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绩效预算

绩效预算精品(七篇)

时间:2022-07-27 14:52:1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绩效预算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绩效预算

篇(1)

在近日举行的一次财政部门内部会议上,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说,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提高政府行政效能的重要措施,是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是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

预算部门不重视

预算绩效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改进预算支出管理,优化财政资源配置,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但是各预算部门对于绩效概念的弱化,使得财政部门在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时,时常有种孤军奋战的感受。

山东省财政厅长于国安提出,加强预算绩效管理要注意处理好部门协作的关系,现在搞绩效管理,各部门的积极性不是很高,大家意识跟不上。所以建议财政部能以国务院的名义印发加强预算绩效管理的文件,把这项工作纳入政府的工作日程,只要有政府层面的部署推动,这项工作做起来就容易一些了。

中部某省财政厅厅长也认为绩效工作不仅是财政部门的事情,主要看各职能部门是否配合,还有职能部门的领导是否支持。他说:“比如我们的省长和分管副省长肯定会支持我们的工作。但其他的领导就不同了,有时候在会上说我们财政部门,甚至说得我们很不好受。所以希望预算绩效能从高位来推动,这样我们就好开展工作了。”

湖北省财政厅副厅长洪流在谈到预算绩效管理时,她说:“湖北省的绩效工作起步早但进步慢,2002年就开展了绩效试点,2005年建立完善了一系列的制度办法。但是部门预算的项目绩效,还是不够先进。通过这么多年,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这也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是评价方他们是被评价方,预算部门不配合,而且从思想观念讲,他们就觉得麻烦。各部门对于他们使用财政资金会负有什么样的责任,并不没有太强的意识。所以这个工作难度非常大!”

“江苏也比较早就开始进行绩效管理的探索,从模式到评价体系等方面有了一些心得,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江苏省财政厅厅长刘捍东说,“财政绩效管理要做好,重点要把握4个环节:一是从制度层面上解决问题,形成一套与预算密切相关的绩效管理的法规、规章和规定。二是重视绩效的目标管理,在立项时就明确目标,再根据目标确定资金额。三是财政资金不能一拨了之,要有跟踪评价体系,能跟踪并修正全过程。四是绩效评价结果的最终运用,是推进绩效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只有将绩效评价的结果用好,才能达到良性循环。但是目前我们的目标管理的体系并不完整,仅靠财政一家的能力无法完成,还要与主管部门和当地党政的需要相适应。通过绩效,知道财政资金哪儿来的,用在哪儿,用的结果怎么样,如果没用好,还要加大处罚力度,形成体系化。”

法律缺失和人员匮乏

预算部门对绩效评价之所以积极性不高,首先的原因是在于缺乏法律支撑,吉林省财政厅厅长邹继宏认为,“绩效工作中有一个部门配合的问题,去年我们大半年都在做这个预算绩效的事情,但是要从根本上解决,需要上升到预算法的层面,在预算法实施条例里面尽可能细化。如果没有这个法律,在执行中,我们就缺少依据,导致有的部门根本不支持绩效工作。 ”

洪流认为,“从财政部门来讲,能否借鉴财政工作四项制度改革的经验,因为这项工作在当时来说,也是革了部门的命。但这个工作借鉴了外力的作用,牵头的是纪检监察,我们财政起到的是辅助作用。并且希望财政部能建一个信息库,把各种绩效指标规定下来,这样我们在执行起来就有了标准,评价的结果也就有客观性。”

山东省财政厅则提出了进一步的尝试,于国安说:“这项工作涉及面广泛,对外,财政部门涉及了各个预算部门;对内,财政部门又涉及到税务,海关等。所以部里在推动这件事上,建议能否成立绩效管理司,我们下面成立绩效管理处,这样一来,绩效工作就能上下呼应起来。因为地方预算本来就没多少人员,仅靠预算这些人员,没有办法把精力全部放在预算绩效管理上,这是我们下面确实存在的困难。”

提到财政人员的缺乏,江西和福建也有同感。江西省财政厅厅长胡强说:“我们的工作人员真的是一种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状态,天天晚上要加班,几乎没有休息日。现在,绩效工作任务增加了好多,所以我们确实希望能够充实我们基层的财政队伍。”

福建省财政厅厅长陈小平就此也提出了重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他说:“在没有办法增加人员的情况下,我们就要着重加强科技现代化的手段,诸如公安、银行、海关的信息化建设就非常突出。如果我们的信息化也能如此发达,我们就会迅速地推动工作效率,推动绩效评价工作。”

第三方评价仍需完善

在这次会议中,也不乏一些省市谈了自己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经验。

广东是全国财政收支规模第一大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显得尤为重要。广东从2011年起,率先探索引入第三方绩效评价机制。

广东省财政厅厅长曾志权讲到,引入第三方评价既是深化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方向,又是支持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一是提高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公信力,推进了阳光理财。通过引入外部评价主体,弥补了政府内部评价的局限与不足,从根本上客服了内部评价既作“运动员”、又作“裁判员”的矛盾,确保评价结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二是提高预算绩效管理的民主性,推进了民主理财。第三方组织的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更加了解和关注社会民意及利益诉求,客观上对财政部门、预算部门和用款单位形成了“倒逼”压力,提高资金使用绩效。三是提高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由专业人士组成的第三方评价机构,其评价结果较为客观。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对此方法提出担忧。上海市长财政局副局长田春华认为,现在推行绩效工作还应该是处于打基础阶段,一定要把基础工作做细,做扎实。如果绩效目标设定本身不清晰,后面的工作是做不好的。另外绩效工作大部分靠中介,虽然有其客观性,但是目前中介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也需要财政部门对他们进行指导培训。

另外,中介机构对评审方面业务还不是很熟悉,并且中介机构也会出现违规现象,因为有些专家学者并不站在财政部门的角度,而是跟其他部门关系更为密切,对项目的评审偏向预算部门。所以财政部要制定问责措施,对专家评审的结果如何采用,对于专家如何规范,如何执行,如何问责,要加以研究。

结果运用要加大力度

2011年,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预算绩效管理问责办法》,明确了绩效问责的情形和问责方式,将绩效结果与预算决策结合起来,纳入政府绩效管理行政问责考评范围,提高了绩效评价结果应用的层次。

北京市政府每年对62家市级部门的绩效管理情况进行考评,并在满分为100分的考评办法中设置了总分为20分的行政问责倒扣分考评内容,其中预算支出专项考评占6分。2011年共对绩效评价结果较差的7个市级部门进行了扣分。

