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经济转型论文

经济转型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1 10:12: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经济转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经济转型论文

篇(1)

论文摘要: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是未来财务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必须要参与到会计国际化协调的过程中来,而且要建设一条符合中国的发展,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论文关键词:国际协调;会计国际化;会计环境;会计标准

会计国际化是一个国际协调的过程,将来世界各国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过程中来,它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转型国家所面临的问题,也是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全世界所有的国家所面临并应予关注的问题。会计国际协调的动力是经济利益,会计国际化实质上就是各国的利益协调,因此,世界上各个国家都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中国更要参与到这个协调中来,并且要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发展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1会计国际化已是大势所趋

世界贸易的飞速发展和全球资本市场的快速流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正在迅猛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融入到国际经济潮流中,任何国家如果要脱离世界贸易市场和资本市场而谋求自身较高水准的发展是难以实现的,随着我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成员,我国的经济大门将向世界敞开。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我国经济与世界各国经济在更大程度上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这样超越国界的经济,必然要求作为通用商业语言的会计,要有统一的“文字”和“规格”,以消除语言障碍,为国际经济交流和国际贸易发展提供便利。

随着科技革命的突飞猛进,信息技术的发展,尤其是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作用,深刻影响着会计信息使用的全过程。可以说,正是因为信息技术革命才为会计国际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各国际或者区域组织在国际协调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也成为推动会计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力量。

2从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会计国际化态度

中国要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会计协调。促进会计的国际化。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国家发展需要资金,为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开始了引进外资的工作。引进外资需要相应的投资环境能合理保护外商投资者的合法利益,而我国传统的会计制度,是建立在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的,外国投资者很难看懂当时的会计报表(三段平衡式的资金平衡表),在一定程度上就阻碍了外国投资者在中国的投资,为此,中国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

尽管我国目前尚没有完全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但是中国实际上也是国际财务准则的使用者和受益者,为此,中国一直以十分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会计协调,并支持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包括原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推动全球会计准则协调与趋同方面所做的努力。尤其是在会计改革和会计标准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推动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对于改善我国投资环境,提高信息透明度,吸引外商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立足于我国国情,立足于我国当前的会计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地与国际会计惯例相协调,除非相关的国际会计惯例与我国的法律法规存在冲突或明显不切合我国实际。当前,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国际国外会计准则的最新发展,必须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准则建设和国际会计协调的步伐,研究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协调的重点问题,紧跟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及其对会计信息的需求,并与我国的实际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推进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

3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对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的我国来说,我们不应被动消极地接受其他国家协调的结果,而应积极地参与会计国际化进程,利用国际会计资源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一方面,我们既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协调的发展和动向,充分借鉴吸收有益的技术和经验又要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不简单照抄国际会计准则;另一方面,我们更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际会计协调的进程中,施加我们的影响,使国际会计准则也能解决我们国家所面I临的一些特殊会计问题。

从市场本身的发展看,我国市场经济尚处于发育阶段,企业间的交易行为不十分规范,市场竞争不充分,公允价值难于形成。特别是国有企业相互之间的交易比较多,且关联交易较为普遍,交易价格显失“公允”的可能性很大,而且,也为上市公司粉饰财务报表有了可乘之机。而对这种情况,我国不得不对非货币易准则进行修订,从我国实际出发,要求企业将所有非货币易均作为同类非货币易处理,同时我国对债务重组等交易的会计处理规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

从企业监管和业绩评价看,根据我国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公司进行监管和评价的主要指标是利润而不是未来的现金流量,强调的是过去的会计信息。我国现行会计准则规范的重点偏向利润表对利润指标较为重视,而国际财务报告准确规范的重点是资产负债表,按其提供的会计信息侧重于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我国现行会计准则侧重于规范利润表与国际会计准则,关注资产负债表是两种不同的观点,所遵循的会计原则也不一样,这就使我国会计准则在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披露等方面难于实现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完全一致。

从法律制度方面看,我国的法律体系属大陆体系。法律条款规定的内容必须予以遵循,相应地,我国在制定会计准则中也要体现涉及国家法律规定的相关内容。比如,我国(公司法>规定企业应从税后利润中按一定比例提取法定公益金和公积金等,这些法律规定必须写进我们的会计准则和制度中,通过企业的会计核算在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报告中予以提示。

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看,在中国,国有控股企业居多,国家是企业最大的股东,社会公众等投资者则是一些较为离散的小股东,机构投资者较少,与西方国家的上市公司有着明显的区别。

为此,我国现实的选择必然是既要吸收借鉴国际会计准则,尽量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协调,但又不简单地照抄国际会计准则,要从中国现实的会计发展实际出发,主动地协调而不是被动的接受。所以在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过程中要从内容、形式等多方面体现中国特色,不仅考察其技术的可行性,更要考察其产生的环境背景;不仅要重视现在环境下的适应性,也要注重它的前瞻性以及我国会计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对会计国际化可能提出的新要求。转虽然会计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注重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否则,不但问题无法解决,并且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出现混乱或者失控,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经济的健康进行,由此带来的改革成本和风险是巨大的。各国的会计国际化都要有一个过程,不能硬性要求各国直接采用现成的国际会计准则,而是充分尊重各国环境,研究各国存在的特殊问题,不断调整改进,完善国际准则,使之适合各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会计环境与国际会计准则针对的发达市场经济环境显然是存在差别的,因而我国会计标准与相应的国际会计准则所存在的不一致之处是受我国的现实环境所限,也是必然存在的。因此我们应向国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积极反映我们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相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我们将会更广泛地与国际会计准则保持协调。

