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体育大学论文

体育大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30 11:30: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体育大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体育大学论文

篇(1)

武术的传承是极其讲究的,它非常重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可能你的天赋和资质不算很突出,但是你谦虚又好学,尊敬师父和师兄,老师会摒弃一切,还是会收你为徒,传你武艺。这跟祖祖辈辈的武德教育是分不开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和“一日为师,终身为母”的思想在每一位习练武术的孩子心中都是根深蒂固的。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精髓,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打造了其带有强烈民族文化特点的体育运动模式与修身养性的方法。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武术教学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并通过武德教育,使学生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汲取中国传统武德之精华,把尊师重道,团结师长的情怀发扬并继承下去,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抛头颅、撒热血。

2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易经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武德的传承中,这种观点也被推崇到极致的地步。从祖逖为了国家投笔从戎,闻鸡起舞,到民族英雄戚继光、俞大猷,自强不息,率领戚家军抵抗倭寇侵略。无数史实都昭示我们中华民族最伟大最优秀的品质都是在武德教育产生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都为我们勾勒了那个习练武术的人群有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伟大抱负。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已经从荧幕和书籍中走了出来,并逐渐对大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努力弘扬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发扬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指导思想,使所有的有志青年成为“武德高尚,武风正派,武礼谦和,武技精湛”的新时代人才和栋梁。

3建功立业、精忠报国对思想教育的影响

无数金庸迷对小说迷恋的原因也许就是在于,在金庸的小说中,它可以为自己勾勒一幅精忠报国、建功立业的伟大场面,其实在武德的教育体育中,老师的言传身教对于这方面也是多有涉及的。传统的武德思想中,要求习练者必须要热爱自己的祖国,并且在成长成才以后必须要为自己的国家奉献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病。从古代到近代,无数仁人志士,霍元甲、黄麒英、大刀王五等深受武德思想的影响,在祖国、民族危难的时候,毅然而决然地选择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行为,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了大义凛然、精忠报国的高尚情操。在当今大学生中,就应该树立精忠报国、为国为民的思想,通过武德感召他们,摒弃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成为更合格的社会主义的接班人。

4武德对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消极影响

或许是对于武德认知有偏差,部分从事武术的人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喜欢争勇斗狠,传统武德的门户之见,武人相轻的思想对武术的发展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重视兄弟江湖义气,误入歧途的事迹也屡见不鲜,为此武德的发展似乎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不仅是错误的理解武术的文化内涵,也是对武德思想最大的亵渎。传统武德规范的基本内容说到,生活处世之德,择徒拜师之德,授艺习武之德,用武施武之德。传统武德的当代社会价值体现为,重视群体精神,强调为民族、为社会奋斗的爱国主义思想,提倡见义勇为、舍己助人,主张以匡扶正义为己任,推崇仁爱原则,强调“以武会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重视人伦价值。

5结语

篇(2)

选修课程主要是,为进一步地拓宽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除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外,还应要求研究生选修部分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课程;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注和了解学科的进展,还应开设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我国大部分大学按照跨学科的原则设置体育学选修课程,以体现选修课程的多样性特征。

从我国12所院校博士培养方案看(表7),不同的二级学科在选修课程内容侧重不同。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培养单位,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具有灵活性,北京体育大学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提出选修的指导原则,要求选学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相应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思维新方法,以丰富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根据本专业和研究方向需要,学校又无力开设的课程,博士生可到有条件的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博士生的课程选择自由度大,从具体选修的课程分析,课程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上海体育学院选修课程通过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讲座形式完成2学分,每个学生至少参加4个专题讲座,经导师批阅合格后,才能获得学分。

表7 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选修课程名称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育社会学理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学校体育

学、体育管理学、运动解剖学、计算机、体育统计、体育测量、体育科研方法、逻辑学、导引养生功、第二外

语、生物实验课、外聘专家讲座、可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

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运动营养与促力辅助剂、第二外语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导论、体育科研方法论、逻辑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统计与SPSS、国内外前沿知识专题

苏州大学

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学、分子免疫学、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医学文献检索、

社会研究方法选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

管理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经济学概论、文化学概论、社会心理学概论、哲学史、休闲娱乐概论、体育原理

清华大学

根据研究课题需要,选修校内其他研究生课程

山西大学

体能训练、体育教学论、神经生理学、体育实验设计方法、运动选修

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研究、健身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力学科研方法、跨学科选课(2门)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实验研究设计与方法、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

北京师范大学

8次前沿讲座

浙江大学

国际体育体制比较、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体育资本的投融资策略、国内外体育法案例分析、体育市场营

