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3:23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林业助理工程师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论文关键词:台湾相思,混交林,混交模式,营造技术
福建沿海山地气候高温多雨,土壤淋溶性强,土壤肥力多数不高,特别是在林果激烈争地的情况下,林地多分布于立地条件较差的地段,加上森林植被破坏大,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较为恶化。尤其是一些立地条件极差的山地,传统营造的马尾松(Pinuns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等单纯林成活率低或成活而生长缓慢不能成林,严重地制约了林地生产力的发挥和山地综合开发利用。因此,利用自然力,选择适生的树种并采用合适的营林技术措施是恢复和重建该类林地的森林植被和改善其生态环境的关键性问题,急需解决。针对这种情况,福建省晋江市林业局,根据立地、环境及经营水平等条件,从1980年开始,陆续引种了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人工林,实践证明,湿地松生长迅速,能适应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提高湿地松人工林的经营水平、改善沿海贫瘠山地的生态环境和森林景观,改变森林资源面貌,以耐贫瘠且具有改土作用的台湾相思(AcaciarichiiA.Gray)为伴生树种,营建了多种湿地松台湾相思混交林,本文对湿地松台湾相思不同混交模式的造林效果及营造技术进行总结探讨,为闽南沿海贫瘠丘陵山地的植被恢复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供参考。
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哪里(地名),地处东经l19°30′,北纬25°41′,地域上属闽南沿海地区。年均气温20.1℃,最高气温39℃,1月均温12.4℃,最低温度-6℃,年均降水量1550mm,相对湿度78%,全年无霜期约340d,属南亚热带季风型气候。试验样地原为杂灌林地,海拔高约150m,常年风大,坡度18°,林地土壤为花岗岩发育的粗骨性红壤,石砾含量多,土层厚度约0.60m,土壤无明显腐殖质层,较为板结瘠薄,属Ⅲ类以下立地级,为典型的沿海贫瘠丘陵山地。
作者简历:施荣达(1979.11~),男,汉族,福建晋江市人,现为晋江市农业局助理工程师,从事林业技术推广、森林培育等工作。电话:,邮箱:499737801@qq.com
通信地址:福建泉州晋阳街道新华路177号.晋江市农业局
2.材料与方法
试验设4种混交造林模式(均以湿地松为主林木),限于立地差,为促进提早郁闭,造林密度设置较大,具体见表1。试验林于1996年春造林,林地经炼山后,采用块状整地,植穴规格50cm×40cm×40cm,用一年生裸根苗上山造林。造林后头三年,每年抚育锄草1-2次,无间伐。因结合生产性造林,没有具体设置重复,而是依造林地自然地势情况安排试验处理,每种混交模式(处理)及其对应的纯湿地松(栽植密度、管理措施等同相应的混交模式试验林)试验林的面积大小不一,在35~50亩之间,每相邻试验小区栽植2~3行木荷作为界限,各处理的立地条件基本一致。共营造湿地松台湾相思混交林及湿地松纯林约200亩。
表1混交造林模式试验处理
处理
代号
混交方式
混交比例
混交密度
A
星状式混交
3湿地松7台湾相思
5330株.hm
(湿地松1600株.hm +台湾相思3730株.hm )
B
星状式混交
4湿地松6台湾相思
4000株.hm
(湿地松1600株.hm +台湾相思2400株.hm )
C.
