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
时间:2023-03-30 11:30:0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校钢琴教学改革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 加强国际合作、交流活动。
二、有关学术委员会的专家申报编写“十一五”高师本科音乐课程教材。
三、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音乐教师培养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继续进行收集资料工作,并于今年8月召开第三次核心组全体成员会议,届时每一组课题拿出一个内容体系相对完整,具有说服力和价值的研究成果,年底交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
四、2006年下半年同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联合举办“珠江杯手风琴比赛”。
五、拟正式开通“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专业委员会网站”(简称“中国音教网”)。
六、各学术委员会工作:
1. 基础教育器乐学术委员会:2006年下半年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邀请赛,包括系列八孔笛合奏、重奏和独奏;在此基础上,年底将举办全国中小学生竖笛冬令营,营期将进行颁奖和演奏交流;编辑出版中小学竖笛教材与重奏、合奏曲集,为全国比赛提供资料;编辑中小学器乐教学论文集。
2. 基础教育舞蹈学术委员会:2006年上半年举办“高中舞蹈教学研讨会”。会议内容为: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中舞蹈选修模块和教材的介绍;舞蹈选修模块及教材中“跟我学”模块基本教学方法的培训;高中舞蹈模块教学示范课例展示观摩;高中舞蹈教学实践交流与研讨。
3. 基础教育童声合唱学术委员会:组织中小学以录像的形式进行合唱评选活动。
4. 中等师范教育中心:于2006年6月召开常务理事会,就如何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高职教育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做好职业音乐教育工作进行研究;中师声乐学术委员会和钢琴学术委员会将于2006年1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举办全国中师(含高职、小教、大专)40岁以下教师声乐钢琴即兴伴奏比赛;同时举办声乐、钢琴论文评选活动。
5. 高师钢琴学术委员会:组织以我国近年来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包括与钢琴教学相关的理论、观念、方法以及教材使用方面的经验体会等论文评选活动,并于2006年9月中旬召开钢琴学术委员会第二届年会,会议主要内容为钢琴教学改革学术研讨和获奖论文颁奖。
6. 高师合唱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在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召开第二次合唱学术委员会全体成员大会;组织编写合唱与指挥教材;继续编印《高师合唱通讯》。
7. 高师手风琴、电子琴学术委员会:2006年5月召开学术委员会会议,同时召开电子琴学术研讨会;继续做好高校手风琴系列教材的编写工作。
8. 高师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2006年10月在江西南昌召开学术委员会年会;组织主题为高师理论作曲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论文评选。
论文摘要: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发展是我国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考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对钢琴课程的教改问题展开讨论,并力图在此基础上构建出更加顺应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趋势和新型人才需求的、更富于科学性和立体感的钢琴课程结构框架。
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调整和发展必然成为音乐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环节,而钢琴教学科学水平和艺术水平的提高,又将积极作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在更高层次上的体现。本文以现代教育理念及现代教育技术为基本依据,参照国外同类课程的有益经验,从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两个角度讨论钢琴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发展
一般来说,目前钢琴课程所持的教学内容大都集中在从J.S.巴赫至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中重要作曲家的代表性作品范围之内,且主要选择独奏作品。例如:复调音乐主要选用J.S.巴赫的作品,练习曲主要选用车尔尼的作品,奏鸣曲主要选用莫扎特、贝多芬作品,等等。这些作品确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不朽的经典之作,其年代亦基本涵盖了西方音乐历史中的巴洛克晚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及“印象派”风格时期,但就键盘艺术史学丰富的研究成果,以及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二十一世纪初)来看,仅仅着重于“巴赫—德彪西”这一音乐史段便有了某种程度的局限性。
再者,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同于音乐院校钢琴专业的学生,钢琴课程对他们而言是必修课而不是“主修”课,由于专业方向、课程设置和教学大纲的差异,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不可能花费大量的自习时间用于钢琴练习。在这些学生之中,一部分人进校之前从未学过钢琴,从而使针对这部分“弱势群体”所展开的钢琴教学工作只能从“A、B、C”起步,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必修课程的开设年限一般仅为两年半至三年(各院校的开课年限及开课方式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学习程度与时限方面的不利因素,加之教师之间在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教学经验、教学热情、教学侧重点等方面所必然存在的个体差异,均会直接影响到钢琴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因此,如何积极调整和充实钢琴课的教学内容,使学生的学习更富有热情和效率,对知识的掌握更为主动和全面,是一项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教改课题。
以下是我的几条基本思路:
1.将教学内容的相关音乐历史时期进一步向两端扩展
一方面,可引入巴洛克时期除J.S.巴赫之外其他重要作曲家,如F.库普兰、J.P.拉莫、D.斯卡拉蒂、G.F.亨德尔、C.P.E.巴赫等人的部分优秀作品,以进一步丰富和充实这一时期键盘作品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应该使二十世纪各种风格、流派的钢琴作品在高师钢琴课程之中得到较为全面的展示——其中包括中国作曲家的钢琴作品,亦可包括诸如拉格泰姆、爵士、布鲁斯等美国黑人音乐风格的钢琴流行音乐作品。[1]在二十世纪钢琴音乐中尽展风采的作曲家除了德彪西,还有麦克道威尔、斯克里亚宾、拉赫玛尼诺夫、勋伯格、拉威尔、巴托克、普罗柯菲耶夫、格什温、科普兰、卡巴列夫斯基、肖斯塔科维奇、梅西安、布莱兹等人,二十世纪的钢琴音乐也记录下了一百年来音乐探索的所有方向,因此,任何忽视对二十世纪钢琴作品学习的钢琴课程,其教学内容都是不完整的。
2.适当增加合作性曲目
钢琴是一件独奏性很强的乐器,因而在钢琴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对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而对学生今后的工作职位而言,良好的合作能力恰恰是十分必要的。为了弥补教学中的这一缺憾,我们应当在钢琴教学内容中适当地增加一些合作性曲目,如钢琴四手联弹作品、双钢琴作品、钢琴与其它乐器的重奏作品、钢琴协奏曲等。应该看到,这类作品也是钢琴艺术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钢琴伴奏能力,尤其是声乐伴奏能力,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课程最为实际的教学目标之一。声乐伴奏包括伴奏谱弹奏和即兴伴奏两个方面。鉴于其重要性,许多高师院校的音乐院系已将其作为独立课程另行开设,故本文不再就此专题展开进一步的讨论。
3.加入“钢琴教学法”这一重要教学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研究和阐述钢琴教学的基本内容、基本过程、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就钢琴课程而言,“钢琴教学法”内容的引入将在多个层面上起到积极作用。对于那些没有钢琴基础的学生来说,“钢琴教学法”将引导他们准确地把握钢琴学习中最基本、最具共性的知识内容,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钢琴初级阶段的学习。这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从而使学习更有成效,也更有乐趣。一些学生进校时已具备了较强的钢琴弹奏能力,对于这些学生,“钢琴教学法”一方面将帮助他们更加全面而深入地掌握钢琴学习的相关要素,使他们的演奏水平向着更高的层次迈进,另一方面会在他们今后可能从事的钢琴教学工作中起到长期的理论指导作用。“钢琴教学法”应在一年级新生入学后立即开设。
