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面文化论文

面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3 09:51:56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面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面文化论文

篇(1)

当代,传媒的力量不可忽视。电视、电影等媒介的传播,让大众的观念有所改观,进而使大众在认知、心态、观念等方面受到影响。在传统的言传身教文化里,人占据文化传播的主导地位,人有很强的选择性,采取自由的方式主动接收信息。但是在当代,我们每时每刻被电子文化包裹,这导致了文化传播者与接受者关系的对调,更隐藏了视觉文化的主体地位。如今,人们生活中的影像数据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视觉是人们生产、生活必须依赖的感官,如果没有视觉辨别能力,那么人们不能理解视觉文化之于人们的意义。人们每天通过视觉接受大量外界信息,视觉化的、具体的事物是每个时代人们一直追逐的事物。视觉是人们追求美的主要手段之一,视觉文化引导下的传播媒介正在取代传统媒介的位置。各项艺术文化都作为视觉文化表现形式一一出现在人们眼前,在各自领域发生着变革。音乐在电影、电视等文化的熏陶下逐渐变化,也在视觉文化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视觉与听觉之间的界限也不再那么明显。在传统文化里,舞蹈是人体肢体语言的表达,而在现代视觉文化的背景下,人们将舞蹈的视觉语言与听觉语言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受众获得了双重的感官享受,使人们对于视觉联想这一概念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而对于艺术学科而言,视觉表达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视觉文化占据了当代文化很大的一部分,甚至影响了当代艺术的后续发展。

二、对发展态势的探讨

在视觉表达方式变革的过程中,不论是影视还是平面设计,机会与挑战都是并存的。平面设计无疑是视觉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对所处时代环境的表达。由透视理论到电子技术,伴随平面设计的发展史的是各种高科技手段的诞生,带给人们感官上的各种感受。当代社会生活几乎与图像密不可分,周宪教授基于此提出了“读图时代”的概念,同时,图像也带出了“眼球经济”这一新概念。在这种状况下,“图文大战”爆发了,总的来说就是当代视觉文化与传统文化认知的对立。在平面设计中,各种先进技术在平面设计实际操作中的运用,导致平面设计越发吸引人们的眼球。图像传达也不再基于实际,在表现过程中,形式也逐渐重于内容,画面也是为丰富人们视觉认知经验而存在。当代的平面设计对传统视觉表达提出了挑战。尤其在“眼球经济”倡导下,视觉消费被提上日程,人们不再排斥视觉享受,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同样重视视觉追求。另外,当代视觉审美强调为人类提供娱乐性的、重感官的与短效的体验。如,在封面照片或者广告中加入明星因素进行宣传,产生视觉效应,从而对产品进行宣传,这种消费观对人们以往的经验和对事物的辨析力产生了影响。

三、结语

篇(2)

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广泛。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这是令很多国家羡慕的宝贵财富,中国的艺术设计带有着一种历史的底蕴。中国的平面设计业表现出特有的风格特点,设计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合到作品中去,使作品显示出独特的东方神韵,充斥着一种神秘的历史厚重感,丰富了世界平面设计的内容。中国设计师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应用。许多著名的中国设计大师运用巧妙的方式、方法使文化传统中独有的灵性与韵味在作品中淋漓极致地表现出来,营造了独特的东方审美意境,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平面设计有机结合起来,广泛借鉴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色彩、造型、构图等艺术技法,在此基础上兼容并蓄,融合现代设计理念,创造出具有本土化又有国际视野的设计形式。

二、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平面设计的双重冲击

(一)两种美学范式对中国平面设计行业影响的现状对比中国当代美学范式遵循着工艺美术的底蕴,可以说是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艺术,由于这种底蕴需要很深的艺术造诣,不是人人都能积极参与进去的,可以说是一种脱离大众生活的设计方式。而西方的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大众化与通俗化,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进步,在进入中国的同时就使很多人开始涉足原本那么高深的设计行业,而且有种泛滥的趋势,所以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真正本土的艺术设计师,他们不想让中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付之东流,从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西方的思想,尤其是那么肤浅的、庸俗的甚至是污秽的表现手法,他们认为那些设计是对有着五千年文化的中国设计的耻辱;另一方面是全盘接受西方后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设计人,他们认为艺术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应当回到社会大众中去,不应该那么不近人情,束之高阁,所以他们充分结合科技的手段可以轻松、简单地产生设计的价值,何乐而不为呢!

