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30:1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水资源工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涢水流域处于曾都区西南和东北大部分,属于大洪山和桐柏山区的延伸地带,平均海拔约200m,最高点为大洪山1055m,最低点为干流出口。流域内山峦叠翠,地势曾都北部与曾都南部较陡峻,中部较为平坦,坝址以上流域内建有大(二)型水库5座,中型水库6座。流域内林草茂密,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覆盖率达21.5%,对径流和洪水均有一定的滞蓄和调节功能。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5.7℃,极端最高气温41.4℃(1959年8月21日),极端最低气温-16.3℃(1969年1月31日和1977年1月30日),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144小时,无霜期232天。年平均风速3m/s,最大风速14m/s,夏季多为东南风,冬季多为北风和西北风。
2区域水资源量分析
2.1分析资料来源
白云湖水库工程可供水分析论证主要依据随州水文站实测径流资料。随州水文站1953年5月由湖北省水利厅设立,保存有设立之初至今的观测水位、流量、降水等水文资料,集水面积3827km2。白云湖水库坝址在随州水文站断面下游4.5km,白云湖水库以上流域面积3865km2,为随州水文站控制面积的99.02%。依据随州站长系列径流资料进行计算,确定白云湖水库工程的可供水量。
2.2降水量年际变化分析
区域内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977.6mm,4~10月降雨量占全年的82.9%,6、7、8三个月的降雨占全年的46.5%。最大年平均降水量1279.3mm,最小年平均降水量640.1mm,年际变化2倍左右。区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折合水量68.32亿m3,p=50%降水量961.0mm,折合水量67.16亿m3,p=75%降水量804.0mm,折合水量56.19亿m3,p=95%降水量617.8mm,折合水量43.18亿m3。区域内降水变化趋势是东北部向西北地区递减,年降水量在1840.5mm~485.5mm之间。全区年降水量变差系数Cv在0.17~0.24之间,年降水量最大最小比值在1.8~2.9之间。降水量年内分配不均,暴雨多,强度大,降水主要集中在4~10月。
2.3区域水量分析
区域内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为20.16亿m3,折合径流深288.6mm,径流系数为0.29,径流分布总趋势与年降水基本一致,自东北向西北递减,全区多年平均径流模数为28.8万m3/km2。由于降水年内分配不均,使得径流季节变化很大。根据随州站1962~2005年实测资料,采用水文比拟法按面积比转换至白云湖坝址。最大年平均流量67.8m3/s(1963年),最小年平均流量7.81m3/s(1967年),多年平均流量31.2m3/s,年径流量9.85亿m3,径流深254.9mm。
2.4区域水质现状分析
涢水干流布设有环潭、随州2个水质监测站,水质监测断面均在河流中央垂线上设置一个表层采样点进行水质监测。监测项目有pH值、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硬度、总磷、铜、氟化物、砷、汞、镉、六价铬、铅、锌、氰化物、挥发酚、氯化物、硝酸盐等19项。根据水质现状监测结果,按《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采用单因子法对现状监测结果进行评价。涢水干流环潭、随州站均设在城镇下游,由于城区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导致水质污染。环潭站水质为V类,随州站水质为劣V类,主要污染物为氨氮。
2.5区域水资源平衡分析
分析白云湖水库供用水,水库不同保证率下的来水量、弃水量、来水量利用率、弃水率。白云湖水库用水对水质的要求为III~IV类,随州城区下水管网改造后,城区所有污水集中汇入白云湖水库下游,经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白云湖水库水质明显好转,水质可以满足取水要求。
3工程影响分析及预测
3.1取用水对水资源状况和其它取水户的影响
白云湖水库取水量较少,绝大部分是来水下泄至下游干流,不产生污染,对区域水资源状况影响甚微。水库以下不存在对其它取水户的影响与补偿问题。
3.2社会、经济效益影响分析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随州市城市供水不足,新建白云湖水库解决当地的工业、农业用水,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合理配置。府河大桥至望城岗段,河道在规划城区范围内长4813.7m,河道宽度300~350m,无堤防工程,右岸为山脚阶地,为随州市政治中心所在地,左岸为随州市经济开发区,地势较平坦低洼,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对随州市城区防洪构成威胁。白云湖水库的修建提高了城市防洪能力。枯水季节,上游河道流量小,河床,建造人工湖泊,淹没河道,形成宽阔的水域,调节城市小气候,美化沿河及周边环境景观,创造人水和谐的旅游休闲环境,具有较强的观光旅游服务开发潜力。白云湖水库的兴建促进了城区排水管网的改造,实现雨污分流,污废水的集中整治,有利于涢水的水资源保护。
3.3退水影响及水资源保护措施
工程通过采取各种环境保护措施切实保护水环境和水资源。运行期由于上游存在面源污染,加之水库容量较小,水深较浅,水库容易产生富营养。汛期通过水库的蓄滞洪作用可使得下泄流量不大于天然状态中已经发生的洪峰流量,在枯水期水库下泄流量应维持天然状态流量。由于水库抬高河流的水位,水流通过溢流坝下泄水流流速增加,对下游河道、堤防产生的冲刷作用加强,管理单位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对下游河段的河堤进行衬砌。
3.4工程取水水源的可行性分析
白云湖水库工程筑坝建库拦截涢水干流来水作供水水源。农业灌溉供水保证率要求为75%,设计灌溉面积2.5万亩,供水量938万m3;工业用水保证率要求为95%,设计供水量6278万m3。白云湖水库拦水坝坝址处多年平均来水量为9.85亿m3,多年平均可供水量9.235亿m3,水源的水量能够满足取水要求。涢水干流在入随州市区(茶庵王福窖水厂)前河道水质状况良好,水质为III类,入市区后,共有十六个排污口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涢水河,导致水质恶化,水体污染;厥水在入随州市区(厥水二桥)前河道水质状况良好,水质为II~III类,入市区后,共有七个排污口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厥水河,导致水质恶化,水体污染。(1)纳污能力计算涢水流域纳污能力采用一维模型计算:[M]=[Cs-C0exp(-kl/u)]exp(kl/2u)Q计算参数选择:Q─断面设计流量;u─设计流速,u=0.60m/s;C0─背景浓度,根据水质监测资料氨氮C0=0.55mg/l,高锰酸盐指数C0=4.5mg/l;K值,根据实测资料分析,选用氨氮K=0.50/d,高锰酸盐指数K=0.27/d。对涢水白云湖河段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纳污能力进行计算,涢水白云湖水库以下区域水质目标III类,主要污染物控制高锰酸盐指数、铵氮排放量分别为1679t/a、500t/a。(2)水库富营养化预测根据白云湖水库工程水环境现状和特点,选取总磷、总氮作为库区水质的主要预测因子。富营养化的预测采用荻隆模型预测氮、磷的浓度。根据荻隆模型c=L(1-R)/H/ρω,计算得出,库区水体中氮、磷浓度分别为1.99mg/l和0.18mg/l。以水库、湖泊中的磷浓度为判定富营养化程度的标准,水库分为贫营养型(<0.01mg/l)、中营养型(0.01~0.02mg/l)和富营养型(>0.02mg/l)。白云湖水库建成后其总磷浓度为0.18mg/l,由此可以判定水库蓄水运行后容易导致富营养化问题。
