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2:50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固定资产监管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思想不够明确。很多中小学的领导对于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不到位,比较重视对资金的管理,但是却不关注对物品的管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也没有完善的制度,责任也不够明确,固定资产浪费、闲置的现象非常的严重;很多领导甚至认为学校的主要工作是教学,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是不会有什么实际成效的,首先从思想上就不够重视。
(二)管理机构不健全,相关的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由于思想上不够重视,很多中小学根本没有设置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有的虽然有相关的管理部门,但是人员的配备非落后,绝大多数只是拉一些教学人员辅助管理,这些人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对于如何进行管理的登记和维护完全不得要领,也基本上不会产生什么实际的管理效果。
(三)对固定资产的数额不够清楚。很多学校的管理者对于学校真实的固定资产数目事实上是认识不清的,举例来讲,很多领导对于学校的固定资产在以前有多少、现在有多少、中途报废了多少、闲置了多少都不够清楚,更不用说学校固定资产的相关规格和型号了,这主要是由于中小学绝大多数都是国家财政拨款来维持的,重钱轻物的意识非常浓烈,基本上不会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类似于《中小学会计制度》来进行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活动。
改进中小学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明确的管理制度,调动内部人员的管理积极性。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起固定资产的管理制度,这种责任的建立需要层层递进,不能仅有全校范围内的规章制度,小到一个年级、甚至是一个班级,必须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建立起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譬如说财产使用制度、赔偿制度、学校的图书管理制度等等;需要注意的另外一点是,相关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能仅仅是一纸空文,挂在墙上,而应该狠抓落实,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认真地执行相关制度,一步步落实相关责任,利用目标管理的有效方式,充分调动各个部门人员的管理积极性。
(二)积极引入互联网技术,创新管理机制。首先要对学校内部的固定资产进行一次完整而科学的清点,明确校内固定资产的具体数目,在管理过程中定人、定位、定责,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地引入互联网管理技术,改变管理方法,创新管理机制,建立起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
(三)规范相关的管理程序,严格管理。在具体的管理过程中,要严格地遵守相关的管理制度,首先要在采购环节下功夫,争取采购到的都是质优价廉、符合学校使用规律的物资;其次要做好入账工作,完善入账程序,确保各项资产登记的完备和数据的准确有效;最后要做好对固定资产的盘查和处置工作,要按照相关的程序进行,不能,认真地落实相关部门关于处置权限规定,通过科学高效的固定资产管理活动,来为日后可持续的、科学高效的教学活动做好物资铺垫,从而保证我国中小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 管理机制不健全。在高校中,通常是由科技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申报、立项结题、验收、成果鉴定等项目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科研项目实际执行人为项目负责人,三者独立行使各自职能。从实际情况看,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者信息不畅通,存在管理“缺位”的问题。科技部门往往只关注项目经费到账的数额以及提取相应的管理费。财务部门也并未参与科研项目前期中期后期的管理工作。报账过程中, 虽然财务人员审核票据, 但对科研工作所报销费用的必要性很难做出专业判断。而项目负责人缺乏相应的预算知识,在客观上由于不熟悉国家资金管理的政策,造成项目经费的支配使用随意性大。
(二)管理制度落实不力。2005年,教育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 ( 教财[ 2005] 11号)。之后又出台了相关文件,用以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省级主管部门及各高校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或管理办法。因此,我国高校科研经费并不缺失内容完整的规章制度。那么, 为何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依然没有根治呢? 原因就在于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够。不少高校对科研经费管理不够重视,主要精力往往放在如何争取立项和经费支持上。而项目负责人在主观上认为经费是自己凭实力争取来的,对经费有当然的支配权。这些观念导致高校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过于宏观、粗放、内部控制缺乏或者是多头管理,使管理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
(三) 科研费用的管理和使用效益偏低。主要表现:第一,高校科研预算工作不够严谨细致,往往只具有申报课题的理论意义,与科研项目实际费用需要形成“两张皮”,预算编制严重偏离实际,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第二,由于科研项目从预算编制申请到最终的拨付需要较长的一段时间,这导致在费用拨付之前,科研项目因缺乏驱动资金而无法顺利开展,在经费拨付后,又因为缺乏系统的安排而导致经费配置不合理,最终影响了整个科研项目的进度和最终效果。