销策略和策划、行政法学、项目管理

综合性大学体育学博士点选修课程设置具有其特色。例如福建师范大学侧重工具和方法类课程,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苏州大学开设了拓展研究生知识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生物学课程和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类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等有利于博士生未来社会交往需要的课程;华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开设了涉及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跨学科的人文社会学课程,扩大学生的视野,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

总之,我国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的设置以跨学科为原则,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设置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选修课程。

4.4 课程学分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1]1号文件)指出:“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具体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并规定学年累计在校的最长年限”[10]。就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而言,一般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3种。从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可见,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实行学分制外,其他的大学都实行学分制,这不仅有利于博士研究生教育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际、国内校际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相互交融、学分互认,加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学分制的完善是时展的召唤,学分制具有弹性学制的优点,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图3可见,我国11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所修规定总学分存在差异性,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所规定的学分最高,分别达26学分和23学分,华南师范大学规定学分最低,为12学分,其他大学的规定学分一般控制在18学分左右。在不同大学的课程体系中,不同模块课程学分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在公共课程中,我国体育学博士外语课的设置大部分为2~3学分,但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外语课程学分为9学分,占所修学分的39.1%,山西大学把第二外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而东北师范大学的外语课程学分为3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6.7%;在专业学位课程中,河北师范大学开设4门课程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63.2%,浙江大学只开设体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门课程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1.8%;在选修课程中,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课程学分为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46.2%,苏州大学开设了9门18学分的选修课程,浙江大学开设了7门选修课程11学分,东北师范大学只开设了3门选修课程7学分。选修课程是学分制的基础,没有健全的选修制,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课程的选修化是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优化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减少必修课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创造条件。

附图

图3 我国11所院校体育学博士课程总分设置状况(学分)直方图

篇(3)

摘 要 空手道,是由距今五百年前的古老格斗术和中国传入日本的拳法揉合而成。跟随着各流派的渊源,空手道组手运动员也以流派的风格在竞技场上挥洒着古老以及现今武道的风采。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数理统计法等,从步伐、战架、基本出拳的线路等基本技能着手,着重分析了如何得分进攻和防守技术得分的重要要素,吸取中国国家队教练优秀的训练理念和技术技能来充实拳法,在训练或比赛中可以优势胜出的训练体系及自己亲身体验的理念,进而促进空手道队员技术水平的提高有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 空手道 拳法 应用能力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第十八届世界空手道锦标赛。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人通过查阅全国体育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国家图书馆书籍,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通过计算机文献检索查阅了近五年内有关本课题的文献、论文,观察赛场的拳法技术得分技术,阅读有关空手道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相关书籍,为论文撰写提供理论基础及实践意义。

2.录像观察法。通过对第18届世界空手道锦标赛中50场比赛的录像反复观看,统计各种技术的运用情况和得分情况,着重观察各运动员拳法的特点。

3.数理统计法。运用Excel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数据整理。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组手拳法优势及劣势的分析

1.速度及灵活性。快打快收,是空手道组手技术准绳。拳法的速度相当于单一技术拳法的综合,空手道出拳的速度是以步伐衔接为主要。由于灵敏素质与反应速度、动作速度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而拳法的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都快于腿法,所以拳法技术的使用比腿法更灵活。

2.拳法脱力速度和位移距离。空手道组手的拳法是以君子拳法,为主要核心。以最快的速度击打出去,以最快的速度回收。从而保留禅心,以最快的速度脱力到自己安全的位置,保持高度的警戒心。在空手道组手比赛得分要素中规定,进攻要“适距”,即以最精确的距离做出最有效的攻击。

3.组手防守的注意事项及规则的共性与差异。以近两年的全国大学生组手比赛为借鉴,本人亲身的参与来看。国内空手道组手运动员的防守还是欠佳,如能提高拳法得分过后的防守技术,队员在技术得分上会有新的飞跃。

(二)组手拳法在比赛中的应用及训练中的提高

1.在训练中提高拳法的技术

(1)技术提高训练法。即自己进行专门的技术动作训练,这种方法训练可以使练习者自己用身心去体会和感觉动作,理解动作含义和目的。寻找技术力法的运动和变化规律。从而提高掌握技术,运用技术的能力。常用的具体方法有以下几种:对镜子练习法;模仿练习法;增加攻防难度的训练方法。

(2)条件半对抗训练法。针对某些技术的训练,必须在近似实战或对练中练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根据训练需要,进行有目的有条件的对抗训练,专门性地强化所练技术,是技术训练中有实际意义的练习法。

