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2:1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肿瘤临床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年俞光岩等总结北京口腔医院2055例腮腺肿瘤病例,其中69例为MPT(3.4%),病人年龄24~80岁,平均年龄58岁,男女比例5.9/1。2009年徐杰等总结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腮腺肿瘤705例,其中34例为MPT(4.8%),病人年龄25~81岁,平均年龄58岁,男女比例为2.4∶1。病理类型为沃辛瘤(WT)及WT合并其他肿瘤的病例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肿瘤。WT又称腺淋巴瘤,作为腮腺第二高发的肿瘤,好发于老年男性,发病率约占所有腮腺肿瘤中的15%~25%,这其中约20%WT是多发性的。对于WT的这种多发性特点,很多学者已经做过大量统计分析。目前,关于WT形成认可最多的假说是WT是由胚胎发育时期存在于腮腺导管内的淋巴结内的腮腺组织发生而来。在胚胎发育的早期阶段,腮腺腺体内上皮和淋巴组分之间尚未出现明确的界限。此时上皮细胞与唾液腺导管腺泡系统前体,可保持嵌入在淋巴组分内。这些淋巴组分将在未来构成腺体内淋巴结。在一系列包括吸烟在内的暂不明确的致瘤因素刺激后,这些上皮细胞包涵体将有可能会引起WT。而这种包涵体可能在双侧腮腺均存在,或存在超过一个。而其他病理类型的腮腺MPT多是以单独的个案出现,多数学者更倾向于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巧合而不是联系。
2诊断方法
由于腮腺MPT的多灶性、多病理及多时性类型特点,完善而细致的术前检查十分关键。依靠病史及症状可以对腮腺肿瘤进行初步的良恶性的鉴别,但其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就腮腺MPT而言,了解肿瘤数量、部位、边界的情况尤为重要。因此,通过影像学手段如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CT检查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查获得更多信息以指导治疗方法十分有必要。
2.1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超声波在软组织中传播时,由于组织的密度和特性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回声,对软组织肿瘤和囊性的鉴别有帮助,通过连续多切面扫查腮腺,观测病变的大小、数量、形态、边界、包膜、内部回声、衰减特征,而且其能明确辨出淋巴结的皮质及髓质,区分淋巴结与肿瘤。另一方面费用低廉、安全无创、便于复查、动态追踪等优点在腮腺疾病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B超对肿瘤还是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并且对深叶结构显示不够清晰。
2.2CT检查CT对头颈部各种类型组织结构都有很好的显示能力,可确定肿块大小、数量、形态、边界等,诊断困难病例可通过造影,突出血管、肌肉等与肿物的关系,判断肿物的范围、大小及性质,并能及时发现周围动静脉的受压情况和肿块存在的关系。正常腮腺组织密度较低,低于肌肉,但是却比脂肪组织高,而肿瘤组织为实质性,密度高于腮腺。一般认为,圆形、界限清楚,多为良性;分叶状或不规则,但分界清,多见于有局部侵蚀性良性肿瘤和生长较缓慢的低度恶性肿瘤;弥漫不规则,界限不清,多为恶性肿瘤。CT的问题主要在于单纯依靠CT片不能区别炎性肿块和肿瘤,无法直接显示出病变与面神经的关系等。
2.3MRI检查MRI其对软组织的病变显示性能优越,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范围和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对肿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很有价值,特别适用于腮腺深叶肿瘤。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参数的应用可获得丰富的诊断资料,能够提供如下信息:是否存在实体肿瘤,肿瘤的数量、位置、范围,常见腮腺良、恶性肿瘤的各自特点,肿瘤与神经、血管的关系。
2.4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NAC),因其价廉、快速、安全、诊断准确率高而被广泛用于头颈部肿块的术前诊断。何悦、吕炳建等分别对腮腺区肿块患者进行细胞学检查,诊断准确率超过85%.定性诊断准确率超过90%,并且均未出现人们所担心的肿瘤针道种植和扩散等严重并发症。因此,目前很多学者均建议FNAC列为常规检查,确定肿瘤性质,尽可能地对肿瘤进行鉴别,指导治疗方法的选择。
3治疗方法
良性MPT手术治疗为首选方式。Franzen&Koegel主张切除全部或大部腮腺,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发率,但是其弊端在于手术创伤大,术后面部凹陷畸形明显,发生面瘫和Frey综合征的概率大。俞光岩等主张肿瘤包膜外切除术或腮腺浅叶部分切除术更适合于大多数WT,因为大多数的WT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同时多数淋巴结亦定位于腮腺的尾部,即腮腺腺体后缘和胸锁乳突肌的前缘的交界处。在这些淋巴结的显微镜检查中,时有发现微腺瘤或肿瘤细胞占据,故应切除位于腮腺尾部边界淋巴结,以防复发。对于非WT的其他腮腺肿瘤,外科手术是目前治疗腮腺肿瘤最为有效的手段,首次术式是否正确是影响手术效果的关键,因此临床应根据肿瘤的大小、位置及良恶性质确定手术术式和切除范围。对良性腮腺肿瘤,多数学者主张采用保全面神经的腮腺浅叶或全叶+肿瘤切除术,即位于浅叶则单纯切除浅叶,如位于深叶则须行全腺叶切除。