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09:51:04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舞蹈作品赏析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摘要:在舞蹈教学和表演实践中,表演想象占有重要地位。表演想象贯穿在舞蹈学生从最初创造直至到登台表演的全过程。表演想象丰富了舞蹈学生的创造意识,舞蹈学生的意识、经验和知识,也影响着想象的发展。
世界著名美学家苏珊郎格在《艺术问题》中写道:“舞蹈的首要行动是创造一个虚幻的力的世界。舞蹈的虚幻之象决定了想象在舞蹈的意境的创造与欣赏中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舞蹈教学和表演实践中,表演想象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平常的舞蹈基本训练、剧目排练还是舞台表演,教师都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知、体会、理解舞蹈作品,从而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表演的内在规律和外部表现,并让他们具备表演情感以丰富人生的体验,个人的阅历。下面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表演想象能力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想象在表演中的作用
艺术都是作者在生活的基础上加入想象创作出来的,可见,想象在艺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想象是人脑对记忆表象加工改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是人类独有的,不仅高于感觉、知觉和表象(感性认识),而且也高于记忆、思维或抽象(理性认识)的一种充满悟性、灵性的创造性潜能。它始终与形象思维、情绪情感等心理过程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同时表演想象也是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产生发展起来的。表演者的任何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感、意志、表演感觉以及对作品的理解、释放都离不开想象活动。它贯穿在表演者从最初创作直至登台表演的全过程。民族舞蹈《丰收时节》中,音乐响起从舞台里依次出来美丽的新疆姑娘和武警女战士,从她们充满喜悦的脸上、欢快的动作以及充满激情的精彩表演中,观众似乎被带入了美丽的南疆,丰收的葡萄园里,并和舞蹈演员一起感受着丰收的快乐。演员如果不是以想象统领着整个内心情感,就表演不出丰收时的喜悦情状。我们再来说说古典舞《秋海棠》这部作品,这是一个古典舞男子独舞。音乐响起,舞台中央摆放了一个戏曲旦角行当使用的“大头”戏装头饰,演员身着戏曲装扮从侧幕对着头饰蹒跚而出,那躬背缩搐的叟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使人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艺人;舞蹈中间部分,秋海棠似乎在回忆当年戏台上的风光景象,令人好不惬意。忽然,当他摸到自己脸上的伤疤时,情绪急转义愤填膺随着音乐的高涨而疯狂地舞动;结尾处,秋海棠沉浸在对当年的回忆中,此时更是突出了凄情,使观众的心深深地被人物的悲惨命运打动,从而产生了共鸣。整个舞蹈的表演和欣赏的过程,无论演员还是观众,都是带着想象来创作和感受这个舞蹈作品的。“当他摸到自己脸上的伤疤时,情绪急转义愤填膺随着音乐的高涨而疯狂地舞动”,这个情景在艺术的创作中,是不可能让演员真的破相后才表现悲愤的情绪的,那如何把艺人受到迫害并导致破相后的悲愤心情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这就是靠演员的想象来推动创作的过程,观众也是在想象中去与演员进行心灵上的交流,并与演员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苏珊郎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写道:“据我所知,还没有人肯定巴甫洛娃运用实际感觉到的虚弱和病态,来表演《天鹅之死》中慢慢衰竭下去的生命是最出色的,也没有人会提出在玛丽维格曼上台前几分钟,告诉她一个可怕的消息从而使她进入悲惨的《夜舞》中的角色……”所以,苏珊最后总结说:“是想象的情感控制着舞蹈。”所以说观众也是从舞蹈动作形象的感知开始展开联想和想象,最后才能进到对舞蹈意境中。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欣赏到表演的意境和美。
二、如何在舞蹈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想象力
中专舞蹈学生由于他们本身的知识面、生活经历和思维能力有限,所以,在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问题,有时候不能很快地把握人物形象,有时候表演动作机械、缺乏情感,有时候情绪与舞蹈所要表现的形式不匹配,致使舞蹈的意境表现不出来。那么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要加强对学生表演想象力的培养,让他们更好地把握角色,融入自己的情感。培养舞蹈学生的表演想象力,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工作。教师在教学中要常用一些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通过想象去理解舞蹈动作,把握舞蹈作品。例如:在基础训练课中,练‘弹撩腿’时要求小腿撩出要像“甩鞭梢”一般把力量一直贯串到脚尖;“点地翻身”时,学生的双手甩动要快如“闪电”;“串翻身”的行进犹如“车轮滚滚”,这都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做好这些动作,使之变得更加完美。刚刚接触身韵课的学生,对于身韵的腆、含、仰三个元素的练习,总是不能很好地领会其中的要领,做出来的动作不协调,缺乏韵味,这就需要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告诉她要运用想象去理解,腆可以让学生想象自己俯身去闻花香,含是说学生的表情要犹如害羞一般,含情脉脉,仰就是要让学生沐浴在阳光中,这样,学生就能较好地领会动作的要领,做出来的动作才会有韵味。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这种通俗易懂的语言形式,较容易地理解和掌握动作的要领,让他们更好地通过想象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表演想象,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体验生活,一个表演者除了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表演技巧外,还应该重视拓展知识面,深入生活仔细观察生活,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学生中表演想象力有高与低、优与劣、雅与俗之分,这就需要教师的悉心引导,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本身的文化课,还要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与舞蹈相关的姊妹艺术。