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3:0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音乐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关键词:现代音乐美学;4分33秒;无声之乐
在20世纪这个新的音乐思潮竞相涌现的年代里,音乐美学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音乐的自律和他律依然是美学界议论的焦点。音乐自律论也被称之为形式主义音乐理论,他是18世纪和19世纪西方音乐美学理论中的两大流派之一。这一流派以奥地利音乐理论家爱德华•汉斯立克为代表,他在《论音乐的美》一书中认为:音乐的美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音乐只是乐音的运动形式,情感的表现不是音乐的内容,音乐也不是必须以情感为对象,音乐不描写任何情感。实际上,汉斯立克主张音乐的美来自于音乐本身,与其表达的情感和内容无关。音乐的原始要素是和谐的声音,他的本质是节奏。音乐他律论也可以称作音乐的情感论,这一流派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表现,他受某种外在规律——人的情感的制约。情感是音乐表现的主要内容。这两种流派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音乐家,情感论的音乐家数不胜数,比如浪漫时期的诸多音乐家,而到了二十世纪,自律论的影响迅速膨胀,他们的代表是表现主义音乐时期的音乐家及在其后出现的序列音乐、偶然音乐,拼贴音乐等。本文就偶然音乐及其代表人物做一下浅显的讨论。
在二十世纪末,偶然性音乐占据了一个重要地位,他摆脱了序列式的控制走向了更大的自由,然而就在这自由中,他形成了一系列的偶然创作原则,这些原则生动地体现在了对偶然音乐有着浓厚兴趣的作曲家作品中。约翰•凯奇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先锋派作曲家。
1952年,约翰•凯奇上演了他的两部惊世之作——在纽约上演的无声音乐《4分33秒》和在黑山大学举行的集体行为艺术,开始声名大噪。“4分33秒”是一段虚无的演奏时间,但设计得有板有眼:演奏家走上台,在钢琴前坐下,打开琴盖,静坐,过了33秒,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静坐,再过2分40秒,再次关上琴盖又迅速打开,仍静坐,再过了1分20秒之后,演奏结束。虽然在当时已见怪不怪的纽约,人们的反应还是如预料中一样异常激烈。观众在前33秒保持安静,在之后的2分40秒开始礼貌得低声嘀咕,最后的1分20秒是“绝对的热闹”,响起一波一波的愤怒喧哗,然后闹翻了天。大部分现场观众的反应是被耍弄,上当了,有一小部分则冷眼旁观,还有更小部分似乎有些领悟。从来没有玩世椰偷的行为波及到庄重的音乐厅里,即使在约翰•凯奇之后也没有发生过。演出的轰动效应令《4分33秒》成为二十品世纪一首众所周知的音乐作品。即便是在如今的回顾中,《4分33秒》也早已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文化里程碑”了。
一、音乐的存在方式
首先,音乐是一门音响艺术,从古希腊到古罗马,经过漫长的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然后再到音乐发展的高峰时代古典和浪漫时期,音乐形式也从他的一度创作到三度创作(从乐谱、演奏到欣赏),都是通过一定有组织的乐音诉诸人们的听觉,使欣赏者获得某种审美享受,从而完成他特定的表达意图,这条规则千百年来一度如此,甚至到了20世纪上半叶,音乐发展的轨迹虽然有些改变,但是其基本的音响形式还是保持不变。凯奇创作了被认为是“二十世纪的文化里程碑”的无声音乐“4分33秒”,其创新性无可置疑,但是他违背了音乐感性材料的基本属性。
1、非自然性—创造性
我们认为,每一部音乐作品所发出的音响都是经过作曲家静心思考所创作出来的,而这些音响在自然界中是绝对不存在,换句话说,音乐的音响都是非自然性的,是一种创造性的音响。没有创造性的因素,任何声音都不可能变成音乐。《4分33秒》具有创新性,演奏家静坐而不演奏,对此,观众在前33秒保持安静,不知所措的耐心等待,在之后的2分40秒开始低声嘀咕(主要是出于礼貌的原因),后来就有人咳嗽,最后的1分20秒是绝对的热闹,音乐厅里响起一波又一波的愤怒喧哗,简直闹翻了天,整个观众席充满了因迷惑不解而产生的各种音响。而“这部作品的音乐便是由观众制造出的各种噪音以及与此同时观众席以外的所有声音构成”。由此可见,他违背了千百年来音乐必须具有乐音音响的材料,完全由各种噪音构成的音乐作品是立不住脚的。
2、非语意性和非视觉性
音乐和语言一样,他们都是用声音来表达的,但是他们所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同。语言具有一种约定性的语义,是一种约定俗成;而音乐却不同,他仅是限定在艺术的交往中,其乐音本身没有明确的含义,所以他是非语义性的。同时,他又和舞蹈艺术不同,从他的物理形态来看,音乐仅仅是具有一定的频率、一定的振幅和一定的波形的声音在时间中先后或同时发响的组合体。这个组合体没有可供视觉感受的形、色、状,因此他是非视觉性的,凯奇的《4分33秒》中,演奏家仅仅坐在钢琴旁,琴盖打开又合上等动作,恰恰给了一种视觉的景象,这是不符合音乐逻辑的。:
