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7:46: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民宿分析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古代文学论文白居易讽谕诗的语言分析
白居易诗一向被称为“浅切”(李肇《国史补》卷下)、“俗”(苏轼《祭柳子玉文》,《东坡前集》卷三五),甚至有“老妪能解”之说(惠洪《冷斋夜话》)。这些评论和传说都是就白诗的整体印象而言,而且有夸大贬斥之意。“老妪能解”更明显出于宋人臆造,与白诗的实际情况完全不符。白诗按照作者本人所划分的类别,其语言运用和风格也存在着一定区别。其中,在语言斟酌上用力最多的,当属讽谕诗和长篇排律(当然,与白居易的艺术天性更为吻合、写得最为优美的应该是《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歌行);写得比较随意的,则是闲适诗和其他律体诗。 一 讽谕诗的用典
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对语言运用提出过明确要求:“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新乐府序》全篇其实都是言必有据,这里提出的质、径、直、切四条标准都有来历,其涵义与所谓“俚俗”绝不相同。《荀子•性恶》称:“少言则径而省。”《论衡•正说》有所谓“径直之文”。《汉书•司马迁传》称司马迁有良史之才,“辩而不华,质而不俚”(3)。《文心雕龙•明诗》称古诗“直而不野”,“怊怅切情”,《体性》赞赏“辞直义畅,切理厌心”,《比兴》谓“比兴虽繁,以切至为贵”。根据以上典据,可知“质”的意思是质实、真实,“径”的意思是不费言、不迂曲,“直”的意思是坦直真率,“ 切”的意思是表达(包括运用比兴等手法)真切易晓。这四条标准都是就文人创作传统而言,并且以某些经典作品为典范。它所排斥的,仅仅是文人创作传统中的另一类华丽、空洞、繁缛、迂曲的风格;不但不排斥典雅庄重的风格,相反,恰恰要以它的方式努力达到这一风格。此外还应注意,《新乐府序》所言还不能涵括讽谕诗中的另两卷五言古诗,五言古诗中由于包含大量兴寄体作品,其风格当然更显得古雅典重。
这种风格要求直接体现在讽谕诗的修辞和语言选择上。与人们可能有的“俗”的印象相反,讽谕诗中大量使用了来自经、史、子及前代诗文的典故和书面成语。有些作品为追求特定效果,几乎句句有经典来历,如《贺雨》。当然,《新乐府》中也有少数作品几乎不使用典故,如《卖炭翁》、《阴山道》、《紫毫笔》。但这样的作品数量极少,不能代表讽谕诗的总体情况。以下是对讽谕诗中五言古诗与新乐府杂言两类作品使用典故(事典)和书面成语(语典)情况的统计结果: 《杂兴三首》:楚王多内宠。(昭七)吴王心日侈。(哀元)伍员谏已死。(哀十一)《赠樊著作》:虽有良史才。(宣二)《感鹤》:况乘大夫轩。(闵二)《赠内》:冀缺一农夫。(僖三十三)《寄唐生》:功高虞人箴。(襄四)《寓意诗五首》:白水指为盟。(僖二十四)《答桐花》:雄鸡自断尾。(昭二十二)使用其他书面成语的,约930例(4);其中《诗经》77例,《尚书》25例,《周易》23例,《礼记》37例,《左传》40例,《论语》29例,《老子》15 例,《庄子》29例,《楚辞》29例,《史记》39例,《汉书》35例,汉代文(赋)约40例,古诗20例,六朝诗约140例,六朝文(赋)约90例(其他略)。下面也给出《左传》的用例:
__镇中心小学创建于民国初期,当时校址为黄洲馆,1982年迁址到__集镇上街,随着__电站上马,库区蓄水后又迁址到王家庄。学校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1280平方米,活动场地约为820平方米。服务对象是__村、挡山村、洞沟村、__集镇居民及单位职工子女,覆盖总人口数3000人。现有教学班9个(含学前班),在校学生328人。辖区内适龄儿童198人,已入学198人,入学率100,辍学率为0,残疾儿童少年8人,已入学6人,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75。教师中本科学历1人,大专学历9人,中师学历9人,合格率100;教师中具有中级职称9人,具有初级职称9人,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100。学校有教学楼教师宿办搂以及其它生活用房,其中:教学楼850平方米,宿办楼300平方米,其它生活用房130平方米,现设有:微机室、会议室、图书室、少先队部。目前由于移民搬迁,校舍场地还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需要。
近年来,__镇中心小学以__电站建设为契机,在新课程改革和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大力实施下,克服移民搬迁等重重困难,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认真贯彻各级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巩固“两基”成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是办人民满意学校的重要保证。
1、建立健全教师政治学习计划和制度。坚持集体学习和自学相结合。我校每周星期日下午六点至八点为集体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党的先进性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开展各种教育活动。通过学习,增强了教师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教师人人写有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大大提升了教师的整体思想素质。
2、对全体教师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广大教师中树立了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良好氛围。增强教师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烈的事业心和使命感,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常做家访工作,每位教师严以律己,德高为范,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出良好教书育人环境。
3、坚持德才兼备,以德育为主的用人体制和评价导向。把工作能力强、踏实认真、群众公证、关心学校,积极为学校发展而努力工作的教师,选拔到中心小学任教充实学校的重要班级。20__年秋季,我校在政府和教育办的大力协助下,将__镇上片村小五六年级的学生集中起来,实行寄宿教学,并从村小选拔了4名年轻骨干教师担任毕业班教学工作,连续几年来,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促进了团结协作、敬业奉献的骨干教师队伍的形成。
二、加强学校常规管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在学校能生动活泼、健康的学习和成长,我校十分重视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一是层层签定了安全责任书;二是利用校会、班会、警示牌宣讲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三是提高学生自我防范保护意识,要珍惜生命。学校经常对学生进行安全防护知识专题教育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请民警和交警和来我校作法制教育、交通安全方面的专题讲座,请防保站的医生进行传染病防治讲座并进行各种传染病的防治工作,还配合各部门加强师生饮食、环境卫生的监督整治工作。几年来,由于__电站和石紫三级公路的繁忙建设,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备有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预案,建立了夜间及节假日巡逻、门卫、宿舍安全管理制度,学校还配合政府做好湖区船舶、农用车辆的安全排查工作,争取做到无安全隐患死角。
2、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教师、学校的生命线。“质量立校、管理兴校、科研强校”是我们的办学思想和原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制定了《__镇中心小学教学质量管理的暂行规定》、《学校工作检查评估量化条例》、《教师教学常规检查评估条例》,并将这些条例规定印发到每所学校和每个教师手中,做到有章可循,有罚可依,奖惩分明,逐步做到量化管理、科学管理。文教办和
中心小学依据《教育教学常规检查评估的两个条例》每学期期中考试后,牵头组织人力对镇内各校进行检查评估,对教师的备课、讲课、作业批改、单元测试、期中考试、试卷分析等进行全面检查、分析。每检查完一所学校,都要进行座谈,对检查较好的学校、教师给予表扬;对检查较差的学校或教师进行解剖分析,限期进行改正。检查后我们逐步要进行认真分析与总结,把检查结果在全镇进行通报。通过推行制度强化管理来激励加强教师的教学工作作风。4、我校领导班子团结,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克服移民搬迁等众多困难,通过全体教师奋力拼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受到上级的表彰和奖励。近年来,被安康地区文教局授予“文明学校”,被石泉县委、县政府授予“文明单位”;20__年和20__年连续两年被县教体局授予全县二类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__年被县教体局授予全县二类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为__人民赢得了荣誉,得到县委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肯定和奖励,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和赞扬,真正在实现办人民群众满意的学校。
三、加强素质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1、学校着力营造良好的校园育人环境和校园文化,努力做到教书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我校虽受__电站移民搬迁的影响,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的情况下,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和时节对校园进行绿化、美化、净化,环境整洁,力所能及的在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设有大幅固定标语、名人画像,教室里有条幅、墙报、评比台、学习园地等,校园里呈现出一片浓厚文化氛围。
2、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建立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和不定期的进行家访,争取家长和社会给予学校工作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并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文章版权归文秘站网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校利用各项工作及学科教学、少先队活动、班会等开展讲诚信、讲传统、讲守则、讲行为规范有机渗透德育,重视对学生的校风班纪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并通过劳动、读书活动对学生进行德育实践和心理健康教育。我校积极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红色之旅》等读书征文活动,受到上级表彰和奖励。
3、“注重全面发展,培养个性特长,激发求知兴趣,全面提高素质”是我们的办学目标;“崇德、乐学、启智、创新”是我们的校训。我校结合实际建立了学生学习、纪律、卫生、礼仪、宿舍管理制度,制定了量化检查考勤薄,每天由值周老师检查登记量化评比,在我校基本形成“爱岗敬业、求实创新、奋发向上”的校风,“团结、勤奋、好学”的学风。
4、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学校注重加强课外活动和兴趣小组的开展。学校利用有限的场地和器材定期召开小型运动会和艺术展演活动,上好音乐美术课,并坚持开展两课两操活动。在去年五月全县举行的中小学田径运动会上,我校短跑、长跑、团体接力赛均获得三等奖。今年全县艺术节上,我校组织参与的歌伴舞《一元钱》获二等奖,现代舞《动感早晨》获三等奖,还荣获集体组织奖。学校还注重图书借阅,充分利用远程资源,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学到了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真正提高了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四、重视课改教研工作,加强教师培训学习
