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小学德育论文

小学德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1 10:13:3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小学德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小学德育论文

篇(1)

近年来,虽然小学德育教学已经受到相关部门以及人员重视,但是德育教学工作仍然不够明显,有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负面影响、消极现象严重。从儿童入学以来,各个科目的老师都在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虽然讲了很多学习道理,但是效果并不太明显。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来看:主要是社会各种负面影响给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学校、课堂开设的各种思想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活动呗社会丑恶现象以及不良风气影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在未成年学生中以英雄、伟人为偶像的只有20%左右,但是崇拜大款、影星、歌星的学生人数远不止于34%,很多学生受社会生活以及家庭环境影响,贪图享乐,一味追求高消费,进而出现盲目攀比的现象。很多学生一味要求别人对自己负责,却不懂得感恩,对社会、生活、家庭以及特任负有对应的责任,从而缺乏宽容心与理解心。一旦遇到挫折,不仅不积极想方设法应对,反而出现慌乱沮丧的局面,甚至还有等待家庭、他人帮助的现象,这种一味逃避、依赖的心理,不仅不利于学生成长,还会对他人乃至于社会产生影响。

(二)德育教学缺乏时效性。从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对于智育的评估工作比较完善,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施过程与步骤比较严格、规范,并且学生学习成绩直接和老师业绩考核、奖金、职称评聘等相关利益挂钩。与之相反的是,在德育方面的工作,不管是在考评机制,还是在考评制度、条件上都缺乏标准的量化体系与操作性。甚至一些学校,还没有将德育教学体现和业绩作为评估老师业绩的指标。部分学校在编制德育实施规划与方案时,没有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与德育教育工作,从而忽视了学生差距、年级差异,在教学内容与目标上大致一样,不仅脱离了教学实际,同时也没有根据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开展德育工作,从而直接影响了德育教学工作的实效性、操作性与针对性。部分学校由于没有根据教学要求,将德育灵活的融入到教学环节中,从而也就不可能形成教书、管理、服务育人的德育网络。另外,部分学校在德育教学方法上,以传统说教的形式呈现,不仅不能创新,也影响了新形势下德育教学工作。

二、改进小学德育教学工作的措施

(一)强化基础德育作用。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思想品德作为德育教学的重要途径,不仅具有基础德育的作用,同时也是小学德育教学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是为了让学生初步养成关心集体与他人以及城市节俭、勤劳勇敢、踏实负责的思想品德与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习惯,从而初步具有辨别善恶、美丑的能力。它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通过传统的道德标准、观念,面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学,不同的道德观念、观点、规范就像种子一样进入学生大脑,促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习惯。

(二)积极探寻各教学中的德育作用。在小学教学中,将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不仅能提高教学质量,还能提高德育实践力度。因此,在现代小学德育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要求,将德育功能有机渗透到各个学科中,让学生在理解社会、感悟生命,对自然进行认知的过程中,接受文化与思想品质熏陶,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养成良好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同时,老师在和学生的日常交流中,必须根据学生思想品德,进行随机教育,从自身待人处事、举止言谈以及仪表态度中,展现表率与模范作用。

(三)努力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巩固知识,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不仅可以体验、学习多种知识,还能从感受与实践中规范自己。在这过程中,重要节日活动、主题班会以及各种文艺活动都为德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实践平台,同时也是学生将道德标准付诸实践的方法。在这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活动要求,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观察以及处理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道德话题,促发学生感悟与体验,从而让学生道德认知、体验与情感更加规范、有效。

三、结束语

篇(2)

常言道“: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是完成社会主义宏大梦想的中流砥柱。小学教育是培养青少年优秀品德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初步形成对道德问题的基本认识和判断,但仍需引导的阶段。因此,做好青少年的教育要从孩童时期抓起。一方面,青少年道德意识的好坏决定其自身以后的长远发展;另一方面,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意识也决定整个中华民族未来的走向,所以必须受到重视。因此,抓紧小学德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德育管理中的实践措施