实际上,对于绩效评价结果的运用仅止于评比、分数、公开还是不够的。最主要的还是看是否触动相关部门的利益,如果没触动,那么预算绩效工作的收效也不会很大。北京市财政局副局长吴素芳也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还要继续完善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尤其是要完善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挂钩的制度,探索对不同的项目进行分类,采取不同的挂钩方式。通过政府的效能评价体系,好的给予奖励,不好的问责,以达到绩效考评的效果。也希望财政部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的业务指导,对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制度和技术支持。

预算绩效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各地财政部门都是在建议加强绩效管理的顶层设计,以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遇到问题时,可以有据可查,有法可依。

财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王军表示,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项挑战性和开拓性都很强的工作,不仅是攻破技术环节十分复杂,而且还要依据时间,相关问题需要不断探索,不断扩大,不断创新。

篇(2)

[关键词] 绩效导向;预算改革;综述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05. 003

[中图分类号] F8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05- 0007- 03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西方开展的政府体制改革,其最实质内容就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引入结果导向的绩效管理理念,建立以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评价为基础的绩效预算制度。

1 国外研究综述

1.1 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研究――旧绩效预算阶段

绩效预算,无论是作为预算管理制度的具体方法,还是作为一种预算组织形式,最早起源于美国。

1949年,胡佛委员会(原名为政府行政组织委员会)在其《预算与会计报告》中指出:联邦政府的整个预算观念应当更新,采取以功能、活动和项目为基础的预算,在预算编制过程中融入绩效信息,注重成本的测量和工作量的估计,即采用“绩效预算”(Performance Budget,PB),这就是早期的绩效预算。但由于那时对某些部门的支出项目难以进行评估和成本―收益分析,所以绩效预算在当时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和运用。

20世纪50年代开始,各种版本的绩效导向预算被开发出来,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艾伦・希克(Schick,1966)在其经典文章“通向计划项目预算之路”中讨论了:“随着时间的流逝,预算的重心从控制转向管理,即20世纪50年代的规划预算(program budgeting,PB);再过渡到计划,即20世纪60年代的规划―项目―预算(即planningCprogramming-budgeting system,PPBS);为使预算程序“合理化”而进行的努力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即20世纪70年代的零基预算(zero-base budget,ZBB)。”虽然这些预算组织形式预算不断地促进了政府预算活动更加合理化,持续改进了政府预算活动的效率,但它们的作用机制更多的还是体现在预算活动的程序管理方面。至于对预算活动的绩效管理实践,则或是处于无可奈何状态,或是处于积极探索状态。虽然这几次探索最后都归于失败,但为后期实施的新绩效预算改革奠定了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研究――新绩效预算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为了摆脱财政困境、提高政府效率,应对全球化、信息化带来的挑战,西方国家纷纷开展了政府改革。美国里根政府就曾任命专门委员会审查政府在公共供给方面的绩效,并将私营企业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运用到公共部门。被人们称之为追求“三E”(Economy,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的改革,是以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特别是预算资源的配置效率,包括“总量配置效率” (aggregate allocation efficient)、“配置效率”(allocation efficiency)、“技术效率”(echnical efficiency)和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New public Management,NPM)。健全良好的政府预算制度是实现这3种效率的关键,因此,OECD各国先后实行了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的预算制度改革。

20世纪90年代,美国在“政府再造”运动中,努力在政府管理领域引进更多的绩效信息,1993年《政府绩效和结果法案》(GPRA)公布后,联邦政府致力于在预算和管理中增加绩效信息的使用。Philip G.Joyce(1993)认为绩效评价想要达到所预想的结果,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人们对评价政府绩效的担心,暗含了人们对其评价方法正确与否的关注。如果使用错误的方式,其最终结果可能比根本没强调绩效评价更差[1]。Cheryle A.Broom(1995)研究了佛罗里达州、明尼苏达州、俄勒冈州、得克萨斯州以及弗吉尼亚州这5个州的总结得出,将绩效信息纳入预算并不意味着改变预算决策制定的方法。不过她认为发展基于使命、目标的绩效测量方法也算是组织的进步。因此,即便绩效信息并未被直接用于项目拨款的决策,人们也已经形成关注绩效的习惯,有助于绩效政府的形成。[2]

国外对绩效导向预算的研究主要有下几个方面:①对绩效、绩效导向预算的界定。英国财政部认为绩效是一项特定目的、任务或功能所取得的成就。包括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等3个方面。美国总统预算办公室对绩效预算的定义是“绩效预算是为了达到目标请求拨款,首先要拟定计划,确定需要花费多少钱,还要确定可量化的指标,衡量计划完成的效果如何。”[3] ②对衡量绩效如何――即对绩效评价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开始对财政支出进行评价,最早只针对项目支出。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各国越来越重视对财政资金的评价。Allen(1997)提议将效率作为衡量公共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他认为,监督和测评对于真正好的公共服务是不可或缺的。仅仅有好的意图可能会使人误入迷途,但政府进行效率评估能够“极大地增强那种对同时代人来说可持续的价值”。Behn (2003) 把绩效评价的目的分为8类,认为绩效评价是控制和激励以达到绩效的有效手段[4]。Berman和Wang(2000)认为绩效评价可以针对结果和质量,也可以针对工作任务[5]。Julnes和Holzer(2001)、Behn(2003)、Sean(2006)等学者都对绩效评价类型进行了研究,由于计划项目不同,还要考虑绩效评价与组织特征的匹配。他们的研究对绩效导向的预算改革有很大意义。③注重绩效信息的使用,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绩效导向预算的实施效果及对结果的使用程度。PART(项目评估分级工具)是一种新型的用于预算项目绩效评价的技术(工具),也是近年来绩效预算发展的新提法,PART的主要目的是将预算决策与绩效信息连结在一起。GAO (2004)、Olsen & Levy (2004)、Gilmour & Lewis (2006) 分析美国2004财年预算中的绩效评价数据,发现美国的绩效评价结果对执行的预算变化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Gilmour & Lewis(2006),在他们后来的研究中,分析了美国绩效评价数据对2005财年预算的影响,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通过对2006财年的绩效评价结果的分析,发现可以通过分析绩效评价结果与立法预算增减之间的相关性, 来分析国会使用PART的研究成果。Frisco & Stalebrink(2008) 调查了近7 000名国会委员的报告,重点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委员会成员是否在预算审议中使用绩效评价的信息。他们的结论是,绩效评价信息很少用于预算决定的立法。Heinrich (2011)研究了2002-2007财政年度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管理的95个项目的绩效评价过程,并声称,国会没有在制定预算决策中使用绩效信息。与此相反,Blanchard (2008)认为国会在制定预算决策中使用了绩效信息。④绩效导向预算在运用过程中面临的困境。Frank A.Schimidtlein(1999)、Dong Sung Kong(2005)等学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绩效导向预算所面临的制度难题。这些制度约束基本上涵盖了法律、制度、观念、技术等层面的因素。为绩效导向的预算改革指明了方向。