我校非常重视基础教育课改实验及校本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制定了课改实验方案和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各个教研组充分里利用国家发放的远教设备经常组织教师开展观看光碟,学校在每学期里都要组织课改年级进行课堂观摩教学、听课、评课等活动,通过相互听课评课,提高了教师驾御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能力。学校还组织全体教师积极进行赛教活动,评选镇内优秀“教学能手”,并推荐教师全县参加中小学“教学能手”赛教活动。为了让校本教研落到实处,学校还鼓励教师进行新课程研究,要求教师坚持写好教学反思、教研论文及总结材料,学校还专门制定了“论文奖励条例,在奖励条例中规定: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公开发表的论文,学校分别奖励80元、60元、40元、20元。几年来,我校年轻教师撰写的教研论文有数十篇曾获省市县的奖励。
学校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花血本重视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几年来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到后柳小学、城一小、安康等学校进行观摩听课学习。去年10月,选派教师许兵到西安进行了为期12天的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技术培训学习,选送教师王莉到城一小进行了2天的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习,今年3月还派教师张吉荣到市上参加远程教育技术学习。暑假派教师涂明艳到安康参加新教材培训学习,9月30日还组织全体教师到后柳小学观摩学习。通过培训学习,逐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是平等、朋友、和谐的关系,对学生的管理、评价方式有所转变。外出培训或进修学习的教师都写有笔记或心得,回校后积极进行校本培训。
五、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入学
论文摘要:为了使用户快速地从网页中找到所需要的内容,在设计搜索引擎时,需要更好地提高搜索引擎效率和精度,该文阐述了六种提高搜索引擎效率和精度的技术。
互联网自诞生以来不断成长,其内容不断丰富,整个网络逐渐堆积成一个前所未有的超大型信息库。Internet作为一个信息平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Internet获取信息。然而伴随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普通网络用户想找到所需的资料简直如同大海捞针,以至于迷失在信息的海洋中不知所措。搜索引擎的出现正好缓解了人们面对互联网信息爆炸带来的压力,但是尽管如此,搜索引擎搜索得到的结果中仍然包含了与用户查询请求不相关的文档,用户必须逐个地浏览以找到相关文档,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当返回的结果数目众多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因此如何更好地提高搜索引擎效率和精度,成为搜索引擎重点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提高搜索引擎效率和精度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六个关键技术。
1 基于超链的相关度排序
排序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往往过于庞大,用户一般只会浏览前面的一部分结果。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相关度排序,搜索引擎试图使相关的文档尽可能地出现在结果的前面部分,以改进检索结果的输出。虽然各个搜索引擎中相关度排序的具体实现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都采用了基于Web文档内容的方法,即考虑用户所查询的词条在文档中的出现情况,包括:词条频率、逆文档频率、词条位置等因素。这种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相关度高的页面不一定是用户普遍欢迎的页面;另一方面,有些Web页面的作者利用上述因素来欺骗搜索引擎(spamming),以提高其页面的排序。
事实上,Web中还蕴含了丰富的结构信息。页面之间的超链反映了页面间的引用关系,一个页面被其它站点引用的次数基本上反映了该页面的受欢迎程度(重要性)。超链中的标记文本(anchor)对链宿页面也起到了概括作用,这种概括在一定程度上比链宿页面作者所作的概括(页面的标题、关键字、摘要)要更为客观、准确。因此,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基于超链的相关度排序方法,作为基于内容方法的补充,例如,Stanford大学研究的PageRank算法等。这类方法通过为Web页面构造引用图,并综合考虑页面的被引用次数以及链源页面的重要性来判断链宿页面的重要性。一些搜索引擎已经开始使用基于超链的相关度排序方法。例如,以PageRank为核心技术的搜索引擎Google能够查询与用户请求相关的“权威”页面[1]。此外,Google通过分析超链中包含的文本,可以对链宿页面进行非全文索引,而不需要下载和分析实际的页面。目前,Google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搜索引擎,实际下载并索引了近100000000的Web页面。但是通过超链分析,其覆盖度达到了300000000,超过了其它任何搜索引擎。
2 检索结果的联机聚类
尽管搜索引擎采用了各种方法来提高检索结果的精度,但是结果中仍然包含了与用户查询请求不相关的文档,其比例高达75%以上。此外,搜索引擎返回给用户的通常是一个线性的文档列表,虽然经过了相关度排序,但是相关文档和不相关文档仍然混杂于其中。用户必须逐个地浏览以找到相关文档,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当返回的结果数目众多时,这个问题更为突出。
为了方便用户的浏览,一些研究人员开始将聚类技术用于Web信息检索结果的可视化输出。聚类是指将文档集合分成若干个簇,要求同一簇内文档内容的相似度尽可能地大,而不同簇间的相似度尽可能地小。Hearst等人的研究已经证明了“聚类假设”,即与用户查询相关的文档通常会聚类得比较靠近,而远离与用户查询不相关的文档。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聚类技术将搜索引擎的检索结果集合S划分为若干个簇(S1,…,Si,…,Sm),并以簇Si的质心averaged∈Si(d)作为簇Si的描述。这样,用户只需要考虑那些相关的簇,大大缩小了所需要浏览的结果数量。当一次聚类生成的簇Si中仍然包含大量文档时,可以对该簇中的文档再次聚类得到若干个子簇(Si,1,…,Si,j, …,Si,n),直到用户满意为止[2]。。Etzioni等人的实验结果表明,使用一些改进算法来对检索结果进行联机聚类不但是可行的,而且十分有效。
3 基于概念的检索
大多数搜索引擎提供的检索服务是一种关键字检索(KeywordSearch),即检索出那些显式地包含用户指定词条的文档。由于自然语言中广泛存在同义和多义现象,关键字检索显然是不够的。一些搜索引擎,例如Magellan,开始在关键字检索的基础上引入基于概念的检索(ConceptSearch)。该方法利用了词条在概念上的相关性,因此可以检索出那些并不显式地包含用户指定的词条,但是却包含其同义词或者下位词的文档。例如,用户向Magellan查询“robot”时,Magellan除了返回包含“robot”的结果,还会找到提及“crawler”,“spider”,“wander”等词条的结果。这样,既方便了用户请求的输入,也提高了信息检索的召回率。
搜索引擎在实现基于概念的检索时,一般通过对用户的查询进行概念/词条扩展,然后转化为关键字检索。概念/词条关系的获得可以有以下两种方法。
1) 手工建立词典来存储概念层次及词条之间的交叉联系,该工作通常由领域专家来完成。
2) 使用语法分析、统计等技术从文档集合中自动学习。
4 相关度反馈
在很多情况下,用户难以提出查询,其初始的查询请求q通常是不精确、不完全的。与基于概念的检索类似,相关度反馈技术也可以帮助用户形成查询请求。但是,基于概念检索的目的是通过扩展查询请求来提高系统的召回率,而相关度反馈技术则是通过对查询请求不断地进行修正以提高系统的精确度。。
具有相关度反馈功能的系统中,系统按照下述过程对用户的查询请求进行逐步求精。
1) 索引器给出查询q的检索结果集合S。
2) 用户对S中文档的相关度进行评估,并反馈给系统。所有被用户标记为“相关”的结果组成了正反馈集合S+,标记为“不相关”的结果组成了负反馈集合S-。
3) 系统根据用户的反馈对查询q进行修正。例如,在矢量空间索引模型中,可以将正反馈集合中的文档矢量加到查询矢量上,同时减去负反馈集合中的最不相关的若干文档矢量,即V(q)V(q)+∑d∈S+V(d)-∑d∈argmax(S-)V(d)。
4) 重复步骤1),2),3),直到用户得到满意的结果为止[3]。
一些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利用相关度反馈可以较好地改进检索效果。但是,目前很少有搜索引擎支持该功能。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相关度反馈需要用户的参与,而普通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时不太愿意花时间利用这些附加功能。
5 分词技术
网上的中文信息具有分词复杂、多内码转换等特点。因此,中文智能搜索有其独有的特点。
对中文信息的访问,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分词,这也是中文搜索引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现有的汉语分词算法有很多,如基于词库的最大匹配法、逆向最大匹配法、最佳匹配法、高频优先分词法;基于语法和规则的分词法;基于频度和统计的分词法;基于神经网络的分词法和专家系统分词法等[4]。这些算法适用于不同要求的场合但又存在各自的缺陷,在具体应用时一般使用几种算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弥补单纯使用一种分词法所带来的不足。分词技术中的基于词库的算法日前使用较广,也较为成熟。这类算法分词的正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建的词库。一个词库应具备完备性和完全性两方面。词库的完备性,简单来说就是对任意一个字串,总能按词库找到对它进行切分的方法。词库的完全性,意味着词库应包含所有的词。通常先构造一个最小完备词库,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建立一个完全词库。
6 数据库中增量式信息更新方法
增量式信息更新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在WWW中包含大量的文档资源,这些资源的变化周期是不一致的:有的变化无常,有的十分稳定。因此应该以文档的变化周期作为进行有效性验证的依据,在每一次索引信息库的更新过程中,只对那些最可能发生变化的(部分)文档进行验证。
一个文档的变化周期就是它相邻的两次变化之间的时间间隔。
值得注意的是,一个文档的变化周期可能是不固定的。在某个时期内,它可能变化得比较频繁,而在另一个时期内,它则可能比较稳定。一般地说,无法准确地计算一个文档变化周期,只能根据文档在一个时期内的变化情况来估算它的变化周期。下面给出一个启发式规则,作为估算文档变化周期的一个依据。
如果在一个时间间隔内一个文档的内容没有发生变化,那么可以认为它处在一个稳定期,在下一个相同的时间间隔内它也很可能不会发生变化。反之,如果在一个时间间隔内一个文档的内容发生了变化,那么在这个时间间隔内它就很可能发生了多次变化。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通常以索引信息系统的信息更新周期作为度量文档变化周期的时间单位,也就是说,一个文档变化周期的取值只能是系统信息更新周期的倍数。给出如下的增量式信息更新算法:
/*假设当前正在进行的是第k(k≥1)次信息更新过程。*/
Begin
While(索引信息库中还有文档信息的有效性没有验证时){任取一个未验证的文档作为当前文档;
If(当前文档的变化周期f是k的因子)Then
{验证当前文档的有效性;
If(当前文档已不能被访问)Then
从索引信息库中删除对应的记录
If(当前文档已经发生了变化)Then
{把当前文档URL加入到目标列表;
把当前文档的变化周期修改为Max(1,f/2);
}
Else
把当前文档的变化周期修改为2f;
}
以目标列表中的URL作为浏览起点,启动机器人开始新一轮信息收集工作;
End[5]
当一个文档第一次进入系统时,它的变化周期被假定为1。也就是说,假定它会在系统更新周期内发生变化。随着信息更新过程的不断进行,将根据文档的实际变化情况,不断地调整它们的变化周期。如果一个文档的索引信息在一次信息更新过程需要予以更新,也就是说,文档的内容发生了变化,我们认为它很可能会在近期内再发生变化,因此,把它的变化周期缩短为原来的一半。如果在预计的变化周期内文档没有改变,那么就认为它在近期是比较稳定的,因此把它的变化周期扩展为原来的两倍。
增量式信息更新方法可以极大地减轻搜索引擎进行索引信息库维护的负担。由于我们以系统信息更新周期作为度量文档变化周期的基本时间单位,而且文档变化周期只能是系统信息更新周期的2的幂次,因此可能会影响少量文档索引信息的时效性。但是,考虑到WWW庞大的规模,从整体上看,增量式信息更新方法是一个能够提高搜索引擎工作效率的有效手段。
总的说来,在搜索引擎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上述众多的技术来提高引擎工作效率,但不管是那种技术,短期内,要完全使搜索引擎在实现技术上都超过人脑仍然是难以达到的。因此,人脑和电脑的分工和配合依然会是产生一个高质量搜索引擎的最好保证,这也是今后搜索引擎的发展所必须要注意的重要事情。
参考文献:
[1] 凤元杰,刘正春,王坚毅.搜索引擎主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情报学报,2004,23(1).