4.增加有关“钢琴艺术史与钢琴作品赏析”的教学课题
钢琴学习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训练过程,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多方面的相关知识。所幸的是,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2]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各种载体获得所需的多种相关资料,例如:钢琴艺术史与钢琴文献及其研究资料;与钢琴艺术的形成和发展密切关联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资料;作曲家及其风格、作品的介绍与分析资料;其它相关艺术,如文学作品、美术作品的资料;钢琴演奏家的演奏录音、录像介绍与赏析资料;各种乐谱版本资料;各种相关的美学研究资料,等等。有机组织和介绍这些资料,可以使学生在某种程度上突破钢琴课程学时和自身弹奏水平所带来的限制,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更为广泛和深入的了解,以进一步丰富自身的艺术底蕴,提高整体的艺术素养。
5.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
电脑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调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手段。我们可以充分发挥电脑技术的多媒体优势,将上述几方面的钢琴课程教学内容制作成各种类型的电脑文件,并由此逐步建立钢琴艺术资料数据库。通过这一有效途径,所有钢琴教师和学生均可共享丰富的数据库资源,方便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料,从而使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课程体系的发展
传统的钢琴教学始终保持着教师与学生“一对一”的个别授课形式。依照传统的教学观念,这种特殊的个别授课形式符合钢琴教学的客观规律,是行之有效的,无可非议。目前,在钢琴课程中引入集体课这一教学机制,应该说其目的主要在于缓解由于扩大招生而引起的教、学比例失调的矛盾,使钢琴教师能从“一对一”授课这种低效率形式所引起的教学工作量不堪重负的窘境中部分地解放出来。从这个角度来看,钢琴集体课教学的实施确是获得了良好的成效。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
1.授课
个别课:沿袭几百年钢琴教学历史传统的个别授课形式,至今仍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价值。通过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十分细致而深入地观察并解决每个学生在钢琴弹奏中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在技术和艺术这两个层面上展开极具针对性的钢琴教学工作。个别课适用于各种程度的钢琴学生。
小组课:小组课即指现行的钢琴集体课这一教学形式,以几人、十几人甚至几十人为一教学单位,主要依靠交互性较强的电钢琴集体课教学系统,高效率地实施钢琴教学。在小组课的教学过程中,须材,并基本统一学习进度。小组课主要着眼于传授钢琴弹奏的基本知识、基本要求和基本方法,解决在钢琴学习过程中较易出现且较具普遍性的问题,因此适用于数量较多且钢琴程度较低的教学对象。
2.其它活动
作为对授课形式的一种有益的补充,我们可针对钢琴教学中的各项内容不定期地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和公开课,亦可经常举行各种范围、各种形式的座谈与讨论活动。讲座或公开课可以是理论研究、学术探讨性的,也可以是教学示范、经验交流性的;座谈与讨论可由教师命题,也可由学生自由选题,并在轻松活泼、畅所欲言的开放性学术气氛中进行。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发展是高校钢琴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组成部分,它们将对进一步提高钢琴教学的艺术水平、科学水平和整体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高师钢琴课程的教学改革将能进一步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科内部各课程之间的合理交叉与优化整合,从而积极推动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使我们的教学工作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也更加符合二十一世纪社会对人才素质的全面需求,并以更高的标准积极顺应高校教育改革和自身发展的总体趋势。
参考文献
(赤峰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 要:钢琴课是学前教育专业中重要的一门专业技能课,也是学生生存、就业、求职过程中重要生产力.近年来有关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研究很多,但做出总结的文章相对较少.为此,本人欲在收集、整理前人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相关文献并进行研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见习、实习的体会,试图把近五年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教学现状、教学模式及教学改革等三个方面进行简要梳理,以获得学科发展前沿的动态及相关信息,提高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推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良性发展,为学生服务.
关键词 :学前教育;钢琴课;综述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270-02
1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现状的研究综述
在近五年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现状的众多研究成果中,有6篇文章值得介绍和综述.其中,陆兆巍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研究》[1]一文认为,现如今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的教学现状具有以下两个特点:其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普遍下降,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其二,现在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的教学过程中,多以数码钢琴集体课为主要教学模式,虽加强了学生演奏方面的能力,但忽略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同样在高蕊和徐晓玲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2]一文中指出了以下几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习动机不明确;学生练琴的积极性差;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内容较为单调,教材内容与教学目的脱节;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与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混淆在一起,学习目标定位不准确.周媛的《浅谈幼师专业钢琴教学》[3]一文中提出,幼师专业的学生素质参差不齐,有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没有接触过钢琴,没有识谱能力;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与音乐专业钢琴教学应有本质区别,二者教学目标不同,教学标准也不一样.谢向颖的《浅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材的现状及建议》[4]一文中指出教材虽需要专业方面的练习,但钢琴教学内容多偏重国内外著名乐曲的学习,儿歌的学习不够深入,而且涉及幼儿演奏方法方面的教学较少,没有适合幼儿心理接受的教学方法,同时也没有统一的教材为基准.在包丽芬的《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几点思考》[5]一文中提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底子薄,钢琴弹奏基础较差;钢琴教材缺乏统一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缺乏实践经验,而且钢琴教学体系不完整,课程设计不合理,从而使学生越学越没有积极性.谢姿媚的《地方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6]一文中,指出了以下几个方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学方法太过单一,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生源质量较差,没有相对充实的钢琴基础知识和识谱能力;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只重视了弹奏方面的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学前教育钢琴的基础教学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又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缺少实践机会,从而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步入社会以后往往理论和实践不能结合.
