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工科类工业设计论文

工科类工业设计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4-01 10:12:4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工科类工业设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工科类工业设计论文

篇(1)

这所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以培养“高级蓝领”为主,优势专业是模具制造、注塑加工等,校内有大量的数控加工中心、机床、注塑机等。生源是初中生,进来后先读三年职高,一部分毕业,另一部分经过考试,再读三年专科,毕业时可申请职业技师资格。该学院的技师资格评审标准是产品自己设计、主体模具自己开发,参与做出样机。

那天,学生是扛着模具、拿着样机来参加评审的。

当时,我们学校的毕业答辩也刚刚结束,相比之下,我直冒冷汗。虽然他们学生的草图没我们的漂亮、样机没我们的悦目,但他们的模具比我们的草图更实用、样机比我们的模型更有说服力。

会后闲聊,该学院的负责人对我说,刘老师啊,我们没法和你们比,我们是专科,玩概念、玩艺术,玩不过你们,我们只能来点实在的。

我听后无语。

现实情况是,他们的“专科生”早就被各类中小型企业“抢购一空”、而我们正在为“本科生”的就业率“绞尽脑汁”。

从业多年,一直困惑,什么是工业设计?它的杀手锏是什么?它的价值在哪里?

先看教师。

自己在综合性大学任教,校内整个工业设计专业教师活得都很郁闷,大学最受尊敬的人是谁?是那些有着一堆国家基金、每年发表数篇SCI、EI、ISTP论文的科研“牛人”。

工业设计呢?连个申报课题的口子都难找,报自然科学基金吧,偏文;报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吧,偏理,两边不靠。

工业设计发篇论文也不容易哦,被各高校期刊目录认可的工业设计类期刊,几乎没有,勉强有两本,一本是《装饰》,还偏艺术;另一本是《包装工程》,又偏理工。别忘了,这两本期刊背后,还有全国数千名工业设计专业教师在排队等候呢!与其两边不靠,不如偏工,毕竟理工科课题广、期刊多。

再观学生。

篇(2)

论文摘要:在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中,如何将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渗透给学生,目前是个模糊且值得探讨的问题。如果直接沿用工科专业所开设的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材料力学、金属工艺的教学方法来对待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教学显然不再适用。因此,要进行改革。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能力培养等方面研究出一套符合专业发展需求的、学生可以方便接受的教学模式,从而促进专业的深层次发展以及学生能力的提高。

工业设计专业是结合了艺术、人文、历史、经济、工程技术等学科,着重研究人—产品—环境—社会等关系的一个复合型学科。近年来工业设计专业得到快速的蓬勃发展,根据统计资料,在全国已有超过一百所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学科,有超过四百所院校开设了设计类学科,但在基础研究上,特别是系统的教学研究上相对滞后而无法满足日益发展需求的设计教育状况。工业设计是工、文、理兼容的学科,学科跨度大,培养人才的目标、方式均有别于其他专业,因此对教学的形式研究尤为重要。要使教学方式上符合人才目标培养的要求,就必须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适合学科专业的发展需求。

在基础教学中,工程技术基础是辅助造型基础课程知识面的完善及造型能力的提高,使造型实用化的一个保证。因此,机械原理基础知识,机械零件基础知识,材料力学方面的基础知识,金属材料特性及工艺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非金属材料特性及加工方法的基础知识,应该对学生有所渗透和讲解。这些内容对工业设计专业,应该是必备的。不然,在纸面上完成了造型设计之后,要进一步完成草模制作,仿真模型制作以至造型得以应用,将会举步为艰。对于学产品设计这样一个方向,表现的就更加突出。产品设计共有四大要素:人的要素、技术要素、市场环境要素、审美形态要素。由此可见,技术要素(主要指工程技术)是本学科学生培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长期以来,工程技术含概的各个分支课程已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都是典型的工科类教学办法。对于由艺术类招考录取的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是不适用的,因为艺术类考生无论是数学知识还是逻辑思维都相对薄弱,沿用是不可取的,只能量体裁衣。即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一种适合于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进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的渗透。

1、方法合理事半功倍

前面提到,工程技术基础是辅助造型基础课程的一个知识面,因而在开展造型基础课程的同时,渗透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使造型基础课题在方案设计,模型制作,市场推敲一系列环节中顺利完成。这样,不但不会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反而会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好奇心理,有强烈的冲动去了解,去实践,从而将知识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效果自然产生。

在我带过的造型基础课程中,有一部分课题是这样布置的。观察身边的自然物和人工物,剖析其结构特征和运动关系,制作一动态玩具模型。要求造型新颖,选材恰当,运动关系合理,制作方便,有一定的实用性。该课题要求在四周内完成。前期,老师统一组织学习相关的知识点(以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分解课题开展的步骤。接着,分组(课程组老师全部参与)审阅方案,包括方案的合理性,方案的可操作性,学生必须将方案做细。方案通过之后,着手模型制作。这时,学生的选材,加工都是自主进行的,碰到制作中的工艺问题,运动关系问题,装配问题,有老师和实践制作车间的师傅共同指导。结果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欲望都得到了提高,课题完成的很顺利,质量也不错,个别特用心的同学制作出的模型还很有价值。在最后的课题评价中,学生的探究意识仍不减,还希望老师给予更多的意见。