[2] 梁斌.走进搜索引擎[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10
[3] 徐宝文.搜索引擎与信息获取技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论文摘要】 目的 探讨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保守治疗条件的异位妊娠患者38例,给予甲氨喋呤配伍中药保守治疗。结果 38例成功35例,成功率92.1%;失败3例,失败率7.9%。结论 甲氨喋呤配伍中药保守治疗异位妊娠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洁性生活及人工流产术的增加,生殖道感染性炎性反应发病概率增高,其逆行感染致慢性输卵管炎呈逐年增高趋势。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输卵管炎是异位妊娠主要病因。异位妊娠其治疗有手术和保守两种不同方法,而越来越多的患者迫切要求保留生育功能。因此保守治疗方法及效果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热点。但保守治疗的指征、方法及效果仍不明确,遂宁市射洪县计生站从2000—2006年采用氨甲喋呤配伍中药保守治疗稳定型异位妊娠38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8例,已婚36例,未婚2例,孕次1~5次不等,年龄20~34岁,平均27岁,均有明确停经史(最短停经32 d,最长45 d),32例有少许阴道流血伴下腹隐痛,6例为B超发现,38例血β-HCG均阳性。?
1.2 保守治疗指征 ①全身情况好,生命体征平稳,无活动性内出血征象;②B超证实宫腔内未见妊娠囊,测定一侧附件包块直径≤3.5 cm,无明显胎心、胎芽,血β-HCG≤2 000 mIU/ml;③肝、肾功能正常,无血液系统疾病;④要求保守治疗者。?
1.3 治疗方法 患者均住院观察,采用甲氨蝶呤50 mg肌肉注射,隔日1次,3次1个疗程。同时加用活血化瘀中药:丹参30 g、赤芍15 g、桃仁12 g、天花粉15 g、蜈蚣2条(碾粉冲服)、牛膝30 g、鸡血藤20~30 g、蒲公英20 g、益母草15 g。伴腹痛者加乳香15 g、没药12 g、枳壳12 g;有包块者加三棱15 g、莪术15 g,1剂/d,1周为1个疗程。?
1.4 观察方法 治疗过程中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每2 d监测外周血RBC、HGB、β-HCG,每3 d监测B超,观察孕囊大小、张力及是否有内出血现象。记录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复查肝、肾功能。停药7 d血β-HCG下降<15%。应重复应用甲氨蝶呤及中药。用药前再次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若治疗效果明显,病情稳定,可每周1次复查血β-HCG,直到血β-HCG<100 mIU/ml时,可出院随诊。?
1.5 治愈标准 ①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②血β-HCG每周持续下降>15%,经随访后降至正常;③附件包块直径缩小超过0.5 cm以上,孕囊直径缩小>50%或完全消失。?
1.6 失败标准 ①接受药物化疗后出现腹痛或原腹痛加剧,以致出现腹腔内出血而改为手术治疗;②血β-HCG动态观察未见明显下降或持续升高;③盆腔包块逐渐增大。符合上述3项标准中的一项而手术者视为失败。?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38例成功35例,成功率达92.1%,除失败3例外,全部病例均服中药直至盆腔包块消失,血β-HCG<5 mIU/ml。?
2.2 不良反应 氨甲喋呤配伍中药保守治疗稳定型异位妊娠无明显不良反应,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发现,轻微不良反应有食欲不振12例,恶心呕吐3例,白细胞总数下降,低于正常值4例,均于停药后5~7 d恢复正常。?
2.3 其他 失败3例,其中2例治疗期间腹痛加剧、腹腔内出血增加、血压下降,行剖腹探查术,为输卵管峡部妊娠破裂;1例治疗期间血β-HCG由1 800 mIU/ml上升到4 800 mIU/ml,B超检查见胎心搏动,腹腔镜检查为输卵管壶腹部妊娠,行输卵管开窗取胚术。?
3 讨论?
异位妊娠的传统治疗为切除患侧输卵管,减少以后妊娠的机会,为此许多专家致力于手术方法的改进和非手术治疗的尝试。目前临床上用于保守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很多,如氟尿嘧啶(5-FU)、甲氨蝶呤、米非司酮、中药等单独或联合应用[1-2]。本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使两法互补互利,不仅杀胚胎效果增强,而且盆腔包块消失率较高,包块缩小时间较短,取得了满意效果。?
3.1 甲氨蝶呤的药理作用 甲氨蝶呤是一种抗代谢类及抗肿瘤药物,可与二氢叶酸还原酶结合,使四氢叶酸形成障碍,干扰DNA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生。研究表明滋养细胞对其高度敏感,应用甲氨蝶呤几分钟后可使滋养细胞内叶酸在无活性的氧化状态积贮,1~24 h内抑制细胞内胸腺嘧啶核苷酸和嘌呤核苷酸的合成,致滋养细胞死亡,妊娠时滋养细胞处于增殖状态,对甲氨蝶呤的抑制作用更加敏感。?
3.2 不良反应 甲氨蝶呤治疗肿瘤的药理学研究发现单用甲氨蝶呤全身用药,患者最大耐受量为80~900 mg/m2。本院采用甲氨蝶呤50 mg肌肉注射,隔日1次,3次为1个疗程,最多3个疗程,远远小于治疗肿瘤时的甲氨蝶呤剂量。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轻度恶心及胃部不适,经过对症处理迅速好转,或自行缓解。?
3.3 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和中医治疗的确切疗效来看,异位妊娠的病因病机主要是少腹血瘀之实证。导致少腹血瘀的病因,或因患者宿有少腹瘀滞,胞脉胞络不畅,使孕卵运行受阻;或因先天肾气不足,冲任虚弱,输送孕卵乏力而迟缓,致孕卵停留于子宫体腔之外,影响胞脉、胞络、气血的流畅和胚胎自身的发育。血气不和,日久胀破脉络,血溢于内,离经之血或离宫之胚流入少腹,便形成少腹血瘀之证。若脉络大伤,则血崩于内,阴血暴亡,气随血脱,变生厥脱之危急重证,或瘀积日久不散,发为少腹血瘀之徵瘕。治疗故以活血祛瘀,消徵止血为治则[3]。有药理研究表明天花粉所含天花粉蛋白,抗早孕有一定的细胞专一性,能迅速、选择性地直接作用于滋养细胞,使绒毛合体滋养细胞变形坏死,解体的滋养层细胞碎片引起血窦阻塞,造成循环障碍,影响内分泌功能,使血清HCG下降,绒毛广泛变性坏死而终止妊娠。蜈蚣辛温走窜能堕胎,另外选用丹参、赤芍、桃仁等活血化瘀,三棱、莪术消瘀散结,诸药合用,临证增减,共凑活血化瘀、消瘀散结之功,以达行气止痛,消除临床症状之目的。?
3.4 药物治疗异位妊娠的方法不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而且已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证明,药物作用能使异位妊娠组织完全溶解,无输卵管管壁的损伤,避免了因手术造成的瘢痕及周围组织的粘连[4],恢复期短,减少了盆腔粘连,提高了将来的生育率,保留了输卵管,为以后输卵管复通术提供了机会,故对未育患者应在严密监测下进行保守治疗。?
总之,本院使用甲氨喋呤配伍中药保守治疗稳定型异位妊娠38例中,成功35例,失败3例,具有较高的成功率,其原因为:①严格掌握保守治疗指征,停经时间<45 d,B超示孕囊<3.5 cm,腹腔内无明显内出血;②甲氨喋呤配伍中药,双重阻断胚胎发育;③治疗期间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腹痛情况、阴道出血,出院后必须按时随访。?
参 考 文 献?
[1] 乐杰.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5.?
[2] 邵温群.甲氨蝶呤单次静脉注射治疗异位妊娠63例分析.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11):736.?
关键词:中国;民族村寨旅游;原住民部落观光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8)01-0118-11
A Review of Ethnic-college Tourism in China
LU Hong
( Busines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School of Yunnan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091,China )
Abstract: Ethnic-collegetourism is named as aboriginal-tribe tourism in Taiwan.This paper summarizes,contrasts and comments on ethnic-collegetourism in Chinese mainland and aboriginal-tribe tourism in Taiwan fromtwo aspects-development and research,and puts forward the author’s own viewpoint about the basic trend of ethnic-college tourism’s development and study in China.