4结论与建议
4.1经分析论证
河道拦蓄工程主要拦蓄上游来水,取用水量较少,绝大部分来水又回归干流河道,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改善水环境状况,美化城市环境,提高随州市城区防洪能力。工程运行不污染水质,工程建成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有效保护利多弊少。
4.2河道拦蓄工程兴建后
库区河段由天然河道形成湖泊,水体流速将发生较大变化。由于大坝的阻挡作用而形成的水库容量比天然河道容量大,使整个水库内的水流趋于缓流状态。库区易发生富营养化,建议全面改造城区的排水管网,将市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集中综合处理达标后排放,改善河道城区段的水环境,届时水质将改善为III~IV类,水质完全满足工程取水要求。
4.3河道拦蓄工程的主要功能
【关键词】水利院校;自然资源学;实践性教学模式
自然资源学是地理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主要内容包括自然资源概念、性质、特点及其基本理论与方法,还探讨人与自然资源关系、资源经济学及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关系等丰富内容,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的特点。实践性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及基本原理的理解,培养学生应用基本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用专业理论思考问题,是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重要平台,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水利院校,因水而生,缘水而成,特殊的历史铸就了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自然资源学课程主要安排在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使用的教材是蔡运龙编著的《自然资源学原理》,学时为64学时,全部为理论教学,没有安排集中的实践性环节。经过五年来的探索,根据自然资源学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自然资源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自然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构建具有水利院校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教学的完美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突出了水、电等自然资源,充分体现自然资源学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结合水利行业的重大工程项目,反映行业的难点和前沿。学生将自然资源学理论应用于水利行业,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知识,熟悉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根据资源条件,应用基本知识进行准确的专业判断。坚持利用学生毕业实习参与工程项目建设和毕业论文(设计)真题真做等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精心凝练和设计一批有深度、有目标、有乐趣的自然资源学实践环节。实践性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自由的学习环境。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自然资源学的实践教学包括:案例分析、课外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
一、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作为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经验丰富的老师把自己在水资源实践中的经验加以总结,制成充满实践性和挑战性的案例,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评判,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判断能力。这种教学方式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要求较高,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招投标和项目计划是项目实施的重要阶段,老师将自己制定的投标书和项目计划改动后,发给学生。将每个班分成5-6组,学生先在组内讨论,指出投标书和项目计划的错误和不足,并根据项目情况制定技术方案,修改投标书和项目计划,由学生模拟评标、投标,相互打分作为平时考核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对这样的模拟过程十分欢迎,理论学习中模糊或不懂的概念、原理,在模拟的过程中得到了正确的理解。
现在的大学生思想活跃、信息来源广,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紧跟水利行业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重大的水利工程,干线全长1432km,一期工程年均调水规模95亿m3,是解决黄淮海平原尤其是京津、华北平原缺水的重大基础设施。中线工程干线线路从郑州市穿过黄河,是学生讨论的热点话题。老师在介绍南水北调中线基本情况后,每10个学生分成一组,让学生根据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讨论水资源的基本属性,探讨工程建设过程和工程运行后可能产生的效益和作用,对水源地和汉江下游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应用资源经济学相关知识讨论水资源的供求关系、价值及价格、水资源利用中的投入与产出关系。学生在讨论后,积极发言,受水地和水源地的学生关于资源补偿问题的讨论尤其热烈,大家从水资源的价值、属性、权属出发,引用书中的概念、理论及原理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总结大家的发言,讲解目前学术界关于水资源的价值与价格、水权交易等研究现状和主要观点及其研究的难点,为同学们以后的学习、研究及工作做了基础的准备。