二、偶然音乐带来的影响
在现代的艺术领域中,其种类可谓繁多,但是还都是沿着欧洲艺术发展的逻辑而来的,但是受《4分33秒》的影响,整个艺术界都受到了启发,比如音乐界把一首多声部的经文歌的曲调、歌词、内容,语言等毫不相干的东西拼贴在一起,绘画界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也出现了那些脱离了规定的绘画或雕塑的艺术,如环境艺术、身体艺术、偶发艺术等,这些流派脱离了画布和一般做雕塑的材料,从而成为了一种行为、一个事件、一个姿势、一段文字,或随便拿任何东西如几根树枝、几张纸、一块石头随便拼凑如画,这些作品可谓“美轮美奂”。又如在激进派的作品《苹果》中,演出者一人拿一个苹果上台对着手里的麦克风大咬大嚼,扩音器里送来一片咀嚼声。在《滴的音乐》中,用一口大锅,把一杯水慢慢滴进去,大家坐着听滴水声等,中国著名青年作曲家谭盾则也创造出了许多稀奇古怪的音乐,可谓技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但却不能给人以美感;使气氛荒诞诡秘,弥漫野气,远离现实人生,使听众不知所云。他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说:“现代音乐创作比的不是作曲技巧,而是比音乐观念。”他们的这些观念被认为是音乐向自然的回归,但是假如艺术是这样回归的,那么对艺术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三、结论
尽管艺术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创新也很有必要,但是,脱离艺术的本体去谈创新是不理智的,他最终只会阻碍艺术的发展,假如巴赫能够想到这些创新,把音乐引向自然,那么我们就再也听不到美妙的音乐了,也不会出现贝多芬和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家了,我们只能看到演奏家静静地坐在乐器的前面而不出任何声响,或者只能听到滴水声和鸟鸣了,看到的绘画也只是几只树枝和几块石头而已。
参考文献:
1、TheNewGroveDictionaryofAmericanMusic,第1卷,伦敦MACMILLAN出版有限公司1986年出版,第336页。
根据以上对音乐与语言大脑机制的研究结果进行推理得出,无论针对音乐还是语言的学习,势必会促进共享脑区的发展,进而促进另一方面的学习。而这一推论已被多数学者研究证实。
(一)音乐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
音乐学习不仅能影响人的语言记忆,还有助于提高音高辨识力及拼写能力。有中国学者做过实验,将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一组15个单词让学生试听两遍,试听后让学生将所听到的单词写出来,结果显示,从小接受过音乐训练的32名学生,在试听后写出的单词量明显多于未接受音乐训练的学生。一项美国进行的实验,对100名五年级学生进行非语言智力因素、拼写、阅读等方面测试,结果显示,60%接受过乐器演奏学习的学生,在拼写方面的表现、智力水平明显优于其余40%未接受乐器演奏学习的学生。一位法国学者选择法语口语短句与音乐短句,并升高部分句子末尾音的基频,播放给母语为法语的40名10岁儿童试听,结果表明,学习过三年左右音乐的18名儿童,均能辨别出语言中微弱的音高变化,而其余12名儿童不能辨别出。以上实验均证实,音乐学习可提高音高辨识能力及拼写能力。另外,音乐学习还可促进对外语的学习。某音乐学院的外语教师对60名学生进行实验,其中将音乐综合测试成绩为90分以上及60分以上学生分别作为研究组、对照组,对两组进行英语能力测试,结果显示,研究组英语能力测试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此结果与以上观点相符。
(二)语言对音乐的作用
语言节奏对音乐创作具有潜在影响,美国一位学者用不同语言歌曲的器乐版本试听,之后将旋律中的音高部分去除,保留旋律原有框架试听,结果显示,在两种情况下,听者均能辨别歌曲原有语言。这一研究可从侧面证实以上观点。
(三)音乐与语言结合对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作用
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我国综合高校公共音乐教学模式较陈旧、教育理念淡薄、课程设置随意、内容单一,主要以欣赏课为主,且重视教师讲授,忽视学生的实际参与,课堂教学质量较差。为提高教学质量,应不断改进音乐教学模式,充分发挥音乐与语言结合的积极作用。