从而从各个方面、不同角度来指导学生学会捕捉生活中最激动人心、最富于诗情画意的场面,品位和感受人间的喜悦、悲伤、离别、思念、兴奋、悠闲、豪迈等情感和情绪。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多读一些文学作品,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去体味不同的人生。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仔细体味、感悟《漫漫草地》里的小战士,以及《秋海棠》里的旧社会艺人的形象,更好地去演绎这两个舞蹈里的角色。教师还可以通过为学生分析舞蹈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形象以及细节处理,激发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来把握好这些人物形象,并让他们投入自己的感情,诠释这些作品。每一个爱艺术的人都应该热爱和善于观察生活,并善于看到它的无限的多样性。因为铭记在我们记忆中的一切生活印象,一切最强烈、最生动和最美好的事物,是会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创造的。适当安排舞蹈即兴练习,把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人、物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来,促进学生舞蹈心智的打开,提高舞蹈思维能力。
三、结语
黑格尔指出:“最杰出的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艺术作品既然是由心灵产生出来的,它就需要一种主体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活动就是想象。”可见,艺术创作需要想象,艺术欣赏也需要想象。人们因为有了想象,才有了不同于动物的感觉,而舞蹈中更需要这种想象。总而言之,想象在舞蹈教学和舞蹈表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表演想象伴随着舞蹈表演者自始至终,它是舞蹈创造过程中,从捕捉情感到营造意境的桥梁和纽带,我们教师要更好地指导学生把握表演想象,进而使我们的表演生动活泼,散发出它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袁禾.中国舞蹈意象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 .
[2]平心.舞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
[论文关键词]地方高师院校 音乐教育特色 人才培养模式
2004年底,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在此方案中,对于普通高等学校的本科培养方案提出了加大地方和学校特色化课程建设的要求。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第四部分提到,要“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为此,要发挥高等院校在特色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依托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培养特色专业人才,为地域音乐文化培养传承和保护的接班人。
一、形成地方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的重要意义
民间音乐作为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民族、风土人情等的艺术化再现,也是当地特色文化的重要表现。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古老而又丰富的各地民间音乐反映了中国民族音乐艺术文化对大自然和人文情怀的无限崇尚,也反映了中国艺术文化的一种民族精神,至今仍然保留着中华民族生存过程中最基本、最精练的文化信息。
在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开设介绍本地民间音乐的课程,是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将区域特色文化艺术引入到高校艺术教育的学科体制,通过高等艺术教育,建立一套相对完善规范的区域特色文化艺术的学科体系,培养出一大批能从事区域文化艺术工作和实践的高素质人才,既可为当地的社会文化、教育、经济事业服务,又可以使我国各区域宝贵的文化资源和遗产得以抢救和保护,进而发扬光大,使其真正成为一种有特色的文化艺术。
地方高师院校音乐专业的学生就业大致有两种情况:一部分人会成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担负起传播祖国优秀民族音乐文化、培养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另一部分人将会成为群众文化事业的管理者或传播者,肩负着保护、挖掘和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因此培养音乐专业学生尊重和自觉保护、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重要意识,让他们深入了解并掌握其艺术价值、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既是专业的需要也是素养的必备。地方高师院校在音乐人才培养模式上虽几经改革,但仍旧不能脱离专业音乐院校培养模式的窠臼,在“地方和学校特色”方面尚未形成体系。我省有高等师范院校近10所,但是他们在目前的研究方向和特色课程建设上,都没有形成对科尔沁音乐文化的专门研究,从而使得此方面人才的培养在我省高校中尤显欠缺。
目前在我国,已有部分音乐专业院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为我们作出了表率。如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泉州师范学院等,已为社会培养出了大批的民族音乐专业人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遵循“借鉴当代世界优秀的音乐教育体系,依托云南独有的民族音乐资源,传承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弘扬中国传统音乐,培养21世纪具有云南民族特色的复合型音乐艺术人才”的办学理念,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抓住音乐教育的基点、特点、热点建立专业学科,弘扬中国传统音乐,走民族音乐本土化教育的路子。泉州师范学院也成功地培养出了首批“南音”方向的本科专业人才。他们的教程除了介绍“南音”的乐学理论、乐事活动、音乐流布、音乐构成等,最突显的特点是强调把“南音”置于泉州乃至闽南文化发展的脉络中传承、认识、研究,立足于本地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就近取材,为“南音”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的贡献,为当地的文化传承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二、科尔沁草原音乐资源现状分析