Key words: China; ethnic-college tourism; aboriginal-tribe tourism
我国是一个民族众多的国家,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利用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选择民族村寨旅游作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形式。同时一些地方还出现了主题公园式民族文化村寨,如深圳的中华民俗文化村、昆明的云南民族村、台湾南投的九族文化村等,为民族村寨旅游增添了另一种形式。近年来,我国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迅速,并且成为一些学者的研究热点。
民族村寨旅游是我国大陆的一种称呼,而在宝岛台湾省则称之为原住民部落观光。因此本文包括祖国大陆的民族村寨旅游和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的发展概述和研究评述,以期读者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和研究进展有一个总体认识,并希望两岸学术界加强交流,促进民族村寨旅游和原住民部落观光的共同发展。
一、概念分析
(一)民族村寨旅游相关概念
大陆学者在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问题时,出现过“乡村民俗旅游”、“乡村民族旅游”、“民族文化村寨旅游”、“民族村寨旅游”等提法,它们含义相似,略有不同。在各种提法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民族村寨旅游,这说明已被众多学者接受。本文标题使用“民族村寨旅游”这一概念,把台湾的“原住民部落观光”也包含其中。
国外文献中关于民族村寨旅游方面的研究,或在民族旅游、乡村旅游或文化旅游的背景下展开,或对原住民旅游或部落旅游进行专门研究。近几年国内大陆学术界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逐渐增多,但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定义并不多见,其中罗永常的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罗永常(2003) 认为民族村寨旅游是指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为旅游目的地,以目的地人文事象和自然风光为旅游吸引物,以体验异质文化,追求淳朴洁净,满足“求新、求异、求乐、求知”心理动机的旅游活动。从该定义及进一步分析可知,民族村寨旅游的活动场所在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主要目标市场应定位为异族游客,民族文化性和乡村性是民族村寨旅游的两大本质属性,并且前者应是其首要属性。民族村寨旅游不等于在民族村寨的旅游,而必须以体验民族文化为主要目的。从类型上看,严格意义的民族村寨旅游属于乡村旅游和民族旅游的交叉型旅游方式。
(二)原住民部落观光相关概念
在台湾的土著民族过去被称为“番”,1994年起都将他们称之为“原住民”。台湾原住民,在学术分类上属于“南岛民族”,是指外来政权进入台湾以前,最早抵达台湾定居的族群。具有原住民族被征服的殖民意味,但他们都愿意被称为原住民。台湾原住民包括部落原住民和都会区原住民。这里的都会区是指原住民行政区外所有汉人居住的区域。原住民部落是指原住民的传统生活领域。
“原住民部落观光”也常称为“原住民观光”,在国外,有许多学者对“aboriginal /indigenous tourism”(原住民观光)给出了定义,台湾的不少学者也定义了“原住民观光”,并将其在研究类型上归属于“异族观光”(ethnic tourism,大陆称“民族旅游”)。以下是台湾学者对“原住民观光”所下的几种定义。
谢世忠(1994)认为原住民观光系指游憩据点的居民及工艺品(包括衣服、建筑、戏院、音乐、舞蹈及一些造形艺术)是异于现代潮流之文化情调,特别是以吸引游客为主要策略。该定义强调了原住民观光的文化差异性。
张玲玲(2004)将原住民观光界定为:“原住民部落自主运用其周边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作为观光游憩资源,观光客透过部落文化巡礼、参观文物、歌舞展演、生活体验、导览解说等经营行销方式,观察并了解原住民文化特质”。该定义内涵较为全面,包括观光主体和经营主体、营销方式、观光空间和内容等要素。
另外,东海大学景观研究所(1998)、蓝淑琪(2004)分别从突出自主经营的角度和资源与观光内容的角度解释了原住民观光的含义。
台湾学者从不同侧重点解释了原住民观光的含义,但都将原住民文化视为原住民观光的重要属性。
以上有关民族村寨旅游和原住民观光的定义多指狭义的原生型,而本文综述时把广义的民族村寨旅游和原住民部落观光亦包括在内,即还包括异地主题公园型,主要意欲较全面反映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情况。虽然有的学者将少数民族和原住民不加区别,但本文认为民族村寨旅游和原住民部落观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原住民部落观光是民族村寨旅游在特定地区的称谓,民族村寨旅游的外延更广。
二、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综述
(一)大陆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综述
1.发展历程
大陆民族村寨旅游是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旅游形式,总体来看,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大致又可分为以下三个发展时期:
1980年代:起步阶段。随着现代意义的乡村旅游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开始尝试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20世纪80年代初,贵州省旅游局首先选择了安顺的布依族石头寨、黔东南的上朗德、青曼、西江苗寨、麻塘革家寨等8个村寨对游客开放。我国民族村寨旅游随之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等少数民族地区陆续开展。这一阶段的发展规模不大,层次也较低。
1990年代初期至后期:稳步发展阶段。1991年,贵州省率先在全国提出了“旅游扶贫”的理念,而民族村寨旅游又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的突破口。很多民族省区纷纷跟进,民族村寨旅游进入了稳步发展阶段。1991年深圳创建了有“露天民俗博物馆”之称的中华民俗文化村,随后在全国掀起了建设主题公园式民族村寨的热潮。
1990年代后期至今:快速发展和转型阶段。1998年,中国与挪威联合在贵州省创建的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我国民族村寨旅游开始探索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由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项目组提出的建立若干民族文化生态村以有效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构想,经过多年实践在云南取得了明显成效。许多省区纷纷仿效,开始探索民族文化村的生态旅游发展。
2.发展现状
目前在我国大陆,民族旅游村寨的开发有民族农家乐、民族文化生态村、生态博物馆、异地集锦仿制型村寨等形式。地域分布上,贵州的民族村寨旅游发展最早,发展体系较为完善,云南、四川、广西、湖南、黑龙江、新疆等省区也发展迅速。
从相关政策支持方面讲,国家关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自由等法律、法规和发展政策,是民族地区开展旅游业的法律和政策保障。近年来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推行的周末双休日和“五一”、“十一”黄金周,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推动和刺激了民族村寨旅游的发展。同时,如何使民族村寨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地发展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在旅游政策方面,2006年8月,国家旅游局出台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2007年3月16日,国家旅游局、农业部联合了“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通知”,2007年3月23日国家旅游局与农业部签署了“关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合作协议”,双方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共同组织实施乡村旅游“百千万”工程。这些有关乡村旅游的发展政策是当前开展民族村寨旅游的指导性纲领。在地方政策上,2002年2月,贵州省旅游局出台了“贵州省旅游村寨定点管理暂行办法”,成为直接指导贵州民族村寨旅游的政策性文件。
(二)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发展综述
1.发展历程
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的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50~1960年代,原住民观光萌芽和发展。1950年代,台湾接受美援,驻台美军的假日旅游促成了台湾国际观光事业的萌芽,乌来因温泉成为台湾早期的旅游地;原住民开始将保留地使用权转让给平地人,观光资源沦入平地资本家手中。
1970年代,原住民观光的快速发展和负面冲击加剧。1970年代台湾外交受到挫折和大陆开放观光,国际观光事业面临困顿阶段而国内休闲需求相对剧增,开发者、经营者和旅游者对山地展开侵蚀。原住民被卷入劳动力市场,山地部落人口外流,社会结构出现断层,加速了弱势文化的瓦解。
1980年代,国家公园与原住民文化村相继成立并引发抗争。1983年,“国家公园法”及其施行细则公布实施。各国家公园的陆续建立却没有保障到原住民的权益,反而侵夺到他们的生存空间,造成原住民的反感和多次抗议。1986年10月台湾第一个以原住民为主题的游乐区――九族文化村在南投成立开放,开始了游客对原住民观光的另一番旅游形式。但这种抽离了环境生活的文化展示却引发了大家的争议。
1990年代至今,原住民部落观光转型。1990年,颁布实施“新山村建设计画-山地聚落环境改善之村落”。达娜依谷、布农文教基金会园区、司马库斯、阿里山乡茶山村等原住民部落开始尝试发展生态旅游,强调部落自主、排斥财团介入、要求经济利益留在当地。2002年为国际生态旅游年,生态旅游观念逐渐被国人认识。2004年,行政院永续发展委员会发表生态旅游白皮书。2006年原住民部落永续发展计画说明。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逐步迈向永续发展的道路。
2.发展现状
台湾原住民包括高山族和平埔族(已高度汉化)两大类12族群,目前有45万人,占台湾总人口的2%左右。原住民分布地区包括五十五个乡镇、四百四十六村里,范围遍及高山地区、东海岸地区及兰屿等地。
随着国民旅游的盛行,原住民部落地区因拥有游客最喜欢的组合―优美的自然景色、丰富的生态与独特的文化,特别是原住民的祭典、仪式、歌舞与竞技等民族文化形式,极具观光价值,遂成为游客最佳去处之一。加之1993年的国际原住民年,2000年的国际原住民观光年以及2001年起全面实施周休二日,带动了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的迅猛发展。
根据余文德(2003)之调查,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产业有以下类别:(1)饮食方面:农特产品、原住民风味餐饮、其他。(2)住宿方面:民宿、度假山庄、观光饭店、露营。(3)育乐方面:文物展示馆、生态展示馆、休闲农场、游乐区、主题乐园。(4)传统工艺方面:传统手工艺品。(5)自然资源方面:温泉、瀑布、花季、神木群、矿产。(6)产业/文化活动方面:产业活动、原住民文化活动、生态旅游。
2002年,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拟定了“国内旅游发展方案”,其中原住民委员会规划了六大重点项目,成为台湾推动原住民地区观光事业的指导纲领。
三、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研究综述
我国两岸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从学科取向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旅游资源与开发学、消费者行为学、旅游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生态学与景观生态学等;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包括基础性理论、产业发展、旅游供给、旅游需求、社区参与、旅游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从研究案例的地域分布看,大陆集中于贵州、云南、四川、广西等少数民族众多且旅游业发展迅速的省区,台湾集中在中、东部的高山部落;从研究方法看,有文献分析法、调查法、统计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综合分析法等。本文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专著、论文集、期刊、报告与硕博论文,资料选择原则是文献的代表性和观点的差异性,能反映两岸学术研究水平和研究者的不同观点。下面主要以研究内容为线索,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研究进行简要回顾与评述。
(一)基础性理论研究
前面已经对概念作了简要的分析,基础性理论研究还包括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资源性质、类型等方面的研究。
罗永常(2005)指出民族村寨旅游有典型的乡村性、鲜明的民间性和地方性、强烈的文化交融性、广泛的参与性、突出的层次性、鲜明的环保性六大基本特征。这对以后研究民族村寨旅游特征和本质属性有一定的启迪。
金颖若(2002)认为民族文化村寨是民族文化旅游最好的物质载体,作为一种旅游资源,它是全面、系统、集中、原生态的民俗展示,是活生生的正在运行、发展着的民俗。其研究在性质上对民族村寨的旅游资源进行初步探讨,具有一定的新意。
在产品或市场类型方面,台湾学者的研究较为深入。
钟洁(2006)将民族村寨旅游分为原生村寨型和主题公园型两类。
罗永常(2004)根据开发历史和开发现状的不同,将民族村寨分为盛名热点型、重点文物型、新兴热点型和待开发型四种。
台湾学者中,谢世忠(1994)将原住民观光分为四种类型:都市情境的山胞观光、生活区的山胞观光、社区动员的山胞观光、集中展现的山胞观光。
吴宗琼,吴敏惠(2000)将台湾原住民观光发展进程分为几个重点型态:纯表演型、传统祭典型、主题乐园型以及社区发展型。
另外,东海景观所(1998)、侯锦雄、李素馨(1999)也分别对原住民观光的发展型态和市场类型进行了分类。
从总体看,我国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基础理论研究还不全面、完善和深入,有待今后拓展和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二)产业发展研究
主要体现在旅游可持续发展及其有关的各方面。
在可持续发展方面,如徐永志(2006)认为民俗风情是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蒋丽芹(2005) ,王雯雯(2006)分别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体系和对策。台湾学者吴宗琼(2003)认为透过生态资源(Ecological)、经济利益(Economical)、游客体验(Experiencing)的3E平衡发展使原住民部落达到永续经营的最大整体效益。
在发展模式及策略方面,黄亮,陆林,丁雨莲(2006)阐述了西双版纳傣族园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及相应发展战略。台湾学者中,钟任荣(2005) ,郭训德等(2005)利用SWOT矩阵分析法,分别提出了台湾和花莲县丰滨乡丰富部落发展原住民观光产业的策略。林光浩(2007)以屏东县春日乡部落为例,了解受访者(居民与游客)对于部落发展生态旅游的认知与态度,两者作为研究生态旅游发展潜力主轴,并提出策略拟作为生态旅游的发展蓝图与建议。上述台湾学者的分析研究方法值得借鉴。
另外,两岸学者还在村寨保护和发展的具体对策等方面展开了研究。在其他相关研究中,如张河清,方世敏(2003)提出实施区域协作,使湘西民族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卢世菊(2006)探讨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问题。刘晓辉(2006)探讨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这些可对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带来有益的启迪。
