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12 17:46:2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药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1.1加强中医药院校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发展中医药事业、彰显中医药特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主要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和行为文化建设4个方面[4]。精神文化建设是灵魂,制度文化建设是保障,物质文化建设是载体,行为文化建设是体现。针对中医药学术会议、中医药名医名师讲坛、中医药经典考试等开展中医药精神文化建设;针对办学理念、规划理念、文化理念开展中医药制度文化建设;针对中医药博物馆、百草园、实验区开展中医药物质文化建设;针对特色学生社团、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中医药行为文化建设。
1.2加强博物馆(医史馆)中医药文化元素建设近些年来,以中医药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博物馆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主要有以下4类:①建于中医药高校的中医药博物馆;②具有较强实力和规模的中药企业建立的中药博物馆;③中医院建立的中医博物馆;④地方民间组织建设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医药博物馆[5]。截至目前,我国的中医药博物馆(医史馆)有近50家,这些博物馆(医史馆)将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进来,不但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还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以及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双重属性,成为展示中医药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1.3加强医院中医药文化建设医院文化是医院的软实力,在推动医院发展、提高医院的综合竞争实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是广大医务工作者精神意识、行为规范的基础,是医院多年发展过程中的积淀,是一种群体文化[6]。医院文化建设主要有核心价值体系、行为规范体系、环境形象体系和学术文化领域4个方面,要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医院文化建设中的带动作用,加强医院文化建设与创新,树立医院中医药文化品牌和学术旗帜,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
1.4加强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是《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的重要内容,中医药文化旅游是是一种健康、生态的旅游方式,将中医药文化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符合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生态理念,是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竞争力的新途径[7]。中医药文化旅游示范基地建设有助于加强中医药资源和旅游企事业单位的交流与合作,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文化传播水平、提升中医药文化旅游服务质量,有助于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2拓宽中医药文化宣传渠道,注重中医药文化传播
2.1发挥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引领作用首先,高等中医药院校作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人才队伍建设是中医药文化传播的基础和关键,是向广大消费者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普及有效实用中医药知识的主要群体,是做好中医预防保健、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骨干力量;其次,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工作者和学生接受过正规学习和训练,具有扎实的理论文化知识、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素质,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便于被消费者认可和接受,有助于广大消费者更好地了解并掌握中医药文化知识[8];再次,中医药院校可以定期举办一些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中医药文化宣传活动,向他们传播健康养生、预防保健、诊断治疗的知识,让他们体会到中医药带来的好处,让消费者更好地享受中医药健康服务,从而主动参与到中医药文化宣传中来。
2.2注重中医药文化创意产业传播中医药文化是一种多元特色文化,其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心理价值已被全球多数国家所认可并接受,尤其在以生态为生活主题的今天,人们更注重用它来进行健康养生、预防疾病[9],这就为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乃至产业链提供了巨大的需求空间,通过整合中医药创意产业价值链,提高中医药创意产品的竞争力,能够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心理效益[10]。
2.3开发大众化中医药文化传播载体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应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将中医药文化打造成以文字、声像、图像、动画等形式为主的传播体系,借助电影、电视、广播等媒介,寓知识传播于娱乐之中[11]。如河南中医学院拍摄了《苍生大医》《精诚大医》《河南中医1958》3部影片,其中《精诚大医》从来自世界26个国家的826部参赛影片中脱颖而出,一举夺得第16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影片以厚重的中医文化底蕴和精彩的艺术形式,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让世人更多地了解中医药传统文化作出了贡献。
