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刊物 生活杂志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30 11:30:2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传统加工工艺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传统加工工艺论文

篇(1)

【关键词】表面变质层;概述;研究;总结

随着数控机床的广泛应用,数控机床加工技术得到不断完善,虽然齿轮加工技术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步,但是面对齿轮加工精度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齿轮切削加工工艺,却在利用硬度较大或者切削难度较高的材料进行齿轮加工时,表现得捉襟见肘。这就给数控机床齿轮加工提出了一个新的完善方向。

一、概述DK7732机床加工的齿轮工艺

(一)传统机床齿轮加工工艺的缺陷

传统齿轮加工工艺,将材料进行逐层处理,实现齿轮加工满足精度要求的目的。广泛应用于硬度不大、切削难度不高材料齿轮的加工。主要以滚齿和插齿等为代表。传统齿轮加工工艺虽然基本上可以满足大多数精度化齿轮制造的要求,但是针对切削难度较大、硬度较高的材料进行齿轮加工时区表现的捉襟见肘。

(二)DK7732机床加工的齿轮研究的背景

传统齿轮加工工艺,在进行一些特殊齿轮的加工时,为了达到精度要求,往往要将采取粗加工完成的齿轮,进行淬火处理。但是经过淬火处理的齿轮,虽然达到了精度要求,但是在使用想能方面却远远达不到人们的使用要求。面对传统齿轮加工工艺所处的尴尬境地,人们于是开始将目光瞄向了对DK7732机床加工的齿轮研究上。

(三)概述DK7732机床加工的齿轮

1.DK7732机床优势

企业要实现生存发展的目的,就要对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有效地财务控制。而财务控制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获得较高经济利益的捷径之一。齿轮加工工艺的改革,之所以会选择DK7732机床,主要是因为DK7732机床本身不但具有制造成本较低的优势,而且还兼具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余量较小的优势,使其成为完善齿轮加工艺的主要研究对象。

2.概述DK7732机床工作原理

DK7732机床,也被成为火花线切割机床,其归属为档次较低的机床类。我们根据DK7732机床的工作原理特点,还可将其称作高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之所以这么称它主要是根据它的工作原理决定的。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基本工作原理是利用连续移动的细金属丝(称为电极丝)作电极,对工件进行脉冲火花放电蚀除金属。DK7732机床的电极丝往返运动的周期短,频率达表现为速度高。DK7732机床电极丝走丝速度,往往在八到十米每秒之间。DK7732机床在加工各种窄缝和微细孔槽方便,表现出加工余量控制良好、加工周期短、加工成本低等优点。虽然DK7732机床在进行齿轮加工时,表现出来很多优势,但是我们不得不看见的是,走丝度过高,常常导致反向时提供和电极丝抖动的情况发生,这就是DK7732机床加工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二、基于DK7732机床加工的齿轮表面变质层研究

(一)基于DK7732机床加工的齿轮表面变质层研究背景

虽然DK7732机床,可以根据厂方给出的线切割机床的加工参数,完成多数齿轮产品的加工工作。但是却不能实现一些对齿轮产品表面有较高要求的加工目的。表面变质层和表面粗糙,是考察点火线切割工件表面质量的主要依据。在进行表面质量考察研究的时候,直观的表面粗糙测量,因为操作复杂程度不高,所以成为主要研究对象。而针对表面变质层的研究的力度却不高。

(二)DK7732机床加工的齿轮产生表面变质层的机理

DK7732机床在进行齿轮加工的时候,一些钢铁类的工件由于受到高温作用,而出表面现熔化现象。表面处于熔化阶段的钢铁类工件,一部分会结晶成高温铸造组织,而另一部分则会被工作液排走。结晶成高温铸造组织在剧冷的低温工作液条件下,由于受淬火应力成为淬火组织。表层的高温也影响了内部金属,在一定范围内形成温度梯度,由外至内分别是:基体金属、热影响层、有熔化层,其中热影响层、有熔化层就是本文讨论的表面变质层。

(三)影响DK7732机床加工的齿轮产生表面变质层的因素

1.加工器件本身的因素对DK7732机床加工的齿轮产生表面变质层的影响

经过大量的实验验证,还有理论分析我们发现,影响DK7732机床加工的齿轮产生表面变质层的主要因素是,构成加工工件原料的化学成分、加工器件原材料的物理性质等有关,其中加工器件的物理性质主要以散热性质和传热性质为主。

2.加工器件的加工工艺对DK7732机床加工的齿轮产生表面变质层的影响

大量的事实证明,宽度较大的脉冲宽度、较长的放电时间、较大的到哪个脉冲能量、稳定的加工过程的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加工效率。但是表面粗糙的情况和表面变质层的情况均不能达到预期标准。而我们将上面提到的DK7732机床加工参数进行反向处理的时候,器件加工得到的效果截然相反。

