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1: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科技传播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语言文化方面的阻碍很多科学工作者
在进行科技传播时,大多都会使用很多专业术语,导致传播效果很不理想。对于被传播者来说,主要问题来自于农村和少数民族,他们都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民族文化,而科学信息很少有被翻译成少数语言在少数民族地区传播。再者,民族文化往往都有很强的排他性,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典型的外来文化,根本不被接受,这也让科技传播大大受阻。
(二)媒介传播方面的阻碍科学工作者
在公布自己的科研成果时并不能得到及时的和社会的承认,传播效率并不好。网络上的科学技术往往会跳过专业机构的鉴定这一环节,可信度非常低,也增加了受众甄别科技信息真假的难度。在几乎与世隔绝的边远山村地区,人们主要是靠电视和校园里的学习来获取科学信息,一些先进的传播媒介以及有关于科学信息的杂志和图书并不能覆盖这些地区。在市场主义经济下,媒体大多热衷于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商业广告,并不喜欢、甚至不屑于普及和推广科学技术知识。
(三)传播者方面的阻碍
在传播者这个群体中,大多是文科出身,对科学技术知识了解得比较少,缺乏一定的科学素养,导致最新的科研成果以及科研成果中的亮点很难被他们理解和捕捉,那这些东西就不能被准确的描述出来从而出现在社会大众面前,这也影响了科研成果的有效传播。另一方面,科研成果能否得到有效地传播也有赖于科技传播者的选择,在功利主义价值观的促使下,他们大多会第一考虑那些能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的科研成果,而成果本身所存在的学术价值往往不在他们所考虑的范围内,这也导致很多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只能存在于社会大众所看不到的角落里。
二改进科技传播的对策
(一)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和多样的传播方式
在传统的认识里,科学和枯燥、无聊往往是划等号的,其实科学技术不但要讲清事实说明道道理,还要用美好的语言和文字来进行传播,因此,科技传播者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述科学技术,把科学拉下神坛,让普通国民理解和接受它,同时要不断地探索出普通国民所喜欢的新的科技传播方式,改善科技供给和需求严重不平衡的状况。积极号召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村里建设图书馆,并给予补贴、支持和技术帮助,让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学到科学技术知识。在少数民族地区增加科教节目,将优秀的科教节目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或者把科学技术知识也翻译成他们的语言,让科学技术以他们的语言的方式融入他们的民族文化,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改善他们的生活。
(二)健全科技传播法律法规,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
依法治国的时代,国家要制定并颁布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科技传播市场,明确规定科学家个体、传播媒介和政府部门在科技传播中的权利和义务。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如果制定了网络在科技传播中的相关运作规则,规范了网络传播市场,那科学技术的大大传播就不是事了。增加科技传播奖励专业奖项,目前,我国的这种奖项真的是太少了,对科技传播者来说也是一种打击。科技传播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工作,完善科技传播激励机制,不仅能提高科技传播者的社会地位,还能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科技传播来说,是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
(三)提高传播者的传播效率
在高校开设科技传播专业,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关知识和理论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科技传播的能力。同时,继续教育在职的科技传播人员,缩小他们与科学界的鸿沟,提高他们的科技传播素质与技能。聘请科学共同体成员担任最终的文案编辑或者与科学家建立长期的关系,让他们了解科技传播,也让他们把关科技传播,更好地推动科学技术的传播。
三结语
关键词:科技期刊;媒体融合;知识服务;精准传播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科技期刊出版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目前,信息技术已呈现出“人-机-物”三元融合的态势,数据分析工具和基于云计算的数据资源成为期刊出版的重要特征[1],期刊出版的数字化和集群化发展成为当下期刊发展的主流趋势,人工智能也将在学术期刊的出版、存取、质量评价等多个环节上得到广泛应用,并推动科技期刊出版方式的变革[2]。目前,在科技期刊界,学者们就如何促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发展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既包括理论层面的探讨,又包括从实践和案例的角度开展的应用研究[3-6]。与此同时,我们注意到,全球的科学产出以极快的速度增长,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球的科学产出相当于每9年就会翻1番[7],读者也更容易被无用的信息轰炸,难以在期刊论文的海洋中高效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内容,科技期刊要想扩大自身的影响力也愈来愈难。信息爆炸时代,科技期刊关注读者“需要什么”比“提供了什么”更重要。在智能技术变革的时展潮流中,科技期刊应如何顺应时展趋势,利用智能技术整合资源,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扩大期刊的影响力,创造科技期刊人、出版商、作者、读者的共赢局面?本文从以上问题切入,尝试从扩展学术搜索的路径、构建个性化的精准推送平台和多元化的传播模式、向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方面探索在媒体融合形势下如何提升科技期刊的精准传播能力,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建设增瓦添砖。
