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审计助理论文

审计助理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6 18:41:5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审计助理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审计助理论文

篇(1)

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为例,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实践教学课程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14门,共计874个课时,在整个必修课1845课时中占47.37%。从这样的实践教学安排来看,整个体系“大而全”,贯穿了会计专业的整个教学过程,涵盖了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体现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对于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要求来说,还缺乏深度,实验效果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实验内容相对简单

我们的会计实验相对比较简单,对会计分析、预测、决策等涉及较少,缺乏锻炼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分析复杂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的内容,缺乏深度,无法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也只把实践教学看成是完成一次大作业,感觉在实验室中进行的教学实践和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教学基本没有区别,学习主动性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还存在迟到、早退、缺勤、抄袭的现象,尤其是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一般都是由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而学生把实习时间大多花在联系工作单位、参加面试上,根本无心实习,所要求的实习报告也是想办法编出来的。而毕业论文也大多是照抄网上的论文,或东拼西凑,这就使得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这两种重要的实践课程流于形式。

1.2实践教学与实际有脱节

现有的实践教学模式往往被设计成“个人全能项目”,发给学生一套练习题,以及凭证、账簿,让学生一个人包揽全部业务,自己操作整个过程,学生自己既是出纳、又是会计;既管记账、又管复核;既是会计员、又是会计主管。这样一来,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对各自岗位的工作流程、任务职能等并不十分清楚,无法形成鲜明的岗位意识。另外,一些在实际工作中发生较多的业务,比如说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在实践教学中往往都是在实训教材中以文字性材料来说明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内容和结果,实验也只是要求学生根据事先填好的结算凭证进行账务处理和填制某些税种的纳税申报表,学生根本不知道银行结算和纳税申报业务的实际发生过程,这使得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知道怎样与银行和税务部门打交道,缺乏进行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的能力。

1.3部分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有些教师自己未从事过实际财务工作,也少有机会到企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岗位进行实践锻炼,造成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有时仅按自己的理解或想象来指导实习,造成与会计制度、会计规范或实际会计工作的冲突,从而使实践教学的质量没有根本保证。

2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增强实践,强化应用,体现特色,突出创新,搭建多维度、多层次的实践教学环节,如下图所示:

2.1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三大平台

2.1.1实验教学平台实验地点主要是校内的会计模拟实验室,包括基础实验、专业实验、创新创业实验,基础实验是学生在学习完会计专业的基础课程后开设的,包括计算技术、点钞技术、会计书法、基础会计模拟实训、财务会计模拟实训、成本会计模拟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一、大二,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基本业务内容、会计处理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和应用能力;专业及岗位实验是在学生学习完专业课程后开设的,包括税收实务模拟实训、财务管理岗位实训、会计核算岗位实训、企业管理模拟实训、审计实务模拟实训、ERP实训等,一般安排在大三,使学生掌握会计专业的系统的、综合的技能,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会计职业判断能力。创新创业实验,一般是开展创新创业大赛或创建模拟公司,安排在大四上学期,使学生熟悉创业真实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增强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在实验教学平台中,在现有的高职高专实验的基础上,要注意尽量创造真实的经济环境,培养学生办理银行结算、进行纳税申报的能力,可以考虑将学生分成若干大组,每个大组包括企业小组、银行小组、税务小组,每个小组中,“一人一岗,各司其职”,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不同小组之间有业务往来,不同大组之间也发生业务往来,比如说不同大组的企业之间有采购、销售等日常业务,同时与其他小组之间还会发生银行结算和税务处理业务等。

2.1.2实习教学平台大学四年每年安排一次会计实习,第一次是认知实习,让学生去校外实训基地参观、了解,对企事业单位所处的环境和实际工作情况有一个感性认识,一般安排在大一;第二次、第三次是岗位实习,在部分专业课程结束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或其它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熟悉各岗位的职责分工和具体工作内容,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会计业务处理流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大二、大三各安排一次。第四次是毕业实习,安排学生到企事业单位的实际会计工作岗位上去,一般时间安排在大四下学期。要加强实习平台的建设,首先要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但长期以来,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企事业单位对与高校建立会计实习基地的意愿很淡薄,会计专业的学生实习一直以来就是一个难题。作为高校来说,一方面要与各类企事业单位多多沟通联系,实行校企共建,互惠互利,实现实践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使用;另一方面,以投资、担保、管理、财务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师事务所等一大批中介机构为突破点,加强会计中介机构实训基地的建设。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一大批会计中介机构已经开始壮大起来,他们把会计工作当做是一种对外提供的技术服务,不再排斥实习学生的参与,而且在业务旺季对于实习生助理有很大的需求。这样,学生可以亲身参与到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担保、咨询、审计、评估等项目,在实践中加深对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1.3实践教学平台主要包括社会调查、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社会调查一般安排在大三的假期进行,可以针对会计教学或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定出要调查的内容,采取问卷调查、抽样调查、网上调查和实地调查等多种形式,了解企事业单位生产经营、会计机构设置、会计制度建设等情况,了解会计工作的组织、会计人员素质、会计核算、会计管理等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为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供写作素材。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都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双重性质,学年论文是学生对一学年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毕业论文学生对大学四年所学专业知识在各类实习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理论总结,一般安排在大四下学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来说,要强调从实践中选题,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于那些通篇理论论述,缺乏实践内容支持的论文,可以考虑要求重新选题和定位。

2.2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的质量,现在的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在企事业单位工作过,缺乏实际会计工作经验。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与校外实习基地、企事业单位、会计中介机构的联系和交流机制,鼓励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定期到这些单位挂职,从事具体的财务工作,积累会计实践经验,提高实务处理能力,更好地满足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也可以多组织会计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参观学习,交流教学经验,多参加教育界和会计职业界组织的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提供相互学习的平台。建立校外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等财务专家以及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档案,保持经常性的交流,促进产学研结合,还可以定期将这些专家学者请进校园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甚至直接授课。同时支持会计专业教师参加职业资格和专业技术资格的考试,并要求取得资格证书,达到会计教育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

