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计算机系论文

计算机系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1 10:12: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计算机系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计算机系论文

篇(1)

论文全部要采用word来书写,文件名统一为“report95´´.doc”,其中´´代表自己的学号。

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下述几部分:

论文首页格式:

其中学位论文题目用黑体二号字,其余用宋体四号字

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简明、恰当,一般不超过25个字。

中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

4论文第二页为500字左右的中文内容摘要,应说明本论文的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

学位论文摘要是学位论文的缩影,尽可能保留原论文的基本信息,突出论文的创造性成果和

新见解。论文摘要应尽量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少用公式字母,语言力求精炼、准确。

4在本页的最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文的关键词3╠5个。

英文摘要及其关键词(宋体5号字b5排版):

论文第三页为英文摘要,内容与中文摘要和关键词相同。

学校名称:东北师范大学

院(系)名称:计算机系

本科生学号:

学位论文题目

学科、专业:计算机科学技术

本科生姓名:______

指导教师姓名:_________

指导教师职称:___________

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学位评定委员会

年月

摘要(粗宋体居中四号字)

(空一行)

摘要内容(宋体5号左对齐)

(空一行)

关键词:词1、词2

目录:

论文各章节的详细目录。格式如下:

计算机概论………………………………………..……1

1.1计算机产生……..…………………………………………..1

1.2计算机的发展……………………………………………..2

1.3计算机中的进制…………………………………………3

一二进制表示法…………………………………………..….3

第二章计算机文化基础……………………………………….6

其中:“章”部分使用宋粗体四号字;“节”部分采用宋体5号字

引言(或序言)(宋体5号字b5排版):

内容为本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本论文所要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工作在经济建设、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等某方面的实用价值与理论意义。

正文是学位论文的主体:

4要求采用宋体5号字b5排版。每页36行,每行32个字。页码打印在页面下方中间位置,

论文装订后尺寸为标准b5复印纸的尺寸。页眉部分奇数页使用“东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系

学士学位论文”,偶数页使用论文题目的名称。

4论文中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一律采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或

分章)编号。图序及图名置于图的下方;表序及表名置于表的上方;论文中的公式编号,

用括弧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4学位论文一律在左侧装订,要求装订、剪切整齐,便于使用。

4论文字数控制在1万字至3万字之间。

宋体3号字居中显示

(空一行)

§1.1宋体4号字居中显示

(空一行)

粗宋体5号字左起

正文部分宋体5号字,语言要简练,不能有错字、别字。也不能有错误的观点。

参考文献:

按学位论文中所引用文献的顺序、列于文末。

[编号]、作者、文章题目、期刊名(外文可缩写)、年份、卷号、期数、页码。

文献是图书时,书写格式为:

[编号]、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年份、版次、页码。

附录:

篇(2)

建立健全毕业设计各项管理制度是保证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前提,计算机系成立以系主任为首的毕业设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毕业设计的教学管理。教务处强化宏观管理,贯彻落实学院有关毕业设计工作的要求,制定了《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管理规定》及相关规范化文件。计算机系专门制订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毕业设计工作实施细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毕业设计大纲》,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保障毕业设计的顺利开展。

二、毕业设计过程管理

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计算机专业严抓毕业设计过程。毕业设计分解为选题审题、任务书下达、毕业设计指导、论文评审、答辩五个过程和开题与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设计成果验收三个监控节点。

2.1五个过程控制

(1)选题审题过程为了保证毕业设计的选题能够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专业要求指导教师提前一个学期准备毕业设计课题,由专业教研室和系部进行两级审核,对其性质、难度、分量及综合训练等情况进行把关。以保证所选课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同时,计算机专业的课题强化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多数课题是工程技术类或软件开发类课题,且多数面向企业,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2)任务书下达过程确定选题后,由指导教师依据毕业设计工作规范拟定毕业设计任务书,提交教研室严格把关和审核后下达给学生。指导教师向学生明确课题的具体要求,并指导学生如何完成毕业设计。毕业生在此阶段查阅相关资料,熟悉开发平台,需要提交的技术文档包括:需求分析报告、系统概要设计说明书等。

(3)毕业设计指导过程该阶段毕业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按任务书的计划进行课题的研发。期间要求每位教导教师每周与毕业生至少辅导二次,学生可采用电话、Email以及见面等多种形式与指导教师沟通,向指导教师咨询相关技术问题。所有指导教师及时解答学生们所提的问题,并辅导学生完成软件系统的设计、开发、调试、运行。

(4)论文评审过程本专业要求毕业生在毕业答辩前15天提交研究成果和论文初稿,由指导教师进行预审,对设计成果和论文初稿提出整改和完善意见。指导教师从论文格式到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对相关的软件系统做最后的验收、测试,并根据学生论文完成质量给出成绩。通过指导教师审核的学生论文,由系毕业设计领导小组指定教师互评,并根据完成质量给出互评成绩。

(5)答辩过程审核通过的毕业生可参加答辩,答辩按时间顺序分为:公开组观摩答辩、正式答辩、补答辩。其中观摩答辩是对各组推选出来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公开答辩。通过观摩答辩,使学生熟悉规范的毕业答辩过程。答辩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最终由答辩委员会给出答辩成绩。

2.2三个监控节点

(1)开题报告与开题在毕业设计任务书下达后组织学生提交开题报告,完成开题。该监控节点不仅要求学生给出书面开题报告,而且要求学生在教研室组织的开题报告会上介绍和展示,教师着重就其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进行把关,然后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对不符合要求者要求限期修改,重新开题。设置该监控节点的目的在于监控学生课题调研、需求分析、总体设计完成情况。