行状混交
1湿地松2台湾相思
4800株.hm
(湿地松1600株.hm +台湾相思3200株.hm )
D
行状混交
1湿地松1台湾相思
关键词:秸秆;禁烧难;成因;对策
焚烧秸秆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影响人们正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影响飞机起降和交通干线及高压输电线路安全,进而影响国际及城市形象,也会烧毁农作物及树木造成经济损失。在秸秆禁烧方面,尽管环保部门做了大量工作,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责任不落实、相关部门执法难度大、综合利用技术缺乏及推广缓慢等原因,秸秆焚烧的现象还较普遍,年年禁烧年年烧的局面并未实现根本扭转。
1、制约我国秸秆禁烧屡禁不止的因素
一是秸秆生产量大,农民的环保意识淡薄。据权威部门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产生的各种农作物秸秆超过6.5亿吨,过去,秸秆多用作牲畜饲料,并用来烧火做饭,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改用电和煤烧饭,秸秆随即成为被闲置的资源,二是环保等执法部门管理难以到位。按目前国务院职能分工,秸秆禁烧工作归属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然而,秸秆禁烧是一系统工程,它涉及除农业、财政、交通、环保、民航等6个部门外,还涉及公安、银行、科技、林业、文物、电力、信息产业等十几个部门,一个同等级别的环保部门要统筹协调好十几个部门,难度可想而知。三是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不强。尽管《大气污染防治法》对秸秆焚烧及其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对露天焚烧秸秆者情节严重的,可以处200元以下罚款,实践证明,该规定过于简单,可操作性差,力度小。况且,焚烧秸秆不是个案,绝大多数农民争相参与,环保部门的执法力量薄弱,要深入农村一线执法,更不现实。四是收获周期短加大了秸秆禁烧的难度。现在农村年轻力壮的劳力,大都外出打工,在家从事耕作的大都是老弱病残,再加上小麦收获期不足10天,收割机收割后,马上就要复种,午收季节外出打工返家的农民兄弟为了尽快外出,若使过高的麦茬人工还田费工费时,并与耕作播种形成矛盾。也有农民曾经试过“秸秆还田”,但实际效果不理想,特别是麦秸秆蜡质较重,还田后如果没有降雨,埋在土里就无法腐烂,不但不能成为肥料,而且还给后续农作物的生长造成了障碍,自己浇水则更不划算。五是机械化收割难以实施统一监管。目前,大多数联合收割机流动作业,非属某一地区,不好管理,再加上夏收时间紧,严格管理会吓跑机割手,影响麦收。因此,在经济利益的趋势下,大多数联合收割机业主为了省时、省力和减少机器磨损,都将麦茬留得很高,有的甚至只将麦子“斩首”,留下的是无法处理的满地秸秆,客观上加大了秸秆禁烧工作的难度。六是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难以推广。虽然目前国内已经在秸秆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将多种秸秆加工成优质饲料和工业原料,但由于成本过高,加上效益不明显,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推广。
2、对策及其建议
2.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一是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农民朋友的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秸秆禁烧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二是各新闻单位应将该项工作列为宣传报道的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全方位的宣传,使秸秆禁烧工作家喻户晓,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秸秆禁烧工作的氛围;三是动员农村的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秸秆禁烧工作,为改善农业、农村环境尽一份义务。