(一)独特的草原历史
白城师范学院地处科尔沁草原,坐落在素有鹤乡之称的白城市,是吉林省西部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白城市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嫩江平原西部,科尔沁草原东部。东南与吉林省松原市的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乾安县接壤;南与吉林省松原市的长岭县毗邻;西北与的科尔沁右翼中旗、突泉县、科尔沁右翼前旗相连;东北与黑龙江省泰来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肇源县隔江相望。这里不仅地理环境优越、资源丰富,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蒙、满、回、朝、锡伯等29个少数民族。优越的地理环境和各民族独特的历史文化,使得这里的音乐文化也异常丰富多彩。
白城市历史悠久,经考古调查和历史文献记载,在旧石器晚期境内已有人类生活。商周至秦时期为东胡游牧之地。汉、南北朝时期,为鲜卑、夫余所居。隋唐时,为契丹族游牧之地。辽时,在这里设长春州,治所在今洮北区德顺蒙古族乡四家子古城。金承安三年(1198年)又在此复设泰州,城址仍在四家子古城。蒙元时期,先属成吉思汗四弟斡赤斤封地,后属辽阳行省泰宁路、泰宁府,治所仍在四家子古城。明朝时期,隶属奴尔干都司所辖泰宁卫。清朝时期,属蒙古科尔沁部。悠久的蒙古族历史也为研究和传承地域音乐文化——科尔沁蒙古族音乐文化提供了先决条件。
(二)丰富的草原音乐资源
在蒙古族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中,科尔沁文化是独具魅力的。在科尔沁这片沃土上,文化遗产富聚,文化形态多样,乌力格尔、科尔沁民歌、马头琴音乐、四胡音乐、蒙古族安代等等都是非常经典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中鸟力格尔、科尔沁长篇叙事歌、马头琴音乐、四胡音乐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科尔沁蒙古族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些音乐艺术种类都经历了种种流变与整合的发展过程,并与蒙古高原各地区的诸部音乐文化交相辉映,与丰富多彩的各部落民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了现今风格各异的独特艺术形式。
(三)特色鲜明的培养方向
本土文化的丰厚绵长,特色资源的得天独厚,为我们构建特色课程提供了独特的有利条件。其生源很多都来自内蒙古通辽、赤峰,吉林白城、松原等地区,他们占总生源的50%以上。学生学习本土音乐文化有着对特定内容的理解、风格把握和语言运用上的优势。在毕业以后,他们大部分回到自己的家乡,扎根于当地的音乐教育事业,承担起收集、整理、保护、发展、创新和传承蒙古族音乐文化的重任。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有助于师生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间丰富的风俗民情,从而增强社会责任感,增强为当地音乐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同时又能更好地促进地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三、以地域音乐文化为载体。推进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蒙古族民间音乐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然而蒙古族民间音乐教育的缺失,却是地方音乐教育界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其表现:一是教师本身对蒙古族音乐的了解不够;二是缺乏蒙古族民间音乐传播的途径。为此,从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加强人才培养出发,推进高师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要加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蒙古族地区音乐环境;二是要加快蒙古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加强蒙古族音乐理论研究;三是要丰富蒙古族音乐教育活动的形式,加快教材的建设,改进音乐课程的考试评价标准;四是针对大学生的特点,提高教师对蒙古族音乐的认知水平及教学水平,调整教学侧重点。
(一)增设地域特色音乐史课程
在学科体系中,我们应该高度树立尊重传统文化的观念,进行课程有效资源的利用。在现有的“中国音乐史课程”基础上,将蒙古族音乐理论研究成果以及蒙古族音乐中的“活性”资源向教材建设、课程改革和师资培训上转化,增加诸如“蒙古族民族器乐史”、“蒙古族民歌与说唱史”、“科尔沁蒙古族民俗与音乐史”等课程,以便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方面得到有益的补充,使在人文素养有效提高的基础上,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地方特色音乐的深厚文化内涵。
(二)增设地域特色音乐作品赏析课程
高师音乐教育引入地域特色音乐,首先应在音乐赏析方面增加本土音乐的比重。现阶段高师的音乐欣赏课主要以欣赏西方古典音乐、近现代音乐为主,而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相对较少,地域特色音乐几乎没有。而地域音乐无论在体裁、形式,还是音调、风格上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因此,可以先从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歌、舞蹈、戏曲、器乐曲等方面研究人手,进而扩展到地方音乐的其他领域。
民歌是民族音乐的母语,倘若丢掉了母语,这个民族的文化也是残缺的。世界上所有民族的原生态民歌都应该得到保护,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为了使科尔沁蒙古民歌得到保护并能传承下去,可以结合授课的实际情况,开设“科尔沁民歌与表演艺术”、“胡仁乌力格尔与表演艺术”、“科尔沁民俗与科尔沁民歌”等课程,使学生在与地域特色音乐的“零距离”接触中真正地感悟和体会到地域音乐独特的美感与魅力。
(三)增设地域特色演唱、演奏技巧课程
地域特色音乐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开设相关理论与作品赏析课程之后,应该增设民歌演唱、马头琴、四胡演奏技巧等课程。教师要尽可能多选用一些传统的民间歌曲进行训练,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不同风格作品表现方法的掌握和情感的处理,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声音条件选择不同的作品进行训练,使他们自身的音乐潜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还应该掌握因材施教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声音条件、演唱演奏水平,采用集体课与个别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之上更快地提升演唱和演奏技巧。如果师资力量缺乏,也可以聘请擅长地域特色音乐的表演专家进行授课,以培养音乐人才。