二、课外实践
课外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接触社会、接触实际,通过亲身实践活动,加深对专业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学校每年在寒暑假安排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学生开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为自然资源学的教学实践活动创造了机会。一部分学生参与自主实践活动,另一部分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中。在寒暑假,让学生根据自然资源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础理论,自主设计实践活动。自主设计实践活动,尝试对实践方法进行改进,为后续的研究工作或职业生涯做了较好的准备,并为实践教学不断注入新内容,创新教学实践机制,实践教学成为学科发展的创新源。
实用性强、表现学科前沿、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课外实践活动深受学生欢迎,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课题中。2007年十余名学生参与到土地整治项目中,学生通过走访、调查、测量,掌握项目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学生白天走访、调查、测量,晚上整理资料、绘图,一个月干下来,学生变黑变瘦了,但也学到了很多知识,加深了对土地资源的基本属性、基本知识的理解。2008年24名学生参与到水资源项目中,项目区分成8个子区,学生被分成8组,每组由1名老师带队,1组负责1个子区的水资源调查、采样。学生走遍了子区的每一条小溪,每天要行走20km,晚上整理资料、绘图。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素质,锻炼了学生的工作能力。
三、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实习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是高校本科生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对于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教育教学水平,是高校教学质量评估的重要内容。同时,毕业论文(设计)环节是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课,是学生就业之前综合培训的一个阶段,对于学生自身就业水平的提高十分重要。我校毕业实习时间为4周,毕业论文(设计)时间为12周。由于毕业论文(设计)是真题真做,这就要求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工程实践中。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主要集中在新农村规划、资源环境、水资源规划、土地规划、旅游规划、市政工程规划等几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以自然资源学为基础,是自然资源学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毕业生在第七学期期末分配到各个指导老师名下,指导老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有工作单位的学生,指导老师一般会鼓励他们到工作单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在征得学院批准后,用人单位指定一名具有中级职称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毕业生的指导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学生在答辩前,必须出示由用人单位指导老师的评定意见,评定合格者方能参加毕业答辩。毕业答辩时邀请校外指导教师一起进行毕业答辩和成绩评定。这样的学生一到单位就能很快适应工作环境,进入工作状态,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是用人单位对我校毕业生的评价。考研的学生,如果考的是本校,就直接把他分配想考的导师,考上的学生跟着导师做课题,没考上的学生由指导老师负责安排学生到设计院或工程单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题与工作单位的实际工程相结合。如果考的是外校,一般根据学生考研的方向,把学生分配给从事相同或相近方向研究的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负责安排学生到设计院或工程单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课题是根据实习单位提供的资料,回学校由指导老师指定毕业设计。年轻教师与外面单位联系不紧密,安排学生实习有困难,他们的学生可由学院统一安排到实习基地实习。
四、结论
1.自然资源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具有显著的综合性、理论性及实践性的特点。水利院校的自然资源学实践教学模式,应根据水利院校的特点及办学思想,精心设计自然资源学的实践教学环节,充分体现自然资源学的基础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结合水利行业的重大工程项目,反映行业的难点和前沿,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基本知识,熟悉基本技能,应用基本知识进行准确的专业判断。
2.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有利于提高学生自然资源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锻炼学生实践能力,使学生成为“下得去,吃得苦,留得住,用得上”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蔡运龙. 自然资源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邓琳,杜楠楠,董龙丹.《自然资源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23(6):77-79.
[3]朱海风. 在办学实践中把树立科学发展观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23(3):1-6.
[4]顾文权,邵东国,黄显峰等. 水资源优化配置多目标风险分析方法研究[J].水利学报, 2008,39(3):339-345.
[5]龚建龙. 结合专业进行毕业实习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11):103-105.
[6]居荣,鞠勇,唐小波. 毕业设计环节教学实践与探索[J].农机化研究,2005(3):255-256.
[7]季民,马德刚.建立毕业设计管理体系提高毕业设计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7(5):20-22.