2.4利用好中医药文化师承教育途径中医药文化师承教育是通过师承的方式将博大的中医药文化在传承中医药学知识的同时一起传播下去,它不但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注重素质技能的培养,强调医风和医德建设[12]。要充分利用师承教育在中医药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借助师承教育的优势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
2.5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新路径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中医药文化传播开辟了新途径。较其他传播途径而言,通过网络搜索、博客等方式进行中医药网络传播,可以实现随时随地查阅中医药书刊、报纸、杂志、视频等信息的目的,一些群众喜爱、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宣传教育片和中医养生视频等进一步提高了中医药文化知识的普及率。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认可,具有原创、即时、便捷、互动等特点的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技术平台的出现,成为中医药文化传播的重要平台[13]。因此应加强推广和应用新兴媒体,加速中医药文化的传播[14]。
3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优势,加快中医药文化品牌构建
突出中医药的特色与优势,促进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形成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品牌是持续提升中医药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15]。
3.1打造中医药文化国家品牌中医药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更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要将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国家文化发展规划。因此,必须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和机会,积极打造中医药文化国家品牌,力争形成国家对外交流与宣传的名片。
3.2打造中医药文化行业品牌中医药文化建设应与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等共同推进,充分发挥中医药文化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立足中医药资源优势与特色,将繁荣中医药文化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全力打造行业品牌。
中新网陕西铜川7月14日电(贺向前)地处陕西省中部的铜川市首次面向全球华人征求药王孙思邈中医药研究论文,征集到的获奖论文将在该市10月举办的国内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中的中医药文化高层论坛进行交流。
陕西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境内中草药资源丰富,达3600多种。从远古的岐伯、神农尝百草,至享有“药王”美誉的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历代名医辈出。
铜川位于陕西省中部,历史上属京畿重镇,文物遗存众多。唐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养生学家孙思邈出生于铜川市西南部的耀州区,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被称为“药王”。相传铜川药王山是孙思邈隐居行医之地。铜川市决定打响“药王”品牌,把药王养生休闲旅游产业作为加快转型,提速发展的战略支柱产业。为此,该市将从今年起,打造中医药产业集群,使铜川成为西部中药材信息服务、集散中心,力争把铜川打造成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据悉,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铜川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孙思邈中医药文化节”将于10月中旬在孙思邈的故乡——陕西铜川举行,活动期间,该市将举行盛大的开幕式及文艺演出、公祭药王孙思邈仪式、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授牌仪式、中国(铜川)国际保健养生产品博览会以及药王孙思邈中医药文化高层论坛。
据介绍,这次征文主要面向海内外医药卫生界及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临床工作者。征文内容主要有:孙思邈学术思想研究、孙思邈医德医风研究、孙思邈养生保健方法与长寿研究、《千金方》中方剂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等10个方面的内容。(完)
【关键词】中医药英语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中医学的价值和优势已为外国及国际医学界所共享,并逐渐得到承认。目前,一个研究和应用中医药的世界性热潮正在兴起。面对中医学现代化和国际化的必然趋势,正在大学学习而将于21世纪工作的中医药大学生必须熟练地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应具备与国外同行进行专业交流的能力。然而,仅仅学习公共英语是不够的,因为在中医学中使用的英语明显不同于在西医医学中使用的英语,前者应用了许多自己特有的术语及其英语表达方式。因而大多数中医院校毕业生乃至研究生,即使通过了大学英语六级考试,也不能顺利的阅读、写作、翻译中医药论文。因此,开设中医药的专业英语课程尤为迫切,势在必行。
