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29:55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创意思维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其一,社会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在培养与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仅重视人才的专业知识素养,还重视人才是否拥有极强的创新能力。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是时展的需要。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不仅是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各高等院校提高自身水平的需要。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培养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这就对教师本身的创意思维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因此,各大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纷纷加大了对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培养的投入,培养了一支又一支拥有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队伍,为艺术设计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其二,学生方面。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艺术设计者要具有综合素质,如表现能力、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创意思维是设计者打破设计瓶颈的有力武器,是设计者突破理论束缚创造艺术的必要条件。如果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仅遵循设计的基本原则,按部就班地进行设计,那么设计出的作品是达不到优秀水平的,不会得到欣赏者的认可,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设计作品的市场价值。艺术设计讲求的是一种创造,并没有固定的条条框框,其实质是设计者对设计理念的一种升华。因此,设计者如果想在设计领域有所发展,就必须不断创新,将创意思维融入设计的整个过程。正是由于创意思维对于艺术设计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大院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培养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开发与培养创意思维存在的问题
其一,缺乏对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目标的定位。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侧重点,对于学生能够学习到哪些内容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对于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来说,其教学目标的定位同样十分重要,影响学生学习的开展情况。如果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缺乏对教学目标的定位,那么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的培养效果。通过对我国各高校的艺术设计教学现状的研究不难发现,目前艺术设计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实用型人才,注重对艺术设计理论和技巧的教学,但是忽视了对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培养。由于缺乏对学生创意思维培养目标的定位,培养出的设计人才大多创新能力不高,其设计作品水平有限,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其二,对学生个性思维培养不足。艺术是形象把握与理性把握的统一,是情感体验与逻辑认知的统一,是审美活动与意识形态的统一。艺术设计对审美有着极高的要求,这就对艺术设计教学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对于学生的引导与教育非常关键。鉴于艺术本身的特殊性,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需要加强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然而从目前我国艺术设计教学的实际情况不难发现,部分教师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恰恰忽视了对学生个性思维的培养。部分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此外,在教学安排和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缺乏创新性,制约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限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其三,教学模式单一。由于我国艺术设计教学起步较晚,因此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我国一些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以“填鸭式”教学模式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时代已经来临,社会对于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导致对艺术设计教学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艺术设计教学需要从多方面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然而,我国部分高校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还以教师的主体地位为主,注重教师的言传身教,以传授专业基础知识为教学重点,忽视了对学生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培养。以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往往缺乏创意思维,创新能力较差。
三、艺术设计教学中创意思维开发与培养的策略
其一,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意识。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最先需要做的就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设计人才,不仅应专业知识要过硬,同时要具有创意思维,这就为各大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提供了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艺术设计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培养。首先,艺术设计专业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与尝试。其次,优化教学方案,提高学生的创意思维意识,将开发与培养创意思维和理论知识教学及实践技能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而激发学生的潜能。最后,在日常的作品设计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想象与设计,而不是将学生的思维束缚在教师规定的规则与模式之中。以人才培养目标为艺术设计教学依据,加强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对于我国艺术设计的长远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其二,培养学生创意思维的能力。艺术设计教学需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能力,注重学生创意思维的开发与培养。