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3-20 01:27:3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小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本文分析了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五种方法”及课程设置中“五类问题”,旨在阐述师生在教学中的职责,通过双方配合达到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合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现状分析
用“日新月异”来形容计算机的发展应该是不为过的,这体现在时间空间上,更渗透在计算机的教育教学中。目前国内诸多高校都设置了计算机或与之相近的专业,一曰是人才的需求,二曰是应用的广泛。现代的高校犹如一个教育工厂,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教学,使用的是大致相近的教材,重复着相似的教学内容和进度,无法彰显计算机的发展速度和人才培养的特点,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导致大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偏低。
纵观中西方的教育,我们注重的是“外塑”,西方重视的是“引发”;我们的管理是“圈养”,西方的管理是“放生”;我们的教育“包办”为多,西方的教育“自主”为多。因此,学校的繁荣,并未带来教育的繁荣,进入大学后的学生存在的困惑与迷惘是可想而知的。
2探索方法
笔者担任02计算机应用本科班数据结构课程教学时,有学生提到:“老师,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为什么不能像讲故事一样讲解?”这让我们想起了多年来计算机教育教学的“固化”模式:教师课堂讲,学生机房练;想起了为什么总是有学生要逃课或课堂开小差;想起了我们的学生虽经过四年的“苦读”,却得不到“委以重任”;想起了计算机专业的学习是那么枯燥,为什么游戏软件又是如此的“深入人心”。
学习是学生的主业,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活动。设想若我们能把学习变成游戏,听课如似听故事,学生岂不像热爱游戏一样热爱学习,像爱听故事一样爱听课,学习也就像游戏、像故事一样充满魅力。在笔者多年从事计算机软件专业的教学实践中,体验有些方法值得探究:
2.1工程背景法
“软件工程”是计算机软件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课。根据学生没有工程背景的现状,若仅按教材讲方法其收效是不佳的。教师可考虑在开课之前,让每个学生自己找一个项目,找不到者教师为其确定一个项目。以所选项目为工程背景,随着软件工程课程学习的深入,不断完善自己的项目内容。到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自行总结在自己的项目中所用到的软件工程方法,并在全班组织一次交流。虽然学生在背景知识以及对所讲专题的准备方面差别较大,但从整体效果上讲,一是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兴趣,二是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锻炼了学生思考及表达能力。
2.2小论文总结法
学过“数据结构”的人都知道,在各类教材的叙述中,除描述的工具不同外,内容结构方法上几乎相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做各类方法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体会算法的异同,其体会的多少与深浅,可以用小论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小论文的写法要求,其格式上可不像正式论文要求,只要将学习中的想法,特别是算法的改进反映出来即可。通过上机验证,课程结束后将小论文整理成册。这让学生们对实现数据结构中的算法,体验人机的结合,分析算法的优劣,做到学懂弄通,举一反三收效甚大。
2.3游戏设计法
计算机软件专业的基本功是程序设计,其对软件专业后续课程影响颇大。远的不讲,从77年恢复高考后进校的大学生学过的算法语言,无外乎有ALGOL60、BASIC、FORTRAN、COBOL、PASCAL、C,C++,名称虽不同,适用的对象有所差异,但语言核心体未变。教学实施过程中的难点在于,语句的功能易理解,语句的灵活运用犹如“大难临头”,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联想到游戏之所以吸引人,除了其内容和效果外,还有一种精神,游戏不是表演,游戏是自己。玩游戏虽然累,但其乐融融。设想将游戏设计法引入教学中,也会让我们的语言课出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解剖简单游戏入手,讲解语句的功能和作用,学生入点门后,其“修行”转入学生个人,教师加强引导,留下思考空间。在学习的过程中,拉开了学生间的距离,出现了“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现象;教师因势利导,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了,相互间有了比学赶帮,这样更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2.4学生讲解法
教师讲、学生听,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这是传统的教学活动模式。学无条件服从于教。计算机软件的许多课程,并无标准答案可言,训练的是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的讲课,融入学生的资源,改善学围着教转,通过多种形式,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权利和机会,这样的教学只会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一是在师生角色互换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含义;二是学生讲、教师听,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调整修订;三是学生在承担“压力”的同时,更加激发学习的动力,为自己所“教”的部分博览群书,学懂弄通;四是通过“合作”教学,使师生共同成长进步,教师也将从单一的教转变为多元化角色: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者,课堂教学情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全面发展的灵魂工程师。
2.5边学边用法
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立竿见影,这是一个很适用的教学方式。首先是将枯燥的计算机理性教学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感性教学。如由加法指令演变为累加器的过程。其次是加深理解,促进教学。如通过算法过程学习完成一个管理系统。再之,计算机的应用大到国家,小到个人,无处不有。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捕捉学科发展前沿,对开阔学生视野很重要。