中医药英语课是中医学和英语相互结合的一门专业、公共结合课程,它向学生提供和传授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固有的常用专业名词、词组、句型的正确英语表达形式,中医临床各科英语会话常用术语和句型,以及中医应用文英语写作的基本格式和要领,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在说、读、听、写、译五方面从事中医药对外交流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课程既是中医各专业大学生学完大学公共英语课之后的后续课程,又是培养学生把已学的中医知识、理论、技能用英语表述出来的应用课程,对学生的中医学和英语两种素质都有巩固及深化作用。目前,各中医院校已相继开设了中医药英语教学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对于促进中医药文化交流与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选用教材的陈旧落后、缺乏系统性,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本课程的发展。为此,特介绍本校中医药英语课程选用教材的特点,以供同仁们参考借鉴。
1 选材的实用化
我校选用的教材是由成肇智教授主编的《中医药英语》(Specialized English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人卫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本教材是由湖北、南京、广西、辽宁和成都等五所中医药院校着手在完善湖北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药专业英语》的基础上,专为中医药英语课程教学需要协力合编的一本教科书,旨在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培养高素质的外向型人才,因此本教材紧扣教学目标而选用三部分材料,即中医基本理论,中医临床会话和中医应用文写作。
其中,中医基本理论介绍中医学的概念、基本学术特点,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腑理论,气血津液理论,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四诊,辨证,防治法则。
中医临床会话介绍中医内科门诊感冒、咳嗽、胃痛、头晕、失眠、淋证、水肿、痹病等患者就诊时医患之间的对话;中医儿科门诊肺炎喘嗽和泄泻患儿就诊时医患之间的对话;中医妇科门诊痛经和崩漏患者就诊时医患之间的对话;针灸门诊中风和面瘫患者就诊时医患之间的对话;中医骨伤科门诊胫腓骨双骨折和腰扭伤患者就诊时医患之间的对话。
中医药应用文写作介绍中成药说明书、中医药广告、中医住院和门诊病案的基本格式和重点内容的英语表达形式;中医理论性、临床性和实验性三类论文的英语摘要的书写方法。
通过掌握此三部分内容,就基本能满足学生们将来从事中医药国际交流活动的需要,选材的实用化也是本教材深受学生及读者欢迎的重要原因。
2 内容的中医化
本门课程不同于公共英语课,而学生大都通过了四、六级大学英语考试,已具备较强的英语基础,因此本教材是着重介绍中医常用术语、词组、句型及学术观点的英语表达方式,并通过上述三方面内容的学习和反复练习,集中培养学生运用专业英语进行说、读、听、写、译的语言能力。教学实践业已证明,使用本教材教学,能够达到这一目的。
3 英译的规范化和创新性
关键词:中医药教育 继承 创新
1问题
1.1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人学后对中医没有兴趣
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当中医课程开课后对中医药没有兴趣,不愿学习中医,认为难懂不好理解。
1.2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学习中对中医药课程产生厌烦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对中医没有兴趣,产生消极厌烦情绪,成绩普遍较差。
1.3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毕业后对中医产生怀疑
一部分毕业生进人实习时,遇到病人时不知如何诊脉、识证、立法、用药,即使勉强处方,都要根据西医的诊断指标辨病用药,疗效极差,因此对中医产生怀疑。
2原因
2.1中医院校招生的误区
中医教育从历史上都是以家传,师传形式为主,20世纪50年代随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地创办了中医学院,随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也创办了中医学院,但是,由于近代一直是以西方现代医学占主导地位,招生的质量和要求模糊,时至今日,中医药院校的招生仍然采用西医药大学的招生标准,从理科学生中招生,这就给中医药的发展和前进埋下隐患。中医药来源于传统的中华文化、人文科学,没有中华文化底蕴,就无法理解经典中的哲学理念和人文自然,要学好中医也很不容易。
2.2中医院校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有误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中医药教育要以中医药为专业,理科学生本来就对中医药很难发生兴趣,而中医药教育的教学课程设置顺序不合理,学生一人学首先灌输的是西医药学基础知识和外语,由于理科学生对现代医学接受能力快而强,一开始就把思路和观念引向现代医学,当以后进人中医药课程时,文科知识差,观念转不过来,对传统经典文化没有兴趣,逐渐产生厌倦心理,随即失去信心,甚至误解中医学术。
2.3对中医学基础理论教学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改造
中医学基础理论首先是继承,功底扎实后才可创新,一味追求现代化而把中医基础理论看作是滞后的,缺乏细胞、分子以及基因等微观水平和现代科学试验,从而进行客观化教学模式的改造,完全割断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医药学的联系,使学生思维西化,对中医产生厌倦和怀疑。
2,4临床实践课程少,纸上谈兵多
中医毕业生要注意临床实践,跟导师临证治疗,让学生树立起信心,不要让西医的诊断指标牵着鼻子走。毕业论文追求分子水平,基因水平,把西医现代化的东西全部搬到中医中来搞中医药现代化,失去主次,造成毕业生不懂用望、闻、问、切的四诊,来辨证施治,结合西医的诊断、生理、病理等知识取长补短,或中西结合提高临床疗效,追求纸上谈兵,结合不到临床实践,失去了中医学的生命力。
3改革
目前中医药的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尤其近几年,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政策极好,中医药院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1中医药院校招生改革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学术体系,所以招生方式也一定要有区别,一定要从文科生中招生。
3.2中医药院校要以中医教育为主