由此看来,好的教学方法确实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点问题巧妙处理

第一通过案例分析引出相关的知识点。

从实际出发,以典型的产品设计为案例。譬如手机的翻盖和滑盖设计,这两种类型的手机在外型上看,都是有两部分装配而成。从运动关系上分析,翻盖手机允许有一个旋转的运动关系,且旋转运动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适中的自压紧状态;滑盖手机允许有一个移动的运动关系,且移动位移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很好的回位状态。通过分析,可以马上给学生引出几个工学方面的概念,“自由度”、“限位”、“自压紧”、“回位”等。如果这些概念硬生生地提出来讲解,可能会给学生讲的一头雾水,但是通过实际产品的应用,学生们就会马上有所联系,进而理解这些概念,并且领会处理的办法。

第二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动画演示。

譬如之上提到的自由度的问题,通过一个案例了解了一种形式,要想把这个概念涉及的种种类型以及应用一一讲解出来(包括多自由度),恐怕又会引起学生的不理解,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将枯燥的板式教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通过形象的动画演示,学生本身就会有一种兴趣,且理解起来又直观。所以这种教学形式既能生动地表述既抽象又无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大学习的信息量,可谓一招多得。

第三动手实践过程中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模型制作阶段,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方案,要选择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成型办法。如果是动态模型制作,又会选择不同的传动关系。如此多的问题,如果是老师一一地去解答,工作量会非常之大,如果学生不主动问的,可能问题就不了了之了。所以,在这个阶段,最好是提醒同学有一种主动探讨,主动查阅资料学习的精神,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坚韧精神。对于自身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再来请教老师和师傅。此举在我的授课过程中不断尝试,且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结束语

工程技术基础教学可以说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一个难点,如何做到师生双方的愉快学习,是笔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除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探讨外,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强调教学效果,运用新技术手段加强教学内容的可视性、可传性、可用性,从而建立一套针对设计专业特点的教学体系。以上是笔者在多年的工程技术基础授课过程中积聚的一点教学经验,希望能够给同行带来一点启示。

参考文献

1柳冠中.建立"人为事物"的概念(M).99设计教育论,大连:大连人民出版社1999.10

篇(3)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质量工程项目: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法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JY130341。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42-02

工业设计近年来在我国的发展相当迅速,在很大的程度上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促进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提高我国工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但是,这种欲速则不达的发展状况也给工业设计专业在教育教学中出现瓶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出现了盲目性和模糊性,甚至抛开本国国情,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教学模式,使得培养出来的工业设计人才与企业的要求不相符,与产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的工业发展模式脱节。从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来看,教育决定成败,如果在学科教育上存在盲目性和模糊性,将阻碍国家前进的步伐。如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工业设计人才,为区域和地方经济更好的服务呢?这就需要院校积极探索适合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走向“中国设计”培养出更多可用的适时设计人才。

一、我国当今工业设计教学模式现状

工业设计专业在我国的发展速度可嘉,在参加的国际上的设计大赛上屡获佳绩,但是从国际的角度对比,我国的工业设计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目前国内只有个别院校的设计专业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大多数院校的工业设计教育水平依旧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水准上。国内大多数高校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根据工业设计专业的依附院系,国内的普遍现象是将工业设计教育分为两类:“工科型”和“艺术型”。一般而言,“工科型”工业设计教学计划中的工科课程和艺术类课程学时分配基本平衡,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再设置一定学时数的美术课程,如:素描、色彩、平面与立体构成等;同时再开设一些诸如表现技法、人机工程、课程设计、产品设计方法学、工业设计工程基础、产品系统设计、产品开发设计等课程,形成所谓“具有工科特征”的工业设计教学计划。将“机械知识”和“艺术知识”盲目地结合,“走马观花式”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使学生处于尴尬的境地,学生毕业之后从事设计工作经验不足,从事机械更像是“盲人摸象”。而且很多知识的学习学生也基本是应付考试。这种局面造成学生学习心理上的不自信,有的学生因此而对本专业产生逆反心态。四年下来,学生只学会了画效果图。

2.教学资源不能共享

很多综合性的高校将工业设计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机械专业是国内较成熟的专业,其拥有丰厚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实验室;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师生的一些设计成果需要通过机械的知识来实现,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可设置诸如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基础之类的课程,但是涉及到实际课题项目的设计开发中却不能将设计理念和机械知识结合应用,并通过机械实验平台展示设计成果,这就导致工业设计专业在机械学院显得比较另类,不能很好地融入到这一集体。

3.教育与产业脱钩

工业设计是跟企业产品的生产、制造紧密联系的学科。教学的目的是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而我们在工业设计教育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建设购买的设备在教学中却闲置不用。设计与制造业的不对接,造成高校中设计教育脱离实践、纸上谈兵。教师无法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反馈给学生,教学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低靡。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撑和引导,大量虚设的、概念性的、空想性的题目成为教学重点,造成学生自我封闭、主观臆断,缺乏市场意识、人因意识、工程意识以及沟通协作能力,动脑与动手能力差,培养出的学生不具备实际的设计能力[1]。

