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1: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和谐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和谐校园体育文化”指在学校育人环境中,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广义的校园体育文化指学校师生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技、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狭义的校园体育文化则指学校师生的体育观念、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它是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本文将从广义校园体育文化层面来讨论如何构建和谐校园体育文化。
二、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构建
广义和谐校园体育文化的理论构建分价值精神、制度规范、技术物质三个层次。
1.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是校园体育文化最深也是最核心部分,是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生命中枢,有极强的渗透力、影响力,超越一切的体育现象,贯穿在每一个参与者的心中,又渗透在每一个体育文化现象之内,是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中国有句古话说:象由心生。就是这个道理。有什么样的体育价值精神,就会反应出怎样的体育文化规范和体育文化风貌。基于这的个基本理念,我们必须构建立体的,全方位的体育精神文化。
(1)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首先是校园内的体育工作者校园内的体育工作者由校行政领导,体育系部领导,相关协作部门领导和体育教师及学生工作处和学生辅导员共同组成。他们是体育精神文化的首要受众者和宣导者,应该由体育系部领导牵头,以体育教师为骨干,首先通过课堂引导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并身体力行,以课外体育活动为载体,以社团、俱乐部及工会倡导的教师系列体育文化活动为依托来展现校园体育文化的价值精神层面,并带动相关领导、协作部门,学生工作处及辅导员老师一起体验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为校园文化增添活力和色彩。以此来激发校园全体师生内在的体育精神并在此形成共鸣与互动,使校园体育文化精神从每一个参与者的生命中流露出来,传递给身体的人,使整个校园呈现出体育价值精神层面的“更高、更快、更强的自我超越精神;重在参与坚持不懈的艰苦奋斗精神;公正对待他人,公平参与竞争的团结协作精神;追求友谊勤勉互助的大同精神;道德至上、全面发展的和谐精神。
(2)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
其次是校园内的教师员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已经实施了近18年,这一纲领性文件对校园体育文化产生了深刻而又久远的影响,校园内广大教师员工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高涨,体育需求也不断扩大,广大教师员工对体育锻炼的热情和身体力行的积极参与,将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推向了更深更高的层次,校园体育文化的标准也高了。各种赛事在各校园间展开,如江苏高校间的“校长杯”杯乒乓球赛已经形成传统,各高校同职能部门间的赛事也意兴阑珊,这为校园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添上了浓浓的一笔。
(3)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的构建
基础是在校的广大学生校园体育文化更直观、更活泼、全时间、全方位,更多地是通过学生的体育活动表达出来。所以学生体育价值精神的构建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层面构建的重中之重。学生体育价值精神的构建,不单是校园体育文化精神风貌的体现,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学生是祖国和社会的未来,他们对体育价值精神的体认就体现了未来社会对体育文化价值精神的体认。所以,学生校园体育文化精神的构建是基础性的构建。校园体育价值精神层面的构建,是全院师生员工互动的群体生物链,如同一个有机生物体的彼此关照,协同配合。校园体育文化整体焕发生机,是体育工作者,教师员工,广大学生积极克己坚守,积极参与的结果。
2.制度规范层面的构建
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的构建,既是宏观也是微观的,既是立体也是具体的。体育文化的制度规范层面规定了体育文化价值精神层面的发展方向,同时也为体育文化物质层面的有序表达提供了和谐的基础和保障。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的宏观性和微观性主要体现在国家政府及体育职能部门颁发的纲领性文件,如《全面健身计划纲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青少年阳光体育工程》等以及各级政府和职能机关部门根据国家政府及职能部门颁发的相关文件制定的地方性指导性文件并实施的各种蓝皮书、研究结果报告及所涉及的各种研究计划项目等,更体现在具体的执行单位为贯彻执行这些纲领性文件所制度的执行制度和管理制度,还有并各种体育设施的使用指南和效果说明。这从宏观到微观的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在执行中的由上到下的结构特征也体现了它的立体性和具体性,它甚至可以具体到一个人根据自身的状况而拟定的锻炼计划。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立体到具体的体育文化规范制度的结构特征同样适用于个体的校园。校园体育文化制度规范层面也可以仿效这样的结构来构建。
3.技术物质层面的构建
体育文化技术物质层面的构建,是通过一切感官可以感知到的具有体育文化“标识”的体育现象,来展现体育文化文化的整体风貌。所以体育文化技术物质层面构建的重点是体育标识的构建。
(1)标识性的体育人物
“榜样”在中国的语境中一直有着历史性的影响力,宣传榜样的事迹,介绍榜样的生平,为榜样冠名塑像可以带来无穷的影响力。“榜样”为体育文化带来的影响力是直观又彻底的。在校园宣传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为学校所争得的荣誉可以加强师生员工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为和谐校园带来正面的效应和影响力。