中医药院校要从教育内容、课程体系和顺序教学安排等方面保持中医药特色的的前提下,先安排一些传统文化、人文科学、哲学、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各科,经典著作。然后,再注人现代自然科学、西医基础、生理、病理、分子、基因等现代科学知识。在完全继承了中医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接收现代科学技术,才能达到培养出创新发展的中医人才。
关键词:中医药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管理
一、引言
中医药旅游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一个概念,它是以具有药用作用的动植物及中医药文化景观为旅游对象,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获得中医药药物知识和体验中医药医疗文化的专项旅游活动。它以中医药物质为载体,以传统的中医药文化为灵魂,集医学、旅游两产业于一体,集社会、经济、环境价值于一身,是旅游业的扩展和中医药产业的延伸。中医药旅游产品的开发已初具规模,包括中医药购物旅游,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人文景观,中医药动植物观赏),中医药体验式旅游,中医药学术旅游等在内的旅游产品深受市场追捧。
二、中医药旅游的出现及发展现状
中医药旅游,可以说是一种古老的旅游形式,很早就已经出现。我国人民很早就有了寻医问药的活动,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可以说中医药旅游的雏形。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仙游”,就是道学家们为求得长生不老在自然山水中找寻精神与身体的医药良方而开展的出世型旅游活动。而后,又有各朝各代的医药名家为探寻中医真谛、穷究中药之理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如明朝李时珍在写《本草纲目》前,为识得中医药草的药理及药用,在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的基础上,还亲自遍访名山大川,为中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中医药旅游也逐渐火热并渐具规模。中医、中药、中国传统健身方法和中医新成就,在世界上广有影响,这已成为中国旅游的重要项目。每年都有许多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就医、参观学习,进行考察和洽谈中药材贸易。针灸、针刺麻醉、气功医疗、治疗脱发病、学习太极拳等更是热门项目。仅为医疗脱发,日本曾先后组织了1000多人的旅游团体来华。中医药旅游的实践已先理论而发展起来,迫切需要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发展过程。显然,现在的研究成果远远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中医药旅游实践发展的需要,它需要一套完整、系统、深入的理论体系来指导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其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中医药旅游带动旅游业和中医药产业的共同良性发展,使它真正成为人们一种在新的健康观念引导下的旅游方式和生活方式。
三、推动中医药旅游长足发展的对策
1、树立全新发展观念,提高对中医药旅游的认识度
中医药旅游是中国特色的旅游方式,要充分认识其在国际国内的影响,使之成为旅游环境容量分流、挖掘旅游资源内涵、实现旅游产品升级换代的重要举措。改变目前的中医药旅游作为中医药副业的现状,早日实现其主体业务地位。应从可持续发展观念出发,对中医药旅游市场进行规范。加强中医药人员道德培训,强化服务意识,严格执业资格,加强药材管理尤其是各旅游地的土特中药材管理,杜绝假冒伪劣。同时,应规范各旅游点的服务标准、旅游价格以及收费标准。按照公平与效益的原则,保护与鼓励经营者之间的竞争。
2、找准旅游发展定位,实现差异化竞争
对于地方政府,需要从中医药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引导中医药经营者找准发展定位、理性开发体验旅游,打造各具特色、产品差异大、互补性强的中医药旅游产品,提升中医药旅游的整体实力。对于中医药经营者而言,发展定位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资源状况,应基于所开发产品的整体利润贡献是否能持续支撑中医药旅游的运作成本,不宜一味追求大而全,可以选择打造在修学、观光、休闲、娱乐等某一方面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旅游产品。中药经营者还应强化与同类产品的差异化竞争,既区别于中医药博物馆静态的展览,又要区别于其他中药经营者的同类产品,这可从展示手段、展示内容、旅游功能、企业优势产品和技术等多方面来进行区分,避免产品同质化的竞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寻找发展的路径。
3、以旅行社客源为基础,努力开拓客源市场
中医药企业与旅行社除在传统的旅游线路合作外,还可以与旅行社共同设计开发新的旅游线路,与新的旅游产品相结合,以新奇的中短程旅游线路吸引游客,如可以考虑与周边区域的其他行业的工业旅游点合作,以开辟工业旅游专线的形式来积极拓展新的客源市场。在稳定旅行社客源的基础上,还要从长远战略出发,强化旅游营销手段和措施,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如针对中老年市场,可以开发中医药养生之旅。
四、结束语
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有效提升了旅游业价值,也进一步提高了旅游管理人才的素质,为旅游管理专业注入了长久的生命力。继续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加强旅游专业中医药文化方向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市场对中医药文化方向的旅游人才需求旺盛,因此,继续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优势,加强旅游专业中医药文化方向人才的培养,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专业旅游人才队伍,是发展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产业的关键环节。
本论文是成都中医药大学校基金课题《中医药文化对旅游市场及旅游管理专业的价值提升之探索》,课题编号RW200818。
参考文献:
[1] 李时,宋明.中国特色旅游———中医药[J].中国科技信息,2008,(2):165-167.