2.2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网络。要将秸秆禁烧工作摆上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本着对改善农村环境负总责的态度,真正把这项工作当作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持之以恒、长抓不懈。根据秸秆禁烧应急预案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各县(市)、区务必将禁烧任务分解落实到乡镇,乡镇落实到村,明确分管领导和责任人,将禁烧工作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责任 书,加大考核力度。
2.3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目前市场体系尚未发育健全的条件下,没有准确的市场信息作导向,盲目扩大小麦、油菜作物的生产,往往有悖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做到预测市场在前,组织生产在后,要以市场为导向,广泛引进牧草、花果、苗木、药材等经济作物,减少小麦、油菜种植面积。走综合开发、生态牧业、绿色食品三位一体之路。
2.4应依靠科学技术解决秸秆综合利用难题。国家应尽快出台相应的经济政策,对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予以扶持,农业、农机监理等部门要把好农机关,加强对麦收现场的监管,控制住麦茬高度。广泛引进微耕机、粉碎还田机、埋草机、气化炉等机具设备,政府应将秸秆综合利用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出台优惠政策,多方筹措资金,加大财政补贴、信贷优惠的力度,积极鼓励农业、畜牧、环保等方面的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攻关等。
2.5应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查处力度。加大环保、农业、公安等部门间的协作力度,联合执法、形成合力,从单一的现场堵截,转变为“堵疏”结合,以疏导为主的工作路子上来。要尽快制定控制秸秆禁烧的地方性法律、法规,抓好秸秆禁烧的检查,积极开展执法培训,努力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规范执法行为。针对秸秆露天焚烧,发现一起,制止一起,该教育的教育,该处罚的处罚,绝不姑息迁就。
参考文献:
[1]吴江红,秸秆焚烧的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农机服务》[J],2008年第4期;
[2]邹明懿,农作物秸秆焚烧的原因及解决途径,《江苏农机化》[J],2006年第6期;
[3]高健敏,焚烧秸秆的危害,《农民科技培训》[J],2007年第3期;
关键词:活性炭;再生;吸附容量;乙醇;脱硫液
0 引言
焦化工艺中氨碱法脱硫废液含有一定的可回收成分,将这些成分加以回收利用,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环境效益。
某化工厂是从事氨碱法脱硫废液回收化工产品的企业,其主要工艺过程为:将焦化企业的脱硫废液收集回收入厂,用活性炭吸附脱色。上述过程完成后产生废活性炭,属于危险废物。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将使用过的废活性炭运往有资质的废物处置机构进行处理,处理过程需要较高的费用且由企业支付,造成浪费。研究废活性炭的再生可行性能为该企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以及环境效益,因为活性炭吸附处理的运营费用较高,同时活性炭的再生比较困难,寻找一项成本低廉并容易应用于实际的活性炭再生方法成为本次研究的重点。本论文通过实验的方式测试活性炭再生的方法和再生效率,由于活性炭上吸附了很多有机物,故选择乙醇萃取法对其进行再生,并对该方法的再生效果进行评价,再生过程中脱附的有机物可尝试回收利用,用过的乙醇也可以通过蒸馏法回收以循环利用。
1 综述
1.1 氨碱法煤气脱硫液的组成