综上所述,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趋势主要表现为:通过重视预测性评估,增添项目绩效评估新的元素来不断挖掘绩效评估的潜能;通过完善权责发生制,强调预算责任与责任评估结合,推出承诺控制以增强绩效预算的执行能力;通过完善绩效战略、绩效信息和绩效审计,与绩效管理系统工程构成联动作用。实践证明,预算资源分配以绩效为基础是最合理的配置方法,在预算过程中充分考虑绩效评价信息也是不证自明的。OECD国家在将两者相联系的改革方面付出了半个多世纪的努力。

2 国内研究综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对绩效导向的预算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国内学者一方面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另一方面对国内各省市县试点情况进行分析。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2.1 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及借鉴

陈穗红(2001)较早地研究了国外绩效导向预算的实践情况,并对我国如何开展绩效导向预算,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6]。范柏乃 等(2005)介绍了澳大利亚政府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评估指标体系等[7]。贾康(2005)、成丽英(2005)研究了新西兰绩效预算的实践进展。张志超(2006)分析研究了美国绩效预算的法律依据、管理模式、管理过程及内部控制制度,通过研究美国的经验介绍,分析了我国政府预算绩效管理的途径。财政部国际司(2013)分析了意大利绩效预算改革对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启示[8]。

2.2 我国实施绩效预算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10年来,中国绩效改革模式共形成了以事后绩效评价来改善财政资金使用效果、从人为分钱到制度分钱、以绩效预算促进民主理财3种模式。在地方政府那里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目前中国的绩效预算改革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绩效预算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改革的深入,下一步的绩效导向预算改革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刘继东(2009)通过分析我国典型地区(广东省南海区、上海市浦东新区、闵行区等)的绩效改革实践,认为导向的预算改革还存在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问题、专家专业能力的整合及预算决策中的激励机制等亟待解决的问题[9]。王雍君(2008)认为在中国,虽然预算改革的具体目标是多元的,不仅要强调“合规性”控制,而且还要强调“绩效”,但目前预算改革的局限性在于强化合规性控制和建立“预算与政策的联结机制”方面较弱,也表明目前的预算准备过程依然十分薄弱和松散。如何将良好的政府治理理念融入预算过程,再将绩效信息融入预算资源分配是改革者面临的主要挑战,使预算成为政府治理的有力工具,尤其要完善受托责任、透明度、参与和预见性,使其构成良好治理的“四大支柱”[10]。牛美丽(2012)总结了绩效预算改革的成果,主要有:①有效抑制了部门的支出需求;②提高了资金分配效率;③预算更加透明,预算沟通得到改善;④绩效意识增强,项目管理得到改善;⑤更好地落实政策意图;⑥加强了预算监督等。但目前我国的绩效预算改革离真正的绩效预算管理还有很大的差距,随着改革的深入,暴露出许多深层次的问题:①确保评价工作本身的绩效较难;②很难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绩效;③预算权力结构难以调整;④与政策过程衔接很难做到位;⑤预算改革与会计制度改革难以衔接等[11]。

2.3 对绩效评价的研究

与国外相比,我国绩效评价工作起步较晚,但从项目支出评价到对财政支出的总体评价,从制定相关法律规范到指标体系如何构建及绩效评价的方法方面,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陈文学(2003)、卢静(2005)认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主要包括4方面:即综合绩效评价,部门绩效评价,单位绩效评价,项目绩效评价等。岳海洋 等(2006)、杨文明 等(2007)认为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绩效评价法制建设落后,评价指标设计存在信息不足,评价结果没有与预算过程挂钩等。邓毅(2011)认为绩效评价指标设计得科学与否,关系到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是进行绩效导向预算改革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设计绩效评价指标时,要在合理运用成本―效益理念的基础上,除了关注结果信息之外,还要处理好指标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绩效与责任的关系。

2.4 对绩效信息的研究

绩效信息是绩效评价的基础,可以用于政府的战略规划,还可以用在预算过程、标杆、公众调查、项目和绩效监督、绩效审计等方面[12]。将会强(2005)认为要实现产出、效果为基础的预算,需要较高的信息条件,绩效信息的采集、储备、运用是绩效导向预算改革的基础[13]。而绩效信息的使用者和提供者经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为避免绩效信息失真,应加大对不诚实信息的处罚力度,提高信息使用者的业务素质和能力水平,建立完备的政府绩效信息采集系统,并从根源上改革现行的目标责任制和领导干部考核方式,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政府绩效评价获取绩效信息真实性,才能使绩效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地反映信息提供者的绩效水平[14]。要获取更准确可靠的绩效信息,需要政府定期公开预算方面的信息(保密除外),盛明科、杨玉兰(2012)认为政府信息公开的途径主要有3个:①要我国政府绩效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制建设较落后。要在国家的调控和指导下,完善制度建设,对于哪些信息应该公开,哪些信息不予公开,法律方面要有明确的规定。②绩效信息属于公共资源的组成部分,要建立绩效信息资源共享的机制。例如,可以建立专门的信息资源管理网站,把政府各方面可以公开的信息进行整合,尤其是预算信息,使公民可以通过网络途径了解到所需的政府绩效信息;为了扩大信息的覆盖面,还可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政务微博等渠道,提高政府绩效信息获取的效率;③除了政府部门加强信息建设外,还可以借助社会力量。随着政府绩效评价的广泛开展,政府绩效信息也被用于政府预算的制定与管理控制上。预算的使用和控制情况是政府绩效信息很重要的构成部分[15]。马媛、卓越(2013)认为绩效预算中影响绩效信息使用质量的主要因素有预算参与主体之间信息是否对称、绩效信息传播效率、绩效信息传递手段,由于财政支出的性质多样,指标体系设计的复杂性较高,如设计不科学会直接影响绩效信息的使用质量;目前绩效理念还没有贯彻到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中,预算执行难免存在僵化、松弛现象,也会对绩效信息有一定负面影响;绩效预算报告是绩效信息的载体,其完整性和透明度也是影响绩效信息使用的重要因素[16]。应采取制定绩效评价专门框架、预算方法的精细化、科学地制定绩效评价指标、改进绩效信息传递和公开的手段等方式提高绩效预算中绩效信息质量。

