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0:21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思品课堂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七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导”是引的意思,即引入新知识。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巧妙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师生之间的情感互动,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良好基础。我在探索与尝试中发现,歌曲导入是最受学生欢迎的导入方法。例如,在学习“相亲相爱一家人”时,播放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学习“我们共有一个家”时,播放歌曲《大中国》;学习“合作使生活之路更宽畅”时,播放歌曲《众人划桨开大船》、《世界需要热心肠》等等。这样把学生对知识的认识、理解上升到感情层次,让学生在欣赏歌曲中明理,达到思想教育的良好效果,从而很自然地导入了新课。
环节二:目标认定。“目标”,即想要到达的境地或标准;“学习目标”就是指学生通过学习本节课所要到达的标准。“目标认定”是学生认定、认准学习本节所要达到的标准,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做任何事情都要学会规划,学会明确目标、方向,不致于被动学习。“目标”对教师来说是“教学目标”,呈现给学生的叫“学习目标”。“教学目标”行为主体是教师,有“使学生……,通过……让学生……”;而“学习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就不能出现以上语气。既然“学习目标”行为主体是学生,那么怎样制定好的学习目标呢?
好的学习目标必须具备三个原则:
1、恰当:制定的目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的现状,目标不能很简单,也不能难以达到。
2、具体:对知识要求要具体;对能力培养的要求要具体;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要具体。
3、可测:制定的目标对于学生是否达到是可以检测的。对于知识性的目标可以通过当堂作业、提问等来检测;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变化,看是否内化了、接受了、认同了。
环节三:自学指导。即通过课前预习或课中预习,在老师精心设计的“自学指导”的引领下,引导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是一个“静”的过程,也是一个最高境界“动”的过程,是脑、手的“动”和声音的“静”,是最能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在该环节,老师要巡视,要确保所有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要求学生有疑问的作好标记,等到讨论时再提出,对个别学困生可以适当指导。
这一环节的最大亮点就是充分激发学生的自学潜能,激发课堂活力。学生通过自学,初步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体系,预知新知的重难点,在小组合作及听老师点拨时更有针对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打造出高效课堂。
环节四:小组合作。小组合作就是会的教不会的,这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合作的目的是和同学合作解决不会的问题,这是一个“兵教兵”的过程。听的不如看的,看的不如说的,说的不如教的。
小组合作环节要注意一定是先独立思考然后才合作交流,切忌一提出问题还没等学生自己思考就要求进行小组合作。合作过程应是先小组、后班级,小组交流要达到小组达成一致,这是面向全体最好的方式。在展示时,最好的小组合作结果是小组所有成员意见一致、一齐举手。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巡视监督每一个学生都投入到讨论中,适当点拨启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发现生成资源。
环节五:展示质疑。
1、展示:展示形式要多样。对思品课而言,最基本的展示就是口头展示。在课堂上学生要站有站像、说有说像。
2、质疑:(1)教师质疑——教师去质疑学生的答案。在学生展示时教师要养成追问的习惯,如:还有补充吗?还有其他的说法吗?还能比这更好吗?在追问中要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有效资源。(2)学生质疑——学生对课文基本知识不会的问题提出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提出更深层次的疑问。学生质疑要本着先让学生回答然后教师点拨的原则,学生自发地提出问题才是最厉害的。构建思维探究的质疑文化,让学生提出问题是第一要务。
环节六:达标反馈。达标题目要紧扣学习目标,达标要限时进行,要有绝对的严肃性,以堂堂清测试为主。
环节七:自我总结。即让学生自己做课堂学习小结,说一下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悟、学习效率怎样、学习方法怎样等等。可以口头表述,也可以书面表达;可以找学生代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随口进行。
关键词: 自主学习模式 研究过程 研究创新点 成果应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中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变成他自己。”“应该使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可以说这是对世界教学改革经验的概括和提炼,同时揭示了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及其走向。
学习动机是引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任何个体,内心深处都潜藏着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上进愿望,植物都会朝着太阳的方向生长,这是大自然的规律。当下的学校课改就是要注重唤醒沉睡在学生心底的那些自主的向上的意R,为学生刻苦求学提供源源不断的内驱力。为此,笔者进行了“思品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在课改实践中教师要做到“三动”:一是触动。触动学生乐学向上的积极情绪,激发学习动机。二是搅动。搅动学生怠慢学习的消极情绪,保持学习兴趣。三是撼动。撼动学生敢于超越的学习情感,实现学习自觉。学生要做到“三动”:一是主动。主动预习、主动展示、主动思考。二是互动。互动探究,互动交流、互动生成。三是灵动。通过灵动的节奏、灵动的空间培养思维灵动的学生。思品课教育,应该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让学生的生命充分展开。思品自主学习课堂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平等开放的空间,课堂由教师的“一言堂”转变为师生互动的“全言堂”,学生的生命、人格得到充分的尊重。他们在探究中获取知识,认识自我,体验学习成就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这样的思品课堂才能使学生喜欢,才能让学生走得更远、更好。
一、研究的背景
