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2:2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资源建设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摘要】文章通过网络调查方法,以详实的数据阐明目前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特色库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设建议。
【关键词】特色库现状问题建议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文字识别技术、检索技术、扫描技术的发展,我国高校依托馆藏信息资源,针对用户的信息需求,对某一学科或某一专题有利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评价、处理、存储,并按照一定标准和规范将本馆特色资源数字化,建立起特色数据库。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独创性。所建特色库如果上网,形成网络资源,为更多的用户会快捷方便获取系统资源,这对形成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和整体化无疑是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然而就笔者对黑龙江省所属11个高校所建特色库的网上调查得知,实际的状况不是十分乐观,问题很多,感觉大多数学校的特色库反而不“特”。本文以网络调查的形式,析出存在的问题、叙述现状、并提出发展建议。
1黑龙江省高校特色库建设的现状
高校图书馆已全面启动特色数据库建设,在局部、个别馆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各高校能从多方面、多角度开发本馆的特色资源,建立形式多样的数据库,但是,据表一和表二统计数据看出存在的问题也比很多,特色不突出、很少把自己的突出的学科特色和地域特色作为建库的重点,70%以上学校自建的特色库还是处于自建自用的状态,不能被外网访问,没有实现资源共享,纸质文献的数字化没有深入加工,数据更新、维护停滞表现出特色库发展并不是沿着可持续发展势头进步,整体上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的建设体系、共享体系和服务体系。
2图书馆在建设特色库中存在的问题
2.1数据库的学科特色只限于纸本文献的转换,学科、地域特色不够突出
表一显示,被调查特色库48,属于馆藏纸质文献的电子转换、原文献题录的数据库有28个占总数据库的53%,而体现学科特色的仅有15个,占总数的30%,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和地域经济的只有2个学校建立了地域特色数据库,占学校总数的18%,以建库总数算,体现地域特色的只有5个不到总数的10%,表明,目前数据库的选题还只停留在学位论文、科研成果、学科导航层面,没有把真正体现专业特色、地域特色作为选题的重点。除了齐齐哈尔大学和黑龙江商业大学建立地域经济、文化或抗日的数据库外,其他高校都没有涉猎。
2.2建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较差
通过对能够访问的4所高校调查,特色库建设中存在许多不标准、不规范的问题。经访问得知,建库的标准不够规范,高校自选软件,建库过程都是依据软件自身所带的标准建库,对数据采集、数据加工、数据检索、数据传递、数据交换以及数据维护等标准各异,没有采用的国际标准,建立兼容性强、标准高的数据库。在访问这些数据库时,我们遇到很多问题:由于文本格式不规范,数据下载困难或不能下载;由于检索令不规范,同一系统中出现有多个检索命令;由于标引不规范,文献信息检索经常出现误检、漏检现象等。
2.3数据的深层次加工与后续维护力度不够,数据更新慢
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
文献加工方面:该校的“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只是纸质文献的数字化转换,数据库停留在一次性建设上,没有深入加工和提供增值服务。
数据更新方面:在被调查的11个数据库中,有7个数据库(有1个数据丢失)从2007年11月30日到2008年5月30日数据没有更新,占64%。
后续维护维护与可否使用方面:在对该校11个数据库33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数据库没有技术维护、读者不能够点击访问的次数各有15次,占抽查次数的45%,音像数据库数据完全丢失,已无法访问。我们对黑龙江省另3个可访问的高校的抽查也得到近乎一样的结果,(另3个高校的访问登陆太慢,没有列出每次调查数据)许多高校图书馆数据库搭建后,后续建工作停滞,数据更新停止,数据库的维护工作长期以来处于一种相对滞后和缓慢的状态,很多数据库的数据长期处于不可用或不更换的状态。
2.4检索点设置与检索系统不完善
数据库最大的功用在于检索,以齐齐哈尔大学为例,该校使用TPI检索技术,只提供初级检索和二次检索途径,途径单一,我们发现数据库设置的检索点和数据所做的标引并不一致,比如“野生经济植物图片数据库”,数据标引的“形态分布”在检索点上没有设置,没有设计高级检索功能,有个别的自建数据库就根本没有检索功能。
2.5重建轻用现象普遍、数据库联网使用率低
高校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虽然发展的很快,但调查得知,11所高校图书馆上网率不到36%,而实际联通率还要更低,多数高校进行IP网段封锁,外单位用户应用搜索引擎检索很难查询到高校的自建数据库,即使检索得到,绝大多数数据库也没有权限访问,特色数据库仅供校园网用户内部使用。
2.6共享和市场化理念亟待提高
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其目的是为不具备本地资源的用户提供研究资料,实现资源共享。这是建立特色库的宗旨所在。而大多数图书馆是重藏轻用或者把资源封闭起来,不是积极宣传自己推销自己,投入偌大的人力物力建起的数据库,今供少数人使用,是违背建库初衷的,如何像清华大学的CNKI和中国人民大学的复印报刊资料那样,能够被98%的高校利用,走向市场化,是需要一定的促销手段。
3建议
3.1标准化、规范化
在数据库建设过程应制定和遵循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标准,主要包括:通信标准(TCP/PI)、码标准、标准通信置标语言/可扩展置标语言(SGML/XML)、元数据(Met标准、检索语言标准、安全标准等。CALIS在特色数据库子项目建设中采用《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研究》项目所推荐的一系列相关标准、元数据标引格式规范、文献著录的有关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各高校在建设特色数据库时有必要参照使用。
3.2共建共享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不仅要考虑各部门、各系统和各地区的协调,还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合理布局、合作共建。高校图书馆在特色库建设上像过去在合作共建联合采购外文数据库、集团采购CALIS方面那样,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分工建设、统一共享、统一采购软件等。更深层合作共建应次,实现共享
3.3突出特色
高校图书馆在建设数据库中,要集中有重点地开发某一领域或某一品种的数据库,选题必须是在馆藏基础上充地域特色、学科特色、专题特色,表现出独一无二。
3.4深层次加工原始文献
对于有传统馆藏文献转换而来的数据,要在标引,链接上下功夫,让原生态的文献产生多处知网节,以便用户的检索使用。
3.5完善的检索工具
充分吸收成熟而先进的建库技术和完善的检索技术,能适应脱机、光盘、联机和网络检索,直接获取一次文献。多设置检索点,在检索途径上,应初级检索与含有布尔逻辑算符高级检索并行以充分挖掘数据库资源。
3.6适度宣传
特色数据库要立足用户市场,即发挥知识效益也要发挥经济效益,实现以文养文良性发展的数据库发展的道路,关键是做宣传和促销工作,具体的可以采取.网页广告、培训讲座、主动推介等方式推销自己。
3.7数据要及时更新、长期维护实现可持续发展
领导必须重视、统筹安排,全面部署,有一套专业力量队伍,先立项论证,一旦确立,便持之以恒,对于已建成的一定规模的特色数据库,要保证有可靠的数据资源,有专门的人员续建更新数据,也要专业人员后续维护,以保持数据库的正常运作和数据的不断更新,尽,实现特色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杰.对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思考[J].牡丹江师范学学报,2005(5).