3 述 评

主流文献虽然大量探讨了绩效预算问题,但对预算过程的各个阶段,特别是前期的准备阶段(包括预算编制)――如何应用绩效信息驱动绩效的讨论仍不充分,也很少被关注。相关的机制和方法究竟是解决什么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研究不充分还表现在:地方政府在预算过程中尝试应用绩效信息驱动绩效的努力,遇到了哪些主要困难和障碍?积累了怎样的经验与教训?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可见,绩效导向预算及绩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进步,对绩效导向预算的实践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促进作用,但尚存在以下不足:

(1)虽然学术界对绩效预算的相关研究很多,但对如何采集绩效信息,并将其应用于预算管理的全过程,以使绩效评价更具参考意义,使评价结果更好地用于下一阶段政府支出方面研究较少。

(2)在实践研究方面,针对经济发达省市的研究较多,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研究相对较少,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财政经济情况,更需要加强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3)绩效导向的预算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既涉及到公共管理、政治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很多学科的内容,还涉及到政府治理的很多方面,现有文献的研究视角单一,缺乏对绩效预算的全面把握。

(4)国外在绩效信息的应用以及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方面研究较深入,但受经济政治环境的影响,我国目前对国外的理论应用不足。

预算过程的各个阶段应用绩效信息驱动绩效程序、机制和方法,要着重解释“预算”的焦点在于依次循环的过程,简要描述预算准备、审查、执行与评估阶段的目标和任务,还要表明预算准备在预算过程中包含了最重要的公共决策程序与机制,所以绩效信息融入预算过程,关键在于前期的准备阶段的基础工作要到位。

主要参考文献

[1] Philip G Joyce. Using Performance Measures for Federal Budgeting:

Proposals and Prospects[J]. Public Budgeting & Finance,1993,13(4):3-17.

[2] Cheryle A Broom. Performance\Based Government Models:Building A

Track Record [J]. Public Budgeting & Finance,1995,15(4):3-17.

[3] 马国贤. 政府绩效管理[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1:34-35.

[4] Behn Robert.Why Measure Performance? Different Purposes Require

Different Measures[J].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3,63(5):586-604.

[5] Berman Evan and Xiaohu Wang.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US

Countries: Capacity for Reform[J].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 2000,

60(5):409-420.

[6] 陈穗红.以产出和成果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改革国际经验[C].财政形势

与政策研究文集,2003.

[7] 范柏乃,余有贤.澳大利亚的政府服务绩效评估及对我国的启示[J].行

政与法,2005(11):6-8.

[8] 财政部国际司. 意大利绩效预算改革对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启

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3(1):43

[9] 刘继东. 中国地方政府绩效预算进展评估[J].学理论,2009(31):11-14

[10] 王雍君.中国的预算改革:评述与展望[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

(1):38-46.

[11] 牛美丽. 中国地方绩效预算改革十年回顾:成就与挑战[J].武汉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85-91.

[12] 朱国炜,等. 政府绩效信息的获取、使用与公开制度研究[J].情报科

学,2005(4):621-625.

[13] 将会强.绩效信息:绩效预算与绩效评价的现实基础[J].中国财政,

2005(3):42-44.

[14] 吴建楠,章磊,孟凡蓉. 政府绩效信息失真的博弈分析[J]. 统计与决

策,2008(19):73-75.

[15] 盛明科,杨玉兰. 西方国家政府绩效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的法制保障

及其启示[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9-42.

篇(3)

关键词:绩效预算 英国模式 我国现状

1.文献综述

从1907年美国纽约城市研究局就提出“绩效预算”这一概念之后,世界各国对绩效预算的理论研究就从未停止,与各国的绩效预算的实践探索相辅相成,推动了预算管理模式的改革。

在欧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德国、法国、西班牙、瑞典等国家也逐渐开始绩效预算的实践探索。到80年代,由于经济衰退、财政拮据、公共管理危机等内在驱动力,新公共管理运动兴起,以绩效为导向的一系列财政预算管理进行了重大改革,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增强责任感、透明度和持续运营能力的有效途径。

2.英国绩效预算模式

2.1政策和管理框架

“公共服务协议”体系是英国绩效管理的政策性框架。在管理框架方面,参与绩效预算的主要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有:财政部、地方财政部门、议会。财政部是绩效预算执行过程中的主要领导力量,负责以绩效为重点的“公共服务协议”绩效框架的设计和制定;地方财政部门配合财政部进行本部门支出审查的过程中,提出本部门的公共服务协议;议会则发挥了重要的外部监督作用。

英国政府特别注重明确部门绩效责任人,政府所有部门向财政部报告绩效完成情况。为保证已经绩效框架成功实施,财政大臣、首相及各部的部长们都具有关键的领导责任,个人责任还包括国务秘书、常务秘书等等。

2.2绩效预算环节

2.2.1设立绩效目标。在英国,战略目标、绩效目标和具体的绩效指标在政府与各部门签订的公共服务协议中明确规定。各部门的战略目标由财政部与各部门协商决定,其他内容主要由各部门负责制定,财政部审查并提出改进建议。

2.2.2分配资源并执行绩效预算。在各政府部门获得预算资金的同时,明确规定部门用这些资源要实协议中规定的绩效结果。当政府完成对预算支出的分配并进行相应的划拨后,日常的财政资金管理由财政部负责。

2.2.3对预算绩效完成情况进行监督。财政部、内阁委员会定期对各部门和机构在完成绩效任务过程中存在风险进行定期检查和监控。

2.2.4提交绩效报告。政府部门每年两次向议会提交绩效报告,一是春季提交的部门年度报告,于一个财政年度结束后提交,要求说明部门绩效任务的最终完成情况;二是秋季提交的秋季绩效报告,于每年的12 月份提交,属于预算进程报告。

2.2.5进行绩效审计并公布信息。在英国每预算年度结束后,各部门根据各自预算执行情况提交部门绩效报告,并由隶属于议会的国家审计署进行绩效审计。审计结果向议会公共账目委员会报告,并反馈给政府部门,同时也对外公布。

2.2.6使用绩效信息。各部门的绩效信息为下一轮预算中,资金分配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英国在绩效结果与预算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对于绩效好的部门或地方政府,实行适当的奖励。一部分是财政利益奖励,另一部分是扩大地方自治权。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看出英国在绩效预算程序上不太复杂,评估技术要求较低,各部门自较大,因此可操作性较强。