1借助人工智能,扩展学术搜索的路径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搜索引擎在促进科技期刊的传播、提高影响力等方面的功能逐渐凸显。虽然现有的一些搜索门户网站诸如Webofscience、PubMed、谷歌学术、各图书馆网站、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搜索引擎可以帮助读者检索科技论文,但是仍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检索需求。Tancheva等[8]针对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受访者“往往既对搜索方法的效率感到满意,同时又对搜索的棘手和费力感到不满……当研究人员无法完成一个特定的搜索任务,他们很可能放弃现有的方法(或工具或技术),而不是找出如何使它工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开发新的模式解决学术出版的过量负载,利用智能技术优化搜索引擎的现有功能。目前很多科技公司都在探索开发基于人工智能的学术搜索引擎和知识服务。例如Springer网络平台不断对其功能进行集成,并提供个性化服务功能;Elsevier等出版商为用户等提供搜索引擎培训课程;微软学术(MicrosoftAcademic)通过在实体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关联,自动生成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引导学者阅读[2];2014年,Wiley线上图书馆为用户提供了增强型HTML文章服务(AnywhereArticle),它将可读性、交互性和可移植性设为用户体验的核心,使读者能够在页面中快速找到最重要的信息[9]。一些关于科学出版的新模式和平台被相继开发,如Chorus[10]通过集成服务和开放APIs,优化了科技论文被搜索的路径,并为政府机构、出版商、研究人员、图书馆员和作者提供可持续的解决方案。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一些专业的期刊集群,一部分学术期刊数据库平台也开始进行语义出版形式的探索,对科技期刊内容进行深度加工和挖掘。不同的科技期刊具有不同的特点,在学术期刊的数据库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平台开发团队与期刊编辑充分交流[11],发挥编辑的优势和主导作用,凸显本学科的学科特色。
2利用智能算法,构建个性化的精准推送平台
技术是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重要推手,技术应用能力也成为科技期刊发展的竞争资源,充分利用技术强化科技期刊的知识服务和加工能力,创新出版和传播模式,满足数字化时代的读者需求,对于科技期刊的精准传播和融合发展非常重要。在人工智能背景下,可以借助于算法实现科技期刊出版的智能化。算法的设计程序与设计者的思维密不可分,设计者选择数据样本、赋予数据意义、设计模型与算法,拥有数据并设定算法的智能化平台具有很强的主导性[12],因此设计者需要尽可能考虑并消除算法偏见和利益冲突对精准传播带来的负面影响。日前,腾讯研究院和腾讯AILab联合的人工智能伦理报告指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需要价值引导,做到可用、可靠、可知、可控”[13]。目前“智能算法+学术期刊”已成为创新趋势,学术期刊可构建信息数据基础环境,进一步完成动态精准信息推荐,最后以传受关系交互实现长期有效的黏性连接[14]。一方面可以通过算法整合资源,实现大量科技期刊的数字资源的聚合;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算法分析用户的阅读兴趣、研究领域,基于用户的需求建立相关用户数据信息,从而进一步将数字资源和用户数据相匹配,实现科技期刊的智能化精准传播。如中国知网推出的“CNKI全球学术快报”整合全球文献和超星集团推出的“域出版”超星学习通学术平台[15],用户不仅可以在其App上进行文献检索、分版阅读、专题阅读等,还可以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此外,还可以利用智能算法设计追踪用户的信息反馈,通过学术平台进一步增加用户的体验感,提升科技期刊的精准传播能力。
3创新知识加工,构建多元化的传播模式
在人工智能和融媒体时代,除了运用智能技术构建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平台,科技期刊也需要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作用,通过加强期刊网站建设、建立App客户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平台,可以根据各自领域的特点,对科技论文进行多次加工和编辑,构建个性化的传播方式。如论文编辑平台Kudos为作者提供了一种利用社交媒体使他们的论文更易下载和传播的工具,通过为作者已发表的文章创建介绍并添加简短的标题、易懂的摘要和补充内容,可以使他们的文章对读者更具吸引力[16],学术出版平台也可以通过建立二维码,为读者提供开放增值服务,使读者进一步了解论文的数据、图片等资料,实现与用户的精准对接。如中国煤炭行业知识服务平台为该平台上的每篇论文制作了二维码,用户阅读纸刊论文时,通过扫描其中的二维码可以免费下载PDF、HTML文件,此外读者还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向作者提问或向责任编辑反馈意见[17]。