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园林职称论文

园林职称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30 11:29:32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园林职称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园林职称论文

篇(1)

关键词:园林节点要素;园亭;园廊;园桥;职称论文

一.中国园林发展历史

园林在中国产生得很早,历史悠久且不断向前发展,中式园林也成为东方园林的代表,从先秦至明清,中国古典园林从初期的苑囿开始,逐渐成熟完善,发展到后期的人工山水园林,历经千年的演化,在每个阶段时期,都取得了相应的成就,其中凝聚了民族人文思想、传统技术和社会观念的精髓。中国园林是由文人、画家、造园师们创造出来的自然山水式园林,追求天然之美是我国造园艺术的基本特征。

二.中国园林常用的手法

园亭,供游人休息和观景的园林节点,是园林中“点景”的一种重要手法。中国园林中很早就有关于亭的记录,到隋唐时期,在园苑中间筑亭已经很常见,如洛阳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景观的出现。之后唐代宫苑中亭的形态也大量出现,如长安大明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山仙山,池内设有太液亭。还有兴广宫内有多组院落,内设有龙池,龙池东的景观建筑中,中心便是沉香亭。宋代关于的亭的记载就更多了,建筑也更精致。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

在明朝的《园冶》中,就有专门的章节描述亭的形态与运用。例如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这样的精辟描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从古人的记录中可以看出,中国园林非常讲究亭的位置的选择,在山顶、水边、湖心、松林、竹丛、花间都是设置园林要素的合适地点,在这些位置建亭,都是园林中美好的空间艺术构图形式。

园廊,屋檐下以及延伸成独立的带顶的过道称为廊。在园林中,廊具有驻足休息、联通室内外的功能,又起组织空间、穿插于园林中增加层次的作用。

中国园林中廊的结构材料常有:木、竹、石、砖等。廊的结构形式丰富多样,按结构可分为:双面廊、单面廊、复廊、双层廊等。按廊的造型系可分为:直廊、曲廊、回廊、抄手廊、水廊、桥廊、爬山廊等。

园桥,除了考虑交通功能以外,还起到联系景点,点缀水景,增强构图画面感的作用。

在山水园林中,桥的设置是有相当的讲究的。园桥的大小形态要和水体相协调。水面宽广时,园桥宜高大雄伟;水面较小时,园桥宜轻盈小巧;水面及周边平坦,桥宜贴近水面,或有起伏变化;地势高差较大,可以危桥高架。

水榭,供人休息观景的临水建筑。平台一部分架在岸上,一部分架设在水中,用梁、柱进行支撑。为了便于在平台建筑内休憩观景,临水一面常设落地窗,增加框景面积。平台外侧设置栏杆靠椅。

舫,水面上的船型建筑物。舫的基本形态和船相似,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船头、中舱、尾舱,船头呈现敞棚式样,作观赏水景之用。中舱两侧开窗,主要作为游玩宴饮的地方。尾舱较高,一般设置成两层阁楼,四面开窗以便观景远眺,舱顶多为歇山式,轻盈舒展。舫是中国人民从现实生活中模拟、提练出来的建筑形象。处身其中宛如乘船荡漾于水泽。

园墙,园墙在园林中起划分、遮挡视线的作用。精致的园墙还可装饰园景,分隔院落空间。园墙与假山、水面、道路、竹木搭配,都可增加园林得意境。园墙的设置还要考虑与地形的结合,比如云墙在坡地上常常会用到,还可以用土山、花台、树丛等把墙隐蔽起来,让园林与环境融为一体。

洞门,中国园林的园墙常设洞门。常见的是圆洞门,还有六角、长方、蕉叶等各种形状。本身又成为园林中的装饰,通过洞门可以透景和框景。园墙设置的洞窗也可形成对景框景的效果,常见的形状也有六角、方胜、扇面、梅花、石榴等形状。

