导师期望值研究——基于法学类硕士研究生对导师期望的调查分析

39.法学硕士研究生课堂实践教学的进阶路径

40.优化法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思考

41.创新型法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

42.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改革刍议

43.法律硕士(法学)和法学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研究

44.法学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阻却性因素研究

45.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之检讨——以中日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为中心

46.关于当代法学研究生培养的思考——以纯粹学术型法律人为视角

47.谈法学研究生的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

48.未来法学研究生的成功指导之道

49.法学研究生的培养方式改革

50.论法学研究生的讨论式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以西南政法大学教学实践为例

51.法律史、法解释和法释义学——对法学研究生学术路径的一点建议

52.法学研究生的狂与贪

53.法学研究生如何学习和思考

54.国际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改革探析——以法律实证研究为视角

55.专业设置对法硕(法学)研究生思想状况的影响分析

56.论非法科法学研究生的培养——兼谈法学教学理念之革新

57.如何读法学研究生

58.论法学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基于价值序列和创新动力构成的双重视角

59.当前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分析——以海南大学法学院为例

60.环境法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

61.医事法学研究生培养现状分析

62.法学研究生教学中知识拓展、知识链接与能力提升的探讨

63.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改革——从评估标准切入

64.德国、澳大利亚、中国法学研究生教育治理能力比较

65.我国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实困境和改革方向

66.论法学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67.浅谈法学研究生知识结构的构筑

68.论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法律思维培养——兼论WTO案例教学

69.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学问、常识、以及道德

70.学生打工遭遇法律空白--一个法学研究生受骗后的醒悟

71.新形势下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的系统思考——以湖南高校为例

72.法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方式反思与拓展

73.中国法学研究生学术成长的思考——从贝卡利亚学术成功之路谈起

74.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井田之治抑或阡陌交通?

75.关于法学研究生课程设置和学位论文的思考——以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的教学实践为例

76.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我们的路,我们的未来

77.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研究生如何上课

78.试论司法考试和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关系及其对策

79.法学硕士研究化法律硕士专门化——我国法学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刍议

80.法学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革新——优势教学法与团队研习法的结合

81.我国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若干思考

82.刑事诉讼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83.诉讼法法学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以“四个结合”为基本指导思想

84.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化学知识

85.法学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分析

86.法学研究生与导师比例失衡问题研究——基于法律硕士招生的实证考察

87.法律方法课程在法学研究生教育中的引入——法律思维的视角

88.法理学研讨式教学及其对培养法学研究生思辨能力的作用

89.新世纪法学研究生教育--德国的Seminar

90.法学研究生的时间分配——对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的问卷调查

91.法学研究生教学方法创新探讨

92.法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93.高素质法律人才的培养——日本法学研究生教育改革透视

94.论法学研究生教育方式的革新

95.关于法学研究生教育的几点思考

96.中国最早的法学研究生教育—东吴大学法学研究生教育

97.法学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路径选择——以墨尔本大学法学院为例

98.澳大利亚法学研究生教育的灵活性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城市规划专业

1前言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中心工作。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的主体和基础,抓好本科教学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的目标要求,因而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成为了高等教学中的两个根本问题。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及城市开发主体利益多元化的格局,城市物质要素与空间资源配置转而依靠市场力量进行;同时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也越来越走向宏观与战略的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布局则愈加依靠政策的导向,城市规划越来越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规划外部环境的改变、任务的变化对城市规划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划教育与研究领域的知识结构提出新的要求。以往计划经济时代以工程设计为核心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新形势的要求,必须进行改进。城市规划教育面临着从注重规划技能的传授转向对规划思想和规划技能并重的方向发展。

2城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特点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城市规划学科特点及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城市规划是涉及面颇广的综合性学科。在西方发达国家,城市规划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物质形态规划,而是转向了与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性规划,相应的规划专业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以建筑、工程为主体的“功能主义”规划教育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社会、行为科学大量介入规划教育,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城市和多样变化的城市社会经济问题,城市规划学科也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融合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很强的交叉学科。

而在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阶段处于快速城市化的发展阶段,物质形态规划仍是城市规划工作的重点,对城市规划价值观的教育、方法论的教育、社会经济问题的综合系统分析教育还很不够。我国城市规划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具有明显的工程实践导向型的特点,即多以物质空间形态的具体规划为对象,注重城市规划编制技能知识(如何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法(如何按规划进行建设)的传授,而对于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状况,其中所体现的规划理念,以及涉及社会价值判断的规划思想则论述较少。从2004《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教学基本要求》中可见,在8门专业主干课课程安排中要求最多的是关于建筑设计和规划编制的课程,两者的学时数分别占了24%和28%,合计超过了50%,而管理法规和规划实施相关等的基础理论课程只占核心课程的6%,将学科知识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决实际问题,客观上带来了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专业观。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规划管理是城市规划设计的延伸。所以规划师还需要有政策、理论的素养,组织协调能力。除了必须掌握建筑工程技术外,还必须掌握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及地理学等。

2.2课程教学的问题

教学方法问题。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搭建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而课堂教学则是实现目标的主要平台。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能力、素质的培养,本科阶段课堂教学都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

由于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上规划设计类课程内容比较多、所占的学时比例偏大,从而导致学生片面理解城市规划,普遍存在“规划就是设计方案、画图表现”。课程学习过程中“重设计课程、轻理论课程”现象比较普及。

以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为例,作为我国注册规划师制度考核的课程之一,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在规划实践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但作为一门基本理论课程,内容体系安排相对比较抽象,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开设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通常课时较少、内容较多,加之国内目前缺少相关的优秀案例教材,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及团队合作精神。因此课堂教学比较枯燥、课堂气氛沉闷、理论授课与规划实践脱节、学生提不起兴趣等现象不可避免。