(二)西方美学范式和中国当代美学范式在中国平面设计方面的融合当全球化这一概念形成的时候,融合就是一个大的态势,在现今这个时代一切都在不断的融合、发展、变革的过程中,不变就会被时代唾弃,固守陈规将会失去发展的好时机。中国的平面设计业也是如此,西方美学范式不可阻挡的进入,认清它的利弊,分析它的特点,将它和中国当代美学范式充分融合,扬长避短,使其为我所用,利我所用。

三、后现代主义理念融合到中国平面设计中的可能性分析

取其精华、去其槽粕。中国平面设计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中国的设计师应当开始探索将两种美学范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两者中权衡利弊,从西方美学范式中学习反中心、反模式化,主张文化发展的多元性,设计者不再唯单一的主流设计风格马首是瞻,不再局限于任何固定的设计模式、表现手法,更加积极地寻求艺术设计其它的可能性,探索平面设计的未知领域,为艺术设计开拓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多媒体技术使设计工序越来越便捷、简单,使平面艺术设计风格的多样化成为可能,并且还扩大了平面设计的应用范围。当代设计师认为平面设计不单单是对良好的技术和功能的追求,而且还要表现丰富的个性和形式的多样。在探讨西方美学范式的同时,审视中国传统美学范式,寻求两者结合的黄金点,使两种美学范式有机结合。

四、结语

篇(3)

[关键词]本土文化平面设计招贴国画汉字

一、国画艺术元素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中国画中线、墨形式的研究,在今后的设计中影响会越来越大。设计不能拒绝传统文化,两者应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即中国画的线墨形式应该和现代招贴设计的特征融为一体。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线”与招贴相结合,应首先掌握绘画技巧,然后启迪自己的灵感,对招贴设计有所帮助。线的表现由于粗细、长短、钢柔、曲直不同都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在招贴设计中,线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有明线和暗线之分,是设计元素中十分重要的一点。线的运用,有助于组织、引导视觉信息、丰富画面。如若能借鉴中国画中线的精髓于招贴中,定会提升招贴的艺术品位。

第二,“墨”与招贴设计相结合,要在形式美感上找出结合点,即注意形式美感。中国水墨画讲究墨色的变化,以墨代色,产生了墨分五色的说法。即焦、浓、重、淡、清。而每一种墨色又有干、湿、浓、淡的变化。在国画理论中,黑墨、彩墨属于“色”,白色是画纸本身的白,也属于色。因此,画家尤其注重对画面空白处的处理。(这点对于招贴的设计也很有启示,即对图底、正副形的设计考虑同样很重要,我们也应该关注空白区域在观者心目中留下的印象。)

浓墨与淡墨的和谐结合,画面纯粹简洁而又丰富,磅礴大气而又飘逸非凡,大面积的白与或干或湿、或浓或淡不同层次的墨制造出脱俗灵动的意境,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感。

线墨与招贴相结合,要更多地去考虑图像的可变性。招贴的作用是进行宣传推销,具有传达信息、诱导与说服的功能和刺激需要的功能。

香港著名平面设计师靳埭强主张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招贴设计的理念中去。他强调这种相融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在对中国文化深刻理解上的融合。靳埭强先生创作的《自在》系列,台湾海报展览邀请展参展作品《汉字》,其中包含浓情的“山”、“水”、“风”、“云”磅礴大气让人心仪,以及其中天地万物潜藏的天地合一的阴阳脉动,可谓将水墨的灵性发挥的淋漓尽致。诚然,形与色在乎于创作着之心与神。