[2] 张群.我国中医药专项旅游开发初探[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12(6):77-85.
1民间医药搜集的方法与途径
1.1文献收集
文献收集是收集古代流失于民间的医药书籍或地方志中与民间医药相关的内容和民间医药专著、民间医药科技论文和会议论文中的内容等。利用文献收集研究方法,整理收录于文献中的民间特色疗法与方药。包括民间特色疗法的临床疗效报道,民间常用草药的名称、起源、变迁、流传、分布和用药方法以及相关的文化、生态、社会记载内容。为抢救民问中医药传统资源.许多民间医药的研究和工作者均做了大量文献收集整理工作,如甘肃省宕昌县中医医院杨明胜医师用十余年的时间搜集挖掘、整理研究民间中医中药资源.出版发行了大型中医药史书《宕昌羌藏中医民间医方录》,记载了清未至今中医药人员225人,收集整理羌藏民间土单方1000余首.经验方100余首,并对宕昌羌藏医族传承演变进行了详细考证研究。笔者查阅1979.2009年的CNKI文献.以“民间医药”作为检索词,“摘要”作为检索项迸行检索,仅有227篇文章涉及民间医药的研究.目前对于民间医药研究报道的科技文章与论文相对较少。可见,科技和会议论文收集并不是民间医药挖掘整理的主要途径。
1.2田野调查收集
田野调查是指深人实地考察、直接采集民间医药资料的方法。也是民间医药研究中最可靠的研究方法之一。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专职或兼职从事民间医药活动的人员大约有50多万人,其中包括乡村医生、街道个体开业医生、散在城乡的民间医药医生.以及部分在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的医务人员等,这些民间医生许多身怀绝技和特效方药。但这些民间医药大多仍在小范围内口授心传,缺少记录、整理。田野调查法在民间医药研究中的主要任务是调查搜集记录各种民间医药及其适宜技术。在田野调查中。调查者运用勘测、询问、交谈、考察等多种方法对民间医生进行实地考察,包括对当地有名的民间医生访谈、参观、群体访问调查及口传习俗的内容等进行记录、整理和分析.归纳总结成为工作日志。对于民间医药的田野调查,许多民间医药工作者和科研人员多已自发开展。田野调查法收集民间医药资料的优势在于为民间医药研究可提供第一手的感性资料.不足之处在于收集的方药和疗法仅在当地使用.而且有的仅为121述相传,缺乏确切的临床验证资料。且疗效的确切性有待进一步考证。
1.3献方献技收集
1958年。全国各地广泛开展了收集民间秘方验方的采风运动。鼓励民间医生献方献技。采风运动采集的秘方验方数量多至千万项。2006年出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受理中医药无偿捐献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对受理范围、受理部门、受理程序、处理原则等事项做出了明确规定,对民间中医药的捐献及收集整理等工作进行了规范,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长期有效的献方献技的邮政信箱、电话和网站。办法实施以来,通过无偿捐献,受理了民间特色诊疗技术和方药200多项。献方献技收集法到目前为止。已经收集到了大量的民间验方和适宜技术,但这些验方的疗效确切性亦有待进一步验证。
1.4民间医药数据库
民间单方、验方和诊疗技术浩瀚,对其进行挖掘整理,分门别类。取其精华,民间医药数据库的建立是基础。采用数据库构建技术及检索技术.将收集和整理的民间方药和疗法资料录入。包括民间方药、技法的源流,地区分布和应用情况,药物的品种质量、加工方法、用法用量、已知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临床效用属性、临床经验功用主治、不良反应以及开发应用前景等一体化的信息,建立开放式民间方药、疗法的综合信息数据库.实现民间方药和疗法信息的检索、查询、应用、开发和多数据库信息共享的自动、自助作业。目前我国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药科技开发交流中心“民间医药发掘整理及评价方法研究”课题组已通过调查研究初步建立了民间医药有关的3个数据库,即民间药材数据库、民间方药数据库和民间疗法数据库。通过这些相关数据库的建立为民间方、技的定性研究、医疗价值评价、医疗作用分析比较研究等提供了基础资料,有利于对民间方、技进行深入的数据挖掘或知识发现研究。
1.5民间医药陈列馆/博物馆