(2)标识性的体育建筑设施
体育建筑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学校体育文化最好的标识。体育参与者对体育建筑设施的认知和理解直接体现了该校园的体育文化特征。根据学校的特点建设有自身特色的体育标识性建筑设施是体育文化历史传承和历史积淀的最好方式。
(3)标识性的体育口号
体育口号代表一个群体对体育的认知、理解和态度。校园内的体育口号一样有这样群体性的特征和效应。在口号中体现的人们对体育的态度也体现了人们对校园的态度,提出具有凝聚力和震撼性的体育口号一样可以焕发人们对校园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三、和谐校园体育文化对和谐校园文化的影响
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把基层文化站所建设成人民群众向往和热爱的场所,使之自觉参加文化活动。一是要量力而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要结合实际,根据身处自身的力量,针对群众民俗民风,完善各项功能设施,比如完善民俗文化博物馆、文化站、电子阅览室、群众广场、文化公园,配备书法美术、音乐民乐活动设施,都要根据群众的要求进行设置。二要加强规划,对基层文化设施的建设,要抓好每个时期的时间段,根据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需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建设,在建设基层文化设施中,要充分考虑群众参与活动的便利条件,打通群众参加文化活动的快捷通道。三是要明确基层文化建设的目标。要结合落实文化站具体工作,明确目的。按照一切为群众出发、一切为群众服务的要求,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向人民大众提供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四是要充分利用好文化设施,扎实开展各项基层文化活动,比如开展节庆喜日活动、文化讲座、艺术培训、广场舞蹈活动、电子阅读对外开放等,充实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和精神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层面,建设和谐社会。
二、强化基层文化队伍
构建和谐社会按照的要求,打铁还要自身硬。作为直接面对基层群众、工作在文化第一线的文化站工作人员,担负着本地区的群文活动的具体工作,包括有效地组织、指导、辅导、培训群众文化活动,自身还担负着创作活动,收集,整理,开发和利用民间艺术遗产,任务繁重。因此,基层文化干部必须善于跟群众打交道,与群众密切沟通,还要能够在关键时刻展示和发挥管理、艺术才华,协助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一是基层群众文化干部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习,要善于吸收综合艺术技能,还要善于容纳当地的民俗艺术,才能有效地为群众服务。除了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外,还要努力学习各门类的艺术知识。要组织基层文化干部参加各种培训学习,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高艺术修养和水平,开拓视野,真正成为基层文化干部的领头人,成为基层群众的文化朋友,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员。二是培养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要加强基层文化干部的道德教育,帮助基层文化干部树立干一行爱一行的职业道德,提倡奉献精神,充分认识到投身基层文化建设是一项崇高的职业,事关整个中华民族崛起和强盛复兴。只有具有责任感,才能理解基层文化干部的工作性质,才能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在节假日加班,牺牲与家人、亲朋聚会,享受人生快乐的机会,积极开展基层文化活动,无怨无悔,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由此可知,职工干部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对每位干部职工显得何等重要。三是培养一支技艺精湛、一人多用,一专多能的群文队伍。基层文化干部,既是工作人员,又是群众眼中的老师,如果没有专门的艺术才能,就得不到群众的信赖和尊重。基层文化干部,在基层文化活动中,起的是“火车头”的作用。火车快不快,全靠你自身的能力,包括责任心和艺术才能。只有掌握了艺术技能,才能在开展基层文化活动中如鱼得水。同时,由于受基层文化站职数的影响,往往不能同时配足各类型的人才,就要求我们基层文化干部要做到一专多能,及时应付不同情况,组织不同类型的文化活动,大显身手,这是当今基层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工作都的必然要求。四是要善于利用社会能量。当前,农村农民收入越来越高,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要求更高了,开始转入重视发展精神生活,把目光转向文化上来。不少热心人事积极投身文化事业,作为基层文化干部,要及时利用好各种机会,鼓励和引导社会财富投放到基层文化事业上来,以文养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五是要大力吸收一批热爱基层文化事业、具有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加入到基层文化队伍中来,从整体上提高基层文化干部的素质,从整体上改变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结构。
三、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1)群众文化的发展要突出其公益性。
发展群众文化是一项公益性的事业,需要国家政府在人力和物力上进行大量的投入,保证发展群众文化的活动经费和活动场所,进一步落实文化经济发展的政策。政府要积极的建立新的投入机制,鼓励社会力量进一步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2)群众文化要坚持通俗性的原则。
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有以下几点要求:群众文化要通俗易懂、贴近群众生活,还要将文化的教育性、知识性、娱乐性和趣味性相结合,使得通俗易懂的群众文化成为广大群众精神活动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群众文化才能够受到大众的喜爱。还要利用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以群众喜欢的形式将健康丰富的优秀文化推广到群众当中,为群众提供一个全面的精神文化服务。
