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函数教学论文

函数教学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30 11:30: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函数教学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函数教学论文

篇(1)

所谓数学思想方法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他在认识活动中被反复运用,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是在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所采用的各种方式、手段、途径等。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掌握数学的精髓,因此要使学生领悟、掌握和熟练地使用数学思想方法,不是机械的传授。下面我就在一次函数教学中用到哪些数学思想方法谈谈个人的一些做法:

一、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数无形,少直观,形无数,难入微”。“数形结合”是数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思想方法之一,是解决许多数学问题的有效思想。利用“数形结合”可使所要研究的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变得直观。如:一次函数y=-x+5图象不经过哪一象限?解法一:根据图象性质,k<0,b>0过一二四,即不过三象限。解法二:若忘了一次函数图象性质,可做出此函数的图象,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利用了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三、分类思想方法

当一个问题因为某种量的情况不同而有可能引起问题的结果不同时,需要对这个量的各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例如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这时就要分四类讨论:

(1)当k>0,b>0时,图象经过一二三象限;

(2)当k>0,b<0时,图象经过一三四象限;

(3)当k<0,b>0时,图象经过一二四象限;

(4)当k<0,b<0时,图象经过二三四象限。

三、整体思想方法

整体思想是从问题的整体性质出发,突出对问题的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改造,发现问题的整体结构特征,善于用“集成”的眼光,把某些式子或图形看成一个整体,把握它们之间的关联,进行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整体处理。整体思想方法在代数式的化简与求值、解方程(组)、几何解证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整体代入、叠加叠乘处理、整体运算、整体设元、整体处理等都是整体思想方法在解数学问题中的具体运用。例如:已知y+b与x+a(a,b是常数)成正比例,(1)试说明y是x的一次函数:(2)如是x=3时,y=5,x=2时,y=2,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解决这个问题(1)时,我们就要把y+b与x+a都看成一个整体,设y+b=k(x+a)得出y=kx+ak-b,从而说明y是x的一次函数,解决问题(2)时,当我们把握两组数值代入解析式y=kx+ak-b中后得到一个三元二次方程组,显然不能求出每个未知数的值,但我们可以把ak-b看作一个整体,就可以求出k=3,ak-b=4,从而求出y与x的函数的关系式是y=3x-4,在这个问题中两次运用到整体思想方法。

四、模型思想方法

当一个问题可能与某个方程建立关联时,可以构造方程并对方程的性质进行研究以解决这个问题。如若想找出一次函数y=kx+b与x轴、y轴交点,可根据点在坐标轴上的特征,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即当y=0时,x=-b/k,即与x轴交点为(-b/k,0)。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即当x=0时,y=b,因此与y轴交点为(0,b)。这就用到了方程这一模型思想方法。

五、类比思想方法

当我们要探究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及其变化规律时,由于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可以看作是由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平移|b|个单位长度而得到的,因而可以利用之前已经学习正比例函数y=kx的图象及其变化规律类比得出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及其变化规律。

六、特殊与一般思想方法

篇(2)

直观地看,极值点偏移现象应该具有这样的几何特征:在两个等值点之间具有一个单独的极值点,偏离了正中的位置,向左或右偏移.用数学语言叙述(简称为严格定义)就是:设函数f(x)满足f(a)=f(b),并在区间(a,b)内只有一个极值点x0;若x0[SX(]a+b[]2[SX)],则称极值点x0右偏.函数f(x)的极值点左偏和右偏统称为函数f(x)的极值点偏移.

不难看出,这一严格定义涵盖了参考文献中极值点偏移的概念.但是,其属性的详尽研究已超出了初等数学范畴,为在现有的初等数学范围中探讨之,需要在数形结合的思想下使用简化的概念.

因此,结合中学数学实际内容,本文定义如下极值点偏移的简化概念,并在现有初等数学意义上做一些探析.

简化定义设可导函数f(x)满足f(a)=f(b),并在区间(a,b)内只有一个极小值点x0.若对于任意x∈(0,x0-a)∩(0,b-x0)即0

注1对于极大值点的偏移,只需考察负值函数的极小值点偏移.