一是尊重个体差异。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学生个体之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对错之分,因此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对每一位学生创意思维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同时,教师需要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我观点的机会,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双向沟通,使学生的思维得以发散,进而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二是注重聚合思维的发展。聚合思维(求同思维法)是一种有方向、有条理、有范围的思维方式,与发散思维相对应,在艺术设计中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坚持促进学生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共同发展,学生的整体设计能力才能有长足的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艺术设计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相应的设计训练,多为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通过进行强化训练,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创造能力的提高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三是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艺术设计以相关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设计实践为手段,因此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将艺术设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教师既可以为学生安排课题作业,也可以适当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某一课题设计,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赏析。总之,对学生的教学,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创意思维得到有效的发展。其三,革新教学模式。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因此在开发与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过程中,需要对原有的教学模式进行革新。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的基础上,教师需要丰富自己的教学方法,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发挥学生课堂主体的作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为了提高教学水平,教师可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有效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反馈给教师,这样有助于教师自我水平的提高,进而开展科学的教学活动。
四、结语
(一)“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一条对应于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写作”的第二条和第三条,即“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所不同的是强调了理性“思考”的问题,这是有别于小学生与初中生的更高要求。如果说,感受是接触外界自然、社会、人生所得到的影响的话,它既是一种感觉印象,又包含着人的某种情感态度和体验。感受离不开人对感受对象的感觉和理解,而思考则是在感受的基础上的一种理性认识,它是一种更深刻地认识和判断。高中生的人生阅历和理性认识已经具备深入思考自然、社会、人生的条件,对他们的作文应该有更高的思想深度的要求,这符合高中生思维发展的实际情况。
(二)“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 在表达中明确责任意识,陈述自己的看法时考虑为自己的观点负责,对社会和他人负责,不信口开河发表一些不负责任的看法。这也是对高中生写作的一种更高的要求,即写作既要考虑目的要求,又要注意表达的妥帖和科学性。“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一句有些笼统和令人费解,不如说“培养科学理性的思辨意识”更具体。
(三)“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思路清晰连贯,能围绕中心选取材料,合理安排结构。在表达实践中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发展创造性思维。”前一句分量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书面表达的内容要求,第二层意思是结构形式要求。这些要求严格说来没有什么新的创意,只是一些基本的原则性的要求。第二句指的是思维发展的要求,但在表述中存在令人费解和矛盾之处。要求中提出三种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前两个思维是按照思维形式划分的,而第三个是按照思维品质来衡量的,这样,三种思维放在一起就造成分类表述上的矛盾。有创意或创造性的思维一般被称为创造性思维,这种思维在编写者的意识中通常指逻辑思维中的思想创造,他引导人们注重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的科学思维训练,以为通过这些训练就可以发展思维的创造性。其实,想象思维中独特的想像和虚构也同样是创造性思维,把想像和虚构排除在创造性思维之外,显然是认识上的局限和偏颇。所以,准确的表述应该是:“发展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创造性。
(四)“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这两句话比较有新意的是强调了写作中个性张扬的意识,主张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然而,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这只是一种不现实的理想,尽管难于在实践中得到落实,但这种想法很好,是一个在高考制度发生根本变化基础上方能实现的理想目标。自主写作意味着主动自由的写作,它与目前的被动应试写作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的距离。可以肯定的是,这种被动的应试作文压制和泯灭了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
(五)“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这两句话有两层意思:即要求能够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和注意语言推敲,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表达的意思很明确,但没什么新颖独特之处。譬如: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这种一般性的要求过于笼统,不同文体实际上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议论文要求表达思想准确和语言鲜明,记叙文要求形象生动;议论文的语言是一种诉诸人的理性的逻辑话语,要求语言与表达的意思保持一致,而记叙文要通过记叙和描写人、事、景、物表达某种情感态度,它的语言有时要求委婉、含蓄、甚至模糊的表达。所以,作为写作的要求,应该根据不同文体提出符合文体特点的具体要求,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六)“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 45 分钟能写 600 字左右的文章。课外练笔不少于 2 万字。”这段内容强调了写作中的独立修改和相互交流的教学理念,也提出了写作速度和数量要求。要做到这些,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譬如,如何修改自己的作文,怎样进行交流与评价,如果没有具体的指导,学生就会在具体操作中一筹莫展。