(3)群众文化要遵循群众性的原则。
群众是文化的主体,也是群众文化的受众,没有群众参与的文化就没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创作和文化活动。所以,文化工作者要善于发现民间的优秀文化资源,培养更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要加大对群众文化的扶持力度,发挥民间艺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传统民间文化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
(4)群众文化要遵循多样化的原则。
群众文化工作人员,需要将群众文化的传播和群众文化活动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将零散的群众艺人组织起来,逐步建立起专业性的群众文化社团,并且组织这些艺人进行广泛的交流与沟通。
2和谐社会构建中群众文化的发展趋势
(1)群众文化逐渐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发展一直处于一个比较开放的状态,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也逐渐使得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逐渐呈现出时代环境下的开放性。一个地区群众文化中,融入了当地的社会习惯和风土人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这种文化就会逐渐向周边扩散,进而传播到全国,但是当这一文化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之后就难以再发展了。其主要原因是群众文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空间的局限。这时,当地的群众文化就会逐渐的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与融合,这一群众文化的社会化也就越来越明显。
(2)群众文化逐渐规模化和产业化。
在我国政治和经济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我国的文化也逐渐地与国际接轨,群众文化逐渐走出了国民,融入了世界。其市场化与产业化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这在另一个方面也显示出了我国的群众文化已经收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我国群众文化的不断发展与改革中,其已经逐步实现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另外,我国的群众文化是我国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与重点之一,群众文化的发展也逐步朝向科学化、建筑化等方向发展,这促使了我国群众文化产业链的形成。
3和谐社会构建中群众文化的发展措施
(1)开拓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的发展与传播不能够仅仅局限于一种方式,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的政策支持和社会力量进行全方位的发展与传播。例如,目前在社会中比较流行的街头文化、青少年文化、校园文化、老年文化以及商业文化等等。这些文化形式都是新时期下群众文化的发展形势。这些形式均是群众文化传播和发展的良好载体,充分地利用好这些载体可以更加有效的促进我国群众精神文明的建设,成为我国文化事业发展的载体之一。
(2)大力发展通俗文化。
通俗易懂的文化作品可以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更加生动形象的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感情,使得群众更加切身地体会到群众文化所表达的寓意。所以,群众文化不仅在中国,在国际上也受到了大众的欢迎。例如反映普通人生活的小品、相声,在为群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可以引导群众对我们的社会生活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受到许多因素的限制,这样就制约了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所以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进行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3)发展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是城市文化综合实力的体现。广场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四种,娱乐演出、广场美化、健身文化和街头文化。在建设广场文化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广场文化要以公益性为主,要避免出现过浓的政治色彩和经济色彩。第二,广场文化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审美趋势和经济能力,选择适用于全年龄段的广场文化,为人们提供一个优秀的文化氛围。第三,广场文化应该以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基础,大力弘扬时代主旋律,改进落后的群众文化,取缔腐朽的文化。
4结语