教材内容的问题。作为理论课教材,必须具备理论内容的成熟性和教学要求的完整性。但由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一些规划理论的总结、教材内容安排远远落后于实践。如《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使用的教材是2003年版的,一些新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没有及时补充进教材内容。以城市规划法为例,作为规划领域的第一部纲领性法律文件,它是1990年颁布实施的,18年来,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划法中的一些条文和规定与现时的社会环境脱节,在新形势下条款内容面临着更新和补充。同时城市规划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动态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其研究的对象、范围与方法在不断地调整改进,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与之相关的规划理念、规划的编制与实施管理的政策导向、方法等都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与城市规划相关的环境科学、地理科学等其他学科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其最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应用—反馈循环过程需要一定的周期,“教材滞后”的现象不可避免。学生拿到教材却发现与教学内容相差很大,有无所适从之感。

因此,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从有利于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来调整改革基础理论课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学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改革的实践

3.1强调“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和方法

针对本科学生思维过于发散、系统条理性差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摸索出“专业系统构架—基本概念及原理—课程自我实践总结”的系统教学思路与方法。城市规划管理课程安排在规划专业大四年级,学生已经完成了本专业的基本学科知识的课程学习,但对专业的掌握还只停留在“点”的阶段。针对这个特点,在课程教学中,首先强调建立学科完成的系统构架、从“点”走向“面”帮助其理顺思路,全面认识专业,认识理论课程的重要性;其次应用“解决问题”而非“认识问题”的学习方法,即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来进行理论课教学,通过国内外规划管理的差异比较分析、规划管理事例说明等,一方面补充课本的内容,另一方面提高学习兴趣;最后,组织学生围绕专业前沿性问题展开课程自我实践总结,对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主动学习起到了良好的帮助效果。

3.2变更教学体系,增加教学互动,提升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主动摒弃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教学模式。强调教学中以学生为本,强调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首先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与时俱进,不局限于基本教材,除了选择通过自备教案或者案例教学的模式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外,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借鉴研究生培养方式,提出优化、整合现行城市规划管理和法规的教材、教学内容与课时安排。

除了完成教材内容外,增加了课程论文内容。1/3课时安排管理及行政管理原理的教学、1/3课时安排国内外城市规划管理比较教学、1/3课时留给学生在已讲授内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兴趣在教师给出的研究性专题范围内自己尝试去解决问题。在设计安排好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还采用“答辩”的方式进行教学相长研究;结合问题穿插“专题研究”及“论文写作”,并成为学习成绩的一部分记入期末课程考核。

3.3改进课堂教学手段,创造多样化的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果

现阶段本科教学中课堂教学仍然是主要的学习平台。针对规划专业学生“重设计、轻理论”的现象,如何使理论课教学课堂焕发出激情成为任课教师的重要职责。在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教学中尝试采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课程论文等多种模式来穿插教学。

案例教学法。针对法律条文抽象、枯燥特点,收集设计并整理编写了案例库,针对不同法律法规的特点,选择相应的案例,将案例以及围绕案例需要回答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解决。学生在此过程中,应用法律依据解决了问题,从而熟悉了具体的法律条文。通过对典型案例素材的分析、对比、归纳、总结,以案学法。案例教学法也经常和小组讨论法结合使用,针对不同的案例在课堂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让每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整体而言,这种教学方法能使干枯的“法律法规”鲜活起来,并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法。借鉴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课前由教师提出问题,以问题为中心,带着问题去展开学习与思考,教师课前拟定好课堂目标,课堂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意识,甚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个别表现欲强、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使课堂的主体性由教师中心性转向学生与老师的双心制,最后教师根据讨论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小组讨论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提高其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流沟通能力。这种方法不仅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强调教师适时指导的必要性,产生教学相长的效应,使课堂所学知识更加立体化、形象化与纵深化。在这种课堂学习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思路被别人的看法所唤起,在师生的共同讨论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这样的课程里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样的教学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互动课堂。通过讨论还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不断地调整与完善的教学方案。

课程论文法。在最近三年的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专门设计了针对规划管理领域中的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等问题引入撰写课程论文、课堂宣讲论文、师生共同探讨的教学环节,目的即是能够让学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静态的课本知识中跳出来关注日益变化的动态城市规划领域,通过主动摄取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并围绕专题来完成资料收集、形成思路、撰写课程论文,并结合小组讨论法进行论文宣读与演讲。在师生讨论环节,进一步通过“思考—质疑—相互讨论交流”完成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和形成个人观点,开拓思路,初步学习如何去思考问题、改变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学会去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课程论文法加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授之以渔”,培养与强调了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同学认为“课程论文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科学文献的检索方法、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的启发”,“科学论文写作方式方法、文字的书面、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信息的筛选整合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针对不同章节内容的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或者穿插使用几种方法。如对于讲授《城市规划的实施管理》这一章内容,可以事先将一些规划实施的案例及存在的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解决问题,并总结所应用到的相应的法律法规条文,其后在课堂组织小组讨论,选取小组代表发言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实际规划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开展延伸讨论,这样一来开拓了课堂思路,丰富了教学模式,也弥补了教材内容枯燥,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连续几届学生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教学方式有特色,启发性较好,不仅了解了规划专业知识的系统构架,课程的完整系统及重要性和适用性,而且能够从枯燥的说教式教学和课本知识中跳出来”,“提高了积极主动去摄取知识的能力,领会到了通过自己去收集知识再消化的过程才是真正的学习”,且课堂讨论与交流方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供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在师生双向交流过程中拓宽了视野和思维方式”。尤其是课程论文方式,“提高了自我学习能力,不仅可以了解学科演变的理论历程和前沿知识,还可以发掘自己的兴趣点所在,为将来的进一步学习培养了兴趣和方向,值得推广”。

4教学改革过程中的一些思考

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意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引导规划专业学生从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转向解决问题、对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对问题的展望三个方面相结合的学科发展方向上来。

对于习惯了理论课教学“学期一本书、期末一张纸”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本科生来说,这种方式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和压力感,尤其是专题研究、论文写作教学阶段,在小组讨论确定自己选题、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撰写论文感觉压力大,尽管对今后学习有很大帮助,还是要有个适应和习惯的过程。同时教改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尤其是课外辅导、师生互动、课程论文批改、课堂点评环节,对教师而言也有压力,不仅增加了教师课外课程论文评阅的工作量,课堂上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和水平也提出了挑战。教学由单向、单纯的“照本宣科”正变成了“教研相长”、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

因此教学中教师把握循序渐进的尺度非常重要,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和教学方法中,要切实根据学生之间水平的差异程度进行启发和要求,在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倾听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充分倾听学生的声音,不要让教学改革变成一种压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M].第二章,第十六条.

