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语文教育学

语文教育学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6 18:42: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语文教育学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语文教育学

篇(1)

关键词:语文教育学;案例教学法;程式要诀

现代教育中的语文教育学课程是中文师范专业学生一门重要课程。在语文教育学开展的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语文教育活动能力进行培养,进而提高学生进行语文教育的信心,和学生的素质教育能力。近年来,教学改革工作的不断开展,使得语文教育学的教学方法也有了不同程度的变革,语文教育学中,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法,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因此,在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程式要诀进行探讨,十分重要。

1对案例法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最重要的就是要对“案例”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所谓案例,就是一个具体的事件,在这个具体的事件中,含有详细的问题和教学情境。案例具有的主要条件有:①问题:教学案例中是一定要包含问题的,如果没有问题,只是对一个事件的单纯叙述,那么只能称其为事件,而不是案例;②选择事件要具有典型性:在选择案例的过程中,所选择的事件需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只有利用典型的事件,才能够对某一道理进行反应,进而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③在语文教育学教学工作中,应用案例教学,所选择的案例必须是真是发生的事件,而不能是老师主管随机捏造的故事,只有真是的案例采具有说服力,才能让他人信服。一个教学案例所包括的三个重要条件如上,那么对这些教学案例进行研读,就是要对案例中的问题和事件进行分析,教师对案例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就能在课堂上准确的使用案例,也就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指导,进而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因此,语文教育学课堂教学的效果与教育学老师对案例的掌握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教师努力掌握案例教学中的各种信息,能够引出案例中的额问题,进而对案例中的背景及教学观点进行研究,调动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加深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对案例进行整体设计,需要针对教学任务和目标进行规划与设计,将案例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重点,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案例教学的设计与常规的课堂设计之间存在不同。案例教学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应该将案例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材料,并将学生引入到教学情境中。笔者在对语文教育学的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法教学应用其中,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一方面要对教学案例的类型进行确立。语文教育学的课程教育中,要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评审,教师将案例中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学生讲解,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分析与决策,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针对案例的具体内容,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在对教学案例进行研究讨论的过程中,优势会存在教师无法控制的现象,如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偏离主题,导致教学质量显著下降。故而,在语文教育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教师提出了有关案例问题主要有如下三种:(1)教学案例中的重要问题种类有哪些?(2)案例中老师对问题的解决措施有哪些?(3)你又怎样的应对措施?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就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2努力发挥案例教学的引导作用

在语文教育学教学的过程中,将案例法教学应用其中,能够对学生的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引导作用。对案例进行研讨,是案例教学法应用的重要环节。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还应该重视学生之间的研讨作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对语文教育学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主要措施进行探讨。2.1建立高效的学习小组。在语文教育学中,学生要对所选的案例进行有效的探讨,学生建立学习小组,促进小组件的交流,进而有效保证了小组的学习质量。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不能随意对小组人员进行安排,保证小组成员中的能力、性格和性别平均,组间能力相当。这样就能够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加深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生的观点能够充分融合,并让每个小组的观点不断完善和成熟。2.2对课堂教学节奏进行控制。在语文教育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要对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行强调,但是如案例阅读时间果过分强调二者之间的互动,就会使教学节奏变得异常混乱。因此,需要教师准确的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学生阅读案例时间和研讨案例的时间),这就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将案例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2.3重视教师的辅助作用。案例教学法应用在语文教育学课程教学中,需要教师对教学工作起到引导和辅助的作用。教师需要找出案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开展教学工作。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只起到引导的作用,对学生的分析结果和学生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避免出现个别学生“垄断”发言的局面产生。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育学教学过程中,将案例教学方法应用其中,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对语文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意义十分重大。案例法教学应用在语文教育学中,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语文素养,为语文师范专业学生的日后语文教学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指导,为社会培养出更加优秀的语文教学人才。

作者:李伟 单位:山东省蒙阴县岱崮镇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范蓓蕾.案例法与语文教育学教学方法变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120-122.