(四)表面变质层对DK7732机床加工齿轮质量的影响

1.表面变质层会造成DK7732机床在加工的齿轮的过程中,出现过烧和脱碳情况的产生造成齿轮在加工过程中的缺陷。

2.表面变质层会造成齿轮加工成型后后的性能,出现变化。

3.表面变质层会造成表面缺陷出现在齿轮的使用过程中。

总结

经过对有效提高齿轮加工质量的研究中我们发现:提供充足的冷却工作液,并提高冷却的速度是我们提高齿轮加工质量的一个有利方向。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电参数以及冷却介质,也是实现提高齿轮加工质量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张成茂.纳米复相陶瓷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特性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7

[2]刘丽娟.核电机组铸钢铣削表面完整性试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篇(2)

中图分类号: TD4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论文摘要:本文以《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教程的现状和面临问题,从提高机械类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根据实际探讨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从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发展趋势以及改革措施等方面突破《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难点教学。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不易掌握,缺乏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改革尝试,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

一、分析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相互独立,学时少,同时有些内容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方式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仍采取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学应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得到突破

1、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对于一些内容较陈旧的或在其他课程里讲过的内容可进行删减。增加计算机辅助制造内容,使学生接触到现在化工业生产的新方法、新问题,而成新思路。并且根据电脑在学生中普及率较高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此外在保证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针对各专业的特点,突出重点、提示一般。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重视“绪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绪论课犹如优秀作者对戏剧的“序幕”和小说的“开头”。教师“亮相”的好,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先入为主的良好形象,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给学生介绍课程体系,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等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为达到一专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有关锻压的内容后,给出一个工程应用中因某一质量不合格的锻件而造成故障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锻件的结构以及锻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变灌输式教学为方法论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师生互动,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加讨论,对重点、难点处做讲解,最后进行总结;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就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因材施教,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能力培养。课堂上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重点和难点。简单的让学生自学,使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在自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后,学生会感觉到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更浓、能力较强的学生,每个章节均应推荐学习参考书及相应的制造工艺手册。并介绍手册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非常有益。

4、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培养既懂专业又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这样的教师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得心应手的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一般安排两周左右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参观、实习。根据授课内容,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场,组织学生参观,参观前应布置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参观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机床主体结构、主要部件及作用、传统系统、刀具、夹具等,并边操作边讲解,提高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参观后进行总结。实习的内容有车、铣、刨、磨、钻等工种,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能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演示法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的有效途径。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适时的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模型或实物图片。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巩固。

6、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会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片等。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的揭示了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必须理解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三、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改革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大胆创新。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要不断的用新知识、新技术丰富教学内容,培养出能够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该课程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概念,建立工程意识,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完善与优化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体系与内容,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是各石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与研究课题,需要同行进行长期不懈的探索和努力。我校在原有教学大纲基础上,增加工程实践内容,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式多种化,板书与多媒体结合,引入相关的声像资料、图片资料,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授课内容;成绩评定中增加文献撰写部分及讨论部分成绩,提高学生查阅、加工文献及表述能力。

2教材的选定

以林世雄主编的石油炼制工程(第四版)为主,参考侯祥麟主编的中国炼油技术,沈本贤主编的石油炼制工艺学,陈绍洲主编的石油加工工艺学等优秀教材,适当增加石油资源高效利用、清洁燃料生产和石油炼制工业关键技术的新发展等新内容,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内容,与时俱进,扩大知识范围,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

3每章增加课后习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及自我总结能力,每章增加不同类型的课后习题与思考题。包括石油产品有哪些分类及各自用途等基础性习题;冬天柴油车挂蜡如何处理等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习题;如何根据油品的特性实现油品的安全管理等与实际生产相关的习题。学生即掌握了基础知识,又可以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另外每章结束后要求学生对本章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再相互交流,把握主线,整体思路清晰。

4教学方法改革

4.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它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表现形式,达到增强了学生对抽象概念、图形性质和学科定理的理解与感受,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具有专业性强,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铺垫;知识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广泛,内容复杂,新工艺技术、新标准繁多;应用性强,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等特点,决定了该课程的授课形式必须多样化,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授课中把新工艺、新标准等以多媒体的形式讲授,既直观、形象、又便于学生了解掌握,节省教师画图、画表的时间,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实现了大容量、高效率的教学。运用视频将理论与专业实验、仿真素材等紧密联系起来,如对实沸点蒸馏先进行理论介绍,再播放视频,一动一静,将枯燥的理论以实际过程表现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外学习平台也不断完善,包括授课视频、实验视频、课件、配套习题、实际问题解决方法等,用现代技术及丰富生动的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2启发式与对比式教学相结合为了改变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养成的被动式、机械式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增加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对知识的渴望与兴趣,本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大量采用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清洁燃料生产时,先通过图片了解现在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并给出具体数据,再讨论导致的原因。汽车尾气的排放就是源头之一,为了改善全球气候,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是当务之急,这就要求提高燃料的质量,即生产清洁的汽油和柴油。应用启发式教学,从我们切实能体会到的事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既可以把问题简单化,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除了启发式教学外,还并用对比式教学方式,两者相互补充。如把汽油和柴油进行对比讲解,找出异同点,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先指出汽油机与柴油机的虽然都是活塞式发动机,工作过程都是由进气、压缩、膨胀做功、排气4个过程构成,但两者的压缩比、进入气缸的气体、着火方式等不同,所以对燃料的要求不同。汽油和柴油在发动机中燃烧不正常时都会发生爆震,且爆震现象相同,但是产生爆震的原因及时期却完全不同,两者用不同的指标来表示其抗爆性,由此得出各自的理想组分。通过对比归纳,内容清晰,层次分明,相似的知识点不易混淆,便于理解与掌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3小组讨论形式进入课堂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会不定期的提出一些与石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期刊、报刊、互联网、电视等)收集资料进行了解,之后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结合到我们的生活中,学生积极性较高,课堂气氛高涨。比如绪论讲完之后提出问题:石油与你有多大关系,你一天消耗掉多少石油?在下次课中用部分时间进行分组讨论,在激烈的讨论中,同学们各抒己见,真正了解到了我们的衣食住行确实离不开石油,但石油又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加工成我们想要的产品呢?有了疑问和好奇心,增强对本课程的兴趣。