[2]陈秉钊.谈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培养方案的修订.规划师[J].2004,4(20):10-11.

[3]谭纵波.论城市规划基础课程中的学科知识结构构建.城市规划[J].2005,6(29):52-56.

[4]高等院校土建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全国高等学校土建类专业本科教学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城市规划专业[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篇(3)

关键词:教科书插图;功能分类;使用方式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8–0006–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研究背景

作为传播学习信息的一种重要媒体,图画已不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表达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化学教科书中的插图是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以生动、形象、逼真、直观的形式描绘基础知识的一种方式。学生记忆图像和图表比文字更加容易,且不容易忘记,还有助于构建学习的网络结构。因此,研究教科书的插图,对提高插图系统的教学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国内文献目前主要从教学角度论述教科书插图的功能和作用,介绍教科书插图的特点及探讨某些教科书插图的设计值得商榷的地方,对于教科书插图使用方式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教师教科书插图使用方式的差异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优化插图使用的建议。

由于教科书插图众多,本文根据教育功能对插图进行分类,再研究不同类型插图的使用方式。教科书插图依据插图的教学功能,可以分为实验图、微观与原理模拟图、STS教育功能图(生活生产图、环保图、科技图、标志图、古代文明图、肖像图)、实物图(黑白和彩色)[2][3]。每个类别的功能叙述见表1。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以2012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下册为研究载体,通过教师问卷调查、随堂听课和教师访谈等方法,针对教科书插图,说明和分析个人在日常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2.1 问卷调查

对表1中的插图分类和各类型插图功能进行深入的分析,从教科书中依类别选出五幅插图,其中有两幅插图构成一幅组合图(即图3)。实验图以图1为代表、微观与原理模拟图以图2为代表、STS教育功能图以图3为代表、实物图以图4为代表。

问卷调查的目的主要了解教师使用各种类型插图的教学方法。可供参考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角色扮演法等[4][5]。根据四幅图,设计了四个同类型问题,即“针对某类型图采用哪种教学方法,简要描述教学流程,针对此图您认为哪种教学方法最适合?”

研究对象为珠海市初三化学教师,共计35名,发放问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35份,回收率100%。

2.2 随堂听课

根据课时,听取8名教师8节课,每两位教师上相同的内容。课题内容分别为图1、图2、图3和图4对应的课题内容。通过听课,了解插图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教学效果。

2.3 教师访谈

随堂听课后进行访谈,共访谈了8位教师。通过访谈,了解教师对插图的认识情况及使用插图的态度。

访谈的内容为:1.您对于插图是否真正的理解?2.您觉得该节课是否真正展现了此插图的教学价值?3.您在备课时,是否把此插图作为重要的备课资源?4.您平时是否经常运用插图来进行化学知识的教学?5.您是否了解插图设计的原则?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3.1 教科书插图在教学中的使用概况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6]。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阐述的“学校常用教学方法”分为讲授法、演示法、谈话法、讨论法、实验法等。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或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7];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谈话法亦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回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8]。而在王丽丽等所写的“角色扮演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提到了一种现在使用比较广泛的教学方法,即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是由Fannin Shaftel和George Shaftel于1976年创立,藉由表演问题情境和谈论表演过程来探索认知、技能、情感、态度价值、人际关系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解决策略[9]。

基于此,本文将调查问卷中关于各类型插图使用方式(实际采用教学方法)的数据进行统计,其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于不同类型的插图,教学方法使用上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实验图,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演示法、讨论法和实验法;微观与原理模拟图,在教学中,主要使用了讲授法、谈话法和角色扮演法;STS教育功能图,主要使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角色扮演法;在实物图的研究中,主要以演示法及实验法进行教学。整体来看,实验法在教学中使用最为广泛,演示法、讨论法和讲授法也得到一定程度应用,角色扮演法和谈话法运用相对较少。

3.1.1 实验图使用情况

在进行实验图教学时,有一位教师采用讨论法:请学生观察插图,教师指明观察要点:①反应物是什么,什么状态?②反应条件是什么?③反应使用了哪种反应容器?是否可以替换?④收集气体使用了什么方法?为什么?⑤如何检验产物?如何知道气体已经收集满?⑥收集满气体后应该注意什么(排水法收集),同时学生进行小组内讨论,接着教师总结,最后学生进行该实验。

上述案例中,学生对于插图进行了充分的观察和讨论,教师也进行了有效总结。与另一节课的演示法教学相比,讨论法教学的学生参与程度更高,知识生成性明显加强。

3.1.2 微观与原理模拟图使用情况

在进行微观与原理模拟图教学时,有一位教师采用讨论法。学生观察插图,教师设问:①盐酸中有哪些离子存在?②氢氧化钠溶液中有哪些离子存在?③当氢氧化钠溶液遇到盐酸实际是哪些离子相遇?④它们相遇后剩下了哪些离子?⑤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哪里去了?通过这样的问答形式,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思考深入,对插图分析得非常透彻,插图利用非常充分。

