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林农业论文

林农业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3 09:51:1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林农业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林农业论文

篇(1)

浑源县是晋北地区的一个农业大县。改革开放之前,平川区大部分村子都建有一小块果园,品种以国光苹果、苹果梨、土杏、李等为主。但由于自然气候限制,加上经营粗放,科技落后,大部分果园产量低下。只有李峪村、凌云口村和王庄堡镇这3个地方因为有特殊的小气候环境和水源,果园产量较高。1980年,全县经济林收入24万元,全县人均0.8元。总体特征是分布零散,不成规模,效益低下。实行土地承包后,一部分村子的果园因为经济效益低下被改造为农田。20世纪90年代,浑源县县委、政府为了使广大农民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针对全县实际,审时度势,大力发展以仁用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并作为北部丘陵坡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绿色扶贫项目去抓,取得了较好成效,促进了县域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1991年,吴城乡在干旱坡地发展种植仁用杏面积333.33hm2,5a后逐渐挂果,1998年,个别林农仁用杏杏核年收入达到3000元。比往年种粮收入提高了3.4倍。且投入大大减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这些林农的激励下,吴城乡、蔡村镇、下韩乡农民纷纷效仿,主动买苗栽植。县、乡两级政府因势利导,加大投入资金规模。逐渐掀起了栽植以仁用杏为主的干果经济林建设。截止2013底,全县共有仁用杏栽植面积0.92万hm2,占全县经济林的91%,主要分布在县城北部的黄土丘陵区,尤其以吴城、蔡村、下韩、南榆林、西留、沙圪坨等乡镇为主。主要品种有:优一、龙王帽、一窝蜂、大扁、京杏等。

2干果经济林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社会效益

2.1干果经济林逐步成为北坡区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目前,以仁用杏为主的经济林建设得到了大力发展,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仁用杏已成为全县五大支柱性产业项目之一。去年仁用杏挂果面积0.25万hm2,仁用杏鲜果产量385万kg,产杏核128.6万kg,杏仁42.8万kg,干果总收入2057万元,占全县农业总收入的7.9%。全县林农今年人均收入165元,最好的吴城乡生态经济林项目区人均收入可达700元。全部进入盛果期后,全县林农人均收入将达到1500元。

2.2初步形成了以仁用杏栽培、加工、销售为纽带的产业链2005年以前,浑源县的仁用杏由于面积规模小、总产量低,一直以出售杏核、杏仁这一初产品为主,没有加工企业,产品的附加值低。随着仁用杏面积的迅速扩大和产量的提高,从2005年开始,在吴城乡域内建起了两个仁用杏加工企业,即北岳仁用杏综合加工厂和吴城仁用杏加工厂。北岳仁用杏综合加工厂已于2005年建成投产,是一个深加工企业,可加工杏油等高精产品,同时可将加工余料深入加工利用;吴城仁用杏加工厂于2006年建成投产,是粗放加工型企业,加工产品为果脯、杏仁。2013年,两个加工厂共加工果产品150万kg,产值2200万元。这两个加工厂也解决了一部分人员的就业。2008年,还成立了2个果林产业协会,即仝汉果林协会与吴城仁用杏协会,都为民营性质,现有成员13人。两个协会已覆盖全县仁用杏管理,前者侧重城西,后者侧重城东,进行仁用杏鲜果、杏核以及加工产品的收购、销售。这样以仁用杏栽培、加工和销售为纽带的产业链初步形成,对浑源县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3干果经济林改善了生态,促进了浑源县旅游业的发展干果经济林的大力发展使北坡区吴城、蔡村、下韩、南榆林、西留、沙圪坨等6个乡镇的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有效地减轻了北坡区沙化土地的土壤风蚀和水土流失。每年春季,北坡区杏花盛开,一片雪白,成了杏花的世界,杏花的海洋;到了夏秋季节,则是绿树成荫,红杏满枝,蔚为壮观。不仅改善了全县的生态环境,也促进了恒山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

3现有干果经济林存在的问题

3.1发展不平衡,缺乏科学规划①目前,全县的干果经济林主要集中在县城北部附近的6个乡镇,尚不能有效覆盖全县,像驼峰、西坊城、裴村、东坊城、王庄堡等乡镇还有大面积的退耕坡地适宜发展仁用杏,但还没有规划实施。②2000年以前栽植的部分树种长势不太好,其中:大扁占38%,京杏占60%,出现了部分地块产量低的现象。

3.2经营较粗放,科技含量低,单产和优质果品率较低大部分林农还是采取较粗放的经营管理,不注重修剪、防虫、锄草、浇水、覆盖、施肥投入少。对一些科技产品如生长调节剂等的应用不愿尝试。单产低而不稳定,有时甚至绝收。使用化肥和农药控制不严格按技术要求进行,使一些经济林果品农药残留量严重超标,品质下降。就连吴城生态经济林主产区的优质果品率都不到果品总量的70%。

3.3难以有效预防冻花、冻果由浑源县的气候特点,加上仁用杏面积较大,难以有效管理,个别年份易出现冻花、冻果现象,造成产量大幅度下降。

3.4服务体系不健全①目前,全县现有的加工企业产能有限,还不能完全解决全部的林产品加工;②产品销售网络建设不完善,包装落后不精,产品储运能力差,易出现流通渠道不畅,产品积压。

