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2: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早期教育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对早期教育的规律进行探讨,对超常儿童跟踪,对人类自身的智力发展规律和潜能进行研究应是正常的教育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这种“研究”带上了浓重的功利色彩,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了。在我所知道的一些早期教育方法中,其研究方法本身就是很不科学的,至少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样本不足,二是没有经过广泛的实验和严格的评价价段。对于个别的“天才”儿童进行个体研究和专门的“实验室”培养,即使他在某一个方面有极突出的表现,比如说几岁就会微积分,几岁外语水平达到六级,也不能就肯定地说这种教育方法就是成功的。因为你所做出的都是单项的成绩评价而非综合素质的评价,如他的语文程度、社会能力、心理品质、人格发展等等。同时你又如何证明他的长远发展一定优于在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呢。“小时好,大未必好”并非个别现象,现象,大器晚成的例子也并不少见。即使已经证明了这一切,也不能像袁隆平发现变异水稻植株在培育后进行大面积推广那样去推广神童教育计划。我不是笼统地反对早期教育,我主张对孩子在某些方面表现的天分和特长进行扶持和鼓励,问题是如何进行早期教育,我认为有目的的教育或有目的的教育过程的早期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在还没有找到更科学的、更有效的教育方法之前,我认为最好的、最可靠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孩子自然地成长。但凡女人受孕之后,务必居心动念行事,惟诚惟谨,一举一动不失于正,令胎儿禀受母之正气,所生儿女必相貌端严、性情慈善、天姿聪明,我认为这倒是可取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只有完全自然的状态下,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全面的,均衡的发展,当我们对孩子进行某一方面的过度开发时,必然会抑制或影响到其他方面的正常发展。当然这也只是理念上的推想,我们现在并不清楚大脑的全部工作机制,至少爱因斯坦小时候并不是一名最出色的学生,但他却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天才。
其实早期教育在我国并非什么新鲜的,甚至胎教也古已有之。颜之推的《颜氏家训》中有一节讲胎教和早期教育的文字:“古者,圣王有胎教之地: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斜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接之。孝仁礼仪,早习之矣。”如果颜之推的记述有所本的话,则说明了古代圣王在妇女怀孕三个月也就是在刚发现怀孕不久就开始了胎教,婴儿一出生就请老师进行早期教育。据《巢氏病源》记载:一月名始胚,足厥阴脉养之;二月名始膏,足少阳脉养之;三月名始胎,当此之时,血不流行,形象始化,未有定仪,见物而变。夫至精才化,一气方凝,始受胞胎,渐形形质,子在腹中,随母听闻。欲子端正壮严、贤能,自妊娠之后,则须行坐端严,性情和悦,常处静室,多听美言,见贵人,令人讲读诗书,陈礼说乐,耳不闻非言,目不观恶事,务和雅,不可见壮貌丑恶人也,如此则福寿敦厚,忠孝贤明,不然则多鄙贱不寿而愚。此所谓因外象而内感也。不过其胎教之法似乎与现在不同,它只是给孕妇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育条件,这和现代良好的情绪有利于胎儿发育的观点倒是一致的。比较而言,把录音机贴在肚皮上或其他过强过多的干扰信号一定会使胎儿们不胜其烦,说不定一出生就是个火爆脾气。让胎儿安静一点,也许是们最明智的做法。
马卡连柯认为;“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科学。”但是也有人认为教育不是科学,而艺术。我认为概念并不重要,关键是具体的教育实践如何体现科学的精神和适用艺术的手法。事实上,马卡连柯本人的教育方法就是极具艺术性的,同时也处处体现了科学的精神。这是所指的科学当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的精密的科学知识,而应当是教育思想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体现在教育的形式上,应当是自然与和谐的。
早期教育是指从出生到6岁间对小儿进行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教育。抓住不同阶段智能发育的关键期(也称敏感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充分开发其潜能,促进儿童全面综合发育。现在早期教育已经延伸到胎教。早期教育和养育、保育不一样,是给婴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发育环境和必要的丰富的感觉刺激条件,使婴幼儿的感觉器官和正在快速发展的大脑神经得到满足。
早期教育的最佳时间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有句名言:“婴儿降生第三天开始教育就晚了两天。”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依赖的条件,因此越是接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发充足,当然,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但是随着年岁渐长,这种能力就会迅速地消失。因此,对幼儿施行早期教育是必需的,而且极为迫切,而施行早期教育的时间越早、越及时,孩子异乎寻常的能力就越能挖掘出来,这种能力之大,往往是超乎成年人想象的。
日本的铃木镇一在《莫扎特教育风暴》中提到这样一个案例:摇篮里的琴声。
