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3:3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农田水利工程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农田水利工程的科学建设和应用,对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在现代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施工过程中,需要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和应用效果,确保其能够为农业的正常生产及效率的提升做出积极推动。但实际上,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内容,其工程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较多,其中季节性因素是影响其工程施工技术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尤其是在我国这种温带国家,其季节性变化较为明显,而季节的变化会导致施工环境温度、湿度等等条件的变化,如果不能够在依据不同的施工条件而进行施工技术的转变,可能造成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巨大的问题,本文就工程施工中季节性施工技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
二、混凝土材料在夏季的施工建设
我国司机温度变化明显,夏季温度较高,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混凝土材料的施工中,常常会出现假凝现象,这种现象通常发生在温度较高时,而这种现象的出现会影响混凝土材料泵送、捣固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夏季混凝土结构也因脱水过快容易出现裂缝和内部软塌等问题的出现。因此,在农田水利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应针对夏季季节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措施。
2.1材料的使用。减水剂以及缓凝剂等增加剂都是需要被采用的,而在水泥型材的选择上,应考虑其水化热程度。要将供水管浸入水里,为了防止烈日的暴晒,在贮水池上加上盖是必不可少的。遮盖好当日所使用的石沙材料,用冷却水进行搅拌,禁止加入冰块。
2.2运输以及搅拌工作。在混凝土搅拌和运输的过程中,很可能受到温度的影响,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在混凝土搅拌工作中,其设备和混凝土原料应处于阴凉处,如没有遮蔽物,可以通过人为搭建的方式进行混凝土材料的遮蔽。同时,由于考虑到混凝土材料运输方面的问题,可以将混凝土搅拌的位置设置在浇筑区域附近,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混凝土运输的路程和时间。
2.3模板以及浇筑。模板出现裂缝主要是由于干缩原因,所以,应采取相应的填塞措施,在进行浇灌工作之前,需要用水把模板完全淋湿。为了降低浇筑层内在的温差,就应该在厚度上对浇筑层进行削减。在浇筑工作完成后,为发展水分的渗漏,就需要采取薄膜遮盖的方法。同时,为了防止烈日对制成品的伤害,在露天的施工场地,安装能够移动的荫棚是必不可少的。
三、混凝土材料在冬季的施工建设
相对于夏季施工来说,冬季施工需要面对的问题则是低温。气温的下降对混凝土材料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混凝土结构中的水分不易蒸发,而容易在结构内部凝固,这种情况对混凝土结构的强度影响是极为严重的。因此,在目前的冬季混凝土施工中,做好保温措施是非常必要的。保温蓄热、凝固加速以及人工制热是在寒冷时节进行混凝土结构施工建设的主要手段,这样混凝土结构在进行浇筑后的护养条件就得到了保证,其自身温度也会高于五度,就大大降低了冻结率。对减水剂、早强剂等添加剂中的抓氯盐的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与控制。同时,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水在结冰的状态下就会造成相应的静水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可采用气剂进行缓解,也可使混凝土结构的抗冻性能得到提升。但是混凝土结构的强度会随着含气量的提高而降低,所以减水剂要和其一起采用,方可减小因为加气而造成的损坏。如果当天的平均气温在-2~5℃时,就应该对原材料进行加热处理,添加热水进行搅拌是可取的方法,而添加热骨料就要等到气温再次下降了。
四、混凝土结构在雨季的施工
混凝提结构在雨季进行施工,需要考虑到防雨和防滑两方面的问题,因此,在雨季来临之前,需要在施工区域内做好防护等准备措施。雨季降水量较大,做好施工区域内的防雨和排水工作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进行防水的原材料和设备,应进行妥善处理,而在施工过程中,也需要对相应的设备和材料做好防滑和防水的措施。同时,在混凝土结构建设初期,需要在其表面做好防水措施,保证其结构不会受到雨水的冲刷而产生问题。
五、砌体工程季节性施工
在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除了混凝土的施工外,砌体施工也是其中较为重要的施工环节,在工程砌体施工中,同样会受到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其施工过程中,也需要根据不同的季节条件,适当调整施工策略,确保砌体施工整体的质量和效果。
5.1夏季砌筑。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砌砖作业时,其砂浆中所含有的水分极易蒸发,进而造成砂浆的脱水,影响砖块之间的粘结度,影响砌体的整体质量。这种情况下,需要对砂浆进行及时地补水。气温高于30℃时,一般不宜砌筑。最简易的温控办法是避开高温时段砌筑;另外也可采用搭设凉棚、洒水喷雾等办法。对已完砌体加强养护,昼夜保持外露面湿润。
