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6 18:42: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情境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新课标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以这样理解,新课标要求我们贯彻的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原则或者说潜移默化的教学原则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境教学就要注意创设的原则,只有把握住方向才不会走歪路,这是开展情境教学的基础。
二、正确理解情境教学
历史诚然是对过去的陈述,但是历史更是曾经的鲜活生活的缩影,老师应着力还原其真实。情境教学要做的就是以情感教学为枢纽,以思维为核心选择那些符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情境进入课堂,力求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巧妙链接,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一句话,情境教学是以人为本,把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建构教学。所以,情境教学是提高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种创新模式,学生在老师的情境设计下调动非智力因素参与课堂,学习效率将大大提高。
三、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
1.营造和谐课堂氛围,打造情境教学的平台。
功夫在诗外。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要在课堂上进行情境教学绝非是想来就来的。打个简单的比方,如果一个人长时间不苟言笑,你让他突然演绎爱笑的角色,那么一定是皮笑肉不笑,达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平时师生关系怎样对于情境教学的效果影响极大。“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要注意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由此可见,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情境是靠人创设的,要将历史课堂变得鲜活,人是最关键的。那么,如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呢?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笔者认为以下几方面必不可少:一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行民主教学;二是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三是精心设计课堂;四是多与学生交流,走近学生。故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打造情境教学平台非常重要。
2.善用多媒体激发兴趣。
我们在教学时完全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激发兴趣。现阶段,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走进课堂,多媒体技术得到广泛运用,这为我们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了一个有效手段。历史曾经是鲜活的生活,学生要对历史理解深刻需要贴近它。多媒体技术弥补了传统板书的短板。文字可以想象,但无参照。对于初中生来讲,由于受知识和经验所限,他们在还原历史时常常出错,而多媒体海量的资源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多媒体图文并茂,画面栩栩如生,使人身临其境。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时效果很好。如在讲时,笔者这样创设情境:笔者先找到电视、电影的录像进行剪辑,让学生依次看看这样的画面:中国人未吸食鸦片前的社会状况、旧时人们吸食鸦片的丑态、吸食后带来的危害、今天吸食者的下场。通过这样一些画面和文字还有数据的呈现我发现学生的情绪被我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表情里有震惊、愤怒、害怕、决绝……这堂课上学生思考得很深入,很多问题都能切中要害。课后笔者分析原因,无非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调动了,大脑活跃了,参与度高了。
3.用生动的、饱含激情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重要手段。有人认为,既然多媒体有那么多的优势,那么用多媒体不就解决了所有的情境创设问题了吗?非也。我们重视多媒体的作用,但并不唯多媒体马首是瞻。战争是人类历史中很重的一页,初中历史课本中有很多战争场面。如何处理呢?是简单地读一读还是照本宣科地介绍一下呢?此时不妨用生动的、饱含激情的语言进行描述。如在讲“一国两制”时,完全可以朗诵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充满相思之愁、离别之痛的诗句有助于学生理解“一国两制”的伟大意义,使学生的爱国之情得以激发和升华。
四、结语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针对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诱导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与乐问.例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实验教学.实验前提:全班学生初步掌握电路欧姆定律的基础知识.实验器材:电动势为3V(内阻很小)的电源1个、电动势为12V(内阻很大)的电源1个、额定电压为3V的小灯泡1只.实验猜想:将灯泡分别与上述两个电源连接形成闭合回路,会出现何种情况?学生猜想:小灯泡接在3V的电源上时将会正常发光,接在12V电源上时将会被烧毁.实验演示:小灯泡分别接在两个电源上,其结果是小灯泡与12V电源相接时没有被烧毁,亮度比接在3V电源上时暗一些.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的验证形成了强烈反差,引发了学生的认识冲突,纷纷产生疑问:(1)为什么3V的小灯泡接在12V的电源上亮度变暗?(2)为什么3V的小灯泡接在12V的电源上电流变小?(3)高电压的电源和低电压的电源接在同一电阻上,电流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二、教给提问方法,学会质疑问难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向学生提问的单向性,还要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学生在提问时亦喜欢模仿教师的方式与方法.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者可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物理学科的具体教学内容,有意识地为学生传授一些提问的技巧,使学生逐步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
1.问题分析法在教学过程中,教者可针对所讲授内容提出问题,并向学生分析: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提出的.让学生思考: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提出怎样的问题.以此启发引导,促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进行模仿并提出问题.
2.比较异同法教者可要求学生针对以下方面进行比较,提出相关问题.①比较同一物理规律在不同情境下应用,会出现怎样的不同;②比较新事物和旧理论之间的矛盾和类似现象之间的异同,从中发现问题;③比较不同概念,不同规律之间的异同;④比较某一瞬间前后情况的变化异同;等等.