2.3建立实训技能和质量评价体系

完善和规范实践教学评价,建立实训质量和技能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对学生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另一部分是教师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要制定评价体系的详细考核指标和考核方式,对学生的考评可以采取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手工模拟、上机模拟等多样化的形式;对教学质量可以建立学校、教务处、系部、学生和校外财务专家五级监控和评价体系,采取学校抽查、系部检查、教师自评、校外专家评学、学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尤其对实验实习过程进行严格监控,分阶段进行考核,从而对整个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科学的评价。

3结束语

篇(2)

刘友夫,男,1954年出生,湖南长沙人,硕士研究生,教授级高级会计师,硕士生导师。1981年至今在电力系统工作,历任湖南省电力工业局计划处科长,耒阳电厂副厂长,湖南省电力局(公司)财务处处长、副总会计师,电力工业部经济调节司司长助理,现任湖南省电力公司总会计师。

获奖理由

作为湖南省电力公司的财务当家人,刘友夫同志连年完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的经营任务。近年来通过内部资金运作,使得公司每年的资金运作效益都在1亿元左右。他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资产经营责任制办法,被国家电网公司列入同业对标最佳实践库。在他的带领之下,湖南省电力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得到了全面提升。

刘友夫同志经过四次大学以上系统的教育和平时的培训学习,具有较高的政治、经济理论水平和企业管理理论水平,熟悉国家、电力行业的法规和政策。

从军队(1971年1月-1976年3月,7087部队文书)到教育战线(1976年3月-1978年7月,宁乡县印石学校、官山中学校长),从教育系统到电力系统,从基层厂长(1990年3月-1993年1月,湖南耒阳火电厂副厂长)到电力工业部(1996年9月-1997年10月,电力部经调司挂职司长助理),从计划工作(1981年9月-1990年2月,湖南省电力局计划处科长)到财务工作(1993年2月-1996年8月,湖南省电力局/公司财务处长、副总会计师),刘友夫工作经历丰富,并且能够很好地将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创新财务管理之路。他熟悉经济工作和企业管理,宏观知识和宏观决策能力强,熟悉电力市场运作,熟悉电力企业的调度、生产、基建、和电力企业的管理,精通财务管理,特别是资本运作、电价、预算、成本控制和经济责任制等,且思维超前、开拓进取、勤政廉政、为人正直、作风正派。

1990年,刘友夫到湖南当时最大的火电厂耒阳电厂任职副厂长,和班子的同志一道彻底改变了该厂的落后局面,成为当时湖南系统的先进企业。

刘友夫同志1997年11月出任湖南省电力局(公司)总会计师至今,成绩显著。在他的带领之下,湖南省电力公司连年完成了国家电网公司的资产经营任务。电价管理有特色,在全国率先推出综合电价模式,为了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推行了峰谷分时电价、丰枯季节性电价等措施。

在湖南省电力公司资金运作在用户欠费30亿元的情况下,刘友夫领导财务部保证了基建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并通过内部资金运作,近年每年的资金运作效益都在1亿元左右。

在刘友夫的推动下,湖南省电力公司进行了成功的资本运作,组建了上市公司华银电力,参股福建兴业银行,五年内取得了增值100%的高回报,同时,成功地完成了对一些地方电力公司的上划和股份制的改造工作。

刘友夫不断创新和完善资产经营责任制,该办法被国家电网公司列入同业对标最佳实践库,不断创新和完善全面预算管理和财务信息现代化手段,全面提升了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营效率。

刘友夫大力倡导依法经营,在他的管理之下,湖南省电力公司系统近10年来没有出现任何重大违纪违法行为。2003年的全国大审计,公司取得了只补交800万元税款的好成绩,受到了审计署特派办的高度评价。

刘友夫大力培育湖南电力的财务文化和财务人才,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湖南电力的财务在本系统具有一定的品牌影响,近年向全国输送了7位副局级的财务管理人才,公司连年被评为国家电网公司的先进单位。

篇(3)

[论文摘要]:审计学作为一门综舍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定位较难。本文结合高职教学实践提出审计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实用能力为本位进行相关专业课程的有效衔接,提出了案例分析法、业务循环实际演练法等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

审计学是一门重要的会计学专业课,在会计专业课程设置时应结合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将其作为一门专业技能课程进行安排和要求。

一、审计学课程的鲜明特点

(一)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深度和广度要求较高

审计课程的设置要求必须在学生开设完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等会计专业课后开设,要求学生在具有熟练的会计实务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掌握适当的管理技术和方法,对会计核算和分析方法能够准确运用并灵活理解。这样的要求在高职教育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目标下并不容易达到,因为其它专业主干课的教学主要立足点在实践操作技能的掌握上,这就使得理论教学在广度和深度方面相对比较薄弱,往往造成学生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是机械的记住了对某种业务如何处理,但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处理,以及不如此处理可能会怎样。而审计学的要求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不仅需要学生在给出一个问号的情况下知道如何去做,更重要的是要求在给出结果的情况下能够发现其中的错误,学生由于理论知识不扎实所以很难跳出会计的角色反过来运用会计知识进行审计发现。

(二)实践教学环节难于真正开展

实践教学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各行各业的真实情况,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运用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学生通过参与案例讨论和撰写分析报告,使其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审计课程从本质上说属于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学科,但在教学中却恰恰难于真正开展教学实践,主要原因在于难以收集全面的实践材料。审计实践主要是建立在已存在、可获取的会计资料和会计信息的基础之上的,而且审计活动不能单靠某一局部的会计资料进行。只有通过全面的相互联系的资料,才能培养学生运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发现问题的能力。而目前现有的审计教材中的实践内容的形式基本上都是将会计处理中某处错误结果单独列示出来作为资料,然后要求学生判断其中是否存在错误,这样的实践材料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只能提供改错之用,并不能真正达到提高实践能力的目的。而审计实践要培养学生的主要是在不知错误在何处,或在被审计单位蓄意采取各种手段掩盖错误或舞弊的情况下,通过各种审计方法查找出错误及舞弊。

二、审计学课程建设中的几个重点环节

审计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高等职业院校财会专业课程设置中往往处于鸡肋状态。基于该课程的以上特点,课程设置时在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的选择、教学手段等方面要综合考虑,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

(一)教学内容设计的基本原则

1.就业导向。在审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应充分结合高职教育目标和就业定位进行设计。财会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会从事出纳、会计或审计助理等岗位的工作,因此对学科中使用层面较高,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可以进行大幅度的删减,着重介绍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教学中重点抓住审计证据和审计方法、内部控制等部分内容。