5.2雨天施工。石料堆场应有排水设施。无防雨设施的砌石面在小雨中施工时,应适当减小水灰比,并及时排除仓面积水,做好表面保护工作。在施工过程中如遇暴雨或大雨,应立即停止施工,覆盖表面;雨后及时排除积水,清除表面软弱层。雨季往往在一个月中有较多的下雨天气,遇到下大雨时会严重冲刷灰浆,影响砌筑质量,所以施工遇大雨必须停工。雨期施工砌体淋雨后吸水过多,在砌体表面形成水膜,用这样的砖上墙,会产生坠灰和砖块滑移现象,不易保证墙面的平整,甚至会造成质量事故。
5.3冬季施工。当最低气温在0℃以下时,应停止石料砌筑。当最低气温在0~5℃必须进行砌筑时,要注意表面保护,胶结材料的强度等级应适当提高并保持胶结材料温度不低于5℃。冬季砌筑的主要问题是砂浆容易冻结。所以冬季砌砖要严格控制砂浆用水量,采取延缓和避免砂浆中水受冻结的措施,以保证砂浆的正常硬化,使砌体达到设计强度。砌体工程冬季施工措施可采用掺盐砂浆法,也可用冻结法或其他施工方法。
六、结束语
农田水利灌区建设不仅仅关系到农业的发展现状,更加关系到农民收入整体水平的提高,就我国目前发展而言,农田水利灌区规划建设对于整个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水土资源保持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长远角度来讲,加强农田水利灌区发展,合理化的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如何有效的提高灌区规划的合理性进行简要的分析与总结,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仅供参考。
2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
2.1规划的建设规模预测分析
小型灌区灌溉面积的发展需根据当地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小型灌区在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地位,依据大中型灌区以及当地旱作农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粮食生产目标,分析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总体需求,进而确定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及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耕地资源对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的素质潜力根据当地耕地资源状况,分析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素质以及发展潜力。可供灌溉水资源对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分析以县为单位进行水资源承载能力复核,从水资源角度论证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潜力,则需要根据水资源综合规划确定的灌溉用水总量控制指标及其使用情况等诸多因素,分析农业内部对水资源的需求情况,分析规划改造区域可供水资源量,进一步证明改造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小型灌区灌溉面积发展规模预测通过上述水、土资源供需平衡分析,小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规模、新建小型水源工程及发展灌溉面积的规模。
2.2关于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的建设内容
小型水库(即所谓的引水)自流灌区的取水枢纽、固定渠道(包括排水沟)续建配套以及涵闸等建设物的建设。小型扬水灌区的泵站、涵闸等建筑物的建设以及对于固定渠道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水源工程(小水池窖(水池)、新建塘坝、提水设施等等)。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排涝泵站的建设。
2.3农田水利工程灌溉规划设计技术与实施
小型水库自流灌区的取水枢纽进行重建或改造、固定渠道(含排水沟)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涵闸完好率50%以下的拆除重建。对小型扬水灌区的泵站进行更新改造、固定渠道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涵闸完好率50%以下的拆除重建。水源工程改造、除险加固、新建。完好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的排涝泵站进行机电设备更新并且给予相应的建筑物改造和确实需要重建的拟重建。
2.4经济效益
农田水利建设工程的发展,不仅仅可以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更加能够对资源环境产生良好的改善作用,使其达到一定的社会效益。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可以降低农民耕种时的各种风险,改变土壤的结构特点,改善农业的作业环境,进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同时,随着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对于环境的保护意识在不断的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农田水利灌区技术也能有效的净化空气,达到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降低洪水旱涝对于农田耕地的破坏,严重的将直接危害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状况。所以说,在农村开展农田水利灌区作业是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2.5加强水利工程管理
