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大全 杂志订阅 SCI期刊 投稿指导 期刊服务 文秘服务 出版社 登录/注册 购物车(0)

首页 > 精品范文 >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精品(七篇)

时间:2023-03-29 09:22:39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日本和服文化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日本和服文化论文

篇(1)

关键词:和服,和服历史和服穿法,和服礼仪

 

每当提到日本、日本人、日本文化、我的脑海里首先升起的一个形象就是身着和服的美丽日本女子,和服的动人、和服的美丽、和服的优雅一直打动着我,让我有一种欲望要去了解它—和服,这里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有关和服的方方面面。

和服的概念:

和服指的是日本传统民族服装,在日语称为“着物(Kimono)”;因为是由中国隋唐服式改制的,又称吴服。

和服体现出日本国的民族文化和人们的山水观、风土观,以及人的精神情境。现在它成了日本一种值得夸耀的文化资产。日本女性一旦穿上和服,她就变得温婉贤淑,循规蹈矩起来,这是和服特有的规格在起作用,因为和服具有不可小看的重量,同时还束手束脚。另一方面,和服拥有的是一种精神,它使人变得端庄、谦谨。日本人在一些庆典和仪式中都喜欢选用自己的民族服装。比如父母会在小孩子过“七五三”节时给他们穿上小巧可爱的儿童和服。而毕业仪式、成人仪式、结婚仪式等许多人都愿意穿上大方漂亮的和服。老龄妇女们穿上捻线绸和服去看戏,被认为是一种高雅有致的行为。

总之,人们虽然不经常穿和服,但是对和服都有一种认同感信任感,这往往是民族自信心的表现。

和服的分类:

1:浴衣

一种简单的和服,因为很适合洗浴后穿着,故称浴衣。夏天炎热时也比较适合穿这种休闲感很强的浴衣。安土桃山时代,已流行在沐浴后穿着能吸收皮肤水份的“汤帷子”,后来受平民喜爱而演变成了现在的“浴衣”。

穿着宽松的浴衣,然后在榻榻米上喝茶,实在是一件惬意的事情。

2:振袖

未婚女性的礼服,依袖子长短为“大振袖”、“中振袖”、“小振袖”。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如成人礼、毕业礼、宴会、晚会、茶会等场合。

3:留袖

已婚女性的礼服,黑色,染有五种花纹。

4:访问着

又称“色留袖”,穿着场合较广,婚宴、晚会、茶会等可以穿。没有年龄与婚否的限制。从下摆、左前袖左肩到领子展开后是一幅图画。近年来大受欢迎。

5:花嫁衣裳

在日本人结婚形态可分为:传统的神前结婚、西洋教堂结婚。如果选择前者的话,那么就要穿日本传统的婚礼服了。。新娘穿的婚礼服是和服中最为华丽的。用织进金银箔的金银丝线在绸缎面料上刺绣,绣的图案大多是花鸟。当新娘穿上金光闪闪的礼服登场时,是婚礼上最耀眼的一幕。

6:普段著

就是日常所穿的和服。家居、逛街、同学会等非严肃场合都可以穿。

7:毕业服

在毕业典礼和学位受与仪式上穿着。

和服的款式:

和服款式十分之多,婚、宴、丧、礼、春、夏、秋、冬各不相同。按和服花纹和质地也有贵贱之分。

今天,和服不仅是人们婚,宴,丧,礼时喜爱的服装,和服及其饰物还成了布置的装饰品。例如新娘的结婚礼服,以同样的图案设计不同颜色来强调它的变化,一般正式新娘礼服要穿三层,此三层完全相同图案的设计,惟以不同颜色,分别在不同场合穿著,如在夫家宴客穿著的颜色和在娘家宴客时的穿著,以不同的颜色为之。也有以代表长寿的松,鹤等吉祥图案设计的结婚礼服。少女在正式场合的穿著,强调及地的长袖(振袖);而一般结过婚妇女的衣袖则是短的,表示已婚的身份。

春季:樱花盛开或以春天的西洋花图案为主题的设计,以粉色系较多。

夏季:以清凉色系为考量,图案常以浪花,水中嬉戏的鱼儿,甚至水边水草,花鸟为主题。

秋季:以秋天的为主题,添上一些萧瑟的秋意,暗色系较多。。

冬季:以冬天的北国雪景意境为考量。

和服的穿法:

和服的穿法比较繁复,不同的和服有不同的穿法,虽然在大致的步骤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细节处则很有讲究,和服穿着的技术也就表现在这些细微的差别上面。例如和服的底襟离鞋跟位置,浴衣是7-8厘米左右,留袖在25厘米左右,而中振袖、小纹等都是在15厘米左右。衬领外露的多少也是不相同的,丧服的衬领外露约1-1.5厘米,访问服的衬领外露约2厘米,中振袖一般外露3厘米左右。

穿和服一是要了解和服的基本知识,如和服各部位的名称、和服的种类以及和服的面料,同时还要了解和服带的形式、特征、质地和性能;在和服必要的配件中要了解附属的物品、内衣、现代美容用具、履和包等;在和服与带的组合方法中要了解不同质地的配合、不同色彩的搭配以及TPO的组合方法。

二是要了解操作步骤和程序。为了达到美的着装效果,首先要对人体进行补正。着装人对自己体型特征的优缺点要比较清楚,这十分重要,因为服装是人体的第二皮肤,人体的缺陷会影响着装的效果。所以在着装前,要补正人体的缺陷。

三是在开始着装之前,一定要将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必要的道具包括和服的一些小配件,与和服配套的内衣,穿和服进行美容时的一些现代美容辅助用具,鞋和其他附属品都要准备好。

另外,要补充说明的一点就是:穿和服一般得有人帮助,自己一个人很难穿得服服帖帖、整整齐齐。世界上开设有专门传授民族服装穿法学校的,大概估计也就只有穿和服了吧?西装在成衣时,它的式样已经定形,和服却不同,它的式样要穿上身后才能体现出来。也就是说,和服是一种未定形的半成品衣服。和服一般都是以直线裁剪制成的,这样的衣服可以重重叠叠穿上好几件,因而可以根据冷暖的变化自由穿脱,任意夹剪。

和服的穿衣顺序是:

1穿贴身内衣和裙子,并补正体形

2穿振袖长孺袢,对齐两肩和背缝线

3保持长孺袢前身地平整

4双手将带从前身绕至后身

5避开在前身中央打结,带的两端塞入带中

6系依达缔

7套上振袖,并将下摆与地面水平对齐

8系腰带

9系胸袋

10整理前身下侧多余部分,用手压住,然后系带

11系带时保持前身平整

12用袋带系松风结时将带子从前身绕至后身

13在前身插入带板

14在后身放入带枕

15系带扬

16系带缔

和服的礼仪:

日本人的很多礼仪规矩都是受到了和服的制约,问候的方法、跪坐的姿势等,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和服的影响。因此也有人说,日本的礼仪实际上是和服的礼仪。

我们先来看穿和服的场合有哪些:

1、新娘婚后第一次过元旦,要第一个向媒人问好,在这样的场合,要穿朴素一点的和服,而和服的色彩则要明快亮丽,领口内衬的色彩要鲜艳。

2、 一月十五日是日本的成人节,参加这一仪式的人要求穿成人式的和服,传统的穿法是穿色留袖,现在这个规定不是那么严格了。现代成人式中穿振袖的比较多,和服的图案以松、竹、梅、龟纹等吉祥纹样为主。带子选用织金锦、经锦袋带,与华美的振袖交相辉映。

3、欢送会、谢恩会或一殷的聚会上穿中振袖的比较多,在欢快和谐的氛围中,穿的和服要格调高雅,系的带子要宽松一些。

4、结婚式和披露宴是比较隆重的场合。这时新人的双亲、已婚的夫人们应该穿五纹的黑留袖,腰带的色彩要亮丽,用白色或金银色,显得高贵。小姐们穿振袖,系华丽的腰带,和服上装饰松、竹、梅、鹤等纹样。男子也是穿五纹的黑留袖,而且胸前的菊坠和袜子都必须是白色的,角带材料选用织锦和博多绸。参加结婚式的其他人,如同事等,可以穿访问服或者振袖,这些服装要求高雅,有华丽的带结。

5、孩子的入学式,不仅孩子穿色无地,带孩子入学的母亲们也 要穿一纹的色无地。孩子到十三岁,在那年的阴历三月十三日,关东和京都一带的人都带孩子去参拜菩萨,这时要脱去为原来体长四分之三的和服,新换上的正式礼服要求与成人和服的标准尺寸一致。七五三节,孩子们穿色彩艳丽的盛装,母亲宜穿付下,系名古屋带。

6、在比较隆重的庆典、比赛或受奖等场合,参加者一般穿有纹的黑留袖或振袖,带子和附属品也要和黑留袖、振袖配套。如果随身带扇子,扇子要插在腰带内。

7、日本人看电影、看演剧或外出购物时也要更换和服。穿富有个性的付下和江户小纹,系名古屋带。。如果想要更加优雅一些,也可以穿访问装。

接着我们再来看穿和服时该有的举止礼仪:

穿和服的站相:

站立时,要求低颔,直背,松肩,并脚。在人前站立的时候,千万注意不要形成猫背。 坐分为椅子和蒲团两种。坐椅子时,不能坐得太深也不能太浅,坐的时候脚和膝要并拢,脚稍稍后退则更美更雅。振袖的大袖要放在膝上,右袖在下,左袖在上。

穿和服的坐相:

在别人家作客要坐蒲团。入座的方式也很讲究,以跪的姿势将膝盖接触蒲团的角端,然后再逐步以膝横向跪进,到达蒲团中央,再以正面面向主人。站起来时,要腰不动而将两足立起来。

穿和服的走相:

步幅必须小而平稳,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衣袖和下摆。走动时衣袖不能乱晃,而是要轻轻地摆动,下摆也不能拖地而行,要轻轻地提起。为了不让袖端被夹在门缝里或是下摆被别人踩住,在乘坐汽车、上台阶时,需要特别注意。

穿和服坐车注意事项:

坐车时,首先要把包和其它所带的东西放在座位上。然后背对座位坐下。穿振袖时要用左手将衣袖合拢,右手托起左袖,而左手则稍稍提起衣襟。坐时只能坐位置的一半左右,不能坐得太靠里,胸要挺起,微微前倾,脚尖着地,不能让腰带接触椅背。以免变形。如是车上无座位时,可能会站在车中间拉着吊环,此时一般要用一手将另一手的衣袖按住,不能让别人看到衣袖里的白衬衣,手腕也不能露得太多。下车时,左手持襟,右手拉住扶手而下,下车之后,必须先整理腰带,确认腰带及衣服的整齐。

最后,还有几点在穿着和服时的注意点:一定要搭配木屐;不能佩带任何首饰;头发挽成发束定于脑后,不可披散头发;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穿和服一定要右襟贴身,左襟在上。

简单介绍了一点跟和服有关的内容,希望对那些跟我一样对和服感兴趣的和服爱好者有帮助。

参考资料:

[1]樋口清之 《日本日常风俗之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武心波 《当代日本社会与文化》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牧野保子 《冠婚葬祭事典》 株式会社主婦の友社

[4]寻国兵 《日本 世界公民护照》 中国华侨出版社

篇(2)

论文关键词:仕女图

先从中国谈起,国画所描绘的对象可大致分为:山水、花鸟、虫兽及人物,但不管画中对象为何物,一丘一壑也好飞鸟游鱼也罢,总是寄托了中国文人的情感神思。王摩诘绘《袁安卧雪图》,在大雪之中画入欲滴芭蕉,虽与常理不合却以此抒发了对禅宗的热情;南唐董源作《潇湘图》感慨自然之盛……同样,人物画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画者的主观审美或客观的社会需求。以仕女图为例,中国古代仕女图以三个时期为最盛:魏晋、盛唐、清朝。其中魏晋为仕女图滥觞之时,彼时佛教传入,玄学兴起,儒家所建立的人文体系有所动摇,美术作品多注重形神兼备、气韵传神。宇宙万物亘古恒天,人理应从其“行”而达其“道”。此类画作以顾恺之《洛神图》为典型,画中洛神“进止难期,若往若还,物盼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画中女子乃洛水之神并非世间普通女子,可见彼时对于女子的审美还停留在“神”而非“人”身上,画作的局限性也由此可窥得一二。而魏晋时期另外两幅较为著名的画作便是《女史箴图》和《列女仁智图》,这两幅图更能明确地体现出当时女子的社会地位。因其以贞洁列女入画,多含规束劝谏之意,类似于女子教科书,要求其遵从社会封建礼教,守其行而不逾矩。由此观之,彼时的女性地位虽然在民族大融合、各种思潮相交的情况下有所提高,但依然是男权社会的附属,依然需要遵从封建教条的束缚。

大唐时期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法度宽容,经济富庶,气象大好。绘画方面也体现出雍容华贵、富丽堂皇之感,彼时仕女图中的女子呈现“丽丰肥”的人物特点,迎合了上层社会达官显贵的审美需求。画作对象多为宫廷贵妇,《虢国夫人游春图》和《挥扇仕女图》为其代表,前者表现了虢国夫人及其随从的游春景象,人雍马壮,气势浩大,画中色彩艳丽、衣冠华贵,体现出一派慵懒悠闲之感。而其中也必然体现了盛唐时期的经济宽裕、政治清明、百姓安居、外交良好的万朝之国的高大形象。后者《挥扇仕女图》则刻绘了女子处于深幽宫门之中百无聊赖的哀怨愁苦气息。或“对镜贴花黄”或“独坐抚琴音”或“执扇倚梧桐”,均体现出其幽怨凝重的心理。由此可以看出,女性依然不能摆脱深陷封建礼教的悲苦命运。

