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2:18
序论:写作是一种深度的自我表达。它要求我们深入探索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挖掘那些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真相,好投稿为您带来了七篇广播电视新闻论文范文,愿它们成为您写作过程中的灵感催化剂,助力您的创作。
(一)新媒体抢占广播电视份额
广播同报纸一样,目前看来已经成为一种夕阳媒体。随着电视取代广播成为第一媒介之后,加上新媒体的迅速崛起,持续侵占了广播本来就不多广阔的传媒市场份额。网络技术、数字技术以及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催生了全新的、更为便捷的、信息功能整合度更强的媒体,此外,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媒体的进一步成熟,将会诞生越来越多的功能发达传播信息的渠道和平台。故而,广播这种孤立存在的单一媒介所能占领的市场将会大大减少。而电视这个第一媒介的地位正不断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今天新媒体新闻的即时性,交互性和超媒体性又使得电视新闻丧失了即时播报和信息容量上的优势。随着新媒体争夺对观众的注意力的和侵占广告市场,电视媒体受到新媒体变革的挑战压力越来越大。在传媒市场上的进一步挖掘和开发上,传统电视的发展潜力受限,主要源于电视媒体自身在信息传播方面所具有的特点,诸如地域局限性,时效性比新媒体滞后等,相反,新媒体的一系列特质正好补给电视媒体的这些弱点,成为人们新的兴趣点和关注点。
(二)社会对传媒人才重新定位
据数据统计显示,近年来新闻类高校毕业生到传统媒体(报社、广播电视、电视台)工作的人数递减,这反映出新媒体环境下就业市场对高校新闻类的传媒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就业困难和新媒体行业诸多岗位难以胜任的双重问题使得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伴随着频道专业化的经营策略,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复合型的创新人才。
二、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需求
(一)具有复合型媒体才能
近年来,我们的新闻教育在人才培养方式上做出一些有力的尝试,“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已经成为共识。对于新生的新媒体,瞄准市场特殊需求培养专业型的复合新闻人才,是当今新旧媒体大融合的环境之下新闻教育改革急需探讨的重要课题。复合型要求能够在影视传媒文化,以及在多个领域发挥重大作用的跨文化的复合型人才。此外,新媒体的诞生预示着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不但要拥有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而且务必了解并且充分支配或运用一定的媒体技术知识来娴熟使用各种新媒体。
(二)具备创新能力
如何顺应数字新媒体时代的受众诉求,重新发掘自己的媒介优势,变被动为主动,走向新生,这已经成为传统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电视节目应该把主动创新摆在重要位置,在电视新闻的理念、内容形式、管理层面、机制等要作出创新。因此,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人才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人才培养策略
(一)调整广电专业的人才的培养目标
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传媒形态层出不穷,新媒体形态不断呈现,发展和逐步成熟。这时候,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能够更新已有的知识,适应新媒体的需求,传媒人才培养需要重新定位。可是由于现在高校在新媒体即使一直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并且倾注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去做科研,也难免稍稍滞后于新媒体的发展,以致广大传媒专业学和接受新媒体发展的前沿知识存在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高校在调整广电专业的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将高校自身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传业正确定位,结合高校自身优势和市场的需求制定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定位目标是非常重要的;二是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只有制定合适的课程体系才能实现专业定位目标;三是广电专业的人才的培养目标要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目前新闻传播专业就业率不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与市场需求供求关系失衡;四是要重视跨专业的发展趋势,引导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进行多元化的职业定位,只有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对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一个清晰的多元化定位,他们才可以符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际。
(二)创建有益于广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凸显引导功能,要创建有益于广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高校需要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合乎时宜的重新整合。首先,创建有益于广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体系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社会人文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次,在教学策略上要重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作用。最后,在课程实施上要注重发挥教师的主题作用。譬如讨论式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案例法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新媒体的现实环境,思辨式教学塑造学生的传媒立场,国际化交流开拓学生视野,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等等都是创新性且高效的教学策略。
(三)创建有益于广电专业人才培养的校园文化体系
中国学者孙玉胜是最早提出“电视语态”概念的,他在《十年:从改变电视语态开始》中写到:要降低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尝试一种新的语态,也就是新的叙述方式[1]。对电视来说,新的叙述方式一方面是电视解说词的写作文风,另一方面是其特有的语言能吸引观众。电视新闻语态是新闻文本的解说形式以及主持人说话的方式,也就是电视媒体说话的口气。
二、地方电视台新闻语态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新闻传播逐步进入受众本位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给地方电视台新闻带来了一定的发展空间,追溯电视新闻发展的道路,地方电视新闻语态的变化,综观以“新闻播报”、“深度报道”、“民生新闻”、“本土新闻”为拐点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背后的地方电视台新闻,呈现出了不断变化发展的新类型新闻语态。
1.新闻播报式