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创新知识,农田水利灌溉建设不仅仅涉及到具体的施工单位以及农田的发展,更关系到整个农业的发展建设,所以可以通过设计乡镇设立农田水利设施的相关管理部分,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在进行农田水利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相关人员的责任意识,不断提高他们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化措施,建立完善的水利工程管理体系。
3灌溉设计实施规划的保障措施
3.1组织实施机构
在进行灌溉设计过程中,可以成立相应的基础农田水利灌溉专家小组,针对具体实际情况进行灌溉规划,与此同时可以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与管理经验,针对其地方特点制定符合自身发展的灌溉规划设计,可以由不同部分进行规划设置,这样可以相互调动和监督,最终促进农田水利灌溉的发展。
3.2投入保障
应当由中央、地方和受益群众共同负担项目所需的资金,并应当努力争取补助资金。根据“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项目区的乡镇及群众自筹配套一部分,同时地方也从县财政划出一块作为配套,另外大力引进外资,充分利用好民间资金,作好规划项目的资金投入保障。
3.3技术保障
(一)已建工程的产权改制形式
1.承包
所谓承包即是在工程所有权不变的情况下,由承包方与发包方签订承包合同,承包方按发包方的意愿进行管理或经营,按合同规定向资产所有者交纳承包费。这是一种把土地承包责任制引入到水利行业的形式,将“小农水”整体承包给个人或团体。具体做法为由集体根据工程造价和灌溉能力确定每年上交的承包费用底数,然后公开竞价投标。承包的年限一般为5~15年,各地方具体年限均不相同。在承包期内工程的经营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承包给农户。双方签订承包合同,在合同中写明承包费用、水价及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尤其是承包方具体的服务任务和工程的管护标准需要在合同中具体体现。从承包主体有个人和合伙两种情况,在承包期内承包者自主经营自负赢亏。
2.租赁
根据产权交易的定义:租赁就是一方向另一方支付租金,以取得在一定时间内对另一方资产的使用权。从企业和财会角度来讲,承包和租赁区别具体体现在:(1)承包经营是以一定的经营利润为目的,对象是经营成果;租赁经营则是以资产使用权的转移及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标的,对象是资产;(2)承包的自不完全,而租赁产权分离的比较彻底;(3)由于租赁经营需要实行财产担保,风险比承包高;(4)经营期间新增资本属于租赁经营者,但不属于承包经营者。
3.拍卖
根据2004年修订的《拍卖法》,拍卖是指“以公开竞价的形式,将特定物品或者财产权利转让给最高应价者的买卖方式”。拍卖是根据工程造价和灌溉能力确定底价,按照自愿、公平、竞争的原则,公开竞价拍卖水利设施的经营权、使用权或所有权,年限为5~20年,一般不超过50年。拍卖主要分为经营权、使用权的拍卖和所有权的拍卖。一般来说,规模小的工程拍卖所有权,规模大的工程拍卖使用权。承包和租赁相比,拍卖属于比较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形式。
4.股份合作制
建设“小农水”的关键是资金是否能够顺利筹集,而股份合作制是多渠道筹集资金的一种重要制度安排,是一种农民自愿合作办水利的新形式。农民按照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由农民联合在承包租赁的土地上,通过入股合作新建、购买或承包、租赁各种农田水利工程。不仅农民可以入股,集体和国家也可入股,不仅资金入股,还可以以劳力、土地和技术入股。入股农民共同出资、共同劳动,共同拥有工程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既取得劳动报酬,又按股分红(国家股一般不分红),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资金、技术和人力等的不足。
5.组建用水者协会
以工程的受益农户为协会成员,每户为一个会员,把原来属乡镇或村集体管理的工程集中,将“小农水”经营权、使用权或所有权转移给用水者协会,协会属于民间组织,是具有法人地位的服务型社会实体,成立监委会,财务制度、章程和管理制度健全。协会经营具有独立性,与水管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水的买卖关系,且不属于村委会管辖。
(二)未建工程的产权改制形式
1.农民(单户)、农民联合体或其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投资兴建
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采取放开建设权,完全由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水利工程产权全部归投资者,并且允许继承、转让、抵押和对外租赁、承包,这种模式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了避免互相抢夺资源,需要从宏观规划上进行有效控制,即由乡镇政府批准和水管部门选址、设计,然后由农民投资兴办,这样既避免互相哄抢资源,又能优化布局。工程建成后由农民自主选择承包、租赁、聘用人员管理等运营方式。
2.由农民用水者协会兴建和管理
按照水系或者村、组为组建单位先建立用水者协会,然后具体的筹资、建设、运行和维护均由协会负责管理。这种模式的关键是新的协会是否能够承担和胜任这些职责。
3.集体兴建,专人管理
指工程及配套设施全部由集体出资兴建和购买,村委会委派专人负责管理。这种模式与原先集体兴建、管水员看护的区别在于:规划、建设时需要向农民集资,农民就会对工程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运营和维护具有发言权和监督激励,尤其是“一事一议”制度更加促进了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工程的具体管理者,农民也有相应的选择和监督权力和激励。
4.政府、村集体与农户集体共建