我们只有吸取国画艺术的精髓,将其融入到现代招贴设计中去,这样必然会使招贴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独特性。且更符合我国的现代招贴设计的审美取向、心理需求,又具备国际化和中国化。

二、传统图形在招贴设计中的运用

第一,“形”的衍生。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例如,传统图形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龙的形象,就可谓朝朝有不同,不仅龙形的变化如此,中国其他有代表性的传统图形,诸如凤纹、云纹、鱼纹等也如此。如果将这些富有民族形式特征的元素有机地结合在现代招贴设计中,将会赋予一种清新的空气及浓厚的历史感。例如,靳埭强先生1999年为宁波海报展设计的“服饰与文化”主题海报,以一把有漆绘的竹尺表现服饰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尺子就是在生活中存在的线的形象,再加上以水墨绘成的圆弧线与勾状的自由弧线,组合成衣架的形象,在中英文标题的处理上,运用了以短幼线组成的虚线,象征缝纫机组成的直线,突出了服饰的主题。

第二,“意”的延伸。中国传统图形背后往往蕴涵着深层的象征意义。这些意义最初大多源于自然崇拜和宗教崇拜,进而衍生出期盼“生命繁衍,富贵康乐,祛灾除祸”等吉祥象征意义。例如,“日中有月”、“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人们对阳鸟图腾的崇拜,使得中国传统的鸟纹有了阳鸟——朱雀——凤鸟的历史衍变。例如,“靳与刘设计顾问公司商标”采用中国传统图案“方胜”,取其本意——方形的装饰,美不胜收。象征两个合伙人的合作,亦表现设计师与客户的紧密关系。三、汉字与平面设计的联系

汉字的目的是承载信息,而汉字本身即是一种平面图形,它是一种符号,是一种特殊的平面图形设计。敬人工作室标志用一个“敬”字所特有的壁画部首来传达书籍设计所特有的深刻内涵和以人为本的核心概念。陈幼坚的海报设计“设计和生活方式”,设计和生活方式的关系就如同一双筷子的关系,总是互为依存,互相影响。一双筷子也表明了香港和深圳的关系:一支筷子由汉字“香港”组成,而另一支筷子则由“深圳”二字组成。用字体表达这样的主题,恰当、到位,使观者一目了然。

例如,靳埭强先生为上海平面设计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国际海报展的主题海报《互动》,采用“互”字作为设计元素,意在表现现代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互”字的结构很有互动的感觉,上下倒对的对称均衡,产生似太极图般对比中互相融合的效果。旋动不息的笔画与余白空间造成气韵流动,虚实互动的感觉。

中国本土文化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平面设计的方方面面,而平面设计思想又作用于本土文化,如若将本土文化中深厚的文化底蕴适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中,则能更深度地传达现代人的平面设计理念。

参考文献:

[1]靳埭强.觉传达设计实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12.

篇(4)

关键词:日语;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

毕业论文作为检验大学生的学习成果以及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手段之一,无论对于学生、老师,还是学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近年来,抄袭拼凑、、答辩走过场等问题导致毕业论文日益质量低下。再加上,由于毕业生面临就业压力,大多本科生的论文粗制滥造,毕业论文屡屡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议题,对其存废也充满争议。日语专业因为是从零起点起步,所学课程多为专业基础及商务实用类型的课程,而以往毕业论文常常容易出现既与职场需求脱钩,也与平时所学课程乖离的现象。笔者利用问卷调查了长江大学日语专业的毕业论文状况,发现引用率过高、语法错误、口语化表达、结构松散和缺乏独立见解等是论文普遍存在的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生学术素质上的因素,也有教学和管理上的因素,更缘于大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的严重脱节。

针对这种现象,有必要对日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改革。改革本科毕业论文单一和流于形式的现状,尝试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方式成为必然。