3解决问题
教学方法的改进固然重要,但对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社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上也需要持一种后现代的课程观。这是一种师生依据课程要求动态生成的而非预先设定的课程。它更利于因材施教,因需施教。这样做明确了教师与学生的责任定位,达到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之目的,改变以往以获取知识为核心的课程设置。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笔者认为以下几类问题值得思索:
3.1因人设课程问题
计算机发展迅速,应用广泛,但专业尚属年轻。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如何造就社会需要的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师生均有发言权。这不仅是对课程的挑战,更是对人的挑战。课程安排要变教师会什么就教什么,为专业发展需要什么就学什么,旨在引导学生成长,而在学生成才的过程中教师也能有所收获和进步。
3.2因知识设课程问题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而不仅仅是一种存贮行为,它是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更幸福地生活。反之,若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学知识,是为了知识由外向内转移和传递,那么出现的“高分低能儿”,“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就不足为怪了。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的知识的积累和丰富,体现的是社会的进步,是人们精神的富足。计算机知识的更新,较其他精典课程更为迅速,探讨一种实时性强,动态灵活,以“不变”应“万变”,真正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已迫在眉睫。
3.3因学分设课程问题
完全学分制,自主择课,对承认并遵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作用。若课程仅为学生修满学分而设,那也只能是形式上的学分制。计算机专业课程门类繁多,与专业发展迅速有关,也为实施完全学分制埋下了“伏笔”。教师的科研能力对专业教学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在商业主义、市场主义和管理主义颇为盛行的今天,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在培养人才工程中能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对社会无疑是一种贡献,同时对学校的管理及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3.4因实验设课程问题
动手能力、实验技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备的素质,是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所在,在一定程度上显示着学校的办学能力。目前专业实验室如同雨后春笋,不断满足着学生专业发展的需要。然而,缘于人力财力的缘故,实验室发展满足专业建设、满足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这涉及到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特色问题,涉及到提升专业竞争力问题,也涉及到社会对计算机专业的认同度问题。
3.5因需求设课程问题
需求主要来自学生与社会。为满足市场要求,不少高校绞尽脑汁考虑计算机专业与课程设置问题,在吸引生源方面有一定的视觉效果。然而四年的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普遍感到什么都学了,什么都没学“好”,自觉功底不足,无法在编程、网络开发、数据库等方面能有一技之长,甚至出现了为了就业去职业培训机构再“回炉”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如何与市场接轨,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如何受到社会的“青睐”,留给了我们思考与遐想的空间。
4展望未来
大学是时代的产物,代表着进步的时代精神,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本文研究的重点在于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课的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及课程设置有关问题的探讨,旨在通过计算机专业的发展变化,让我们的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更具核心竞争力。通过建立健康有序的保障机制,促进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不断发展,促进计算机专业人才的辈出。科学的、实用的、发展的、有效的新型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学生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相配套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向我们计算机教育界的同仁们提出了挑战。文中“五种方法”及“五类问题”的提出,是让学生在教师正确方法的指导下,在计算机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批评、主动的思想,拥有自主选择的自由,拥有自我发展的追求,随着学习个体化时代的到来,大学强调的综合、广博、人文底蕴的精神,营造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广阔空间,提供了与学生共同迎接未来挑战的宽广舞台。
参考文献
[1] 吴康宁. 教育社会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 成长春. 赢得未来[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美]Robert J.Marzanc等. 学校领导与学生成就[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 冯建军等. 生命化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 程勉中. 现代大学管理机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前者主要是以实验实践等应用为导向组织知识,引导学习者“自主”地学习和掌握课程核心知识;后者主要是引导学习者进行创新性研究和应用。教学系统平台既是学习的平台,也是应用实践成果发表和分享的平台。作为学习的平台,“引导性学习”部分相当于知识库,主要模块有理论知识、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型与工具等,其中实例与实训项目模块内容最为丰富,如图1所示;作为成果发表、分享的平台,“讨论与分享”模块实现了知识的转化、分享和创新应用,它包含多个主题分区,采用开放式的结构,可以进行成果发表、交流回复、评价投票等操作,较为成功的成果将迁移至“引导性学习”模块。“特色是精品课程的生命力,是体现优势、不同于其他课程的核心竞争力[25]”。笔者在“生产计划与控制”教学系统平台设计中着重于创建以下特色:知识的组织采用案例、应用项目为主导的非线性组织方式,开展情境式学习,支持学习者自主学习。建立了知识的获取、转化、创新应用的平台运作机制,从而保证了平台知识的持续、动态的更新完善。“以生为本[26]”的平台建设指导思想,着眼于构建“学习者学习和应用虚拟环境[27]”,最大限度地促使学习者积极地使用平台和应用创新,参与平台的建设、维护。