4.部分工作室的教学模式发展不够完善

工作室是在包豪斯“作坊”的思想上演变而来的,是欧洲国家现代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我国部分艺术院校率先效仿引入了“工作室”的教学机制,即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由教师牵头管理工作室并建立项目小组进行实践教学,这一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工作室是艺术设计教育的一种形式,以某个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为基础,由授课教师组成学科方向的师资团队,具备一定的研究、设计、开发实力,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进行教学、科研并行工作[2]。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建设参照相近学科,重视学科平台建设,教学体系严谨、管理规范,人员、设备、场地配置有序,具备设置工作室的条件但尚未引入“工作室”制。

上述问题表明,用传统集中式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适应当今产业升级背景下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对国内外对设计教学方式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把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引入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或许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二、导师制的教学机制特点

导师制是工业设计教学的新机制,是产-学-研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它有别于传统的集中教与学的封闭式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当今新时代产业转型背景下已经完全不适应,甚至可以说它埋没了学生学习设计的才华。导师制的教学模式打开了设计教育的新局面,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导师对自己所带的学生进行理论的系统性知识传授之后,学生随之投入到课题项目之中检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

2.术业有专攻:学生可以根据的兴趣特长,选择某导师的课题项目,系统性的完成实践任务,为学生就业和工作选定方向。

3.学习目标明确,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有充实感: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数学生找不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四年下来他们感到迷茫,认为学无所获;而导师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能给学生带来紧迫感和责任感,增加学习过程中的充实感。

4.能够因材施教,提供一对一辅导: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以班级形式集中教学,不容易发现学生的特点和优势,以同一种模式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耽误学生的“成长”;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可以完全避免上述情况,因导师在教学、科研中带的学生较少,导师在每个学生上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辅导,针对特定的学生进行取长补短、因材施教,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三、导师制的运作模式

导师制的运作模式在教学的形式上采用开放式,将课程按照专业方向设立若干模块,由课程负责人管理某一课程模块,并负责组建课程研究资料以及专业方向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撰写及实施。课题来源是根据企业的需求,对企业当前的生产问题,提出课题解决的要求,以课题为中心展开的专业教学。

(一)导师制必须有完整的执行条件

导师制的实行必须具备充足的生源、实践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固定的设计业务来源以及完善的设计实验设备和场所。这些是实施该机制模式的必要前提,并且与学校的实验室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平台共享,才能使教学工作顺利运作。

导师制模式的执行前提必须具备充分的资源:

1.完善的实验室,包括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人员、实验操作员:这一硬件的建立是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必备条件,只学习设计理论,没有实践的检验和应用就违背了教育原则,也与包豪斯设计教育的经验和指导性的法则相悖。

2.较强的师资教学和科研能力:这一“软件”的建设是设计教育质量提升的法宝,可以无形中给学生带来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需要将这种“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高校任教”的教师给予企业培训或者提供深造的机会,或者实行国内院校之间合作,聘请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或作为学科带头人。

3.明确的研究方向,才能与市场衔接,具有专业性和针对性。建设具有特色的设计研究方向,可以结合当地的产业,如广州花都是皮具和汽车产业基地,可以将皮具设计和汽车设计作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尽量做到与这些企业搭建开发平台。

4.持续充足的项目支持:项目的来源需要教师有广阔的人脉关系和对外沟通合作交流的能力,这也是专业建设中不能急于求成的过程,专业教师只有不断提高“外交”能力才能打通校企合作的通道。

5.对导师量身制定课程:除了给所有学生设置通选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之外,还要按导师自身的研究方向进行模块化设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专攻的方向。如设计美学这一课程可以让所有方向的学生必修,学习设计与艺术之美及美的塑造法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及艺术美感的表现能力等;如产品设计这种课程限定专攻研究产品的学生修读,学习产品设计的原理、方法、产品的结构设计等知识。这种课程的设置方法具有针对性和明确性,而且又易于与市场企业对接。

四、导师制教学管理体制

传统式的高等教育方式是以集中制形式授课,学生学好学坏老师很难一一照顾得到。这种方式对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无效,只有让学生跟从导师参与到实际的课题项目之中,并由导师进行一对一指导,才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得到锻炼和检验。

工作室导师制模式的授课方式决定了其自身的管理机制,执行过程如下几点:

1.实行包干到户,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每位导师设立1-2名学生为导师助理,协助导师进行相关课程的教学和课题项目研究。

2.设立导师业绩考核标准。以课题项目作为支持的教学模式会给导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压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动力和唯一途径。教学质量提高了,师生才有能力承接课题项目。如此形式就要求导师在课题项目和教学质量上要取得双丰收。对业绩考核较好的工作室给予经济奖励,用于学术经费资助。

3.导师经济创收开放性管理。因需要实践项目的支持,所以在经济方面的管理可以由院系行政部门与导师签订保证书,主要是在教学成果,科研课题等方面的承诺,获得科研项目的大部分经费由导师自由支配,经费的使用范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项目成本费;

②项目和教学所需的设备购置费;

③参与设计比赛及各种奖励费;

④开展学术交流费;

⑤成果转化及专利申请费;

⑥参与项目的师生酬劳;

⑦师生参与专业培训费;

⑧学术论文及作品发表费。

篇(4)