纵观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关于学者们提到的生源素质普遍下降,多数学生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的音乐教育,没有基础的弹奏能力和识谱能力等问题是老师无力解决和改变的现状与现实.这与社会导向与人们认识相关,有基础的通常会选择音乐专业,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源自然素质偏低.其实学前教育专业同样需要有专业基础的学生,因为他们未来是人之初学习启蒙的引领者.但对于缺乏材;教学内容单一或偏向技能训练;教学目标没有明确方向;与音乐专业混淆在一起;舞台经验不足的等问题我们都可以进行改革.首先,教学目标与职业目标直接挂钩,幼儿园中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输送怎样的人才;其次,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要贴近就业及实际工作的需要.
2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模式的研究综述
在近五年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研究论文中,有5篇值得介绍和综述.赵晶晶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初探》[7]分为三点提出:其一是视奏入门,实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乐谱转化为演奏,体现了初级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的教学过程.其二是理、奏、乐融会贯通,综合教学内容,使乐理知识、音乐感知能力融汇于基本演奏训练中,使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综合性.同时,在钢琴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也做出了说明,应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将各类乐曲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其三,即兴伴奏自弹自唱要相辅相成,明确教学目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自弹自唱即兴伴奏的技能,掌握并熟练地运用这两个技能是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朱珊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初探》[8]中提出钢琴集体课教学模式与传统钢琴教学模式的优劣.优势为钢琴集体课降低了培养的成本,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劣势为不能针对个别同学进行系统的教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分心等.在王晓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9]中指出了合理采用小组课教学模式;有效渗透个别教学模式;运用分层次教学模式;定期表演汇报教学模式;探索创新学生能力等教学模式.接下来的几篇论文都提出了分层教学的理念,在米高慧《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数码钢琴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研究》[10]一文中提出针对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分为强化组、提高组、基础组以达到“拔尖”、“提中”、“补差”分层教学的目标.在罗志范《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分层教学的优势剖析》[11]中提出不同时期按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要求,第一学年要达到相当于599的中级程度,第二、三学年分为伴奏层、表演层、教学伴奏表演层来提升教学效果.本人比较赞同分层教学及阶段式教学.分层教学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阶段式教学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原则,如果能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相信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
纵观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众多学者都提到了钢琴集体课教学的优势,我也不否认集体课在某种意义上的确节约了培养的时间成本;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但如果课时允许的情况下,本人还是建议在集体课的大背景下,“一对一”“一对多”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为好.这样,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精神,更有利于有才华的学生脱引而出.
3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教学改革的研究综述
在近五年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众多研究成果中,其中有3篇具有重要价值.在高华曼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初探》[12]一文中提出以下两点:其一是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作者认为教材内容应该以趣味性的中小乐曲为主,且要涵盖各种常用的弹奏技术,在重视加强钢琴的基础训练的同时也要重视即兴伴奏合作能力的培养.通过基础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演奏技能;通过合作,让学生尽快转换角色,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是教学模式的改革.作者认为,由于采用集体授课方式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掌握程度不同,在实践过程中多采用小组授课的方式,比集体课授课方式更符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的学习.李岩的《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几点思考》[13]一文中,指出一应该使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与学生多交流,主动听取学生的意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共同制定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使教学得到更有效地保障.二应该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有时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对换,给学生提供一个自我提升的舞台的同时教师也进行了换位思考,也是很好的方法.在白艳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课程建设研究》[14]一文中,作者指出了四点:一是既要体现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特点,又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开展具有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二是改善教学内容,注重教材的选编,同时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特点,要有别于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三是多元智能化的教学形式,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获得更多的、更广的经验.四是科学合理的进行综合评价,尊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的特点.
纵观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学者们的论述虽有不同之处,但论点基本相同,即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要符合学前专业特点;要尊重每一个人,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更要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纵观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学者们所述内容虽侧重不同,但都说明钢琴课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素质差、没有接受过正规训练等不可控因素,教师无力改变;但对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评价模式都可根据当地生源做相应的调整或改革.如在教学目标上,以三年为限的话,学生应达到边弹边唱能伴奏会启蒙的水平;在教学内容上要在区别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基础上,把握理论知识要全面但不需很深,技巧不一定涉及很多但启蒙一定要专业;在教材选择上,一方面要紧贴学生就业的需求,多选用儿童歌曲;另一方面要选择经典或学生喜欢的曲目;在教学方法上可以把钢琴技巧与即兴伴奏同时进行,五线谱和简谱同时进行;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在集体课的大背景下,采用“一对一”“一对多”的形式;在评价模式上可采用分模块评价的方式和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评价模式相结合进行.其实不管是怎么改革,一方面是要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与针对性;另一方面要提升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才是教师追求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陆兆巍.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研究[J].青春岁月,2013(05):313.
〔2〕高蕊,徐晓玲.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2(09):1261-28.
〔3〕周媛.浅谈幼师专业钢琴教学[J].科教导刊,2014(01):163-165.
〔4〕谢向颖.浅析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材的现状及建议[J].音乐教育,2013(10):115.
〔5〕包丽芬.浅谈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即兴伴奏教学中几点思考[J].华章,2013(01):202.
〔6〕谢姿媚.地方院校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大众文艺,2011(06):230-233.
〔7〕赵晶晶.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初探[J].音乐乐坊,2013(01):114-115.
〔8〕朱珊.学前教育专业钢琴集体课教学初探[J].新课程研究(中旬刊),2013(09):117-118.
〔9〕王晓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模式的策略研究.科教创新,2010(9):37.
〔10〕米高慧.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数码钢琴课程分层教学模式研究.长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8):110-111.
〔11〕罗志范.学前教育专业钢琴分层教学的优势剖析.大众文艺,2012(4):216.
〔12〕高华曼.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62-166.
