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中医教育论文

中医教育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30 11:30: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医教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医教育论文

篇(1)

还有就是中医的学校教育。这个和师徒传授类似,只不过规模更大,人数更多。它为中医的发展壮大发挥了重大作用。近代的一些中医学大家,为了让中医有更大的发展造福更多人,纷纷开办专科学校培养人才。河北人袁鹤侪,因为自身有疾的原因一边教学一边学习,进入京师大学堂深造,后来还成为御医。再有就是自学成医。这个较之于前面三类较为稀少。主要是自身有疾想要减轻苦楚,或者家人有病难以医治,再者就是本身对中医感兴趣没有条件去学堂或者无力拜师学习。四川的肖龙友,幼时熟读四书五经,文化底蕴极为浓厚,后对中医感兴趣,自己寻古籍阅读,苦心钻研,亦有所成。

2中医传承模式的利与弊

中医传承经历了数千年,数几种传承模式,自有其利弊优劣。师徒传授和家传优劣相似“。它的规模都比较小,学习者比较少,方便因材施教。而且由于其传授者同时也是医家,实践较为普遍,学生能很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再者师徒传授和家传,都会考察学习者的资质,则优者而录之,这其中又会将品德作为考察项,对于医家的仁心善行的培养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还有就是学习者在学习中耳濡目染,对传授者的优良品德和高超医术深为钦佩并争相学习。”[2]当然,它的弊端也较为明显。或者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它适应社会的能力显得尤为不足。小规模的从业学习者和大规模的社会的需求成了这种教育模式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这种传授模式也容易让学习者先入为主,固步自封,难以和社会上的其他大家形成较大规模的交流。至于自学者,不容易受别人的影响而更能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因此独成一家。当然,缺少名师的点拨和同学的沟通交流,极易走向歧路而不自知。注重实践者尚且可行,尽信古籍则有可能流于平庸徘徊于医学之外终无所成。现代教育规模大,人数多,形成了专业的系统学习体系。而且学校多开设有其它专业,方便学生博采众学科之长,而不至于局限于中医理论的桎梏。然后现代中医教育的备受诟病也并非空穴来风。一方面因为中医的重感官不易学,很多学校开设西医课程甚至西医独行而中医无所问津。再者,学生的基础知识薄弱,对于古籍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枯燥。还有就是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环节。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不重视心理作怪,再者就是人多而教育资源有限,难以实现应有的教育实践。

3当代中医教育改革的探索

鉴于之前的传承模式的弊端,中医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首先,对于中医专业的学生,学校应给予足够多的重视,这种重视,可以是对于西医学习的相对减弱,而对传统文化知识学习的引导,让学生积极学习古代文化知识,并勤于翻阅医学古籍,使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提升。这种重视还可以是学校对于教育资源的创建和争取,尽量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实践的机会,并且越多越好。在实践中,老师勤于指导,使学生有较大的兴趣参与其中。再者,还要注重职业素质也就是学生品德的培养,作为医者,要有仁心,要有善行,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更要体现在实践中。最后就是为了避免固步自封,中医教育的改革还要注重交流和沟通,不能夜郎自大,须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4结语

篇(2)

优秀的艺术创作作品往往凝聚了艺术家独特的创造力,充满着独特的个性,使艺术舞台变化无穷、生机无限,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家敢于冲破传统规范,不断创新的结果。大学生欣赏这些作品以后,就会对艺术中的新变化产生惊喜,对艺术形式的新突破产生赞赏,这必然增强他们打破思维定势的勇气,改变因循守旧的看法,使他们坚信,只有敢于不断突破旧传统,创造新事物才能获得前进发展的动力。因此,艺术教育在培养医学生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个性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当然,我们还应看到艺术教育还能使学生增强自信,完善个性。学生在艺术欣赏时需要调动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经验、喜好等融入到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中去,努力接近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有时甚至开拓和补充原有的艺术形象,使它更富有生命力。学生在理解、开拓和再创艺术形象的过程就贴上了自身的个性色彩,获得了审美愉悦和满足。这一过程有益于学生建立足够的信心,相信自己而不盲从他人。因此艺术教育也是一项最富于个性、最增强自信的实践活动,对于医学生完善个性是非常有利的。

2中医药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对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

中医药院校普遍重视医学专业课程教育,强调医学生应掌握精湛的医学知识和娴熟的专业技能,而认为艺术教育就是教学生唱唱跳跳、写写画画,公共艺术课程只是纯粹的选修课,对医学人才培养只是锦上添花,可有可无。这种重专业轻人文艺术教育的现象在医学院校中屡见不鲜。虽然中医药院校都设置了艺术教研室或艺术指导中心,但大多数挂靠在学校团委,担任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师还要承担一定的行政事务性工作,因而不能全身心投入公共艺术选修课的教学,使得公共艺术课的教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不能彻底实现教学目的。在学生层面,由于繁重的医学专业课学习压力,很容易在思想上形成重专业学习轻人文艺术课程学习的观念,即便选修了艺术课程,最终也是为了修满学分而应付考试,并未真正完成对自己审美品位、修养的提升,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了。

2.2缺乏对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合理规划

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都能按照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课程,但基本上都是以任意选修课的形式面向全体学生开设,课程定位较低,与指导方案中所规定的8门限定性选修课程和8门任意性选修课程差距甚远。所开设的科目都是艺术教师根据自身的专长申报设置,没有合理的规划,同时开设的课程数量和安排的课时数完全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中医药院校艺术课程教学资源也相当匮乏,没有编写中医学生专门使用的艺术课程教材,教师上课常常自行组织教学内容,导致医学院校课程设置所体现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以致艺术教育在医学教育体系中的作用不明显。

2.3缺乏一支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当前,在医学院校从事艺术教育的教师在数量上明显不足,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规定的各校公共艺术课教师的数量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相比还有很大距离。尽管这些老师大都是艺术科班出身,对艺术领域专业知识相当精通,但是他们的专业背景并不能支持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此外,由于公共艺术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除了有艺术专业知识背景外还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跨学科知识,一专多能型教师在医学院校还很缺乏,因而使得目前的师资水平跟实际需要还存在一定的距离。