1.音乐与语言表达、思维技巧结合在授课时,为使音乐与语言表达、思维技巧充分结合,可选择标题音乐如《鹅妈妈组曲》《百鸟朝凤》等。在欣赏此类歌曲时,可先让学生聆听,不告诉其曲名,在初次聆听中,进行分段欣赏,并引导学生对歌曲出现的音乐形象进行回忆,讨论歌曲中的音乐要素。复听后,让学生发言对歌曲中音乐形象及音乐要素之间关系的理解,并让学生在课后对该歌曲的相关信息进行查询,下节课开始时,让学生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等,并再次聆听,对该歌曲的学习加以巩固。这样的教学方式可加深学生对所学歌曲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2.古诗词欣赏、音乐欣赏与音乐旋法教学的结合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与现代民歌中的旋律发展方法很多是相通的,如古诗词中“顶针格”与民歌中的“鱼咬尾”功能相通等。在教民歌时,可先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原词及旋律,对比音乐作品与相关古诗词作品,之后让学生将所熟悉的与情绪相符的古诗词填进旋律中,这既可加深学生对旋律的记忆,还可巩固已学的文化知识,并加强学生的文化修养,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另外,在西方音乐中,也有“鱼咬尾”等方式的类似旋律施展方法,可适当将其应用于教学当中。
二、结语
参考文献:
[1]陈建勤:《中国民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
[2]曾田力:《大众传播媒介中的中国音乐文化》,《第二届全国音乐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5月。
[3]陆小玲:《原生态民歌与大学生人文教育》,《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4]刘嵘:《原生态民族音乐与当代音乐发展研讨会侧记》,《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5]查子明:《中国原生态民歌生存发展之我见》,《音乐探索》2006年7月。
[6]俞人豪:《“原生态”的音乐与音乐的原生态》,《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7]米永盈:《我看“原生态”民歌——兼谈传统音乐的保存与发展》,《社会纵横》2006年第12期。
[8]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
[9]郭声健:《艺术教育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82页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薛雷:《“原生态民间音乐”的再认识》,《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
[12]尹萍:《探索高校声乐教育中的民间传统文化资源》,《高校探索》2005年第5期。
[13]乔建中:《传统能给我们什么?-关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再思考》,《中国音乐》2004年第4期。
[14]金兆钧:《关于“原生态”与“学院派”之争的观察与思考》,《人民音乐》2005年第4期。
[15]夏滟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简编》,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16]徐士家:《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纲》,南海出版公司1997年版。
[17]王敏:《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安丽.在“民族”的土壤里发展”民族唱法”——对中国戏曲和湘西原生态音乐的思考[J].大家,2010(11).
[2]张敬忠.中国民歌在现代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从原生态民歌的传承与保护说起[J].四川戏剧,2012(4):82-83.
[3]李震.湘西原生态音乐的艺术价值及素质教育功能[J].音乐天地,2012(5):4-6.
[4]陈业秀.地方民族民间音乐资源的艺术教育价值与实现——以台州特色民间音乐课程资源建设为例[J].教学研究,2009,06:62-65.
[5]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
[6]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
[7]张丽华.网络音乐教育资源开发与整合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4.
[8]李芝.论互联网时代少数民族文艺生存空间的拓展[D].广西民族大学,2014.
[10]吴小丽.原生态音乐文化分析——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原生态音乐文化的发展[J].戏剧之家,2009,(04).
[11]施王伟.从邻近地区的同类曲艺中寻找“已成绝响”的杭州南词[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3,(01).