(四)强化地域特色音乐教育实践
论文摘要: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在高校开展公共舞蹈教育是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对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引言
21世纪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关键时期。高校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栋梁之才,将责无旁贷地肩负着推行素质教育的重任。因此,当代大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至关重要。
而舞蹈教育是高校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校开设舞蹈课(以形体课为主),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提高舞蹈欣赏水平,最终达到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新一代的艺术素养。同时也为将来步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因为各种历史原因和现实状况,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的必要性,改善和提高舞蹈教学的现状,以及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一、公共舞蹈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从公共舞蹈的特点和表现力方面来看
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1)全部参与。它不只是少数人的、高精尖的舞蹈人才的舞蹈活动,是正常人美育需要的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2)普及性水平。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而是重在学习基础的、简单的、常识性的舞蹈文化培养。
形体舞蹈课,通过对上肢、下肢与躯干的规范训练,掌握身体运动的规律,并在一定的音乐节奏与旋律中能够协调自如地运动。而大学生在学习了舞蹈语汇后,可以支配自己的躯体,抒感、宣泄激情。当他们需要歌唱抒感,就更需要通过肢体来加以演绎。舞蹈是一种易普及的艺术,它比音乐具体形象,比戏剧简单容易,适合表现他们的学习生活。大学生通过舞蹈可以协调肢体,调节文化学习造成的不动状态,更重要的是还能增强自信心,使人摆脱腼腆和拘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健康的审美情操,充分展示当代学校的校园风貌与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
(二)从公共舞蹈教育的作用来看
舞蹈训练是一种肢体训练过程,它不但可以使人的形体优美,而且还因为舞蹈经常是双人或多人配合的活动,所以舞蹈过程也是培养舞蹈者关注他人、关注配合、注重协调的过程。我国老一辈舞蹈家郭明达先生,在美国学习和考察后,作出了如下介绍:“几十年来,美国教育系统里的舞蹈设置目标,认为舞蹈活动可以强身健体,纠正姿态,调理肌肉,使动作准确。在心理方面,舞蹈对适应团体活动、接受领导、遵守纪律有帮助;对个人言行举止、表情达意也有益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舞蹈课的训练,这是21世纪中国教育的要求。
(三)我国高校普及艺术教育的良好发展势头
从1988年国家教委印发了《在普通高等学校中普及艺术教育的意见》,到1996年,国家教委又印发《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意见》,再到2006年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充分肯定了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各高校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并把艺术选修课逐步纳入教学计划,使得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可以选修公共音乐、公共舞蹈、公共美术等艺术课程。而舞蹈发挥其肢体语言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的青年学生,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各类艺术教育形式共同存在。
二、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公共舞蹈教育课程的设置
据不完全统计,各高校开设公共舞蹈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两大块:(1)形体与气质的塑造。这一课程是老师教授学生训练形体、塑造气质的方法。学习舞蹈基本功,最大限度地开发肢体的表现力,学习常用的技术技巧和舞蹈风格韵律,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能力,学习舞蹈剧目,培养正确抒发感情、完整刻画舞蹈形象的艺术水准。(2)中外舞蹈艺术经典作品赏析教学。是通过视频媒介,对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介绍古今中外优秀舞蹈作品,让学生了解每一种舞蹈形成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了解每一种舞蹈风格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认识舞蹈的美学特征,唤起他们内心向往美的追求。优秀的舞蹈艺术作品可以给学生一个舞蹈知识的形象化的教育和一个合理的舞蹈艺术的知识结构,开阔他们的眼界,提升对美的鉴赏力。
(二)公共舞蹈教育的教学方法的研究
1、潜移默化、寓教于乐
组织学生观看舞蹈音像资料,以“画面”中那些优美舞姿,丰富的情感表达,来传达对美的感受,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有目的性的学习,进入自然的舞蹈学习状态。
2、教学方法的多变性
“口传身授”是舞蹈教学的基本教学方式,通过教师用形象、精炼的语言讲解舞蹈动作要领,再通过肢体示范教学,直观地给学生展示动作,使得同学可以直接模仿,并用心理解和体会动作要领。但是随着高科技慢慢渗入教学,有了多媒体、电视教学等,更能成为很好的辅助教学工具。毕竟舞蹈是表演艺术,它是通过肢体来表达的,在教学中加以电视教材,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地把握需要传达的意思。
3、结对帮扶教学
根据高校公共舞蹈的特点,是由全体学生参与的舞蹈学习。虽然不是高难度的舞蹈水平,但在教学过程中,会有一些同学领悟掌握得快一些,就可以进行结对帮扶,把领悟慢一些或动作出现错误的与掌握得快一些的同学组成一组,互相纠正错误,避免动作的错误出现。
(三)高校大学生舞蹈团队的不断涌现,丰富了校园文化,带动了高校课外艺术活动的健康发展