[摘 要]毕业设计作为本科生四年学习生活的总结,是整体培养计划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在设计教育进行改革的今天,毕业设计环节也应该有所创新,才能更好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本文以工业设计教育跨学科改革为基础,探讨毕业设计与跨学科联动的可能性,提出毕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总结具有实践意义的改革措施。

[关键词]毕业设计 跨学科 多元化 创新性

一、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创新性与交叉性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设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会,相关产业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关注着创新设计的发展及其带来的价值。这意味着所培养出的创新设计人才要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与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做出精准快速的反应。这些变化对工业设计的毕业设计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四年学习的一个检验;是对其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考查;是学生集中精力,综合所学精华而进行的完整汇报。同时,毕业设计不仅仅停留在检验学生的过往所学知识,还是探索产业发展方向和提升生活创意的主要着力点,在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进行产业探索性设计,以前瞻性作为设计命题的出发点,可为产业界提供更多设计发展的可能性。

本文力求探讨在综合性大学为背景的跨学科联动模式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进程,并从过程中分析毕业设计的发展方向,根据趋势确定改革措施。从各个专业院校设计学科毕业设计展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同院校毕业设计的指导理念与倾向不同。毕业设计是学院自身对设计教学定位、发展重点和培养方向的一次综合体现。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体系完整,文理艺工等学科可相互支持的优势,结合跨学科联动模式进行毕业设计是培养创新性设计人才,促进学科发展的契机,也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要求。因此,以综合性大学的知识体系为背景优势,倡导跨学科、跨专业进行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的教学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趋势:毕业设计发展新方向

时代在变,以实践为导向的毕业设计也在发生着改变。很多院校都意识到了这点并积极的进行着有意义的尝试,在这里我们总结毕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为改革措施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

1.以国家相关产业发展为支撑,面向产业提供综合设计服务

工业设计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连结极为密切的专业,学生毕业后进入产业界内多被要求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毕业设计不仅是学生能力的总结,也是本科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在毕业设计过程中,加强应用研究,以服务求发展,体现交叉特色,能够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从选题、设计、制作、展示等一系列环节中能够全面的体验到完整的设计流程,这为未来的工作提供了实践训练的机会。学生应及时的了解国家相关产业发展的态势,才能更好的把握重点,抓住发展的机会。综合性大学的发展不仅要承担培养人才的任务,还要承担服务社会的职能。在进行毕业设计选题期,就要求学生立足社会的发展,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以其为方向指引,选择具有实际意义的设计选题。如近年来,清洁能源的重要性在世界范围内已被广泛重视,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清洁能源对于中国的发展及经济转型具有战略性意义。与清洁能源产业相关的工业设计是产业发展的前沿性内容,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项目之一。以此为依据,可以避免学生大量在做绿色设计,但却只是空洞的谈环保而缺乏实际内容。将选题落实在清洁能源后再选择表现的载体,这样能够切实的落实国家产业发展与学生毕业设计之间的联系。同时,该类型选题可以借助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优势,与其他相关专业做联动。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清晰的掌握如何去关注国家产业发展,如何将国家的发展重点与个人前途相联系,帮助学生找到发展的方向,有助于就业及个人发展。

2.具备国际视野,兼容多元文化

通过毕业设计对学生提出更高要求,在四年学习的基础上,拓宽个人视野,从多元文化中汲取灵感。建议学生关注国际性设计问题,打破思维的局限,提升设计的高度。这有助于让学生避免陷入常规的毕业设计选题中,更好的进行创新性设计。如毕业设计的课题可以关注北欧的自然与传统、东亚的哲学与美感、美国的商业与技术、德国的严谨与创新,这些关注将大大拓宽设计视野,启迪设计实施的思路,也将增加挑战性。同时文化的多元性一直是工业设计创作灵感的重要来源,在毕业设计进程中强调多元文化的重要性,以此视角进行毕业设计才能找准选题,并更好的将其表达出来。综合性大学一般多与国外高校建立友好合作模式,可以借助此项优势,为工业设计专业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使学生并不将眼光只局限在本专业中,在与其他专业的交叉、学习过程中建立开放式的知识结构。

3.设计表达的探索性、创新性

毕业设计的创新性与探索性能够代表一个设计学院的教学方向与特色,应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为依托,将设计与机械、工商管理、社会学等学科相交叉,探索更多的设计实现的可能性与实现路径,为设计发展注入新的变化。例如在工业设计学生进行毕业设计期间可以与机械专业的学生合作,互补所短,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将其选题从形式到内容都完整实现出来,学生在进行的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的体会专业差异性所带来的好处,能够更深层次的了解团队合作在工业设计中的重要性,也能够更多角度的了解技术与设计之间的关系,这对未来的就业及个人发展都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基础。另外,回顾传统工艺,寻求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之间的契合点也是毕业设计表达探索与创新的重要方式。

4.满足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

毕业设计与其他课程设置的区别在于它是学生在本科学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学习环节,很多同学在做毕业设计的同时进行着兼职、找工作等活动,这对毕业设计的完成是一个障碍,也是无法轻易解决的问题。但是如果在进行毕业设计时教师与学生转换思路,不简单的将毕业设计看成是一个教学环节,而看作是连接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工作之间的桥梁,不将两者对立化、矛盾化,这样能够缓冲学生的就业压力对毕业设计工作的影响。指导教师可以建议已就业或有就业意向的学生在选题时,以其工作内容为出发点,发散思路去确定选题。除此之外,教师也应以当下的专业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为考量,引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在毕业设计环节,重视就业方向与市场需求,可以帮助更多的学生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率。