(一)实施新课改与培育核心素养的要求。新课改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求“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我们深层次思考一下,让学生学习知识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回到教育的原点来看,笔者认为应该是也必须是为了培养人的终身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二)彰显学校特色学科发展的需要。一所有文化品位的学校应该是有特色的学校,学校特色的关键要素是独特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育模式和独特的教育风格,学科特色是学校特色的应有之意。“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就是践行我校“尚德、多元、博学、笃志”教育思想、体现我校教育特色定位的有效载体。
(三)加快思品学科发展的现实抉择。思品课堂,本该是充满灵动的课堂,但是从教学现状看,在思品课堂上,多数学生以听教师讲为主,某些学生认为学习思品课的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党的十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因此,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改进教学方式,才能为核心素养的培育服务,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正是基于对教学现状的思考和加快学科发展的迫切愿望,基于对教育本真的追寻与探索,我们提出“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与实践。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
(一)自主学习的价值追求引领教师探索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新课改摒弃“一讲到底”的课堂教学,许多学校和教师都在积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但是思品课堂教学简单化、形式化、表演化现象仍比较严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浮在表面,某些学生没有真正参与其中。我们研究的“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明确学生的自主学习是第一位的,自主学习是由学习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学习,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能力的一种学习。此模式中有“三案”:学案、教案、巩固案;“六个基本环节”:一是预习交流,引入新课;二是展示难点,任务分配;三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四是师生互动,教师点拨;五是深层探究,总结反思;六是达标测试,反馈提升。这六个环节是密不可分的整体,自主学习是基础,是课堂教学效率最大化的保证,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我构建、自我理解、自主补缺。
(二)合理构建“思品课堂三案”,优化有效教学策略。在研究期间,本着充分释放学生学习潜能的宗旨,我们将“以学定教、生成发展、生命成长”作为研究的理念。精心编制“学案、教案、巩固案”,为大家提供可汲取、可操作的“三案”样本。经过近三年的实践检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六模块建构式课堂“三案”选》一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顺利出版发行。“学案、教案、巩固案”这“三案”是优化“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策略,比如“学案”导学,就是把课堂前置,把学生自学分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引导型自学”和无教师指导的“独立型自学”两种类型,学生“对学、群学”,化解难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抓好预习环节,优化上课环节,让教师成为支架,当支架越来越短,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提升,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我的课堂我做主”自主学习状态。
当然,课改实践中还必须避免几个误区:一是把思品学案变成浓缩的讲义,二是把学案编成变相的习题集,三是给条条抄条条不给学生的思维留空间。
(三)“自主学习模式”的建构催生教学过程的灵动,聚焦人格的生长,提升教学质量。以“三案”的形式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路线图”,对学生来说,学生按照“顺己求学”的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积极思维、自主构建,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立足自身,主动学习。教学过程的灵动,核心是学生思维的灵动、生成的灵动,其灵动产生的动力既来自教师外部的助推力,更依赖学生的内驱力。学生在课堂上的源于自尊的自我意识、乐观热情的生活态度、合作共赢的交往互助、自主发展的能力倾向,时时处处都凸显学生的人格和生命成长。学校近年来中考连年取得辉煌的成绩,连年荣获市教育局颁发的中考学科教学质量奖和教改创新项目奖,2016年中考状元又花落我校,考入江苏省四星级高中就读人数名列市区榜首,实现教学成绩“年年有新超越”的奋斗目标。成绩的取得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有密切的关系。
三、研究的过程及成果
(一)注重研究过程:以研究带动学科进步,以研究凝聚教师智慧。在教学实践中,思品学科组13人全员参与“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和实验,还不定期邀请特级教师、名师为我们举办“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论坛,我们思品骨干教师又为全校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研究期间,笔者主持的市级中长期规划课题《初中思品课学生自学的分类研究》、《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体验学习研究》、《基于校本教研的学科教研组建设的行动研究》、《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构建研究》,省级课题《网络文化对初中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影响研究》等教育规划课题均顺利结题。2015年5月,我们思品学科组成功举办了“连徐锡宿四市思品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来自兄弟学校的200余名思品教师观摩了5节优秀课,笔者进行了课堂点评和专题讲座,省内的思品QQ群同步上传活动消息。笔者曾在连云港市教育局师资处组织下,赴云南省南华县民族中学开展“同课异构”教学交流活动,受到了南华县思品教师的一致好评。我校思品教师还多次应邀到各县区学校开展“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同课异构教研活动。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思品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推动了“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构建”的研究。