(3)实战训练法。训练专项技术的目的是实战,实战是对技术训练效果的有效验证和进一步促进,因此,利用实战训练法进行实战技术的训练和检验。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技术的导向。在拳法、腿法和摔法,三类技术中。运动员更偏重使用拳法技术,可见拳法技术是运动员主要技术和得分手段。

2.训练中拳法技战术组合应多变性。组手运动员在训练中,技术是全面的运用,能力相对来说,要求的更高。拳法得分占整体得分的绝大部分,得分的前提下是要求技术的完整性。研究和实践发现组手运动员的拳法过于单一化,组合拳法较少,整场比赛得分率低。

(二)建议

1.了解训练及比赛规则。实战中技术规则运用;加强对比赛规则的学习;充分理解各种规则的真正含义,并时刻谨记得分的六要素;规范技术动作;提高得分效率;为以得分率高的拳法为核心,加强多变性的拳法得分目的及成果意义。

2.多组织交流比赛及训练多样化的学习。通过不同的比赛和方法进行对比,提高运动员的临场发挥和随机应变的能力。巩固各种技术的运用能力,提高技术水平;丰富自我经验。

参考文献:

[1] 空手道教室.运动必胜教材[M].广州:联广图书公司出版.1988.12

[2] 谷晨.日本空手道的起源与发展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3):55-56.

[3] 中山正敏.空手道[M].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5.5.

[4] 内藤武言.空手道全书[M].东京书店株式会社.1998.11.

[5] 山崎照朝.实战空手(日本).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6.

[6] 许声宏.空手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0.1.

篇(4)

关键词 体育院校 表演专业 毕业生 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而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是一个年轻的专业,从2004年始发展至今才过12年,怎样才能促使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发展,使体育表演专业毕业生具有竞争能力,这是值得我们深思探讨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检索、查阅“中国知网”,获得与本研究相关的各类期刊、报纸、学位论文、重要会议等文献资料,并将搜集的资料按同类专题进行归类整理,探寻解决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本文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选取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等六所体育院校进行调查并发放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针对开设该专业的六所高校毕业生共发放了600份问卷,回收了528份,回收率达到了88%,有效问卷510份,有效率达96.6%。

3.访谈法

在研究过程中,走访表演专业有关专家、领导与教师,了解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为撰写本论文提供更有利的支持。

4.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框架,通过Excel软件将数据与信息归类整理,制作成图表等形式。

二、结果与分析

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毕业生的就业率通常用已经就业的毕业生人数与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总人数的比值来计算。就业率其计算方法是:(毕业生总人数-未就业人数)/毕业生总人数。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沈阳体育学院2009届毕业生一共为60人,毕业生的就业人数为24人,就业率为40.0%;2010届毕业生一共为55人,毕业生的就业人数是51人,就业率92.7%;2011届毕业生总人数为133人,就业的人数为72人,就业率为54.1%;2012届毕业生总数140人,就业人数124人,就业率是88.6%;2013届毕业生总人数160人,就业人数为151人,就业率是94.4%。2009届至2013届沈阳体育学院表演专业的毕业生总人数是548人,未就业的总人数是126人,就业总人数422人,总体就业率是77.0%。

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2008年的毕业生人数为50人,就业人数达到49人,就业率高达98%;2009年的毕业生人数为81人,就业人数达到了80人,就业率达98.8%;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为122人,就业人数达到了120人,就业率达98.4%;2011年的毕业生人数为132人,就业人数达到了130人,就业率达98.5%;2012年的毕业生人数为148人,就业人数达到147人,就业率达99.3%。总体看来北京体育大学就业率逐年增高,且毕业当年直接就业率均高于98%,2008-2012年的毕业生总人数为533人,就业人数则达到了526人。五年平均就业率为98.7%。

湖南农业大学表演专业2012年的毕业生人数为21人,就业人数15人,就业率为71.4%;2013年的毕业生人数为14人,就业人数10人,就业率为71.4%;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为26,就业人数22人,就业率为84.6%;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为56人,就业人数达52人,就业率高达92.9%;2012-2015年的毕业生总人数为117人,就业人数为99人。四年平均就业率为84.6%。

武汉体育大学表演专业2013年的毕业生人数为67人,就业人数60人,就业率为89.6%;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为70人,就业人数64人,就业率为91.4%;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为72,就业人数68人,就业率为94.4%;2013-2015年的毕业生总人数为209人,就业人数为192人。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1.9%。