[2]韦衣昶.特色馆藏资源的数字化建设[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1,(6).
伴随着网络及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信息化的步伐逐渐的加快,远程教育已经成为人们很熟悉的一种教育途径。在远程教育中,网络教学资源直接的决定了教学的内容和质量。尽管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再不断的探索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上看,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就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来讲,还有着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因此,还需要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增强资源的规范性,提高网络教学资源质量,进而达到提高网络教育质量的目的。根据目前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应当结合远程教育的特点及规律,开发更加高效、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具体,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2给予远程教育准确的定位,积极开发和建设网络教学资源
随着国家及社会对网络教学资源重视程度的提高,近些年以来,我国在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及开发共享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在精品课程的评估方面。但是,就目前我国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现状来看,不管是在资源的质量上还是数量上,同网络学习着的需求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整体来看,我国目前的网络教学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目前还存在实用型及共享性差、教学设计粗陋的问题。另外,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还受到观念以及资金方面的限制。网络教育的目的就是充分的借助网络的优势,为广大学习着提供一个帮助他们学习的平台和环境。而在网络教育中,教育的核心就是网络教学资源。因此,网络远程教育要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结合远程网络教育的自身特点及规律,积极的建设和开发网络教育资源。在建设和开发网络额资源的过程中,应准确的把握网络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准确的定位远程教育,规范网络上繁多的教学资源,加强其规范性及共享性。要充分的了解到网络教学同传统教学之间的区别,网络教学并不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将书本的图文信息转变为数字化的音像信息,在教学内容方面及教学形式上也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具有着网络所特有的特点及优势。针对我国现代网络教育教学资源重复性比较严重的问题,在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应严格的遵循现行的行业规范来进行开发和设计,为了方便于教育资源的共享,国家及地区应整合优质资源,建立完善的资源库,在此过程中减少重复性资源的建设。同时,为了确保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建立符合远程教育特点及发展规律的资源共享机制。
3重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加强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人员培训力度
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网络教育能够得以实施的核心资源。网络课程不仅能够体现出网络教育的教学内容,同时还体现出了网络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等内容。就目前我国网络教学资源来看,很大一部分的网络教学资源都是教材的电子版或者网络版,复制传统课程的现象非常严重,缺乏课程教学的设计。在建设网络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将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作为重点,并加强对开发流程的规范化管理。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建设过程应该严格的按照规划、设计、开发、集成、测试,这五个步骤来执行,在开发及建设过程中结合网络教育中师生时空分离的特点,围绕“以学习活动”这一中心来建设课程资源,并且严格遵循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的相关建设标准,确保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规范化。在建设网络课程教学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的借助先进的教学手段及方式,重视资源信息的交互性,通过网络教育技术的运用,围绕学习者,为其开发和设计更加合理的学习资源和活动。在选取媒体的形式时要充分的考虑学科的内容以及不同学习者之间学习条件上的差异性,为学习者提供多样性的学习资源及传播途径。同时远程网络教育应当借助网络的优势达到指导学习者们学习活动的作用,同时给学习者们创造一个网上自主学习以及彼此间协同学习的条件,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必须要把握好课程导入、学习活动、学习支持和教学评价等关键环节。远程教育的教学设计是一项技术性及应用性都非常强的工作。就我国目前的基本情况来看,在高校的远程教育中,教师普遍是有其他教师兼职,很少存在有着很多远程教育经验的专门的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教师。为了让网络课程教学设计更加的合理和完善,高校必须要加强对网络课程教学设计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专业素养。同时应该对主讲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网络授课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对远程教育教师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他们网络教育理念的培养,同时还要加强他们教学方式以及教学设计方法方面的培训,积极的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教学方式,并进行设计实现,使其更加符网络学习者的学习特点,以更好地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
4加强远程教育教师师资建设
就我国目前远程教育的现状来看,远程教育教师普遍都是普通高校的教师兼职担任,很少有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而远程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同传统高校教师相比有着更高的标准,它要求教室们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还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合格的远程教育教师不仅要能够完成知识的传授,同时还应当具备自主设计和开发网上教学课件的能力,同时还要能够对网络学习者进行合理的管理,并根据不同学习者的能力及学习进度给予一定的指导和评价。所以,普通高校的教师兼职很难达到远程教育的目的。因此,为了使得远程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有所保障,必须要有一支合格的远程教育教师团队。为了确保远程教育教师综合素质达到远程教育的需求,必须要建立起合理完善的培训制度,不断的提升其教育素养。同时,还需要建立起一系列激励制度,提高教师参与到网络教学工作的积极性。制定出更加完善合理的能够与当前教育模式相匹配的教学评价制度,帮助老师更好的协调好教学同科研之间的关系。