在研究^程中,笔者在全国核心期刊陆续发表了多篇论文:《素质教育再认识》(中学政治教学参考)、《让教学细节回归“生命关怀”的教育本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初中思品有效课堂的五个基点》(教育理论与实践,人大复印资料《中学政治及其他各科教与学》全文转载)、《基于初中思品课的学生自学分类研究》(当代教育论坛)、《校本教研:学科教研组建设的重要基点》(思想政治课教学)、《在体验中增效:思品课堂创新例谈》(创新时代)、《关于高效课堂教学中教师角色地位的思考》《有效利用学生资源,提升思品课堂实效》(教育实践与研究)。《初中思品课体验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获2015年11月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课程教材教法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全国第五届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论坛优秀论文奖并在论文集发表。课题组成员也发表了《倾心让课堂活起来,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基础教育研究》)、《让学生的思维在合作与探究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江苏教育研究》)等多篇论文。在连云港市教学成果评比中,笔者的论文成果被收入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经验文集《从课堂走向远方》,予以推广。
(二)注重研究创新:以研究催生有效学习,以研究引领专业成长。查有梁的《教育建模》将模式分为实物模式和形式模式,高文的《教学模式论》将模式分为物质型模式和思维型模式。我们进行的“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是基于本校学情,依据包容原理,融合上述两者精要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可操作性强。
1.催生了学生的有效学习。课堂上,通过独学、对学和群学,发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强化有效学习的自我意识,抓住有效学习的主阵地,培养学生有效学习的好习惯,营造有效学习的良好环境,构建有效学习的新途径。
2.实现了课堂内外的“双高效”。衡量课堂是否高效,关键是建模。模式的建构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适合师生、内容和校情的课堂模式就是好的。本教学模式将课堂学习前置,避免学生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是“零起点”;课堂强调学习小组的作用,提升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课后复习温故知新,“三案”中“巩固案”的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低耗高效”。
3.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此项研究,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教学是为了教会学生学,所以教师应该是能力和素养的导师,不能再满足自己是一个讲师,教室不是百家讲坛,不能一言堂。此项研究也锻炼教师研究学情的本领,促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进步。
(三)注重成果应用:以研究提升学科品位,以研究提高教学效率。“思品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研究在省内外产生广泛的辐射示范作用,该研究及成果得到相关领域专家的热情肯定。
1.本项研究给学生的影响。目前,在我校的思品课堂中,自主学习、互动质疑、智慧生成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样态和普遍表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有效的提升。近年来,学校连年荣获初中“学科教学质量奖”,中考学科各项指标在全市名列前茅,大批具有自信、自主、自立,有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潜质的优秀毕业生跨进“省四星级高中”学校的大门。
2.本项研究给教师的影响。为进一步发挥“思品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成果的辐射作用,我们思品教师应邀赴县区参加“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2015年本项课改经验受到市教研室高度评价,并在全市予以推介。近五年来,我校思品学科13位教师中,1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1人被评为市“521”工程学术技术带头人,2人被评为市中小学“333工程”高层次人才,1人被评为连云港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10人次获得市基本功或优秀课一等奖。
3.本项研究给学校及社会的影响。2013年,我校被评为“连云港市政治课程基地”、“连云港市思品研训基地”。2014年,以本项研究为核心内容的《自主学习模式建构研究》)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成果在全省推介。在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杂志社主办的“江苏省第三届学校发展高层论坛”上,“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受到肯定。笔者参加省义务教育培训专家团队培训和教育部“国培计划”思品研修班培训时所作的《初中思品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基本路径探索》的主题发言,获得好评。2013年4月,笔者在北师大文化与价值研究中心举办全国学术研讨会作《凸显思品实践功能,感受无痕德育魅力》讲座;2015年4月,在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作《思品课堂浸润核心价值观的研究》的讲座;2015年11月,在北京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研讨会上作《思品学科素养与深度教学的几点思考》的讲座,均受赞誉。2016年1月,我校举办“连云港市初中课改联盟校同课异构暨外国语学校课改全景展示活动”;2016年6月,我校应邀参加江苏省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主办的“教育示范性综合改革”网络研修活动,教改情况在省“教学新时空”在线平台进行了同步直播,江苏省教科院及南京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对我校具有深内涵的课改方向给予了很高赞誉。这些活动的举办发挥了我校课改的辐射作用,扩大了我校课改的影响力,省市媒体也多次报道了我校的课改推进工作和办学成果,多所兄弟学校也慕名前来观摩交流。
回顾近年来的研究过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收获了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行为的改变,收获了较为丰硕的课改经验。今后思品课堂将继续进行“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建构”的深入研究,并加大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杨九俊,吴永军.学习方式的变革[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3]陈大伟.建设理想课堂[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4]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35年的实验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3:8.