脱硫液的组成非常复杂,所含的污染物一般可分为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两大类。其中有机污染物以酚类化合物为主,占总有机物的80%以上,此外,还包含多环类化合物、多环芳烃和脂肪族化合物,酚类化合物主要有苯酚、二甲酚、邻甲酚以及其同系物;多环类有机物包含菲、蒽、萘等[1],杂环类有机物包括氮杂联苯、二氮杂苯等。无机污染物一般以铵盐形式存在,包括碳酸铵、碳酸氢铵、氰化铵硫、化氢铵等。
1.2 活性炭吸附原理和类型
1.2.1 活性炭吸附原理
根据活性炭于吸附物作用力的不同,活性炭的吸附通常可以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种。其中物理吸附中活性炭和吸附物之间的作用力是范德华力,主要用于活性炭去除气相及液相中杂质的过程。活性炭结构多孔,可以提供大量的表面积,从而易于吸附杂质。化学吸附的作用力主要来自化学键,故也可以把其当成化学反应来看。活性炭不仅含碳,在其表面含有少量的功能团和化学结合形式的氢和氧,例如羟基、羧基、内脂类、酚类等。这些物质可以与被吸附物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被吸附物聚集结合到活性炭的表面。活性炭吸附是上述两种吸附原理综合作用的结果。
1.2.2 活性炭类型
活性炭的原料来源丰富,基本上所有富含碳的有机材料都可以作为其原料,例如燃煤、果壳、木材等。上述有机原材料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通过热解作用被转换成活性炭。活性炭具有庞大的孔隙结构以及巨大的比表面积、特意的表面官能团,同时还具有稳定的物理特性及化学特性,是优良的催化剂、吸附剂或催化剂载体。按照活性炭的形状进行分类,活性炭一般可以分为颗粒状活性炭、粉状活性炭、柱状活性炭和球形活性炭等。
①颗粒活性炭
通常情况下把颗粒粒度大于0.175mm的活性炭称为颗料活性炭。颗粒活性炭按照生产原料又分为果壳颗粒活性炭、煤质颗粒活性炭、椰壳颗粒活性炭等,不同类型的活性炭吸收成分各有侧重。
②粉状活性炭
一般将粒度小于0.175mm或者90%以上通过80目标准筛的活性炭通称粉状活性炭或粉状炭。粉状炭有吸附能力使用充分和吸附速度较快等优点,但是分离较为困难。随着分离技术的进步和受某些应用要求所限,粉状炭的粒度出现越来越细化的倾向,有的使用场合已达到微米甚至纳米级。
③柱状活性炭
通常是由粉状原料和粘结剂先经过混捏和挤压成型,再经过炭化、活化等后续工序制作而成。也可以用粉状活性炭加粘结剂挤压成型。柱状活性炭又有中空和实心之分,其中中空柱状炭是柱状活性炭内有人造的一个或多个有规则的小孔。
④球状活性炭
球状活性炭和柱状活性炭制作过程和原理类似,最后制成球状。或者由液态的含碳原料经过喷雾造粒、氧化、炭化及活化等工序制作而成,或者用粉状活性炭加粘结剂成球加工而成。与柱状活性炭类似,球状活性炭也有空心和实心之分。
本次实验所采用的活性炭是该化工厂家使用并提供的粉状活性炭。
1.3 常用的活性炭再生方法
活性炭再生是将已经饱和吸附有污染物或者杂质的活性炭进行脱附的过程,从而达到活性炭的循环使用。通常情况下活性炭并不能实现100%再生,同时会伴有部分损耗,但因活性炭成本较高,对其进行再生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降低企业使用费用。
吸附饱和的废活性炭有多种再生方法,目前常用的再生方法主要有加热再生法、生物再生法、溶剂再生法和湿式氧化再生法等。以上几种再生方法中加热再生法应用最广并且应用时间最长[2],并且再生率很高,是目前最主要的再生方法;生物再生法的特点是成本低、易于操作运行,并且吸附物被氧化成水和二氧化碳从而实现无害化,但也存在再生时间较长、受温度、水质影响大的缺点;溶剂再生法一般适合再生吸附有机污染物的活性炭;湿式氧化再生法控制好再生所需温度和压力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同济大学的李光明等人采用催化湿式氧化法通过实验得到47.0%的再生效率[3]。除以上传统再生方法外,随着科技的进步,近几年兴起的再生方法还有超声波再生法、光催化再生法、微波辐射再生法、电化学再生法和超临界流体再生法等,都很有发展前景。本文因废活性炭中吸附有较多有机物,故采用溶剂再生法,选用乙醇作萃取溶剂,下面对该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①溶剂再生法原理
溶剂再生法一般是利用活性炭、吸附溶剂和吸附物之间的相平衡关系,在一定的温度和PH之下改变这种平衡关系从而使吸附物脱附的一种方法。通常情况下使用有机溶剂对吸附有有机吸附物的废活性炭进行萃取,从而实现活性炭的再生。通过查询资料发现,溶剂再生法中,脂肪族化合物的再生率一般较高,芳香族化合物的再生率受置换基的影响比较大。像苯甲醛、苯甲酸、硝基苯和苯甲酰胺之类具有吸电子基(-CHO,-COOH,-NO2,-CONH2 )的芳香族化合物,用乙醇萃取法再生率高;带有供给电子置换基(-OCH3,-NH2,-OH)的芳香族化合物,用乙醇对其再生率较低[4]。