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有关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中提出: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可见,将中国传统纳入小学德育教学是时代赋予的要求,更是小学德育培养有素质人才的社会价值。因此,教育界要十分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发展学生德育这一载体的作用。

1.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让传统文化渗透于各科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课堂内容的教学备案时,要分配好课本内容和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比例,将传统文化的知识点自然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如,学习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一诗时,老师除了指导学生理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意思外,也要向学生讲解清明节的来历,甚至可以延伸至课外,让家长带领学生去了解中国几大传统节日的由来。这样一来,不仅学生一个人学到了,家长也巩固了这些知识,难得的是,你的一道家庭作业,无意间也指导了某些不懂如何教育孩子的家长们,学会了一种教育方式,真可谓一举三得。另外,由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需要孩子主动学习,才能更广泛地、更深入地学习课程之外的知识,这就要求老师正确地指导,不断增强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激情,以达到培养爱国意识的目的。

2.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传统文化在活动中开花

由于传统文化极具时代特色,在现代环境的背景下容易引起学生的迷惑心理,因此学习传统的历史文化要放在一定的环境渲染下进行,教师要不断变化教学方式,适应不同教学内容的需要。例如,我们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以及探访革命前辈活动的场所,让学生亲身体会历史的变迁。学校专门组织了一支古筝队,使学生能在学习古典器乐中了解一些古代乐器知识;还常常组织绘画、歌唱、书法等比赛等活动,使学生一方面可以培养自己的特长才艺,一方面能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深入了解。除此之外,学校每周有一个师生共同期待的时刻,那就是在每周一升旗仪式上,除了常规庄严的升旗仪式外,学校专门设立了一个“悦读越美”的班级展示环节,其内容都是学生美言美行优良习惯的传播和中华诗词歌赋的展演,每周一个班,每班一个主题。长此以往,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一个充分展示的平台,班级的特色在这儿也得到大家的关注,每到这时候,连周围楼上的居民也在高高的露台上遥遥相望,侧耳倾听,那真是一幅美丽的景致。通过些活动,学生了解了传统节假日的来源和传统习俗以及相关活动的信息;学会了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学生的爱国意识也潜移默化地得以提升。

三、结语

篇(3)

1.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培养自身素养,利用有效教学方法对学生加强引导

(1)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寻找活动主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常常会有一些学生觉得没有研究的问题或没有自己想参与的活动主题,这是很正常的,但又是一个必须引起我们注意的大问题。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也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鼓励学生在自己所处的地方、社会和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留心观察,用心体会,细心辨析,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专题或活动主题。可以通过开设有关活动选题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访问、与学生家长讨论、启发学生寻找有价值的研究问题等活动,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发现和寻找活动主题。

(2)引导学生精心呵护灵感学生思维活跃,喜欢异想天开,有时候会产生一些新奇的想法。教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突发奇想,哪怕它是幼稚可笑的,也要精心呵护,引导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才能使体验更具实效性。

2.创新形式,促进和谐发展

(1)能因材施教,发挥学生自身的特点,深化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在全新的教育理论形势下,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全新的教育思想,还要能够因材施教,发挥每一个学生自身的特点,总结出适合学生的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在小学社会实践活动中,要有效地激发每一个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个性和思想,要懂得满足每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探究、挖掘、求知,懂得让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去获得他人对自身的认可和欣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责任和义务,努力地承担责任等,也可以通过深入的调查不断生成新的目标,使学生的兴趣不断高涨。随后,也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共同完成调查任务。

(2)教师应利用全新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自身的身心特点,以丰富社会实践活动教师要懂得,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地根据学生身体以及心理发展特点,适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欢的实践活动,如游戏、表演、采集等活动,这些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且学生乐意参与的。这些活动形式,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使他们的良好思想品德在活动中得到净化。

(3)教师应利用“和谐”这两个字,紧紧围绕“社会应和谐,人人都和谐”来努力地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教师应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感谢老师”,通过开展“为父母洗一次脚”“感谢老师”等活动,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促使众多的学生加入道德长跑的队伍中去,并结合学习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组织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广泛宣传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旅游等知识,纠正不文明行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自身文明礼貌素养。