篇(2)

一、做一个“多情”的教师,营造一个爱的环境,激励后进学生自信、自强,健康成长

初中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充满好奇和满怀梦想的多情少年,作为人师就要做一个多情教师,营造一个爱的环境,激励后进学生自信、自强,健康成长。

每接手一拨新学生,在第一次语文课上,我就着手建立班级学习互助小组,把班集体“普遍的友爱”倾注给后进生。通过建立“学习互助”小组,为后进学生搭建了沟通、交流的平台,营造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气氛,让后进生能够感受到集体温暖,感受到自己在班上有一席之地。

比如: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依据我的学科特殊性及学生实际情况;我就打破班主任老师已安排座位情况,临时调配座位,坚持“好中差”搭配的原则,要求好生帮助差生;课堂提问,我激励后进生踊跃发言,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教课中,更少时间思想开小差;班级活动中,我不忘留给他们一展身手,表现自我的机会。

二、走下“三尺”讲台,放下教师的权威,用“真诚”融解后进学生心灵敏感的坚冰,让后进学生从内心封闭的围城世界里走出来,敞开心扉与人和谐交往

后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一般表现出学习不好或纪律差,他们自感受冷落、歧视,一般都很心虚,对外界极敏感,心灵总有一堵厚厚的墙,但在内心深处仍渴望得到你的理解、谅解和信任。

为了走进后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课后与学生谈心时,我忌讳用“你自己想想……,是不是,对不对”等话语,我在学生面前谈自己的过去,不论成功还是失败,甚至有时还抖抖“丑事”,缩小心灵间的距离,赢得了后进生发自内心的认同――“老师,我和你好相似”。

三、耐心是教育后进生的前提

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后进学生更需要我们耐心听他们的“述说”。后进生学生意志薄弱,自控力差,行为极易反复无常,工作中要抱对学生“允许犯错”的想法,要忌讳“我都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还……”这样的语调,更不要动辄叫家长等等。

教学中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其身上的潜能,充分肯定,积极的评价学生,让他们进取之火燃得更旺、重新找回自我,获取克服缺点的勇气和信心。

比如:我有一学生叫刘某,父母双亡,和祖父在一起生活;这个学生IQ稍差一些,但很懂事;交给同学们背诵的10篇古诗,其他同学三天就背诵好了,然而他却用了一个星期。

这件事告诉我,在教育后进生时,要有一股子韧劲,不可急于求成,同时,这件事给予我教育的启示,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身为人师,要有耐心”。

四、兴趣是成事之根本

兴趣是成事之根本,学习优秀的学生对学习兴趣浓厚,而学习落后的学生则表现为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愿动脑,害怕困难,会产生厌学情绪,以致做出违纪的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在日常学习中,不能太苛求,关键是制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也就是要对他们提出难度低一点,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的问题,使他们也能体会到战胜困难获取成功的喜悦。

二是要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要经常组织他们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培养读书的兴趣,组织他们参加有益的演讲、朗诵比赛等活动,激发后进生挖掘自己的潜能、体验和感受自身的价值。这时,再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调动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

三是要经常抓、抓反复,常抓不懈。

篇(3)

教育是国之根本,解放后,我国政府一直就很重视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形成了系统的师范教育体系。师范院校以地方教育为核心为本地培养了一大批中小学教师。进入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直到八十年代,师范院校的活力得到了恢复,这时的毕业生大多在高中、初中任教。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的不断扩招,教学人才源源不断的输送到社会。到了2000年前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就业就面临了一定的就业压力,毕业生大多从事小学教育或到偏远一点的地方从事中学教育。2003年后,教师待遇逐渐提高,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就更大。师范院校学生就业,一方面选择城市小学,另一方面选择偏远地区的小学、初中教学,进入高中教学的学生比例相对较少。大多数毕业学生无法回到当初的目标定位,就业标准普遍下移。随着社会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环境就更加恶化,就业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很多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被挤兑出教育行业,选择了其他就业岗位。因此,毕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必须加大力度培养,促进学生的成功就业和事业发展。

二、师范学院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对教师的素质和能力都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在学历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小学,九十年代,一般城市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学历普遍为初中专,到2000年左右,大多小学教师都为大专或本科毕业。又如中学,九十年代,师范院校大专、本科毕业的学生就业目标选择中学教书很容易实现,到后来就很难实现。到目前,一些大城市初中教师都要求有硕士学位,师范院校毕业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社会对教学人才的学历要求将越来越高。其次,师资来源多样化加大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竞争。一方面非师范毕业生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进入教育系统,使中小学教师的招聘出现多样选择,增加了师范院校学生的就业难度。另一方面,2003年后,政策开始鼓励综合性大学培养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毕业生将面临更多的竞争者,想要获得就业岗位就要全面的提高自身能力,提升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再次,大学毕业生受自身思想认识上的一些误导,认为留在大城市就业才能不辜负社会栽培,才能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因此,宁愿降低就业标准留在大城市,也不远在小城市或较偏远地方获得更好就业机会,导致师范院校学生就业扎堆的现象。一些较偏远地区的师资缺口无法填平,师范院校培养的师资资源大量浪费。