(2)中期检查在学院规定的期中教学检查期间,完成毕业设计中期检查。中期检查主要对毕业生前半阶段的设计情况进行检查,包括设计的进度和质量如何,评估学生能否正常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是否需要调整,对一些差生要制订帮扶措施。

(3)设计成果验收在学生毕业答辩前,由答辩小组组织对学生的设计成果进行最后的验收,主要从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实现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运行界面和功能模块进行验收。

三、毕业设计质量管理

严格的毕业设计质量监控体系是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的纪律组织体系,在毕业设计工作期间,督导组专家对毕业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督促和指导,发现问题后及时与指导教师和有关部门反馈,保证毕业设计工作的正常和有效进行。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本专业实现系主任-指导教师-互评教师三级审查制度。还通过毕业设计过程跟踪表对于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和阶段的质量要求和任务完成的时限做出明确规定,并对教师的指导工作进行督导。特别是对毕业生提交的计算机专业的设计文档和程序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由各审核人签字确认。

四、网络平台管理

为了加强毕业设计的过程跟踪和电子文档的规范化管理,本专业基于B/S架构、平台开发了一个毕业设计管理系统,系统具有学生信息管理、教师信息管理、课题信息管理、选题管理、过程跟踪、文档管理、角色管理等功能。系统在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得到应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毕业设计交流和管理的平台。系统分为学生模块、教师模块、管理员模块。学生模块包括学生基本信息维护、学生选题、上传文档、提交进度、讨论区留言等功能;教师模块包括教师基本信息维护、上报课题、查看学生进度、管理成绩等;管理员模块包括公共、审核课题、上报成绩、设置权限、文档归档等。

五、结束语

篇(3)

本科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做毕业论文,其目的是通过毕业论文,让学生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计算机应用项目,系统地进行分析总结和运用学过的书本知识,以巩固本科阶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并给予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

为了便于实施和管理,规定网络学院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主要以开发一个管理信息系统为毕业实践的课题,每个毕业生通过独立开发一个具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开发一个比整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步骤,并从中获得一定的实际经验。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及各步骤的基本内容如下:

1、 系统分析

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项:

确定系统目标

系统可行性分析

2、 系统调查

系统的组织结构、职能结构和业务流程分析。其中系统的组织结构图应画成树状结构。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业务流程图

3、 数据流程分析

数据流程图(系统关联图、顶层图、一层数据流图、二层数据流图)

数据词典

代码设计

4、 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

系统的功能结构图,每个功能模块的主要工作内容、输入输出要求等。

系统控制结构图

5、 数据库设计

概念模型设计:实体、实体间的联系、e-r图

关系模式设计:e—r图->关系模式的转换规则

关系模式

数据库表设计:数据库表结构

6、 系统物理配置方案

7、 人机界面设计

8、 模块处理概述

9、 系统测试和调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结果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1、开发工具

开发工具可由学生任选。如delphi、foxpro、vb、access等,这些工具的使用全由学生自学。

2、注意事项

(1)项目开发步骤的完整性(系统需求分析、概念设计、物理设计、系统环境和配置、系统实施以及系统测试和调试等)

(2)每个开发步骤所得结果的正确性(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数据词典、hipo图、e-r图、关系模式、人机界面设计及模块处理等的详细分析和说明)

......

目录:

一、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二、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的主要步骤

三、开发工具和注意事项

篇(4)

[论文摘要] 十二五时期,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校企合作往纵深发展。通过对其师资结构、核心竞争力、项目开发效率等方面困难的思考,提出了调整师资结构、加强校内生成性实训基地建设、学期项目实训、作品驱动、职业技能短期冲刺培训等应对措施,以推动校企深度合作,长足发展。

十二五建设新时期,全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都在朝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向发展,以期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校企合作是落实工学结合的有效方式,深度的校企合作能使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共存共赢。一方面,企业能获取符合其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储备,打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服务;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能将科研与社会应用紧密挂钩,提高教研水平和院系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大学期间就锻炼出一定职业能力,成为找到好工作的一块敲门砖。

然而,尽管各高职院校都在积极主动联系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部分企业也向高校伸出橄榄枝,但要实现优质高效的校企深度合作还是任重而道远。虽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的机会比较多,较容易与企业达成合作意向,洽谈合作项目,但具体进行项目开发时却多半是困难重重,与设想有较大区别。

一、教师队伍结构制约着校企深度合作

要进行校企深度合作,就要求高职院校师资具备一定的项目开发能力甚至企业工作经验,但目前情况是绝大部分的专任教师在实践能力环节较为薄弱,长于讲授知识,短于实战操作。有的教师能敏锐地意识到新时期校企深度合作的重要性,愿意引入企业到专业建设中来,但执行起来效度不高。而另一方面,在引进企业技术人员到教师队伍中的时候也发现一个问题:很多具备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人员想加入教师队伍主要是抱着觉得学校空余时间多,自己有更多时间赚外快的心理,敬业性不够。这些因素影响了校企深度合作的效率,有的合作项目,学校与老师投入了非常多的精力,却并未产生多少效益,反过来又抑制了教师对合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二、核心竞争力不强,制约着服务社会的质量

要为社会提供有竞争优势的服务,必须将自身置于市场中和那些提供同质服务的企业竞争。这样一来,高职院校计算机系必须十分清楚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

优势。一是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教师和学生亟待需要顶岗实习、专业实训的机会;二是提供同等服务时有价格优势,同一个项目一般由学校来做比实体企业做成本更低。

劣势。劳动力技术水平不高,学生和教师企业工作经验不足,职业素质不高,责任感不强。从部分院校合作的中小项目的开发过程来看,开发技术力量不够。

机会。国家和省市都有相关文件和政策支持校企合作,教高[2006]16号文明确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可见,参与校企合作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提高实践技能的最好途径。