4.4培养独立查阅并加工文献的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提出几个比较热门的课题,如原油价格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炼化企业如何实现清洁燃料的生产?现代炼油工业发展趋势?中国的能源安全及战略问题等。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取某一个课题,独立查阅文献并经过整理完成一份报告,提高学生查阅加工文献的能力,为以后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又加深对某一方面的深刻理解。

4.5加强工程意识与理论的联系石油加工工艺学是一门专业课,除讲授理论内容,还引入大量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案例,提升学生工程意识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理论与工业生产紧密相连。如以辽阳石化加工原油-俄罗斯原油为例,根据原油性质、实沸点蒸馏数据及直馏产品性质,确定加工方案;以辽阳石化550万t/a常减压装置为例,讲授常减压装置工艺流程、主要设备、直馏产品性质等,运用实测数据进行产品实沸点切割计算,分离精确度计算等;增加解决实际问题的环节,如当某一侧线产品出现头重尾轻的时候应如何调节操作?本专业定期聘请工厂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课,介绍工厂相关装置概况、原料及产品、市场需求、主要设备及生产工艺流程、从事化工行业要注意的安全事项等事项,使学生不但有了安全意识,也对实际生产过程有所了解,有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引起学生对自己未来工作的兴趣,提高学习动力。专业实验最能反映专业特色,是与本专业学科发展关系最密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我们不断对专业实验教学环节进行改善,除了开设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外,又增加了设计型、研究型实验;建设炼油化工与自动化仿真培训中心,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运行能力;鼓励学生参加“中国石化-三井化学杯”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聘请设计院人员与教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技能,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与实践能力,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5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作为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老师,本人除了具有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也具有实际生产经历,曾在中石化沧州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工作两年,每年参加知道学生下厂生产实习实践教学环节,并于2012年在辽阳石化炼油厂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实践培训,因此对炼油加工工艺过程及主要生产设备的操作及工作原理颇为了解。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实际生产与理论知识结合在一起,并对生产中遇到的问题作为实例进行分析、讲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事石油加工工艺学课程的教师除了担任理论教学外,还担任专业实验、毕业设计论文、生产实习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指导工作。在学校、学院的推荐下,每年都有青年教师到中石油辽阳石化公司的生产一线进行实习,并派专业教师参加相应的技能培训,定期聘请工厂专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讲座,以提高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6结束语

篇(4)

关键词:数控铣;加工质量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380-02

1.数控铣削在现代加工中的重要性

数控铣床具有生产效率和加工自动化程度高,零件的加工精度和产品的质量稳定性好,能完成许多普通机床难以加工或根本无法加工的复杂型面加工,几乎不要专用的工装卡具,在减少次品,提高经济效益和大大减轻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等方面具有一系列优点。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发展,大力发展以数控机床为先导的装备制造业已成为我国政府的一项产业政策,将对数仅能增加企业的效益,而且还有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进程。

2.数控铣目前要解决的问题

2.1换刀次数及位置不合理。利用数控铣床进行批量生产、特别是大批量生产时,在保证加工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加工效率、确保加工过程的稳定性是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基础。数控铣削批量加工时,选择简便的换刀方式,是减少换刀辅助时间、减少机床磨损、降低加工成本的有效途径。改进换刀点设置是为达此目的进行的有效尝试之一。为此,在夹具选择、走刀路线安排、刀具排列位置和使用顺序等方面都要精细分析、优化设计,改进换刀点设置,减少运行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2.2编程技巧不强。程序的效率直接影响着机床的工作效率,所以优化编程质量是提高数控机床工作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首先,熟悉机床的指令,充分开发机床的内部功能,寻找高效的编程和加工方法。其次,大力推广计算机编程,加强计算机切削模拟,提高程序的可靠性,从而减少或取消在数控铣床上调试程序的时间。再次,合理编程,尽量减少机床走空刀的情况。