充分借鉴发达国家如英国的会计国际化协同进程的方式方法,抓紧研究我国会计国际化的动力、原因和后果,深入探索会计国际化的具体步骤和处理方式,将对推进我国会计国际化进程颇有助益。首先,在会计准则国际化的进程中,最基本的是应达成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一致的概念框架。在会计术语和内容都相当准确一致,各个具体准则制定中均可依赖的框架上,就等同于在共同的目标和基础之上进行具体准则的协调进程,单从会计的角度考虑,这无疑会减少协调中的磨合,加速协调的进程,为中国会计准则最终国际化奠定良好的基础和开端。其次,加快会计准则国际化制定进程,以适应经济高速国际化的需要。制定我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化进程表,深入分析国际化的背景、原因和后果。并着手进行准则间的详细分析和差异对比,使我们会计国际化走上系统性,实质性议事日程。再次,中国会计的国际化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化和会计实务的国际化两个方面,因此除了力求推动会计准则的国际化之外。如何尽快提高会计实务的质量,实现会计实务操作的国际接轨是会计国际化的又一项重大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全面正确认识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以及如何在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新构架下发挥我们的作用。从而使国际会计准则更多地兼顾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和需求,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挑战。一方面,我们应当更加全面、广泛地参与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工作,包括积极对征求意见稿提出意见等,另一方面,在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协调的同时,反映我国的特殊情况,尽可能地在国际协调方面施加我们的影响,以便在国际化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新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应该积极地与经济背景相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具有相似特征的国家开展区域间沟通、对话和合作,以提高我国在国际会计协调中的影响力。此时,我国更应当加强与亚洲国家会计机构间的沟通与合作,对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国际化会计准则提出意见和要求,可以扩大亚洲国家在国际会计准则制定中的影响,使之更多地体现亚洲国家的情况和需求。并确立我国在亚洲国家会计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进行会计改革,实现我国会计的国际协调。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会计人才队伍作保障。一方面:我国整个会计人员队伍素质不能满足会计改革和进行国际协调的需要,做好会计的培训工作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不仅财会人员需要学习,单位负责人也应当能够了解一些会计知识,还有监督、检查等部门也需要接受新的会计知识。另一方面:面对我国会计的日益国际化,国内的会计人员不有只重视国内,而要将眼光放远于世界,将自身的知识与国际化的会计潮流相融合,这样才能够更加促进我国会计的国际化进程,逐步提高我国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我国会计的国际化并不单单是一个会计领域的努力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其他一些相关领域的共同参与,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才能从整体上形成相互协调的发展,形成发展的统一步伐,使得我国会计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有更多方面的支持力量,也更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健康的发展;反之,如果只有会计发展的“一支独秀”,那会计的发展就不存在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了。总之,会计的国际化是世界经济日益发展的一个表现,而经济的发展也有更多领域的需求,为此,经济要平稳,快速的发展下去,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与进步。

篇(2)

我国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研究视角单一,不注重多学科交融发展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管理学、经济学、统计学、心理学、组织行为等学科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交叉性综合学科。在不同发展阶段,管理会计的发展又受到众多关联学科的影响,产生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方法。然而,我国在运用管理会计时,仅从其自身出发而忽略了管理会计与别的管理学科成果的交融,致使管理会计变成“信息孤岛”,无法结合不同的管理技术与方法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在未来发展中,管理会计应打破“就会计论会计”的桎梏,在管理会计原有的理论基础上,不断创新和融入其他管理工具的技术和方法,整合全新的管理会计理论方法体系,为提升企业价值提供坚实的保障,激发出管理会计强大的实践能力。

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时期我国管理会计创新与发展

为适应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的要求,必须发挥会计在经济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特别是发挥在企业经管活动中起基础支持、战略支撑的管理会计的功效。以下针对管理会计观念、管理会计内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的创新和发展三大方面进行分析。

(一)经济转型时期现代管理会计观念创新

1.整体、动态管理观念的更新企业的日常管理活动基于一套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的管理系统,从不同管理层面出发,又可具体分为若干个不同的子系统。各子系统目标不尽相同,但总体上服从于整体目标。若相互之间发生不可调和因素,企业必须站在整体管理的角度,客观合理地分析评价经管活动,以保持内部目标的一致性,增强各系统的协调运作。同时,科技的迅猛发展使企业会计信息处理能力日益强大,信息在各系统、部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传播、处理愈发便捷,企业可随时依据内外环境最新动态作出相应决策。管理会计作为企业管理的决策支持和控制系统,必须从整体观念出发,与其他系统相互配合、协调以满足企业管理活动的需要,树立动态管理观念,在变化着的环境中不断分析、抉择,寻找动态中的最佳平衡点。

2.人本、智本管理观念的更新传统的管理会计是基于非人性化的物本管理背景下产生的,那种将人视作只会打工挣钱、养家糊口的“经济人”的想法如今已不合适。在21世纪的知识年代里,人们愈发认识到在生产管理实践中,起主导作用的并非机器设备,而是人的智慧、才能和技巧。人作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一切资源中最重要的资源。现代企业管理的任务在于激发人潜在的才智和能力,最大限度地调度人们的积极性,释放其潜在的能量。唯有人的智能得以充分展示,物的价值才能深度开发,人尽其才是物尽其用的基础。在此新环境下,管理会计的系统设计也应更多的考虑到人的因素,推动人本观念乃至更高层次的智本管理的观念。

3.战略导向、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更新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面临内外部复杂环境的严峻挑战,不断提升自身竞争优势和创造市场价值方能立足于整个行业。以往那种仅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不惜牺牲长远发展的狭隘观念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要求。现代管理会计要求企业需站在战略的高度,时刻关注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获取竞争对手的信息,深入分析自身所处地位,协助管理当局确立战略目标、进行战略规划以取得竞争优势;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同时,努力维护生态平衡,灌输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协调环境、经济和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