“引导性学习”部分的功能设计
“引导性学习”模块主要是学习者学习的平台,也就是课程知识的汇集之处。不同于国内一般的课件和教学网站,实验实践教学系统平台的知识组织方式采用了以“应用为导向”的非线性化知识组织形式,即以知识点为核心,将知识点的具体应用(如案例和项目等)组成学习者学习的知识结构,加强了知识点的横向关联,不再如国内一般的教材、课件或教学网站只是简单的“知识组织的教材化、堆砌化;线性化的知识组织方式[28]”,这样有利于支持学习者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以案例、应用项目为主导,开展情境式学习,不仅可以教会学习者知识的应用,而且可以使学习者积极参与,发挥出创新能力,对平台的建设发挥出主体的作用。斯皮若(Spiro,R.J.)等人于1990年提出的认知弹性理论(CognitiveFlexibilityTheory)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要在情境化的学习环境中进行,即学习要基于问题、基于案例、基于情境[29]。1.“理论知识”模块的设计“理论知识”模块主要用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如图2所示。特别是通过“知识地图”在PPT知识点、“分解案例”、“模型与工具”等模块之间建立联系,“将知识接成一个具有一定语义网络的表征系统,便于学习者概念导航学习”[30],实现各知识点的关联、交叉和应用性学习,而且“索引后的课程资源等可实现资源的增值”[31]2.“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块的设计“案例与实训项目”模块主要用于知识的应用性学习和训练,包括:分解案例、实验项目、实践项目三类,其中实践项目又细分为课程设计、微型工厂实践项目和企业实践项目。该模块的设计思路是由单一到综合,由模拟到现实,由提供场景、下达任务到自己发现并解决问题,分层次、分阶段地逐步训练和提升学习者的应用能力。其中:(1)分解案例的设置主要是结合课程教学的知识点、方法论,辅以一定的情境,针对较单纯的1~2个问题,运用明确的方法加以解决,分解案例可以通过选用和编写两种途径取得。一是“选用”国内外文献资料、书籍中公认的案例;二是结合课程小论文环节,由学习者自主“设计、编写”,经分享、评价、获得认可后纳入案例库。(2)实验项目的设置分课内实验和课外实验两部分,如图4所示。课内实验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外实验则是以学习者为主导完成。由于课时的限制,以及“生产计划与控制”课程的特点(其主要工作内容大多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课外实验将是今后的一个发展方向。课外实验也可以结合“微型工厂项目”、“课程小论文”或“课程小项目”环节一起进行,由学习者自主开发、设计新实验项目,教师在选题、开发设计要求和流程等方面予以指导,最终结果在“讨论与分享”模块中实现成果分享,成为知识库的一个元素。(3)虚拟微型工厂项目主要是以玩具产品为对象,模拟现实工厂的主要生产运作流程,基于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而构建的“虚拟的”微型工厂[32]。训练项目涵盖了产品设计、生产线设计、仓库、生产计划制定、生产运行过程控制、生产系统改善等企业主要生产管理业务环节。(4)企业实践项目主要取自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较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项目。该模块的设计主要是展现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真实企业管理中的综合应用,项目的研究可分为两类:先进管理模式的剖析、现有管理模式的改善,对于前一类项目的研究,主要以描述企业曾经的困境、现在采用的先进管理模式的剖析、已取得的效益实绩、未来的发展规划为主,无意于评价企业管理模式的好坏;对于后一类项目则详细描述现实企业生产管理的真实情境,围绕研究的主题查找和分析问题,运用专业的手段和方法制定全套的新解决方案,选择适当的方法对新方案的有效性加以验证。
教学系统平台的知识获取、转换、应用机制
关键词:热力学统计物理 教学改革 教学方式 考试方式
中图分类号:O4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2(b)-0187-02
热力学与统计物理学是研究热运动规律的学科[1]。《量子力学》和《半导体物理》等许多领域需要热力学和统计物理作为基础理论。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热力学和统计物理的基本理论、这些理论的实际应用、国际上最先进的科研动态,及解决不了的难题;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目前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课程缺乏兴趣感,更缺少主动参与的意识。考试的方式基本上是一张试卷定成绩。这样的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会带来一些弊端,如学生只是应付考试,把学到的东西死记硬背出来,学到的知识考完就忘了,不知道知识的真正用处。因此,教学方式和考试方式的改革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本论文通过深入的调查和教学实践工作对教学方法和考试方式的改革方面进行探讨[2]。
1 讨论式教学方式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加入讨论式教学方式。
(1)课堂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方式。在平常的课堂中,讨论式教学方式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讲述某一个现象之后,先让学生讨论该现象的原理是什么,往往是学生会有很多种结论,而有一些结论非常有创意,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再例如在做习题时,让几个学生同时到黑板上写出自己的做题思路,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探讨不同的做法,这时会出现许多做法,有些非常有创意,有些是行不通的。但通过讨论对解决问题的思路清晰起来,不但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