经抽样调查,全国90%以上的高校都有自己的大学生舞蹈队。而这些团队中的同学多是通过公共舞蹈教育的课程学习后,涌现出的一批骨干分子。因对舞蹈的热爱,自发成立的舞蹈团队。近几年,高校非专业同学参加全国各类舞蹈大赛的比比皆是。就拿江西第二届大学生舞蹈大赛来看,共48个节目进入复赛,非专业组23个节目,比例占了一半。虽然这部分学生可能在表演上达不到准专业的水平,可是他们全身心地投入,自信地表演,充分展示当代学子的思想、生活和情感。并有效地推动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四)普通高校公共舞蹈教育遇到的“瓶颈”
1、学校领导的认识不到位,管理职责不明确
迄今为止,还有部分高校领导同志一直对艺术教育的作用持怀疑的态度,甚至认为公共舞蹈教育可有可无,只不过是供休闲娱乐而已。艺术教育机构只是团委工作下的文艺干事兼管,没有设立专门的舞蹈教研室,据不完全统计,设立了艺术教研室等艺术教育专门机构的高校只占高校的18%。
2、资金短缺。配备不齐全
经调查,有些高校用在舞蹈教育上的经费严重不足。有一所学校每年投入自然科学研究上的经费达8000多万,而投入人文科学研究的经费仅有100多万,而真正用在普及艺术教育上的经费那真是少得可怜。一般高校进行舞蹈训练的场地,通常只是普通水泥地面的教室,没有铺设专门的地板、地毯、把杆,更没有镜子了。最多只是用普通迎宾用的地毯铺设在水泥地上,那样活动极容易受伤,更是无法达到训练的效果。
3、师资力量缺乏
2006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指导方案》中强调,各高校应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加大配备专职的师资力量。就说北大、清华的专职公共艺术课教师都不到十名,那普通高等院校就更是无法按国家规定来配备;再从学历上看,从事高校公共教学的研究生教师的比例也只占25%,可见学历也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五)提几点高等学校公共舞蹈教育的发展构想
首先,加大各校领导的重视,从认识上要重视,真正明确美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艺术教育在美育中的作用。认清大学生普及舞蹈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再者,建立起公共音乐、舞蹈、美术等教育专门机构,由他们专门负责全校公共艺术教育,并指导学生开展各项工作。最后,应配备根据教育部要求的师生比0.15%~0.2%的专职教师,还应配给相应的教学场地、设备和需要的各项活动经费。
[论文摘要]影视教育资源,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上可应用的影视信息资源。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在学生中开设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的运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可以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一、影视教育资源与美术欣赏课
所谓资源,就是资产的来源,一般指自然资源。教育资源则是指各级各类教育部门进行教育活动,谋求教育发展的基础。影视教育资源,就是指在教育教学上可运用的影视信息资源,有直接应用价值和潜在应用价值之分。所谓直接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专门为各学科教育教学而创作的影视作品,可以直接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有很强的教育教学针对性。所谓潜在应用价值,是指那些不是特意为各学科教育教学创作的,没有明显教学意图的影视作品,但经过教师的悉心挖掘和巧妙设计,同样可以应用于学科教学并能够产生教育功效。
美术欣赏是一种视觉心理活动。它从视觉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开始,通过知觉与联觉、统觉而变成情感和意识的过程。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形式,美术欣赏课教学通过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的积极手段。它和绘画及工艺教学组成完整的教学体系。
当前,素质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素质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创新的能力,而且要有美的心灵、美的品质。在学生中开设美术欣赏课,让学生在欣赏名家作品的过程中,欣赏美、感受美、认识美,适应美术教育的要求。大学开设美术欣赏课的目的,除了对名画名作进行专业技术层面的了解与探讨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和艺术品位的提高。通过美术欣赏课,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和艺术敏感性。
二、影视资源教学方式优于传统教学方式
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以后,教学观念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创新能力,设计出适合其综合素质发展的课堂环境就显得更为重要。影视无疑是当今世界最具魅力的综合艺术,它利用独特的影视语言,表现生活,表达情感;它融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等艺术精华于一体;它是一门最现代化的、最有群众性的、最受青少年欢迎的艺术形式。影视是一种雅俗共赏的大众化艺术,其题材的广泛性、形式的多样性和观赏的灵活性,使得影视自然地向学科教育延伸,改变了单调、沉闷的传统教学模式。影视作品所具有的动感画面和可剪辑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客观上适应了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突破传统的、说教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把影视教育资源有意识地引入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而且还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审美鉴赏能力。
当前,视听语言像传统的文学语言一样已经渗透到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学习、阅读和娱乐的重要媒介,电影、电视等视听作品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影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影视作品常常以优美的语言、生动的画面、美好的情感、鲜明的人物形象、独特的艺术风格、高雅的审美趣味和深厚的人文关怀来吸引人、感染人、震撼人。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对新生事物感受力较强,对影视也更为敏感和关注。把影视运用到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去,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运用影视易于营造立体的欣赏教学氛围,可以创造出生动、活泼、愉悦、高效的课堂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说,影视教育资源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的应用,具有传统教学方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三、运用影视教育资源优化美术欣赏课教学