②溶剂萃取再生法的优缺点
优点:溶剂再生法可在高温加热下进行,也可在低温下进行在线操作,不需要另设再生装置,投资较少。再生中活性炭的损失极少,同时还可回收有利用价值的吸附质,所用溶剂可以经蒸馏回收后可反复使用。
缺点:再生效率不高,活性炭孔隙容易被堵塞,从而使吸附性能的恢复受到影响,并且多次再生后,活性炭吸附性能有一定下降。同时,溶剂萃取再生针对性较强,往往一种溶剂只能脱附某些污染物。但往往水处理过程中活性炭吸附的污染物种类较多,成分复杂,因此,一种特定溶剂的应用范围较窄。溶剂萃取再生法通常只用于物理吸附起主要作用并具有较高回收价值的吸附物。
1.4 活性炭再生效果评价方法
1.4.1 COD值评价法
用不同质量梯度的再生前后烘干的活性炭吸附废水,当吸附后的废水滤出液的COD不再随着活性炭的增加而增加时,则可认为活性炭完成对废水的吸附,以活性炭质量和吸附后滤液的COD值为坐标作图,求得各自的吸附容量,两值相比求得再生率。
1.4.2 分光光度法
用不同质量梯度的再生前后烘干的活性炭吸附含酚废液,用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法对比吸附前后吸光度变化,当吸光度不再随着活性炭的增加而增加时,则可认为活性炭完成对废液的吸附,以活性炭质量和吸附后滤液的吸光度为坐标作图,求得各自的吸附容量,两值相比求得再生率。
1.4.3 质量差法
用一定量的再生前后烘干的活性炭吸附过量的脱硫废液,吸附后烘干称量,通过对比吸附前后的质量差来求得各自的吸附容量,两值相比求得再生率。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目的
研究活性炭再生是否可行,并对再生效果进行评价。
2.2 实验方案
2.2.1 活性炭再生方案
本实验主要研究溶剂萃取再生法,实验中选择的溶剂为乙醇。
2.2.2 再生效果评价
采用质量差法,对比新活性炭和再生后活性炭对脱硫液中组分的吸附容量,得出再生效率,分析再生是否可行。
2.3 实验步骤
2.3.1 活性炭再生
①折叠滤纸筒
取一张长和宽大约分别为30cm和15cm的滤纸,以宽边为轴卷成筒状,然后将滤纸筒的一端折叠封死。
②称取废活性炭
将废活性炭于105℃下在烘箱内烘干2小时,称取30.00g装入折叠好的滤纸筒中,放入索氏抽提器的提取管中。
③组装仪器
将索氏抽提器的提取瓶、提取管、冷凝器按顺序组装起来,并将冷凝器与自来水管相连接。将提取瓶放在垫有石棉网的电炉上。
④进行实验
用量筒量取300mL无水乙醇从索氏抽提器的冷凝器开口间缓缓加入,至加完为止,然后打开自来水,同时打开电炉进行加热,待提取瓶中的液体沸腾开始计时加热六小时,控制电炉温度使乙醇和水每6~8min虹吸一次,以实现活性炭的再生,再生后将用无水乙醇再生的活性炭在80℃烘干4小时后备用。将提取瓶中残余的提取物取出,贮存于烧杯内,备用。
2.3.2 活性炭对脱硫液中组分的吸附
①按表1取活性炭和脱硫液做预实验,找出足够0.5g活性炭吸附用的脱硫液的量。
表1 活性炭对脱硫液中组分的吸附试剂用量预实验表
[新活性炭质量m/g\&脱硫液体积/mL\&0.50
0.50\&10.00
20.00\&再生活性炭质量m/g\&脱硫液体积/mL\&0.50
0.50\&10.00
20.00\&]
根据预实验结果确定所取脱硫液的量定为15.00mL。
②分别取0.50g新活性炭及再生后的活性炭,量取15.00mL脱硫液于250mL锥形瓶中,加水至50mL,放于振荡箱中,在温度为25℃、转速为130r/min的情况下振荡60min,再移至经过105℃的烘箱烘干至恒重的滤纸进行过滤,待所有的活性炭转移到滤纸上后,再于105℃温度下烘干、称重,通过称量结果计算出吸附前后的活性炭质量差,得到活性炭对脱硫液中组分的吸附量,为保证实验结果误差较小,新活性炭及再生后活性炭分别作三组平行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预实验结果
假设新活性炭的质量为m1,滤纸的质量为m2,过滤烘干前二者质量和为(m1+m2)1,过滤烘干后二者质量为(m1+m2)2,前后差值为m,吸附容量为q,预实验试剂取用量见表2,以下为预实验结果表:
表2 活性炭对脱硫液中组分的吸附试剂用量表
[新活性质量m1/g\&滤纸质量m2/g\&(m1+m2)1/g\&过滤烘干后(m1+m2)2/g\&差值 m/g\&吸附容量q/(g/g)\&0.50
0.50\&0.93
0.89\&1.43
1.39\&1.72
1.66\&0.29
0.27\&0.58
0.54\&]
