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高考议论文

高考议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9 09:23:0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高考议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高考议论文

篇(1)

议论文写作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破题”上。不同的议论文,观点解读的内容与方式不一。议论文讲究“破题”,然后再呈现观点。“破题”一般在作文之首,是最吸引老师的地方。中高考作文中,考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要讲究艺术性,而最大的艺术便在“破题”上,要把“破题”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老师的“眼球”给吸引住。对于我们常写的故事材料来说,论点往往就是起于材料中的一个词或者感受时想到的一个词。当我们基于材料生成这个词语时,一定要非常珍惜。举例来说:我的外公,从前会偷东西。母亲说,“有一天,他去别人菜园偷菜,被菜园主人看见了。可是,那主人看见了,转身就走。”母亲说,外公以为那人要告官,连忙追去。不料那人进了自家的门,还把门关上。外公想想,上去敲门。门开了。外公说“:我被你看见了。”那人说“:看见什么?我今天连门都没出。”外公说“:是被你看见了,偷你的菜。”外公还说“:我现在没法做人了。”那人笑道:“你说什么话。咱们是邻居,你想知道我的菜为啥长得漂亮,尽管问。我那菜,好看,也好吃。信不?你先尝尝。”说着,真去天井边的悬篮里抱出两棵菜,硬是塞到外公手里。后来,外公成为邻里众誉的人。“外公偷菜”的故事,考生阅读后生成了这样一些词语:宽恕、宽容、自尊、改过、智慧、艺术等。在论点的呈现上,我们怎样走向艺术性?一位同学这样起笔“:邻居真让人意外,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他的‘恕’———谅解、同情、理解,还让我们看到了他的‘宽’———宽厚、宽怀。那‘两棵菜’,才真正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宽恕’;外公的变化,才真正让我明白了‘宽恕’的力量。”显然,这位同学对“宽恕”的理解,就非常“珍惜”。他不只是从材料中简单地看到了“宽恕”这个词,他还看到了其中的“宽”的重要性。所以,他在行文时把“宽恕”拆分为“恕+宽”,然后通过解释词语的方式呈现观点,这就是新颖的、艺术的观点呈现。议论写作的艺术性首先表现在这里。再如对于“谦虚”这个词来说,当我们把“谦虚”拆分为“谦+虚”,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谦”的内涵———谦逊、逊让、恭顺、放低姿态,就会看到“虚”的内涵———虚心、虚怀、空旷、辽阔、恭敬。有了“谦”的态度,有了“虚”的空间,这“谦虚”便是巨大的接纳、容纳的态度与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谦虚”才会使人充实、饱满、进步。我在阅卷时经常会有这样的感觉,议论文就是词语解释与分析的艺术。考生的许多阐述多方论证,目的就是弄清一个词语的意思,弄清一个词语的精神内涵。或者反过来说,就是围绕一个词语在思考道理、思考生活、思考世界。所以,学生一番努力,就是为了搞懂一个词语的存在状态,就像人的存在一样———或者漂泊,或者停留,或者呐喊,或者静寂。