一方面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降低就业标准;另一方面是偏远地区学校对优秀师资的急切需求。这些就业现状也普遍存在于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中。而且,大学语文教育的定义与内涵决定了大学语文学习的重要性,非师范专业学生对语文的学习也非常重视。因此,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团队和竞争压力,更要只注重自身就业竞争的培养。

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的优势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着一定的优势,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一,虽然各大院校在不断扩招,但是人们对师范院校品牌的认可还是存在的,在社会认可度的影响下,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的就业就存在着很大优势。第二,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师范学院的学习中,学生除了语文知识的学生,还要学习与教学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以便能更好的走向教育工作岗位。这种有针对性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青春、健康,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是师资资源的新动力,是教育事业创新改革的主力军。第四,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语言的基本特点就是用于沟通,大学语文的学习,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文化内涵,使学生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同时,沟通能力的突出提高了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使学生更能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提高了学生的社会融入度,使其能更快、更好的进入工作状态,融入社会。

(二)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的劣势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竞争力在拥有部分优势的同时也有一些竞争的劣势。第一,学生的竞争意识不强,一些学生认为上了师范学院毕业了最不行也是一个小学老师,没有什么就业压力。一些学生从高考到志愿填报,再到毕业、就业,都是家长一手包办,自己对职业规划等一片模糊,不利于学生的就业。第二,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大多数,生活优越。在父母、祖父辈人的过度关爱下长大的大学生缺少自理能力,对事件的处理也过于偏执,自我注意意识强烈,抗压能力弱。遇到一些挫折就容易走弯路、转牛角,影响了就业能力的提高,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第三,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的就业方向性较强。由于受培养目标的影响,师范学院培养的学生大多以从事教育为主。在学生的潜意识和社会认同度上都使学生的就业方向受到了局限。同时,由于价值观等的影响,造成了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就业局势,严重影响了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的就业。第四,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大学生实践能力弱是社会的普遍现象,师范院校培养师资人才,但学生的教学实践机会较少,实践能力欠缺。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一时不能适应,使自己的能力无法充分发挥。第五,有一定的就业心理障碍。对于师范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有一些不良心理。如自卑心理,一些学生认为自己的学校比不上某些重点大学,出来当老师也没有什么前途。又如,焦虑心理,在学习遇到困难时,面对就业压力时,表现出的不自信、盲目等行为,导致了学生在应聘过程中的紧张、恐惧等不良就业表现。此外,观望、彷徨、依赖等心理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挥,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利于学生择业、就业和事业的发展。

(三)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的机遇新形式下,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面临了更多的就业机遇。第一,长期以来师范院校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同时,政府又在政策上大力扶植,增加了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的就业几率,为学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遇。第二,师范院校的就业局限逐渐被打破,学生的就业选择越来越多元化。比如,语文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除从事教学外,还可以从事文秘、新闻等工作。就业可以选择竞争激烈的城市,也可以像较落后地区发展(较落后地区优秀师资资源匮乏,政府在政策上的倾斜使在落后地区从事教育的人员有更多的发展和升迁机会)。第三,学生自身有很强的就业优势。如教学专业性强,综合素质高等。很多非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在教学工作中的表现都不及教育院校毕业的优秀本科生。因此,一些单位在选择时更偏重于师范院校毕业的专业教育人才。第四,社会对教育事业的不断重视,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发达地区,初中升高中的升学率可达到百分之百。由于中学扩展的需求,拓宽了师范院校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市场,为师范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遇。

(四)师范院校语文教育学生就业的挑战第一,师范院校培养的人才面临着供大于求的危机。师范院校每四年培养一批教学人才,而教师的从业年龄可达到三十年、甚至更长。而且随着师范院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的人数俱增,造成了教学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影响了学生的就业。第二,师范学院语文教育毕业生面临着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一方面师范院校的扩招使师范类毕业生面临优胜劣汰的就业竞争压力。另一方面非师范类学生在教育系统的成功就业抢占了师范类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造成了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压力。第三,优质廉价劳动资源的不断增加。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扩招和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就业困难以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特别是在一些发达城市,硕士生的就业都面临着严峻的危机。因此毕业生普遍降低标准就业,造成教育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总之,师范学院语文教育学生面临的最大就业挑战就是自身竞争意识的薄弱和竞争实力的欠缺。在以人才为主要竞争力的当今社会,师范院校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更应把握好时机,培养自身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中赢得更多的机遇。

四、结语

篇(4)