三、措施:毕业设计改革的新方案

综合性大学的艺术设计类院系应依托本校的发展优势,结合专业自身特色,探索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其中跨学科的联动方式是综合性大学的优势之一。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跨学科联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工业设计与艺术设计学科其他专业之间的交融,如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后期环节所涉及的展示、导向、宣传与策划等方面,与视觉传达、环境艺术设计等均有密切的联系。二是工业设计学科与相关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已经引入跨学科教学,如机械原理、材料工艺、消费心理学等机械专业、管理学专业的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使学生从外观设计到内部结构及市场营销方面都形成了比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以此作为基础,再进行毕业设计的跨学科联动时就能够更从容的面对。

1.指导教师选择

首先在指导教师的选择上可以从传统的由本专业教师担任转向由本专业教师与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师共同指导,形成“双师制”。例如学生的毕业设计确定选题为清洁能源汽车设计,由于有很多专业的汽车制造原理及机械方面的知识是艺术类教师不能够掌控的,所以可以邀请相关专业的教师来共同指导,这样避免了学生最后的毕业设计成果因不懂技术及机械原理而导致设计流于形式化。在往年的答辩环节,有的学生作品出现汽车设计尺寸夸张,没有考虑发动机的位置等硬伤。只是做了一个外壳设计,这不利于学生完整认知的构建。因为工业设计是要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过于偏向艺术,不考虑技术层面的内容,就会导致设计结果空洞且泛泛。由艺术与技术两方面的教师共同指导,各自发挥所长,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教学指导。另外,也可优选专业设计师来校园做毕设指导,这些设计师的优点是兼顾专业内容和实践信息,他们的视角与教师有所不同,这对学生也是个新颖的开始。但在聘请校外设计师担任毕设指导时要对其进行前期培训,帮助了解毕业设计的培养目标等相关专业知识,才能保证指导的正确性。

2.选题及指导环节

指导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选题选择的多样化,借助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增加选题的多样性,帮助学生建立信心,找到正确的方向。学生在选题中可以设计竞赛的主旨作为毕业设计的内容,在竞赛要求的框架下进行拓展,可以激发学生的斗志与兴趣,改变传统观念对毕业设计的抵触心理,更好的完成设计概念。二是学生完成企业命题,采用真题真做的方法,学生能够更好的与实践结合,优秀设计还可被企业采纳,对学生的就业也是一种帮助。三是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四年的认知,选择具有国际视野的研究项目。例如进行中日自行车设计的比较分析,在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比较研究方法,了解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下设计的发展、产业进步比较等理论,在此基础上进行自行车设计,能够快速发现现有的设计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设计灵感,产生出优秀设计。四是鼓励学生在毕业设计中选择具有创新性和探索性的选题,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自主认识,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例如支持学生将现代设计与传统工艺相结合,探讨设计更深层次的可能性。这一方面能够产生出很多创新性设计,也给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要求他们从更高层面来理解工业设计。总而言之,在毕业设计选题环节中,教师的任务主要是以“诱发-发散-引导-拓展-把关”流程帮助学生解放思想,丰富认识,为学生提供多学科支持。在指导过程中,“双师制”的投入,可以让学生对设计内容有更清醒的认识,也能够从艺术感、设计能力与技术认知两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明确了解技术在工业设计过程中的重要性,也帮助他们实现出既有设计美感又有实用功能的优秀产品。同时要鼓励学生利用好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尤其是要借助多学科优势,积极推进工业设计专业在前期设计和后期模型制作过程中其他专业所能提供的技术支持。毕业设计全程中,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以实证研究、实战策划为依托,结合综合性大学跨学科联动的优势,打造创新性优品工业设计。

四、结语

毕业设计始终是工业设计教学的重点环节,是一项要求有一定深度与广度,充满自我挑战的教学内容,也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收获的途径。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中开设工业设计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发展虽有局限性,但也有很多可以运用的优势,只要我们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发综合性大学的优势,立足国际视野,丰富指导方式方法,尊重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设计自,毕业设计教学一定会取得新的进展,从而推动工业设计教育教学的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设计 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048-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才市场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的质量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必须具有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做支撑。构建新的实践教学体系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要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符合教育规律的实践教学体系,必须坚持高起点、有突破,体现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体现学校的学科专业和行业特色。北京印刷学院紧密围绕印刷出版等传媒领域,精心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在实践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方面做了大量的改革与创新。

1 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必须紧密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分层次、分阶段,由初级训练到高级工程综合训练,课内外结合地构建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北京印刷学院经过几轮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强了主要实践环节的内容和学时(周数),注重学生实际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学年论文)、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论文)及军事技能训练等环节;工科学生不少于40周,文、管科学生不少于38周。集中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工科占25%以上,文、管科占19%以上。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实验、实习、课外实践及综合实践等环节,以基本技能、专业实践能力、综合能力三个层次培养为内容,构成了“以培养基本技能为基础,以提高专业能力为主线,以形成专业综合能力为宗旨”的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层次的训练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循序渐进。在时间安排上,保证实践教育四年不断线。学生从入学开始通过基础课程实验、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调查)等环节进行基本技能教育,直到毕业设计(论文)综合训练,不间断地贯穿于整个四年教育期间。实践证明该教学体系符合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执行情况好。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设置的基本框架见图1。

