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物理教学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3 09:52:1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物理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物理教学设计论文

篇(1)

学生对积极调动已有认知来尝试解决问题,对问题的原因和结果给予猜想,从而进一步的提出自己的假设,促使学生相互之间的表达交流,积极的调动自己的认知、思维和经验来进行解释、讨论,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探究.例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具体的物体让学生对自由落体进行猜想,利用羽毛和石子这两个具有强烈对比的物体来建立问题:如果它们从同一个高度落下,哪一个会先落地?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验,大多数学生认为石子会先落地.我们就可以进行进一步引导:如果将这两个物体拴在一起,会使得落地慢了还是快了?有的学生认为在羽毛的影响下会下落得慢;有的学生则认为在石子的带动下会下落得快.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猜想产生分歧,都觉得自己的想法有道理,谁也不服谁,学生的不同猜想产生了明显的冲突,每个学生都积极思维来努力的说服对方,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进入了理性的分析,结合自己的猜想来设计实验,企图利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和假设,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学生对“自由落体运动”理解的非常到位真切.通过学生对问题的猜想,使学生建立了认知上的矛盾,从而积极的调动思维来进行讨论,最终实现思维上的突破和创新,有力的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设计严谨实验操作,培养求实态度

学生从实际操作的角度出发,将自己的猜想和假设程序化、具体化.学生结合实验原理、实际的器材来设计相应的实验,对自己的猜想进行一些列可行性的实验,使学生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进行问题的处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电磁感应现象”时,我们就可以给我学生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让学生针对自己设计的实验进行操作,让学生自由的选择线圈、电源、磁铁、大小不同的线框、滑动变阻器、电流计和磁铁等实验用品.在反复的试验中验证学生对“电磁感应电流产生条件”的猜想,逐步的将实验进行完善和改进,建立了更为严密的实验,学生不断的变换着线框的大小、面积和相应的匝数,在学生对试验的一次次操作中也促进了学生大脑的积极活动,提出了更多的假设,进行了更多的实验验证,学生将每一次的实验进行记录,逐步的学会了归纳和演绎的思想,从而深刻的理解了“穿过闭合电路的磁通量的求法,不同的方向对感应电流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方式顺利的解决了课堂上重难点问题,使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这样的方法,使得学生的猜想有了支撑,让学生学会了探索科学最基本的方法———实验,任何的理论都是从无数次实验事实的基础上得来的.

三、整合结果分析论证,发现科学规律

分析论证是学生对理论的再次证明,也是对自己创造性思维的锻炼.在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中,学生通过真实的数据记录,来探究数据和结论之间的关联,深入的理解其中的实验原理,并从中发现物理知识中存在的科学规律.例如在学习“机械能守恒定律”时,我们引导学生利用“过山车”的形式,做了大量的实验,学生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过山”的整个过程进行分析,小车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高度越来越低,重力所做的功转化为动能;小车在上升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高度越来越高,动能有转化为重力势能,使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对实验整个过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逐渐地理解了重力势能和动能之间的关系,重力势能的改变量与前后的高度差的关系,经过学生的反复思考讨论,进入了理性的思考,将感性的认识建立为了相互联系的、程序式的公式,成功的对重力势能和机械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推导,从而得出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公式.通过这样的实验整合,学生在分析论证的过程中,发现了其中存在的物理规律,使得原来仅对现象的熟悉,变为了对内在理论的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会更为灵活自如.

四、多元评价激励反思,增进探索意识

篇(2)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学 创新

高中物理教学是一种以追求物理教学合理性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思考、解决问题,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批判性的分析与再认识的过程。笔者认为,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不仅仅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重复,更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要更新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非主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主动思考和教育实践,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或照抄,其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教师应进行新课程学习,培养新的教育观念,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调整,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以此指导教学实践,这才是收到较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

物理新课标不仅对物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标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二、改变教育教学方法

(一)教师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让绝大多数学生能理解,能消化。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 “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忽视所谓的差生。

(二)要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有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的物理概念,一种是在大量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全面掌握规律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锻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角色,努力成为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性。

(三)教学方法多元化。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新鲜血液。教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传统教学方式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 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教师采用。在新课改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一些常用的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课后认真思考,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笔者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做实验边学习,将抽象的楞次定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四、要注重教学效果

新课标提倡“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在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篇(3)

[论文摘要]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进人实验区,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就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主要应在以下三个方面寻求新的创新:

一、教学设计的创新

众所周知,在应试的重负之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通常都是从知识的理解记忆、技能的规范操演和解题的强化训练来立意的,课堂教学的目的几乎被唯一地定位在向学生传授应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上。因此,“传道、授业、解惑”就被片面地当作传递知识、教授技能和帮助学生解决在掌握知识与技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一来,灌输也就必然成了主要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新课程改革中,依据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教学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又把它具体化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由于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渠道,因此,为了使课堂教学能够真正成为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场所和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必须突破单纯以“双基”来立意的旧框框,本着教学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样的高度责任感,从三个维度来全面构思教学内容、精心安排教学活动。

首先,对于教学内容的构思,要以课程标准中的相关条目为依据,以所用教材的相关内容为参照。在“知识与技能”维度,不仅要关注物理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关注物理学的历史进程、取得的主要成就、未来的发展趋势、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人类社会方方面面的影响。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注意把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物理探究的重要意义、物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物理学发现并提出问题的独特角度和物理学思考并解决间题的典型思路等纳人教学的内容。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把揭示大自然的奇妙与和谐、展现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和与物理学相关的热点间题、判断大众传媒有关信息是否科学等纳人教学内容。

其次,对于教学活动的安排,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教师本人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学校的现实条件为基础。在“知识与技能”维度,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技能的复杂程度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接受逻辑和心理特点,有度又有序地安排教学活动。在“过程与方法”维度,要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尝试运用实验方法、模型方法和数学工具来研究物理间题、验证物理规律,尝试运用物理原理和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间题;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他人讨论、交流、合作;还要让学生通过物理课程,来学习如何计划并调控自己浅谈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的学习过程,逐步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要注意发展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激发他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清;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合作,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团队精神;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将所学的物理知识服务于他人、服务于社区,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不是互相孤立而是有机统一的,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分别操作。这是因为就课堂教学而言,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既涵盖了当今素质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重点内容,又针对当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薄弱环节,体现了物理教学的完整性;就学生的发展而言,健全人格的堵育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必要条件,健全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如果课堂教学只偏重培养人格中与认知有关的部分而忽视其他部分的培养,就可能会导致学生完整人格的解体和内心世界和谐的破坏,其结果必然严重影响学生的终身发展。

二、因材施教的改革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看成单纯的认知体。在教学活动刚开始甚至尚未开始就被

人为地划分为好、中、差三个等级。一种流行的观点是,学生在学业成绩上呈现出的个别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差异造成的结果,课堂教学对于这种差异的改善作用极小或完全不起作用。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教师只能按正态分布的原理,以全班学生的平均水平为基准,根据中等学生的学习情况来设计和实施教学,不难预料这必然会导致有人“吃不了”、有人“吃不饱”的状况。这种置学生间客观存在的个别差异于不顾,只管把既定的知识甚至仅限于与应试有关的知识“灌输”给学生的“一刀切”式教学,完全背离了教学的因材施教原则,严重地损害了许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新课程改革所遵循的现代教育理念,要求教师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单纯的认知体,而是富有朝气和生命活力的完整的人。因为包括教学在内的“任何一种活动,人都是以一个完整的生命体的方式参与和投人,而不只是局部的、孤立的、某一方面的参与和投人”。其次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一模一样的标准件,也不是一个仅以年级或班级为标志的抽象群体,而是一群具有多元智能和独特个性的具体的人。第三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不是容器式的被动接受体,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积极的学习主体。理论和实践都早已证明,“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武断和缺乏根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要求教师应当立足于每一位学生当前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全面把握学生成长的各个要素,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指导策略,科学而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力求在因材施教的方式上有新的突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良好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情景,着眼于使全体学生通过教学活动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出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因为任何一位学生都潜藏着无限的发展可能。教师的职责应当是“面向全体学生”,启动他们每一个人的内在动力,为他们提供学习成功的适当条件,引导并帮助他们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水平,促进他们素质的协调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发展。

三、教学评价

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手段,其导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既然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必须认真研究用考试这一标准来评价物理教学时,到底要考什么、怎么考才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以往的许多考试。主要是针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所进行的单项测量,由于这种考试的瓶别和选拔功能被过分地强化,有时,它甚至成了决定师生命运的唯一指标,这就不可避免地把师生都逼上应试教育的绝路。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面的作用,不强调评价的峥别与选拔的功能”。而且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还要从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进行评价;不仅要做终结性评价,还要做过程性评价;不仅有书面考试式的评价,还有动手操作式的评价;不仅是教师评价学生,还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和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学校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共同努力,在包括评价目的、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形式、评价结果及其管理等在内的整个评价制度上寻求新的突破。同时,由于教育教学评价具有特殊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所以,它还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评价制度的变革乃至于整个新课程改革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力:《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篇(4)