(四)结题不结账、科研经费挤占教学经费的现象比较突出。科研经费是科研项目用于科研活动的经费,科研项目的结题,与之相关的科研开支也理应结束。实际上很多高校科研项目通过了评审验收之后,其剩余经费依然继续使用,或挪作它用,甚至被科研人员作为“私有财产”来随意开支。在不少高校,本来生均拨款和学费住宿费收入只能勉强地维持学校的教学和日常行政运转。而各高校为“申硕”“申博”的需要,纷纷出台政策,给予科研启动费等配套奖励,吸引人才,同时对取得的纵向和横向经费给予1:1甚至更高的配套奖励,致使高校教学经费和行政正常运转经费被挤占。
(五)资产管理存在漏洞,浪费流失严重。由于科研经费的来源渠道众多,尤其是横向经费,不易为学校所控制,造成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对有形资产诸如电脑仪器设备等登记不及时;对那些化整为零以耗材方式购入的固定资产亦未能发现和如实登记。一些科研人员在项目结题后购置的设备独占使用;在科研人员工作调动和岗位变动时,物随人走等,学校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造成流失和浪费。有的课题组在外设立公司,科研经费不入学校财务而直接转入公司,以逃避学校财务的监督和漏逃学校提取的管理费,或以各种名目如协助费、材料费等将资金转移至校外账户私分滥用,造成高校科研资金的直接流失。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的解决途径
(一)规范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和标准。实施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阳光工程”,将经费评审、经费分配和经费管理过程向公众公开;严格执行科研经费支出管理的有关规定,对来源不同的科研经费分类管理;对于无经费资助的校级项目,原则上不予解决费用,可酌情考虑对其研究成果(如论文、课题版面费)予以报销;对于纵向有支持经费的科研项目的支出,可在实验材料费、论证费、测试费、差旅费、查询费、会务费、印刷费、电脑耗材费、论文版面费、出版资助费、图书资料费等基础上列支劳务、培训、招待等其他费用;对于有经费资助的横向科研项目的支出范围在原则上包括该科研项目的所有直接费用和所分摊的期间费用。
(二)加强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应在科研人员中普及成本核算的基本知识,建立和完善全额的成本核算制度,按照权责发生制的原则,将课题项目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划分为直接成本和期间成本。将科研过程中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列入直接成本。对于课题项目使用学校的现有仪器设备和房屋的使用费或折旧费等应按照财务制度的核算方法分摊计入期间成本。平时发生的办公费、差旅费等期间费用,也应作为期间成本进行分摊。对于纵向课题经费重点规范管理费、人员费、协作研究费等支出的管理,预算项目一般情况不得调整。对于横向课题而言,要保证课题研究从实际出发,量入为出,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使成本更趋公平合理和透明。这样可以使项目经费的支出更加科学透明,又能为项目的财务决算和科研工作的绩效考核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
(三)加强对科研项目资金运动的“全过程”监管。由于现行管理体制机制的原因,表面上看财务部门、科研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各负其责,分别担任着科研经费、课题项目和资产管理职责,看似职责分明,管理科学。由于经费使用者和财务部门关注的重点不同,经常导致经费和资产管理与实际情况脱节。高校财务部门牵头,会同科研、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结合资金、项目、资产的管理要求,加强对经费使用的审核,要求科研经费的转移使用都要有清晰的路径和合法的账单证明,从项目合同签定、资金到位情况、资金使用情况直到项目结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管。
(四)提高服务质量,为科研人员提供实用高效的专业服务。要提倡财务主动服务。财务部门应加强与科研部门的协作沟通,从科研项目立项开始,由专业的财务人员参与,协助做好课题申报的预算工作,确保项目经费预算支出内容要与项目申报书的内容关联匹配,杜绝填报预算的随意性。同时,在财务报销工作中,尽可能做到全面周到,热情服务,积极指导协助财务报销人完成经费报销的整个业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
论文关键词:VAR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一、引 言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是以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一组代表性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化情况来反映居民消费价格变动幅度的国民经济核算统计指标。从一般理论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受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之间差数的影响,也受到货币发行量的影响。这一指标影响着政府制定货币、财政、消费、价格、工资、社会保障等政策,同时也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因此,长期以来,不仅宏观政策的制定者密切关注着CPI的高低,而且很多学者也围绕着CPI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尤其是自2007年以来,CPI持续地呈高位增长,引起了政府、学者、企业厂商的高度关注,成为目前学界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难点问题。
关于CPI的影响因素分析,学界已有研究。李敬辉、范志勇(2005)将粮食价格波动作为价格指数变动的重要因素[1],李庆华(2006)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对消费价格通胀率的反应是相当敏感和强劲的[2],何维炜等(2007)则认为食品价格和居住价格是决定CPI走势抬高的两大主导力量[3]。这些研究都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将过多的将视线注意于CPI的构成因素上,即CPI的结果本身是由这些因素如食品、居住等加权计算得来的,这无疑具有较大的自相关性。
笔者认为CPI涨幅的适度规模是由于经济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资源的有限性等诸因素综合发展的必然结果,属正常调整。然而,CPI的过高上涨则反映了社会供需之间的矛盾已经明显,客观上需要及时调整影响社会供需关系的主导因素以将CPI稳定在一定的变化幅度内。因此,本文试图从一个比较长的时间跨度内,选取影响社会供需的主导因素的数据,通过VAR模型来测试CPI的影响因素及其程度。
二、VAR模型设置、估计与解释
(一)数据收集和变量选择
