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1:17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节能控制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变频器,控制技术,应用
1.变频调速技术的现状
电气传动控制系统通常由电动机、控制装置和信息装置三部分组成。电气传动可分为调速和不调速两大类,调速又分为交流调速和直流调速两种方式。免费论文。不调速电动机直接由电网供电。但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原本不调速的机械越来越多地改用调速传动以节约电能,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量。以我国为例,60%的发电量是通过电动机消耗的。因此,调速传动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变频调速是交流调速的基础和主干内容,变频调速技术的出现使频率变为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近年来。变频调速技术已成为交流调速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技术。
1.1国外现状
采用变频的方法,实现对电机转速的控制,大约已有40年的历史,但变频调速技术的高速发展,则是近十年的事情,主要是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1.1.1市场有大量需求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能源全球性短缺,变频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各个行业以及风机、水泵等节能场合,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1.2功率器件发展迅速
变频调速技术是建立在电力电子技术基础之上的。近年来高电压、大电流的SCR,GTO,IGBT,IG-GT以及智能模块IPM等器件的生产以及并联、串联技术的发展应用,使高电压、大功率变频器产品的生产及应用成为现实。在大功率交―交变频(循环交流器)调速技术方面,法国阿尔斯通已能提供单机容量达30000kW的电器传动设备用于船舶推进系统。
IPM投入应用比IGBT约晚二年,由于IPM包含了1GBT芯片及外围的驱动和保护电路,有的甚至还把光耦也集成于一体,是一种更为适用的集成型功率器件。目前,在模块额定电流10-600A范围内,通用变频器均有采用IPM的趋向。IPM除了在工业变频器中被大量采用之外,经济型的IPM在近年内也开始在一些民用品,如家用空调变频器,冰箱变频器,洗衣机变频器中得到应用。IPM也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日本三菱电机最近开发的专用智能模块ASIPM将不需要外接光耦,通过内部自举电路可单电源供电,并采用了低电感的封装技术,在实现系统小型化、专用化、高性能、低成本方面又推近了一步。
1.1.3控制理论和微电子技术的支持
在现代自动化控制领域中,以现代控制论为基础,融入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神经控制等新的控制理论,为高性能变频调速提供了理论基础;16位、32位高速微处理器以及信号处理器(DSP)和专用集成电路(ASIC)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实现变频调速的高精度、多功能提供了硬件手段。
1.2国内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电气传动系统制造技术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差距10-15年。免费论文。在大功率交-交,无换向器电动机等变频技术方面,国内只有少数科研单位有能力制造,但在数字化及系统可靠性方面与国外还有相当差距。而这方面产品在诸如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启动及运行、大容量风机、压缩机和轧机传动、矿井卷扬机方面有很大需求。免费论文。在中小频率技术方面,国内学者做了大量变频理论的基础研究。早在80年代,已成功引入矢量控制的理论,针对交流电机具有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的特点,采用了线性解耦和非线性解耦的方法,探讨交流电机变频调速的控制策略。国内学者一直致力于变频调速新型控制策略的研究,但由于半导体功率器件和DSP等器件依赖进口,使得变频器的制造成本较高,无法形成产业化,与国外的知名品牌相抗衡。国内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普通的V/f控制,仅有少量的样机采用矢量控制,品种与质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每年需大量进口高性能的变频器。
因此,国内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产业状况表现如下:(1)变频器控制策略的基础研究与国外差距不大。(2)变频器的整机技术落后,国内虽有很多单位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力量分散,并没形成一定的技术和生产规模。(3)变频器产品所用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制造业几乎是空白。(4)相关配套产业及行业落后。(5)产销量少,可靠性及工艺水平不高。
2.变频调速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变频调速技术主要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实现高功率因数、高效率、无谐波干扰,研制具有良好电磁兼容性能的“绿色电器”;二是向变频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变频器应用领域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开拓,变频调速技术将越来越清楚地展示它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可以预料,现代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赋予它更强的生命力和更高的技术含量。其发展方向具有如下几项:(1)实现高水平的控制;(2)开发清洁电能的变频器;(3)缩小装置的尺寸;(4)高速度的数字控制;(5)模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
