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29:5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环保审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绩效;利益相关者;评价体系
一、引言
环境绩效审计是环境审计的一种类型,作为环境审计发展的主要方向,环境绩效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王恩山(2005)认为受托经济责任在环境领域的扩展推动环境绩效审计的形成,因而环境绩效审计的本质对象就是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社会公众是所有受托环境绩效责任的终极委托人,而企业是环境绩效责任的承担者之一。尤其对能引起环境污染的企业来说,进行专门的环境投资,改善生产的环境绩效,避免对公共环境产生污染,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企业为了保证受托环境责任的履行,需要进行环境项目投资,绩效审计的内容就是评价这些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此类环境绩效审计一般由企业内部审计机构来执行,也可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审计机构来执行。
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是如何设计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合理、可行、可比的评价指标体系是环境绩效审计成功的关键。时毅(2008)将平衡计分卡的思想引入到环境绩效审计中,构建了公共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该评价指标包括定量和定性指标共计19项,从财务、公众、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全面评价公共环境项目的绩效,使绩效审计的结果更全面、更合理地反映所审项目的真实绩效。平衡计分卡的使用,使得企业环境绩效审计开始从以往的股东中心论转向利益相关者角度,但是其指标体系中,除了股东、顾客、员工外,缺乏从管理者、供应商、政府和社区等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指标。由此可以看到,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仍然反映股东价值最大化思想,没有达到与其所有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陈红艳,2005)。环境污染事项会对广大利益相关者很大的影响,而且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境事项影响的广泛性,利益相关者也越来越重视环境绩效审计所提供的信息。要想对环境绩效进行全面、完整的审计和评价,需要考虑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遗漏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全面、真实的评价环境审计绩效。因此,笔者选择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二、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利益相关者
要想从利益相关者角度来研究环境绩效审计评价问题,首先必须要搞清楚环境绩效审计涉及到哪些利益相关者。弗里曼(1984)认为:“利益相关者是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影响组织目标达成的个体和群体应视为利益相关者,同时受组织目标达成过程中所采取的行动影响的个体和群体也应看作利益相关者。从这个定义可以推出环境绩效审计中的利益相关者:一是影响组织环境绩效目标实现的群体,如股东、管理层、员工、债权人、供应商、顾客等;另一方面则是受组织环境绩效影响的群体,如当地社区、政府部门、环境保护主义者等。
各利益相关者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关心的问题是不同的。股东主要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关心他们所投用于环境保护方面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效率,所投资金是否能够达到预期效益,能否保持企业持续健康的发展。企业管理层的环境绩效审计的直接目标可以总结为企业环境成本的最小化和环境收益最大化。最小的环境成本,最大的企业利润应该是企业的管理层一直以来追求的直接目标,而要想实现此目标就需要管理者改进环境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政府主要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掌握环境保护的整体情况,减小环境事故的发生率,减少人民和国家的损失,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员工进行环境绩效审计最主要的是要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社区居民关心环境绩效审计主要是为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企业的环境保护活动能否起到应有的效果,企业生产活动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是否会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
贺敬燕(2009)认为虽然每一环境利益相关者团体在环境绩效审计中关注的问题不同,但他们的终极目标却是一致的,既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最大化。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最大化,是指企业的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各个利益相关者来说都是一种最优状态,无论再如何的进行治理都无法达到更好的状态,这种最优的状态称为利益相关者环境最优状态。在这种最优的状态下,各个利益相关者的环境利益都是最大的,称为“利益相关者环境利益最大化”。
三、基于利益相关者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
前文已经提及,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债权人、管理者、顾客、供应商、员工、政府和社区等。本文借鉴陈红艳(2005)的做法,根据涉及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设计了五个维度:资金维度、管理维度、供应链维度、学习维度和社会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系列指标,初步构建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资金维度是从股东和债权人角度考虑的,包括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增长能力和偿债能力。而这些财务指标在计算时都应考虑环境事项的影响,如在衡量盈利能力时,重点关注与环境有关资金的投入产出比,在衡量资产运营能力时,应重点关注与环境事项有关的资产如污水处理设备等运营效果和效率。这四个战略目标都是股东所关心的,而债权人所关心的主要是偿债能力,即环境问题导致的预计负债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管理维度是从管理者角度考虑的。主要的评价指标有项目使用率、设备利用率、一次产出达标率、运行管理情况、行政管理费用比。这些指标都反映了管理者的环境管理绩效水平,如一次产出达标率,它等于一次产出符合环保标准的生产量与符合环保标准的生产量之比,表示在所有符合环保标准的产品中,不需要多次检验和返工,一次产出就符合环保标准的比例是多少(时毅,2008)。
供应链维度涉及了上游供应商和下游顾客。从供应商角度主要考虑供应商所提供原材料是否符合环保标准,从源头保证最终产品的绿色、安全,从顾客角度要考虑提供给顾客的最终产品是不是满足环保质量要求、顾客满意度等。
学习维度从员工角度考虑,员工包括生产运作工人和技术人员。为了提高环境业绩,必须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生产运作员工充分重视环境保护问题,在生产活动中保证遵守相关的环境标准,在过程上保证产品的环境质量。技术人员提高技术创新,尤其是新型环保产品、设备和生产技术的设计和开发。同时应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员工工作环境满意度等。
社会维度从环境社会责任来考虑,主要考察在履行社会环境责任、保护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应该关注自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加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采用的指标主要有:增加就业情况、安全事故损失率、生产达标率、资源综合利用情况、环境影响、环境投诉数等。一般来说,社会维度的指标和资金维度指标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比如,项目的生产达标率越高,说明产品质量高,产品的收入越多,反映到资金维度指标上投资收益率越大,净资产收益率越大。资源综合利用情况越好,说明资源利用的效率较高,则单位生产量运行成本越低。项目安全事故损失率低,说明产品安全性高,对经济损失小,反映到资金维度指标上就是投资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
表1 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维度 涉及的利益相关者 评价指标
资金维度 股东、债权人 考虑了环境事项影响的盈利能力、资产运营能力、增长能力和偿债能力
管理维度 管理者 项目使用率、设备利用率、一次产出达标率、运行管理情况、行政管理费用比
供应链维度 顾客、供应商 原材料环保达标程度、产品环保程度、顾客满意度
学习维度 员工 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环境技术创新能力、工作环境满意度
社会维度 政府、社区 生产达标率、资源综合利用情况、安全事故损失率、环境影响、投诉数、增加就业情况
四、结论
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引入是对环境绩效审计的又一次改进。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构建的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改变了以往考虑利益相关者的不完善。将所有关键的利益相关者都加以考虑并进行监测,从而降低了环境风险,满足了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当然,不同环境绩效审计对象的性质、行业不同,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群体会有很大的不同,因而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对象所处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及时地加以改进,以提高评价体系的适应性。本文仅是对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环境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初步探索,指标体系的构建尚不完善,相关指标也需细化,同时每个指标权重的分配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期望以后可以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参考文献:
[1]吕常影.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陈红艳.试论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构建[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12).