一、创新理论:对语文教育进程的理论做出了杰出贡献

陶行知在《第一流的教育家》中指出:“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教育的奥秘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这是何等的魅力,教育界有这种魅力的人,不愧受我们崇拜!”①这种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就是创造精神。30多年来,曾祥芹在语文学界发表了“一语(语言)双文(文章和文学)论”,率先阐述“文章学课程开发论”;在语文教学界主编出版了《语文教学能力论》,阐发了“语文教师业务修养”的“十能”体系;首倡了“快读快写比翼双飞”的语文教育高科技;在文章学界最早《呼吁开展文章学的研究》,率先主编出版了《文章学与语文教育》和《文章学教程》,将文章学视为指导语文教育的主干理论;在阅读学界主编出版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套《阅读学丛书》5本;进而自我超越,主编出版了有中国特色的《阅读学新论》;创编了《历代读书诗》,彰显了阅读诗性文化论;主编出版了“阅读动力学”专著《阅读改变人生》;主编出版了《文章本体学》,建构了前所未有的实用文章概念体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博士生导师周庆元教授在《浅谈曾祥芹教授对语文教育学研究的杰出贡献》一文中称曾祥芹先生在语文教育学中以上五个方面创新突破贡献为“五论创新”:一语双文论、两学指导论、文章课程论、双快比翼论、教师能力论。以上理论填补了我国语文教育学中理论建设的种种空白,对中国语文教育进程的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概念快速作文就是在“双快比翼论”中创立的,该理论和实践成果已让数以万计的师生受益。

二、开拓精神:深入文章学、阅读学、语文教育学等学术前沿

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就是开辟精神、拓荒精神。陶行知先生认为“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们没尽到责任。责任明白了,就放大胆量,单身匹马,大刀阔斧,做个边疆教育的先锋”“开辟时,目光要远”“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②曾祥芹先生从教52年,治学33年的经历何尝不是一直都在开辟、拓荒呢?曾先生就是怀着教育报国的责任,凭借高远的学术境界,依照“开辟拓荒”的高标准,开创了两门新学科。“实用文章学”超越“广义文章学”,与语言学、文艺学鼎立,属于语文基础学科的创新;“汉文阅读学”超越“普通阅读学”,与外文阅读学并立,这属于语文技术学科的创新。这两门新学科的建立对于填补“语文学”的空白有开创之功。因为“学科创新”是高难度的尖端创新,它不限于某一观点、某一材料、某一思路的局部创新,不是写几篇、几十篇有创新点的论文就算了事,而是“发现新大陆”的别开天地的综合的体系的创新。从创新范围看,它包含“学”的原理创新和“术”的技法创新以及“行”的工程创新。从创新内涵看,它既包含科学性的创新(如新观念、新事料、新思路等),又包含人文性的创新(如新体验、新情感、新心态等),其成果要经得起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检验。曾先生认为,勇于创新,开辟新学科,这是做学问的无穷乐趣;不拘泥传统,敢于向权威挑战,这是做学问的可贵性格。只有这样,才能把学术研究推向前进。正是他多年来对学术研究“荒地”的关注和开辟,对学术创新的不懈追求,让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筑起了实用文章学和汉文阅读学两座“学术山峰”。

三、哲学依据:保障曾祥芹学术思想健康深入持久开展

世界教育的趋向从“知识中心”到“能力中心”再到今天的“人本中心”,是和哲学的发展史分不开的。西方哲学在经历了古代的本体论、近现代的认识论演化后,发展到了当代的生存论。人类则经历了从古人对外部世界的惊讶,到近现代人对外部世界的怀疑和认识,再到当代人对自身生存境域和状态的困惑。哲学研究已经整体性地开始了“生存论转向”。曾祥芹先生更是顺应哲学的历史轨迹丰富完善了阅读哲理的“三体框架”:从宏观视角,立足哲学高度,建构中国阅读学的理论体系,把“阅读本体”界定为阅读主体(读者)和阅读客体(读物)的相互作用的辩证统一。他响亮地提出“阅读是为人的,它要满足读者的精神生活需要”;“阅读又是人为的,它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追求真、善、美的发展水平。”

曾祥芹先生根据科学学中的科学原理――科学技术――科学工程三级体系,提出了阅读原理――阅读技术――阅读工程三级体系和快写原理――快写技术――快写工程三级体系。笔者正是根据以上三级体系探索了快写原理,完善了快写技术体系,总结出版了快写工程实用成果。让学生愿写、会写作文,不再怕作文;让老师会教、善教,不再愁作文。