(一)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群众是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优化城市社会状态之前,需要先优化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所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构建社会主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如果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喻成一个建筑,那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建筑的地基,必须要打牢地基才能建造高楼。如果站在国家、民族、社会的角度,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比喻成一个人,那么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就是人的灵魂。人要得到发展就必须先发展灵魂,没有灵魂的人根本不能生存。同理,没有基层群众文化做基础,构建的和谐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失去了战斗的能力,更不用说经济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体制的过程中,群众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和谐社会提供了精神基础,引导群众向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没有文化建设的和谐社会是不完全的和谐社会,因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组成成分—人群的思想无法得到良性引导,没有文化积淀的和谐社会就是一个空架子,没有实在意义。所以没有群众文化建设的和谐社会是没有和谐的文化根基,没有发展的潜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
(二)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初的理念就是建造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体系,以人作为发展重点,所以基层群众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现。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打造文明社会体系的目标,是人民群众的文化需要,也是时代进步的前提。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给我国建造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强大的后盾。这主要是因为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能有效地加强社会凝聚力和友爱性,并且化解了社会矛盾,推进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繁荣发展。所以基层群众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表现载体,也是和谐社会的文化根基和精神支撑。现在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水平成为了衡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
二、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几点建议
基层群众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笔者的调查结果而言,我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接下来笔者总结几个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的方法。
(一)建设具有个性的城市形象文化城市的外观建设代表了城市的形象文化,例如: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建筑的彩绘方式等。在保持城市整体和谐的同时加入审美情趣和当地文化特色,许多文化名城的建筑都有独特的文化元素,比如: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威尼斯等。如果不能大面积铺设,也可以设置一两个亮点设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比如悉尼的海上歌剧院。
(二)群众文化工作要突出地方特色和历史资源抓住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本着尊重、引导、充实、发展的精神,突出时代气息与健康的民俗色彩。在节假日举办大型的职工文艺演出和趣味文化娱乐活动,使地方性的群众文化活动在节日得到集中的体现。郑汕、赵康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纪录,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社会文明的结晶”。所以,突出地方文化特色是建设基层群众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结语
关键词:美术教师教学理念科研能力和谐关系
美术教育处于艺术和教育的交缘领域,既有艺术属性,又有科学的内涵。既是一门课程,又是一门学科,所以作为现代美术教师,在搞好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必须具备拓展科研的能力。
美术教师要体现科研能力,形式是多样的,可以从艺术创作和科研论文撰写上体现,也可以是艺术实践,或体现在所教学生的艺术成就上。
一、拓展科研能力
在现代教育的运转机制中,教学和科研是两项密不可分的基本任务。在教学活动中,美术教师的科研范畴主要有绘画艺术、论文撰写和美术教育等领域。
①绘画艺术:绘画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作者的一种活跃的、丰富的、深刻的内心活动,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情绪,是作者对于生活的感受、观察和思考。而最后产生的绘画作品是作者借助一定的物质材料和艺术媒介,运用艺术技巧和艺术手法,将自己的艺术构思物态化。美术教师经常进行这样的艺术活动,这样可以真正体现他的专业水平,而我们应提倡美术教师结合自己的艺术实践进行科研。将自己对艺术创作,或艺术实践中的感性体验和艺术创造上升到理性分析层面上进行思考,从而挖掘出有艺术价值的新论点、新课题。构建起从感性体验到理性分析,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完整思维运转网络。
②科研论文:当今社会对美术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和美术教学一样,科研也是教师个人的主体行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力求有所创见,论文是一种主要表达方式,所以美术教师应倡导提高论文撰写水平,运用论文这种理论性的文章,在一定的篇幅中,集中探讨某一美术创作或美术教育方面的新问题。