5严格把控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
网络教学同传统教学相比有着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灵活度高、跨地域和跨时间等特点。通过网络教学,学习者可以方便的获取到自身所需要的信息。在众多的网络资源中,如何把控网络教学资源的质量一直是人们探索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当依据目前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规律及学习者对教学资源的需求,制定出合理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方案以及教学资源规范化标准,明确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基本要求,并成立网络教学资源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督导组,严把网络教学资源建设质量关。同时还应该建立健全远程教育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评审和奖励机制,以评促建,促进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不断发展。
6完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激励及评价机制
目前,国家教育部已经给予了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足够的重视,将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成果纳入到了教学评估、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奖的评估指标中。但是,在高校中还没有很完善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激励和评价政策。因此,高校也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鼓励教师们参与到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中,并将教室们对网络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列入到教室的评级考核中,建立完善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进而提高教室们对远程教育技术的学习积极性及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建设的参与性。同时,还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网络课程评审机制,建立学生评教制度,实现以评促建的良性循环。
7加强对远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的重视
在远程教育教学工作中,网络教育教学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它对于教学的改革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学校应当给予远程教育教学研究足够的重视,将教研活动纳入教学工作计划中,根据教学计划制定出合理的教研方案,积极的开展教研活动。在开展教研活动时,应该明确教研活动的主体,把握好活动的整体方向,做好资料方面的准备工作,同时确定好中心发言人。教研活动中各参与人员应当进行积极的讨论,最终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研活动的形式有很多种,因为网络的跨地域性及实时性等特点,提倡开展网上教研活动。
8结束语
1.1项目建设目标
①在建设期内完成各项指标,通过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验收。②力争2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
1.2项目建设思路
①总体思路:一切以提高学生技能为核心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推动专业课程建设。②“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首先结合该院该学科的教师结构现状,制定“双师型”教师岗位责任及要求。其次制定相应的考核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精品课程教师到生产一线参与顶岗实践,去收集、总结、引进现场最新的生产技术成果作为教学案例,保证教学内容的生动性和工程性,使他们尽快成为一流的骨干教师。③教学内容:必须与岗位标准相融合。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以下9个模块:绪论;混凝土结构材料的力学性能;混凝土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受弯构件承载力计算;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拉构件承载力计算;受扭构件承载力计算;预应力构件;11G101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④探求课程与行业一线的结合点,积极参与行业技能大赛。如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土建施工类专业学生“鲁班杯”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竞赛,重庆市建设工程造价行业技能大赛等。⑤教材建设: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开发《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教材。以理论够用、突出实践性为目标。平法识图是造价员、施工员从事工程施工、工程量计算必备的核心技能,目前在教材的编制上仍存在空白,多依赖11G101系列平法图集。无论从教学还是科研角度来看,建设新平法教材都具有很高的价值。⑥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及管理:开发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实训基地,课内实践学时用以保证操作实训及课程设计,强化工程意识和专业应用技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水平和特色;开展与“五大员”相关内容的培训工作。⑦课程教改科研:围绕平法识图技能方面展开。⑧强化管理:通过制度改革,提高教师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将教师岗位责任制与绩效考核落到实处,把课程建设工作指标化,任务分解到人,建设经费分解到指标上,按计划时间表进行考核。
1.3项目建设进度
项目建设期三年,一年后进行阶段性验收,建设资金由学校提供。2012年10月该项目正式立项,2013年11月通过阶段性验收,后期将按照验收标准做好后续课程建设工作,包括视频、作业、试卷、FLASH等相关课程材料。
2总结
论文摘要: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是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本文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结合我院专业特点,同时考虑了职业院校校际之间资源共享的问题,从建设目标、系统架构、关键技术等几个方面对适合我院专业特色的标准化、科学化、开放化的教学资源库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随着现代IT(InformationTechnology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实现学习者开放性的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广泛的可能。这样一种以开放、交互与共享为特质的技术有效运用于职业技术教育,将有可能通过技术的变革带来观念、方法,乃至机制方面的变革。职业教育要面向新世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新需求,培养数量足够、素质较高的劳动者和高水平专门人才,就必须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的进程。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与其他教育的不可替代性,决定了职业教育资源库建设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如何构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适合职业院校专业特色,且有利于职业院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标准化、科学化、开放化的职业教学资源库成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和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1网络资源教学概述