第一个层次为基本技能培养。通过认识实习/社会实践(调查)、各类课内实验、上机、论文写作、金工实习以及课外科技活动、基础学科竞赛等,训练学生基本的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为应用打下基础。

第二个层次为专业实践能力提高。通过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各类课程设计/学年(学期)论文、生产与岗位实习、毕业实习、大学生科研项目等实践环节,不断强化专业训练,提高专业素养。

第三个层次为综合能力形成。在进行毕业设计(论文)过程中,综合运用四年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解决工程或社会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初步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在实践教学中,各学科专业不断探索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注重与实际结合,优化实践内容,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实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多年来物理实验课程一直开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每个工科学生以实验内容“6选1”的方式,必修设计性、综合性实验学分,并通过实验室开放管理,为学生提供预做或复习的环境,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2003年物理实验教学人员撰写的有关实验教学改革论文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论文一等奖。

印刷工程专业对传统的实习教学进行改革,模拟实际印刷生产工艺过程,在校内实习基地中,按工艺流程建立了8个模块的实习内容,学生经过全部模块基本训练后,再分小组合作完成一件印刷品的全过程制作。通过模拟企业生产过程的实习,使学生了解整个印刷流程及每个工序的关键环节 ;通过亲手完成一件印刷品制作的全过程,增强了学生实践能力与团队精神,为后续校外岗位实习奠定了高起点的基础。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针对企业实习中学生拆装设备等动手机会少的难题,对印刷机结构岗位实习进行改革,将以往全部安排在企业现场实习的计划改为一半在校内实习基地进行,另一半在校外企业进行,以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实习效果。在校内实习基地中,购置和自制了印刷机典型零部件及传动装置等教学用具,在实习中通过在印刷机上实际拆装、分步演示动作,教师现场讲解,学生动手实际操作,将印刷机结构实习与机械工程实习完美结合,加深了学生对印刷机结构原理及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待学生到企业实习时,再进一步强化对各类国内外印刷机结构及工作机理的掌握。近三年来,通过这种实习教学改革,提高了实习效果。

机电工程与自动化专业还对传统的金工实习进行改革,将金工实习分为两大部分:在一年级进行金工实习基础上,在学习完机械类专业基础课程后,增加了金工实习的创新实习项目。从图纸设计、制造加工、装配调试机械设备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团队精神。

工业设计专业以学生自我创意、制造一项产品造型为内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编辑出版学专业通过学生策划、制作模拟书刊等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部分学生在实习中自己出书,被出版社选用,为出版社赢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管理系各专业通过在校内课程教学开设仿真模拟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企业管理模型;通过校外岗位实习,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3 注重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

北京印刷学院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有效机制,让学生及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3.1 设立创新学分

课外教育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其完成情况是学院考察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为激励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学院规定参加省市级及以上学科或科技竞赛获奖者、在正式刊物上者、有一定创造发明者、取得科学研究特殊成绩和贡献者,经主管部门认定,教务处批准,可以给予创新学分,在成绩档案中每项按3个学分记载,其创新学分可以替代与其相关的任意一门选修课程学分。

3.2 参加校外机构主办的各类竞赛

由教务处负责组织学生参加校级以上的各学科专业竞赛。参赛学生涵盖全校各个专业,如数学建模竞赛、数学竞赛、大学物理竞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电子设计大赛、机械设计大赛、艺术设计大赛、广告设计大赛、出版编辑大赛等。近三年来,学院学生共获得校外各级别奖励350多人次,其中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获得了国际“莫必斯”大赛奖,充分展示了我国艺术高等教育的成就。通过各种大型赛事,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3 定期举办校内科技活动

学院每年由科研与产业处、团委、教务处等单位共同组织一次学生科技节活动,其内容覆盖全校各专业,如:软件设计大赛、科技制作比赛、招贴大赛、各类学科竞赛、征文比赛等,既活跃了学生课外生活,又为学生搭建了展示才华的舞台。除科技节等活动外,学生还通过各种社团组织开展知识竞赛、读书活动等专项活动。

3.4 实施大学生科研计划

2005-2006年学院专门设立10万元学生科研基金,通过评审立项,确定每年资助学生科技或学术活动项目。除此之外,我院部分校友每年也提供一部分资金,专门资助学生科研活动,使大学生参与科研的人数逐年增加,研究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

篇(6)

关键词:高等教育;工程类;毕业设计;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7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06-03

毕业设计是大学工科学生在校期间所经历的最后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它不仅是对学生在校期间对所学知识的一次全面检验、总结和提高,而且也是检验学生综合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实际情况、评价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1]。因此,做好毕业设计工作,对于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等具有重要意义。毕业设计的质量包括设计成果的质量和毕业论文的质量2]。要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必须充分分析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各种因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然后对症下药,逐步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水平。