从宏观经济理论看,社会总供给主要有消费、储蓄、税收以及进口等构成,社会总需求主要有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可进一步将这些因素具体化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货币供应量、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出口总额和进口总额。
从宏观经济理论来看,物价上涨的原因一般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需求拉动式的物价上涨,它是由于需求扩张所引起的;第二种情况是成本推动式的物价上涨,它是由于原料、燃料价格等成本价格的上涨所引起的;第三种情况是物价上涨的国际传递,它是由于一个国家的物价上涨或货币贬值传导到他国的现象。为了较准确地分析CPI的影响因素,须对每一种情况进行考察。
从需求来看方差分解,自2007年全国各地区开始出台了不同程度地提高工资的政策措施。提高工资在短期内会增加居民的购买力,进而有效地刺激需求。一方面,产品会由于需求的增加而涨价,另一方面,这会增加投资者的预期,刺激他们更多的投资。因而,收入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拉动了物价上涨。同时,为了尽可能准确客观地分析收入对CPI的影响程度,在这里采用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作为变量,因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对CPI的上涨是滞后的,反应不敏感。其次,货币供应量也是影响需求变化的重要因素,根据货币数量论,通胀率来自货币增长率,所以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内生性。再次,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产品价格,固定资产投资由于主要是由政府支撑的,所以它不会因为货币政策的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基于此,将其也作为一个变量进入模型。
从供给来看,农产品价格和工业品价格的增加是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外在因素,考察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指标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考察工业品价格波动的指标是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因此,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来反映供给方的变化,将其作为外生变量进入模型。
从国际传递来看,由于我国的经济总量比较大,经济结构是复合型的,即不是单一地依赖某一生产要素取得发展,因此,其他国家的物价上涨或货币贬值的波及效应是有限的,意即国外通胀率的变化对我国CPI的影响是不显著的。
(二)VAR模型的建立与估计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选取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Income)、货币供应量(Money Providence,简写为M)、固定资产投资(Permanent Assets,用PA代替)、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Agricultural ProductionPrice Index,简写为A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ndustrialProduction Price Index,简写为IPI),为了量纲的统一,将这些变量通用“率”来考量。
在模型中将货币增长率(货币供应量)作为内生变量,同时由于固定资产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决定于利率和货币供给两者的变化,因此将固定资产增长率也作为内生变量进入模型。将来自两方面的供给冲击——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A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IPI作为外生变量。基于此,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并经计算整理后,得到表1的样本。
表1 与模型相关的数据表
YEAR
CPI
M
PA
API
IPI
1990
103.1
100.0
102.4
105.5
104.1
1991
103.4
126.5
123.9
102.9
106.2
1992
106.4
131.3
144.4
103.7
106.8
1993
114.7
137.3
161.8
114.1
124.0
1994
124.1
134.5
130.4
121.6
119.5
1995
117.1
129.5
117.5
127.4
114.9
1996
108.3
125.3
114.5
108.4
102.9
1997
102.8
119.6
108.8
99.5
99.7
1998
99.2
114.8
113.9
94.5
95.9
1999
98.6
114.7
105.1
95.8
97.6
2000
100.4
112.3
110.3
99.1
102.8
2001
100.7
117.6
113.1
99.1
98.7
2002
99.2
116.9
116.9
100.5
97.8
2003
101.2
119.6
127.7
101.4
102.3
2004
103.9
114.9
126.8
110.6
106.1
2005
101.8
117.6
126.0
108.3
104.9
2006
101.5
115.7
123.9
论文摘要:小企业的蓬勃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企业伴随着起灵活性的同时是其自身会计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对小企业的会计核算成为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小企业流动性强,财会人员不固定,兼职财会人员多,更有甚者一人兼任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的会计,会计基础核算不规范,明细核算不健全,执行业主意志的多,执行本行业会计制度的少,时常发生偷、逃、骗税行为,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经济秩序,导致了国家税收的大量流失。追究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我国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不够规范。从2005年的1月1日起,《小企业会计制度》开始实施,这就为我国的小企业会计核算行为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因此,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解决小企业会计核算规范问题,减少乃至杜绝小企业虚假会计信息的披露。