2.4缺乏对艺术课程教学系统的研究

由于艺术课程任课教师大都毕业于专业艺术院校,往往对公共课教学的课程性质和作用把握不准,对中医药院校的学生思想和行为特点没有进行深入透彻地调查研究,不能有针对性地结合医学专业性质和学生特点来进行授课。同时教学中常把公共艺术教育等同于专业艺术教学,过分追求专业化、技巧化,使得艺术教育停留在纯技术性的层面,没有体现出中医药院校艺术教育的特点,自然培养的学生也就缺乏自由创造,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的育人效果。

2.5缺乏特色鲜明的校园课外艺术活动

医学院校所开展的校园课外艺术活动,文化内涵还欠深度,与中医教育结合不鲜明,与其他高校开展的艺术活动差别不大。很多艺术活动仅仅局限在感性的形式,导致医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就是唱唱跳跳、写写画画,而在艺术舞台上照搬、模仿现象普遍存在,没有深刻领悟艺术中所贯穿的创造精神和人文思想,从而制约了医学生创造力的提高。

3中医药院校实施艺术教育,提升创新人才素养的路径

3.1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中医药院校艺术教育实施机制

中医药院校应遵照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的相关要求,切实改变重专业教育轻人文艺术教育的观念,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使艺术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能够形成完整的教育实施机制。首先要理顺并健全艺术教育的管理机构设置,对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长期规划。学校成立艺术教育工作委员会,形成由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和分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设立独立的、学校直属管理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如“艺术教育中心”或“公共艺术教育部”等,不依附于其他行政部门,专门负责全校的艺术教学及实践活动的规划、实施及管理;对专职艺术教师按照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的方式进行聘用和管理,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其次将艺术教育纳入中医药院校统一的教学规划中,予以一定的制度保障,并列入学校全年的教学工作计划。把公共艺术课程纳入各专业本科的教学计划,使艺术课程设置和教学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对所开设的艺术课程全部实行学分制管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都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并计算任课教师的工作量。最后应加大对艺术教育的物质保障措施,如增加专项经费的投入用于购置艺术教育设备、音响资料和组织相关艺术活动;修建专门的多媒体艺术教室、学生活动中心等解决艺术教学和实践的场地等。

3.2优化课程结构,构建有中医特色的艺术教学体系

中医药院校的艺术课程体系一方面要符合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也要促进医学课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2],实现艺术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学校应大力开发艺术教育课程,编写配套教材,优化课程结构,开设的艺术选修课应包括艺术常识类、文化类、思辨类、艺术与医学交叉等4类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艺术的学习需求。其中常识类艺术课程力图从艺术本体出发拓展大学生的艺术知识面,以此了解更多的优秀艺术作品,主要课程包括:基本乐理、基础绘画技法、合唱、声乐等;文化类课程重在让大学生了解艺术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的文化价值和地位,开设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20世纪西方现代音乐等;思辨类艺术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和思辨能力为主导,培养大学生传承优秀的文化和创新精神,主要课程如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等;艺术与医学交叉课程旨在通过艺术与医学交叉的教学氛围,拓宽大学生的眼界,培养创新精神,如医学美学、医用绘图技法、音乐治疗等[3]。通过课程的开设,使学生积累艺术知识与经验,促使学生能艺术化地提升医学技术,在临床治疗中更具人性化,达到开发医学艺术技术技能的目的。

3.3整合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的艺术课程教学团队

师资队伍的建设历来都是学校办学的关键。没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医学院校艺术课程的师资建设应充分发挥合作机制,尽可能地整合校内的师资力量,挖掘有绘画、书法、舞蹈等特长老师的潜力,让他们作为兼职教师扩充到艺术教师的队伍,通过老中青相结合的方式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艺术课程教学团队,以传帮带的形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一是通过整合的教学团队能够以服务学生为本,经常开展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拓展教学资源,编写课程教材,促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二是学校要大力支持艺术教师参加培训、学术交流等,不断提升自身素养,促使艺术教师能主动学习跨学科知识特别是中医药知识,并在教学中促进中医专业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思维和艺术思维的融合。三是注意培育和引进复合型专业人才,如音乐治疗等方面师资,吸纳这部分既懂艺术又精通医学专业知识的人才为中医创新人才服务。有计划地安排优秀的艺术教师或医学教师到国内名校攻读博士学位、进修或合作研究,开展医学与艺术交叉性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教师的科研、教学水平,使教师具备双学科素质并及时掌握学术发展的前沿动态。

3.4提升教学水平,促使学生知识能力向创新能力转化

当代医学院校的大学生思维是很活跃的,关键是教师在课堂上能不能创设出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促进师生间平等交流,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索发现能力,使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充分挖掘和发挥。因此需要教师能立足于大学阶段的教学要求与教学实际,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一方面继续坚持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唤起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帮助他们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另一方面更应通过研究性教学调动学生的研究意识,帮助他们实现独立思考。那么教师的任务就不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而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考能力和研究能力,要让他们逐步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教学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会他们学会不但尊重自己的思维结果,更要懂得尊重别人的思维结果,通过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宽容的人文胸怀,使创新教育真正落实在艺术课程教学中。

3.5联动课堂内外,形成有中医特色的艺术教育实践体系

篇(3)

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系统提出近代医学的三大困境:历史洞察的贫乏、科学与人文的断裂、技术进步与人道主义的疏离。他率先意识到新科学与旧人文的不匹配,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之间正在失去平衡。在医患矛盾升级、医务人员被妖魔化的当下,过分强调技术理性、忽视医学的人性关怀和人文教育,将会使医学越来越背离其本质。

1.1医学生人文教育的不足

据2010年实施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医学毕业生要达到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标准,包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崇高的职业理想和追求,顺畅的医患沟通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健全的法律观念,完备的创新意识和科学态度等。实际上,医学院校中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等与人文相关的专业课课时较少,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形式大多为选修课和阅读、社会实践,开展程度取决于各学校情况和学生兴趣,缺少统一标准和衡量指标。

1.2医务人员人文教育的不足

目前,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中专业讲座居多,人文培训难以满足日常工作的需要,对处理医患纠纷的策略了解不多,对解决职业倦怠的方法掌握不够。根据医生职业满意度大型调查,近75%的医务人员认为执业中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90%对工作不满意,相当一部分对目前压力和职业发展持担忧态度。网络上疯传的“李芊医生列车助产被认定非法行医”其实是一名医生杜撰的谣言,反映出了医务工作者们的群体焦虑。在对医学科学的艰难认识和实践中,医务人员陷入维护道德修养、职业信仰和精神境界的困境。