民间医药资料原始传承的特点则为缺乏记录,口耳相授的资料较多,因此,为了更好的保存,进而有效的实现对于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我国部分地区、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包括地方政府均着手建立民间医药陈列馆。陈列馆对收集到的民间方药。应结合来源地区的物种分布情况,采集原植物,进行品种鉴定,制成标本、图谱等保存。对民间技法中独特的医疗器具进行收藏,并拍摄民间疗法的治疗过程,保存为影像资料。我国民间中医药博物馆早在1996年重庆建有重庆民间医药博物馆,近年来北京御生堂博物馆在北京崛起,该馆藏品数量较多,又曾于2008年7月参加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英国查尔斯王子基金会共同举办的“中国中医药文化周”活动,影响日渐扩大田。民间医药博物馆成为民间医药文物抢救和民间医药古籍藏品征集整理的重要场所。有效的保存民间医药资源.为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和研究活动提供了支撑。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集的资料数量少,品种较单一,加之民间医药博物馆多为民间医药爱好者的自发收集行为.因此,博物馆运行经费紧张。且缺乏专业的民间医药工作人才,导致民间医药博物馆仅为初级的陈列和参观作用。缺乏系统的挖掘。
1.6民间医药科研与学术交流活动
充分发挥民间医药科研学术团体的作用。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发挥民间力量已成为搜集民间医药的重要来源之一。如民族民间医药研究所成立以来.已研制出治疗眩晕症的药物“八仙宁”、“八仙丹”:治疗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的妇科良药。阿莫诺期”、“妇乐康”等一批疗效显著的药物。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通过对散落在民间的壮医学长期的挖掘整理。先后收集了10000多个壮族民间医药验方、秘方及一些医药价值较高的医药手抄本和古籍文物,编辑出版了《中国壮医学》、《壮族医学史》、《广西壮药新资源》、《观目诊病》等论著,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壮医诊疗技法.从而为形成独立的壮医体系奠定了基础。于1997年成立的南宁广博民间医药效方开发研究所。研究成功的苦丁降火茶被誉为居家旅途的方便饮品。民间的学术交流活动近年亦呈现逐步开展的态势。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了多次有关民间医药的学术交流活动.为我国民间医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1995年.陕西省首届民间中医药学术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交流有关学术论文60余篇。2006年7月。中国中医药学会民间传统诊疗技术与验方整理分会成立,有效地促进了中医药民间特色疗法的挖掘整理、发展创新。
1.7网络收集
随着医药科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网络资源的普及,网络也成为许多民间医生展示其特色方药和医疗技术的平台,同时,网络也成为民间医生交流经验和民间方药收集整理的有效来源与方法之一。目前能在网上找到的民间医药网站已有不少,诸如中国民间中医药网、民间医药网、民间传统传承医药网、济南华佗民间中医药研究所网、刘氏医圈网、黄家医圈网等。
2民间医药的挖掘整理措施
民间医药的搜集、整理、挖掘、开发和推广应用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国的民间医药开发目前正在朝向两个极端方向发展:一方面。优良民间中医方药和技能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有的甚至濒临失传的边缘;另一方面,一些虚假民间医药确在扰乱医疗市场。如何有效的挖掘整理成为民间医药工作者面临的挑战。综合目前我国民间医药挖掘、整理工作开展的现状。对于民间医药挖掘整理提出以下措施,以进一步加强对于民间中医药的保护和开发。
2.1加强民间医药知识产权保护
民间医药的传授特点及民间医生生存的需要决定了民间医药的保守性,部分特色医术与验方轻易不会外传。致使这些民间医药技术时时有失传之虞.这将对我国的传统医药事业的发展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充分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措施方法,更好的保护民间医生的权益,进而促进民间医药知识的挖掘。目前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主要有:中药品种行政保护。中药发明专利保护.中药商标保护,中药原产地、地理标志的保护。中药的外包装设计保护,商业秘密保护,国家科技秘密保护和著作权保护。我国目前的中药专利保护主要是照搬西药的专利管理办法,由于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特殊性.对散于民间的秘方、验方等很难提供有效的保护。因此。