1.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1.1会计科目使用不规范。如今,在小企业的会计队伍中,无证上岗无人过问,有的虽有会计证,但业务技能不高。如在提交税金的会计核算上,将城建税、教育费附加和综合基金混为一谈,一起列入“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科目内,提取时借记“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贷记“应交税金”;交纳时借记“应交税金”;贷记“银行存款”。结果,将这笔会计业务应分别在“应交税金—城建税”“其他应交款”、“营业外支出”核算的内容,都在“应交税金”中核算。
1.2乱提折旧。小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的只有几万元,有的超过百万元,企业与企业之间提取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也不一样。固定资产在短期提完折旧后,账面上的固定资产原值就等于了“累计折旧”的余额。对此,有的会计认为,这两个账户的余额相同,在资产负债表上,其固定资产部分的列示己没有意义,即“固定资产原值”减“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净值为零。将固定资产原值和累计折旧的余额填上去或不填上去,固定资产净值都为零,为了省事,会计人品干脆在资产负债表的固定资产部分,什么也不填,既不影响此表的平衡,又能节约编表时间,可谓一举两得。更有甚者,在下年度换新账时,总账上的“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旧”也被取消。实际上,固定资产折旧虽已提完,或已提足,但企业实物形态的固定资产仍然存在,有的依然能正常使用多年,而将总账和资产负债表上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抹去,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1.3费用开支无标准。小企业,一般是老板当家,在费用开支上,一切由老板说了算,哪些费用能开支,哪些不能开支,乃至用多用少,会计人员在核算上不好监督,也无法监督,老板们也理直气壮,反正是花的我自己的钱,会计管不了。企业内部如此,企业与企业间也是这样,没有统一的费用开支标准,最明显的表现在企业的出差费、业务费和广告费上。1.4利润不分配。只要我们看一看小企业的会计报表,便能知道大多数小企业实现的利润,年复一年的在“未分配利润”账户内,而“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之类的会计科目,其余额永远为零。我们说除了亏损企业,凡是有利润的企业,在交纳企业所得税之后,会计人员都应当按照制度规定,将企业的税后利润进行合理、规范的分配,不但能反映企业会计核算的真实情况,而且也是会计核算完整性的需要,更是一项非做不可的工作。
2.规范小企业会计核算途径
2.1建立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依据《小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可以建立其相应的会计核算模式。只有建立简洁明了、可操作性强的小企业会计核算模式后,小企业的会计人员才有可能按要求、门类记账;按会计制度中设置好的会计科目对业务进行分类、整理,才能提高小企业的会计信息质录,防止偷税漏税行为的发生。另外,会计核算模式建立后还能够健全小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监督。
2.2整顿小企业会计核算和财会人员。首先,从账簿、凭证管理入手,严格规范小企业的会计核算。《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和《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会计制度》的及有关会计核算办法的出台,从而使我国会计核算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2.3促进小企业会计人员索质的提高。提高小企业会计人员的索质,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强化小企业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其次,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认真学习《小企业会计制度》,促进会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其具体操作主要有:一是各地财政部门要配合小企业业务主管部门和工商联等有关部门制定有效措施,积极组织“小企业会计制度)培训工作,将小企业会计人员的培训纳入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二是从小企业自身做起,完善用人机制,敢于推陈出新、摒弃陋习,积极为年轻的、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人员创造有利条件;三是对高素质会计人才的待遇应予倾斜,吸引会计本科生、研究生到中小企业去工作,逐步改善其会计人员结构。
2.4积极开展委托记账业务。对于无条件设立会计机构、配备会计人员的小企业,按规定应当委托会计师事务所或者持有记账许可证书的其他记账机构进行记账。委托人提供的原始凭证及有关资料必须真实,受托人必须对委托人提供的凭证及资料进行审核,双方各负其责,共同促进小企业会计核算的规范化。
一、加强内部审计人员业务培训和审计廉政建设。加强区教育局内审人员的内部审计业务提升,积极参加省、市、区组织的审计业务培训,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模式,继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质量。内部审计人员严格执行《省教育审计工作廉政规定》的内容,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做到依法审计、规范审计、精细化审计,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公正和审计人员的廉洁从审。
二、重点实施公办中小学(幼儿园)固定资产管理的专项审计调查。加强学校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维护学校固定资产的安全和完整,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固定资产,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实施中小学(幼儿园)固定资产管理的专项审计调查,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幼儿园)固定资产的增加、使用、维护和变动、处置等财务活动,严肃财经纪律,有效预防国有资产的流失等行为发生,促进勤俭节约和廉政建设,充分体现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