预实验结果表明10.00mL和20.00mL脱硫液对于0.50g新活性炭均已过量,本实验采用的脱硫液量为15.00mL。
3.2 正式实验结果
假设新活性炭质量为M1,吸附后活性炭质量为M2,吸附前后质量差为M1=M2-M1,吸附容量为Q1=M1/M1。设再生活性炭质量为M3,吸附后质量为M4,吸附前后质量差为M2=M4-M3,吸附容量为Q2=M2/M2。再生率为Q2/Q1。
表3 质量差法吸附容量表
[新活性炭质量
M1/g\&吸附前后质量差M1/g\&吸附容量
Q1mg/g\&平均值/mg\&0.50
0.50
0.50\&0.27
0.26
0.28\&540
520
560\&540\&再生活性炭质量
M2/g\&吸附前后质量差M2/g\&吸附容量
Q2mg/g\&平均值/mg\&0.50
0.50
0.50\&0.11
0.09
0.10\&220
180
200\&200\&]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本论文主要进行了活性炭再生,然后用新活性炭和再生后活性炭对脱硫液的吸附容量来评价再生效果,说明再生方法是否可行。
通过实验得到结论为:
①用脱硫液对再生效果进行评价,新活性炭对脱硫液的吸附容量为540mg/g,再生后的活性炭对脱硫液的吸附容量为200mg/g,再生率为37.0%,说明再生方案初步可行。
②从结果可以看出,活性炭再生效率偏低,需进行进一步实验优化条件如改变温度、萃取时间、萃取溶剂以提高再生率。
4.2 讨论与建议
4.2.1 脱硫液成分讨论
为了探究脱硫液中的成分,在实验室现有条件下做了脱硫液和非活性炭乙醇萃取液的紫外分析光谱图,如下。
①通过对脱硫液的紫外分析光谱图进行分析发现,图中有一个较为明显的波峰处的波长为690nm左右,如图1所示,通过脱硫液为绿色的颜色特征和查阅资料大致可以确定脱硫液中含有酞菁钴类煤气脱硫催化剂,须待进一步实验予以确认。
②将乙醇萃取液静置,温度降至常温后可见针状结晶,说明可能存在酚类物质。其颜色在这一过程中的变化为红色到棕色再到深红色,瓶壁四周有绿色析出物。通过活性炭乙醇萃取液紫外分析光谱图和脱硫液的紫外分析光谱图进行对比发现,两图中光谱走势除690nm处大致相同,如图1和2所示,说明乙醇萃取液种成分和脱硫液成分大致相同,乙醇萃取液中690nm处几乎没有出现波峰说明酞菁钴类煤气脱硫催化剂在乙醇中溶解度较低。
4.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本论文尽管对乙醇萃取再生活性炭的方法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为处理脱硫液用的活性炭的再生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但由于实验设备、资金和时间的限制,本文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要进一步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①由焦化工艺可知:脱硫液成分复杂,活性炭对各成分的吸附是否有先后顺序尚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②甲醇和乙醇都可以提取活性炭吸附的有机物,但甲醇有毒,成本较高,而乙醇廉价易得,对人体和环境没有危害,且可重复利用,故实验采用乙醇进行,而甲醇的萃取效果尚需进一步研究。
③本实验采用索氏抽提器为再生装置,若要将此法推广到实际应用,应考虑到活性炭层的厚度和再生后活性炭的处置与保存及溶剂回收方法等实际问题。
④生物法成本低廉,若可以实际应用于活性炭再生不仅可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而且可以创造不小的经济效益,但现有实验条件无法进行与有效尝试,在实验环境条件允许的条件下可对该方法进行尝试。在实验时间充足和实验器材允许的条件下,可以对常用的活性炭再生方法如加热再生法和酸碱再生法进行实验,在能找到可行的活性炭与液体分离的方法时,可以尝试超声波再生方案。
参考文献:
[1]郝素菊,张蕾,蒋武峰.焦化废水处理技术[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3):146
[2]林冠烽,牟大庆,程捷等.活性炭再生技术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8,44(2):150-154
[3]李光明,王华.多相催化湿式氧化法再生活性炭反应条件[J].同济大学学报,2004,32(5):636-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