当然,科研论文的创新是以继承为前提的,离不开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过程。因此,美术教师要撰写出高水平的科研论文,需要博览美术乃至整个文化教育方面的学术信息。要善于学习和借鉴他人的成果,也包括国内外各学科方面的成果。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就是如此,他喜爱音乐,精通文学,除了大量阅读文学作品外,还经常拉小提琴和弹钢琴,他特别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和贝多芬的音乐作品,爱因斯坦本人曾讲过,在科学领域和艺术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对艺术的爱好,丰富和培育了他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由此可见,端正科研态度,全面提高艺术、文化和科研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当前美术教师值得倡导的观念和学风。
二、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
教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塑造新一代的灵魂工程师,教师随时随地都以自身的“身教”和“言传”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现代美术教师必需努力学习、钻研,不断探索和积累,构建先进的教学理念。首先,作为美术教师要有总的整体的艺术观念,掌握正确的绘画技法,形成正确的艺术观念,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风格的作品。其次,要有良好的视觉感官,美术教学是通过视觉来进行的,教师评判学生的作业也是靠视觉感官去把关的,美术教师借助敏锐和有经验的视觉去准确指导学生创作中的构思构图、色感色调、表达方式、材料表现及技能技巧等,及时对学生的作品创作作出调整指导。运用有效的训练手段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众多难题,更重要的是美术教师必须具有全面的文化基础修养和相关的科学知识,能使科研与美术教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从人类文化史来看,艺术与科学之间早有联系,早在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提出了“美是和谐”的思想,毕达哥拉斯学派把教与和谐的原则当作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根源,提出了“黄金分割”的理论,并将这些原则运用到建筑、雕刻、绘画、音乐等各门艺术中去。科学与艺术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自古希腊开始以来,在文艺复兴时期达到了高峰。例如,达·芬奇既是艺术家,又是科学家和工程师,他在解剖学、植物学、光学、力学、工程机械等科学领域都有巨大成就。达·芬奇把几何学、透视学的原理运用到绘画艺术中。这些例子充分表明,现代美术教师,除了将自然科学的成果直接运用到艺术教学领域之外,更重要的是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来促进艺术文化改变先进的教学理念,推动艺术教学的发展。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有两个突出特征:即信息传递方式的单向性和人格的不平等性,长期以来,知识一直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从而形成了严格的教师关系。同时,中国文化一直传颂“师道尊严”“一朝为师,终生为父”的古训,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把教育者看成是施教的主体,而教育对象则被看作是被动的客体。这种传统的知识灌输型的教育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也扭曲了他们的人格,根本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自由,而学美术者恰恰需要的是创造性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承认他们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人意识的与教师同等的个体,没有高低、强弱之分。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威廉姆·多尔(W.DOLL)对教师的界定是“平等首席”,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而学生作为独立主体,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实践者、思考者、创造者。健康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创造、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和生生交往,使学生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体验到平等、自由、尊严、信任、理解、宽容、友情。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指导和建议,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所以,美术教师在工作之余,不仅要拓展科研,还要进行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从中培养自己的审美素质和创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和谐的师生关系并利用当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使美术教育在完善个性、培养创造力、增强学生独立性等方面有所作为。这些都是现代美术教师所必备的基本素质。
参考文献:
[1]陆有铨.躁动的百年——20世纪的教学过程.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一、 确定校园文化建设和谐主题
从可行性来说,作为一种与时俱进的先进管理理论—和谐管理理论,是在20世纪相继出现的老三论(图辩论、协同论、耗散结构)和新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基础上构建的。它的研究对象是有可持续发展特性的组织和系统。应该说它适用于现代社会的各种组织,包括企业、团体、政府和学校等。但目前主要是将此理论运用到用于校园组织系统管理的研究还微乎其微,笔者愿意做一番尝试。