新闻播报式也叫新华语态,1993年之前,中国的电视新闻基本上都是采用这种语态,传威、传教式的。其中央视的“新闻联播”是新闻播报式的典型代表。地方电视新闻的一半时政类的新闻都是采用新闻播报式,比如各地方台的时政新闻,都是采用新闻播报式,这类新闻采用“用事实说话”,报道中往往事实详尽,理性色彩被寄予详尽的事实报道中。以典型报道为例,同是新时期的典型报道,前期多以自上而下全知的方式报道,内容多为具体事实概括后总结指导性的话语,对材料的加工痕迹淡化,讲究“自然”,报道真实感较强。
2.新闻故事化
新闻故事化,也叫平民语态,目前是记者在新闻报道中运用的越来越多的一种手法,这种手法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报道充满了趣味性和人情味,为电视新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新闻故事化,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手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硬、枯燥的状态,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大幅度提升。
如今,信息量丰富的同时需要能及时有效地传达给观众的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媒体人重视起来,媒体渐渐意识到,不仅要加大投入丰富传播的内容,更要付出成本追求传播的效果。而新的“说话方式”也就是新的电视叙述方式,从越来越多的电视语态改革的成功实例中得到印证。乐清电视台开设的“民生快递”等一批节目通过对电视民生新闻中故事元素的开发,成功实现了电视民生新闻故事化,以记录百姓生活状态、生活矛盾、情感困惑为己任,强调人文关怀和平民视角的新闻报道形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浙江卫视新闻联播栏目在2010年初推出了一组“天寒地冻暖人心”的系列报道,将电视新闻的镜头对准了最普通的老百姓,表现普通人的电视形象。如《乡村邮递员》《码头吊机工》《自来水抢修工》等一组报道,用老百姓视角来观察新闻故事、采写新闻故事,这种视角使受众感到新闻是在面对面、平等地与他讲故事,使他感到亲切、自然,产生亲近感。因为最具感染力的作品,往往不一定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从市民的眼光和感受表现出的新闻事件中寻常人的不寻常之处。
3.电视新闻评论
从操作技术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评论对传统新闻做出诸多改变,特别是改变了新闻语态的构造方式。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具有评论文的基本特点和规律,依然以评论的论点、论据和论证等要素来总揽全局,新闻评论类节目开创了新闻内容表现上的新局面。与此同时,评论结合了电视媒体的特征,使评论带上了电视媒体所独有的色彩。由于新闻评论和电视媒介的结合,新闻评论的语态较之以前得到了空前的调整,电视新闻评论的外在表现形式也随之呈现出多样性和灵活性。
在新闻报道内容上,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范围、原则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扩展。由于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语态的调整,当代热点问题、新闻人物、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突发性新闻、重大政策出台与背景分析、改革开放新现象和新问题、人们的日常生活问题等都成了电视新闻关注的重点,这些可以说囊括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构成了一个无处不在的新闻大网。而电视新闻评论节目开启了中国新闻舆论监督的先河,以把关人、守望者的形象出现在电视新闻中,这种新闻态度和原则使中国新闻评论节目的监督力度、监督范围前所未有,使这类节目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4.方言体现地方电视台的特色
方言是一种以社会化或地域化为标志的某个语言变体,它由特殊类型的发音及语汇、句子结构所成。地方特色是地方电视台生存的根基和发展之本,新闻圈内有句话:“因为本土、所以亲近”,讲的就是本土性原则。如今,方言电视节目在全国各地不断升温,四川话、杭州话、湖南话、广东话……纷纷呈现荧屏,收视率也是一路攀升。
自杭州西湖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之后,江浙地区的苏州、无锡、宁波、湖州、嘉兴、温州等地区都相继开办了类似的方言类新闻播报节目,并且在当地有着较高的知名度,不少新闻栏目已经成为当地电视台的品牌栏目。“阿六头说新闻”原汁原味的杭州话不仅使收视率一路飙升,还赢得了“全国百佳电视栏目”的荣誉,开创了浙江省方言播报新闻的先河。浙江省广播电视局还专门发文,推荐栏目的个性化做法,并让所属媒体在通俗化和贴近性上展开讨论。温州电视台的“百晓讲新闻”,说的是温州人、温州话、温州事,栏目以百姓关注的社会新闻为主,以“有趣、有用”的原则制作贴近百姓的“民生新闻”。主持人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观众关心的身边大小事情,并对新闻事件做个性化的评点。
乐清电视台在2008年推出了乐清话新闻栏目“佧你讲新闻”,主持人用通俗风趣、倍感亲切的乐清话,以散讲式的语言风格,来讲说老百姓关心的大小事情。节目内容以受众关心的新闻、资讯、服务、娱乐为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当中穿插一些趣事,幽默故事和意味深长的乐清谚语和俗语、典故。栏目设有若干用乐清话命名的小版块,如:逛逛街、讲事干、当月初、咯咯笑等。以语言贴近、内容贴近、形式贴近的特色新闻栏目为乐清百姓所喜闻乐见,在当地具有很高的收视率。
方言电视新闻节目在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中以其独特的传播形式取得了不错的效应。作为一方之言,方言轻松搞笑、生活通俗,同时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是中国多元化地域文化的承载者,具有独特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亲切感与认同感油然而生成为人们青睐方言新闻的主要因素。[2]
5.现场报道增强现场感
重视现场、抓取细节、走向纵深。新闻现场是电视新闻形象性和见证性的根源,没有抓住现场几乎就等于没有抓住电视新闻。要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报道百姓最关注的新闻事件,尤其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突发性事件。有时还需要打破常规对突发性事件采取直播、滚动字幕、字幕插播等方式进行全程追踪式报道。对新闻现场各种资源的抓取和表现是衡量电视新闻报道水平高低的重要依据。[3]
浙江卫视每年的台风报道,台风现场记者与演播室主持人的连线,让观众通过演播室领略到记者在现场的感受,拉近了观众与现场之间的距离,给人真实可信的感觉。展示现场,是电视不同于其他媒体的特有的表现手法之一。前不久,乐清虹桥发生一起火灾,乐清电视台的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记者现场出镜现场报道,讲述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现场火情、消防人员和村民的扑救情况等一气呵成,观众看后如同是在现场一样,真实、零距离。现场报道的语态能让新闻更加独特更加真实,电视新闻报道的现场语言,能让观众感受到语言更个性化,使观众通过现场语言感受到来自现场的事实信息。
从新闻播报式到新闻故事化、新闻评论、本土方言的大放异彩,可以说地方电视台新闻语态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在寻找着更合适的报道方式。这几种播报方式各有各的优点,新闻播报式真实、厚重、权威;新闻故事化能让人如沐春光、平易近人;电视新闻评论以信息评论的角度切入,能让观众阅读到更多的信息;现场新闻语态可以让观众感受到现场纪实带来的魅力。方言新闻,体现地域特色,更能体现贴近性。如今,随着网络媒体日益广泛的影响和对传统电视媒体的挤压,电视新闻语态的变化和适应观众的需求就显得尤为重要。电视新闻语态的变化就是要求电视人对观众要有主动意识,要求做到态度真诚平和,内容上关心和真实,技巧上是有过程有悬念,效果上力求达到真实感动和有吸引力。对一个地方电视台来讲,采用什么样的新闻语态呈现给观众,是根据新闻特点以及栏目的特点来定位的。
参考文献