论文摘要:数码钢琴集体课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近年来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和推广。数码钢琴集体课的多样化课堂演奏形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可以迅速有效地训练提高学生键盘综合应用能力,能够多出人才快出人才,有利于中职学校幼师专业钢琴课的开展。本文旨在中职学校的角度,谈谈自己的见解。
“数码钢琴集体课”的概念从美国引人至今,短短几年时间里,通过无数钢琴教育工作者不懈的研究和实践,数码钢琴集体课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高校已得到了初步的展示,但是在中职学校还未得到广泛的使用,我校已在两年前开始采用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模式,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浅谈数码钢琴集体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一、数码钢琴与钢琴的触键感不同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由于数码钢琴与传统钢琴在音质和触感上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别,许多人认为弹奏数码钢琴会影响学习效果,甚至会弹坏学生的手型,因此会对此产生抵触的情绪认为老师对教学不负责任。其实不然,我认为学生的手型好坏是由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日常练习所决定的,只要老师能够按照传统钢琴教学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弹奏数码钢琴,并且学生也能认真的按照老师所教的方法弹奏,就算数码钢琴的琴键弹起来没有钢琴那么重并且音色听起来也有所区别,但也能到达到教学目的。正如美国有一位著名的专家罕娜教授,在传统钢琴和数码钢琴集体教学方面有着卓越的成就,她认为数码钢琴和传统的钢琴触键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她说,触键是在你的身体,你的手,你怎么去运用它、发挥它的优点,而不在于你弹的是什么琴。
二、授课模式的改变会不会影响学习效果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中,钢琴教学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师徒传授的个别课,而近几年出现的数码钢琴集体课给人们的思维带来了新的思考,新的授课模式会不会对教学造成影响呢?根据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对于中专幼儿教育专业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授课模式,不但不会受到影响,反而会比传统教学获得更好的效果,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有效的节省了师资成本。幼师专业学生较多,根据三年中专学习对于学生掌握知识的要求来说,如果单独授课必然造成许多人力和财力成本的提高。(二)改进了现有的教学水平。新的授课模式重点在于“集体”二字,那么在课堂上怎样体现这一点呢?可以从两个方面表现:
1、集体教学。他的优势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改变传统一对一授课保姆式的教学方法,老师授课时重点强调基本概念和要领,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2,集体回课。集体回课绝不是集体化的个别课,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最开始上数码钢琴课时觉得很无奈,全班近40名学生,要在2节课内回完课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更别说教学,根本没有时间,自从改变成为集体回课,上课的效果就好了很多,我根据学生的程度有选择性的进行齐奏、独奏、分组比赛,学生们兴趣高涨,学琴的信心大大增加,班里也出现了一股竞争的热潮,学生的琴技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面对学生普遍基础较差的情况,应该采用怎样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知识。对于刚进人中职学校学习幼师专业的学生来说,绝大多数是一点专业知识基础都不具备的,而音乐理论知识是非常具体且必须了解的知识,如果不具备基础知识和基本弹奏方法,老师的钢琴教学就根本无从下手。因此,如何保证学生们在短时间内提高理论知识来保证钢琴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我觉得可以使用以下的教学方法:一年级加强乐理基础、视唱练耳的教学,尤其是乐理知识的教授;二年级开始即兴伴奏课,并加强和弦、和声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使学生学好即兴伴奏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基础练习。由于幼师班的学生绝大多数刚刚接触钢琴,上课课时不多,学生进行钢琴弹奏练习时间每天也只有一小时,许多学生开始练习时,手臂不能放松、手指独立性差、关节无力且手型不规范,因为是集体课,作为老师不可能面面俱到给每一位学生手把手纠正手型,但是不能及时纠正学生的手型就会使学生无法打好钢琴基础,对后来的学习造成很大的影响。在上集体课时我安排每两位学生共同使用一台数码钢琴,并要求学生互相听对方弹琴,找出问题并及时纠正,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使两位同学互相学习、互相监督、互相鼓励。当老师无法顾及每一位学生时,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怎样做到客现公正的评价与考核
钢琴成绩的考核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是教师改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建议考虑以下几点:
在普通高等学校①(下文均简称为“普通高校”)音乐表](下文均简称为“音表”)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其执教者――不论是声乐、器乐系科,都会碰到一个共同的课题――除]奏(唱)技术之外的“音乐表现”。以笔者从教的钢琴专业为例,一群普通高校的经过多达数年不间断的学习已基本掌握多种类型钢琴]奏技术的“准钢琴家”们,就其技术层面而言,无过多可挑剔之处。然而当他们将乐谱转化为音响进行“二度创作”之时,多数学生鲜有富于灵性、乐感的表现,缺少对音乐内涵与底蕴的深入挖掘、对风格准确而富有特性的准确把握。或是鹦鹉学舌式的机械性的空洞展示,或是炫技性的苍白的“高仿”表]。这种只弹(谈)“音符”不弹(谈)“音乐”的表现,究其根由,应是缺乏对“技术”只应是音乐表现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的认识所致。
谈及“音乐表现”,除了精湛技术的保证,其首要的课题便是对作品――音乐本体的全面认识和深入剖析(这里暂不涉及其他的诸多修养――姊妹艺术、音乐史学、美学、哲学等知识积淀的潜在支撑)。这就要求]奏(唱)家透过谱面去体察这座“流动建筑”的构成:挖掘隐含其中的结构内蕴;明晰织体间的层次美感;捋顺旋律线条的跌宕起伏;彰显调式、和声、配器的绚丽色彩……这些构成音乐本体的因素均是]奏(唱)家对乐曲正确理解、诠释的依据。而打开这扇认识音乐本体技术大门的钥匙,便是内含着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配器“四大件”的理论作曲课程的全面修养。
然而面对着被置于“必修”档次的理论作曲课程,现时的已修毕此系列课程的音表专业的学生们,究竟获取到何种程度的“真知”呢?几年来,笔者在与一些多具有考研意愿的学生们的教学互动中,在与一些理论作曲专业教授相关的信息交流中得知:这个就学于华南、辽宁、吉林及我省多所普通高校(也包括几所音乐院校)的准毕业生的群体,其中有些学生的乐理知识有限,至今不能正确地识别调式调性;和声知识初级,多数学生只熟悉正三和弦、属七和弦;复调知识浅薄,只有简单的、多是象征性的对比式、模仿式二声部的学习经历;配器多限于乐器法的平面简介,而对配器法少有写作实践和乐队音响的,陶,多数人不会阅读总谱;而作品分析课,多数学生头脑中只留有结构图式的轮廓,却少有对音乐构成因素内涵的了解,哪怕是面对着一首歌谣体的音乐小品,也不能予以正确的剖析……上述的各门理论作曲课程的知识泡沫,不仅会影响着他们各自的专业学习,制约着他们的发展潜力,也使他们与名符其实的专业音乐工作者的知识库存相距甚远。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上述知识泡沫的产生呢?