在铃木镇一的信州松本才能教育分部有两个学生,一个名叫信美,一个名叫奇太,他们同为3岁那年到学校来学习小提琴。这两个孩子一样大而且同时入学,但一段时间后,他们的学习成绩相差很大:奇太的水平比信美明显高了一大截。对于这个问题,铃木镇一深感困惑。两个孩子都学了4个月琴,信美可以拉《闪闪星星变奏曲》,这样的进度对3岁的幼儿来说,只能算是普通水平。而奇太仅仅4个月就掌握了13首曲子,其中还有难度很大的巴赫的曲子,这样的成绩和速度对一个仅仅3岁的孩子来说,的确让人非常惊讶,更不用说奇太的琴声优美动听,音符准确而且富于激情了。后来,铃木镇一经过探寻,得知奇太有个姐姐名叫加代,加代3岁开始学小提琴,那时奇太刚刚诞生。铃木镇一终于搞清楚造成两个孩子差距的原因:信美3岁之前从没有听过小提琴曲;而奇太躺在摇篮里,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在听姐姐拉琴了。这三年他每天几乎都能听到姐姐拉琴,所以无意之中培养了内在能力。这就是对孩子能力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家庭环境。并且,年龄越小,这种吸收能力越强。
所以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开展得越早越好,在宝宝人生的最初阶段,人类的大脑就如同一张白纸,我们为它描摹什么,它就会留下什么,无论时间是多么久远,都不会完全被抹去。
早期教育的方法
有的家长提出过这样的疑问,孩子那么小,不希望他有太大压力,不想让他过早地学习太多东西。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因为孩子们天生就好学。学习对他们来说是一种乐趣。哲学家爱尔维修说:“即使是资质一般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所以,如果方法得当,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孩子们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会感到学习是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的事情。此外,在游戏中教育孩子,这是孩子最喜欢的方式。引导孩子有目的地玩,不论孩子们的表情是开怀大笑还是眉头紧皱,玩耍的孩子都是全神贯注的。他们兴致勃勃地做出一步步努力。他们洋溢出来的快乐证明,对于孩子,游戏是正经事。游戏对孩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表面上好像是为了简单的乐趣,实际上游戏给孩子情感、生理和智力发展带来很多益处。通过游戏孩子可以学习很多技能,学会如何与人相处。通过游戏还可以看出孩子的天资、情感和喜好,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无穷的快乐。
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早期教育指南安全教育家园共育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0—6岁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阶段,科学、优质的早期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对幼儿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将直接关系到幼儿的成长,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发展,是我们所有成人特别是家长和幼儿发展从业者的追求,所以我们首先要了解并思考什么对孩子来说最重要?
不容置疑,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生命,生命的存在是其他的一切存在的前提,而健康作为生命存在的保证也就成为其他各方面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其次是品格,即如何做人,如何生活以及提高生活的质量。其实这些和我们常说的行为习惯养成休戚相关,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生活态度是一个人后继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第三是贡献,即服务于社会。社会服务项目何止是“三百六十行”,了解各行业劳动者对社会的贡献和重要作用,建立良好的荣辱观和服务的意识,成为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是才能,即才学、才华、才艺、才干。最不足挂齿的是出身、性别、长相、身高……
但是,纵观我们当前的早期教育现象,本末倒置者比比皆是:重喂养轻教养;重认知轻运动;重规范轻道德;重物质给予轻精神抚慰;重近期目标轻长期目标;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重知识技能轻社会适应;重外表技能技巧学习轻伦理道德灵魂塑造;重学习结果成功与否轻学习过程快乐与否……
作为幼儿发展的从业者,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的指导幼儿的发展?我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中得到了许多启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就像一枚指南针,给我们对幼儿的早期教育指引了方向。
《指南》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由学习与发展目标、教育建议两部分组成。
学习与发展目标部分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教育建议部分针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 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和认同指南的理念是正确使用《指南》的前提。
教育理念对幼儿教育有重大影响。对待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理念不同,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理解、态度就会不同,教育方式和指导方法也会不同,给幼儿的学习和发展带来的后果也截然不同。因此,使用《指南》做好幼儿早期教育,必须首先理解和认同《指南》的理念,正确地把握《指南》的标准与教育建议的内涵。
二、《指南》和《纲要》不同。