而问卷调查表明,教师也期望采用角色扮演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交流和合作能力。但是在角色扮演上,不同教师使用的道具各不相同,如有的由学生扮演各种离子和分子,有的教师由乒乓球代替各种离子和分子等,这些道具是否合适和必要,也值得思考。因此教师在使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一定要设计好角色,选择最合适的道具。

3.1.3 STS教育功能图使用情况

在进行STS教育功能图教学时,有一位教师采用角色扮演法。先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作为每一种净水方法的团队,有沉淀池团队、过滤池团队、活性炭吸附池团队、投药消毒团队。在生产决策环节,每个学生扮演净水方法的股东参加股东大会,教师作为董事长,决定最后的净水方案。此案例展现出了插图中的各个环节,学生可以将插图的各个部分拆解,并且对插图的各个部分予以展开,非常充分地使用了插图。学生有了不同的角色体验,也有利于学生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从多元的视角看待化学问题,也可加强学生对社会性的理解,比较符合STS教育的理念。

对于STS教育功能图,如果有条件的学校,采用实际情境教学法(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会是更好的方法。通过实地考察,能够很好地完成插图的学习,同时学生对于插图的理解会渗透自身的体验,思考会更加清晰。

3.1.4 实物图使用情况

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学校都有条件为学生做实物演示,因此在使用这幅插图上,往往就是结合实物演示来进行教学。教师利用真实的仪器,结合教科书插图,让学生真正地认识插图上展示的实物。也有许多教师直接通过实验法来向学生进行仪器及仪器用途的教学,通过学生实验,学生不仅认识了仪器,同时还学会了仪器的使用方法。

3.2 教科书插图使用差异及原因分析

3.2.1 插图的不同使用方式出现差异及原因分析

在表2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出现的比例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在调查问卷中,教师在选择实验法教学时,认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教学的三维目标中不仅有对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更多是对于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这些都要依托于实验法教学。对于实物图和实验图,有相当一部分教师选择了实验法进行教学,这使得实验法成了多种教学方法中的优势方法。

演示法、讲授法和讨论法教学方法也占有较高的比例,如实验图和实物图教学较多教师采用了演示法。问卷调查中得知,大多数教师由于学校的条件和课时的限制(教师反映演示法比实验法耗费的课堂时间少),无法完成学生实验,因此采用演示法。微观与原理模拟图和STS教育功能图较多采用讨论法和讲授法,问卷调查中教师反映微观与原理模拟图逻辑性强,STS教育功能图与生活相关,以及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认为采用讨论法或讲授法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角色扮演法和谈话法所占的比例较低,问卷调查中,教师反映角色扮演法不熟悉,研究少,使用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谈话法即问答法,对于问题的提出和引导学生方面,对教师业务水平要求高,很多教师没有做专门的研究,很难做到熟练运用。

3.2.2 对于同一幅插图使用方式差异及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不同的教师对于同一幅插图的使用方式上有差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异呢?

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有的教师实际教学采用的教学方法和他所认同的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存在不同。如STS教育功能图,实际教学采用讲授法,教师则认同角色扮演法能更加充分地展现插图的教育价值,但由于此法耗费的课堂时间较多,为了不影响进度,不得不采用讲授法;再如,对实验图教师实际教学采用演示法,而他们认同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法,但由于学校实验员缺乏、实验仪器不足等客观原因,只得采用演示法教学。

在访谈中发现,有80%的教师对于教科书的许多插图并不是真正的理解透彻,不明白编者的设计意图,因此备课时往往不把其作为重要资源;有30%教师反映不重视教科书插图,对其挖掘不够,3%教师甚至很少使用。由此可知,教师对于插图的态度比较淡漠,不重视,不理解,没有充分开发和挖掘插图功能。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来看,插图使用方式存在差异原因有:第一,教师对插图的重视程度不同;第二,教师对插图的理解不同及理解不透彻;第三,学校的硬件条件不足等。

3.2.3 对于不同类型插图使用方式差异及原因分析

从研究中可以发现,同一位教师对于不同类型的插图使用方式存在差异,即不同类型的插图往往选择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访谈中,提及此问题,教师大致表示,教学内容不同,因此教学目标也不同,这样采取的教学方法也不同。的确,对于不同类型的功能插图,教育功能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内容也相差甚远,导致教师采取的教学方法有所不同。

4 研究结论与启示

4.1 研究结论

从以上研究可知,以教科书插图功能分类为基础,不同类别的教科书插图,教师往往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同一类别的插图,不同的教师也会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有的教学方法并没有将插图进行充分的使用,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尽合理。这些不同基于教师对于教科书插图持有的态度不同、对于插图的理解程度不同以及学校的客观条件不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凸显教师对于教科书插图的重视程度不够,理解不够深入,学校实验条件及实验员不足等。

4.2 研究启示

第一,使用教科书插图要考虑插图的教育功能、插图的内涵、学生的学情。插图的教育功能往往与它的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因此深刻分析插图的教育功能是使用的前提,本文提供了插图的功能分类,这一点可以作为参考。教师只有清楚地知道了插图的内涵,才能更充分使用插图。学生的学情是教学的出发点,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情况,不同的学生,可能在讨论法中会设计不同的提问方式,角色扮演中会有不同角色和道具的选择等等。

第二,结合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插图的教学功能,避免只为完成教学进度而教学。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为了赶进度,忽略了插图的有意义教学,而采用了简单的讲授法,备课过程中没有考虑插图的教学功能,实际教学中没有发挥插图的教育价值,这一点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思考。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而展开的,不应当仅仅考虑教学进度。

参考文献:

[1]郑长龙.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法[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0.

[2]张顺清.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教学方法的现状及其优化策略[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3.

[3][9]王丽丽,王伟群,武春娟.角色扮演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化学教学,2012,(3):4.

[4]邓峰,钱扬义,柴颂刚,谢泽琛.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图像系统的教学功能初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6,6(3):79.