目前,邮件推送也正在成为科技期刊提升精准传播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国内一些期刊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例如:《计算机工程》基于语义分析和智能分词等技术,设计了一套期刊内容精准推送系统,将读者—文章—标准关键词进行匹配,通过邮件为潜在读者推送与其研究方向相关的最新研究论文[18];《应用生态学报》通过运用大数据和数理统计方法,构建了科技期刊论文单篇推送客体指标体系,通过邮件对读者进行单篇精准推送,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19]。此外,利用音频、视频、科学可视化等多媒体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表达丰富的科学信息,增加科技论文的广泛传播。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为读者提供沉浸式的阅读环境,提升读者的体验感,从而吸引了更多读者的关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国燕博士及其团队开展的前沿科学可视化研究和设计,使科技论文通过图像的形式向读者展现,提高了科技论文的交流和传播,她通过对顶级科技期刊《Nature》《Science》《Cell》的一项实证研究发现,科技期刊封面故事和封面图像的使用可以提高论文的引用率[20]。《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借助第三方AR展示平台实现了学术期刊的多模式AR融合出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1]。
4满足用户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在研究完成之后,需对其研究结果立即加以,并以或报告的形式阐明其发现及 发明。否则,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发明与发现逐渐消失,致使后人可能再次重复前人所 做的工作,发生不必要的人力与物力的浪费。
因此,学术论文的写作就是贮存这些科研信息 ,使它成为以后新的发明、发现的基础(即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以利于科学技术事业的延续 和,不断的丰富人类科技宝库。人类文明的延续与发展,正是凭借着这种连续性不断地 积累、创造、再积累、再创造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学术论文是贮存科研信息的重要载体, 而写作论文则是总结科学发现的重要手段。
2传播科研结果
早在19世纪,英国着名科学家法拉第就曾指出,对于科研工作,必须"开始它,完成它,发 表它"(to beginto endto publish)。
因为,任何一项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发明,都是社会 成员的个体劳动或局部承担的科研活动的结晶。对于全人类来说,很有必要将少数人的成果 变成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这就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利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科学技术没有国 界),才能使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而相互交流的方式之一就是利用科技论文付诸实施 的。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不受时间与地域的限制,也可以传播到后代。如1997年2月27日出版 的英国《》杂志,首次报道了利用克隆技术(无性繁殖)培育出的一只绵羊,它无疑是基 因工程研究领域的一大突破,在世界引起了强烈的震动。因此学术论文也是传播科研信息的 重要载体。而且按照公认惯例,科学成果的首创权,必须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刊登在学术期刊 上,方能得到承认,而新闻媒体传播,是得不到正式承认的。
3交流实践经验
从事临床及医疗工作一线的其他人员,通过不断地实践,积累出较多的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 教训。而这些经验与教训是十分宝贵的。将它们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并以论文形式发表 交流,就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与借鉴作用,造福于人民。
4启迪学术思想
在大量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各种学术思想,这些学术思想通过论文 的形式不断地探索与交流,并相互启迪,形成新的学术思想,以促进科学事业的发展。
5提高研究水平
科技论文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凝聚着巨大的艰辛。在写作的过程中,随着思维 的深化,可提高科技工作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科研水平的提高。
农业科技期刊主要刊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新信息等方面的文章,以服务三农为宗旨,涉及农业多个专业。农业科技期刊的主要读者对象———农业基层科技人员以及管理人员,其主要工作是指导和解决广大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农户比较认可他们推荐的作物新品种、各类新型肥料以及农药,因此农户使用的农资产品如新品种、新型肥料、新型农药可以作为农业科技期刊的广告宣传对象。而且由于科技期刊报道的试验结果经过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因此读者对其刊载的广告也具有较高的信任度,农民也更容易接受科技期刊上的广告产品。另一方面,广告经营增加了科技期刊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信息量,读者可从期刊广告中获取新知识、新产品、新技术等信息,促进科技成果在农业生产中得到应用[7-9]。