1.河南地方戏做亮点
在导入环节,先给学生唱一段河南豫剧《花木兰》中的《谁说女子不如男》选段,让学生选择并讲出老师唱的是哪个省的地方戏。随后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再范唱安徽的黄梅戏《女驸马》中的“为救李郎离家园”和浙江的越剧《红楼梦》里的“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方戏曲的不同特点。这种听辨过程,让学生有了新鲜感,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初步感受到了我国地方戏曲的丰富多彩与差异性,为后续教学铺好垫。在学唱环节,让学生带着“你认为哪一句最具有河南的地方特点”的问题,听一遍《编花篮》范唱录音。因为在之前的导入环节,教师范唱过《谁说女子不如男》选段,所以学生根据直觉很容易说出答案,即最后一句:“那嗬依呀哎”。教师进一步追问原因,以加深印象。思辨环节,为了能让学生的感性认识趋向理性思辨,老师将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中的最后一句甩腔和《编花篮》中的最后一句对比范唱,让学生听辨异同。学生一般会很快发现这两句很像,这时,教师顺势指出两首民歌的相同之处在于均吸收了河南地方戏曲的旋律音调,所以会显得非常具有河南的地方韵味。通过这些环节中对地方戏曲的恰当引用,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和学习,也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地方音乐文化的渗透。
2.河南方言破难点
每个地方的音乐与本地的语言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起着至关重要的标鉴引导作用。鉴于这一点,教师仔细分析了歌曲的谱子,并画出每个字、词的旋律线,再用河南方言说一说、比一比,学生们发现有相似之处,在普通话里,“编”是第一声,而在河南话里它是第三声,如果歌曲的谱子里没有前倚音,唱出来就像普通话里的第一声,而加了前倚音,就变成了先低后高的三声,符合河南话“编”的音调。这一句让学生用河南话说一说,再唱一唱,学生很容易发现二者之间的关联,随之也会将前倚音唱的特别到位,很好地解决了倚音的演唱难点。在这一环节学生说的很起劲,唱也很兴奋。用方言带动歌唱,感受地方音乐特点,在教学内音中渗透地方音乐文化。
3.牡丹花贯穿教学过程
河南洛阳盛产牡丹花,作为“国花”,牡丹花不但是河南人民的骄傲,也是河南地方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编花篮》这首歌里的花指的就是牡丹花,里面的歌词也处处唱的是牡丹花,因此,将“牡丹文化”作为一个渗透河南地方音乐文化的基点带入课堂,则显得尤为有意义。首先在课件设计上,采用各种牡丹花图案为背景,不同颜色、不同品种、不同形态的牡丹花为学生营造了氛围,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感觉融为一体,紧紧把学生的学习兴趣点集中到课堂中去。其次在学唱环节,为使学生进一步熟悉歌曲,更为直观地了解牡丹花,播放各种牡丹花的动态视频,配上《编花篮》的伴奏音乐,伴着老师有感情的讲解,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牡丹花的美,在观赏与现讲解中了解牡丹花的价值。这样,不但使他们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也激发他们热爱牡丹、喜爱河南地方音乐之情。
4.对比教学把握歌唱情绪
在歌唱的情绪处理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歌曲情绪,将江苏的《茉莉花》与河南的《编花篮》进行对比,边唱江苏《茉莉花》边问:“‘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看花的人儿骂’她采了吗?”“‘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旁人笑话’她采了吗?“‘我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她最后采了吗?”没有,都没有,说明江苏姑娘比较害羞、委婉、含蓄。再唱《编花篮》:“摘、摘、摘牡丹,三朵两朵摘一篮!”说明什么?说明河南姑娘具有豪爽、率真、大气的一种地方性格。另外,在音乐的旋律上也进行对比,江苏的民歌《茉莉花》旋律中,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较近,一般以小波浪式的旋律线条为主,而河南《编花篮》旋律中音与音之间的距离较大,旋律起伏较明显,有六度、八度大跳等,表现了河南人豪爽的性格。有了这种对比提示后,再问学生:在唱这首《编花篮》时,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情绪去演唱,学生很快就找到了感觉。对地方音乐文化的讲授,不一定要照本宣科,可以通过幽默的课堂语言、教材的有效整合等,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了解、掌握地方音乐文化特色,让学生在“玩”中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二、教学思考
课标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学生熟悉并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地方音乐文化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应加强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播意识;充分挖掘地方音乐文化素材;把握地方音乐文化渗透音乐课堂的尺度。
1.加强地方音乐文化传播意识