(七)在 7、8、9项中,具体谈到口语交际与交流的要求及演讲的问题。口语的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任何一种形式的表达都是思维基础上的表达,作为思维的两种表达形式, 写作是一种书面语言的表达,交际交流是通过口语的表达。书面语言的交流一般通过读者的阅读行为实现,作者与读者之间不是面对面的交流,而是通过文本媒介进行;口语交流是一种在一定交际场合和交流语境中的表达与对话,言说者与倾听着的角色是互换的,它是围绕话题和交际目的所进行的沟通交往。
在中学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口语交流除了能够锻炼学生敏锐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得流畅清晰之外,还可以培养应变和应对能力。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是写与说的区别,写能培养完整严密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说能培养即兴表达和口语交际的能力,二者虽然同样重要,但写作能力的强弱也影响口语表达的效果,所以,写作应该是锻炼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基础,特别是在研究性学习的交流中,“述”应该以“作”为前提和基础,要避免述而不作的倾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创新意识;
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类课程是现在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必修课程,主要是分散在各专业学科基础课程里面。分别有:创意思维,图形创意,动画人物造型设计,摄影摄像等课程。
由于高职院校相对于本科院校来说,及其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高职院校艺术专业创意类课程主要训练的是学生对日常事物的分析、联想、研究,了解一些创意思维训练的特征和常规模式,老师通过对设计作品的创意思维分析,开拓思路,用这些手段来孕育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并使学生能提出一定的创意思维方案,通过对创意设计表现形式的分析,积极探讨新创意思维艺术形式的视觉表达力。怎样将高职院校创意类课程很好的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是我们当前艺术设计类专业老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教学对象的分析
高职院校创意类课程针对的对象是广大的艺术设计专业的高职高专学生,由于近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在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这个群体里,可能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成绩相对比较薄弱,也就导致了学生展开创意联想的范围就比较狭窄,而且很多学生对文化课程学习的兴趣也比较小,教师如果单纯的理论讲授学生更是没有多大兴趣。所以针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对象,我们要注意教学方法,积极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投入课程学习中来。
二、课程改革的动机
目前国内各个高职高专院校艺术设计专业都比较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能够熟练的操作专业设计软件,殊不知,强调动手操作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却忽略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所以我们艺术专业创意类课程在学生以后从事专业工作中说是很重要的,老师要不断完善自己创意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而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完成一些作业,完全没有提高到要培养学生创意意识的角度。为了培养的高职高专艺术设计类学生在自己的工作中能够走的“更远”,所以这是我们对创意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动机。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
因为高职高专学生文化和专业基础的薄弱决定了他们对纯文字教材肯定兴趣不大,我们要选择更加实用,应用面广泛的高专教材,当然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长之处,我们老师应该综合各种因素考虑,为学生选择合适有用的教材。
四、专业教师的实践
“勤教力学,为人师表”。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专业教师又是教学的全部资源。专业教师是指引学生从事本专业的导师,为学生日后从事本专业工作给予最初的指导实践。对于艺术设计创意类课程,专业教师的实践,具体分为三步,分别是备课,上课,课后。
上课期间,是我们教师系统的向学生讲授课程的时间,按照创意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我们也可以将创意类课程分为几部分:理论讲授,实例分析,指出训练目标,构思点评,实操完成,作业点评。
理论讲授是我们创意类课程必要的步骤,因为任何方法都是有一定的理论支撑的,发散性思维虽然可以让学生天马行空,但是怎样把学生这么多的发散思维整合在一起来与创作联系起来,这就是我们理论课程要教授的,枯燥的理论看似毫无生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用合理的讲授方法将理论知识编排在一起,注意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的传输给学生。
实例分析是我们教师讲授理论中间穿插的个案或者讲完理论后所举例的一些案例,创意类课程必须要有很多优秀的成功的实例。指出训练目标,这是我们上课的检验步骤,指出本次创意类课程的最终训练目标,也就是给出作业的大概方向,让学生开始准备创意作业,也就是开始构思自己的创意和将要选择运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创意。
创意构思点评,学生经过前面阶段,基本构思已经完成,教师就开始针对每位学生的创意构思和要用的表现手法进行点评,避免学生构思和表现手法脱节,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有的学生构思完好,但是无法利用他们现有的表现手法来很好的将创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来指导他们调整表现手法。
课后实践操作,完成创意构思点评步骤,学生就进入实操阶段。
作业点评,学生最后的作业已经完成,创意类课程作业基本上都很少雷同的,所以针对每个学生的作业点评是必不可少的步骤,通过点评,能够让学生明白自己作业的成功或者欠缺之处,好在下次作业之中进行改进。
至此,教师的创意类课程上课步骤才算完成,教师上课的每个小环节步步紧扣,互相作用和联系,这样也给了学生一个完整的创作环节,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每个步骤的相关性。
五、结束语
在设计观念和表现手法急速发展的今天 针对还没有机会接触设计实践的高职学生 教师运用平面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的多元化教学 实践教学等不同教学方法 并尝试不同教学手段模式 可以尽早地训练和培养适应设计岗位的优秀学生在平面色彩构成具体的教学中 激发了我们很多新的想法和观点,运用一种弹性的手段,针对学生的层次有目的有根据的缓步进行,成为设计教育者在当今新语境下不断探索和试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基金项目: 广东省韩山师范学院陶瓷学院校区2011年教改课题“高职高专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01
参考文献:
[1]裴红胜.素质教育视野下的高职艺术教育[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胡艳萍.对高职艺术教育中平面色彩构成教学的思考[J].山东纺织经济.
[3]胡琼.高职艺术教育中的色彩构成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大众文艺.