(二)管理会计内容新领域的扩展

1.培养战略管理意识,构建网络价值流战略管理会计系统传统管理会计仅重视企业内部管理而忽视外部环境信息,在很大程度上使得决策失去战略相关性,已不适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战略管理会计是传统管理会计在当前新市场环境和企业管理环境下的发展;作为外向型的综合信息系统,它避免了传统管理会计因忽视外部环境所带来“目光短浅”的缺陷,积极关注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反馈外部市场和竞争者的信息,并用战略观点来看待内部信息,综合利用财务与非财务信息,以更广阔的视野来观察和分析问题,协助管理者制定合理战略的规划,因此符合企业战略发展的要求。就目前我国企业的ERP、电子商务和IT的发展,企业未来可在网络价值流基础上,将企业网络信息系统、网络价值流系统与战略管理会计系统集成构建一个更高层次、复杂的新型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网络价值流战略管理会计系统,对企业的健康发展和长远利益有着重要意义。

2.坚持以人为本,朝高层次智本管理会计转变当前高层次的脑力劳动者作为企业发展知识经济的重要资源和核心要素,在企业经管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提升。唯有充分发挥人的智能,物的潜在价值才能被深度挖掘,企业能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大,由此形成了以人的智力乃至智慧为核心的智力资本管理。但与精确化、规范化、定量化的物本管理系统不同的是,智本管理认为管理系统是一个涉及人的心理、社会层面、丰富情感世界和人际关系的复杂社会系统,由于是动态的有机体,难以用精确的数据来表现。正是由于智本管理的灵活性、非规划性和不确定性,衡量和报告智力资本成为管理会计面临的新挑战。为了真实公允的反映企业价值,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新型智本管理信息应打破传统财务信息的界限,融合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等多维度信息于一体。智本管理会计通过量化企业智力资本,为智本管理提供存量和流量信息,考核和评价智力资本投资效率,利用智力资本为企业创造价值。

3.普及生态保护意识,推动环境管理会计创新近年日趋增多的生态环境事故给人们敲响了一次又一次的警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应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而要考虑到以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的发展。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的建立,能克服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主观性和分摊标准单一的不足,将与环境相关成本单独核算以量化企业经管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它不仅提供了管理决策所需要的成本与收益等财务信息,也提供了污染排放等非财务信息,从而有效抑制企业短期行为,促使管理者从社会和企业双重角度出发,做出符合生态发展的科学管理最优决策;环境管理会计的环境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环境资源所有者和管理者了解环境资源的存量和流量,以及资源资产的分布和变动,及时反映企业履行环境责任、预防和治理自身所产生环境污染的资源投入与绩效信息,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具体实施行为的监控,发现不足,寻找差异,分析原因及改进,从而保证企业减少环境风险的威胁,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业绩。

4.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企业多方协调发展当前企业在快速发展中面对诸多机遇和挑战,压力日益凸显,竞争格局多变,在为社会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成为社会财富的破坏者。经济可持续的发展成为现展的必然要求,社会责任更多地渗入经管活动中。从管理会计视角出发,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所承担对股东、员工、供应商、消费者那种社区和社会环境的责任;其基本要求是以法律责任为底线,依法经营、安全生产、遵守环保要求、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更高层次则包括关心员工健康发展、主动参与环境治理、捐助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等。企业社会责任难以用技术性指标和原则去规范,其发展依靠自身经济行为和经营行为的道德约束。社会责任管理会计就是将企业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社会责任并以此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它通过会计特有的方法和技术测定,计量和揭示一个企业的经济行为对社会环境的影响,促使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争取社会效益最大化,最终实现人类资源、经济和社会多方协调发展。

三、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创新

(一)研究视角更加广阔,交融多学科理论发展

传统单一学科研究方法已无法满足当前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的需求,倡导跨学科研究已成为现在管理会计研究发展的重点。如经济学研究中的“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管理会计有着较好的内在一致性,其中企业纵向一体化理论为解决战略成本和战略管理会计研究问题提供分析框架;心理学研究的认知、动机、社会心理子领域理论对管理会计实践的动机效应和信息效应研究发挥重要作用;社会学研究中的权变理论不仅涉及到管理控制系统,还利用交互项检验了其业绩后果,丰富了管理会计研究内容;运筹学、数理统计学的许多方法被引入管理会计决策和控制模型的构建中,促使管理会计研究朝精密的数理化方向发展。管理会计在现代管理方法基础上,整合原有理论并吸收其他学科的精华,使研究成果更具有广泛应用能力。

(二)研究方法相互结合,迎合管理实践情境

篇(3)

1文献综述

目前学术界对经济转型升级进行了较多的的研究,但在建立计量模型时较少考虑自相关、异方差等问题,同时对转型升级的内涵论述较少。因此,本文从转型升级的内涵入手,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利用计量经济模型研究方法,结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技术创新的相关数据,深入分析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转型的作用,得出了新的研究结论。

2技术创新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理论研究

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根本动力来自创新驱动。通过技术创新将传统的加工组装主体形态转向以研发为基础的制造,大幅度提升研发、设计、标准、营销网络、供应链管理、品牌等环节在价值链增值中的比重,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图1显示了技术创新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自主开发战略是指企业内部开发,具有率先性,核心技术来源于企业内部的技术积累和突破;模仿战略是指创新主体通过学习模仿率先创新者的方法,引进、购买或破译率先创新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以其为基础进行改进的做法;合作开发战略是指若干企业联合投资建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或者是使用合作开发的某种技术;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以企业为主,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及政府的相关部门为追求发展目标在利益驱动下,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其重点在技术创新过程的上游和中游。