4今后的发展对策

4.1科学规划,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对全县干果经济林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全面规划,对现有宜林地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果则果,按比例有步骤地发展。逐步改变现在的不平衡状况。逐步改造那些产量低下的老品种。

4.2以科技为先导多地山坡区经济林发展的实践证明:科技投入是见效最快、效益最好的投入。①从传统的品种中“优中选优”,不断优选适合本地资源条件的优质品种,同时要引进新的优质品种,提高产量和质量,增强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②对林农进行大力培训,提高林农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逐步实现科学管理、丰产高效。③请求省林科院的技术专家合作研究有效的防冻花、冻果技术措施。

4.3政府要加大投资、开发力度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绿化意识,进一步激发广大群众的栽树热情,把发展仁用杏产业作为坡区、丘陵区农民致富达小康的主导产业来抓。同时,要结合产量扩大果品加工的规模,提高加工档次质量,挖掘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篇(2)

竞赛是学生实战检验,通过竞赛不仅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磨练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现在90 后大学生普遍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在竞赛过程中,坚持数天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通过题目分析、资料查阅、方案论证选择、作品的组装调试、论文的撰写等一系列过程,队友讨论,分工合作,相互磨合和指导教师的指导,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了心理抗压能力。学生通过竞赛过程的体验尝试,感受着指导教师日夜坚守的无私奉献行为,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扎实学风、科研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意志品质的提高都是一次质的飞越。

二、教师教学过程的启发引导

作为老师要更新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性人才培养意识,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弄清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创新性人才应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才能够真正地把创新人才培养落实到工作实际,才能够追求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创新,提高自己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指导,可以把学生创新的成功实例引入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实际说服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的潜能,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指导学生撰写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指导学生撰写研究报告,撰写科研论文,撰写发明专利等。使学生参与其中,通过各个环节,体会创新的乐趣,分享成功的喜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从大学二年级开始,根据老师的研究方向,结合学生的意愿、专业特点和学生技能特长,为每队或每组学生配备一个相对固定的科研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把所带的学生吸纳到自己的团队中,走进实验室,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在教师的教学研究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实践基地的示范

(一)建立功能完善的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创新基地是学生初试科技创新的阵地,通过项目探究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为了完成该项目,而主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真正地实现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做好导演,指导学生如何做,把握好方向,激发斗志。

(二)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

学校每年都利用假期组织学生科技“三下乡”活动,参加社会实践,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生产实际,了解社会需求,一方面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社会,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的问题带回到实验室中进行研究,同时通过接触实际,从所学知识中总结提炼,产生许多灵感,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四、加强制度建设,做好政策保障

强化科研创新活动的奖励机制,增强师生创新的原动力。从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切身实际出发,制定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制度,对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学校出台了《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奖励办法》、《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学分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对于在省级、国家级比赛中获奖的学生给予 400~10000 元不等的奖励,获奖学生在具备基本条件的情况下可以优先考虑评选“三好学生”、优先推荐保送研究生,优先向用人单位推荐等。而所有获奖作品的指导教师将享有与获奖学生同样的奖励,并且作为评优选先、评职晋级的标准。由于学生科技创新奖励机制使得一部分学生为了捞点资本而混进来,就要对于前期参加多少的实践、积累了多少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生才能进入严格把关,同时把好结题关,杜绝浮躁。为了使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可持续发展,学校每年设置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100万元,支持大学生从事科技创新活动。同时积极争取企业的冠名赞助资金。

五、结语

篇(3)

地方农业院校对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为满足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目前,农业推广硕士涉及的培养领域基本囊括了“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2],而且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与管理,更加注重国家的方针政策、农业操作技能、农村经济社会管理等知识的学习,培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能够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在新农村建设的不同领域中能够应对复杂局面、总揽全局的专业型人才。地方农业院校的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培养为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尤其是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建设提供了保障。

二、对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究

(一)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鼓励教师到实际的农业推广实践中去,接受农村发展的综合实践锻炼,在以下三个方面得到改善和提升:1.增强综合性学科意识。教师在农业推广实践中会发现农民素质、政府导向、相关政策、传播方式、市场等多方面的因素都会制约一项技术或理论的应用,任何社会问题都不可能靠单一学科得以解决,必须确立综合性学科的意识。关注农业政策的研究,以及农民的需求和行为特点,使得更多的农业科学应用到解决“三农”问题中,建立更多的交叉学科和综合性学科。2.确立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应用型农业推广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与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问题导向不同,最重要的区别是前者更加关注的是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的问题,从而思考问题的解决,确立问题导向的思维方式。所以在开放的实践环境中,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农业推广过程中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预防一些潜在问题的发生。3.获得实践经历与经验。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的教育应重视实践经验和实践经历,如果教师具有充分的实践经验,理解理论的实践价值,他们就能够形象地教授理论知识,使理论作为抽象的思维在经验的基础上呈现更具操作性的实际意义。

(二)教学内容和授课方式上的创新

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主要是为培养农业与农村管理机构、农业服务、农业技术等岗位的高层次应用型管理和技术人才。这些研究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职业实践经验丰富,但是对于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教学中,并没有把这一特点突出体现出来。实际上,很多农业院校的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缺少能够适应应用型人才的优秀教材与案例,有的培养单位甚至直接使用学术型学位研究生教材或将其简化后使用,或者将国外的教材和案例拿来使用。建设适合应用型农业推广硕士的综合性课程,建立符合自己学科特点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这对于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内容的创新是十分有益的。