关键词:写作;创新;教学方法;头脑风暴;创意
收稿日期:2007―10―25
作者简介:程丽丽(1974―),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北京城市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写作教学研究。
大学写作课程是中文专业和非中文专业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本文依据笔者6年的大学写作教学经验,在客观分析中国当代大学生写作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大学写作课程创新性写作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字句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教学对策
文章写作首先要正确使用字词句,然后才是灵活运用字词句创作文章。就字词句的正确使用,大学生常见的问题有:
(一)错字别字。基本功不扎实是导致大学生错别字出现的一个根本原因。另一方面,随着电脑成为书写的必备工具,势态愈发恶化。别字的大量出现,形近字的经常误用,与此关系密切。为了改善这种困境,大学写作课程可以设置课堂写作环节,要求学生课堂动笔书写文章。这既可以锻炼学生快速的写作思维能力,又能强制性地唤回大学生日益生疏的文字记忆。
(二)病句。集中表现为:句式杂糅、缺少宾语、动宾搭配不当、偷换主语等。原因有:一不善于长短句变化,用长句表达复杂信息;二写作完毕后缺少自我阅读和自检环节;三缺少对病句的理论认识。
二、创作环节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一)问题表征
1.材料。大学生写作,在材料处理上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①材料陈旧,不能反映时代特色;②表述空洞,不能做到形象;③关联实在,不能做到丰富;④有用信息少,不能读有所获。
2.观点。观点是贯穿文章的灵魂,大多是观事、触景而生发的个人情绪或个体思考,它应该是新颖而与众不同的。现实中的写作往往能够做到健康向上,但却少有新意。
3.结构。大到文章整体结构,小到段落架构,大学生写作依然无法摆脱应试作文的八股写法。记人、写景散文一定是首尾呼应的;议论文一定三段论;说明文必然是总分总的结构。
4.语言。写作中,最明显、最严重的问题当属语言表达。问题集中在:一是个人词汇库陈旧而贫乏,具体表现为词汇量少、重复率高、更新速度慢;二是口语现象严重,写作要求书面语,但大学生写作口语化倾向严重,语句累赘、随意,不严谨;三是句式单一缺少变化,大学生很少会有意识地借助句式变化,如长短句、整散句、主被动句等变换,给阅读者以新意;四是修辞范围狭窄而稚嫩,大学生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仍保持在中学水平上;五是网络语言倾向益显。
(二)创新――改善当代大学生写作现状之根本
创新不同于创造,不是发明一种新的、世界不存在的东西,而是用全新的、具有创意性的思想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加以改变,使其适应现代人的审美品位。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大学生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写作能力,但这种应试写作与社会需要不相符,也束缚了大学生的创作思想。创新,成为当代大学生写作的必需。
1.求新的写作思想。要摆脱有板有眼、中规中矩的思维模式,挖掘平凡生活中的新意,力避雷同,在写作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处处有意识地创造新意。只有具备这样的创新意识,文章才有可能焕发新意。创新不等同于搞怪。合情合理,在情理之中创造意料之外的效果,是创新的真谛。要培养大学生创新性的写作观念,同时更要引导他们正确的创新思维。
2.突破八股应试模式。初学写作遵守一定规则是必要的,否则难以入门。进入大学后,还是一味按照中学的作文结构结篇为文,不仅太过稚嫩而且会束缚内容的表达。形式和内容互相依附相互作用,过于拘谨的文章结构会影响内容的自由度。鼓励学生打破三段论的结构模式,根据内容灵活布局。
3.写作观点与角度独辟蹊径。大学生写作往往只注重故事叙述的完整性,却忽略了故事的讲述技巧,最终是有故事没趣味。从故事中提炼出来的观点也不能人云亦云,要么与人比新意,要么与人比深度。但无论新意还是深度都是在一遍遍的否定之否定中产生的。
4.搜集新颖的材料。所谓“新材料”,有几个含义:①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②旧材料新用法。③看似关联小的材料。这表现为两方面:一是与话题关联少,二是材料间跨度大。
5.语言新颖。语言的新颖主要表现在,平常词语的活用和词组搭配的创新。每个词语都有它经常使用的场合和常用的搭配方式,但在特定语境下打破已有使用方法,会创造出难以言说的美妙意境。
三、创新性写作的教学方法
大学写作课,除中文系外,都不应该是写作理论知识课,而是文学修养与写作能力兼顾的综合人文课程。在这样的教学宗旨下,我们认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写作能力,以下几种教学方法可单一或综合使用:
(一)讨论等互动形式,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创新写作观。大学生对事物有成熟的思想和认知,尊重他们的思想,聆听他们的见解,得到他们的支持,是一门课程成功之始。建议第一次课通过师生互动讨论的形式,传达给学生创新以及创新写作的必要性,以此取得学生的理解和赞同。
(二)展示不同领域创意作品,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方式。广告、电影、音乐、设计等是特别重视创意的行业,同时又是年轻的大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创作的作品既富有创意又颇具时尚美感。在课堂上做一定的展示和推荐,既丰富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又能感性地培养他们的创意思想。