《纲要》是制定《指南》的依据。它比较宏观地指导和规范着幼教机构的保育和教育。从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的角度,指出了应该教什么、各领域中“教”的重点是什么,教师应该做什么、怎样做等。《指南》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明确地反映了幼儿应当知道什么、能够做什么、各领域中“学”的重点是什么、需达到什么基本水平、成人应当给予怎样的支持和帮助等方面,比较微观地指导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实践。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比《纲要》更详细的教育标准和建议,它是对《纲要》的细化、具体化 ,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正确的了解认识了早期教育理论在教育活动中的作用,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在教育活动的安排中有“法”可依。
三、《指南》各部分相互渗透具有整体性。
在《指南》中,为了清楚地表述各领域幼儿应该学习与发展的核心指标而将六个领域和每个领域的标准分别列出,但这绝不意味着各领域是彼此分割的。幼儿各个领域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应把《指南》把幼儿各领域的学习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不强调夸大任何一个领域而忽视其他领域的教育。
四、《指南》是幼儿发展的“路标”,而不是简单评价幼儿的“标尺”。
幼儿的发展具有累积效应,行为习惯的养成尤其如此。因此,不应当用突击训练的方法强化幼儿练习,从而达到《指南》的指标。幼儿有自身发展的敏感期,会出现某段时间发展较快,而某段时间发展缓慢的现象,因此,在教育活动中,不宜以统一标准评价幼儿的发展和教育活动的效果。 鉴于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不可能也不应当要求所有3~6岁幼儿按照统一的时间达到同样的目标。即使同一个幼儿,其各领域的发展也不一定同步。因此,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幼儿的具体发展状况给予适宜的指导,尊重每一个幼儿的发展速度和进程。帮助每一个幼儿按照自己的速度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发展和进步,避免以盲目的比较或不恰当的评价伤害幼儿。
五、根据环境的不同需要灵活地使用《指南》。
在幼儿园,《指南》可以帮助教师提高观察了解幼儿的能力。在《指南》的指导下,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了解幼儿,记录有关信息,并运用相关指标分析和评价幼儿发展的状况;以便教师制订适宜的教育活动目标、选择适合幼儿教育活动,灵活地融入到一日生活和各种教育活动中,创设活动区、投放活动材料,依据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并评价和反思教育活动的效果,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在家庭中,家长可按孩子的年龄,参考《指南》的相应内容,对孩子进行观察,特别是注意那些过去忽视的方面,从孩子的日常表现中,比较全面地了解孩子学习与发展的情况;参考《指南》相应的活动建议,了解关于孩子学习和发展的规律,有意识地利用家庭和社会交往中的各种机会帮助孩子学习;提高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效果。
六、强调安全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在拐带、溺水、交通安全等公共事件广为关注的背景下,幼儿安全问题仍是大家的关注重点,希望幼儿能具备最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比如: 3-4岁的孩子要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不在河边和马路边玩耍;要遵守交通规则。在提醒下能注意安全,不做危险的事,不动热水壶,不玩火柴或打火机,不摸电源插座,不攀爬窗户或阳台。在公共场所走失时,能向警察或有关人员说出自己和家长的名字、电话号码等简单信息。
4-5岁的孩子知道在公共场合不远离成人的视线单独活动。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紧急出口。
能遵守安全规则。运动时能主动躲避危险。不允许别人触摸自己的隐私部位。知道简单的求助方式。记住自己家庭的住址、电话号码、父母的姓名和单位,一旦走失时知道
向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 等求救电话。
5 -6 岁的孩子未经大人允许不给陌生人开门。能自觉遵守基本的安全规则和交通规则。运动时能注意安全,不给他人造成危险。知道一些基本的防灾知识。七、强调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指南》强调“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长辈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家庭是孩
子的第一所学校,家教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环节,孩子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行为习惯很大程度上依靠在家养成,因此,《指南》详细指出“为幼儿提供多样化、均衡搭配的食物,保证幼儿每天睡11 ~ 12 小时,其中午睡一般应达到2 小时左右;”“幼儿做错事时要冷静处理,不要斥责打骂,允许幼儿表达自己的情绪;”“每天按时睡觉起床,要多喝白开水,不贪喝饮料,不挑食;”“ -4 岁连续看电视不超过15 分钟,4 - 5 岁不超过20 分钟,5 -6 岁不超过30 分钟。建议孩子看电视要离电视3 米远,建议家长和幼儿一起观看体育比赛或有关体育赛事的电视节目,培养他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加家务劳动自己穿脱衣物、鞋袜、扣纽扣、系鞋带、整理自己的物品,帮助家人打扫卫生、择菜叶,做面食等。”“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自己事情的意见等;”“幼儿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应注重自己的言行的榜样作用,避免简单生硬的说教。如在超市购物时,幼儿懂得要排队付款,要使用礼貌用语,学习他人是如何与营业员交流沟通的,对幼儿来说也是一种现鲜活的教育。”因此,幼儿教育中家园合作是必然的, 幼儿的成长需要家庭和幼儿园的同步协调,形成教育合力才能真正担负起教育人的责任。学前儿童正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享受快乐童年的时候,但很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忽视了儿童生理、心理成长的规律或“拔苗助长”或强行灌输。让孩子过早地