篇(4)

[关键词]医哲结合;自然辩证法;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张洪雷,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讲师,博士;张宗明,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社科部副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南京21004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08-0195-03

自然辩证法是理、工、农、医类硕士研究生的一门学位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科研创新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目前,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重阐述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而轻结合研究生专业实际进行讲解、重理论讲授轻实际运用的倾向。如何把具有思辨性、抽象性和理论性的教材内容内化为研究生的科学素养、科研方法、创新思维;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针对性,需要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联系各门具体学科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自然辩证法教学,这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针对中医药院校的具体特点,结合研究生的专业实际,我们以“医哲结合”为特色,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加强具备医哲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更新教材内容、增加医学辩证法的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初步实现了中医院校研究生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目的。

一、建设一支具备医哲知识结构的师资队伍,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奠定师资基础

师资队伍是否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教育成败的关键,对于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教学而言更是如此。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对师资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从多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储备,了解医学科技发展前沿的最新成果;对于大多数是文科学历背景的教师来说,特别要补上自然科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尤其是与医学相关的知识,才能真正驾驭这门课程。其次,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中医哲学、中医方法论、中医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在自然辩证法课程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对非医学专业毕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师进行医学知识方面的培训,而对医学专业毕业的自然辩证法教师应强化当代西方科学哲学、中国哲学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最后,中医药院校自然辩证法教师还应加强科研,并正确处理好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以科研成果充实教学内容,把教学过程中的难点、疑点作为科研的方向,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偏废。事实上,合格的自然辩证法教师应该是教学人员与科研人员的统一体,这样才能使自然辩证法教学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二、更新教材,增加医学辩证法内容,为创新自然辩证法教学提供教学蓝本

由于自然辩证法面对的研究生学科背景不同,专业特点相异,因此,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采用统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时展要求与研究生创新素质提升的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研究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更新教材内容,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成为自然辩证法教学改革的重点。对于如何结合研究生专业特点更新教材内容,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即在遵循教育部自然辩证法概论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到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特点,通过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引导中医药研究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一般原理,探讨中医药学的学科性质、思维特征与发展规律,从而提高中医药研究生专业理论思维水平与创新素质。为此,更新教材内容在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可读性的同时,应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首先,突出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在每章后增加“中医问题与思考”阅读内容,启发与引导研究生在掌握自然辩证法一般原理基础上,联系中医药专业实际,提出与思考中医药发展中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其次,突出医药科技发展的历史及其与医学观的联系,体现历史与逻辑的统一的原则,便于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中西方传统医学观的差异以及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最后,融入教师中医方法论的研究成果,突出科学技术方法论的比重,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素质。

三、改进教学方法

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一般采取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这已经不能适应自然辩证法教学的需要。事实上,自然辩证法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科本身的交叉性和综合性,使教学活动显得更为复杂。在影响教学效果的众多因素中,以什么为中心来组织这项复杂的活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不仅涉及到教学的理念、方法、过程和手段,更重要的是对教学效果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因此,在教学内容安排方面,我们将教材内容专业化、专业专题化、专题问题化。同时,在教学方法层面,我们从独自式的封闭式教学转向开放式的研讨式教学,从静态的PPT走向动态的视频多媒体,从理论世界走向现实世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专题讨论法、问题启示法、网络互动法。最大限度地利用学校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教学,从而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其理论思维和创新素质。

(一)专题讨论法。在通常情况下,研究生已经历了大学本科的完整教育,具备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在信息的获取、问题的理解和观念的形成上具有自主性。对多元知识摄取和自身创造力发挥的需要,使他们渴望超越传统教学的授课模式,真正实现个性的张扬。因此,在课堂上开展专题讨论,有利于研究生获得合理的和正确的思维模式,并为他们观点交锋、思想碰撞提供良好平台。经过专题讨论的训练,有利于实现其思维方式从线性向非线性转变、从二元对立向多元共存转变。事实上,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中,对某个问题给出答案或结论,远不如让学生自己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并去寻求解决的方法更好,自己独立思考的东西远比书本上或老师给出的结论印象深刻,也更有意义。

组织好专题讨论的关键就是要选好讨论主题。首先主题的选择要结合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在教学大纲的规定范围内,结合课堂教学、根据课程进度、遴选相关的主题。专题设计与研究生的专业相结合,有助于研究生从自身专业出发深入讨论问题。根据中医药院校研究生的专业特点,我们选择与设计的专题一般都是与中医药发展实际相结合,如在“自然观”、“方法论”和“科技观”三篇中,我们分别设计了“中西传统自然观差异对中西医学发展的影响”、“中西医方法论之辩:在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之间”和“中西医文化与中西医发展”等三个讨论专题。其次,主题的选择应结合社会热点。如前段时间的“张悟本事件”,我们就设计了“张悟本事件与中医”的专题讨论。通过专题讨论,学生上课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同时,学生课前准备充分、课堂讨论热烈、课后还在继续。专题讨论

的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自然辩证法课堂的教学效果,而且也增强了他们对自身所学专业和社会现象的理解。