(三)讲读当代富有创意性的优秀文学作品。大学写作课讲读文学作品是非常必要的环节。这一环节难点在于读本的选择以及讲读的重点。一定要选择大学生喜爱的、具有创意性的当代文学读本,讲读中要注重品读文本中创意性写作之处。
(四)视听觉符号转化为文字符号的写作训练。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意能力,打破凝固的写作思维模式,在写作课初期可以放一些故事讲得好的电影、音乐歌词或者名家画作。利用大学生对视觉、听觉的兴趣,鼓励他们把视听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
(五)头脑风暴式创意训练。头脑风暴是产生新观点的必经过程。为让大学生真实地感知到创意诞生的全过程以及创意的巨大魅力,应该精心设计几次写作头脑风暴创意课。课堂上,教师做主持人,拟定创意题目,把握创意节奏,引导创意方向。学生为主,教师辅助,大学生在相互头脑碰撞中摩擦出创意的火花。
(六)仿写训练。模仿性写作,对于打破固有写作模式益处很大,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技巧要求很高,要精选模仿文本,推敲模仿细节,斟酌模仿要求与标准。如果设计不利,仿写训练的效果会大打折扣。
大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大学写作课程的改革,也需要高校教师不断摸索完善。
参考文献:
我们所说的抽象,与黑格尔所说认识是由抽象到具象的过程相反,工艺美术和设计的抽象则是由具象变成抽象,亦即形象的概括化、表号化。
从哲学上说,由物质的具象,经过思维的抽象到精神的具象,是一个转换的过程,也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而艺术则是从客观形象,经过提炼加工,创造新的艺术形象,这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方法,它常常表现出几何化、装饰化。
艺术的抽象化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一)加强了模糊性;
(二)使欣赏留有余地,增添了创造性;
(三)超越了艺术媒介;
(四)适应人们多元欣赏;
(五)扩充了艺术的含蓄、象征、寓意等多种手法。
二、必须重视形式美
1.形式与内容的辩证关系
内容是事物的内在因素,形式则是表现内容的方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内容,二者是统一的,联系为一体的。
但是,在现实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却十分复杂。内容是易变的,而形式则是相对稳定;形式能够促进内容的发展;在一定条件下,形式和内容可以互相转化;同一内容,由于条件不同,又可以产生不同的形式。
作为艺术的工艺美术和设计,它们的形式,则是其可视的艺术形态。只是工艺美术又有不同,工艺美术是可视的物质形态,而设计则是意念具象化后的非物质形态。形式,对于工艺美术来说,是它的工艺形象,包括美术形象的点、线、面、体、色彩,以及构成物质形态的材料的色泽、纹理、质感等。
我们所说的形式美,是具体的,可视的,具有空间感的,有别于贝尔和朗格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也有别于格式塔所谓的场的形式。
只有形式,才能使艺术成为艺术;艺术的形式必须是美的,这就是形式美。
德国哲学家卡西尔说:“外形化意味着不只是体现在看得见摸得着的某种特殊的物质媒介如黏土、青铜、大理石中,而是体现在激发美感的形式中:韵律、色调和布局,以及具有立体感的造型。在艺术品中,正是这些形式结构、平衡和秩序感染了我们。”这段话,正是说出了形式美的本质。
形式包括形态(造型)和色彩两大块面。但是人们往往关注形的多,而研究色的少。
国外对于形的研究,有德国著名的桑齐原型和玛台尔原型。桑齐原型是用九种基本形相互组合,四个组合就可得到六千多个形体;玛台尔原型是以方圆组合,可得多种形体。我国古代的七巧组合、燕几图排列,也都是形体的组合。
国外对于色彩的研究,也是很多。最早如希腊毕达哥拉斯,认为美在和谐;近代则有美国孟赛尔的色立体、美国摩恩的色调和论、德国奥斯特华德的奥色谱,都是著名的。我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及后来的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都涉及色彩。
2.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在上节已经谈到,形式是有相对独立性的,也就是说,形式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人们用分解重构的形式观念,往往对艺术不只看到形式的东西,而且可以理解作者对世界的认识。所以,形式的意蕴,也就十分复杂。人们对形式的感应,不只具有心理的作用,也有生理的作用。这样,形式对于人就呈现出物质性和社会性,体现出发现意识、创造意识、科学意识、社会意识等等。因此,人们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会体现出思维层面、形式层面、表现层面等。
研究形式美,除了研究形式语言,还要关注视知觉和思维新区。关于视知觉,同样有心理方面,也有生理方面;所谓思维新区,则是指创意思维和反向思维。创意思维是指从空间到时间,从有限到无限,它是多元的、发展的;反向思维或称逆向思维,是一种反方向思考,也是一种重构。例如上下楼梯,本是人的行动,一步步向上登或向下走。而反向思维正相反,使人静物动,即人静立在梯上而使楼梯传动。拉力比推力费力,在设计时,使拉变推,以省用力。这样不仅萌发了新的方法,克服了思维定势,也大大提高了使用功能,扩充了使用领域。
三、工艺形象的程式化
程式化,也即样式化;韵律化,也即诗化。通常指变形的规范和程式。犹如戏曲的唱腔、念白、做工、表情、扮相、套子等各种表演技术格式。
中国哲学上有所谓“隔”,就是加工与现实所产生的距离。也如外国戏剧家布莱希特所称的“间离效果”。这种离开实在而进入非现实境地的艺术效果,加强了人的主体性和艺术的创造性,是人的物化和物的人化,是一种高境界。