一、指导思想:广泛开展对《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纲要》和《广州市小学思品学科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的工作意见》的学习。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以新课程实验推广为中心,以发展性评价为抓手,以评价改革来促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和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二、工作要点:
1、加强理论学习,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学习内容:《广州市各学科开展发展性教学评价研究的工作意见》、《小学自主学习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各年级新课标、教学科研的理论和经验。
3、举行以发展性教学评价为主题的研讨课。
4、完善科组建设,参加“优秀教研组”、“优秀教研工作者”评选活动。三、工作安排表
周次
内容
负责人
1
学习学科课程标准
各级备课组长
3
选送论文交教研室评奖
科长
4
将研究课题送教研室申报立项
科长
5
理论学习:《发展性评价的工作意见》
科长
10
一年级《品德与生活》研讨课
李冬菊
待定
说课设计讲座
教研室
17
1、选送新课程论文
2、征集发展性学习评价方案
关键词:初中思品课;批判性思维;创设氛围;设计问题;组织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对于一些问题产生质疑的想法,以理性思维思考现实生活和社会。让学生通过思品课堂,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从而使思品课真正达到其教育目的,有效地提升思品课的教育作用。
一、创设适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民主课堂氛围
对于学生来说,不能对问题产生质疑主要是由于教师的压迫性,而老师也习惯于自身的权威性,使学生不能充分发挥其质疑思维,所以,想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首先应从课堂氛围入手,为学生创设适于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民主课堂氛围,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是对学生起引导的作用,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畅所欲言地交流,充分展现自身的思想,这样就能够激发学生对教师或者其他同学的一些思想或者观点进行质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产生质疑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思考的空间,提出一些能够引发学生不同观点争论的问题,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思维能力,激发其质疑意识。教师应注重对学生的宽容,让学生敢于产生质疑,在学生的质疑产生错误的时候,教师应对其进行肯定和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养成质疑意识,增强自身的自信心,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形成。
二、设计能够引发学生批判性思维碰撞的问题
问题是引发思维的一个起点。在课堂教学中,适当的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扩大思维范围,加深学生的思维深度。在进行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从而得到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在这里一定要注意问题设计的目的性,让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批判性意识,激发学生以批判性的思维对问题产生思考。教师在进行问题设计时,可以参考以下几个原则:问题的梯度性原则、争议性原则、两难性原则以及理论与现实的差异性原则。学生的任何思维都是逐步形成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能够逐步引发学生思考,从浅显到深入逐步加强学生思维的范围和层次;注重问题的争议性,让学生产生不同的观念并进行争论,让学生在争论的过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维;由于现实的复杂性,对于一些问题并没有唯一的评判标准,所以,两难性的问题能够使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产生思考,从而让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思维更加理性;
在思品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但是这些正确的道理,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教育,不能让学生充分了解道理的深刻内涵。另外,还有一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完全不符合这些原则,这样课堂教育就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通过这种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差异性问题,让学生对书本上的道理对比现实进行思考,能够加强学生对于理论与现实之间差异的思考,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组织具有批判性思维意味的主题辩论活动
对于批判性思维来说,其内在的含义就是对一些观点或者事物的怀疑、分析以及批判,而这正符合辩论的本质,即思维观点的冲击,所以通过辩论,能够使批判性思维得到更好的发挥。这样将辩论的形式引入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辩论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参与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创造性。在整个辩论过程中,学生通过收集材料和紧张的辩论,加强自身的思维逻辑,冲击对方的思维逻辑漏洞,提升自身观点的严谨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在思品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提升问题的有效性以及课程的辩论形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应加强自身的文化、思想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着重点,加强对学生的正面教育,激发学生的批判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和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认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内在素质。
参考文献:
[1]马萍,孙萍.高中生统计论断批判性思维水平的实证研究:以山东省某重点中学高一学生为例.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
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兴趣 激发与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68-02
新课标指出:“倡导以主题的方式呈现课程内容,激发学生思考、探索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伯恩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学习的思品兴趣呢?这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可也是一个常新的问题,因为学生始终是常新的,对老师来说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那么怎样提高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呢?这可是一个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因为在众多科目中,理论性最强、最枯燥、最没趣的就是思品了,那作为思品老师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今天在这里我谈谈个人的一点不太成熟的见解。
一、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学生乐学的情境
1.充分利用多媒体视听结合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能力,其中视听结合的学习效率更好,而多媒体它正是通过声、光、电等技术传播各种信息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刺激,调动学生主观感受,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所以在思品课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在音像上的优势,通过精心编制、剪辑各种画面或材料,把思品课本中原本较为抽象或是枯燥的理论,通过形象的画面,或者是相关的材料加以辅助说明,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欲望充分调动起来。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重要理论的理解,还可以扩大课堂的容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重要的是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率。例如,我在上坚强意志品质这一框题的时候,运用了汶川大地震的视频,通过画面、文字和相关的解说,同学们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和感染,真切地感受到从地震中挺过来的人们是何等的坚强与勇敢,参与救援的人民子弟兵也同样的坚强与勇敢,而对于什么是坚强意志品质,坚强意志表现在哪些方面等这一抽象的问题变得那么具体而形象。原本枯燥的理论,平淡的思品课一下变得形象而有趣。一节课下来,同学们都是兴致勃勃的,下课了还意犹未尽呢,这就是多媒体的魅力。
2.创设多样化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1)课堂表演情境的创设
有的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主动而迅速的理解课文。例如,我在上初一《我能行》这一节的时候,设置了一个这样的表演情境,就是在一次考试中,三个同学都考了95分,那自卑、自负、自信三者他们会有什么不同的表现?然后请三个小组的同学上来表演,每组三个同学,表演完成后请同学们来评价哪个小组表演最好,对你理解自卑、自负、自信三者他们的区别有什么帮助吗?回答是肯定的,一节课下来,不但很好地解决了课本问题,同学们更是兴致勃勃,怎么就下课了!