3.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
纵观我国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总的说来走的是一个由试验到实用,由零星到大范围,由辅助系统到生产装置,由单纯考虑节能到全面改善工艺水平,由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由低压中小容量到高压大容量,一句话,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60%的发电量被电动机消耗掉,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约有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4200万台,装机容量约1.1亿万千瓦,然而实际工作效率只有40%-60%,损耗电能占总发电量的40%,已有经验表明,应用变频调速技术,节电率一般可达10%-30%,有的甚至高达40%,节能潜力巨大。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火力发电厂有八种泵与风机配套电动机的总容量为12829MW,年总用电量为450.2亿千瓦小时。还有总容量约为3913MW的泵与风机需要进行节能改造,完成改造后,估计年节电量可达25.69亿千瓦小时;冶金企业也是我国的能耗大户,单位产品能耗高出日本3倍,法国4.9倍,印度1.9倍,冶金企业使用的风机泵类非常多,实施变频改造,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约电能,还可改善产品质量。
我国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已取得显著成绩,主要表现在下面二个方面:
3.1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范围已发展到新阶段,以石油、石化、冶金、机械等行业为例,都经过了单系统试用、大量使用和整套装置系统使用3个发展阶段。如广东茂名石化公司和九江石油化工厂现已发展到引用常减压和催裂化变频装置,取得了节能、增产的显著效果。
3.2变频调速技术已成为节约能源及提高产品质量的有效措施,很多用户实践结果证明,节电率一般在10%-30%,有的高达40%,更重要的是生产中一些技术难点也得到解决。例如包钢1150轧机采用变频装置后,年平均事故时间达到工作时间的0.1%以下,大幅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和产量,且年节约电费约50万元。
4.结束语
变频调速技术作为高新技术、基础技术、节能技术,已经渗透经济领域的所有技术部门中。今后我国在变频调速技术方面应积极作好如下工作。
4.1应用变频调速技术来改造传统产业,节约能源及提高产品质量,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2大力发展变频调速技术,必须把我国变频调速技术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满足重点工程建设和市场的需求。
4.3规范我国变频调速技术方面的标准,提高产品可靠性工艺水平,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关键词:变频器,控制技术,应用
电力电子技术诞生至今已近50年,他对人类的文明起了巨大的作用.近10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的迅速发展,电气传动技术面临着一场历史革命,即交流调速取代直流调速和计算机数字控制技术取代模拟控制技术已成为发展趋势。交流电机变频调速技术是当今节电、改善工艺流程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改善环境、推动技术进步的一种主要手段。变频调速以其有益的
调速和起制动性能、高效率、高功率因数的节电效果、适用范围广等优点,而被国内外公认为最有发展前途的调速方式。
1.变频调速技术的现状
电气传动控制系统通常由电动机、控制装置和信息装置三部分组成。电气传动可分为调速和不调速两大类,调速又分为交流调速和直流调速两种方式。不调速电动机直接由电网供电。但是,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原本不调速的机械越来越多地改用调速传动以节约电能,改善产品质量,提高产量。以我国为例,60%的发电量是通过电动机消耗的。因此,调速传动有着巨大的节能潜力,变频调速是交流调速的基础和主干内容,变频调速技术的出现使频率变为可以充分利用的资源。近年来。变频调速技术已成为交流调速中最活跃、发展最快的技术。
1.1国外现状
采用变频的方法,实现对电机转速的控制,大约已有40年的历史,但变频调速技术的高速发展,则是近十年的事情,主要是由下面几个因素决定:
1.1.1市场有大量需求
随着工业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能源全球性短缺,变频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纺织、造纸、食品等各个行业以及风机、水泵等节能场合,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1.2功率器件发展迅速
变频调速技术是建立在电力电子技术基础之上的。近年来高电压、大电流的SCR,GTO,IGBT,IG-GT以及智能模块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等器件的生产以及并联、串联技术的发展应用,使高电压、大功率变频器产品的生产及应用成为现实。在大功率交—交变频(循环交流器)调速技术方面,法国阿尔斯通已能提供单机容量达30000kW的电器传动设备用于船舶推进系统。在大功率无换向器电机变频调速技术方面,意大利ABB公司提供了单机容量为60000kW的设备用于抽水蓄能电站;在中功率变频调速技术方面,德国西门子公司Simovert A电流型晶闸管变频调速设备单机容量为10-2600kVA和Simovert PGTOPWM变频调速设备单机容量为100-900kVA,其控制系统已实现全数字化,用于电机风车,风机,水泵传动;在小功率变频调速技术方面,日本富士BJT变频器最大单机容量可达700kVA,IGBT变频器已形成系列产品,其控制系统也已实现全数字化。