(二)问题启发法。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开始。其实,疑问最能引发研究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兴趣,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在自然辩证法教学中问题的设计一般应围绕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专业性。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贴近研究生所学的专业或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参与回答问题的热情。如在讲授科学技术的性质时,可联系中医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在讲到科学技术发展模式的时候,可结合中西医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等问题。由于问题选择密切结合研究生所学专业,可以启发学生运用自然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和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同时,也加深了研究生对自身专业的认识,拓宽了他们的研究视野、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二是新颖性。教材中已提出的问题,引导研究生自学理解就行,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相对来说比较新颖,或虽是老问题,但是分析或理解的视角比较新,这同样会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关于中医的科学性问题,这是一个争论很久的老问题,但如果从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的视角来分析并加以理解,就是一个新问题。三是时代性。问题的设计要与时俱进,要努力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及其带来的影响,努力反映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需要完善的地方。只有选择的问题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才具有说服力,才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网络互动法。传统的自然辩证法教学多采取课堂讲授法,但由于受课时等因素限制,有些教师在结合学生专业问题开展教学活动时,单向灌输偏多,缺少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没有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与参与性。结果导致教学效果不太好,经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干自己的事情,教的过程与学的过程出现了脱节现象。专题讨论法可以激发研究生的求知热情,调动他们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其局限性也很明显。如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的公共课往往采取大班教学,人数多达一两百人,虽然能成功地组织专题讨论,但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困难。问题启发法固然可以启发每一位研究生的独立思考,激发其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自然辩证法的教学活动从头至尾都运用问题启示法比较困难,因为并非每一章节都能找到合适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在自然辩证法的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网络互动法来弥补其他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网络互动法,就是教师运用网络技术,建立自己的教学网站,把教学信息、课程简介、教学大纲、课件等相关资料等放在网络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讨论区和留言板来与教师进行交流沟通、讨论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对自己教学效果的反映,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复习或科研过程中遇到与自然辩证法所学的知识相关的疑惑,可以主动与教师联系,并从老师处得到指导或解答。这样网络平台成了研究生学习自然辩证法的第二课堂,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就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我们在网站设有“硕博论坛”、“习题选集”、“影视辅导”、“中医文化”、“讨论园区”等栏目。“硕博论坛”是研究生的天地,专题刊登研究生在各级刊物上正式发表的自然辩证法课程论文,主题涉及中医方法论、中医药现代化、中西医结合、中医教育等。这些论文由于是研究生自己的研究成果,一方面可以调动研究生参与研究与讨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为下一届学生撰写课程论文提供了范文。“习题选集”主要包括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题等,这些习题集可供学生在学习之余根据自身的需要查看或者下载学习。“影视辅导”是经过精心选择与自然辩证法教学相关或与中医药相关的内容,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战略性、启发性、哲理性、前沿性、权威性。如中央电视台的《大家》、香港凤凰卫视的《世纪大讲堂》、中医药方面的《刮痧》《国医大师》等视频以及部分科教影片。这些影视资料可以让研究生在教室或宿舍就可领略到科学大师的高尚品德、爱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国医大师的精湛医术、高尚医德和情怀中医、心系苍生的使命感,使研究生的精神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中医文化”包括“研究成果”、“系列讲座”、“报刊文摘”等子栏目。

篇(5)

一、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有论点,有事实。它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即作者要说明的观点。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归纳法,即从分析典型,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演绎法,即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对照法,即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即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学生在阅读议论文中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议论文本身语言比较难,而且有时长句子较多,所以学生在做题时很容易对文章的原句产生错觉,导致误解。针对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可以总结出学生在做题中经常会犯以下几个错误。

1.错误地把引出话题的句子理解成作者的观点。

如06年北京卷C篇。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就说到“Poor but honest.”“The deserving poor.”These words always come to my mind when I think of “the poor”.因为后面的文章很难,学生就断章取义,以为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从而导致整个文章都理解错误。

2.错误地理解文章原句的逻辑关系。

如09年上海高考E篇第3题“Some people are against school uniforms because ?摇?摇?摇.”学生在文章中看到了“Some people are against the strict rule of school uniform,but they do not realize that students already accept a kind of rule――wanting to look just like their friends.”这句,错误地把原句中的转折关系理解成了因果关系,从而选择了“A.they fail to realize that students have accepted the uniforms.”。

3.分不清各个论证方法的区别。

如09年湖北C篇第4题“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摇?摇?摇.”所给的四个答案:A.pointing out the faults in what zoos do B.using evidence he has collected at zoos C.questioning the way animals are protected D.discussing the advantage of natural habitats。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这类的题,对于这几种论证方法感到很茫然,从而作出错误的选择。

4.把作者的质疑理解为作者的观点。

这种错误较多地出现在驳论文中。在文章中会出现多个疑问,而且句子又比较复杂,学生看了后很容易把这些都当成作者的观点。

三、阅读训练策略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试卷选材和命题的特点,可对学生重点进行如下的针对训练。

1.选取多题材,拓宽阅读面。

文章选材上话题来源于生活,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很熟悉但又产生了广泛争议的,有的则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背景知识很陌生。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根本就没读懂文章。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选取多题材的议论文,拓宽他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2.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

议论文的目的就是作者要通过文章表明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近几年高考的议论文阅读题中,涉及较低能力要求的事实和细节的考题比例逐步变小,考查主旨概括、作者意图推测等深层次的考题的比例在增大。而这正是学生答题错误较多的地方。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分析文章的结构,更好地把握全篇思想。

英语文章讲究使用主题段或主题句。主题段通常在文章开头,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句可能在一段的开头交代该段的中心意思,再由全段展开或讨论这个意思。主题句也可能在中间或末尾,由全段展开讨论后归纳总结出来。所以始终关注首尾段落和每段第一句能够帮助基础较薄弱在学生在不完全能读明白文章的情况下也能大概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多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论证是议论文一个很关键的步骤。作者会通过很多方法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唤起读者的共鸣。在某个程度上对论证方法的考查比对论点的考查更能够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帮助学生归纳题目设置特点。

议论文在题目设置上也会呈现和其他文体不一样的特点,因为议论文阅读重点考查作者观点和主旨大意,所以议论文阅读题干部分一般会用到以下这样的句子: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Which of the following opinions does the author accept?

The author would probably agree that...