1.1网络资源教学的优势
网络资源教学具有传统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网络教学资源库的网络教学环境和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协作的平台和丰富的学习资源,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1.2网络资源教学现状
教学资源管理不是普通的信息管理,教学资源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使得人们对它的理解各不相同,出现了大量不同层次、不同属性的教学资源,不易管理和利用。许多职业院校在教学资源库建设上存在着如资源库资源较少,质量不高,资源库利用率较低,大量重复建设,缺乏规范,资源组织方式不尽合理等问题。
教学资源库建设是一种高技术、高投入的建设。所以研究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适合职业院校专业特色,且有利于职业院校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的标准化、科学化、开放化的职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可以使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更加规范合理、科学节约,并可最大限度地避免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败。
2教学资源库总体设计
2.1设计目标
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我省职业院校发展需要,结合我院各专业特色,遵循开放性、共享性、可扩展性和可靠性的原则,设计科学规范和使用方便快捷的网络教学资源库。
2.2系统总体结构
2.2.1系统的总体结构
教学资源库系统采用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如图所示,包含三层体系结构,即数据库系统、应用服务器和浏览器三部分。整个系统包括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两部分。
B/S结构,主要是利用了不断成熟的WWW浏览器技术,结合浏览器的多种Script语言(VBScript,javascript等)和ActiveX技术,通过浏览器实现原来需要复杂专用软件才能实现的强大功能,并节约了开发成本。
2.2.2管理系统模块设计
通过对教学资源库系统的需求分析,我们认为职业院校教学资源库管理系统主要应包含以下几个模块:
1)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模块权限的种类应包括基础数据的准备、院系结构的创建、维护、资源的上传、下载、审核、编辑和删除。系统管理的主要用户是系统管理员,主要提供了管理用户以及管理维护系统及公告等所需的功能。
2)学习管理模块
学习管理模块的主要功能覆盖了课程辅助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用到的大部分功能。该模块的主要用户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3)资源管理模块
资源管理模块主要提供了课程的课件和教学相关文件上传、维护、下载等功能。包括对资源的审核、编辑、删除以及资源的。
4)作业管理模块
作业管理模块提供作业布置、作业提交和作业批阅等功能。
5)问题管理模块
问题管理模块主要提供教师回答学生学习过程中各种疑问的相关功能。主要由常见问题解答和提问留言两部分功能组成。
6)测试管理模块
测试管理模块提供的主要功能有题库维护和自我测试。
7)在线帮助模块
在线帮助模块帮助学生熟练解决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
2.3关键技术
2.3.1J2EE
J2EE(Java2EnterpriseEdition)是由Sun公司引导,各厂商共同发起的,并得到广泛认可的工业性标准。众多IT企业如:IBM公司、BEASystems、Oracle等都有参与其中。这个标准是在迎合当前国际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基于Internet技术应用需求日益增加的形势下制订和发展的。它提供了一个多层次的分布式应用模型和一系列开发技术规范。多层次分布式应用模型是指根据功能把应用逻辑分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支持相应的服务器和组件,组件在分布式服务器的组件容器中运行(如Servlet组件在Servlet容器上运行,EJB组件在EJB容器上运行),容器间通过相关的协议进行通讯,实现组件间的相互调用。遵从这个规范的开发者将得到行业的广泛支持,使企业级应用的开发变得简单、快速。
2.3.2Websphere的应用
作为IBMWebSphere软件平台的基础,WebSphereApplicationServerV6.1交付了安全、可伸缩、具有弹性的应用程序基础架构,这些基础架构是实现面向服务架构(SOA)所需要的。
利用业界主要的Java2EnterpriseEdition(J2EE)1.4和Web服务应用程序平台,帮助构建、运行、集成和管理动态、随需应变的业务应用程序。
技术
是对MicrosoftActiveXDataObjects(ADO)一个跨时代的改进,它提供了平台互用性和可伸缩的数据访问。由于传送的数据都是XML格式的,因此任何能够读取XML格式的应用程序都可以进行数据处理。
3教学资源管理系统详细设计举例——资源录入的实现
在教学资源管理模块的录入界面中,用户在各个表单中输入资源基本信息,如资源名称、资源类别、资源访问权限等,输入完毕,确认无误后,单击录入按钮,就可以进行向数据库中录入数据的操作。在向该界面中输入数据的时候,如果某个字段类型与规定的数据类型不同,程序则会提示用户输入的数据类型不正确,要求用户重新输入数值,直到输入正确的数据类型为止。录入模块流程图如图2所示。
完成向数据库中插入记录的操作的JavaBean的相关代码是:
PublicvoidexecuteInsert(Stringsql){
try{conn=connPool.getConnection(sConnStr);//在连接池中获得一个连接
Statementstmt=conn.creatState-ment();//创建执行SQL语句的对象
stmt.executeUpdate(sql);//执行
SQL语句,完成数据库插入操作
catch(SQLExceptionex){System.err.println(“aq.exe-cuteInsert:”+ex.getMessage());//显示数据库访问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
stmt.close();//关闭语句对象
conn.freeConnection(conn);//把连接释放到连接池中
}
4结语
构建网络教学资源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需要不断地探索和努力。本文提出具有我省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构想将使我院乃至全省各职业院校的教学资源库建设更加规范科学,促使我省各职业院校最终建设成有职业院校特色的远程开放教学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节约开发成本,提高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志民.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思考.首都信息化,2004(2).
[2]李节.基础教育信息化2006关键词.中国远程教育,2006(2).
[3]卜世波,肖晓旦,李后卿.信息管理与信息资源管理及知识管理的关系.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6).
[4]赖红辉.高职院校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和开发.中国成人教育,2008(5).