由于良性腮腺肿瘤多为多形性腺瘤,一般包膜不完整,手术不彻底者容易复发。故行腮腺区域性切除、腺叶切除或腮腺全切除,可避免因残存或种植而引起的复发。目前,随着功能保留性外科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对位于浅叶、直径不超过4.0cm的良性肿瘤,且其边界清楚者采用肿瘤+部分浅叶的区域性切除术,该术式创伤小,减少了面神经损伤和Frey综合征的发生率,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且其复发率与传统术式相比并无明显的差异。但对体积较大以及源于深叶的肿瘤仍以传统术式为宜,以保证安全地切除边缘,防止复发。对于恶性腮腺肿瘤,则应尽可能采取腮腺全叶切除+术后放疗,如肿瘤已突破腺体被膜而出现局部广泛。浸润者则需行扩大切除术,扩大切除范围应依据术前影像资料和术中所见来决定,常常包括全腮腺、下颌深枝、颧弓和颧骨、耳廓及部分乳突等结构,以减少复发率,提高术后生存率。
4展望
1.1一般资料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分娩的孕妇8729例,其中妊娠合并妇产科良性肿瘤剖宫产患者55例,占0.63%;本组55例患者年龄最小20岁,最大42岁,平均年龄28.1岁;妊娠合并子宫肌瘤31例,占0.36%,妊娠合并卵巢囊肿20例,占0.23%;子宫肌瘤并卵巢肿瘤4例,占0.05%。
1.2诊断时间本次55例研究对象中急诊手术6例,择期手术49例。55例患者中11例患者行盆腔检查,其中3例患者于孕前进行诊断,6例患者诊断时间≤12孕周,2例患者诊断时间为12~28孕周;38例患者进行B超检查,其中4例患者诊断时间为孕前,16例患者诊断时间≤12孕周,15例患者诊断时间为12~28孕周,3例患者诊断时间≥28孕周;6例患者行剖宫产发现诊断,其诊断时间均为28孕周及其以后。
1.3方法
1.3.1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在给予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手术处理时应以患者子宫肌瘤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决定术中处理方式,比如子宫肌瘤的大小、数目、部位、性质等。本组31例合并子宫肌瘤患者的肌瘤直径1.0~11.0cm,且肌瘤部位以子宫前壁、宫底、侧壁居多,基底部的肌壁间、阔韧带及子宫下段后壁等则较为少见。31例患者中24例患者采用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1例采用子宫切除术进行治疗;6例未进行处理,其中2例主要是由于肌瘤位置不当,且和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另4例则是由于有合并症、胎盘早剥等症状所致。
1.3.2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本组55例患者中20例患者为妊娠合并卵巢囊肿,4例患者同时合并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瘤,其中14例患者于剖宫产术中行卵巢肿瘤剔除术治疗,3例患者因卵巢囊肿蒂扭转使得卵巢坏死,因而行患侧附件切除术治疗,1例患者行双侧附件及子宫切除术治疗,3例患者行卵巢壁活检术治疗,并将标本送至病理室进行病理检查;3例患者行卵巢楔形切除术及成形术治疗。
2结果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55例患者术后均行促宫缩、抗炎等药物治疗及对症支持治疗,且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正常出院。本次研究显示妊娠合并妇科良性肿瘤的发生率为0.63%,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0.36%,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生率为0.23%,子宫肌瘤合并卵巢肿瘤发生率为0.23%。符合文献报道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发生率为0.30%~2.60%,妊娠合并卵巢肿瘤的发生率为0.08%~0.90%;该研究中患者平均年龄为28.1岁,其和文献报道的发病年龄多在21~31岁相一致。
3讨论
3.1剖宫产术中对子宫肌瘤的处理传统临床上往往认为患者接受剖宫产术治疗的同时行肌瘤切除术治疗,其发生感染、出血等现象的几率较大,严重时可使患者因大量出血而必须行子宫切除术治疗。因此,不主张在剖宫产术的同时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然而近些年来,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剖宫产术与子宫肌瘤切除术同时进行也逐渐得到医生的认可,两种手术方式同时进行可有效的减少子宫肌瘤对子宫缩复的影响,且可减少产后出血量,降低产褥感染现象发生,同时可有效的阻止肌瘤继续发展,因而临床上逐渐开始在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切除术。然而并非所有剖宫产术中均可行肌瘤剔除术,在给予患者剖宫产术中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前应认真评估患者肿瘤数量、部分、大小等,并且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常应在双侧子宫动脉结扎的基础上行肌瘤剔除术治疗。手术过程中应加强对瘤核分离的重视,应沿包膜进行分离,并且应边分离边行结扎或缝扎血管处理,尽可能减少术中术后出血量。而对于肌瘤较大或数目较多的患者术中应常规防止腹腔引流,确保渗液及时排除,从而有效的减少继发感染现象发生。