关键词:新课改;教学反思;高中物理

中图分类号:C45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05.030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05-054-02

收稿日期:2012-04-11

对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知识、能力、情意三类教学目标的全面落实。对基础知识的讲解要透彻,分析要细腻,否则直接导致学生的基础知识不扎实,并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埋下祸根。譬如,教师在讲解“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时,如果对“相对”讲解得不透彻,例题训练不到位,学生在后来的学习中就经常出现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判断错误的现象;对学生能力的训练意识要加强,为了增加课堂容量,教师往往注重自己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训练,导致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下降;还有一个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如果仅仅局限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也要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地问、多方位地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情况,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地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反思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课后认真想想,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楞次定律”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我在教学设计时做了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边做实验边学,将抽象的楞次定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找出答案,掌握了知识,同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这种教学学生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教学方法的反思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记得有人说过 “教师对好学生的感情是不需要培养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法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种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那种以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就必须强化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有的身份。

第三,教学方式多样化。恰当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为新时代的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教学平台,为“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加墨水”的传统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老师除了采用对学生提问、分组讨论、要求学生查资料、写小论文等等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还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这些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而广泛地被广大的教师采用。新课改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四、教学过程的反思

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学科专业基础上,新课程下物理教师要以课堂为中心进行教学反思。

(一)物理课案例研究

“所谓案例,其实就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案例研究就是把教学过程中发生的这样或那样的事件用案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并对此进行分析、探讨。案例研究的素材主要来看三个方面:一是研究自己的课堂,并从自己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积累一定的案例;二是观察别人的课堂,从中捕捉案例; 三是在平时注意搜集书面材料中的案例。 通过思考和讨论,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

(二)物理课的听课活动

听课作为一种教育研究范式,是一个涉及课堂全方位的、内涵较丰富的活动。特别是同事互相听课,不含有考核或权威指导成分,自由度较大,通过相互观察、切磋和批判性对话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听课者对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留下详细、具体的听课记录,并做了评课,课后,再与授课教师及时进行交流、分析,推动教学策略的改进,这在无形中会促进物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

(三)课后小结与反思笔记

篇(5)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目标误区

中图分类号:G633.7?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7-0236-02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的物理实验教学中,大多仍然只是形式上完成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各项实验,实验教学中学生在知识水平、操作技能及科学素质等方面缺乏明确的、具体的和客观的目标要求,随意性和盲目性都很大。这对于改进物理实验教学,大面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促使广大学生更好地达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十分不利。实验教学目标既是实验教学活动的指南,又是实验教学测评的基本依据。它有利于实验教学目的的明确化、实验能力的具体化,而实验教学目的的实现,是以制定实验目标为前提的。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三个方面明确了物理教学的目标,分别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对于中学物理教学也起到了一个指引的作用。物理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针对物理实验教学,同样需要制定明确、详细、完备的教学目标,而且在标准中“知识和技能”这一方面也明确了目标: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必要的物理实验技能,学会使用物理实验仪器并且能够独立完成某些物理实验操作。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一,调查论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践课程三个方面目标教育的重要价值,改变学生轻视物理操作、重视物理理论知识的现状,激发学生对物理教学的态度和价值观的关注。

第二,在根源上寻求答案,深入研究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问题,从轻视物理教学操作和情感教育两方面入手,力求找到最根本的解决方法,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贯穿整个物理教学的过程,得到实质性的实施。

第三,教学过程中结合物理学本身的特点,一步步探索教学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何更好地渗透到物理教学的实践方案中,为以后的物理教师在课程教学中提供更多更好的教学参考。

第四,根据目前的物理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分析其存在的缺点和弊端,建立合理的科学的评价体系,为目标教育的实施提供保障。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途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力求能更快更好地落实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制定实验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的误区

笔者通过借阅诸多老师关于实验教学目标的教学设计或者论文,发现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时,在叙写教学目标的方式上主要存在两大误区。教学目标主要是教师在预先的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这种效果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进行测度,所以说这个教学目标的指定和叙写对于老师的备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容易出现的错误表现在以下几点。

1.从教师叙写的教学目标来看,表现出来的误区主要是对教育目标、教育目的、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培养目标等这几个概念和它们之间关系的认识比较模糊,并且没有分清各级目标的要求和级次。举例说明,在教学目标这段叙写的时候会写成:“通过实验设计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或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的写成“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等一些比较没有边际的语言,实际上这些目标的实现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这对实际课堂教学也没有具体的指导意义和价值,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应该根据教学的内容、学生的特点以及教师本身教学的特点来综合性地制定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叙写的另一个误区主要表现对教学目标陈述的四个基本要素上,分别是: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在这四点上有缺失或者错误。