三、常态化实施教育系统三年轮审工作。《区教育系统第二轮内部审计三年轮审工作计划》中明确规定轮审对象、范围、方式、内容、重点以及组织实施方法,按照学校单位内部管理情况、预决算管理、收支管理及结余情况、“三公经费”使用情况、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往来款情况、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单位收费情况、学校食堂管理情况、工会账务管理情况等十个方面的审计内容进行审计,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三年轮查计划中的开始第二年的审计任务,是教育局审计室落实审计监督的具体工作要求,应当充分发挥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监督、评价和服务功能。通过审计,深入了解单位内控制度建立及执行情况、财务收支状况和财务管理情况,规范经费收支行为,提高教育资金使用效益;进一步增强单位领导和后勤管理人员的财经意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预防和遏制违规行为发生,确保教育经费和财产安全。
四、实施下属单位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根据教育局下属单位负责人的人动情况,及时组织完成校长(园长)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通过审计,核实单位财务收支及账内、外负债情况,以澄清家底。全面掌握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及重大经济项目的决策、实施和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并根据审计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促进学校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和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并对校长(园长)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在其任期内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鉴证和评价,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依据。
关键词:资产减值,金融危机,会计处理
我国在2000年底,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采用未来经济利益观对资产进行了重新定义:“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按照资产的这一不可或缺的特征,不具备有望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流入的资源,则不能确认为企业的资产,也不能作为资产继续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此定义也体现了会计原则中的稳健性原则。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企业会计准则》第8 号----资产减值准则中资产的定义又得到了充实,即“本准则中的资产,除了特别规定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资产组是指企业可以认定的最小资产组合,其产生的现金流入应当基本上独立于其它资产或者资产组产生的现金流入。”资产组的概念相当于国际会计准则的现金产出单元,在单项资产减值准备难以确定时,应当按照相关资产组合确定资产减值。这一定义为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披露奠定了基础。
1.新准则下资产减值准备的处理从以往八项准备的计提实践来看,上市公司通常倾向于利用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操纵,面对《资产减值》准则中“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的新规,上市公司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如何在年报中反映其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以及在实施新准则后如何作出计提资产减值的决策,都引起了学术界和实务界极大的关注。
根据新准则的规定,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不得转回,只能在处置相关资产时再进行会计处理。因此,在新准则颁布但尚未实施即2007年1月1日之前,许多学者预计部分上市公司会在2006财务年度,中期、末期突击转回部分往年已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以此增加账面利润。
根据2007年半年报有关资产减值数据统计,07年上半年我国1392家上市公司共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0.78亿元,而06年同期数据为229.26亿元;长期投资减值准备共计0.0071亿元,06年同期数据为169.98亿元;计提的无形资产减值准备06年上半年为27.72亿元,而07年同期上市公司未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项目,07年上半年坏账准备合计为875.36亿元,06年同期为956.13亿元;存货跌价准备合计168.40亿元,06年同期179.50亿元。科技论文。由06年和07年半年报数据比较可见,2007年1月1日新企业会计准则在上市公司全面实施后,与《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范围相关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较06年同期有了明显的减少,因为准则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一经计提不得转回。而如坏账准备和存货跌价准备之类未在《资产减值》准则规定范围内的相关减值准备的计提与06年相比未发生较大变化。由此可见,新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产生的影响是值得关注的。