1.1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的
1.1.1整合推广示范建设成果
我国高职院校由于服务与地方经济的特点,根据行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广与整合了区域内专业建设典型行业、优势院校以及企业优势的教学资源,辐射区域由于借助了网络平台,已经覆盖全国,带动了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解决非示范性院校欠缺社会资源,发展空间不足以及师资薄弱等一系列问题。
1.1.2提升物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
为专业教学提供系统、全面、先进的行业资讯、教学资源、实训资源也是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目的,只有不断更新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思考与研究文/王峰与完善教学资源库,才能使其用途有保障,在资源平台上展示最前沿的专业教学资源。并且不仅仅是校内的学生是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受益对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社会服务能力还能通过分享在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平台上,以使社会从业人员也能够查询信息、专业学习以及资料下载等,帮助物流行业从业人员提高专业技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因此,建设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可以使物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提升。
1.1.3顺应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国家对振兴物流业提出了诸多改革举措,鼓励发达地区采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实施流程再造和服务外包,加快向现代物流服务转型;引导中西部地区改善物流条件,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物流成本差距,促进区域间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些都给物流业发展带来良好的机遇,将会出现大量精通纳税、报关、物流技术以及外语的复合型物流管理人才需求。我国的高职院校近年的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工学结合工作虽然有一些成绩的获得,但还没有深度的校企融合、改革专业教学,特别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合作还过于浅表。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应适应经济的发展,建设校企合作共享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
1.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意义
1.2.1有利于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教学多样化
目前的高职院校一般都在教室安装有投影仪,建有宽带校园网,有些学校为每位教师配备电脑,专业课教学资源库能够为学校的科研服务、专业教学改变单一的上课形式,避免重复备课相同内容,较少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以及物力,便于对学校信息硬件的更好利用,使教学更加多样化。
1.2.2有利于推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建设专业教学资源科这项系统工程非常复杂,有较大的工作量,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他们还要一线了解情况、与行业专家交流以及手机信息与数据等。经过以上过程的历练,就可以将专业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理论知识水平、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专业实践经验全面的提高。其次,一个专业所有的教育教学资源都被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了整合,有许多丰富的、大量的以及先进的教学资源包含在里面,利用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共享性,专业教师就能够掌握最前沿的专业知识、最先进的专业技术、了解行业动态,从而改善教学方法,全面扩充专业教师的知识面,将教育水平全面提高,在促进进一步提升教师个人综合素质的同时,将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建设整体提高。
1.2.3有利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应用与建设,能够推动学校教学理念的更新,促进教学改革,将更多科学有效的教学途径与方法深刻挖掘,在不断更新组合教学内容的同时,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全面发展学生的创造性与学习兴趣。并且,还能够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新其观念,实现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引导型”、“研究型”的转变,帮助学生更容易与社会接轨。
2、对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的研究
2.1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
2.1.1制定物流管理专业标准库,培养订单驱动的物流人才新模式
对订单驱动的物流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积极探索,在订单培养、校企合作的新模式下,以装卸搬运、货代、公司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以及流通加工等流程为载体,将职业岗位的标准相融合,对本专业应具备的素质、能力以及知识进行分析,探索新的订单驱动模式,将不仅具有竞争优势与区域特征、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还符合人才的个性发展需要的“精操作、能管理、懂经营”的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出来。
2.1.2使教师充分认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的完成,是需要众多专业教师的努力才能实现的,但还有一部分教师没有充分意识到专业教学资源库的意义,片面的把教学资源库当做可有可无,认为教学资源库并不能帮助其更好的上课与完成教学任务与目标。并且,一些教师有着较大的工作量,不仅有教学任务,还有社会实践、科研与教学管理等一系列任务,还要分担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繁重任务,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另外,一些专业教师,尤其是老年教师,对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还没有掌握,不懂计算机应用技术与网络知识,因此,也就无法指导学生自主使用专业教学资源库进行学习。所以,对于专业教师的培训各院校都要积极的加强,将教师的教育观念努力改善,使其对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重要意义充分认识。认真完成好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的研究,工作任务合理分配,建设进度科学安排,协调与激励工作认真做好,为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2.2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几个问题
2.2.1校企合作共建资源库学校热情很高,企业反映冷淡
在现实中,专业教学资源库在学校辅助教学中的运用较多,但在服务于企业方面并没有发挥明显的作用。在企业中,其追求的是最大的效益,而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并不能在短期内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因此企业对此并没有什么兴趣。
2.2.2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要以职业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要遵照国家要求,要有可操作性、系统性与教育性。建设与应用标准应该有助于教师工作效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应用专业教学资源库上课的益处应该让师生都感受到,这样才能够激发学生与教师参与,并且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内容不断更新。