时至清朝,清末尤甚,画作之中就连代表皇家威仪的龙纹都由清初到清末逐渐变瘦小,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凶猛之风渐弱。而在仕女图中,更是以表现国况萧条为主,以唐寅《秋风执扇图》为例,画中女子执扇倚树锁眉,神色凝重,心事重重。唐寅也写诗讽刺道:“秋来执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强调了女子“倚风娇无力”的特点,国力衰微体现在画作上也是戚弱无力。

纵观上述魏晋、隋唐、清朝仕女图画作,绝大部分为男性画家所绘,而画者的审美意趣、世人的评判标准皆根植于当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土壤而绝非空穴来风。女性之所以入画是有其使命的,或记载史实或规劝教育或体现画者自身心情,可以说是体现世态、审美变迁的重要工具。所以有人说:“人类的美术史几乎是一部男性的审美经验史,其对于女性的描述均带有浓厚的男性色彩,女性只是其审美意识中的艺术对象。”所以说,仕女图并非体现了对女性的尊重,在这一点上,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也有着极大的相似性。

篇(3)

论文摘要:在现如今的文化大环境下,动漫不单单具有娱乐功能,同时兼有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本文从文化视角下动漫的内涵展开探究,在此基础上对动漫传播文化的方式进行相应的阐述,努力使人们改变对动漫的偏见,重新认识动漫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强大的文化传播功能。

引言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都清楚地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不仅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硬实力上,而且也表现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上。动漫是文化全球化跨文化传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当下世界各国民族文化传播与竞争的新领域。动漫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分支,由于其跨国界性和易传播性,可以将一个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潜移默化地灌输给每一个受众,并使受众产生文化认同,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鉴于动漫跨越疆界的文化辐射力,它在体现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同时,更肩负着树立国家形象的职责,因此也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正是鉴于动漫在跨国界文化传播领域具有如此重大的作用,本文在对文化视角下动漫的特点进行详细解读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挖掘它所具有的潜在的文化输出功能与形式,希望能为我国动漫作品制作中的民族文化呈现提供一些借鉴。

文化视角下动漫的内涵

动漫是一种视觉文化。动漫首先是一种文化,再者它是以视觉影像为中心的,是一种视觉文化。所谓视觉文化是指文化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态,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动漫同样是以视觉形象为中心的,它主要凭借视觉图像传递文化信息,因此从视觉文化的定义可以得出动漫也是一种视觉文化。同时,动漫还是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它往往呈现出“浅显”与“通俗”的特征,常常表现为一种可视化的形象狂欢,这种视觉形象所传递的信息很容易被广大受众理解与接受,也正是这种视觉上的形象狂欢使动漫逐渐成为广大受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视觉文化形式;作为一种特殊的视觉文化,动漫中的视觉图像能够轻松地跨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语言文字的障碍,而且这种视觉形象往往承载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在动漫传播过程中这种以娱乐为目的的视觉形象能够直达人的心灵,使受众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受到动漫中所承载的他国文化的影响甚至改变,并能使传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体系轻松地渗透到被传播国,甚至可以在此基础上建构起良好的国家形象。

动漫是一种新型的文化传播载体。美国著名学者Napier认为,“动漫是一种媒介,而不单单是电视或电影,更不单单是一种艺术风格”。动漫作为一种媒介,是对民族文化的再现,也是一种文化再生产的形式。“要很好地理解动漫,对传播国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是相当重要的。’唱动漫正是靠这一点来激发受众产生了解传播国文化的欲望,一方面它通过本身所承载的内容来传播文化,让受众通过动漫内容了解文化;另一方面它能够使受众产生了解传播国文化的强烈欲望,即试而使受众主动去了解传播国的文化。动漫作为一种文化传播载体,首先体现为一种视觉形象,需要人们通过视觉去感知,在人们感知的过程中将文化传播出去并植人人的心灵。而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和文化传播形式,动漫无疑也承担起了民族文化传播的重要责任和使命。由干动漫有着超越国界、超越种族的巨大力量,能够使受众在享受视觉形象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传 播国的文化,并使受众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模式等受到传播国文化的熏陶与改变,可以看出,作为一种民族文化传播载体,动漫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且是其他文化传播载体所不能比拟的。

动漫中文化的传播

题材。动漫的题材直接关系到动漫产品的故事内容与文化氛围,因此是动漫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早期的动漫作品大都改编自童话、神话、经典小说等,当时在动漫发展还不是很成熟的情况下,采用此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_L降低风险,因此各国早期的动漫大都是通过题材来传播本国文化的。例如,迪士尼早期的电影动画片大多从欧美传统文化中取材,如《白雪公主》、《罗宾汉》等,这种题材取自传统文化的动画片都打着鲜明的美国文化的印记。

动漫题材之所以会成为动漫传播民族文化的主要手段,是因为动漫题材中往往包含着属于一个民族的特定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能够鲜明地表现出一个国家的典型的民族文化背景,它本身就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在动漫传播的过程中,这种题材所代表的文化背景与受众原有的知识背景产生共鸣,并对受众记忆中的知识体系产生强化,从而使这种带有明显国家烙印的文化信息通过动漫题材传递给每一个受众,让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传播国的文化。动漫的题材虽然可以进行文化输出,但是在题材的选取上,一定不能照搬照抄已有的作品,不能没有创新。我们在通过动漫题材进行文化传播时,既要对传统题材中思想文化的精髓进行吸收,又要根据时代的文化风尚和意识形态进行改编,使剧本既保留民族文化色彩又不失时尚感,这样才能通过动漫题材将本国的文化思想传遍世界。

场景。动漫场景中有些元素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代表意义,这些元素一般都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而且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很容易被受众识别,使受众在识别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被动漫中的民族文化所感染,产生一定的文化认同。因此,在场景中添加一些符合剧情大背景且 具有民族特色的元素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传播国的文化背景,也是动漫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场景中加人适当的民族文化元素,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应是日本,在日本动画片的许多场景中都能看到诸如樱花、和服、武十刀、富士山等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元素。漫天飞舞的樱花、漂亮的和服、代表英勇气质的武士刀以及雄伟壮观的富 十山等一系列元素不仅仅是被简单地罗列在场景之中,而是通过动画技术将这些元素的美表现得惟妙惟肖,使受众在审美的过程中对这种民族文化产生憧憬与向往,并在受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国家形象。这也正是动漫区别于其他文化传播形式的关键所在,它可以通过动画的完美表现,在世界各国树立起本国的良好形象。日本政府很早就认识到了动漫这种独特的文化输出功能,也因此提出:希望通过本国的动漫艺术进行“动漫外交”和文化输出,争取做到让人一听到“日本”,就立刻想到“明快、温暖、漂亮和Cool。动漫场景中的元素可以借助动画技术将一个民族的形象与文化表现得非常唯美,这也正是其他文化传播形式所不能比拟的。

人物形象、。动漫是一种新型的文化表现形式,它以动漫形象为基础,动漫文化是通过动漫形象来进行提纯,并将某种文化内涵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附着在动漫形象上由于动漫形象能传达角色性格、个性特征与故事情节,其气质个性、动作举止、外在形式都能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能够直接体现动漫的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对于受众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因此它也是动漫进行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