由以上可看出,哲学依据是保障曾祥芹学术思想科学健康持久开展的基础。

四、实践意义:在语文教育教学、阅读和作文领域让无数人受益

曾祥芹先生在语文教育学、阅读学和文章学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让无数人受益,有很强的实践意义。1980年以来,曾先生已506篇;1986年以来,已出版著作33本,1000多万字。这些成果已经远传五大洲,遍布全国各地。不论是大学教授,还是中小学教师;不论是研究生、本科生,还是中小学生;不论是国家首领,还是贫民百姓;不论是国内学者,还是国外专家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了实用文章学、汉文阅读学、语文教育学创新理论带来的益处。仅在其语文教育学“双快理论”下创立的快速阅读、快速作文实用成果就多达600多万字,普及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让数以万计的人受益。

五、长期影响:突破时间空间发扬光大曾祥芹学术思想

曾先生强调,要立身学坛,自成一家,一靠学术领先,二靠人格纯正,即使学术一时立不牢,至少人格要立得稳。追求人品俱佳的人,其学术的每一步进展都要靠人格的磨练来支撑。曾先生长期兼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和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两个会长职务,团结带领数百位教授、研究员、编审,以及硕士、博士生导师。这靠的是他的博采众师,广结人缘,善待诤友,外圆内方,不为书奴,志当文胆,耐得寂寞,愈挫愈奋。靠的是他的治学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当你根据社会的广远需要和个人的才学潜能选定了学术拓荒的目标之后,切忌见异思迁,中途转向,一定要矢志不移,终身以之,才会最后胜利;“百炼成钢绕指柔”――当你在治学的坎坷道路上遭遇各种磨难和挫折的时候,一定要迎难而上,愈挫愈奋,用“创商”去指挥“情商”,用“情商”去提高“智商”,“三商”兼备,方成大器;“学海迷茫未有涯”――当你在学术中披荆斩棘取得阶段性成果之后,一定要戒骄戒躁,反思得失,通过科学扬弃确立拓荒新标,让问题意识引导自己不断开拓前进。细数曾教授的治学历程,30年文章学“拓荒”,27年汉文阅读学开创,52年杏坛执教,古稀之年仍笔耕不辍,让我们不能不为之动容,不能不肃然起敬。正是他的这一份坚持,让他成就斐然,著作等身,影响深远。由他的创新理论衍生的实用成果多达几千万字,曾先生的人格魅力和学术成果突破时间和空间发扬光大也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当下的教育家具备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和“敢入未开化的边疆”两要素当中的一种,就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第一流的教育家。拉斯克在1918年提到,伟大的教育家有五个标志:对教育进程的理论做出过贡献;观点背后有明确的哲学依据;提出过新观点;所作的工作有实践意义;在很长时期内都被认为是有影响力。③无论从哪种标准来看曾祥芹先生都已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

注释:

①②余子侠:《陶行知教育名篇导读》,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4月版,第14页。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教师教育;

作者:林添胜

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知识及其结构研究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舒尔曼指出:“倘若要推进教师专业化,就必须证明存在着保障专业属性的‘知识基础’,阐明教师职域里发挥作用的专业知识领域与结构。”我国以往的研究大都局限于把教师作为抽象群体来探讨,针对特定教育层次具体学科的教育情景,比较扎实地就某个层次具体学科教师知识结构进行研究的甚少。本文将着重说明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以及这方面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教育的启示。

一、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及其结构

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小学实行分科教学,小学教师以一门学科教学为主,兼教其他课程。小学语文教师是指以教语文为主的小学教师。小学语文教师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必备条件,包括各种科学文化基础知识、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课堂情景知识、个人教育教学经验等。根据不同功能,我们把小学语文教师知识分为四个层面: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这四个层面共同构成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

1.本体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指语文学科知识,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教什么”或者“用什么去教”。它是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中最基本的部分,是任何小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根本,故称为“本体性知识”。当前,既有的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为主体的语文知识受到普遍质疑,小学语文教师到底应具有哪些语文学科知识,语文教育界尚缺少研究和明确定论。我们认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主要是学习听说读写的言语实践活动,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必须适应这一需求。就数量而言,它应比小学语文课程内容要宽广得多;就内容而言,它应以言语学知识为核心,包括语言学、言语学、文学等领域的知识。其中,汉字学、教师口语、写作、阅读与鉴赏、广义修辞学、儿童文学等与小学语文教学密切相关的学科知识处在突出位置。