2.2.3专业资源库建设资金不到位
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开发经费由国家、地方政府、学校共同负担,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在一些院校资源库的建设中,地方政府的资金并没有到位,并且向物流企业筹集资金也有很大的难度,从而导致学校资源库建设缺乏资金,影响物流专业资源库的建设。
2.3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对策
2.3.1调动行业企业合作的积极性
从目前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资源库的建设上来看,多家物流单位都愿意与学校合作,一同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教学资源库,但有着企业还是积极性不够,因此,这就需要学校以及政府出面,出台一些激励性的措施,引导和刺激企业加入校企共建的大流,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互动、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
2.3.2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群与职业岗位的要求是,原则是“实践、实用、实际”按照体验与认知、技能考证与岗位实训、生产顶岗实习与综合模拟实训这三个层次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特点体现“分岗位、多方向、重操作”,指导课程与校内实践技能课程由联合办学企业兼职教师担任,有机的结合学生专业实战与专业模拟、技能鉴定与实践训练、综合训练与学生岗位训练。同步进行物流业务处理能力训练与物流信息处理能力训练,将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创新能力、综合技术应用、职业通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形成个人发展能力与专业核心能力并进的局面,从而实践递进式的教学体系。
2.3.3政府应加大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支持力度
对于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政府要一方面在地方政策上支持与引导,不仅仅在文件与口头上支持,还应该出台具有可操作性与可行性的相应政策,牵起校企合作共建资源库的桥梁。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还要支持经费。对于隶属政府的地方性官办职业院校专业建设,政府应概予经费支持,对资源库建设的正常运行从资金上给予保障。
3、结语
科学发展观是以“以人为本”为核心,包括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观、协调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1]。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是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服务的物质基础,也是衡量高校资质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学科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日趋明显,教学和科研工作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图书文献资源在深度、广度方面都要进一步提高,并向多学科、多层次及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方向发展,为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提供切实有效的文献信息保障。另外,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和获取信息的方式,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源应进行多元化组配的综合建设,实现从文献组织到知识与信息组织的转变,把传统文献转化为数字资源,并利用电子信息资源及网络资源来丰富馆藏,这是新时期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新趋势。树立科学发展观并使之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结合起来,是高校图书馆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1更新文献资源建设观念
1.1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以人为本”应作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的发展主线。以人为本就是关心人、尊重人、解放人、发展人。“以人为本”强调用户本位,就是图书馆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用户的需求开展;相反,以书为本,强调资源本位,就是说不考虑用户的需求,不考虑馆藏文献的“藏”与“用”之间的关系,使图书馆处在自我封闭状态。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要跟上科学发展的步伐,必须更新观念,从采访到分编都应围绕“以人为本”这个主题,从用户的需求而制定采访方案和本馆编目细则,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加强与广大师生读者的沟通,尽可能全面真实地收集读者的各种反馈信息,开发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图书馆的资源管理应时常根据社会和用户的需求进行调节,以适应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
1.2加强多元化思维观念
传统图书馆的信息主要以印刷型为载体的文献为主,其他载体如录音带、录像带等也有少量收藏。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科间相互交叉渗透,同时文献剧增及文献信息资源载体向多样化发展,文献类型出现了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等非传统纸质的数字化文献。网络的出现,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采集对象不再只是传统纸质文献,可供图书馆服务利用也不再局限于本馆所拥有的现实资源,而是注重对网络信息以及电子文献的收集、整理、利用,出现了虚拟馆藏。信息资源内容范围也有了更大的扩展,一是网络数据库和光盘数据库的出现为数字图书馆馆藏内容范围的扩展提供了条件;二是因特网为数字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其中蕴藏着大量有价值的零次文献及其他信息,而许多信息是传统图书馆所无法收集的。信息资源获取方式有新的发展,由传统的购买、交换、接受捐赠等途径,到现在文献采集利用计算机系统,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图书馆文献采集提供了新的途径,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各种媒体的信息进行处理与传播,从而提高了信息检索与传播的效率。新时期的图书馆是复合型的图书馆,不仅文献载体类型发生变化,而且在文献源、文献类型、馆藏发展途径和手段等方面均出现了多元化趋势,这一切要求我们改变传统文献资源建设中的单一思维模式,接受多元化的观念,构建多元化的馆藏体系。
1.3改变“重藏轻用”观念
传统图书馆对文献的收藏,是以文献本身的内容质量取向的,而对文献是否符合读者的要求,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则不大关心,“重藏轻用”是传统图书文献信息管理特点,影响深远。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将成为时代的灵魂,网络使知识信息的检索利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文献信息工作的重心转到“开发利用”上来,实际上就是把文献组织转变为知识信息组织,为读者选择、存取有用的文献资源、切实提高文献利用率,成为图书馆人追求的目标。近年来为达到教学评估标准而使馆藏“跨越式”增长,并不等于馆藏建设得到发展。实体馆藏和虚拟馆藏并存,纸质文献继续在建设特色馆藏中发挥主要作用;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组织,使之有序化,将图书馆服务容入网络大环境,信息下载、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合理复制等网络“存取”,为用户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识信息服务。
1.4学科馆员素质观念
科技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要求图书馆员提高素质,提倡培养学科馆员[2],优化人才队伍,使其在学科专业、学历、职称、年龄等比例结构达到最优化,既要具有扎实的图书馆学、文献学、信息学方面知识和技能,又要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对重点学科的历史、现状、发展趋势、学术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有较全面的了解。