威胁。高职院校计算机系能提供的服务,也有专门的企业在提供,他们在技术服务方面生命力更强,效率更高,实力更雄厚。

综上,要能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需要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具备和企业竞争的优势才能顺利开展下去。

三、项目开发效率低,教师的工作方式制约着校企合作展开

由于教师平时的主要工作是教学,校企合作只能在空余时间参与,每天挤出一两个小时就已不错,这样导致了效率十分低下,即使企业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师参与进来,效率也会偏低下。这是因为企业的工作方式是:每天连续工作八小时,集中时间从事开发工作,集中时间解决问题,这样较容易进入工作状态,效率也较高。而计算机系教师只能在上完课、备好课、做好教学资料之余才能参与,参与的时间是不连续的,往往刚进入状态就下班了。一周每天断续参与2小时还不如在企业集中工作一天。这也是制约教师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一个原因。

部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开展较好,实行了坐班制,但大部分院校要改成坐班制不现实,会遇到较多的教师反对意见,特别是民办院校,不利于教师的稳定。或许可以尝试着一周一两天坐班,保证教师有充足时间参与校企合作。

四、计算机系校企合作的思路与突破口

通过对上述情况的分析,高职院校计算机系要要深化校企合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突破口。

1.调整师资结构,突出“双师素质”的考察

优化师资结构,加强在职教师的思想引导与职业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实操项目,获取相应的行业职业证书,通过培训来提高双师素质教师的比重。引进教师的时候,除了常规的试讲外,还要考察教师能否参与到课后的项目开发,其“双师素质”是否符合校企合作要求。

2.加强校内生成性实训基地建设,将基地建设与学分挂钩

将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践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与学分挂钩,使教师更充分地参与虚拟企业指导,扩大学生受益面。尽管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还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但一般而言,经过生产性实训锻炼的学生,就业常较同学顺利,有的在名企工作,有的工作一年后就走上了技术管理或部门主管的工作岗位。这说明,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计算机类专业在这方面大有可为。

2.以作品驱动带动学生的积极性

多途径大力宣传学生作品,建立学生作品库,向社会展示,要求学生毕业前能有至少一件成型作品。依据作品特征,建立作品库展示网站,建立一定的准入制度,向社会展示、宣传和推广学生的作品,从而向企业展示专业技术能力,提高自身的校企合作服务社会的能力。

3.推行适应市场需求的职业技能短期冲刺集训计划

计算机类专业的院系可以结合毕业实训,推行“起点工资计划”,提出目标(如适应市场的“DIV+CSS强化集训”,针对珠三角起点目标为2500元),对学生进行短期的集训,考核合格后发放相应证书,并跟踪就业薪资状况。这种计划类似于市场上的培训机构推出项目,但确实有效。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推广“订单培养”“工学交替”“2+1”“2.5+0.5”的培养模式。若小范围试点成功,将扩大推广。该计划一来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二来为院系积累对外技术培训服务经验。

4.学期项目实训计划,为校企合作加强内涵建设

该计划源于项目驱动教学法,即学生学期开学初即选择课题,加入项目的开发。开学初,由各专业指定并说明项目课题,要求各年级各专业学生选择加入,指定指导老师,结合学院的学分制展开实施。如“网站推广与运营项目”“原创动漫角色设计项目”“学生影视导演项目”等,根据各专业特色将来可不断增加或调整,以此拉动专业建设,形成对行业有影响的科研成果,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和自身发展的能力,从而提高小气深度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校企深度合作是高职教育符合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培养出合格人才的迫切要求,通过积极探索与不断尝试,高职院校计算机院系定能顺应潮流,实现跨越式发展。

篇(5)

[关键词] 睡眠质量 使用电脑频率 大学生

1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电脑的普及,目前大部分大学生配备了电脑,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不可缺少的工具。一方面,电脑的使用带来很多便利,但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不恰当的使用电脑又会带来什么后果呢?使用电脑造成不同程度的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是否会影响人们的睡眠呢?本研究的目的是为探究使用电脑的频率对睡眠质量的影响,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一定的帮助。

2研究内容

2.1 对象

从福建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和非计算机系随机选取30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共195份,其中非计算机系108份,计算机系8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65%。

2.2 工具和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指数[1](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睡眠质量进行调查。PSQI测试由23 道题目组成,内容包括7 个成份: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安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每个成份按0、1、2、3 计分,累计各成份得出PSQI 总分,总分值在0~21之间。所得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以PSQI≥8为我国成人睡眠质量差的参考值,PSQI8,则认为睡眠质量较好,PSQI≥8,认为睡眠质量差。

设计电脑使用频率调查问卷,内容包括8个部分:最近一个月每天使用时数、每周使用天数、每次使用强度、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睡前使用强度、体育锻炼强度、白天活动强度。除用每天使用时数和每周使用天数计算最近一个月使用电脑的总时数,其他6个部分按0、1、2、3、4计分,程度越高、分数越高。每次使用强度分为5个等级:弱(如短时间浏览网页)、较弱、中等、较强、强(如长时间游戏),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睡前使用强度、体育锻炼强度、白天活动强度也分为5个等级:轻、较轻、中等、较严重、严重。

问卷随机发放,调查对象在调查人员的指导下现场填写问卷,当场回收。调查数据按照计分方法量化,使用SPSS13.0录入建档,使用统计描述和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分析,将非计算机系学生和计算机系学生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对比分析得出结果,结合调查数据分析结果与个别调查对象进行访谈。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使用电脑频率得分情况

计算机系学生跟非计算机系的学生相比,除在课余时间使用电脑,在课堂也会使用电脑,更由于专业的性质,计算机系学生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和使用电脑。