3.2剖宫产术中对卵巢肿瘤的处理卵巢肿瘤患者多无明显自觉正常,患者往往于孕期发生并发症,部分患者则可在进行产前检查时发现。临床研究表明生理性囊肿以单侧囊肿居多,且超过90%的功能性肿瘤可伴随患者妊娠现象的不断发展而逐渐消失。但有报道显示妊娠期卵巢肿瘤发生蒂扭转及破裂的几率较大,且部分可在盆腔阻塞产生,加之其性质难以明确。因而,剖宫产术前应加强对卵巢肿瘤是否存在扭转、破裂及明确其性质的重视。据调查,妊娠合并卵巢囊肿多为良性,仅少数患者为恶性,因此,对于少数疑似恶性患者应给予其单侧附件切除术治疗,对于良性患者则应给予其肿瘤剔除术治疗,同时应将附件或肿物送检。临床研究表明,妊娠晚期患者卵巢和大网膜间质中通常可见灶状蜕膜样细胞及退行性变现象,且胞浆内空泡变形,往往会将胞核挤在一侧,因而极易被诊为印戒细胞癌。所以,在给予患者剖宫产术治疗时应加强对疑似恶性肿瘤患者腹膜及大网膜活检的重视,同时需行快速冰冻病理组织学检查。
我校临床带教教师均为中青年,英语水平佳,其中大部分教师都有国外留学的经历,即使如此,因肿瘤学的临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涉及内容广泛,专业名词太多使大部分教师仍无法用英语与留学生进行自由交流,出现教师专业知识雄厚、富有教学经验,但受到英语表达能力及肿瘤学专业特点的限制,无法与留学生很好地沟通,无法将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充分的传授给留学生。而留学生也无法充分领会和理解教师的言传和身教,从而导致双方的困惑。而留学生学习特点是喜欢互动教学及和问题解答型教学方式,思维活跃,发言踊跃。故结合肿瘤学专业的特殊性及国际医学留学生特点创造性提出新的临床培养模式———按病种临床教学。
方法是由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普外科、胸外科、妇科等科室各派出1~2名英语水平佳的中青年老师组成一个留学生肿瘤学临床实习指导老师小组,按病种实习(见流程图)。然后,由学生和老师一起就该病种模拟全英语就医环境,学生分组诊疗。最后,老师带领留学生和病人面对面交流,学生提出诊断和治疗方法。因为是肿瘤学实习指导老师小组,又因为是按病种实习,所以各个老师可以同一课时分别给学生讲授该病种不同专业知识。老师可以提前准备该肿瘤相关知识,学生可以提前预习,课堂以多媒体及互动教学为主,这样使英语表达能力及交流能力的限制得到改善。
1.改革课程体系,理论联系实际,以多媒体教学、模拟教学及具体床边病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避免不符合留学生思维活跃特点的中国“填鸭式”教学,采用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临床教学效果。(1)启发式教学法。互动有利于强化留学生的记忆,激发留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鼓励留学生提问,并且经常主动向留学生提问,促使留学生积极参与、积极思考。(2)强化教育法。每次临床带教前,以结合病例的提问方式,简要复习上次的内容;课程结束时,及时进行小结和提问,帮助留学生强化记忆。(3)以具体病例为核心的教学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最容易激发留学生学习动力的方法。将各种实际病例融入到教学中,根据不同病例,精心设计问题,让留学生自由组合成组,每组固定人数,围绕每个病例进行讨论。该方法以留学生为主体,以病例为基础,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可以提高留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运用知识的能力。
1.1一般资料151例患者按术后眼眶肿瘤病理性质分为良、恶性组。其中男性69例,女性82例。年龄最大的84岁,平均(67.84±5.94)岁。右眼71例,左眼73例,双眼7例。病程3d~15年,平均3.96年。其中2例患者分别有明确的肝癌和乳腺癌病史。
1.2临床表现以眼球突出(两眼差值大于2mm,单眼眼球突出度超过16mm或观察过程中眼球突出度不断增长)、可触及眼眶包块、眼眶疼痛、视力下降、眼位偏斜、眼球转动障碍等为临床诊断依据。其中眼球突出134例(88.74%)、可触及眼眶包块51例(33.77%)、眼眶疼痛49例(32.45%)、视力下降35例(23.18%)、眼球不同程度转动障碍(合并不同程度复视或斜视)23例(15.23%)。
1.3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眼眶内占位的主要诊断依据。全部患者均行眼眶CT检查,包括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断层扫描,以确定肿瘤的大小、形态、位置、与眶内重要结构的关系、有无骨质破坏等。部分需进一步明确诊断的患者行眼眶MRI检查。
2结果
2.1手术方式的选择所有病例均住院行手术摘除眼眶内肿瘤。根据术前影像学诊断定位,选择手术方式。151例老年人眼眶内肿瘤中行前路开眶者97例(64.24%),其中经上睑皮肤皱襞切口13例、下睑缘切口17例、结膜处切口9例、上睑眉弓处切口38例、眶内上缘切口20例;行外侧开眶者39例,占25.83%;行内外侧联合开眶者10例,占6.62%;行眶内容剜除术者5例,占3.31%。
2.2术后病理结果见表1、表2。7例双眼眶内肿瘤患者双侧肿瘤术后病理性质均一致。151例老年人眼眶肿瘤按病变性质分类,良性肿瘤103例,占68.21%,其中前3位依次为海绵状血管瘤、泪腺多形性腺瘤、炎性假瘤及慢性炎症;恶性肿瘤48例,占31.79%,其中前3位依次为恶性淋巴瘤、泪腺腺样囊性癌、泪腺多形性腺癌。
2.3术后疗效及并发症151例老年人眼眶内肿瘤术后并发症共计20例。所有134例眼突患者中(不计行眶内容剜除术者),术后除1例眼球内陷外,其余患者眼球突出度均回归正常值范围。35例术前视力下降患者中,术后有4例视力提高,5例视力下降加重,26例无改变,无术后视力丧失者;术前视力正常患者中,术后仅1例视力下降,无视力丧失者。术前有23例患者存在眼球不同程度转动障碍,术后10例好转,8例未发生变化,5例加重;术后新出现眼球运动障碍者3例,经药物治疗后均不同程度好转。术后上睑下垂12例,多见于前路开眶术后,其中有7例经药物治疗后痊愈,2例经药物治疗后好转,3例无改善。