论证过程中,观点的论证是讲究领域性的。也就是说,中高考议论文的写作都是在某个领域中展开论证的,范围不要太大。一旦大了,审美性、艺术性就下降了。古人讲究“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崇尚“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意境美,更主张“方寸之间自有天地”。因此,让议论的领域更小一些,让论证的思路更曲折一些,论证的艺术性就会慢慢地显现了。从曲折艺术上看,议论文似乎不存在环境、情节艺术,但换一种思路看,议论的领域、思路的设计其实与记叙环境、情节设计艺术一样。文似看山不喜平,议论领域、议论思路也讲究“曲径通幽”。我们看下面这个材料作文: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出席诺贝尔颁奖典礼,用中了题为“青蒿素:中国传统医学献给世界的礼物”的演讲。在演讲的最后,她说:“我想与各位分享一首我国唐代有名的诗篇,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请各位有机会时更上一层楼,去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一位考生的观点生成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模拟考试中,阅读这个材料之后,他产生的感受是“谦虚”“进取”“向上“”境界”等。最终,他以“谦虚”为关键词生成这样的感受:“谦虚使人进步,使人更上一层楼。”当他弄清了“更上一层楼”中的理趣内涵以后,他认为,要“更上一层楼”,谦虚是基础,而能够“更上一层楼”的人,多多少少有谦虚的品质。于是,提出自己的观点———“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当然屠呦呦的这个材料还可以从词语解释入手,可以从引用名言入手,可以从引用事例入手,可以从道理分析入手,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关键是要看清楚这个材料里的道理。屠呦呦为什么引用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一方面是表达自己要“更上一层楼”,另一方面也是激励青年人“更上一层楼”。这样才能“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发现蕴含于传统中医药中的宝藏”。从这个层面看“,谦虚”就是最核心、最关键的因子。而“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则是贴切的立意。观点的提出还是为了更好地展开艺术性的论证。写作的过程就是从道理与事例上组织证明,让“读者信服”———“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但是要放在哪个领域证明?议论文是要讲究论证的艺术性,而决定论证艺术恰当与否是由材料说了算的。当“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这个观点提出以后,这位考生选择在文学艺术领域开展论证,用文学艺术上的杰出人物的经历来证明这个观点是对的。事实上,这是聪明的设计,因为即使“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是正确的观点,也只是在某一领域内可以证明它是对的,而在另一领域这个观点很有可能就不是十分正确的。因此,所谓的证明,只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来证明。也就是说,真理是具有相对性的,“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材料选择领域也是这样。

论证层次的厚度与方法的丰富,影响着议论艺术的评判。因此,我们追求有层次的论证,我们讲究有方法变化的论证。当我们把“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放在文学艺术领域论证,我们可以开展所谓的“死亡论证”,即放眼历史领域,放眼历史上的文学人物,来思考“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合理性、普遍性。在“死亡论证”中,我们可以选择下面的例子:唐代白居易、现代。他们身上都有“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因子———白居易写诗常问老妪的事例,可以证明与他的诗歌水平的提升有关联;写词请教柳亚子的事例和他的谦虚名言,也可以建构“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关联。之后,我们可以用这两个文学领域中的故去的名人,组织开展正面论证,回答为什么“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为什么要选择“死亡论证”?因为故去的名人已盖棺定论了,他们的事迹经过历史的洗涤,更加经典,更有说服力。当然“社会论证”也非常重要。所谓“社会论证”,就是用当下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例来论证,以增强社会现实性,开阔论证的视野。事实上,对于“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的论证来说,如果只开展“死亡论证”这一层次的论证,还是比较单调的,论证思路没有什么曲折性、层次性。有时,我们需要“社会论证”,比如从反面思考一下“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寻找一些社会生活中发生的反面的事例、教训来证明“谦虚使人进步”的可信性。这样的“社会论证”,就使得论证视野更加开阔。比如,我们从当下作家、艺术家的“不谦虚”“太张扬”“太功利“”自我推销”方面寻找社会材料以反面排比的方式呈现事例,然后紧扣论点分析论证,这样与“死亡论证”上下对比,视野就比较开阔,论证思路就有了所谓的“纵深”。在开展“社会论证”时要注意材料与中心观点的相似性。围绕“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一位同学用“克星”———台湾歌手黄安的例子论证。他这样写道:黄安因多次举报“”分子而被台湾音乐工作者杨缅因反质疑为“”分子、“卧底”。杨缅因说《新鸳鸯蝴蝶梦》中的“昨日像那东流水”就是“”思考。而黄安丝毫不谦虚地反驳:那写过“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李白也是“”分子咯?荒谬!可见,谦虚也要讲究场合。这里作者列举黄安反击杨缅因的例子来“辩证”论证“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有些“沾不上边”。“谦虚使人更上一层楼”需要的是如何凭借“谦虚”便“更上一层楼”来论证,而不是仅仅点到了“丝毫不谦虚”这个短语就能论证的。

篇(2)

一、现炒现卖

新近发生的事情或新生事物能给大脑以新的刺激更易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吸引其眼球,同时也能显示考生不是死读书的书呆子,而是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热血青年。选用这方面的论据有下列两种途径:

1.关注现实,从生活中选材

当今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鲜事例层出不穷。比如校园生活丰富多彩,校园故事生动感人,细心体察,深入挖掘,就能采摘到真情的花朵,提炼动人的论据。又如家庭生活中,有血浓于水的亲情,温馨无比的爱意,酸甜苦辣的悲欢,只要用心发现,就会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源泉。例如201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拒绝平庸》片段:

不由想起早上过来赶考的路上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曰“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杂乱,而自有一种粗犷邈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只是一种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不由又想起一群人,他们也曾坐在这考场,也曾为了理想而奋斗,而他们现在,叫做“蚁族”,他们的住所叫“蜗居”。当社会的风霜吹凉了热血、抹平了棱角,当学过的知识没有用武之地,丢弃在脑海尽头,他们早失去了身为高学历人才的骄傲,沉寂了,平庸了。最可悲的不是身居不足盈尺的斗室,也不是食不果腹、衣不保暖,而是丧失了理想和追求,只剩下忍让顺从。没有人生来就是任人践踏的草木蝼蚁,但如果有一颗甘于平庸甘于卑贱的心,那唯一的归宿就只能是蝼蚁。

“不由想起”两段就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和时代感的新鲜材料,于鲜明对比中突出作者的鲜明立场:拒绝平庸脱颖而出,甘于平庸成为蝼蚁。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2.对接热点,从时事中选材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选材要有时代气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和着时代的节拍。为此,考生要多收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电视栏目;多读《中国青年报》《半月谈》等报刊,勤摘录、善整理鲜活材料,开阔视野,开拓选材空间。比如“网络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环境保护”“绿色工程”“捐助”等题材,都是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关注的,可以从中搜集论据的。

二、旧瓶装新酒

有些老材料虽然广为人知,但人们未必深入探究,全知其意义,因此只要能巧妙找出新角度,证明新用途,给人新启迪等等,则同样能让人耳目一新,同时也能显示考生高人一筹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

1.把老材料写深刻,让人读出新思想

同一个事例,从不同角度和层面看可能体现不同的内涵,难得的是,当大家都熟悉的材料,我们却能论证一个想不到的观点时,就能使材料显得深刻起来,能让人读出新滋味。例如2011年广东高考满分作文《回到原点》片段:

人本裸地来,但有人却不肯裸地去,非得在世间留下点什么,争点什么回去。也因此,他们再也回不到他们的原点,他们原本的纯真已被功名利禄吞噬掉。这时,需要我们大胆放手。学一学陶潜,把功名利禄当做浮云一般。去留无意,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望天上云卷云舒。回到原点,回到深山,去过一下那早出晚归、悠然自得的生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回到原点,守好你的本真。

这个片段巧妙地演绎了大家熟悉的陶渊明的故事,并且联系现实,以哲学思辨的眼光,指出“悠然”生活的“本真”意义——回到原点。达到了旧例出新意的目的。

2.把老材料写具体,让人读出新信息

人们不喜欢老材料,主要是因为其内容本来就知道。如果把老材料写具体,呈现给读者不熟悉的细节,对读者而言,那些自己不知道的细节,更容易激发阅读兴趣。例如2011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低姿态的高贵》片段:

你可知中国画史上最著名的画、书、印“三绝”的齐白石也是一位低姿态的谦谦君子。文人相轻是同行的通病,而他却永怀谦卑之心,以低姿态视之。张大千办画展时,他第一个去捧场,他崇拜同行的三位画家,以诗明志:“我愿九泉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如此低姿态,令人佩服,更令人肃然起敬。大师的风范并不在于他强势的外表与斐然的成绩,而在于他成熟的外表下,有一颗饱满充盈的种子,圆润晶莹,能够在人间深处的土壤中深深扎根、发芽,开出饱满的花来,骄傲地绽放着人生全部的光荣与信仰、繁荣与梦想。

篇(3)

“诗歌只与诗人有关的想法是反诗歌的。”马尔克斯如是说。尤其到了革命时,艺术的种子似乎满战场撒播。犹记得铿锵的《马赛曲》响彻巴黎,《自由引导人民》的画作擎起战旗,然而法国国歌作曲词者鲁热,不过是个上尉,甚至在战争的后程抵触革命,像个懦夫一样度完余生;画家德拉克洛瓦倒是“法国革命的种子”,自信勇敢,连素描的笔触都不愿收敛,作品的格调趣味惊人地一致,可性情人品确是云泥之别,可见艺术,从不是人品忠实的镜子。然而我想,作品之所以得以流传,必有其的批判标准。肥沃的黑土,美丽的红壤乃至贫瘠的黄泥,因为一致的追求,都能生长出哺育人性的大麦、稻谷与青稞。