根据当前经济形式发展、社会市场需求以及日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可以从毕业论文形式上进行改革,实现多元化的形式。具体来说,可以将毕业论文形式定为学术论文和非学术论文形式两种。学术论文主要针对毕业后考研的学生,培养学生的资料整合能力、知识构架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非学术论文主要针对毕业后就业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与多样性,从而实现教学改革与社会实际需求的有效对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多种类型人才的需求。

具体来说,非学术论文形式又可采取社会实践报告、翻译实践报告、跨文化案例分析等形式。社会实践报告通过对希望从事行业或感兴趣行业的社会调查,提交实践报告,重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翻译实践报告,可参考其他院校翻译硕士毕业论文的经验,借鉴专业翻译公司的全程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大学校园内就能够熟悉、掌握职业翻译所应遵循的操作流程,为毕业后尽快适应实际工作创造了条件,使毕业论文成为毕业生连接职场与校园的一座桥梁。跨文化案例分析主要是指用跨文化的视角,结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以具体实例为解读线索,归纳总结中外文化差异现象。研究视角可选取中日国情、文化、历史、艺术、民间交流、贸易往来等各多个层面。要求毕业生必须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为纲,以案例分析为线索,解读所选主题。案例分析须涵盖背景介绍、研究角度、研究路径、案例分析、主题解读、结论等方面。

除此之外,还可以积极采取其他毕业论文替代形式,对于在本科学习阶段获得与本专业相关的高级别、高水平学科竞赛国家级奖项、省部级奖项奖项者,在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核心期刊公开发表与本专业学科相关的学术论文者等等,可以尝试以此来替代毕业论文的写作任务。从而达到鼓励学生向着多元化创新性人才方向发展的目的。

对日语专业本科论文的写作形式进行多元化改革,有利于饱受质疑的毕业论文抄袭、选题单一、狭窄、缺乏实效、与社会脱节、没有创新意识等弊端得到有效缓解,学术考核更为务实创新。有效地促进高校日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对有针对性地修订教学大纲提出建设性意见。同时,激发学生个性潜能与专长展示,促进全面发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对进一步完善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和评估体系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伴随着毕业论文写作形式多元化改革,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即评价体系的制定与完善。无论是学术论文写作形式还是其他非学术论文形式,都必须严格过程监控,精简务实,加强质量管理。学术论文的写作可以参照多年来的评价标准和体系。非学术论文写作必须符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提出的要求,即能够考查学生综合能力,长度不少于5000个单词(翻译除外),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除翻译作品外,一般使用日语撰写。评分时除了考虑语言表达能力外,还应把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作为重要依据。

聚焦教学环节中的最后一环CCCC毕业论文,将其作为突破口,用论文改革倒逼教学改革,使学生不但能够通过毕业论文的写作提高外语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而且要努力将毕业论文打造成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同时,针对论文指导工作也应进行改革,可以尝试让日本外教也参加论文指导,对部分学生实行中、日双教师指导制,努力使这部分论文首先成为能够代表日语专业教学水平的“精品”论文,为其他学生做出表率。随着毕业论文的改革,日语专业的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也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篇(5)

[关键词]史学论文写作 改革 创新 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121-02

在高等教育中,历史学科是基础之一,必须坚持把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作为教学活动的根本目标,同时,要紧密结合改革的步伐和社会的需求来培养人才。历史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1世纪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丰富、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小学师资及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和相关专门人才。根据这一目标,改革和创新史学论文写作的理论教学和写作实践,必将对我们实现目标、培养人才起到突出的作用。

史学论文写作课程教学和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写好论文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生通过论文的写作,将所学的专业基本知识运用于实践,掌握论文撰写的步骤、方法和技能,并且在思想品德、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为毕业后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整体优化构建