关键词: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133-03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Zhang Yongbo Zhang Zhixiang Yang Junyao Zhao Zhihuai Zhao Xuehua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aiyuan Shanxi,03002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social requirements of engineering innovative talents,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the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nd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innovation capability.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xisting problems in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in the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ew situation is proposed,including new curriculum,setting up a reasonable curriculum order,curriculum content reform,selection of reasonable teaching materials,increasing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ransformation teaching,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of 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
Key Words:Curriculum system;Teaching reform;Hydrology and water resources engineering;Innovation capability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是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的主要专业之一,其前身是原“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1975年第一届招生,1997年国家专业调整时取消,2004年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获山西省教育厅批准,2005年恢复招生。作为目前山西省高校中惟一一个水资源类本科专业,坚持立足山西、面向全国的发展方向,针对山西山丘区多、干旱缺水、污染严重、矿山开采诱发地质灾害及水循环系统严重破坏等自然地理和经济发展特点,制订培养计划,开设的课程涉及地表水和地下水两个方面,并且有机地将地表水和地下水结合起来培养专门人才。近年来,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取得了较大成绩,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良好,但面对新形势条件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特别是教学环节中的课程体系存在一些问题,已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了适应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目录调整的需要以及满足工程领域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快、工程创新人才需求紧迫的要求,有必要对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对提高教学效果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尽管已有学者针对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进行了诸如课程体系、实践等教学改革[1-8],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全国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成果仍然较少,而山西省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属于空白。从水利工程高等教育发展角度来说,必须进一步加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才能为我省水利工程高等教育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
1 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理论教学以及实验、实习等环节来完成的,培养具有水文与水资 源、水与地质环境等方面的专业及专业基础理论,能从事水文与水资源、水与地质环境保护和防治方面的勘察、设计、规划、管理、技术开发、科学研究等的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通过近年来对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毕业生、本科生及授课教师的调查和访问,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如下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课程有综合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中开设有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先开综合基础课、公共选修课,后开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从总体上讲,这种课程设置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1)同期开课或课程顺序颠倒,造成一些学科基础课与专业课次序不清,不能很好地体现课程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2)有的课程无法体现本专业的特点,使学生感到学的有些杂乱。如《土力学》和《地基基础与基础工程》,前者属于学科基础课,后者属于专业课,两课程之间本应该有很好的递进关系,却都安排在第五学期。再如《水利工程经济学》和《水利工程概论》,前者属于学科基础课,而后者属于专业课,却把课程顺序颠倒了,将前者安排在第六学期,后者安排在第五学期。另外,对于所开设的《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属于环境工程的专业课,对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由于没有前期《环境学》等基础课做铺垫,学生总体上感到该课程偏离本专业,对课程内容不能很好地理解。
1.2 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
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性总体上比较符合教学规定,但也有个别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以至于学生们感到课程安排有点零乱。如同样为专业课的《水资源工程勘察》《水资源开发利用》《矿床水文地质学》,分别由三位主讲教师进行授课,但由于课程之间的衔接性考虑不够,将《矿床水文地质学》被安排在第六学期开课,而《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资源工程勘察》被安排在第七学期开课,这就造成学生在学习《矿床水文地质学》之前还没有掌握《水资源工程勘察》的专业知识,在学习《水资源开发利用》之前还没有掌握《水资源工程勘察》的专业知识。由于前期《水资源工程勘察》专业知识的缺乏,学生普遍反映在学习过程中对《矿床水文地质学》《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部分内容不好理解。这种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的状况,已阻碍了学生对地下水专业知识的巩固,导致课堂学习效果相对较差。
1.3 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课程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很大。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是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加上授课教师之间没有做好沟通,对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部分没有进行适当的协调和删减,造成部分课程内容已由某一位老师前期在课堂上进行了讲解,另一位老师后期又在课堂上进行重复讲解。如《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水资源工程勘察》这两门课,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是地表水勘察这一部分,包括水文测验、水文调查和水文实验等。再如《水文与工程物探》《水资源工程勘察》这两门课,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的是水文地质物探这一部分。课程内容交叉重复不仅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4 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与实践密不可分,二者紧密结合才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巩固和提高。多年来,由于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条件的限制,部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无法开展正常的实验,不能满足实践教学活动的要求,致使一些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水文地质学基础》,学生对基本概念与原理容易理解,但深入掌握并灵活运用就困难,这是因为学生无法在实验室进行达西渗流实验、潜水模拟演示实验、承压水模拟演示实验、地下水流动系统模拟演示等实验,对地下水缺乏感性认识。再如《地下水动力学》,由于学生没有在实验室进行过裘布依潜水稳定流井流实验、坝基渗流水电比拟实验、非饱和带水运动实验等实验,影响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巩固及实践技能水平的提高。还有《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学生虽然学了许多水文方面的理论知识,但却没有机会进行水文测验和水文实验。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造成学生的科学实验基本能力无法得到有效训练,降低了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上的竞争力或进一步深造的实验实践能力。