2.3产品结构的因素。

(1)各类零件规格尺寸和结构相差悬殊,机床工具等工艺装备通用性不高。

(2)很多公司所面临的通常都是多品种、小批量、短生产周期的生产任务,因此要求工艺系统有较高的响应速度。

(3)产品零件结构复杂,加工难度大。

(4)薄壁、易产生加工变形。存在大量的薄壁、深腔结构,为典型的弱刚性结构。

(5)刀具及切削参数选用困难。由于刀具工业的发展赶不上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步伐,又缺少加工切削数据库的支持,如何合理选择刀具和科学选用加工参数成为工艺技术的一个难点。

3.提高数控铣床加工效率的措施

3.1合理选择切削用量。在切削加工中,切削用量的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加工质量,加工成本和生产率。如果切削用量选择得当,便能充分发挥机床和刀具的功能,以取得生产的最大效益,倘若选择不当,会造成很大的浪费或导致生产事故,所以必须合理选取。

当实践证明,当切削速度提高10倍,进给速度提高20倍,远远超越传统切削""后,切削机理发生了根本变化。其结果是:单位功率金属切除率提高了30%~40%,切削力降低了30%,刀具切削寿命提高了70%,大幅度降低了留工件上切削热,切削振动几乎消失;切削加工发生了本质性飞跃。目前机床情况来看,要充分发挥先进刀具高速加工能力,需采用高速加工,增大单位时间材料被切除体积(材料切除率Q)。

选择合理切削用量同时,尽量选择密齿刀(刀具每英寸直径上刀齿数≥3),增加每齿进给量,提高生产率及刀具寿命。有关试验研究表明:当线速度为165m/min,每齿进给为0.04mm时,进给速度为341m/min,刀具寿命为30件。将切削速度提高到350m/min,每齿进给为0.18mm,进给速度则达到2785m/min,是原来加工效率817%,而刀具寿命增加到了117件。

3.2合理选择加工方式。加工方式可分为顺铣与逆铣两种。而加工中心机械传动系统和结构本身就有较高精度和刚度,相对运动面摩擦系数小,传动部件间隙小,运动惯量小,并有适当阻尼比,可以采用顺铣方式加工,以提高加工效率。此外,加工经验,顺铣比逆铣时刀具寿命要提高1倍多,采用不对称立铣方法,刀具寿命可提高2~3倍。

3.3选择合理加工路线。数控机床特别是轴以上加工中心,一般是一次装夹、多方位加工,都有刀库,可自动更换刀具,一次加工成形。确定正确简洁加工路线,是保证加工质量和提高效率基础。编程时确定加工路线原则主要有:应能保证零件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应尽量缩短加工路线,减少刀具空程移动时间;应使数值计算简单,程序段数量少,以减少编程工作量。如位置精度和尺寸公差要求高孔加工来说,孔直径小于~加工工艺路线为:钻中心孔、钻孔、扩孔、铰孔,而孔直径大于~加工工艺路线则为钻孔、扩孔、粗镗、孔精、镗孔。

此外,对加工工艺综合应用,减少工件安装次数,可有效缩短搬运和装夹时间。例如将五面五轴加工中心与立车复合构成万能加工中心,可实现一次装卡完成零件大部分(或全部)加工。

3.4合理选择装夹方式。鉴于数控加工时工序集中,对零件进行定位、夹紧设计以及夹具选用和设计等问题上要全面考虑。首先,应尽量采用组合夹具,通用夹具柔性差、定位精度相对较低,当产品批量比较大、加工精度要求高时可以设计专用夹具。其次,选择工装时应有利于刀具交换和测量,避免发生碰撞干涉。

4.数控铣削展望

随着数控铣床在制造业中广泛应用,数控铣床在现代加工中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数控铣削加工的理论研究已比较成熟,但在铣削加工过程、高速铣削、精密铣削机床等方面我们国家仍然存在不足,和美、日、德等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由于数控铣床是一种相对高费用的加工手段,为了同时满足加工质量,提高加工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必须对数控铣床工艺参数进行优化。

控机床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制造业中用好数控铣床提高数控铣床的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

参考文献:

[1]《数控加工技术》(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篇(5)

关键词:高职教育;措施;课程建设

1精品课程建设目的

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是:推动专业课程整体建设、促进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注重实践、勇于创新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其他课程起到示范性、指导性的作用,最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这一目标下,我们首先在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中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2课程建设目标的确定

自2012年该课程被学院列为重点课程建设以来,我们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社会调研,组织了专业建设研讨会,确定了该课程的关键培养能力是:制定较复杂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熟练操作数控机床。

课程建设目标:一是专业培养目标立足于淮海经济开发区,适应机械工业发展要求,确定教学体系及教学基本内容;二是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各个教学环节,提高师资队伍的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结合实际生产修订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参与教材建设,完善实验实训教学环节等资料。三是努力建设与课程配套的、工学结合的、初步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践教学基地,以充分体现高职专业课程的教学特色。