在动漫传播的过程中,动漫形象会逐渐转化为财富,并转变成一种文化的代表。人物形象的性格、生活习惯等都能折射出一个民族的文化,这种文化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受众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和是非善恶观念。迪士尼一只小小的米老鼠,竟然不动一刀一枪地把美国价值观轻易地传播到世界各地,不但极大改善了美国人在当地的口碑,而且也影响了各国的价值标准、审美情趣甚至生活习惯产正是这种具有品牌效应的动漫形象才能有强大的力量,跨越国界将传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也只有这种具有品牌效应的动漫形象才能更好地诊释一个民族的文化,进而将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价值体系、民族气质传递给受众,这也正是动漫中的人物形象在文化传播中的魅力所在。

篇(4)

所谓纤维艺术,从以往的艺术形式上来看,它既不属于绘画,也不属于雕塑,既不用笔,也不用纸。由于所选用的制作材料是棉、毛、麻、丝、塑料、金属及人造化纤等不同性质的纤维,故称为“纤维艺术”,主要分为平面、立体和空间三大类。它是在挖掘和研究传统染织艺术的基础上,在现代艺术发展中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出现并逐步独立。最早的纤维艺术的雏形,出现于中世纪西欧古堡的墙壁上。它既防潮保暖,又起着美化与装饰环境的作用。后来又受到了19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以后威廉・莫里斯的工艺美术复兴运动以及包豪斯等革新力量的影响。现代纤维艺术始于1930年。有一位安娜・欧伯丝(Annealbers)夫人,她首先制作了纤维艺术作品,在美国展出后引起了很大反响。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纤维艺术盛行于西德、日本、瑞典、美国、瑞士、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和南斯拉夫等国,确有与雕塑艺术并驾齐驱的倾向,从平面到立体,甚至对于时间的追求,一举揭开了纤维艺术的新局面。

现代的染色艺术,是把以往用于纺织品图案的印、染色技术提取出来,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加以利用,它以现代视觉语言,全力追求画面的简洁效果和清新魅力,并努力表现隐藏于画面之中的民族之魂和作者的个性情怀。有资料显示,从人类开始装饰自身的时候起,染色艺术就诞生了。其中有起源于印度的蜡染,也有发源于我国而后又在唐代传入日本的蜡染织物。然而,把染色艺术发展到如此面貌崭新和艺术高度的却是日本。自明治以来,从为海外万国博览会制作壁挂及其它纪念性作品,染色艺术已经和油画、版画、日本画等其它绘画艺术一样,广泛得到政府的支持、专家的认可和广大国民的喜爱,从而确定了它在美术领域的独立地位,成为国民喜闻乐见的新的美术形式。

染色艺术,重在染色。有些作品对厚重古雅的色调有所追求,强调蓝、茶、黄、黑等天然染料朴素之美,有的则有效地运用了化学染料那种明快、鲜亮的色彩魅力,使作品富有强烈的现代感。总之,作者把色彩作为情感的抒发与寄托。造型上虽然也有写实的,但却能跳出传统写实的理念和模式,把简洁的块面运用和理性的画面构造作为叙述语言。有的画面构成气势雄浑,极有震撼力,有的作品造型虽然近乎于刻板,然而涌动着一种激情与风骨。那种显著的色调构成和构图的多样化,对于不同景物和事物的解读力,高度的概括性,造型的装饰性,到位的造型力,具体和抽象的和谐,使染色艺术的风格独树一帜,富有极强的艺术个性和感染力。

我们强烈地感到,在现代化达到相当程度的日本,一方面大量输入西方现代技术,物质文明极大丰富;同时,古老的民间传统工艺品越来越得到人们的珍爱和强烈需求,成为现代人精神文化生活必不可少的东西。这并非偶然。由于战后日本经济高速发展,使日本成了高效率、高收入、高消费的国家。随着民众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和生活习惯上的欧化,对美化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总是渴望得到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享受。基于这种社会的发展需求,现代日本染织作家们,立志克服过去手艺人的匠气,而以现代染织造型作家的姿态登场,作品日趋文化性。也顺应时代要求,直面现代艺术,创作了不少具有民族情感和个性强烈的染织作品,如:具有民族特色的屏风画,在传统器物上表现现代美。还有作为室内装饰的壁画、壁挂或横额,多以表现风俗民情为内容。一些颇具地域色彩的民艺品,也都是运用了蜡染及友禅染、红型染及型染画等手法制作成的艺术欣赏品,风格粗犷、单纯大方,感情热烈、真诚奔放,充分表现了作者的聪慧和对美的独特见解。看了这些作品,使人一目了然而回味无穷。另一方面,还有结合现代建筑,如宾馆、美术馆、博物馆、会议中心等人群集聚的场所,制作的现代纤维作品都极为鲜明地体现了20世纪现代艺术的特色,给人以时代感和材质美的享受,与现代人的生活气氛和建筑环境十分协调。

这些艺术品,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和对外贸易方面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些获奖作品成为当代日本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被收藏于国立美术馆。有几位染织作家(染色艺术家和纤维艺术家)已被国家指定为“人间国宝”(无形文化财产保持者),这些艺术家在继承和发掘民族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艺术性探索,努力开拓着新的创作途径。近年来,配合现代建筑艺术,染色艺术和纤维艺术在室内装饰中,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美化人民生活环境的作用。因此,艺术研究者把它看作是建筑艺术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其实一些传统染色技法,如蜡染、绞染等,据历史考证,几乎都是先后从中国传入日本,而后又有了很大发展。在日本久负盛名的“西阵织”丝织艺术品及其技术,就是随着我们的祖先秦人带到了日本的京都,现代染织作家又将其发展为可以与雕刻艺术相媲美的艺术;还有我国染色中的蓝染,传入日本的冲绳岛以后,被发展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红型染,日后几十年中,被当代日本民艺运动的倡导人之一,已故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芹泽圭介先生研究创新为颇具艺术特色的“型染画”,为当代日本染色艺术增添了不可磨灭的光彩。这些本来都属于中国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但没有应有的重视和继承,有些甚至将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我们有责任呼吁,如果再不及时抢救,将会造成我们在经济上的,更为重要的是民族文化艺术上的损失。如果我们能尽快地把这一事业重视起来,就会大大有益于我们挖掘、研究、整理我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包括少数民族的艺术,特别是民间工艺美术。这对于传承民族艺术,提高艺术品的文化品质,促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文化价值。同时也无疑对开拓我国纤维艺术和染色艺术,繁荣我国美术创作,将历史性地起到奠基作用。日本的经验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对此我们应该充满信心。