在我们的音乐教材中,几乎涉及了各个民族、各个地方的音乐、歌曲,这些音乐作品都是精心挑选过,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为学生了解、熟悉地方民族音乐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的音乐课堂应充分运用这些素材,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地方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学渗透。另外,不能以学生年龄小,很难理解地方音乐文化的内涵为借口,处处回避对地方音乐文化的教学;也不能以课外的音乐媒介更为丰富,手段更为灵活(如通过动漫、电影、电视纪录片等方式获得相关信息),而忽略对于教材中的地方音乐文化内容和素材的使用。如若如此,就不能体现音乐课堂作为弘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主阵地的价值。在《编花篮》的教学设计中,由于歌曲为一段体结构,曲调流畅,朗朗上口,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很多教师会选择将其设计为以歌唱为主的综合课。要么将本单元的其他内容融合进来,进行教学内容的整合;要么像前面的执教者一样,只关注学生的声音、合唱能力、为歌曲伴奏、欣赏不同版本、随乐舞蹈等,使整堂课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但是,作为一首地方民歌,在整个课堂里丝毫没有涉及到地方音乐文化的内容,岂不感到可惜和遗憾呢!因此,不能因为教师缺乏弘扬地方音乐文化的意识,从而使学生受地方音乐文化熏陶成为美丽的泡沫,使引导学生弘扬地方民族音乐文化成为空谈。
2.挖掘地方音乐文化素材
《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指出“一首乐曲往往成为当地民族感情的生动展现,一首歌曲往往真切地表达出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感情、愿望。”1阐明了音乐与当地的地方文化之间有着密切、深厚的关系,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有选择、有重点地去渗透。在《编花篮》教学中,不论是从导入环节的戏曲范唱、方言的学习、采花情境的设计、对比教学的运用,还是图片、视频等的辅助,都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关注、了解歌曲背后的地方音乐文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无形中又让学生接受了地方音乐文化的熏陶。不但学习了民歌,还领略了孕育这首民歌的地方文化,可谓是一举两得。
3.把握地方音乐文化渗透尺度
论文关键词:儿童,视唱练耳,音准,教学
儿童视唱练耳课中音准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音准的训练包括音阶训练、单音训练、音程训练、和弦训练和视唱训练五项内容。
一、音阶训练
音准教学的第一步是音阶的训练,我认为采用练耳和动作相结合的方法,形象地教音阶是十分有趣的,这里介绍几种教学方法:
1.柯尔文手势,
柯尔文手势是通过摆放手的不同高度的位置训练音阶。这套手势是1870年
由英国人约翰·柯尔文首创,用于音准训练效果非常好,是很有价值的教学技巧。柯尔文手势包括7种不同的姿势,各自代表着音阶中的固定的某一个唱名,并通过在空间所处的不同高低位置,显示音阶中各音之间的高低关系和调式音级倾向性。
手势的说明:“dou” 手放平,掌心向下,放在腰部。
“re” 手放平,掌心向下,放在下肋部。
“mi” 手放平,掌心向下,剑突部。
“fa” 手向下,掌心向里,胸部。
“sol” 手放平,掌心向下,颔部。
“la” 手放平,掌心向下,鼻子前。
“si” 手向上,掌心向上小学音乐论文,额前。
“dou” 手放平,掌心向下,头顶部。
在这个手势中只有“fa”手向下,掌心向里;“si”手向上,掌心向上,这是由于“fa”和“mi”之间为半音关系,所以“fa”向下靠近下方的“mi”音;“si”为导音,具有向上方“dou”音进行的强烈倾向性,所以手势向上。其他的音级都是手放平,掌心向下,比柯尔文手势更加简单、易记,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把手的高低位置摆放准确。使用这套手势不仅可以训练音阶,还可以训练单音、音程、和弦的构唱、简单的视唱等。
2.参照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训练音阶
这种方法更像做游戏。具体方法是这样:让学生们排成一排攀登一个想象的具有8格梯级的梯子,每个梯级就相当于音阶中的8个音符期刊网。教师就用这8个音在钢琴上即兴弹奏,例如教师弹出“la”音,学生们就可以向前走6步并唱出这个音,这是上楼梯,如果教师接着弹“fa”音,学生们要向后退2步,下楼梯。通过这个练习也可以让学生们了解音阶中音级的位置和关系。
还可以把学生分成7人一组,每个人分别担任音阶中的一个音,按音阶顺序排好位置,当教师弹“re”音时,任“re”音的学生必须向前走两步并唱出这个音。照这个方法反复练习,当学生熟悉自己的位置和音高后可以不必向前走,直接唱自己的那个音。这个方法还可以继续深入,如教师不弹琴,而是指到哪位学生,那位学生就迅速的唱出自己担任的音高,教师甚至可以按节奏指挥学生们唱出简单的熟悉的歌曲或正在学习的视唱曲,这个游戏练习使学生们亲身参与,精神高度集中,充满乐趣。
3.排队列
用这种方法可以练习各种音阶,如在学习五声调式中的同宫系统各调时,把
孩子们分成五个人一组排好队,分别充当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 羽音,当唱C宫调式音阶时,由担任C宫音的孩子打头,合作唱出C宫调式音阶;唱D商调式音阶时,由担任D商音的孩子打头,合作唱出D商调式音阶;依次类推,这样,孩子们就在游戏中学会了C宫的同宫系统各调。其他的调式音阶也可以这样学习。
在整个视唱练耳教学过程中,音阶的构唱是无论处于何种程度的学生都要反复练习的重要内容,其重要性相当于器乐学习中的音阶练习,它是良好的调性感和音准的基础。
4.在教学过程中音阶的构唱也可以有多种形式。如:
(1)用不同的节奏、节拍来构唱音阶,
(2)可以空出一个音、两个音、甚至三个音来构唱。这样还能同时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
以上的练习还可以移到其他的调上做构唱练习,练习的多样化可以缓解训练的枯燥感。
二、单音训练