3计量经济模型本文选取

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研究对象,选取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而不是所有工业企业的原因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较有代表性而且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并不明显。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通过实证分析和检验技术创新对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验证技术创新的三个指标:研发人员投入、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产出效率是否有效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7]。采用回归分析模型来估算研发人员投入情况、研发经费投入情况、研发活动产出情况对于万人平均产出的相关系数。在构建回归方程的过程中,由于数据为横截面数据,很有可能出现异方差。因此分别对各个变量取自然对数以使数据趋势线性化和消除时间序列中存在的异方差,同时其回归系数又代表了弹性的意义。计量模型设定为:lnPETU=C+αlnRDFD+βlnRDOP+γlnRDHR+δlnPESC+ε.其中,PETU表示企业转型升级情况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人平均产出代替。万人平均产出,反应了企业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转变的程度。RDFD表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R&D经费。RDHR表示研发人员投入情况,这里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来表示研发人员投入情况。RDOP表示研发活动产出情况,这里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每万名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表示研发活动产出情况。PESC表示平均工业总产值,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其中,α、β、γ、δ、C为回归常数,ε为模型误差项。

4技术创新与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实证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从表1可以看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人平均产出为63.06亿元。然而最大值和最小值差额比较大,达到66.38亿元。这说明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由离散系数也可以看出各解释变量波动也比较大,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倍数都达到三倍以上。

4.2参数估计

采用eviews6.0计量经济软件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到回归结果如表2。从表2可以得出,该方程的判定系数为0.702,拟合优度较高;F统计量为15.277,其对应的P值为0.000,说明该方程在5%的水平下显著。该方程的各个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下也显著。另外,该回归方程的DW统计量为2.380,属于判断盲区,因此需要做自相关检验,同时还需要做white异方差检验。首先做LM自相关检验,得到检验统计量为1.633,其相应的P值为0.201,所以接受无自相关的原假设,该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再做White异方差检验,得到检验统计量为16.359,其相应的P值为0.292,所以应接受无异方差的原假设,该模型不存在异方差。

4.3回归模型结果分析

通过前面的分析,判定表2得到的回归模型不存在自相关、异方差等问题,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表2得到的回归模型来分析技术创新对转型升级的影响。2企业平均工业总产值对转型升级有显著影响,说明企业的规模越大,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会越好。其次,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活动产出对转型升级有显著影响。这两个变量分别在1%和5%的水平下显著。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科研经费增加1%,万人平均产出增加0.546%;科研活动产出每增加1%,万人平均产出仅增加0.195%。最后,参数估计结果显示科研人员投入指标系数为负,并没有对企业转型升级起到正向促进作用,这与相关技术创新理论和研究成果并不一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其中一种解释为科技人才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创新进程。很大一部分科研人员仅仅为了成果去做科研,并不考虑实际的有用性,使得科研成果与实际脱离,并不能给经济的转型升级带来正向影响;另一种解释为,科研人员质量参差不齐,数量上虽然有所增加,但质量远不如以前。总体而言,技术创新对转型升级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5结束语

篇(4)

关键词:制度变迁;经济增长;内在关系;实证检验;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656(2007)05―0018―09

标准的经济增长理论把制度看作是既定不变的,所以无法认识到制度变化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那么,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社会和制度变革作为带动经济增长的动因?为什么在资源、人口、技术都没有巨大变化的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短短的二十多年时间里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为什么有些贫穷国家在最近的几十年里能获得快速的增长,而有些国家却仍在零增长线上挣扎?制度变革与经济增长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究。本文就是想通过对中国经济转轨和经济增长内在关系的实证研究来试着说明这一问题。

一、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回顾

人们对于当今经济增长模型批评最多的是,模型在强调人力资本、知识和技术作用的同时,却忽视了制度要素。诺斯在评价内生增长模型时指出:“这些模型都取决于一个能驱动模型的暗含的激励结构的存在,如果不将制度中派生出来的激励结构作为这一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研究对我来说将是一个无结果的试验”。[1]诺斯从制度安排的]进角度,提出了经济增长由制度“启动”的论断,科斯也把交易成本作为解释和比较不同制度或体制效率的重要因素。交易成本和制度变迁理论的引入,极大地扩展了经济增长理论的解释力和应用空间,它揭示了制度的动态发展对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

从目前来看,关注制度与增长间关系最多的还是新制度经济学家。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使人们逐渐认识到研究制度与增长间关系的必要。当然,其他一些主流学者也从相关研究中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如Schulley的经验研究就证明了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Jones and Keeper则用考虑有制度背景的影响模型和实证检验突出了这一点;Acemoglu,Johnson and Robinson发现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是互相促进的,两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lener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Tomell和Eicher分别从产权制度和制度实施效率这个角度分析了内生制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3][4][5]

除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外,一些国内学者也在考虑制度与增长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如卢荻、沈坤荣、张军、林毅夫和雷钦礼等学者都对该问题做了一些研究。[6][7][8][9][10]他们认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易于在短期内被人们观察到,而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可能表现不明显或者不易衡量,这可能是许多经济学家忽略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重要作用的原因之一;他们还从不同的视角考虑了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有国内的一些学者通过把制度因素引入到内生增长模型来进而揭示制度与增长的关系,如雷钦礼在其博士论文中做了一个尝试;刘红和唐元虎、皮建才,王泽填等青年学者也在这方面做了努力和尝试。[10][11][12][13]但总的来看,关于制度和增长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还是一个不清晰的问题,本文就想换一个思路,通过检验当代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来揭示这一问题。下面,本文就通过把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当作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来探究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二、转型指标的设定及量化标准