(三)加强教学与论文指导体系的开放性

对于现有的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学术性与实践性相隔离等这些问题,建立开放性的教学与论文指导体系对于突破这一传统学术理念的束缚将是有效的措施。[3]“双导师”制是现在大部分学校都能够采取并且会继续扩大使用的措施,校外导师的参与使得教学与学位论文指导体系更加具有开放性,除了这些,我们也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1.增加外聘教师的比例。为了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更加开放,应用性更强,实现农业推广硕士从学术型到应用型的转型,加大具有实践经验外聘教师的比例是必要的。在论文选题指导的过程中,也要把应用型专家放在突出地位。2.在实践中寻找论文选题。应用型农业推广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最重要是克服论文的学术倾向,要从实践出发,选择直接解决实践问题又适合个人能力与客观条件的课题,这就决定着论文的价值以及其性质和研究方法。研究者应在实践中发现问题,选择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现实问题,从中凝练出论文题目。这些实践性论文的完成,就需要学生必须深入实践,坚持调查和实证研究,而不是对现有文献进行堆砌、描述和解释。

篇(4)

论文关键词: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社会需求

2004年8月,江西省开始了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基本结束,配套改革正在跟进。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塑造了林农的市场主体地位。林农自主经营、发家致富的积极性极大地调动起来,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小规模林业生产与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建立健全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能较好地解决这一矛盾。为此,笔者与课题组成员于2006年8月至2007年9月先后深入江西省林业基层单位、乡村和农户中开展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以期通过实地调研为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依据。

1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概念和内容

林业社会化服务。指的是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林业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服务。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指为林业发展提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服务组织和活动的组合。

林业社会化服务内容十分广泛,涵盖了林业生产全过程,一是产前服务。包括林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服务、科技推广和咨询服务、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林产品市场信息服务、林地林木流转服务、筹资融资(信用担保、抵押贷款)服务、提供优质种苗等必要生产资料二是产中服务,包括林地规划设计,造林抚育设计。采伐更新作业设计,育种育苗、整地造林、抚育间伐、林地更新的技术指导,森林有害生物和火灾预防,林地林木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林木采伐等服务。三是产后服务,包括林产品收购、储运、加工、销售提供的服务。

2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基本情况

2006年8月到2007年9月,笔者和课题组成员按山区、丘陵、滨湖平原选择了江西省14个县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另外6个县开展农户问卷调查。调研中,共召开由政府和部门领导、林业技术管理干部、乡村干部、林农、林业大户组成的现场座谈会42场,实地考察调研乡村、基层林业工作站、产权流转中心、“三防”协会、造林公司、国营林场、林业生产基地等与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关的单位和部门45个。调查问卷分干部调查问卷和林农调查问卷两类,发放干部调查问卷230份,收回180份;发放林农调查问卷305份,收回229份,合计收回调研问卷409份。通过调研,取得了第一手数据资料。

3林业社会化服务需求调研结果分析

3.1林农从事林业生产要素稀缺性调查分析

调查问卷设计了“您经营林业最缺的是什么?”,如林农缺少某项要素则按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劳务、其它5项填写。在全省调查了23个村229户林农,结果有225户农户缺少一项或几项生产要素,占调查农户的98.3%。其中,缺少资金的124户,缺少技术91户、缺少市场信息51户、缺少劳力32户,缺少其它如林地、管理等6户,它们分别占缺少生产要素户数的55%、40%、23%、14%和3%。林农主要缺的是资金,其次是技术和市场信息,劳动力和其它要素不是主要问题。5项生产要素的稀缺性比例结构如图1。

然而,在山区、丘陵或平原地区林农生产要素稀缺性表现不同:在山区乡村,63%的农户缺乏资金,33%的农户缺少技术,26%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10%的农户缺少劳力;而在丘陵或平原乡村,45%的农户缺乏资金,51%的农户缺少技术,20%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21%的农户缺少劳力。按农户生产要素稀缺性从大到小排序,山区顺序是:资金一技术一信息一劳力,丘陵或平原顺序是:技术一资金一劳力一信息。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由于不同地区林业经营的传统和习惯不同。农户在经济上对林业依赖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的稀缺性和需求程度也不同。山区林农对林业的依赖程度大。同时林地面积大,资金成为经营林业最大障碍;丘陵或平原地区农户基本上以农耕为主,务林不是传统产业,缺乏林业经营经验和技术,技术则成为第一需求。因而,不同区域宜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以满足农民的林业生产需求。

同时,在对林业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的调查中。也能印证上述结果。调查问卷设计了“您认为当前林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依迫切程度按顺序填写:A为政策、B为资金、C为技术、D为信息、E为中介服务、F为市场、G为产业发展)”。排列在前3位的问题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调查了14个县(市)林业局、乡镇、行政村干部和科技工作者180人,填写的有效票140张,按前3位的问题统计得票数:填写政策问题117票。资金问题105票、技术问题59票、信息问题34票。即林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前3位问题中。84%的人认为是政策问题、75%的人认为是资金问题、42%的人认为是技术问题、24%的人认为是信息问题,资金、技术、信息3类问题是仅次于政策而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果用票数结构比例表示。则政策、资金、技术、信息、中介服务、市场发育、产业发展票数分别占总票的33%、29%、16%、9%、2%、7%和4%(图2)。

由此可见,无论从林农的需求,还是从林业管理干部、乡村基层干部、林业科技工作者的角度看,除政策问题外,资金、技术、信息问题是当前林业发展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林业社会化服务的核心是尽力帮助林农和林业经营者解决上述问题。