(2)巧设疑难(质疑问难),课堂讨论情境的创设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火种,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设疑,充分利用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面对有兴趣的问题,学生总是兴致勃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知道答案的同学总是急切地想展示一下自己,不知道答案的同学也急切地想通过和别人的讨论,尽快知道问题的答案,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迫切感。
二、合适、有趣案例的运用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有好多的概念,理论,像八年级的法律部分,特别是九年级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几乎是纯理论的,老师如果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个人唱独角戏,那观众将会越来越少,而课堂气氛与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对于新课改所提出的学生能力的培养更是无从谈起了。而教学案例运用合适恰当的话,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还可以激活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可以达到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换一种方法布置作业,换一种方法批改作业
长期以来,思品作业基本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起到复习巩固、加强记忆、应对考试的作用,这样就造成了作业单一、内容重复,为考试而作业的情况,学生就不可能对这样的作业感兴趣,也就影响了对思品学科学习的兴趣,为了加强、巩固学生对思品学习的兴趣或兴趣的延伸,我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布置作业,让学生的作业生动起来,并采用不同于通常的方式批改作业,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确实起到了不一样的效果。
1.在作业的布置方面
(1)我当小记者
我在上《未成年人保护法》时,就布置了一道这样的作业,要求同学根据课文内容,事先做好预习工作,分三个小组分别调查在我们家庭、学校、社会存在着哪些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事情?如果这些发生在你身上,你会怎么做?上《身边的诱惑》时,也布置了一些问题:请你调查一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喜欢上网吗?他们上网一般都玩一些什么?上网对他们的学习有影响吗?你觉得中学生应该上网吗?等等像这种适合学生通过调查访问得出结论的问题我都在课前或课后布置,通过学生的实际调查,访问得出结论,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2)分层次布置作业
由于学生素质存在着差异,为了不淘汰学困生,不压抑优秀生,又能够从总体上提高学生对思品学科的学习兴趣及提高教学质量,对于有些作业,学生可以有充分的选择权。例如,在布置学生完成小论文的写作时,有能力的同学写,没有能力的同学可以不写;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不写论文的同学可以自由选择做一些基础性的作业等,我尽量做到不让作业成为同学的一种负担。对于这样布置作业,学生都很乐意接受,有去做的同学都尽量做好,而不是给老师压着去应付作业,通过这样的方式,间接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联系实际的作业
思品课,就是思想品德教育课,其目的性是很明确的,如果能充分利用作业强化对学生的品德教育,那就更完美了。所以我常会根据课本内容适当布置一些联系实际的作业,如,在上完《告别依赖,走向自立》这个框题后,我布置了一道这样的问题“调查本班同学在家庭生活中有哪些自立的表现,针对不自立的状况,你能提出哪些可行性的建议?”