(2)小结中引入讨论式教学方式。在某一章内容结束之后,在的应用方面和国际科研动向方面做一次讨论,使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的学习之后,通过上网查阅信息和自己的思考以及相互讨论,对这部分内容做一总结。例如:在第一章热学基本规律结束之后,作一次本章内容应用的讨论课,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及对本章内容反复思考,在讨论课上进行讨论,可以给出讨论的提纲:如是否可以将孤立系统的熵增原理应用到宇宙中?由热机效率理论联系到冲程热机等。这些信息会使学生感到非常兴奋和激动,憧憬着将来自己在这方面也有大有作为的时刻。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有所用的印象。
2 新的考试模式
把以往单一试卷形式的考试分成两部分,笔答部分和科研小论文部分。笔答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基本理论的学习效果。科研小论文主要是将有关本课程知识点的小论文题目布置给大家,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最后以完整论文的形式提交上来。这部分主要考察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能力、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的改革能够转变学生原来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 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都集成在一起,而且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数转换变成统一的数字信号,这样作以后,计算机就可以很方便地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控制、编辑、变换,还可以查询、检索。近年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其应用已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正在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巨大的变革。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因此,多媒体技术对教学也产生了积极的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决定。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即处于被灌输的状态。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自己所要学习的内容,可以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如果教学软件编得更好,连教学模式也可以选择,比如说,可以用个别化教学模式,也可以用协商讨论的模式。使计算机像学习伙伴一样和你进行讨论交流。也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安排好,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按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界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人机交互、立即反馈是多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交互性是多媒体计算机所独有的,正是因为这个特点使得多媒体计算机不仅是教学的手段方法,而且成为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乃至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因素。
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直观性:能突破视觉的限制,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能够突出要点,有助于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
(2)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
(3)动态性:有利于反映概念及过程,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
(4)交互性:学生有更多的参与,学习更为主动,并通过创造反思的环境,有利于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5)通过多媒体实验实现了对普通实验的扩充,并通过对真实情景的再现和模拟,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
(6)可重复性:有利于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克服遗忘。
(7)针对性:使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成为可能。
(8)大信息量、大容量性:节约了空间和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多媒体教育技术飞速发展,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在学习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的同时,我们应该关注教育理论的发展,随时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多媒体教学,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从而提高热力学统计物理课程的教学质量。
4 结语
通过两年的热力学与统计物理课程教学实践和学生平时的学习效果来看,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和考试方式改革是非常必要的。引入讨论式教学方式,改革以往的考试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 汪志诚.热力学·统计物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关键词 实验室;教学改革;开放实验室教学;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09-0086-02
吕梁学院是2010年3月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省属地方性本科高等院校。学校现有16个本科专业,30个专科专业,涵盖了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等7个学科门类,文化教育、法律、土建、电子信息、农林牧副渔、资源开发与测绘等11个专业大类,已经形成本科教育为主,本科、专科与成人教育并举的办学格局。学校已基本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满足教学需求和专业建设需要的师资队伍。