承担起并不适合他们的重担。过高的期望,带来孩子的无望;过度的保护,带来孩子的无能;过分的溺爱,带来孩子的无情;过多的干涉,带来孩子的无奈;过多的指责,带来孩子的措。岂不知孩子的早期教育有规律可循,如此心急只会适得其反。今天,良好的早期教育的重要问题不是成人对孩子的期
望是赢是输,而是如何为孩子们创造更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得到更好地保护。只有真正做到尊敬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特点,才能真正促进儿童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 李季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简析》,《〈幼
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年4 月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
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
[3] 《刘延东在全国学前教育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
话》2010. 12. 01。
一、儿童人格与品德的发展比知识灌输、智力发展更为重要
如今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正处于快速转型期,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与人先天素质各异、不同职业间的收入差距悬殊等因素,给如今的中国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而在儿童教育方面,对这种社会现实的直接反映就是教育的“功利性(或功利主义)”。家长和教师特别注重对儿童进行早期知识的传授和才艺的培训,如:读写汉字、背读外语、做加减运算、学画、练琴、习武等,而严重地轻视了对儿童在道德行为、人际交往、合作共事、社会公德等儿童社会性发展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从而影响到儿童心智和心性的和谐发展。
自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人本主义思潮在西方形成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使世人对儿童有了更为全面和完整的认知。儿童从其降生时(甚至于在母体内),他们的生命就被赋予平等的人类个体之地位和权利,年幼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权利也被视为社会成员应得的自由和尊严。尽管婴儿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不上动物,但儿童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在其社会性培育中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可是如今的教育现实却是:教养者把对正处于成长期中的幼儿的教育,等同于应试式“知识培养”和掠夺型“智力开发”,对于儿童全面、健康、和谐发展中应该包含的“人格”和“品德”的培养则考虑甚少。对此,日本早期教育家井深大指出:“我强烈地感到迄今的教育仅把教育的焦点集中在智力方面,只追求了人的一半的教育,而忘却了人的精神的培养或树人的另一半教育。”他认为,如果教育者仅从增强智力的目的出发去实施幼儿教育是极为错误的,因为这种早期教育也许能让儿童成为某一专业方面的所谓“英才”,但他们却不可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他说:“教育的最重要之处并非是培养以知识为中心的能力,而应从培养精神、培养品德开始。”他强烈呼吁儿童早期教养者“要把忘记的另一半教育置于首位,而可以把智力教育放在第二位。”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在迅猛发展,产业更新的速度在不断加快。人类社会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对年轻一代的知识积累、能力培养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另一方面也对年轻一代的社会性养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复杂多变的社会生存环境既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漂泊无依、无所适从的迷惑。如今那些社会性发育缺失的年轻人,他们难以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把握自我、难以在社会交往中扮演适当的角色,他们时时产生一种社会适应能力的危机。在对儿童的教育中,要避免这种社会适应性危机将来降临在他们的身上,我们就应该把忘却的“人的另一半教育”重视起来,加强儿童早期的社会性培养,使儿童的身心自幼年起就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教育和发展。
二、了解儿童生活、应对学习的变化,才能发挥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
以往,知识、技能、文化、道德、观念等的传递都是以学校(包括幼儿园)为中心来进行的。学校(包括幼儿园)不仅垄断文化传递的专门权力,而且也垄断着文化传递的专门能力。如今,在提倡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知识型社会逐步到来之际,这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文化传递的特权地位受到了挑战,其中心地位正在逐步削弱。