2.4术后随访所有患者均全部切除肿瘤,定期门诊随访3个月~36个月,失访11例,失访率7.28%。所有随访患者中恶性肿瘤进一步行全身检查排除转移,并转到肿瘤科按需行放、化疗。随访过程中老年人眼眶内肿瘤术后复发14例,其中泪腺腺样囊性癌4例,泪腺多形性腺瘤3例,炎性假瘤3例,恶性淋巴瘤2例,神经鞘瘤1例,鳞状细胞癌1例。
3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老年人眼眶肿瘤患者中88.74%有眼突症状,为就医首要原因,其他临床特点还包括可触及眼眶包块、眼眶疼痛、眼位偏斜、眼球转动障碍、视力下降等。因此对于老年人发现上述临床表现者,均应排除眶内占位,确诊需行眼眶CT和/或MRI检查。全面的影像学检查对于老年人眼眶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极具价值。眼眶CT检查包括水平位、冠状位、矢状位,可以准确显示肿瘤的三维空间位置。其中水平位可以较好的显示肿瘤大小及形态,而冠状位则能更好的显示肿瘤与肌肉、视神经和眼球的比邻关系等,因此眼眶CT可确诊眶内肿瘤的大小和形态,甚至明确性质:光滑、边界清楚者多为良性;边界不清、有骨质破坏等多提示为恶性肿瘤。MRI对软组织显影好,对骨质不显影,主要用于软组织病变、眶内血肿及脉络膜恶性黑色素瘤的鉴别诊断。手术摘除是老年人眼眶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眼眶解剖特点为眶腔小、结构复杂、内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组织,手术视野较小,不易止血、并发症较多,因此眼眶手术对术者的手术技巧要求较高。现有文献研究内窥镜在眼眶手术中的应用,其解决了眼眶手术中存在的手术盲区问题,创伤小,对眶深部止血也有较好的效果,但还未普及临床。由于老年人的特殊性,还要考虑患者手术的耐受程度,术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手术时机的选择应以早期手术为主,尤其怀疑恶性肿瘤的患者应尽早手术。手术原则为手术入路简捷、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肿瘤切除完整,此外还应考虑到术后美观来选择隐形切口,如结膜切口、下睑缘切口、上重睑切口等。手术方式的选择须考虑肿瘤的部位、性质、大小等多种因素,因此术前影像学检查是手术方式选择的重要依据。本研究中眼眶肿瘤摘除方式主要有前路开眶97例(64.24%)、外侧开眶39例(25.83%)、内外侧联合开眶10例(6.62%)、眶内容剜除术5例(3.31%)。
前路开眶按切口位置分为:①上睑皮肤皱襞处切口适合眶内眼球上方的肿瘤,尤其额窦处的囊肿等,选择此切口应注意保护好提上睑肌,防止术后上睑下垂的发生;②上睑眉弓处切口适合泪腺区肿瘤及眼球后极部之前的肿瘤,该处手术操作空间相对较大,无重要结构,并发症少;③眶内上方切口多用于眼眶内上方及眼球后极前部的肿瘤,由于该切口相对操作空间更小,应注意避免损伤滑车神经;④下睑缘处切口适用于眶下方肿瘤,术中应注意保护好下斜肌及眶下神经,该处切口手术操作相对空间较大,切口隐蔽,术后不影响外观;⑤结膜切口可用于眼球周围及眼球后极部之前的肿瘤,术中应注意避免损伤相应眼外肌。外侧开眶适用于球后肌锥内肿瘤、眶外上方位置较深的肿瘤及眶尖处肿瘤,尤其眶尖部血管瘤大部分与骨膜骨缝粘连较重,不易完整摘除,术中应注意手术技巧,减少术后易出现的如上睑下垂、视力下降、眼外肌麻痹等严重并发症。内外侧联合开眶适用于眶尖部肿瘤,尤其是视神经内侧的肿瘤(即使外侧开眶也难以暴露),该手术方式操作复杂,手术途径远,损伤较重,易引起视力丧失等严重并发症。对于明确诊断为眶内恶性病变、严重影响患者生命的多选择眶内容剜除术,但因手术创伤大,术后严重影响美观,易给患者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大部分患者不能接受,因此对于恶性肿瘤应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扩大手术;术后随诊,如果复发,则根据患者身体条件再次选择眶内容剜除术。本组151例老年人眼眶肿瘤术后随访过程中最终有20例出现并发症,主要为眼动障碍、视力下降、上睑下垂,占13.25%,较文献报道的37%低,与手术操作轻巧、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减轻组织损伤等有关。有关文献报道,眼眶肿瘤切除后泪腺上皮性肿瘤最易复发,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其中泪腺腺样囊性癌复发率最高(57.14%),因此对于泪腺腺样囊性癌患者一旦病理确诊应建议患者及时行眶内容剜除术。
国内近年来关于成人眼眶肿瘤的研究报告中,良性病变在71%~82%之间,恶性病变在18%~29%之间。Shield等、张志强等文献报道老年人眼眶内肿瘤的构成比例与其他年龄组差异较大,其中眼眶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所增高,其中恶性淋巴瘤的比例最高,与本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151例老年人眼眶内肿瘤中恶性肿瘤的比例为31.79%,仍低于良性肿瘤的68.21%,但高于相关文献报道儿童的13.16%及普通成人的18%~29%。在48例老年人恶性眼眶肿瘤中,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最高(17.21%),显著高于相关文献报道的普通成人中的10.3%,其次为泪腺腺样囊性癌(4.64%)、泪腺多形性腺癌(2.65%),而文献报道成人恶性眼眶肿瘤中泪腺上皮性恶性肿瘤最多,其次为恶性淋巴瘤。此外,本研究中有2例鳞状细胞癌为肝癌和乳腺癌转移至眼眶,提醒眼科医生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于老年人眼眶肿瘤应着重考虑全身情况。
一、专业技能:
(一)本人从事临床肿瘤内科工作17年,每年从事临床工作40周以上、参加临床一线值夜班每年42次以上,每年进行专科肿瘤内科查房12次。(二)开展了肿瘤内科工作模式,熟练掌握输液港植入术、肿瘤射频消融术、肿瘤穿刺活检术、深静脉穿刺术置管术、心肺复苏术、心电监护技术等。住院总医师期间曾多次组织参与急危重症(如失血性休克、过敏性休克、输液反应、多发性复合性重型外伤等)的抢救。(三)本人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任职期间以第一负责人从事主持20%甘露醇注射液在提高晚期癌症生存质量的临床研究(2012年度顺德区医学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已顺利结题及专业核心论文2篇。以主要负责人身份从事支持性照顾对妇科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的疗效观察(2014佛山市科技局攻关项目)课题研究,并顺利结题。以第一负责人从事主持索拉非尼联合三氧化二砷在肝癌表面耐药蛋白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及疗效观察(2017年佛山市医学科研立项课题)科题研究,目前阶段研究中。任现职以来先后在国家或省级发表专业论文(核心期刊2篇、普刊3篇,均为第一作者)。参与全院疑难病例会诊32人次,帮助解决较复杂疑难医疗技术问题。(四)根据病人需求及专业发展,将国内外最新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如:肿瘤消融术,超声引导下浅表淋巴结活检术、输液港置入术、超声引导下肝脏肿瘤活检术及无水酒精瘤内注射、超声引导下肾造瘘术等技术,于2016年做为科室骨干协助科室顺利通过广东省癌症“无痛“病房创建,得到患者和院领导的肯定和赞赏。(五)每年带教实习生20余人次,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对下级医师进行核心能力培训,每年专题授课5次。 二、业绩成果:(一)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曾被评为顺德区团员。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优秀带教老师、年度先进个人。(二)主持2017年佛山市卫计局科研立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项目进展顺利并按计划进行。主持2015年佛山市科技局科研立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三),项目进展顺利现已结题。主持2012年佛山市顺德区卫计局科研立项,本人为项目负责人(排名第一),项目进展顺利已结题。本人任现职以来以第一作者共发表学术论文5篇。
开拓创新,为专科建设创造价值。本人自广东省人民医院进修后,从肿瘤治疗方面得到一次跃的发展,学习到各肿瘤学CNNC指南正规治疗,从疑难疾病少见病的掌握及分析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发表各核心杂志论文多篇,发表有关肿瘤化疗,靶向治疗及并发症上有独特创新理念。
第二、 不断摸索,在晚期癌症上为减轻患者痛苦为主,提高生存质量,在我科,本人开展专业技术水平,如肺穿刺活检术,输液港置入术、经皮肺肿瘤穿刺注化疗药观察,经皮肝肿瘤穿刺无水酒精注药术,晚期癌症各内科治疗,如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等治疗。开展病例数的300例,并积极学习癌症疼痛正规处理,得到病人的肯定。为当地群众带来福音,为他们在本地区治疗肿瘤提供方便。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肿瘤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9-0119-02
推进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医学院校本科生的教学对于培育复合型卫生人才、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学生由于受知识量大、传授型课程多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机制更需要改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需要提高。目前,全球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1],肿瘤学课程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将肿瘤学的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和应用型转变,努力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等“多位一体”的教学,提出“以临床肿瘤问题为主线,以诊断、治疗、预防、保健为目标,以多学科肿瘤相关知识为基础,以见习、自学、讲授、讨论、研究和总结为方法形式”的教学模式。
1 培养目标
本科生肿瘤学研究性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是:课程结业考核时,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肿瘤学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能够对常见肿瘤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和处理意见,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把握外科、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手段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具备肿瘤专业的科研思维,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本科生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走向临床的学习,将学生的“填鸭式”学习走向挖掘智能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走向创新性的主动学习。