(1)行为主体错位。明确一点,就是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不是教师本身,而是学生,课程标准的检验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而是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完成,所以要明确行为主体的本身是学生们而不是教师,再叙写实验教学目标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这一点。

(2)行为动词模糊。教师经常会用一些譬如“培养学生……的精神”、“提高……的能力”、“掌握……的方法”等一些比较模糊的行为动词,这些目标制定在实际教学成果评价时是很难测度的,缺乏一些质和量上的具体规定性,教师应该在实验教学目标的叙写中多用更具有操作性的词语来“描绘”出教学的目标。

(3)行为条件缺失。行为条件是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对条件的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关于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二是提供信息或提示,三是时间的限制,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教师在制定实验教学目标时必须要明确行为条件。

(4)表现程度模糊。表现程度是描述和评价学生在一定时间内学习之后表现出来的学习水平和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用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或者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教师可以用不同水平的行为动词来表示,例如:初步、大致、简单等词,不同的动词对学生就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在不引起误会的前提下,教师不必把四个要素全部完整地叙写出来,可以省略其中主体描述和行为条件的描述。

三、相关案例:制定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教学目标

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必修模块“物理1”内容中写出:“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和物体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这一条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质量和力之间的关系,强调让学生经过实验探究过程。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二节内容,本次实验跟之前不同,只给出了实验的基本思路,却没有列出确定的实验方案,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的器材和步骤。书中提醒学生注意两方面的问题,给出了一个参考案例,这个案例采用常用器材设计的实验,具有普遍意义和具体指导作用。以前注重的是知识的再现,现在变成探究性的实验,注重如何提出问题和研究,体现了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观察和总结能力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黄世超.高中物理教学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7:3.

篇(6)

关键词:物理课堂;实验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48-01

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初中物理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初中物理教师不仅仅需要教会学生熟练运用相关公式解决问题,还需要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开展,实验在初中物理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直接影响到学生中考物理成绩的高低。但是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并未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能够不做的实验尽量不做,同时也极少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这种做法完全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背离,长此以往下去,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初中物理教师必须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重视初中物理实验,重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法的重要性

1、初中物理教学法的采用符合物理学科的特殊性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初中物理具有其特殊性,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实验的运用,离开了实验,初中物理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生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提高的。只有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注重实验教学法,才能让学生从各方面得到提高,如实际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只有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各种实验,才能让学生在实验的操作、观察之中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出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动手习惯、学习习惯,才能真正符合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真正发挥开设初中物理这门学科的意义。

2、初中物理教学法的采用符合初中生的特点

初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这使得他们看问题的深度、广度和客观性都具有较强的提高,对别人和书本上的言论不能轻易接受。同时初中生处于一个对事情具有强烈好奇心的阶段,他们求知欲十分强烈,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同时初中生处于一种感性能力较为强烈、逻辑思维能力正在养成的阶段。初中物理实验能够通过调动学生的眼睛、大脑、手以及口等综合学习,从而增加学生的感官能力,延长其注意力实践,有助于学生将感官材料进行整合,进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其初中物理的学习效果。

3、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彰显物理教学法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显著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发展越来越快,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管仲曾说过,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当前国家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的人。它不仅仅要求学生会记忆,会做题,更要求学生知道怎么学,更注重学生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实验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这些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营造良好的班级创新环境

班集体作为创新能力的社会环境影响个体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在班内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教学环境,培育有利于创新学习的心理氛围和物理氛围。物理教师可充分发掘初中学生好奇心和好胜心强,好动爱玩的心理特征,利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如在班内展示学生的各种创新成果,如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小论文等;举办物理知识竞赛,实验创新能手的评比等,并办好科技板报、手抄报,使班内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班级舆论。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创新体会,鼓励学生之间的适度竞争、相互合作与交流、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使全体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每个学生的创新能力相互激励,同步增强。同时,对学生的创新成果要进行奖励和宣传,要在班集体中形成浓郁的崇尚创新、尊重创新人才的气氛。