2.在作业批改方面
(1)让作业的评价多一份关爱
通常,我们老师在作业批改时,不是打“v”就是打“x”,再者就是在本子上打个等级,或是一个“好”字,再没有其它什么批语了,学生习惯了老师这种改法,每当拿到老师辛辛苦苦几小时批改出来的作业,匆匆一瞥就塞到抽屉了,每每看到这样的情景,心理特别不是滋味。思来想去,我试着把批改作业当作是在和学生本人交流,写上合适的批语,不时地给予激励、点拨和交流,及提出合理性化建议,帮助排除困难,分享成功,果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一拿到作业就迫不急待看自己的作业,批语上都有些什么,有什么问题也都主动地和老师商量,寻求解决的办法。学生的作业也做得很认真,不再把做作业看做是一种负担,最重要的是学生提高了学习思品的兴趣。
(2)我当小老师
为了考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可以布置学生自己出题目给同学做(按学习小组轮流),之后,要做出相应的批改,并能在课后和同学进行交流,这样的训练可以快捷地达到教学目的,由“老师训练学生”转变为“同学训练同学”,充分调动了生生互动的积极性,对学生来说有机会试着当老师的感觉是很美妙的。当然这期间老师不能是旁观者,要积极地参与到其中,对学生怎样布置有效的作业,如何更好地批改作业及如何更好地解答问题,都要进行适当地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之间达到真正的互动,真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
总之,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应多从学生角度去想想,着力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权威课堂”,多创造一些师生互动,和谐情感气氛的课堂,使教学环境处于最优化,使学生处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这样学习将是主动的、积极的,长期坚持,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也将会是浓厚的,就能得到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乐学,好学,在学习中享受到无穷的乐趣。
参考文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渗透;思品课
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规定以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可见,德育教学应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主旨和归宿。
然而,在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利用的今天,更多教师的教学过程往往演变成从网络上下载课件,将其做适当的修改,然后到课堂上把课件中的影视、图像、文字等素材展现给学生的这么一个过程。其德育渗透性显得很乏力。多媒体教学的确有其强大的表现力、较好的直观性和可操作性等优点,但多媒体并不能完全等同于现代信息技术。事实上,现代信息技术己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对我们教学的影响面是很广泛的。我们作为初中思品课教师应该多角度的去思考现代信息技术给我们的教学产生的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使学生真正做到知行情的统一。
一、立足学生生活,充实课堂
当今社会的复杂性和信息来源渠道的多样性,使得现在的学生比过去更有思想性,对于简单的理论他们早就能倒背如流,因此,即便是初中生也已经自我感觉成熟,单纯的理论说教即便是利用多媒体来展示,同样会让课堂同样显得单调、枯燥。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走出这样的误区:讲授了思品课本上的内容,就等于进行了德育教育。实际上,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是一种情感体验,是内心的感悟,是精神的升华。因此,教师应该注重挖掘各种资源来充实课堂。其中,我们首先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发现有用素材,从而增强说服力。
如:在现在信息代的时代背景下,初中孩子谁没有个QQ、飞信、微信、微博等聊天或交流的工具,因此,在上到初二下册中关于隐私权的相关内容时,我刚好利用当时班上一名学生因QQ空间中照片泄露给自己带来了许多烦恼的事例来说明,不少学生很激动,纷纷列举了自己在网络交友过程的一些遭遇,如QQ被盗、游戏帐号被偷,被网友骗取钱财等,可见,多数学生都能因此意识到其实隐私权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每个人关系密切,我们要适时给自己的隐私上把锁等。课后,无意中发现不少同学的QQ空间都设置了进入门槛,可见,已能够学以致用。
另外,现在学生的课余生活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完成课后作业,帮父母做家务等,必然会有一些娱乐性活动,如看电视、上网、唱歌、玩网络游戏等。对于学生的这些活动,教师往往抱着批评性态度去对待,其实大可不少,这也是学生丰富课余生活的一种方式。而这同样可以成为我们思品课教学的有效素材。
如:学生假期可能都会看一些电视,像《奋斗》、《北京青年》、《杜拉拉升职记》等青春励志电视中包含不少人生哲理,可以在讲述初三的“责任”和“人生选择”、初一的“正确面对挫折”、初二的“权利和义务”的知识点时加以应用,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
二、联系社会实际,提高课堂的思考性
思品课在教学过程中多少要体现出“年年花相似,岁岁人不同”的特点,即我们通常说的“时效性”,时效性强是这一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复杂繁多的信息资源,也是使得现在的学生多数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书呆子了,他们会对社会上发生各种新鲜事、有趣事感兴趣。因此,我们的课堂就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仅仅依靠教材本身预设的情境、事例来开展教学是远远不够的,不能调动学生学习、思考、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如:在初三讲到关于“社会责任感”的问题时,如果只是单纯的应用教程中创设的五个场景,让学生完成相关表格,很多同学会显得毫无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一下方式:先让学生做一个数学题,1×1×1×1×1×1×1……×(-1)=?学生自然知道是等于“-1”,由此说明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很重要,只要有一小部分人发挥了消极的作用,可能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然后,我再结合当时天津的许云鹤案、南京的彭宇案等引发的社会上很多人不敢帮助他人的现象让学生思考,得出结论“人人都应该具有社会责任感”。学生情绪被充分调动,课堂参与度高,同时,也培养学生在帮助他人的同时要学生自我保护,不可盲目的意识。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课堂的德育成效更加显著。