首先,以学校为中心的传递能力受到了家庭教育的挑战。如今儿童的家长都普遍地受过良好的义务教育,其中相当数量的家长还受到过高等教育。他们从社会现实和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了受教育早迟、多少、好坏与人生幸福与成功的关系,他们已经比自己的父辈有了更新的教育子女的意识、条件和能力。他们强烈地期望自己的儿女将来能享有超过自己在社会上的成功与幸福。他们在儿女出生后、入园前,就开始有意识对子女进行力所能及的教育了。不过,家庭对以学校为中心的教育传递能力的挑战还不是主要的,其原因在于:虽然家长已经拥有家庭教育的强烈欲望和具备家庭教育所需的一些能力,但却很少有人有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来实施对子女的教育。家长一旦将子女的社会文化教养托付给教育机构(幼儿园、学校),他们往往会在子女面前尽量维护学校的教育权威,尽量避免子女在教育机构中过多地产生对抗和抵触行为。因此,可以认为,虽然以往幼儿园、小学坚如磐石的教育中心地位正在受到削弱,但是家长的文化传递的意识与能力的提高尚未从根本上威胁这一中心的地位。
转贴于
其次,当前大众传播媒介,即书刊、广播、电视、电影、以及多媒体电脑及网络的逐步普及和发展,正在使学校为中心的文化传递能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的挑战。这种挑战在发达国家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已经显露,而在我国则大约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最初的威胁源自于电视的普及和收视频道增多所带来的目不暇接、纷繁多彩的电视节目对孩子的莫大吸引。步入21世纪后,伴随着电讯、电子和资讯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家庭收入不断增长、物质生活的逐步富裕,电脑迅速在我国大中城市的家庭中得到普及。由于电脑在多媒体方面的强大功能(如:玩电子游戏、上网冲浪、阅览电子书籍、观赏数码图片、听音乐、观看各种影像节目等),因而当代儿童尤其喜爱它们,电脑已经成了一些儿童一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由于电视、电脑巨大的媒体传播容量与互动功能,儿童无一例外地迷恋于它们,因而过去幼儿园、学校在文化传递上的功能和能力,受到了越来越明显的削弱。那些所谓的“电视儿童”、“电脑儿童”,时下也成了儿童教育的烦恼和难题。
【关键词】生态教育;早期教育;启示
一、生态教育的内涵理解
生态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是人类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创建生态文明社会的需要,而将生态学思想、理念、原理、原则与方法融入现代全民性教育的生态学过程。笔者将“生态教育”具体理解为两层含义:一是通过生态教育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自然观、生态世界观、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二是教育回归自然,力求生态,重拾生态与教育之间的平衡。本文笔者着重强调的是第二层含义。
二、早期教育的内涵理解
广义指从人出生到小学以前阶段的教育,狭义主要指上述阶段的早期学习。但随着教育含义的进一步延伸,早期教育所指向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并不局限于幼儿时期的学习,甚至扩展到小学阶段的学习。
三、生态教育对早期教育的启示分析
(一)背景分析
1.教育的功利性
一是教师多强调头部智力,忽视四肢活动;二是家长多心态急功近利,少循万物皆有序。现在家长多主张过早地、长时间地专注于“记忆”和“思考”活动,这样满足了家长的欲望,却让孩子们感到疲倦乏味。殊不知,一个生命中的头七年是建构物质身体的关键时期,这个生命如果在没有节奏或韵律的环境中成长,处于一种被扭曲的爱的压力下,孩子的学习意愿会降低,一旦如此,教育将违反人类的本性,如果本末倒置的给予太多认知性的脑部思考,后果将得不偿失。教育作为当今社会相对公平的培养选拔人才的方式,力求培养全能型人才的信念更是屡见不鲜。很多家长与教师不顾孩子的感受,将学习的包袱施加在孩子的肩膀上,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成为孩子周末的家常便饭,从此学习无关兴趣,只有压力。
2.社会道德伦理的溃败
生态教育可以唤起教育价值观的彻底改变。作为教师,考虑到荣誉与班级考核密切挂钩,不得不将负担分给学生,肩上的书包越来越沉重,作业量越来越繁重,时间被学业压力所霸占,久而久之,孩子丧失了天性;作为家长,“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思想越来越被父母所重视,关心沦为“要求”。孩子的生活里充满了不幸,孩子成为了考试的机器,没有思想,没有灵魂。
3.素质教育的缺失
尽管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成绩虽然不能代表一切,但却是人才竞争社会里相对公平的形式。但从早期教育角度来讲,更容易在素质教育方面有所突破,将属于儿童的自然本性和纯真还给他们。
(二)启示分析
1.及时施教,抓住关键期
生态教育的实施应当抓住关键时期,早期教育为实施生态教育奠定了前提条件。早期教育与生态教育应该相互融合,对于早期教育的对象来讲,学生大多是幼儿与小学阶段的儿童,心理与行为可塑性强,因此进行生态教育应该从小抓起,实施早教。寓“生态教育”于“早期教育”中,德国教育家鲁道夫・史代纳创建地华德福教育体系中早已体现,孩子的玩具是由木和铁制作而成,校园大门是破旧的,教室色彩是色彩缤纷的……利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师与家长给予及时且必要的生态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2.解放孩子的心灵
对于早期教育中的孩子来讲,他们的童年应该是五彩缤纷的,不应该偷走属于孩子们那份蔚蓝的天空。即便是升学压力,人才竞争也应该到了中学阶段才是他们所担忧的问题。幼儿期的孩子就应该与天地、与大自然接触,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不应该整天面对眼前的课本,背不完的古诗,做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培训班。如果把他们最珍贵的童年时光都剥夺了,那么这才是教育的悲哀。生态教育的实质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孩子的手和脸沾满泥土和污垢并非是坏事,教育者应该清楚大自然赋予儿童的更多的是在探索中寻求到的乐趣与信心。