2.实用能力本位。大力培养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实际案例出发,从学生未来工作中可能面临到的最实际、最常见的问题出发,从与会计专业知识最接近,结合最紧密出发,大量引人案例及练习进行实践训练,实践课占总课时的比重应在40%以上。在实现理论教学要求的基础上,在理论部分介绍中也应适当调整加大案例和练习的成分,如审计职能、审计方法、审计证据、内部控制制度等部分,都可以加人实际案例、设计案例以便于讲授和学生理解。

3.有效衔接。审计学作为一门会计专业相关学科综合性强,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等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分析能力,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对具体的财税问题、财经法纪间题、经济效益问题进行分析。在教学中应注意突出审计学知识点与相关学科特别是财务会计的衔接,从而达到增进本门课程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内容的确定和教材的选择

审计课程主要包括审计理论和审计实务两部分,理论部分包括审计基本概念、审计组织及人员、审计证据、审计程序、审计方法、审计风险及重要性、内部控制制度。在教学中重点抓住审计证据和审计方法、内部控制部分,应该根据各班学生具体接受情况适当调整或删减审计风险部分。实务部分应作为教学重点,重点应以业务循环为主线进行介绍。

教材的使用上应采取基本教材、专业配套辅助教材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扩充性材料相结合的形式。以基本教材为基础和主体.教材的选择应采用高职教育专用教材。配套教材可以选择习题及实训手册,重点应放在实训资料和案例的提供和介绍上。另外可以针对自主性强、基础较好并有兴趣的学生介绍课外参考资料,以补充课上授课内容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手段—努力实现实践教学的真正开展

案例教学法没有固定的模式,但要真正发挥作用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一些基本的教学环节必须组织好。

1.教师方面。要想学生得到一滴水,老师应是长流水。要想上好实践课,首先教师要精选案例、精心备课,要及时掌握最新的财经法律法规的动态和经济生活中的真实案例。

2教学手段上。由于案例的提供资料较多,所以应事先印制好实训手册,提前把资料提供该学生,方便其熟悉相关知识和查阅资料。另外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更大量的信息资料得以利用和推介,能够极大地丰富教学信息的收集和传递量,对教学效果的提高作用不容忽视,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率。

篇(4)

关键词 政府预算 课程改革 课程内容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50

"Government Budget" Curriculum Reform

――Tak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Financial Professional as an example

ZENG Xianying

(Financial Department,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815)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ake Nanjing Audit University financial professional for example, combined with my experience in the "government budget" course teaching of "government budget" to explore in terms of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reform mode.

Key words government budget; curriculum reform; course content; teaching mode

随着我国预算制度的进一步改革,“政府预算”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以南京审计学院财政专业为例,结合笔者的教学授课经验对政府预算课程的改革进行如下探讨。

1 课程内容改革

目前南京审计学院财政专业“政府预算”课程的内容框架基本上是围绕政府预算及其管理的基本理论―政府预算的编制―政府预算的执行―政府决算―政府预算的绩效评价与监督展开的。而在现行政府预算制度体系下,其核心内容是围绕政府预算收支分类展开的。因此,要想掌握“政府预算”课程的核心内容,必须熟练掌握政府预算收支的类别。我国从2007年至今不断进行政府收支分类的改革和调整,目前,基本形成了完善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政府收入是国际通用的税收与非税收入的分类方法,政府支出运用了“功能分类”和“经济分类”两种方法,而且结合我国国情和财政制度,收支分类均采用统计学上的类、款、项、目等的层级分类方法,其中,政府收入分类设计了类、款、项、目4个层级,政府支出功能分类设计了类、款、项3个层级,政府支出经济分类设计了类、款2个层级。如果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不能熟练掌握,将影响后续课程预算会计课程的学习。预算会计一直是南审财政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针对大三学生开设,54课时,其先修课程是政府预算。通过多次的对学生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如果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放在一门课程中学习,将有利于学生很好地掌握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科目并能很好地进行会计核算。

因为,预算会计是对政府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会计核算,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两部分分开开设,在预算会计制度没作改革前是适应的,但随着预算制度与预算会计制度的大变革,其不适应性逐步突显。尤其是近几年,由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大调整,使预算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设置相对应的原则要求在教学中让“政府预算”和“预算会计”两部分课程内容愈发难以分离。目前南审财政专业将政府预算放在前一个学期学习,而将预算会计放在后一个学期学习,中间隔2 个月的暑假,待学生学习预算会计核算时,由于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忘掉不少,再利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作预算会计总账下的明细科目账务处理,就明显感觉吃力。

例如,某公办高校如果按照预算中的财政补助收入发放职工基本工资,其会计核算应计入的科目为:

“事业支出―财政补助支出―基本支出―教育―普通教育―人员经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或“事业支出―基本支出―财政补助支出―教育―普通教育―人员经费支出―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

从上例可以看出,现行事业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是预算会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中,事业支出总账科目下,除了按“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财政补助支出”、“非财政专项资金支出”和“其他资金支出”进行明细核算外,还应当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并且,在“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明细科目下还要求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经济分类”的类、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上例中运用到的“支出功能分类”科目是“教育―普通教育”;“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是“工资福利支出―基本工资”。如果政府预算课程学习中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内容,那么到预算会计课程学习时,就无法做出上例中经济业务活动的会计核算。

如果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两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适当扩大课时,这样,学生学习时,政府预算收支分类科目不仅能牢固掌握,预算会计的帐务处理、会计分录的编制、预算会计报表的填列都将轻松得多。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熟练掌握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及其会计核算应用之后,会进一步运用所学政府预算的基本理论联系我国目前政府预算管理和预算会计核算的现状,发现目前我国政府预算和预算会计领域存在的问题,启发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兴趣,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能力、实践运用能力,并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因此,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分设,对学生学习而言,其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被打折扣,学生在学习预算会计课程时,对我国预算会计存在的问题和以后改革发展的方向不能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效果往往被打折扣,合并为“政府预算与会计”一门课程后,政府预算的宏观性与预算会计的微观性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生学习的思路一下给打开了,对现行会计核算方法的确认背景及其适用性、合理性等都能有一个较好的认识,学习效果会大大提高。为此,南审财政专业在课程建设中,整合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两门课程的内容,并决定从2013级起修定人才培养计划,将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合在一起为“政府预算与会计”课程,并作为专业主干课程,4学分,72课时。