2MOOC优势在医学教育中的体现

综合分析Udacity、Coursera、Edx、Udemy、Future-leam等国外较为成熟的MOOC平台,可以梳理出MOOC的基本运行模式。教学开始前,教师课程框架及授课人员介绍,帮助学生了解并选择本门课程;教学启动后,教师定期10-20分钟教学视频,配以制作精良的多媒体幻灯,再布置一些扩展阅读和课后作业,有些教师还会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和学生交流、辅导学生学习;教学结束时,MOOC按照一定的程序、要求安排测试,评价学习效果。无论是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模式,还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x-MOOC,都有力推动了高教教育的普及、优质资源的共享,开放式的教学形式促进了教与学角色的融合和转换。在医学教学方面,MOOC扩展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时空场景,延伸了内容的宽度和深度,同时借助互联网海量存储、便捷交互、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使医学教学完成标准化任务后,也能满足个体化的学习需求。

2.1延伸教育功能

在教育的社会功能方面,MOOC放大了优质医学教育资源的功效,降低了医务人员乃至大众接受医学知识的门槛和成本,可以促进整个社会对医学新理论的认同度,对医疗新技术的掌握度,从而助推整个社会对健康教育的认知水平。同时,在纷繁的社会思潮中,维护崇尚知识、法制、生态的现代文明体系,传递、保存、创新已有的医学文化和人文关怀,甚至助推人类社会文明化的进程。在个体发展功能方面,MOOC为促进医务人员适应医学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便捷的途径。

2.2拓展教育资源

MOOC诞生短短几年,已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几何式增长。在医学教育中,顶级大师授课、稀缺标本展示、高难度手术演示变成了可无限复制的资源。传统课堂中教师和学生是点对面传播知识,MOOC中则变成了面对面传授技能,拥有更大决定权的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安排获得更多的学习乐趣,达到理想的目标。

2.3丰富教学手段

MOOC教学的内容不局限于教材,更多采取贯通式编排。设计者在确定每一个单元的学习目标后,围绕知识点优化学习路径,以问题导入为牵引,通过设置特定场景,展开话题,引导教学。游戏式、互动式、对话式的MOOC平台可以进一步延伸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Learing,PBL),通过设置特殊诊疗场景、引入典型病案、实施同步会诊等方式展示知识点,最大限度发挥互联网作为教学媒体的优势。

2.4实现教学评估与认证

传统医学教育偏重于由表及里的讲授、由师到徒的传承,MOOC与传统教学、网络课程的显著区别在于延伸了教与学的反馈链条,评估和认证使教学富有更完整的意义。一部分MOOC平台的检测方式结合了机器评价和学生互评,对学员的作业和结业测试打分;一部分MOOC平台借助哈佛、斯坦福等国际顶尖高校的优质资源,MOOC可以在检测后向完成学习的学员授予经过官方认可的学分。

3通过MOOC加强医学人文教育的设想

医学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和人文性,医学的终极价值是医学人文价值。目前,人类追逐越来越进步的医疗技术,现代医学试图以技术去消解医学的非技术维度,这其实越来越背离医学的本质。技术再强大也仅是工具,关键看为谁所用、怎样使用。对于医学教育者来说,可以借助MOOC等技术进步的成果,缩小医学人文价值与医疗技术发展的背离。

3.1规范整合资源,拓展共享内容

目前国内的MOOC平台主要有爱课程网(ht-tp://www.icourses.cn)、MOOC中国(www.mooc.cn)、网易公开课(open.163.com)等。爱课程是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MOOC中国和网易公开课为商业网站推出的非营利性教育项目。检索国外MOOC平台,医学人文相关课程占医学、生命科学类课程比例都很低。Udacity未搜索到相关课程,Coursera中有“生命起源”、“基因和精密医学的社会和伦理调整”、“志愿者社区卫生工作者的培训和学习计划”、“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等课程,Edx中有“美国卫生政策”、“健康与社会”等课程。在爱课程、MOOC中国、网易公开课中,与医学人文相关的的公开课分别为6、1、2门,占医学类课程的5.3%、11.1%和50%。纵观国内外的这些课程,真正意义上的MOOC比例不高,尤其是国内课程大部分仅为网络教学,创新内容不多,教学方法有待完善。目前的MOOC课程是各高校自发推荐开设的,建议主管部门动员国内的医学高校和科研院所广泛参与MOOC平台建设,并挑选国内医学人文领域的优秀专家,讲授科学发展观、哲学与批判性思维、伦理道德与职业精神、心理素质与沟通能力培养、医学人文实践等课程,在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爱课程网等主流平台构建起完整的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这既可以缓解医学生人文教育需求和部分院校相关资源不足的矛盾,也可以使优质的人文教育师资发挥出最大化效能。

3.2优化反馈通道,实施个性教导

Coursera等较成熟的MOOC平台要求学生学习前填写学历、兴趣等信息,学习中参与和课程相关的学习社区、讨论论坛,可以借助数据采集,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教学,推荐学习资源;Udacity甚至希望将学习信息提供给雇主,以便多方携手持续改进教学内容和环节设计,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建议国内的MOOC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交互优势,注重在课程交流区、论坛中即时搜集和整理学生的学习感受和课堂反馈,分析汇总出学习规律;医学人文课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通过平台提供的分析报告掌握学生真实的学习想法和效果,进而及时修订课程架构、调整教学安排、完善教学方法、创新教育模式。以医学伦理学教学为例,授课教师应在课堂讨论、小组讨论中,了解学生对于医患矛盾的个体情绪和集体认知,帮助学生缓解执业压力、增强执业应对能力。