[1]符绍强:《从符号学角度论电视经济新闻语态创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7):第70页
[2] [美]斯帕克斯:《媒介效果研究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第1-第221页
[论文摘要]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如何进行创新就成为当前广播电视节目生产的关键问题。文章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讨论了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当前,在社会大环境和媒介大环境的双重制约下,我国大众传媒业正承受着激烈的内外竞争压力。作为当代大众传媒业的主导形式之一,广播电视媒介的生存与发展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从其内容生产的层面上讲,广播电视节目与其他许多商品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缺乏个性和深度的同质化趋向。为了使之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创新就成为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中的关键词之一。因此,本文从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等三方面,谈谈当代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如何进行创新的相关问题。
一、整合信息资源充实节目内容
任何一种媒介传播都必须以一定的信息资源要素为传播内容,广播电视媒介的基本职能就是为社会成员传播各种相关信息,满足人民群众对社会信息的多层次需求。可以说,包含在广播电视节目中的事实和观点,其内容质量高低和优劣乃是决定一个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因此,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必须在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质量、广度和深度诸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开掘、整合、优化、利用,使广播电视传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种多样的社会信息需要。
1.建立科学、民主、透明的信息反应机制,以实现社会信息资源的平衡传播,减少社会各阶层的信息贫富差距。当前,我国新闻传播政策已经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和开放,同时,媒介技术进步也为广播电视传播创造了许多新的技术可能性。与以往相比,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两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但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在信息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失误,既给整个广播电视传媒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损失。传播学理论认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一个人的现实生活与其有效信息量的拥有密切相关,从而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的身份位置。有学者为此提出,过大的信息落差会造成一种巨大的潜在冲击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国家安全构成隐患,而减小信息落差的办法,就是要逐步加大媒介传播的信息量,包括所谓敏感信息和负面信息的传播。因此,在内容生产的层面上,广播电视节目创新应当从人民群众需要和关心的角度,观察、分析和取舍新闻报道的信息内容,大力拓展节目内容的题材范围,扩充节目负载的信息含量,使广播电视传播“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2.加强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和优化配置,进一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促使信息资源的整个升值和增值。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和针对性,就是要按照大众媒介传播的规律,对所收集到的信息内容进行合理的归类处理,根据受众的需要进行有指向性的传播,以减少信息传播的盲目性,对信息资源进行高质量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的开发利用。比如央视新闻频道的《媒体广场》和凤凰卫视的《有报天天读》,在信息内容上利用报刊媒体的资源,但并不是报刊媒体内容的简单翻版,而是集报摘和书评于一体,不仅信息来源广、容量大,而且实现了即报即评、资讯与言论的并重,使报刊信息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全方位的扩展。另一方面,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要求我们把单一的信息事实置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语境中,置于其背景性信息、前景性信息和相关性信息之中,透过阐释其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使过去对单一信息事实本身的传播变成多视角、多层面的立体式传播,让观众在接受媒介信息时不但知其然,而且能够较好地知其所以然。在当前电视新闻节目中,央视《新闻30分》对组合式报道的探索是值得赞赏的。
3.电视新闻节目应当从单纯的报道新闻走向深度的解读新闻,为公众意见、集团观点和社会舆论构筑一个自由传播的合法空间和平台。大众媒介传播从诞生开始既是社会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社会生活中意见、观点和舆论自由流动的集贸市场。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及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这类节目必将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又一种重要表现形态。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不断升温的谈话节目热、访谈节目热就是这种发展趋势的有力证明。在西方国家中,谈话节目已经成为占有总量一半以上的主要节目样式。在我国,央视的《实话实说》、凤凰卫视的《锵锵三人行》等都是这类节目的典型代表。这类节目大都以人物的交谈为形式,以意见、观点的碰撞为核心,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为旨归。谈话节目的另一种形式是以时事分析、评论为主要内容的深度报道,如央视的《央视论坛》、凤凰台的《时事开讲》等。这两类节目的流行表明,广播电视节目已不再是单纯的表层信息传播,而是更加注重于对信息内容的深层次阐释和解读。
二、发挥语言特性回归人际传播
任何媒介传播总是借助一定的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可以相互传译的符号系统,才能实现信息内容的有效传递,这种符号系统就是媒介传播的语言方式,其语言方式特性是大众媒介传播生命力的重要来源之一。广播电视语言乃是一种感性化的符号系统,它以某一特定时空中连续存在的视听素材为基本单位,在电子技术机械复制功能的支持下,广播电视传播对现实生活的承载,与其真实存在的时空结构相对应和同步,具象的声音和画面保留着人际信息的完整性,它通过直接诉诸于媒介受众的视听知觉器官,进而在人们心理结构上产生出一种震撼性的场效应。因此,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介的语言特性,使之回归于面对面的人际传播方式,也是其节目生产和创新的一个重要面向。