[3]陈立勇,曾德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绩效与社会责任[J].湖南社会科学,2006(2).
[4]袁广达.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利用的关系分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1(2).
[5]刘呈庆,田建国.中国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利益相关者博弈的初步分析[J].山东经济,2009(4).
[6]时毅.公共环境项目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8.
[7]王恩山.环境绩效审计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5.
[8]贺敬燕.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环境审计基本理论要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
[9]迟忠芹.公共环境项目绩效审计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丁艳秀.企业环境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作者简介:
张帆,山东潍坊人,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审计理论与方法、环境审计。
1.1995年12月至1997年5月任福清市审计局财政金融审计股长,担任大中型审计项目主审8次,主要有:
(1)负责编制1995年度、1996年度预算执行审计总方案,起草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可增加财政收入3031万元。福清市委宋书记作了重要批示,市人大常委会高度评价,市政府做出审计工作专题会议纪要,各部门认真落实审计意见。
(2)1995年度财政有偿使用资金审计报告被福州市审计局专报福州市委,福清市委宋书记对福州市委办公厅《福州信息专报》作出批示,督促各部门落实整改,市政府下发了《加强财政周转金回收工作的意见》文件。
(3)1995年度乡镇财政决算审计调查报告在福州市审计局和审计学会会议上交流,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强奖金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文件。
(4)1996年预算外资金管理审计调查报告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出台了《福清市本级预算外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等三份文件。
(5)1995年农行、中行、人民保险公司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查出违纪金额356万元,受到福州市审计局表扬。
2.除担任主审大中型审计项目外,还组织实施并参加乡镇财政决算和镇长、书记任期经济责任等大中型审计项目17次,查出违纪金额1068万元,处理上缴市财政470万元。
3.1997年5月至年12月任福清市审计局副局长,分管福清审计师事务所,1997—1999年组织承办委托业务3534项,实现业务收782万元,跃进全省20大审计事务所行列。分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和经贸社保审计科,主持并组织实施行业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28次,审计发现管理中存在问题153个,提出审计建议107条,均得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采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对全市经济和财政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取得显著成效。其中:
(1)组织实施全国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11次,主要有:
1999年度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成果发表在《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和《福建审计》,获福州市审计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市政府下发了《调整机关事业养老统筹金比例的通知》。
年度、年度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市政府十三届第40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审计意见,作出提取代管业务费的决定。
年农网改造项目审计在福州市农网审计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市供电公司书面反馈整改审计意见13条。
1998—1999年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财务收支、年度普教经费、年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资金、年度世行贷款—沿海资源可持续开发项目和公安系统财务收支、年度世行贷款—结核病项目审计和调查所提出切实可行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促进了单位规范财政财务管理,为宏观决策提供了服务,得到福州市审计局、福清市有关部门采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
(2)组织实施省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9次,主要有:
1997年清展花园工程竣工决算、1998年度排污费收支、1999年度机关社保基金、农村社保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支、1999—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年度环保资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审计和调查所提出切实可行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得到福州市审计局、福清市有关部门采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为加强内部控制、堵塞漏洞、提高经济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3)组织实施地市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9次,主要有:
1997年度环保行业审计、1998年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及开工前审计,被福州市审计局基建投资审计处评为优秀奖。
1997年海城公路工程竣工决算、1999年融侨管委会道路工程竣工决算、1999年度水利建设基金、年度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土地出让金、年度农村教育附加费、年度机关社保基金审计和调查所提出切实可行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得到福州审计局、福清市有关部门采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
4.承担重大专案审计11次,主要有:
1996年海口镇财政所会计贪污案,1999年市绿化队会计撕毁“小金库”凭证案,年市城镇开发公司私设“小金库”案,年市林业公安分局滥发“红贴”,私设“小金库”案,年市进修学校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案,市华侨中学乱收费,私设“小金库”案,年市外贸公司私设“小金库”案,年市体委违规担保案,年渔溪粮站国有资产流失案,年市进修学校违规支付工程款造成市园林绿化队干部贪污案。上述案件审计定性准确,结论正确,移送纪检司法机关后,成为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被立案审查8起,追究刑事责任1人,党政纪处分4人。
5.审计方法创新与经验总结主要有:
(1)年,制定和实施建设项目审计“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实施细则20条。该项审计创新办法和经验总结材料被《中国审计报》采用。
(2)1997—年,组织投资审计科实施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155个,审核造价11.22亿元,核减造价1.01亿元,核减率为9.01%。该项采取深入施工现场审计和强化交叉审核等新方法和经验材料在年全省投资审计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市政府年发出了《关于对我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实施意见》,年省政府《今日要讯》和年省电视台《昂首阔步一路歌》专题片中也有报道。
(3)年6月,为适应福清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由分散改为集中统一核算的需要,组织行政事业审计科采取改变审计方向和改进审计操作方法等新办法。该项审计经验材料在年全省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论文关键词:循环经济税收制度经济核算制度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经济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入手,借鉴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提供参考。
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推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还存在诸多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设置了障碍。
一、体制障碍