2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经过多年教学改革,目前南审“政府预算”的教学模式形成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也不断引入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现代教学方法。实验教学通过实验室模拟操作部门预算的编审流程等,使学生对政府预算管理的流程有了仿真的感受,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虽然南审财政专业“政府预算”教学模式改革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一些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提高学生专业素养、理论应用能力;重视给予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重视实习、实践课程的创新等。

2.1 现代课堂教学方式的运用

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效果。现代教学方式已不满足于老师的满堂灌,而是要求师生互动,要求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我们要不断改革我们的教学方式。在香港,很多人文、社科、财经类大学课程老师采用“老师直接讲授与学生做报告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如果是研究生授课,学生做报告的比例会更高、师生探讨问题的深度更深。这种授课方式对老师的要求较高,老师必须熟知课程领域所涵盖的内容,学生课下做报告所可能阅读的书籍、论文及其它材料,老师必须基本清楚,老师对本学科所涉及的前沿必须有敏感性和认知。当然,要做到这些,老师必须有浓厚的专业背景或一定阶段的经验积累;老师还必须在报告选题方面、学生阅读材料范围确定方面在课前投入一定的精力。关于报告的选题,可以由老师直接指定,也可由老师划定一个大范围,由学生自己确定,再由老师修定;在学生选择阅读材料时,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图书馆等途径选择列出,再交于老师把关,如果老师觉得学生所选阅读材料不合理,老师会进行相应的删减或增列。这样,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报告进行师生互动,探讨的时候,老师才能很好地掌控课堂,如果巧遇比较激辩的问题和学生,老师可以运用课下时间,将课堂内容继续完成。这种授课方式能够很好地培养青年学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通过老师引导,学生能很好地掌握专业知识。这种教学方式让我想起一个学者的理念,教育不仅是“教”,而且是“育”的。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教书育人永远是连为一体的。笔者经过多次的思考和准备,在对南审2011级和2012级财政专业共165人学生讲授“政府预算”课程时,就尝试了“老师直接讲授与学生做报告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方式,针对每个重要的知识点,都让学生两人或三人一组课下收集资料、整理制作课堂演讲报告,在课堂上,由一名学生担任主讲,老师引导,由老师、报告人、听众同学共同辩论探讨报告内容。一学期下来,课堂上共作了29个专题报告。基本上政府预算课程中重要的知识点、当前政府改革中的热点问题都在课堂上进行了深入的宣讲和探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让学生深刻地掌握了基本知识点,还很好地启发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思维,逻辑表达、理论运用能力,以及查阅和整理文献的能力。经过2个学期的课堂教学实践,并从学生反馈的意见看,这应当是一种成功的现代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2.2 重视给予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

现代大学应非常重视给予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机会,务求能将教育理念融合于日常生活中;注重学生群体活动和社会经验的培养。大学阶段是人生难得的群居阶段,加强青年学生的群体活动其理念之一就是既可锻炼学生的群居、协作能力,又能为日后存贮人脉资源。在我们的大学教育中,除了不断加强我们的学习小组活动、社团活动、寝室活动、学术导师、生活导师、心理导师等各项理论联系实际、积极、阳光、户外等群体活动外,还应注意在展开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向学生灌输理论联系实际、协作、创新等理念。这样,既有利于形成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团结协作的学习研究氛围;也可避免部分同学沉迷于游戏和网络,避免或缓解同学之间的矛盾,形成亲密、和谐、互助友爱的同学情谊,为以后的事业发展储备难得的人脉资源。

财政专业在“政府预算”课程建设中,可以结合学术导师、学生助理、社团活动等,将政府预算编审的流程等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在群聚生活中,在宿舍、操场或草地进行适当的小组趣味游戏学习,按预算编审的环节分配学生不同的角色,让学生运用课堂上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在预算编审中,如果上一个环节完不成任务,下个环节就无法进行,这样,为了完成小组任务,组内成员就要对某个卡壳的环节群策群力、共同探讨争论。在这种方式方法下,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就会不断提高。

本论文为 “南京审计学院:网络化考试项目-财政学”和“南京审计学院教学建设和改革项目:财政管理综合性实验项目建设”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余红艳.《政府预算与预算会计》课程教学流程再造[J].北方经贸,2011(12).

篇(5)

关键词:非审计服务;审计独立性;诚信文化体系;

作者简介:吴银娟(1989-),女,汉,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西京学院,研究方向:内部审计。;付梦洋(1997-),女,汉,河南商丘人,硕士研究生,西京学院,研究方向:内部审计。;

引言

在世界的金融财务业务发展中,一些欺诈舞弊事件层出不穷,有关案例在近几年中急剧上升。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问题对审计服务的执行程度提出了种种挑战,除此以外,在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问题中,非审计服务对独立性的影响又衍生出了许多讨论。其中之一为"非审计服务有用论",即非审计服务,可以降低审计风险,提升业务水平,实现人才发展以及利润的上升。与之相对的观点则指出了非审计服务过多地参与了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的经济业务,使审计的独立性难以保证,也因此造成不良影响。两者意见相左的关键要素在于非审计服务是否破坏了审计独立性,而现在业内人士以及学者也并未完全得出确切的结论。因此,审计学界将目光持续投入到审计服务的独立性中,且只有当注册会计师为客户既提供审计服务又提供非审计服务时,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才有被探讨的必要。

国外对于审计独立性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追溯于Axelson(1963)的观点,他提出管理咨询服务中CPA只是咨询意见的提供方,而非决策者,审计单位的管理局在最终的决策中占据中心地位。所以CPA同时向被审计客户提供管理咨询服务时并不能撼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地位。随后,Frankeletal (2002)以3074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选取了可操纵应计项目为盈余操控的代替指标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非审计服务费用的金额和公司操控性应计利润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从这项调查中可以看出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确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国内也有一些研究陆续产出,于海云(2006)提出在某种环境下共同发展审计与非审计业务,不但不会损害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反而会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精进审计独立性。张帮金(2013)在委托经济关系中的自我评价的影响和外界压力等角度中进行调查,得出了非审计服务会损害审计独立性的结论。基于上述国内外的诸多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证的角度出发,非审计服务是否影响审计独立性的论题总是存在两种不同的结论,难以达成一致。本篇论文也在积极参考各种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进而探究最新的有关于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并提出一些笔者的参考性意见。