2.条件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指一般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理论,包括指一般心理学、教育学、教学法,儿童心理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等学科知识。这种知识涉及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怎样教”语文的问题和“怎样”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语文学科知识的问题。语文教育学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条件性知识的中心,它下通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上达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教育技术学知识,对条件性知识起一种统摄和渗透作用。语文教育史、语文教育科研方法知识对教师知识发展机制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重要组成部分。

3.背景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是指科学与技术、人文与社会、体育与健康、艺术等领域各种学科文化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这种知识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一个知识背景和平台,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兼教其他课程,某些背景性知识就转化为相应学科的本体性知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除了教语文,还要承担全面育人的任务,教师背景性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就内容而言,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主要是和学生生活、小学教育教学有密切联系的各学科基础知识和动态知识,各学科高深的专业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并不一定会起作用。

4.实践性知识

小学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是指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或表现出来的知识,是教师对语文学科内容的特定理解与高度个人化的语文教学经验。这种知识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实际上教什么”和“实际上怎么教”的问题。就产生过程而言,它主要是以语文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为基础,经由教育实践摸索而形成的。就内容而言,它是一种依存于教育情景的经验性知识,是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的特殊整合,既包括对语文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和一般文化知识的理解、运用与扩展,也包括教师个人经验的积累、感悟。就功能而言,实践性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小学语文教师真正成为专业人员的核心基础。

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所说的实践性知识是相对于理论性知识而言的,它与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一般科学文化知识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分类,只是因为它地位特殊,所以特地列出加以强调。当我们将实践性知识与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相提并论时,其他三种知识特指理论性知识。

二、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殊性除了构成要素具体所指与其他教师不同外,在知识的分布、结合等方面也表现出自己的特征。

1.小学语文教师背景性知识要宽广一些

小学是人生的启蒙阶段,小学生对什么都好奇,什么都想尝试。小学教育要满足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必然具有综合性和多质性;语文是一门综合性课程,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在我国大多地区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兼教社会或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以上几个因素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更加广博的背景性知识。这是小学语文教师与中学教师、尤其是与大学教师知识修养的重要区别之一。这个特征也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师培养必须是“宽口径、厚基础”。

2.小学语文教师本体性知识要求相对降低,条件性知识要求相对提高

教师专业性相对不同层次的大学、中学、小学教师来说,要求是不同的。小学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初级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学科知识尤其是语言学、文学理论知识可适当降格处理,不必达到中学、大学教师知识层次。因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都表明,对于特定学段的学生而言,教师的本体性知识达到一定程度即可,多了对教育教学不一定起作用。相反,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思维尚未充分发展,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相对比较差,要求教师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运用教育理论将语文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小学生容易接受的“教育形态”,对教师教学技能性和艺术性要求相对中学、大学教师来说,不是降低了,反而是上升了;与之对应的条件性知识要求也相应提高。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一定能教好小学语文,成为出色的语文教育行家,此为原因之一。

3.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具有突出的综合性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从整体上看,应该是以宝塔型为主体的网络状,宝塔底层主要是由各学科基础知识、动态知识构成的背景性知识,中层主要是语文学学科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中心和上层则是实践性知识。各个层面的知识互相渗透,融为一体,构成立体的网络化的知识结构。相对于中学、大学教师来说,小学语文知识结构综合性更为突出,这与小学语文教育特征是分不开的。小学生思维尚未细致分化,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整体化、生活化的。小学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是综合运用各类知识来实施教学、处理教育问题的。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小学课程综合化,小学语文教育改革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也愈来愈呈现综合化趋势,因此,新时期小学语文教师合理的知识结构必须具有突出的综合性特征。

三、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的启示

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小学语文教师职业,改革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1.合理设置小学语文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方案

目前我国中师教育已经淡出历史,小学语文教师由高校来培养。高校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依托高校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来培养,注重条件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教育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多为原高师教育系课程翻版,远离小学教育和语文教学实践;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二是依托高校文学院来培养,注重本体性知识传授,与之对应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类课程门类多,课时多,不足之处是条件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没有得到足够重视,毕业生难以很好适应小学语文教学实际需求。三是依托由中师升格的高校初等教育学院培养,注重背景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教育技能训练,毕业生能较快适应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足之处是他们条件性知识、本体性知识相对其他两种培养模式的毕业生来说,达不到相应层次,在小学语文教师招聘考试笔试阶段可能难以胜出,在职后专业发展方面可能存在后劲不足问题。