1.税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碍。我国现行税制不仅缺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环境污染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而且还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1)增值税。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的比例。虽然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对利用三废产品生产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也实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但是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过少,征收范围也过小,很多企业均享受不到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
(2)资源税。现行资源税是针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资源税规定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生产盐的7种矿藏品征税,并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税率。就目前而言:一是资源税征收范围过小,仅限于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大量非征税资源价格偏低;二是已开征的资源税税率太低,导致资源的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这些不但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加大了初次资源和经过循环生产的再生利用资源之间的价格差,使得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3)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流转税。目前,我国消费税包括的11个税目所涉产品的消费大多直接影响环境状况,消费税的征收起到了限制污染的作用。其中,对汽油、柴油和小汽车、摩托车征收的消费税对环境污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总的来说,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程度非常有限,许多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尚未被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一次性用品、煤炭、化肥、农药等。我国的消费税还没有起到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的作用,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对消费环节的绿色要求。
(4)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建立十多年来,为污染控制筹集了大量资金,对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该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使得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二是收费方法不合理,总体上实行的是单项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即只对超过浓度标准的排污者征收,且当排放的污染物在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按最高一种计算排污费,导致排污者仅注重被收费的污染物的治理;三是排污费的使用不合理。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用排污费补偿治污资金的不足,因此排污费的80%要返还排污者治理污染,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返还的资金只有少数被用于污染治理。可见,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不利于企业自觉采纳循环生产模式,不利于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核算制度上存在的障碍。以往的预算、统计、会计和审计等经济法律制度在进行国民经济资本与成本评估时都未将环境的价值因素纳入社会成本中,这就在无形之中助长了人们以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去谋求暂时的、局部的经济利益。
(1)会计制度。我国传统会计只反映了企业主体与企业主体内部的经济关系,只承认那些能以货币计量的并且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东西,未将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计入成本,仅计算了微观的经济成本,而没有计算宏观的社会成本,变相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短期利益的做法。
(2)审计制度。传统审计制度重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情况、轻企业的经济绩效审计,对于环境绩效审计更是一片空白。根据环境审计具体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将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细分为以下四类分项目标:①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政策与制度;②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影响其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③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④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当前我国的审计制度设计上,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独立审计或者内部审计,这一方面都很欠缺。
(3)GDP核算。传统GDP核算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因而社会成本和效益并不清晰,既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及社会公众的福利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对策
1.税收制度上。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生态税收,这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起到环保作用。
以德国为例,为了更好地贯彻循环经济法,德国于1998年制定了“绿色规划”,在国内工业经济界和进入投资中将生态税引进产品税制改革中。德国生产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产品的企业只需缴纳所得税即可。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13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制定了各种资金投入和税金制度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税收上,日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政府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②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剔除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③对公害防治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金的40%~70%。④对各类环保设施,加大设备折旧率,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N14%~20%的特别折旧率。
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美国康奈狄克州对前来落户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提供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美国对公共事业建设和公共投资项目,包括城市废物贮存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市政污水处理厂等,给予免税的优惠待遇;而企业单一的污染控制设施难以享受这一优惠待遇。
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①增值税。扩大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让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也可以参照日本采取退税政策。②消费税。树立绿色消费税的立法理念,将有关措施进一步改进和细化。特别是在实行差别税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差别税率的差距。③资源税。扩大征收范围,对某些虽可再生但速度缓慢及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的资源也征收资源税;完善计税依据,只要自然资源被开采,无论资源是否销售或自用,开采企业都要纳税。④排污费。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开征污染税。污染税的课征对象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