我国绩效预算的现状

我国现在仍在实行传统的投入式的分项预算,即预算内的各项支出仅按照支出类型和目标进行分类,对资金使用进行控制,避免人事支出和其他分项支出之间的转移。这种预算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预算中缺乏绩效信息。投入预算目的在于控制支出和预算,避免行政部门滥用资金,对预算执行中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结果并不关心。政府各部门只需要对投入负责,不需要对财政资金使用所产生的结果承担受托责任。

第二,严格的分项预算不利于节约资金。现行的分项预算是按照一个个层层细化、互不交叉的项目编制的,预先都规定了这些项目和资金具体的用途,专款专用,不得在项目间进行转移。

第三,用基数法编制预算不科学。现行预算基本上是按照基数加增长的方法,即以上一年的支出为基数,适当考虑一定增长比例分配资金的方法。这种方法承认既成事实,不考虑影响支出的因素是否发生变化,发生的变化是否合理;受人为因素较多,往往不能考虑预算单位的人员状况、经费标准、事业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预算安排与实际的动态管理不能同步。因此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财政支出安排也缺乏合理性和有效性。

我们的改革方向可以比照英国的做法,使执行部门根据情况的变化及时将资源配置到最具战略优先需要的项目上,有利于提高政府公共资源的分配效率。当然这就需要我们尽快培养一批供政府个部门所用的绩效管理者以便编制合理的绩效计划,还要培养审查监督部门所用的审计人员以便核查各部门绩效报告的属实情况,真实的向外界和各部门反映信息。

但是,客观的讲英国的绩效预算模式也并不完善,只是在现阶段对我国最有借鉴价值。世界上绩效预算方面最先进的国家应该首推美国。我国在框架初步建立起来之后,可以借鉴美国绩效预算法制化的做法,使绩效的流程受到法律的约束和监管,并且可以效仿美国将绩效评价标准量化统一的先进评估技术,在每个预算年度结束后,不论是对项目,还是对部门的绩效成果都进行系统的考评。

参考文献:

[1]葛孚义.中外绩效预算的背景比较及西方绩效预算实践的中国启示[J].特区经济.2011.1.

篇(4)

摘要: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为最终目的一种绩效评价体系,并且结合预算编制对资金的分配、使用、决算进行全方位管理的过程。这种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资源配置、促进高校良好发展,更是适应我国宏观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本文首先介绍了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相关基础理论,探讨了预算绩效评价的具体方法和指标的筛选,并针对目前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 :预算; 绩效; 指标评价; 高校

一、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基础理论

(一)一致性理论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是以绩效为核心结合预算管理,将优化高校资源配置为最终目的的一种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首先要满足系统目标、评价指标和评价目的的一致性。首先,指标与目标的一致性能够保证绩效评价与系统目标相联系,即评价指标的内容能够反映评价体系的最终目标,对于实现目标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评价指标还必须能够全面的反映目标的各个方面,做到指标的具体化和详细化。其次,我们要做到指标与目的的一致性。评价指标作为系统中的考核因子,能够具体衡量系统中变量的变化情况。基于评价目的的变动,评价指标也必须随之变动,从而更好地衡量系统的要求和目的。最后,目的与目标的一致性要求我们做到系统目标和评价目的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来保证绩效评价工作能够达到预期效果。根据一致性原理,评价指标、系统目标和评价目的三者的一致性保证了系统中所有活动都由系统的目标而决定,并且评价的目的以系统目标为中心,评价指标具体反映系统目标从而实现高效预算评价的预期效果,实现高校资源优化配置。

(二)绩效评价原则

在绩效评价体系中,各高校根据预算管理目标执行相关活动后系统对各部门预算完成情况以及预算完成效果进行考核。在考核过程中,我们不但要注意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同时还要关注高校基于预算执行后部门的发展情况。我们既要避免一味的追求快速发展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也不能为了完成预算目标而大幅度减慢部门发展速度。因此,高校预算绩效评价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

财务绩效评级体系具有很强的引导作用,被评价部门和被评价者往往为了追求短期评价效果而忽视长远发展。为了避免盲目的追求短期评价效果,评级体系制定者需要从长远角度出发,优化评价体系发挥其导向作用,推动高校长期可持续发展。

2.可比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要求评价体系中的指标在设计中要具有动态可比性。在横向和纵向发展中具有动态可观性。在空间范围内,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期以及在同一时期不同预算主体之间都能进行衡量与评价,从而使体系具有全方位的评价效果。可操作性需要考虑系统客观条件以及预算管理的最终目标,便于绩效评价体系在操作过程中能够及时获取有效合理数据,同时能够便于工作人员进行准确的操作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

高校预算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可以分为主观方法和客观方法。主观方法以主观人为因素为衡量重点,根据长期经营确定指标结构和指标过程,而客观方法则是以具体数据为主,进行分析统计与比较得出客观结论。基于这两种方法的各自特点,我们在构建评价体系时要注意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发挥其优点避免其缺点从而做到客观有效的评价效果。

(一)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

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是以整体战略目标为出发点,将组织的最终目标分割为有内部逻辑联系的若干层次,从而将组织的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相结合,实现了稳定发展与快速发展的平衡状态。高校作为非盈利性组织与一般企业存在差异性,其产出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不能像单纯的商品一样可以找到简单的衡量标准。高校人才培养、科研成果以及学科发展等都对评价体系的构建增加了难度,平衡计分卡体系的多角度衡量恰好克服了这一困难。从宏观角度看,平衡计分卡评价体系是一个以组织战略目标为中心的网状体系,它克服了单纯以财务评价指标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缺点,从四个不同角度出发,包括了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成长以及财务指标来全面评价预算管理的完成情况,对于高校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很强的适用性。

(二)关键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关键指标评价体系相比于平衡计分卡体系强调了推动组织快速健康发展的绩效驱动因素,将网状的平铺绩效体系集中为立体有深度的评价体系。它将评价重点放在组织绩效的关键节点,其绩效指标一般具有五大特征:明确性、可度量性、可行性、现实性和实效性。其明确性特征强调了指标的独立性和重要性,并且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能够具体准确的对被评价组织做出合理评估和判断。这种方法将评价过程更加具体化和详尽化,能够在众多评价指标中抓住重点,实现高效合理的评价效果。