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离不开情境创设,巧妙的情境创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而且能创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学内容、学生生活体验与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情境,可以充分利用影视的独特魅力,凭借影视的自身优势,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在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名作鉴赏是一个重要环节。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一本正经的说教,难以激发现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常常死气沉沉,气氛不活跃。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过:“教育应当贯穿在学生的兴趣当中,使学生的兴趣在教学的每阶段都能连贯地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和行动。兴趣既是教学的手段,又是教学的目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兴趣对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大学生,青春洋溢,思维活跃,充满活力,情感丰富而细腻,好奇好胜的心理使他们不满足于单一模式的学习方式。影视正是以其独有的光、电、声、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的特点来刺激学生的感官。运用声、像、景、情并茂的立体式影视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兴致盎然地吸收与课文相关的美术知识,改变“一潭死水”的大学美术欣赏课状况。
在引导学生进行艺术作品赏析时,教师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将作品及其相关信息展示给学生。学生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丰富自身的情感体验,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又掌握了作品的相关知识。例如:讲威尼斯画派时,可以播放有关15世纪末威尼斯的影视镜头,如《威尼斯商人》等,让学生感受15世纪末威尼斯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自然风光;感受15世纪末威尼斯女人爱穿漂亮衣服、染金发、过着舒适豪华的生活以及当时威尼斯经济发达、国力强盛、社会安宁,人们过着自由、富裕和平静的生活等等。通过直观感受,学生就可以轻松地掌握威尼斯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了解威尼斯画派产生的时代背景。之后引导学生关注威尼斯画派主要画家作品的内容、画面形式、表现技法、艺术风格等。如乔尔乔纳的《沉睡的维纳斯女神》、提香的《天上的爱与人间的爱》、《花神》等。通过对作品的欣赏和分析学生更能感受到威尼斯画派画家作品漂亮而丰富的色彩,感受到画面体态丰润、衣着华贵、皮肤细腻洁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优美形象。又如讲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时,播放影片《波洛克》。影片《波洛克》是以美国画家波洛克本人的生活为原型,对他生活状态、时代背景、创作方式、思想、情感多方面展示。通过影片《波洛克》的观看,学生可以直观感受波洛克作画的场面,思考波洛克追求的艺术精神和这种艺术有何意义,获得对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充分认识,获得对美国战后昂扬的精神状态以及美国知识界在高度工业化社会中的某些狂躁、忧虑和焦灼不安精神的深刻了解。运用影视教育资源创设课堂情境,学生的情绪高涨,课堂情趣横溢。精彩的影视镜头与精美的课文巧妙配合,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大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 高校音乐教育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
一、高校音乐专业信息化教学现状
信息化教学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信息和数字媒体技术,优化教育资源的获取渠道,推动数字化、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具有互动性、共享性的教学模式,并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人才。信息化对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观念、教学手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师资素质等多方面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计算机应用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很多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不仅更新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使抽象的音乐理论变得生动有趣,极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率。虽然依托计算机进行数字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已不再是新鲜事,但音乐属于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其包含了大量自然、人文和各类音乐事项及时空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具有特殊性,信息化教学在很多方面尚不成熟,在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当前高校在音乐信息化教学方面存在误区。近年来,在国家教育信息化政策导向指引下,各高校基本建立了以计算机网络通信为基础的校园网,用于日常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2010]22号》明确规定:“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A级标准是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成效显著;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不低于15%,有一定数量自行研制开发的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好。”但多媒体教学观念仍然没有真正深入到音乐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许多高校音乐教学多是采取小班教学授课方式,听课人数较少又受制于教室环境,再加上音乐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而对教学形式与内容重视不够。