2.经济核算制度上。
(1)会计制度设计。应逐步构建和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绿色会计把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上,来计算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它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增加,产生“社会利益”,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减少,形成“社会成本”,并将社会利益与社会成本加以比较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
绿色会计应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其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信息,为决策者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信息帮助。
(2)审计制度设计。对应于绿色会计,我国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发展绿色审计。绿色会计提供企业在履行环保责任方面的会计信息,此信息是否真实有待于绿色审计的监督、评价与鉴证。绿色审计是一种控制活动,通过检查企业的环境报告,对其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实现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其目的是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积极有效运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这为绿色审计工作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关键词:环境会计绿色会计研究视角 核算框架
一、我国环境会计研究现状及视角
利用中国期刊网,在“标题”中以“环境会计”、“绿色会计”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的结果表明:1992年前没有相关论文,从1992年起至2006年4月12日,共有论文799篇。对所搜索出的论文按照研究内容大致分类如下(表1):
从研究内容来看,以“环境会计”和“绿色会计”为标题的论文中,涉及到环境会计的基本概念、内涵、必要性、宏观环境会计和微观环境会计、会计计量、基本假设、信息披露、成本核算、环境审计、国外环境会计介绍等等,应该说,研究内容是非常全面的。从研究方法看,主要是规范研究,只有少数实证研究。但理论研究的成果没有能够体现在会计实务中。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除了少数的研究以外,多数的研究是将环境会计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来研究的,笔者认为,这样的研究视角是有失偏颇的。
从会计学本身的发展历史来看,会计学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会计学也经历了从原始的计数阶段、农业社会的以内控为主的阶段、工业社会以投资者为主要服务对象的阶段,以及目前的利益相关者阶段。纵观会计学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到经济社会的重大事件对会计的巨大影响,这些事件的发生改变了人们对于会计信息需求的内容、结构,促进了会计作为一个通用商业语言的发展,完善了会计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反映、监督、控制的职能。作为一个日趋成熟的系统,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它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经济事项的发生、社会需求重心的转移而不断改进以适应变化了的形势。这种规律和该学科固有的方法体系不应当因为增加了新的内容而有所改变。笔者认为,环境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分支,和会计学本身以及会计特殊事项的产生和发展一样,环境会计的产生也是源于社会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引发了社会对于环境信息的需求,自然引起了作为重要信息系统的会计系统的重视和研究,也要求会计系统对其作出反应。
尽管与其他新的经济事项相比,环境问题具有更强的系统性(这一点可以从对环境会计要素的研究中得到验证,在会计领域中与它的研究内容可以相提并论的当数人力资源会计),但是,与人力资源相比,环境会计又明显的不同:(1)环境要素中所涉及到的如生态资源、空气、水等的具有更大的难以计量性。(2)环境权益的产权不明晰。与人力资源不同,环境资源具有很多公共物品的特点,它的产权如何界定目前尚是一个难题。而如果没有明确的产权界定,即使能够解决环境资源和权益的计量问题,也不能够确定其利益的分配归属。(3)人力资源问题之所以引起关注,是因为在信息社会,人力资本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现,人力资源作为一项投入要素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的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而从企业经营管理者的角度来说,他们更加愿意将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一样享有剩余收益的索取权,因此,他们愿意披露有关的信息。而环境问题是基于产权相当不明晰的资源,从对企业的利益和对经营者自身的利益而言,都没有很强的激励作用,经营者一般不会自愿产生披露环境信息的需求。从现实情况看,环境问题虽然提高了社会福利,但是一般会增加企业的成本负担,因此,企业只是在遵循法律法规的限度下进行相关的处理和披露。
环境会计的提出,本身是一个理念的更新,是以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等先进的观念为基础,以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为目标的会计系统,是对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的新的挑战。它并不是要改变会计系统的手段、方法、内涵,只是改变了价值和绩效评价目标。
西方环境会计体系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环境污染――(促使)环境立法――(引发)企业零星环境核算――(促进)环境会计法规――(规范)系统环境会计核算、披露和环境成本管理的渐进过程。美国从1969年开始到70年代末期,通过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但是,其至今并未专门处理环境问题的会计准则,而是通过诸如《处理环境污染成本的资本化》等具体会计准则和证券交易委员会专门会计公告来进行环境会计的处理和信息披露的。日本的环境会计区分了内部环境会计和外部环境会计,外部环境会计侧重于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内部环境管理会计侧重于环境成本的研究与控制,从这个角度来说,该体系实际上是研究了会计学的两个分支――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所涉及到的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应当在统一的会计体系下来研究环境问题,而不应当将其作为一个独立于现行会计的体系来研究。
二、基于现实的环境会计实务框架
我国企业对于环境会计涉及到的问题,受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影响比较明显。虽然有少数企业有自愿披露的迹象,但是,无论从环境会计涉及业务的处理、环境会计信息的披露形式上,企业间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可比性。因此,解决环境会计问题的现实考虑是加快法律体系建设,包括与环境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会计法规。从会计法规制度的角度而言,笔者认为,基于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应建立以下环境会计实务框架:考虑到企业的成本效益问题,除个别项目外,不改变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和绝大多数的报表项目,主要采用在现行的核算体系中增设二级科目的做法对相关环境会计事项进行核算,增设个别报表项目及对应的一级科目。同时考虑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采用在财务报告附注中增加系统的环境会计报告的方式来对环境信息进行披露。
(一)统一对现行法规体系所规定和涉及到的业务的核算科目及核算内容财务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进入该系统的事项都必须能够以货币计量,环境事项也不例外。因此,对于目前还不能解决其货币计量问题的经济事项,如生态资源等,本核算内容中将其排除在外。
(1)固定资产――环保固定资产,主要核算购置环保设施的支出,指用于购买控制废水、废气、废渣、噪声污染的设备支出;在建工程执行“三同时”制度发生的与环保有关的设计费用、施工材料费、有关人员工资;已有环保设备进行更新改造的费用。
(2)无形资产――环保无形资产,主要核算绿色产品标志认证费;降低污染和改善环境的研究与开发支出可以资本化的部分;外购的排污许可证。
(3)原材料――环保材料,主要核算环保材料。
(4)管理费用――环保支出,主要核算排污费、厂区、矿区进行零星绿化的费用、环境管理机构经费支出、环境监测支出、与本期经营活动有关的清理成本,包括已经发生的污染现场清理支出和目前计提的预计将要发生的污染清理支出。
(5)营业外支出――环保罚款、停工损失、环保资产减值准备等,主要核算企业由于不遵守环境法规而形成的罚款以及由于环境污染和损害造成损失或伤害而对第三方的赔偿;停工损失,
即政府环境管理机关勒令停产限期治理的生产经营损失、计提的环境设备减值准备。
(6)营业税金及附加――环境影响税金,主要核算企业缴纳与保护生态环境有关的税金,如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
(7)其他应付款――应付环境负债,主要核算应付环保费(应支付的单位排污费、个人排污费、包装物排污费)、应付环保税、环保统筹基金及其他应付款。