广州体育大学表演专业2013年的毕业生人数为108人,就业人数103人,就业率为95.3%;2014年的毕业生人数为125人,就业人数118人,就业率为94.4%;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为130,就业人数125人,就业率为96.1%;2013-2015年的毕业生总人数为363人,就业人数为351人。三年平均就业率为96.6%。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表演专业2015年的毕业生人数为17人,就业人数17人,就业率为100%;2016年的毕业生人数为24人,就业人数18人,就业率为75.0%;2015-2016年的毕业生总人数为41人,就业人数为35人,两年平均就业率为85%。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六所学校的学生数量是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招生规模也在逐渐扩大,北京体育学院开设表演专业当年直接就业率均高于98%,而开设表演专业相对较早的广州体育学院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平均在96.6%,这说明体育院校表演专业的就业前景十分可观。沈阳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等高校的学生就业率也稳步上升,说明体育院校表演专业人才在慢慢被社会认可,且有着一定的市场。湖南农业大学和湖南涉外经济学院作为刚刚开设表演专业不久的高校来说,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如何帮助学生更好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则需要两所高校学习和努力。从整体就业率来看,我国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近几年的就业状态良好。

(一)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毕业生行业流向

行业流向是指毕业生在学校完成学业后选择的就业方式。据调查得知,学校、表演性质组织以及健身俱乐部等行业在出现先递增后减少的情况,而企业、研究生以及其他职业却在逐年提升。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以及健身俱乐部等行业在学生的专业水平上要求比较高,并且要求学生需要相关的资格证书,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从事相关职业的难度。而很多表演性质组织的不正规,无发展空间的情况也使得学生逐渐减少了从事该行业的热情。

(二)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地域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选择在一线城市就业的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占11.4%,二线城市是34.3%,三线城市是14.3%,四线城市是11.4%,由此得知体育院校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地区主要是选择在二三线城市,县城及农村则无人问津,这从侧面反应出受计划体制的影响,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希望留在城市,并且大部分都是选择国家机关、高校、公办学校和事业单位工作,期望得到好的待遇,而很少有愿意选择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和省内小城镇,即使国家给予一定的优惠待遇也很少有毕业生愿意了解。

帮助毕业生认清就业形势,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到艰苦的地方去从事体育艺术类表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目前众多高校需要做的。特别是农村的迅速发展,急需补充大量的专业性人才,这既是社会所需求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也是毕业生可以考虑并且服务的新的领域。

三、结语

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每年的就业率均在逐年增加,但未就业的学生仍然存在,学生就业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大部分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学生毕业后都选择了留在二三线城市,县城、乡村却无人问津。帮助学生认清就业形势,鼓励毕业生深入基层去从事体育艺术类表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是目前有表演专业的体育院校需要做的,也是表演专业毕业生需要面临的。

参考文献:

[1] 任文菲.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D].沈阳:沈阳体育学院.2013.

[2] 周平.体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2014(3):25.

[3] 陈壮.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学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对策研究[J].金田.2014(2):87.

[4] 郭希.我国体育类表演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J].体育科学研究.2009(1):89.

[5] 李晓霞.山东省高校体育舞蹈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去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6] 焦帅.北京体育大学表演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及发展规划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4.

[7] 戈俊.就业形势的随机性决定体育院校表演专业发展的导向性[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58.

[8]丁小红.对我国三所体育院校表演(体育艺术方向)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6.

[9] Sports medicine (Auckland, N.Z.). 2012.21(4):292-312.

[10] Knee Surgery, Sports Traumatology, Arthroscopy.2005,Vol.13(6):437-438.

篇(5)

关键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2)10-0076-05

Research on Building the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China’s Full-time Sport Masters Cultivation

WANG-Jian,QU Lu-p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 Tianjin 300381, 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Delphi method and hierarchy analysis and by the process of indicator content selection, weight identification, indicator composition and system verific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he index structure which can provide necessary reference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postgraduate school. It concluded that:1)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included six Level-1 indicators (namely, enrollment, tutors composition, curriculum design, teaching process, academic thesis and social evaluation), eight Level-2 indicators and 33 Level-3 indicators.2) The index, weight and level of this system are reliable and valid. They can reflect the status quo of the cultivation quality of China’s full-time sports masters.