第二,各综合类院校对于音乐专业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化教学投入不足。在国外,随着计算机音乐技术教学与多媒体的迅速发展,计算机音乐技术教学日渐深入课堂教学。而在国内,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音乐专业招生人数逐年递增,导致人均占有教学资源比例严重缩水。在目前高校办学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相对于优势学科专业,音乐学科处于明显弱势,在各类综合性院校中,硬件设施投入与更新相对滞后,即使在“数字化校园示范工程学校”的院校,音乐专业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仍然相当匮乏,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许多高校的音乐教学中,黑板加钢琴仍然是大部分音乐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具,这种教学方式严重影响教学的深入展开。①例如,在和声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黑板上写出谱例,在学生心中无法形成和声音程的听觉联想,而钢琴的乐声转瞬即逝,使学生时常陷入迷惘,尽管教师认真教学,学生刻苦学习,教学效果则往往事倍功半。又如,曲式分析学属于音乐学科中的基础学科,通过分析不同体裁、规模、时代的作品,对各种作品进行结构、内容、音乐作用与价值的概括,使学生能够准确领会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在演奏(唱)的过程中准确表达。在以往曲式分析教学中,需要讲解谱例时,大多数教师会将其誊写在黑板上进行讲解,学生对谱例进行书面上的理解。这样不仅浪费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而学生也仅仅掌握了一些无音响效果的书面规则。
第三,教师在日常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化技术能力亟待提高。信息化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教学手段,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正确、合理地将现代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但目前音乐专业在综合性高校的学科建设中位置并不突出,师资配备、学历结构、师生比例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再加上音乐教学组织方法、手段具有特殊性,教师工作负担日渐加重,导致音乐专业教师在高负荷教学任务和职称、科研压力的扰动下,疲于应对,难以顾及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而一些年长的教师,由于长期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而不愿涉足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多停留于电子教案或者幻灯片水平。
二、对高师音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第一,提高师资队伍信息化掌握水平,打造信息化的音乐专业教师队伍。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而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的基础。上世纪90年代中期,许多发达国家就已经把对教师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提升到新型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及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依据《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培养标准》②,结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笔者认为,合格的高校音乐专业教师应具备的信息素养能力包括:良好的计算机操作及网络应用能力、能独立进行多媒体课程制作与传播、能及时从网络和媒体获取各种音乐教育相关信息、能通过信息化渠道进行学习与培训等。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当深刻理解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信息化的内涵,积极转换传统观念,尽快培养大量熟练掌握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的音乐专业教师。高校应当高度重视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工作,并将其纳入议事日程落实到位,尤其要转变优势专业教师培训而忽视音乐等弱势专业教师培训的思想观念,坚持全面协调发展的办学思想。例如,每学期制定信息化教育培训计划,积极组织和引导音乐专业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教学技术、教学课件开发及制作等方面的培训与指导,甚至可以将其列入教师年度考核优秀与否的标准。③
第二,将信息化音乐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努力打造高校音乐教学实践体系。尽管信息化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也不能完全依赖。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对象、条件等因素,合理选择不同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将信息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高校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适应现代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以及信息化背景下音乐教师的岗位需求。在学生培养方面,应着重提高学生对各类音乐资料、专业学习信息的获取、表达及处理的能力;在高校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有能体现音乐学科信息化的课程,如计算机音乐、数码钢琴、音乐欣赏及作品赏析、音乐网站制作、音乐课件制作、录音制作和现代音乐试听等;在教学内容中,需要努力融入信息化的要求,通过专业音乐学习网站的建设与共享,延伸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将网络课程教学与课堂面授教学相结合,从而达到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的目的;在课程与教学评价方面,搭建师生互评和交流的网络平台,如网上评课、网上选课、一对一课程的师生双选等。