(一)教师层面的原因:
1.对此系列课程认识上的偏差。诸多专家认为,理论作曲课程当属必修的音乐基本知识、理论、技能课。因为一切称职的音乐工作者,都会渴望促进自己在音乐上的发展――通晓音乐本体的构成,加深对音乐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积极自觉的感受,以利于在更高水准上从事侧重点不同的音乐各专业。而现时多数普通高校(包括个别音乐院校)对此系列课程的安排,虽仍列为必修课,但实际上已沦落为只强调其“拓展艺术视野”功用的音乐素质养成课。笔者通过多种渠道②得知,其具体表现为:(1)将这几门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已经受多年教学实践考验的颇具含金量的学科的授课时数减少――多数院校的和声、作品分析课上限各为56学时;复调、配器课各为32学时;而且随着出自于方便学生就业思考的3+1模式(即3学年上课,1学年实践)在我省专升本学校的铺开,此类课程学时还有被压缩的可能。这必然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浅化。(2)班级规模增大――实行合班上课,多至百人少为30人以上。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的考量已被弱化。(3)只讲“分析”而废弃“写作”。笔者就此问题的困惑求教于已有多年理论作曲课程教学经验的方智诺教授。他认为:“理论作曲,均是些‘光说不练假把式’的课程,如想真正明了其中的基本知识理论内涵,谙熟其技法的规律性,写作练习是不可缺少的,即或是音表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只是有内涵深浅、量多量少的区别而已。因为没有写作打下的功底,就不会有正确的分析。”而现在的问题是,由于此种教法系初始于京城某所高校,且效仿者逐渐增多,是方智诺教授等人的认识落伍?还是此种教法确具科学性实用性?还是迎合了对“大众教育”的曲解所带来的人才培养规格的下降,知识含量的折扣呢?
2.教师整体的教学水准不容乐观。理想的理论作曲课程执教队伍的组成,其成员皆应有毕业于音乐学院作曲系科的出身。但普通高校此支队伍的现状是:资格老些的学校,以早期留校的优秀本科生为主,其中不乏经过专业音乐院校的继续教育而取得硕士甚至博士学位确有才学的称职教师;而近些年来涌现的“专升本”,综合大学新设置的音乐院系,更多的是毕业于高师院校单科进修归来的青年教师或普通高校毕业的研究生。虽然他们也很敬业,但鉴于此类课程知识的艰深、理论的复杂、必要的技能和创造性的思维,要想从容驾驭教学,确实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厚重的知识库存。特别是面对如此少的课时,如此大的班级,加大了他们驾驭的难度。加之囿于专业音乐学院音表专业和高师音乐学专业夹缝中的冷清地位,使他们难有机会参与全国范围的教研、教改活动,更易使其在教学理念、方法上滞后,教材的择用上放任自流。据多所学校的学生反映,课堂上教师照本宣科,且少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参与,致使这类丰富多彩的学科多处于没有听觉参与的空洞教条的“纸上谈兵”,自然难以引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之个别教师迫于学生考评的压力对课堂疏于管理,考核系统跑水――期末的总复习多沦为考试划题,试卷的分数大幅贬值,高分低能的现象丛生……不仅亵渎了教学园地的圣洁,也纵容了学子“厌学”、“混学”、“逃学”的恶习,如此的恶性循环不仅伤害了优秀学子的积极性,也会使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受挫……都会助长上述知识泡沫的泛滥。
(二)学生层面的原因:
1.由于这些“90后”的年轻、懵懂及随之而来的“短视”、“实用主义”和“偏食”,使他们不可能及时认识到强化其理论作曲课程学习的必要性。这点可从笔者求学的经历中得到旁证:我有幸能在中央音乐学院完成了我的本科教育,特别是能长期得到恩师杨峻教授的教诲。入学初期我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主科――钢琴]奏技能的学习之中,而对理论作曲课程的学习并不在意。因为我愚昧地认为它们是与我的钢琴]奏专业“主科”关系不大的学而无用的“副科”。然而随着我“主科”程度的提高,]奏曲目的丰富,我发现主科课堂上带给我压力使我汗颜的多不是来自“主科”,而更多的是来自于我听课不求甚解、作业敷衍了事的“副科”――对音乐本体认识的浅薄。每当恩师教我]奏一首(部)新的曲目,总会就作品产生的背景、音乐本体构成的诸多因素,在师生的互动中深入浅出地侃侃而谈。这不仅促进了我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还引导我把技术寓于音乐内涵的表现之中,我牢记恩师的叮嘱“好的教师永远不会把音乐和技巧分家”,同时我也真正理解了钢琴大师约・霍夫曼的话“要弹好钢琴,(只有)一双好的手和几个钟头的练习是不够的,还需要接受全面的音乐教育。这首先是和声知识,然后你可以加上对位法和曲式学”。并将其付诸我终生的教学和]奏实践。
2.学苗不壮。据了解,现时普通高校音表专业的受教群体,多是在改革大潮的涌动中,一群介于普通高校文理学科文化水准和专业音乐院校术科水准之间“尴尬”地位的学子们,随着本科扩招的浪头被裹进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数目庞大的普通高校音乐院(系)的队伍之中。其中为数不少的学生的专业取向不是由于对音乐挚爱所择,而是为避开文化课较高分数线的拦截而趋之若骛。这些处在专业音乐教育金字塔中间偏低层次的学生,入学前其专业术科的学习常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入学后当他们面对着全面系统的专业教育,原来“好玩”的“吹拉弹唱”,不再有趣。特别是这些在他们[中繁杂无用的理论作曲课程,更令其头痛。于是,令执教老师颇为寒心的课堂状况频现:除少数尚有学习愿望的学生坐在教室的前排外,更多的学生争相后坐,或化妆、吃喝,或窃语、打闹、睡觉;且置老师的批评于不顾。有的干脆自暴自弃,逃课了之。我想,面对这样的施教对象,水平再高的教师都会在教学质量这个词语面前噤声。
二
那么,如何改变理论作曲课程的上述现状,以想方设法对这方重灾区予以救助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从“主科”老师的角度提出如下管见,以“抛砖引玉”。
(一)首先要以“主科”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坚挺技术功用的同时,加大“音乐表现”的施教力度,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论作曲修养的不可或缺,以增强他们学习此类课程的积极性。
(二)就教学内容、学科设置而言,全盘照搬音乐院校作曲系(科)教学模式的弊端已昭然若揭,理应予以改革。笔者认为,针对音表专业学生开设的理论作曲课程,终端目标不是要他们去“创作乐曲”,而是去“鉴析乐曲”、“理解乐曲”、“开阔艺术视野”,以利于他们在各自“主科”上的全面发展。应根据受教者的培养目标、学科特点、理论基础、学时安排的具体情况,将传统理论作曲的科学内涵予以浓缩、精炼,而不是盲目地删减;将原来相互分离、各自独立的“四大件”,考虑到它们的依存关系,从避免学科内容的重复、强化学科之间融合的角度予以有机重构,而不是简单地拼凑。在这方面,普通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理论作曲课程的教学改革,已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其思路、成果尽管尚有不同意见,但对音表专业而言,也颇具参考价值。所以笔者认同某些专家们提出的“四合一”③的学科架构,赞赏以分析为主、写作为辅的教学方式的相关思考。
关于教学内容的设定,根据本人的学生经历和任教后的体验,对于音表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论作曲课程应具有的起码程度:和声――在扎实掌握同调和声的基础上,需要至少涉猎一级关系的转调;复调――在扎实掌握单对位、二声部复对位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还应涉猎一些三声部复调音乐的知识;配器:乐器的基本知识与性能,乐队的构成及编制,乐器的分类与组合,总谱的构成与熟读;作品分析――了解音乐构成的诸多因素;把握主题及其发展手法;明晰曲式结构的基本内涵。笔者认为,只有掌握了上述“中级”程度的“四大件”的知识、理论和技能,以其为切入点,才能蜕变为一种综合分析的实际能力,才能使学子们较为从容地面对各自专业的技艺发挥,也能夯实他们继续接受更高级教育的基础。