3.1.1电脑使用水平得分

调查对象总体最近一个月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81.89±56.762,每次使用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73±0.938。对计算机系和非计算机系不同的调查对象群体进行比较,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90.98±56.41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70.61±55.455;计算机系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81±0.901,非计算机系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632±0.977,由表1可知,计算机系学生群的电脑使用水平显著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群的水平。

3.1.2电脑使用程度得分

计算机系和非计算机系学生月使用总时数以120小时为分界点,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小于120小时的有65人(74.71%),大于120小时的有22人(25.2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小于120小时的有87人(80.56%),大于120小时的有21人(19.44%)。使用电脑月总时数在120小时以上的学生在计算机系学生中所占比例明显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他们平均每天使用电脑4小时。在每次使用强度上,计算机系学生和非计算机系学生的得分也稍有差别(见表2)。

3.2 匹兹堡睡眠指数得分情况

3.2.1匹兹堡睡眠指数(PQSI总分)得分

在国内睡眠研究的常模下,调查对象总体PSQI8的有169人(86.67%),PSQI≥8(即存在睡眠问题)的有26人(13.33%),最低分0分有9人,最高分15分有1人。其中计算机系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有13人(14.94%),最低分0分有4人,最高分15分有1人;非计算机系学生存在睡眠问题的有13人(12.04%),最低分0分有5人,最高分14分有1人。计算机系学生群中有睡眠问题的人数比例和PSQI最高分都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群的情况。

3.2.2匹兹堡睡眠指数各成份得分

根据表3,计算机系学生群相对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群在睡眠质量、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催眠药物、功能障碍和PSQI总分的得分都较高,睡眠质量比较差,睡眠时间比较短,睡眠效率比较低,为了保证睡眠质量存在使用催眠药物的情况,日常的功能障碍也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在入睡时间上,计算机系学生比非计算机系学生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碍(夜间易醒或早醒、夜间去厕所、呼吸不畅、咳嗽或鼾声高、感觉冷、感觉热、做噩梦、疼痛不适和其他影响睡眠的事情)相对较少出现。

3.2.3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和各成份得分的相关分析

调查表明,PSQI总分和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P

3.3 电脑使用频率得分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的相关性分析

不同系别学生群电脑使用频率得分和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的相关性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可见,调查对象总体的PSQI总分和月使用总时数、每次使用强度和白天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说明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每次使用的强度越强,睡眠质量越差。调查对象总体的影响睡眠程度和每次使用强度、影响身体程度、睡前使用强度、体育锻炼强度、白天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说明调查对象可以从主观上感觉到相关因素对睡眠质量的影响。调查对象总体的睡前使用强度与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说明调查对象总体从主观上感觉到睡前使用电脑对身体和睡眠是有影响的。

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PSQI总分和月使用总时数、每次使用强度呈正相关,和体育锻炼程度呈负相关,说明计算机系学生的睡眠质量不但受到月使用总时数的影响,而且受每次使用强度影响,并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提高睡眠质量。计算机系学生的每次使用强度与影响睡眠程度、影响身体程度都没有相关性。

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PSQI总分和月使用总时数、白天活动强度呈正相关,说明其睡眠质量受到月使用总时数的影响,但受每次使用强度关系不大。该群体的每次使用强度,影响睡眠强度和影响身体程度均呈正相关,说明他们可以从主观上感觉到使用电脑强度对身体的影响,同时身体的变化又影响睡眠,与之相反,计算机系学生群体没有这种感受,这和计算机系学生因为长期适应使用电脑的环境所以不能敏感地感觉到使用电脑对自己的影响有关系,另一方面,非计算机系学生主观感觉到使用电脑强度和身体及睡眠有相关性和PSQI总分与每次使用强度无相关性不一致,说明非计算机系学生能敏感地感觉到使用电脑对自身的影响。

4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调查对象总体最近一个月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81.89±56.762,每次使用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73±0.938。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90.98±56.41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使用电脑时间的平均时长为70.61±55.455,计算机系学生群体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使用电脑的时间长。计算机系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的平均得分为1.81±0.901,非计算机系学生学生群每次使用电脑强度平均得分为1.632±0.977,计算机系学生群体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使用电脑的强度大。月使用总时数以120小时为分界点,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大于120小时的有22人(25.29%),非计算机系学生群月使用总时数大于120小时的有21人(19.44%),每天使用电脑4 小时的学生占总体的比率,计算机系学生的比率明显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的比率。计算机系学生在电脑使用水平和电脑使用程度的水平上都显著高于非计算机系学生,调查对象总体的水平处于两者之间,所以计算机系学生代表了使用电脑频率高频率的群体,非计算机系学生代表了使用电脑频率低频率的群体。在这种情况下比较PSQI总分,调查对象总体的睡眠障碍发生率为13.33%,与刘贤臣等的研究结果(13.93%)相似[2],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差,有睡眠障碍的学生所占比例更高。同时为提高睡眠质量,调查对象总体中存在服用催眠药物的现象,而且计算机系学生服用催眠药物的情况比非计算机系学生的情况更严重,一方面,这影响了调查结果的匹兹堡睡眠指数(PSQI总分)得分,另一方面,引起社会的注意,尤其是学校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科学观念和意识,通过科学的方法和途径去提高睡眠质量。此外,比较分析计算机系学生和非计算机系学生的匹兹堡睡眠指数及各成份得分发现:使用电脑高频率的群体与低频率的群体相比,睡眠质量相对较差,睡眠时间相对较短,睡眠效率相对较低,使用催眠药物的情况相对严重,日常功能障碍的影响相对较重,但是他们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碍较少。针对这些差异性,我们访谈个别调查对象并查阅资料,发现使用电脑对睡眠的影响是通过多方面实现的:

首先,使用电脑影响电脑使用者,因为使用电脑使人保持固定的姿势,易造成身体疲劳和病痛,同时左右电脑使用者的情绪,造成脑力劳动的压力,此外最隐形的杀手――射频微波电磁辐射,更是不断在吞噬人的健康。有关研究表明移动手机电磁辐射会引起失眠发生率的增加,而电脑射频微波电磁辐射会引起神经衰弱症候群,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失眠、食欲减退、胸闷、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抑郁、烦躁,并引起脱发、眼晶体混浊等 [3]。随着使用电脑的时间的增长,强度的增强,身体的不适、精神的压力和辐射的影响,引起生理和心理的负担都会成为睡眠障碍,影响睡眠质量。

其次,电脑使用者的心态影响睡眠质量,因为电脑使用者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电脑,会造成大脑的疲惫和心情的焦虑,而自我焦虑水平与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催眠药物、日间障碍和睡眠障碍之间的相关性在临床特征上的表现之一就是睡眠障碍 [4],带有类似焦虑的消极情绪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睡眠问题。大学生承受来自学习压力、人际交往、个体发展等各方面的压力,本身就很容易消极情绪,例如忧郁、焦虑、沉闷等,加之在使用电脑产生的不良情绪与自身潜意识的消极情绪相结合,影响睡眠。

再次,使用电脑的不良习惯影响睡眠质量。调查对象总体从主观上感觉到睡前使用电脑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也是和相关研究结果一致的,因为睡前剧烈运动或活动,可使血液循环加速,精神兴奋,提高大脑的觉醒状态,对当晚的睡眠不利[5-6],睡前使用电脑,使大脑处于活跃状态,使得入睡时间、睡眠效率都受到影响,耽误了正常的生物钟时间,或是错过稳定的休息时间,心理和生理的变化都直接可以影响到睡眠质量。

最后分析得出,由于计算机学生相对长时间、高强度使用电脑,生理的疲劳程度和心理的紧张程度更高,导致他们更容易入睡,而且入睡后睡眠障碍更少,这与服用催眠药物有关系。

调查结果还显示,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每次使用的强度越强,睡眠质量越差,调查对象可以主观感觉到使用强度、睡前使用、体育锻炼、白日活动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进一步分析研究可知:

第一,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受到每次使用强度的影响,但是主观感觉使用对身体和睡眠的影响不大,相反,非计算机系学生群体的睡眠质量没有受到每次使用强度的影响,但是主观感觉使用电脑对身体产生影响,身体的变化又对睡眠产生影响。经过访谈了解到,一方面,计算机系学生使用电脑更多是进行学习研究等脑力劳动,承受压力,强度较大,而给计算机系学生更多是基本功能的使用,几乎没有承受压力,强度较小,所以使用强度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上有差异。另一方面,计算机系学生适应了长时间使用电脑甚至一直从事脑力活动,习惯于用平静的心情去面对使用电脑,他们的情绪不容易跟着使用电脑带来的负荷或者压力走,让他们主观不会感知到高频率使用将使自己身体疲劳和睡眠质量降低,相反非计算机系学生很敏感,他们的情绪易随着自己使用电脑强度而波动,例如玩网游的同学当然会比浏览网页的同学更容易劳累和疲惫,但总体上他们几乎没有承受向计算机系学生那样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和脑力劳动,所以即使他们觉得很疲惫,实际上睡眠质量受每次使用强度的影响并不大。

第二,计算机系学生代表的使用电脑高频率群体不可避免地使用电脑频率达到一定水平和程度,通过适当体育锻炼、避免睡前使用电脑等方法可以改善睡眠质量,但对于非计算机系学生代表的使用电脑低频率群体,通过适当体育锻炼、避免睡前使用电脑等方法改变睡眠质量的成效却不大。针对这个问题,对个别调查对象访谈了解到,调查对象在课余时间会进行篮球、跑步、乒乓球等体育锻炼,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体育锻炼的时间上存在差别,计算机系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兴趣爱好或者生活习惯的原因,较多的人把花较长的课余时间研究电脑或者使用电脑进行娱乐活动,而非计算系学生的课余生活更丰富,体育锻炼、看书、出行等,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或较少倾向花时间在使用电脑上,时间安排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使体育锻炼对身体的影响程度产生了差异。查阅资料发现,高频率使用电脑的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睡眠质量是因为适量的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大脑分泌出抑制兴奋的物质,降低因使用电脑导致大脑兴奋的程度,使加快入睡和促进睡眠深度 [5-6],所以要适当的进行体育锻炼来提高睡眠质量。因此,针对大学生时间自由,自制力不强,不能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学校一方面应健全体育锻炼设施设备,创造体育锻炼的良好环境,宣传体育锻炼的校园氛围,鼓励支持大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另一方面加大良好生活习惯的宣传教育力度,必要时采取宿舍熄灯等管理措施去帮助学生合理作息,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的3 月21 日定为“世界睡眠日”,目的在于提醒人们关注睡眠健康。现在,一些自制力不够的大学生不能把握合理使用电脑的频率,加上不良使用习惯,例如沉迷网游、通宵使用等,对睡眠影响都产生了强或弱的影响,鉴于这种不容乐观的局面,应该引起社会足够的关注。立足研究结果,对使用电脑频率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预防及应对措施:使用频率高的人群,应该尽量提高使用电脑的效率,让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对电脑的使用,然后尽快让身心得到放松;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人群,尽量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合理使用电脑的频率,避免刺激地使用电脑操作。考虑到计算机专业对电脑的特殊需求,就要合理地控制好电脑的使用时间和使用强度,希望学校可以合理安排课程和上机操作,采用分时段使用电脑,避免聚集性、长时间、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减轻学习的压力和疲惫。

总而言之,要努力合理地使用电脑,使之对睡眠的影响尽量减轻,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合理安排使用电脑的时间,减少生理和心理的疲惫,避免辐射;第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控制使用电脑的强度,避免高强度或情绪化地使用电脑;第三,加强适度适量的体育锻炼,第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使用催眠药物。

参考文献:

[1]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8 (2):105-107.