1.进一步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广播电视节目呈现出生动、鲜活的表现形态。麦克卢汉认为,广播电视首先是人类触觉的延伸,它是整体的、通感的,涉及所有感官的最大限度的相互作用。在广播电视传播中,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集中地体现为一种全息性的时空结构,包括节目内容、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等诸方面。其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于其语言方式的感性特征,广播电视传播打破了印刷媒介对人类自身视听感知天性的束缚和隔离,进而重新回归到人际互动过程中的本真交流状态。但是,由于我们对广播电视语言感性化、全息性特征的认识还比较肤浅,以致把一个生动的故事叙述得平平淡淡,把一种鲜活的场景描述得枯燥无味,许多广播电视节目显得单调呆板、暮气沉沉,缺少生动、鲜活的感性化特征。在过去的新闻传播中,我们往往把报道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混为一谈,以为只要坚持报道的真实性,就一定会产生报道的真实感。实际上,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的概念,所谓真实性是指在媒介传播过程中信息内容的保真度,真实感则是媒介传播对受众产生的真切贴近的心理体验。因此,充分发挥其语言方式的感性化特征,使媒介传播达到真实性与真实感的统一,必然是广播电视传播的重要目标之一。
2.充分发挥其感性化的语言特性,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再现力。首先,要充分发挥现场同期声的独特魅力,真正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对现实生活的完整记录的同步传播。当前,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场实时报道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的最主要叙述元素之一,事件报道纪实化、现场报道普遍化和现场直播常态化则已成为广播电视传播最有力的媒介竞争手段。要在传播实践中真正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努力开掘广播电视传播的媒介潜能,不断提高我们运用现场同期声像的质量和水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场景完整地呈现在广大观(听)众面前。其次,必须加强媒介传播的互动性,努力增强广播电视传播的过程化意识。所谓过程化是由于广播电视传播擅长于对事件过程的展示,而不是单纯地表达事件发展结果和结局,因此,应当根据其传播过程特点来组织和开展大众媒介传播活动。应当注意的是,所谓传播过程化并不是一种简单意义上的线性过程结构,而是一种以互动性、悬念感、不确定性为核心的非线性过程结构。可以说,传播过程化是由广播电视语言特性所带来一种全新而独特的传播方式特征。
3.进一步完善媒介传播的话语方式,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所谓话语本身是一个含义简单的概念,即各种互相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言语段落。但是,在社会实践中,话语往往涉及知识的生产、应用和效果等问题,并始终与权力的分配相互关联。广播电视传播是一门模拟传、受双方面对面人际交流的艺术,传播者——记者和主持人不是用书写的文字符号而是运用声音和形体语言向受众传递信息;同时,其时空结构是以时间性为主导的存在形态,受众必须持续保持注意力集中才能进行有效的视听,因而对媒介话语方式提出了更高的感性化要求。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进一步完善其话语方式应当从平民化、亲和力、审美感和公信力等几方面人手。孙玉胜指出:央视近10年的新闻改革是从改变电视叙述的语态开始的,使电视传播的“表达和叙述的态度变得更真诚、平和,表达和叙述的内容变得真实、鲜活,表达和叙述的手段变得更遵循电视的规律”。实际上,进一步完善媒介话语方式,是促使广播电视传播回归人际传播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在内容上体现一种鲜明的平民主义立场,饱含着一种真切的人文主义关怀;在形式上努力增强媒介传播的感性特征和审美效应,提高媒介传播的亲切感、贴近性。
三、依托媒介技术丰富节目形态
当前,随着光电模拟技术向着数字光纤技术的发展,媒介技术进步为广播电视和人本化传播创造了条件。在广播电视传播中,技术特性的改变将直接导致节目体裁样式和表现形态的变革和创新,未来的广播电视将依托电子技术的优势,在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转型的过程中抢占先机,并在信息采集方式和信息传播方式两方面实现节目形态的创新。
1.在信息采集加工方式上,当代媒介技术进步将使广播电视传播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信息传播的方式更加自由灵活,从而带来其媒介产品形态的巨大变化。随着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完善,使广播电视传播的信息采集手段种类更加齐全,时效更快捷,性能更优越,广播电视节目在内容不断丰富的同时,其也正变得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比如随着信息采集方式的不断完善,由演播室加(现场)视窗的电话连线节目以及由非职业传播者拍摄的纪实性节目,已经成为当前广播电视传播中两种崭新的节目形态。从媒介发展的角度上看,电视连线节目由于其信息采集方式的灵活性,可以使电视新闻报道更进一步实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目标;公众自拍节目既扩充了媒介专业机构的采制能力,又大增强了观众参与媒介传播的可能性。此外,电视节目制作从过去的线性剪辑转变为非线性剪辑后,电视媒介传播既实现了对现实生活场景的自由复制、加工,同时,又使节目形态包装的手段更丰富,并大大提高了新型节目形态开发的可能性。
【论文摘 要】当代社会,电视新闻已由预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逐渐代取简单的组合型时代。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一般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成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两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区别。本文对电视新闻前期拍摄与后期
如今,新闻节目的“现场性”这一概念受到人们的关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改变以前的新闻节目播放模式,逐渐尝试使节目具有更佳的现场性的新型模式。对于传统的新闻学,大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有如下几种:新闻是对最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可以使人们感兴趣的生活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最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所进行的一系列报道。这些定义,虽然在表达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时间概念上,都了忽略了“正在进行”这一电视新闻的不可或缺的特点。根据新闻节目的“现场性”的要求的越来越高,电视新闻的音画同步可能同步于远隔重洋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当代社会,电视新闻已由预制式向直播式的方向发展。在电视新闻编辑中,复杂的“创作”型时代逐渐代取简单的组合型时代。一般,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成前期拍摄,后期编辑两部分,所以就有了前期和后期的区别。以“前期”和“后期”来划分记者编辑职能范围,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编辑的能力,导致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发挥不佳。
一、前期拍摄