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

1)主旨题的解题技巧

*着重理解首末段、首末句;

*段落中出现转折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作者有意识地反复重复的观点通常是主旨;

*首段出现疑问句时,对该问题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

*提出文章主旨时常伴有的文字提示:therefore,thus,but,however,in short等。

2)作者态度题的解题技巧

*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要么支持,要么反对,带中立色彩的词最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漠不关心类词语一定不对,既然写文章就不会不关心;

*不要把自己的态度揉入其中,也要区分开作者的态度和作者引用的别人的态度;

*当作者的态度没有明确提出时,要学会根据作者使用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作者的态度;

篇(6)

然而,由于客观与主观的诸多原因,许多高等院校的“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现状堪忧,在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集中表现在: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观念落后和教学缺乏规范性等几个方面[2]。特别是野外实习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大多是沿袭了传统的做法,即学生跟着指导老师到选定地点,然后沿着一定的路线在指导老师的讲解下认识植物,并对符合要求的植物对象进行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在结束时进行考试。这种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多表现为老师“满山灌”和学生反复问、老师重复答[3]。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和创新能力培养,而且教学效果也很难令人满意。为了改变这种现状,近年来,笔者特别注重对野外实习教学方法进行有益探索与实践,从灌输式实习转向互动式实习,由教师全程指导式实习向教师辅导与学生独力能力培养相结合式实习过渡,将讲述法、比较法、自学法、直观法、综合法、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专题式、多媒体课件、自制录像片放映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应用,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在此仅例举4种教学效果比较显著的方法供同行参考。

一、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法

此方法是在指导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小组充分讨论、分析的基础上,把个人自学、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点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最后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自主学习分组讨论法倡导学生探究学习,合作研究,不仅能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而且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功欲和表现欲,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教师会把很多有关植物实习的内容纳入到单独开设的植物学实验中,这样做不仅丰富了综合性和探索性实验内容,更是为野外实习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同样在理论课教学计划安排上,凡涉及野外实习的理论,都在实习前讲授完。教师可在植物分类实验课中讲解有关实习的基础知识,如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压制、检索表等工具书的使用、相关科技文献的检索和论文的撰写方式与格式要求等,培养学生熟练运用检索表能力和科技论文的撰写方法。其次,针对野外实习,教师尽可能提前一个月布置预实习内容,使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分组讨论,积累与野外实习相关的论文图片等资料。学生8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建立本组人员所认植物档案(包括植物名录、植物介绍、识别特征及图片等)。要求学生每人要积累200~250种植物的原始材料,实习基地一般在哈尔滨帽儿山或大庆校园附近。由组长负责组织充分讨论,之后由小组整理出一份植物目录,并制作一份电子文档或图文并茂的ppt提交给老师。再次,预实习过程中,老师会指导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资源、图书馆植物图谱、图鉴、植物名录、植物志等工具书及植物图片信息数据库等网址文献资源,如《中国高等植物科属检索表》、《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中国植物志》等。通过学生实习前的预习、自主学习和分组讨论,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了学生对实习地点植物的知识与资料储备,为提高实习效果提供了保证。

二、启发式教学法

根据“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方式开放性、教学内容复杂性及植物种类多样性的特点,笔者采用了以指导老师适当的提示和启发为特征的启发式教学法并将其贯穿于植物实习始终。此法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先对所观察的植物做一些必要的提示,指导学生亲身体验这些特征的认识过程,通过观其叶花果的形态、表皮附属物、用手揉嗅气味、撕裂是否有乳汁、甚至口尝微量等方法进行自主观察,启发学生将自身体验到的结果与所学过的理论联系起来,把植物的形态特征与科的识别要点联系起来,由学生自己确定被观察植物的科、属,再通过查阅《黑龙江植物检索表》,正确鉴定出植物的种名。如:观察白花碎米荠、垂果南芥时,提示学生先观察其外部特征,从而发现它们叶片互生、花白色、十字形花冠、四强雄蕊、长角果,有了这些特征,学生就能很自然地确定他们属于十字花科;再如:观察白屈菜、荷青花时,先提示学生观察撕裂的茎叶是否有有色乳汁,再观察其叶是否互生、羽状全裂、聚伞花序、花瓣四枚、鲜黄色、蒴果,有了这些特征,学生很快就联想到了罂粟科,再通过检索表的查询,全株含血红色汁液的是荷青花,全株含黄色汁液的是白屈菜。通过这种教学,教授学生观察、用术语描述植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鉴定植物的基本技能。

三、研究性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选定研究专题,用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研究性教学方法中,教师的主要工作首先是设计“问题”,然后是激发学生去思考、设计、总结和报告,工作由学生自主自觉完成。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从教师提供的源于实际的问题入手,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和调整工作计划,组织讨论会,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我们在植物实习中减少验证性实习内容的做法,充分体现研究性实习的特点。研究性实习是充分重视科学问题的答案的不明确性、不确定性和未知性。在不提倡具体的科学的答案的前提下,由学生通过植物学的思维过程来探索寻求出科学问题的答案而进行的实习,从而使学生在对科学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并有助于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在每小组都有研究题目的前提下由小组同学根据研究计划和预实习期所查阅的文献资料,采集相关的数据资料(特征纪要、分布、环境特点、种群特征、优势地位及一些具体数字资料),为实习后期实习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积累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既锻炼了野外调查的能力,又取得了可信的科研成果。

根据实习基地的基本情况,由教师和学生一起设计一些感兴趣的专题供选择,如可以具体设计如下专题:“校园绿化设计”、“校园行道树调查与鉴定挂牌”、“社区杂草种类及消长的情况调查”、“家乡植被种类的调查”、“珍稀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保护、开发、利用”、“生物园区的设计”、“帽儿山实习基地植被类型调查”、“帽儿山实习基地植物区系研究”“帽儿山实习基地珍惜濒危植物群落生态研究”、“帽儿山有毒植物资源调查”、“帽儿山蜜源植物资源调查”、“帽儿山药用植物资源调查”等。通过教师引导,实习小组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提出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使学生尽早接触到科研信息、提高科研素质。学生选定了题目后,在实习过程中热情高涨、采集主动、观察认真仔细、查阅资料积极主动、提出的问题具有一定层次和高度。这些专题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也为以后毕业论文的设计积累了宝贵的素材和经验。