3.反向思维法例如,在讲“摩擦力”时,有的学生提出:现实世界是一个摩擦力的世界,如果没有摩擦力,世界会变成怎样?提出问题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坚持“授之以渔”,定能让学生的提问向“准”、“活”、“精”的方向发展.
三、强化实践训练,培养提问习惯
实践表明,学生的提问习惯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为了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时,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养成良好的提问习惯,实践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1.开展说课活动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可尝试让学生进行说课.如,教者揭题后,可让学生说一说具体课题的解决设想;在结尾教学部分,可让学生归纳文本的知识体系;在概念、规律等知识教学中,可让学生对相关习题的题意、解题思路、解题结论进行评说,对其中的物理规律、模型进行评说.
一、生活展现情境,营造良好氛围
联系生活实际,营造良好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在教《雪娃娃》,课前我先在黑板上画上一片片的雪花,一上课,谈话揭题:“冬天,一朵朵雪花空中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地上的雪越积越厚,(出示雪景图),这时,小朋友出来了,你知道他们会搞些什么活动?回想一下你曾经搞过的活动?老师生动的叙说把孩子带到了实际生活之中,他们纷纷回答,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共同画上个雪娃娃,通过气氛的渲染,共同的参与,一下子吸引了学生,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二、实物演示情境,清晰感知教材
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儿童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则会豁然领悟。比如《我要的是葫芦》这则寓言阐述的虽是片面看问题的错误与危害,但始终扣住葫芦来展开故事。教学时,我便结合课文的学习,出示小葫芦,并以绿色粉笔简单地画一葫芦藤作背景,将葫芦置于“藤下”,学生则恍然大悟――叶子被虫子咬了,小葫芦是不会长大的,认识到葫芦的藤叶与果实是一相关的整体,只要葫芦,而不管虫咬叶子这一片面观点是可笑的。看问题要有全面的观点,孩子开始有所体验。
三、图画再现情境,丰富学习内容
图画是展开形象的主要手段之一,课文用语言描写的情境,通过图画再现出来,一下子就变得那么具体、看得见也摸得着。
剪贴画、简笔画、电教画面、电视录像、多媒体画面等,更是丰富多彩,给学生一种新异、真切的感觉,而且又呈现于连续的动态中,非常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当然运用画面时,不仅要有“形”,还要有“情”。这样,才能以“形”作用于学生的感官,其“形”又因伴随着情感而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达到既丰富学习内容,又促进儿童思维发展的效果。
四、音乐渲染情境,渗透形象思维
音乐是一种抒情功能极强的艺术形式,很易于激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它比文学更强烈、更丰富。我在教《雪被子》时,小麦苗在雪被子下面做着快乐的梦,跳起快乐的舞蹈。这时,我放起《四只小天鹅》舞曲,同时打开课件,小麦苗在优美的乐曲中翩翩起舞,此时此刻孩子们也被小麦苗的幸福感染着,兴高采烈,心驰而神往。这种热烈而微妙的教学效果,显然不是其他手段可以替代的,把音乐与课文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
五、表演体会情境,增强角色效应
小孩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小学课文中《落叶》、《狼和小羊》、《龟兔赛跑》都具有极强的表现性。让学生担任童话角色,向往角色或是身边角色,只要角色一出现,气氛就立刻沸腾起来,这种书中人和自己的人结合,在这样的情境中儿童对教材中的角色的语言、行为动作以及思想情感,都有很真切的理解。孩子的语言、表现也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六、语言描绘情境,促进情感的体验
小学语文教师应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以动听的语音来增加自己的教学语言的魅力,创设娓娓动听的场面。如教学《要下雨了》,我利用语言和教具联系实际共创氛围:“小朋友,回想一下在夏天的雷雨前大自然有什么变化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出示教具,“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丝风都没有,忽然从天边传来一声巨响,(放录音:雷声)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听到雷声你知道什么?要下雨了,小动物的反映与平常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跟着小兔一起去田野看看吧!”