由于日本很早就注意了民俗学这一学科,对民族艺术的保存与发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从近代日本思想家柳宗悦的民艺运动,到大阪、仓敷等城市的民艺馆以及大阪民族学博物馆的建立,大大激发了日本人民珍惜民族遗产和进一步弘扬民族文化艺术的欲望。好多艺术家努力成为学者型的艺术家,除广泛学习民族文化外,陶艺家研究多种釉的结合,染织作家研究色的化学反应。艺术与科学的相互渗透,造就了日本一批具有现代特质的艺术家。包括日本画画家和现代雕塑家,他们极为重视材料的选择和制作所产生的艺术效果,作品不论在表现手段与艺术风格上都有相当的创新性,使当代日本美术事业的发展为世界注目。

日本的纤维艺术和染色艺术,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脱颖而出,也得力于独特的创新教育。其特点至少有如下几点:

一、极力反对模仿,重视艺术创造,培养重点是,在探索和发展的气氛中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力。所以在师资力量的配备上,既有颇具实力的教授讲造型基础,也经常聘请活跃在艺术界的先锋艺术家讲艺术论,以此培养学生全面的艺术素质。

二、艺术与科学结合。学校设有材料学和染色学课程并备有染色实验室,其教学不是停留在理论探讨和纸上谈兵,除进行必要的绘画学习外,还要掌握材料的选择、染色配方、工具的使用和工艺流程。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意图付诸实践,独立完成一件件作品的构思与制作。通过实践制作,启发受教育者不断发现各种纤维材料在造型上的可能性和表现力。

篇(5)

国内媒体将加入世贸的话题作为热点进行一种定型化的报道。所谓“定型化”是指国内大多数媒体的报道几乎都是同样的三段论:大前提,我国现有经济规则与世贸规则在竞争和市场开放方面存在巨大差距,加入世贸就要缩小这种差距;小前提:我国现有规则要加大竞争和扩大市场开放时,民族经济就要受到冲击;结论:加入世贸将使我国经济各行各业经受一段痛苦期。痛苦期过后,才有可能步入强国之路。

我国图书出版界也将上述“三段论”累积成为书籍,迅速在图书市场铺开。世贸题材的书籍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书。这些图书多数内容也形成了一种“三篇成书”的模式:上篇介绍世贸的情况;中篇介绍我国与世贸要求的差距;下篇讲我国加入世贸后的问题和对策。

阅读了上述一些论文和书籍,我们感到有一种明示(不是暗示):我国现有经济规则与世贸规则似乎存在着一种“先进与落后”,“市场开放主义与市场保护主义”,或“经济自由主义与经济调控主义”等不同价值判断的差距。世贸经济规则属于前者,市场开放,经济自由,代表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先进”性。我国属于“市场保护”,“经济调控”类型,似乎代表着经济不发达状况。

所以,我国加入世贸后应该逐步调整国内的经济规则,以便达到世贸“先进”规则的水平。我国调整规则的时间就是“入世”后的过渡期。如果能够顺利度过“阵痛”期,国内经济规则将来调整到与世贸规则一样的水平,结果就会象当今世界经济发达国家一样好。这种明示价值判断建立后,政策导向也就定位了。入世后的国内经济规则和政策的调整是单向的,调整的方向只是朝着世贸规则的方向进行。

笔者以为,目前我国媒体和出版书籍关于“入世”的报道和分析,以及由此产生的舆论明示并不完善,某些观念过于单一,只看到了“入世”的一面,忽视了“世界进入中国”的“世入”的另一面。如果上述媒体和书籍的观点成为调整国内经济规则的主流舆论,可能会产生一些问题。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国内经济规则的调整方向做以下粗浅的探讨。

一、背后的文化

任何国家经济规则的背后都一定伴随着社会历史文化。社会历史文化虽然也要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而变化,但是这种变化相当缓慢。社会历史文化是在历史中形成的,各国历史发展不同,社会历史文化也不同。在多元的人类世界历史文化中,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表现得非常明显。

如果以我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要是用一个字来概括我国历史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个字就是“合”字。我国历史文化体现一个合的精神。从唐朝以来的衣裙联体和服,到清朝大家的四合院;从吃饭的合餐制,到必有我师的三人成行,在衣食住行生活各个方面,无不体现了合的精神。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到修身、齐家、治国三合一版的政治理念,也都是合的精神。

西方的文化如果也用一个字来高度概括的话,可以用“分”字来概括。以美国为例,政权结构采取三权分立,中央与地方的联邦与州两级政府制。在生活中,美国人吃饭采取分餐制度,子女成年后习惯于独立门户居住,汽车更提供了独往独来的方便。美国人在生活中注重个人隐私,在社会工作中注重个人自由。我不象熟悉中国那样熟悉美国,举不出更多的例子。但是,美国社会生活以个人主义为基础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为了东西方文化比较方便起见,在此将以我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概括成为以合为基础的文化,简称“合的文化”。将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概括成为以分为基础的文化,或简称为 “分的文化”。

历史文化作为经济运行的背景,对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有一定的影响,由于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社会历史文化与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互相适应,互相作用。例如,在“合的文化”背景下,我国的经济体系中的价值取向是“稳定”。合与稳是互相起作用的:合是稳的基础,稳是合的结果。或者说合与稳本身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合是稳的静态表现,稳是合的动态表现,合与稳之间的关系表达一个事物内部的和谐关系。

我国经常说“稳定压倒一切”,就是指在任何经济价值取向与“稳定”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时,稳定的价值取向优先。我国在经济运行中选择“稳定”作为最重要价值取向,是由于受到合的文化影响。而合的文化又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历史上建造水利工程和儒家哲学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众多的人之生存比任何问题都重要。稳定就是众人生存条件的社会基础,合是众人生活关系的基本原则。何况我国不仅仅是人口众多,而且是人口过多。在这种国情之下,说“稳定压倒一切”,怎样强调也不过分。

同样道理,在“分的文化”影响下,在美国经济体系中的价值取向是“竞争”。只要有分,就一定会有争。分是争的基础,争是分的结果。或者说分与争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分是争的静态表现,争是分的动态表现,总之表达一个事物内部的对抗关系。

我们用下面的十字图形来表达文化与经济价值取向的关系:

东方社会“合”的文化 A 西方社会“分”的文化 B

我国的经济“稳定”价值取向 C 世贸的经济“竞争”价值取向 D

在图中,A 代表东方社会“合的文化”;B 代表西方社会“分的文化”。C代表我国经济发展以“稳定为价值取向”,D代表世贸组织中的发达国家(如美国)经济以“竞争为价值取向”。

从我国与世贸经济规则的差别背后,也反映出东方社会文化精神与西方社会文化精神之间的差别。A和C是互相适应的,我国就是A和C组合模式的国家。同样,B和D也是互相适应的,美国就是B和D组合模式的国家。但是,A和D是不能相融的,无法想象“合的文化”与“竞争的价值取向”如何共存?同样, B和C也是不能在一起的,“分的文化”与“稳定的价值取向”放在一起时,将选择什么来“压倒一切”?