2 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必须严格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专业发展需求,以促进校企合作、产学研共同培养学生工程创新能力及就业等为前提,科学优化和重组课程体系,筛选符合当前教育现状及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课程,为学生专业水平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结合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即包含地表水又兼顾地下水的特点,提出新形势条件下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1 新增课程
在确保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计划中所设课程总门数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本学科发展的需要,考虑到《水文分析与水利计算》《水资源工程勘察》两门课程在地表水勘察内容上的交叉重复,可删除《水资源工程勘察》,新增《水文地质勘察》,既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又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水资源工程勘察的方法及最新的技术。考虑到目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在我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及环境保护部《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年)的出版,结合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特点、地下水环评人才短缺以及环评单位对地下水环评人员的迫切需求,可删除《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新增《地下水环境监测与评价》,并把《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作为教学参考书,使学生掌握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为其就业创造良好条件。考虑到《水文地质勘察》与《水文与工程物探》内容的重复以及同位素技术在地下水研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可删除《水文与工程物探》,新增《环境同位素水文地质》,使学生多掌握一项水文地质新技术,增强其未来应用同位素技术从事水文地质勘察的能力。
2.2 设置合理课程次序
为了体现课程内容之间的相互递进关系,必须对不合理的课程次序进行相应调整,理顺课程开设的前后顺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循序渐进,真正所学课程专业知识的积累。为此,把《土力学》安排在第五学期,《地基基础与基础工程》安排在第六学期,确保学生在充分掌握《土力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后,对《地基基础与基础工程》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巩固。把《水利工程经济学》安排在第五学期,《水利工程概论》安排在第六学期,确保学生在充分了解水利工程经济的基础上,对各项水利工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更深层次的掌握。把《水文地质勘察》安排在第六学期,《水资源开发利用》《矿床水文地质学》安排在第七学期,确保学生在前期掌握了《水文地质勘察》的技术方法和手段后,能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矿床水文地质学》的调查评价方法。
2.3 课程内容改革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知识更新较快,但课程教材更新却相对较慢,其中的一些知识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在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改革,删除一些课程中内容陈旧、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内容,对课程内容要突出其科学性和先进性,深入浅出,能够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及前沿性的新视点,把原来分散的课程内容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如在《水文地质学基础》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增加区域尺度非均质性、断裂带渗透性、海洋―陆地界面处的地下水等内容,与学生分析和探讨这些因素对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循环、水质和可持续性利用的影响。在《水环境化学》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增加水文、化学、生物过程的耦合及水文和地球化学过程的计算机模拟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目前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在《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理论》课程内容改革中,可增加有机污染物的野外最有效的降解路径及强放射性废料的地质处置等内容,增强学生在水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自我创新能力。
2.4 选用合理教材
合理的教材对促进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此,严格要求本专业教师对所授课程选用合理教材,必须是国家规划教材和专业规范核心课程教材,且教材名称与所开设课程的名称一致或接近,对于未纳入国家教材计划的非正规教材或正规出版的书籍,严禁用做教材给学生使用,可作为课程参考书使用。通过选用合理教材,不仅避免课程知识交叉重复,而且能反映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可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接受学科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结合山西省矿山开采对水循环系统造成严重破坏的实际,加强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材建设,通过申请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委员会下达的教材指标,组织主要骨干教师编写出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知识与技术知识兼容的《矿床水文地质学》《水文水利计算》等专业教材,为学生课堂的学习提供更符合实际的教材,达到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2.5 增加实验教学
实验课在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实践性很强。通过实验教学,可进一步巩固学生所学的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此,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在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及山西省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对整体水平落后的实验室进行了改造,共建设有6个实验室,包括气候气象实验室、饱和与非饱和带水实验室、水文工程勘察实验室、水文实验室、水环境污染与修复实验室、矿山水文地质实验室,并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使实验室能开设出符合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如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土壤入渗性能测量实验、浅层水流流速测量实验、达西渗流实验、潜水模拟实验、承压水模拟实验、裘布依潜水稳定流井流实验、坝基渗流水电比拟实验、地表水溶质迁移转化实验、水质分析实验等。同时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2.6 科研转化教学
太原理工大学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对教学和科研非常重视。从辩证的角度来看,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我校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授课教师都从事有关科研项目的研究,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校基金、行业基金及其他横向科研项目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或国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了诸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径流趋势预测、水资源、水环境、水污染、土壤、水土保持等不同方向的专业学术论文,并有多篇论文被EI、SCI收录及他人参考引用。针对水文与水资源教师在科研上的优势,提倡各位授课教师以科研促进教学,鼓励教师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中。通过科研转化教学,不仅使学生了解各位教师的主要研究方向,从教师的科研成果中学到最新的理论知识,而且能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3 结语
课程体系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太原理工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差、课程内容交叉重复、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新增课程、设置合理课程次序、课程内容改革、选用合理教材、增加实验教学及科研转化教学。通过课程体系构建,为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及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训.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修订的若干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 2005(1):56-58.
[2] 李铎,李方红,方晓峰.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8,31(4):127-129.
[3] 李小龙,姚多喜,杨金香,等.水文学与水资源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探索[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9(4):59-60.
[4] 祖波,王维,李颖,等.关于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初探[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36(6):190-192.
[5] 郭纯青,方荣杰,代俊锋.“三农”背景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 4(11):60-62.
[6] 郭纯青,周蕊,代俊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1):83-85.