(8)长期应付款――应付环保负债,主要核算预计环境恢复支出等长期应付款。
(9)预计负债――预计环境债务,主要核算为净化环境而预计发生的各项支出而形成的负债。
(10)或有负债――或有环境事项引起的负债,主要反映对环境造成损害可能承担的企业环境治理支出,这种由环境问题招致的债务在某些方面带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11)资本公积――环保捐赠,核算企业因为环境治理业绩获得的赠款等。
(12)环保收入――环保免税收入,核算企业利用“三废”生产产品享受到的流转税、所得税等税种免税或减税的政策;利用国家指定的环保设备享受的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以及免税或加速折旧等政策形成的收益;提供环保专业技术所得到的所得税免税待遇。
(13)环保收入――环保减息收入,核算从国有银行或环保机关(周转金)取得低息或无息贷款而节约利息形成的隐含收益(此时,应按照正常利息计量财务费用)。
(14)环保收入――环保奖励收入,核算企业采用其他环境治理措施得到的奖励。增设“环保收入”科目的同时,在利润表中增设“环保收入”项目,作为利润的组成部分。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经济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入手,借鉴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提供参考。
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推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还存在诸多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设置了障碍。
一、体制障碍
1.税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碍。我国现行税制不仅缺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环境污染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而且还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1)增值税。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的比例。虽然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对利用三废产品生产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也实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但是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过少,征收范围也过小,很多企业均享受不到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
(2)资源税。现行资源税是针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资源税规定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生产盐的7种矿藏品征税,并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税率。就目前而言:一是资源税征收范围过小,仅限于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大量非征税资源价格偏低;二是已开征的资源税税率太低,导致资源的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这些不但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加大了初次资源和经过循环生产的再生利用资源之间的价格差,使得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3)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流转税。目前,我国消费税包括的11个税目所涉产品的消费大多直接影响环境状况,消费税的征收起到了限制污染的作用。其中,对汽油、柴油和小汽车、摩托车征收的消费税对环境污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总的来说,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程度非常有限,许多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尚未被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一次性用品、煤炭、化肥、农药等。我国的消费税还没有起到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的作用,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对消费环节的绿色要求。
(4)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建立十多年来,为污染控制筹集了大量资金,对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该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使得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二是收费方法不合理,总体上实行的是单项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即只对超过浓度标准的排污者征收,且当排放的污染物在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按最高一种计算排污费,导致排污者仅注重被收费的污染物的治理;三是排污费的使用不合理。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用排污费补偿治污资金的不足,因此排污费的80%要返还排污者治理污染,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返还的资金只有少数被用于污染治理。可见,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不利于企业自觉采纳循环生产模式,不利于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核算制度上存在的障碍。以往的预算、统计、会计和审计等经济法律制度在进行国民经济资本与成本评估时都未将环境的价值因素纳入社会成本中,这就在无形之中助长了人们以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去谋求暂时的、局部的经济利益。
(1)会计制度。我国传统会计只反映了企业主体与企业主体内部的经济关系,只承认那些能以货币计量的并且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东西,未将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计入成本,仅计算了微观的经济成本,而没有计算宏观的社会成本,变相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短期利益的做法。
(2)审计制度。传统审计制度重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情况、轻企业的经济绩效审计,对于环境绩效审计更是一片空白。根据环境审计具体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将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细分为以下四类分项目标:①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政策与制度;②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影响其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③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④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当前我国的审计制度设计上,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独立审计或者内部审计,这一方面都很欠缺。
(3)GDP核算。传统GDP核算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因而社会成本和效益并不清晰,既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及社会公众的福利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对策
1.税收制度上。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生态税收,这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起到环保作用。
以德国为例,为了更好地贯彻循环经济法,德国于1998年制定了“绿色规划”,在国内工业经济界和进入投资中将生态税引进产品税制改革中。德国生产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产品的企业只需缴纳所得税即可。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13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制定了各种资金投入和税金制度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税收上,日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政府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②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剔除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③对公害防治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金的40%~70%。④对各类环保设施,加大设备折旧率,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N14%~20%的特别折旧率。