记者通过观察、调查而发现的生活现状就是新闻事实,新闻得以形成的基础是事实,在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总结归纳而形成新闻,新闻随着客观事实的而存在。电视新闻的画面不但要使反映更多的事实的过程,而且要以现实的细节体现出客观事实,提供最直接的依据给观众,有利于观众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和判断。不仅要抓拍好现场,还要运用好现场声,新闻的现场感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同期声,电视新闻能合理地运用好同期声,就会增强新闻的现场感,给观众带来真实感。也能更强化新闻的主题。现场的同期声,必须为表现新闻主题服务,在新闻事件现场,记者要做相对完整连贯的报道,做到声画同步。与此同时,还要和环境声互不干扰、使其突出主题。由记者出镜作报道,让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在新闻现场采访报道过程,这是现场感强的现场报道特征。随着事态的发生和发展,记者要做到边观察、边采访、边叙述,同时还要现场采访新闻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应用他们在现场的同期声通过屏幕传达给观众,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使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视性增强。
在采访时,记者要根据视觉的选择原理及新闻现场光线、距离、物象、环境、时间等要素,先寻找出其中容易捕捉的单纯构造进行感觉,来把握物象的主要特点。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对其加强、减弱或修正,再慢慢加深或淡化,这就是单纯性的基本特性。以简单的视觉效果,来表现深刻而多彩的内容,由集中且易于理解的,形势,让预想的意义更好地传达。
二、后期编辑
电视制片人不仅要仔细拍摄好每一幅新闻画面外,还要严肃认真地运用动画、特技、屏幕文字等后期制作技术,制作好每一幅与图像新闻相关的画面,图像语言叙事含混的弱点要用准确的文字、图表等细节语言补充,追求画面中的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确保信息得以清晰地传播。电视新闻的声画以时序运动的方式传播信息,声画传播的滚动性增大了受众对信息感知与存储的难度。比较声画两者之间的难度,从画面含义的模糊性和播音语言逻辑表述的明晰性,可以判定画面信息具有更大成分的不可知性。所以,增强结构电视新闻画面的突现性,是电视记者、编辑提高电视新闻信息质量的重要途径。
电视新闻的后期编辑策划应进行强化,让编辑依照记者选择的题目,明确报道选题,记者主要任务是进行采访素材,写解说词由文字水平较高的编辑来完成,报道包装由剪辑水平较高的编辑来完成,这样可以减少个人因素对电视新闻作品的影响,有效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质量水平,还可以使整体编辑力度得到提高,使电视新闻节目的定位落实,使电视新闻节目的品牌强化。目前,电视特技的方法多种多样,这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性机会。例如,以前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比较多。但是现在有所不同,我们能够利用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意外的境界,对画面进行分割,将两路以上的信息同时传递;运用特技与字幕,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随时插播传回的消息,强化感观效果等。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是编辑部。一个时间段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有所了解,这样才能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策划新闻视角,把握好舆论方向。
编辑与记者不同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后期的编辑、制作。它有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文字的编辑,即电视解说词的修改和节目内容的提示。编辑一定要依照自己所负责时段的新闻中的每一条消息进行合理的整理加工,有些重要的消息,还必须写好编前、编后的话,配合发表评论;编辑部的意图与受众之间沟通,都由编辑写好提纲或成文的东西,由播音员传播到全国各地。二是节目制作。这是由电视新闻的特点所决定。编辑的任务是让每一条新闻符合播出的要求,至少有以下工作要做:镜头的剪辑;保持文字符号与图像符号的一致;在在适当的位置上展现字幕;画面需要技术处理;解说与同期声的合成;计算该条新闻的长度。这些繁琐的工作,一般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编辑来完成,出现一个编辑单独完成的较少。每个岗位的默契配合有利于各道环节的衔接。若遇到插播消息,就要打乱原来拟定的节目单。插在什么位置,在什么时间插入,都需要经过缜密的分析和精确的运算,否则可能会造成混乱。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空间,在有限的时间里活跃、拓宽空间是电视编辑追求的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社会是以一个知识、科技为主导的社会,电视新闻行业的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现如今,只有进行培训、完善和创新电视新闻队伍,才能与激烈的新闻竞争相适应,进而促进电视新闻的发展。
参考文献
①程立民,《电视新闻的改革创新》[j].《华章》,2011(22)
②吴延鹏,《电视新闻的导语》[j].《青年记者》,2011(20)
③王庆,《从美学视角看电视新闻及其编辑》[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7)
高贵武,传播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教育部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新闻学、广播电视等研究,出版过《解析主持传播》、《中美电视主持人群体特征》等专著及论文数十篇,曾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责任编辑(改版前)。
2009年7月27日,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朝闻天下》栏目悄然换装,不动声色地打响了央视改版的第一枪。与央视的每次改版一样,《朝闻天下》的这次改版同样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以往不同的是,由于此次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消息已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受众大多是带着极大的期待和好奇来审视改版本身。基于这种复杂心理,《朝闻天下》的改版似乎并没有带来多少令人惊喜的变化,观众所能感觉到的似乎只是电视屏幕上的颜色更亮了,字号变大了,主播台上出现了更为青春靓丽的女主播,另外就是节目中头一次出现了几位其貌不扬、但评说起事来头头是道的“专家”,担当起了专职新闻评论员的角色。
然而,仔细研究一下《朝闻天下》改版以来播出的新闻内容及其呈现方式,仍能看出以《朝闻天下》为代表的央视新闻频道在报道理念和手法上的努力和突破,看出其对新媒介生态环境下中国电视新闻核心竞争力所做的完整诠释,那就是深刻把握和紧紧抓住电视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以更为专业的电视方式向着新闻本质靠近,向观众提供更多更快、更真、更深、更好看的电视新闻。
更快
曾经很长时间,我国新闻的经典定义是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而由于“新近”在时间上是一个相对宽泛而模糊的概念,更由于传统媒体在制作流程及空间位移上的不便,提供最新最快的新闻似乎只是一种理想。尽管随着电视的出现,尤其是随着卫星电视直播等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电视媒体将新闻报道直接从“TNT”(today news today,当日新闻当日报)改写为“NNN”(now news now,即时新闻即时报),实现了新闻发生与新闻报道的同步,使“时效”成了电视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不无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一些电视新闻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观众的这一愿望。特别是早间电视新闻,由于时间上的局促,播出的新闻有些时候并不是首发。