二、总结

篇(4)

笔者认为,目前导致农村小学德育教学存在问题的最根本原因是以下两点:

1.教师对德育教学理念认识模糊,对课程目标定位偏差。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理念在农村小学的老师心中还没有完全被理解,农村小学大多数教师并不能真正全面准确地认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性质,把握课程目标。

2.教师课程意识淡薄,课程能力缺失。

由于农村小学教师不能对课程目标进行准确定位,因此也就无法创新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症下药。从农村学生目前的反映中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课程进入实施阶段后,并未能在教学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等多个方面的目标要求。

二、开展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鉴于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若要真正获得收效,实现新课改改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德育工作目标,就必须从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两个方面入手。

(一)树立“五个结合”的德育实践工作理念

根据笔者多年来对德育内容、方法及形式的探讨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应坚持“五个结合”的教学理念。

1.道理与榜样结合

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理解能力,对不同年龄提出不同的教育重点和要求。低年级主要通过故事和生动具体事例说明浅显的道理,对其提出行为习惯要求;中年级主要进行典型的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高年级适当进行整治常规教育,有针对性地解决道德认识问题,使学生懂得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应那样做的道理。同时根据小学生模仿性强的特点,重视榜样教育的作用。

2.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首先,结合教材内容,有机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其次,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帮助他们培育健康的兴趣爱好,开发智力,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从实际出发,建立各种课外活动阵地,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班会以及各种竞赛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3.集中与分散相结合

对小学生的教育要立足于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分散教育,又要利用机会采取适当的集中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坚持每学期开学初、节日、考试前后的时间进行集中的校风校纪教育,重温《小学生守则》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集中抓好班风建设,开展尊师爱生、互帮互学、学雷锋做好事等活动,使学生有个良好开端、过程和结束。

4.身教与言教相结合

要求全体教师不仅要在教学上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还要在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言行举止各方面成为学生的表率,把有声的教育和无声的教育结合起来。因此,要求教师必须贯彻教育方针,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及职业道德,教书育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努力做到“以德育德,以才培才,以情动情,以行导行”。

5.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导,必须把家庭、社会教育协调起来,应采用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等形式,宣传新课改德育方针、政策、法规及有关德育知识,要求家长对子女要在管理其思想、学习、生活得同时,又要尊重子女,与学校相互沟通,协调一致,可以推广介绍家庭教育的好的经验方法,特别是要做好后进生的家长工作,做好学生的思想转化工作。此外,学校还应主动与村委会等联系,利用社会力量,共同做好教育工作,为学生健康成长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大环境,防止消极因素的产生和对学生造成不良影响。

(二)创新工作方法,积极开展“五争当”活动

创新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方法是确保新课改理念能够有效落实的最直接途径,为此笔者提出积极开展“五争当”活动的工作方法作为尝试。“五争当”活动内容包括:比思想,看谁语言行为美,争当行为高尚好少年;比学习,看谁掌握知识多,争当勤奋学习好少年;比身体,看谁体育锻炼好,争当身体健康好少年;比纪律,看谁遵纪守法好,争当模范守纪好少年;比俭朴,看谁艰苦朴素好,争当节俭爱劳好少年。学校要以该活动内容作为考核学生思品素质的标准,成立领导小组,做好“四有”工作:

1.班级每周一小结,逐条对照,互讲互评、互帮互助,克服不足;

2.队部每月一评,按月评比,荣册记载,树立典型,发送喜报,大力宣传;

3.学校每学期末一总结奖励,表彰先进,经验介绍。从而利用“以鼓励为主的发展性教学评价”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保证德育目标的实现。

篇(5)