作品的格调趣味未必与人品一致,却一定与内心的追求吻合,国家危亡之时,懦夫鲁热的笔下也流淌出了“向前,向前,祖国的儿子!”这般的字眼,而在浩瀚的宇宙真理面前,好与人计较、抬杠的牛顿才俯首为真理海边拾贝的孩子;法律的殿堂前,口吃敏感的毛姆滔滔不绝,语带机锋;书法的恣意中,好顺手偷人字画的米芾潇洒挥毫,尽是大家之风。

因为追求了共同的自由、真理与美,作品才被称为艺术,而追求,从来不由人品决定,忠实于内心的艺术家当然可以字如其人,言为心声,而被生活的苟且压弯了腰,被人性的阴暗绊住了脚,依然追求着正直与光明,不正是艺术烈痛苦的诗意吗?

北大教授孔庆东近日发微博称莫言常说的家境没落、常日饥寒全是谎言,还附图一张,上头的小莫言穿着棉袄,虎头虎脑,很是可爱。所以我们该要求艺术家什么呢?村上春树说:“我们是一群日复一日真诚地制造虚构的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人品很难达到一致,但我们可以在虚构中要求真诚,那是一颗热忱地为人类共同的光明挣扎的心。莫言的村庄充满了人性的残酷与温暖,既然有所收获,便不必苛责作者的童年是否充满谎言。诚如不必劝凡·高戒酒,让鲁迅戒烟,要知道他们都是脚踩在污泥之中,而把手伸向满天星辰的人啊!我们自己都是这般口是心非,便只顾欣赏艺术,何苦纠缠于多变的人品。

艺术家一生都在难以实现的格调与人品的一致中挣扎,而他们因为同样高尚的追求觅得一致的归途。

篇(4)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江苏  孙仁超)

    1985—1994的10年,高考作文命题一直沿着“隐中有变,变中求好,稳定中有所开拓与创新,发展中渐臻成熟和完善”的道路健康地前进着。这种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推进中学作文教改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正因为具有导向功能,高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也就成了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的热门课题。基于高考作文题的稳定性、延续性和创新性,我们认为,未来高考命题走向将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

    写作内容联系考生实际,题材的广泛性、角度的多向性保持不变,而命题的时代性、思想性、针对性将进一步加强。《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教学必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考试说明·考试内容》中说:“本《说明》……贯彻《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和《中小学语文科思想政治教育纲要》的精神。语文测试要……重视考生的思想政治水平。”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化,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加强和改进,学生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将会逐年提高,高考作文命题加强时代性和思想性势在必行,这也体现了命题的针对性。也许有人会说,要避免猜题押题,就得有意绕开社会上的某些热门话题,不出紧扣形势的题目。笔者认为,“增强时代性、思想性”并非直露地去写关于“香港问题”、“市场经济”、“反腐败”之类的作文,而是通过一种寄寓性的隐性命题来体现。由于受阅读、分析、审题、立意等因素的制约,没有一定的思想认识水平和良好的思维品质,不善于想象和联想的人,无论怎样猜题押题,都无法写出像样的文章。

            二

    作文方式还是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轮换采用,但必然以材料作文为主要命题方式。材料作文是恢复全国高考统一命题以来,在教改中创造出来,经过实践的检验,为语文界所普遍承认的一种好方式。它的限制性和灵活性统一的特点,使其具有命题作文无法具备的优越性。《考试说明》中对选择、填充、简答等基本题型均有试题示例,唯独对“作文题”以一个“略”字暂付阙如,其实,材料作文这种方式完全可以肯定下来,并举出典型的试题来示例,使《考试说明》中这一模糊部分明朗化起来。至于材料作文的限制则不会过多、过严,限制性和灵活性将趋于和谐的辩证的统一。

            三

    写作格局继续保持大小作文搭配的样式,而一大一小将作为主要格局被固定下来。笔者认为每年考一大一小两篇作文是科学的、合适的。全国卷1990年出现过一题三做,但其中填描述性文字(字数限定在5—15字之间),只能算是造句类的练习,这种练习完全可以归入Ⅱ卷的主观题中进行,就像1993年新高考第22题那样处理。还有1992年全国卷考过两大作文,记叙和议论平分秋色,这也不够恰当。因为350字的作文,非驴非马,亦大亦小,区别度不大,水平高的考生难以发挥,水平低的却易于藏拙。