Key words:full-time; master of sports physica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 education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简称“体育硕士”)是我国体育学研究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体育专业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2005年清华大学、北京体育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等全国21所体育院校首次开展在职体育硕士教育培养试点工作。2009年,教育部再次出台文件强调指出:扩大招收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这标志着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和教育观念开始由学术型向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转变。[1]就体 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体育学学术性学位教育对比来看,主要体现在职业性、实践应用性和教育对 象的特殊性等特点。[2]目前,我国高校具有招收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学校63所,随着研究生培养类型的增多以及招生规模的增加,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准确定位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如何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论文形式?如何评价和提高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质量?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的关键环节。

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特尔菲法构建适合评价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指标体系,以便上述问题的探讨和解决。旨在增强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的质量意识,为有效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保障,为完善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提供参考。

1研究方法

1.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期刊网等查阅关于全日制体育硕士、在职体育硕士、科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和评价指标构建的相关文献,及相关培养方案等资料,为指标的筛选和构建提供参考。

1.2特尔菲法首先,构建全日制体育硕士评价指标内容;然后,请有关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二轮咨询,据此对问卷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其效度和信度;最后,在第三轮调查中,将修订后的专家调查问卷呈送给20名专家,请他们再次进行填写并收回,据此对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内容的筛选和权重的确定。

1.3数理统计法运用spss 13.0和Excel 2003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的筛选在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初步设计了由8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46项三级指标构成的专家咨询表,然后请专家评价对各项指标的合理性和重要性,据此对评价指标内容的一致性进行修改并整合,最后形成一级指标6项(招生情况、导师构成、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术论文和社会评价),18项二级指标和33项三级指标的指标体系(表3)。

2.2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2.2.1构建判断矩阵判断矩阵是层次分析法的基本信息,也是进行相对重要度计算的重要依据。[3]判断矩阵是以上一级的某一要素作为判断准则,针对本级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来确定矩阵元素。其中,判断矩阵B中,Pij(i=1,2,…n,j=1,2,…n)表示对于上层要素Ck而言,Pi对Pj的相对重要性。通常Pij的取值及含义选择1~9比率标度法, 其中,P1代表招生情况、P2代表导师构成、P3代表课程设计、P4代表教学过程、P5代表学术论文、P6代表社会评价。(表1)。

2.2.2计算评价指标权重的步骤第一步,根据判断矩阵,用乘积方根法求指标因素的向量近似值Wi′。

W′ i = nPi1Pi2…Pin

W′ 1=51×1/2×1/5×1/2×1/4×1/3=0.25;W2′=0.58;W3′=2.59;

W4′=0.84;W5′=2.21;W6′=1.41

第二步,将指标因素的向量近似值Wi′进行归一化处理,求指标因素权重向量值W ′。

W ′ = ∑ 5 W′ i= 0.25+0.58+2.59+0.84+2.21+1.41=7.89

W1 = 0.03;W2′=0.07;W3′=0.33;W4′=0.11;W5′=0.28;W6′=0.18

第三步,根据公式γmax =∑γi /n ,计算最大特征向量γmax。

γ1=(1×0.03+1/2×0.07+1/5×0.33+1/2×0.11+1/4×0.28+1/3×0.18)÷0.03=9.81

γ2=7.43;γ3=4.45;γ4=6.57;γ5=4.85;γ6=5.48

第四步,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指标C.I。γmax=(9.81+7.43+4.45+6.57+4.85+5.48)/ 6=6.430;C.I=(6.430-6)/ (6-1)=0.086,表明该矩阵具有一致性。

第五步,计算C.R。比较C.I(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指标)与R.I(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表2),得出C.R=C.I /R.I=0.086/1.24=0.0693

第六步,结论。C.I和C.R均

2.3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阐释

2.3.1招生情况二级指标包括招生结构(0.13)、招生来源(0.29)和招生考试(0.58)三部分,其中招生考试由初试和复试两个环节构成,初试由全国统一考试,复试由各招生单位单独组织。复试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术、综合能力等指标[4]。招生考试应严格按照国家和各招生单位的规定执行,在复试过程中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2.3.2导师构成二级指标包括导师结构(0.32 )、导师指导(0.43)和导师来源(0.25)。高水平的导师是培养高水平的研究生的前提,导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业务素质,以精湛水平指导学生。[5]对体育硕士而言,指导教师自身素质、科研水平和指导水平是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表明,在教学和培养实践中,指导教师通常同时指导多名包括专业型硕士与学术型硕士在内的几个年级的研究生,难以保证指导实践和精力,从而降低了培养的质量,与培养要求不吻合。[6]因此,建议采用导师负责制的培养方式,实现以本校老师为主导,校外教师为辅的校内、外共同培养。可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体育教师、教练员、体育管理者等担任研究生的指导,并承担一定教学任务。