基于评价体系的多样性和高校组织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平衡计分卡体系与关键绩效指标体系相结合,从整体出发,由全面的网状结构具体到关键推动因素,在每个层次上抓住关键点,以客观数据和历史经验为依据清晰准确的作出绩效评价,更好的完成高校预算管理的目标。

三、高校预算评价指标的筛选

(一)教学绩效指标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其主要工作集中在教学阶段,学校有关教学工作的硬件以及软件设施与学生的配比情况应该是绩效评价的重点。从平衡计分卡的网状思维方式来考虑,我们可以选取与教学工作相关的投入与产出指标来衡量其工作效果。1、与投入相关指标: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比、学生人均设备费用以及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教师人数与学生人数比率能够反映每个学生占用教师资源的情况,从而反映学校对学生教育资源的投入情况。相似的学生人均设备费用也是反映了学生对于硬件设备的占用情况。2、与产出相关指标:毕业生合格率、教育事业收入年增长率。一般来说,教学质量越高的院校,其毕业生合格率也更高。同时,持续的教育事业年增长率也说明了其办学质量的提高。

(二)科研成果指标

科研绩效不但能够反映一所高校的师资力量和学生素质的水平,更能够反映其在科研领域的影响力与作用。因此,我们以科研成果为主要绩效评价依据来反映高校科研预算管理水平。其主要指标有:教师人均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年收益率。

(三)财务发展指标

衡量高校财务发展指标时,评价系统需要更加注重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基于长期稳定的财务目标管理,高校面对的主要问题在于如何利用有限的资金来保持组织的稳定发展,在保证收支平衡的同时找到突破点,实现资金的高效利用。基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要求,高校组织需要在财务预算管理的基础上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从预算完成情况、财务稳定情况和资金使用率这三方面来衡量高校的财务指标。具体来说,预算方面的指标有:收入预算完成情况和支出预算完成情况;财务稳定性的指标有:高校资产负债率;资金使用方面的指标有:经费自给率和自筹经费年增长率。

(四)资源配置指标

优化资源配置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目的,体现了国家对于资源利用的重视。高校组织需要在有限的资源占有情况下提高其使用效率,这也是资源有限理论的基本要求。由于无形资源的具体量化难道较大,我们在绩效评价体系中以有形资源配置指标为主,主要有:学生人均总资产值和房屋使用效率。

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的问题与解决方案

(一)建立相关法律和制度保障体系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是在公共财政体系下的评价机制,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能够加快预算管理体制的建设速度并且增强高校管理者的科学管理理念。健全的社会制度体系能够从国家的角度以法律的手段强化高校预算的管理工作和预算绩效评价的进程,从根本上加上预算绩效评价的发展速度,促使资源合理优化配置。

(二)建立全方位预算绩效评价体系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体系要做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全面结合的管理监督机制。事前要做到对预算的合理编制、决策和掌握,与评价体系目标最接近的预算制定。事中要求对预算的执行和调整能够做出及时的回应。事后部分作为决算审查阶段要求管理者提供及时的信息支持和必要的操作平台。在这三个阶段,绩效评价将贯穿整个支出收入预算周期,在预算编制、执行、决算三个环节有机结合发挥重要作用,使预算管理达到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三)建立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委员会

我国目前大部分预算绩效评价管理都是由高校人员兼任,而相比于西方国家的独立任命,这种组织管理体系缺乏专业性,因此高校应该建立单独的预算绩效评价委员会。在专制人员的管理下,委员会有权力进行预算的合理编制和执行,并且在绩效评价时避免了兼职人员自身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加客观地完成绩效评价,同时专职人员有更多的精力做好相关工作,从而推进高校预算绩效评价工作的有效执行。

参考文献:

[1]张克友. 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的应用分析[J]. 企业经济,2007,10:178-180.

[2]王宏鑫.高校预算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2,06:20-26.

篇(5)

(1)虽然我国县级预算绩效评价主体已经从部门逐步扩展到了财政,但是社会评价不足,社会性公众,人大机关和代表参与预算绩效评价的力度严重不足,影响了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的效果。(2)财政预算绩效评价考评范围过于狭窄。我国县级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主要针对部分项目支出,缺乏对财政资金的整体效能的评价,绩效评价的覆盖面比较狭窄。拒不完全统计,县级部门开展绩效评价的资金仅占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二十。绩效评价的资金规模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过小,无法准确反映地方政府、部门或单位资金使用的整体绩效。(3)财政预算绩效评价部分指标缺乏严密的数据分析,绩效评价方法相对单一。县级政府的目标是多元化的,财政支出产生的社会效益很难量化,用单一的绩效指标很难准确的评价。目前我国县级财政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置中对资金使用效益的评价过少。县级财政绩效评价方法主要应用绩效目标与实施效果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相对单一。(4)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约束力不强,评价结果的应用难以落实。首先,由于财政预算支出目标多元化,而预算绩效指标的设置的体系和方法繁杂,并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不同的计算方法,会得出不同的评价结果,容易易受人为因素影响,所以预算绩效的评价结果缺乏权威性和公信力,因此不能完全起到规范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作用。其次,由于缺乏相关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制度约束,很难进行责任追究。绩效评价工作涉及部门、单位甚至个人利益,在实施绩效评价时,由于对各环节责任人基本没有直接约束,常常导致绩效评价结果都是优秀,绩效评价流于形式。此外,绩效评价多为民生项目,而民生项目的绩效目标大多是既定的,即使通过评价发现绩效不好,也难于影响到预算安排。

二、完善县级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路及建议

(一)加强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绩效目标管理是开展绩效评价的依据,是预算绩效管理整个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当前很多地方开展的预算绩效管理,基本上都局限于绩效评价,而缺少事前的目标约束,导致管理效果不够明显,为此必须把绩效目标管理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在财政管理过程中预算单位在申报支出预算时,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门职能等因素,细化预算编制内容,科学合理的测算资金需求,并提出具体的、有据可循的绩效目标。做为财政部门要强化对绩效目标的认真审核,重点审核绩效目标与部门职能的相关性、目标设置的科学性、所需资金的合理性及安排资金的重要依据,设置县级财政资金拨款限额标准,可将县级财政资金拨款100万元以上的投资发展项目全部实行绩效目标管理,从源头上提高财政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二)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的跟踪管理。组织专业科室,聘请相关专业人员,组成财政项目支出绩效目标实施督促专班,对已立项纳入财政年度预算的财政项目支出跟踪督办,看是否按预算绩效目标设定的时间、数量、质量、效益目标实施的,及时督办,按绩效目标完成;对无法实施或不能按要求完成的支出项目,要及时提出调整项目预算的报告,报人大审批后,预以调整预算,使预算执行得到进一步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果更加明显,使有限资金发挥更大效益。