IPM投入应用比IGBT约晚二年,由于IPM包含了1GBT芯片及外围的驱动和保护电路,有的甚至还把光耦也集成于一体,是一种更为适用的集成型功率器件。目前,在模块额定电流10-600A范围内,通用变频器均有采用IPM的趋向。IPM除了在工业变频器中被大量采用之外,经济型的IPM在近年内也开始在一些民用品,如家用空调变频器,冰箱变频器,洗衣机变频器中得到应用。IPM也在向更高的水平发展,日本三菱电机最近开发的专用智能模块ASIPM将不需要外接光耦,通过内部自举电路可单电源供电,并采用了低电感的封装技术,在实现系统小型化、专用化、高性能、低成本方面又推近了一步。
1.1.3控制理论和微电子技术的支持
在现代自动化控制领域中,以现代控制论为基础,融入模糊控制、专家控制、神经控制等新的控制理论,为高性能变频调速提供了理论基础;16位、32位高速微处理器以及信号处理器(DSP)和专用集成电路(ASIC)技术的快速发展,则为实现变频调速的高精度、多功能提供了硬件手段。
1.2国内现状
从整体上看我国电气传动系统制造技术水平较国际先进水平差距10-15年。在大功率交-交,无换向器电动机等变频技术方面,国内只有少数科研单位有能力制造,但在数字化及系统可靠性方面与国外还有相当差距。而这方面产品在诸如抽水蓄能电站机组启动及运行、大容量风机、压缩机和轧机传动、矿井卷扬机方面有很大需求。在中小频率技术方面,国内学者做了大量变频理论的基础研究。早在80年代,已成功引入矢量控制的理论,针对交流电机具有多变量、强耦合、非线性的特点,采用了线性解耦和非线性解耦的方法,探讨交流电机变频调速的控制策略。进入90年代,随着高性能单片机和数字信号处理的使用,国内学者紧跟国外最新控制策略,针对交流电机感应特点,采用高次谐波注入SPWM和空间磁通矢量PWM等方法,控制算法采用模糊控制,神经网络理论对感应电机转子电阻、磁链和转矩进行在线观测,在实现无速度传感器交流变频调速系统的研究上作了有益的基础研究。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应用方面,由于GTR,GTO,IGBT,IPM等全控制器件的使用,使得中小功率的变流主电路大大简化,大功率SCR,GTO,IG-BT,IGCT等器件的并联、串联技术应用,使高电压、大电流变频器产品的生产及应用成为现实。在控制器件方面,实现了从16位单片机到32位DSP的应用。国内学者一直致力于变频调速新型控制策略的研究,但由于半导体功率器件和DSP等器件依赖进口,使得变频器的制造成本较高,无法形成产业化,与国外的知名品牌相抗衡。国内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普通的V/f控制,仅有少量的样机采用矢量控制,品种与质量还不能满足市场需要,每年需大量进口高性能的变频器。
因此,国内交流变频调速技术产业状况表现如下:(1)变频器控制策略的基础研究与国外差距不大。(2)变频器的整机技术落后,国内虽有很多单位投入了一定的人力、物力,但由于力量分散,并没形成一定的技术和生产规模。(3)变频器产品所用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制造业几乎是空白。(4)相关配套产业及行业落后。(5)产销量少,可靠性及工艺水平不高。
2.变频调速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
变频调速技术主要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实现高功率因数、高效率、无谐波干扰,研制具有良好电磁兼容性能的“绿色电器”;二是向变频器应用的深度和广度发展。随着变流器应用领域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开拓,变频调速技术将越来越清楚地展示它在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可以预料,现代控制理论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将赋予它更强的生命力和更高的技术含量。其发展方向具有如下几项:(1)实现高水平的控制;(2)开发清洁电能的变流器;(3)缩小装置的尺寸;(4)高速度的数字控制;(5)模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
3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
纵观我国变频调速技术的应用,总的说来走的是一个由试验到实用,由零星到大范围,由辅助系统到生产装置,由单纯考虑节能到全面改善工艺水平,由手动控制到自动控制,由低压中小容量到高压大容量,一句话,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我国是一个能耗大国,60%的发电量被电动机消耗掉,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约有风机、水泵、空气压缩机4200万台,装机容量约1.1亿万千瓦,然而实际工作效率只有40%-60%,损耗电能占总发电量的40%,已有经验表明,应用变频调速技术,节电率一般可达10%-30%,有的甚至高达40%,节能潜力巨大。
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火力发电厂有八种泵与风机配套电动机的总容量为12829MW,年总用电量为450。2亿千瓦小时。还有总容量约为3913MW的泵与风机需要进行节能改造,完成改造后,估计年节电量可达25。。69亿千瓦小时;冶金企业也是我国的能耗大户,单位产品能耗高出日本3倍,法国4。9倍,印度1。9倍,冶金企业使用的风机泵类非常多,实施变频改造,不仅可以大幅度节约电能,还可改善产品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庆华,陈道兵. 变频器常见故障的处理及日常维护[J]. 变频器世界, 2009, (04) .
[2]龙卓珉,罗雪莲. 矩阵式变频调速系统抗干扰设计[J]. 变频器世界, 2009, (04) .
Abstract: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ectricity supply industry, as well as social, environmental and other stakeholders, it puts forward new requirements for it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energy saving, ecological balance, improved employment, production safety, high-quality power supply and other aspects.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power supply corporation is divided into market responsibility, the management of responsibility, moral responsibility, ethical responsibility,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nd design indicators and econometric models, so as to provide a basis for evaluation and realistic guidance for power supply enterprises to fulfill their social responsibility.