把经济体制转型作为制度变迁的实例来研究,首先必须量化转型指标。欧洲复兴开发银行(EBRD)编制的改革进展指数(IRP)指标体系中,包括了企业、市场与交换、金融体制和法律改革4个领域的共10项指标。在世界银行完成的《1996年世界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From Plan to Market》)报告中,世界银行对经济转型进展与评估是分类独立进行的。[14]世界银行对经济转型的评估集中在四个领域,分四大类着手考察,它们分别是自由化、财产权和私有化、机构以及社会政策。

卢中原、胡鞍钢选择了投资市场化指数、价格市场化指数、生产市场化指数、商业市场化指数四个单项的市场化指标。[15]国家计委课题组是从商品市场化程度和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进程测算向市场体制转型的程度,生产要素市场化程度按劳动力和资金市场化程度考察,劳动力程度由市场化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决定,资金市场化程度由银行信贷资金的市场化程度来近似反映。陈宗胜等学者通过对企业、政府、市场三个方面的考察来测度市场化进程[16]。

在构造转型指标时必须做到科学性和可行性的结合,即所构建的转型指标应该能够较好地反映出转型的实际进程和结果。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呈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的趋势是同步的,这种耦合的趋势可以很好地揭示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经济转型)的内在关系。在刻画中国经济转型的指标方面,我们参考世界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17]、陈宗胜等学者的相关研究,并结合国内外其他相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见解,我们把反映中国经济转型的量化指标确定为以下四个方面(见图1):

(1)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NL)。本文用工业总产值(或增加值)中非国有工业的总产值(或增加值)来表示。公式如下:NL:非国有工业的总产值(或增加值)/工业总产值(或增加值)。

(2)市场化程度(ML)。目前衡量我国市场化程度的方法很多,我们选取投资的市场化指数来表示,即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投资”三项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来表示,公式如下:ML=(外资+自筹资金+其他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

(3)对外开放程度(OL)。反映经济外向型的程度,本文采用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公式如下:OL=(GDP-进出口总额)/GDP。

(4)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GL)。我们以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表示地方政府对经济干预程度的变化程度。

参照ERBD对改革进展指数(IRP)编制所设定的权重系数和国内、外学者对上述指标重要性的排序情况,我们设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NL)、市场化程度(ML)、对外开放程度(OL)和政府干预程度(GL)对转型进展的刻画重要性分别为:0.4,0.4,0.2和0.2。那么转型进程综合指数(TL)可以表示为(见图2):

三、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检验

我们可以用图3来表示经济增长指数与经济转型进展指数之间的关系,我们发现仅从图中很难确定二者之间内在的关系,下面我们通过对二者之间进行协整和因果关系检验,来进一步确定二者之间的内在关系(经济增长指数是指把GDP以1978年设定为100计算的各年可比价格比增长指数)。

本文的实证检验分4个步骤完成:第一,利用单位根检验确定时间序列lnGDP(GDP指数数据的自然对数形式),和lnTL(经济转型进程指数数据的自然对数形式)的平稳性;第二,确定lnGDP和lnTL之间是否具有协整关系;第三,采用格兰杰因果性检验考察lnGDP和lnTL之间的因果关系;第四通过VAR模型进一步验证二者的内在关系。本文所有检验结果均使用Eviews4.0计量经济分析软件进行了多次回归分析而得。

1.变量平稳性检验

数据选取本文采用前文计算的经济转型进程综合指数和历年经济增长指数的变化数据作为样本数据。lnGDP和lnTL按照有关数据计算而得,其中,以上2个变量均取自然对数,是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样本空间确定为1978―2004年,主要原因是想对中国整个经济转型期做一个全面和完整的考察。

本文将利用单位根检验来确定lnIF和lnFDI两个变量的平稳性,具体采用的是ADF( 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方法,其模型为

按照AIC最小值法则选择最佳滞后期项数(2期),见如表2。从VAR模型拟合结果也可以看出(见表3),经济转型确实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经济转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一种较弱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的时间较长,且不会在短时间内衰减;而经济增长却是经济转型的内在决定因素,并且这种决定因素会在较短时间内衰减。

LnGDP(经济增长)与LnTL(经济转型)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与单向因果关系,这从表1和表2的检验结果就可以看出,LnGDP和LnTL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一个长期均衡增长关系。由于LnGDP和LnTL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故GDP与TL之间也存在协整关系。由表2和表3知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经济增长是带动经济转型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转型并不是引致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二者的协整关系和VAR模型也充分说明,虽然经济转型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但经济转型对经济增长确实能有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长期的(如滞后1期与滞后2期影响系数比较接近)。

四、结论与启示

很多人认为,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会起到决定作用,如中国的经济体制转型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现象。但我们通过二者的内在关系分析却发现,结果恰好相反,正是经济增长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深化,而不是制度变迁决定经济增长。这也说明诺斯的推论是有疑问的。当然,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之间存在的协整关系也说明,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在某种程度上确实存在长期相关关系,但制度变迁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却不是决定性的。

我们再透过20世纪末期以来的世界范围内的经济转型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知道,在经济转型问题上提倡“华盛顿共识”的学者认为,所有的经济问题实际上都是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而市场无疑是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最有效的方式,通过一系列快速走向市场化的策略,转型国家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成功走向市场体制。但事实证明“华盛顿共识”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其中主要原因是由于把目光局限在“为转型而转型”的狭隘目标以及忽略增长取向的实现途径上。本文的研究也说明,经济增长对经济转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把经济增长和经济转型同步考虑,只有在增长中来推动转型才是有效和重要的。而这正是“中国模式”和“北京共识”内在涵义。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内在关系告诉我们,为了经济增长而重视制度创新是必要的,但过分倚重制度创新来达到经济增长的决策是没有根据的。制度变迁并不是经济增长的直接原因,说明在推动经济增长中仅靠制度变革是行不通的,必须通过制度变革达到提高有效劳动、资本存量和技术进步改善才能达到。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协整关系和VAR模型关系也说明,在经济增长中制度变迁的作用虽然不是决定性的,但这种作用还是不能忽视的,并且制度因素还会通过对其他增长因素的影响来长期影响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179-180.