2 肿瘤学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很多教学活动仍以“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板书”的课堂教学为主,再以课内实验或讨论为辅助。即使有漂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一定程度上可使课内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其教学仍然秉承着“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聆听授课内容”的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潜力。研究性学习也称为项目学习或主题研究[2],相对被动学习而言,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髓是鼓励探究与创新[3]。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案例分析和追踪” 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创造条件向大学生全面开放科研资源,鼓励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与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将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发展学生能力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对于学生,鼓励他们树立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既在学习中研究,又在研究中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案例分析法”[4]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将此方法进行拓展和改良,即不仅选择案例供学生讨论,还让学生从课堂深入病房,全程见证案例病人的诊治过程,我们将此方法称之为“案例分析和追踪法”。例如讲授“肺癌”课程时,传统授课方式是平铺直叙式,往往从介绍流行病学开始,依次讲授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这种教学方法较枯燥乏味,为“填鸭式”,学生兴趣不大,听课印象不深,课后容易忘记,更谈不上激发研究此病激情和兴趣。采用“案例分析法”时,先在示教室给学生介绍一例临床肺癌案例,然后让学生去病床边认识接触该病人,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此后,为该学习小组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查找课本和文献资料,了解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等,结合规范化诊治要求,为该患者“号脉”、制定诊治方案。学生完成这些主动性工作后,老师再参与一起集中讨论,公布正确答案,讲授关键知识点,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关注病人治疗过程、治疗效果,并且进一步了解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治进展和前沿观点,提出防治措施等。在下一次讨论课上,师生们一起讨论此病人的治疗情况、治疗效果、预后预测。针对肺癌治疗效果差现状,讨论肺癌诊治进展和如何设计科研课题对肺癌进行研究等。(2)紧抓教学、科研服务于临床的思想,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对学生的临床实习提出具体内容和要求,为学生发放临床实习记录、考核本,主要记录学生在各个专业实习的情况,包括考勤、分管床位数、书写样板病历、经治常见或疑难病种、参加病案讨论内容、临床操作手术记录、带教老师考核评分评语等。具体实践安排:实行肿瘤各相关学科的临床实践轮转制,例如要求在肿瘤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影像科实习轮转,各个轮转科室制定出学习要点和具体培养训练计划,轮转期间在上级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承担助理住院医师的日常工作,转科结束后,进行出科考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多学科讨论会、讲座、专题报告、疑难复杂病例讨论会、小组学习等,并且将参会和发言等表现进行评分,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实习结束后,将各肿瘤亚专科或相关学科实习获得的考核分累加,加权后确定为肿瘤学实习所修学分。(3)增开多门肿瘤基础、临床相关和肿瘤进展的课程: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肿瘤领域新观点、新知识更新很快,所以需要紧跟学科进展,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开设肿瘤病理、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学、肿瘤遗传学、肿瘤流行病学、专业英语、肿瘤影像、肿瘤文献查询、肿瘤手术学、肿瘤放射治疗、肿瘤化疗、肿瘤生物治疗、肿瘤转移机制、循证医学等作为选修课程,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由肿瘤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课、影像科等组织的肿瘤多学科查房、病案讨论,鼓励学生参加肿瘤学术会议,鼓励学生设计科研课题进行科学研究,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综述,所有这些项目计算成相应学分,进入考核评价系统进行考核。