1注意语言的使用
其实历史教学简单来说就是告诉学生曾经发生过什么。但是当前学生普遍表示历史学系枯燥无聊,这其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历史本身是很生动很精彩的,但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没有掌握合适的方式,使得学生普遍感觉历史学习比较痛苦,机械的背诵相关的历史事件和评价以求在考试之中得到一个比较好看的成绩。这是不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主要印象。所以历史教师要有意识的改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印象,尽可能的通过生动的语言创设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清朝的戊戌的时候就用到了这样的技巧。在进行课程导入的时候学生一听说学习的是戊戌这一内容,纷纷都露出苦瓜脸的表情。这就是因为学生以为又要背诵一大段无聊枯燥的历史事实和评价了。为了缓解学生的这一情绪,笔者就这样组织语言:“学生们,在我们的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有这样一群热血中国人挺身而出,希望能够挽狂澜于即倒,不管他们最终的结果如何,他们的出发点都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实现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和这些慷慨壮士是分不开的。但是在戊戌之中,有的人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他的死重于泰山。但是有的人却苟且偷生,背叛了战友和同志,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选择出卖一切。这是何等卑劣的行为!今天,就让我们看一看英雄的悲壮和小人的苟且!”在这样的语言感染之下学生不禁会对这一部分的内容产生一些兴趣。
2运用现代科学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给历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多媒体的不断普及和发展让历史内容从文字变成了更加可感的图片、音频甚至是视频资料。在课堂时使用这些资料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更加直观的角度、更近的距离观察当时的事件经过。比如说在教学的相关内容的时候笔者首先对学生们简要介绍了一下的相关内容。然后笔者紧接着就放了一段有关于的歌曲。这首歌曲激昂壮阔、雄伟奇绝,在听完之后学生们的情感都受到了很强烈的感染。内心之中被革命先烈敢于牺牲、为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不怕死亡的精神所感动。一时之间学生们的情感都很激动。这个时候笔者再趁热打铁将的细节内容讲述出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比较高,因此注意力也很集中,这样一来学习成绩也就会有比较明显的提高。在学生们对的细节有了具体的了解同时对的主题内容熟悉掌握之后笔者又放了一段关于的影响资料给学生看。在之前的教学内容的帮助之下学生很容易就能够理解这段视频资料,同时关于过程之中遇到的苦难有了更加深刻和直观的印象。在影片放映到有的战士因为寒冷和饥饿死去的时候笔者故意用了慢速进行放映,这样学生对相关内容就会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学生心中的爱国精神和情怀也会得到更好的教育。
3将历史故事和历史教学结合起来
中等师范的学生年龄相对来说也比较小,他们对于历史故事其实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可以有意识的将历史故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这样可以让原本比较枯燥和无聊的学习内容变得比较生动和有趣。这一方法同样有助于情境的创设。举个例子来讲,在讲述到南宋历史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岳母刺字这个故事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在尽心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就以岳母刺字这个故事作为课堂的开始。“同学们,在南宋的时候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叫做岳飞,相信大家都通过岳飞大将军的名字。著名的《武穆遗书》就是岳飞大将军写的哦。在岳飞小的时候由于宋朝国立孱弱,国家在对金朝的战争之中接连失败,损失惨重。而岳飞因此就立下了保家卫国的理想。在这一理想的知道之下岳飞勤奋习武,终于在金朝有一次南侵宋朝的时候岳飞参军了。临走的时候岳飞的母亲非但没有组织儿子,反而在岳飞的背上刺上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就是著名的岳母刺字的故事”学生们在听完这个故事之后纷纷表示岳飞的母亲很伟大,为了保卫国家的利益不惜牺牲小家的利益。在这样的气氛之中笔者再进行南宋的相关知识点的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比较高,注意力也显得比较集中。
4重视名言名句的作用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最佳诱因,一切数学学习活动的开展都必须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数学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贴近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接受数学知识。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让他们到生活中去探索数学、应用数学,让他们亲身感受蕴藏在生活中的数学,让他们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比如,在给学生讲除法法则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生活情境:有爸爸从超市买回了6个橘子,家里总共有3口人,你们觉得怎样分才公平呢?又如,在教混合运算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现在你们有10元钱,要去超市买2根火腿肠和3个鸡蛋,火腿肠1.5元一根,鸡蛋0.7元一个,你们将10元钱交给收银员,收银员需要找你们多少钱才对呢?通过创设这样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不知不觉地学会数学知识。
二、联系生活,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资源
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的陈旧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教学需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具体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课堂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联系实际生活,对数学教学知识进行优化整理,将枯燥的数学公式和概念融入丰富多彩的影片和图片中。例如,在教学生背九九乘法表时,可以制作一些口诀图片,将数字换成学生感兴趣东西并制作成图片通过投影仪投影出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背诵口诀。又如,在教学生认识“年月日”时,可以给学生播放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影片,让学生直观地认识到地球围着太阳绕行一周为一年,月亮围着地球为一个月,地球自转一圈为一日。通过这些方法,将教材内容转化成能吸引小学生注意力和好奇心的事物,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择我任教的江苏省射阳实验中学的初一(11)班、(14)班,两个班级为平行班,均有60人,共有120人被试。两个班级人数、性别以及原有的兴趣水平基本相当,无明显差异。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成绩没有明显偏差,数学教学所采用的教材和教师均相同。
(二)研究方法