关键词: 熵模型;供电企业;社会责任;测评体系
Key words: entropy model;power supply enterprise;social responsibility;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7-0128-03
0 引言
随着社会责任和生态经济运动的发展,美国在上世纪开始尝试推行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A8000),并要求所有跨国公司的供货商接受跨国公司的社会责任检查。2004年6月国际标准化组织也着手开发适用于包括政府在内的所有社会组织的“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化组织指南标准,并于2010年10月正式出台,从而实现社会责任的国际规范化。与此同时,自2006年以来,我国的社会责任规范推行进程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全社会参与、全面加速和中心扩散的特征。2006年,我国在《公司法》中首次引入“社会责任”的概念,2008年国资委颁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对社会责任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当年的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三鹿奶粉事件”和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事件使人们认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2008年11月同志在APEC会议上提出“企业应该树立全球责任观念,自觉将社会责任纳入经营战略,完善经营模式,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由此可见,未来的企业不仅仅是追求“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经济人”,而更要应为维护社会利益、生态循环以及服务员工、客户、商业合作伙伴的“公仆”,与社会、环境、员工、股东等共同构筑和谐的生态循环,从而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高排放、高污染的供电企业,其碳排放居各行业之首,在和谐生态经济的时代背景下,其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本文结合供电企业的特征,剖析供电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通过建立测评体系,以期客观考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促进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完善。
1 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与问题
供电行业作为基础能源和生活日用服务行业,事关千家万户,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在经济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像国家电网、华能、大唐电力、华电、中电投等供电企业都是典型的中央大型企业,承担着重要的环境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承担着带头模范责任。基于此,虽然供电行业尤为重视社会责任的履行,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效卓越。2008年,美国《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百强企业社会责任排名中,国家电网以第55位的优异成绩入围。同样,在胡润2008年社会责任五十强排名中,国有企业21家,民营企业17家,外资企业12家,其中,电力企业占两家,分别是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而国家电网的排名升至第一位。在2008年的南方雪灾、5.12汶川大地震中电力企业更是“慷慨解囊”,成为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典范。
在社会责任披露的探索实践中,2006年国家电网了我国企业第一份社会责任报告《国家电网公司2005社会责任报告》,第一个探索性的打开交流窗户,架起与社会之间的沟通桥梁,向社会客观展示公司价值观与长远追求以及具体的行动。而后国家电网又又制定了我国首个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指南,率先建立了社会责任组织管理体系,成为社会责任国际标准工5026000的国内首家观察员企业和专家成员企业。2009年电网、电力行业在我国百强企业社会责任排名中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在社会责任履行排名前五位中电力行业占3个,分别是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以及中国华能集团。
然而,在美好的串串“光环”背后,我们还应反思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不足:一是国家电网公司的社会责任评价在指标、内容平衡性及结构方面缺乏规范化,而且多数报告存在避重就轻、报喜不报忧的投机想象,显然这种“作弊”行为降低了电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排名的可取性;二是供电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有待提高,在我国500强企业前十强的经济效益排名中,国家电网的经济效益相对落后,且包含其凭借垄断地位攫取超额回报所带来的利润“水分”。三是,安全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每年各地不断发生的、各种原因造成的电网事故,结构薄弱、安全性能和可靠性差的供电网络难以满足终极消费者的电力需求。四是电价制定和电力政策的落实有待进一步提升,如何能为消费者输配质优价廉的电力产品是供电企业最大的挑战,更不用漏洞百出的说供电服务。