3课程建设具体措施

3.1修订课程教学大纲

由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企业高访导师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教师共同完成《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教学大纲的修订。①把原来传统的教学模式(章节式)改为“项目教学”模式。②简化原理阐述,删除无实用价值的陈旧内容和繁冗计算。③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引进课堂。④突出了专业技能的训练。新修订的教学大纲对课程的性质与教学任务,每个项目的教学目的,所占用的学时,学生能力培养的目标均做了具体规定。经过两年的教学验证,修订后的教学大纲能够满足课程建设的目标。

3.2科学组织课程教学内容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按照“由简单到复杂”教学规律,理论知识穿插于每个项目的准备知识中,确保教学中编程理论先行,动手操作紧随其后的项目化教学要求,使讲、学、做完全融合为一体;理论知识既围绕实践知识环节中对理论的要求,又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案例讲解,实践内容紧紧围绕劳动部数控职业资格鉴定的要求开展教学,满足双证制的要求。

3.3完善实训环节建设

本课程显著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强,必须建设好与理论教学体系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此,我们围绕这一条主线设计了七个实训单元,25个教学项目。实训课程由原来的3周增加为现在是4周,目的是增加一些为今后技能考证打基础的、有着广泛应用的,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项目。各学习项目内容按照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进行排列。在教学课堂安排上,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资源,对学生所编的程序,要求学生在模拟仿真实训室利用宇航虚拟仿真软件进行验证。技能操作环节,教师通过“机床演示法”在机床上进行讲解演示,学生再操作练习,这种先模拟后操作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危险性降低,参与的机会更多,操作的时间增加,实训效果良好,得到同学们的认可。

3.4编写了“讲、学、做”一体化教材

编写了以“任务实施推动教学”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项目教程》1本、《数控加工实训项目教程》1本。教材中每一项目首先确定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指出重点和难点。每一项目都包括:

任务导入:导入来自生产实际的项目,说明项目要完成的内容。

知识学习:该项目中相关知识的介绍与学习。

任务实施:完成项目相关知识的学习后,对该项目实施工艺分析、数控编程、数控加工。

项目拓展:主要提高学生工艺分析,编程和加工的能力。

思考与练习:主要对知识学习起到巩固加深的作用。

3.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要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教师的能力直接制约着学生的能力。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教师首先就应该是高技能人才。学院也非常重视高质量学术论文的撰写和科研课题的开发,近2年来,该课题组教师积极参加各项教学竞赛和学术交流,还定期到生产一线进行挂职锻炼。期间教师共18篇,学院教科研项目2项,指导大学生创新项目8项。

3.6不断完善教学辅助资源

(1)在理论教学中,广泛采用视频、电子教案、CAI课件、模拟软件等多种方式,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易于理解;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仿真、多媒体软件等手段,通过虚拟工厂等方式来强化实践能力。总之,在授课过程中辅以被加工零部件的实物、图片、三维动画等素材表现形式集为一体,使理论教学形象化、实践教学仿真化。

(2)已完成资源平台建设,学生在宿舍、教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场所可以登陆网站学习本课程或与教师进行在线交流。

3.7多元化考核方法设计

目前,采用较为普遍的“以理论考试为主”的教学评价手段,容易导致学生出现“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考场失忆症”的现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为有效克服以上弊端,保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能力,我们将考试成绩分为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和实践成绩。平时成绩占10%,主要包括课堂提问、出勤、作业等。理论考试成绩占60%。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分析能力。实践成绩占30%,主要考核点放在科学制定工艺路线,正确选择刀具,合理选用切削用量、编制工艺卡片,完成零部件的加工。其中实践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现场操作技能考核(占30%),即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每一项任务的零部件加工,且操作过程正确。最终的实践成绩为各次操作项目成绩的平均值。

4结束语

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根源。实践证明工作任务导向课程模式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对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课程模式。工作任务导向课程模式可以极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对于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数控加工工艺与编程》课程教学而言,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顾京.数控编程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社,2005.09

篇(6)

论文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了数控高速切削加工的基础理论及发展过程,分析了高速加工的优点和应用领域,总结了发展数控高速切削加工需要的关键技术和研究方向。 

数控高速切削技术(high speed machining,hsm,或high speed cutting,hsc),是提高加工效率和加工质量的先进制造技术之一,相关技术的研究已成为国内外先进制造技术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我国是制造大国,在世界产业转移中要尽量接受前端而不是后端的转移,即要掌握先进制造核心技术,否则在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制造业将进一步落后。研究先进技术的理论和应用迫在眉睫。

1、数控高速切削加工的含义

高速切削理论由德国物理学家carl.j.salomon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初提出的。他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在正常的切削速度范围内,切削速度如果提高,会导致切削温度上升,从而加剧了切削刀具的磨损;然而,当切削速度提高到某一定值后,只要超过这个拐点,随着切削速度提高,切削温度就不会升高,反而会下降,因此只要切削速度足够高,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切削温度过高而造成刀具磨损不利于切削的问题,获得良好的加工效益。