[2]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48-150.

[3] 曹兆进,陶勇,张洪桥等.移动手机电话对睡眠质量及抑郁影响调查[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17(5):264-267.

[4] 廖婷婷,邹枝玲,杨勋等.大学生睡眠质量与焦虑情绪关系的相关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5):2830-2832.

篇(6)

关键词:Learning-by-doing 教学模式 教学实践

文章编号:1672-5913(2011)18-0023-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是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考试计划中的专业课程,是一门从组织和结构的角度上学习、领会计算机系统的课程。计算机系统是一个软、硬件综合体。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日趋复杂,以及硬件在功能、性能、集成度、可靠性、价格上的不断改进,针对不同的应用,需要研究如何更好地对计算机系统的软、硬件进行功能分配,如何更好、更合理地实现分配给硬件的那部分功能,使系统有高的性价比,这是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学习和研究的主要方面,也是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硬件设计、高层次应用系统开发和系统软件开发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树立和加深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熟悉有关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概念、原理,了解常用的基本结构,领会结构设计的思想和方法,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了解近十几年来在计算机系统结构上的进展和今后发展的趋势。本课程是高等工科院校中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通过介绍目前通用的和先进的计算机系统来具体阐述计算机系统结构原理的各个侧面,使学生全面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基本的概念、原理、结构和分析方法。学生在已经学习了“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操作系统”、“汇编语言程序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等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多门课程之后,通过学习“计算机系统结构”这门课程能够建立完整的计算机

系统概念,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和日后从事计算机系统设计工作打下基础,因此在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1 现状分析

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已在国内许多高校展开,但是目前的计算机系统结构教学普遍仍停留在以讲概念和讲原理为主的水平上,不能与新产品和新技术联系在一起,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的实践性,导致学生学完后“会背书,不会做”,从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达不到预期设定的教学目标。

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大力倡导下,本课程拟引入由卡内基•梅隆大学提出的“Learning-by-doing”这一适用于工程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先进教学理念,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

“Learning-by-doing”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率先提出的一种旨在强化工程学科学生全面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的教学模式[1]。其思想精髓是对学生与教师进行角色转变,并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程的主角,使教师转变为学生的顾问。

这个改革希望通过“Learning-by-doing”教学模式来改变当前的计算机系统结构的教学现状,使同学们既能够在学中做,也能在做中学,从而达到好的学习效果,增强同学们的理解和动手能力。笔者下面将具体阐述如何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

2 前期工作

“Learning-by-doing”教学模式的引入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前期工作,其中包括:

1) 强化思想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我们需要改变学生过于依赖课本和老师的现状,首先要在思想上去启迪同学们,灌输他们发挥自己创造力的思想,使他们明白不能只停留在书本上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而要最后能完成一个完整的、甚至有创造性的微型计算机系统结构设计。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微软MSF先进项目组织和管理思想,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形成良好的软件工程素养和意识,改变他们普遍重视技术技巧,忽视工程项目过程管理的现状。

2) 重新规划系统结构内容和实验,降低学习门槛。在传统的以讲概念说原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采用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和灵活多变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同时,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实验项目进行改革,增大课程覆盖的深度和广度,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按需学习。

在组织教学内容时尽量绕开硬件细节,以较易掌握的硬件部件为突破口,选用学生很容易接受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前期课程)教学设备入手,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且为了切实落实“Learning-by- doing”教学思想,我们为每一种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都设计一个具体的课程项目,以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其知识要点与难点,从而使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真正成为一门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生动课程。

3) 保证教学内容具有明显的前沿性和时代性。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日新月异,为了实现教学内容与技术同步,课程及时关注计算机科学方面的核心论文及期刊,及时把最新的技术反映到教学内容中,从而长期保持课程的生命力。

3 教改实施

本项教改项目实施的主要目标是:在“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全面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原理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此种能力培养的具体实施则需要从基础知识、技术讲座、基本技能和项目实践四个方面落实。

对于学生而言,首先应掌握好课本中的基础知识,形成扎实的理论基础。然后经常参加老师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技术讲座,掌握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动态,并从整体上把握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最后,积极参加本课程的实验和项目工作,掌握主流开发工具和开发技巧,在做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然后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不断沟通中去解决问题,从而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中更进一步理解理论。

对于老师而言,首先应做好教学工作,完善原有的多媒体课件。引入声音、图像、AVI等多种形式,增强多媒体教学中的适应性、综合性和趣味性,使教学媒体多样化。然后,抓住当前技术前沿,抓住学生关心的问题,组织各种形式的技术讲座。第三,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兼顾理论、重在实践。教师在不断更新最新的国内外理论知识的同时,重视加强实践环节,实验内容全面上网、实验过程全程指导。对于学生循循善诱,讲解实验内容深入浅出,并付出十分的耐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重点教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而不仅仅只是告诉他们当前问题的答案。

但是,在工作的实施中会有遇到以下具体困难:

1) 内容把握及工作量较大。

课件内容包括教学大纲所有教学知识点,以满足学科教学需要,并完整涵盖教学目标所涉及的内容,章节内容的剪裁、取舍以及重点、难点的掌握,是整个项目的基础,难度较大。

课件需要运用丰富的媒体素材,如图片、声音、动画、视频影像等,工作量较大,且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内容,有较强的综合性。