3.遵循儿童成长的自然规律
著名教育家博士李镇西教授说过:“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刻也不会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大多数的父母与教师都是七零后、八零后,他们在小时候所接触到的自然是最纯真、淳朴的教育资源,而现在的父母却要求自己的小孩接触各种高端的教学设备,时常扮演着“拔苗助长”的角色,没有想想最有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最便捷的教学设备不是先进的机器,而是生活,在生活中教育孩子是最自然的教育方式:在做饭中教导孩子珍惜粮食的道理远远比让他们死记硬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更有效;在打扫卫生中教会孩子爱护卫生,保持干净远远比强迫他们做家务更有效;在散步时看见油菜花向孩子讲解雌蕊与雄蕊的知识远远比在教室里看着课本学习知识更有效。教育源于生活,教育源于生态,学会利用身边的一草一木作为教育资源,这才是一位优秀的教师或者家长应该具备的。
4.保护天性,维持和谐
生态教育强调尊重孩子的完整性和独特性,开发其潜能。儿童的求知欲相当强烈。一般来讲,早期教育除了通过一系列的教具教学以及游戏教学和必要的课本教学以外,还能通过生态学的角度实施教育,学会让孩子放下手中的笔,眼睛远离智能机器,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中去,去亲近自然,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我们会发现,孩子在原生态的状态下遇到的问题,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知识的渴望度也越来越高。这种氛围下,孩子的身体、心灵乃至灵魂都呈现一种无污染的精神状态,从而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学习。
很多学者认为生态教育旨在生态危机的背景下,停留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层面上,却没有意识到生态教育对于早期教育有另外一犹厥獾暮义,不仅是树立孩子的生态文明意识,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作为人的人性,解放其天性,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实施做出贡献。
【关键词】儿童绿色教育;教育本真;自然本性
与整体的绿色教育理念不同,儿童绿色教育更注重个性的差异性、发展的阶段性、内容的适宜性、方式的主动性和自然的应用性。绿色教育会将环境保护作为首要的教育目的,而在儿童绿色教育中这只是作为必要的内容而存在。同样,在具体的教育本质、原则、内容和方式中,儿童绿色教育更加突显教育对象本身所对应的哲学关系以及早期教育自身规律性的内容。解读儿童绿色教育需要了解它的教育目的、原则、内容、方式和实践载体,阐述其回归本真的早期教育理念。
一、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目的和原则
儿童绿色教育的本质是将自然同教育结合起来,即尊重自然,施法自然和道法自然,并以此为原则构建生命教育、自然教育、成长教育为核心内容的教育理论。尊重自然是指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并适时体验自然所赋予人类的思维、情感和环境信息;施法自然是将教育方式同自然规律结合起来;道法自然是指儿童在各年龄段进行自我生成构建时的自然导引。它本质上是用自然的方式,激发儿童的内在生命力,引导儿童关于教育本身和与人相关的本真思考,即对终极价值和终极真理的思考。它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知识和内容,它是一条绿色之路,指引不同个性儿童自我生成的路径方向。
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目的应如同雅斯贝尔斯所言,是认识理解其教育本质,并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这种教育目的否定了个性发展的目标统一性,只是在教育内容上保留各年龄阶段所赋予的计划性,使教育的目的不再复归传统的功利性和简单的知识传输性定位。因此,儿童绿色教育是无功利的教育,是自由个性发展的教育,是自然与天性结合的教育。而教育者所做的工作是采用合乎规律、合乎自然的方式来激发和唤醒儿童对自我生成的需求。
儿童绿色教育的原则是遵循生命、自然和成长及其所体现的客观性。对待生命,须明确生命个性的差异,生命发展的差异,自我生成途径的差异。儿童会在教育学中呈现不同的个性差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揭示了不同智力形式的表现,如果单纯以功利的心态去要求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不仅是对生命的不公平体现,亦是罔顾生命个体本身的意义和成长规律。对待自然,需要遵循人与自然的一体性,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合理运用自然法则,并将自然法则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结合起来,提炼合适的教育法则。对待成长,须尊重儿童的自然成长规律,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必须符合儿童的脑发育等生理发展科学理论,必须符合在不同阶段所体现的心理认知发展和思维模式,必须符合各个阶段的成长敏感期。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原则进一步限制了教育的功利性,思考了教育本真,以及对健康、合理、适宜、快乐教育法则的探寻。
二、儿童绿色教育是生命教育、自然教育和成长教育