(三)就在普通高校教师教育专业理论作曲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进行之时,2009年由中央音乐学院的姚恒璐教授主编的《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顺势而出。拜读后感到:这部教材囊括了音乐表]专业的特性,以“四合一”的学科架构,采用全面分析为主、局部写作为辅的教学方式,“本着单科学懂、综合运用的原则”,将“四大件”的知识理论精髓融入到对具体音乐作品的分析之中,从而为理论作曲课程的改革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通过深入的学习感到,该教材对课程性质、内容、标准,教学目标、条件、时间,教辅手段等方面均有较为全面、准确、翔实的定位。其相关的思考,都是切中当前普通高校音表专业理论作曲课程教学现状的要害;其相应的举措,不仅明智,而且也颇具可操作性④,令人欣慰。
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普通高校的音表专业,以其众多的学生数量已成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他们可能成不了国家、省市级专业表]团体的主力,但他们却是我国群众文化普及队伍的基本力量。鉴于对上述理论作曲课程教学园地灾情的忧患,出于对这个庞大群体的关爱,笔者斗胆奢议,能否在中央的艺术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以中央音乐学院为龙头,以姚恒璐教授主编的《音乐技法综合分析教程》为平台,召集全国普通高校执教于音表专业理论作曲课程的骨干教师,就此类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务实深入的研讨,将他们的真知灼见给力于这方教学园地中的灾情救助,以使普通高校音表人才得以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理论作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南昌)2008(杭州)2010(芜湖)
①泛指除九所专业的音乐学院、五所专业的艺术学院外的含高师、综合大学在内的一切设置音乐院系的学校。
②一是亲自到省内几所高校调研;二是求证于几位经常参加全国相关专业学术会议的知情教授;三是关注媒体网络的信息。
③首都师大王安国教授针对教师教育专业提出了“四合一”模式,即将“和声、复调、作品分析、配器”课重构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写作”的模式,并已主编了同名教材在全国的普通高校教师教育专业予以推广。
[论文摘要]随着教学改革和艺术类高考政策的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必须不断更新。本文通过对弹好钢琴的几个要点的论述,简洁地阐明了如何对音乐高考生的钢琴演奏进行科学正确有效的辅导,用更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完善我们的教学,以帮助更多的考生取得优异成绩。同时,这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科学的钢琴教学体系也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引言
近几年来由于高考中艺术类的分数线较低。很多学生纷纷报考艺术类作为上大学的捷径之一。但从2005年高考录取的情况看,艺术类专业的录取分数线在不断提升:文化课成绩较好的学生走这条路的也比往年有所增多;今年各高校均没有扩招计划,艺术类高考竞争越来越激烈。同时,专业课考试的形势也越来越严峻:以辽宁省为例,今年全省的艺术类考生均于2007年1月26日在沈阳音乐学院集中考专业课。由此可见,专业的成绩确实更加真实、更加透明了,但另一方面,也确实增加了专业实力的竞争的力度。
怎样才能在这样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无疑给音乐高考的学生,尤其是辅导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高考形势的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也必须相应地改变,要有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配套工程。笔者仅以辅导钢琴学科的音乐考生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何教好钢琴专业考生的一些手段和方法,供大家讨论与研究,希望以为高校输送高质量的音乐艺术人才为终极目标,在交流中碰撞出更好的教学思路。
本文从演奏钢琴的技术是基础,慢练是途径,音乐表现是目的,临场发挥的心理素质培养与训练的全过程,畅谈了考生在练琴中从纵向、横向,个体与综合训练中形成的音乐技能对智力要素中想象力创造力的启智作用,阐述了音乐高考中的钢琴教学,对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科学的钢琴教学体系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钢琴演奏的技术是基础
钢琴演奏是技术性很强的艺术,技术是到达钢琴艺术顶峰的基础。而这种基础的含义是丰富的,它包括钢琴演奏的技法和表现规律.独立理解以及处理音乐的能力等等。
教师要在第一节课对音乐考生进行全面了解,即通过考生的演奏听学生的音准、节奏,听调试中各种音色的不同触键技术技能,听音乐的表现内涵。通过对学生的初步了解是迈出教与学的第一步。有了这第一步,此后的教学安排便都是有针对性的了。
1.技术是音乐的前提
首先分析学生所弹乐曲、练习曲中都包括哪些音乐材料,这些音型都应选择什么样的触键方法才能符合作品内容的需求和风格。然后,再将这几种不同的触键方法归纳起来,分阶段依次练习。采用难点分散解决。各个击破的战术,将每一个技术动作做到位。如:手指技巧中的“勾指”、八度的“伸展”、特殊的“拇指”、手指技巧的适应性变化——“快拨”、“慢抹”、“轻触”,手掌关节的“支撑”与“放弃”,音阶、琶音、和弦结构认知的手架把位技巧,手腕的“落滚”技巧、“刚柔相济”技巧,肘部下垂与提高技巧,腰部的协调,臀部的作用及肢体语言的融入。这些基本功训练结束后,还要引导学生认识旋律起伏.和声的色彩变化,节奏的错落有致,对音乐语言本身的规律和文法等等,都必须学会看懂和听懂它。要把技术和音乐统一起来,这才是练习基本功的目的。
2.技术为音乐服务
(1)基础训练要从培养听力入手
训练敏锐的听觉是打好基础的最重要一环。它是通过培养学生仔细倾听、检查自己弹奏的每一个音的质量、时值、力度、音色及上下左右的关系长期形成的。高考学生尽管时间有限也不能忽视这一环节,要尽可能地创造时机去训练。
对考生更要注意对他们听觉、视觉、大脑和心灵的协调一致的训练,挖掘并提炼他们的潜能。要反复提醒学生,要用自己的耳朵来监听自己的琴声。能听出弹奏的毛病才能及时纠正,才能提升自己的乐感。时时都要牢记培养听力是钢琴演奏的最基本的技术训练。
(2)视觉、听觉和记忆的协调
视觉演奏快慢,是衡量学生学习效率的标准。视奏快,能有效地缩短学时,并能增强读谱能力和背谱能力.为钢琴演奏打下坚实基础。所以辅导考生要在着重安排强化视奏能力训练的基础上,还要增强背谱弹奏的训练。背谱亦即背奏,是训练大脑记忆力的最好方法,它需要调动听力、心灵,掌控琴声和音乐结构。是一种技术手段。能够背谱背奏便可腾出眼力来关注手指训练,从而增加手指弹奏的准确性和力度,迅速掌握演奏技巧。
(3)全方位训练
在进入多元化钢琴教育的今天,全方位训练自然是集中外著名钢琴大师教育思想之大成的新理念,我们要为之实践而竭尽忠诚。强调技术与艺术并重,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以音乐艺术带动技术训练:以技术训练保障艺术的完美,使技术与艺术和谐共荣。造就创新的音乐人才。
二、钢琴演奏的慢练是途径
慢练不是简单地把乐曲的速度放慢,它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其涵义就是要把乐曲中所标注的音的时值延长,把音与音之间的间隔拉大。实际上是把乐谱所承载的音乐元素放大了。放大了的实际效果是使阅读者对乐谱一目了然,心领神会,从而在弹奏过程中能够从容、准确地兑现乐谱。换一个角度来说,就是慢练能使人的运动神经有比较充足的时间,根据视觉、听觉反馈的信息,调整并改正演奏上的缺点、错误,从而建立起运动神经的正确习惯反映和条件反射。