            四

    文体考查仍为四体并重,交替使用,但与全卷的配合将更趋协调;近几年,议论文的主角地位又将恢复。高考试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阅读测试中选用了议论文和说明文作阅读材料,那么作文中就可考查记叙文和应用文。这样对考生四种文体的读写能力的考查就全面合理,且全卷更显得协调,只要两年轮换一次即可。至于推测议论文在未来的二三年内又将唱主角,并不是笔者对议论文有什么偏爱,而是根据大纲精神和教学实际才作如是说。记叙文是初中教学的重点,初中生偏重于形象思维,作文理应以记叙文为主;而高中则不同,高一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写一般的记叙文、说明文”,高二要求“阅读比较复杂的议论文”、“写一般的议论文”,高中生偏重于逻辑思维,故应以议论文为主。再从作文评分来说,记叙文的评分误差也大于议论文。至于全国卷1993、1994连续两年考记叙文,是因为命题者要打破高考作文复习迎考重议论轻记叙的思维定势,避免高考作文命题模式的僵化,才采取的临时措施。

篇(5)

一、议论文的特点

议论文,有论点,有事实。它是作者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情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杂文或日常生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一般有引子、正文和结论句三部分。一般在引子部分提出论点,即文章的主题,在正文部分摆出有利的事实,对论点进行严密的论证,最后根据前面的论证得出结论。议论文的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即作者要说明的观点。论据是为说明论点服务的,既要可靠又要充分,事实胜于雄辩,是最好的论据。论据也可以是人们公认的真理,经过实践考验的哲理。论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方法有:

1.归纳法,即从分析典型,分析个别事物入手,找出事物的共同特点,然后得出结论。

2.演绎法,即从一般原理出发,对个别事物进行说明、分析,而后得出结论。

3.对照法,即对所有事实、方面进行对照,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

4.驳论法,即先列出错误的观点,然后加以逐条批驳,最后阐明自己的观点。

二、学生在阅读议论文中常出现的问题

由于议论文本身语言比较难,而且有时长句子较多,所以学生在做题时很容易对文章的原句产生错觉,导致误解。针对学生在阅读理解题中出现的问题认真加以分析。可以总结出学生在做题中经常会犯以下几个错误。

1.错误地把引出话题的句子理解成作者的观点。

如06年北京卷C篇。文章第一段第一句就说到“Poor but honest.”“The deserving poor.”These words always come to my mind when I think of “the poor”.因为后面的文章很难,学生就断章取义,以为这就是作者的观点,从而导致整个文章都理解错误。

2.错误地理解文章原句的逻辑关系。

如09年上海高考E篇第3题“Some people are against school uniforms because ?摇?摇?摇.”学生在文章中看到了“Some people are against the strict rule of school uniform,but they do not realize that students already accept a kind of rule――wanting to look just like their friends.”这句,错误地把原句中的转折关系理解成了因果关系,从而选择了“A.they fail to realize that students have accepted the uniforms.”。

3.分不清各个论证方法的区别。

如09年湖北C篇第4题“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摇?摇?摇.”所给的四个答案:A.pointing out the faults in what zoos do B.using evidence he has collected at zoos C.questioning the way animals are protected D.discussing the advantage of natural habitats。有些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这类的题,对于这几种论证方法感到很茫然,从而作出错误的选择。

4.把作者的质疑理解为作者的观点。

这种错误较多地出现在驳论文中。在文章中会出现多个疑问,而且句子又比较复杂,学生看了后很容易把这些都当成作者的观点。

三、阅读训练策略

针对学生出现的以上问题,结合试卷选材和命题的特点,可对学生重点进行如下的针对训练。

1.选取多题材,拓宽阅读面。

文章选材上话题来源于生活,有的贴近学生的生活,很熟悉但又产生了广泛争议的,有的则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背景知识很陌生。所以很多学生其实根本就没读懂文章。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选取多题材的议论文,拓宽他们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2.帮助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整体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