2.资产减值准备会计政策存在的问题2.1关于资产减值转回的问题尽管财政部三令五申禁止企业为调节利润的目的秘密计提减值准备,但在利益驱动和监管不力的情况下,仍有不少公司明知故犯。准则中规定资产减值准备一旦计提不得转回的做法如果从防范公司舞弊的目的来看,此项规定尚可理解,但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缺乏理论依据和可操作性。若该项规定得以实行,则会计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有:
其一,不能如实反映企业的资产状况。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会计信息相关性要求,使调整后的资产价值更符合客观实际,但如果减值恢复时不转回已计提的减值准备,也就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状况。如A公司拥有一项价值150万元的固定资产,2005年的可收回金额为120万元,计提30万元的减值准备,2006年该项资产可收回金额恢复至130万元,此时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己恢复10万元,但按准则的要求,恢复的10万元减值准备不予转回,账面价值仍为120万元。而此时的账面价值既不等于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也不等于历史成本,因此这样处理的结果,只是满足了谨慎性的要求,并未反映出资产的真实价值。
其二,资产变现时同样产生巨额收益。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资产实际变现时,其存有的减值准备必须同时转回,抵减当期成本,增加利润总额。因此,准则的做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公司操纵利润的随意性,但无法控制公司在资产实际变现当期获取高额利润。
2.2 关于“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问题这一计量方法虽然在其他会计准则中也都有提及,但真正运用者却十分稀少。因为企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的确定,以及资产组和资产组组合的预计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率及特定风险的确定,没有一个熟悉过程和实践过程,可能很难在实务中操作和推行。当然在实务中要求企业管理当局或会计人员通过会计预算或预测,合理地确定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确定好折现率,更多地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对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也有很大的促进,是一个必经的过程。
3.对资产减值准备政策改进的对策 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虽然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基本趋同,但是由于我国实施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环境尚不成熟,针对实务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应不断完善相关方面的对策和机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达到健全我国资产减值会计,使其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3.1 使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规定更加合理笔者认为,从理论上说,既然当有减值迹象表明资产己发生减值时确认减值损失,那么当有迹象表明以前年度己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再存在或己经减少时,主体重估该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并相应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是合理的。不应该因为担心资产转回被滥用而使资产偏离了其“未来经济利益”的内涵。同时,禁止资产减值的转回可能会导致新的滥用。正确的做法应是在允许资产减值损失转回的同时对其做出严格的规范,比如借鉴IASB的做法,规定企业在前一次确认资产减值损失以后,只有在计算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中所使用的估计发生改变时,才能冲回以前年度已确认的资产减值损失,并对引起资产潜在服务能力提高的估计改变做出明确规定。科技论文。此外,针对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也可以考虑资产减值损失的冲回暂时不计入损益而进入资本公积,从而堵住了上市公司滥用资产减值调控利润的渠道。
3.2 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资产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关键由资产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两个因素的准确性来保证,这就对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判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论文。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一定的职业判断能力,才能充分认识和估计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使企业的财务预测更加准确,为正确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企业管理层应注重并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如安排培训课程,对会计人员进行定期考核等。会计人员应当认真学习和领会新会计准则的精神实质,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注重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以此来提高自身的职业判断能力。同时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诚信教育,对需要反映的经济业务的判断和表达应当基于客观的立场,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实事求是,严格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参考文献】
[1] 许华荣. 资产减值可回收金额计量问题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01) .