实验室是进行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进行生产试验、技术开发的重要场所,是办好学院的基本条件之一。高校实验室是高等学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与科研质量。实验室水平是反映一个学校教学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1 教学实验室开放的原则和意义
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实验室对学生开放、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条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实验室开放工作应贯彻“面向全校、因材施教、形式多样、讲究实效”的原则,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实行实验室开放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资源,充分发挥实验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和实践锻炼的空间,是提高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2 实验室开放的条件和形式
实验室开放,是指吕梁学院正式建制的各类教学实验室,在完成正常教学、科研任务的前提下,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条件等资源对本院学生的开放。实验室开放应满足两个条件。1)业余性:开放实验室对学生在时间上是业余的,把课内的实验内容移到业余时间去做,不列入实验室开放范围。2)课外性:开放实验项目的内容必须是教学计划外的,是对教学计划内必做实验的延续和提高,或是对全院学生的科普知识训练和能力培养。
实验室开放采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具体形式分为自选实验项目型、学生参与科研型、学生科技活动型、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型和人文素质与能力培养型等。
1)自选实验项目型开放实验:实验室拟定开放实验项目(教学计划以外的科普性、综合性、设计性自选实验项目),经学院审核,网上供全院学生选择;学生在实验中必须独立完成项目的方案设计、实验装置安装与调试,完成实验并撰写实验报告。
2)学生参与科研型开放实验:主要是面向高年级本科学生,吸收部分优秀学生早期进入实验室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也可由学生自拟科技活动课题,结合实验室的方向和条件,联系相应的实验室和指导教师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实验活动。
3)学生科技活动型开放实验:学生自行拟定科技活动课题,结合实验室的条件,联系相应的指导教师开展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实验活动。
4)计算机应用技术提高型开放实验:针对非计算机和教育技术学专业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软件开发、课件制作、网页设计、网站建设等,提高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实验活动。
5)人文素质与能力培养型开放实验:结合学生社团或兴趣爱好者协会的活动内容,学生在校内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自主进行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的过程,如摄影基地、陶艺工作室、琴房等。
3 教学实验室开放的组织与实施
实验室开放工作在分管教学副院长的领导下,由设备处协调组织实施。各系分管教学或实验教学工作的副主任直接领导本系的实验室开放工作。各系要积极采取措施,鼓励实验室进行多种形式的开放活动,充分发挥系实验室管理的作用。
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申报每学期进行一次,一般在每年5月底和11月底进行。每个实验室都应根据自身条件设计一定数量的、切实可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命题实验。要求参加开放实验的学生可到开放实验室所在系领取“实验室开放项目学生申请表”,直接与指导教师联系,了解项目的背景和创新点,对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申请,经学生所在系的领导签字同意后,于9月中旬和3月中旬交开放实验所在系,并由指导教师及所在实验室共同做好开放项目审定工作,系汇总后报教务处审批并通知录取学生。被录取参加开放实验的学生,应按规定预先向开放的实验室报名登记,确定实验时间、地点,按时参加实验。
学生要求自带实验项目的,可向实验室直接提出申请,设计好具体的实验方案,经实验室审查同意,系批准后,报设备处备案。申请参加开放实验课题的学生原则上应是成绩优良的学生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各系应予以严格审查。
各开放实验室应根据学生人数的多少和实验内容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并配备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在研究过程中,指导教师应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问题要有预案、论证,并向学生提出防范;注意加强对学生实验素质和技能、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培养;要做好安全和开放情况的记录。
关键词:企业家,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为企业提供了融资场所,也是促进企业发展、提高公司管理水平和公司治理的重要推动力。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评价、企业家参与资本市场的动机和企业家进行产融结合的主要动机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和评价
本次调查了解了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基本态度、对风险的认知以及对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的评价。
1、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的机会和风险并存
调查发现,目前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认识还是比较客观的,这体现在:首先,企业家比较认同“借助资本市场可以实现企业跨越式发展”(3.74,括号内数值为得分均值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下同。);其次,企业家也比较认同“资本运作存在很大风险”(3.73);最后,多数企业家并不认同“企业上市就是获得了成功”(2.37)这一说法(见表16)。调查表明,多数企业家认为,参与资本市场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经营战略,因此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并做好收益和风险之间的权衡和评价,是企业家应当思考的重要问题。