我国即将加入世贸,我国的经济规则将要发生调整。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调整?调整的模式选择是怎样的?如果象上述媒体报道和书籍中介绍的那样,不认真考虑我国东方式的文化精神与人口背景,只谈国内经济规则单向朝世贸组织规则方向调整的话,就可能会出现“A和D”组合的脱离现实的模式。这种“合的文化”与“竞争”的经济价值取向在现实社会中能够同时并存吗?我还没有看到先例。这种反文化,脱离现实组合格局如果出现的话,也只能是人为的,扭曲的。同样,B和C 的组合模式也可以人为让它扭曲地存在,即“分的文化”与经济“稳定”的价值取向共生。我们还没有找到任何这样组合存在过的先例。

我们看到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实际情况是:“B和C”组合的模式在已经加入世贸后的发达国家中没有出现过,包括日本也没有出现过这样的组合。A和D的组合模式在已经加入世贸的亚洲和拉丁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也没有出现过,包括新加坡和墨西哥。所以,我国加入世贸后,如果仅谈国内的经济规则的单向调整,而且调整方向也是单向朝着世贸规则水平看齐的话,我们认为这样的看法应该是不能成立的,这样的政策定位也是不可以采纳的。

二、规则调整的双向性

一些资料表明,完全接受世贸的经济规则,对我国和世界经济都没有益处。我国将近13亿人口,其中大多数是农业人口。我国的人均资源和生产力水平都不高,人均国民收入排在世界所有国家中的100多位。我国这样国情(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世贸也必须考虑我国的人口状况。否则,外国产品和服务将难以进入我国市场,外国金融机构也难以在我国开展业务。所以,应将我国加入世贸看成是双向的,国内经济规则的调整也是双向的。

我们采用下图表达双向调整经济规则的可能性。

东方社会 “合的文化” A A +B 西方社会“分的文化” B

我国经济模式稳定价值取向 C C + D 世贸经济模式竞争价值取向 D

从图中可以看出,将A和B组合在一起,将“合”与“分”组合在一起就成为有分有合。中国早有分与合的理论,例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理论,是关于“合与分”在时间上的联系。“合与分”在空间上也有联系,例如,中国有“小人同而不合,君子合而不同”(《论语》)。所以,中国人看待“分与合”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并且,我们追求“合与分”之间的平衡状态:“中庸”。

同样,C和D之间也可以找到平衡,即在“经济稳定的价值取向”与“竞争的价值取向”之间也存在联系。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有联系。此不再赘述。

所以,A向B的方向调整的同时,B也要向A的方向调整。互相调整的结果组成非A非B的中间状态,即A+B 组合。我国的经济稳定的价值取向中,要加入竞争的因素。加入国际竞争,外国公司要到我国国内市场来出售产品和服务。世贸经济规则为了促使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也要考虑我国经济稳定的价值取向,否则就进不来。日本加入世贸比我们早,直到今天外国廉价的大米仍未能占领日本米市。总之,经济规则的调整是双向的,不应该是单向的。我国与世贸应该共同努力,双方都要尊重对方的文化,朝对方的价值取向接近,达到一种平衡。

通过上面的未能充分展开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简短的结论:

我国加入世贸后的经济规则调整,不应该单纯朝着西方经济竞争为基础的价值取向调整,而应该采取稳定加竞争的中间状态来调整。世贸不能只要求我国与国际水平接轨,国际发达国家也要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国情。人口的问题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球的问题。所以,我们的政策调整方向,我们的经济价值取向不应该是非此即彼的两极化,而应该是三极化的。就象过去我们常说的那句名言:“无论白猫黑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篇(6)

关键词:综合实践;教学体系;实习基地;赴日研修;教学成果评价机制

作者简介:向洁(1979-),女,湖南常德人,长沙学院外语系,讲师。(湖南 长沙 410003)

基金项目:本文系长沙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9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142-02

2005年,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院校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又联合下达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提出要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拓宽学生的校外实践渠道,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大多侧重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材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改革,针对实践教学对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的作用与影响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存在的综合性教学方式。学生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只有在大量的外语实践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大学外语专业教育必须重视外语实践环节,增加学生外语实践的机会。

长沙学院外语系日语专业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实践能力,并一直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化、制度化的日语实践教学环境。希望通过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增加学生的日语实践机会,提高日语综合应用能力。本文针对如何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探索与研究,并及时对实践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希望能对今后的日语实践教学工作有所助益。

一、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及功能

1.日语专业校内实习基地的构建形式

目前,日语专业正在使用的校内课程实习基地主要由外语广播电台、外语有线电视台、多媒体语言实验室、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同声传译实验室、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标准计算机信息中心等构成。

2.日语专业校内实习基地各种形式的主要功能

(1)外语广播电台、外语有线电视台。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及时感受到日语的实际性和实时性,日语专业建设了卫星天线和有限电视系统。目前,外语系所有教室均已完成电视和广播电台等硬件设施的配置,并积极组织学生收听收看外国电台和电视台的节目。例如,定期收看日本NHK电视台的1套新闻节目,并配有教师指导,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日语听的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2)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在这里,教师可借助先进的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授课。而课后,实验室又可做普通的语言实验室使用,配有多种教学资料、各级别的考试资料以及内容丰富的外语学习软件,学生可根据需要及实际水平,利用这里的语言实验设备,进行听、说、读、写等全方位的语言训练。

(3)日本文化研习实验室。该实验室于200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是湖南省首创的,集教室、图书馆、阅览室、小型报告厅和文化演习室等多种用途于一身的实验室。内部采用和式房间的装修风格,并配有人形玩偶、和服、茶具等传统日式风格的装饰物。日语口语、日本概况、日本礼仪、语言演习等课程均安排在这里进行。另外,日语专业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承办者――日语学生联合会的组织下,定期在这里播放日文原版电影或专题节目,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接受真实语言能力的培养和熏陶。而日语角也会在这里定期开展交流活动,学生可就任何话题用日语交流,并配备一名日籍教师做辅导。

(4)同声传译实验室。为了把翻译理论付诸实践,日语专业已建成同声传译实验室,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实验室是一个具有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等语言教学、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课件演示及制作功能的综合性实验室,具有教学、考试、自主学习和会议管理等四大功能。课堂教学时,教师利用同声传译设备模拟真实会议场景,让学生进行跟读、概括及口译实战练习,同时可以实时录音,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选词,如何用口语表达等一些口译技巧。可以实现多人同时进行口译和同声传译的考试,节省了时间,实战性更强。在自主学习功能方面,学生可以利用实验室软硬件资源,进行口译、同声传译和听力等练习,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同时,还可以模拟真实的国际会议场景,使学生更加熟悉会议的模式。

(5)外文图书及资料阅览室。这里备有多语言、多种类的外文期刊、报纸,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和爱好,查阅最新印刷版的外文文献,增加知识,开阔视野,增强学习外语的兴趣,提高外语阅读能力。

(6)标准计算机信息中心。学生根据教师提供和规定的网址,利用该信息中心现有的多媒体课件、教学软件以及其他相关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课后网络自主学习。一方面,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最真实、最现代、最实用的日语;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网独自完成老师规定的日语读、写、译能力的训练。目前,综合日语、日语口语等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案、电子课件、课后习题、试题库等均已上传,可供学生在线或下载使用。