3.2林农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意愿调查分析

如前所述,资金缺乏成为林农投资林业的第一制约因素。农村小额贷款是一个可行的途径,但点多面广,贷款风险大。银行不愿意进行小额贷款,那么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是否可行?在问到林农“您是否希望能实行森林抵押货款?”时,69%的农户希望能抵押货款,24%的农户无所谓,只有7%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而林业和乡村干部的判断是: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30%,一般的占55%,很少的占15%;在问到是否需要开展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时,干部认为需要的占80%。不需要的占10%,无所谓的占10%。两者认识基本一致,同样足以说明森林资源抵押货款是林农和林业发展所必需。就不同地域而言,山区县76%的林农希望能抵押货款。16%的农户无所谓,只有8%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丘陵、平原县中,58%的农户希望能抵押货款,37%的农户无所谓。只有5%的农户不希望抵押货款。山区与丘陵平原县比较,农户希望森林抵押货款人数比率相差18%,说明山区更希望能开展林业抵押贷款。这与干部调查判断基本一致:在山区县调查,林业和乡村干部认为当地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37%,一般的占46%,很少的占15%;而在丘陵平原县调查,当地林业干部认为森林抵押货款需求旺盛的占11%。一般的占67%,很少的占22%。以上结论说明,森林资源抵押贷款的重点应放在山区林区。

3.3林农从事林业经营风险调查分析

从事林业会面临着各种自然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和政策风险。但林农真正最担心的风险是什么呢?最害怕的事一般是风险最大的事。调查组设计了“您经营林业最怕的是什么?”让林农问答。在229户调查农户中,227户回答了该问题,其中:怕政策不稳(A)的132票,怕不赚钱(B)的45票,怕发火灾、病虫害(C)的93票,怕林木被偷盗(D)的37票,其它(E)的4票;分别占有效票的58%、20%、41%、16%和2%。分区域统计表明:山区村农户63%的人怕政策不稳、17%的人怕不赚钱、40%的人怕发生火灾和病虫害、23%的人怕林木被偷盗;而在丘陵平原地区51%的人怕政策不稳、24%的人怕不赚钱、42%的人怕发生火灾和病虫害、7%的人怕林木被偷盗。两者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是山区农户依靠山林生存,更担心林业政策的稳定性;而丘陵平原地区由于农业生产用火多,防火意识不强。更担心发生山林火灾(图3)。

调查结果表明。从事林业最大的风险是政策风险,其次是火灾、病虫害风险,再次是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调查结果揭示一个事实,因林业生产周期长,政策稳定性是关键,“三防”建设是重点。经济效益是动因。因此,制定有利于林业发展政策,特别是产权政策长期稳定,同时组建有效率的“三防”体系,是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3.4森林资源保险意愿调查分析

林业经营风险大,林农是否有林业保险需求呢?在问到林农“您是否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时,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占调查户数的71%,无所谓的占21%,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8%,可见林农有森林资源保险的潜在需求。在山区,农户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71%,无所谓的占17%,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11%;在丘陵平原乡村,农户希望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71%,无所谓的占26%,不希望实行保险的占3%。从调查结果看,农户实行森林资源保险的意愿在不同地区变幅很小。

在林业部门干部、技术人员、乡村干部调查的180人中有171人进行了问卷回答,认为有森林保险必要的有127人,不必要的16人,无所谓的28人,分别占总人数的75%、9%、16%。同样可以说明森林保险的必要性。

3.5法律咨询服务调查分析

林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或者农业,除林木生长周期长等本身特征外。它的外部经济性很强,涉及到国土安全、国际生态环境、人类生存、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当今全球关注与参与的热点领域。同时,务林不同于务农,林业上的造林整地、抚育间伐、防火防虫、采伐运输都要受到林业法律的诸多刚性约束。林农只有了解林业法律法规知识,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才能既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且不至侵犯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而林农不可能全面熟悉有关林业政策法律知识。因此,需要在普法的基础上开展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那么服务需求到底如何?对林业部门、乡村干部和林农的调查表明,林农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的占30%,需要的占69%,二者合计人数比例达99%。其中,山区林农迫切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的占33%,需要的占66%;而丘陵平原农民迫切需要的占21%。需要的占77%。山区林农需要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显得更为迫切。

当问到林农“您觉得法律对林农来说有没有帮助?”时。回答很有帮助的占53%,有一定帮助40%,没有帮助的占7%。在山区乡村,法律对林农很有帮助的占55%,有一定帮助34%,没有帮助的占11%。在丘陵平原乡村,法律对林农很有帮助的占49%,有一定帮助49%,没有帮助的占2%。两者在法律的运用方面没有表现明显的差别。

因此,开展林业政策法律咨询服务是林农经营林业的需要。也是促进林业发展、维护林区稳定、达到森林资源增长的重要途径和基本内容。

3.6林业科技服务需求调查分析

调研中。在问到“您是否希望有人对您进行林业科技指导?”时。87%的农户需要林业科技指导,13%的农户无所谓。而没有农户回答不需要林业科技指导。林业和乡村干部也认为:林农对林业科技服务迫切需要的占36%,需要的占6o%,共占人数的96%。不需要和不知道的仅占4%。