一、目前影响毕业设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1.毕业设计经费和教学资源相对不足。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不断扩招,使得学校本来就不算宽裕的教育经费和教学资源变得更为紧张,实验设备和设计工具不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这些最基本的硬件设施和条件得不到保证,最后只能是由指导教师自己想办法解决实验设备的问题,这就极大地限制了教师出题的范围,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其次是师资力量相对不足。近年来由于学生人数的大量增加,短期内又难以引进大批教师,因此在一段时间内表现为师资短缺,结果一名教师指导很多名学生的毕业设计。教师除了指导毕业设计以外,还承担着较繁重的其他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而教师的精力有限、知识积累也有限。在这种情况下,要想保证毕业设计的进度、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就只能是空谈。

2.监管不到位。毕业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过程,但与日常性的课堂教学又有很大的不同,这主要表现在: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具有更多更高的独立性和创新性,要求教师能够给予学生更全面、更具体的指导,其教学方法非常灵活、方式也多种多样,倘若学生的进取心不高、教师的责任心不强,就很容易使毕业设计流于形式;考核学生成绩不是统一命题阅卷,而是采用答辩的形式,这虽然提高了考核问题的针对性,但也人为地增加了评判的随意性。在实际工作中,正是由于上述这些特殊性使得毕业设计的监督、检查、考核与管理难以有效开展。

3.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完全摆脱了升学的压力,学习方式相对灵活松散,课余时间和社会活动明显增多,一部分学生不能及时适应大学生活,对自己放松了约束、降低了要求。进入高年级以后,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天天复习准备考研,旷课现象比较普遍,既耽误了自己的专业课学习,又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在毕业设计阶段,大部分学生迫于强大的就业压力,长时间外出寻找工作,无暇顾及毕业设计。同时,很多老师考虑到学生就业的艰辛,放松了毕业设计的质量要求,绝大部分同学都能马马虎虎通过毕业设计的评审。学生在毕业设计方面没有什么压力,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身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人才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

4.毕业设计成绩评定重形式、轻内容。现在毕业设计过分强调格式,对内容关注不够。这种不良倾向导致学生只注意做表面文章,所作毕业设计给人的感觉是虚、飘,外表华丽而空洞无物,达不到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同时,毕业设计成绩评定的表格内容繁多,在毕业论文答辩完成后,老师们疲于填写各种表格,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使得老师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毕业设计的质量。因此,针对目前高校毕业设计的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加以改革和调控,已成为高校教育教学中的当务之急。

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措施

毕业设计是学生大学教育最后阶段的学习和锻炼,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方法和技能融会贯通,培养学生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缩短学生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工作所需要的时间。毕业设计不仅反映了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的广度、深度和熟练程度,更反映了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质量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因此,根据上述本科生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对于进一步改革教学,提高学生创新素质,无疑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1.加强实验室建设,为毕业设计提供硬件保障。近年来,增加教育投入的呼声一直不断,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已经采取各种措施增加了投入,但由于市场价格上涨、学校扩招等原因,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必须拓宽思路,拓宽渠道,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开源节流,为毕业设计提供基本的硬件保障。①加快学校实验设施建设,购进或者租借一批急需的实验仪器设备,满足学校教学和毕业设计的需要。②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鼓励教师积极承担科研课题,力争真题真做,以科研带动和支撑毕业设计,使学生辅助教师开展科研,引导设计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③校企联合,在校园创建企业实验室。学校可以想方设法,吸引企业到学校创建其产品的实验室,这样可以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首先,解决了学校实验设备的问题;其次,为企业培养了潜在的客户与人力资源;最后,学生的实验环境与以后的工作环境一致,学生能够积累一定的实际经验,就业出路更多。④适当调整和合理安排毕业设计的时间,使内容相同的实验相互错开、避免高峰期,以提高实验设备仪器的利用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教师在指导毕业设计期间处于核心地位并起主导作用,因此,高水平高素质的指导教师可以通过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影响学生,并以高尚的道德修养、渊博的专业学识、扎实的理论功底感染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从而带领学生圆满完成毕业设计。目前,为了保证毕业设计质量,针对师资力量短缺的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①对现任在职的年轻教师,进行外出进修或在岗培训,尽快提高他们的基础理论水平,施行“导师制”和“课题制”,由老教师和水平较高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指导毕业设计。②采取奖惩激励措施和政策导向,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监管和考核,使优秀教师尽早脱颖而出,使大批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从而造就一支素质高、业务硬的师资队伍,为毕业设计提供人力保证。③校企联合,充分吸纳企业和单位中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参与指导学生毕业设计。让学生到对口企业或用人单位从事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行校企联合培养、共同指导,可直接为企业创造效益、减免实习费用、缓解学校教学资源紧张的压力。

3.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除了在开始毕业设计之时,对学生进行广泛地宣传、动员,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和重要作用之外,还必须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练好学生的基本功。①利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深化教学改革,即更新教育教学模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保证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②设立淘汰制。淘汰制应该是在每个阶段都存在的,不仅仅是在毕业阶段存在。如果说竞聘上岗、优胜劣汰是市场经济下企业用人的法则,那么及早引入淘汰制,是对学生能力培养和人才成长最好的保护。