四、多媒体网络教学法

篇(7)

在实践中,我是这样做的:

1 现代文教学中注重语文能力培养

现代文在高中语文教材三十七个单元中占了整整二十四个,而且文体多样,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有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它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的“重头戏”。以前,我在上现代文时,是以我讲析为主。先把每个单元的知识点分解到每篇课文中,然后在分析课文的时候,尽量把知识点讲深、讲透、讲全。像这样上课,考试时,成绩也马马虎虎带得过,但要考出好成绩,却是非常困难的事,因为这种教法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而语文教学必须遵循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扎扎实实地教好字、词、句、篇等基础知识,又要切实有效地提高读、写、听、说等基本能力》。为此,我对原先的教法作了较大的改进,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现代文教学模式,从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比较理想。

其基本步骤如下:

1.1 三分钟演讲。

三分钟演讲的方式不仅可以引导学生广泛关注社会生活,促使学生多读、多看、多思,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说”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每节课上课后,由一名学生到讲台当众讲话,一天一人,按学号依次转换。一名同学讲完后,其它同学评议,并给予相应的得分。这种训练形式的话题可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确定。我要求学生高一时采用自我命题演讲。高二时,我要求每一位同学出一道题目,然后把它集中放在办公室,轮到演讲的同学上一堂课一下课就来抽题,这样就可以有课间十分钟时间作准备。高三时则统一要求采用临时抽签即兴演讲方式。

1.2 教师设计问题。

在引入新课之后,由教师设计问题,设计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以下三点:

(1)设计的问题不仅要与教学目标相符,而且要符合课文文体特点;(2)题量要少而精,便于学生记忆,一般为三道题左右;(3)要求学生用“心”记忆,不能动笔。

例如《守财奴》(高语第三册)一课的题目设计是: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谁?

主要写了哪几个生活片断?

这几个生活片断分别用什么手法揭示了主要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反映了怎样的主题?

教师设计题目一方面可以指导学生阅读,避免阅读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听”的能力。

1.3 学生自读课文

这个步骤主要锻炼学生读、写相结合的能力。 自读课文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提出以下两点要求:(1)时间必须控制在二十三分以内;(2)必须在规定时间内把题目答案在书上写出,以备查。

1.4 小小组讨论

在学生自读课文结束以后,以小小组为单位对教师设计的问题进行讨论,以便取长补短,求得正确。在讨论的时候,教师有必要提出以下两点要求: (1)时间限制。时间短了,学生讨论不完问题;时间长了,可能会冷场。一般一道题设计讨论时间为2分钟。 (2)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讨论时只能动嘴,不准动笔。 小组讨论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同时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说“的能力。

1.5 自由抢答

在学生讨论之后,老师为了了解学生答题的正确与否,可提出设计的问题,让学生回答。为了鼓励学生举手答题,同时也为了鼓励其它同学积极进行修改、补充,此时可采用得分制。我是这样安排的:凡举手答题,答一道题不管正确与否就可得一分,答对可得2分,以此类推;其它同学补充、修改,如果不正确则不得分,如果正确则一道题也可得2 分。这个步骤其作用与小小组讨论相同。

这种现代文教学模式,不仅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双边活动,同时也全面培养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文能力。

2 古文的小小组讨论法

我刚进入高中教学的时候,对古文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步骤是:先指导学生阅读,阅读完后老师进行讲解,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然后进行知识点归类。客观地说,我讲课文不能说不细,知识点不能说不全面,可考试成绩却总是不尽如人意。为此,我感到很苦恼。后来,我在此基础上作了一些改进,原先由教师讲解这个步骤改为由学生对照参考书自己进行理解,有问题可随时提出。应该说,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这个角度来看,这个步骤比原先有进步,但由于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积极性不高,再加上高中学生“爱面子“的心理,有了问题也不举手,所以,最终的考试结果与前一种方法相差无几。正当我对古文教学感到痛苦、失望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启发了我。那是我班在一学期期末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品德考核时,我发现讨论的气氛非常活跃,讨论的声音几乎要影响到周围班级的上课。我当时灵机一动:在古文的教学中我不是也可以发挥小小组的作用吗?经过自己的精心设计、尝试,一段时间后,终于形成了一套小小组参与的古文教学法。

具体步骤是:

2.1 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对古文来说,读是理解的前提、基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这个步骤仍然保留。

2.2 读完后,以小小组为单位,由小小组长指定一位同学翻译,其它同学补充、修改来疏通课文,有问题随时提出。 为了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遇到不懂就问,同时也为了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同学间互相讨论,相互督促,共同进步,我又设计了下面两个步骤。

2.3 由学生翻译,其它同学进行补充、修改。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大约分成二到三个部分,分别由二到三位同学进行翻译。翻译的同学,补充、修改的同学,教师不指定,而是用分数来刺激。比如一段翻译内容,确定分值为5分,你如果举手起来翻译且没有任何错误,则可得分5分,但如果有错误,其它同学举手指出一处,则你就只能得4分,而指出错误的则可得1分;如果指出二处错误,则你得3分,指出你错误的同学则可得2分,以此类推,直到得举手的基本分1分。所以说,这个步骤对于同学来说既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

2.4 小练习,教师将每一节课的学习重点出成一张小练习,题量要少而精,学生做的时间控制在8分以内。在前面几个步骤完成以后,要求学生当堂独立完成小练习。练习做好以后,以小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换批改,且要在课上以小小组为单位按平均分或小小组总分为标准进行评比。评比前三名的小小组集体分别给予加分,最后三名则相应扣分。

古文的小组讨论法从实施情况来看至少起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效果:

2.5.1 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小组共同努力,团结协作,得到好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