注2按简化定义,函数f(x)在极小值点x0邻近的左边值f(x0-x)大于或小于右边值f(x0+x)时,x0左或右偏移,其数形结合的特点十分明显.因此,考察f(x0-x)与f(x0+x)的大小或f(x0-x)-f(x0+x)的符号是十分自然的思路与方法.

文[1]将极值点发生偏移理解为函数在极值点左右增减速不同,导致函数失去对称性.事实上,当左侧的减速大于右侧的增速时,可理解为f(x0-x)-f[JB((]x0[JB))]>f(x0+x)-f(x0),即f(x0-x)>f(x0+x).依上述定义,极小值点x0向左偏移.当左侧的减速小于右侧的增速时,可理解为f(x0-x)-f[JB((]x0[JB))]

文[2]在数形结合的思想下,归纳出的结论正是本文的简化定义,但并未将其归结成初等数学范畴内极值点偏移现象的本质.

文[2]、[3]的结论中假定f(a)=f(b)=0是不适当的,因为许多函数图像不与x轴相交,但仍有极值点偏移问题.

如在前述严格定义的基础上,融合数形结合的思想,可得出如下初等数学范畴内的结论.

结论1设区间(-∞,+∞)内的可导函数f(x)满足f(a)=f(b),并且只有一个极小值点x0.

(1)若f(a)

(2)若f(a)>f(2x0-b),则函数f(x)极值点x0右偏移.

证明由函数f(x)在区间(-∞,+∞)内只有一个极小值点x0可知,f(x)的单调递减区间为(-∞,x0),单调递增区间为(x0,+∞).

由此可判定,极值点x0分别左偏移或右偏移.

注3结论1、2在一定意义上刻画了极值点偏移的本质.

值得一提的是,初等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方法并不是一种严格推理论证的数学思想方法,而是一种利用几何特点辅推理的方法,只适用于初等数学范畴.

如右图所示函数,随着所考虑的区间改变,极小值点偏移的类型也在改变(甚至是不偏移的):极小值点x0在区间(a,b)内右偏移,在区间(c,d)内左偏移.

因此,从严格数学意x上讲,极值点偏移不是确定的概念,只适合在初等数学中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去考察.本文的简化定义,赋予了极值点偏移问题更加直观、形象的理解,以及易于处理的思路.

参考文献

[1]邢有宝.极值点偏移问题的处理策略[J]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旬),2014(7):19-22.

篇(3)

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总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1)成比例线段;(2)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3)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4)圆的性质;(5)直线与圆;(6)圆与圆;(7)角与圆;(8)三角形与圆;(9)四边形与圆;(10)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11)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12)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2)y=13-2x

(3)y=3x+2x-1

(4)y=1x+1-1

篇(4)

一、概念认识的负迁移反思

现代心理学家贾德认为,只要一个人对他的经验进行概括形成概念,那么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是可以完成的。由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存在差异,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他们就会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程度的感知和理解,因而产生概念认识的负迁移,出现解题的错误。

例1如图:已知ABC中,AB==AC,过B作BDAC交CA延长线于点D,D为垂足,若∠ABD=∠ACB,AD=2,求DBC边上的高h。

一些学生解答此题时,过点A作AEBC于E,认为AE就是要求的高h,求得h=AD=2。

看到这一情况,我首先肯定了他们能求出AE=AD=2的推理的正确性。

我接着提问:AE是题中要求的高h吗?再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知道AE,只是ABC中BC边上的高,而并不是BCD边上的高。请你们想一想,那么求出了AE=2,我们应如何转化再求出高h呢?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得知现在只要再过D点作DFBC于F,F为垂足。

解答如下:

这样,学生再次认识到做题应认真审题,不能混淆三角形的高及其高的位置关系。

二、新旧知识的负迁移反思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已有的知识往往会对新旧知识的掌握产生互相干扰,而形成新旧知识的负迁移。表现在解题时缺乏冷静思考、是非不分,解题过程缺乏严谨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例2:解下面两例因式分解时出现以下问题