2文献资源建设新模式
2.1建立有效的采访模式
导入有效的采访模式,是文献资源建设的关键[3]。传统图书馆普遍存在采购途径单一、资源开发程度不深、采访体制老化等问题。要改变这些现象,首先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的多元性,从科学发展观来制定和完善采访制度;其次,要结合学校教学、科研对文献的要求,确定文献采集的方向和方式,并加强对外交流。图书馆采访人员是文献建设的直接承担者,其工作在文献资源建设中举足轻重,在一定条件下,采访工作中人的因素是第一位,而采访模式则为采访工作提供机制的保障。面对高校的多元化发展,对采访工作要求越来越高。因此,高校图书馆采访人员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要掌握整个学校的科研发展和动态以确定采购方针。建立个别采访和集体采访相结合的模式,即采访不再是某个部门或某个人的单独工作,而是由图书馆中具有较高水平和较高道德修养的学科馆员组成“集体采访团”加盟。
2.2重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模式
重点学科是指在众多学科基础上具有培养硕士、博士生能力的专业学科,能够完成国家或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或在某方面具有地域性、民族性特色的专业学科[4]。重点学科文献保障是指在高校某一重点学科或专业范围内,应用、研究和参考所用文献的收藏相当完善,完全可以支持该学科教师、科研人员进行一定深度的科学研究、教学辅导,完全可以满足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人员对该学科专题文献需求的整体要求[4]。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应视作整个馆藏资源建设重心,突出馆藏特点,形成特色馆藏。因此,文献资源采集目标性要强,所收藏文献资源有针对性、适用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并根据重点学科的级别来确定文献资源保障的级别,满足重点学科对所需文献的深度、广度和时效性的需求,注重核心期刊的收藏,重视灰色文献收藏,外文文献与中文文献比例合理,注意收集本校重点学科、教学科研成果,对所收集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行优化管理,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将重点学科文献资源建设纳入统一管理的轨道上来。
2.3数字资源、网络资源与印刷型文献资源并存的模式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除传统的印刷型文献资源建设外,更应重视数字资源建设和网络资源建设。数字资源是馆藏书目、文摘、索引、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数据库等资源。图书馆利用自动化系统共享馆藏资源,也可利用联合书目系统进行馆际间的书目共建共享;文摘、索引等二次文献资源,除自己加工外,还可以利用购买补充;还可以通过购买电子图书、电子期刊以及网上数据库(资金不足可采用联合购买方式)等来丰富数字资源建设。
网络资源具有地理分散、组织松散、类型繁多、随机性强、非规范、跨时空、跨行业、语种多等特点,给人们的查询和利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对网络资源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3]。网络信息的选择要根据读者的信息需求,建立明确的网络信息源选择目标、确定主题和收集范围,通过学术领域的专家和学校的教授、学者推荐、介绍,作为选择确定核心网址和网站的基本依据,做好网络导航服务,向用户提供资源的地址链接。做好网上一次文献资源、二次文献资源的组织,进行分类整合,并按一定分类体系存储,建立专题资源建设,向用户提供分布情况,指导用户查找。
2.4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模式
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即由图书采访人员依照本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发展政策和馆藏原则,有计划、指导性地组织不同层次的读者持续地参与现场挑选、书目圈选或推荐购买,从而获取文献的方式。读者参与文献资源建设,可以借助读者的科学专业知识,选择与学科相适应的文献,加深对学科领域所需文献的认识,深入了解各专业所需的教参和教辅,及时捕捉到学校科研的最新动态,使图书馆更好地为学校科研服务。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读者面要广,包括学科带头人、专家学者、普通教师和研究生读者、本科读者等,建立长期参与文献资源建设的专家队伍。读者参与文献资源途径有:①参与现场采书;②网上荐购;③书目圈选;④特殊荐购等。
3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及评价
3.1以教学科研服务为目标
高校文献资源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要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除了有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外,还要有高质量的文献信息资源作保障。图书馆服务要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境界,就要进行服务创新,改进服务机制,树立“以人为本”、“以用户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理念,开发深层次、多形式的信息服务。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用户,特别是带有重点科研课题的用户,挖掘开发信息文献资源,提供专题服务、引文检索、项目背景分析、科研产出能力评价、学术期刊检索、项目查新等深层次服务,以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另外,利用网络进行远程信息服务,网上咨询服务(包括电子邮件、留言板、网络会议、聊天等方式),文献传递服务,教学与学习支持服务,网上培训等多形式,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3.2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科学评价
传统馆藏文献评价标准强调文献采访的质量,以藏书的内容、结构和藏书的利用为主要指标,而往往注重馆藏量,以“重藏轻用”来取向,以拥有文献量来判断资源价值。而在网络信息大量涌现的今天,对馆藏文献资源建设评价必须突破原来馆藏评价的范围,要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已有的文献信息资源,对各种资源信息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估,建立起科学合理的馆藏文献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实行对实体馆藏数量和质量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能力进行评价模式,包括文献保障率、读者满足率、文献覆盖率以及馆藏文献的知识信息含量、馆藏文献结构、馆藏文献利用率等。文献的利用不只是纸质文献的借借还还,更应重视网上资源信息利用,包括电子图书、电子期刊、数据库的利用,人均可获馆藏信息量、人均数据库信息量、所推荐的重点网址、网页的点击率,用户对网上资源文献信息的下载、存贮与传输的操作是否容易掌握以及相关数据库的链接度和利用的易难度等都应该作为评价标准。
馆藏文献信息资源的科学评价还应包括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可持续发展要求文献建设要保持协调性、持续性和整体性[5]。协调性要求文献资源建设要根据本校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学科建设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根据高校文献保障体系的建设情况,从内容和文献载体形式上科学合理地建立馆藏文献资源体系。持续性要把当代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结合起来,要以未来的发展的可能性作为制定当展战略的前提。可持续发展必须是整体的发展,破坏了其中的一部分,其后果必将波及整体,文献资源建设工作是一个整体,其可持续发展要以文献资源建设工作的整体发展为目标。因此,高校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中,把加强文献资源建设的计划性,根据学校馆藏文献的实际,按照学校的发展规模的要求,制定文献资源建设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使文献资源建设得到持续、渐进、有序、健康地发展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评价目标。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图书馆发展呼唤科学发展观[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4(3):5-6.
[2]王瑛.高校图书馆与重点学科的文献资源建设[J].图书馆工作研究,2005(7):70-71.
[3]付先华.加强文献资源建设为教学科研服务[J].理工高教研究,2005(3):78-80.