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美国康奈狄克州对前来落户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提供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美国对公共事业建设和公共投资项目,包括城市废物贮存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市政污水处理厂等,给予免税的优惠待遇;而企业单一的污染控制设施难以享受这一优惠待遇。
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①增值税。扩大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让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也可以参照日本采取退税政策。②消费税。树立绿色消费税的立法理念,将有关措施进一步改进和细化。特别是在实行差别税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差别税率的差距。③资源税。扩大征收范围,对某些虽可再生但速度缓慢及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的资源也征收资源税;完善计税依据,只要自然资源被开采,无论资源是否销售或自用,开采企业都要纳税。④排污费。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开征污染税。污染税的课征对象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
2.经济核算制度上。
(1)会计制度设计。应逐步构建和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绿色会计把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上,来计算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它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增加,产生“社会利益”,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减少,形成“社会成本”,并将社会利益与社会成本加以比较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
绿色会计应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其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信息,为决策者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信息帮助。
(2)审计制度设计。对应于绿色会计,我国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发展绿色审计。绿色会计提供企业在履行环保责任方面的会计信息,此信息是否真实有待于绿色审计的监督、评价与鉴证。绿色审计是一种控制活动,通过检查企业的环境报告,对其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实现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其目的是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积极有效运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这为绿色审计工作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摘 要]近年来,各级政府对生态环保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视,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应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措施。在此背景下,我国生态投资逐年增长,在控制环境污染、保护自然生态等方面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但我们同时也看到生态投资主体单一,政府生态投资存在着投资质量不高、重复建设严重、投资效益差、监督管理不力等,同时引发难以筹集用于生态投资的资金等问题。政府无法对项目总投资进行有力的控制,管理弱化,投资效益低下,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和市场机制的深入发展,探索新的生态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已势在必行。
[关键词]生态投资 环保投资 生态补偿
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 生态问题是颇费物力和经历的。建设时不考虑生态问题, 省了小钱, 待日后产生了问题再去治理, 就要花大钱付出高昂的代价。因此提高生态投资效益,可以在实现原定生态目标的前提下, 节约生态投资, 腾出更多的资金来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也可以用同样多的生态投资, 取得较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有利于实现生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通过综述国内外各学者在此领域的研究成果,期望能为生态投资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帮助。
一、国内研究综述
生态投资是生态研究领域内的新课题,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它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但是与生态投资有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有关部门和专家对生态投资相关课题发表了一些论着,如张福庆,董唤霞发表了《科学发展观催生生态投资建设理念》,针对传统的经济发展建设模式, 提出经济发展应建立在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 走生态投资建设之路,以实现“五个转变”和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协调统一的本质内涵。该论文侧重于号召有关部门发展常规投资的同时注重生态环保的投资。汤尚颖和徐翔发表了《准确理解生态投资的内涵》,文章指出随着环保投资的界和内涵不断延伸,环保投资的概念也将演变为“生态投资”环保投资及生态投资的内涵。在区分了环保投资和生态投资的内涵之后,指出生态投资从范畴上看应包含: (1) 生态环境保护投入;(2) 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投入;(3) 生态产业投入。马国强发表了《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一文,明确了我国现阶段以政府投资为主导的生态投资模式, 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尽快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文中首先分析了我国的生态环境与资源承载力,论述了我国目前的生态投资状况和以政府为主导的生态投资模式选择的必然性,之后在对比国外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实践经验和我国目前面临的困难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生态投资与生态资源补偿机制的构建的一些建议。牛荣在《论西部生态投资补偿方式》一文中,在分析生态投资补偿的含义和探讨进行西部生态投资补偿必要性的基础上, 提出应以政府补偿为主, 采用多样化的补偿方式, 来解决西部生态建设投资不足的问题。此外,由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共同公布的《中国生态足迹报告》中也分析了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的诸多现状,提出了增强生态投资的一些途径和具体实施方法。
通过上述有关学者的相关论文和有关部门的官方报告可以得知,目前我国学者对生态投资的研究主要是依附于对环保投资的基础之上,虽然针对有关的生态投资内涵,以及生态投资的补偿机制等有了专门性的论述,但是并没有形成有关生态投资研究的学术体系。大多数研究都只是针对生态投资课题的某一方面,而没有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研究。所以理论研究虽然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并不能满足我国生态投资日益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对生态投资课题进行一个系统的综合研究。
二、国外研究综述
由于西方进入现代化比我国要早很多,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早已经历了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并且已经采取了相关的措施来加以保护。其中对于生态的投资,也较之我国早了很多。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生态经济学中,已经注意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如美国的莱斯特R布朗在其《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一书中就在分析了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危害之后,提出了新型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并最终得出要通过降低生育率以稳定人口、调整经济的手段(包括财政引导、税负转移、补贴转移、许可证交易和对财政调整的支持等)、加速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转变等来改善现在的生态环境,保护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地球。书中其实就涉及到了生态投资的主要议题:生态投资的来源,生态投资的多样性和生态投资的方向。加拿大学者布莱恩纳特拉斯, 玛丽奥特梅尔着有《与虎共舞:环保导向带来企业成功》一书,介绍了公司、政府、非营利组织中的个人和群体如何在满足持续财务绩效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要求的同时,加大对自然生态保护的重视,投资于生态环境,承担更大的社会和环境责任。