他极少就自身而接受媒体的采访,半个多世纪以来却一直执着、敬业,全身心的投入科学与教育事业。他自己做了很多很多,但这远远没有达到他预期的科学目标。如今,耄耋之年的他仍然满怀信心地把一生科学创新思维的积累,继续为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去做贡献,实现他对“科学人生”的感悟与理想。他就是一个情操高尚、淡泊名利的科学人,一个勤勤恳恳为祖国科教事业竭尽全力踏踏实实培养硕士、博士与博士后的导师,我国著名水文水资源学家、工程模糊数学家陈守煜教授。
纵横岁月五十八载
演绎水文与水资源
20世纪50年代,不满而立之年的他已在水利学报等权威刊物发表“水库调洪”学术论文。70年代,知天命之年的他参加长江水利规划委员会主持的水能利用计算机应用研究,建立了水能水利计算数值解法新途径。1980年发表在水利学报上的后续论文《水库调洪数值解法及其程序》,与国际上同类成果相比,比其早发表了12年,这一成果如今已广泛地用于水库防洪调度生产实践,并取得重大的防洪效益。在1995年的《光明日报》上这样记载:陈守煜一科研成果获防洪减灾效益4.7亿元。80年代,不惑之年的他从唯物辩证法哲学的高度和我国几千年来国学《易学》中的辩证思维出发,率先认识到水文水资源学科中现象及概念中存在的模糊性。1987年在我国西安、1990年在波兰华沙的学术会议上,他提出创建新的水文分支学科――模糊水文学,后拓展为模糊水文水资源学科,该项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造性成果:水资源与防洪系统多目标模糊优化(优选)理论与模型,模糊模式识别理论与模型,半结构决策理论与模型,模糊聚类、识别、决策、评价统一的理论与模型,模糊优选动态规划理论与模型等。他的这些理论、模型与方法,已成功地应用于1998年由国家防洪抗旱总指挥部组织的大连理工大学水资源与防洪研究所负责完成的我国72座大中型水库防洪调度决策支持系统,取得了重大防洪减灾效益。这些成果得到了同行专家的普遍认可与高度评价。2002年权威杂志“水科学进展”在《水文科学研究的世纪回眸与展望》一文中评价:“水文现象的模糊性一般不易被人们所认识……中国大连理工大学在20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综合运用系统的成因分析,逐步形成了模糊水文水资源学这一新兴的分支,目前还在发展。”
创建可变模糊集理论
推导出质量互变定理
20世纪90年代,花甲之年的他创造性地提出“相对隶属函数”的动态模糊集概念。1994、1998年的专著《系统模糊决策理论与应用》,《工程模糊集理论与应用》是突破传统静态模糊集概念与理论的经典之作。前者获1995年中国第九届图书奖,后者被权威信息文献《2009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一书统计排序为全国2008年水利工程高被引图书第3位。该文献同时列出全国2008年数学学科、水利工程学科高被引论文排序前20的作者名录,他均榜上有名。
21世纪伊始,古稀之年的他在工程模糊集理论基础上创建可变模糊集理论,第一次推导出数学定理――质量互变定理,用严密的数学方法表达了唯物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质量互变规律。这一成果不仅对静态、经典模糊集概念的重要突破,更对数学思维辩证化与哲学规律数学化的重要突破,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2009年他发表的专著《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模型及其应用》对沟通数学与哲学两大学科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与实用意义。书中他用客观事物变化前后相对差异函数的乘积:
D(u)・D(C(u))
表示事物的渐变式质变、突变式质变,
D(u)・D(C(u))>0
表示事物的量变,
D(u)・D(C(u))=0
表示事物的动态平衡或质变临界点。他用最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了客观世界最复杂的哲学规律:质量互变规律。他用数学美诠释了哲学美。数学美,美在简,哲学美,美在变。他的这一原创性研究成果,将铭刻在科学历史上。
毕生科研教育
满园春色桃李
作为一名知名学者,耄耋之年的他可称桃李满天下,在学术上具有一丝不苟的风格和求实索源的创新精神。他思维敏捷,善于发现问题,坚持、维护科学的真理性,十分重视学风建设与学术道德品质教育,在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他自己以身作则,为了让博士生们能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他每周一至两次面对面的来指导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详细的数学推理,风趣的言谈,浅显易懂的比喻,使学生们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学术风格上都能受到良好的熏陶。作为一名导师,他谦逊随和、深具长者之风,在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的同时,还时常与学生们共同探讨前沿的理论与科研成果。他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品德以及求实创新的作风,为年轻一代树立了学习的楷模。
2009年9月,陈守煜教授在为他八十岁生日举办学术报告会而撰写的专著《可变模糊集理论与模型及其应用》中,赋“科学人生”诗一首:
科技创新路无尽
学崖高峻破云天
人杰志壮勇攀顶
生命真谛蕴含中
莫道七十古来稀
而今八十不算奇
耕耘九十桃李满
常乐百岁又迎春
论文摘要: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选择部分国家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借鉴。
1 引言
一些发达国家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限于篇幅,仅将选择部分国家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借鉴。
2 美国的田纳西流域的开发管理模式
通过了解,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条件和流域经济运行与开发模式,有利于我们学习美国流域管理的政策和法规以及流域水资源综合开发的先进经验,促进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流域管理能力建设。
2.1 TVA的机构组成
TVA是依据TVA法案成立的,制定TVA法案的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展田纳西河及其支流的航运和治理水灾、促进田纳西流域的植树造林和流域内贫瘩土地的合理利用、发展该地区的经济。为此目的需成立一个单一的政府机构来管理整个流域内所有的资源,同时应将政府的权利及服务与社会的动机与营利的私有企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相结合,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农业地区的发展。基于此,TVA被定位为一个既享有政府的权利。同时又具有私人企业的灵活性和主动性的联邦公司。其机构是按公司形式设立的。TVA董事会掌管并行使TVA的一切权利。董事会直接向总统和国会负责。TVA的组织结构,由董事会按照明确职责和提高效率的原则自主设置。
2.2 TVA的职能
根据TVA法案,TVA拥有以下主要职能
2.2.1 独立的人事权。
2.2.2 对土地具有征用权,TVA有权以美国名义行使土地征用权,以征用或购买方式占用不动产。
2.2.3 TVA有权在田纳西河及其支流上建设水库、大坝,在田纳西河上形成水深2.7米的河渠,维持供水,改善田纳西河和密西西比河发生破坏性洪水;此外,TVA有权在田纳西河及其支流上获得或兴建电站、动力设施、输电线、通航工程以及附属设施,并通过输电线将各种发电设备联网同意成为一个或若干个电力系统。
2.2.4 TVA有权生产新的农用肥料,并进行推广和示范,促进经济发展。
2.2.5 TVA所辖的水坝,主要目的是促进航运和防洪,其次才是发电。
2.2.6 生产并销售电力。TVA生产的电力应当主要是造福于本地区的居民。
3 TVA在社区发展中的作用
设立TVA的宗旨,就是要促进田纳西流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TVA成立后,积极发展防洪、航运事业,开发水电资源,帮助流域内的人民转变观念、改变生产和耕作方式,并以其自身的发展带动全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3日本的水资源开发和管理
日本的水资源开发和管理有以下几方面
3.1 在管理体制上,日本属于“多龙治水,多龙管水”的模式
水资源开发管理分别由国土厅、建设省、农林水产省、通商产业省、厚生省按准公益性政府赋予的职能进行管理。
3.2 依法治水管水是其鲜明特点