所以对音乐考生的辅导中,要充分利用慢练这一手段,仔细分析每一个乐句的技术与音乐的关系,根据需要慢练。可以采取分解式慢练(分声部慢练:分手慢练),充分体验多声部多层次多音色的触键感觉,特别是难点之处,更是要用慢练这把钥匙开难点这把锁。
当然,慢练不是目的,而是一个过程,慢练的目的是快练。当考生能在慢练中准确无误地兑现乐谱时,就要逐渐加快速度,直至达到乐谱所示的要求。这时考生的演奏已经是优美动听,今非昔比了。
三、钢琴演奏的音乐表现是最终目标
钢琴演奏是一门表演艺术,是演奏者通过钢琴用音乐语言来揭示作曲家深刻而广阔的内心世界活动的。同时也表现了演奏者的内心感受,并进而感染广大听众的。这种音乐表现的涵盖极为丰富,它包括美感、情感、情绪、情调、联想、想象、音乐意境、音乐形象以及音乐语言、音乐逻辑、音乐思维、音乐语调、音乐涵义、音乐趣味、音乐韵味、音乐哲理、音乐风格等等,都属于表现的范畴。
钢琴的表现力是极其丰富的。人们常常把钢琴比做是一个乐队。它既能显现整个乐队气势磅礴的效果,又能模仿某一件乐器,甚至可以模仿人的歌声。在钢琴上.我们可以自由转调,使用丰富多彩的和声,发挥多声部的作用,惟妙惟肖地展示各种生动的事件、场面、背景,人物肖像、性格、内心活动等等。
钢琴的音乐表现是考生综合素质的反映,是弹奏技术和音乐情感的结合体。要使音乐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以上所述各点有所领悟。关键在于辅导教师在传授弹奏技艺的同时,还要千万百计地开启学生丰富的音乐情感之门。
首先,在技巧训练时要细心培养学生的声音分辨能力。音乐是听觉艺术,钢琴是通过音响来描绘音乐形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声音分辨能力既是感受音乐内容最重要的保障,也是表现音乐情感的最基本条件。在教学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弹奏技巧和辨音能力两个方面。一定要使考生养成“听”的习惯,提高考生“听”的水平。
同时,从简短的乐句入手培养学生对音乐语言的感受能力。乐句是音乐的语句,是音乐表情达意的基本单位。它是理解音乐的基础,也是表达音乐的基础。乐句有长短。有高低起伏,有抑扬顿挫。乐句与乐句之间是有内在联系的。惟其如此,乐曲富有旋律,流畅而优美。组成乐句的最小单位是音符,音符与音符之间也是有内在联系的。考生惟有理解了乐句的内涵,把握了其中的内在联系。才能感受音乐语言,才能产生音乐情感,才能把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手指触键弹出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也就越能揭示乐音之间,乐音之中,乐音背后的音乐内涵,从而完成带给听者音乐感受的使命。
音乐表现是音乐考生弹好钢琴的终极目的。
四、临场发挥的心理素质培养和训练
确保音乐考生的临场正常发挥,是师生和家长共同关注的关键词。因为在演出或考试的关键时刻,由于学生过度紧张而使演奏效果大打折的情况屡见不鲜。甚至在关键时刻由于过度紧张而使得手足无措,甚至头脑一片空白而无法弹奏下去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使得长时间的准备,多年的学练付之东流,令人扼腕。按常理,一般的演奏者,尤其是阅历不深的考生,初次登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情绪。为了增强考生的心理素质,能以一颗平常心在考场上正常发挥,我做了一些探索。
1、在慢练的过程中,用视唱法,对每个音符的固定唱名做强化训练,借语言神经的兴奋点,强化旋律的准确记忆。以避免由于紧张而形成大脑一时记忆空白。
2、在视唱中,要反复推敲每一个音符的触键感觉,找出最佳音色,反复练习,以形成动力定型。以听觉掌控技术,从而避免由于紧张造成的记忆浅薄,手无章法。
3、进入角色。要尽可能地引导考生深入到作品的情景中去,展开想象的翅膀,敞开情感的大门。使外部世界的形象暗淡下来。使音乐成为唯一的真实世界。牢记德国伟大的音乐巨匠贝多芬的一句名言:“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
4、营造考试氛围。多次请几位老师或家长作为“评委”,模拟考试现场。要求考生每次入“考场”只能将所准备的曲目演奏一次。以避免在家长时间练习所形成的手记谱的“熟练”,总是第一遍不如第二遍,第二遍不如第三遍的只能逐步进入状态的不良习惯。这种模拟形式在一段时间内多次进行,情况表明是卓有成效的。
结束语
1.地方师范院校音乐艺术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以重庆师范大学为例
2.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
3.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研究
4.山东省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现状调查
5.我院首次颁发音乐硕士、学士学位
6.中美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
7.有关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问题的若干思考
8.音乐教育硕士研究生教学模式初探
9.综合性大学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之研究
10.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现状与思考
11.上海音乐学院第一个音乐硕士诞生
12.日本东京艺术大学音乐学部的研究生教育情况
13.关于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规模及质量的探讨与思考
14.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师范大学音乐教育硕士培养解析
15.中美德音乐表演专业硕士教育的并置比较
16.台湾师范大学在职音乐教学硕士培养模式探究
17.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现状之反思
18.我国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调查研究方法的分析与反思
19.积极探索 勇于实践 积聚能量 服务社会——记流行音乐作曲与理论硕士研究生论坛
20.从NBPTS音乐教师专业标准谈我国高师音乐教育硕士的培养
21.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2.浅议英国的音乐表演硕士教育
23.音乐教育研究的社会调查方法应用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调查分析
24.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
2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量化分析的可行性
26.回忆我“音乐硕士”的学业历程(上)
27.关于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28.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学实践的创新
29.2000-2010年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方向硕士毕业论文综述
30.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假劣之风当遏止
31.新疆音乐学硕士点建设的回顾与展望
32.中美艺术管理硕士研究生入学要求比较之思考——以中国音乐学院艺术管理专业和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艺术管理专业为例
33.儿童钢琴音乐在硕士研究生论文中的研究状况综述
34.中美音乐学科专业学位硕士培养之比较及思考
35.社会现实下的分享与抗争——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入学、教学与毕业要求