此次改版之后,观众不难发现,《朝闻天下》中前一天滚动下来的新闻明显少了,观众不仅可以看到发生在昨夜今晨的国内国际重要新闻,可以看到许多“最新消息”、“今日新看点”,甚至一些备受关注且正在发生的新闻或在网上被热议的新闻报道也在节目中有及时更新,极大地满足了电视观众对新闻时效性的需要。据该栏目的制片人介绍,为了保证播出新闻的时效性,改版后的《朝闻天下》甚至没有截稿时间,首播内容会占到节目的50%甚至更多。
更真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所谓新闻的真实,除了新闻报道中事实基本元素的准确客观、能基本反映社会概貌,也在于新闻报道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对事实的还原和再现。就电视这一声像皆备的媒体而言,电视新闻真实的含义就在于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让观众亲耳听到与新闻事实相关的声音,亲眼看到与新闻事实相关的画面,或二者同时具备。当然,电视新闻这种令其他媒体新闻不可比拟的优势也是电视新闻报道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但长期以来,一些电视新闻常常是 “重声音文字、轻动态画面”。观众往往很少能在新闻报道中听到新闻相关者的说话,也很少看到记者在报道新闻时的现实场景和工作状态,换句话说,由于有些电视新闻没能对所报道事实进行最大程度地还原和再现,观众看到的电视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局限性的。
在改版后的《朝闻天下》中,这种状况显然已经发生了变化。观众不难发现:在整个栏目播出的电视新闻中,记者出镜报道的情况明显增加。除了简讯及一些静态或抽象性新闻,其他所有涉及动态性或事件性的单条新闻中,几乎都能看到记者的出镜报道,看到电视记者在新闻现场的活动。观众可以发现,电视记者的任务似乎不只是像其他媒体记者那样主要负责写稿,他们更多的是要出现在现场、站在镜头前调动其所有的感官来向观众展现新闻,让观众真正感觉新闻的真实。在这些报道中,由于同期声的大量运用,观众不仅能听到各种语调、各种口音的记者真实说话,也能通过聆听新闻相关者和新闻现场的真实声音真切地感受电视新闻在新闻真实性方面的魅力。
而在那些由于时效性或其他原因记者不能出现在镜头前、不能在新闻现场进行采访报道的新闻当中,观众虽不能看到来自新闻现场的画面,但仍能通过电话连线等方式获得记者最真实的报道。尽管很多时候那只是一种简单的口头报道,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广播报道,但却因为它的真实而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报道效果。
更深
随着媒体传播技术的进化和普及,特别是网络媒体和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新闻信息资源可以在瞬间共享。在这种新形势下,更快、更真固然仍是电视新闻的核心竞争力,但似乎已经不再是电视媒体独有的专利。在经历了“人无我有”的初级竞争阶段之后,电视媒体只能朝着“人有我优”竞争策略方面着力。事实上,如果放眼全世界的电视媒体,电视新闻报道制胜的关键无非是“快”和“深”两个方面,在追求一种“我在现场”的“快”感之外,电视媒体都会在“深度”和“观点”上展开较量。
研究一下《朝闻天下》改版后的节目内容,不难发现,“深”也正是这次《朝闻天下》及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亮点和追求,也是此次改版中最显著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表现在节目中评论部分的增多。这既体现为每天出现在节目中的几位特约评论员及其所做的两分钟左右的新闻评论,也体现在节目中增加的“短评”、“编后话”等内容以及新闻主播在播报新闻间隙所做的三言两语式点评等评论性内容。在这些评论性内容当中,评论员或播音员往往会及时地对一些热点新闻,特别是一些财经新闻等专业性较强或国际新闻等地域性较远的新闻进行解释和评论。
改版后的《朝闻天下》其深度同样体现在节目中调查性报道等深度报道的比重增多上。在3个小时的节目中,《朝闻天下》既集纳了大量短平快的消息,以简单明快的简讯方式来处理,同样不乏围绕某些社会话题进行深入采访的调查性报道。如在报道北京郊区小产权房热销的新闻时,整条新闻不仅报道了北京房山区和通州区小产权房遭抢购的消息,而且解释了什么是小产权房、我国目前对小产权房的政策,更深入分析了购买小产权房的风险、小产权房热销的深层次原因以及对国家处理小产权的建议等等。因为报道本身的深度,观众在获知新闻的同时,对“新闻背后的新闻”也有了较深层次地了解,满足了其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
更好看
电视,顾名思义是一种视觉媒体,观众的视觉感官得到满足至关重要。由于诞生于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以及同为电子媒介的广播之后,中国电视的发展一直以来都无法摆脱报纸媒体和广播媒体的影响,即过分倚重文字和声音。更由于中国的广播又深受报纸影响,曾经一度是报纸的有声版,所以中国电视新闻在某种意义上仍是文字第一,或者说是声音文字第一,对电视画面等视觉因素的重视和发挥不够。尤其是早间电视新闻,因为一直以来存在某种“人们在早间要忙着准备上班,无暇看电视,而只能听电视”的说法,早间电视新闻更多时候是一种电视版的广播,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电视作为视觉媒体在“好看”方面的追求。
改版后的《朝闻天下》在整体包装上一改原来黑、黄色为主的庄重氛围,以天蓝色为主基调的片头给人清晨一般的清爽感;3D演播室背景减少了静态的单调,增加了流动的质感;屏幕下方的滚动字幕块明显加大,字幕的颜色也相应地做了一些调整――时间是红底白字,新闻标题是蓝底黄字,滚动条是黑底白字。新的配色加上明显加大的字号,让观众不仅看得悦目,而且看得更加清晰、方便、舒适。主播的出镜景别也由原来的“半身像”推到了“一寸照”,从视觉上拉近和电视观众的距离。
论文关键词: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建设,发展战略
随着媒体竞争的加剧和观众欣赏水平的提升,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中的作用更加凸显,面临的竞争压力也更大。播音主持队伍面临着社会的、体制的、观众的、技术的以及自身的多方面考验。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认识到,管理好和使用好播音员、主持人队伍,在整个媒体战略实施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结合笔者对于播音主持队伍建设和发展的思考,就当前播音主持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相应建议。
1 播音主持队伍的现状
当前,结合我国电视从业人员的现状,播音员主持人主要来自于3个渠道:(1)编辑和记者改当主持人;(2)社会招聘的播音员主持人;(3)演艺明星改当主持人。从实际表现来看,演艺明星改当主持人的成功率较低。
在基层电视台,播音员改当主持人和社会渠道招聘是主要的来源,这种来源的主持人在镜头前表现较为自然,但由于节目制播的特点,前期采访由记者完成,节目的主题由编导确定,镜头前的主要串联词由编辑完成,容易陷入“提词器”思维中去,在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主要有2个:一是播音员主持人个人素养问题;二是节目制作和传播的机制问题。部分主持人对于节目内容生疏、语言生硬呆板,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表现出与节目内容相悖的情感。特别是在地方台,由于播音主持人员数量少,部分主持人需要为多个节目串场,不同节目间的性质差别大、内容也不尽相同,播音员对于节目了解和参与的程度较低。
当前,在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中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一是部分年轻主持人阅历不足、缺乏主持经验;二是文化素养、知识水平较低;三是业务能力难以满足节目需要。导致这些问题出现的首要因素是录用主持人时较多注重外在形象、语音条件和表达能力等外部素质,而对于内涵的考察较少。同时,在工作中,部分播音员主持人没有用高标准、新观念来要求自己,业务能力和文化功底难以适应节目的变化和发展。部分播音主持人不能正确使用普通话、顺畅简明表达内容、业务素质较低也是制约播音主持队伍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播音主持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建议