这种模式属于股份合作制的特殊形式,指国家以一定的资金参股,一般是鼓励性的资金投入,希望以政府财政投资来吸引更多的其他投资,政府资金一般是参股不分红。另外部分政府还出台优惠的政策,鼓励农民投资搞水利。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技术、扶贫贷款等形式支持农民发展“小农水”,以此为依托,可以吸引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投资主体投入资金、劳动力,起到以少促多的作用。这种三方投资的情况中,集体股所占的比例一般较大(资金来源于银行贷款,或集体经济组织的积累等),农民股所占的比重一般较小(农民的资金投入有限)[1]。这种建立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为纽带的股份合作制,有效地解决了农民有土地、有劳力但无资金、无技术的难题,政府和集体通过投资为导向,吸收农民的劳力和经营、维护优势达到优势互补,建设农田水利工程,扩大灌溉面积。
实践证明,通过新建和已建工程几种产权制度创新模式实践,共同之处是引入了激励机制、竞争机制、补偿机制等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大大缓解了工程资金缺乏以及管护责任无法落实的局面。拥有者或参与者取得经营权或使用权后,不仅在经济上享有受益权、在用水上享有一定的优先权以外,同时要承担相应的管理、维修、养护义务,并要遵守相应的约束机制,保证用水和收费的公开公平,有效调动国家、集体、农民三方合力共同兴建和管理农田水利工程。
二、改革主要成效
1.增加“小农水”新建数量,扩大灌溉面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1)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小农水”治理。改革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吸引了民间资本加入新建工程行列,增加“小农水”数量。(2)盘活了存量资产,拓宽了小型水利工程的投资渠道,增加“小农水的数量”,扩大灌溉面积,增加农民种植收入,提高农民经济生活水平。(3)农民资本投入的增加,相应减少国家对“小农水”的资金投入或提高中央和地方政府投入资金的效率,节省的资金可以用到其他非灌溉产业,增加其他产业的收入,提高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2.提高了现有工程的运营效率,提高工程的完好率和经济效益。改革将工程集中到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手里,经营者掌握了对工程的自主经营权和对工程水的使用权和处置权,利用收取水费或种植、养殖收入等经济利益的激励,提高了工程管理和灌溉用水的效率。灌溉用水效率的提高带来的收益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减少农业生产成本,相应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经济收益。①(2)水资源的节约可以扩大灌溉面积。(3)节约之水通过水权转让给缺水或高效产业或领域,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4)提高用水者的水商品意识和节水意识,减少水事纠纷,提高农民之间关系的融洽度,减轻村镇干部压力,改善干群关系,乡村干部也从这类烦琐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农村整体发展水平上来。
3.提高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主要从三个方面体现这种提高:(1)产权制度改革发动群众加入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提高其参与意识和管理水平,减轻村干部工作压力,增加农村社会资本。同时水费收取职责从村干部转移到工程运营者,减少了搭车收费现象,改善干群关系。(2)通过灌溉成本的核算和水费的征收,提高用水者节水意识和水商品意识的增加,同时通过用水足额交费措施减少“搭便车”行为,改善农民间关系,提高合作水平。(3)形成多个经营组织或管水组织等民间组织,在提高农民的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的基础上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农民的参与意识也得到增强,这些都有利于乡村治理以及农村经济发展。
三、小结
“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制度变革,虽然改革涉及的工程规模较小,却是一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在改制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需要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政策和规范,然后以点带面辐射发展,保证改制工作有序健康进行。
虽然“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但是在改革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阻力:一些利益相关者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不想破坏现有的利益格局;一些干部和群众还存在一定的思想顾虑;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存在违规操作现象。因此,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可行性条件,精心设计改革的具体条款,尽可能降低经营风险,激发农户的积极性,更好地将工程管理权力和职责转移到经营户手中。此外“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需要符合产权界定清晰、有效转让和受到法律保护等要求[2],如果不能克服人道德风险和改制成本过高,将导致“改革失灵”。“小农水”产权制度改革同时还要与历史、社会、农民、环境等相关正式、非正式制度发生矛盾和冲突,它并不是“小农水”治理的灵丹妙药,而是对原有政府主导治理模式的市场化有益探索。
参考文献:
[1]吕亚荣.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制度模式及绩效评价——以河北省怀安县调查为例[J].人大全文2001年经济类专题,2001,(9).
[2]蒋俊杰.中国农村灌溉管理的制度分析(1949-2005)——以安徽省淠史杭灌践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2005,(4):57.