2.3.3 课程设计二级指标有课程内容(0.32)、课程比例(0.20)和课程性质(0.24)。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目标为,掌握扎实的体育基础理论和丰富的体育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能够独立承担体育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人才。有效的设置课程,有利于体育硕士研究生拥有宽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本专业范围内的最新的科学研究成就和发展趋势,着重于专业理论、基本规律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但是课程设计应重点突出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专业领域的设置宜精不宜多,关键特色要突出,关注本学科前沿的知识和热点,把握其发展趋势和方向,注重交叉学科的学习与运用,积极吸取营养是研究生深造与开拓视野的重要途径。[7,8,9]

2.3.4教学过程二级指标指标包括教学方法(0.24)和教学评价(0.10),三级指标包括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和现代化程度、课题气氛的活跃程度、评价手段的多样化和考核制度的严格程度。由于全日制体育硕士多为应届本科生,为提高其教学和训练的实践能力,建议将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实验与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强化学生实践环节,安排多种实践教学和专题讲座。

2.3.5学位论文二级指标有论文选题(0.20)、论文形式(0.52)、论文撰写(0.13)和论文答辩(0.15)四个部分。学位论文的质量既是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有效评价的硬指标,也是学术素养和内涵的具体表现。[10]建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应紧密结合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的实践、社会体育竞赛和指导的实际需要,理论结合实践,解决教学、训练实践的针对性和应用性等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大型体育活动实施方案等形式。

2.3.6社会评价二级指标有实践能力(0.46)、科研能力(0.32)和创新能力(0.22)三个部分。我、们知道,社会评价主要是体育硕士研究作出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和实践中对其的评价。体育硕士研究培养质量最终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表现,这就对研究生培养单位提出了更好的要求。

2.4全日制体育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

2.4.1评价的方法抽取北京体育大学、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和河北体育学院2009级全日制体育硕士各30名(各120名),进行调查研究。首先,根据指标权重设计调查问卷;然后,通过现场和邮寄的方式将问卷发放给学生并回收,回收有效问卷116份;最后,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为便于研究,将其评价标准划分为[11]:优(90分及以上)、良(80~89分)、中(70~79分)差(60~69)、不及格(59分以下)。评价时在五个等级上做出判断,即认为在某个评价指标上属于某个级别时,在相应的级别上划“√”。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由于整个评价体系包含一、二、三级指标,故先求出三级指标模糊关系矩阵,再求出二级指标的模糊关系矩阵,然后求出一级指标模糊关系矩阵,并最终计算出评价总分。

2.4.2评价的结果与分析从总评价得分结果得出:总分最高90.26分,最低52.88分,平均78.28分,评价的5个等级人数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学生之间有较大差距。其中,13人为优(90分及以上),56人良(80~89分),35人为中(70~79分),10人为差(60~69),2人为不及格(60分以下)。这一结果说明,该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的评价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现状,同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从评价结果显示:学术论文得分最高,然后依次是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导师构成和社会评价,最低是招生情况。可以看出,学生的毕业论文整体水平较高,应该继续加强管理和严格要求。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直接影响着培养质量,其中,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得分较低,建议课程设置应加强前沿性和应用性知识的内容,同时注重多学科的交叉领域,突出职业能力和专业工作能力;社会评价一项,学生创新能力比较薄弱,由于全日制体育硕士毕业生较少,社会的认可度有待继续提高;导师构成中,导师对学生指导的次数得分较低,这可能与导师指导学生人数过多以及部分导师具有行政职位等原因造成的,这也比较真实的反映了目前体育硕士培养的现状。建议构建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型,既可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和培养单位的优势,又有利于提高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质量[12];招生情况是评价培养质量的一个初始性指标,加强生源结构的合理化、招生考试的宽口径和自由度将是研究生招生的发展趋势和走向。同时提示我们,只有加快发展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扩大招生规模才能符合体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13]。总之,培养单位应注重课程建设和师资力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5本研究的局限性由于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本身的不足,致使本研究构建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和结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而又不断变化的系统。本研究所设计的指标体系,紧紧围绕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和性质及研究生自身特点而制定,但体育硕士专业方向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组织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用同一的指标和标准无法保证对其评价的绝对性,及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性,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第二,权重的确定是评价中的关键,本文尽管采用了特尔斐法和较为客观的层次分析法,但各指标重要程度的判断仍是少数专家的意见,难免会带来偏差;第三,在验证过程中,由于部分指标难以量化,评价过程不可避免的带有评价的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另外,仅采用研究生自身评价也导致结果具有一定的片面性,今后研究中,应继续进行专家、导师和用人单位的评价,从而做出更加全面的评价。

3结论

1)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招生情况(0.03)、导师情况(0.07)、课程设计(0.33)、教学过程(0.11)、学位论文(0.28)和社会评价(0.18)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33个三级指标。

2)全日制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分别用来评价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招生情况、导师情况、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学术论文和社会评价的状况,及培养质量的整体情况,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3)通过指标筛选、权重确定、体系构建和验证等过程构建的全日制体育硕士培养评价指标体系,其构建过程条理化、层次化和数理化,能够反映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培养质量的现状,可为培养单位的工作提供参考,为提高培养质量提供指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对2009年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安排征求意见的函[Z] .教学司函[2009] 2号.