2、企业家认为资本市场政策环境和中介服务都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就制度建设方面来说,企业家不太认同“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82)以及“中介咨询机构在企业资本运作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2.77)的说法(见表16)。这表明,在制度建设和服务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和中介咨询机构还有待提高。
值得注意的是论文格式范文数学小论文,上述分析都具有较强的稳健性和一致性,相关结论在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经济类型和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基本上都成立。其中,大型企业对“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问题的判断更为正面(3.07),而中小企业的评价值仅分别为2.84和2.76,这可能与我国政府更重视对大企业的服务、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还不是很到位有一定关系;不同行业对“政府在企业融资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这一问题的判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评价最高的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评价值为3.11,评价最低的是房地产业,评价值为2.53(见表16)。
表16企业家对资本市场的基本认知(认同程度,5分制)
企业上市
就是获得了
成功
借助资本市场,可以
实现企业
跨越式发展
政府在
企业融资
方面提供了
良好的
政策环境
资本运作存
在很大风险
中介咨询机构在企业资本运作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服务
总体
2.37
3.74
2.82
3.73
2.77
东部地区企业
2.38
3.72
2.81
3.73
2.77
中部地区企业
2.45
3.78
2.93
3.68
2.81
西部地区企业
2.29
3.79
2.72
3.79
2.78
东北地区企业
2.22
3.68
2.81
3.79
2.63
大型企业
2.21
3.71
3.07
3.66
2.94
中型企业
2.33
3.75
2.84
3.74
2.75
小型企业
2.43
3.75
2.76
3.74
2.76
国有独资企业
2.32
3.71
2.91
3.73
2.90
vs 非国有独资企业
2.38
3.75
2.81
3.74
2.76
国有控股公司和中央直属企业
2.35
3.77
2.90
3.68
2.85
vs 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
2.37
3.76
2.80
3.74
2.75
农林牧渔业
2.42
3.77
3.02
3.60
2.75
采矿业
2.58
3.81
2.83
3.62
2.94
制造业
2.36
3.74
2.84
3.75
2.7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2.42
3.67
3.11
3.68
2.73
建筑业
2.29
3.76
2.70
3.63
2.8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2.31
3.69
2.90
3.73
2.99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2.32
3.83
2.83
3.68
2.83
批发和零售业
2.34
3.81
2.72
3.85
2.83
住宿和餐饮业
3.09
3.81
3.03
3.73
2.71
房地产业
2.50
3.81
2.53
3.64
2.9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47
3.51
2.80
本人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积极营造宽容、理解、和谐的班级氛围,努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一起共同学习,激发学生的创造渴望。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独树一帜的提出了“和而不同”的理念,既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特长的发挥积极创设条件,同时又把全班凝聚成一个团结上进的集体,班级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因此所带的班级在各项大型活动中表现出色而受到表彰,班级成绩也处于年级前列。
二、教学科研追求创新
本人积极关注新课改,刻苦学习新理念,努力探索新教法,把提高教学效率当作首要的任务。在平时的教学中做到把教育心理学与历史教育两者结合起来,注重研究教学规律,大胆改革历史课的教学模式,实现授课、实践报告和活动等双向交流方式的多样化。同时运用现代化手段,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所任班级的历史成绩优秀,特别是所任初三班级的历史会考合格率都接近100%。
本人还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注重对教学的反思和积累,成果斐然,所撰写的论文《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规律”教学》在20*年12月获得无锡市优秀历史教学论文二等奖;论文《理解——开启历史之门的钥匙》在20*年12月获得江阴市中学历史教研论文二等奖;论文《再论前概念在历史教学中的意义》在20*年1月获得江阴市历史学科优秀教研论文二等奖。同时还多次在比赛中获奖:20*年获江阴市历史学科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说课比赛初中组二等奖;20*年获江阴长泾片中学历史教师说课比赛一等奖;20*年获长泾中学“教育论坛”演讲二等奖。
关键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案例教学
北京服装学院专业设置以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培养“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北京服装学院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积极开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教学改革,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深化教学改革与教育创新为动力,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教材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大力度的改革实践,在团队建设、教学体系、教学方法、教学研究、考试方法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取得以下经验和成绩,供大家借鉴。