基于上述分析,很必要构建一套科学的供电企业社会责任测评体系,以便及时考评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实践,寻找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中的问题和不足,对推动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完善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2 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评价的理论模型
基于社会责任理论,企业不再奉行“股东至上”的管理模式,而是将不同的利益相关者都纳入到公司治理模式中,从源头抓起,贯彻 “和谐发展”这一最基本的要求,突出产业循环的生态重构与利益相关者间的和谐双赢,即国际上普遍认同的CSR理念: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履行经济责任的同时,还要建立相关的社会责任机制并承担对员工、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节约资源等伦理责任、法律责任与环境责任。
从供电企业产业价值循环链的角度,从资源流入至电流流出的整个产业循环实质上是由投资者、供应商、消费者、环境承受者、员工、债权人、政府、社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共同组成的复杂资源配置系统。社会责任的履行贯穿整个产业循环,换句话说这些利益相关者是社会责任的承载体,供电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程度决定其利益相关者社会责任的保障程度。供电企业以物质循环为核心的产业链循环和以“权利保障”为核心的社会责任履行系统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企业良心发展的生态系统。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笔者构建如图1的“五位一体”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评价的理论模型,以此阐述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评价的基本内容和概念框架。居中的闭环椭圆与左右两端的资源流入产出图描述的是企业的产业运营循环,这是每个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起点,企业的运营管理也是社会责任的组织载体。因此,为保证社会责任的履行,企业应建立责任治理机制、责任履行推进机制、责任沟通机制。椭圆模型的四周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终极绩效。具体包括四方面:一是市场责任。企业作为经济型组织,其核心是为市场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产品或服务,取得较好的经营绩效是其和谐发展的基石,其间的市场责任包括价值链和谐责任和股东责任等,其核心体现是保证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确保消费者的使用安全,拒绝虚假广告;对合作伙伴诚信、公平;及时归还债款;创造优秀的企业业绩回报股东;二是伦理责任。伦理责任强调供电企业应大力支持社区建设,广泛参与慈善事业,努力提高员工的薪酬和福利,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等。伦理责任的履行体现企业的主管崇高素质,属于最高层次的责任;三是法律责任。法律责任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是政府。遵纪守法、照章纳税、接受政府监督,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底线。同时企业紧跟国家的产业发展趋势,适时调整产业结构,与国家的产业政策等保持一致。四是生态责任。生态责任强调企业应承担起对应的环境维护责任,倡导并实践节能生产和清洁生产,努力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平衡。
3 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指标构建
3.1 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指标构建原则 指标构建是解决“评价什么”、“评价方式”的问题,鉴于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系统性与复杂性,企业在设计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指标体系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3.1.1 目标导向原则 相关性强调社会责任履行评价应具有目标一致性,即促进社会责任履行状况的改善以服务于战略目标、经营目标、社会价值目标和合法目标等诸目标的保证相关。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目的和宗旨,并非束缚企业行为或掠夺企业资源,而是引导和监督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共同构建和维护“长效双向共赢”,促进产业链生态化、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纪律机制。为适应供电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目标需要,在指标选择时要在不违背“重点突出原则”的前提下,对于社会责任履行普遍做得好的方面可以适当减少指标,而将重点放在一些问题较为突出的领域,根据目标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对企业单个或整体目标造成的影响程度来确定需要评价的重点责任履行单元、履行环节按关键性原则进行排序,着重考评关键性议题,并通过实施适时动态调整使分析过程及结果对问题的不确定性变化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3.1.2 平衡性原则 企业的产业链是由投资者、供应商、消费者、环境承受者、员工、债权人、政府、社区、社会公众等利益相关者构成的集合,且其对企业的贡献和诉求的“量和质”各有差异。因此,在指标的构建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贡献和诉求,设计指标平衡企业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权责”关系,即理论模型中描述的各责任板块的平衡,并通过合理的权责考虑客观合理科学的考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同时,考虑到社会责任评价成本和评价的目标一致性,社会责任评价过程中也需关注评价经济性和效益性的平衡。