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内容是依据自然法则所提炼的教育法则,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环境、载体、学校及老师等元素的构建。它的主体内容包括生命教育、自然教育和成长教育。生命教育是基于教育本真思考而探寻和构建人的自我生成。生命教育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质,尤其是精神世界的构建,唤醒对终极价值和终极真理的思考,同时以人本身所存在的不完善性和有限性来完成自我生成的探寻。自然教育和成长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不同于生命教育认识你自己的思考而得出生命天性所赋予儿童绿色教育的对象和条件,自然和成长教育是儿童绿色教育的具体操作手法和教育方式。在宏观上说,生命教育和成长教育都可以归属自然教育中,所以依据自然法则提炼的教育法则正是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内容和方式的直接载体。
教育是一种科学包涵各种理性的思考,亦是一门艺术融入各种自然之道的教学之美。纳奇安贞的名言:“教育一个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中最复杂、最神秘的。”自然教育正是演绎这门艺术的最佳载体,如夸美纽斯所言,现在,很明显,规则,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艺术中起支配作用的原则,应当能够、也只能从大自然运转的源泉中借鉴 ,而教育的艺术就体现在以自然为向导,对原理的探索方面。这与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一致。基于这种对自然为向导,对原理的探索,夸美纽斯总结如下5条原理,作为教育方式的具体表达:
延长生命的原理;
精简学科的原理,使知识可以更快的获得;
关于把握机会的原理,使知识能有把握地获得;
关于开启智力的原理,使知识更容易地获得;
使判断力更敏锐的原理,使知识可以彻底地获得;
在后续的展开内容中,夸美纽斯用丰富的自然案例同教学结合起来,深化上述原理并体现其教育方法和目标。
因此,结合儿童绿色教育对生命、自然、成长的价值导引,其教育方式的表达需要满足以下内容:第一,孩子天性和自然成长决定知识传输内容和方式,以及凌驾于知识的灵魂唤醒方式;第二,提供自然的环境、自然的教学工具和场所;第三,自然规律,如自然的生成、因材施教、路径依赖等规律在具体教学途径中的应用;第四,教育评价和效果指标必须体现合乎自然和成长规律的目标。在横向上儿童绿色教育表现为:哲学和思维的绿色启蒙,品格与个性成长的绿色导引,艺术与审美的绿色引领,自然和科学的绿色引入,语言和技能的绿色认知,健康和运动的绿色参与。在纵向上它表现为:自我生成的绿色教育体系构建,健康快乐的绿色生活方式导引。总之,儿童绿色教育是给儿童在自我生成的体系构建中,提供给他们关于认识你自己、优质的思维方式、健康的体魄和心态、自由的个性、良好的习惯和品性、广博的知识结构等领域的自然导引模式。
三、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实践
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模式运用上,传输知识的内容和方式,产品载体渗透的相关理念。具体的教学模式是教育理念的直接表达,儿童绿色教育强调尊重自然、施法自然、道法自然,这就决定具体的教学模式是要符合儿童身心发展需求的,具体行为应采用自然法则模式,最后的教育结果评价应符合儿童成长规律。如2岁以前的孩子智力是以直觉体验为中心来发展对世界的认知模型的,这个时候就不能以成人知觉思维的方式给幼儿传递导引元素,只能以图片、声音等五觉感知的方式来传递相关信息。
其次,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体现在环境、教育主体和各种外在元素载体上面,如幼儿园、教师、家庭及父母、国家、企业等方面。绿色幼儿园是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载体,它将教育理念、原则、内容和方式综合的运用到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最能直接代表和反馈儿童绿色教育的理念。另外它也是教育的环境载体,并有责任采用自然环保的人文化设施,让儿童充分体验绿色自然的健康环境。教师和父母是儿童绿色教育的教育主体,他们须明确教育目标,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征,知道选择自然的方式来获得自然的结果,他们需要在关键时刻中理解和支持儿童对自我生成的构建。国家是儿童绿色教育的政策守护者,它保障整体的教育环境和教育需求,明确自然与“人本化”、“人性化”、“人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方向。企业是儿童绿色教育产品载体的提供者,绿色决定企业研发人员或培训师的教育观念,绿色决定产品研发内容的具体选择标准和原则,绿色决定企业的生产标准,绿色决定着产品的功能和应用。
最后,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还体现为该理念所产生的生活影响,即绿色生活模式。绿色生活模式是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大家使用绿色产品,引导人们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自然、环保、节俭、健康的生活方式。绿色生活主要在两方面体现儿童绿色教育的实践:第一,儿童绿色教育能够通过激发人对绿色理念唤醒,主动地学习和引领绿色生活方式;第二,儿童绿色教育的产品和成果直接构成绿色生活的物质环境体系。前者是绿色思维、绿色出行、绿色居家、绿色消费等行为的直接体现,后者是以绿色教育产品为主构建的教育载体表达。
参考文献
[1]倪梁康.“我所理解的‘哲学’ ――从苏格拉底、笛卡尔、尼采、胡塞尔说开去”.哲思杂志,1999年2月第1卷第4期。
[2]蒙台梭利著,祝东平译.《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5月第2版
[3]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版
[4]卡尔・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年版
[5]王延问,王光明.《数学教学理论与实践》.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
[6]王萍.“感悟‘绿色教育’”.绿色中国,2006年第11期