4.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切实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毕业设计管理是毕业设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毕业设计的全过程,包括教师的管理、学生的管理、文档资料以及学生成绩的管理等。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为了加强管理,建议成立毕业设计工作领导(指导)小组,具体负责毕业设计期间的组织协调、监督检查、审核评价、决策指导等各方面的工作,并实行科学管理。①制度化管理。要做到令行禁止,防止各行其是,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考勤制度、审查制度、报告制度、考核制度、奖惩制度等。同时,还要建立起比较完备的毕业设计教学文件、各种工作规范、答辩程序、评分标准和评审要求等。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重要保证。②过程化管理。成立由校、院、系三级专家与管理人员组成的检查组,负责整个毕业设计过程的监督与检查。检查分定期与不定期两种形式,定期检查集中安排在毕业设计中期和结束以后,而不定期检查则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当发现问题时,要及时反馈意见,要求当事人限期整改。

5.成绩评定重点放在毕业设计质量上。学生的毕业设计质量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设计成果的质量;二是毕业论文的质量。①设计成果的质量包括软件、硬件的功能、所采用的开发技术、人机界面等部分组成,可通过现场演示和答辩来评分。抓好设计成果的质量,提高学生综合专业素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同时可以杜绝学生抄袭、从网络上下载成果等现象。②毕业论文的质量,根据课题完成情况和答辩情况由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分别按毕业设计评阅、评审评分标准采用“结构分”进行评定。指导教师、评阅教师和答辩小组都应把评审重点放在学生作毕业设计的工作量、技术方案、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论文)质量和创新等方面。

总而言之,毕业设计是高等学校本科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当前,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受到了高校扩招、就业形势严峻和考研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要做好这项工作,根本在于要全面高度重视,只有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加以重视,做好各项制度保证,提高学校的毕业设计管理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毕业设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楠,罗西锋,朱望东.提高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质量的途径[J].高教论坛,2008,(5):120-122.

篇(7)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型转变;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9024202

1 引言

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 7号),至此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成为国家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一项重要部署[1]。鉴于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辽宁省于2015年确定首批10所高校116个专业开展应用型转型试点工作,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其中试点之一,作为以“工科为主、石油化工为特色”的辽宁省属综合性重点大学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率先迈出了应用型本科转型改革的步伐,积极响应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方针,明确了该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针对应用型转变下,如何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以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

2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本着立足地方、面向全国、依托行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则,以行业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2]。与研究型大学以及高职高专的定位不同,该校立足于打造高水平应用型大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定位为 “创新应用”型人才,即培养的学生不仅能胜任操作生产设备等一线生产工作,而且还具备较高的创新知识能力。为达到此目标,在大学四年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实践科技创新方面要三管齐下,使学生具备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运用学科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创新的逻辑思维。其就业领域主要面向国内外大中型科技生产企业的一线生产、检测及产品研发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锤炼并最终走上各企业的中高层核心岗位,并成为企业骨干力量。

3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针对以上定位,在课程体系,实践环节以及本科生科技创新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与改革。

3.1 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由于高分子材料种类繁多、来源丰富,而且各高校开设此专业的背景以及所依托的优势学科也不尽相同,所以其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侧重点均有所不同[3~6]。专业核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我校依据自身优势,设置的专业核心课程有《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聚合物流变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方法》、《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共混改性》、《高聚物合成工艺学》。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具有拓展自己知识和创业的能力,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高校教师要避免填鸭式教学,大力推广启发式、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在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应用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并且能够识别、表达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与改性相关的工程问题,最终利用科学基本原理进行合理分析。对于一些专业核心课程,我们还进行了慕课的建设以及推广校际课程学习,全面利用课上和课下时间,结合网络,调动学生全过程学习的积极性。

3.2 实践环节改革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我们主要开展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工程训练、生产实习、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课程设计、高分子材料创新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等,共计36学分。①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和课程设计模块,运用理论知识进行综合性训练;②通过工程训练与生产实习进入高分子材料相关企业检测、生产岗位,熟练生产设备与职业技能、感受企业文化生活;③在高分子材料创新实验,毕业论文环节进入学术课题组,以中高级职称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以及企业工艺改进、产品研发等项目,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④积极开展校企联合,邀请相关高分子材料优秀企业的工程师来校分享企业生活,开展技术专题报告。经过多层次、多维度的能力培养及实践教学环节,学生能逐步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最终转变成牢固的职业技能,并可以进一步提升。

3.3 科技创新教育开展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具备创新能力,具有开拓精神,因此,我们开放实验平台,以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以及各个教师的国家省级科研项目等为依托,鼓励学生参与,在导师的指引下,完成项目应用专业知识,并获得各种荣誉或专利等,经过此过程的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会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 结语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具有应用和创新能力的双重保障,在职业发展上有更大的空间,既符合用人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又符合学生成长的长远规划。以学生为本,是高校的发展之基,也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应用型转变应以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行业对人才需求之间形成良性循环为主旨,而我国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仍需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张 威.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8):26~27.

[2]李宏胜,陈 桂.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21):108~110.

[3]张宝莲,魏冬青,杨学稳,等.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4):93~95.

[4]文 胜,龚春丽,郑根稳,等.材料化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建设[J].孝感学院学报,2010,30(3):109~112.

[5]董秋静,罗春华,韩 燕,等.教学型高校材料化学专业定位及课程体系思考[J].广东化工,2009,37(9):228~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