而具体的关于生态经济的学说,国外和国内一样,也是从环保投资中引申出了生态投资的概念或是就认为环保投资和生态投资是同一个内涵。如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提出,环保投资包括:(1)环保设备的投入;主要是指“三废”处理和污染控制设备的投入,用于自然保护和提高城市环境舒适性的设施投资;(2)环保服务投入;(3)洁净技术和洁净产品的生产投入。而这三个方面实际上包含于生态投资的诸多领域。西方国家对于生态投资的研究更多的是在实践中去体现,发达国家中,瑞士生态环保投资主要由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家庭三部分承担,三者的比例大致相当。在投资方向上,废弃物的管理花费最大,占整个环保投资的1/3 强,空气和水污染的防治费用次之,各占25%左右。而加拿大则设立了环保开支账户(EPEA) 作为环境和资源账户体系(CSERA) 的一个分支,其范围包括发生在污染治理和控制、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环境监视、环境评价和环境审计、土壤改造等方面的费用,但是,提高健康水平、美化环境等方面的费用则不包括在内。其投资的主要方面有:(1)关于环保的家庭开支。家庭环保开支是指居民对控制和减少日常生活对水、空气和土壤的污染而支付的费用。(2)政府对环保的现金和资本支出,包括中央政府之间和地方政府之间的转移支付。(3)商业资本运营对环保的支出。而意大利对环保投资的分析以账户的形式反映在区域和地方两个层面上并影响着环境政策。意大利和欧洲其他国家一样,已着手对环境税进行研究和实践。美国生态环保产业通过联邦和州政府的公共财政支持、发行市政债券进行市场融资、企业自筹和公私合作(PPP)模式筹集更多的资金。而日本则通过建立财政投资于贷款项目基金、政府金融机构支持融资、会计预算和非政府组织(NGO)的融资来满足其生态投资的需求。
目前已有的研究认为生态投资概念是由环保投资概念演化而来,在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形势下,环保投资的范围界定具有难以克服的缺点,主要表现在:忽视了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资源开发和保护”活动;忽视了生态产业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难以真实反映生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等。但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即如何解决我国新时期生态投资不足的问题,并没有得到重视,因而,本文的着重点之一就在于剖析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如何扩大生态投资的多元投资体系加以探讨。
从以上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理论讨论来看,生态投资的范围并不统一,各国的情况各不相同。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视角下,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循环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大方向,为了保证我国社会沿着这个方向顺利发展,必须深入对生态投资的研究,进而能够准确反映生态投资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综合生态投资的研究现状不难看出,关于生态投资的研究开始的时间并不长,对于生态头的定义众说纷纭,还没有统一定论;关于生态投资的研究课题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国内研究只是单纯的理论研究,缺乏对现实社会指导作用的研究,对于这些都有待更多学者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萧琛等译:《经济学》[M] (第16版),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龚玉荣 沈颂东:环保投资现状及问题的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2.2
陈克新:环保投资:筑就金融海啸防波堤[J].中国经济导报. 2009.2.5
关键词:钢铁行业 上市公司 社会责任报告书 环境信息披露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1-031-02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求经济的一时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生态环境恶化得十分严重,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1}。为了保护环境,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效果却不太理想。为了防止环境进一步恶化、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必须利用会计核算、信息披露等对企业进行引导,从而推进企业主动进行环境信息披露。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披露部分环境信息,发展至今,已从独立的环境报告阶段发展到可持续发展报告阶段{2}。涵义广泛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涵盖了经济、环境、社会三方面的内容,又叫做社会责任报告。我国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晚,企业的环境信息一直是在会计报表附注中披露的,直到近两年,部分企业才开始社会责任报告,进行环境信息披露。本文通过研究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2008年的社会责任报告书中披露的环境信息,找出我国钢铁企业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的问题并加以分析,进而提出我国钢铁企业在加强环境信息披露的一些对策建议。
一、我国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用途与现实意义
在绿色意识日益加强的背景下,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将环境问题纳入会计核算的范围,开始独立的环境报告,披露环境信息。然而我国尚未建立起完整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因此,现在所处的这种状况,一方面不能向外国投资者提供我们的环境信息,有碍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没有全面、完整的环境跨级准则,所以很难衡量外国投资者对我国环境的破坏程度,被发达国家当作了“污染的避难所”。在未来,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越来越紧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到我国投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到国外投资,为了使国际间披露的信息具有相关性和可比性,企业就必须要披露环境信息,这样我国才会有一个良好的对外开放的经济环境。
我国加入WTO,企业不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而且必须接受世界经济环境的挑战。在全球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压力下,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企业披露环境信息的重要性,因为环境活动已成为企业日常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产品的定价,投资、筹资决策也就不能不考虑环境的影响。环境信息已成为企业发展经营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它能够促进企业维护社会资源和环境。如果企业不能全面地披露环境信息,就无法为企业管理者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提供正确的信息,这就会对企业的投资、筹资决策造成误导。因此,企业自身也要求树立起对环境信息披露的重视。
综上所述,不管是在全球这个大背景下,还是在我国国内,环境信息都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企业环境报告书,充分披露环境信息。
二、我国钢铁行业社会责任报告书的现状分析
钢铁是关系到一个国家经济命脉和国计民生的重要大宗商品,而钢铁工业亦称黑色冶金工业,是重要的基础工业部门,是发展国民经济与国防建设的物质基础,是拉动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钢铁工业的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的标志。同时,钢铁企业也是一种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过去10年来,中国成为世界最大钢铁生产国。2007年中国钢产量5亿吨,占全世界钢生产总量的1/3,尤其是2000年以来,中国钢铁出口增长450%。同时,中国也成为全球最大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排放国。因此,本文从钢铁工业入手,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我国钢铁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书的趋势。