一、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积极影响

(一)非审计服务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

注册会计师在开展审计业务时,必然需要对客户的整体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为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提供一个便利、可靠的平台,做出正确合理的决策。有些企业可能因利益因素的干扰,改变操作条件和企业内部的交易来实现他们的目标,审计人员可能看不到,从而产生了严重后果。注册会计师非审计服务的增加,将提供更客观的了解审计主体的整体情况,有助于控制风险,并有效避免来自客户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得出的审计结论能更准确地反映审计的实际情况,为后续决策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有助于审计市场形成良性竞争

审计工作在市场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审计工作因为其不可替代性也因此受到格外的重视。通常,当事务所被雇佣来审计他们的财务报表时,许多公司只关注审计的成本和审计意见,而不是事务所合理审计意见的能力。所以为了谋求高利润业务,企业更加倾向于选择低成本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就使得会计工作的准确性以及专业性没有保障,这将使企业在财务考虑和道德考虑之间左右为难。对于事务所来说,非审计业务的发展促进了盈利能力的逐步提高,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并确保了公司的财务安全,也因此将审计人员的工作与外部因素产生了很好的隔绝屏障,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将会有完善的保障。

(三)非审计服务可以带来经济收入

非审计工作的市场在不断扩大,也因此激发了客户不同的需要。会计师事务所的重要收益来源就是非审计服务工作,所以一旦事务所的财务收入有了一定的保障,那么审计工作在经济方面的独立性将不会被削弱。传统形式的审计服务发展至今,再想扩大收入是很难的,因而事务所需要探索新的服务来作为其收入的新增长点,保证事务所的财务状况处于一种稳定的状态,有一定的风险抵御能力,降低客户对于工作的影响,从而能够进行客观、公正的审计工作。

(四)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审计服务

非审计服务对于事务所的工作的确大有助益,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实现审计实质上的独立性。提供非审计服务,将其中的人员关系以及客户的经营情况、经营计划、管理流程等都梳理清楚,提高了工作效率。审计服务与非审计服务的相互结合,使得事务所的整体工作更加具有实践性。支持和促进审计工作的发展;同时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保证专业知识完善强化的基础上,促使他们学习一些与审计工作交叉的知识体系。这样在实际工作中他们也能够增长经验,提高工作质量,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

二、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消极影响

(一)非审计服务影响事务所的社会地位

会计服务在社会中仍然扮演着非常多样化的角色,为公众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例如,它们作为审计的中间人,只对财务报告的使用者负责,当他们做审计以外的工作时,他们是助理,帮助管理层完成任务。当大众开始质疑其独立性时,可能会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与此同时,当他们向客户提供援助,无论是在审计领域还是在其他领域,忽视公众对他们的信任,从而会降低其独立性和社会声望。

(二)非审计服务的收益影响审计的独立性

非审计业务的发生频率之高不可避免地会促使企业加大对非审计业务的投入程度。在与客户意见不一致的情况下,受利益因素的驱使,可能会根据客户的意愿妥协并审计意见。非审计业务的发展与许多因素相关,也因此其进行的过程中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最终的结果也具有不确定性。并且随着非审计业务范围的扩大,事务所会因为出现的巨大利润而对审计工作不甚重视,审计业务的工作质量也就难以保证。

非审计服务对客户成功的欲望影响审计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职能依据与客户的合约而履行职责,因此,注册会计师是按合约提供非审计服务的,他们的工作素质可透过审核客户的经营成果来衡量。不仅如此,管理层根据用于评价管理者的标准来评估提供非审计服务的注册会计师,这表明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与顾客的配合度一致,所以在非审计服务工作中,注册会计师与客户之间的联系必然会降低审计的独立性。

三、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消极影响的对策

(一)完善监管部门的监督机制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相对完善,公司结构也相对较为成熟,因而,企业将会计事务所工作从政府转向于市场发展,这样政府就减少了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并制定和颁布了一些相应的制度和法规,既实现了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的要求,又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进行了合理的监管,从而促进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健康发展。此外,相关主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并确保注册会计师行为和工作的标准化。

(二)加强对注册会计师丧失独立性的惩罚力度

我国现行法律目前关于对注册会计师独立性丧失和审计失败的责任规定尚不明确。举证责任仍然遵循"谁主张,谁提供证据"的制度,法律规定过于松弛将不能够对审计人员的工作有所限制作用。基于此种情况,有关部门需要加大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的处罚力度,明确规定更严格的针对于事务所的法律规定,这样会大大提高行业内工作人员的谨慎度以及责任度,会计事务所也会更加重视行业规范,避免接受行政、民事和刑事责任。

(三)建立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文化体系

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与会计人员的道德素质息息相关,因此,在市场发展中,会计人员过低的工作素质往往会导致财务工作出现失职或者舞弊等诸多问题,然而,这些问题并不是由他们的能力造成的,而是由于审计缺乏独立性。这就使得一些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利而不严格履行工作准则,最终导致业务的失败,其根源在于职业道德的缺失。因此,企业应加强会计人员的素质文化建设,提高职业道德要求,同时,它要求我们改善对职业道德内涵的理解,并建立相应的行业诚信文化体系,来保持和发展审计职业道德。

(四)规范审计费用和非审计费用的披露

首先,客户审计年度报表包括的内容应该有审计人员和非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提供服务信息、服务费用与分布。其次,会计师事务向客户提供非审计服务时,还必须说明非审计服务的种类以及提供审计服务带来的额外收入及他们所获得的份额。这将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他们是否适合这两种服务,并让他们在早期选择投资,有利于他们及时研究并提出预防建议。

(五)加强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

审计是非常专业和灵活的,所以想要做好一名注册会计师,首先必须要有相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再通过不断地实际训练来形成自己的工作经验,两相结合才能将审计工作完美完成。现在需要的注册会计师,掌握审计法律法规是最基本的方面,同时要掌握审计的内容、过程和更灵活的使用等,抓住每一个细节也很重要,审计风险评估是最重要的,做好这个工作,避免了后期工作中的诸多麻烦,使审计更加独立。

四、结论

基于上述不同资料以及不同维度的对非审计服务的分析,能够了解到非审计服务并不具有单一性,其有利也有弊。但这并不能阻碍它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环境的大背景下,非审计服务正在以势如破竹的发展态势进入市场,我国的经济发展也与之密切相关。然而,我们也不能够忽略审计业务,因为其仍然占据着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地位。因此,应该在保障审计业务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稳健地开展非审计服务,采取有效措施,规避审计风险,防止审计独立性的丧失,做到又快又好地发展。我们的经济市场只有在审计公司稳定发展的情况下才能正常运作。

参考文献

[1] Axelson. Kenneth S. ,Are Consulting and Auditing Compatible' ?[J]The Journal of Accountancy,1963,04,54.