依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来看,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综合培养、分向(科)发展”课程设置方案方向是正确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关键问题,一是课程结构比例,二是课程具体内容构建。课程结构比例包括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不同层面相对应的语文学科课程、教育理论课程、通识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之间合理比例,以及同一类别内不同课程之间结构比例。有的学者指出,本专科小学教师教育课程设置要采取“四三二一”模式,即学科专业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课时比为4∶3∶2∶1。到底什么比例才是合理的?至今还没有取得共识。关于课程具体内容构建问题,我们认为,要密切联系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注重学科知识整合。近年一些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科学与生活”通识课程,将与学生生活、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知识整合起来教学,对拓展学生背景性知识产生良好效果,是一种有益尝试。

2.加强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学科建设

目前小学语文教师主要依托小教(中文方向)(或综合文科,下同)专业来培养。从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来看,小教(中文方向)专业与传统的汉语文言专业或教育学专业不同,是一个需要多学科支撑的专业,如语言学、言语学、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理学、史学、体育学、美术学、音乐学等。学科是“源”,专业是“流”,小教(中文方向)专业特点,决定了需要一支学科相对齐全的教师队伍,来加强相关学科建设,为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中师教师队伍涉及文、史、哲、理、化、生、外语、数学、地理、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师并入高校,为培养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至于能否做强,还有待于依托高校力量,对原中师教师进行培养、提升,促进他们专业成长,并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科建设。应该注意的是,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学科建设应围绕“语文教育”关键词来进行,初等教育学与汉语言文学嫁接处的空白领域应成为研究重点,初等教育学、语文教育学、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应作为重点建设学科,依托高校一级学科优势做强做大。如果学科建设质量上不去,小教(中文方向)专业发展成为无源之水,必将失去活力和后劲。

3.深化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许多方面,这里根据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特征强调两点:

(1)实践取向。小学语文教师是在小学教育一线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实践性知识在他们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决定性作用,学了教育学、心理学还是不会教书,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实践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不是凭空产生,它有赖于教育实践磨炼与提升,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必须坚持实践取向,将教育实践贯穿于职前培养的全过程。具体做法:一是每学期安排师范生下小学教育见习、实习,熟悉儿童和小学语文教育实际;二是改革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微格教学、试教法、说课活动引入日常课堂教学中,促进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转化;三是重视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师范生是实践性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反思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实践性知识建构的效率和质量。

(2)综合学习。小学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综合性特征要求职前教育课程内容建构要注重学科知识整合,同时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树立综合学习的理念,学会综合学习的方法,找出关键知识点,打通不同学科知识联系以及教育理论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联系。同时,还要注意把小学语文教学案例,情景化地引入课堂现场,引导学生根据特定的主题从不同角度分析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提高综合运用能力。

篇(6)

一、语文知识素养

教师的劳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创造性的劳动,要成功的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全部内容有深入的了解。“资之深,则左右逢源”。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从传统的知识观来说,有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从现代知识观来说,则包括言语知识和言语行为知识。统而言之,语文教师的语文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语言学、文字学、文章学、文艺学等方面。

(l)语言学。语言学概论,了解语言的本质、结构及其发展规律,了解语言与社会以及其它学科的关系,了解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其最新成果,了解语言学的发展趋势;学习现代汉语,掌握现代汉语的系统知识。懂得普通语音学,熟悉汉语的声、韵、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和普通话语音系统;了解语义学和词汇学的基本原理,通悉语义和语境的关系,掌握词的构成和组合规则,明确词的基本意义与引申意义、比喻意义之间的关系,熟知辨析词义的方法,把握词语的感彩,熟悉词汇的发展变化。学习古代汉语,具有较为系统的古汉语基础知识。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熟悉古今词义的变化了解古汉语的句型结构,熟悉古代重要辞书的查检方法。

(2)文字学。学习文字学,把握文字的性质和作用,熟知文字的起源和发展规律,了解一般文字的基本原理。尤其要学好汉字学。了解汉字的起源和发展,掌握汉字的音、形、义的构成,熟悉汉字的笔画、笔顺与各种结构,掌握规范汉字,掌握查检汉字的各种方法,掌握识字法,正字法和写字法。另外,要明确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3)文章学。学习文章学,首先要了解文章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章本身的构成规律,熟悉文章的主旨、结构、表达方式等要素,了解它的内部联系。学习阅读学,研究文章的阅读、分析和鉴赏。掌握各种实用文章的阅读方法,熟悉各种阅读方式、明确各种阅读方式的目的要求,研究阅读的反应过程和训练方式,懂得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学习写作学,掌握写作的基本理论及常用文体知识,对内容与形式、素材与题材、思想与思路、语言与文风等有深刻的理解,能对中学生的写作起到切实而有效的指导。

