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0: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中外建筑史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巴塞罗那德国馆、 建筑设计、现代主义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其中外国建筑史系统地讲述了外国建筑发展的历史,从原始社会一直到现代主义之后的建筑思潮。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系统地了解世界建筑发展的一般历程和理解不同历史风格的建筑形式形成与演化的社会背景; 通过世界建筑中经典案例的学习,可以辨正地吸收借鉴其中的优秀经验与手法,提高文化修养,全面补充人文知识并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建筑价值评价系统。
1、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的建筑设计
1929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由一个主厅、两间附属用房、两片水池、一个少女雕像和几道围墙组成。除少量桌椅外,没有其他展品。其目的是显示这座建筑物本身所体现的一种新的建筑空间效果和处理手法。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处理上创造了成功的新经验,充分体现了建筑师的名言“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创造出丰富的艺术效果。
2、建筑师的设计理念
巴塞罗那德国馆由“现代主义四大师”之一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设计,他是最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与赖特,勒・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齐名,并称二十世纪中期现代建筑四大师。他出生于德国,德意志民族典型的理性严谨使他很容易从二十世纪初众多的建筑大师中凸显出来。正如其大多数的玻璃与钢结构作品一样,透过表象,人们可以很轻易的看到这位现代建筑大师留给二十世纪的伟大财富。
他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那大片的透明玻璃墙,轻盈的结构体系,深远出挑的薄屋顶,似开似闭的空间印象,整个建筑犹如从山谷吹来的清新的风,让一下子从满眼总课杂的装饰建筑中解脱出来。"少就是多","流通空间","全面空间"从这座存在时间很短的建筑中你都能体会到或预测到。的确。这就是密斯风格的最经典注解。是这个从德国小城走出来的建筑大师最经典的写照。“少就是多”,这句话的含义你可以很轻易的从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中品味出来。国画大师最有意境的东西往往不是涂满笔墨的画幅,而是在于那一大片空白之中。当“少就是多”从密斯口中说出来时,当然没有东方人悠闲与怡然,有的只是德国人的严谨与理性。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密斯的建筑艺术依赖于结构,但不受结构限制,它从结构中产生,反过来又要求精心制作结构。密斯对他的学生如是说希望你们能明白,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巴塞罗那的德国馆是这样一个例子,在这件德国用来参加1929年世界博览会的展品中,你绝对见不到任何一件附加于建筑之上的多余的东西,没有杂乱的装饰,没有无中生有的变化。没有奇形怪状的摆设品。有的只是轻灵通透的建筑本身和它里外连续流通的空间。
在二十世纪以前,建筑形式在受到结构限制的同时也受到当时的建筑拥有者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筑的各种形式中,繁多的装饰件,庞大的结构体是其统一象征。只有当新的结构技术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时,建筑才会产生根本性的变革,二十世纪是钢的世纪,电的世纪,当钢铁和玻璃广泛应用于建筑之前,一批思想先进的建筑师走在了运动的前列。无疑,密斯正是这样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居于这样一种环境而产生的。在密斯的建筑中包括从室内装饰到家具,都要精简到不能再改动的地步。人们无从得知密斯是在怎么样的灵光一现之下找到了这句现代建筑史上最为经典的名言,总之,现在它影响人们这个世界已经七十年了。流通空间,在二十世纪初这应该是个很前卫的名词。相信在密斯做了巴塞罗那的德国馆后欧洲建筑界的震动是多么巨大。的确,对于那些从学院里走出来的,从水输秩开始的建筑师,对于那些多多少少受到各种西方古建筑流派对建筑学的定义和限制的建筑师来说,这种完全与以往的封闭或开敞空间不同的--流动的,贯通的,隔而不离的空间开创了另一种概念。
3、该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
一般意义上:在外国建筑史教学中,关于历史文化的素养、历史建筑特与发展,以及建筑艺术征质方面,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采用分析的方法;在史实基础上的各种分析,提倡教师的主动性,不拘泥于特定教材的限制;大量图片为学生带来直接的视觉印象。例如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从格罗皮乌斯、勒・柯布西耶、密斯・凡・德・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的一些基本观点,课堂紧密的文化背景分析与一定时期、一定类型的建筑文化目标、形态模式。由叙述、分析到图示,使学生对历史进程中的时代变化与主导建筑形态有较清晰的认知。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格罗皮乌斯在1910年即建议用工业化方法建筑住宅。密斯・凡・德・罗认为:“建造方法的工业化是当前建筑师和营造者的关键课题。”他一生不倦地探求钢和玻璃这两种材料的建筑特性。勒・柯布西耶则努力发挥钢筋混凝土材料的性能。他们在使用这些建筑材料方面,树立了许多范例。建筑特质分析与一定时期、一定类型的建筑特质显现。教学以图示加讲解的方式,分析各时代建筑在特定文化基础上的个性化特质显现。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清晰地了解该时期建筑的基本结构、空间和表现力构成。
比较分析与更深刻的印象与记忆。随时进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比较,包括是中外比较,这种方法,即有意展示异同,又可以加深理解与记忆。如"流通空间"概念和中国传统造园艺术有惊人的共通性。密斯・凡・德・罗的流通空间之所以与中国造园艺术全然不同,其差异性原因就在于:这种流通空间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内的空间,还有重要的一点,它是静止的,其目的是实用性;而中国园林的流通空间是有意营造的随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动的,其目的是观赏性。抛开它们的表象,二者又的确在本质上是共通的,在为人营造的这些空间中,二者都成功了。
作业与分析创造能力。教学要求学生笔记必须包括图、文两部分,本身就是课堂作业,并以思考题的名义让学生课后整理笔记,鼓励课后提问,设定绘图设计作业,要求有文字说明,综合锻炼学生理解、分析与创作能力。 除了教师课堂讲授外,还采用提出问题方式由学生发表意见。西方当代思潮还可采用个案研究、撰写小论文等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研究判断等能力,提升学生结合自我发展方向的针对性教学效果。
此外网上资源也很重要。但首先保证课堂教学的必要性,进而通过网络,为学生课余自学、扩大眼界、完成作业提供引导,并增加师生交流的渠道。
参考文献
[1]刘先觉. 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 南方建筑,2008( 1) : 28 -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