2.1 强化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
我国的电视事业起步较晚,对于人员的管理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由于电视行业专业性强,地方台领导对于播音主持队伍的管理往往感到棘手,在播音员的使用上也存在一些常见问题,如,随意客串、制度约束缺失、人才跳槽现象较严重、纪律性差。针对这些问题,应当在工作中努力理顺机制,强化管理,建立起全面的激励考核约束机制。在人才的选拔上,应当转变观念,在注重形象与个人条件的同时,还要关注主持人员职业素养的提升和个人阅历的拓展。在人员的使用上,建立起“能者上、庸者下”的优胜劣汰制度,药学论文通过严格的考评制度,保持队伍的流动性和成长性。在队伍的建设上,应当对管理、聘任和考核等细节作出明确规定,使播音主持工作更规范、更专业,也使人们工作目标更明确。
2.2 注重人员业务能力培养和人才选拔使用
目前,全国的许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播音主持”专业,但由于教育师资等方面的原因,培养出的人才难以满足播音事业发展的需要。为此,地方台应采取措施,调整人才培训结构,加大教育投入,培养新人和业务骨干;加强岗位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可以将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集中起来强化培训、重点教育培养,而对于专业性较强的栏目,可以请专家或专业对口的业内人士担任主持。
2.3 努力提升自身素质
当下,由于大众传媒覆盖范围的拓展,播音员主持人具有越来越广的感召力,许多人把这些在电视上“出声露面”的人当成自己的偶像。对此,主持人自身应有清醒的认识。在新的发展时期,在除了注重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树立全新的形象外,也要在技术层面、观念形态、知识结构和心理品格等方面努力提升自己。
2.4 持续优化人才结构
在当前的电视行业出现了一种典型现象,播音员主持人岗位,在达到一定年龄后,或是获得某种职称、担任某种职务后,就很少出现在工作一线。在工作一线的播音主持人员,多数是年轻人,外形条件较好,但在工作经验和个人阅历上存在局限性,虽然频频出镜,却难有上乘之作。针对这一现象,应当做好主持队伍中不同年龄的搭配,多多培养年龄在三四十岁、拥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业务能力高、素质全面的工作骨干,悉心培养年轻人中的突出代表。通过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员选拔,提升节目的丰富度,使队伍建设更加地完善。
2.5 建立起科学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
在地方台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中,虽然多数人安心做好自身工作,但也有部分人由于个人条件或外部因素不能充分发挥才干,出现人员客串现象严重、人员流失现象突出。这就需要在提升主持人职业素养的同时,加强人员管理,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一支作风硬、业务强、素质高的主持队伍,提升广播电视机构和节目的竞争力,获得更长久的发展。
3 结语
随着电视媒体传播理念的进步和运作机制的完善,特别是媒体产业化、市场化的持续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行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播音员主持人队伍中出现了新情况和新问题,需要引起电视从业人员的重视。在发展策略方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和科学管理工作、培养业务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优化人才结构、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而地方台的管理者和领导应当将发展策略聚焦在德才兼备,事业心强的播音主持队伍的培养上,推动高品质节目的制作和传播,强化工作纪律。提升管理的严谨性和必要的流动性,在培养人才、防止人才流失的基础上,提升节目质量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马博雅.电视新闻与网络视频新闻传播的比较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2(4):36-39.
[2] 祁芃.播音主持心理学[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3] 刘想如.新媒体语境下播音主持专业的应对与思考[J].电影评介,2010(12):83-84.
1.做大做强正面宣传,壮大主流舆论2012年,温州广电传媒集团紧紧围绕十和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精心组织、创新开展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为推动温州经济社会发展和“三生融合,幸福温州”①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动力和舆论支持。比如,温州成为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后,下属频率频道迅速推出四档新闻栏目,并与央视财经频道共同举办“探路温州金融改革”高峰论坛,密集报道温州金融改革各项举措,先后有数十篇稿件被央视选用。今年,新闻宣传工作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主题宣传。一是做好十精神和中国梦宣传,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做大做强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二是做好“三生融合,幸福温州”的宣传,为温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引领和良好的舆论支撑。今年开春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主题报道再掀热潮,“破难攻坚”、“四边三化”(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洁化、绿化、美化)、经济开门红、金融改革等再度聚集,以更强的报道力度、更新的报道方式、更优的报道组合,营造更热的舆论氛围,谋求更好的宣传效果。我们要认真研究传播规律,并运用到资源配置、节目改版和流程再造之中,坚持以创新为驱动力。创新报道手段,提升新闻宣传的感染力;创新节目形式,提升广播电视的吸引力;增强传播效果,提升主流声音的到位率。
2.深化内部改革,狠抓队伍建设深化内部改革、狠抓队伍建设,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成广电发展公司和电视剧制作中心两家事业单位改制,通过加大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力度,提升员工的归属感、幸福感和积极性;二是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健全规章制度,强化管理手段,完善惩防体系,从源头上有效遏制腐败行为发生;三是优化人才结构,加强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和复合人才培养,创办中国传媒大学(温州)远程教育中心,积极引进高层次、高学历人才,继续在外地举办高级研修班和骨干业务培训活动;四是按照创建责任型、服务型、效率型、廉洁型、学习型机关的要求,推进集团先进文化建设。今年,集团拟评选创新奖,以鼓励全体职工积极创新。3.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升技术保障能力2013年计划投资2亿元实施广播电视和有线网络技术改造升级;分步实施广播直播室改造;加快实施全台网和媒资管理系统建设;购置高清摄录编设备,定制全高清电视转播车,为开辟高清电视频道做好准备;完成全市宣传部门视频会议系统和呼叫中心系统建设;实施数据网升级改造,全面提高有线电视用户服务水平;完成自动化办公、集团化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数字档案、企业资源计划等系统建设,全面提升集团的科学管理手段和水平。