工艺美术的程式化,是指一种形象式样,是造型、色彩、纹样的提炼和概括,通过提炼、概括、归纳、省略等手法处理自然形态,所创造的一种富于装饰性的式样。
所以,程式化具有类型性、表号性和象征性。它对于工艺形象适应材料性能和技术条件都具有重要作用,可达到省工省料而又具有装饰的效果。
关键词:图形化,视觉化,易读性,商品化
1.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
封面设计是人们对书籍的最初印象,在书籍装帧设计中,占有不容忽视的位置。它的作用不光是保护、装饰、美化书籍,而且更重要的是承载书籍形象、反映书籍的内容和形式。而在所有的视觉信息当中,图形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凸显方式,纵观市场上可以看到的书籍封面设计,无不充斥着以图形为主流的形式,宣告着读图时代的到来。
图形是书籍封面设计中能够强化主题的一种重要元素。好的封面图形设计应该在审美的基础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力,让人耳目一新。在书籍封面图形设计中最重要的是研读封面图形与书籍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符合读者审美要求、具有时代感的封面设计。不能仅仅只是图片的华丽拼接,而是书籍内容精髓的视觉形象化的再现体现作品气质,使作品得到升华。因此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的潜力是巨大的,好的图形是一本书形象的体现,对书籍封面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应用的形式
图形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其表现的形式,只有变化翻新的图形应用手段,才能不断的刺激读者和消费者的视觉。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只有满足人们视觉更替的需求。才能真正抓住当代设计的脉搏。论文格式。然而在书籍封面设计的领域图形应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在此体系之下,具体对以下几种应用形式进行分析。
2.1规则及不规则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根据一般情况,在书籍封面设计中,规则和不规则构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互补关系有着格式塔心理学上的深层依据。规则的图形倾向于稳定、静止、秩序、规律,但一味强调规则会导致画面语言的单调和刻板;不规则的图形倾向于活泼、生动,但走向极端就会干扰正常的视觉秩序。秩序感是人们审美知觉活动中的一条最基本心理学原则,在这种知觉过程中,过于单调常见的图像引不起人的知觉兴趣,太杂乱的图像又使人茫然,因此书籍封面图形设计的审美要求就建立在这种简单与复杂、规则与不规则之间。论文格式。所以不规则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灵活应用可以让其变的灵活多变。很好的应用规则及不规则会让书籍封面设计产生活跃的气氛,会带动阅读者的情绪。论文格式。巧妙的应用规则及不规则图形会让封面整个版面的气氛活跃起来。
2.2正负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正负图形是平面设计设计所特有的设计手段,以自己独特的具有很强感染力的简洁图形语言传达多重信息,通过逆向思维深化读者印象。这种图形之间巧妙、奇特的构合,要比精确地描绘物像更为不易,在全神贯注于一个物形的同时又能注意到之外的空白处所形成的负形,让视觉进行多重阅读,在图形中寻找、回味,领略其中的妙处,是图形创意特有的亮点。将这样的视觉语言引入到书籍封面设计当中,必然在短时间内吸引读者的视线,不仅如此,读者还会在图形的寻找、玩味过程中体会设计师的设计意图,更加完善的理解设计主题。
2.3变异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在现代书籍封面设计中设计师们除了运用写实图形﹑变形图形来表达自己的设计意图外,还常常运用变异图形这一比较特殊的构形手法来表达自己特有的设计意图。在图形设计中循规蹈矩的美丽图片虽然因能轻松的给人和谐,安定的视觉享受,而被广大读者所接受,但是在视觉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沉闷缺乏变化的形象难以激起人们了解它们的愿望,大脑会把司空见惯的常规信息处理掉,而把更加新鲜有趣,人们未经熟悉的需要学习了解的信息储备起来。变异图形是一种不同于常规的图形,是在传统图形的基础上,进行变异的一种图形,由于其反传统的思维方法、超常规的构形方式,对于夸张、变形和奇特的形象,视觉和大脑都会处于紧张和兴奋状态,记忆将它存储的可能性显然更大。变异图形设计正是利用了视知觉的这一特点,把寻常的东西设计成与我们的习惯性思维相背离的不寻常形象, 它的反常立刻吸引人们的注意,复杂怪异的形象使人产生某种联想并给予其个性化的寓意和象征,使审美境界又上了一个层次。在消费市场上也在不断的获的认可。
2.4文字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
文字的图形化设计,是以文字为基点从而进行的设计,把文字进行图形化的设计,是以文字的意思和大体的造型,来体现的,所以文字的图形化设计,会让文字有另一种新的视觉表现,突破他以往的造型,从而形成一种新的视觉表现。
使文字的图像化设计具有文字传词答意的准确性的同时又同时具有图形语言表达的抽象性。文字的图形化在现代书籍封面设计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同样也能够达到精准的传达书籍内容信息的意图。把文字本身当作一种图形来对待,再加上其本身的文字内涵进行图形变化含义的延伸。在汉字结构上的图形化,创意化,让人们对已有的汉字熟悉的基础上想象变化后的另一种含义。
3.书籍封面设计传统图形与现代图形的结合