分析其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互逆转化和要求理解不透,乘法公式结构特征模糊不清,并且运用不熟练。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教师更不能急于求成,要理解学生在认知上有一个转化适应的过程。教学中应正确引导学生及时纠正错误,逐步让学生认识整式乘法与因式分解的相互转化关系,正确理解和熟练掌握两种不同的解法及表达形式。

如:以上两例应改为:

同时,让学生在纠错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乘法公式在因式分解中的灵活运用,知道运用整式乘法来检验因式分解,逐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体会熟能生巧的乐趣。

三、同类题型的负迁移反思

一些学生在遇到同类型问题时,不善于分析类比、正确区分它们的不同点,往往采用尝试与猜测去探求解题途径,或者只能沿用惯例方法或公式、法则形成解题方法的负迁移。这就是学生还不善于从要解决的问题中抽出有关知识相同的因素进行类化,也就无法通过知识的具体化选取合适的解决方法。

例3:如某市为了鼓励居民节约用水,采用分段计费方法,按月计算每户家庭的水费。用水不超过20m3时,按2元/m3计算,用水量超过20m3时,其中的20m3按2元/m3收费,超过部分按2.6元/ m3计费。设每户家庭用水量为x m3时应交水费为y 元。

分别求0≤x≤20和x>20时,y与x的函数关系式。

多数学生都能解答如下:

例4:某饮料厂,生产一种饮料。经测算,1吨水生产的饮料所获利润y(元)是1吨水的价格x(元)的一次函数。

(1)根据表内提供的数据,求y与x的函数关系式。

(2)为节约用水,该厂所在城市规定:用水量不超过20吨时,水价为每吨4元;日用水量超过20吨时,超过部分按每吨40元收费。已知该厂日用水量不少于20吨,设该厂日用水量t吨,当日所获利润为w元,求w与t的函数关系式。

主要原因是学生不会通过分析类化,知道应先求出超过20吨水后,超过部分每吨水生产饮料的利润:即

这两例又进一步说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教给学生的某些单一性的解题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心智技能,使他们学会从具体的事物中排除无关的或次要的因素去找到最本质的东西,然后通过类化,并依据一般的原理或方式来解决具体问题。

篇(5)

如图1,AEBE于E,ADDC于D,BCDC于C,D、E、C三点在一条直线上,则ADE∽ECB,若附加上条件AD=EC或DE=CB或AE=EB,则有ADE≌ECB.

接下来,我们将图1中的BEC沿直线CD向左平移使C、E两点重合得图2,取BF与AC的交点为G,则有ADC∽FGC∽FCB∽CGB.若附加上条件AD=FC或DC=CB或AC=FB,则有ADC≌FCB.

这两种图形常见于与三角形全等和相似有关的题目之中,其中相关结论的考查应用频繁出现在我们的视野里.由于正方形的四个角为直角可以提供线段之间的垂直条件,四条边相等又可以提供线段相等的条件,所以正方形能很好地作为上述图形条件的显示载体,可以将三角形的全等和相似知识糅合进来,这就是本文所要描述的共性特点.那么,又如何以正方形为载体,把上述共性融进不同的题目之中呢?下面通过几道具体实例的解答点评予以说明.

图3例1 如图3,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4cm,点P是BC边上不与点B、C重合的任意一点,连结AP,过点P作PQAP交DC于点Q,设BP的长为xcm,CQ的长为ycm.

⑴求点P在BC上运动的过程中y的最大值;

点评 此题由正方形条件提供了ABBC、DCBC,得出结论ABP∽PCQ成立所需的条件,接下来应用相似三角形产生的相似比即可建立起y与x之间的二次函数关系式,结构并不复杂,是文首知识的简单体现,表现出推陈出新的特点,以变化的形态有机的将几何与代数结合起来.

例2 如图4,在正方形ABCD中,点E、F分别为边BC、CD的中点,AF、DE相交于点G,则可得结论:①AF=DE,②AFDE.(不需要证明)

(1)如图5,若点E、F不是正方形ABCD的边BC、CD的中点,但满足CE=DF.则上面的结论①、②是否仍然成立?(请直接回答“成立”或“不成立”)

(2)如图6,若点E、F分别在正方形ABCD的边CB的延长线和DC的延长线上,且CE=DF,此时上面的结论①、②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请写出证明过程;若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3)如图7,在(2)的基础上,连结AE和EF,若点M、N、P、Q分别为AE、EF、FD、AD的中点,请判断四边形MNPQ是“矩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中的哪一种?并写出证明过程.