议论文的目的就是作者要通过文章表明和阐述自己的观点。近几年高考的议论文阅读题中,涉及较低能力要求的事实和细节的考题比例逐步变小,考查主旨概括、作者意图推测等深层次的考题的比例在增大。而这正是学生答题错误较多的地方。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多分析文章的结构,更好地把握全篇思想。

英语文章讲究使用主题段或主题句。主题段通常在文章开头,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主题句可能在一段的开头交代该段的中心意思,再由全段展开或讨论这个意思。主题句也可能在中间或末尾,由全段展开讨论后归纳总结出来。所以始终关注首尾段落和每段第一句能够帮助基础较薄弱在学生在不完全能读明白文章的情况下也能大概了解作者的观点。

3.引导学生多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论证是议论文一个很关键的步骤。作者会通过很多方法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并唤起读者的共鸣。在某个程度上对论证方法的考查比对论点的考查更能够帮助学生把握作者的论证思路,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帮助学生归纳题目设置特点。

议论文在题目设置上也会呈现和其他文体不一样的特点,因为议论文阅读重点考查作者观点和主旨大意,所以议论文阅读题干部分一般会用到以下这样的句子:

What does the author think of...?

Which of the following opinions does the author accept?

The author would probably agree that...

The author tries to persuade readers to accept his argument mainly by...

1)主旨题的解题技巧

*着重理解首末段、首末句;

*段落中出现转折时,该句很可能是主题句;

*作者有意识地反复重复的观点通常是主旨;

*首段出现疑问句时,对该问题的解答就是文章主旨;

*提出文章主旨时常伴有的文字提示:therefore,thus,but,however,in short等。

2)作者态度题的解题技巧

*作者对某一事物的看法,要么支持,要么反对,带中立色彩的词最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漠不关心类词语一定不对,既然写文章就不会不关心;

*不要把自己的态度揉入其中,也要区分开作者的态度和作者引用的别人的态度;

*当作者的态度没有明确提出时,要学会根据作者使用词语的褒贬性去判断作者的态度;

篇(6)

【关键词】简单逻辑;议论文;数学语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指出,“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科学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可以说,数学是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和工具,运用数学的思想理解其他学科的问题,可以把所研究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数学语言,并快捷地解决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高中数学新课标的要求,在选修系列1中的选修1-1和选修系列2中的选修2-1专题中,我们要求高中生进行了“常用逻辑用语”的学习.而在高考作文中常写的议论文的创作过程中就内在的含有逻辑的思想和推理的内容.

二、把议论文转化为数学语言

议论文的三大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如果运用数学中的简单逻辑思想,可以把论点(文章的中心思想)称为结论(下面用q来表示),论据称为条件(下面用p来表示),论证就是推导的过程(下文中用来表示).这样就可以转化为数学语言,若p则q,即pq的形式.一般作文中是不能只用一个p就推出q的,这样可能会造成条件不充分的而不能论证结论的结果.所以,我们就要用多个条件推出,用数学语言表达为“若p1且p2……且pi则q,即p1∧p2∧…∧piq”这样的复合命题.我们的目标就是找出强有力的pi(i=1,2,3…),从而最后推出想要得到的q.这样,就把议论文这种文体转化到了数学逻辑的范畴.

在议论文中大部分的篇幅是在论证已经确定的论点,论证主要有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立论的方法就是上文所提到的:若p1且p2……且pi则q,正推的形式.驳论则是另一种形式.驳论有三种基本方法: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反驳论证.从数学简单逻辑的思想理解,我们可以把驳论也转化为数学思想.反驳论点就可以理解为数学中的反证法,先反设论点,然后通过论据归谬,最后得到希望得到的结论.反驳论据就可以理解为复合命题的真值问题.我们刚把议论文写成了“若p1且p2……且pi则q”的形式,这个命题是由连接词“且”所连接,所以只要有一个pi是假的,也就是真值为0,那么这个q的真值就为0,即得不到论点.

三、例 子

例如:2005年秋季高考(北京卷)的作文题“安”.

如果我们把“安”作为论点——q,则我们只需要找出能推出q的条件q1,q2,…,qi(i≥1),再根据需要做成文章即可;如果我们把“安”作为论据——p,则我们只需要找出由p能推出的q即可,注意:这时得到的结论不唯一.