2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收入主要收入来源主要包括期刊发行收入、广告费收入、版面费收入,以及部分期刊主办单位的办刊补贴。据统计,美国科技期刊收入30%来自于发行、70%来自于广告,欧洲40%来自于发行、60%来自于广告,Nature和Science的广告收入占到50%以上,而我国科技期刊的广告收入占比不到5%。可以看出,市场化的国外科技期刊收入偏重于广告和发行收入,广告业务是科技期刊盈利的主要途径。而在我国科技期刊处于非市场条件下,其收入偏重于版面费以及主办单位的补贴。很明显目前这种收入结构在市场化下是不可持续的,必须得到改变。
由于专业科技期刊自身的特性,只有专业的小众读者,决定其发行量不会很大。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科研人员利用文献的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原来的从纸质期刊获得科研信息转向通过数据库或者网络搜索获得专业知识信息,由于订阅单个期刊能获得的信息有限,满足不了科技人员对大量信息的需求,因此期刊纸质版订阅必将呈不断下滑趋势,科技期刊的发行量逐渐萎缩是大势所趋。而且目前科技期刊的订价偏低,平均价格只有国外期刊的1%。因此想利用提高发行量来增加期刊收入的空间有限。
版面费收入与刊载文章数量有关,如果过度增加刊文量,必然会降低期刊质量,走入“伪市场化”的怪圈;同时版面费收入与作者经济承受能力有关,收取过高的版面费给作者增加经济负担,挫伤作者的投稿热情,特别是对那些必须由自己支付版面费的农业基层技术人员影响很大,会造成优质稿源的流失。这两方面都决定了通过版面费增加期刊收入也是行不通的。实践表明:质量较高的专业技术类期刊其广告收入也比较高,而且由于有较高的广告收入,可以降低版面费,增加作者稿酬,吸进更多优秀稿源,从而有利于提升期刊质量。因此科技期刊进行广告经营,在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可提高科技期刊质量和发行量,期刊与广告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3影响科技期刊广告经营的因素
3.1期刊定位
科技期刊的广告经营首先取决于刊载文章内容的针对性以及稳定性,即期刊定位。广告客户是否进行广告投放取决于广告信息能否有效到达公司产品用户,而这种有效性是由期刊的内容对相关人群的吸引力决定的。因此,期刊定位要明确,而且有特色,有稳定的读者群,才能吸引到广告客户。
3.2期刊质量
期刊质量直接决定读者的认可程度和市场占有的份额。期刊质量高,一般发行量就大,在该行业影响力大,其媒介作用强,对广告客户的新引力就大。科技期刊质量最重要体现在刊发文章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优质稿源,最终体现在对作者的竞争特别是优秀作者的竞争,因此提高为作者服务的水平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途径之一。根据几年工作的体验,提高为作者服务水平可以体现在录用快速、通知及时、发表时滞缩短、避免期刊拖期、提供有用的农业科技信息、降低版面费以及优稿优酬。现在有种错误的观念,一提到期刊市场化意味着降低期刊标准,多发文章,主要依靠版面费增加收入,但过不了多久就会导致期刊质量下降,优质稿源流失。因此,真正的期刊市场化是在保证期刊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进行的,因为只有期刊刊载的文章得到作者的认可,作者才会以在期刊上发表文章为荣,才会把自己高质量的文章投过去,同时也愿意成为期刊的忠实读者。
3.3期刊影响力
期刊影响力也就是有好的口碑,即期刊的品牌建设。不仅取决于期刊的质量,也与期刊发表的文章能被广泛传播与应用有关,在行业中和一定地域内知名度高,读者众多。科技期刊自身也要进行推广宣传,编辑除了修改文章,也要促进期刊刊载文章的传播。因为传播期刊中的文章也就是在宣传期刊,增加期刊影响力。
4利用信息化提高期刊广告经营的思路
4.1增加文章传播途径,扩大期刊影响力
科技期刊编辑不应只作为文章的修改加工者,更应成为文章传播的推动者。因为科技文章只有在更大范围的传播,并及时送达需求者的手中,才能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期刊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实现了科技期刊编辑的工作意义。如果营销策划工作得当,科技论文在传播的同时也能给编辑部带来一定甚至巨大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大多数编辑部因为体制和经营管理问题,不重视科技论文的传播,未能发挥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力。也很少思考如何利用科技论文增加期刊影响力,并将这一“冬眠”的资源开发出来,提高期刊经济效益。目前,科技论文除了从三大数据库(CNKI、万方、维普)中可以下载(而且还要收费)外,很少有其他获得途径,这大大降低了科技论文的传播效果。《福建农业科技》每年刊载论文400篇左右,大部分文章是关于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成果、新经验的总结,有巨大的推广应用价值。为加大科技论文的传播途径,编辑部建立了期刊网站,并挑选一些实用性强的论文上传到网站。同时,以期刊发表的文章作为资源,与福建省八市的农业信息网、福建省科技特派员网、福建三农网合作,在这些网站专门开辟栏目刊登发表的科技论文,并及时更新。同时我们要求合作的网站要在首页设有《福建农业科技》网站的链接,每篇文章结尾均有期刊的网站链接,并注明:欢迎投稿、订阅、刊登广告,以达到期刊宣传(征稿、征订广告和发行)的目的。下一步将把文章按专业分类,如水稻、蔬菜、水果、土肥、植保,与各农业协会、学会合作,定期挑选一些优秀论文作为行业动态信息供会员分享,并将这些合作模式扩展到周边省份,如浙江、广东、江西、湖南。尽管这些做法并未带来直接经济效益,但增加了科技论文的传播范围,让更多的人更容易得到《福建农业科技》的文章,提升了《福建农业科技》影响力,等同于增加了在期刊刊登广告的影响力。一个原来并不知道《福建农业科技》的作者也许因为看了网站上的文章而向期刊投稿,也许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因为看了几篇自己需要的论文而订阅期刊,也许一个广告客户看到发表的文章与其产品有关而进行广告投放,最终实现了期刊的主要目的:争取稿源、期刊订阅和广告。
4.2建立作者数据库,开展定向广告