漏窗,是中国园墙上的一种装饰。窗洞形状多样,花纹图案丰富,例如万字、冰裂、鱼鳞、海棠、如意、寿字、梅、兰、竹、菊、蝙蝠、喜鹊、凤凰和松鹤图等等,材料运用灵活,可用瓦片、砖、竹木等制作,还可以用木片、竹筋、铁丝等,做成骨架,用麻丝纸筋灰浆粘结塑造出人物、山水等装饰图案。江南宅园中应用很多,沧浪亭的一百零八式漏窗。狮子林的“四雅”漏窗,即琴、棋、书、画四漏窗。窗下栽种相应的常绿植物,与白墙漏窗青瓦相配,散发出浓郁的幽雅情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园林设计;城市园林;不足;建议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人居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城市园林建设已成为城市建设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城市园林建设能否适应城市的发展和要求,如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要,将成为衡量“宜居”的重要尺度。因此,城市园林的设计和建设规模与建设质量同城市环境的改善密切关联。

1 城市园林建设的意义

1.1 提高城市环境质量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有害气体释放到大气中,严重污染了空气。绿色植物能够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气,减弱噪音,调节城市温度,全面改善人居环境。因为城市绿化是物质文明的体现,也是城市精神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园林绿化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建筑精美,管理完善,运转有序,加上绿茵遍地,繁花似锦,四季葱翠。在这样景色美丽、生态环境和谐的城市里生活,人们的身心将更健康,精力更充沛,创造力更旺盛,必将促进社会文明,经济繁荣,使城市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

1.2 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提高

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园林与社会发展是相互影响的,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决定园林发展形式与内涵,园林也变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部分,反过来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目前我国许多地区都将园林绿化的发展作为改变城市面貌,改善投资环境的先期性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济、文化带动了园林建设的发展,优美的环境又带来了经济、文化的繁荣。

2 我国园林设计存在的不足

2.1 简单设计复杂化

不少行道绿化和城市空地,实际上只需要简单设计,甚至栽上几排树。简约有时更能体现身份,朴素本身就是理念。设计者冥思苦想追逐所谓“亮点”,表面文章做多了却显浮躁和好大喜功。当然,也并不是所有设计都要简单。

2.2 世俗化、潮流化

正如前些年北方园林江南化成风一样,近几年欧风、日风、洋风又光顾全国,当然这其中不乏成功的作品,但作为一种潮流和时尚,势必走向世俗。

2.3 设计标准的侈豪化

大量使用花岗岩、大理石、不锈钢、玻璃幕、高级灯具、进口喷泉等昂贵材料,少园林之美,多暴富之嫌。

2.4 广场设计的八股化

低头是铺装(加草坪),平视见喷泉,仰脸看城雕,台阶加旗杆,中轴对称式,终点是政府。千孔一面、大同小异。忽视了广场休闲、纳凉、交际等社会功能。草多树少,大而不当,堂皇有余,朴素不足。

2.5 绿荫不足硬质化

大树少、铺装多。铺装、池底、驳岸等混凝土化,阻隔地气,不透水、不环保。

2.6 小区景观展示化

居住小区有限的空间左一个“威尼斯水桥”,右一个“爱奥尼柱式”,形象张扬显示华贵,环境排场取悦参观者,却扰得居住者不安宁。

2.7 集中绿地的架空化

随着小区功能的叠加,一些设施进入地下。但是,把集中绿地全部架空,建车库、商场、俱乐部、游泳池,连同周边楼座也下挖几层,绿地变成了不接地气的大盆景,从长远看无法保证生态健全。

2.8 构图理念的非哲理化

有些构图平白无故地出锐角、加楔形、破轴线。片面理解“解构主义”,形象横眉冷对,尺度比例不当,秩序和思维混乱。

2.9 置景手段的舞美化

把影视置景和舞美处理搬到园林里来,其中有些艺术质量尚可,并为园林注入了一些现代意识和原生态概念。但是如果每每皆是竹篱茅舍,断垣残壁、寒窗瓦窑、鱼网井台,必将丢掉园林的本分。

3 目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3.1 科学规划、注重细节,做到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原则

在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把握鲜明、准确的立意,确定科学的规划,把项目放到整个城市或区域环境中,结合现状对其性质、功能和形式准确定位;做好构景要素之间的协调、园林绿地与周边环境及整个城市绿地系统的协调;园林建筑和小品在形式、体量、尺度、色彩、质地上必须服从周围环境需要,与其他景物协调统一。园林布局要主次分明、承上启下、前后呼应、烘托对比,使景物相得益彰。规划确定之后,细部决定成败,园林尤为如此。匠心往往要透过细部传达,园林作为一种“强迫艺术”,随时在接受游人的品昧和评说,就要经得住推敲。景区往往要“不经意拈来”,细部却要“娓娓道出”,这些功底对设计者、施工者都至关重要。