(一)改革理论教学

改革以往史学论文写作课程的传统理论教学方式,增加研读、探求两个环节,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同时,有必要逐步改革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这两门历史专业核心课的内容和体例,使之更好地反映时代变化和学术的最新发展。三年级将较多地开设专业选修课(包括必选课和任选课),地方高校尤其要注重开设部分区域历史文化课程,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增加有关生态、拓殖、人口、社会思潮、大众心态、社会生活等国际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内容,将历史学习与现代社会问题诸如区域稳定、边疆经济、生态变迁等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新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趋势,凸显历史学的社会功能。要增开反映本学科前沿成果,有助于提高学生基本功训练和理论思维能力的选修课,特别是文化史、社会史、宗教史、外交史等领域的专门课程以及断代史研究的专题,拓宽学生的认知面。

(二)创新实践方式

要结合理论教学的改革,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发挥历史学教化与教养的功能,凸显历史学科功能和价值,培育经典名师,讲传经典文献,开设精品课程,打造精彩讲堂;培养学术人才,加强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提高校园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质,建设文化名校;培养社会人才,满足社会对具有一定史学功底的应用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同时,结合高校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创办校园历史文化节、“历史与文化”学生论文大赛、学生学术论坛等学术实践活动,以演讲、辩论、沙龙、历史剧、考古调查等形式,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能力,在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历史专业独特的魅力。

(三)增强教师指导

教育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是通过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来完成的。建立结构合理的学科梯队,进一步完善师资队伍的知识储备,是保证改革顺利进行的不可忽视的前提。必须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要抓好中青年教师队伍的稳定及其知识结构的完善,采取相应措施保证绝大多数教授、副教授都承担本科教学第一线教学任务,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不仅对学生在知识结构、思辨能力、认知水平、学科体系、考研素质等方面着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在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打造。四年级学生除了继续进行少量课程的学习外,在教师的指导下,要积极参与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和项目活动开展。尤其是结合论文写作课程、毕业论文(设计)、历史文化研究竞赛等活动,提高能力。

二、积极开展课题研究

(一)具体分工与集体攻关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配合、协调统一来展开。在总项目之下,设置若干子项目,充分了解历史学专业本科学生学术研究倾向;调查历史学专业学生读书情况;理清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与创新改革的关系等等。对每一个子项目进行具体分工,展开工作,不定期进行集中讨论。最终在子项目完成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检验和集体修订,形成最终方案。

(二)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要在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教学新理念的指导之下,紧紧把握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结合国家、地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法规、政策,认真学习,融会贯通,将核心内容渗透在课题的研究和实践中。同时,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的形成,必须通过实践活动展开,如对相关现状的调查,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问卷来进行,而初步研究形成的方案,也必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来进行检验和不断完善。只有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才能形成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

(三)微观研究与宏观研究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要立足于具体高校,但又不能仅局限在一所院校,必须与历史学专业改革发展的趋势目标相统一,与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和趋势相统一,与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相统一。课题的研究主要针对史学论文写作,但又不能仅局限在写作上,要充分考虑应用型人才对各学科知识的需求,对各种能力的需求,以及教学团学一体化建设的思路。

(四)专业课程与知识拓展相结合

课题的研究还包括在历史学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以外,有效地对教师资源进行整合,以师资特色开设专门史、断代史专题选修课来培养“学术型”人才;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历史过去性的特点,以多媒体辅助教学,集声像、音响、图片于一体,增强历史教学的生动性,激发学生学史兴趣。开展专业考察、地方遗址遗迹参观了解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三、主要特色和创新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我们提出,创新史学论文写作教学和实践活动,具有特色的“123模式”是有效的途径。

“123模式”具体来说包括两个“123”,即教学中的“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实践中的“一结合、两展示、三监控”。

在史学论文写作教学活动中,创新“一堂课、两论文、三环节”。一堂理论课程,对历史学本科学生继续开设史学论文写作理论课程,要通过调整使学年论文能够和毕业论文更好地衔接,学年论文总结和毕业论文启动同时进行,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两论文,即两个写作实践,包括历史学本科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科学合理地安排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锻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三环节指理论教学过程中的三个具体环节,包括研读式环节、探求式环节、思辨式环节。改变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端。在理论学习中,首先结合理论学习,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术论文进行研读;其次,结合理论学习进行对史料的搜集整理,以探求本质;第三,指导学生对具体选题进行思辨,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