[2]SCULLY, GERALD W.The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 1988,(3):652-662.

[3]RODRIK, DANI. Institutions for High-Quality Growth:: What They Are and How to Acquire them[J].Cambridge MA,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Working Paper No 7540.

[4]ACEMOGLU, DARON and SIMON JOHNSON.Unbundling Institutions Rand [J].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87):68-103.

[5]GERARD ROLAND.Transition and Economics[M].Preface,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0.

[6]卢荻.变革性经济增长:中国经济的结构与制度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7]沈坤荣.体制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增长[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

[8]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1).

[9]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基于中国经验的实证研究[C].林毅夫发展论坛讨论稿,2002.

[10]雷钦礼.制度变迁、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1]刘红,唐元虎.现代经济增长:一个制度作为内生变量的模型[J].预测,2001,(10).

[12]皮建才.制度变迁、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一个分析框架[J].公共经济研究,2005,(5).

[13]王泽填,卢二坡.制度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C].厦门大学2005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与经济增长国际研讨会交流论文,打印稿,2005.

[14]世界银行.1996年发展报告:从计划到市场[M].北京:中国财政出版社,1996.

[15]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3,(12).

[16]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7]冯舜华等.经济转轨的国际比较[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地方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9.012

1 高校图书馆服务城市经济转型的可行性

1.1 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唐山城市经济转型提供机遇

资源型城市促进了国家和地方经济迅速发展,然而近年来,不良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为此,唐山市政府制定了诸多产业转型的方针政策。唐山市依靠其重工业的发展优势,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这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打下了基础,同时,唐山的高科技产业和文化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发展,也为唐山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打造出了新的增长极。

1.2 各高校提出了“服务地方、特色办学”的办学理念

华北理工大学始终秉承“学术并举、崇术重用、依托行业、服务地方”的办学理念,建有河北省城乡统筹及一体化发展研究基地、中科院唐山科学发展研究院等研究机构。唐山学院在专业设置方面结合唐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课程教学方面结合唐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典型案例,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结合地方行业、企业,协同培养。

1.3 高校图书馆具有服务唐山经济建设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拥有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协调补充的馆藏体系,与唐山地区的特色结合,打造各馆特色文献。具有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服务手段,方便用户获取网络信息资源,具有为唐山经济服务的能力和手段。同时高校图书馆还有精干的多学科背景的信息服务队伍,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和信息处理能力和服务技能。

2 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2.1 唐山经济迅速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历史背景下,无论是是政府、企业和职工都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新的信息与知识,他们由于信息和学习能力的相对欠缺,难以适应经济转型的迫切要求,这就为作为唐山信息机构和知识传播者的高校图书馆发挥其重要的职能作用,城市经济转型升级为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2.2 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要求

由于多年来图书馆社会服务功能发展甚微以及对外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其社会地位和价值很难为社会认可。有些高校图书馆存在着资金短缺、技术落后、理念陈旧、发展缓慢等问题。高校图书馆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引进资源以补充资金、技术、制度等多方面不足,也能为地方经济提供更为广泛的信息服务。

3 高校图书馆服务唐山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势和不足之处

3.1 高校图书馆服务唐山经济转型升级的优势

3.1.1 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资源

以唐山学院为例,唐山学院南、北、东三个校区图书馆,加上13个系、部资料室,馆舍总面积达27557平方米,有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共计537.2万册,现刊2142种,电子期刊16178种,团购了“超星”、“维普”,CNKI等电子图书、期刊和其它15个重要论文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20余个,与唐山地区的特色结合,便于为唐山地区发展服务。

3.1.2 高校图书馆具有先进的技术服务设备和方式

近年来,各高校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图书馆建设,传统手工的服务方式已经被以计算机、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代替,整体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图书馆网站与国际互联网相连和全球范围的信息网络接轨,方便了不同地理位置的用户对图书馆文献进行检索和利用。

3.1.3 高校图书馆拥有专业的信息管理人才

各高校图书馆具有精干的信息服务队伍,以唐山学院为例,图书馆现有教职工60多名,大多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图书馆高级职称的20余人,硕士学位的40余人。他们都有较强的图书馆信息处理能力或其它相关专业的学科知识背景,在工作能力和科研成效上看,都有服务唐山经济转型升级的能力。

3.2 劣势与不足之处

3.2.1 资源和经验不足

尽管高校图书馆为社会服务已经成为图书馆研究领域的热点,但真正有所作为的却屈指可数,服务经济转型升级又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无借鉴可言,图书馆的资源实效性差且其价值始终处于隐性状态,直接用于经济转型的信息资源存量较少且都处于无序和原始阶段。

3.2.2 馆员缺乏社会化服务意识

在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服务初期,受传统的服务观念的影响,馆员其服务内容和对象都面向高校,馆员缺乏社会化服务意识。此外,由于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服务,特别是在经济转型时期提供服务尚处于探索阶段,不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馆员缺乏服务的动力。

3.2.3 特色服务欠缺

高校图书馆为地方经济服务,除了图书期刊的借阅外,基本依赖于本所购数据库资源展开,缺乏特色建设。如华北理工大学虽建有部分特色数据库,但不对外开放,也没有关于经济转型升级方面的数据库和特色馆藏。高校图书馆要想保持其在地方经济的优势和竞争,应当整合资源,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信息产品,在服务项目和内容、服务的方式、方法上有自己的重点和特色。

3.2.4 效益不理想

唐山市高校图书馆缺乏信息增值服务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其服务少为人知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不理想。服务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是馆员能力和智慧的考验。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的服务引向社会,这需要引入营销的观念和营销的人才,显然是高校图书馆面临的又一难题。