[2] Frankel RM,Johnson MF,Nelson KK. The Relation Between Auditors .Fees for Non-audit services and Earnings Management[J] The Accounting

Review,2002(4):71-05.

[3]张帮金探析CPA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3(07):112-113.

[4]于海云。注册会计师同时提供非审计服务是否会影响审计质[J]财会月刊,2006(7):56.

[5]晨韩娜非审计服务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9(06):42-43.

[6]孙欣浅论我国非审计服务及对审计独立性的影响[J]现代营销(创富信息版),2018(10):22-23.

篇(6)

作者:马蜂 胡颖森 单位: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

弹性学制下教学计划的制定原则

面对现阶段高职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和矛盾,弹性学制的实施仍然是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它符合现代职业教育规律,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我们探索的重点。弹性学制下的教学计划在制定上有其特殊要求。1.柔性化原则弹性学制的突出特点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变刚性的教学计划为柔性的教学计划,充分发挥选课制的作用,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选课程、选教师、选专业或专业方向,为学生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提高营造尽可能大的发展空间。具体地说,柔性化原则要求教学计划要适应学分制的运行模式,开设足够多的选修课(包括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使得学生能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需求和兴趣,选择相关的专业方向,或根据社会的职业岗位需求调整相关课程。整个课程设置可采用模块化的形式。2.工学结合原则高等职业院校突出实践性和操作性是该层次办学的核心和特色,我们所培养的恰恰就是社会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够用,技能实用”的应用型经济类人才。而弹性学制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的基本学制结构应是X+Y模式。这里的X是掌握某项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所必须的时间,而Y则是将基本的技能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时间。不论是1+1模式,两年中,一年在学校完成理论学习,一年到岗位实习,还是2+0.5+0.5的“汉堡包”模式,前两年在校完成理论课程,中间半年到生产岗位上实习实践,最后半年时间完成毕业论文和考试,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必须体现在教学计划中。并且,在校学习期间的实践教学比例要加强加重,文科一般要达到40%以上,部分专业达到50%以上。3.双证原则教学计划要体现双证原则,即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是知识标识、是学业标识,而职业资格是一个人实际技能和标识,是胜任职业岗位工作资格的标识。两者之有效结合可以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推动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促进其就业,使人力资本结构趋于合理。为此,高职经济类各专业可建立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技能证书奖励学分体系,其目的在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另外,课程体系设置也应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相接轨。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逐步推进,高职财经类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做了相应调整。目前,国家经济类职业资格证书名目繁多,主要有财会专业的会计从业资格证、注册会计证书等,金融专业的金融从业资格证书、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保险从业资格证书;国际贸易专业的报关员、报检员、单证员、跟单员、外销员等资格证书。课程设置过程中,可将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编排进入专业必修课模块,同时按照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制定课程标准和考核方案。

弹性学制下高职财经类专业教学计划的重构

高职财经类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其专业改革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工学结合的开展、实训基地的建设、学分制的实施都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如何将经济学、管理学这些不太具有操作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能力,仍有许多需要研究的部分,即使是操作性的知识或技能,由于专业所限,学生难以在真实的环境里进行实践,这是当下财经类专业提高学生的核心能力及就业水平而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财经类专业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有新的思路,即采用弹性学制,打破科目课程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组织教学,根据市场的岗位能力需求,采用模块化的方法重构专业教学计划。1.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规格分析高职财经类专业主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财经类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胜任财经类岗位的基本技能和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富有责任心和较强管理能力的财经应用型高技能人才。从高职财经类专业职业岗位看,毕业生多从事服务行业,比如会计专业主要的职业面向为会计,包括出纳、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财务管理等岗位,以及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事务所业务助理,包括审计助理等岗位;金融专业职业面向有金融机构临柜业务综合柜员、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金融企业客户经理或投资理财咨询岗位;国际贸易主要面向单证员、报检员、货代员、报关员等岗位。为胜任各种财经类工作,毕业生不仅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以专业知识技能为核心的较为宽泛而合理的复合知识结构,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较强的合作、沟通和应变能力都是当代社会作为一个合格财经行业从业者必备的素质。因此,财经类高职教育要达到这一培养目标,就必须着手教学计划的改革与优化,在弹性学制下根据职业岗位能力,划分教学模块,重新编制教学计划。2.修业年限弹性学制下,学生的修业年限具有伸缩性,一般为2~4年,正常学习年限为三年。学生在校学习的第1~2学期按专业大类培养,第3~5学期进行宽口径专业教育,第6学期进行毕业实习。学生根据能力可以辅修其它专业课程,达到要求可获得辅修专业证。规定取得毕业证、辅修专业证和岗位实习的最低学分。为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还设立奖励学分模块,学生参加各类各级技能竞赛、创业大赛、取得各类资格证书、英语考级等均可根据级别分别计分。3.课程模块的设置弹性学分制下,要对课程设置进行模块化改革,首先要将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选修课程、实训课程、毕业论文等按修读要求合理地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等三类,必修课又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两大类。限选课是根据市场对专业方向或岗位群的需求,以模块的形式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化、扩展的课程,学生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选定的专业方向进行选择;在任意选修课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能力、兴趣爱好和拓展职业能力的需求选择相关技术类专业任选课。经过模块化改革后的教学计划,以课程模块代替割裂的科目课程,即: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工作过程为基础,将各门理论和实践课程组合成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以培养某种或几种岗位能力为目标,包含一门或几门课程。学生选课一般并不是选择单一的课程,而是选修课程模块,根据拓展职业能力的需求,选修本专业或其它专业的课程模块。第一,基本知识及必修模块的设置。学生入校第一、二学期不分专业方向,共同修读公共必修课和专业必修课,打下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以金融专业为例,专业必修课模块包括基础会计、金融基础、证券市场基础知识等课程,突出通识教育,强调学科融合。第二,专业知识及技能模块的设置。第二学期末,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专业方向,第三、四学期修读各专业方向的必修课程模块,既包括理论课程也包括实践课程,学生必须修满该模块中的所有课程,拿到规定学分。第三,专业限选课程模块、任意选修课程模块的设置。同时,从第四学期开始学生可修读专业限选课程模块。该模块根据本专业的岗位群分析,按职业面向确定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向选择相应的模块修读,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再次以金融专业为例,它可以分别针对金融机构临柜业务综合柜员、金融企业客户经理,企事业单位会计、出纳岗位等职业面向设计课程模块,为拓宽知识面和就业面,学生必须修读其中至少两个模块。任意选修课是为拓展学生的人文素质,因此应在全校范围内每年都开设一定量的不同课程,允许学生在任意一学期修读,修满一定学分才能毕业。4.实践课程的优化实践课程始终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关键,是能力培养的核心。近年来,各个高职院校在财经类专业实训方面都进行了不同方式的探索和改革,比如,模拟实训室、仿真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计算机软件模拟等等使得实训效果大大提高,但是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如何把财经类专业的市场环境、企业环境引入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这需要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编制各自富有特色的实践教学计划。如由于校外企业接受实习人数有限,企业与学校合作较松散,财政金融、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及经济贸易类专业可以以建立校内模拟或仿真实训室为主,校外实训基地为辅,并不断开辟校外实训基地,扩大校企合作深度和广度;而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着重研究如何更好地开展工学结合,企业双向互动的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实施弹性学制并改革教学计划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有一些问题尚待解决。一方面,弹性学制的核心是选课制,课程模块化设置以后,要开设大量的课程供学生选择,不论对教学管理还是师资队伍都是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如果不能对自己做正确的估计或对就业意向认识不明,则自由选课就存在一定风险,这就需要学校加强专业教育和岗位教育,通过实践或实习加深学生对职业岗位的认识与了解。