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国书籍封面设计要想融入国际现代设计的大舞台,更好地与世界设计进行交流、沟通,成为世界艺术舞台上的一朵奇葩,就必须在加快熟悉国际通用的设计语言的同时,深度挖掘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并对两者进行有益的补充、结构、重组。传统图形(纹样)在书籍封面的应用让书籍封面变的有内涵,体现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
传统的图形加以视觉的表现手法,从新的打散、分割后就变的非常现代化,非常的新颖。传统的图形与现代的图形相结合本身就非常符合中国的国情,会让书籍封面设计本身就非常的具有表现力,很有穿透性,视觉冲击力强。
4.结论
图形设计在书籍的封面设计中起到了很大帮助,因为他不仅仅是传递信息的功能,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将书籍封面设计图形化,视觉化,在第一时间就引起人们关注的焦点,从而使书籍在市场上占有主导地位,所以只有把图形设计依附在书籍封面设计,才可能使书籍被人们记住,因而图形在书籍封面设计的应用是有很大前景。
参考文献
[1]岳虹.平面设计之图形设计浅谈.西北美术出版社,2005.
[2]刘赞爱,刘婷.传统艺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装饰,2004.
[3]孙彤辉.书装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4]王友江.平面设计基础.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5]邱承德,邱世红.书籍装帧书设计.印刷工业出版社,2007.
从一般意义来说,教学意识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某种教学效果而在教学过程各个环节所表现出来的教学观念、教学意向及相应的行为方式的统一体。教学意识包括目标意识、对象意识、互动意识、质量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文化意识和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等及其相应的教学方式。没有正确的教学意识就不可能取得积极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学意识中,目标意识是最根本的,是教学的灵魂。
从具体课堂教学来说,教学意识体现于课文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这次五地语文教师的教学演示证明,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正确的教学意识指导。观察8位语文老师的教学,可以发现他们的一些教学追求和技巧运用,其实都是某种教学意识的体现。在总的目标意识之下,他们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所体现的个性化朗读教学意识、创意教学意识、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意识等是值得注意和学习的。
个性化朗读教学意识的表现和启示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的过程,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通过朗读,学生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朗读既是语文教学的一个目标,又是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这次课堂教学演示中,有三位老师的课堂是以朗读或诵读、吟诵为主来组织教学的。他们都有很明确的个性化朗读教学意识,注重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材料和运用语言技巧,发挥朗读主体的主动性、创造性。如台湾的陈桂芬老师很注重指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悟进行朗读,要求读出文章的精、气、神,读出情味。在这种教学意识引导下,学生的朗读显出各自的个性色彩。陈桂芬老师还很注意与学生进行交流,一起在反复回味中寻找与他人的差异,既向高水平的朗读范例学习,又保持自己的朗读个性。朱畅思老师的朗读教学课的个性化朗读教学意识也非常显著,他的特点是通过自己的个性化朗读来培养学生的朗读个性。他激情出场,带着一些复古和夸张的味道吟诵诗歌,立即把学生带进诗歌的特定情境中,既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提高了吟诵的兴趣,又通过自己的示范引导,使学生学到了个性化吟诵的技巧。来自澳门的贺诚老师,他用浑厚有力的声音为学生做《万里长城》的示范朗读,再让学生各自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学生在朗读时,他非常注意发现他们的朗读差别,并充分肯定学生有差别的个性化朗读。这一点给我们的印象特别深刻,对于我们的朗读教学很有启发。
推陈出新的创意教学意识的展示和启示
在这次创意教学展示中,来自大陆的容理诚和马新民两位老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设计很引人注目,体现了一种强烈的创意教学意识。