随着制造工业的发展,这一理论逐渐被重视,并吸引了众多研究目光,在此理论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数控高速切削技术研究领域,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在发达国家的研究相对较早,经历了理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和发展应用,目前已经在一些领域进入实质应用阶段。

关于高速切削加工的范畴,一般有以下几种划分方法,一种是以切削速度来看,认为切削速度超过常规切削速度5-10倍即为高速切削。也有学者以主轴的转速作为界定高速加工的标准,认为主轴转速高于8000r/min即为高速加工。还有从机床主轴设计的角度,以主轴直径和主轴转速的乘积dn定义,如果dn值达到(5~2000)×105mm.r/min,则认为是高速加工。生产实践中,加工方法不同、材料不同,高速切削速度也相应不同。一般认为车削速度达到(700~7000)m/min,铣削的速度达到(300~6000)m/min,即认为是高速切削。

另外,从生产实际考虑,高速切削加工概念不仅包含着切削过程的高速,还包含工艺过程的集成和优化,是一个可由此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高速度的切削加工,是技术和效益的统一。

高速切削技术是在机床结构及材料、机床设计、制造技术、高速主轴系统、快速进给系统、高性能cnc系统、高性能刀夹系统、高性能刀具材料及刀具设计制造技术、高效高精度测量测试技术、高速切削机理、高速切削工艺等诸多相关硬件和软件技术均得到充分发展基础之上综合而成的。因此,高速切削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随相关技术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概念。

2、数控高速切削加工的优越性

由于切削速度的大幅度提高,高速切削加工技术不仅提高了切削加工的生产率,和常规切削相比还具有一些明显的优越性:第一、切削力小:在高速铣削加工中,采用小切削量、高切削速度的切削形式,使切削力比常规切削降低30%以上,尤其是主轴轴承、刀具、工件受到的径向切削力大幅度减少。既减轻刀具磨损,又有效控制了加工系统的振动,有利于提高加工精度。第二、材料切除率高:采用高速切削,切削速度和进给速度都大幅度提高,相同时间内的材料切除率也相应大大提高。从而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第三、工件热变形小:在高速切削时,大部分的切削热来不及传给工件就被高速流出的切屑带走,因此加工表面的受热时间短,不会由于温升导致热变形,有利于提高表面精度,加工表面的物理力学性能也比普通加工方法要好。第四、加工精度高:高速切削通常进给量也比较小,使加工表面的粗糙度大大降低,同时由于切削力小于常规切削,加工系统的振动降低,加工过程更平稳,因此能获得良好的表明质量,可实现高精度、低粗糙度加工。第五、绿色环保:高速切削时,工件的加工时间缩短,能源和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了,加工效率高,加工能耗低,同时由于高速切削可以实现干式切削,减少甚至不用切削液,减少污染和能耗。

3、数控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领域研究

鉴于以上所述高速切削加工的特点,使该技术在传统加工薄弱的领域有着巨大应用潜力。首先,对于薄壁类零件和细长的工件,采用高速切削,切削力显著降低,热量被切屑带走,可以很好的弥补采用传统方法时由于切削力和切削热的影响而造成其变形的问题,大大提高了加工质量。其次,由于切削抗力小,刀具磨损减缓,高锰钢、淬硬钢、奥氏体不锈钢、复合材料、耐磨铸铁等用传统方法难以加工的材料,可以研究采用数控高速切削技术来加工。另外,在汽车、模具、航天航空等制造领域, 一些整体构件需要比较大的材料切除率,由于数控高速切削的进给速度可随切削速度的提高而相应提高, 使得单位时间内的材料切除率大大提高,因而在模具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制造中,数控高速切削技术的应用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第四,由于高速切削时,加工过程平稳、振动小,与常规切削相比, 高速切削可显著提高加工精度1~2级,完全可以取消后续的光整加工, 同时,采用数控高速切削技术, 能够在一台机床上实现对复杂整体结构件同时进行粗、精加工,减少了转工序中可能的定位误差, 因而也有利于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因此, 高速切削技术在精密制造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如某企业加工的铝质模具,模具型腔长达1500mm,要求尺寸精度误差±0.05mm,表面粗糙度ra0.8μm,原先的制造工艺为:粗刨—半精刨—精刨—手工铲刮—手工抛光,制造周期要60小时。采用高速铣床加工后,经过半精加工和精加工,加工周期仅需6小时,不仅效率提高,而且模具质量也大大提高。