必须建立起适合中医药特色的中医药传承过程中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措施或行政法律方案,加强民间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有效的维护民间医药工作者的既得利益,只有在民间医药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才能达到对民间医药的深入挖掘。对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在逐步开展针对民族医药地区和民间医药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工作。初步选取贵州省作为试点省,结合贵州省正在制定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工作,选择1—2个苗医苗药发展较好的地区进行试点,探索民族和民间秘方转变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方法和路径。促进出台民间秘方转变为自主知识产权的政策措施,促进民间医药知识的有效挖掘整理。
2.2进一步加强民间医药科研研究
“十一五”期间,我国将民间医药有关的科学研究工作列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将进一步完善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基地对民间中医药科技成果的孵化功能作为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国家也在进一步支持民间中医中药发展.充分发掘我国丰富的民间资源。但“十一五”期间对于民间中医药的研究仅处于收集和整理阶段。如何从民间中医药中挖掘出优质的医药资源则更为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将民间中医药的研究纳入“十二五”国家发展规划中.在国家各项研究课题中。成立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专项.予以资金和政策支持。并整合国内中医药研究与开发的著名科研机构,建立完善的民间中医药人才资源、医疗和技术资源数据库。
摘要:中医院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向世界传播中医和发展中医药事业,因此,培养学生的中医英语翻译能力极其重要。根据当前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学情况,文章对培养中医院校外语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医;外语教师;翻译理论;翻译实践
中医与英语教学,各自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与教学目的,如何使它们彼此契合,找到一个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突破口,这是中医院校外语教师探索的一个重要课题。鉴于目前中医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培养中医院校外语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当前中医院校外语教学现状
中医院校学生入学后基本是以公共英语为主,学生一入校后把主要精力、时间和注意力集中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上,没有足够的意识、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中医药英语。此外,中医药英语安排学时太少,且开课时间多在高年级,相对较晚。加上师资力量缺乏、教材不规范等因素,导致了中医院校学生的中医专业英语知识和能力的薄弱。
实际上,经过大学头两年的英语学习,学生拥有了一定的英语词汇量,基本掌握了英语的语法结构、构词规律和基本表达方式,具备了较强的英语基础和听说读写的能力。遗憾的是,多数院校就此结束了对学生的英语教学,由于长期不接触英语,致使高年级的学生逐渐将已经掌握的英语淡忘。又由于中医英语课时严重不足,学生掌握的医学、尤其是中医英语词汇很有限,对基本的翻译技巧知之甚少,于是很难通过上下文推敲和选择词义,多数学生在翻译中医论文摘要和其他资料时很吃力。为此,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当今信息时代,英语已经成为世界科技文献的主要语言。中医专业英语,是研究如何将中医知识系统而全面地用英语来表达及运用于实践的一门学科。要让世界了解中医药学,同时学习和吸收世界医学的长处,就必须借助于英语语言载体。此外,中医英语翻译有其独特性。一般来讲其他学科英译汉需求量大,而中医药学科则主要是汉译英。因此,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学必须重点强调对学生中医汉译英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翻译兴趣和能力,使他们乐于并善于做中医汉译英工作,成为既精通中医专业、又有较强的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英语教师应首先从自身的教学教法上需找突破,努力提升自身的翻译理论和教学实践水平。