论文摘要:文章探讨了公共图书馆作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主要承载者,应把握这个历史契机,整合资源,创新服务模式,平衡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稳步推进和图书馆事业新时期新发展的共赢局面。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共享工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通过“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以卫星网、互联网、有线电数字电视网、镜像、移动存储、光盘等方式,实现优秀文化信息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
作为“共享工程”全面铺开的主要承载者一公共图书馆,应如何抓住这一新的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求索图书馆事业在新时期的新发展,形成共赢局面,是值得我们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
1共享工程的特点:文化和网络相融。突破图书馆发展瓶颈
20多年的大发展,使我国的图书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当前图书馆事业的增长远远跟不上国民经济的增长比例。截至2005年,全国每4万人只有一所图书馆,尚有200多县未建图书馆,全国目前人均藏书不足0.3册。
1.1整合文献资源,打开收藏新局面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知识信息与日激增,书刊数量的急剧增长对信息容量相对较大的每一个图书馆来说,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收藏力相对低下,图书馆孤立地为各类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愈显力不从心。整合各类文献资源,发挥其最大的效益,以信息共建共享为核心的“共享工程”正是解决这一矛盾的重要途径。
1.2迎合读者需求.更新服务模式
社会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用户对信息资源的需求方式及内容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用户不再满足于单一的馆藏信息服务,迫切需要的-内容新颖全面、类型完整、形式多样、来源广泛的占息。用户这种全方位、综合化的信息需求,显然不是一个图书馆所能满足的,多个信息单位协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成为信息服务界急需解决的问题。用户对知识信息的需求还反映在信息的电子化、网络化,这就需要图书馆加强对文献信息资源的电子化组织和迅速实现网络化工作,使文化与网络相融,突破原有图书馆的发展瓶颈。
2图书馆实施“共享工程”的优势
文化部、财政部文社图发[2002]l4号文件《关于实施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通知》明确提出:“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据现有的文化设施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实施主体。”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中图书馆较其它文化部门,具有以下优势:
2.1阵地设施优势
截至2004年己有近2700所图书馆,其中独立建制的少年儿童图书馆70多所,馆舍面积400多万平方米。另外还有一批正在建设中图书馆的普及,为“共享工程”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2.2文献信息资源优势
图书馆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是“共享工程”的基本资源。近年来,图书馆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己在许多公共图书馆实施,形成了丰富的网上资源。
2.3专业技术优势
“共享工程”采用现代先进技术,技术含量高。它的实施涉及到各级各类文化单位,复盖地域广,各地各单位条件参差不齐。图书馆有较好的技术基础,可以在“共享工程”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遵循国家中心制定的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项目的含量。
3实现共赢局面的举措
3.1充分发挥图书馆在“共享工程”中的主体作用
3.1.1科学规划,积极争取各方支持。作为图书馆应首先把对“共享工程”的认识,提高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正确认识资源共享与经济发展是互为条件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要对本地文化资源状况、计算机网络连接状况、各种文化设施、专业技术人员配备等各方面情况做好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努力探索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制定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方案。同时,定期召开读者座谈会、信息会,加强信息反馈力度,与相关部门加强联络,共谋发展,为政府决策起到信息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3.1.2完备硬件设施,打好发展基础。硬件建设是“共享工程”实施的前提条件。图书馆应从全局把握“共享工程”推广节奏,有步骤因地制宜地配置计算机、架设网络、运用各类电子产品,丰富服务方式。对于独立配置硬件有因难的地方,可以采用以县市级支中心配送流动“共享工程专用车”的形式,将共享工程深入农村、社区、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全面达到共享。
3.1.3加快队伍建设,全面提升技术保障。队伍建设是保证“共享工程”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共享工程技术含量高,需要一批懂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技术人才,尤其是要吸引一大批既懂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又懂计算机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培训和“共享工程”建设的实践,在图书馆培养一支过硬地掌握现代化技术并能从事资源采集、整理、加工开发的技术骨干,组建一支高素质的资源建设、软件开发、网站维护的技术人才队伍。
3.1.4立足基层,从“输血”转向“造血”。“共享工程”以“送文化”的形式,突出面向基层和服务农村的特色,是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益尝试。因此图书馆在推进“共享工程”时,应加强对市、县和乡镇基层中心的技术支持和对基层网点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真正提升基层自办、自主文化的能力,更有效地提高群众参与度。充分调动群众的首创精神,打造有生命力的基层文化资源共享网络。
3.2精选文化信息,争创特色优势信息资源共享不是简单的信息堆积,而应遵循特色化原则。图书馆应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馆藏资源进行开发,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凸显地域文化。根据社会需求,通过已有数字资源的整合、新建各类资源库、网上信息的抓取与加工等多种方式和渠道,自主创建数字化资源库,并提供网上服务。重点抓好特色数库建设,提供专门化、专业化以及个性化的服务。建立新型的管理和服务形式,满足用户的数字化需求,提高馆藏的整体利用率。丰富“共享工程”资源的过程,同时也是将图书馆打造成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
3.3创新“共享工程”,延伸服务职能实施“共享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网上信息服务。因此,在共享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要坚持以应用和服务为中心的方针,大力开展网上参考咨询和信息服务。创新“共享工程”,合法利用数字化文献资源模式,使读者可以方便地获得所需要的文献,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最便于操作的方式为广大读者提供网上文献和知识信息服务,极大地延伸图书馆的情报服务职能,大大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3.4加强互通互联,实现优势互补“共享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因此它的实施不能只局限在图书馆、文化馆、图书室、文化站等文化系统的单位,而要采用多种方式,使丰富的文化信息资源进入社区、进入村庄、进入军营、进入校园、进入企业、进入千家万户。目前,网络和各行各业计算机应用十分普及。根据这一特点,可以主动协调文化、教育、科技、卫生和政府部门,搞好纵向横向联合。以各级公共图书馆为主,通力合作打破各自为政,条块分割,重复建设的局面,以网络为依托,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进行整体化建设应用。
3.5积极探索方向,实现稳步发展“共享工程”是一项长期、渐进的工程,仅仅依靠各级财政单方面拨款无法支撑其稳步、快速的发展,要积极寻求“共享工程”可持续的资金来源或合作方式,增强自身的造血能力。
作为公益性的文化创新项目,“共享工程”要坚持以公益为主的原则,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在此基础上,也要勇于探索、勇于实践,积极面向市场,探索进入市场运作的新思维、新方法,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和统一。如和地方特色经济企业联动,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业信息咨询;又如寻求和网络经营商等相关产业的合作,让“共享工程”的优秀文化资源进入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