篇(6)

【关键词】《中庸》 英译 研究现状

1. 引言

“四书”“五经”是著名的儒家经典著作,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典籍的代表。其中“四书”包括《大学》《中庸》和《论语》《孟子》。一般认为《中庸》是出自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后经过秦代儒者的修改。南宋时期,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并成为“四书”并分别作了集注。《中庸》的中心思想即是儒学中的中庸之道,宋代程颐解释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主张个人道德修养乃政治成败的根本,依靠统治者的道的完善来实现国泰民安。

2. 《中庸》英译本研究

目前经典的《中庸》的英译本有《The Mean》( D.C.Lau),《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James Legge),《The Middle Use》(Arthur Waley),《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Gu Hongming)和《The Doctrine of Mean》(Charles Muller),其中比较著名的译本有两部:一部是清末民初著名翻译家辜鸿铭于1906年推出的译著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另一部是出自于19世纪英国汉学家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英译的五卷本《中国经典》中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这是外国译者《中庸》英译的经典之作。

截至目前,国外关于中国儒家典籍的翻译研究还没有涉及。而国内关于《中庸》英译的研究始于21世纪,《中庸》的英译研究在近十年来才逐渐受到重视,主要表现在各种研究的期刊和硕博论文的涌现。为全面的了解《中庸》英译的研究现状,笔者共搜索到与《中庸》英译研究的相关的不重复的论文共23篇:中国知网上17篇,万方上8篇(除去与中国知网上面的重复的论文)。其中核心期刊的论文2篇,硕博论文8篇。这些论文的发表时间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国内学界对《中庸》英译的研究始于21世纪之后,具体来说始于2004年以后。笔者将这25篇论文划分为四类,分别是译者及其翻译思想研究、翻译动机与策略研究、译文对比研究、文化方面研究等,并对重点论文进行评述。

表二:

由上面可见,国内外对于《中庸》英译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译者及其翻译思想研究、翻译动机与策略文化方面研究和译文对比研究这四大方面。

3. 结语

通过对搜集到的论文主要内容的研究,笔者发现虽然国内对于《中庸》等儒家典籍的译本研究主要集中于上述这四大主要方面,但研究内容范围和深度有待扩展。首先,在翻译动机和策略研究的文章中,主要是从目的论,接受理论和异化归化翻译方法这几个角度去分析。研究的范围仅局限于这几个方面,理论广度和深度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其次,对于译者及其翻译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辜鸿铭这一个译者和他的归化翻译方法,分析研究已经比较透彻。其他译者的研究仅略有涉猎,分析评述较少,可以从理雅各,穆勒等译者及其翻译思想方面来扩展研究。

第三,文化研究方面以往的论文主要集中于从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和特定文化背景对翻译的影响这几个方面进行相应的论述,以往的研究仅浅尝辄止到文化传播和交流,笔者认为可以更深入的挖掘文化本质,如从翻译的文化转向,文化过滤机制等方面入手对比不同译者翻译时对文化方面的不同涉猎。

第四,在译文对比研究方面,目前所有关于《中庸》英译的论文中只有两篇文章对比分析不同译者的译文,而且这两篇文章出自同一作者,主要研究了两种和三种不同译文的语篇衔接机制和译者风格。对比的角度狭窄,而且对比的主要在书面和字里行间,没有触及到内容深度层面。笔者认为可以从不同研究层面比较或者比较多个《中庸》英译版本,对比其翻译不同之处,有很多不同的研究层面,研究空间很广。

【参考文献】

[1]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

[2]王东风. 翻译文学的文化地位与译者的文化态度[J]. 中国翻译, 2000.

[3]钱桂荣,刘畅. 《中庸》两种英译本对比研究[J].语言研究,2010.