对于单音的训练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小学音乐论文,有步骤地逐渐加入不同的音级进行练习。如开始让学生听辨并构唱dou,mi.sol这三个音,在学生能快速准确的听辨出来以后,教师可以用这三个音弹奏采用不同的节拍,不同的旋律让学生做听辨练习,要求学生先用“a”或者“la”模唱,再用正确的音名唱出来教师所弹奏的曲例。
在这三个音级完全掌握好以后,再加入“re”和“fa”两个音级,和“si”音级,基本音级都掌握好以后再加入变化音级,练习的方法同上。教师在编旋律时要采用丰富的节奏型和尽量好听的旋律,或选取孩子们熟悉的儿童歌曲片段,使即使是简小的练习也充满趣味,引人入胜。
三、音程训练
音程训练的第一种方法是分辨不同音程的色彩对比。
在学习不同的音程时可以让学生们带着想象来听辨,比如在听二度音程时,有的同学说听小二度音程感到惊悸,听大二度时感觉也很提神,但是比小二度稍微平和一点,还有的同学说听二度音程想到了马戏团的小丑的形象,连续的二度音程还让人想到跳跃的袋鼠、机灵的小兔子……,每一种音程的色彩都是不同的,在学习这些音程时可以引导学生们想象不同的形象,这样不仅教会学生认识和听辨不同的音程,更重要的是让音乐带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这对学生学习和理解音乐有着重要的意义。
音程训练的第二种方法是采用短音阶和琶音搭桥的方法构唱或听辨。比如要唱re到sol这个纯四度音程,可以用短音阶re-mi-fa-sold的方法构唱;要唱dou到si这个大七度音程,可以用dou-mi-sol-si的方法构唱。
音程的训练除了传统的训练方法,还可以变换训练的形式。例如:
1.用手势训练法构唱音程。由教师用双手做手势。比如右手位置指示音程的冠音,左手指示音程的根音。学生分组,根据教师手势的不同位置唱出音高。
2.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同学唱根音,一组同学唱冠音。练习时要按照和声音程来练,先练习一个音程的听辨,然后是两个音程、三个音程、四个音程……,唱时两个声部要互相倾听,既要唱准横向的声部旋律,还要注意纵向和声的色彩变化,通过这个练习既可以训练学生对音程的听辨与构唱,多个音程的构唱还可以锻炼学生的音乐记忆力,并且学生亲自参与教学活动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3.选取二声部的视唱曲来学习音程,还可以选择一些中外优秀的带有二声部的歌曲如《纺织姑娘》、《深深的海洋》、《红河谷》、《七色光》等等这样的歌曲让同学们分声部演唱,体会不同音程的色彩和丰富的变化。
4.音程的进一步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们进行创作。方法是由教师给同学们一段旋律(可以是几个小节,也可以是一个乐段),学生用所学过的音程为所给的旋律配根音,教师在训练开始应选择简单的、四分音符和二分音符多的旋律,以后再逐渐增加难度小学音乐论文,学生编配写好以后可以演唱出来或者在钢琴上演奏,也可以在其他乐器(如小提琴、长笛等)上演奏,甚至可以两个同学各演奏一个声部,演奏时倾听音响效果,大家共同修改,使作品更加完善。创作练习会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乐理知识,是对学生综合能力运用的考验,作品的完成还会大大增加学生学习的信心和成就感。
四、和弦的训练
1.听辨和弦性质
听辨和弦性质,包括四种三和弦和四种七和弦的原位及转位。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色彩,分辨出是哪一种和弦。比如大三和弦的原位及其转位和弦听起来协和,而且色彩明亮;小三和弦的原位及其转位和弦听起来也是协和的,但色彩暗淡,柔和;增三和弦的原位及其转位和弦由于包括了增五度这个不协和音程,因此听起来不协和,有向外扩张的感觉;减三和弦的原位及其转位和弦由于包含了减四度音程这个不协和音程,听起来也不协和,有向内收缩的紧张感。
2.构唱和弦
(1)构唱和弦的原位及转位。
(2)构唱相对两个和弦中有一个音不同的和弦。如:dou-mi-sol到dou-mi-la,再唱dou-fa-la ……,依此类推,用这种方法分辨和弦间的细微差别期刊网。
(3)用和弦的结构来构唱和弦。例如:唱减三和弦的六和弦,根据它的结构是小三度+增四度音程,可以在任何一个音上作构唱练习。
3.分析和弦
和弦的练了听辨、构唱以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典型的、包括所学和弦的合唱曲目中的片段来进行分析。在分析时,首先要了解作品的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音乐作品要表达的思想内容,音乐情感,以及其他的音乐要素,然后进行和弦分析,最后进行分声部演唱训练,体会不同和弦的色彩变化,使视唱练耳的技术训练与音乐作品的艺术性相融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对音乐美的追求,激发起他们对音乐的热爱。
五、视唱训练
视唱训练也是使儿童获得良好音准感觉的重要途径。
1.视唱曲目的选择要循序渐进,可以根据所学习的音程来选择典型视唱曲目,如先唱以级进为主的旋律,再唱包含三度、四度小跳音程的旋律,最后再选择包含大跳音程的旋律进行练习,视唱前可以让儿童先找出并用记号画出来所学的音程,有目的地练习。
2.要尽量选择儿童喜欢、熟悉的歌曲或者中、外国优秀曲目来进行练习,唱词和唱谱相结合。儿童唱会以后,可以让他们有表情的演唱和背唱,在感受到音乐美的同时,获得所学音程的感觉。
3.为了激发儿童练习的兴趣,练习视唱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齐唱、轮唱、分组唱、部分小节默唱、背唱等。背唱时要求他们要音高准确、节奏准确、分句清晰准确、发音尽量优美,像小歌手一样有表现力地、动情地演唱,把乐曲的感情化为自己的心声。当他们在完美的演唱时,自身会得到美的享受小学音乐论文,同时产生成就感,激发他们学习视唱的动力。
六.利用多媒体进行训练