4.坚持从严管理,促进健康有序发展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客观公正是新闻的基本原则,弘扬主旋律是新闻媒体神圣的责任。一是要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注重净化声屏。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规定,把好新闻从业人员入口关,加强对各类节目从选题策划到播出各个环节的把关。摒弃不健康的价值取向,健全和完善抵制低俗之风的长效管理机制,杜绝各类低俗节目的播出。二是要加强广告监管,优化广告结构。继续对医疗广告从严把关,确保广告信用指数在全省排名靠前。
二、打造责任媒体,切实增强公信力
媒体社会责任理论,虽然起源于美国,但在新闻思想中也占有突出地位。《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精神,同样适用于新闻宣传工作。2009年世界媒体峰会时强调媒体的社会责任。任职上海市委书记时就旗帜鲜明地提出媒体要“切实担当起社会责任”。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讯息。”传播力依赖有效的推送能力,更受制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决定大众传媒内容可接受度的根本因素是公信力。只有可靠、切实、及时,才能入眼入耳入心。我们要把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统一起来,以对党和人民的高度责任感,通过“三贴近”,创造性探索建构党和人民满意的责任媒体,打造具有良好公信力的权威媒体。在日常采编和节目制作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客观报道与旗帜鲜明的关系,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知性与娱乐的关系。
1.深化走转改,坚持“三贴近”2012年集团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领导带头“进村入企”大走访,记者深入一线蹲点采访报道,设立基层联系点74个,各频率频道结合不同阶段的重大主题宣传,策划推出相应的“走转改”报道,开办了《走基层听民声》、《市民监督团在行动》等数十个新闻专栏。2013年,温州广播电视传媒集团“走转改”活动,将结合“服务基层、服务企业”专项行动、“破难攻坚”大行动、温州金融改革试点等重点工作,推出一系列服务温州改革发展和转型升级的“走转改”报道,并将新闻宣传与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努力为基层群众帮实忙、办实事。要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深化活动内涵,完善考核、监督和激励机制,确保活动能够长期深入开展下去,切实见成效、出成果。
2.坚持新闻惠民与文化惠民2012年集团积极开展“新闻扶贫”和结对帮扶活动,救助帮扶困难群众达4020人。2013年,温州广播电视集团提出打造“爱心广电,责任媒体”的目标,计划推出五大惠民举措:一是安排100万元落实困难群众的有线电视收视费减免政策,对暂不愿实施数字电视平移的用户免费提供模拟电视信号;二是设立100个基层联系点并经常走访、帮助困难群众;三是捐赠100万元助教扶贫;四是结对助学,帮助100名以上贫困失学的孩子完成学业;五是主办各类公益活动,募集100万元以上帮扶资金。
3.完善舆论监督的温州创造舆论监督是新闻传媒的公共职能,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推手,还是打造媒体公信力的重要途径。2011年5月,集团发起组建广电市民监督团,定期开展主题性督查行动,对重大事件还进行广播电视现场直播。2012年4月,根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的批示精神,市委宣传部和广电传媒集团在原有基础上,联合举行温州广电市民监督团授牌授旗暨全市19个分团成立仪式,在11个县(市、区)和7所在温高校设立分团,监督员总人数超过3000人。全年开展210多次督查活动,85%以上被督查到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或明显改进。2013年市民监督团将增加监督频次,提高监督实效,通过舆论监督,弘扬社会正气,鞭挞歪风邪气,广电媒体公信力和号召力得到提升。
三、创新发展方式,着眼增强影响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广播电视媒体面临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城乡一体化使我们的受众结构发生变化,新媒体快速崛起对传统媒体形成严峻挑战。媒介广告市场份额中,报纸已出现由增到减的拐点,广电增速也已明显趋缓。《2012中国媒体广告市场简述》预测:互联网广告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4年会追平或赶超电视告总量”。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说:“随着信息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③面对挑战,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研究新问题,适应新情况,以温州人勇于探索、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开拓创新,吸引注意力,增强影响力。
1.举办社会活动,积极传递正能量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扩大主流媒体社会影响力,激发正能量,与温州人民一起创造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温州广电传媒集团2013年会承办“感动温州十大人物”、“十大社会热心人”、“十大慈善家、十大慈善人物”评选等大型公益活动,高擎“爱心温州、善行天下”的公益品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集团发起组建,广播交通频率和电视都市生活频道具体承办的温州广电市民义工团,是弘扬正能量的温州创造。3月5日温州市委宣传部长为温州广电市民义工团成立授牌授旗。首批成立了应急、城市文明、医疗、教育、法律、家电、出租车、文体、心理、企业家、先锋和鹿城区等12支义工队(分团),招募义工两千多人。一个月内,义工团就相继开展了植树、义诊、向中国式过马路说“不”、义务献血等四次大规模义务服务行动。
2.重视品牌培育,提升精品生产能力近年来,集团各类精品创优捷报频传,三年两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连续三届蝉联全国广播电视学术论文一等奖,这在全国地市广电媒体中尚属少见。2012年79件作品获浙江省新闻奖和广电政府奖,获奖等次和数量均名列全省城市台第一,实现了精品创优全省领先的奋斗目标。由温州广电传媒集团、浙江影视集团、山东省电影电视剧制作中心等单位共同出品,反映改革开放30年温州人勇闯天下的36集电视连续剧《温州一家人》,被和广电总局确定为十重点献礼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热播,反响强烈。目前,《温州一家人》第二部已在筹拍中。今年要保持集团近几年在精品创优工作中不断完善的良好运行机制,办好现有名牌栏目和重点社会活动,创办一批富有特色的新节目,特别注意发挥市民监督团、市民义工团的品牌效应。把提升日常节目质量和精品创优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继续争取全国性大奖,继续保持年度作品评优成绩在全省城市台排名前列。集团已设立节目创新发展基金,大力扶持宣传创新和节目研发,开展集团“十佳栏目”、“十佳活动”和“十佳主持人”评选。
3.整合新媒体,构筑更大的传播新平台集团将温州广电网、广播网、广电报网三网合一,整合重组为东海网,组建温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推出温州网络广播电视。与意大利《欧华时报》、欧洲华文电视台和《魅力中国》网络电视建立合作关系,面向海外推送本集团主要电视新闻栏目。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华语台网站合作,设立《魅力温州》专栏,在线播送本集团广播节目内容。
4.创新发展平台,提升经营拓展能力2013年集团经营创收目标同比增长8%。从全球经济形势和国家已的经济数据看,整体经济环境依然难言乐观,可能会给广告经营带来困难。但我们也要看到好的方面,很多行业出现快速发展,如金融服务业、绿色食品业和文化产业等;国家对小微企业扶持力度加大,势必迎来新一轮发展。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广告经营增长的契机。