三、加强实践活动教学,强化德育教育
所谓“实践出真知”,新课程理念主张应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要还课堂于学生,鼓励教师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调动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但事实上,思品课的德育阵地本就不应该只局限于课堂,在课堂之外还有很多实践活动是可以被有效地利用的。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角度看,主要有2007年福州市教育局主办的“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这个网站在这几年已经逐渐成为各校的一个德育新阵地,上面有不少信息可以被我们思品课所利用。如假日网络道德活动,像利用清明节、中秋节、拗九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开展的相关活动就可以成为我们初三教学中关于“中华文化”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相关素材。另外,每年假期学校都会布置学生利用暑假时间观看福州电视台的《法眼》栏目并撰写观后感,栏目中介绍的事例就可以成为初二下学习法律相关知识的有效教学资源。总之,通过运用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过的活动参与课堂,学生会印象更加深刻,达到强化德育成效的效果。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网络信息化的加强,纷繁复杂的文化社会思潮影响到了青少年学生,已对我国的德育教育发起了严峻的挑战,教育中德育教育存在许多的问题,作为政治教师,针对教育教学中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如何在思想政治课中有效地渗透德育教学,这需要我们广大的思想政治教师共同研究、探索。总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浅谈在初中思品课中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百度文库
[2]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运用.百度文库
[3]思品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第二教育网初中政治教学论文
乡土资源开发与运用的意义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心理上看,初中生对世界很好奇,渴望接受新知识;但他们忍耐力不强,思想不稳定。思品课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理论性,有些概念抽象,有些内容复杂。如果没有生动、形象的教学资源作为支撑,学生很难领会有关知识,也更难实现思品课的智育和德育的双重功能。乡土资源来自于学生身边,贴近学生生活,具有本土特色,可以弥补教学内容烦难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思品课塑造的是学生的精神世界,目标之一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恩格斯说过:“只有热爱家乡,才能热爱祖国。”初中生本能地对家乡有依恋情结,思品课教学中多运用乡土资源,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家乡,用自己的心灵体验家乡,用自己的情感感悟家乡,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淮安古城、古镇和新风貌,激发他们对家乡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就思维特征而言,初中生善于形象化思维和开放性思维,而乡土资源最大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具体性和鲜活性,初中生对乡土资源有着与生俱来的学习热情。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组辩论、小品表演、撰写小论文、才艺比拼等形式激发创新潜能,通过上网查询、问卷调查、参观访问、勘查故居等形式了解淮安的古韵今风,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弥补教材缺陷,丰富教学内容 思品教材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但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当前,淮安使用的是苏人版教材,它服务于全江苏的思品课教学。教学内容要么过于陈旧,要么远离学生实际。开发和利用通俗易懂的乡土资源,将课本知识生活化,既可以丰富教材,彰显地方特色,又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传承传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 思品课教学中引入乡土资源,既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也“润物细无声”地发挥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作用。如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淮安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了贯通东西、兼顾南北的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质,孕育了质朴豪放、秀丽婉约的多元文化以及尚善若水、宽厚包容的水文化,产生了灿若星辰、熠熠生辉的文化名人和文化名著,贮备了不可估量、不断增值的宝贵资源和文化富矿。在文化接力推进中,淮安积累了丰富的现实文化资源,以为代表的亲民文化,以《西游记》文化为背景的创新文化和以运河文化为基础的开放文化成为淮安文化的丰富内涵;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中国书法兰亭奖大赛等国家级大赛中“淮安军团”捷报频传;“一县一品,一区一特”的节庆活动特色彰显;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国字号”文艺品牌魅力独具;最美环卫工孙美兰等草根明星大美尽显。在这种乡土气息浓厚的课堂氛围中,“淮安味道”弥漫于课堂的每个角落,淮安的传统文化跃然纸上,学生将牢记于脑海。
乡土资源开发与运用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 开发乡土资源,一方面要明确开发哪些乡土资源,另一方面要对可开发的乡土资源进行筛选,形成乡土资源和课本知识的有效链接,归类整理出全面的、系统的、动态的乡土资源教学体系。仍以淮安为例,可供开发的乡土资源大致可分为:一是自然景观和文化场所。有美丽清纯的洪泽湖,有通江达海的千年古运河,有国内目前唯一展示我国漕运历史和文化的专题博物馆――中国漕运博物馆。二是名胜古迹和人文地理。童年读书处、苏皖边区政府旧址、故居、吴承恩故居、纪念馆、青莲岗文化遗址、新旅陈列馆、苏北灌溉总渠、淮安船闸、镇淮楼、漂母墓、韩侯故里、明祖陵等。三是时代楷模和名人名家。开国总理、大军事家韩信、西汉辞赋家枚乘、小说家吴承恩、民族英雄关天培、京剧艺术大师周信芳、剧作家陈白尘、小说家施耐庵等。四是传统文化和民风民俗。有淮安茶馓、淮城蒲菜、平桥豆腐、洪泽湖大闸蟹、洪泽湖龙虾等地方特产;有河下都天庙会、粗犷豪放的淮海戏、柔和婉绵的淮剧。五是现代政治经济发展成就。淮安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蓬勃发展;淮钢集团、淮阴卷烟厂、淮安富士康集团、江苏韩泰轮胎有限公司、江苏今世缘酒业有限公司、江苏爱特福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