论文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目前,大多数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早点接受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了让每个社区的孩子都能够及早的接受到最好的教育,必须要保证好社区的早期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本文将对社区早期教育的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进行探讨,确保每个社区的儿童享有最好的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早期教育抓好了,也有利于国家更加现代化,有利于社会的转型。
关键词: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中图分类号】G420
一、 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的概念
社区就是集中在固定地域内的家庭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社会网络。那么,什么是社区早期教育呢?社区早期教育就是确保对居住在社区内的0-6岁的儿童进行教育,这就是社区早期教育的概念。而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指的是社区儿童接受早期教育时所提供的公共服务要与需求相适应。只有供给与需求相适应,才能使儿童接收到好的教育,又不会造成对公共服务资源的浪费。
二、 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的供给的现状及优势
目前,在很多社区有很多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大多都是私人开设的,主要是以盈利为目的,专门为那些没有时间照看孩子的社区的父母照看孩子,然后从他们那里获得佣金。近年来,成立了一些社区早期教育的公共服务机构,这些机构不以盈利为目的,他们主要是为社区服务的。但还不是很普及,目前还是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早期教育公共服务的好处在于,第一:它为社区所有的孩子都敞开大门,并且教育服务是免费的,家长不需要支付一分钱就可以让孩子享受到好的教育。第二:公共服务所使用的任何费用由社区或者国家承担,因此,这里的教育设备、教育资源比私人所开办的幼儿园更加齐全完善。第三:以社区为单位进行早期教育,这样更具有针对性,也更有效率。第四:在社区提供早期教育公共服务,孩子更安全,家长更加放心。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比任何私人所提供的服务都更具有优势。但是。目前这种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机构还没有得到普及,只有少许社区具有这些服务机构,大部分的仍是私人所开办的一些设备简单、教育资源有限的幼儿园,当然幼儿园仍是儿童教育的主要机构,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机构所开办的幼儿园更具有优势。
三、 实现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的方法
(一) 加大对开设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机构的思想宣传
目前,许多人还不知道有这种服务机构的存在,也不知道这种服务机构的存在对人们到底有多大的好处。因此,大家都没有在社区开办早期教育公共服务的思想。所以,为了使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机构能够尽快得以普及,国家应该加强宣传力度。特别是对社区的负责人进行思想宣传,因为如果社区的负责人能够积极组织并且筹资在社区开办这样的公共服务机构,社区的居民才能有望享受到这样的服务。
(二) 根据实际情况对社区进行配备各种有效的设备,满足早期教育的各种需求。
由于社区的大小不一,儿童的数量都不同,并且儿童的年龄阶段也不同。因此,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对社区配备各种早期教育公共服务,避免不足或者过多配备,导致供给无效等现象的出现。在配备公共服务之前,要对社区进行调查。如果社区比较大的儿童也就会相对比较多,那么可以配备相应的公共服务设备。小规模的社区,则相应的儿童也会比较少,可以适当减少教育设备的配备,避免浪费。这样,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够实现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三)国家要出台相关政策促进早期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国家可制定相关政策来促进早期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具体的国家可规定各个社区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机构的开办。另外,国家可以对各个省的各个社区进行拨款以帮助社区顺利地开办早期教育的公共服务机构,并且使该机构能够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供给。
结论:二十一世纪,决定一国的成败,不是拥有多少财富,也不是科技得多少,而是人才的多少。因为所有的财富与科技都是人才创造的。一个国家要拥有更多的人才,就必须从娃娃抓起。因此,各个社区的早期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早期教育普遍受人们的关注。因此,许多幼儿园也就诞生。但是简单的幼儿园教育模式,是不能满足我们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的,人们需要更加完备、齐全的幼儿园教育模式和其它更好的早期教育公共服务。因此,为了让每个儿童都能够接受到好的早期教育,社区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机构就这样诞生了。而这个早期教育公共服务机构存在的意义就是为社区提供早期教育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参考文献
[1]周慧;公共事业民营化过程中的公益性与经济性分析――以公共交通为例[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研究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王永刚;环境管理的伙伴关系模式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