(三)旅游供给研究
1.旅游资源开发研究方面
罗永常(2006)针对贵州实际,提出了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目标和原则。对民族村寨旅游开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在开发模式上,大陆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例如丁健,彭华(2002)从空间角度将民族旅游的开发模式分为原地开发模式(包括原生自然式、原地浓缩式)和异地开发模式两种。这实际也符合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开发实情。张华明,滕健(2006)提出一种以保护(Conservancy)开发为前提、公司(Company)起主导作用、有鲜明特色主题(Topic)、村民(Villager)普遍受益的多赢发展模式,即CCTV模式。杨兴洪(2005)通过天龙、郎德与中洞三种开发模式的分析,对贵州乡村民族旅游实现科学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生态旅游开发上,聂泽龙等(1999)以云南曼么哈尼族村寨为例,分析了秀丽的热带风光和多样的民族文化对于生态旅游开发的价值。邓永进,郭山(2001),陶犁(2002),江晓云(2004),蒋丽芹(2005)分别以不同的案例,对少数民族村寨如何开发生态旅游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另外,我国学者还在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培育民族文化旅游品牌、民族节日符号运用、旅游景观系统构建与开发、旅游策划和规划等方面展开了研究。
2.民族村寨旅游各产品类型的研究方面
杨家娣、叶文(2003),杨兆文、徐乃瑞(2004)均以云南民族村为例,前者进行了问题和对策分析,后者探讨了民族文化村产业化发展道路。这是侧重于异地主题公园式民族村寨方面的研究。
马晓京(2002)提出建立“民族生态旅游村”是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黄萍,王元珑(2005)认为建立“文化生态村”是实现四川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模式。沙爱霞(2004)提出了宁夏纳家户民族生态旅游村开发的原则和措施。这是对属原生型民族村寨类型之一的民族文化生态村旅游开发展开的研究。
周真刚(2002)、杜倩萍(2001)、周真刚和唐兴萍(2004)、黄萍和游建西(2004)、刘沛林等(2005)、刘旭玲,杨兆萍,谢婷(2005)等人论述了生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建设、保护、在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的作用以及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这是对原生型民族村寨的另一种类型―生态博物馆展开的一系列研究,我国第一个生态博物馆―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成为研究热点。
3.家庭旅馆研究方面
大陆学者对民族家庭旅馆的研究较注重经营管理对策,如鄢杰(2003)提出西部民族地区民居接待产业化“两会(村委会和行业协会)+农户”、“公司+农户”、“政府+公司+移民工程”三种主要的经营管理模式。陈国兰(2006)对沪沽湖落水村家庭旅馆进行了个案分析,提出“政府十行业协会+接待户”的多层次管理模式。
在台湾,家庭旅馆被称为民宿。从论文研究方向来看,有从民宿建筑法令或民宿功能方面探讨,有从游客需求与评价着手,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多注重区域性、原则性的论述。
另外,在对旅游线路、旅游商品开发的研究方面,大陆学界多在民族旅游的框架下进行。一方面很多都适用于民族村寨旅游,另一方面也可从中获得很多启示,尤其是对民族村寨旅游线路设计方面。今后可针对民族村寨旅游并结合案例进行相关研究。
(四)旅游需求研究
旅游需求研究主要是针对游客的研究,包括旅游动机、认知、态度、需求、消费行为及满意度等方面。大陆学者如吴忠军,唐晓云(2004)以广西龙胜为例对民族旅游地国内游客行为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了龙胜国内游客的人口统计学特征、需求与消费行为、游客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游客行为研究在市场导向型旅游规划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为民族村寨旅游游客行为分析提供了方法借鉴。钟洁(2006)以云南民族村和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对民族村寨旅游的游客体验度进行了对比研究。
台湾学者中,如蓝淑琪(2004)以新竹县尖石乡司马库斯为例,分析了部落生态旅游游客的环境识觉与行为。掌庆琳,洪雅芳,吴淑铃(2006)探讨了原住民地区民宿游客於原住民节庆活动期间的参与动机与选择民宿的动机。游钦忠(2006)探讨了太鲁阁国家公园原住民特色产品的产品属性与游客购买意愿之间的关系。吴佳霖等(2003)进行了游客对原住民族文化园区满意度的研究。
(五)社区参与研究
社区参与是民族村寨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话题,大陆学者如黄华(2004)总结了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类型、阶段、层次以及参与方式,分析了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制约因子和现存问题,提出了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原则、发展机制和利益保障措施。
台湾较注重对社区参与的研究,如蔡志坚(1996)提出建构玉山国家公园与当地原住民共同合作经营之模式。纪骏杰(2001)提出资源共同管理的理念。黄跃雯(2001)指出原住民部落要发展生态旅游,首需获得部落居民的支持、参与,提升服务品质。
(六)旅游影响及影响认知研究
大陆学者对旅游影响的研究多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方面分析,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影响分析偏重社会文化影响。
如良警宇(2005)从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上探讨了旅游开发对民族村寨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唐雪琼,车震宇(2004)从村寨面貌、经济状况、消费观念、思想意识、人际关系、女性地位等方面分析了旅游开发给村寨所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付保红,徐旌(2002)对曼春满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会角色变化进行了调查研究。
钟洁,陈飙,杨桂华(2005)对我国民族村寨旅游效应研究进行了评述和展望。
李志飞(2006)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研究了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针对民族村寨居民对当地旅游业影响认知的研究在大陆还不太多。
台湾有关观光发展影响的研究,目前普遍认为观光开发对当地影响之研究应涵盖经济影响、社会文化影响及实质环境影响三个层面,且正负影响兼具。值得一提的是,台湾学者关于当地原住民或游客对于部落发展观光可能带来的正负面冲击的认知和态度的研究也甚多。如黄宗成等(2001)、陈锦鸿(2006)、 吴宗琼(2002)分别研究了原住民对观光、民宿业、观光庆典活动冲击的认知与态度。在居民对观光冲击影响认知因素的研究方面,根据欧圣荣与颜宏旭(1994)、黄宗成等(2001)、欧圣荣与陈明川(2003)等人的研究归纳有年龄、教育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住家离观光据点距离、居住时间长短、与游客接触程度、参与游憩活动机会等因素。
(七)其它视角下的研究
两岸学者还从其他视角进行了研究,有助于我国民族村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里举几个例子,如:
徐新建(2000)以较独到的见解论述了我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对民族村寨旅游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张明(2005)以落水村为例,从人类学角度,探讨了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问题。
张义平(2001)构建了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模型,并对云南民族村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了测度、分析和研究。这对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有着理论和现实意义。
梁炳琨(台湾,2004)从新区域地理学研究取向,以地方文化与观光地景生产为研究对象,探究近年台湾原住民族地区在全球文化经济环境中,如何以地方文化,透过文化经济运作的策略,进行观光地景的生产,回应市场经济与国家政策,并且在观光发展中,如何进行地方建构。
王亚欣(2006)从借鉴的视角,以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为借鉴,对大陆民族社区旅游开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前深入研究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的文章在大陆不多见。
四、总结和展望
(一)大陆和台湾民族村寨旅游发展和研究对比
从所在区域看,大陆的少数民族和台湾的原住民大多分布在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的山区;从旅游影响看,发展民族村寨旅游对两岸村寨社区都存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环境的正负面影响;从发展阶段看,都大致经历了萌芽时期、探索发展时期和转型发展时期,发展过程类似;从发展类型看,大陆和台湾都存在原生型与异地仿制型民族村寨;在产业发展方面,大陆和台湾都很关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以上是海峡两岸民族村寨旅游在发展方面的主要相似之处。在研究方面,两岸学者都很重视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研究、旅游发展策略的制定与旅游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在研究方法上,除了文献分析法、综合与对比分析等常规方法外,两岸学者也逐渐重视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的应用,并引入统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
大陆和台湾民族村寨旅游在发展和研究方面又存在以下不同:
1.现代意义的民族村寨旅游是台湾发展早于大陆,台湾当局有专门关于原住民观光的政策,大陆的国家旅游局还未出台有关民族村寨旅游或民族旅游的政策,目前大陆的民族村寨旅游是在乡村旅游政策的指导下发展的。另一方面,台湾学者对原住民部落观光的研究也较早,在很多方面研究也较深入。
2.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的发展较早,一方面积累了多方面经验,另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又出现了很多问题。大陆的民族村寨旅游在发展中也出现了发展的非持续性现象,但可发挥后发优势,使发展方向及时转型。例如在1998年,贵州省创建了亚洲第一座生态博物馆―梭戛苗族生态博物馆,开创了内地民族村寨旅游的生态发展之路。
3.在研究内容上,内地学者较注重开发和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台湾学者较注重社区参与和旅游影响认知的研究。特别地,内地学者对民族村寨旅游影响的客观分析较多,但专门进行民族村寨旅游目的地居民或游客对旅游影响的主观认知研究还不太多。
4.在研究方法上,内地学者采用定量分析的不多,即使采用,方法也较单一。台湾学者在这方面做得较好,无论是旅游需求分析、旅游影响认知分析,还是发展策略的制定,均喜引入不同的定量分析方法。不过这一差异在逐步改观。
(二)启示
这里的启示应是双向的,大陆和台湾应相互借鉴,从对方的发展经验和教训中得到有益的启迪。如大陆生态博物馆的发展理念,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的社区营造理念,均可为对方借鉴。在政策制定方面,大陆国家旅游局可出台民族旅游或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政策,以指导其健康发展。另外,海峡两岸学术界可在民族村寨旅游方面召开研讨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以促进大陆民族村寨旅游和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的共同发展。
(三)问题和展望
1.应建立清晰的概念体系和当前阶段相对规范的产品分类体系,来规范民族村寨旅游的相关研究,并注意利用多学科视角下的研究成果。
2.加强游客对民族村寨旅游的需求研究,把游客的需求和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走一条切合市场的科学发展之路。
3.旅行社可从区域旅游的视角,根据各种民族文化主题,进行民族村寨旅游的专项线路设计,也可将有特色的民族旅游村寨纳入到各种旅游线路之中。
4.在研究层面,应注意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结合,增强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或可借鉴性;在管理层面,应选拔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强调多方参与决策,重视专家的建议,实现科学管理。因为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主管领导一般文化素质有待提高,因此要特别注意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注意专家研究成果和管理的有效结合。
5.无论是民族文化生态村还是民族生态博物馆,是否真正走上了生态发展的道路?民族村寨旅游还有没有其它的发展形式?如何在旅游发展中面对开发和民族文化保护问题?如何处理村寨保护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关系?如何促使民族村寨旅游和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旅游对当地居民的影响层面和程度到底怎样?另外,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民族村寨旅游中一个特别敏感的问题,那么游客、当地村民和当地政府等方面对社区参与的态度如何?社区参与理念是如何运作的?社区居民从社区旅游中得到了哪些好处?上述问题实际上都是动态发展的问题,也许我们现在能够做出回答,但也许我们将来能给出更满意的答案,又也许将来我们提出的问题会更多。一切都在发展,相信我国海峡两岸民族村寨旅游业的前景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蒙睿,周鸿.乡村生态旅游[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48-52.
[2]谢世忠(台湾).山胞观光――当代山地文化展现的人类学诠释[M].台北:自立晚报文化出版部,1994.
[3]东海大学景观研究所(台湾).促进原住民地区观光事业发展之研究[M].台北: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员会,1998.
[4]纪骏杰(台湾).原住民、自然资源与共同经营,把人找回来:在地参与自然资源管理[M].花莲:太鲁阁国家公园管理处,2001.
[5]吴必虎,余青.中国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研究综述[A].见:吴晓萍.民族旅游的社会学研究[C].贵阳: 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94-108.
[6]郭训德,谢嘉荣,廖孟仪,蓝振峰(台湾).花莲县丰滨乡丰富部落生态旅游与观光产业发展策略分析[A].见:资源与环境学术研讨会[C],2005:231-248.