初一(11)班作为实验组,采用情景教学模式,极力采用创设有效数学情境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精心设计各种数学情境,激发兴趣,引导探究;初一(14)班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有效性通过两个方面来评价:分别是这一阶段的数学学习成绩和数学兴趣水平。第一次对比是在半个学期的数学课堂情境教学,通过期中考试测试,第二次对比是在整个学期结束后,利用期末考试进行测试。成绩测试和调查在内容、时间、方式上相同。数学学习成绩通过数学考试,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相同的数学试卷,并且用统一的评分标准进行统一阅卷。数学兴趣水平则通过我自己设计的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来测试。此表根据初中学生特点共设计了10道题,主要调查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对数学以及数学课的兴趣,对数学及数学作业的态度,学习数学的焦虑程度。被调查学生根据题中所叙述的内容与自己的相应情况,按是否进行判定,分别赋分值1或是0,通过累计总分,来反映学生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兴趣变化。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数学学习成绩对比分析
在完成期中和期末两次数学考试后,统计两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分别从平均分、及格率和优秀率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从两次考试前后成绩整体来看,每个班级的成绩均有提高,可能由于试卷难易度的影响或其他原因导致。第一次测试结果说明:经过半个学期的不同方式的教学行为的实施,两个班的平均分成绩已经开始有差别,及格率和优秀率也开始有区别;等到整个学期结束后,第二次测试结果,已经可以发现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无论是平均分,或及格率和优良率的对照。说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创设情境教学的实验干预以后,实验班的成绩大幅攀升,明显好于对照班,创设良好情境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成绩非常有效。
(二)数学学习兴趣对比分析
在两个班级的学生入学时学习水平和兴趣水平相对均衡的情况下,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之后,发放《数学学习兴趣问卷调查表》,实验班60份,对照班60份,指导学生填写并且全部有效回收。测试卷按照学生实际情况评判,累计总分后求平均数,以此反映检测学生的兴趣水平的差异情况。测试结果显示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显著差异。期中阶段,实验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已经开始优于对照班,到了期末阶段,实验班的学习兴趣已经明显好于对照班,并且兴趣提高的幅度也高于对照班。因而可以认定经过一个学期的情境教学试验后,实验班的数学兴趣水平显著提高。
三、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建议
通过以上的研究发现,基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情境教学具有比较高的有效性,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很受学生的喜爱,教师更应基于情景教学理论,投入时间和精力,开发高质量的有效数学情境,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促进教学质量,寻找提高初中数学教师教学行为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学行为有效性意识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实施教学行为过程中,应当具有有效性意识。教师应该具有“学习时间有限”的意识,也就是说,提高初中生学习有效性不能单独依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具有教学行为有效性的意识,提高时间效率的观念,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不是去占用学生很多额外的学习时间,而且会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提高每个学生的数学课堂学习时间的利用效率上。数学教师巧妙地将教学时间与学生主动学习时间有效结合起来,一方面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创设有效情境教学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多媒体信息等手段,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的精力投入,取得最大化的教学效果,通过情境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以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着力点,有的放矢;要难度适宜,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满足学生的挑战性与可及性,做到能激活学生自主思维,同时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激发起主动学习的动力;要注意各个学习阶段,向学生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学情境的设置要具有新意,既可以满足不同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能保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激发学习主体能动性
新课改指出,数学教学应由重“教”转向重“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学”,变“教”为“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我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将激发学生学习主体能动性作为教学行为的目的之一。初中数学教师授课过程中应具有灵活性,照本宣科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教师应改变“主体”意识,将课堂教学过程的主角交给学生。通过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并积极发言,教学过程气氛宽松、自然,使学生愿意主动地将自己的想象力、语言能力、思维力参与进去,教师不断改进授课方式,使初中数学课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在数学课堂上,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意识。
(四)教学创新与信息化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论文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我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教学论文中,首先出示一男孩衣服着火后飞奔的场景,接着设问:“请你们想办法解决?看谁想的办法又多又好?”学生在这一情境的感染下,都争先恐后地回答灭火的办法,教师则不失时机地表扬、鼓励,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一下子高涨起来。由此可见,创设和谐的教学论文情境,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是增强学生求知欲,促进其认识的有力办法。
二、形象地展示教学论文内容,使“明理”过程生动而丰富
明理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的道德认识总是以一定的具体形象为基础,经过分析,抽象建立起来的,如果局限于教材中一些相对独立的人物、事件、现象进行口头说教,硬贴标签很难奏效。而借助于计算机手段化大为小、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间断为连续,将教学论文内容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将会在保证教学论文内容深度和广度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明理的坡度,使学生准确地领悟掌握观点。在《学会保护自己》一课教学论文中,为了突破“他为什么不去扑火而大声呼救”这一教学论文难点,本人利用计算机手段表现出“我”从浓烟滚滚的失火现场爬出来大喊“救命”的场景,在视听效果的渲染下,学生们自己总结出不盲目救火的原因。老师在肯定学生的同时,对照图象进行“热爱生命”的教育,随后让学生配乐演唱“热爱生命”的儿歌。这样,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跃起来,学生学得主动、轻松,对主要观点领悟较深刻,使整个明理过程生动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