三、改进实验,大胆创新

在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中,一般是教师为主体,教师在台上做,学生难于操作,只能在台下看,然后记录实验数据和有关现象,被动地接受实验结果,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迷信权威”,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实验教学,要求师生共同探索,教学中师生要积极开展双向交流,对问题的猜想,实验的过程,甚至改进、创新各抒己见,开放彼此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教师不要局限于教材和教参的安排,也不要局限于现成的实验和结论,要根据实际,进行一些改进、创新实验。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设计型的探索性实验,这样既可以增加实验的创新成分,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如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教学时,我建议给身高1.6米的小明设计一块穿衣镜,要求在镜中能看到全身,镜需多长?很多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提出:人离镜子越远,看到自己在镜子中的像就越小,故多长都行。我不作正面回答,叫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完成。通过实验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等大、正立、虚像。并算出了小明的穿衣镜的长度为0.8米。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的积极性,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这门自然科学课程的重视是大家的共识,物理教学必须体现实验科学的教学规律,注重对学生实验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爱好,激发他们树立敢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我们就要进一步改善实验条件,改进实验教学,直观形象地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教师应充分认识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从现有资源出发,完善实验教学环节,提高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 冯海燕.论初中物理课外实验的开展闭.中学生语数外(教研版),2009

[2] 李止山.张家浪.探索初中02物理实验教学的有效方法.学校管理,2009

篇(7)

论文摘要:不同的知识有其不同的类型特点。知识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把握住不同知识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和学习策略,这将对高中物理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就知识分类学说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认知心理学家对知识类型进行了广义的划分,把它们分为两大类和三亚类,两大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三亚类指除把陈述性知识作为第一类知识之外,把程序性知识再划分为对外处理事物理的智慧技能和对内用于支配和调节的认知策略。

在学习第一阶段,必须保证符号所表示的新信息(事实、概念、规则等)进入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适当位置,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解。在学习的第二阶段,如果是陈述知识,我们必须保证它们通过复习得到合理组织,使之有利于提取和利用。如果要转化为办事的技能,则必须保证它们在充分的变式条件下得到适当练习,以便于它们日后在新的变化环境中应用。一般认为广义知识的学习经历了陈述性知识的习得阶段、陈述性知识的巩固和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阶段、程序性知识在新情景中的迁移和应用等三个阶段。

1 高中物理陈述性知识的习得阶段

在进行高中物理学习时,学生所学习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物理观念及物理方法等首先都是作为陈述性知识习得的。认知心理学们认为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核心是在于建立两种联系: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即外部联系;新知识内部之间的联系,即内部联系。

直观和概括是物理新知识的习得两种的方式。直观是从学生的直观经验从发,提供知识学习的例证。例如,在力的学习过程中给学生提供以下对推、拉、挤、压等几个事例,让学生进行分析。以这些经验为引导概括出力的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同化是另一重要的学习方式。同化就是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知识构,使原有知识得到丰富和发展。同化方式有下位学习和上位学习。在学习力的概念之后再学习常见的三个力及其它形式的力概念就属于下位学习。学习过力、速度、加速度后再学习矢量的概念这是上位学习。

2 陈述性知识的巩固阶段

陈述性知识学习的难点大多不在于理解而在于保持,遗忘是学习的天敌。这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他们学习策略。常用的学习策略有以下几种:

(1)复述策略。复述策略,就是学生为了记住知识内容而不断积极重复的过程,这种重复是积极地重复,在复述过程中头脑应处于活跃的状态。

(2)精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主要是教学生学会整理、记忆具体的知识点。如对比策略可以使学习者在概念、规则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对比找出细微差别,鉴别异同。

(3)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对所学知识的重新编码学习。组织策略的基础是学生要知道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这样才能对知识进行重组、重构。学生如何能有效对知识重新构建。可以说学生就已经真正掌握了所学习的知识。

3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的重点在于应用。为促进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教师还要提供相应的变式练习,促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变式练习的关键在于应用情境、方式等要发生变化,而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套用和模仿。

4 知识分类学说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指导意义

(1)在新课教学方面。新课的导入要能引起全体学生的注意与预期。另要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进行先行组织,先行组织的材料要有针对性和引领性。

(2)在学法指导方面。学会学习是高中物理新课改的目标之一。认知策略本身就一种程序性知识,只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不断应用它,学习策略才能对学习有促进作用。物理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逻辑性,因而通过学习策略的应用促进学生知识记忆长久、理解深刻、知识结构合理。

(3)在知识的迁移方面。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变式练习对知识掌握有巩固作用,同时我们更要注意到练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会做题。这里变式练习的重要作用在于促进陈述性知识向程序性知识转化。

(4)学业测评方面。按布卢姆的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分类学说,把知识学习结果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应用”、“评价”这六个层次,这个学说指导着我们课程教学目标的制定。

笔者认为,只有给知识的性质先定位,而后选择教法和学法才具有针对性,测评内容的也才具有科学性,测评的结果才具有可信度。因而,知识分类学说对高中物理教学的指导意思是明显的。

本文为2007年江苏省中小教研课题《任务分析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陈刚等.自然学科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9:100.

[2]皮连生.智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