容理诚老师为了解决学生对古文学习感到困难,学习效果差的问题,在多年教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的古文学习课程。他的教学凸显了推陈出新的特点。一般的古文教学多是读古文,解字句,翻译和练习。容老师的古文教学设计在基本保留了这个大家熟悉的古文学习方式的同时,加入了一个逆向学习环节,就是根据学生此前学习古文的水平,编一段现代文语段,让学生翻译成文言文。他所编的现代文语段很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特别能激发学生的翻译欲望。虽然这个现代文语段被赋予了一定难度,但学生的积极性还是被调动起来。学生在翻译过程中,脑力得到了空前的激荡,他们必须努力去推敲古文的词语该怎样运用,那些离学生久远的词句顿时被激活了,古老的词汇此时仿佛有了鲜活的生命力。老师还把一些古今词语对照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到更多的古今词语转换知识和规律,使他们能自如地将现代文翻译成文言文,在这个基础上,再让学生把古文翻译为现代文。这种“双向对译”的古文教学创意活动对学生思维的推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事实证明,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回答问题积极主动。由于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学生对文言知识的掌握较传统方式有明显增强,文言文的运用能力也得到提高,有个别同学还在周记中用文言文写自传。在对曾参加该实验的某校高一、高二级四个班的220名学生的调查中,53%的同学(116人)认为这种教学方式新颖,使枯燥的文言文学习变得有新鲜感,在“将白话文译成文言文”的环节有成就感;34%的学生(75人)认为此种学习方式让他们认识到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还很欠缺,要加强对文言知识的积累;10%的同学(22人)认为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训练思维能力;32%的同学(70人)由讨厌文言文变成喜欢文言文;61%的同学(134人)开始对文言文感兴趣;49%的同学(108人)觉得很有收获,能够更好地掌握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以及句式,更重要的是知道如何应用……调查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是深受学生认同和欢迎的。
马新民老师讲授的课文是《落花生》,他的目标教学意识非常明确,就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目标。马老师把《落花生》原稿和删改稿呈现给学生,把一处处修改的部分列出来,与学生一起讨论,让学生去体会删改稿的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特别去体会由于用词用句的不同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他把学生置身于一个真实且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之下来讨论文章所呈现的不同意义和效果,让学生通过对比,真切地感受到语言词句选择的不同所产生的语感差异。这堂课很有创意教学意识,又有匠心的创意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很好,对学生提升感悟语言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创意教学鼓励教师求新求变,让教学变得更有新意和弹性,“活泼多元”应该是创意教学的本质。创意教学除了学习内容要有创意,教学方法和空间设计等也要有创意。在创意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智能、用心与巧思三者结合起来,以智能为基础,充分运用巧思,而且要用心去做,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才能推陈出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意识的示范与启示
教学的根本是为学生服务,所以每一堂课都要把服务于提高学生的某种语文能力作为教学的原则。
来自香港的汤芷琪老师,她的示范课在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激发学生的思维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示范课讲的是“阅读策略—预测能力”,她的教学意识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想象创造力,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她选择的学习材料是一个很有趣味、情节跌宕的故事文本。教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断猜想、预测故事后面的可能性的发展。特别是教学的最后一个版块,把学生的猜想和故事原本的发展进行比较,一方面展示学生对故事的理解程度,一方面发现学生独特的想象创造力。进而通过讲解、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和学会猜测的学习方法,整个教学过程都依严密的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新加坡的林季华老师细腻和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意识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她讲授的是“论说文的读写综合”。为了让学生领悟论点、论据的内涵,学会提出论点和寻找论据,林老师非常注意选材的现实性和重视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她选取的教学材料是与学生生活和经验接近的学习资源——动漫片《售旗日》。这段动漫片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到一个热烈的议论氛围之中。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对这段动漫片的认知,林季华通过适当的讲解,做了周到细腻的铺垫引导,为学生的理解和接受以及动手动脑练习提供顺理成章的路径。这种有效服务于学生的教学意识是值得反复体味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