4 高校图书馆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升级的模式和路径

4.1 探讨服务用户需求,为用户提供信息支撑

地方政府、转型企业、员工都是高校图书馆服务重要用户。有些企业难以设置专业信息部门,无法实时了解产品、市场等重要信息,限制了相关企业的转型升级。随着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政府面临的新的情况和问题随之而来,对信息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4.2 提高服务者综合素质,为唐山市经济转型升级服务

4.2.1 强化高校图书馆员的经济转型意识

高校图书馆要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尤其是唐山城市经济转型的重大任务服务。馆员要牢记经济转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充分尊重国家和区域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大局,针对唐山市民和企业的利益,研究服务经济转型发展战略目标。

4.2.2 丰富高校图书馆员的经济转型的业务知识

邀请高校经济学、环化学、法学、城管学等方面的教师、专家作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共同参与服务唐山经济转型的队伍中,有了一支掌握经济转型各学科专业知识的馆员队伍,就能更有成效地服务于唐山城市经济转型。

4.2.3 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的信息素养和服务意识

政府和高校要激发馆员的积极性,以推动地方高校图书馆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对于高校图书馆员,应具备甘为人梯的,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并具备高层次的信息服务素养,掌握先进的信息服务技术和手段,包括沟通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学习、能力等。

4.3 拓展服务内容,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4.3.1 资源共享,为企业及员工提供主动服务

加大资源共享的范围和内容,为企业及员工提供主动服务,为他们开放图书借阅、电子阅览、数据库,针对经济转型调整采编、咨询等工作内容和服务项目,拓展服务领域,主动向相关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

4.3.2 开辟城市经济转型研究电子门户网站

根据唐山城市经济转型的具体需求,开辟相关的电子门户网站,搜集、整理、传播唐山城市经济转型的研究成果、发展动态、就业指南、新技术、生产材料、产品等。此外,可以组织网上讨论区,建立学术交流、知识共享的网络平台。

4.3.3 开展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为主题的学术讲座和用户培训

以唐山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为主旨,针对不同听众的学科层次和水平,力求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讲座内容可涉及经济、环境、文化、休闲等众多领域,由治学严谨、有真才实学的老师用来阐述。为缺乏信息能力的人员举办讲座和培训班,开展信息知识的学习和宣传,帮助工作人员掌握文献信息检索、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使他们更有能力获取所需资源。

4.3.4 发展经济转型馆藏资源,建立唐山信息资源特色库

高校图书馆要通过开展广泛细致的调查研究,征集、整理、加工、整合经济转型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完善唐山地方经济转型特色文献信息资源库,如人才库、能源库、项目库、法规库等,为信息用户提供更便利、高效的文献信息资源获取途径。

4.4 服务策略研究

4.4.1 加强各高校、信息机构间组织协作

借助现代化技术与设备与其他信息机构开展协作服务,通过协作合理地调配各信息服务单位的资源,共同解决面临的信息服务需求问题。华北理工大学、唐山师院、唐山学院可以联合起来,合理分工,取长补短,协同为唐山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信息咨询服务。高校图书馆,也可以与唐钢、开滦等企业联合推出资源型企业转型计划,举办科技知识讲座和提供信息资料,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通道和信息咨询。

4.4.2 加大研发基地、中心、技术平台的建设力度

提高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唐山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的重要环节。如华北理工大学建有河北省城乡统筹及一体化发展研究基地、唐山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等研究机构,现已启动的唐山学院大学科技园、唐山技术创新研究院,为研究、解决唐山地方技术性难题提供技术服务平台。通过在高校图书馆建立信息服务、技术平台,把高校的科研、图书馆的信息资源、企业的技术开发联合起来,构建起信息机构、高校、企业信息交流融通的桥梁。

4.4.3 校馆联动,积极探索服务地方的新途径

信息服务需要各学科的专业人才,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利用校内智力资源参与合作,校馆联动,聘请校内有关专业教师与馆员共同参与课题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邀请部分相关专业学生参与课题的申报、调查、研究。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背景下,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中建立起了较为灵活的服务机制,并出台制订相关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图书馆可以通过设立服务中心和合作机构、举办校企共建会议、合作交流会议等多种途径,使地方高校为地方城市经济服务进入实质阶段。

4.4.4 开展实地调研,做好新项目研究

地方高校要利用地方性项目调查的优势,选派科技骨干力量到基层挂职锻炼,搞好服务地方项目的调查。近年来,唐山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针对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中长期问题,纳入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面向全市公开招标。高校图书馆要争取这样的机会,应该充分运用在信息工作积累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做好资源型城市转型课题的研究,为政府决策服务。

4.4.5 通过中介组织间接服务

高校图书馆与产业转型企业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状况,图书馆应当积极争取唐山市相关政府部门和组织的支持和帮助,与相关企业、管理者、劳动者建立需求联系,借此了解最终用户的信息需求。唐山可以通过科技局、工促局或其它中介组织设立唐山资源型经济转型信息咨询委员会,建立唐山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信息系统,面向全市相关企业开展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篇(6)

>> 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特征比较 金砖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水平比较 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的影响研究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总量的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就业的影响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的美国反应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对中美贸易的影响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就业效应:基于投资主体和行业分析 中国对中亚国家直接投资区位与行业选择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对中国在发达国家投资的解释 主要发展中国家对美国直接投资现状分析及此现状对中国企业的启示 外商直接投资对就业影响研究综述 中国对美直接投资逆转考验美国决策 外商直接投资对湖北的就业和工资水平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北省就业的影响的综述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区域就业的影响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促进区域劳动力就业的贡献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苏州就业和劳动者素质的影响研究 外商直接投资对浙江省就业效应的影响分析 跨国直接投资对东道国就业的影响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林勤跃.金砖四国:经济转型与持续增长.经济学动态,2010(10).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资源型经济 经济转型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146-02