[关键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探讨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是农业发展的最基础的条件,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同时在面对恶劣的地质气候情况,特别是1999年以来民和县出现的大面积干旱,健全的农田水利建设体系和完善的管理措施,将很大程度上缓解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的不便,减少农业生产的损失。民和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点多面广,且工程形式多样,管护好工程,使其发挥应有的效益,是保障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的关键。
一、目前民和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是指为解决耕地灌溉和农村人畜饮水而修建的田间灌排工程、小型灌区、灌区抗旱水源工程、小型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井、引水工程和中小型泵站等。
了解我们在农田水利建设和管理存在的问题,将促使我们进一步去思考如何在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加强监管、健全体制去解决这些问题,让我们的水利建设变成真正的阳光工程、便民工程。
二、全面加强对在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的监管力度
要做到工程建设规划合理、施工有质、管理有度,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同时组建一个完整的质量监督体系,自上而下,齐抓共管,才能保证工程建设过程透明,质量过硬,经得起考验。
1.建立管理机制,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农村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内容广泛,实行统一管理,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建设程序,根据先申请规划审批,再建设施工,后验收交付使用的原则进行,广泛宣传,科学管理,使各地农村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往规范有序方面发展。
2.建立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审批制度。规划是水利工程建设的前提,是搞好工程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使工程发挥更大效益的基础依据。民和县近几年结合实际情况,正在认真编制《民和县水利发展“十一五”规划》。为此,要求地方如打井、建坝、扬水、拦河、修渠、排水、微滴灌等,首先申报,对工程地点、规模、投工、投资计划等,由乡(镇)水管站报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实施。
3.严格设计资质证制度和工程招投标制度。
4.建立施工准入证制度和实行工程监理制度。施工准入证是指具有一定的水利施工技术和条件,达到一定的施工管理水平的施工企业,才能准许其进行水利工程施工的一种制度。以取得水利施工准入的企业,必须具备一定的技术人员、生产设备和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施工人员为标准确定,施工准入证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门发放并检审;在工程进入施工阶段,质监单位配备一定数量的质监员,施工单位的技术员随时配合质监员对工程各个部分进行检测,填写检测记录,特别是对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材料,如设备、水泥、钢材、试件、试块等能验证和影响工程质量的材料,双方共同到有关权威部门做鉴定,才能作为保证资料、必备资料和安全资料汇入施工档案,为综合验收和今后工程管理检验提供可靠真实依据。
5.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和实行严格奖惩制度。在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要以竣工报告形式报请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验收。同时施工单位也要报经甲乙双方共同签字盖章的施工保证资料和必备资料,汇总的真实完整资料一套备案。地市县水务局根据竣工报告和施工资料,组织有关设计、质监和相关单位的技术人员与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工程进行全面验收,通过听取报告、查询资料、检测实体、细查局部的程序对所建工程验收,做出该工程的综合评定意见,所有未经验收的工程不准交付使用和结算工程款项;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严格按建设程序施工,提高工程质量,对年内新建工程项目进行评优,对被评为“优质工程”的凭验收证明兑现一定的奖励,同时加强宣传,形成一种狠抓工程建设质量的良好社会风气,对未按建设程序施工的,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并报相关智能部门进行处罚,并通报批评和备案,特别是不按有关规范施工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的豆腐渣工程,严厉打击,决不手软。
三、全面加强对现有水利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优质合格的水利工程的建设完成,为农业生产和人民日常生活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但是,要使其长期充分地发挥其经济效益,作为以后水利工程建设起到一个参照示范的作用,加强对已有工程的使用管理和维护就显得尤为重要。
1.安全管理。安全管理的首要是加强《水法》的宣传,在防止水利工程受到洪水等自然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也要防止少部分惟利是图的人为破坏;其次是工程建设工程没有主次,每个环节都很重要,特别是工程配套设施的建设质量一定要保证,如小型水库的泄洪口等。
2.内业资料管理。关于工程管理的标准、规定、法律等资料必须齐全;设计图纸及文件、施工记录、检测结果、竣工验收报告等应立项建档;工程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以及工程管理的各项检查记录资料也应当妥善保存。
3.工程设施管理。对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等级造册,绘制工程分布图分类进行排列,对重点工程实施挂牌,设专人重点管理,落实目标责任制,确保已有工程项目特别是重大型项目的设施管理安全。超级秘书网
4.经费管理。制定合理的工程维修养护费标准,根据受益面积和各地的具体情况,向受益者和收益单位征收一定的费用,用于工程维护;利用水利发展基金等形式对工程进行维修和养护;推行义务工制,接受受益人或者单位的义务工。目前民和县乐平部分乡镇成立了“理事会”,按照“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用好经费,做好项目建成后期管理工作。
小型农村水利建设的根本是质量问题,要确保建设优质的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建设监督管理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保证其成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优质工程;同时要加强工程项目的后期管理,做到不出纰漏不出事故,使工程项目能够充分长效的发挥其效益,确保农业生产的顺利进行和人民的正常生活。
参考文献:
[1]向立云,姜付仁.水资源与水资源化刍议[J].中国水科院学报,2000,(1).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措施;维护管理
随着我国农田灌溉需求量的逐渐增加,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数量日渐增加。因此,为保证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出农田灌溉作用,在保证水利工程建设质量的基础上,要求管理人员能够采取针对有效的维护管理措施,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工作性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
1完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措施