多渠道的传播媒体,小学生获取的信息来自四面八方,纷繁复杂,这势必对学校德育产生激烈的冲击。而家长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获得技能的多少,而对于受到学校重视的德育不感兴趣。现在的孩子普遍都是独生子女,相当一部分家长对子女溺爱,使他们养成了养尊处优的态度;同时社会受各种文化的影响和冲击,赌博游戏机、打斗音像片到处泛滥,这直接给学校德育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冲击。现代社会里,我们的小学德育工作如何才能适应时展的要求,跟上时代的脚步,已经成为小学德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问题。与现代教育技术相整合无疑是适应了时代要求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介入,可以使得学校德育工作教育效果更加显著。

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小学德育

(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舆论导向作用。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营造校园文化氛围,拓展德育渠道,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是进行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可行之道。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开设红领巾广播站和校园电视台,以班为单位,轮流制作节目,节目内容让学生自己决定,学生撰稿、拍摄,录制校园新闻、校园动态,利用班队活动,通过学校闭路广播电视系统向全校师生播放。学生在观察、采访、拍摄、观看节目过程中,能受到正面教育,接受反面鞭策。如可拍摄学生保护花草树木、捡拾垃圾等文明行动的镜头,也可拍摄学生进到花坛里玩耍、随手乱丢纸屑的镜头,配上解说词在学校播放,使学生明白保护环境要从身边做起。

(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现班级管理现代化。

学校是由一个个班级构成的,有好的班风,才能有好的校风。在教学和班级管理工作中,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管理班级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生的学籍网上管理,各种通知通告、活动方案安排网上,班级考核情况及整改意见措施网上反馈,各种报表网上传递,班级管理和班队活动纪实网上交流等,这样会使信息传递快,管理规范,效率高。另外,学生、班级的先进事迹和各种成绩荣誉网上宣传,学生的各类作品网上欣赏等,能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网上德育。

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地反映了科学技术的进步,本身具有强烈的时代科技特色。21世纪互联网网络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是我们看到有少数学生却沉溺于网络游戏中不能自拔。我们可以建立网络兴趣班开设网络活动课,指导学生处理好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休闲娱乐与学习生活的关系,引导学生将时间和精力用到学习和创造当中去,让学生从被动地沉溺网吧接受各种信息转为主动地学习和利用网络学习文化知识上来。另外,还可通过网页制作比赛、电脑报比赛,为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获得成就感。

(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优化教学过程,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身临其境,可以多角度地拨动学生的心弦,多方面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多渠道地获得信息,从而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品德课上我们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一些抽象枯燥的理论,变为生动形象的画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自觉接受品德教育。如“我身边的环境”一课,课前把学校的环境和本班学生爱护环境的照片配上声音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效果很不错。

(5)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架设家校沟通的桥。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素质教育已经深入人心。为了学校、教师、家长及时沟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孩子的全面发展,我市很多学校建立了“家校通”系统,为学校德育和班主任工作提供了新途径,也为教师、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提供了快捷、方便、经济的方式。我们还通过校园网站,与家长在网上交流,形成家校联手、齐抓共管的局面,达到育人的目的。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一、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小学德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积极的教育意义,能够为小学德育提供丰富素材。教师可以搜集比较典型的德育案例,将其融入小学德育,让学生在传统的儒家、道家、诸子百家等文化中提升道德素养。如引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等《论语》经典内容,进行国学文化渗透,向学生传递古人如何与人相处、珍惜时间、努力学习等观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再如,引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等经典内容,让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怎样做事、朋友之间如何相处和做人处事之道,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让学生成为有德之人。总之,将德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展学生思维,还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品德素养。此外,还有利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德育效果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并广泛应用于学科教育,越来越能满足小学德育的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突破以往教育方式,在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培养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引入VR技术向学生展示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以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错误行为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通过这种直观形象的方式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为进一步巩固上述德育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路人、交警演示正确过马路和错误过马路的场景,用场景化教学培养学生文明通行的德育品质。此外,班主任还可以借助于APP,向学生展示“尊老爱幼、尊师重道”的教育视频,并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帮助学生改进日常生活以及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另外,教师可以建立德育专栏,为学生制作德育微课视频,定期举办德育校园文化活动,以增强小学德育的有效性,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信息技术软件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德育内容的接受程度,也能提升德育教学效率。教师作为德育的主导者,需要更新德育思想理念,敢于创新,接受新鲜事物,建立信息技术与德育之间的联系,为小学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多发展思路。