资源型城市是指随矿产资源、森林资源或石油资源的开发而兴起,并以资源开采为主导产业的城市。改革开放初期,资源型城市作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能源、资金。但由于资源本身储量的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源型城市如果一直依赖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必然会走向因为资源枯竭而经济衰退这条路。所以为资源型城市重新谋求发展之路成为了当前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山西省是典型的煤资源省份,其中以大同、阳泉、晋城最为典型。经过近50年的大规模建设山西的能源产业规模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同时环境也受到日益严重的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环境问题。如何解决资源型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如何实现“山西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实现山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现状

山西素有“煤炭之乡”之称。山西煤炭资源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由于山西的地质条件,煤炭资源的开采环境也非常好。随着山西经济的发展,煤炭工业不仅在“量”上发生了变化,在“质”的上面更是发生了深刻巨变,煤炭工业成为山西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据统计,煤炭工业收入占到全省可用财政收入的50%以上。也正是煤炭工业的发展,使得山西成为了一个切切实实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也使得山西不可避免的有了大多资源型城市所面临的问题。

二、山西煤炭资源型城市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1.经济结构单一,对煤炭产业依赖过重。近几年,在国内能源、原材料市场需求快速增长拉动下,山西以煤、焦、冶、电为代表的重工业发展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重工业占全省工业比重不断加大。重工业占绝对优势地位,轻工业被挤出的趋势十分明显。山西企业生产的产品大多属于能源型,科技含量非常低。同时,在生产的过程中环境污染程度也日益加剧。

2.开采技术落后,思想观念落后。山西目前的生产活动始终围绕着资源的开采与加工。生产活动大多集中在开采技术、安全生产等方面。在煤炭加工转化方面也还是集中于传统的:筛选、洗选、炼焦、发电这些方面。而工人的知识和技能也还是局限于煤炭开采与加工方面,对于其他高技术、科技含量的技能掌握程度非常低。

同时,由于山西长期存在的指令性、计划性生产经营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导致自上而下各级管理人员的思想逐渐僵化,缺乏创新精神。不能够及时分析市场信息,墨守成规。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山西的大多数企业家包括当地居民在内,把“煤炭经营”作为了山西的唯一出路。认为山西的老板就全是“煤老板”。人们的主观意识就不敢或不愿意从事其他产业。主要采取保守策略,稳中有升,仅仅追求自己任期内的企业发展和经济赢利,不敢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变革和产业升级。

3.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煤炭资源型城市以煤炭资源产业结构为主体,属于典型的线性经济。它是建立在对煤炭资源大量开采和消耗基础上的,属于典型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随着山西煤炭资源的过度开采,山西的生态环境破环非常严重:水土大量流失,雾霾天气加重等问题都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三、山西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对策分析

众所周知,煤炭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随着人们挖掘时间的积累总会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山西资源型城市现在或者不久的将来也面临着“矿竭城衰”的危机,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关键是要寻找一条适合山西自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政府引导。政府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政府作为一个城市发展的领头羊,就要在经济发展转型的总体设计上全面把关,从宏观上积极促进山西的经济转型。在这一方面,山西政府已经作出了一些努力。比如2010年1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山西省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山西省委、省政府随即提出了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思路,出台了包括《山西省煤炭企业转产煤炭城市转型政策试点实施方案》、《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意见》等。可见,要想转型成功,首先政府要正确引导,积极发挥宏观协调的作用。

2.积极发展优势特色绿色产业。根据山西目前的发展情况,山西要进一步壮大产业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首先,要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大力承接、改造和发展一批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发挥其吸纳就业的作用。二是积极吸引国内外有实力的企业,大力发展能源矿产资源开发和精深加工产业。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承接发展技术水平先进的高载能产业。加强资源开发整合,允许资源富集地区以参股等形式分享资源开发收益。三是依靠发达城市的力量,与其实现对接,在现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产业“孵化园”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绿色创新成果转化。四是我们可以利用山西其他优势资源,比如农产品等建立新的发展思路。

3.改善生态环境,多途径解决就业矛盾。对于山西资源型城市因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要避免走以前那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运用标本兼治的办法,从根本上改变生态环境的状况。对已经遭到破坏的环境,我们要下大功夫进行改造、修复以及人员的积极安置。这只是补救措施,我们还是要从根本上改善环境。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加大宣传,提高公民的环境意识;我们可以通过转变产业结构,积极进行产品的升级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本着生产与治理两不误的原则,生产与治理同时进行,采取“对号入座“,谁污染谁治理的办法。总之,要通过多方努力,提高城市的服务能力,提升其综合实力。

山西长期的煤炭工业发展,使得山西劳动力大多集中在重工业领域。一旦进行产业改造,必定造成大量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就成为了社会不安定的重要因素。对此,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进行城市经济转型时,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安排下岗职工再就业,解决他们生活实际困难作为根本出发点。把创造新的就业岗位和提高下岗职工的素质结合起来,以解决结构性失业现象。在结合国家政策的同时,山西还要制定一定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促进更多下岗人员就业。只有个人、企业、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多种途径开拓就业门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山西资源型城市的就业问题。

[本文为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SZS201101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制度创新的空间扩散与协调模式研究。山西大学商务学院院级课题:2012060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管理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霍聊.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 郭海荣,白明英.资源型区域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研究[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1

[3] 赵天石.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研究[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1

[4] 王青云.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5] 齐建珍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6]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山西省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模式及利益补偿机制研究[R].2005

[7] 孙毅.资源型区域绿色转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