3.2 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

因地制宜就是要依据绿地的地形、地貌和周边环境造景,既经济节约,又做到横有起伏具韵律,纵有层次富变化,避免平直呆板。我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财力有限,不能追求奢华,盲目照搬西方国家那种营造大规模园林绿地和森林进入城市的做法。我国现阶段城市园林设计主要任务是改善人居环境,协调城市生态系统,确保居民的身体健康,应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导,加大道路、小区、游园及广场的遮荫效果,增加绿地的色彩,变“平面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扩展绿化的范围,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阳台绿化,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3.3 植物造景为主的原则

通过植物的多样性营造景观的多样性。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运用植物的生命美、色彩美、姿态美、风韵美、人格化、多样化的特性,平面绿化与立体绿化结合,彩叶树种与常绿树种配置,使绿地在四季的静态构图中,呈现季相的动态变化,达到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形成多样的生态环境,优良的植物立地条件,贴近自然的地形营造,良好的植物群落,生态化的种植方式和多样性保护,适度的园林小品,完善的园林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完美的生态环境。

3.4 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结合原则

设计既要符合生态学原理,叉要遵循美学法则。通过科学配置植物,应用“巧于因借”等造园手法来体现园林诗情画意的文化品味。达到生态性与观赏性的统一,绿与美的统一,服务功能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运用好比例、节奏、对比、谐调、对称、平衡、稳定、动势、直曲等形式美规律营造园林的意境美。布局构图宜自然,树木整型修剪规则美与树木天然美结合。

3.5 以人为本原则

绿地设计要满足市民的需求和多样化的审美情趣,绿地要体现可融人性和可参与性。发挥好园林给人蔽荫、欢愉启迪、陶冶性情、慰藉心灵的作用。

3.6 地方特色原则

要根据自身地区的自然环境、物候和地域特点出发,将城市历史文化融入园林设计。创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园林。在满足当地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基础上,职称论文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动植物和微生物,引入与当地生态条件和景观相适应的各种植被。

4 结语

本文论述了城市园林设计在城市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城市园林设计的建议。在为城市居民营造一个舒服、美丽、安全的城市环境时,提请我们应注重综合利用各学科理论来指导城市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赵兵.宏观化与微观化―转型期中国城市园林设计的理念[J].城乡建设,2004(8).50―51.

篇(3)

本文拟从文学风格的角度对“隽永”做一点探讨。

隽永文风的发展过程

隽永文风的发展可以简括为四个时期。

先秦时为发源期。这个时期的隽永风格体现于一些片断中,而没有完整的作品。如《易经》“中孚”卦的九二艾辞:“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论语·先进》中的片断:“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粤,咏而归。”

从汉魏至宋元为形成期。这个时期隽永风格有了完整的作品体现。代表作品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苏轼的《东坡志林》等,但没有创作理论。

明清时则为成熟期。这个时期,隽永文风既有了完整的作品,又有创作理论,创作理论以公安派的“性灵说”为代表。这一时期隽永风格最高成就的代表作品,是归有光、张岱、袁宏道等人的一些作品,如《项脊轩志》、《寒花葬志》,《湖心亭看雪》等。

现当代则为继续期。因为语体文代替了文言文,在新的语言形式下,隽永文风又有了新的发展。老一辈的作家中周作人、王力、孙犁等,青年一代则有台湾的简妓,陕西的贾平凹,北京的伍立杨,福建的楚楚,内蒙的张阿泉等。

隽永风格的表现

隽永的文风既表现在形式上,也表现在内容上

一、在形式上的表现。

隽永的文风在形式上的表现主要是简约。

简约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要加以精心地锤炼词语,有时还要辅以比兴,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效。这与《诗品》中的“洗炼”接近:“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淄磷……”。如张岱《湖心亭看雪》写西湖夜中雪景:“湖中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痕”、“点”、“芥”、“粒”等量词,都不是常规的搭配,加以“粒”称人,就形象地表达出远望雪后西湖人物的渺小,又含有将人比作“米”一类事物的意思,所以《古文鉴赏辞典》说:“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1340页)