3.3延长学习时限,强化行为养成

目前,各类型医学人才培养大纲在人文教育方面,仅针对学历教育作了指导性规定,医务人员工作后接受此类培训的机会不多。也就是说,医务人员几十年执业中的人文素养大部分来自学校2-5年的人文教育。这一现状距离培养医德高尚医务人员的目标相差太远。所以,翻越高校“围墙”、降低学习门槛的MOOC平台,可能成为对医务人员开展职业规划、执业操守、从业信念等终身教育的理想平台。主管部门应针对医学生、住院医师、中青年骨干医师、高年资医师等各层次医务人员的需求,在MOOC平台开展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的人文教育,包括从医患沟通技巧到价值观培育、医学美学、人类学等内容;强制性要求将MOOC纳入继续教育规划,医护人员每年必须修够一定的人文教育学分,完成一定的MOOC人文教育课程才能晋升职称;促使完善学校阶段性成绩和职业生涯全程评价相结合的人文教育模式,通过终身化的人文教育强化医护人员的执业操守、规范执业行为。

3.4增加情景教学,强化实践运用

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尤其是临床医学,其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学生们在情景教学、诊疗实践中仔细揣摩,互联网教学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但MOOC平台可以将诊疗室、手术室在课堂上真实还原,大大增强教学的现场感和针对性,弥补了书本学习较为抽象的劣势。MOOC平台应在医学伦理学、医患沟通、卫生法学等人文课程中,展示不同科室诊疗场景及可能发生的人文关怀疏失,邀请医学人文专家逐一介绍避免医患纠纷的方法,邀请经验丰富的临床专家讲授开展临终关怀、绝症安慰的实践经验,邀请癌症康复者、器官移植患者介绍患病的真实感受;在考核阶段,结合标准化机考作答和情景化面试,在规定时间内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医患交往技能予以评估,尽力避免理论与实践脱节。比如,在分娩场景教学中,教师不停地给模拟产妇鼓劲、加油,帮忙擦汗、喂水,可以让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真切感受医者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

3.5认证学习效果,促进接受认同

篇(4)

Abstract: The young teacher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lack the educational and theoretical knowledge because of the education background. At the same time there are the contradictions between clinical and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eaching. And they are enslaved to the students’ assessment. All of these hinder the teachers' promotion of teaching ability. Adjust the way of evaluation is fundamental to enhance the ability of teaching. The new evaluation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year-end assessment,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theoretical study of teachers, strengthen peer assessment and pay great attention to self-evaluation and increase the weight of teaching in the title examination.

关键词:中医院校;教学能力;对策;青年教师

Key word: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eaching ability;strategy;young teachers

中图分类号:G4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4-0018-02

0 引言

中医院校作为中医传承最主要的阵地,中医院校的教师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提升中医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成为中医很好传承的关键。有很多现实的因素影响着中医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长,分析影响其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是当前中医教育中需要探讨的课题。

1 影响中医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因素

1.1 教师专业知识缺乏 中医专业的教师由于专业特点,都不是出自师范院校,这就决定了中医院校的青年教师初为人师时,只有中医专业知识,而缺乏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也是一种专业,不是有了中医的专业知识就能够自然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虽然进入高校工作之后,在取得教师资格证时要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同时也会有一些相关的网络培训课程,但对于很多教师来说,培训对实际的教学指导很有限。盛群力等研究也表明,高校教师的教师知识体系得分较低[1]。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脱节,不把教师看作是一门专业,导致了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存在着一定的教师教学认知偏差,即作为认知主体的教师对包括自身在内的有关教学现象及事件在其内涵理解、功能意义、地位及其关系等特性方面的一些或不正确或有所缺漏的反映[2]。这些通常反映在教师基本教育信念,如教学效能感、教师控制点以及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教师的成长等,此外也会反映在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差异、学习动机激发等等方面,这些内在的信念与看法,会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1.2 临床与教学的关系 临床实践一方面为教师提供了实践经验,大大提升对中医理论的理解,有助于课堂上中医理论教学,但同时另一方面,临床也占用了教师的时间,导致教师为教学投入的时间大大缩减。对于现在的青年教师,或者缺乏临床经验,或者临床占去太多的时间,经验的缺乏,导致纸上谈兵;太多的时间放在临床上,结果就是挤压了教学的时间。

良好的教学必然需要大量的准备,如备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兴趣特点以及如何提问与练习等,这些都是需要教师花时间去准备的。对于刚入职的青年教师来说,一定的临床经验有助于准备教学内容,如果临床占用时间没有这些准备,则直接影响了在教学方面的成长。临床的过与不及都会影响教学能力的提升。然而,现实中临床上的经济收益与荣誉收益远远大于在教学上的收益,这对极需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和向上发展的青年教师来说都是不小的诱惑。

1.3 科研与教学的关系 高校教师最大的压力恐怕就是职称压力。而职称晋升的最主要条件就是课题和论文。同时由于对高校评价中更是“轻教学,重科研”,学校管理层面普通非常重视科研,也给教师一定的压力。导致很多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论文上面。教学和科研本应是相辅相成的,如同临床与教学,但科研给教师太大的压力,占用了教师太多的时间。由于职称评审的高压,管理层对科研的高度重视以及课题经费的利益驱动等,教师作为理性人有理由选择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努力途径,使很多青年教师放弃了在教学上的成长。

1.4 学生评教的评价体系 目前大部分高校确实意识到了教学方面的薄弱,采取了各种措施,其中包含学生评教这种举措,希望通过学生的评教督促教师的成长。虽然也有院校领导以同行听课评价,但由于行政管理中的问题、人情面子问题等,很少列入真正的考评系统中。从出发点来讲学生评教是好的。但学生评教也会有各种问题。教师要求严格、留作业多都可能会被打低分,即使是个别学生评价标准的不成熟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教师最后的得分。因为一些学校会将学生的评教作为对教师考核的重要指标,教师为了能得高分,甚至取悦学生,如降低考核标准、画重点等,而不是在教学方面下功夫。这就严重污染了高校教学环境,影响了教师自身在教学方面的成长。

2 基于评价的视角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对策

评价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果评价体系不改变,光靠教师个人努力去提升教学能力是很难的,这就需要在各种评价体系中调整对教学的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如何通过评价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见图1。

2.1 加强年终考核中教学工作的比重 当前很多学校年终考核中教学方面主要考核的是“量”,缺乏在“质”方面的考核。教学的工作量是比较容易计算的,教学的“质”确实不太容易量化考核,然而,不能因为不容易量化就不考核,只有加强质的考核,才会引导教师发展自己的教学能力。