三、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德育品质

小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其行为以及品质的形成必然是社会化的产物,因此小学生的品德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环境。要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具体的言行举止中自己感知、自己体会,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效果,才能让德育不流于表面。在德育教育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让小学生更深刻感知社会的温暖,学会帮助他人、善待他人,并严格要求自己。如组织小学生到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整理衣服等,让小学生学会关爱老人、尊敬老人;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福利院交流,分享自己的食物、学习用具等;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活动。通过阅读活动,教师能够顺利开展人伦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综上所述,德育渗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德育教师可以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亲情、友情的重要性,并指导学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让德育深入人心。

篇(7)

一、课案分析为教师提供了记录成长与发展历程的空间。

课案分析需要教学案例。而教师通过对课案的写作,实际上是对其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困惑、惊喜、问题等的记录和反思。某一时段的课案,反映了教师本人某个时期、某个阶段的教学理念,及其处理事件的思想和方法。而长期做这一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教师教学理念变化和教学能力发展的进程。

二、课案分析促使教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出反思,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

课案分析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即是对所记录的课堂教学情节或事实进行反思。而这一过程也正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过程。不管是对课堂教学中成功经验的记录,还是对困惑的呈现,这些均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进一步思考的结果。以下是一位教师对“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一节课中发生的一个教学事件所作的思考。

描述:课一开始,教师谈话创设情境,提供“2、3、4、+、-、×、÷及()”等一些材料,组织学生自编习题,通过反馈呈现了课堂教学探究的素材。当在反馈的算式中出现了“4-3×2”这样一道习题,而且教师还把它板书在黑板上。这本是一道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无法解答的习题,教师应该作出适当的反馈。然而教师自始至终没有作任何处理。

课后针对这一教学事件,在与听课老师们作了探讨以后,该教师有了如下反思:

(1)、“4-3×2”可以作为问题的生成点。

由于“4-3×2”这一算式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产生了冲突,无法用已学的“不带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来解答,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产生问题:此题按照已学的“不带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来计算,算出3×2积后,下一步“不能”做了,这该怎么办呢?从而吸引学生,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2)、“4-3×2”可以作为新课导入的切入点。

由于本节课的内容是“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它是在学生学习了“不带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此例正好是引出括号的最佳切入口。教师可以如此引导:“4-3×2”根据现在运算顺序不能算出最后结果,但如果我们想一个办法,改变它现在的运算顺序“先算减,再算乘”的话,能不能算出最后结果呢?有谁知道可以怎么办?从而引出“小括号”,揭示新课内容。

(3)、“4-3×2”可以作为学生学习新知的探究点。

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4-3×2”改变成“(4-3)×2”以后,接下来要完成的任务是通过“尝试练习、反馈点评、理解领悟”等活动,初步把握“带小括号的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而正是在对“(4-3)×2”的解答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小括号在两步计算式题中的作用:是小括号改变了运算顺序,也是小括号使原来“无法完成”的计算,变得轻而易举了。

教师要多关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问题,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问题生成点、新课切入点、新知探究点。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成课堂教学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师对本课案的认识是深刻的。这对其今后在教学这一节内容时,更好地把握教材和组织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当然,课案分析中所提供的教学案例,还可以是体现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思想的教学实践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作的课案分析,一般会就自己的设计理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达成度作出比较深刻的分析,从而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进一步发现问题,进而研究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最终为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服务。

三、课案分析为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促进教师共同进步和发展。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产生的课案,可以是教师个人的行为结果,也可以是教师合作的成果。

教师个人所作的课分析是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中的教学事实作出的自我反思和分析。这类课案反映了该教师个人的课堂教学经历,是其教学理念和反思能力的反映,形成书面材料易于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们相互交流和探讨,也有利于他们直接从这些案例中汲取养料,吸取教训,及时地改进的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