简解 ⑴成立.

⑵成立.

证ADF≌DCE,得∠AFD=∠DEC,AF=DE.又∠DEC+∠CDE=90°,

所以∠AFD+∠CDE=90°,

所以∠FGD=90°,即AFDE.

⑶正方形.

证明:由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知MQ∥ED,MQ=12ED;NP∥ED,NP=12ED;MN∥AF,MN=12AF.所以MQ平行且等于NP,

所以四边形MNPQ是平行四边形.

又由AF=ED得MQ=MN,所以平行四边形MNPQ是菱形.又AFDE,结合平行直线最终可证得∠QMN=90°.所以菱形MNPQ是正方形.

点评 在本题图4中,以正方形的形态提供了条件AD=CD和DF=CE,而将AFDE作为结论予以探讨,和文首知识相比具有互逆思考的特点,体现出文首所叙知识的通性、通法的地位,具有丰富的变化内涵.接下来,运用特殊与一般的思想在⑴、⑵两问中将本题图4中的条件一般化,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共性,探求其中不变的数学结论,富有层次感.至第⑶问,又设置出探究中点四边形的问题,将变化推到一个新的高度.从而较好地体现出分析问题要按照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步骤去进行的思考特点,同时又展示出如何在变化中寻求共性的探究思考解决问题的模式.

例3 已知:如图8,在正方形ABCD中,AD=12,点E是边CD上的动点(点E不与端点C、D重合),AE的垂直平分线FP分别交AD、AE、BC于点F、H、G,交AB的延长线于点P.

⑴设DE=m(0

点评 从左侧看此例图形,会发现其中蕴含有文首图2那样的基本图形.待过点G作GMAD于M后,借助由正方形提供的AD=AB=GM,就可证得GFM≌AED,据此再把条件放进由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得出的相等线段和相似比中,就可一直转化思考下去.此例综合程度要比前两例高些,思考起来需要学生不只是简单地对文首基本图形结论作以了解即可,而要能对在其上覆盖一层“外衣”后的形貌有较强的辨析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应着重渗透和牵连呈现的也在这方面.

以上所选例题都是课改实验区的中考试题,我们可从中感受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蕴涵的知识原始生成状态以及日常数学教学中的通性、通法的体现,启示教师要将最基础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有条理地渗透下去,于此基础上方可求新、求异.

篇(6)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问题意识;培养;探究 

问题是数学学科丰富内容、复杂要义的集中“展示”和生动“代言”,他是数学学科的“精髓”和“灵魂”.数学学科的教学进程中,总是贯穿着数学问题的全程“陪伴”.教育学认为,数学问题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要“抓手”,同时也是学生主体数学技能及其素养锻炼提升的重要“平台”.初中生在感知、探析、解答数学问题的进程中,需要稳定、强烈、深刻的数学意识作为支撑和保障.教学实践证明,数学问题意识是学习对象有效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首要条件和重要保证.新的初中数学(苏科版)课改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造机会和条件,让学生主体敢于问、愿意问、学会问、善于问.不可否认,当前大部分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较为单薄、问题解析能力较为薄弱,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师需要着力探究的重要课题,深入教研和探索. 

一、创设融洽教学情境,在和谐氛围中使初中生愿意问 

问题意识是学生主体内在数学学习素养,产生问题意识的前提是学生要有主动、能动的“问”的情感和愿望.但笔者发现,部分初中生缺乏主动“问”、积极“疑”的数学问题情感和动力.教育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类开展和实施一切实践活动的思想“根基”和“力量之源”.处于情感波动期、反复期的初中生,更需要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和能动的学习状态,积极思考,认真研究,主动设问,提出问题.新改版的苏科版初中数学教材无论教材内容设置,还是教学体系架构,都为初中生学习情感培养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利用数学教材内容生动性、实用性、丰富性等特点,借助于现代化教学媒体资源,创设出融洽生动、兴趣盎然的教学场景,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点燃初中生探索研析“火花”,在积极情感下树立主动问、愿意问的内生动力.如“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性质”教学中,该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之一,就是引导初中生认清和掌握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为触发初中生对“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的关系”的问题意识,教者设置了“用事先准备好的5厘米、6厘米、10厘米、11厘米等几根木棒,选取三根拼接成三角形”的动手实践教学活动,让初中生在教师的引导演示和实践操作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在和谐氛围中产生“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的问题疑惑,带着问题、带着困惑,深入进行探析新知活动. 