2.1.1 重视理论学习的质与量 对于缺乏教育教学理论的中医教师来说,理论的学习是必要的。这需要学校、院重视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经常开设一些讲座、沙龙,使教师有获取各种教育理论的途径。在年终考核的时候,对当年理论学习的次数和学习收获一样列入考核范围。学习收获可以包括每次学习理论的收获,以及教学中的运用等文字资料。这类工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师应付考核集中补材料,同时,因为上网也会使教师对自己上传的内容认真对待。

2.1.2 教学、临床、科研的工作量中比重问题 在年终考核中,一般会考核是否达到了学校规定的各项工作量,但很少会去考虑各项工作量的比重。事实上,如果在某项工作中工作量很大的话,意味着在其它工作上的投入必然是减少的。因此,学校在规定教师工作量的时候就要考虑教师的总体工作能力,并不是越多越好。人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此多彼少的原则基本是适用的。虽然有的人精力更充沛,但总体来说,大家在一天工作时间8小时的情况下完成的工作总量是相差不大。因此,学校在制定考核标准的时候,要计算出三种工作合理的比重,如果科研、临床比重过大,或教学比重过大都不利于教学能力的提升。

2.1.3 加强他评 年终的考核中教学工作不只看量,更要看质。教学“质”的标准可包括校、院领导听课、教研室主任听课、同事听课等以及学生评教的情况。只有各种评价主体的评价均放入考核之中,才会客观的衡量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对教师起到真正的督促作用。现在很多学校也会有这样的工作,但并未列入最后的考核中,因此,很难对教师起到实质地督促、进步的作用。

2.1.4 强调自评 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评价又称为反思性实践,是教师对自我教学实践经验的反思,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3],他评的最终目的是促使教师有意识地提升自己的教学,只有当教师自己主动反思自己的教学,调整自己的教学时,教学水平才会真正的提升。因此,考核中必须将教师的自评纳入考评体系当中。可以通过考察教师日常的教学反思日志作为自评的参考。为了避免有的教师集中补材料,最好能在网上的一些平台上传教学反思日志,这样可以很好地达到“一日三省吾身”。如果这些内容都能与年终考核挂钩,相信会有很多教师形成常反思的习惯。用叙事研究、微格教学等途径用理论知识审视自己的教学,进行实践性反思,真正地用理论解决、解释实践教学中的各种现象。这样一方面通过理论学习调整自己的教师教学认知偏差,进而改变教学,提升教学质量;另一方面也使教师看到教育教学理论的益处,进一步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形成良性的循环。当自评成为一种习惯和动力,他评才会构成反思的内容而不是负担。

2.2 加大职称评审中教学的力度 职称评审是极有力的指挥棒,指引着高校教师的工作方向。目前,在职称评审中涉及教学的要求以教学工作量为主,同时加上教学论文,至于教学的“质”基本是没有要求的。因此,要想提升教师教学能力,需要在职称评审中加大对教学尤其是“质”方面的要求。费章凤等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学效果应该成为最重要的评价指标[4]。同样,对教学“质”的考察根据上述年终考核的方式,对每年的理论学习次数与收获、他评情况、自己的反思日志等做最低限度的要求。通过职称要求的导引,使教师走上外界督促、自我反思,最终教学能力提升的道路。

3 结束语

外部的评价都是手段,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个人评价。所有评价的最终目的就是促使教师提升教学水平,提高中医本科教学质量。无论是年终的考核还是职称的评审,都应与培养高质量的学生为根本制定,只有如此,才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盛群力,钟丽佳,张玉梅.大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4):44-50.

[2]彭豪祥,李红梅.教师教学认知偏差的调查研究[J].心理学探新,2011,31(6):529-533.

篇(5)

【关键词】ESP;大学英语教师;转型

一、前言

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ESP),是指与某种特定职业或学科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特定需要而开设的英语课程,如电子商务英语、外贸英语、国际金融英语、新闻英语、医学英语、法律英语、旅游英语、营销英语、学术英语、科技英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等,其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一定工作环境中运用英语开展工作的交际能力。专门用途英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间的科学、技术、经济和文化交往日益扩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

二、大学教师的发展

大学教师的发展指大学教师在校内、外环境的作用下,其个体围绕着职业需求在认知、技能、态度、修养、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积极的变化,具体包括教学发展、组织发展、专业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等;同时,大学教师发展也是一种成人教育活动,它不仅要关注教学效果的提高,更要促进教师对工作以及活动的理解;教师发展是一种目的,以帮助教师在一定的环境中实现个体的发展(林杰,2010)。20世纪50年代世界大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学术职业规模迅速扩大,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化的竞争对大学教师能力和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大学教师的角色地位与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李志峰,龚春芬,2008)。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不仅给大学教师的成长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存在着诸多挑战。

三、大学英语教师向ESP教师转型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作者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课堂观察的方法,定性分析为主,结合定量分析,以某一中医院校的ESP团队为研究对象,团队中的教师除了2位有着十多年ESP教学经验的教授,其他教师都是多年从事大学英语教学,转型为ESP教师的时间不超过2年,这些研究对象对研究ESP教师发展过程中的阻碍因素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1 问卷

本次问卷调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精简高效,对于ESP教师发展这一比较陌生的领域,要制定多项选择的问卷可行性不强。本问卷的4个问题可以对ESP教师的动机、发展问题和对策提供研究素材。此次调查共发出问卷25份,收回25份。

3.2 课堂观察

课堂观察指研究人员深入ESP课堂,通过摄像机记录、课堂笔记和课后聆听学生和教师反馈的方法对ESP教学状况进行调查。主持人为了研究ESP教师的教学特点和变化,对研究对象中的全部教师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听课,重点观察ESP教师的教学方法、教材的使用、师生的互动、教学工具的使用、学生的学习进度、学生的反馈等。

3.3 主要问题

通过前期的调查和对资料的整理可以对研究对象向ESP教师转型中的主要问题归纳为2类―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

外部问题:

1)许多英语教师已经存在职业倦怠,缺乏充足的精力谋求专业发展;

2)ESP 课程地位不高,教师发展外部支持条件缺失。

3)ESP课堂沉闷,教师缺乏充足的反馈;

4)ESP理论及实践成果匮乏,ESP 教师发展缺乏可参照的成功经验。

内部问题:

1)内部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 ESP 教师的发展:

2)部分 ESP 教师存在很严重的职业倦怠

3)教师原有思维定式的阻碍

4)部分教师毅力不足,ESP 教师发展半途而废。

3.4 解决对策

3.4.1 激发教师自主学习意识,提高教师觉悟

束定芳(2008)把学习者的动机分为工具性和融合性动机。简单地说,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去学习的是为工具性动机,而出于对学习的真正热爱而学习的是为融合性动机。大英教师在转型为ESP专业教师的过程中必定困难重重,知难而退者,半途而废者并不鲜见,要想在ESP教学及研究方面有所造诣,教师本身一定要端正态度,重视ESP,激发自身对ESP的热爱,这是做好ESP的先决条件。

3.4.2建立学习型组织,为 ESP 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促进环境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熟练地创造、获取和传递知识的组织,同时也要善于修正自身的行为,以适应新的知识和见解。这是由美国学者彼得・圣吉率先提出的管理概念。学习型组织的五大要素,即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改变心智模式、自我超越和系统思考,对ESP的学习非常有帮助,教师的发展不仅是一个个体过程,更是一个团体过程,尤其是对于ESP这块“硬骨头”而言,大英教师更应该通过学习型组织这一模式相互学习,相互激励,集体反思,共同进步。

3.4.3以校本行动为 ESP 教师发展的主要手段

校本行动是指以学校为单位,面向教师的学习方式,内容以学校的需求和教学方针为中心,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从基本理念来看,校本行动研究与校本培训、校本课程、校本管理等完全一致,都充分体现了“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主要思想,通过校本行动ESP教师更深入地了解本校ESP教学及研究,如学生的需求、教师的专业能力、ESP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与更新。然后通过学校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调整和改变,来实现和达成问题的逐步解决,这样便能最终实现学校的ESP教学和管理等方面的特定目标,促进本校ESP教育的持续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3.4.4 多渠道促进大英教师向ESP教师的转变

鉴于目前国内ESP教学地位不高、教学体系混乱以及相关研究肤浅的现状,有志从事ESP教育研究的英语教师更是不能自暴自弃,而是要寻求多种资源和途径促进自我在ESP方面的发展,如访问学习其他高校的ESP教学、组织和管理经验、积极主动的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课教师合作教学、充分利用图书馆及网络资源、多与其他 ESP 教师进行交流等等,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师转型为ESP专业教师不仅是教师个人专业知识和自我的提升,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也是必经之路,可以视为大学英语改革的前景。本研究所提出的教师在转变的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内外部问题具有代表性,而提出的相应解决之对策目前尚属理论阶段,还未付诸实践,期望将来有相关领域之学者进行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束定芳.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2)蔡基刚.关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重新定位的思考[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04):306-308.

3)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J].外语电化教学,2010,(135):20-25

4)陈明伟.我国大学教师教学发展的研究[D].江西:江西师范大学,2011.

5)邓俊.高校ESP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6.

篇(6)

关键词:高等院校;二级学院办公室;管理效能;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95-02

高校二级学院承担着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教辅工作、行政管理等各项任务,“两级管理、以院为主”的学院制管理模式被高校普遍采纳。学院办公室作为学院工作顺畅有序运行的关键环节,其职能与承载的任务大大增加,在高校整个结构体制中也越来越突显其重要性。因此,把握影响办公室工作效力的因素,抓住提升办公室工作效力的关键点,对提升管理运行水平,提高工作效能,发挥二级学院办公室的作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把握影响办公室工作效力的因素

1.日常工作繁琐,职能惯性错位。办公室是学院正常运转的基础,具有参谋、助手、协调、督办以及服务等多种职能,是学院正常运转的基础。但办公室人员紧缺,一人多岗,既要参与领导班子对重大问题的讨论决策,又要组织管理日常事务,还要搞好协调与服务,工作内容点多、面广,日常往往因停留在繁杂的事务中,而忽略了其它职能,出现日常事务性工作职能与发挥参谋助手、协调督办等职能惯性错位。

2.管理职能弱化,无法参与核心工作。办公室工作“细、繁、杂、忙”,随着教学、科研工作地位的不断强化,行政管理作为辅工作逐渐被弱化降低。办公室往往沦为办事机构,处于从属地位,工作人员以被动服务为主,无法参与到教学、科研等核心工作中。

3.规章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办公室管理普遍存在制度不完善,缺乏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或者制度体系没有及时修订,不能适应学院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在工作任务不明确,管理产生混乱、无序的情况下,往往有章难循。加之多方因素影响,制度的执行往往难以落到实处,甚至是根本无法执行,制度不过一张白纸、几行文字,其效力全靠人为赋予。

4.理论研究不够,个人发展缓慢。办公室综合要求高,事务性工作多,长期处于应对状态而没有时间和精力进行专业技术理论研究,外出进修、学习的机会少,职称评聘难,无论文、无课题,工资待遇上不去,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办公室工作人员逐渐对待工作形成消极情绪,存在着干多干少一个样,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错误想法,其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得到充分调动。

二、抓住提升办公室工作效力的关键点

1.积极争取,确立权威地位。积极争取学院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从“软”、“硬”两方面确立办公室工作的权威地位,为提升办公室管理效能提供组织保证。“硬”是指通过“文件”、“会议”、“通知”及“督办”的有形的介质去实施权威性和影响,“软”是指通过能力、办事效率、氛围等无形介质去实施权威性和影响。

2.科学管理,转变工作职能。由事务工作向政务工作转变,抓全局、谋大事,对关键性问题增强敏感性和预见力,紧跟领导的思维节奏及决策进程,未雨绸缪、提前思考,积极谋划,既要是处理日常事务工作的能手,又要是善于出点子的高参,充分发挥参谋、助手的作用,由被动服务向主动参与转变。化被动为主动,在被动工作中加强主动服务。这一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增强办公室工作管理的科学性、计划性和预见性。对日常周期性工作,事先做好计划安排,把工作做在前面;对突发性任务,要研究、思考在前,尽量做到有预见和准备,减少盲目性,避免措手不及;第二,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和能动性,对各项工作,主动督办、主动反馈、主动落实,妥善处理各种工作关系和公共关系,上传下达,确保党政各项工作高效有序地开展。