(三)加强预算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预算绩效管理的核心。预算管理在执行过程中,要及时准确掌握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完善绩效目标的跟踪问效机制,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建立绩效运行跟踪监控机制,定期采集绩效运行信息并汇总分析,对绩效目标运行情况进行跟踪管理和督促检查,一旦发生与绩效目标出现偏差时,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纠正,问题严重的应暂缓和停止项目的执行。县级财政部门要选择部门资金规模大和社会关注度高的发展类、民生类项目,聘请中介机构进行评价,并逐步提高纳入评价范围的资金量占财政支出资金的比重。要认真组织开展财政支出绩效综合评价,对重点支出保障、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和财政管理水平等系列财政活动进行评价,并建立奖惩机制,促进部门或项目实施主体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更好的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四)加强评价结果的应用。评估结果的应用是绩效评价的落脚点和生命线,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关健所在。县级政府、财政部门应力求绩效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同时,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结果要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提高。将财政预算绩效评价结果与财政预算资金安排相结合,优化财政资金分配。要进一步建立绩效报告制度,及时将绩效评价结果报送同级政府,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同时建立绩效评价反馈机制,对评价中反映的问题,及时反馈被评单位或部门,作为改进预算管理的重要依据,把评价结果作为下年度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从而进一步形成“用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长效机制,强化财政资金使用主体的责任意识,进而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结语

篇(6)

高校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财务管理,而该部分的核心则是预算管理,其管理水平与学校的财务状况密切相关,同时也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及协调发展能力。文章介绍了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分析了其主要内容及作用,并且探讨了具体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

财务预算;高校;绩效管理;作用;策略

一、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工作内容及作用

(一)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的概念

高校在编制、审批、实施与调整财务预算的过程中,将绩效作为工作目标,在绩效和预算间建立联系,使二者互相匹配,从而真正发挥预算管理的资源配置与目标控制作用。

(二)主要工作内容

在编制财务预算时进行摸底调查,了解人员结构和编制、院系分类与学生数量、资源配备、科室设置等基础资料,并进行核实,以便细化编制的收支预算。对各项可能的收入进行合理测算,除了要评估高校的可控制财力,还需在预算中加入不可控收入,如横向科研收入、院系创收等。执行财务预算时,监控支出的整个过程,特别是采购图书资料、购置大宗设备、实验室经费、基本建设经费等内容。进行绩效考核时,需要保证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合理性与科学性,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根据不同的行政管理单位和教学单位,设立经济指标(包括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事业费等)和社会效益指标(包括校友捐赠率、师生比等)。最后,还要正确应用绩效考评结果,将其与往年预算建立联系,同时还要和高校资金支持重点、经费投入方向、发展规划等建立联系,有效跟踪预算资金,合理使用高校资源。

(三)在高校中发挥的作用

除了拥有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外,高校的资源利用效率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地位和社会影响力,其有助于高校维持竞争优势,并且集中体现了预算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预算数量化表达了高校预定的目标、行动方案与策略,若按计划实施就可以获得预期效果。在预算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合理安排资源,明确预算指标后就要给出相应的资源配置要求,为有效开展预算管理工作,高校需要根据预算要求进行资源配置,因此预算管理的一个作用就是优化资源配置。另外,预算绩效管理相当于高校的控制系统,各环节、各部门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只有制定科学的评估指标体系,有效沟通预算绩效,才能有效进行后续的绩效管理,获得反馈信息后再加以调整,通过不断循环促进员工与组织绩效提高。进入市场的高校是一个独立的市场主体,因此在运营过程中同样要面对种种风险,而财务风险对其影响最大。财务预算和绩效管理的目的就是对学校的财务发展潜力进行有效考核与评价,了解其承受风险与负债的能力,在最大程度上减少财务风险损失。

二、高校财务预算与绩效管理工作的优化策略

(一)认真编制前期预算绩效

高校财务部门需要对各部门的经费预算进行编制,从而有针对性的安排财务计划。目前我国财务管理的基本形式就是部门预算,预算依托于部门,并且其基本单元就是部门。对于高校而言,部门预算管理就是下属的院系与其附属单位负责编制本部门的经费支出与收入,制定预算建议方案,提交给预算管理办公室,待通过审核后向预算管理委员会上报,并汇总所有信息,编制高校的整体预算。预算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部门经费年度预算的编制。各部门要结合学校的可调度资金、事业计划、稳定经费预算指标等内容科学安排经费预算。部门预算方法强调根据支出项目与部门分配预算支出,方便管理支出,能够将各项支出的实际用途与部门职能明确反映出来,满足了透明、公开、细化预算的要求。各部门的责任预算表达了其经济活动蓝图,是未来一年或某段时期的奋斗目标,其实际执行情况决定了最终是否能达到目标。为完成预算目标,在高校管理预算时,还要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以预算为目标,全身心投入工作之中。激励措施除了包括精神激励外,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激励,同时涉及近期与远期激励,满足教职工在某方面的需求,增强其内在动力,推动绩效考核的顺利实施。

(二)严格控制中期预算绩效

首先要建立信息库,将大量庞杂信息加入财务预算绩效管理数据库中,方便评估者与被评估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需要的、准确的信息,有助于评估者合理控制被评估者的绩效,充分发挥绩效管理的作用。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求信息适用、准确、及时,作为高校预算绩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信息在各个管理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其次要制定、完善和落实相关的规章制度。利用硬性规定来保证预算的有效性与严肃性,执行预算时通常情况下不允许调整,除非国家颁布的政策中涉及重大改变内容,或者学校事业计划出现较大变化,使学校预算情况发生了较大改变,才能在向上级部门报告并得到批准后再加以调整。高校调整预算的过程必须遵循预算审批流程,完全参照流程进行办理。管理支出预算时,更要落实刚性化管理,合理设定预算支出限额,约束财务资源总量,进而约束高校的运行,在执行预算时可以拒绝任何支出机构提出的高于预算限额的请求。另外在执行预算时,还要严格审批与监督,保障开支的完整性、准确性、合法性,确定其在支出范围内再报销。