4、实现数控高速切削加工的关键技术研究

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切削机理、切削机床、刀具、切削过程监控及加工工艺等诸多相关的硬件与软件技术,数控高速切削技术的实施和发展,依赖于此系统中的各个组成要素的,这些实现数控高速切削技术离不开的关键技术,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高速切削机理:有关各种材料在高速加工条件下,切屑的形成机理,切削力、切削热的变化规律,刀具磨损规律及对加工表面质量的影响规律,对以上基础理论的实验和研究,将有利于促进高速切削工艺规范的确定和切削用量的选择,为具体零件和材料的加工工艺制定提供理论基础,属于原理技术。目前,黑色金属及难加工材料的高速切削工艺规范和切削用量的确定,是高速切削生产中的难点,也是高速切削加工领域研究的焦点。

2)高速切削机床技术模块:高速切削机床需要高速主轴系统、快速进给系统和高速cnc控制系统。高速加工要求主轴单元能够在很高的转速下工作,一般主轴转速10000 r/min以上,有的甚至高达60000-100000r/min,且保证良好动态和热态性能。其中关键部件是主轴轴承,它决定着高速主轴的寿命和负载容量,也是高速切削机床的核心部件之一,主轴结构的改进和性能的提高是高速机床的一项重要单元技术。另一项重要的单元技术是高速进给系统。随着机床主轴转速的提高,为保证刀具每齿或每转进给量不变,机床的进给速度和进给加速度也相应提高,同时空行程速度也要提高。因此,机床进给系统必须快速移动和快速准确定位,这显然对机床导轨、伺服系统、工作台结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是制约高速机床技术的关键单元技术。

3)高速切削刀具技术模块:由机床、刀具和工件组成的高速切削加工工艺系统中,刀具是最活跃的因素。切削刀具是保证高速切削加工顺利进行的最关键技术之一。随着切削速度的大幅度提高,对切削刀具材料、刀具几何参数、刀体结构等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速度切削时的要求,高速切削刀具材料和刀具制造技术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速切削加工时,要保证高的生产率和加工精度,更要保证安全可靠。因此,高速切削加工的刀具系统必须满足具有良好的几何精度和高的装夹重复定位精度,装夹刚度,高速运转时良好的平衡状态和安全可靠。尽可能减轻刀体质量,以减轻高速旋转时所受到的离心力,满足高速切削的安全性要求,改进刀具的夹紧方式。刀具系统的技术研究和发展是数控高速切削加工的关键任务之一。

4)数控高速切削工艺:高速切削作为一种新的切削方式,要应用于实际生产,缺乏可供参考的应用实例,更没有实用的切削用量和加工参数数据库,高速加工的工艺参数优化是当前制约其应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另外,高速切削的零件nc程序要求必须保证在整个切削过程中载荷稳定,但是现在使用的多数cnc软件中的自动编程功能都还不能满足这一的要求,需要由人工编程加以补充和优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速切削的价值,必须研究采用一种全新的编程方式,使切削数据适合高速主轴的功率特性曲线,充分发挥数控高速切削的优势。

高速切削加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赖于以上原理方面、机床、刀具、工艺等各项关键单元技术的发展和综合。

5、高速切削技术应用方面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

由于高速切削在提高生产效益方面具有巨大潜力,早己成为美、日、德等国竞相研究的重要技术领域。美国日本等国早在60年代初,就开始了超高速切削机理的研究。上世纪70年代,美国已经研制出最高转速达20000r/min 的高速铣床。如今,欧美等发达国家生产的不同规格的各种超高速机床已经商业化生产并进入市场,在飞机、汽车及模具制造行业实际应用。例如,在美国波音公司等飞机制造企业,已经采用数控高速切削加工技术超高速铣削铝合金、钛合金等整体薄壁结构件和波导管、挠性陀螺框架等普通方法难加工的零件。近年来,美、欧、日等国对新一代数控机床、高速加工中心、高速工具系统的研究和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性能的电主轴技术及其产品的专业化生产步伐加大;高性能的刀具系统技术也进展迅速;直线电机技术应用于高速进给系统。

我国在研究和开发高速切削技术方面,许多高校和研究所作了努力和探索,包括切削机理、刀具材料、主轴轴承、等方面,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然而,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基本上还处在实验室的研究阶段。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航空航天、汽车、模具等各行业的制造需求,数控高速切削技术应用研究任重道远。

目前,针对高速切削技术的研究已从实验阶段转向应用阶段。在应用方面的研究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高速加工关键技术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高速主轴单元和高速进给单元等,实现高速机床国产化。另一方面,在现有实验室实践技术基础上,进行工艺性能和工艺范围的应用研究。其中,关于高速切削工艺的研究是当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之一,主要目标是通过试验或引进的先进设备直接进行工艺研究,努力解决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工艺问题,开发和完善特种材料的高速切削工艺方法;研究开发适应高速加工的cad/cam软件系统和后处理系统,建立在新型检测技术基础上的加工状态安全监控系统。

参考文献

[1] h .舒尔茨著,高速加工发展概况,王志刚译,机械制造与自动化[j].2002(1).

[2] 孙文诚 高速切削加工模具的关键技术研究 [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8(5).

[3] 艾兴,高速切削加工技术[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3.