21世纪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利用多媒体进行视唱练耳教学已经是很普遍的现象了。一些视唱练耳软件的功能非常强大,教师可以选择适合的软件进行音准专项练习。比如有的孩子需要加强和弦的听辨,电脑可以播放各类和弦,他听后进行正、误的选择,如果选择错误,电脑会及时地纠正错误,给予评分。儿童也可以在课下自己做练习,这使得学习更加方便、更有效率,而且儿童利用教学软件进行练习会增加其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兴趣是能力的源泉”。作为视唱练耳教师,绝不能把音准训练硬向儿童灌输,一定要从感性训练出发,注重学习兴趣的培养,激励和调动儿童的学习兴趣与欲望,通过多种形式和手段,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活跃课堂气氛,使他们的学习变消极为积极,变被动为主动,提高音乐素质。
高级讲师,2006年—2009年在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攻读视唱练耳教学与研究
方向硕士学位, 现在主要研究方向是视唱练耳教学。
对于语文、数学等一些基础学科来讲,小学音乐这一学科就显得不是很重要了,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在升学考试中,音乐并没有被列为主要的考试科目,使得家长以及学生都没有认识到音乐学科的重要性。但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音乐学科不被重视的现象必须要进行制止,因为在音乐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间接地促进学生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的培养。此外,对学生音乐情感以及音乐能力的培养是音乐学科教学过程中情感化以及审美化的一个主要标志。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活跃的心理影响因子就是小学生的情感,对小学生进行音乐情感的培养不但是音乐审美感受的一种动力,也是音乐教学的主要教育方向。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培养、教育的过程中,要紧紧地把握这一原则,所以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激发一下学生的情感火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将学生带入到一个美好的意境中。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培养的过程中,要将小学生的情感因素考虑到其中,这是因为一切音乐审美的活动都是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的,并且情感因素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是非常奇妙的一门学科,这主要是因为不用的音乐有着不同的节奏、旋律以及力度、速度等,这些构成音乐的特性的要素可以通过不断地变化给人们带来不同的听觉感受。让学生用心聆听完整的歌曲,可以有效地缓解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厌烦的心理,并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小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唱歌的欲望,这些都可以成为小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的推动力。一般来讲,不同的音乐其所蕴含的情绪情感是各不相同的,需要听者去细细品味。所以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并不需要增加文字的介绍,将学生带入到音乐的世界中,让学生用心去聆听音乐远远比用枯燥无味的文字对音乐进行介绍要更有效,更能让学生领会到音乐的内涵以及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
2、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
我们通常所说的感知能力主要是听觉与视觉所带来的一种效果。对小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音乐的音调;(2)音乐的音色;(3)音乐的力度等因素。要让学生用心去感知、认识声音。当让小学生学会聆听以上这些因素以后,可以准确地听出音乐的旋律并且还能分辨出音乐中的人声或是各种乐器的声音,通过这样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听觉敏感性以及选择性。在对小学生进行音乐听觉的培养以后,还需要对小学生的音乐视觉进行培养,通常情况下来讲都会在发声的练习中或是视唱的过程中,对小学生提出依据视谱进行歌唱。在培养小学生视奏的过程中要做到一目十行。通过这种培养方式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速视的能力。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学习与运用保持一致。通过这样的培养方式可以有效地将学生学习的知识转变成其自身的技能。当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技能以后,就可以逐渐地掌握识谱以及唱歌的能力。同时音乐教师必须要将其讲授的内容与练习的内容保持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其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3、培养小学生科学的出声方法
通常情况下来讲,不同的人其嗓音是不一样的。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描绘人的嗓音,就是嗓音是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一种奇妙的乐器。所以在学习发声的过程中必须要先了解发生的原理,才能用嗓子这一乐器充分地表现出音乐。