二、 中医院校外语教师需加强翻译理论学习
翻译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这一点已为我国翻译界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可是,现在仍有人把翻译仅仅当作一种技能,否认翻译理论的存在,这种现象在专业英语教学上表现为只重视翻译实践,不重视翻译理论学习。过去,我国翻译界对理论研究的轻视已使我国译论落后于西方。国外对翻译理论的研究已从语言学角度转向多学科的多维研究,翻译理论的学派也由语言学派、文化学派、功能学派等发展到“解构”学派、“后殖民主义”学派等等。
我国学者在引进、吸收西方的翻译理论,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翻译理论方面正在取得或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一大批翻译理论家如张南峰、刘宓庆、许钧、刘重德等人的专著和论文已引起了世人的关注。这种种情况正影响着我们中医英语的翻译教学和对学生中医翻译能力的培养,对于有志于从事中医翻译事业的人来说,这些理论知识是不可以漠然不知的。在中医药汉译英的翻译活动过程中, 经过广大中医药汉译英翻译工作者的努力, 中医术语的英译形式逐步地趋向一致, 中医药方剂名称的英译形式也逐步得到认同, 对英译中医药历史文献和相关文章的翻译技巧进行了积极地探索, 并在大量中医药汉译英翻译活动的基础上, 进行了中医药汉译英翻译工作的总结。如今, 中医药汉译英翻译工作已经上升到理论研究和深入发展的阶段。
只有科学的翻译理论才有可能揭示翻译中最本质的东西,从而从宏观上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理论的指导性就在于减少实践的盲目性, 提高科学性、功效性。没有理论指导的中医翻译只能是盲目的实践,这就是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翻译理论水平和向学生传授翻译理论的理由。
三、 中医院校外语教师的翻译教学实践
为了提高学生中医英语翻译的能力,外语教师应努力探索一些有效途径。
首先,基础英语教学要有利于日后向中医英语教学进行转变。在基础英语授课阶段,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中医英语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早日接触、了解中医英语。让学生们认识到具备中医药汉译英翻译能力意味着他们会增强了适应将来工作的能力。在教学安排上,应酌情适度添加与中医英语相关的内容,因为中医英语与医学英语具有一定量的词汇相通,以此帮助学生为今后专业英语的学习做好准备。在口语训练中,可适度加入一些与医学英语相关的场景会话和口语培训;而在书面作业方面,可考虑进行难度浅显的中医英译练习。
其次,中医英语教学须重点关注中医英译的技法处理。教师在中医英语的教学中,需关注、研讨中医英译的技术处理,引导学生在这方面多作训练。如中医英译多见的是词汇层面意义的转化,而在句式结构层面,忽略了英语通常的表达形式。须知翻译出来的文本是给译入语读者看的,因而,除了词汇的转换,重要的还有句式的得体。毕竟,翻译并非一对一字字对应的转换。说到底,还须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中医英译作为翻译学的一种表现形式,同样反映出翻译过程的特点。东西方语言和观念形态方面的诸多差异导致了中医英译的一大难点:源语和译入语之间缺乏大量的对应词语,直接影响到中医英译的质量。并且,如何在翻译时兼顾中英文的行文特点,使中医的译文能为译入语读者理解并接受,是翻译过程中须加以关注的方面。
四、 结论
中医药是祖国传统医药学,很少有外部信息能让我们借鉴和学习。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学,肩负着将中医推向世界的使命,任重道远。中医院校的外语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翻译理论和实践能力,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中医药独特的医术通过英语这一载体介绍到外部世界,造福全人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