3.1.3 敏感性原则 敏感性原则要求指标值的差异能有效反应该对应要素是变好还是变坏的趋势,指标应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鉴于此,指标构建必须达到两个要求:其一是好的敏感度对应的是严格的概念区分,即指标和评价内涵要明确具体,从而增强指标的可操作性;其二是评价指标之间完全独立,不存在信息重叠,在不影响评价结果的情况下,指标数量越少越好,代表性越强越好。
3.1.4 完整性原则 完整性原则要求供电企业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内容应能完整滴地反映企业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等利益相关者的重大影响,各利益相关者可以根据其评价结果评估判断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最终服务于决策。
除上面所述原则外,构建指标体系过程中还需结合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公平理论、权力理论、道义论等诸多理论,也增强供电企业社会责任进行评价的基础理论支撑。
3.2 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评价指标构建 结合《DZCSR30000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标准体系》对社会责任总体目标的要求、供电企业“五位一体”的社会责任履行模型及运营流程中各利益相关者间的相互关系,笔者分别设计社会责任履行这一整体层面目标与市场产业链责任、伦理责任、法律责任、环境责任和责任管理等“五位一体”的社会责任准则层分类指标。不同分类指标进一步细分若干指标层子指标。在表1中,笔者将进一步设计典型代表指标将社会责任评价具体化。
4 基于“熵模型”的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指数模型
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指数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杜绝人为的数学建模对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信息含量的影响,在此笔者借助于 “熵模型”的综合指数原理。采用“熵”来测度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对非直接相关的各社会责任履行指标数据值进行处理,使各具体指标所蕴含的信息能够通过若干个社会责任履行指标加以反映,并确定出子系统的值,最后通过加权求和得到综合社会责任履行指数汇总值。“熵模型”能利用自身“熵权系数”对指标进行赋权,既有利于避免主观随意性引起的赋权风险,也有利于降低样本之间因行业或业务结构的差异导致数据不可比的风险,便于增大样本空间进而增强测度模型的适用性。
第一步:构建初始矩阵。假设与供电企业社会责任状况同类可比的企业集a=(s1,s2,…,sm),指标集b=(s1,s2,…,sm),有m家同类型可比企业对应于上述n个社会责任履行指数评价指标的指标值,便构成如下的社会责任评价初始矩阵X*,即:
5 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指数的评价与应用
通过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基于熵模型的综合指数汇算得到目标供电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综合指数值。一方面, 利用综合指数值综合反映供电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判断和测度供电企业的良性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决策和公众了解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并有利于总结发展的经验教训。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责任履行指数的计算能及时监测供电企业发展的变化趋势,全面反映企业运行状态的变化趋势,起到良好的预警作用,进而及时采取调控手段,优化管理行为、协调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使供电企业发展在安全区域内运行。
参考文献:
[1]王凤华.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1年年会暨第二十四次理论研讨会论文集,2011,7.
[2]宋建波,盛春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研究—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例[J].中国软科学,2009,10.
[3]刘淑华,李呈,孙志梅.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J].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ngineering and Business Management(EBM2011),2011,3.
[4]买生,匡海波,张笑楠.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模型及实证[J].科研管理,2012,3.
[5]陈燕和.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综述[J].会计研究,2009,2.
[6]张凯.关于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定位与发展问题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