二次世界大战后,从1949年起日本陆续制订了许多水的法律,如《水防法》、《国土综合开发法》、《工业用水法》、《水资源开发促进法》、《自然环境保护法》和《下水道法》等。从六十年代初期开始,日本开始编制全国综合开发、规划,陆续指定里根川、淀川、筑后川、木曾川、吉野川、簧川、丰川等七大水系为水资源开发水系。其范围覆盖了大半个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工程建设。到了八十年代水资源工作继续深入,《21世纪水的供求》和《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制订和发表,标志着日本水资源开发、管理达到了新的高度。
3.3 严格执法和监督
据日方介绍,主要是各级政府有关部门负责。据了解,一条河流的分水方案制订以后,各方均须遵守,不得转让,更不得违犯。
3.4 日本水资源开发公团的作用
根据1961年制订的《水资源开发公团法》,于1962年创建了水资源开发公团。公团的基本任务是根据国家的各项长期规划和地方政府的远景规划,对日本的七大水系统一进行开发、治理,调整各方面的关系、筹集资金、统筹全国的水资源开发事业。
4 英国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英国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是以英格兰和威尔士两地区为代表的水管理体制。分为国家级、区域级和地方级。
4.1国家级机构
英国没有专管水利的国家级行政部门,水利由环境、运输与区域等有关部门分管。
4.1.1 环境、运输及区域部
4.1.2 国家环境署
4.1.3 水服务办公室
4.2 区域级机构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自1970年开始,水管理体制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根据1973年议会通过的水法,实行按流域(或联合附近几个小流域)分区域管理,合并、整顿,改组了原来1000多个大小水管理机构,成立了10个水务局。流域内不再按过去的行政划分和受其管辖权的限制,每个水务局对本流域与水有关的事务全面负责、统一管理。水务局不是政府机构,而是由法律授权的具有很大自主权、自负盈亏的公用事业单位。第二次大的变革是八十年代中期,英国政府大力推行私有化政策。顺应这一政策的要求,1989年水务局实现私有化,改为水公司。英国的水工业私有化目前只限于英格兰和威尔士,而在苏格兰和北爱尔兰,至今供水管理部门还是国营公共事业机构。
4.3 地方级机构
郡、区、乡镇地方级不设水管理机构,只有地方议会负责管理排水及污水管道。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英国农村地区成立内地排水区。该排水区由农业土地和建筑物使用者(即交纳排水税者)成立用水用户协会,选举一个董事会进行管理。
5 结束语
通过对各国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国外水资源管理体制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充分吸取国外有益的经验,对完善我国水资源管理体制十分必要。研究表明,国外的水资源管理体制的启示与借鉴之处主要是:
5.1 依法治水
结合我国情况,国土面积大,河流众多,流域面积大,水资源分配不均,开发利用情况复杂,流域水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相对较少,同时对水事活动中政、事、企单位划分不清,责任不明,使得我国的水管理工作困难很多。
5.2 水资源的流域管理
国外流域管理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建议加强对国外流域管理和我国流域管理体制的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要求的流域管理体制。
5.3 注重水资源的综合开发治理
治水、利水相结合。水资源的开发治理与防洪、供水、发电以及生态环境的治理综合考虑。水资源综合利用工程国家优先安排立项,鼓励并支持有关地区和部门联合开发具有综合效益的水资源工程。
5.4 有必要建立财政的投入和补偿机制
首先,水利与电力、交通、通讯等同为基础设施,需要注意墓础设施之间的协同发展。其次,财政资金无偿投入和有偿使用相结合。最后,建立财政补偿机制。
5.5 创新多种融资方式
水利事业是全民的事业,水利资金的筹集需要有多元化的融资方式,其数量才有保证。积极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是加快水利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国外较早对水利资金的融资开辟可间接融资方式,即允许水利项目开发公司(业主)上市发行股票、债券以及政府出面发行水利建设债券,并以其收益、收费、政府财政性补助资金还本付息。国外多种融资渠道的开辟保证了水利资金有足额的配置量,有力地推进了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尹艳青.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模式的研究.北京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王云昌.准公益性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研究硕士论文.河海大学,2002年
论文摘 要:论述了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
由工程水利转向资源水利是演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水资源及水环境的开发利用已日益社会化,城乡间、部门间、地区间相互冲突的竞争性和利用日益加剧,传统计划经济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及其以工程措施为主导的水利战略的局限性已日益显露。
实施资源水利是各级水利部门转变职能的需要,在传统工程水利的内涵里,水的问题只是技术可行性和投资可行性(效益和费用)的问题,并且随着工程技术能力的提高,国家的投入问题更是成为解决水问题的关键。而政企不分体制所形成的自己评价工程并由自己负责建设的利益驱动机制,更加剧了各级水利部门“重工程建设,轻资源管理”的倾向,争取国家投资,加快水工程建设成为各级水利部门的主要目标,忽略了面向社会履行资源管理职能。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没有水就没有人类社会。当人类进入20世纪以来,工程水利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口的急剧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等因素对水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压力:一是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人们对水质要求的提高;二是城市集中供水量骤增,迅速超过地域供水能力的限度,城市缺水严重;三是生活废水、工业污水迅速增长,特别是城市附近水域污染严重,使能够有效利用的水资源量在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也进一步遭到恶化。但是每一区域水资源总量是有限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愈来愈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光靠修建水利工程已经不能解决问题,修好的水库可能无水来;打了井、开了渠,有可能提引不到水。这时,人们开始转向水资源,开始重视和研究水资源问题;认识到必须从资源的开发、调配等方面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所以,资源水利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资源水利将逐渐取代工程水利,并逐渐在水利事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不是说不再加强水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教育了,将不再需要大规模兴修水利工程,将不再需要注重水利工程的管理,而只去抓水资源,事实不是这样的。水旱灾害将始终存在。人们要控制水就要开发水利,就需要通过水利工程这一手段来实现水利的开发和综合利用。自建国以来,我国工程水利建设取得了许多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各项水利工程除害兴利的能力还不强,标准也不高,水利工程建设还必须继续加大投入,快速发展。因此,怎样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不断改善、提高对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我们始终要走的路。
1 工程水利与资源水利的特点