调研统计中还发现,林农最缺的林业实用技术是毛竹培育技术、果树培育技术、用材林丰产培育技术和茶叶栽培技术。而现有的林业技术从何而来?问卷统计表明:22%的人是祖辈传下来的(A),16%的人从当地能人处学来的(B),14%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获得的(C),13%的人是技术人员推广得到的(C),20%的人是林业技术培训获得的(E),15%的人是从学校(F)和其它途径(G)获得的(见图4)。

以上调研说明,林业科技服务体系还没有真正有效运行起来,林业科技推广部门、林业院校、林业科研院所等还未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以满足基层和林农对林业科技日益增长的需求。

3.7社会中介服务调查结果分析

林业社会中介服务包括森林资产评估、木竹检量服务、调查设计等可市场化的领域,是林业社会化和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

对于森林资产评估需求而言,在调研中,林业部门、乡村干部认为林农迫切需要的占25%。需要的占68%,共占总人数的93%。分区统计结果显示:在山区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29%,需要的占67%。合计占总人数的96%;在丘陵平原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15%,需要的占68%,合计占总人数的83%。而对木竹检量服务需求而言。认为迫切需要20%。需要的占71%。合计占总人数的91%。分区统计结果是:在山区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24%,需要的占69%。合计占总人数的93%;在丘陵平原县,认为迫切需要的占11%,需要的占76%,合计占总人数的87%。

以上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总体上林业社会中介服务的需求是旺盛的,但区域不同森林资产评估需求不完全一致,山区的需求比丘陵平原更旺盛。因此,在山林分户经营后,由于股份合作经营、家庭联合经营等经营形式日益多样化,森林资源产权流转速度加快。森林资源抵押贷款在逐步推行,专业技术性强的中介服务需求必然日益旺盛。

3.8林业产权交易机构需求意向调查分析

篇(5)

关键词:兴安杜鹃;组培苗;移栽时间;移栽天气情况;环境湿度

中图分类号:Q949.772 文献标识码:A

兴安杜鹃(Rhododendron dauricum L),别称“满山红”、“达子香”,为杜鹃花科杜鹃花属植物[1]。主要分布于黑龙江、吉林和内蒙东部、辽宁东部山区及大、小兴安岭海拔1000m左右的山上[2]。为半常绿灌木,高1~2m,一般在凉爽湿润的气候环境、土壤呈酸性且富含腐殖质的林下才能生长良好。该植物品种观赏价值较高,但目前园林应用并不广泛,主要是由于其人工繁殖比较困难,而一般野生杜鹃扦插繁殖成活率最高仅达50%[3]。鉴于此,本课题对其进行了离体培养技术研究,但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瓶内苗木培养完毕后,出瓶移栽过程中受到的环境影响因子较多,造成了兴安杜鹃组培苗出瓶后的存活率不高。为了提高兴安杜鹃组培苗的生产效率,该论文试验主要针对影响兴安杜鹃组培苗移栽存活的主要环境因子进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011年7月~2012年6月于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花卉组培实验室和园艺场1号温室大棚进行。

1.2 试验材料与设施

1.2.1 试验材料

兴安杜鹃组培苗由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花卉组培实验室培育[4]。出瓶移栽时挑选叶色浓绿、生长健壮,高3~4cm,具有3~4条3cm左右长根系的苗木。

1.2.2 试验设施

出瓶移栽于塑料大棚内,大棚结构参照董朝莉研究蓝莓出瓶移栽的方法[5],大棚钢管结构,长30m,宽6m,高4m,透明塑料薄膜覆盖,大棚设换气带,用防虫网隔离,地面铺一层30cm的河沙。出瓶参照高航洋方法[6],采用草炭:河沙=1:1的基质,穴盘移栽,穴盘大小为口径40mm,深50mm,移栽后摆放在大棚地面的河沙上。

1.3 试验方法

1.3.1 移栽时间对兴安杜鹃组培苗出瓶存活的影响

从2011年7月~2012年6月,每月的10日、20日、30日进行移栽试验,每月出瓶移栽300棵,每次100棵,每次移栽后的第30d统计存活率,计算每月存活率的平均值。

1.3.2 移栽天气情况和时间段对兴安杜鹃组培苗出瓶存活的影响

为探讨阴天和晴天对出瓶存活的影响,于2011年10月份选择有代表性的一个晴天和阴天,分别于早上8:00左右、中午12:00左右、下午18:00左右进行出瓶移栽,每个时间段移栽100棵,每天移栽300棵,分别于8:00、12:00、18:00准时测量气温和大棚内温度,分别于30d后统计存活率[7]。

1.3.3 移栽环境湿度对兴安杜鹃组培苗出瓶存活的影响

环境湿度设3个处理[8]:A 出瓶移栽后直接将穴盘摆放在大棚内;B 出瓶移栽后,在穴盘上方支小拱棚,拱棚上覆盖一层遮阴网;C 出瓶移栽后,在穴盘上方支小拱棚,拱棚上进行透明塑料薄膜覆盖。每天中午12:00测量一次穴盘上方的空气湿度,30d后统计存活率[9]。

1.3.4 日常管理

苗木移栽盘基质浇透水,以后每天早晚定时浇水,大棚内的温度控制在20~28℃之间。

2 结果与分析

2.1 移栽时间对兴安杜鹃组培苗存活的影响见表1。

由表1可知,7月份、8月份、9月份的存活率较低,均在60%以下;3月份、4月份、5月份、6月份的存活率位于70%~80%之间;12月份、1月份、2月份的存活率位于80%~90%之间;10月份、11月份的存活率较高,均高于90%。说明夏季不适合兴安杜鹃的出瓶移栽,秋冬季较为合适,尤其秋季,最高成活率可达91.56%。