[7]吴宗琼、吴敏惠(台湾).原住民部落发展观光历程之研究-以阿里山山美村为例[A].见:观光管理学会.千禧古迹管理与周休二日休闲活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0:199-211.
[8]黄跃雯(台湾).生态旅游的理念与实践:原住民部落观点[A].见:保护区管理的国际新趋势研讨会论文集[C].2001:77-93.
[9]欧圣荣,陈明川(台湾).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冲击认知与发展态度之研究-以嘉义县山美村为例[A].见:第五届休闲、游憩、观光学术研讨会[C].台北:中华民国户外游憩学会.2003.
[10]罗永常.试论民族村寨旅游的特征与开发原则[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60-62.
[11]金颖若.试论贵州民族文化村寨旅游[J].贵州民族研究,2002(1):61-65.
[12]罗永常.黔东南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4(3):118-121.
[13]蒋丽芹.试论民族文化村生态旅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5,25(3):30-31.
[14]王雯雯.广西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资讯,2006(18):186-187.
[15]徐永志.民俗风情:民族村寨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着力点[J].旅游学刊,2006(3):10.
[16]黄亮,陆林,丁雨莲.少数民族村寨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5):53-56.
[17]张河清,方世敏.实施区域协作是湘西民族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构建“大湘西”旅游品牌的初步思考[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6):105-107.
[18]卢世菊.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6(2):108-113.
[19]刘晓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85-88.
[20]罗永常.关于贵州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06(3):47-49.
[21]丁健,彭华.民族旅游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开发模式[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98-101.
[22]张华明,滕健.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CCTV模式――以西双版纳”中缅第一寨”勐景来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6(3):97-103.
[23]杨兴洪.浅析贵州乡村民族旅游开发――郎德、天龙、中洞模式比较[J].贵州民族研究,2005(4):56-59.
[24]聂泽龙,刘宏茂,段其武.开发西双版纳村寨生态游资源发展民族地区经济[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9(1):67-68.
[25]邓永进,郭山.香格里拉民族生态旅游的设计与实践-来自云南省中甸县霞给村的研究报告[J].思想战线,2001(2):69-71.
[26]陶犁.论云南民族文化生态村建设――以新平县南碱村调查研究为例[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2(5):96-98.
[27]江晓云.少数民族村寨生态旅游开发研究――以临桂东宅江瑶寨为例[J].经济地理,2004(4):564-567.
[28]蒋丽芹.少数民族村寨旅游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以贵州省凯里市麻塘革家村寨为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4):66-69.
[29]杨家娣,叶文.云南人文旅游资源开发初探――以云南民族村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3(6):22-25.
[30]杨兆文,徐乃瑞.关于民族文化村产业化发展的思考――兼对云南民族村的调查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4(1):119-121.
[31]马晓京.民族旅游保护性开发的新思路[J].贵州民族研究,2002(2):23-28.
[32]黄萍,王元珑.创建四川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8):177-180.
[33]沙爱霞.宁夏纳家户民族生态旅游村的建设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80-183.
[34]周真刚.试论生态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其在中国梭嘎的实践[J].贵州民族研究,2002(4):42-48.
[35]杜倩萍.略论西部大开发中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建设[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73-75.
[36]周真刚,唐兴萍.浅说生态博物馆社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以梭嘎生态博物馆为典型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2004(2):33-37.
[37]黄萍,游建西.求变与保护:中国首座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处境与对策[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0):23-26.
[38]刘沛林,Abby Liu,Geoff Wall.生态博物馆理念及其在少数民族社区景观保护中的作用――以贵州梭嘎生态博物馆为例[J].2005(2):254-257.
[39]刘旭玲,杨兆萍,谢婷.生态博物馆理念在民族文化旅游地开发中的应用――以喀纳斯禾木图瓦村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5(3):414-418.
[40]鄢杰.西部民族地区民居接待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制约因素及模式选择[J].探索,2003(6):120-122.
[41]吴忠军,唐晓云.民族旅游地国内游客行为研究及其应用――以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为例[J].经济地理,2004(1):139-143.
[42]良警宇.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水满村的事例[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54-58
[43]唐雪琼,车震宇.哈尼村寨旅游开发的社会文化影响的初步研究――以元阳县箐口村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04(3):79-82.
[44]付保红,徐旌.曼春满村寨民族旅游中村民社会角色变化调查研究[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214(1):43-49.
[45]钟洁,陈飙,杨桂华.中国民族村寨旅游效应研究概述[J].贵州民族研究, 2005(5):85-90.
[46]李志飞.少数民族山区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和态度――以柴埠溪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旅游学刊,2006(2):21-25.
[47]徐新建.开发中国:“民族旅游”与”旅游民族”的形成与影响――以“穿青人”、“银水寨”和”藏羌村”为案例的评述[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7):1-9.
[48]王亚欣.对台湾原住民部落观光营造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6(4):27-31.
[49]侯锦雄,李素馨(台湾).休闲文化观光行为的规范-以原住民观光为例[J].户外游憩研究,199912(2):25-38.
[50]吴宗琼(台湾).部落观光与生态旅游[J].农业经营管理会讯,2003(35):15-18.
[51]吴宗琼(台湾).部落观光庆典活动影响之研究――游客认知面向的探讨[J].旅游管理研究,2002(3):39-56.
[52]欧圣荣,颜宏旭(台湾).金门地区观光发展冲击认知之研究[J].户外游憩研究,19947(4):61-89.
[53]黄宗成,吴忠宏,郭建池(台湾).阿里山地区原住民对其观光发展冲击认知与态度之研究[J].公共事务评, 20012(2):91-122.
[54]石正人(台湾).原住民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之愿景[J].农业经营管理会讯,2003(35):4-12.
[55]钟洁.民族村寨旅游的游客体验度对比研究――以云南民族村和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D].云南大学.2006.
[56]陈国兰.民族地区家庭旅馆经营与管理模式初探――以宁蒗县泸沽湖景区落水村为例[D].云南大学.2006.
[57]黄华.社区参与民族村寨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
[58]张明.旅游目的地文化真实性研究――以落水村旅游发展为例[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05.
[59]张义平.旅游环境承载力测度模型及实证研究――以云南民族村为例[D].云南大学.2001.
[60]张玲玲(台湾).原住民部落发展旅游之探讨――以可乐部落为例.国立东华大学民族发展研究所[D].2004.
[61]蓝淑琪(台湾).原住民部落生态旅游游客识觉与行为之研究――以新竹县尖石乡司马库斯为例[D].台湾大学.2004.
[62]林光浩(台湾).原住民地区发展生态旅游之潜力分析――以屏东县春日乡(CHI-KA-DAN)部落为例[D].国立高雄大学都市发展与建筑研究所.2007.
[63]游钦忠(台湾).太鲁阁国家公园游客对原住民特色产品属性认知及购买意愿之研究[D].园艺学研究所.2006.
[64]蔡志坚(台湾).国家公园内原住民参与模式之建构――以玉山国家公园与东埔社布农族为例[D].国立中兴大学资源管理研究所.1996.
[65]陈锦鸿(台湾).原住民部落居民对民宿业发展冲击的环境识觉差异分析――以司马库斯、新光部落为例[D].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研究所.2006.
[66]梁炳琨(台湾).原住民族地区观光文化经济与地方建构之研究――邹族山美社区之个案[D].台湾大学地理环境资源学研究所.2005.
[67]余文德,余世仑,曾伯元(台湾).原住民观光休憩产业永续经营之研究――以雪霸国家公园雪见地区为例[R].雪霸国家公园管理处2003年度研究报告期中报告书. 2003:23-66.
【关键词】《读杜心解》 杜甫七律 思想内容 艺术特色 阐释方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C-0139-03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诗人之一,其诗集我国古代诗歌之大成,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关键所在。而杜甫诗众体兼备,无体不精,各有佳作。其中尤以七律为最,其成就早就为世人所注目,前人对此亦有过不少中肯的分析评论。如王世贞云:“五言律、七言歌行,子美神矣,七言律圣矣。”翁方纲云:“杜五律虽沉郁顿挫,然此外尚有太白一种,暨圣唐诸公在;至七律则雄辟万古,前后无能步趋者,允为此体中独立之一人。”在众多杜诗学的著作中,清代浦起龙重心领神会,重感悟心解,以心解心,历时十余年,编成解杜巨著《读杜心解》。本文从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以及阐释方法三方面来分析浦起龙对杜甫七律诗歌的解读。