思想性原则 以苏人版初中思品教材为例,它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设置了“对话”“阅读”“感悟”“探究”等栏目。这样,教材在内容表达上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为学生留有思考探究的余地,也为师生提供了共同开发乡土资源、打造乡土特色课堂的空间。当然,乡土资源的开发,不能只是为了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性、教学气氛的活跃性,而应该紧扣初中思品课的德育功能,充分体现学科的思想性。
生活化原则 新课标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乡土资源是学生生活体验的重要来源,是初中思品课教学中地方风味得以弥漫的根基所在。乡土资源在不断变化发展、生成积淀中,这为初中生的生活体验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更为初中思品课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
持续性原则 新课标强调:“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这样,教学中可开发的乡土资源处于动态的变化发展中,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为了很好地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教师必须在传承传统、紧跟时代的基础上锐意进取、开发乡土资源,保持乡土资源的新鲜性和思想品德课程的鲜活性。为了很好适应课堂教学,我们也要持续地开发乡土资源,探求当地的城市发展理论。以淮安为例,围绕总理一生追求的“中华崛起梦”和提出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淮安早日展现模样要求,加快把淮安建设成为受人尊敬、令人向往的富庶美丽幸福之地,提出以“六大战略”为引领,围绕“两大目标”,推动“五大突破”,实现“四个跨越”的发展思路。
经济性原则 乡土资源是源于本土领域、在空间分布上有天然优势的教学资源,这种优势为思想品德课乡土教学提供了很大便利。淮安的乡土资源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必须进行认真筛选和有效开发。坚持经济性,一方面要坚持“空间经济”,充分挖掘身边的、易得到的乡土资源,切忌舍近求远;另一方面要坚持“成效经济”,对淮安乡土资源的开发深度、广度和难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课堂教学目标,争取获得“易得到、花费少、用处大”的乡土教学资源,切忌舍本求末。
乡土资源开发与运用的策略
联系现有教材发掘 作为乡土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它需要教师能动地去寻找、认识、选择和运用。诸如本地历史遗迹、悠久的民风民俗、日新月异的经济变化、近期新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当地的文化标志、、知名人物、传说故事、环境问题等,都会对思想品德课乡土课程资源的获取提供直观、快捷多维的帮助。联系现有教材发掘乡土资源中的教学资源就是一条捷径。无论新旧教材,列举的材料往往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随着时间的流逝一些案例很快就会显得陈旧。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时,应善于洞察社会变化,捕捉教学需要的乡土课程资源,恰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如在苏人版九年级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一课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书中的事例有京剧、编钟、书法等,但这些事例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就拿京剧来说,虽然是我们的国粹艺术,但是能够欣赏的人毕竟是少数,课堂运用效果不佳,如果把它换成学生们自己的乡土艺术,如淮扬文化或者地方流行的淮剧等,学生不仅耳熟能详,这对于弘扬地方文化也有积极意义。
从社会生活中寻找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善于开发和利用初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组织教学,为学生的思想道德成长服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选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素材,或是近期发生的事情,缩小课程资源与学生的时空距离和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差异,只有这样的课程资源,才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易于学生理解接受。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苏人版八年级第十课《对自己的一生负责》第一框题“人生与责任”这一内容时,并没有采用教材中上世纪60年代草原小姐妹龙梅、玉荣的故事,而是播放了当地前不久刚举行的“中国洪泽湖国际大闸蟹节”开幕式的视频,启发学生思考:“在视频中你看到哪些人的身影?他们分别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因为有一些学生观看了开幕式,甚至有的学生还参加了志愿者活动,所以,这样来自于学生生活的事例增强了真实感和亲切感,让学生有话说、有感而发,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在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得出责任的特点:责任无时不在;角色不同,责任不同。随后,该教师播放第二段视频:被称为“大湖鸿雁”――党的十代表、洪泽县老子山镇邮政支局副局长唐真亚,坚守投递岗位、服务湖区百姓的事迹。之后,教师设置问题:“唐真亚承担了哪些责任?”学生总结出:作为邮递员、公民、丈夫、党代表等多重角色的责任。并由此得出一个人所担负的责任往往是多重的这一责任的特点。这两则材料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使得课堂有效地链接了生活,链接了社会。可以说,任何语言的描述都不如这两段资料更具有说服力、震撼力,课堂真正做到了由封闭走向开放;这样处理教材,学生学习就会入情入境、展开想象,比起空洞的讲解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使课堂不断生成智慧,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维目标得到真正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