2.2 移栽天气情况和时间段对兴安杜鹃存活的影响见表2

由表2可知,晴天移栽存活率各时间段均小于相对应的阴天移栽存活率,说明阴天移栽较晴天合适,另从移栽时间段可以看出,无论晴天还是阴天,均为下午18:00移栽存活率大于早上8:00和中午12:00。因此兴安杜鹃出瓶移栽最好的天气和时间段应选择在阴天的下午18:00较为合适。

2.3 移栽环境湿度对兴安杜鹃组培苗存活的影响见表3

由表3可知,C处理的存活率最高,B处理其次,A处理最低,说明出瓶移栽后的成活率和环境湿度息息相关,环境湿度高则有利于出瓶存活。A处理没有覆盖,湿度即为大棚内的湿度;B处理覆盖一层遮阴网,保湿作用不强;C处理在支架上覆盖了一层塑料薄膜,能起到保湿的作用。因此兴安杜鹃组培苗出瓶后覆盖塑料薄膜保湿能大大提高移栽存活率,可达95.65%。

3 小结与讨论

由于组培过程中培养室的环境条件人为可控,因此兴安杜鹃组培苗的室内培养一年四季均可进行,但对于出瓶移栽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不同的季节、时间、气候等,直接影响到出瓶移栽的存活情况。通过对季节、天气、时间段、环境湿度对移栽存活率的影响试验,得出移栽最好选用秋季,其次是冬季,移栽选择阴天的下午18:00左右会提高移栽存活率,出瓶后采用塑料薄膜进行苗木的遮阴,能大大提高移栽存活率。由于移栽存活的影响因素多,另因素变化复杂[10],因此,关于兴安杜鹃的移栽情况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探索,为加快兴安杜鹃的离体培养生产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孟庆魁,张哲慧,郭斌.兴安杜鹃[J].森林与人类,2012(01).

[2]任宪威.树木学.中国林业出版社[M],2006:265.

[3]王团荣.野生杜鹃扦插技术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2008(01).

[4]周金梅,叶飞,建德锋.兴安杜鹃叶片离体培养技术研究[J].北方园艺,2012(10).

[5]董朝莉.蓝莓组培苗移栽存活对比试验[J].南方农业学报,2011,42(11).

[6]高航洋,张启香,胡恒康,张振茹,黄坚钦.天目杜鹃组培苗生根培养体系的优化[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1,28(06):982-985.

[7]高文强,樊金会,赵红霞,于淑惠,张利.杜鹃花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11(05):47.

[8]徐颖,金灿,宗成文,于秋艳,曹后男.长白山牛皮杜鹃组培快繁及初步驯化栽培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02):47-49.

[9]高雷,赵卫国,莫东发,成正,张正伟,罗凤霞,崔文山.红掌组培苗的生根与移栽技术研究[J],山东林业科技,2008(01):23-24.

篇(6)

农技推广示范县建设在我们双辽市开展后,我们双辽市那木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全体作为技术指导员参加了这项工作。工作中有苦也有甜,我身在其中,倍感科技示范县建设这项工作的伟大;倍感科技示范户在当地的重要性;倍感农民朋友对知识的渴求。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前进村发展扣种蔬菜大棚生产,记得我第一次去时,农民的目光是怀疑的,不相信我能带给他们什么,我就给他们讲温室结构,温室结构采光性能好,覆盖物以纸被、草帘子为主代替棉被,投入小,效益大,防寒效果好,棚内栽种的蔬菜品种,如黄瓜选用“长春密刺”,西红柿选用L402,芹菜选用天津实芹等,培育壮苗,严格控温,加强田间管理。通过经常的技术指导和交流经验,农民改变了看法,我每次去,问这问那,还留你吃饭,那时我不知道哪来的毅力,独自一人去指导蔬菜大棚生产,那段时间,锻炼了自己的毅力,体现出自我价值,通过不懈的努力,新建大棚20栋,每栋大棚300平方米,一栋300平方米的大棚平均年收入16000元,比种玉米增收10%,这期间我撰写了《大棚甘蓝套种菜豆栽培技术》,《白金库节能日光温室蔬菜种得好》,《种菜能手冯凯》,《大棚青椒高产增收》,刊登在省刊《吉林蔬菜》上,那段时间,我感觉很有意义,就是很累,我也快乐。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我参加了跃进村推广大葱生产,跃进村的种植模式多年与种玉米为主,改栽种大葱,农民很难接受。我就在农民唱长山家做试验,地块选用弱性黑土壤,品种选用章丘大葱,9月下旬播种,次年春天当葱苗长到12cm左右时,6月中旬移栽定植,生育期要加强肥、水、土管理,及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唱长山家前3亩地,全部栽种大葱,10月中旬陆续收获上市,共产大葱10625斤,当年秋大葱上市价每公斤1.2元,收入12750元,除去投入纯盈利12000元,跃进村的农民经常到唱长山的地里参观,都说栽种大葱,投入低,产量高,且省工易管理,陆续有7户农民栽种了秋大葱。在指导大葱生产时我以大葱为主题,撰写学术论文《大棚西葫芦复种秋葱栽培技术》《唱长山秋大葱栽的好》,《幼龄李园套种大葱栽培技术》,刊登省刊《吉林蔬菜》上,《大葱的栽培与利用》刊登在国家级期刊《科技传播》上。看到这些成果,心里干劲实足。