(1)样本选取。根据统计,目前中国在沪、深上市的钢铁企业共有42家。但选取样本企业时不能包括ST金瑞,因为这类ST企业的财务状况发生了异常变动,因此在环境信息披露方面也会有所特殊,这就会影响整体的分析结果,因此要剔除此类企业。最后研究的样本企业就是41家。它们的上市时间,见表1。
在这41家上市的钢铁企业中,截止到2008年,共有19家了社会责任报告,达到了46.34%,它们社会责任报告书的时间,见表2。
(2)原因分析。在2007年时,我国钢铁业上市公司只有四家了社会责任报告书,而到2008年就增加到了19家,主要原因就是2008年上海证券交易所了关于规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公告。其中规定,上市公司应根据《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相关规定,及时披露公司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的特色做法及取得的成绩,并在披露公司年度报告的同时披露公司的年度社会责任报告。并对从事钢铁业等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公司,规定了具体的披露内容。
2.我国钢铁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比较分析。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关于企业应当公开环境信息的要求,引导上市公司积极履行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促进上市公司重视并改进环境保护工作,加强对上市公司环境保护工作的社会监督,上海证券交易所了《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对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作了具体规定。
通过对比研究2008年19家上市的钢铁企业所的社会责任报告书,可以发现所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书都专门设有一章来披露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但不同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书也有很大的差别,例如邯郸钢铁的社会责任报告书只有4页,湖南华菱钢铁、承德钒钛的社会责任报告书只有6页,重庆钢铁、新兴铸管等的也只有8、9页,然而国内数一数二公司,例如武钢股份的社会责任报告书有28页,鞍钢股份有30页,作为钢铁业龙头企业的上海宝钢,社会责任报告书更是达到了56页,可见社会责任报告书在我国钢铁业中的发展还十分不平衡。
对比的披露项目都是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引》中规定的上市公司必须披露的内容。所有社会责任报告书的19家公司都披露了环境保护方针,披露比例为100%,但只有马钢股份、安阳钢铁等几家公司披露了相应的环保成效,大多数的公司都只有环保方针和目标,并没有具体说明环境保护成效,也就无法了解这些公司是否达到了最初制定的目标。
在年度资源消耗量方面,共有9家公司有所披露,披露比例为47.37%,但这9家公司披露的都很不全面。不是资源消耗总量,就是某一方面(比如焦炭等)的消耗量,并没有具体的分类说明各种资源(比如标煤、铁矿石、石灰石等)的年度消耗量。
在环保投资和环境技术开发方面,三钢闽光和武钢股份是只有环境技术开况,没有环保投资。而其余12家即使披露了环保投资,也只是2008年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总投资,并没有将各个环保设施和技术开发的投资分类说明。
对于污染物排放的披露,情况不是很乐观,只有4家公司进行了披露。这四家公司是马钢股份、邯郸钢铁、承德钒钛和武钢股份。其中,邯郸钢铁和承德钒钛所披露的污染物只有SO2和CO2,没有粉尘和氨氮,并且只披露了2008年排放的SO2和CO2比2007年降低了多少,没有2008年具体的排放数量和排放浓度。另外,这4家公司都没有披露这些污染物的去向。
关于废弃物的处理情况,披露比例达到了68.4%。但大多数的公司都只是概括性地介绍了公司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回收利用可再生资源,但披露得不够详细,对于怎么回收利用只是文字性地说明,缺乏可比性。
三、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问题
1.披露形式不规范,缺乏可比性。国外公司,尤其是美国和日本,环境信息的披露都有独立的环境报告书,与之相比,我国在环境信息披露的领域发展还比较落后,只是在社会责任报告书中设有单独的部分进行披露,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对环境信息披露虽然有一些规定,并没有制定具体的形式和相关披露格式。而大多数企业在披露环境信息时往往根据环境信息的特点和自己的偏好,并没有具体的格式。
另外,公司对环境信息的披露采用大量的文字性描述,数字性的信息很少,而货币性的描述就更少了,这就使得信息披露没有什么实质内容,过于模糊{3}。大多数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只是提到要遵守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并没有提到具体的措施。即使提到措施的也没有量化描述,缺乏可比性。
2.披露信息主要是历史信息,内容缺乏相关性。通过对这19家钢铁业上市公司的社会责任报告书的研究发现,公司披露的众多内容绝大多数都是对过去发生的事项进行反映,没有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作出了说明,并且,对企业发展有影响的环境信息披露的较少。比如在环保方针,年度环保目标和成效的披露方面。大多数企业只是概括性的描述了自己的环保目标,并没有说明这些目标是否实现,怎样实现以及实现程度,也就是环保成效。这样就使得所披露的环境信息缺乏一定的相关性。
3.披露信息比较笼统,分类不够细致。我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披露比较笼统,分类不够细致,尤其是在年度资源消耗量方面。虽然有近一半的公司进行了披露,但大多数公司都只是概括性的介绍了资源消耗的总量,并没有将各种资源进行分类说明;在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浓度和去向方面,披露情况是最差的,只有四家样本公司进行了披露,并且这四家公司的信息披露都不够细致,污染物的分类不够全面,数量和浓度的披露也比较模糊,特别是没有一家公司对污染物排放之后的去向进行说明。这就使得环境信息的披露不全面,不具有连续性,样本公司对环境信息披露多少完全取决于自己的爱好,这就会影响信息使用者对环境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的评价。
四、完善我国钢铁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1.健全环境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通过研究发现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不全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因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信息的重要性,使环境信息披露有法可依,并且有统一的标准,最好是能像美国、日本那样有独立的环境报告书制度{4}。另外像钢铁这种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公司,更应该制定符合行业特点的法律法规来以强制性的手段规范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内容与格式。
2.加强企业自身环境信息披露的建设。企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往往根据自己的偏好披露环境信息,不能真实、全面地反应企业的环境信息。因此,更要加强企业内在的环保理念。首先,企业自身及其领导层应重视环境保护,更要改变从前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谋求经济的一时发展的传统发展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影响到整个公司的环保理念。其次,应提高钢铁行业内部有关人员的素质,比如财会人员,要督促他们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加强他们的环境会计等专业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使他们具备环境信息披露的能力,这就为全面、系统地披露环境信息提供了基础{5}。
3.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体系。要加强政府和相关机构对环境信息披露的监督。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环境审核制度,对环境信息按照一定标准和原则进行审核。其次,国家审计部门和独立的第三方应根据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对企业环境信息的合理性、合法性、全面性及真实性进行专项审计,这有利于环境信息披露的不断完善。最后,实施国际ISO14001环境审计认证。因为中国自从加入WTO以来,传统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一直受到来自各国的绿色壁垒的挑战,为此,有关部门更要加大环境监管力度,积极开展ISO14001环境审计工作,以实现环境信息披露的再监督{6}。
注释:
{1}李新华.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会计论坛,2007(5)
{2}周洁,王建明.中美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比较[J]. 环境保护,2005(7)
{3}黄丽萍,宋娴.我国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问题探讨[J]. 价格月刊,2008(12)
{4}刘俊玲.我国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4)
{5}李倩.我国钢铁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山东大学,2009
{6}陈元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人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