分析期刊经营比较成功的案例,其中最重要的经验就是做好平台建设。如《低压电器》建立了完善的专家(作者)数据库和相关公司及产品数据库,并对这些数据库进行开发延伸,提供收费服务,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福建农业科技》利用期刊采编系统建立了作者、读者数据库,并对其进行分类整理,充分挖掘其利用价值。作者、读者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姓名、工作单位(包括工作所在地区、所涉及的专业)、职称、联系方式(电话和E-mail)。目前《福建农业科技》采编系统每年累计登记作者、读者近1000位,多年累计下来数量相当可观,可基本覆盖福建全省及周边省份的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这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宝贵资源,主要有以下利用形式:
(1)开展定向广告。根据作者的工作性质发送针对性的电子邮件广告。例如针对基层农技人员和种子站的管理人员定期发送作物新品种信息,对土肥站的技术人员发送与肥料有关的信息,对植保站的技术人员可发送新的农药信息。这些广告对于农业科技人员不是垃圾,而是具有参考价值的的行业资讯,他们利用这些信息可以指导农业生产的同时,也为广告客户的产品进行了了解和宣传。通过这种模式,农业科技人员得到需要的信息,广告客户的产品得到推广,编辑部也得到一定的经济效益,实现三方共赢。
(2)筹建专家数据库。根据福建省各地的优势农作物,如莆田和云霄的枇杷、永春的芦柑、安溪铁观音、飞桥的莴苣、古田的水蜜桃和食用菌,在每类作物中确定一到几位作者作为咨询专家,与其保持联系,及时了解各种特色作物种植情况,读者遇到相关的专业问题可代为咨询。针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向专家约稿,提供科学的解决思路,以吸引更多读者,把期刊变成作者和读者交流的平台。
1.资料来源 20__年1月~6月正式出版发行的三类(基础医学类、药学类、综合类)医学核心期刊[1],共51种期刊1617篇研究论文。2.分析内容 分别统计51种核心期刊中刊载动物实验论文期刊所占比例;统计刊载动物实验期刊中论著、实验研究、研究论文栏目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及所占比例;所统计论文中使用各种实验动物的分布情况;统计论文书写中反映的获得资助情况,根据论文中脚注,按国家级资助、省部级资助、军队资助、高等院校资助、未注资助分类统计;分析论文中写明使用动物级别及动物来源论文数及比例。
二、结果
1.三类核心期刊中动物实验期刊数及其中动物实验论文数 由表1可见该三类期刊中动物实验研究论文较多。基础医学类占期刊总数85,医药类、综合类分别占85、72,平均80。该类期刊中动物实验论文数占论文总数:基础医学为50、医药28、综合类35,平均39。
2.论文中各种实验动物分布 从表2可知我国实验动物研究使用了大鼠、小鼠、兔、豚鼠等10余种,其中大鼠使用分布最高,小鼠次之,兔、豚鼠、犬使用也较常见。
3.论文书写中获得资助情况 各类研究占比例最高的是未注明资助的项目,为53.1,其次为国家级资助项目、省部级资助项目、军队、高等院校资助项目(见表3)。
4.论文中写明动物级别次数及比例、动物来源数及比例 1617篇论文中629次使用动物,多数能写明动物种类、体重、性别、数量,有366次写明了动物来源(约58),仅有38次(约6)写明了动物级别[2],其中普通动物(一级动物)7次,清洁级(二级动物)17次,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三级动物)16次,无菌级(四级)0次。
三、讨论
21世纪是一个充满创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的科技期刊更是一种多功能的复合型信息传播工具,是直接地、系统地传播科技知识和创新成果的载体。实验动物是医学研究的基础和支撑条件,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生命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十几年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事业在法规的制定、科学管理、专业建设、科研水平、动物质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但仍存在着差距。基础医学、药学、综合医学是医学中使用实验动物较多的学科,通过20__年发行的在各专业享有较高声誉的核心期刊中相关信息的分析,注意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正确认识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重要性 从我们的分析中可见,基础医学、药学、综合性医学期刊中涉及实验动物的期刊数、论文数和比例都很高,平均为80、39。可见作为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的实验动物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个世纪,人与自然、人与健康的诸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要靠生命科学研究来解决。在世纪之交的当今世界,要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中做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就要充分认识实验动物工作对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实验动物工作,使实验动物科学水平更好地适应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
2.因地制宜发展实验动物工作 从论文分析中可见,目前我国动物试验用量最大的是大鼠、小鼠、兔、豚鼠等动物,一些动物用量很小。因此我国既要有较具规模的大型实验动物中心,而一般的实验动物中心要根据实际需要,不搞小而全、低水平重复,要确保饲养设施、饲养动物都达到医学实验动物的要求。
关键词: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模式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3/j.issn.1671-6477.2012.01.027