3.分工明确,制度规范管理。明确工作内容,确定岗位职责,制定工作计划,以严谨、流程化的工作行为为保证,规范办公室人员的工作程序,明确操作流程和规范要求,加强分工与合作,做到忙而有序、有条不紊。准确定位,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形成激励机制和执行力有效结合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办公室管理体系,形成公平竞争的良性循环。

4.简洁高效,强化信息化管理。当前是讲究时效的时代,时间精度越来越高,工作效率也越来越好,因此,应转变传统观念,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与手段进行分析应对。利用校园网络,大力推进信息平台建设,强化信息化管理,既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与工作效率,减少事务性工作环节,又节约经济、时间与人工等成本,真正体现办公室工作的方便、快捷、高效。

5.创新服务,推进工作求新求变。照章办事、奉命撰文、埋头闷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发展形势。创新思维、开阔视野,创新方法、注重细节,创新服务、高效运转;建立信息灵敏、反映快捷、优质高效的办公机制;顾全局、谋大事、当高参,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全方位、多角度地审视思考新问题,拓展思路,改变单纯奉命行事的方法,做到务实、踏实、落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时效性,实现工作上的突破。

6.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管理队伍专业化。强化责任意识、增强学习意识,从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工作促进学习、学习提高工作,努力超越事务性工作,从反复中探寻规律,从繁琐中总结经验,以全面提高调查研究能力、综合协调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突发事件应变能力以及高效运转能力,促进管理队伍专业化。

7.营造和谐团队氛围,塑造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只有和谐才能发展,只有和谐才能进步,只有和谐才能实现终极突破;营造“快乐工作”氛围,建立融洽、积极向上的工作环境,建设充满活力朝气、健康向上、高素质的、团结的队伍!不断增强绩效考核激励性,增强教职员工发展内动力、事业成就感和归宿感,是加强二级学院办公室战斗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是高校二级学院谋生存求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品牌、凝练特色的必由之路。办公室作为中枢部门,对学院的管理、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办公室管理工作效能,是促进学院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高效化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刘荣华,危煜祥.新时期提升高校办公室工作水平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王慧珍.浅谈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办公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J].当代教育论坛,2011,5.

[3]吴水爱.浅析高校办公室的管理创新[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0,2:44-46.

篇(7)

关键词:成人教育; 社会本原; 历史使命; 终身教育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类对生产知识、劳动知识的传承和发扬,这种知识的传承与发扬是需要通过教育开展的。成人教育作为人类教育的一种形式,其具有成人性、多元性、技能性等方面的特征,是传承人类生产、劳动知识的最好载体。成人教育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承担人类生产、劳动知识传承的任务,促进人类社会的延续性。在新的时代,在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下,应该继续保持其社会本原,承担其应有的历史使命。

一、成人教育应有的社会本原

成人教育作为人类社会生产、劳动知识的传承和更新的载体,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是人类社会主要的教育形态之一。

(一)人类生命价值延续的需要

可以说,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教育活动就已经存在,其伴随人类的生存、繁衍的全过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教育承载社会成员生命价值延续的社会责任。从社会发展史上看,人类社会的每次进步,与教育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从原始社会中最简单的工具制作,到今天复杂劳动的实现,人类积累的这些经验和技术,包括人类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无不体现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渗透教育对生命价值延续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产资料,物质生产资料的产生,是以教育为基础的。教育促进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生活规范的延续和发扬。当然,这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乃是人类生命价值的延续,只有人类生命价值延续,才能实现人类社会的继续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成人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外的成人教育理论认为,成人教育是完成儿童时期教育之后的连续教育和学习阶段的统称,其对应概念是儿童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认为,在正规和不正规教育体系中,为 15 周岁以上的人的利益和生存设计的教育,即为成人教育。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分析可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始于生命,成人教育承担人类实践过程中的生命价值的延续,承担贯穿于人一生之中的教育全程[1]。

(二)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当成人教育在推动社会成员个体生命价值延续的时候,每个社会成员皆要投入到社会的生产生活中。在具体的生产生活中,社会个体成员会交流相应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生活知识,这种交流需要成人教育的支持,在成人教育学习过程中,会彼此提升各自的能力,进而从整体上拓宽人类生存的空间。人类需要生存发展,必须注重生产、生活资料的生产,而劳动则是这些生产的保障。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教育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其中包括教育人类如何使用和设计工具,如何总结和提升生产技能。从这种意义上看,教育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繁荣进步的保障。有学者认为,成人教育是为社会中的成人提供有目的而系统化的教育活动,这个概念深刻地揭示成人教育在人类生存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成人在生存发展中接受知识的更新和劳动能力的提升,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反过来,社会生产实践的发展也为成人接受教育提供相应的经验,从而保证成人教育对社会实践的促进[2]。成人教育的教育领域极为广泛,可以为成人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提供不断的知识和经验的更新,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助推器,通过知识传承,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

(三)人类社会进步的需要

教育活动不仅促进人个体生命价值的延续,还拓宽社会成员个体的生存空间,提升每个个体的生存能力。除此之外,社会的进步需要教育的支持,需要教育来进行知识的传播。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无论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还是生活习俗的沉淀,甚至是的传播、文明艺术的延续,以及社会制度和规范的更新,均离不开教育的参与。教育使得人类摆脱愚昧,走向文明,进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在此过程中,成人教育是促进社会个体知识和技能提升的重要形式。在终身教育理念下,人类的全面发展是成人教育的主要职责。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能够更好地参与到经济社会、文化活动中,从而为个体专业知识、职业技能提升创造条件。个体的全面发展带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最终促进人类的繁荣。

二、新时代成人教育社会本原之惑

成人教育对社会成员个体素质、能力、知识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反过来提升成人教育的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成人教育的本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弱化,遇到各种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生命关爱教育逐渐弱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和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包括成人教育受到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从 20 世纪中叶以来,对人的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成人教育的主导形式,成人教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人们不仅关注成人教育的现象,还在思考成人教育的未来出路。这些努力推动成人教育实践的发展。当然,以职业培训和人力资源开发为主导的成人教育活动,旨在提升人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进而推动社会发展与变革。从某种意义上看,这种过于对技能、能力的培养,忽视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忽视对人尊严的关注[3]。关注社会个体的生命价值本就是成人教育的本原之一,在强调人参与社会实践和发展过程中,唤醒人们对生命的渴望与尊重。但过度执着于劳动技能、职业能力培训的成人教育,显然违背其本原使命,对生命关爱教育有所弱化。