在这项工作中,作为一名技术指导员,要强化对农民的培训,农民朋友要劳动,想把他们集中上课,不是轻易做到的。我就在开会时去讲课,或休息时把人集中在示范户家中去讲,讲适合我乡种植的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及栽培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等,我们那木乡有10个村,分别培训11次,全年培训110次,通过培训,勇于发现人才,把素质较高的农民纳入辅导对象,通过培养,可作为农民服务的技术力量。各村示范户5户,辐射户10户,为示范户的普及与辐射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所以作为技术指导员,要掌握农业技术,懂得技术操作过程,并有组织和实施试验示范项目的能力,工作之余要时刻不忘学习,要经常参加各类培训班,系统地学习玉米、水稻,蔬菜等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农田杂草防除技术及计算机应用技术,通过老师的讲解,领略现代信息、服务模式和内容,并定制《吉林农业》《农村科学实验》等材料,不断与外界加强交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了解各地农技推广的成功经验,才能不断掌握新技术,知识结构;才能适应新形势,充实自己,满足群众,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永远走到别人前面,胜任本职工作。

篇(7)

关键词:桉树;草珊瑚;农林复合

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24-117-02

广西是桉树种植大省,桉树人工林面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近些年,随着桉树人工林的大力发展,桉树林下形成大面积空间可以利用,研究工作者们针对桉树林下经济发展,对桉树林下复合经营模式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其中林药套种表现出良好的经济价值,也是今后一个很好的研究趋势。草珊瑚在广西的栽培历史悠久,全区大部分市县都有野生分布[1],林下套种技术已成熟,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林下中草药,对水土保持也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目前,草珊瑚在桉树林下的栽培技术还未见报道,本文对桉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及草珊瑚复合经营模式研究进展作以分析,以期为草珊瑚在桉树林下的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1 农林复合研究进展

农林复合是指依据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在不同区域实现农、林、牧、副、渔5大产业和谐共存并健康发展。在我国与其相类似的名词概念较多,譬如农地林业、农用林业、立体林业、混林农业、农林间作模式、林下套种、林下间作、复合农业和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等[2]。中国的农业起源于森林,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从远古时代开始已延续了几千年历史,农林系统类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3],建国后,随着我国人口的急剧增加,人均耕地不断的减少,林下间套种得到发展。进入新纪元以来,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条件的改善,形成了种类繁多的农作物之间的间套作模式,开辟了林菌、林草、林农,林药间作以及养殖业、种植业、加工业相结合的多种类复合生产模式[4]。

1.1 桉树人工林复合经营模式研究进展 桉树是桃金娘科(Myrtaceae)桉属(Eucalyptus)植物的总称,和杨树、松树一道,被公认为世界3大速生树种之一[5]。广西桉树引种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因生长极快、病虫害少、轮伐期极短、技术成熟、经济效益好,桉树在广西推广速度很快,现在是广西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6]。依据《广西林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2011-2015年全区新增桉树人工林5.2万hm2,到2015年,桉树人工林总面积由现在的24.8万hm2增加到30万hm2[7]。目前己有不少关于桉树套种模式的研究,黄锦龙等1992年研究了雷林1号桉林地间种菠萝对土壤性质、林木生长和林地养分积累的影响,并对间种经济效益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桉树间种菠萝,具有改善土壤化学性质,提高养分水平的良好作用[8]。王恩群通过对超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下,桉树和菠萝的根系以及对照纯林桉树的根系进行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桉树-菠萝超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是一种结构合理、综合效益较好的农林复合经营栽培模式[9]。刘宁介绍了桉树-甘蔗间作模式甘蔗品种选择、田间布局及其配套栽培技术,发现该种植模式能使桉树与甘蔗优势互补协调生长,对实现林农双赢具有指导意义[10]。王会利等运用径流场观测方法,对桉树复合经营模式的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进行观测,研究初步认定桉树+木薯复合经营模式水土保持效益较好,是比较适宜的种植模式[11]。白昌军研究13种豆科牧草与桉树间作的适应性筛选,发现热研10号柱花草和GC1581柱花草在参试品种中适应性较强,特别是GC1581柱花草较适合在桉树林下间作种植[12]。侯远瑞等研究发现桉树人工林与鸡骨草间作进行复合经营不仅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而且林下间种鸡骨草技术简便、容易在广大的林农和林业企业中推广应用[13]。

1.2 草珊瑚复合经营模式研究进展 草珊瑚(Sarcandra glabra(Thunb.)Nakai.),又名肿节风、接骨金粟兰、九节茶、节骨茶等,是金粟兰科植物草珊瑚的干燥全草[14],为《中国药典》2010年版收载品种。草珊瑚味苦、辛,性平,具清热凉血,活血消斑,祛风通络等功效,用于治疗血热发斑发疹,风湿痹痛[15],民间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关节风湿等疾患[16]。肿节风有“中药抗生素”美誉之称,目前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肿瘤、口腔疾病、细菌性痢疾[17]。草珊瑚化学成分复杂,具有多样生物活性,在医药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目前,草珊瑚加工产品有医药品:复方草珊瑚含片、草珊瑚注射液草珊瑚片等;保健品:草珊瑚洗面奶、草珊瑚漱口水、草珊瑚口胶、草珊瑚健肤水、草珊瑚牙膏等;食用品:草珊瑚保健茶、草珊瑚奶糖、草珊瑚系列蜜饯、草珊瑚硬糖、草珊瑚口香糖等[18]。