[2] 熊蜀蓉.对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8):1009-1101.

[3] 郑旗,李吉慧.现代体育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M]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198-201.

[4] 张惠君.对我国在职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7,23(1):68-70.

[5] 李俭川.关于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月[J] .中国研究生,2004,(3):45.

[6] 林贝贝.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J] .运动,2012,1(34):106-107.

[7] 方千华,黄汉升.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调查与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5):654-656.

[8] 马光,张云龙,陆燕.全日制体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研究[J] .体育文化导刊,2012,3(3):108-110.

[9] 李静.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75-78.

[10] 宋杰,孙庆祝.在职体育硕士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指标体系探讨[J] .体育学刊,2006,13(5):139-141.

[11] 娄方平,李国泰.体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3):98-100.

篇(6)

关键词 情绪智力 体育院校 调查

一、问题提出

情绪智力即情绪智力 ,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1]。1985年Payne在他的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有关恐惧、疼痛和欲望”中首次将情绪智力与情绪研究紧密结合起来,并提出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及其结构。但他的观点还很不成熟,也没有引起广泛注意。Baron于1988年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首创“情绪商数”(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的概念。1990年,美国心理学家salovey和Mayer重新解释了情绪智力并正式提出了较系统的理论[4]。1996年salovey和Mayer对自己原先的理论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理论包括四个维度: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已有研究表明,情绪智力已成为决定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着人的整个心理健康[2]。

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社会对大学生的情绪智力越发关注,情绪智力方面的问题严重的甚至造成了大学生心理上的缺陷,近年高校犯罪事件频发,如前几年的马加爵事件、黄洋事件等,都暴露出当代大学生情绪智力低下以及心理危机产生,亟待社会各界加以重视并积极应对[3]。现阶段研究偏向于对综合性院校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的调查,而针对体育院校大学生情绪智力现状的调查研究极少。鉴于体育类院校的生源不同于其他高等院校,因此对体育类院校学生情绪智力进行现状调查,对提高其情绪智力有针对性的作用。

二、研究参与者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参与者

本文研究的参与者是北京体育大学(以下简称北体大)的学生。采用随意抽样的方法,在网络平台上发放问卷212份,回收问卷212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212份,学科生与术科生比例14:11,男女比例4:6。

(二)测量工具

本文采用萨日娜硕士论文中的情绪智力量表,本量表共33题,满分174分,从四个维度进行测量,一是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1-9题),二是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10-16题),三是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17-25题),四是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26-33题)。1-9题得分在27分以下,说明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较低,27-44分说明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一般,45-54分说明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较高。10-16得分在18分以下,说明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较低,18-25分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一般,26-35分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较高。17-25题得分在16分以下,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知识的能力较低,16-30分说明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一般。31-40分说明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理解与分析情绪、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较高,26-33得分在12分以下说明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较差。13-30分说明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一般。31-40分说明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较高[1]。

(三)数据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 0 进行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情绪智力的总体情况

表1表明:北体大学生在各个维度上的表现都不尽相同,但总体上处于良好的发展趋势,这与大学生的现状吻合[4]。

(二)学生情绪智力的性别差异

表2表明,北体大男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北体大女生的平均分(P

(三)学生情绪智力的学科类型的差异

表3表明,北京体育大学术科生的平均分显著高于北京体育大学学科生的平均分( P< 0.001) ;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的维度上,术科生的平均得分显著高于学科生的平均得分( P

四、讨论

本研究表明北体大学生的总体情绪智力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从各维度则可看到其并有良好的发展趋向。其中北体大学生的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还有待提高。被调查者都是20岁左右的青年,思想及心理都不够成熟,容易对一些事物产生情绪化的认识,不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被挫折阻挠,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忽略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的重要性,致使不能及时做出正确的正确判断。因此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培养需要同学不断积累生活及学习中的经验。大学的各类社团、学生会以及实习都是培养学生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途径。

北体大男女生情绪智力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和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两个维度上都存在显著差异。男生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优于女生,这与性别角色差异不符(女生的表达能力优于男生),这可能与体育院校生源的成长及学习环境有关,还有待进一步的检验和验证。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的差异说明了男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优于女生,在遭遇困境时男生更能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应对。