(三)科学考核后期预算绩效

预算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评价经费支出造成的影响与效果,根据考核结果对预算支出进行分析和评价,有助于高校领导有意识地管理支出,对预算支出结构进行优化,促使预算支出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首先要建立考核指标体系,制定绩效目标后,才能正确编制预算,而该环节目前并未受到高校重视。绩效指标是绩效目标与预算之间联系的纽带,预算根据绩效指标评估能否实现绩效目标,而绩效目标则根据绩效指标反馈预算方案执行结果。其次高校要选择适合的考核方法,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是综合评价方法,即按照整体性原则,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评价单项指标后,总结、归纳其结果,用一个指标表示总体特征,从而全面判断经济现象的状态,优化高校的财务预算工作。

(四)及时反馈财务预算绩效

作为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绩效管理除了向高校职工提出了明确的赏罚措施,而且发出了改进财务预算工作与提高业绩的信号。大部分管理者人为,考核财务预算绩效后,就相当于完成了绩效管理的全部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没有及时反馈绩效考核结果,那么考核就仅仅是流于形式,并未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同时还浪费了高校的物力与人力,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毫无改进。高校要向每一位教师、职工以及有关的预算支出机构反馈考核结果,使教职工认识到自身职责和考核结果的联系,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积极进取。而高校通过该措施可以扬长避短,使办学水平提升,预算支出机构也会具备更高的管理水平。所以在绩效管理工作中,必须重视结果反馈环节的作用,一旦发现绩效低下等问题,应尽快分析并寻找原因,向有关人员及部门反馈,从而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综上所述,高校在改革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绩效管理。高校需要在部门预算的基础上,确定管理目标,科学开展预算管理工作。除要加强全过程的预算控制,还要及时评价财务决预结算的策略与结果,完善评价体系。与此同同时,校领导需要对预算管理工作给予足够重视,积极参与其中,有机结合教职工管理与专业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作者:喻绍鸥 单位:宜春学院

参考文献:

[1]曾岳艳,王辉,单轶鸥.高校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在财务工作中的应用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1,(4):112-113.

篇(7)

关键词:政府工作 绩效预算 执行控制 改革研究

一、前言

绩效预算改革是政府部门必须经历的重要举措,面对当今经济形势如此严峻,花出去的每一笔资金都要用到刀刃上,不仅不能浪费还要将经济成果发挥到最大化,用有限的资金办成比预期更加辉煌的大事。同样,面对民间的融资也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措施,能够募集更多的闲散的资金,将分散的力量聚集起来,为满足需求资金更多的项目稳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政府绩效执行控制现状

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于受到经济形势每况愈下的直接影响,国外很多经济学家就相继推出提供经济效益,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的观点,进而掀起了一阵猛烈的政府绩效预算改革运动。随即这阵强风也在推动中国经济的变迁,但是,受到经济体制和基本国情的影响,政府绩效预算在我们现行过程中仍存在些许问题。

(一)起步较晚未成熟

由于我国绩效预算改革之路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大多数情况下还只是照搬书本,面对西方国家在政府支出绩效评价中总结出的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原则。我国政府很多时候也都是束手无策,不知该从何抓起,从哪里体现经济性,更不会有效度量。由此,问题就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最终导致不可控制的局面。

(二)模型单一不周全

政府的绩效预算在西方国家已经比较成熟,并且,在多次实践中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效果。而我国还没有大胆实践 ,有关方面成熟的案例也就很少,这样一来,连总结经验教训的机会也就很少,没有前人的经验教训,后人难免会不知所措。没有成功的案例作为模型的范本,在实践中也就难免束手束脚,不敢尝试不敢创新。当前我国政府对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方法主要通过预算部门试点的方法为主,民众很难参与到其中,而且采用单一的评价方法,评价主要集中于预算部门内部与预算部门之间。不具备完善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与法律规范体系,对于评价结果只当做项目结果归档,完全忽视存在的问题。因此,难以约束预算项目负责人,不仅使评价结果失去约束性,而且难以有效的开展评价工作。

三、政府绩效执行改革对策

起步晚不要紧,只要拥有敢打敢干的勇气,运用科学的算法,周密的计算,统筹兼顾各个方面,任何新鲜的事物都不会那么可怕。只有顺应经济形势的发展顾全大局,小成本也会有大收益。

(一)大胆创新谋发展

创新是政府绩效预算执行过程中最应采取的手段,既然西方都已经有成熟的案例,那么绩效预算就是条可行的路,这条路该怎么走,就看我们自己了。没有人希望自己辛辛苦苦挣点钱最后打水漂,所以,我们首先要用知识武装自己大脑,一切从实际出发,用精准的数字说话,这样,就算是三座大山,齐心协力翻过去也不是难事。效率是做任何事情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质量指标,更何况政府部门在做财政工作时,面临的是各个惠及民生的项目,这不仅关系到经济建设,更牵扯到国泰民安的大事。只要是充分为人民考虑,一切从实际出发,能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联系到一起,绩效预算执行控制也就很好的运行下去。在创新过程中要加强专家的参与力度,绩效预算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财政部门或部门内工作人员都难以胜任,可以通过专家讨论评论方法,专家团主要是由部门评价人员以及大学教授、社会科研人员等,通过部门内部与外部的专家结合成评价团队,才能达到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利用专家团队进行评价可以避免自身评价存在的弊端,达到客观的效果,同时取得了绩效评价效果可以获取民众的信任与好评。大学以及科研单位参加到绩效预算当中,可以让他们发挥自身的优势,细化各自的特点,将专家分组,促进财政管理更加科学合理,使得预算配置更加有效。

(二)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

绩效预算需要依靠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预算绩效进行准确的测量与评估,那么我国的绩效指标评价体系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及时有效的掌握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从而提高预算的管理效率,确保提升绩效预算的透明度。我国的政府财政体系不但自身结构复杂,而且受到众多因素影响,所以需要长时间的研究与探索才能建立评价体系。从众多国家政府建立指标评价体系来看,都是一个复杂的难题,尽管一些发达国家早已开展绩效预算改革,但还是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还未出现一套能偶适用所有国家的评价体系。所以我国在建立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过程中,切勿套用其他国家的研究成果,要以自身情况为主,不断汲取经验,建立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我国国情的绩效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政府绩效预算首先看中的是成本,其次是效益,也就是说在可以接受的成本范围内再考虑可以收到多少效益。为了统揽大局。对于每一个审批资金的项目都是层层把关,因为每一个项目都会牵扯很多的劳苦百姓,这里面汇集了他们很多的血汗钱,因此,当面对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更不能随意行事,需要多方调查研究,提早做好绩效预算,这就可以为日后收到效益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