四、优 点

把议论文表示成数学语言可以使同学更好地理解议论文中的逻辑关系,不出现逻辑关系混乱的错误.强调要找到真值为1的论据去证明论点,不出现目的不明的问题.这样就把数学中简单逻辑运用到了议论文的写作中,简化了议论文的结构,使文章思路更加清晰,使同学犯条理不清的错误的概率降低,进而提高作文成绩.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2]新人教版选修系列1(人教版).

篇(7)

关键词:方向;例文;高考阅卷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87-01

高中语文写作在试卷中所占比重日渐增加,但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的投入却不那么明显。火急火燎的讲课永远是高中语文老师的讲课节奏,殊不知做了多少无用功在不知不觉间。作文教学总是从属于其他知识块的教学,甚至有老师认为,作文是天生的,老师教是教不会的,这是多么荒诞的问题,我承认作文讲天分,但天分是在勤奋的基础上才得以发展的,教师的责任是引导学生勤奋的写作的基础上彰显天分,离开努力,任何天分都是无稽之谈。那么如何改善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呢?

1.把握时下作文趋势。就是什么样的文章大气,得分高

明确方向,好比赶路,如果一味的只知低头拉车,而不知抬头看路,就会出现南辕北辙或原地打转的状况,写作教学也不会有大的起色。那么,什么是高考作文教学的方向呢?简言之,就是高考命题趋势和高考作文的高分文章的类型。所谓高考命题趋势,即教师要根据近四五年作文命题的特点,看出作文命题的走向,将还未涉及到或可能涉及到的主题筛选出来,这还要结合时事新闻,国家新闻热点、社会热点等作为参照。例如,在2007年高考,作文出的是一幅漫画,孩子摔倒了,家庭、社会、老师都异口同声的说"出事了吧!",这是在给材料作文的基础上做的稳中有变的大胆创新,没有练过漫画作文的学生就蒙了,不知该从何下手,而那些看到以往没有出现过漫画命题的老师,却把这样的形式介绍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考场上不发蒙,这是非常关键的。另外,好的作文形势和语言是取得高考作文高分的关键,在这里,我不能说这样的努力不是应试教育,他其实就是取悦阅卷老师的目的,当作文高端大气,博得了高考阅卷老师的青睐,这就是一种成功,因此,平常作文就要朝这样的方向去努力。具体而言,高考考场上,学生写生写文章要花55分钟左右,而判卷老师则大约只用十几秒的时间来判定这篇作文,这是很凶险的。为此,学生必须做到选材大气,所选材料必须典型,所涉及到的人必须有血有肉的出现在文中,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再现材料中人物的思想和生活情景,而且必须再关时刻有鲜明的点题句,不能让人家阅卷老师给你找,它可没闲时间找,粗略一看没有,就是中心不突出,就会把这样的文章打到二三类去。因此,学生要在关键位置例如开头、中间过渡、结尾、材料的收束中点题点明中心,这样做到不出意外、除此之外,作文的语言要力求大气,有文采,不能还用那些古板的议论语句,那样的语言只让阅卷老师反感。

2.以例文引领。

有了高中作文教学的正确方向,接下来就要有条不紊的展开写作的相关训练了。作文的审题很关键,对于所给的材料,要让学生通过材料准确的找出切题的主题,尽量避免提炼那些的离主题较远的观点。语言方面的训练,要用例文作为引领。鲍鹏山的《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就是很好的例子,有文采的语言,尤其是议论的语言,要大胆创新,结合适当的修辞去表现,例如鲍鹏山关于庄子的评述:"庄子以自己特有的方式,与现实抗争,宁愿在清风明月之中,独守一方净土;以独有的豁达去穿越生死大限,只为一个单纯的愿望--漠视权位,轻狂人生,笑对人世。一轮孤月之下一株孤独的树,这是一种不可企及的妩媚。"在例句中,一反传统议论文的语言风格,将诗歌的意境以及文学的修辞借鉴过来,语言清新脱俗,令人欣喜耳目一新。

另外,余秋雨的散文也是很好的例子,必要的时候要让学生背诵或模仿,做好语言方面的积累。我每周都给学生提供例文,让学生在早读时间读熟背诵,这不能贪多,太多了会让学生无法消化。这是个长期的教学过程,不能在短时间内见效,教师要有毅力坚持。

3.激发学生兴趣,克服畏惧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