二、发挥问题探究特性,在解析案例中使初中生能够问 

问题是数学学科的“外在代言”,通过数学问题“镜子”,可以窥视到数学学科知识要义的深刻内涵和复杂关联.教育实践学指出,问题教学,一方面是锤炼学生主体解决问题的技能,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主体提出问题的素养.众所周知,解决问题的进程,实际就是分析问题、产生疑惑、解决疑惑的探究发展过程.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将问题意识培养融入到问题教学之中,延长问题解析过程,在关键节点引导初中生思考研析,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惑,从而带着目标,带着任务,深层次的探析数学问题,实现数学问题解答与问题意识培养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如在“如图所示,已知有两个建筑物之间的水平距离是18 m,现在站在A点测得D点的俯角α为30°,测得C点的俯角β为60°,试求出这个建筑物CD的高度是多少?”案例教学中,教师将解答问题和培养问题意识合二为一,同步实施.在感知数学问题条件环节,教师向学生提出:“仔细审题,你能从问题条件中发现哪些内容吗?”初中生开展合作互助活动,共同探析问题条件,指出:“该问题涉及的数学知识点由解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公式等数学知识,它是一道关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中的仰角俯角问题”,此时,初中生自然而然将“视线”转移到“如何完成解题要求”上来.初中生根据问题条件,结合所学数学知识,探析得到其解题思路为:“过点D作DE⊥AB于点E,由四边形BCDE是矩形,可以利用正切函数知识,分别求出RtABC与RtADE中AB与AE的长,从而求出CD 的长度”.教者根据其解题思路,向学生提问:“针对此类问题,我们一般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解答?”,此时,初中生带着问题,深入思考,得出其解题方法为:“借助俯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解直角三角形是解此题的关键,注意掌握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三、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在解疑释惑中使初中生学会问 

初中生数学学习能力与现阶段学习标准要求之间存在差距,导致初中生在研析、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容易出现认知错误和解题缺陷.初中数学教师应把学生认知冲突作为培养初中生数学问题意识的有利契机,组织初中生针对认知冲突,进行深入的反思和辨析活动,让初中生产生“为什么出现此类问题”、“怎样消除此类问题”的意识和想法.同时,教师要发挥教学评价手段指导功效,帮助初中生认清认知冲突存在的根源和“症结”,引导初中生在反思辨析认知冲突中形成主动“思”和“探”的问题意识和技能,提高其自我提问、自我反思、自我质疑的意识和素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总之,培养初中生的问题意识是长久持续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渗透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有目的、有目标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初中生主动思维、素养提升、创新求异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健.引导自学质疑 培养探究能力[J].吉林教育,2010(27). 

篇(7)

高等教育

(1)the effect of the application of video listening texts on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张景京

(3)impact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n word understanding 黄伟

(6)on the schema theory in teaching reading comprehension 徐小靓

(8)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rresponding strategic approach for