1986年江西省林科所和萍乡市林科所共同合作在油茶林下间种草珊瑚,提高了油茶林经济效益[19],这是关于草珊瑚套种模式较早的研究。融安是广西重点林区县之一,竹林资源丰富,竹林占森林面积的76.39%。2006年,蒙振斌与融安当地村民在成功施行了毛竹林下草珊瑚种植,收益可观[20]。2011年,江西省宁都县中药材种植场魏新雨总结出一套利用毛竹林地进行草珊瑚仿野生规范化栽培技术。毛竹林套种草珊瑚,不仅可以保护水土,由于草珊瑚具有特殊气味和药力,还可以减少竹园病虫害。667m2毛竹林下种植草珊瑚可让毛竹林每年增收500元以上[21]。郑涛以16a生,25a生杉木人工林及22a生马尾松人工林套种的草珊瑚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林分类型、不同坡位对套种草珊瑚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就同一林分类型不同坡位而言,下坡位有利于草珊瑚茎径和高生长;对于草珊瑚茎径生长量而言,16a生杉木人工林最利于草珊瑚地径生长;对于草珊瑚株高生长而言,16a生的杉木人工林最有利于草珊瑚株高生长,其次为22a生马尾松人工林[22]。杨文火在闽南山地火力楠林分内,开展不同郁闭度林下套种草珊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郁闭度为0.6~0.7的林冠下套种草珊瑚效果最好,套种成活率达95%以上,经济效益较好[23]。

2 问题与展望

目前,草珊瑚在桉树林下的栽培技术还未见报道,制约桉树林下套种草珊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桉树林下土壤板结、干旱。乙烯是优良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它在种子发芽、植株生长、开花和果实成熟、组织的衰老和脱落等生长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另外,当植物受到恶劣环境胁迫、病虫害侵袭或机械损伤时,乙烯能迅速响应并增强植物的各种抗性。壳寡糖,结构单元是β-1,4-氨基葡萄糖,是壳聚糖降解以后的产物,一般聚合度为2~10,它具有强的亲水性、易吸收性等多种特点。在农、林、牧、副、渔领域中具有广泛的用途[24,25]。壳寡糖和乙烯利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在促进植物抗旱和提高植物产量、品质方面已大量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若是将壳寡糖和乙烯利运用在桉树林下草珊瑚的种植,有希望提高草珊瑚的抗旱性,同时改善草珊瑚品质的作用。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将对桉树林林下经济的发展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参考文献

[1]唐美琼,韦荣昌,姚绍嫦,等.广西草珊瑚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J].中草药,2012(7):54-56.

[2]彭晓邦,蔡靖,姜在民,等.光能竞争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9,29(1):545-551.

[3]杜炳新.农林复合经营研究进展[J].河北林业科,2008(6):42-45.

[4]章泳,方贵平.林农间(套)作高效种植模式[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5]祁述雄.中国桉树(第二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6]陈丹辉,江惠龙.桉树种植对湖库型饮用水水源水质的影响[J].化学工程与装备,2010(7):67-68.

[7]韦金朵,韦庆琳.生态文明视域下广西桉树人工林的发展[J].防护林科技,2013,121(10):55-57.

[8]黄锦龙,吴学仕,林松煌,等.桉树间种菠萝对土壤性质和林木生长的影响[J].热带亚热带土壤科学,1992(9):32-37.

[9]王恩群.桉农复合经营系统下超大宽行桉农间作模式桉树和菠萝根系的研究[D].[学位论文].海口:海南大学,2010.

[10]刘宁,余雪标,林培群,等.谢玉萍桉树-甘蔗间作模式及配套管理技术[J].广东农业科学,2009(7):78-79.

[11]王会利,蒋D,曹继钊,等.桉树复合经营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分析[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2,8 10(4):104-120.

[12]白昌军,虞道耿,刘国道,等.桉树间作豆科牧草适应性筛选试验[J].草地学报,2008(3):293-297.

[13]侯远瑞,蒋D,庞世龙,等.桉树人工林下鸡骨草种植技术及效益评价[J].广西林业科学,2011(4):330-332.

[14]肖培根.新编中药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95-199

[15]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207-208.

[16]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词典(上册)[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17]斯金平,王良衍,朱玉球.草珊瑚.浙江林业,2007(5):18

[18]郁建生,李英伦.草珊瑚总黄酮提取工艺比较研究.江苏农业科学,2006(5):136-138

[19]徐春富.油茶园间种草珊瑚效益好[J].湖北林业科技,1991(2):46.

[20]蒙振斌.融安毛竹林下施行九节茶种植可行性研[J].广西林业,2008(6):31-32.

[21]魏新雨.毛竹林下仿野生套种草珊瑚技术[J].农村百事通,2011(21):35-37.

[22]郑涛.不同林分类型林下套种草珊瑚生民比较[J].福建林业科技,2012(3):88-91.

[23]杨文火.闽南山地火力楠林下套种草珊瑚试验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2(11):142-144.

[24]Kim SK,Rajapakse N.Enzymatic production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hitosanoligosaccharides (COS):Areviwe [J].Carbohydrate Polymers,2005,62(4):357-3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