我们把管理看作“在变动的环境中依赖人与物的互动而获得组织绩效改进的人类实践”(席酉民,韩巍 管理研究的系统性再剖析.管理科学学报,2002.5(6):1-8),那么和谐主题可被理解为:在特定情境下,组织中人与物要素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核心问题。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和谐管理通过两条路径达到组织发展或绩效改进的目标,一方面对“活跃而不确定”的人要素通过“和则”体系的构建加以应对,另一方面对“相对确定”的物要素通过“谐则”的设计进行优化,从而达到组织可持续发展的初衷。当然,组织中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很多,因此与和谐主题相配合,存在一系列相应“子主题”,他们与主题一起构成组织在特定时期的“主题体系”。
我们首先确定根据高等教育发展观确定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和谐主题。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态势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可以把高等教育发展观作这样一个概括:以人为本,提高适应性,全面协调质量、数量、结构、效益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其中,“以人为本”包含三层含义:在自然层面,强调对人的尊重,满足人才的合理要求;在社会层面,强调为人才的发现、使用、成长和评价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人才的创新活动;在精神层面,强调对人才的理解、尊重和关心,激发人才的创造力。在和谐社会语境下,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和谐育人,育和谐人。这就是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和谐社会建设对人的要求,培养大学生和谐地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学习、掌握并传递和谐的思维方式与和谐处理问题的智慧。要注重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身心关怀,促成个人的全面发展。
二、 确定“和则”和“谐则”
(一)“和则”
和则是从“和”概念派生出来的一套人嵌入组织的规则或者说主张。换言之,它们是用来应对组织中“人的永恒的不确定性”的专门设置,以调整人际间的“共处”,人群间的共处,乃至组织间、组织与社会间的共处。和则是指导环境诱导下自主演化的原则。是用来调整人际间、人群间乃至组织间、组织与社会间共处的基本原则。“规则、契约、文化、舆论、社会观念,等等”是这些原则的现实对应物。有3个层次的和则体系,分别将之命名为和则1、和则2、和则3。
和则1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和则2提供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分工互补的认同”和“倾向于合作”;和则3提供组织在社会、自然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回馈”。
上述和则包括的主要原则,共同构成了一个和则体系。从理论分析的一致性角度讲,“和则”主要是为了不确定性的消减。具体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详细阐述如下:
1、重视诚信教育,加强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和则1提供人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诚信”和“责任”。
2、加强人文关怀,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则2提供人群在组织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具体来说是指大学生群体在校园里的基本意义,主要是与其他人的共处、合作。
3、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引导大学生积极回馈社会。和则3提供组织在社会、自然中的基本意义和角色,主要包括“对可持续的遵从”和“积极地回馈”。
(二)谐则
谐则是用来指导在给定的资源约束条件和目标下去追求优化的基本原则。它的主要特征在于确定性(概率意义)中的效率问题,通称之为“优化性”。从管理要素的类型特征出发,也提出了谐则的3个基本原则:谐则1是指要素间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一致性;谐则2是指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谐则3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优化性。具体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详细阐述如下:
1、优化校园文化领导的组织结构,谐则1是指要素间组合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即匹配或一致性,即结构和功能的协调。具体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一是解决队伍问题。校园文化的建设说起来都很重要,需要进一步规范和明确。二是要构建校园文化的测评系统。用科学的体系来对这一种组织文化来进行量化。
2、完善相关制度,规范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环节。谐则2是指要素间确定性联系的可变动性调适性,主要是指流程的合理安排。
3、建立测评和反馈机制,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谐则3是指既定投入的最大产出,即注重效率。
三、和谐管理基本模型示意图
“模式”一词是从一般科学方法论或科技哲学中引用过来的。原义是“模型”、“典型”、“范型”等。它用实物或符号形式将原物、活动、理论等仿制、再现或表示出来。用和谐理论构建高职院校文化和谐管理模式如下图所示:
图: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和谐管理模式图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肖宏文、王洪涛《和谐管理理论的提出及其原理的新发展》[M] 管理学报2005年.
[2] 席酉民.和谐理论与战略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西安:西安交通大学,1987.
[3]席酉民.和谐理论与战略[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
[4]席酉民、尚玉钒 和谐管理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卷第一期.