一、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
杜甫七律题材包罗万象,酬答、吊古、抒怀、田园、现实政治、历史人生等诸方面均有涉及,其思想内容之广度及深度非常值得去探讨。在这里笔者主要从尊君思想、诗史观念以及性情之真的思想这三方面来分析浦起龙《读杜心解》对杜甫七律思想内容的解读。
(一)尊君思想。浦起龙认同苏轼提出的“一饭不忘君”的忠君爱国思想,对饱含政治内涵的杜甫七律更是如此。如其对杜甫《诸将五首》之评析:“此为备吐蕃者告也”、“此为借回纥者告也”、“此为制河北者告也”、“此为怀远者告也”、“此为镇西川者告也”。杜甫这一组历来为人称颂的以议论入诗是政论诗,很明显,在浦起龙的认知里是写给抵御吐蕃、借助回纥兵力、重兵屯河北、守卫边界、镇守西川的将领们,以规劝他们好好保家卫国,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的。再如评《腊日》:“二载冬还朝,仍任左拾遗。适遇腊暖,又恩赐而作。”据浦引《酉阳杂俎》注:“腊日赐口脂、腊脂,诚于碧镂牙筒。”那么,既是“恩赐”,当是其认为老杜《腊日》乃感君恩而作。从这些评语可知,浦起龙对杜甫七律的在思想内容上的解读首先就是基于杜甫的尊君思想上面。
(二)诗史观念。晚唐孟さ摹侗臼率》中《高逸第三》云:“杜逢禄山之乱,流离陇蜀,毕陈于诗,推见至隐,殆无遗事,故当时号为‘诗史’。”浦起龙在对杜甫七律进行解读时,自然也认同杜诗乃“诗史”。最为明显的当举《诸将五首》了。今引浦起龙对五首诗的部分评语如下:
其一:吐蕃于广德元年,一陷京师。上年永泰九年,再逼京师。最为迩年近患,故首及之。焚陵系广德事,“见愁”,指永泰事也。诗特用两截递写者,盖谓陷京师之惨,前事痛心。曾不旋踵,震惊又告。益显寇警非时,刻不可玩。
其二:不知公意正谓羁縻之地,不当专示武威也……五、六,极写镇帅武臣之威耀。
按浦的评语,这五首诗乃风雨飘摇之际国家危难时的全景式再现,反映出唐朝严重的内忧外患,将重大的矛盾揭示无余,真实再现历史上寇孽为祸之史实。
无独有偶,如评《黄草》曰:“考是时,杜鸿渐镇蜀,未正崔旰夺杀主帅之罪,其举兵相攻杀者,杨子琳辈也,鸿渐又不能解其纷,此为悍臣未靖;至吐蕃围松州事,是年无考,然公诗定属有据,此为外寇又起。盖在夔遥慨蜀乱也。‘不归’、‘行稀’,民多戍蜀也。‘无消息’、‘有是非’,朝廷置若罔闻,境内叠忧多事也。五、六,顶一、二,盖指遣戍家人,临风忆别之惨。七、八,顶三、四,申言内外交扰,起灭频数之忧。‘兵戈’包崔、杨吐蕃事,期间有是真患者,有非真患者,正与结联口气,低昂呼应。”史实入诗,显而易见。
从浦起龙的这些以史为证的评语中,可知他认为老杜乃书当时事,现当时史,发当时慨,自然诗史。
(三)性情之真思想。诗本性情,乃是诗论中的公论。宋代张戒《岁寒堂诗话》中就曾说:“孔子删诗,取其思无邪者而已。自建安七子、六朝、有唐及近世诸人,思无邪者,惟陶渊明、杜子美耳,余皆不免落邪思也。”张戒此话虽有绝对之处,但足以见出宋人对杜诗性情之真的推崇。浦起龙认为,杜甫以诗写心,其七律更是抒发自己“悲慨”、“悲悯”、“悲怨”、“身世思想”等个体性情感,乃真情之流露。如评《秋兴八首》第一首时云:“历历前尘,屡洒花间之‘泪’;悠悠去国,暗伤客子之心。”极点杜甫之思乡情愁,羁旅之伤。评《堂成》:“寄迹此乡,有何鼓舞,但欲悲啼尔!”如评《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胡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曰:“诗从肺腑流出。四联两飘洒,两沉痛,相间成章。”这些诗在浦起龙看来,乃是老杜字字皆泪的身世之悲之真真切切的自然流露。
浦起龙《读杜心解》在对杜甫七律思想内容上的解读焦点,未见得跳开了前人的关注之处,但仍然是可见其不凡之处。无论是尊君思想、诗史观念抑或性情之真的思想,都是浦起龙实事求是、援史论诗、不做空谈所作的批评,令人信实的同时,也使人感受到杜甫七律思想的丰富与深切。
二、独到的艺术特色论
杜甫律诗之精工,是毋庸置疑的。浦起龙评杜甫的七律,其独到之处当在评论杜诗七律的艺术特色上。这里我们主要从两个方面的内容解读其评论。
(一)关于杜诗艺术魅力的体悟。沉郁顿挫,乃杜诗最为突出艺术风格,历代公认。浦起龙融汇老杜一生心迹来体悟杜诗之妙处,尤其在《读杜心解》的编排中来看,杜甫七律多为安史之乱后浪迹于蜀、渝时所作,更是杜甫悲慨之体现。具体而言,《读杜心解》关于杜诗七律之艺术魅力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首先,领略了杜甫七律沉雄神俊的韵致。《读杜心解》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曰:“八句诗,其疾如飞。题事只一句,余俱写情。得力全在次句,于神理妙在逼真,于文势妙在反振。”评《堂成》云:“言外有神。”又如评《白帝城最高楼》曰:“胸含元气,眼穷大荒,如此诗,才配得题中‘最高’二字。”这些评论从杜诗的气势来着眼,实为独特。在浦起龙的解读中,杜诗有别于李白之飘逸,其应是沉的,然杜诗紧凑,非得一口气读完,这才能读出其神俊气势。
其次,论说了杜甫七律比兴寄托的深意。杜甫七律,秉承诗经“赋比兴”之传统,抒情、叙事手到拈来,或直抒胸臆,或委曲抒怀。浦起龙以己之心度杜之心,将隐含于杜甫七律中的比兴寄托意味揭示。且看其评《城西陂泛舟》曰:“统观公诗,或陪贵游,或观声妓,未有不明列主宾,兼寓襟抱者。即其独赏之篇,亦有贴身之句。此独全然无所叙述,其必隐然有感叹矣,意盖在于诸杨也……与《丽人行》参看自得。”按浦起龙之意,《城西陂泛舟》与《丽人行》同旨。众所周知,《丽人行》乃老杜著名政治讽刺诗,讽诸杨之豪奢,刺其骄横,然其讽刺之意却是深藏不露。故而,浦氏在评论杜甫七律时,独出心裁地剖析暗含于诗中曲折的比兴寄托之深意。
(二)关于杜诗章法文脉的阐发。杜诗之章法文脉为历代诗学者所称道,于北宋时期更有江西诗派宗其为祖。其七律属对精工,成就非凡。浦起龙在《读杜心解》的《发凡》中说:“解之为道,先篇义,次结义,次语义。”是故其在对杜甫七律品读鉴赏之基础上,首先于七律之章法文脉进行评说,从文本之肌理着手,剖析杜甫七律字法、句法、篇法之奥妙,剖析杜甫七律之字眼、秀句、气脉。其评说深刻之余富有层次,颇为先进,恰似今人文本细读式的批评与判断。如评《送韩十四东江省观》曰:“猛然起乱离心绪,情文恻恻。首提‘莱衣’,扣题既紧妙在不著韩说,虚从时会领起,故三、四便好彼此夹发。偏能笔势侧注,宾主历然,使五、六单顶无痕。然先言‘滩转’,神则预驰。后言蜀江,袂才初判。是虽单写彼行,仍已逆兜临送,恰好双拖‘此别’,就势总收回顾,神矣化矣。玩‘各努力’句,当是送韩之时,正值公从青城起身还成都之时。如此看‘未同归’三字,亦有着落。笔笔凌架。”又如评《野望》云:“此亦羁之叹也。一、二,风土之殊,三、四,区域之远。寄迹此乡,有何鼓舞?但欲悲啼尔!五、六,盖赋而比也,‘春酒’莫‘携’,结出无依苦况。顾云:‘酒暖’则‘绿’,应上‘风日’。‘极目’点明‘望’字。蜀西南,山不断;蜀东南,水所会。三、四尽之。”
由这些评语中我们不难发现,浦起龙非常关注诗歌的形式,并且从形式要素剖析出杜甫七律环环相生之紧凑以及其斟词酌句之精妙,并中获得诗歌的灵妙之所在,予人以创作论方面的启迪。
同时,浦起龙在对杜甫七律诗歌章法文脉的剖析时,还注重对诗与诗之间结构关系进行探微,尤其是对杜甫七律中的连章组诗的解读更是从全局入手。最为鲜明的例子则是评名作《秋兴八首》:“‘秋’为寓‘夔’所值,‘兴’自‘望京’发慨。八诗总以‘望京华’作主,在次章点眼……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言‘他日’,则后七首所云‘香炉’、‘抗疏’、‘弈棋’、‘世事’、‘青琐’、‘珠帘’、‘旌旗’、‘Z笔’,无不举矣;言‘故园’,则后七首所云‘北斗’、‘五陵’、‘长安’、‘第宅’、‘蓬莱’、‘曲江’、‘昆明’、‘陂’,无不举矣。舍蜀而往,仍然逗留。历历前尘,屡洒花间之‘泪’;悠悠去国,暗伤客子之‘心’。发兴之端,情见乎此……二章,乃是八首提掇处。提‘望京华’本旨,以申明‘他日泪’之所由,正所谓‘故园心’也,如八股之有承题然。此章大意,言留南望北,身远无依,当此高秋,讵堪回首!正为前后筋脉……三章……末句以今日穷老哀吟,结本章,即结八首。再著一‘望’字,使八首‘京华’之想,眼光一亮,而又曰‘低垂’,则嗒焉自丧之状如见。”从这些评语来看,确实得知浦氏是用一种联系的眼界来看杜诗的。
浦起龙《读杜心解》对形式的关注,其对杜甫七律的艺术特色之探究,着重于艺术魅力与章法文脉的分析,他颇具特色的解读带我们领略了杜诗非凡的魅力。
三、复合式阐释方法
杜诗“民胞物与”之思想情怀及其集大成之艺术成就而散发艺术魅力,为后人所景仰,学杜评杜者甚众,甚至出现了千家注杜的盛况。其中又以清朝人下的工夫最深,成就也较大,著名的注本有仇注、钱注、张谩抖潦樘枚殴げ渴集注解》、吴见思《杜诗论文》、黄生《杜诗说》、杨伦《杜诗镜铨》等。而浦氏的《读杜心解》非简单地对杜诗的笺注,更为对杜诗的鉴赏。这里我们主要研讨其对杜甫七律诗歌的解读来看其鉴赏方式的魅力。
(一)以心解心,以意逆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之《发凡》提到其读杜史:“西河不云乎: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声成文谓之音。是故诗之兴也,心声之;其传也,心宅之。作诗、读诗、解诗,胥是物焉。千载遇之,旦暮也;毫厘失之,千里也。夫锋丽于刃,却刃求锋而寻诸欧冶,则近而远之也;月入于棂,倚棂求月而问诸方空,则远而近之也。吾读杜十年,索杜于杜,弗得;索杜于百氏诠释之杜,愈益弗得。既乃摄吾之心印杜之心,吾之心闷闷然而往,杜之心活活然而来,邂逅于无何有之乡,而吾之解出焉。合乎百氏之言十三,离乎百氏之言十七。合乎合,不合乎不合,有数存焉于其间。吾还杜以诗,吾还杜之诗以心,吾敢谓信心之非师心与,第悬吾解焉,请自今与天下万世之心乎杜者洁齐相见。”也就是说他寻来觅去最佳的解杜方法当为:心解。以己之心解老杜之心,以己之意逆老杜之意。浦起龙强调,作诗、读诗、解读,全在一个心字;离心以索杜,必无所得,以心印心,方有自见,以心解杜,浦起龙发现了解杜的最佳路径,此亦其最得意处。
我们试举例来看看浦起龙以心解心以意逆志的巨大成果:看其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云:“官亭梅放,‘诗兴’遄飞,高怀不减古人矣。尔时对景见忆者,当客别春回,旅夜枨触,其亦情不自禁乎?然以予迟暮羁,亦幸未蒙折赠耳。倘一枝触目,未免转益‘乡愁’,即看此地江花早发,殊悲催老客途也。然则君而不念我也,君念我而寄我,不更使我徘徊难遣哉!意绪千端,衷肠百结。何图于五十六字曲曲传之。”在对这一首七律的评解中,我们可以看到浦起龙竟用了“予”“我”这样的字眼,他由“其”这第三人称的评析转到了从自身的情感来细细揣摩杜甫的情感,以吾心摄老杜之心,注重重现诗中所蕴含的真情挚感,这样的效果当然是使后来人更能捕捉到老杜的悲意愁绪。回看其对于《十二月一日三首》的评语,可见他先是从句意来把握这三首诗的大意,再来推想杜甫当时见船见淹便动乡国之思,见溪女船郎顿生客途之愁,见燕子则起阻归之恐,足见是浦氏以意逆志之果。
由此可知,浦起龙以心解心以意逆志,“还杜以杜,还杜之诗以心”,将老杜的九曲愁肠鲜活活地捧于世人眼前。
(二)知人论世,关注时地。先秦时孟子“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思想,为历代诗学人所推崇。浦起龙在对杜甫七律的解说中,非常注重对诗歌写作背景的介绍,注重从写作背景来把握老杜的思想感情,并且适当借鉴别人的阐释成果来进行全方位地把握杜甫的七律诗。在编排上,杜甫七律从其在朝为官时的应制诗到安史之乱后杜甫流落蜀地旅居草堂所作的七律来编排。我们再从其评语来看他是如何继承“知人论世”之批评方法,适当借鉴他人成果来解读杜甫七律的。如评《登楼》曰:“身世宏阔,自然杰作。须得其一线贯穿之发,盖为吐蕃未靖而作也。”再如评《拨闷》云:“时在渝、忠间,寥落不堪。闻云可居,迫欲一赴。”注《赤甲》时曰:“春日迁居与此。自去春至夔。”评曰:“将去赤甲时作。”由这些评语我们可知浦起龙在对杜甫七律进行解说之时,能够继承“知人论世”之思想,关注时、地,从中来还原杜甫的心路历程。
(三)敢于批判,适当借鉴。《读杜心解》成书历时十余年,浦起龙在对杜诗进行解读时大量阅读前人注杜典籍,敢于批判前人之不到,适当借鉴人之优当。敢于批判前人者,如评《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曰:“旧以此诗为索饮戏呈,遂来寒乞之诮,而不知其非也。详诗意,平时常饮于路,此夜则留宿路斋而晓成者,故不曰简,而曰‘呈’。其曰‘遣闷’者,居夔枯寂而‘闷’,曹长多情,是可‘遣’也。”评《题张氏隐居二首》第一首曰:“向来以上四着公说,下四着张君说,愚意须翻转看乃得。盖诗成于既宿之后,系题壁诗,非访隐诗也。访隐则须由我及人,题壁定是因人感己。若认作初到,则‘夜识’、‘朝看’字如何下?”