五四以后,白话代替了文言,但隽永文风在词语简约方面古今是一致的。要简约,用词和句式就免不了要受文言的影响。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界于文言和白话之间的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如张阿泉《明信片上的短简》之五“居北国淡青色小城,独坐西窗,望枯叶职落,暮色四合,抚卷畅想……”;简祯《想忘于江湖》片断:“独在异乡为异客,目遇间,已说尽半部人间。我不欲扰人,亦不欲人扰。相见欢,无声胜过千言万语

因为简约发展到极致便是尖新—遣词造句,往往出人意表,想人所不能想,言人所不能言,更多时,则会说出人人心中之所有,口中而又所无的话来。前举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已是一例,再举当代女作家楚楚的《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在山山与树树的夹缝间,辟半亩薄地,起一间柴屋,只栽松柏。男松站远些,刚劲孔武,护塞戍边;女松倚近些,端茶递水,红袖添香。老松可对弈,小松可共舞。酒醉茶酣也可‘以手推松曰去’。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我非樵非渔,便拥有一切,无路则处处是路。”别的先不必说,你见过以男女称呼松树的吗?可是如不以“男女”称松,又怎能给粗壮的纤巧的松树以区别且赋予它们人的灵气呢?“山认樵夫给树,水认渔翁给鱼”,也是别致非常的句子。职称论文

这个苦苦地寻找恰当的语词和表达方式的过程,用《补诗品·隽雅》中的话说就是“风雪满天,独客寻诗”。“寻诗”一词十分传神,说明要具有“隽永”风格,光有简约还不行,简约中需贮有诗意。

简约表现在篇幅上往往很短小,用《补诗品·隽雅》中的话说就是“意态横出,古梅一枝。高楼月上,短笛斜吹”。但因意味深长,境界并不逼仄,芥子须弥,方寸之中常有千里之势。且以(寒花葬志》为例:“脾,魏孺人腾也。嘉靖丁酉五月四日死,葬虚丘。事我而不卒,命也夫!脾初腾时,年十岁,垂双畏,曳深绿布裳。一日,天寒,火煮草芥熟,脾削之盈匝;余人自外,取之,脾持去,不与。魏孺人笑之。孺人每令脾倚几旁饭,即饭,目眶冉冉动。孺人指余以为笑。回思是时,奄忽便已十年。吁!可悲也已!”百余字中,在内容上,归有光不但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娇憨调皮的幼脾形象,还表现了他与幼脾之间幼脾与夫人之间以及他与夫人之间的纯真和谐的情感世界,抒发了他对早逝的幼脾和夫人的无尽的思念和悲枪。在表达方式上,有说明有记叙有议论和抒情,在写作方法上,首尾写悲而中间却两现“笑”字,对比强烈,但细思之,悲中有乐,乐中有悲,悲喜混茫,不辨涯岸。这百余字,真是粒粒千钧,咀嚼不尽也。

二、在内容上的表现。

隽永文风在内容上的表现就是通脱,通脱依鲁迅先生的解释,即“随便之意”。(《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见《而已集》)便是想说什么便说什么,想怎么说便怎么说。

中国传统文论,是非常重视文章的思想内容的,不作文则已,作则必得代圣贤立言。柳宗元说:“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通书文辞》)道就是今天所说的思想内容。文道之间,道是第一位的,文只不过是明道载道的工具。而思想内容又必须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也可以说,“载道”“明道”的文章,是要受束缚的,是不能“想说什么便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