3.日语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的形式及主要功能

日语专业一直致力于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的力度,先后开辟了国内实习基地6个,海外实习基地21个,在人才培养方面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特色,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建设国内实习基地方面,日语专业拥有日本东芝家用电器制造(南海)有限公司、长沙佳程国际酒店、长沙中国国际旅行社等数个条件优越的实习基地。以东芝公司为例,我们努力探求与企业合作的切入点和共赢点,此次合作正是对校企合作形式的积极探索。日语专业学生在生产线上实现了与企业、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学生在真实的生产场景中,将所学专业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快速树立起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从根本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开辟海外实习基地方面,日语专业与日本株式会社JTB公司合作,与日本南串本ロイヤルホテル、コガノイベイホテル等21家宾馆、酒店联合建立了实习基地,分批派遣学生赴日,进行为期一年的免费带薪实习,而这种全免费、带薪金赴日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在湖南省尚属首例。赴日酒店实习是真正意义上的就业实习,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更接近于实际就业。它在研修内容及组织、人员选拔方式、赴日保障及安全服务体系等各方面,均密切结合当前国内日语院校教学特点,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大学生就业实习的实际需求,是利用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了解日本社会,了解日本职场特点,增强日语能力的海外实习项目。

国内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真实自然的语言文化环境和工作环境,对日语专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师队伍、教学评价等方面的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必将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这些实习活动,日语专业学生得到了来自各方的高度评价,特别是赴日学生在日研修情况受到了中日媒体的广泛关注,多次被日本的新闻媒体和新华社等中国媒体进行专题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并取得了重大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这些实践研究成果对我国同类型、同层次高校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二、实践教学方案是确保实习活动正常开展的关键

日语专业在制订和修改实践教学方案时,充分结合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情况,不断完善实践教学内容,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方向知识的应用能力,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实施教学。为此,日语专业在时间上充分保证各个实践环节的教学,国内学生实习期不少于半年,实践性教学环节达到总学分的25%以上。海外实习学生实习期为一年,实践性教学环节不少于总学分的30%。

为加强专业特色建设,日语专业制定了《长沙学院日语专业实践实习工作管理办法》、《日语专业国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海外出国实习学生选拔培训管理办法》、《长沙学院日语专业海外实习基地暂行管理办法》等文件。从报名、培训、选拔、面试到赴日手续办理、赴日前培训以及赴日后信息反馈等,环环相扣,做到科学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日方也制定了《实习制度》,实行“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对每天的日语学习、实习工作和生活都作了具体的规定,创造实习生安心学习的环境;建立实习日志制度,定期由指导员或日方负责人记录意见,了解实习生的动态,从而达到及时沟通、互相交流的目的。

另外,《外语系实践环节教学管理规定》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必须参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和第二课堂等实习活动,并确定了各项实习活动的时间、负责人、实习程序等实施细则。学院教务处每学期按照培养方案将实习活动编入开课计划,由日语专业自行组织实施。学生通过实习找到了平时学习的薄弱点,锻炼了口语能力和交际能力,效果良好。

三、教学成果评价机制是对日语实践教学效果的最佳检验

日语人才培养具有适应行业需要、注重培养实践能力和文化交际能力等特点,但是传统的教学评价不能充分体现这些要求。既有的评价内容多偏重书本知识,忽视对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考查,评价方法仍以纸笔考试为主,很少采用体现多元质量观要求的评价手段与方法,评价主体单一化,尚未形成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忽视评价者积极的反馈与被评价者积极的认同,评价结果反馈的反思、导向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近年来,中国高校力求改变传统的“重学科结构,轻实用性、跨学科、社会导向”的教学模式,希望建立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多元化、以能力考核为主的崭新的评价机制。纳入用人单位的评价,形成以社会为导向的教学评价价值取向,这一思路为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诸多方面注入了新的活力。

目前,日语专业探索和实践了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教学成果评价机制。在学校方面,继续采用传统的任课教师和学生自评的方式。教师在课程考试结束后,须认真填写《考试成绩分析表》,通过具体数据,分析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包括题量是否适中,难易是否适度,成绩是否客观,考试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的问题还是学的问题等,并针对问题和差距提出解决办法。而学生对自己学习效果的评价一般通过两种形式:一种是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种形式是组织学生代表座谈,既要求学生反映教师的教学状况,也要求他们总结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体会。

用人单位的参评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企业和学校需共同参与评价。实习结束时,由实习生填写实习成绩报告表,然后由双方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习报告、相关考核成绩以及组织纪律、思想政治表现、工作能力等综合评定实习成绩。实习单位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60%,学校指导教师考核成绩占40%。以海外研修实践教学活动为例,海外实习包括在日本国内的集中培训(实习前研修、实习后研修)、实务性研修(宾馆酒店实习)和学生自修(每日研修日志),最终通过总结研修,得到JNTO和JTB公司的公正评价,对合格者颁发日本企业认可的结业证书。

这种评价方式建立了校企双方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对话机制,将实践能力明确纳入教学评价的考核范围,不仅对学生学习效果有更客观的结论,而且为日语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了导向和依据,有利于培养真正适应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四、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对日语专业教学改革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中日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不断发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日益频繁,日语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实现教学模式的变革,建立怎样的实践教学体系以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日语综合应用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仍是日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日本,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已步入成熟期,语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已经从“传授知识的内容和构造类型”转型到“启发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相比之下,我国实践教学水平明显滞后,尽管人们已经改变了“为了语言而学习语言”的教学观,逐渐把目光转向了语言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它的交际功能上,但对日本的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及其他广义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却不甚理想。在与日本人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在恰当场所使用恰当语言的能力,或者不自觉地用中国的文化标准衡量日本的文化,按中国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来选择说话方式,因而容易产生跨文化交际摩擦。究其原因,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原则和测试评价等没有针对外语教学的社会人文目标进行描述,只能靠教师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在有限的范围内得以实现,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环节――实践教学环节与社会、企业需求脱节,没有为学生提供有利的语言、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原因。

建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终极目标是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即以建设国内外实习基地、学生在日语语言环境中实地实习为突破口,带动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教学体系的系统变革,将实习环节纳入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贯穿文化教育,以培养学生对日本文化的积极态度和跨文化接触的适应能力,实现促进学生外语交际能力的目标。从教学改革的角度来看,日语专业综合实践教学体系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为学生提供自然的语言环境和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日语使用的社会环境,为日语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实践依据,有助于日语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篇(7)

    论文关键词:广告传播;消费行为;潜在需求;广告创意

    广告效果通常是指具有说服动机的广告信息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即广告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广告目标;同时也包括广告信息带来的一切影响和后果,这种后果可能是广告所期望的方向,也可能出乎广告传播目标以外的效果,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既可能是显在的,也可能是潜在的。下面从两方面分析一下广告效果对消费购买行为的影响。