36.音乐硕士研究生扩招现状与分析
37.音乐教育社会调查研究的方法学探索——基于108篇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
38.留美硕士座谈音乐治疗学
39.论音乐学硕士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
40.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若干思考
41.民族音乐学方向硕士论文的社会调查方法审视
42.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硕士点介绍
43.简论加强音乐硕士导师队伍建设
44.学术的探讨 人生的启迪——王耀华老师一堂普通音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的记录与感想
4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教师调查问卷简析
46.音乐学系92届硕士研究生通过论文答辩
4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学生调查问卷简析
48.普通高校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的定位思考
49.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学习态度调查研究——以音乐舞蹈生为例
50.我国音乐教育硕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51.我国应当设立音乐表演类硕士专业学位
52.音乐治疗的临床操作规律
53.音乐艺术硕士教育研究中的标志性参数
54.论艺术硕士研究生学术活动平台构建的学科价值与意义——以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学术活动周为例
55.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的动态致变因素分析
56.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舞台表演实践的教学保证
57.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问卷的调查分析
58.《民族乐器演奏》选修课程在高校音乐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中设置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59.音乐专业艺术硕士课程设置研究的数学实证
60.音乐学硕士“声乐教学与研究”方向专业课程改革探析
61.赴美留学生马淑慧获音乐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
62.武汉音乐学院2003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63.音乐学硕士“声乐类研究方向”名称需准确和规范
64.中国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
65.吉林艺术学院喜获音乐学、绘画艺术(油画版画)两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
66.高师音乐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的建构
67.長江師范學院艺术硕士(音乐)学科简介
68.来自汾河畔的歌声——中国音乐学院声乐硕士研究生杜兵印象
69.艺术硕士(音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现状调查与思考
70.音乐教育学科研究方法现状分析——基于五所高校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研究
71.音乐类硕士学位论文的定量评估
72.音乐节奏与英语节奏的共性研究
73.聚焦多元选题理念 彰显传媒音乐特色——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音乐学硕士学位论文综述
74.中西音乐专业艺术硕士教育现状比较及启示
75.音乐艺术硕士需提高文学修养
76.思考与实践——表演方向硕士研究生的西方音乐史教育
77.技巧·修养·境界——音乐“专业硕士”学位教学的三个基本追求
78.对吉林大学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建设的思考
79.从博硕士论文看流行音乐传播的研究
80.皖西锣鼓——中国传统音乐的一支奇葩——读田耀农先生的硕士论文《皖西锣鼓研究》
81.高师“音乐艺术硕士”(MFA)培养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82.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引入“社会导师”的可行性研究
83.音乐殿堂里解译密码的行者——记徐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杨健
84.中央音乐学院一九八七年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试题
85.《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序言
86.大陆电视音乐传播的价值观调整
87.音乐和语言神经基础的重合与分离——基于脑成像研究元分析的比较
88.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改革
89.音乐训练对认知能力的影响
90.四川音乐学院表演专业首届硕士研究生举行毕业音乐会
9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92.民族器乐演奏专业的就业形势
93.“普通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师资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教育改革”成果报告
94.国际关系中的音乐与权力
95.关于歌剧《党的女儿》中音响运用的实践与探索
96.春花秋实 继往开来——武汉音乐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97.中央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谈研究生教育
98.为了一个承诺,呈一片赤子之心——高佳佳教授
99.聚焦区域音乐文化研究 促进音乐地理理论建设
100.开启心灵 共筑前沿——访著名音乐心理学教授周世斌
101.面向移动终端的普通高校音乐教学云平台构建研究
102.论仪式音乐的系统结构及在传统音乐中的核心地位
103.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104.中国传统音乐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
105.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分布规律研究
106.音乐疗法配合长强穴按压对初产妇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
107.音乐疗法在失语症康复中的应用
108.美国音乐版权制度转型经验的梳解与借鉴
109.音乐干预在痴呆症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110.高师音乐学硕士生课程结构失衡的审视
111.民族音乐学:学术前沿与教学研究——访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
112.中国当代音乐学家
113.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概况
114.“学生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现象之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