篇(7)

我国会计教育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办学模式,并积累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我国财经类院校中,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步伐已大大加快,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但我国会计人才培养仍存在相当多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会计教学体系尚不够完善。如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理论依据、教学内容陈旧等。二是教学过程不够优化。如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落后,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等。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与当今时代需要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构建模块化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教学模式意义重大。

(一)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会计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我国高等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为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培养出复合型“专才”,而且在21世纪初,王光远同志就指出:“发达的经济工作、科学的管理工作强烈要求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为之服务,而先进的会计教育制度和人才培养又反过来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会计人员首先应具备深厚的财务会计知识和技能,同时还应掌握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的税收、金融、经济法规、管理、计算机和外语知识。因为社会职能要求和岗位设置及分工只会越来越细,对完成一项工作的要求,既包括会计工作,也更需要协调、合作和支持。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逐步与其他管理活动渗透、协作和相互支持,成为一项系统工程。

(二)应用型会计人才技术要求 会计专业在我国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管理类专业,社会对应用型会计人才需求量较大,高校所培养的会计人才应是面向基层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较强动手能力和二次开发能力的人才。高校的本科会计教育应“以突出应用能力培养,办出本科特色和以岗位设置为依据,办出专业特色”为指导思想,把培养目标定位在“主要面向中小城市的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从事日常业务核算与管理工作,胜任会计主管及以下岗位工作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素质、知识、能力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因此,我国会计学应用型人才要达到的技术要求为: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尤其是掌握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税收筹划等专业知识,为会计学专业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掌握会计学的方法及技能、程序,具备会计核算、成本管理、收益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税收筹划等专业能力,能熟练运用会计学专业的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财会问题;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富有责任感和诚信力,具有财会机构运作管理的能力,能胜任本专业各职业岗位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熟练的计算机财会操作的能力,能够熟练利用计算机从事财会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专业拓展、设计能力,能适应与财会相关的其它专业领域的业务工作。

(三)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财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高级财会人才的需要。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人员在内的财务人才队伍十分庞大,从全国财会队伍的结构来看,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不足1%,本科以上学历的不足10%。经过调查分析发现,我国财会人才需求结构犹如一个金字塔,初级财会人才已相对饱和,甚至过剩,而中高级财会人才很稀缺。要解决我国目前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的需要,从学科建设角度看,大力发展会计应用型人才是一个方向,也是今后经济发展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中高级财会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培养应用型高级财会专门人才是解决当前我国财会人才结构不合理、财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的一个必然要求。

二、模块化会计课程体系构建

所谓模块式教学就是指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要求,以技能训练为核心,确定该项技能所需的知识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式。会计专业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核算岗位的特点,采用模块式教学,将岗位工作能力模块化。

(一)基本框架 会计学本科专业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财会各岗位的职业背景的基础上,运用财会知识分析企业会计问题、成本核算管理、财务分析、预算管理、税收筹划等各相关岗位的技术流程,以及各岗位的技术要求,从而归纳为业务基础能力、业务核心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等能力类型。在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岗位素质和职业能力结构分析基础上,进行课程体系构建,依据课程组成原理和现有国家课程规范,设计对应课程名称。会计应用本科专业采用模块式教学,通过对会计岗位职责的调研,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岗位状况,确定职业岗位群,该岗位群由若干专业相关岗位组成,来源于各个行业会计的岗位设置;通过会计岗位工作分析,明确该工作岗位对工作人员的能力要求;通过不同财务管理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与分解,确定相应的课程模块,模块课程以满足岗位需要为目标,不同岗位对应的不同课程模块的结合形成模块课程体系。

(二)各模块设计思路 主要包括以下模块:

(1)公共基础模块。该模块的素质结构分为岗位素质和开设课程。其中岗位素质为:掌握唯物世界观的方法;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能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社会经济现象;有敏捷的计算力和快速的应变能力;有健康体魄。所开设课程:政治理论课;外语;数学;计算机;军事教育;体育等。