    一、广告传播对消费行为的积极作用

    1.传达商品信息,提高商品的认知度。广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信息传播是其最基本的功能,消费者在采取购买行为之前,往往首先要了解有关的商品信息。消费者商品信息的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自身接触;二是人群传播,如亲朋、同事之间互相转告,推销人员介绍等;三是多种媒体,如通过电视、报纸,或者传单、路牌等得到。广告正是通过各种媒体,把有关商品的各种信息发送出去,使广大消费者能够获取,并得到有关的知识。

    广告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十分广泛,包括市场信息、商品信息、服务信息、企业信息以及生产和生活的信息等等。通过广告的信息传播功能,可以让消费者了解商品或服务的品质、特征、性质、形态、商标和包装以及所能带来的新的特殊价值和满足;可以使人们了解企业的经营宗旨、开况、市场地位和商品声誉;还可以将商品有关的新的生活方式、消费观念等向人们进行传达,引导人们的消费行为。

    台湾地区奥美广告公司关于“消费者对广告的态度与评价”的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广告是一种了解产品功能或服务内容的重要消息来源的人数比例,在中国台湾地区为86%,在香港地区为74%,在美国为76%。国内的有关资料显示,国内有60%的人认为购物受广告影响,尤其是电视广告。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信息已经成为社会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广告业的空前发展,使广告成为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他们关于市场和商品的信息绝大部分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于广告。同时,新的消费群体也成长起来,需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多是根据自身的个性来进行选择性消费,而商品种类也日益繁多,人们获取商品信息的渠道从过去主要依靠自身接触和人际传播正逐步转向依靠广告。广告已在人们了解消费信息方面越来越占有主渠道的地位。

    2.刺激和引导消费心理,产生消费需求。消费者购买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于三个方面,即人的需要、欲望和需求。需要是人们感觉某些基本满足被剥夺的状态,它包括现实的需要和潜在需要。欲望是人希望得到更高层次的需要和满足,例如,日本人要吃寿司和米酒,上班时穿漂亮套装,社交时穿和服等。当因经济条件或其他原因,或当别人能用,他不能用时,这种的欲望就越发强烈。不同的条件下,这些需要满足的方式是不同的。尽管人们的需要有限,但欲望却很多。人类欲望的不断形成和再形成要受到社会力量,诸如团体、学校、家庭和公司的影响。需求是指针对特定产品的欲望,必须具备有支付能力且愿意购买两个条件。也就是说,当有购买力支持时,欲望变为需求。这样,人们对产品需求的产生,又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信息强的,必然能够形成刺激,产生引导作用,而广告在传递信息方面的功能是比较强的,或说服、或诱导、或提醒,总是在强化人们的需求,促使产生消费动机和购买欲望,采取购买行动。“可口可乐”饮料能够风靡全球,与广告的大投入紧密相连。在很大程度上,是广告创造了人们对“可口可乐”的需求。

    3.反复说服和诱导,改变消费观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购买力大大增强。从家庭耐用消费品的普及来看,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城乡居民一直追求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20世纪80年代电子化开始迈人家庭,电视机、摩托车、电子表和洗衣机四大件登堂入室;到20世纪90年代,冰箱、空调、电脑、电话新的四大件普及率迅速上升。20世纪80年代时,人们还陶醉于“大碗茶”的服务,现在则全被纯净水、矿泉水所替代。这些消费水平和消费层次的提升,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的改变,与广告的反复宣传鼓动、说服诱导不无关系。广告还可以创造流行、造成时尚,提倡和推动新的生活方式。许多流行商品的出现,与广告传播是分不开的,虽然这有可能造成消费单一化的现象,但广告可能创造名牌,引导人们认牌购买,使选择性需求得到满足。一种新的产品问世,一种新的消费方式诞生,一经广告推广,即会被消费者学习、接受、仿效,从而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

    从表面上看,企业支出一定量的广告费,会增加成本,进而转化到消费者身上,加重消费者的负担。但实际上由于广告促进了大量销售,企业反而降低了生产、销售和营销管理的成本,节省了开支,降低了产品价格,而减轻了消费者购物的负担。

    广告还具有给予消费者宣传教育的功能。作为社会教育的一种形式,大量的广告信息传播,实际上也在进行有关企业和商品等方面的知识教育,能够补充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不足。广告传播有关的信息,能够潜移默化地把新的商品知识、消费知识以及科技知识等,渗透以消费者的脑海之中。

    二、广告传播对消费行为的阻碍作用

    上面已提到,一般情况下广告传播是不会对消费行为产生消极影响的,但凡事无绝对的,在某些特殊条件下,此类现象也会发生。

    1.企业在概念定位上,其内容和目标消费者的自身价值标准发生冲突,导致反感时,对销售有利的消费行为就受到阻碍,产品销售量就难以得到提升。如雀巢速溶咖啡在刚刚在美国推出时在广告传播中强调“速溶、方便省时”等产品特征,但销售结果却并未预料中的那样令人乐观。原来当时美国大多数的家庭主妇都不想因为购买速溶咖啡而被人们认为其懒惰、无赖心。结果该产品只好改变广告主题,转到强调其味道方面,人们才逐渐认可和接受,产品的销量也逐步得以提升。万宝路无疑是现今最有价值的世界品牌之一,但它也曾默默沉寂数十年,最初的万宝路是专对女性推出的,烟体细长,象牙色的烟嘴显得优雅、柔和,与之相应的广告语是“像五月的天气一样温和”,但不见什么效果。为讨得女烟民欢心,公司后来甚至将烟嘴染成了红色,却也无济于事。2J0年问万宝路一直销量平平,得不到女性烟民的青睐,其轻柔的定位更无法得到广大男性烟民的认同。直到20世纪50年代,莫里斯公司请来着名的李奥贝纳广告公司为万宝路重新作策划。从产品概念从“女士香烟”转变为“男子汉香烟”。新万宝路在包装和外观上采取了更为男性化的设计,转而强调万宝路香烟的男子汉气概,从而吸引了所有喜爱、欣赏和追求这种气概的消费者,销量逐渐攀升,成为世界名牌。

    2.广告创意内容与投放地域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相悖时,不仅不能实现产品的销售效果,而且可能引发其他的社会矛盾,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美国骆驼牌香烟有句吹遍全球的名言:“我宁愿为骆驼行一里路”,即为了此烟,宁可走到鞋底见洞。画面是烟民在镜头前高跷二郎腿,皮鞋赫然见洞。然而,这则广告做到泰国便出了大问题,美国人本想适应当地风俗加点泰国情调,就选泰国最驰名的佛庙作为背景,让“骆驼人”穿着见底的皮鞋悠然吸烟,但在泰国的风俗里,鞋底是最污秽之处,怎么可以在别人面前高高跷起?鞋底朝天更是肆无忌惮,无礼之极。更何况佛庙为至尊圣地,这种姿势简直是大逆不道。广告一出,泰国人举国激愤,骆驼牌只得落荒而逃。与此相似的还有日本SONY公司在泰国播出的随身昕“佛祖篇”广告,最后不仅实现不了销售结果,还得公开赔礼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