关键词:美学,桥梁景观,韵律和谐
1桥梁美学
桥梁美学作为实用艺术,拥有功能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艺术特征。论文写作,韵律和谐。桥梁建筑不仅要具备结构上的稳定连续和跨越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形态与内涵,只有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才能显示出不朽的生命力。本文将在景观设计过程中介绍并概括一些桥梁美学因素及表现手法,如稳定均衡,比例协调,韵律优美,和谐统一等。
2桥梁景观设计的发展
2.1桥梁本体景观
桥梁本体景观设计历来是我国桥梁界、建筑界传统认识的研究重点,桥梁的跨径、桥型比选、截面尺寸等是设计的重点难点。几乎所有的美学家、建筑学家都一致认为比例在建筑艺术上的重要性,合乎比例或优美的比例就是建筑美的根本法则。桥梁工程建筑和谐美,体现在量上就是寻求比例与尺度的协调。
1)比例协调
桥梁建筑比例是指桥梁结构整体或局部本身的三维尺寸的关系、桥梁结构整体与局部或局部与局部之间的三维尺寸关系、桥梁结构实体部分与空间部分的比例关系,一座桥梁,其各部分的比例只有达到匀称和谐时,才能使人从视觉上获得协调满意的感觉。但实际上比例处理不当也是“常见病”,比如,挪威特罗姆斯港桥,其悬臂孔跨径较边孔跨径还小,显得布置缺少章法。另外,净高和跨径之比为2.5左右,显得桥墩过细过高而比例失调,缺乏稳定感。
2)尺度恰当
桥梁的尺度恰当就是要求桥梁的整体与局部和人体等尺度标志之间形成合乎功能要求、合乎常情的空间外观,给人以自然、亲切的感觉。例如,城市桥梁相距较近、关系密切,应当具备令人舒适、便利的尺度;而有时为了满足精神功能要求或赋予建筑以特殊的性格(如纪念性),往往有意识地采用夸大的尺度,使建筑的视觉尺寸印象超过真实尺寸,显得更大、更有力感、更雄伟壮观。大型桥梁建筑环境空间宽广无垠,桥梁凌空架设,因而大多选用长、大、高的尺度以构成壮观、磅礴的气势。论文写作,韵律和谐。而位于风景园林区的小桥典雅、秀丽的风姿也会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这种建筑空间比它实际尺寸看上去小一些,产生一种自由的、非正规的亲切感。不适宜的、夸大的、虚假的尺度只会使人产生装腔作势的不愉。
2.2桥梁的夜景观
桥梁夜景观的设计虽然与建筑夜景观设计有相通之处,但其巨大的体量及带状的格局使其夜景观有一些自身的规律。如桥梁夜景观更趋向为一个巨大的亮带,而桥型艺术处如桥塔、桥台、桥墩等则可形成亮点。因此笔者认为在夜景照明设计的工作中,寻找结构要素的特点、寻找伴随结构的和谐韵律是主要的工作内容。韵律一词源于生活,即和谐优美的旋律,是美感的共同语言,是创作和感受的关键。论文写作,韵律和谐。人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节奏与韵律的体现而造成美的感染力。桥梁建筑学上的韵律是通过体量大小的区分,空间虚实的变换,构件排列的疏密,曲柔刚直的相穿交替等变化来实现的,有连续韵律、渐变韵律、起伏韵律、交错韵律等表现手法。
1)交错韵律
现代的建筑夜景观设计提出了建筑与灯具一体化的概念。桥梁夜景观的灯光、灯色有软质景观特点,而墩台、桥面则是硬质景观构成,可以通过交错韵律来表现刚柔之间所传达的信息,表现出夜景的景深和空间层次。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利用观赏灯具和隐蔽型的泛光灯,用主光突出结构的主拱、桥塔、桥台、桥墩等重点部位,以栏杆、桥下、桥墩外侧等一般部位的装饰照明为辅光,结合阴影突出结构的立体感,通过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相互穿插、光线强弱等手法,构成虚实进退、明暗相间、色彩变化的交错韵律感,主次分明,强化了桥梁的整体形象和观赏的视觉中心。
2)连续韵律
连续韵律多表现在桥梁整体轮廓的勾勒。如在护栏上设计线形投光灯去满通的要求,取消灯杆对景观的影响,用线形荧光灯具均匀照亮结构侧板或悬索,使桥梁结构体连续起来并有立体感。这种以一种或几种建筑要素连续地重复排列而形成,可以获得整齐划一、简洁统一、连续流畅的美感,夜幕中观赏,恰似玉带飞扬。