2) 模块讲授和整体把握之间的矛盾。

教师的课件要简洁且具有亲和力,页面视觉效果好,并符合美学及教育学要求。

对各知识点内容宜采用模块化讲授,便于摘取模块知识点,同时便于教师按各自的教学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组装、搭配及改进。

但是怎么把握模块与整体的关系,怎么由点到面,是其中一个难点。

3) 实验教学中硬件复杂度和理论深入浅出之间的矛盾。

书本中浅显易懂的理论在实践中却需要很多其他相关硬件知识的辅助,增加了其硬件实现的复杂度。

4 具体实施

针对如上具体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实施:

1) 此次教改项目研究以长沙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为依托,以具有多年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和课程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及软件制作开发人员为骨干,以计算机系为应用平台,由长沙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督促实施。

由项目负责人提出整体设计方案和规范化的格式要求;项目组成员对设计方案进行充分的讨论、修改和完善;项目组成员按照分工安排和制作规范进行文字脚本的创作;由项目负责人组织全体成员对文字脚本最终定稿并进行专业制作。

2) 理论教学采用模块式设计方法,确保教学系统的灵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采用公开标准,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广泛应用PowerPoint、Flash、Photoshop等多媒体课件制作、动画设计与图像处理新技术,确保教学系统的技术含量,这是我们理论教学的一个关键环节。

我们把计算机系统结构这门课程的较为关键及抽象的理论,如计算机流水线技术、消除流水线瓶颈的方法,循环展开、分支预测BTH状态转换、多级存储层次、组相联Cache的查找[2]、互联网络、通信延迟和snooping监听协议等,都设计了动画演示,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听课兴趣,同时也加深了他们对抽象理论的真实理解,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们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工作与成绩,在已制作PPT课件和动画课件的基础上,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充分吸收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的最新成果,进一步充实、完善课件内容。

3) 进一步完善计算机系统结构的实验教学内容。

项目组对此门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认真总结,真正让学生通过做实验来掌握课本中的内容,使学生通过实验课能直接接轨社会需求,而不是让这门实验课

程流于形式。这个环节也是实现“Learning-by-doing”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

早期的系统结构实现采用的“PC机+模拟器”的实验方式形式过于单一,所有的实验都是先在模拟器中给出计算机系统结构技术参数设定,然后运行测试程序,最后根据程序运行结果给出实验结论。对学生而言,所做的工作只是系统结构参数的给定,然后面对一堆运行出来的枯燥数据给出实验结论。由于这些实验全是验证型实验,使得学生没有真正的实验体会,感觉也比较抽象,一个学期下来,整个实验课程没有收到它应有的效果,同时也没能激发出学生的创新性。

为了让学生更加有硬件实验体会,并发挥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我们在原有的“PC机+模拟器”模式下增加一个实验机箱,变成 “实验机箱+PC机+模拟器”模式,在原有实验基础上,增加了四个实验:(1)CISC(复杂指令集计算机)实验;(2)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实验;(3)重叠实验;(4)流水实验[3]。这些实验中,系统所具有的软硬件结构(实验机箱和模拟器)对实验设计具有完全的开放性,其数据线、地址线、控制线都由学生来操作连接,系统中的运算器结构、控制器结构及微程序指令的格式及定义均可根据教学需要来做灵活改变或重新设计。这对于自行设计各种结构及不同复杂程度的模型计算机提供了强大的软硬件操作平台,从而避免了单纯验证性的实验模式,极大提高了学生计算机系统的综合设计能力。同时,该系统还具有与PC微机联机实时调试的功能,提供了图形方式的调试界面(CMPP模拟器),在调试过程中可动态实时显示模型计算机各部件之间的数据传送以及各部件和总线上的所有信息。这种图形调试界面也可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而获得极佳的教学效果。经过两个学期的实践,计算机系统结构实验课程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4) 校教务处已具备较好的教学录像等设备,为网上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维护和升级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课程组老师每人均具有专门的上网设备和条件,也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生上网实验和学习的内外部环境,为网上教学互动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持。课程组老师及时更新教学网站的内容,并且教学资源全面

开放,教学内容,包括课件、实验内容,课后习题全面上网,并且开通“问题交流BBS”,使得学生与老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

5 结语

2007年起,长沙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采用由卡内基•梅隆大学提出的“Learning-by-doing”这

一适用于工程教学的行之有效的先进教学理念对“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进行改革以来,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课程的建设,从教学大纲、实验大纲、考试大纲、教学内容的制定[4],到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开发、实验项目的改革,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该门课程的教学已经比较成功,受到广大学生以及教学督导组专家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Windows CE嵌入式系统 [EB/OL]. [2011-02-21]. .

[2] 张晨曦,王志英,张春元,等. 计算机系统结构[M]. 4版.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1-162.

[3] 西安唐都仪器公司. 计算机组成原理与系统结构实验教程[Z]. 2010:163-166.

[4] 张晨曦,王志英,刘依,等.“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内容体系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0):57-60.