首先,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部门与管理部门能够做好整体规划,紧抓重点,突出难点,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顺利开展。只有科学合理规划农田水利工程,才能够推动工程建设的有序进行,以此确保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总体规划有利于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提供指导性意义,指明建设方向。只有明确了工作重点,才能够确定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方向,之后合理规划一些次重点工程项目。在对重点工程进行规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环境问题,以此对现阶段急需改进的工程项目进行明确,通过启动和实施重点项目,有利于推动水利建设,使农田水利工程更好地为农业经济服务、为社会发展发展。其次,健全建立管理制度,完善建设程序,提高科学水利水平。由于农田水利工程涉及内容比较广泛,有必要加强统一管理,对整体布局合理规划,确保建设程序合理有序[1]。首先,申请规划审批,然后展开实际建设施工,最后对水利工程进行验收,交付使用,并且建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被评选的“优质工程”,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出紧抓工程建设质量的良好风气;如果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未按照施工程序展开,建设质量不达标,通报批评,严厉处罚,坚决打击。只有在科学管理下,才能确保我国各地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有序规范的发展。
2农田水利工程具体维护措施
2.1增强维护管理意识
强化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意识,是提高农田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水平的基本前提。只有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够意识到维护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才能够提高自身工作责任心。同时,要求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地区人民具有良好的维护管理意识,使广大农民能够了解到自身一方面是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者,另一方面也是水利工程的维护者。只有农民自身具有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意识,才能够保证水利工程长时间保持良好的性能,以此最大程度地发挥出农田水利工程的功效,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灌溉服务。
2.2注重专业技术能力的提高
农田水利工程在现代化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保证了我国农业耕地灌溉的基本需求。为了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出作用,有必要对维护管理工作提高重视程度,树立良好的维护管理意识,将维护管理意识深入到广大农民群众中,进而最大程度激发农民维护管理积极性,促使农民主动学习专业管理技术。可以定期对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进行业务技能培训,使工作人员能够在实践工作中累积经验,以此促进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效率的提升。所以,只有提高专业维护技能,才能够确保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之后,更好地开展维护工作,保证水利工程充分发挥出自身价值,推动当地农业的发展。
2.3构建维护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是农田水利工程顺利维护管理的关键所在。现阶段,我国关于农田水利工程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普遍缺失。因此,必须构建完善可行的维护保障体系,以此使农田水利工程维护管理水平有效提升。首先,乡镇水利站能够合理规划整个区域内的农田水利工程,结合不同区域的水利工程项目,实施有效监管。面对工作项目多、工作人员少等问题,水利站可以以村为单位,着重培养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人员,使受训人员能够充分掌握水利工程维护技术,保证水利工程性能符合工作需求,最终有效提升农田水利工程维护水平。基于此情况,以村为单位管理周围水利工程,确保所有水利工程均能得到有效保护,一个农田水利工程必须配置2名以上的维护管理人员。
2.4加大对水利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
农田水利工程具有经济性和公益性特征,如果只是依靠国家专项资金投入,还远远达不到预期目标。因此,在政府资金保证的情况下,还需拓宽融资渠道和方式,以此保证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工作得以有效落实。在规划设计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阶段,不仅需要合理控制建设成本,防止出现资金紧缺问题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并且需要对工程维护工作所需要的资金做到合理安排,以此保证资金管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统筹管理各种分散资金,从而为专职维护管理团队配置以及配套管理提供良好的基础。
3结语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关键在于保证工程质量,只有工程质量符合要求,才能够确保农田水利工程顺利投入使用,发挥出应有的社会服务价值,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保证建设质量的基础上,加强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维护管理,保证水利工程的基本工作性能,使其使用时间得到有效延长。因此,要求管理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具有良好的维护管理意识,不断提升维护管理技能,将管理工作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关键词:农田水利规划设计 科学合理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农田水利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中央治水兴水决策部署,统筹规划、标本兼治,因地制宜、科学安排、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着力提高防汛抗旱减灾能力、供水保障能力和水土资源利用效率,力争在政策支持上有新突破,在组织发动上有新举措,在资金投入上有新增长,在综合效益上有新提高,在惠及民生上有新成效。
1 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意义
1.1农田水利建设关系社会的稳定。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粮食安全生产的重要农田基础建设之一,只有加强农业基础,开拓农村市场,才能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才能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才能保持整个社会的长期稳定。
1.2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国家粮食生产安全。当前我国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决定了农业用水不可能大幅增加,要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只能依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同时现代农业对灌溉保证率、灌水方法与技术对灌溉的依赖性愈来愈更强,而原有的技术和条件显然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要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必须加强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
1.3农田水利建设关系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如果我国农业关乎着6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可以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生产成本的降低、效益的提高,以及综合竞争力的提升都离不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