(2)学科基础课模块。该岗位素质要求为:熟悉国家经济财政、投资政策、产业政策;有良好的投资管理业务能力;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责任心。开设课程:管理学;统计学;证券投资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技术要求为:掌握管理的基本职能、管理信息系统的运用、基本统计方法、经济现象的理论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解、证券资产的估价方法等。

(3)专业核心课模块。该模块细分为三个模块:

专业核心课模块一。岗位素质要求:掌握会计核算的方法,熟悉会计工作的基础规范;有良好的会计核算业务能力;具备对我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财务报告条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开设课程:会计学;财务会计;涉外会计;高级财务会计;金融企业会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技术要求为:熟练掌握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方法、账簿的设置与登记方法、财务报告的编制方法;掌握企业会计准则、以及会计要素的会计核算;掌握手工会计的核算、以及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会计处理的能力。

专业核心课模块二。岗位素质要求:掌握成本核算和计算的各种方法;有良好的成本管理业务能力;具备成本计算能力、成本控制能力,以及良好的对内交流和沟通能力。开设课程: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物流成本管理。技术要求:理解和掌握传统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批法、分步法和分类法,掌握成本性态分析和量本利分析原理;掌握成本控制方法和责任中心的考评方法;熟悉成本计算的具体业务操作流程。

专业核心课模块三。岗位素质要求:掌握各种财务分析方法;有良好的财务分析业务能力;有敏捷的计算能力;对影响财务报告分析的因素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开设课程:财务管理;财务报告分析;管理会计。技术要求:盈利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偿债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营运能力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现金流量分析指标的计算与评价;企业发展能力指标的计算与评价;财务报告的综合分析等。

(4)专业选修课模块,该模块分为两个子模块:

专业选修课模块一。岗位素质要求:掌握各种预算编制方法;有良好的预算管理业务能力;有敏捷的计算能力;对国内外市场的变化对预算的影响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开设课程:企业内部控制;全面预算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学。技术要求:理解调整预算,零基预算,连续预算、弹性预算的原理与应用;掌握业务预算的编制、财务预算的编制、资本支出预算的编制等。

专业选修课模块二。岗位素质要求:掌握税收的基础知识和税收筹划方法;有良好的税收筹划业务能力;对国家财政、税收政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对我国税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开设课程:财政学;国家税收;税收筹划。技术要求:税务会计熟悉我国财政、税收的有关政策,正确进行流转税、所得税、财产行为税及其他税收的计算;能够填制有关纳税申报表;能熟练掌握税收筹划的技术平台和各种方法的应用,有效进行税收筹划等。

(三)专业实习模块 其分模块由四部分组成:(1)教学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校内专业实验室,注重实践性教学的开展;主要专业课程均安排了专业实验。实验课安排在校内多媒体教室、ERP财务管理实验室、投资理财实验室、会计手工实验室、会计信息化实验室、审计模拟实验室或校外的实习基地进行,由任课教师或专任的实验课老师指导。(2)专业实践教学,采取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模拟实践与顶岗实践相结合,集中实践与自主实践相结合。本专业在实践性教学环节设置上开出了四个阶段的实习实训:教学实习;专业实习;综合业务能力实习;毕业实习。(3)第八学期安排毕业实习12周,组织学生到业务单位(实训基地)参加实践工作,以获得一定的实际经历,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第八学期学生结合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进行论文答辩4周,并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4)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包括“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培训合格证”、“会计电算化资格证书”、“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证书”、“助理理财规划师资格证书”、“注册会计师”等。保障措施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考前短期培训;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

三、适应能力素质要求的模块化教学效果

会计专业是一个实务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对学生基本要求为:熟悉会计领域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掌握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领会会计核算各环节的工作程序和方法,能够从事实际财会工作;具备诚实守信、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良好职业道德。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备财务、会计、金融、法律、管理、税收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并且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组织管理领导能力和极强的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级应用型财会人才。会计学专业的教学应采用“模块模式”,通过将会计学专业课程科学设置成各个模块,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有利于实现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模块教学模式依据会计的岗位职责,将课程知识的相关部分联系起来组成教学模块,并按照会计岗位的业务流程组织模块教学,突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模块教学采取“2+2”的教学设计,第一、二学年为该专业业务素质培养的基础性课程,第三、四学年为对应行业业务流程或岗位职责制定相应的模块课程体系,以达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有机结合。

(二)有利于避免专业课内容重复在我国现有财经院校中,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出现各门专业课程建设中过多强调单科内容的完整性,而忽视整体专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如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在决策方法和存货管理,基础会计与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理论体系、会计目标和会计要素方面,管理会计与成本会计在成本控制和成本管理等方面,财务管理与成本会计在产品成本计算和管理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重复,这样既增加了各科教师的负担,造成资源的浪费,又减少了学生有效学习和实践的时间。

(三)有效解决专业课与基础课比重失调问题 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高等院校基础课的安排必须涉及社会、人文、自然和科技等领域,注重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我国目前各高等院校会计专业教育中,过分强调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不注重提高知识结构的通用性;专业基础课内容也很局限,对相关专业课程如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前沿问题、税法、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或专业外语等课程缺乏必要的重视。学生很难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审视和理解会计,从而将会计与相关知识结合起来。

(四)减少课程设置存在的遗漏问题 由于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加强,会计研究出现新的变化,形成了许多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学科,如人力资源会计、无形资产会计、环境会计和养老金会计等。而目前的会计教育中,大部分院校都没有设立相关选修课程或专题性质的课程,使多数学生对上述内容了解甚少。在传统的课程设置中,往往缺少国际会计准则、国际经济法、国际会计信息披露等涉外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会计人员如果不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商务惯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就不能为国际经济活动提供高质量的可比会计信息,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境外投资及向外国企业提供会计服务,不能与其他国际会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展开竞争。因此对于拓宽知识面的课程,可以采取灵活的安排方法,适当选择一些必要的课程作为必修课或鼓励跨学科选修,可以请本校或外校相关学科的教授以讲座的形式进行授课,这样既不占用太多时间,又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其他学科知识的精华。

参考文献:

[1]阎达五、王化成:《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系列课程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会计研究》1998年第9期。

[2]刘永泽、孙光国:《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2004年第2期。

[3]马文超、吴君民:《大学会计教育现状分析与思考》,《财会通讯》(学术)200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