The Reform Base on Learning-by-doing of Computer Architecture Course

HUANG Caixia1, XU Hui2

(1. Department of Computer, Changsha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03, China;

2. School of Software Science, 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Changsha 410082, China)

篇(7)

相关热搜:信息安全  网络信息安全  信息安全技术

0.引言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促使计算机的应用渗入到各行各究业,而且在计算机与网络相互作用的基础上,促进信息资源的究快速流通,多种类型的信息需要依靠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传输,究因此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成为社会各界特别关注的问题,迫切究需要构建有效的信息安全结构体系,利用信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究保障计算机网络运行环境的安全。

 

1.计算机网络信息风险分析

 

计算机网络信息风险的形成主要是围绕计算机、网络与信究息相互运行的过程产生的,因此计算机网络信息的风险主要体究现在计算机系统、网络运行环境、信息使用途径以及综合管理究四个方面。

 

计算机系统风险分析。此风险主要以计算机系统为中心,究外界环境存在较多具毁坏性的因素,造成计算机系统内部资源究的破坏,其影响因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是计算机系统的访问究权,部分计算机系统没有对访问权进行设置,导致系统在接受究访问时任意被篡改或者系统对访问行为无法控制;第二是计算究机系统的突然暂停,计算机硬件故障或电源故障会导致计算机究系统部分数据无法正常读取;第三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造成究计算机系统毁灭性破坏,例如:火灾、地震、台风等;第四是究计算机信息系统漏洞较多,导致被攻击机率增加,造成信息或究数据丢失;第五是计算机系统存在恶意插件,数据或信息被自究动删除。

 

网络运行环境风险分析。此风险主要来源于计算机所处的究网络环境,网络运行环境主要是数据和网络为基础,而且造成究网络环境不安全的因素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比较典型的是病毒究攻击风险和文件传输风险。病毒依靠网络运行环境为传播的载究体,而且其传播途径多种多样。文件传输风险是指基于网络环究境中文件与文件之间的传递运输,文件之间的相互传输如未采究取有效的保护或加密措施,一旦被黑客或不法分子窃取,其危究害性是比较严重的,常见的文件传输窃取方式主要有:网络交究换机连接未知线路、网络集线器上安装拦截装置或在文件传输究途径上安装窃取设备。

 

信息使用途径风险分析。信息使用途径是指计算机系统信息和数据的应用,其风险的存在主要体现在硬件设备的使用以究及安全机制的建立。硬件设备的使用主要是以信息存储和数据究输出为中心,存储与输出大多依存网盘、硬盘和u盘与计算机究USB接口联系,USB接口非常容易发生信息数据的丢失;安全机究制的建立是针对信息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危险进行提示,如缺乏究完善的安全机制,则不能及时处理信息使用过程中的威胁。

 

2.探析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

 

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建立是保障信息共享究和数据传递的基础,面对计算机网络风险带来的巨大压力,站究在信息安全的角度考虑,必须保障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结究构的完整性和实用性,因此基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下,提出究WPDRRC结构,此结构的意义为:W=预警;P=保护;D=检测;R=究响应;R=恢复;C=反击,此结构中的六个究部分依据计算机网络时间的变化进行实时反馈。

 

P=保护。信息安全体系的保护作用主要是保障计算机网络究使用的安全,对外界的入侵和攻击行为进行封锁和控制,通过究体系结构中的安全设置,首先对计算机网络中的可攻击点和漏究洞进行重点检查和保护,同时保障信息在计算机网络各个环节究中的应用通畅。

 

D=检测。如果计算机网络受到攻击,信息安全体系结构中的检测环境可较早的发觉正在活动的攻击行为,而且信息安全究体系结构中检测模块是比较隐蔽的,主要是防止黑客发现检测究程序,对其进行恶意修改,不仅无法对计算机网络进行保护,究而且降低了检测系统自身的保护能力,此检测模块经常与保护究模块配合使用,增加计算机网络整体的保护能力和检测能力。

 

W=预警。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中的预警结构是整究体体系的根本,可针对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提出预防性的诊究断,并且通过对计算机网络的性能进行研究,给出科学合理的究评估报告。

 

以上三个信息安全体系结构主要是以预防为主进行的保护究和检测,可有效的防止黑客入侵计算机,但是目前计算机网络究信息安全技术虽然非常先进,但是由于计算机网络本身就具有究开放性,因此还应对计算机网络建立实际性解决工作,如下是究WPDRRC结构中以实际解决为主的体系结构。

 

R=恢复。WPDRRC结构中的恢复是指在遭遇黑客攻击和入侵究行为后,及时对被攻击、入侵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恢复,此结构究体系中会对计算机网络信息文件和数据资源采取备份处理,同究时借助自行恢复系统,对损坏的文件进行修复。

 

R=响应。一旦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结构中发展有入侵究行为,则会立刻采取计算机网络的冻结措施,切断黑客的一切究入侵行为,同时做出防入侵的响应,例如: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究中采取的实施阻断响应系统、跟踪攻击源系统等系统技术,保究障WPDRRC结构响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以便防止黑客更深程度究的入侵。

 

C=反击。反击是WPDRRC结构中技术性能比较高的模块,究其是以标记跟踪为主的反击行为,其可对黑客进行标记,利用究侦查系统对黑客的入侵方式、入侵路径以及黑客地址等进行解究析,保留黑客攻击的证据,同时采取一定的反击措施,防止黑究客再次攻击。

 

3.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防护

 

通过WPDRRC结构,计算机网络的信息安全体系结构的安全究防护流程主要由三方面组成,计算机网络被攻击前、中、后期究的防护工作。

 

计算机网络被攻击前的信息安全结构的防护主要是对平常使用最为频繁的文件进行防护,在计算机网络中,使用较频繁究的文件最容易受到攻击,因此通过网络防火墙以及网络访问控究制进行普通防护工作,利用WPDRRC结构可对计算机网络运行环究境进行扫描,列出计算机网络中的威胁项目,提升解决措施。

 

计算机网络被攻击过程中信息安全结构的防护主要是对进究行中的攻击行为进行阻止,WPDRRC结构对黑客的入侵和程序的究篡改是非常敏感的,可通过综合分析计算机网络系统文件,及究时发现正在攻击的行为,而且其可感知计算机网络中细节的变究动,有效制止黑客的攻击行为。

 

计算机网络攻击后信息安全结构的防护主要是对黑客攻击究造成的破坏和损坏进行修复,以便恢复计算机网络正常的运行究状态和运行系统,再次保护计算机网络信息的安全。

 

4.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