[2] 李映照,陈妮娜. 资产减值会计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07,(02) .
[3] 黄长江,刘苹. 资产减值新旧准则比较[J]交通财会,2007,(01) .
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和管理目标是培养人才,教育的发展和管理,是不同于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高校固定资产指的是持有超过一个会计年度的为教学,科学研究及其他活动服务的有形资产。[1]近些年以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设备采购在总体规模上有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学校的行政管理支出占的比例呈线性上升趋势。同时,有关大学设备采购以及后期的管理中也在不断地暴露出管理不规范以及“私下操作”和其他复杂的问题。
二、高校固定资产实物招标以及后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高校固定资产实物招标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早在2010年9月1日教育部所颁布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第七条第九项中就以明确规定:高校固定资产包括图书,试剂,设备等物资采购的招标要主动及时公开。然而根据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法中心的《2010—2011年度高校信息公开观察报告》我们可以知道,有相当数量上的高校没有明确的提供公民申请信息公开的途径,而且有部分高校对申请人设置了申请障碍。[2]
这样就使得学校内的教职工和学生因为“没有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久而久之就不愿再关心了。而各个学院或部门的领导教授也只是关心自己的项目经费如何报销,自己手中如何才能获取更多的科研经费。甚至有小部分教师更是对学校的财务状况采取完全漠不关心的态度。
2.高校固定资产后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上个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我国有相当多的高校都经行了合校改革,从而催生了一大批的合并类大学,也造成了我国高校一校多区现象的普遍存在。这就使我国的高校普遍存在一些固定资产价值管理与设备的实物管理相互脱节、学校的固定资产价值量与其相对应的实物量严重偏离的问题。[3]
高校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1)由于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过合并或搬迁现象,使得资产管理常年不清或前后混乱。部分高校已经多年没有对设备进行过清查,或者由于后续制度没有跟上导致“前清后乱”。(2)资产设备的使用上存在浪费现象,普遍有“重建设,轻适用”的情况出现。在招标的时候有重复购置,或购置设备后闲置不用的情况发生。(3)部分高校缺乏一个资产管理考核的制度,使用与管理缺乏监督。各部门即院系资产设备分配不均。(4)高校会计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比如:1.高校现行的会计制度对资产管理采用不提旧折价的方法无法真实反应学校设备资产的价值。2. 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是在资产验收后将资产登录进系统的,而高校会计制度是以收付实现制为基础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而当财务出现资金不足,延后付款的情况时就会出现会计账不资产实物不符。[4]
三、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优化与实现
1. 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目前我国高校的资产管理方法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设置专门的国资处或资产处从而对学校资产进行统一的管理,然后交给分管部门和使用部门再进行二三级管理。另一种方式即为没有统一的管理机构,各个部门、学院分别对自己的设备进行管理,比如公共实验中心负责管理学校的机房、语音实验室、多媒体教室等资产,后勤管理家具和房屋设备等。从资产统一管理的角度以及我国高校多校区,设备分布的现状来看,第一种管理方式更适合采用信息管理系统来进行管理。[5]
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当包含如下几个功能模块:
(1)固定资产增加模块。其主要实现当设备通过验收后,二三级资产管理部门将资产信息添加到数据库内并由国资处进行审核打印资产标签功能。
(2)基本功能模块:主要是实现原始数据的整理与导入功能实现与其他数据库数据的对接。