(二)生存能力教育日渐衰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成人教育的形式、内容日渐丰富,从职前培训、职中教育,再到业务提升、职业晋升,成人教育在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成人教育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既为社会进步、人力资源开发提供支持,也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成人教育在提升社会个体角色地位的同时,也提升个人修养。但是,在提升社会个体适应社会能力的同时,也逐渐出现一些问题,即成人教育逐渐将社会个体成员教育变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或简单的操作机器,每个个体在相对割裂的环境中发展,将人类社会的整体变成一个个互不联系的个体,也许个体能力逐渐提升,但是团队合作的意识正在变得模糊。团队合作意识的模糊,显然不利于个体之间的交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个体的生存能力。

(三)社会进步教育走向功利

我国成人教育的宗旨是,通过成人教育的发展来提升劳动者的素质,提升经济社会的发展效益,从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从这个意义上看,成人教育发展对社会进步有直接推动作用,在保证个体价值实现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通过成人教育的发展,可以将每个社会个体培养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从世界各国成人教育发展繁荣的实践中可以看到,成人教育的发展确实提升社会各个阶层的素养和能力。但成人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功利的做法。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忽略成人教育对个体生命、身体甚至是人格的关注,将人的培养变成技能的培养,使得教育者与学习者之间缺乏情感交流。这种功利性的做法,实际上是对社会个体的人的情感和尊严的漠视,不利于成人教育可持续发展。

三、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的历史使命

随着终身教育体系、理念的建立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既给成人教育带来更多的机遇,同时也给成人教育的责任和使命带来全新的要求。鉴于成人教育应有的社会本原及面临的困惑,成人教育应该积极改革,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丰富自身的教育形式和内容,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强社会个体生命价值的教育力度

21 世纪,成人教育以其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多元化的形式,正在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级各类社会成人教育机构正在不断拓展其教育内容和形式,逐步提升成人教育对促进人终身发展的作用与效果。在这些内容多样和形式多元的成人教育发展模式中,其应该首要关注的是全体社会成员的生命价值教育,强调生命教育的核心意义,这是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下发展的应有使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每个社会个体是极为重要的,是每个社会个体对自身存在的应有关注和认知,更是社会个体成员延续其社会价值的基础。故此,在终身教育体系下,成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坚持其对生命价值的理解和认知,将生命价值教育作为主导方向之一,强化在教学过程中对生命价值的内核和人生意义的理解。在强化生命价值教育的基础上,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将成人教育能够促进社会成员发展的影响力持续推进,保持成人教育的活力。

(二)强化社会个体生存技能的培养力度

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理念下要成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立交桥。社会各级各类成人教育机构在具体发展中,必须将社会个体成员所需的生存技能作为其首要任务,同时也应该将实现社会个体成员的素质提升和技能进步作为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导向。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的发展,成人教育对社会个体生存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成人教育关于技能教育的界限,其是一种综合化的生存技能模式教育,不仅强化社会成员完成其工作岗位的操作技能,还能延伸该项技能的社会适应性。成人教育在终身教育体系下要持续地提供知识更新及信息综合,积极培养社会个体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更要提升其生存技能对社会、岗位的适应能力。因此,成人教育在新的时期要不断调整自我发展方向,调整其对社会发展的适应能力,将社会个体成员生存技能培养作为主导任务加以推进。

(三)增加成人教育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度

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是要求将社会所有的教育活动和教育机构进行有机的结合和统一,形成一个随时随地可以向学习者提供学习的机会。这种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既保障社会的发展与教育活动、机构的同步和协调,也为社会进步发展不断提供各种持续的终身学习机会和学习的载体。终身教育这种一体化的组织结构和教育形式,可以保证社会发展能够持续地交流和沟通。成人教育在我国兴起之际主要是针对各类人员开展学历补充、补偿教育活动,帮助社会个体成员获得继续学习而提升学历的机会。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成人教育为社会培养大量的人才,既弥补社会成员在教育发展中的各种缺憾,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进入21世纪之后,社会的发展为社会个体提供更多追求高质量生活水准的机会,社会个体不仅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获得成就和满足感,还需要在社会交往、社会生活中获得幸福感和归属感[4]。这些新的要求为成人教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挑战和机遇,成人教育需要担负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更多地促进社会进步的任务。因此,成人教育必须加大其改革力度,在坚持对社会个体成员生命价值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的基础上,为社会个体成员提供增强幸福感和归属感的教育,持续推进社会成员个体综合素质的提升,进而全面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四)加大对社会个体发展的助推力度

成人教育不仅为社会机构、组织培育人力资源,还为社会进步发展提供动力。在终身教育体系下,社会个体的发展是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的,成人教育应该成为社会个体发展的助推器。从历史上看,人类社会的每次进步和发展是社会个体发展综合推动的结果。进入21 世纪之后,知识经济、社会信息化更是将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发展持续地联系起来。成人教育在这个进程中可以扮演更多的角色和任务,可以承担更多的使命,成为社会个体发展进步的助推力量。当前,社会科技进步、生产结构调整、生产方式变革频繁,区域间、领域间对人才的需求逐渐多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个体的职业流动性和社会流动性会持续加强,个体的职业更换频率会持续增加,社会职业岗位的更新程度也会加剧,技术含量较低的初级劳动和高科技领域的人才结构矛盾也会持续加大[5]。这些均成为成人教育发展的动力,为成人教育发展提供机遇。因此,成人教育需要不断地升级和更新,成人教育应该不断拓展其办学方向,在缓解人才结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矛盾的过程中,通过创新办学模式,为社会个体的职业发展和流动创造更多的知识、信息、技能支持,当然也需要为社会成员的精神生活提供更多的帮助,从而为实现社会个体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吉 ?.浅论生命教育视阈中的成人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 3) : 116-117.

[2]程 琳.我国农村留守妇女的生存困境与成人教育[J].当代继续教育,2011( 3) : 50-52.

[3]季爱君.回归生命存在本身———我国成人教育价值取向的哲学审思[D].曲阜: 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聂淑红. MOOC 时代成人教育的机遇、挑战与发展策略[J].职教通讯,2015( 4) : 3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