(4)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本科教学外部环境,例如,充分利用学校强大的校园网、图书信息平台、实验室、临床实习基地和信息检索手段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推动研究生与本科生资源共享机制,使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成为相互衔接的系统,资源有效共享。(5)推行和改革学分制:除必修课学分外,增加实践活动选修课学分。改变只有理论课可以获得学分传统,对于学生积极参加肿瘤多学科查房和病案讨论并且勇于发表自己观点者、对于积极参加肿瘤学术会议能写出会议报告和主题者、对于科研课题设计合理和完成良好者、对于积极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者,均可以按照选修课标准获得学分。此外,允许学生参加多次考试或重修、选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的“一考定全局”的单一成绩型评价模式,实行过程评价,实行开卷、半开卷、口试和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5]。
3 效果
“案例分析和追踪法”教学较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优点是:①学生对案例涉及的疾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地去了解和探索之;②学生能在临床接触病例和查找资料了解疾病全貌的过程中对该病种有深入的了解;③记忆深刻,不易忘却,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非常容易上手处理该种疾病;④具备了从临床问题入手的科研思路,临床科研有了源泉。通过对三届部分5年制和7年制本科生的肿瘤学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肿瘤学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对肿瘤专业知识掌握和临床技能明显提高。与其他学生比较,参加该研究性学习体系的学生获得的学分平均要高5~6分,获得继续深造肿瘤学的学生数也要多,近40人考取本单位或外单位肿瘤学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肿瘤学临床工作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些学生成为了科研骨干或者优秀人才。
4 讨论
在本科生肿瘤学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案例分析和追踪法”的教学改革、肿瘤学课程的调整设置、临床实习质量水平的提高、学分制改革等措施,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实质是研究性学习法实施过程中各主体的定位发生了改变:(1)对教师而言,角色的转变非常关键,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指引,启发学生思路,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某些已有结论进行质疑,探究不同的结论,大胆创新。(2)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法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要激发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需要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3)研究性学习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提高学习成绩,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延伸和拓展课程知识,协调其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临床问题能力。(4)研究性学习法的主体是学生,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精神,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合作研究,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进行了学生的情商教育,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雯慧,刘越,胡卫东,等.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CXCL16/CXCR6在人肺癌转移机制中的作用[J]. 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2011,31(12):1076-1080.
[2] 刘君梅. 研究性学习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 武警学院学报,2012, 28(5):59-61.
[3] 张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34-35.
[4] 朱淑霞. 案例教学法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 教育教学论坛,2012,33:71-72.