polytechnics students whose is not specialized and not major in english

徐硕雁

(10)大学英语课导入部分的互动性及教育性 姜华

(11)英语课堂用语的语用学分析 李鑫 陈盼

(12)网络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策略 刘娟

(14)合作教学模式在高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潘丽萍

(15)大学英语生态课堂的失衡状况及对策研究 王静

(17)英语三级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题的应试技巧和策略 王国琼

(18)推进项目教学法 构建高职语文与专业课结合的平台 姜静

(19)高校微积分的教学浅析 林喜季

(20)关于高等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方式的探讨 邵杰

(22)钢琴曲《彩云追月》音乐分析及演奏处理 张美静

(23)科学发展成人教育的对策探析 俞红梅

(24)关于将雷锋精神融入职业院校班级管理的探索 胡丽芳

(25)浅谈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实训课程与实训教学方法改革 李满 刘恩锁

(26)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李花 孟得华

(27)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探讨 陆路 李萍

(29)浅谈现代微生物课程教学的改革与体会 宋兆齐

(31)“丑”之我见 苏敏

(32)高职学院提高教学质量的思考 王又军

(33)微电影语境短片创作的教与学 吴迎君

(35)大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辛悦

(36)浅议如何做好高校图书馆服务育人工作 颜冬

(37)凝聚班集体向心力 建立和谐大学班级——大学生班长有效管理班级的策略浅探 张旭

(38)参加技能竞赛,提高职业技能水平 张亚东 郑玉娟 孙德刚

(39)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与对策研究 邹静兰

(40)人体工程学在展示中的应用 班乃明

中学教育

(42)大阅读——学生全面发展的营养品 鲍冬梅

(4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偷懒” 董海英

(44)高中名著阅读教学初探 黄非冰

&

nbsp; (45)语文教学中“关联作文”的实践和思考 蔡登科

(46)作文教学备考策略与技巧 冯华琼

(48)“预习——展示——反馈”教学模式在语文复习课中的应用例谈 褚芳芳

(49)让生活的浪花绽放——浅述体验在作文中的运用 王恒

(50)让“思维”飞一会——浅谈高三语文课堂留白艺术 谭蕾

(51)中学语文教学中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蔡亮

(52)浅谈新课标下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冯军梅

(53)新课标下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方略 戈静

(54)细节之美——谈记叙文写作中的细节描写 高立志

(55)综合性作文题型引导作文教学改革方向 冯兴华

(56)2012年高考作文给教学带来的启示 黎静萍

(57)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措施探讨 高尚武

(58)苏北农村初中学生语文课外阅读的困难和对策 杨孝雷

(59)谈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策略 葛春荣

(60)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刘军

(61)刍议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方法 韩志勇

(62)中考文言文节奏划分的解析 马艳

(63)做一个会激趣的老师 李芹

(64)浅析作文教学中学生的地位 马路

(65)初中语文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 刘晓艾

(66)朗读对初中生的作用之我见 孙子东

(67)高中生不良阅读心理及其优化 王美莲

(68)注重教学艺术性,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成效 王万元

(69)课后练习在初中语文复习中的运用研究 汪东风

(70)“文”和“言”的完美结合 魏杰允

(7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探微 杨爱玲

(72)巧用多媒体,优化文言文的教与学 杨德东

(73)借助想象、联想,提高教学效益 杨家山

(74)回归高中文言文教学 彰显汉语语言魅力 姚春亭

(75)试论在新课改下初中语文教学应避免的误区 于千

(76)浅谈排比在高考作文写作中的有效应用 张玲

(77)情在不言中——谈初中语文情感教育 赵启云

(78)高中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赵宗明

(79)作好读书 达到良好的诵读效果 钟冰

(80)初中语文作业设计优化策略 周成平

(81)巧借诗歌三篙力,赢得作文一脉香——浅谈如何在诗词教学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朱凯