2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目前,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在规划过程中缺乏系统性与全面性,在工程立项时常常忽略可行性研究,常常在立项后才发现诸多问题,在迫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发展的形势下,常常追求急功近利,甚至有时不顾技术规范,违背自然规律,在工程立项问题上搞政绩项目。
2.2立项不规范,对工程了解不周全,致使有些工程今年建,明年坏,后年废,达不到应有的设计使用周期。某些工程设计,对项目的远景发展分析不够充分,在项目方案的分析比较和选择上,项目方案所适应的整体条件和个别条件区分不够严密,常造成顾此失彼,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使用性能大大减低。
2.3在投资上对项目实行强挤、硬压,明知某些费用严重不足,却要强行开工建设,常常对工程项目缺乏技术经济分析或不搞技术经济分析。在某些设计方案上采用生搬硬套的办法,造价能够节省的方案没被采用,所以,一些工程项目在进行实施建设之前,其方案预算成本就已经失控了。
2.4工程建设前期规划不够深入,相关部门配合意识不强。工程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导致在工程技术、合理开发和社会经济效益等诸多方面不能互相兼顾。工程重复建设多、半拉子工程多以及工程纠纷多。
2.5现有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相当部分是边规划、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至今已运行四、五十年,先天不足加之后天维修配套没有跟上,致使工程老化、退化、失修严重,效益衰减。
3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原则
3.1实事求是。在设计建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时,应该充分考虑项目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质和地形条件,制定合理的规划方案。
3.2申报和建设,要讲实际,权轻重。在制定规划建设方案的时候,不能只搞形象工程而不顾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要严格遵守“经济适用、经久耐用、利于环保”等原则,申报建设项目时,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不可一窝蜂的上,以免给农民群众造成过重的经济负担。
3.3认真做好农民群众的动员工作。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受益者是农民群众,农民群众也是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主体力量。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前,要把农民群众的工作做通,调动起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3.4坚持筹资筹劳的多样性。根据国家财政投入及地方财力的可能和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建设目标。通过国家投资、地方积极筹资、社会广泛集资、银行贷款融资等方式,积极利用“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来缓解建设资金不足的现象。发动群众投资投劳时,必须坚持自愿、公开、量力而行的原则,切不可因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而对群众的生活造成不必要的负担。
4 科学实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的措施
4.1实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统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规划,统筹使用农村各类涉水资金,从整体、长远角度重点加强对农民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规划。支持灌溉、储水、排水等农田水利设施的改、扩、新建项目,做到主支衔接、因地制宜,引水、蓄水、灌溉并重,大小水利并进。做到水库、塘坝、水窖等相互补充,建设旱能灌、涝能排,有水存得住、没雨用得上的水利工程体系。
4.2规划设计要结合当地实际。要根据当地水利设施现状,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不断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加快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大力加强田间工程、末级渠系及涵闸泵站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县域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扩大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面积。同时,进一步增加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投入,做到完成一批、验收一批、销号一批。积极推进大中型灌溉排涝泵站更新改造,在有条件的地方新建一批灌区,加强重点涝区治理,不断提高农田灌排骨干工程的配套率和完好率。
4.3突出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规划设计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能力,实行总量控制、定额管理。通过协调各行业的用水需求,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改造与改革、骨干与田间、灌溉与排水相结合,制定适宜的改造方案。同时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促进节水和水资源高效利用,建立节水型用水模式和节水型经济发展与运行体系,突出节水灌溉技术的运用和推广,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和效益。
4.4技术标准执行要灵活。当前农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相关标准尚不完善,对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可依据现行的技术标准,但不能片面地追求高标准,不能教条地应用技术指标,可在现行的基础上逐步完善或建立地方性技术标准。
4.5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施工安案制定要严格。工程施工要严格按施工方案和基建程序运作,项目实施时成立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完成项目的前期咨询、设计、招标、施工和监理,建设过程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格按“四制”要求管理。要求材料设备供应商的产品必须要有“一照、三证”,施工队伍要严格按招投标法律法规进行招投标活动,并严格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落实分级管理负责制,切实加强技术指导,严把质量关。项目建设完成并经验收合格后交付管理。使用过程中实行目标责任管理、明确管理责任。
5 结束语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属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设施,在农村经济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支撑。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是着眼全局、着眼长远、着眼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确保建设优质的农田水利工程,就必须有一套健全合理的规划设计体制,规范的项目建设管理程序,使施工过程合理、项目管理严格、经费使用透明,防止面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保证其成为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优质工程。
参考文献:
[1]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文件选编[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席家治.农田水利建设[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6.