【关键词】周围型肺癌;X线片;CT;诊断;临床资料;检查结果
周围型肺癌一般都是在呼吸性细支气管、支气管末端间发生的,其中常见类型是鳞癌、现癌,此病早期的症状是胸痛,有时肩部也会有疼痛感。周围型肺癌影像学的基本特征是毛刺样、胸凹陷征、钙化样、空泡样、分叶样、支气管充气样、空洞等。在进行诊断的时候,多数通过病灶边缘、形态、大小、内部特点和CT表现就可以诊断,在进行早期诊断的时候,CT、X光片都是具有临床意义的。本研究将选取我院在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期间收治的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对其CT、X光片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具体内容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40例患者中,男性有28例,女性有12例,年龄在34到75岁之间。24例在右肺,其中12例在右上叶,4例在右中叶,8例在右下叶;16例在左肺,其中11例在左上叶,5例在左下叶。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气促、呼吸困难、刺激性呛咳、胸痛、吞咽困难、消瘦、声音嘶哑、喘鸣等。16例腺癌,15例鳞癌,9例支气管肺泡癌。
1.2方法
X光平片:去患者的正侧位,焦距是180cm,正位是15到20mAs、80到85KV,侧位是30到40mAs、90到95KV。
CT扫描:在X线片的技术上进行扫描,在病灶、重点位置加5mm薄扫,增强时静注100ml的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每秒钟流速是3ml,在注入以后扫描成像30s,延迟3到5分扫描,要尽量的避开钙化灶、空洞。
1.3统计学处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当P>0.05时,则没有统计学意义,如果P
2结果
患者肿瘤直径在0.8到7cm之间,4例患者肿块直径没有超过1cm,20例在1到3cm之间,10例在4到5cm之间,9例在6到7cm之间。40例患者CT、X线片检查结果,详见表1。
3讨论
现在肺癌的发病率有明显上升,因此很多群众、医务人员对肺癌意识给予了更多重视[1]。通过本次对40例周围型肺癌患者的临床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发现CT、X光片都是各有优缺点的,CT在肺癌分期、定性上有很大优势,但是并不能完全替代X光片。
3.1CT检查周围型肺癌优点:CT检查操作检查,患者更易接受;能够直接的显示出肿块征向,对于肿块密度、大小的显示也很清晰;能够显示肿块内部的洞壁薄厚或是有没有空洞,观察患者没有钙化[2],使用X光片检查很容易会忽视较小空洞,在本次研究中光片是5%。CT是33.3%,其差异比较明显;肿块多数都是由多结节组成的,进行CT检查可以多方位了解到病灶的轮廓,从而有效、直接的做出评价,就是直径没有超过2cm,检查时依旧可以显示出征象;毛刺的数目比较多,直而短[3],没有分支,是围绕着肿瘤排列的,近结节端比较粗,对此CT可以清楚的显示出来,本次研究中,光片是12.5%,CT是3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缺点:CT的分辨率、密度比较高,但是空间分辨率比较低;在确定扫描范围的时候,技术员很容易漏掉膈顶下、肺尖病灶;价格比较高,不能作为常规检查;扫描的时间比较长,而且气促患者的图像不会太清晰;进行CT扫描会增加患者所受的辐射量;一些放射医师对于CT认识不如X线丰富;在患者呼吸的深浅不一时,很可能会漏掉较小的病灶。
3.2周围型肺癌与诊断周围型肺癌又叫做肺野型,现在世界上,癌症致死最多的就是肺癌,发病高峰年龄在60到79岁之间,多数发病患者都超过了40岁,吸烟、家族史、种族史是此病的相对危险因素[4],此病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比较迟,其早期的症状主要是胸痛,有些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的表现,当患者感到胸痛严重的时候就已是晚期的。胸片检查有40%肺部和横隔、纵膈、心脏组织是重叠的,但是其缺少密度对比,发现纵膈淋巴结转移病灶的几率比较低,而且也缺少明确分期、性质、定位的鉴别。在本次研究中,CT的检出率明显的高于X光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进行X光片检查基本可以显示出肿瘤的形态、大小,而且价格比较低,因此可以做首选的检查方法,但是如果与CT检查相结合,那么就能更早、更准确的诊断周围型肺癌,从而减低误诊率。
参考文献
[1]蔡建辉,谷文涛,张京,周文明,李良玉.Cai Jianhui.Gu Wentao.Zhang Jing.Zhou Wenming.Li Liangyu CT成像及MPR在诊断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期刊论文]-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1,12(3):174-176.
[2]李邦国,马大庆.LI Bang-guo.MA Da-qing 周围型肺癌空洞位置的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诊断价值[期刊论文]-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7):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