1.面向北服特色专业的、艺工融合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
本教学团队立足于本校的专业特点,以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服务于专业需求为出发点,逐渐形成了面向北京服装学院服装设计、服装材料、艺术设计等特色专业的、艺工融合的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艺工融合的思想体现在课程设计、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
(1)针对不同专业设置不同的教学模块。虽然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初衷是要提取出各个非计算机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共性部分,但不可否认每个专业对于计算机的需求仍然有其专业特点。如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广告、工业设计等艺术类专业对于计算机的视觉表现、图形图像处理领域有着较强的需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对于信息处理、数据库理论与应用有较强的需求;而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对于计算机系统、编程等有较高要求。因此,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中必须反映出这些差别,以引导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知识为其专业服务。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专业的结合。艺工融合不仅体现了具体知识的运用上,还应该反应在学生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中。对于形象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较弱的文科与艺科学生,通过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对程序设计产生兴趣,并帮助其理解基本原理,然后引导学生完成具体案例的实现,从而锻炼其逻辑思维能力,拓宽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的训练、解决问题能力的引导从本质上促进了艺工融合,提高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3)设置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为不同专业学生提供合作机会,进一步促进艺工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团队还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综合实践项目,将工科、艺科、经管与文科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联接在一起,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更进一步体现和促进艺工融合。比如在《综合实验-多媒体虚拟展示系统构造》课程中,由艺科学生为主体完成场景的建模工作,由工科学生为主体负责系统分析与设计及编程工作,完成场景与人的交互。在《综合实验-电子商务系统》的中,由经管与工科学生为主体负责系统的分析、设计及编程工作,而以艺科学生为主体把握网站的图像、色彩、布局等。
2.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强化案例教学与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针对我校文科和艺科专业学生的思维模式,基于案例的教学实践能较好的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并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应用软件的学习方面,改变以往老师讲、学生练的模式,而是先将案例给学生练,之后老师对其中的要点进行讲解。由于讲解是有针对性的,而非系统的知识,因此学生有较强的兴趣。
为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本课程体系无论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体系方面都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再是单一的一两次考试,而是由学生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也是由案例构成)、综合作业和两次考试成绩构成。此外,在考试中也引入了操作题,更多考察的是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非理论知识的记忆水平,对于学生学习计算机知识具有较强的引导作用。
3.深化教学研究与改革,全方位地推进分层次教学等创新性教改实践
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各专业对计算机需求的不同,在计算机公共课教学体系中,实行分层次教学。
教学内容分层次:如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次有“计算机应用基础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二”;教材分层次:使用不同的教材,有自编并正式出版的教材,也有选用的面向21世纪的教改教材。
4.全部计算机课程都开通网络课程,完善电子教案,打造立体化的课堂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尤其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教学,计算机信息中心专门成立了教育技术应用室,统一管理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我校计算机公共课程共有11个模块课程,都在网络教学平台开通了网络课程,并通过网络课程收交批改作业,课程答疑,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发现问题时都能得到老师的指导,大大提高了本科生的教学质量。
5.大胆进行考核方式的改革实践,建设试题库、研制自动组卷系统完善考核的客观性
按照我校的特点,我们进行了考试考查方式的改革,采用以平时作业、阶段测验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学生成绩评定机制,在试点班中对部分内容采用写实验报告和小论文的考核方式。
我们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精选习题,并分类录入电脑组成试题库,将之用于自动组卷系统,大大提高了组卷的客观性,同时降低了组卷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