【关键词】农田水利;资金筹集;政策创新
为贯彻中央 2011 年1号文件精神,各省市提出全面加强综合水利工程建设,改革创新水利发展体制和机制,加强水利投入和政策扶持,加强组织领导。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做好治水、蓄水、排水、节水、引水“五水”文章的统筹工程,使平安水利、民生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四个水利”协调发展。
一、财政投入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十分明显
中央和省级财政不断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除了中央及省财政每年专项资金投入以外,从2011 年起提取 10% 的土地出让收益中作为农田水利资金。这些举措促进了水利投入的增长和水利事业的发展。
以下是农田水利建设资金主要来源:(1) 财政投入(2) 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3) 土地出让收益计提资金(4) 经营性农田水利工程的收益(5) 金融资金与社会支持,金融资金主要指金融机构信贷、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等。(6)社会资金,所谓社会资金既有民间组织的投入,当然也有“民办公助”下社会的投入(7) 农民通过“一事一议”的自愿集资、投工投劳等。通过多方努力,水利建设面貌有了显著的改观,水利工程给全省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的福祉也日益显现。
二、正视当前水利事业发展中工程建设管护工作量与地方财力缺口之间的矛盾
按照目前规划发展,农田水利启用资金的实际需求缺口仍然很大,随着财政职能的转变,水利建设基金的停征,加剧了水利投入资金的不足。目前我国还没有农田水利的专项税费,各省水利事业也仅仅依靠现有的财力来支持农田水利的建设管护必然捉襟见肘。
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一个问题是财政资金拨付的比例较大,现有财政的财力难以满足各地水利设施建、管、用巨大的工程量以及标准提高的巨大需求;其次是水利建设资金缴纳对象负担繁琐,筹措渠道过于分散、不集中,无法有效筹集资金;三是由于金融信贷资金追求的是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水利事业这种社会公益责任,只有公共财政职能去承担;四是取之于民的税收难以现实,这就需要公共财政的民生工程积极介入。
三、为筹措稳定、可持续的水利建设资金,建议省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开征“国土整治建设管理基金”
为筹措稳定且可持续的建设资金,整合、集中现有财力,专项用于全省国土综合整治建设投入,其中包括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投入。该资金具有规模性、稳定性的优势,能够避免了年复一年的单一、传统模式水利建设,能从从根本上解决国土资源系统性建设问题,由于“国土整治建设管理基金”政策的开征,将在源头上保障了国家财政对农田水利资金投入。为开辟新的持续、稳定财源带来新的方式,用来补充预算内的水利建设资金不足。“国土整治建设管理基金”的开征是对农田水利资金的投入规模的保证。
1.开征“整治国土建设管理基金”制度上的可行性。
基金属于政府性基金的一种。省级人大被赋予此项立法的权力不仅因为其设立程序比税法相较简单很多,又因基金的专项用途的性质。
2.“整治国土建设管理基金”的课征对象和制度设计。
此项基金制度的设计,基金的缴纳义务人是指规定在省境内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单位和个人。基金实行差别税( 基金) 率是根据项目经济规模和产业政策确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确定适当的税( 基金) 率是按其单位工程分别确定。
各省“整治国土建设管理基金”的根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际完成的投资额确定计税依据,基金的征收,实行投资许可证和计管相结合的源头控管办法。在开辟了稳定持续的整治国土建设管理资金来源的同时,又增强了基金缴纳人保护国土安全的参与意识。
3.“整治国土建设管理基金”重要作用。
“国土整治建设管理基金”的征集不仅强化全社会对国土整治重要性的认识。基金的征集对象是固定资产投资者,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对生存国土环境的安全性更加关注所赖。而且,征收基金有助于稳定增加农田水利建设资金,支持农田水利事业发展的财力基础稳固。征集面广、缴纳者负担轻是“国土整治建设管理基金”具有的特点,相信开征以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各地农田水利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四、各省“整治国土建设管理基金”支出的范围
1.用于全省国土综合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水体、山体保护、改造,以及改善地质条件方面的防灾减灾。
2.用于全省流域性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治理、防洪排涝设施建设管护、水库建设、灌溉排涝泵站建设与改造水土保持、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等上规模的水利建设工程。
3.重点保障县乡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4.用于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项目的建设与管理资金需求。
5.保证完善强农惠农的补贴政策,服务“最后一公里”。
6.用于以民为本,健全机构,完善基层农田水利服务体系建设,解决“重建轻管”的痼疾。
参考文献:
[1]段磊,鲁娅妮.PFI模式在非营利性农村基础设施融资中的应用[J].农村经济:117-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