随着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出版已经成为未来出版业的发展趋势。高校学报数字化出版的意义在于:一是提高编辑出版效率,网络投稿、在线编辑、在线专家审稿、网络发行以及作者、读者和编辑之间的互动,将大大地提高杂志社的工作效率,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经费;二是借助网络平台,学术产品的获取性增加,个性化服务增强;三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将打破纸质期刊出版日期、刊期的限制,可以实现即时在线出版,以及通过互联网络实现期刊的国际化,极大地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和社会效益[1]。然而,高校学报普遍存在着对期刊数字化出版认识不够,传统出版单位自主研发能力不足,期刊数字化出版模式单一,平台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受众的阅读习惯改变还需时日,体制机制和行业标准滞后,版权问题突出等困惑[2]。目前,期刊数字化出版的脚步声越来越近,高校学报有必要率先对数字化出版模式进行探讨。
一、牢固树立内容第一的观点
高校学报的生存之本是学术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高校学报体现出的学术性、创新性,以及每一项科研活动和实验过程成果的记录都是读者所关注的内容。因此,注重内容质量是高校学报走向数字化出版的必要条件,学术期刊的核心在内容,数字期刊的基础也是内容[3]。相对于内容,出版技术永远排在后面,平台永远是第二位的,技术供应商能够给予内容提供商最先进的技术生产,最快最好的传播,但绝不可能替代内容的价值创造。国际上一流的学术期刊,他们的编辑都把主要功夫用在学术论文上,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想方设法争取高水平的论文[4]。
传统期刊的出版单位,应该积极探索如何把现有的内容优势与信息化条件的传播优势进行链接,在期刊数字化出版进程中,将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融入数字化出版进程,同时创新和拓展高校学报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充分发挥自身的内容优势,确立在数字期刊源头的主动地位。
二、建设中国特色OA期刊集成平台
(一)OA出版的定义及意义
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对OA出版的定义是[5]:任何经由同行评审的电子期刊,以免费的方式提供给读者或机构取用、下载、复制、打印、发行或检索文章。简单地说,OA就是开放存取,在科学领域,对学术论文采取“出版付费,阅读免费”的一种全新传播模式。
OA出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主要讨论狭义的范围,即专指学术信息传播。OA出版的最大特点是践行“作者付费出版,读者免费使用”的理念。实现OA出版可最大限度地提高期刊文献的可获取性,追求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和即年指标等体现期刊学术指标的最大化,在最大限度吸引专业读者的同时获得更多采集高水平论文的机会。如:STEVE LAWRENCE 在《NATURE》发表的《Online or Invisible》,通过对119 924篇公开发表的计算机科学方面的会议论文调查发现,OA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7.03,非OA论文的平均被引频次为2.74,前者较后者被引频次增加了2.56倍[6]。
(二)OA期刊的实现形式
OA期刊的实现形式,按其内容是否完全公开分为半OA期刊和完全OA期刊。半OA期刊有的学者又称复合OA期刊,是指期刊中的论文,只提供部分的免费公开,作者每篇文章一次性地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实现该文的半OA;完全OA期刊,是指期刊中的论文完全采用作者付费而读者免费获取的期刊;OA仓储式则是国际上OA出版的又一种重要形式,截止2008年11月6日,全世界已有68个研究机构、资助机构和高等院校等制定了开放仓储政策,已经注册到ROARMAP的OA仓储有926个,可免费获取的论文有约1 100万篇。
OA期刊的出版形式有多种,但并不是一种排它的模式,它可以与其它的出版模式共存、融合和互补,读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自由选择。OA期刊将不再被某一个出版公司的预算或财政所限制,因此OA所能达到的境界将不是任何一个出版集团所能够胜任的。
(三)中国特色OA期刊出版体系的构建
我国80%的OA期刊分散上网,处在一种自发无序的状态,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国情实际出发,推动多元发展。对国内精品学术期刊要建立国际化的OA出版系统,政府应该给予经费和政策的支持,重点扶持。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以及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有影响有规模的数据库,已成为我国学术传播的主渠道,可以说具备了OA出版的雏形,但并没有具备OA出版平台的完备功能,而且他们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最终目标,政府可以考虑通过差额补贴的方式,引导他们进行公益化转型[7]。对于自建网络为手段的自主化OA出版系统,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和税收优惠等政策,鼓励他们推动在自建网站上进行OA出版。高校学报应该率先试点这几种多元化的OA出版模式。
中国科学院主持建设的OA期刊集成平台――中国科学院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承办,已于2010年10月25日正式上线。平台中已经收录了111种期刊,近45万篇论文,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
三、建立功能强大的个性化自有网站