(4)文艺学。学习文艺学,了解文艺学的基本理论,掌握文学作品的结构规律,学习中外文学史,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的基本内容,熟悉各个时期主要的作家与作品,对驰名中外的作家作品特色有所了解,熟悉常见的作品。学习美学,懂得一些美学知识,懂得结合语文教材的特点进行审美的教育。懂得一点文艺和文艺批评的的基本理论,提高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能力。还应对电影、电视、戏剧、曲艺、音乐、美术知识有所涉猎。

二、普通文化知识素养。

(l)思维科学。首先,要通晓它的基础理论――思维学,其次,要懂得它的技术理论――科学方法论,再次要熟悉它的应用理论――思维培育学。思维培育学,包括抽象思维的培育、表象思维的培育、直观动作的培育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育等等。

(2)社会科学。语文课程有着广泛的社会内容,语文教师要具有很强的理解语言的能力外,还必须有丰富的社会科学知识,才能准确地把握思想内容。要学习中国历史,尤其是近代史;经济学、法学、文化学、学习民族习俗、风土人情:学习人际交往等。此外,还要关注哲学、伦理学、地理学、环境学、军事学等的发展。总之,要博览群书,了解社会,体味人生。

(3)自然科学。语文教师虽不直接向学生教授系统的自然科学知识,但无论如何不能是“科盲”。小而言之,要教好语文教材中的有关介绍自然科学的说明文,就必须弄懂文中所介绍的有关科学知识,如宇宙学、气象学、物候学、生物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大而言之,‘要培养21世纪在世界上有竞争力的建设者,使他们从小就具有很强的科学意识。如果语文教师对课文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窍不通,就势必会在教学中出现科学性、常识性的错误。

三、教育学科知识素养

(1)教育学。语文教师首先应当学习教育的基本理论,比较系统的了解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方针、教育的目的、过程、内容和方式方法;学习比较教育学,了解中外名家教育思想,从中获得借鉴;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了解课程的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开阔视野,从中吸取有益的养料。应关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

篇(7)

【关键词】正语文教育;高效语文;教学激情;发声者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79-01

【作者简介】张春华,江苏省天一中学(江苏无锡,214101)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如同洋思中学“朴素的教育奇迹”一样,刘金玉也是朴素的。但是,你一旦和他交流语文,交流教育,瞬间就会被他胸怀教育的责任感和缜密的思维所吸引,被他澎湃的教育激情所震撼。他从洋思走来,他在洋思成长,带有洋思“先学后教”的清晰印记。但是他又不囿于洋思,他对语文教学乃至教育怀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在全面梳理教与学多种因素的前提下,他尝试厘清语文教学的多种关系,形成自己的“教育学”――“正语文教育”。

刘金玉的“正语文教育”是植根于“高效教学”而不是崇尚空谈的。读着刘金玉的文字,就如同聆听他指点语文江山,如同与他对话语文本质、正道的铿锵。他的课堂不仅对学生今天的考试负责,更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品质奠基。他的文字和他的课堂一样,洋溢着呵护生命成长的激情,充满着引领学生积极学习的活力。他出版的系列著作都是多年来教学实践与创新的结晶,他参与以及主持的语文教学研究之所以获得江苏省乃至全国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都是基于他对教育本源正道的认识与实践。

刘金玉是敢于董道直行的“勇者”。他是一个坚守教育理想又敢于不断突破自我的教育人。“正语文教育”恰是他突破自我并为当下语文迷途找到的新天地。他对“正语文教育”的认识不是孤立的,而是全面的;不是只有否定和批判的,而是有清晰解决问题方案的;不是崇尚概念以夺人眼球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这种有“破”有“立”的深刻反省和躬身实践,成就了他突破自我和完善语文教育的路径建构。

刘金玉是慷慨激昂又富有理性的“发声者”。在很多场合,他都敢于表达他对教育、对语文教学的真知灼见。他发出的声音之所以能够赢得很多教育同行的共鸣,在于他对教育现状的剖析是透辟的,对语文建设的思路是清晰的;我更欣赏他的声音能引起大家对教育和语文的深度关注,让语文人在激情辨析中求真,在务实实践中反思,在反思创新中回归正道。他提出了“正语文教育”的核心素养是“交际好、读好书、写好文、做好人”,将学语文与立德树人有机结合。他没有因“成一家之言”而窄化语文学科的内涵,也没有因为强调“正语文教育”而让自己作茧自缚,更没有遮蔽“人”的存在和成长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