[4]张小波. 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翻译的对比研究[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3).

篇(7)

关键词:开放教育; 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0022-01

电大开放教育毕业论文写作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根据开放教育本科英语(教育方向)教学计划的规定,学员在基本修完本专业规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后,进入以撰写毕业论文为主的集中实践环节。但目前来看,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论文整体质量。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认真思考与分析,更好地解决它们,使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得到有效提高。

1开放教育本科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1.2学生写作目的不明确,写作态度不端正。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手段,是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训练。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需要,更是培养目标的需要。可是,这种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没有得到学生的充分理解和重视。相反,有的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马虎应付,存在侥幸心理,企图蒙混过关;有的学生则存在惧怕心理。因为除了完成一般毕业论文所要完成的各个环节以外,英语专业的学生还需用全英文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但很多人认为自己是成人业余学生,没有能力用英语来写论文,因而缺乏相应的自信。

1.2 论文观点不明确,叙述多,论证少,类似经验总结。

由于外语专业毕业论文既要检查学员的语言水平,又要考察论文内容,因此对学员论文的新颖性要求不高,但一定要求观点明确。有的学员在Introduction 部分写了不少的字,但不知道他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例如题目为"On Teaching English Reading in the High School"的论文,作者在开头部分讲了"In a word, English reading is very important in the middle school. I will discuss it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according to my teaching experience."看了这些内容,大家认为他下面要写的是经验和心得体会,至于主要观点是什么,读者依然不明白。这种不能明确论点的论文,是没有价值的,也是不符合规范的。

针对以上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对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做一个全面系统的了解。

2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教育方向)学员所写的毕业论文除了具备学术性(scholarly)、创新性(original)、规范性(formal)这几个毕业论文的基本特征外,还具备了英语教育方向的独特性:即职业性(professional)和过程性。

具体来看,本科英语的毕业论文设计分为问题分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估和项目报告几个阶段。学员的研究必须针对其课堂中确确实实反映出的问题;方案的设计必须符合要求;实施阶段必须严格监控,保证有一个月的实施时间;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研究要如实评估;项目报告,也就是最后的论文必须符合论文的写作规范,要体现指导过程。

3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论文写作实践环节的措施

根据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的特点及学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措施。

3.1进一步提高本校指导教师、外聘教师及学生对毕业论文写作重要性的认识。

3.2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书为依据,开设毕业论文指导课。

开放教育英语本科阶段针对论文写作环节有一本专门的指导书《论文项目设计》(顾曰国主编,外研社出版),但是以往由于各种原因,我校都没有开设这门课,采用的是让学生自学的方式。笔者建议应该由专门的老师系统的讲授这门课,让学员了解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论文的特点及特殊要求,从而避免把普通高校英语本科毕业论文的要求与电大开放教育英语本科专业的毕业论文混为一谈;同时,通过讲授这门课,让学生熟悉英语论文写作流程,明确英语论文写作规范,少走弯路。

3.2加强学生写作基本功的训练。

提高写作水平必须从基础抓起。学生在平时的自主学习中要加强基础语法与句型的训练,加强词的词性、用法、搭配等的学习。辅导教师则可以通过加强对《高级英语写作》这门课的面授辅导,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同时加强对《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等涉及语言文化课程的面授辅导,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英语的思维方式和写作习惯。教师在导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适当的案例(《跨文化交际》这门课中就有很多)把母语和英语进行比较,找出两种语言的差异,提高学生英语表达的准确性。

结语。

毕业论文写作是一个极其艰辛的实施过程,改进和加强开放教育学员毕业论文写作的措施也有待于进一步探索。综上所述,只要指导教师能帮助学生端正论文写作态度,明确写作的目的,建立积极的撰写心态,同时合理地指导学生选题,安排论文撰写时间,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开放教育本科英语阶段的论文写作的质量一定能得到大的提高,电大开放教育培养"实用性、应用性"人才的办学宗旨,也一定能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