(82)激发学生兴趣,展现文言魅力——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思路浅探 周成荣

(83)浅谈本土文化与作文资源的结合 朱燕英

&nb

sp; (84)如何让学生喜欢文言文 周云田

(85)读出诗歌情韵来 宗玉波

(86)巧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思维 程长胜

(87)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二次函数综合问题中的运用 贾兴艳

(89)“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张海莺

(90)立体几何教学之我见 曲显明

(91)树立创新教育意识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 阮秋月

(92)构建和谐的数学学习氛围 高宏军

(93)初中数学期末复习技巧例谈 吴月军

(94)关于初中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多媒体的整合研究 肖云

(95)浅谈初中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朱秀华

(96)谈影响高中数学成绩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徐晓霞

(97)数学后进生问题的对策思考 仲其龙

(98)农村英语“后进生”产生原因及其转化途径 陈洁

(99)例谈初中英语听力阶梯式教学 陈国强

(100)发挥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陈连红

(101)高中英语听力教学方法浅析 陈丽

(102)如何提高初中生的英语写作能力 黄斌

(103)实施任务型教学,创建精彩课堂 李洪英

(104)浅谈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高锦兰

(105)如何提高初中生英语听力 李义满

(106)浅谈高中英语阅读理解题的答题策略 黄德志

(107)初中英语教学中趣味性教学的研究 李慧

(108)我的学习我做主——谈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汤晓蓓

(109)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马宜江

(110)浅谈高中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教学 王辉

(111)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陆洪燕

(112)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许朝银

(113)如何让语法教学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 黄斌

(114)九年级英语复习备考策略浅谈 张玲

(115)初中英语教学中新型教学关系的构建策略 王薇薇

(116)新课程教学中政治教师切忌“穿新鞋,走老路” 翟新鲜

(117)浅谈新课程背景下政治教师的教学反思 李铁

(118)高中历史互动式教学方法的探究 齐洋生

(119)浅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改革 王永波

(120)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裘建

(121)探求初中地理教学的“三模块教学

” 杨梅

(123)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陈金凉

(124)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效培养的方法 李云

(125)高三物理复习课之快乐小攻略 李小明

(126)浅谈高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王达浩

(127)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傅丽华

(128)生物教学中学生创造力开发与培养的策略 任利军

(129)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洪秀玲

(130)浅谈多元化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崔世林

(131)浅谈提高初中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钱书江

(132)如何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贯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徐军