由这些评语,我们知道浦起龙在解读杜甫七律诗秉承一种严肃的学术精神,既大胆独到地批判前人的学术研究,又批判式地继承人之精华。
浦起龙以心解心、以意逆志来度老杜之心,知人论世,关注时地地究老杜之情,再批判式地继承前人成果来正老杜之意,这种复合式的阐释论在解读杜甫七律上的运用,为我们还原一个生动鲜活的情义少陵,可谓妙哉。
四、结语
浦起龙的《读杜心解》以独特阐释方式对杜甫诗歌的思想、艺术的解读,使其成为杜诗批评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读杜心解》以互融复合的阐释方法对杜甫七律诗歌的解读,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特色的鉴赏上都体现了既严谨又感性的特点,并赋予这些解说独到的亮点。今选取杜甫的七律诗歌作为切入口,以小见大地探究浦氏对杜甫诗歌的解读特色,从而为探究清代人如何解读杜甫诗歌提供一个范本。
然而,浦起龙毕竟是生活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个文人,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其《杜杜心解》对杜诗的鉴赏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甚至错误,如在个别之处对杜诗的鉴赏并不符合诗歌原意,在思想内容的解说上有时片面强调杜甫的忠君思想,在章节字句的分析上存在形式注意倾向。对浦起龙及其《读杜心解》存在的不足甚至错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但不应过多地苛求责备。
【参考文献】
[1]罗仲鼎.艺苑厄言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166
[2]赵执信,翁方纲.谈龙录・石洲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9
[3]浦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61:647;648;649;650;7;5
[4]孟.本事诗・高逸第三[M].
[5]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M].
[6]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55
[7]方东树.昭味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212-213
[8]孙纪文,姚雪洁.《读杜心解》在杜诗批评史上的价值[J].杜甫研究学刊,2011(2)
[9]孙纪文,姚雪洁.《读杜心解》在清初杜诗学研究中的学理秉承与创新[J].宁夏社会科学,2010(5)
[10]李海燕.《钱注杜诗》和《读杜心解》阐释特色之比较[J].湖南文理学院(社会科学版),2009(3)
[11]李爽.《钱注杜诗》决定性突破清廷禁毁令考述[J].杜甫研究学刊,2009(4)
[12]肖振宇.论浦起龙《读杜心解》对杜甫诗歌的鉴赏[J].云梦学刊,2011(7)
[13]吴中胜.心哉美矣――《读杜心解》的感悟式批评[J].西华大学学报,2008(4)
关键词:徐祯卿;乐府诗;后期
徐祯卿(1479-1511),字昌毂,又字昌国,常熟人,后迁居吴县(今苏州),明代中期著名的诗论家、诗人,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合称为“江南四大才子”。徐祯卿天性聪颖,少长文理,16岁即因《新倩籍》而知名于吴中。27岁时中进士第,却因相貌不佳只被授为大理左寺副,后又贬为国子监博士。在京期间他与李梦阳、何景明、边贡合称为“弘正四杰”,他们又因与王廷相、王九思、康海在文学思想方面相近,被后人称为“前七子”。王阳明云:“(昌谷)早攻巧词,中乃谢弃,脱淖垢浊,修形炼气,守静致虚,恍若有际,道几朝闻,遐夕先逝。”然而他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卒时年仅33岁。
徐祯卿虽然生命短暂,却著作颇丰。其诗文集有如《迪功集》《徐迪功外集》等,唱和集主要有《太湖新录》《朝正归途唱和》《江南春词》,子史杂著主要有《新倩籍》《异梦》《翦胜野闻》,诗论主要是著名的《谈艺录》。
本文主要探讨徐祯卿的乐府诗,以《迪功集》中所录50首为例,即徐祯卿后期的乐府诗。
一
《谈艺录》是徐祯卿的诗话著作,其中精辟见解颇多,虽然短短三千余字,却以“情”为核心形成了系统的体系,成为整个中国古代诗话理论史中的精品,如清代王士祯云:“余与古人论诗,最喜钟嵘《诗品》、严羽《诗话》、徐祯卿《谈艺录》。”《谈艺录》中多处涉及乐府诗。
汉祚鸿朗,文章作新,楚声,温纯厚雅,孝武乐府,壮丽宏奇。缙绅先生,咸从附作。虽规迹古风,各怀剞劂。美哉歌咏,汉德雍扬,可为《雅》《颂》之嗣也。及夫兴怀触感,民各有情。贤人逸士,于下里,弃妻思妇,叹咏于中闺。鼓吹奏乎军曲,童谣发于闾巷,亦十五《国风》之次也。
这是把乐府诗分为了文人乐府和民间乐府这两个系统。又云:“乐府往往叙事,故与诗殊。”“乐府雄高,可以厉其气。”“温裕纯雅,古诗得之。道深劲绝,不若汉铙歌乐府词。”另外《谈艺录》中多处论述了诗歌之情。所以综合上述可以看出徐祯卿认为乐府应具备的特征是:叙事性、雄高道深、情切。他的乐府诗便体现了这些特征。
体现“叙事性”如《榆台行》“榆台高以临匈奴,匈奴之罪当夷。战不利,师被围。
士无粮,渴无浆。拔剑仰天诀,壮士饿死亡。弃尸不保,蹂藉道傍。”叙述了明王朝与匈奴发生战争并且战败的事情。《鹞雀行》“白鹞捉黄雀,斜盘下九天。岂知南山侧,复有虞人弦。一发中双翼,忽毙青云端。行人皆抚掌,仰视落飞翰。弓矢悬马头,少年坐雕鞍。将归咸阳市,百鸟争聚观。”描述了类似“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事情:白鹋在捉黄雀,谁知一少年已经瞄准了它们,少年一箭双雕,众人都为少年鼓掌。《结客少年场行》“骊马率青丝,闾里争耀驰。朝游吴姬肆,薯入屠沽儿。袖中挟匕首,跨下黄金锤。然诺杯酒间,泰山心不移。东市杀怨吏,西市仆仇尸。裂眦白日变,英风拉如摧。突过铜龙门,电影忽如遗。司隶徒敛手,行人莫敢窥。”描述了少年复仇的决心和经过。
体现“雄高道深”如《王昭君》,虽然写一代美女,却意境阔大含悲情,如“独去白龙道”“紫台留汉月,青落边风。万里琵琶曲,流悲入汉宫。”把昭君人生可悲写了出来,使诗歌显得雄健深沉。《苦寒行》“胡马厉长悲”将北方的环境淋漓尽致表现了出来,使诗歌气格雄峻。
体现“情切”代表有《江南乐八首代内作》《陇头流水歌三叠代内作》两篇均从“对面落笔”用妻子思念归人来表现流离之人的思亲、思乡之深。“定自持侬泣”“肝肠断绝汝”,表面看是家中亲人落泪、肝肠寸断,而诗人亦何不是泪流满面,心痛心伤呢?
二
复古运动主张学习汉魏,如李梦阳指出“三代以下,汉魏最近古”,何景明也提出“古作必从汉魏求之”,而徐祯卿后期乐府诗主要是学习汉魏乐府精神,不仅用《平陵东行》《猛虎行》《苦寒行》《步出厦门行》这些汉魏乐府旧题,而且学其汉魏风骨来张大古朴质直之气。如《苦寒行》是乐府旧题,曹操也有同名五言古诗。徐祯卿该诗描述了南人在北地生活不适应,期盼早日回乡,风格古直悲凉,诗中“无衣”、“卒岁”用了《诗经》中典故。而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同样是在写北地之寒之萧瑟,“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写出了行军之艰辛,借《东山》典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可见徐诗对曹诗的仿学。
然而徐祯卿在学习汉魏的同时也从唐诗中汲取营养,“登第之后,与北地李献吉游,悔其少作,改而趋汉魏、盛唐。”如与李白同名的《将进酒》,那种豪放不羁的诗人形象在两诗中如出一辙。徐诗《少年行》“生长在边城,骑射有声名。召募河源去,长屯都护营。登山望敌气,间道出奇兵。十决推雄战,连呼拔虎旌。”与王维《少年行》“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重只似无。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同样刻画了有勇有技艺的英雄少年形象。另外,徐祯卿乐府诗中化用唐人诗句,如《从军行》(其三)“轻车夜渡交河水,斩首先传吐谷浑”化用了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五)“前军夜战洮河北,斩首先传吐谷浑”;徐诗《从军行》(其四)“天子戎衣遥按剑,将军直为斩楼兰”则化用了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徐诗《游侠篇》《结客少年场行》中“片言倾五岳”“然诺杯酒间,泰山心不移。”则化用了李白《侠客行》“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总之,徐祯卿无愧为“吴中诗人之冠”,如蒋仲舒云:“昌谷诗,韵本清华,调复古秀,虽李何亡易也”,他的诗歌和诗论是我们应该珍视和继承的一笔宝贵文学遗产。
参考文献:
[1]黄宗羲.明文海:卷四二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上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李梦阳.与徐氏论文书[M]//空同集:卷六十二,四库全书本.
[4]何景明.海叟诗序[M]//大复集:卷三十四,四库全书本.
[5]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上册[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