这种内容上的通脱,就是不再承担“明道”“载道”的重负,转而表现世俗的生活和常人的情感,记通脱之人,叙通脱之事,发通脱之论,抒通脱之情,“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姚鼎评归有光语,转引自《古文鉴赏辞典》1238页)。如《世说新语》载:“王子酞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仿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刻,即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向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思念朋友,一夜乘船顶风冒雪,到了门口却返了回来,理由仅是“兴尽”。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见月色好,便不睡觉了,去寻朋友散步。张阿泉《灯窗小识》亦云:“严寒的日子,喜欢傍炉聊天。一次,与二三知己夜话,谈到风生处,煮老酒,弄长箫,哼蒙古牧歌,忘乎所以。过子夜,见亮色盈窗,乃披衣相呼至中庭,月出东山坳,清辉遍洒,极让人动情。吾等诗心大发,高声诵先人张若虚名篇,徘徊许久不归,完全陶醉于这苍凉而古典的月光。”他说:“友朋相值,闲谈闲行,都有缘分在内。有缘不求自聚,意谋神合,而缘尽则散,亦不可理论。”其人其事其论其情,无一不透着浓浓的通脱的韵味。用公安派的话来说,通脱即“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袁宏道《序小隽永风格与文体的关系

“通脱”的内容与简约的形式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在很大的程度了决定了隽永文风同文体的关系。它适宜于篇幅短小,接近生活,便于抒发个人的思想感情的文体。这样的文体主要有下面几种:

一、小品。记人的,如《寒花葬志》,记事的,如《湖心亭看雪》,写景的,如《晚游六桥待月记》,状物的,如<项脊轩志》,抒情的,如徐仲可的(可言》。且以后者为例:“宵分人静,风撼小楼,剪烛观书,自领荒寒幽杳之趣。诵昔人只有一株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之语,为之爽然。而又觉富贵之于我,真如秋风之过耳也。”郑逸梅评:酷似晚明人口吻。(见《艺林散叶))

二旧记。如袁中道《江行日记》:“夜雪大作,时欲登舟,竟为雪所阻。然万竹中雪子敲戛,铮铮有声,暗窗红火,任意看数卷书,亦复有少趣。”

三、书信。如今人邓散木致平秋翁札:“晚来得酌,对影无月,只灯光照人,摇摇作态而已。安得小红月上之流,伴我浅斟按拍?”郑逸梅评云:大有晚明人风味。(见《艺林散叶》)

四、序跋。如郑逸梅《艺林散叶》载:傅增湘富藏书,得珍本必加跋语,颇隽雅,如云:“时大雪初算,园林皎然,玉润珠辉,清光袭人几案间,与冷淡生活之趣相映发,茄鼓严城中作萧然物外之想。吁!可乐也!”又:“大雪满园,坐琪花玉树中展玩异书,真所谓清极不知寒矣。”当代人张阿泉的《齐白石印影·跋》:“余偶收篆刻之书,纯为沾染印林金石之气。玩味朱白闲章,‘始知真放在精微’,常可蕴养云泉抱朴之志。。。一秋渐深,风吹木叶萧萧而下,时与远市尘嚣相和。寂坐庭间,倏然有城市山林的诗意。”

五、书话。序跋在现展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书话,书话可看作是读书的随笔,虽自序跋发展而来,但比序跋宽泛。举凡买书的过程,理书的心情,读书的感受,均可入文。如孙犁《曲终集·甲戌理书记》片断:“故园消失,朋友凋零。还乡无日,就墓有期。哀身世之多艰,痛遭逢之匪易。隐身人海,徘徊方丈。凭窗远望,白云悠悠。伊人早逝,谁可告语。”

隽永风格同汉语的关系

虽然诗文评语中,隽永是褒义词,但隽永一路文风,却向来并不受重视。好象旧社会世家子弟唱戏,玩票是潇洒,下海却等于没出息。这其间的原因,在作古文的嫌它近于白话,而作白话的又嫌它杂有文言。前者如桐城派的宗师方苞就说:“古文中忌语录中语,魏晋六朝人藻丽徘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桃巧语。”桐城派另一主将姚鼎持律更严,又要求古文“不可有注疏、语录及尺犊气”。(转引自《钱钟书散文》第293页,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与隽永文风有关的魏晋六朝语、诗歌隽语、尺犊气,都被排斥在外。后者如前引孙犁先生的书话文字,就有人不能理解,说是“变态”。(《书与人》,1997年,第6期,第40页)

其实,隽永文风是符合汉语的特点的。汉语有什么特点呢?申小龙说:“汉语是一种非形态语言,汉语的语词往往言简而意赅,汉语的行文也讲究辞约而意丰。”(《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16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