(133)初中体育教学中推进学生主动参与的策略研究 许波

(134)高中体育课的准备活动的再认识 杨登轩

(135)浅谈在体育课改中如何提高高中女生的运动兴趣 刘琼

(136)如何解决美术鉴赏课存在的问题 王洪梅

(137)浅谈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杨伟琳

(138)谈肖像素描方法 周游

(139)高中美术教学中实现校本推进策略的研究 黄秋雁

(140)见仁见智各千秋 郭莲

(141)浅谈分层教学理念下的小组合作学习 华翠芹

(142)试论网络环境下家校互动发展的瓶颈及对策 顾建忠

(143)高效集体备课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零玉英

(144)论初中信息技术的高效教学 孙祥

(145)班主任的人文管理艺术 张金丹

(147)浅谈新形势下少先队辅导员的工作策略 陈志斌

小学教育

(148)教学中要注重细节 陆文霞

(149)激活创新思维 闪现智慧的火花 白兰花

(150)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写话 郝妍

(151)阅读教学的方法与感悟 贺秀

(152)架设小学生“作文”和“新意”的桥梁 季文修

(153)聚焦“活”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鲍俊武

(154)创新教育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尝试 陈远俊

(155)语文美育思想研究 付金风

(156)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姜玉君

(157)浅谈语文教学中小学生语感的培养 王正婧

(158)创新内容,改变形式,不断提高学生日记写作水平 葛希波

(159)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徐思花

; (160)研究习作教学策略 提高学生习作水平 华学红

(161)最是书香能致远——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 王素君

(163)农村小学生作文思路拓展的几点思考 李桂芝

(164)电教手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应用浅析 李尚海

(165)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李永明

(166)提高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解题能力之我见 林素霞

(167)浅谈低年级写字教学 刘庆庆

(168)为有源头活水来——小学作文教学初探 马学瑾

(169)小学语文教育对张扬儿童自塑个性的研究 李金跃

(170)互动——让语文课堂更精彩 钱瑜

(171)探讨小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培养 施淑梅

(172)联系生活实际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史林艳

(173)书香润泽校园,阅读充盈生命——关于小学阅读指导的几点思考 施彩华

(174)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魏志东

(175)浅谈低年级作文教学策略 许东

(176)学以致用为根本 黄红兰

(177)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尝试 杨颖

(178)广开言路 培养低年级学生说话能力 薛玉珍

(179)小学语文有效认知教学策略研究 周月侠

(180)如何让阅读教学高效 张小飞

(181)构建以评价为主导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策略 吴英

(182)挖掘生活源泉 优化作文教学 朱荣梅

(183)优化小学写作教法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杨志权

(184)走进文本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朱作梅

(185)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策略简探 陈士高

(186)智慧应答 成就精彩课堂 孙华峰

(187)用趣味开启小学低年级数学之门 丁平

(188)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李伟杰

(189)创新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顾建芳

(190)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 扈善国

(191)打造小数数学高效课堂刍议 毛志林

(192)培养小学生数学创新意识的教学策略探索 李杰

(193)把握“五度”,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谢怡梅

(194)小学数学教学浅探 孟令巧

(195)浅析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王玉东

(196)如何培养学生的猜想、验证、拓展能力 严正光

(197)启发式教学在小学中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钱永梅

(198)让英语课堂“活“起来 杨丽娟

(199)试论体态语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 蒋蓉蓉

(200)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意义 章慧

(201)提升农村小学英语教学质量的探究 殷艳

(202)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朱晨霞

(203)浅谈课堂评价的激发作用 赵宝森

(204)在沟通中寻求和谐——浅谈小学生与父母沟通的方法和技巧 陈永红

(205)向往“至圣”的道德理想境界——由《中庸》的一句话想到的 郑丽芹 冯兆海

(206)整合电子白板技术,搭建信息技术课堂新平台 黄勇

(207)用语言浇灌,以情理育人——谈班主任的语言艺术 李勇

(208)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罗晓明

(209)在情境中激感的火花 孙佳

(210)开展游戏教学 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效率 田原

(211)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体育创新能力 谢祥斌

(212)浅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张美红

(213)试论在体育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的意义 张素美

(214)浅谈小学美术作业的评价方式 谢环

(215)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例谈 陆卫

(216)农村小学美术课改十年后的思考 冯素云

(217)多途径提高农村美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张淑华

(218)浅谈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赵彩凤

(219)爱是一种责任 石云秀

幼儿教育

(220)充分利用农村环境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王玉春

(221)简谈如何进行刚入园幼儿的教学工作 常媛静

(222)阳光体育 快乐体验 方娅萍

职业教育

(22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黄喜超

(224)中职语文分层次教学实践总结与反思 程迎春

(225)浅谈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语文素养 丘素珍

(227)听说读写在小班化语文课堂中运用策略 孙国军

(228)不仅仅是生命活力的颂歌——刘成章《安塞腰鼓》创作风格解读 郝雪琴

(229)中职语文兴趣教学——《雷雨》一文课堂教学的尝试 张峰

(230)比较法在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例谈 郭菊兰

(232)谈谈中职数学的分层次教学 谭鹏

(233)做好职中毕业生就业指导 实现职业教育社会功能 金霞

(234)浅谈几何形体在素描学习中的作用 金书芳

(235)运用图书馆资源激发职业学校学生的写作 林慧

(237)谈中专生静物素描训练方法 蒋成瑞

(238)?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

畚谋镜闹魈逍约捌湟庖宓纳??杨科

(240)研究性作业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作用 刘芳

(241)浅谈钳工实训安全教育 孙宏林

(242)引发学习兴趣 激发求知动力——幼师地理课堂教学克服学生学习障碍的实践与思考 武洪川

(243)中职电子电工课程有效教学的探究 孙玉锋

(244)职业中专《机械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项目教学法 崔涛 燕子连

(245)浅析中职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张建伟

(247)小议中职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策略 张军

教育探讨

(248)《探讨加酶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教学设计 毕红书

(249)《家》教学设计 李素芳

(250)《人有两个宝》教学设计 潘玉蓉

(251)《学棋》第二课时 汤维克

(252)19.《钱学森》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吴新华

(253)《二氧化碳的功与过》教学设计 翟其君

综合文稿

(255)浅谈怎样做好女工工作 袁金蓉

(256)小组工作在涉外收养儿童心理辅导中的应用 邱文婷 何丽菲

(257)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的探讨 闫彬

(259)关于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相关关系的论述 许云祥

(260)浅谈陶瓷质量检验工作的重要性 曾良焕 郑永泉 陈炎良

(f0003)《读与写》杂志教育教学刊投稿须知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