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工程水利阶段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水资源的量与质能充分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供给大于需求量很多,造成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二是人们要除水害就要兴建水利,只要修建水利工程,即可达到目的。三是水利科研、教育和政府行政管理;都完全是为如何修好工程、管好工程而服务的。而资源水利阶段的特点也很明显:一是水资源供不应求,不能无限制取用,要有计划的合理使用;二是必须站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研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项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三是政府部门、水利科研与教育单位,不仅要重视水利工程的兴修与管理,更要加强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等方面的研究、教育和发展,并将资源水利与工程水利紧密结合起来,使水利事业的发展科学持久。
2 当前的水利工作要注意以下四点
(1)水利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转贴于
(2)解决我们面临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要注意综合治理、统一管理,实现水利的可持续发展。
(3)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和保护六个方面,当前要特别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
(4)水利一定要认真研究经济问题,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水利工作思路的这种战略性调整,形象直观的提法,就是实现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的转变;理论科学的提法,就是实现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转变。
21世纪,科学治理我国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坏境恶化三大水资源问题,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水利建设的历史性任务。资源水利的理论内涵就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当前要特别重视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节约、保护问题。要重点抓好七个工作领域:防洪、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水土整治、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城市化进程、跨流域调水。
所以,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实现由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过程,是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结果,是水利事业由一个阶段发展到一个更高、更全面的阶段。因此,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是水利事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冯尚友.水资源持续利用与管理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论文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多级综合评价模型,地理信息系统(GIS),上海市
1.引言
水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随着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人口、生产力、资源的匹配状况不理想、生态与环境相对脆弱等问题出现,使得区域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只要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超过其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 水资源就可以持续利用[1]。因此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十分必要, 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目前,影响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且具有模糊性和层次性。常用于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方法有:单因素评价法、背景分析法、多因素模糊综合评判法、多目标规划方法、多目标决策分析法等[2-3]。本文采用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多级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不仅考虑了影响因素的模糊性还考虑了其多层次性[4]。本文建立了基于GIS技术的多级综合评价模型,以上海市为例,分析了其2008年各个区县的水资源承载力空间变化情况,为上海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区域之间协调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2.上海市概况
上海现辖18个区期刊网,全市总面积为6430.5km2,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平均高度为海拔4m 左右,陆地地势总趋势是由东向西低微倾斜。全市水资源总量指逐年可以利用和更新的水量约610.5亿m3[5],多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043~1513mm[6] 。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经济和科技中心,受到水质型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挑战[7],为了保证上海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上海市水资源承载力进行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3.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的建立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某区域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下,在维持水资源系统本身完整性和满足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条件下,以保证水资源对社会、经济、人口等方面的支撑为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最大可利用水资源对区域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4]。
3.1评价指标的确定
根据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指标的选择遵循可测性、可靠性及充分性原则 [2-5],充分考虑上海市水资源资料的可获取性基础上,以2008年的指标数据为评价标准。最终确定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总目标层,3个准则层,8项评价指标组成,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评价指标体系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目标层
准则层
因素层
上海市水资
源承载力评价
经济因素(v1)
u11:人均GDP(元)
u12:三产比重(%)
u13: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生态环境因素(v2)
u21:绿化覆盖率(%)
u22:污水处理能力(万m3/d)
水资源因素(v3)
u31:火电工业用水量(万m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