高校学报自建网站是数字化出版最有效的途径。国际一流的期刊,如Nature,Science,Cell,Lancet,BMJ等在网络上的表现也是一流的。首先,各个网站都有详尽的基础信息和完善的在线投稿系统,能充分提供信息为作者服务,例如登录Nature网站,不仅可以了解NPG(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40种刊物的报道范围和具体内容,更可清楚地知道这一创刊于1869年的刊物的历史、现状和发展方向。其次,这些网站资源丰富,功能强大,形式灵活,充分为读者服务,浏览这些刊物的网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信息和数据极其丰富,能通过不停地链接,找到许多相关数据库和信息源,让人应接不暇,在网站内的各个刊物,不仅可以通过作者、题目、任意关键词等检索,还可通过引用情况、DOI号等检索。另外,这些网站都有多样化的盈利模式,如有偿订阅,即在摘要和部分范文免费的基础上,有偿提供全文;单篇购买,每篇文章可“单篇/单面”购买;参与数据库盈利,刊物本身是某些数据库的一部分,从数据库的集成收益中盈利;增值业务,通过期刊的延伸服务获利,如Lancet的服务就可与手机运营商互联,还有广告收益和个,等等[8]。
高校学报基本上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但目前已有的自建网站还很不成熟,由于实力和重视的程度不一,导致传播效果差异明显,文献检索不便,利用率也不高,与国外的一流期刊自建网站相比,应该在以下功能上努力探索:第一是稿件采编功能和互动功能,目前大多数高校学报启用了期刊采编系统,也有的开辟了网上互动功能,但这项工作还需要在所有高校学报中普遍推广和使用,并完善相应的功能系统;第二是学术交流功能,高校学报可以利用网站建立学术论坛,开展学术交流,比如针对学术前沿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学科难点问题进行专题报道,吸引大家开展讨论;第三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出版功能,即不受日期、刊期等因素的限制,实现即时出版,面向世界,与国际接轨;第四是多媒体传播功能,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站相当于建成多媒体传播平台,可以通过视频、音频、Flash等技术手段为读者提供服务,这是传统传播手段所不具备的,应该说多媒体互动网络期刊是各类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前景广阔。
四、构建规模化、集成化的出版平台
数字化出版平台成为当今国际出版潮流,数字化期刊集群发展最为成功的平台基本由传统出版商主导。如总部设在荷兰的跨国科技出版公司――爱斯唯尔公司,其Science Direct期刊全文数据库有2 500多种期刊;德国施普林格科技出版集团,其Springer Link全文电子期刊系统也超2 500种期刊;世界范围内的出版商约翰•威利父子出版公司,其Wiley interscience 期刊全文数据库有1 400多种期刊。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投巨资建设先进的数字平台,积聚期刊资源。
我国新闻出版总署在《新闻出版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明确要求实施数字化出版战略,整合已有的数字资源,将内容采编、信息加工、自动排版、网络销售集于一体,打造数字出版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推动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和示范工程的建立。几年来,各相关单位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发展,但由于国家、学术界等对纯数字化出版的认识和接受认可程度还不够,真正定义上的数字化出版几乎没有。目前可以探索一批有相当规模的,数字化出版走在前列的高校学报,成立数字出版集团,实现集约化运行,增强竞争能力,起到示范带动作用[9]。具体步骤可以分为三步走:首先针对参加试点的各高校学报,把创刊到现刊的所有文章全部作数字化处理,实行网上传播;其次是实现论文的在线预出版,凡是通过了评审和编辑编校过的论文,先期在网上以单篇论文为单位在线,后的论文仍然继续按照正常期刊出版印刷;最后,在时机成熟时出版真正意义上的纯数字版的数字化期刊。
2010年10月《酿酒科技》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合作开办的《“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数字出版平台》正式启动运行,该平台将先于印刷期刊发表作者的数字版论文,彻底地解决学术时滞过长的问题,缩短了出版周期,快速实现期刊论文按篇即时在线出版,切实提高了学术期刊文献出版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中国科学出版集团数字资源平台期刊项目的启动,依托中国科学院,以中国科学出版集团为基础,以中国科学院学术期刊为核心,通过数字化出版平台建设,建立起集内容采编、信息加工、网络传输与销售于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形成了完整的期刊数字出版链,形成对院内院外期刊提供服务的,代表中国期刊出版“国家队”水平的数字化服务体系和产业。该项目分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三步来完成。
五、结 语
需要决定供给,只有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的媒体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高校学报要紧跟世界数字出版的大潮,改变原来单一的载体形式,以满足网络时代的读者需求,要积极采用新技术,转变出版模式,促进高校学报网站的信息集成和网络传播,推进高校学报开放存取出版,促进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过渡,建立数字化出版新的盈利模式,这些探索将是高校学报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汪新红.优先数字出版是提高学术期刊出版速度的一种新模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1,22(1):90-92.