篇(7)

《营养制品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本文根据地方本科院校《营养制品工艺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高校要通过改革课程内容,转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定位的营养制品工艺学精品课程体系。

关键词:

营养制品工艺学;教学;改革与探索

《营养制品工艺学》是笔者所在学校针对生物工程专业大三年级学生的开设一门专业主干课。在选修本门课程之前,学生已经系统学习《化工原理》《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等课程,后续学习课程包括《功能食品学》《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学》《营养制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营养制品工艺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原理,获得食品和饲料加工及其检测等核心知识,熟悉食品和饲料加工生产、技术管理、质量与安全控制及检验技术,形成运用营养制品工艺技术进行产品和生产线设计的基本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综合专业素养和产业实践能力,为其在食品和饲料生产企业及相关行业部门就业打下基础。当前,随着我国现代食品和饲料工业技术的飞速发展,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性和竞争性的专业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当前《营养制品工艺学》课程教学的现状和不足,拟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探索,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

一、明确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

为了构建面向学生和面向就业的精品课程体系,本课程将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目标。《营养制品工艺学》具体的教学内容包括食品工艺学和饲料工艺学两个部分。其中,食品工艺学部分包括:食品工艺学相关概念;食品的脱水、食品的热处理和杀菌、食品冷冻保藏、食品的腌渍发酵和烟熏处理、食品的化学保藏和食品的辐射保藏等食品保藏方法;各类食品(肉类制品、水产制品、乳制品、果蔬制品、软饮料、糖果巧克力制品和谷物制品)的加工工艺。饲料工艺学涵盖原料的接收与清理、饲料的粉碎、饲料的配料计量、饲料混合、制粒设备与工艺、饲料的挤压膨化等一套完整的饲料加工工艺流程。这些教学内容的设置将是提升学生开发新产品、改进食品和饲料加工工艺等的重要手段。此外,该课程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

本课程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针对营养制品工艺基础知识,本课程采用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板书引导学生学习,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辅助平台,提供丰富的课外学习资料、习题及练习,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采用案例式、讨论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增加和学生的互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例如,讲解发酵食品加工工艺的时候,我们选取最常见的甜酒加工作为案例。在课堂上,我们将甜酒制作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向学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要求学生课后完成甜酒的制作。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我们将枯抽象、燥的理论知识转移到生动而又有趣的案例中来。不仅如此,我们还利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对学生制作的甜酒进行品尝和评价,通过引导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思维,总结影响甜酒酿造成功的关键因素。例如,糯米饭一定要熟透,要控制浇水量,糯米饭一定要均匀凉透后接种,否则将杀死酒曲中的微生物,酒曲接种一定要均匀,要严格控制发酵时间。实践表明,通过各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显著的提高,学生对本门课程有了更高的学习热情和动力。《营养制品工艺学》是一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课程。针对与相关产业生产联系紧密的知识,我们除了采用课堂讲授的方法之外,还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将通过校内综合大实验和校外实践两个方面来强化学生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精神,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本课程开设的综合性大实验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验中要求每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内容,合理制定实验方案,认真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教师根据实验要求评估学生实验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同时在实验过程中督促学生把握实验进度和做好实验记录。实验结束后,教师总结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展开分析与讨论,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课程理论和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实践主要指通过让学生走进企业,将实际生产与课堂学习有机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此培养实用型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例如,为了使学生对食品或饲料加工生产过程及生产设备有所了解,我们可以选择在营养制品生产的车间进行现场教学,使学生对生产工艺和设备有更直观、更切实的感受。

三、改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营养制品工艺学》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学生应掌握营养制品工艺所涉及的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食品科学、饲料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生物技术产业化过程涉及的工程知识,具备营养制品工艺相关的研究方法与技能,对营养制品工艺研究领域的发展和前沿有一定的了解。此外,学生应掌握营养制品工艺的基本原理,具备一定的融会贯通、独立思考的综合分析能力,具有分析和解决生物技术产业化中关键问题的能力。以往的专业课考核中,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评中所占的比例过大,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学习。因此,学校需要改革以往的考核方法。本门课程考核拟降低期末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增加平时成绩比重。平时成绩除了考查常见的课堂到课率和作业之外,还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技能和课程论文等。此外,本课程对期末考试试卷构成方面进行改革,主要采用综合性大题,增加主观题量,避免了学生仅依靠死记硬背获得高分。这种考核办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四、小结

为了提高《营养制品工艺学》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实现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本文针对营养制品工艺学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学校必须以培养学生专业素养和产业实践能力为导向,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现有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建立适合应用型本科定位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胡盛安,单秀峰.《饲料加工工艺学》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11

[2]丁小玲.饲料加工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12

[3]刘丽莉,朱文学,康怀彬,等.浅谈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04

[4]刘进杰,冯志彬,宋建强,等.生物工程专业《食品工艺学》教学情况调查分析[J].轻工科技,2016.10

[5]张慧芸,朱文学,康怀彬,等.食品工艺学教学改革探索[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07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