(3)固定资产变动模块。当固定资产的一些主要属性如使用人、使用单位、存放地点发生变化时,二三级管理单位可以生成报表然后由主管部门来审核,然后交由财务部门进行审核与变动进而完成变动。
(4)固定资产查询模块。本模块主要实现查询固定资产信息库中所有录入的信息以及系统生成的信息的功能,由于考虑到新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颁布,查询功能除了对资产使用和管理部门开放之外也要对社会开放因此系统设计时除了能在校园网内本地查询外,还要支持在因特网上通过用浏览器方式查询,并可以通过年限来查询当年新招标进来的设备。
(5)财务报表核对模块。主要用于提供固定资产明细固定的报表,而且在设计时考虑到通用性可以根据用户具体需求对报表进行格式的修改。
(6)精密贵重仪器模块。这个模块主要是考虑要充分发挥重要仪器设备的作用,使得这些设备的使用率能够得到提高,将一些重要设备的信息进行网上公开,并提供让其他部门人员借用的途径。
(7)审计部门举报模块。当通过查询模块对校内固定资产进行查询后,若认为某些资产存在问题均可通过该模块向审计部门反映。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整体设计框架如下图1所示
图1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软件系统整体设计框架
2. 信息管理系统的实现
信息管理系统的具体实现可以采用C/S结构,信息管理系统的前台开发可以使用Visual Basic 6.0,而采用SQL Server 2000来作为作为后台的管理数据库。
在其中要设置三个主要数据库实体对象,分别为“普通用户”,“管理员”,“固定资产”。其操作关系的ER图如下图2所示:
3. 信息管理系统的优化改进
针对前文中所提到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以及招标中的若干问题,我们需要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如下改进。首先,开设游客浏览账户,即设有一账户是公开的,任何人都可以通过这个账户对信息管理系统内的固定资产进行浏览。其次,系统要设有对资产的自动清查功能,自动核对资产的异常情况,另外国资处也要定时的对各个资产管理部门情况进行抽查。第三,固定资产的使用情况都可以通过系统来进行查询,国资处如发现有同类设备属于闲置状态,就必须拒绝此类设备的申购,而只能进行资产调配,防止资源浪费。第四,高校高层要协调好国资处与计财处和各个院系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实现财务与资产管理一本帐,而不要各自为政。这就需要系统不仅有资产管理数据库功能,还必须要实现高校的财务管理功能。第五,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制度,对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维修、报废等每个环节均要明确相关责任人的职责。如发现某资产采购之后一直闲置不用,或故障频发,要追究其原因。
四、总结
近年来,教育资金占我国投入资金的比例越来越大,一个发展教育的大好时机已经到来。但可惜目前很多人对发展教育的意识仅仅停留在硬件设施上。所以,建设好的校园环境,新的教学设备成了领导们主抓的重点。实际上,我们所谓的发展教育是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外表光鲜亮丽的校园环境和先进的硬件设备,这种投资只是会南辕北辙。虽然国家对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但是相对于庞大的基数,导致教育经费紧张的形势依然没有得到彻底缓解。所以高校领导目前最应该思考的问题是怎样使教育经费带来的效益最大化。
腐败,也是需要我们在教育采购方面要注意的重点。腐败问题,在高校中层出不穷,形势严峻。教育经费成为腐败的温床,源于制度的漏洞。从而使某些人趁机得利。所以说,如何完善教育采购制度,经费分配制度和加大监管力度成了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国家投入巨额资金为的是让教育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人才是国家重要的贮备资源,发展动力的源泉。所以说,一切应为学生利益为重,为人才培养让路。
参考文献:
[1]吕伟华:高校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和实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J]. 会计之友, 2008(2): 40
[2]白静鹤:浅析我国高校信息公开.法制博览[J]. 2013(5):296
[3]廖鹏:”一校多区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新思考.黑龙江高教研究[J].2005(2):34
[4]马越 高校固定资产核算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期刊论文]-煤炭经济研究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