3)渐变韵律
桥梁夜景照明中也可通过渐变韵律——按建筑上的连续结构要素按一定的规律或秩序进行微差变化以增加建筑物的生动性、情趣性,例如用光线凸显出多孔桥的孔径变化,勾画出变截面连续梁桥的曲线渐变或吊索、吊杆的长短变化等。
4)起伏韵律
城市或枢纽互通立交桥所在的位置均是道路的节点,在进行夜景照明设计时,应该把立交桥和周围建筑物作统一的整体考虑,把各个独立的景观元素,作为整体景观场景中的角色来进行灯光塑造。在一定距离之外观看立交桥,实际上看到的是桥前、桥后一般区间内的多个建筑物。环绕桥区的建筑物,需要按节点的要求进行照明设计,而桥外建筑物的照明,则按街区到路段考虑,这两部分灯光照明在灯光形式上是不同的;同时考虑行车道的曲线变化,灯光布置按照强弱、高低、虚实、曲直等有规则变化,或以一定规律时而增加时而减少,可形成富有激情的起伏韵律,增加了城市夜景的韵味。论文写作,韵律和谐。
2.3桥梁与环境的景观和谐
1)和谐的生态设计观
(1)不仅考虑如何有效利用自然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将桥梁设计作为完善大自然能量大循环的一个手段,充分体现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2)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特征,设计中尽量避免对地形构造和地表机理的破坏,尤其注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特色景观,处理好与其他建筑的协调,改善与交叉路口、出口的衔接。
(3)通过设计重新认识和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尽量减少和避免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和谐的人性化设计观
在整体构景过程中注意运用对景与借景、引导与示意、渗透和延伸等多种手段来表现桥与人、自然的和谐,以求得渐入佳境、小中见大、步移景异的理想境界。并根据地域社会文化构成脉络特征,寻找地域传统的景观体现和发展机制;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地域文化传统,将其中最具有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及未来发展相结合,使之获得持续的价值和生命力。
3)与人文底蕴的统一
每个城市或地区都有其独特的人文和历史底蕴,这里追求景观尺度与城市布局、城市人文的和谐统一反映了桥梁与特定的空间环境配合的默契。作为记载城市人文历史发展轨迹的地标,成功的标志性桥梁能够让人一提到就想起该桥梁所在的地区,如金门大桥之于旧金山,青马大桥之于香港,赵州桥之于河北赵县等。设计者在进行桥梁方案设计时,可充分研究当地人文特色,利用桥梁的文化承载作用,创造出更多融于地方人文环境、富含人文内涵的桥梁作品。论文写作,韵律和谐。
3结语
桥梁美学求其本质,就是如何实现观赏与实用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而桥梁景观设计就是按照美学的原则,最大限度发挥桥梁与周边环境的美学创造与景观资源开发。在更注重感性认识的中国文化中,人们往往对起沟通作用的桥梁赋予更多的情感寄托,桥梁所蕴涵的人文内涵更加明显。论文写作,韵律和谐。应该呼吁更多的桥梁设计人员对桥梁进行科学、规范的景观论证和设计,把美学因素充分体现到设计中去,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气息、更具观赏性的桥梁佳作。
参考文献:
[1]吴福忠,杨善红桥梁设计新理念探讨[J].应用技术,2006(23):11—1
[2]吴潇潇,黄淼,李勇.桥梁设计理念及相关工作流程要点浅析[J].工程与建设,2007(3):287,289
[3]陈智章.结合常用桥型分析公路桥梁的发展趋势[J].四川建筑.2006(3):103—106
[4]朱曲平,曾德荣,王雷,等.桥梁美学设计及其进展[J].公路交通技术,2006(4):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