4、深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扩展能力有重要的两点因素是:小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我们也都了解音乐与文字的表达是有一定区别的,文字可以明确地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维、概念与思想。但是这种方式是音乐做不到的,音乐没有明确的表述,是需要人们用心去感知的,同时对人们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人们对音乐作品所塑造的形象是需要通过联想的,所以只有引起共鸣才可以达到最终的目的。
5、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通常情况下来讲,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能力,一旦将小学生的这种能力培养出来,这种能力就会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增长,同时对今后走音乐之路也会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这种能力也不仅仅局限在欣赏教材上音乐作品的能力,也应该对音乐的视野进行不断的扩大。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提升小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通过与小学生的听音训练相结合,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6、结语
1.持续发展阶段
从1949年到1979年的20年间,是中国现代音乐的持续发展阶段。对我国的现代音乐造成了深刻的影响,政治现状和意识形态开始侵蚀我国的现代音乐,尽管无论是音乐的演奏技巧还是演奏方式、唱法,都含有当时明显的时代特征。
2.初期发展阶段
在197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人们的思想和观念已逐步解冻,中国的现代音乐迎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作为中国的初期发展阶段,从1979年到1984年,中国的现代音乐随着政治环境的宽松表现出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中国音乐人开始采用全新的创作思想、观念、视角进行中国现代音乐的创造②。
3.快速发展阶段
从1985年到1987年,我国的现代音乐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新成长起来的青年音乐作曲家为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无论创作风格和创造技巧都呈现着多变的特性,使中国的现代音乐更加的全面和丰富,中国的现代音乐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中。
4“.隐形”发展阶段
从1989年开始,中国音乐艺术界开始反思中国的现代音乐是否过于西化的问题。在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国际和国内政治形式又变得严峻起来,政治环境再一次影响到中国现代音乐发展,同年对中国现代音乐的批判更加的严峻,直至1998年。在这个阶段,中国的音乐人一直处在选择西方现代作曲技法还是本国音乐的焦虑状态中,中国的现代音乐停滞不前,进入“隐形”发展时期。
5“.回归”发展阶段
从1989年开始,中国的音乐人开始摒弃西方音乐和本国音乐之分,以一个全新的角度进行现代音乐的创造:人们喜欢的音乐就是好音乐。以人们的音乐感受为创作准则,使中国的现代音乐摆脱了“向左走,向右走”的桎梏,提供给人们更多美好的音乐③。
二、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
中国的现代音乐之所以能呈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是因为其并不是一味抄袭西方现代音乐,而是运用西方作曲技巧,结合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进行现代音乐的创作,继形成中国特有的现代音乐,对于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是如何融合的,本文将通过《多耶》这部中国现代音乐作品进行具体的论述。在1986年,我国音乐家陈怡创作了《多耶》这部现代音乐作品,在该作评中民族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进行了有效地融合,是陈怡的代表作之一。陈怡的父母对西方古典音乐推崇备至,使得陈怡在幼年时已开始学习现代的主要演奏乐器,为现代作曲技法打好了良好的基础。在她青年时期“,上山下乡”的经历使得她开始真正接触到中国的民族音乐,并在以后现代音乐的创造中,大量地使用民族音乐元素。而《多耶》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我国侗族民间音乐的风格,对陈怡创作《多耶》这部音乐作品具有深刻的影响。
作为广西侗族传统歌舞的名字,“多耶”具有很浓的中国的民族元素,作者以“多耶”命名自己的音乐作品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作品中的应用。在侗族的语境中,“多耶”是一种集体舞,说的是跟着歌曲的节拍跳舞,汉语说的是踩歌堂,深层的意思是歌舞能消除人们语言上的隔阂,使得人人平等,不分贵贱尊卑,以唱歌跳舞的形式表现劳动的快乐。经过比对,我国知道《你们到来住几天》旋律的发展是以第一小节的do和la开展的,而《多耶》的主题旋律采用do和la的固定调贯穿全曲,两者的核心音调是一样的。并且,北部侗族音乐中最常见的3/4、3/8拍和南部侗族的混合节拍,在《多耶》中也多有体现,使得《多耶》的音乐节奏更加的自由、多样,节奏感也更强。而钢琴曲《多耶》在呈示段和过渡段应用的复调式多声部手法,也是借鉴侗族民歌,增强了作品的旋律和节奏强度④。
2.西方现代作曲技法在作品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