[2] 关卫屏,刘 斌,游苏宁.科技期刊“受众即市场”理论初探[J].编辑学报,2010,23(1):5-7.
[3] 周小华.中国学术期刊的数字化问题探讨[J].理论学刊,2009,182(4):108-111.
[4] 晋雅芬.科技期刊数量增幅较快,质量差距不小[EB/OL].(2008-10-22)[2011-06-30]http:∥news.省略/a200810111001s33/htm.
[5] 卢小文.学术期刊出版数字化的路径选择――兼议学术期刊与数据库出版平台的关系[C]∥第八届(2010)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万方数据资源合作中心出版,2010.
[6] 余 望.OA期刊与传统学术期刊的比较及我国发展OA期刊应注意的问题[J].中国编辑,2007(6):52-54.
[7] 吴月红.我国科技期刊数字出版的SWOT分析[J].编辑学报,2010,22(3):202-204.
[8] 钟丽君.科技期刊数字化发展探究[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1(5):689-692.
[9] 刘泽林.科技期刊:规模化出版•集约化经营•集团化管理[J].编辑学报,2010,22(6):508-510.
Study on the Digital Publishing Model of University Journals
LI Guo-hua
(Periodical Press,WUT,Wuhan 430070,Hubei,China)
参考文献是帮助作者自己学术观点和引用文献作者的学术观点更好的进行区分,作者在引用了他人的劳动成果却又不列出参考文献只是一种剽窃或者是抄袭他人研究成果的体现。下面是学术参考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武术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武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李吉远,谢业雷。“文化生态”视阈下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190-193.
[2]范铜钢。传统武术传承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D].上海体育学院学位论文,2013.
[3]张云崖,牛爱军,虞定海。传统武术的非物质性传承研究---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7):54-57.
[4]王岗,朱佳斌。传统武术保护与传承的实施路径[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4):292-295,312.
[5]牛爱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对“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问题的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10):52-55.
[6]洪浩,胡继云。文化安全:传统武术传承人保护的新视阈[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6):53-58.
[7]彭荔丽。浅探传统武术传承内容流失[J].搏击·武术科学,2014(5):41-43.
武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艳丽.从武术与跆拳道的对比探寻武术发展之路[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4(2).
[2]罗远东,李海英.武术与跆拳道普及程度差异原因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2006.
[3]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4]潘晓波.从跆拳道的普及看中国武术的发展[J].成都:成都大学学报,2007,(2):82-84.
[5]崔浩澜.“韩流”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冲击与反思[J].体育文化导刊,2007,11(3).
[6]郭玉成.跆拳道、空手道、柔道传播对武术传播的启示[J].上海: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4):44-48.
武术论文参考文献:
[1]马勇,王宇。《“人文奥运精神”与北京奥运赛场文化建设相关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22(3):73
[2]李剑。《对CBA职业联赛赛场文化系统结构剖析》[J].体育与科学,2010,31(4):83
[3]郑李茹。2010年的亚运会赛场礼仪和赛场文化建设探析[J].内蒙古体育科技,2009,22(3):28
[4]王伟博,林宏伟。奥运赛场的观众道德建设[J].体育科学研究,2008,12(1):11
[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220.
[6]杨芳芳。赛场观众行为失范的成因与道德行为重塑[J].安徽体育科技,2011,32(4):21
[7]李富刚。当代中华武术传播发展的新途径-以《武林风》为例[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4):17-18
[8]胡玉玺。武林风栏目对武术在当今社会传播与发展的启示[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0,1(1):5-8
[9]张铁刚,陈阳光。从武林风探析如何提高武术散打的观赏性[J].搏击·武术科学,2010,7(8):45-46
[10]任占涛。电视节目形态创新研究[J].大舞台,2008,4:34-35
[11]柳杰。浅析武林风对武术国际化传播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13,10(1):16-18
[12]张尚松。散打运动员在比赛中情绪控制中的研究[D].吉林:吉林体育学院,2012:7-24
[13]曲润杰,肖丹。散打裁判员注意品质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130
[14]刘振平,王琛林。论武术散打裁判员临场执裁能力的培养[J].搏击武术科学,2011,8(2):65
[15]清。散打运动服装的现状和设计对策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8:20
[16]王秋月。河南省青少年传统武术锦标赛看台文化调查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