第三,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构建均衡的高校音乐教育硬软件设施,保证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教育是人类为了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加工的活动,学校是教育活动的主要载体,因为学校充满了各种信息,这是其与家庭和社区的主要区别。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变革,对学校信息的要求也是在变化和发展。有些学生误解信息化就是指现代教育媒体,有的学生甚至认为信息化专指计算机,其实信息化包括了校园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广播电视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图书馆、各类实验(训)室等众多内容。在高校音乐教育中,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首先,应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教学楼大厅、琴房、琴房走廊、楼梯间、音乐厅、排练厅、电梯及各种实验(训)室的墙壁上粘贴著名音乐家头像、励志名言等信息资料,使学生一踏入音乐大楼便感受到浓郁的艺术氛围,开阔学生音乐学习的视野。其次,应着力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如在音乐(包括声乐、钢琴、器乐、视唱练耳)教室里设置活动桌椅,以便学生在课内能迅速将桌椅拼凑成若干小组,展开讨论和实践,营造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信息化环境等。
第四,着力构建并优化音乐教育专业人才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养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为了培养高校音乐教育人才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素质,各个高校音乐教育应着力建立支持音乐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设置方案。由于每个高校受到所处的地域、交通及经济发展状况等因素的制约,各个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所开设的信息化课程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应根据开课的具体效果不断优化和调整,最终确定适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设置方案。以中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为例,该院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探讨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课程设置,最终构建起按年级划分的高师音乐专业信息化课程设置方案(表1)。一年级为基础阶段,主要开设数码钢琴、计算机基础、音乐软件与应用等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基础的专业能力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二、三年级为积累阶段,着重进行和声学、复调技术、曲式与音乐作品分析、音乐教学法等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结合计算机音乐和录音制作等科技化课程,以全方位的实践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升华;四年级为产出阶段,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与积累,用课堂教学展示、音乐作品创作、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音乐会来展现信息化音乐教育的丰硕成果。
通过表1可以看出,中南民族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在高校音乐教育信息化方面走在了时代的前列,通过优化过后的课程设置方案,让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始终处于一个被信息化所覆盖的教学体系之中,值得学习和借鉴。
结语
信息化教学对高校音乐专业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努力探索高校音乐教育改革之路,使高校音乐教育从单一、传统的模式向立体多维模式转变。目前,我国对全面素质教育下了很大的决心,实施力度也大幅增加。这种趋势必将给音乐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高校音乐教育需要抓住这样一个难得的机遇,努力实现科学化、信息化,使其迈上一个新的台阶,赶上21世纪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潮流。
注释:
①③王扬扬.高校音乐专业多媒体教学现状与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 2009(9).
②此标准由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所制定,美国大学和研究型图书馆协会董事会于2000年1月18日通过,美国高等教育协会和独立学院理事会分别于1999年10月和2004年2月认可。
参考文献:
[1]田正铁,王炎琪.浅析高师音乐教育的信息化[J].当代教育论坛,2008(6).
[2]周刚兵.现代网络技术在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大理学院学报,2009(7).
[3]李运林.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8(1).
[4]杜金菊,刘海潮.高校音乐资料的管理趋向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
[5]黄先开,范蓓,冯爱秋.信息化背景下旅游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2(6).
[6]李峰,杨卫萍.信息化对大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J].理工高教研究,2000(6).
[7]王荣.音乐学院实施网络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天籁),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