北体大术科生和学科生情绪智力存在明显的差异。术科生对自身及他人情绪的认知及对复杂情绪理解力更强。造成术科生学科生情绪智力差异的主要是学习与生活环境的差异。术科生日常的运动训练中更加注重自身情绪认知与控制,并能够较好进行自我激励,拥有更多接触外界的机会,比如外出比赛等。术科生从小培养的良好团队意识让其在认知他人情绪和人际关系管理方面更胜一筹。

五、结论

北体大学生的情绪智力状况处于中等水平并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但各维度发展出现不均衡的现状,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维度上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体育类院校应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并做到协调发展。学校和家长要改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情绪智力的重要性。

北体大男女生情绪智力存在差异。男生在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表达能力和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两个维度上优于女生。在男女生平均得分方面,男生情绪智力优于女生。

北体大学科生和术科生的情绪智力存在差异。仅在思维过程的情绪促进能力维度上不存在差异,其他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在学科生和术科生平均得分方面,术科生情绪智力高于学科生。团队意识、更多接触社会以及更多的磨练机会是术科生情绪智力高于学科生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萨日娜.民族中学牧区高中生的情商现状调查及对策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2] 殷利.中职生情绪智力现状分析与对策[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4:29-33.

[3] 喻霞,罗双燕.高职院校大学生情商现状及其原因研究[J].今日中国论坛,2013,21:68,70.

[4] 张进辅,徐小燕.大学生情绪智力特征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02:293-296.

[5] 宛蓉.贵州大学生情商现状调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58-62.

篇(7)

一、注重体育教学的本质特征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①“以身体活动为主”,这是体育与其它知识传授类不同区别的最大的特征;②由于是以身体活动为主,因此必须以从事的运动项目为主要内容。篮球课中设置问题情境,应首先考虑体育教学的基本特征,在篮球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应选择篮球运动中的问题,且是学生学习篮球过程中客观存在、急待解决的问题。问题的解决应以篮球技术学习过程为媒介,学生解决问题离不开运动中的练习、尝试、观察、分析。

二、充分考虑体育课程的目标

体育课程的目标包括三个领域(学习领域、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设置问题情境不仅要考虑学习领域的目标,更要考虑心理健康领域、社会适应领域的目标。设置问题情境不但要提高学生的篮球技术,还要通过解决问题,培养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通过解决问题中的交流、讨论、协商、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对篮球运动的情感,促进学生的情感交流,养成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体育道德。

三、学习中充分发扬民主

鼓励创新,教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特别是应当努力培养出一个好的“学习共同体”,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篮球运动历经百年发展,技术在不断发展创新,没有绝对正确的、最终的篮球技术。教师应该认识到这一点,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虽然学生现有的水平离篮球技术的创新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教师应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特别是通过实践中不断创新。

四、设置问题的难度要适当

篮球教学中能够设置很多的问题情景,但设置问题的难度要适当,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篮球技术水平和心智发展水平。提出的问题要处在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语言要有情趣,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太易,学生会缺少成就感;太难,力不能及,学生难以探索,又易产生失败感。因而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篮球学习动机和热情、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思索是学习篮球技术成败的关键。

五、教学的组织形式多

以“小组探究”的形式为主。学生在自己探究投篮技术时,往往经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整个过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采用班级整体研究学习,容易造成见解分歧后难以达成共识的纷争局面或消极应付的现象,使教学活动显得耗时、混乱,不利于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使篮球教学陷入困境。因此采用“小组学习”(5--6人)的形式,每个小组设立一两个重点问题,最后一起讨论交流各组的解决技术问题的方法,使全班学生们的篮球技术共同提高和完善。

六、学习评价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当学生经过小组学习和交流篮球技术有所提高时,教师要给学生以热情的赞扬和激励性评价,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评价,归纳整理所学篮球技术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篮球技术的方法,特别是归纳总结学习篮球技术过程中所运用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使学生掌握解决篮球运动中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样可以使学生创造性能力不断增强,学生思维更加灵敏,最终提高学生的篮球运动能力。

参考文献

1、高文《建构主义学习的核心特征》.《外国教育资料》。

2、皮连生《现在认知学习心理学》.警官教育出版社,1999.1。

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

4、谢铁兔《篮球技术教学训练步骤与方法》.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5、孙民治《篮球纵横》.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

6、滕子敬 宋尽贤《第二届中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论文综述》.中国学校体育,1997。

7、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索》.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6。

8、金鑫《合作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中国学校体育,2003。

9、刘平平《运用“问题探索”上好中小学体育课》.中国学校体育,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